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临床护理应用解剖学

篇1

关键词:解剖学;外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知识模块

【中图分类号】R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486-01

随着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对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高校护理教育提出了挑战。在有限的学习阶段怎样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为此,笔者在近5年的《外科护理学》教学中,将外科护理学知识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进行讲授,现将自己的教学体会浅析如下:

1相关解剖学知识模块的强化

《人体正常解剖学》是在第一学期讲授,而《外科护理学》是在第七学期讲授,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解剖学知识已经生疏。根据学生已有的、教学内容所涉及解剖学知识的多少设计一个教学框架,即“已知的基础解剖学知识(学生复习)-疾病相关的解剖学知识(整合后交学生预习)-解剖学知识的应用(课堂教授)”。同时也对每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即解剖学知识的应用只讲授3~5分钟,剩余的时间讲授《外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

2将外科护理学知识和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

2.1临床表现与解剖学结构、功能特征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巧妙地设计解剖学知识与外科疾病临床表现的转化点,提高知识的转化率,即知识-能力,以症状推导病机来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例如讲门静脉高压症护理一章,运用解剖知识分析“呕血”“便血”“腹水”“脐周静脉曲张”“脾肿大”等症状产生机理,巩固和加深了门静脉的组成及与腔静脉交通的知识。

2.2护理体检与腹部体表标志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的一些阳性体征要靠体格检查方能获得,根据人体体表的标志,可以准确地描述患者症状和体征的部位。例如:阑尾点(麦氏点)位于脐至右髂前上棘的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亦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始终表现为一个固定位置的压痛。再如:胆囊的触诊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将拇指置于此点,嘱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肝脏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是胆囊病变的典型体征。

2.3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组织结构特点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构架,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应用护理诊断是搞好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将护理诊断和解剖学知识融为一体,既锁定了护理诊断的分类又明确了相关因素,进而使护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针对性。例如:外科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把人体浅表组织的结构特点和护理诊断及皮肤护理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提出护理诊断为“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骶尾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指导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在骨突处置小垫,以防局部受压;每天用红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预防褥疮的发生;给予充足的营养。

2.4手术前、后的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结构、功能改变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手术后,局部的解剖学关系和生理功能发生了变化,术前、术后的护理诊断也会发生相应改变,而护理重点必须随之转移。例如:癌患者,术前主要的护理措施是常规护理、皮肤准备、心理护理(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对癌症恐惧的心理压力)等;而术后主要的护理措施是疼痛护理、心理护理(目的是减轻或消除患者因躯体形象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心理压力)、患侧上肢的功能锻炼(解剖学知识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等。

2.5外科护理技能操作与解剖学结构特征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把常用的外科护理技术操作与解剖学知识整合成知识模块,在讲授外科护理技术的同时导入该知识点与解剖知识的联系。例如:把从鼻腔到胃所经过各个器官的解剖学特征和鼻饲术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等,以知识模块为单位讲授鼻饲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做到清楚的、有目的操作,避免或减少因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不当所带来的护患纠纷。再如:将解剖学方位术语上下应用于外科护理实际操作,遵循从上到下的原则,就不会漏掉细节。

3注重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的解剖学知识

《外科护理学》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解剖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与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解剖学内容相联,为学生能顺利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4小结

以知识模块的形式讲授《外科护理学》,首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清晰地显示了外科护理学与解剖学知识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的护理人才。其次,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外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解剖学知识,还要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和教学基本功,有利于督促教师付出更大的努力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及知识水平,紧跟当今护理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51

[2]曹伟新.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10

篇2

论文摘要:改革解剖学教学内容是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以适应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可界定为“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卫生保健需求的实用性技术型高级护理专门人才”[1]。我校是全国72所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自2002年招收普通专科护理专业以来,解剖学教学内容一直是照搬临床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共用同一种教材),很多内容相对护理专业“偏多、偏深、不实用”,与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差距很大[2],不能适应实用性技术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解剖学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我校解剖教研室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在试点班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就教学内容上的改革进行阐述。

一、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删去部分教学内容

人体解剖学教学要体现护理专业的特点,应树立为临床护理课服务的整体教学观念,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删减和压缩对护理工作来说不重要或运用较少的内容。为此我们对传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进行综合和删减,精选教学内容。如运动系统中简明扼要介绍骨的位置和主要的形态结构,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于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脉管学中部分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系部分内容等进行了删减,但肘正中静脉、大隐静脉等静脉是临床静脉穿刺、输液的常选部位,肝门静脉及属支与诸多疾病密切联系,与介入治疗有关的动脉等等,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其走向、分支或属支,才能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此作为重点内容应做到讲“细”、“透”、“深”;感觉器官中删减了内耳的部分内容等;神经系统中明确基本概念,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的同时,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删减了细小的神经分支和分布等。通过删减使系解内容得到了优化。

二、把部分局部解剖学内容融入系统解剖学中

普通专科护理专业,由于学制较短、学时的限制,我们没有单独开设局部解剖学,但局部解剖学中的部分内容又是护理专业必须应用的基础知识,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我们把局部解剖学里与护理临床应用密切的内容进行精选,实现系解与局解的融会贯通[3]。如表面解剖(重要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额、顶、枕区软组织的层次结构;臂部、臀部等部位肌肉的层次结构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颈部气管、甲状腺与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腹壁和腹股沟区的层次结构等。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了解剖学内容的同时,又了解与护理操作技术相关器官所在区域的层次,有利于护理知识的掌握。

三、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

从护理系实习学生和刚走上护理岗位的人员调查发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不是不敢操作就是盲目操作,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究其原因是解剖学知识不丰富,尤其是与护理操作技术密切相关的解剖结构、毗邻关系不清楚,造成许多人员在操作中的盲目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特别重视与护理专业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4],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应用解剖学内容,将应用解剖学知识和临床护理操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内容包括:(1)与注射相关的解剖学知识;(2)与穿刺相关的解剖学知识;(3)与插管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4)与冲洗用药治疗技术相关的解剖学知识;(5)与相关的解剖学知识。特别强调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关系,使学生对护理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失误。这样突出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为培养具有较丰富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术的高级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四、增加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实验内容

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技术操作的实现是建立在正常人体解剖学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突出学以致用的原则,为临床护理专业课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依据增加或删减的理论内容,在原来实验课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减少与护理操作技术无关的实验内容,增加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实验内容,依据解剖学知识精心设计实验,如静脉输液术、肌肉(臀肌、三角肌)注射术、心内注射、导尿术、灌肠术、气管切开术、气管插管术、深静脉穿刺术等,我们先让学生在护理学实用解剖标本和护理示教人上观察理解解剖层次结构及毗邻关系,然后模拟临床进行操作,对其操作的效果进行评价,最后归纳、总结操作中所应用的解剖知识。使学生对所学

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五、体会

5.1在系统解剖学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与护理专业紧密联系的局部解剖学内容、临床应用解剖学内容,形成一门内容充实、应用性更强的解剖学课程,该课程既体现了知识的系统性,又体现了护理专业的解剖学特点,同时重视了护理技术操作的解剖学应用,这有利于基础知识向临床护理知识的过渡,为后续的临床各科护理学习做铺垫。

5.2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调整了课程内容,优化了学时分配,解决了基础脱离临床、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缩短了解剖学和临床护理的距离。学生通过学习,普遍反映提高了学习兴趣,开发了智力,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应志国.对高职护理专业设置护理应用解剖学课程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1):41-61.

[2]米志坚.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解剖教学创新初探[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13(2):59-60.

篇3

【关键词】卫校;护理专业;解剖学;改革

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材专业性不强。目前,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材多数是多个专业的通用教材,主要以系统的解剖为主,内容多而广,虽然这些内容为临床护理打下了知识基础,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没有充分反映和紧密结合护理专业本身的特点。教学内容专业性不突出、针对性不强,知识与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系统。(2)有限的知识面。现代诊治手段发展、科学进步,医疗设备更新,带动了解剖学等边缘学科的发展和兴起,形成了多样的现代科学医学体系,这给解剖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然而课程的设置并没有跟随时展的步伐,因而,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需要进行改革。(3)教与学的突出矛盾。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名词结构多、实践性强是它的突出特点。目前,护理解剖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注入式教学,学生强记硬背、死啃书本,知识与能力,理论与临床严重脱节。学生不仅不能掌握必须知识,还丧失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解剖学失去了重视和兴趣。因而必须积极实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的改革。

1引入“新”思想,重设教学目标

思想是行动的先知,只有思想的开放才能指导各项事业发展。可以发扬集体优势、开展集体备课、讨论适宜的教学方法;实行预讲、听课、评议制度,选派教师进行高校学习,把最新的知识、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回来,让“新”充溢教学。

正确的教育活动方向,建立在树立了明确教学目标基础上,这样才能让教学工作深入地展开。为了能够适应现代护理专业教学工作的需要,需要改变树立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转变成树立培养“知识一素质一能力”的综合型的人才目标,让学生既能掌握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具备临床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从而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在工作中也能将学习能力迁移,自觉地增加先进科学的护理知识理论的学习以及相应的动手操作技能,跟上时展的步伐。

2转变教学内容

目前,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材没有结合学生本身特点,内容多而全,针对性不强,专业性不够突出,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缺少趣味性,甚至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根本用不上,失去知识的实用性价值,无法满足以后护理课程学习的需要,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能动性。因此,中职护理专业解剖学教材应适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能体现出该专业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方法的。教材的总体思路要有创新,内容要突出新亮点,教材内容具有可操作性,能帮助解决护理解剖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能指导学生用专业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医学现象。可设置以下内容:(1)表面与生活中的护理解剖;(2)注射技术的应用解剖;(3) 穿刺和插管技术的应用解剖。使教学能与时俱进,适应发展教学改革的需要,从而达到完善中职护理解剖学的课程设置,增强护理解剖学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3突破教学方法

(1)革新“填鸭式”的被动教学方法,变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参与自修、讨论,进行“合作式的探究”学习;(2)加强实践教学。(3)重视应用辅助教学设备。(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5)建立师生沟通平台。

新教学方法可进行兴趣分组教学,用生活、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自己感兴趣点引导学生进入解剖学知识学习,通过搜寻资料、观察标本和实践操作,思考问题的缘由,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习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如改变传统尸体标本的教学,疏通学生心理障碍,教学可以通过学习动静脉血管穿刺、肌肉注射部位,导尿术和灌肠的结构,运用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指压止血术、血压测量等相关技术,用干燥、无味、耐用的人体塑化代替尸体,引发学生学习乐趣。为了能使学生依序从浅到深观察到解剖的结构,可以利用录像, CAL技术重新构建三维立体图象,可以保证学生从不同角度和部位反复地进行观察,提高学生的分析、记忆能力。课外,老师带领学生进行尸体的解剖和防腐、活体动物解剖,达到以人影响人的目的。师生交流可以通过办公室信箱、QQ、互联网、举办师生联谊等增进师生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的目的。通过以上改革,学生能真正将课程内容变成自己内部的知识,无形中不自主的转变成自己的技能。创造的这种主动学习环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学生通过合作,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培养出学生合作的品质,为以后的交际和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4结束语

种植护理专业解剖学要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的目标,需要引入“新”思想,重设教学目标,转变教学内容,开展多样的课外活动,建立师生良好互动,启动各种辅助教学设备,加强实践性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让卫校护理专业解剖学课程改革适应时展的需要,真正为医学护理专业的发展做出更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l]丁自海.深入开展护理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6(1):24l―242.

[2]丁自海.护理应用解剖学学科建设的研究进展与思考[J].南方护理学报2003(10):6.

篇4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1]。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是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象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2]。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现状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护理操作技术建立对人体形体本身了解基础之上,基础医学课程是护理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作为护理教育的主干课程,是护士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基础医学主要包括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间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学生对人体形态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对其后续的其它护理学专业基础课程和临床护理学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1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的高职护理在教育上基本是本科的压缩,课程体系上基本是临床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很多内容已超出了护理学的实际需要。同时,各门课程都为了强调系统性、完整性,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忽略了与专业的相关性和实用性。

2.2教学方法

由于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学科的不断涌现,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日益膨胀,要在有限的课程计划内完成繁重的教学内容,致使教师教学多采用灌输式,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智能和创造精神的开发。纯粹的专业知识传授,只僵化于固定教材、大纲,重视生物、医学护理,而忽视了社会、心理护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只会从事眼前的工作,缺乏做人的意识,不利于良好医德的形成,不能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2.3实验教学

绝大多数高职教育的学校是由中专卫校升格,实验室结构、功能、内容单一,只能以验证性、简单性实验内容的开设为主。由于学科间长期缺乏横向联系,很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忽略了实验学对学生基本技术与方法、整体技能训练的主要任务,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课时明显偏少,安排欠合理,无暇顾及实验教学的改革,学生不愿意或者没机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结果造成实验教学多年来基本停留在反复做几个固定的实验,没有多大的改进,并且只强调实验课的上课率,实验质量无法保证。因此,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差的现象一直困扰着护理教育。

3对基础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近年来我国医学院校陆续进行了基础医学课程整合[3,4],主要是如下2种模式:一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按照“从宏观到微观,从形态到机能,从正常到异常”的原则,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学》和《病理学》等课程分别按人体器官系统进行整合,以人体系统逐一进行基础医学知识教学。从宏观到微观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记忆,从形态到机能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功能的理解,从正常到异常的教学可以加强比较,增加对疾病病变认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医学专业课程打下系统坚实的基础。二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法,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以模块式教学为构架,强调多学科的渗透融合,有利于高素质医学生的培养。对于我们高职医药院校,对于优化高职护理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应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理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以必要、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其进行整合。

3.1转变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

基础医学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整体优化课程结构,淡化学科界线,重视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强化知识的整体性和实用性,做到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护理专业相呼应。护理专业一直提倡理论知识须以“必需、够用”为度,随着发展,其对教学改革的要求更加迫切。针对专科层次的护理专业,应压缩基础医学中有关疾病表现、诊治方面的内容,增加与护理程序、整体护理、健康教育、护理操作等有关的内容。如人体解剖学数学中可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将最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归纳为3类,即注射类:如臀大肌、三角肌注射等;穿刺类: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等;插管类:如胃插管术、导尿术等。通过详细介绍这些常用操作技术的解剖部位、特点、操作方法以及可能出现的损伤、并发症等为临床应用莫定坚实的形态基础,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对解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启蒙作用。教学内容按专业需要进行精选,着眼于实际运用,压缩基础医学各门课程的学时,如有需要可增加选修课。

3.2创新基础医学教学方法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即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大课堂信息量和直观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将教学过程作为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空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个体。同时,将人文素质、健康教育和相应的社会课程贯穿于基础医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

3.3突出基础医学实验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5]。增加实践教学时数,使实践与理论比真正成为1∶2,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探索调整实验内容,顺应课程整合改革,优化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重叠、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探索性、综合性及基础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的弱化与护理应用相关性不大的知识,比如解剖学实验中可适当增加人体表面解剖的相关内容,并加入临床护理应用知识,实现系统解剖学内容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对护理专业学生将来学习输液、注射和常用穿刺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4完善实践操作考核

完善实践操作技能考核,根据实验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分阶段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即认识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及实验结果分析考核(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客观、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成绩,引导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基础性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实验预习与报告,实验操作,实验考试;综合设计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依据:选题的合理性和难度,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正确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报告;创新研究型实验的考核主要与项目作品、论文、答辩情况以及竞赛结果相结合。

篇5

一、存在的问题

1.实验设备陈旧,设施简单

实验材料的严重匮乏,标本数量不足,重复利用频繁,更新慢。由于实验设备购买维护费用高,很多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尽量减少这方面的投入,即使有投入,也是对临床课实验投入大,轻视基础课实验,有的甚至用多媒体代替实验课教学。

2.重理论,轻实验

实验设备的简陋,实验材料的不足,学生人数增加,学时数的减少,使实验课一再压缩,本来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课与实验课应该相当,但现在一个学期仅开设10学时甚至更少。

3.缺乏责任心和科学的工作态度

实验人数大大增加,加重了仅有的解剖学教学人员的工作量,且由于多数标本有强烈刺激性气味,实验室通风设备跟不上,对师生身体危害大,部分老师不愿上实验课或者上实验课很被动。

4.学生上实验不积极,动手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积极

部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实验课内容在理论课上已经学过,看标本又有难闻的甲醛味刺激,标本本身给人带来的心理不舒服,又脏又累,故有的学生借故不参加实验,或者在实验室外边乱跑,或者呆在教室,根本不进实验室,或者提前离开,往往一节实验课结束时,学生只剩几个。学习呈被动状态,应付了事,马马虎虎,难以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不重视实验报告的书写。学生写实验报告,应付、抄袭,画图不规范。

5.学生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

如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不知道观察的方法、顺序、观察策略。有的学生即使上实验课,就是按部就班地照老师要求做,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做的目的是什么一概不知,缺乏积极的思考,尤其缺乏创新思维能力。

6.实验考核分量少,内容局限

在考试分值上,实验分值少,理论考核成绩占70%,实验成绩仅占20%。考核内容有的局限于骨学,有的局限于现有的标本,对于制作技术难度较大的标本,或稀有标本就避开不提。

二、对策

1.强化实验室建设,增加实验课的比例,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优化实验室环境,增加设备投入,更新技术落后的设备,扩大实验场地,增添标本数量、质量,建设数字化实验室,增加动漫产品、增加塑化标本等。

2.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实验课的有害补贴

现在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应付工作,有的实验课直接让学生看实验操作的录像或视频代替真实标本。上课用的传统解剖学标本有浓度很大的甲醛、还有苯类等多种有害气体,加上有的学校排风设备跟不上,长时间接触对老师的身体也有很大的危害。而目前的补助标准低,补助计量方法也不统一。比如,我校从上解剖学实验课的当月起计实验学时,不论这一月上多少学时解剖学实验课,都是40元/月。合理的解决办法应该按上实验课的节数或者小时数计量给予补贴较合理。

3.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通过实验过程中对“善待实验,尊重每一个生命”的讨论,让学生由开始的嬉闹渐渐沉默下来,渐渐唤醒他们心中沉睡的同情和爱心,并深刻地认识到: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和牺牲的生命体,人类在利用的时候应该予以善待和尊重。同时,对标本有恐惧心理的学生,加强心理辅导,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观察方法主要包括顺序观察、对比观察、动态观察和边思考边观察。从观察方式上来说,一般是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最后用显微镜。用显微镜也是先低倍,后高倍。例如,对肌肉组织的观察,就是用肉眼观察肌肉组织,根据颜色和透明度用显微镜低倍镜来确定是纵切还是横切,最后用显微镜高倍镜观察肌肉组织的纵切片,认识平滑肌、骨骼肌、心肌的肌细胞的特点。对大体标本,从观察部位来说,一般先采取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内、从左到右等顺序。例如,对心脏的观察,就要先从整体上观察心的外形及宏观结构,然后从外到内依次观察与心相连的血管及心脏各腔的结构特点。

教学中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标,如,通过演示肘关节屈伸运动状态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屈肌和伸肌的作用。对心脏外形的观察,要区分方向,再观察心尖、心底、两面、三缘、三沟。与心的各腔相连的血管及名称等。

教学中还要教会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观察心肌的厚度,思考为什么心室肌比心房肌厚?左心室肌比右心室肌厚?从而理解肺循环又称小循环,体循环又称大循环,进一步理解人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的观点。所以要带着问题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思维可促进观察的深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思考心房肌、心室肌之间的纤维环的作用,既是房室瓣附着处,又能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相隔开,使心房、心室收缩时不同步。

5.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学生通过观察验证标本形态位置结构,这些是感性知识,感性知识必须经过大脑的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结合理论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死记硬背,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如,学生看上下肢骨骼标本后,问为什么上肢骨与下肢骨比较显得细小,标本的颜色为什么不一样?老人的骨与小孩的骨如何区别?见到心脏标本,如何验证心瓣膜的作用?设计分别从动脉、静脉处向心内注水,观察水流出的结果,以启发学生思考瓣膜的作用。

6.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积极性

讲解完正常人体结构后,利用动物器官做解剖操作实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人体心脏理论课讲完,让学生分组解剖动物心脏标本,先观察心外形的一些结构,然后讨论确定从什么部位解剖,探查内部结构。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解剖心脏的注意事项及有关心脏的各项功能,把学生的“探究”行为调动起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体验“自得”过程。

7.规范实验课内容,保证实验内容完整的开设

要精选实验内容,增加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特别是增加胃插管术、灌肠插管术、导尿插管术、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内容的应用。

8.加大实验考核力度,提高实验所占分值

学生综合成绩中,实验成绩应当比例加大,实验考核知识也要全面,难易程度要合理。要理论联系实际,联系临床,紧密结合专业,解决护理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临床操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84-02

高职教育定位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决定了其教学方法不仅实践性、可操作性,注重专业、技能和实践等专业能力的训练,而且在当今经济迅速发展时代还需要搜集信息、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制定计划、决策和管理、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衡量专业教学的一个标尺。

1高职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卫生部科教司《关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和加强护理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作的建议》中指出“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基础课中应减少医学基础性知识的比重,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以突出护理的内容和特色”随着护理教育改革的深入,护理专业的医学基础课学时逐渐减少,而社会和人文知识课程增多,这是顺应社会发展,培养护理行业实用性人才的发展趋势。目前从国际护理教育改革来看,在新加坡国立大学采用“面向临床”,注重解剖学在临床护理的运用,将护理专业不常用的血管神经的小分支、一般肌的起止点等内容在教学中省略。英国的半岛医学院在人生物化学教学中不用任何的尸体材料,而采用活体表面解剖和图像获取解剖学知识,这是基于“医护人员所接触的都是活体以及由各种成像技术提供的人体图像”的理念。这些都说明了基础医学的改革趋势是学以致用,与临床结合,与专业运用联系。

2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内容跟不上职业岗位技术要求的发展;教学内容彼此独立,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忽视知识的应用性;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明确,学习内容针对性欠缺。因此,如何根据生物化学特点和护理岗位的专业特点,科学选择重点教学内容,是护理学专业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在课程设计中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基础,以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机制为导向、围绕护理专业岗位需求和核心业务能力进行课程内容整合,拟将生物化学基础课准确导向护理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做到三个贴近:贴近岗位,加强与临床衔接,以适应岗位的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素质;贴近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性,使学生有兴趣学,容易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贴近时代,介绍学科的新进展,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主要研究内容

(1)由行业专家和授课教师共同组成的课程开发小组,结合护理行业发展状况,从护理专业的工作岗位实际需要出发,遵循知识与能力相融合的课程开发模式,按照护理职业分析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分析职业能力分解的思路确定护理工作岗位能力形成常用的学习项目。

(2)基于职业岗位能力形成的需要,完成对课程内容重构和整合。确定护理专业技能常用的学习项目后,以基本知识为主线,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工作岗位能力形成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使理论知识融合于学习项目之中,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既对护理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必须、够用”,又能支撑后续课程和护士执业证书考核的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内容融合到护理工作岗位实际操作项目中,每一个项目中又包含若干学习性工作任务,在完成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应的生物化学资料,再结合操作进程提出生物化学应用要点、最佳操作方案和注意事项。把生物化学理论依据和护理操作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做到教、学、做一体。

(3)注重能力培养,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使学生更好理解消化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优化从重组实验项目删除陈旧实验减少验证实验、增加与探索性实验综合性及与临床紧密结合的应用性实验,突出学生实践技能一体化培养,把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结合起来。根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调整实验教学内容,选择性地弱化与护理应用关系不大的知识。如:蛋白质两性游离及等电点的验证试验,转氨酶的生成部位等;以临床常见疾病检测项目为依据,将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学习情境,每一个情境的完成,可使学生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患者的准备、样品的采集处理、储存、样本测定、结果报告、废物处理)。从而获得较直观的工作体验,积累实践经验,培养相应的职业行动能力。这对学生将来学习静脉采血、输液、注射等操作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5结束语

基于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实践能力、协作精神、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贯穿与教学全过程,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能明确护理岗位的要求,掌握核心知识点,能理解本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本门课程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能明白学习该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萍.烟台市中等护理职业教育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姚艳训.职业高中制药专业化学基础课课程的优化—借鉴“CBE理论”优化和整合[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篇7

【关键词】生理学 临床实例 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72-02

生理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正常生物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的主要任务在于阐述生物体生命活动发生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但是,这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原理抽象繁杂,较难记忆和理解,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费神,表现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深刻性和长效性不足,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欠缺,从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本课程是医学基础课,学生学习本课程时,尚未临床实习,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临床实例显得尤为重要。

一 运用临床实例课前巧妙设疑,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让学生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的生理学知识饶有兴趣,我认为课前巧妙运用临床实例吸引学生很重要。

作为一名生理学教学的一线教师,我在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询问一些与自身或周围人有关的疾病或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如:输血时为什么要输血型相同的血液?人为什么会打喷嚏?糖尿病病人为什么会尿糖?为什么有的人粗脖根?这说明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授课之前,精心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恰当地导入临床实例,构造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释疑欲望,启发诱导学生思维。例如:在讲授刺激的三要素时“为什么有些护士打针痛,而有些护士打针不觉得痛?”;在讲授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时,可设疑“为什么人在蹲下后突然站起来时会感到头晕、眼前发黑,过了片刻后又能恢复正常?”。再如:在讲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时,可设疑“为什么在某些患者大手术前要给其注射一定量的维生素K?”“临床上为什么用温热的湿纱布进行止血?”“为什么溶栓药物能将刚形成不久的血栓溶解掉,达到再通血管的目的?”“女性的月经血为什么不凝固?”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和临床有关的设疑能将书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主动从课堂中寻找答案,为整节课的讲授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而是由简单的传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生理学在临床学习中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 运用临床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生理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除了需要记忆外,更要注重对知识要点的理解。这就会使大多数学生觉得生理学难学,产生畏难情绪。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合适的临床实例来对生命活动规律加以讲解,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对知识要点理解深刻,帮助记忆。例如:在讲授机体散热方式时,联系临床上发热的患者可以采用戴冰帽、开窗通风和酒精擦浴的方法给患者进行物理降温,相应地运用了传导散热、对流散热和蒸发散热的原理。再如:在讲授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时,可以通过从对临床应用生理盐水给患者稀释药物或者冲洗伤口这些实际问题入手,简单明了地解释血浆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细胞内外的水分交换,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同时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不慎给患者误输蒸馏水这种低渗溶液,严重的患者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教师总结:患者可出现溶血,重者危及生命。这给学生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达到了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目的。

三 运用临床实例课中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它与解剖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甚至临床医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兼顾其他学科的知识讲解,做好前后知识的衔接。这样,适宜的临床实例就起着重要的桥梁衔接作用。例如:在讲授心肌的收缩能力与静脉血回流的关系时,就要运用解剖学的体循环中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收集静脉血的范围这个知识作为基础,从而解释病理现象:右心衰竭时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肝淤血和下肢水肿;左心衰竭时出现肺水肿和肺淤血。又如:可以从“临床上常见肝硬化患者有腹水的症状”为切入点,讲解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充分结合解剖学、生理学以及病理学和临床现象的相关知识,进行层层剖析: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发生纤维化失去正常形态结构,因而不具有正常功能。人体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而白蛋白完全由肝细胞产生。这样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白蛋白低于正常值,因而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当低于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时,血管内的水不断进入组织液中,形成腹水。通过临床实例,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调节毛细血管内外的水分交换,维持机体的水平衡。这样教学有水到渠成之感,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

四 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学会知识并不是教师“教”的最终目的,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达到会学的目的。通过运用临床实例,课后可以巩固学习效果,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在讲授完尿的生成与排放这一章内容后,引入下面临床实例,让学生综合分析。某男,14岁,学生。十天前咽喉肿痛,发热。现水肿,血尿3天,前来就诊。经入院检查:尿蛋白(++),少尿,血压轻度升高,最终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问题1:解释患者少尿的原因;问题2:解释患者血尿和蛋白尿的原因;问题3:解释患者水肿的原因。让学生课后根据所学知识,查阅相关资料寻得答案。反馈时,由教师进行引导和总结。前两个问题仅依靠本章内容就可得出结论:滤过膜的面积影响尿液的量,而滤过膜的通透性影响尿液的质。而第三个问题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联系曾经学过的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生理作用才能全面解释现象:主要是由于蛋白尿的产生使机体丢失大量血浆蛋白,致使血浆胶体渗透压明显下降,使得水从血浆渗出进入组织间隙,便出现水肿。通过从理论到实际的讲述,学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增强了,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 反馈与思考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在生理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临床实例是成功的,可以显著地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方法的运用,首先能够实现教学相长。教学中,一方面,教师是整个教学的主导者,掌握着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研究,进行总结归纳。另一方面,在教学中通过共同研讨,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到大量的感性材料。这就要求授课教师要不断拓宽知识层面,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技能。其次,由于临床实例生动具体、直观易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中,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可使学生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及时调节,有利于学生精神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同时师生互动充分,收效良好。

总之,在生理学课堂中运用临床实例,可以将学习理论、掌握理论和运用理论有机融合起来。通过分析临床实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好地解决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衔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两类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分别录入我校编制的成绩分析电子表格,结果用χ2检验,P<0.05,说明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三专生”与“五专生”药理学理论考试及格率比较“三专生”及格率94.53%远高于“五专生”62.72%,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2.2“三专生”与“五专生”药理学理论考试优良率比较“三专生”80分以上70人(54.69%),而“五专生”23人(10.09%),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

3讨论

2013级护理专业“三专生”和“五专生”的药理学理论课均由同一教师讲授,两类学生所用教材、授课内容、授课时数、授课方式均相同,学习结束采用相同考题在同一时间闭卷考试。从表中的及格率来看,“三专生”远高于“五专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80分以上的百分率也高于“五专生”,差异有显著性(P<0.01)。此次药理学理论课是采用教师自编的多媒体课件为载体,以教师讲授为主。从考试成绩来看,此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于“三专生”。众所周知,“五专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年龄小于“三专生”,尚属未成年人,心理、生理的发育均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差。且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接受能力明显不如“三专生”。而大学的学习是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主,如果任课教师不分析生源特点,均采用同一的教学方法,将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五专生”而言,任课教师在药理学教学中不能照搬“三专生”的教学方式,而应针对其年龄小、学习自觉性差,接受能力不强的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如:

(1)增加课前预习:将授课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提前告知学生,让其预习,并要求在预习时若涉及到已学过的其他课程知识时应及时复习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传出神经药理概论中的传出神经系统分类“时,可提前叫学生预习,并要求学生复习解剖学中的神经系统的分类方法;

(2)课后复习:“五专生”学习自觉性差,若只是嘴上要求复习,恐学生不能认真执行,可以将每堂课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布置成问答题,要求学生回去做,下次上课时就此问题进行提问,并计分作为平时成绩,以督促其复习。例如,在讲完“一线降压药”后布置问答题:简述一线降压药的分类、每一类的代表药及其降压机制、主要临床应用和不良反应?给学生回去做,这样就能促使其课后积极去看书;

篇9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在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开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妇产科收治的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共18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验组在患者的治愈时间上较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而且对我院的护理工作也给予的十足的肯定(P

关键字:妇产科手术;腹部切口;优质护理干预;应用价值

医疗领域的发展不仅在人文环境中得以体现,在手术技能上的提高更是十分明显,虽然腹腔镜手术等已经大量应用在临床中,由于女性患者患者生理功能的独特性以及特有的解剖学特点,在妇科手术中依旧以开腹手术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式[1]。但是开腹手术是一种创伤性较为严重的治疗方式,对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等问题需要医护工作者给予十足的重视,护理工作的加强与提高在患者手术前后显得尤为重要,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对患者的病情恢复与生理功能有效提高,我院现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在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开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现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4年5月妇产科收治的腹部切口手术患者共18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年龄的跨度范围在18-67岁之间,平均年龄(41±6.2)岁。其中进行剖宫产患者65例、子宫全切除术40例、子宫次全切除术27例、附件手术24例、异位妊娠24例。根据护理模式具有差异性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分得90例患者。经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婚姻状况、身体素质、疾病种类、伴随合并症等基本信息的比较中均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实验数据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进行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全方位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体表现为:(1)术前护理:对于患者存在的疑惑和不安性要给予耐心、准确的解答,保持微笑,减轻患者的就医紧张感,通过沟通交流掌握每位患者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解说,创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体系;向患者说明术前的禁忌事项以及对伤口保护的训练,主要针对患者咳嗽和排便时减轻伤口震动;若是患者对病室环境有特殊要求可适度满足;保证手术环境清洁无菌,并加强对患者皮肤护理频率;分析术前常规检查结果,对已有并发症患者“对症下药”,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2)术中护理:手术过程中始终贯穿无菌操作,并且减少患者切口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动作轻柔,对创口周围组织保护性良好防止出现二次创伤的危险;止血处理准确、迅速,确保术中安全完成;对伤口给予清洁处理,防止脂肪组织出现液化或是坏死现象;选取合适缝合材料进行关腹缝合操作,保护切口避免出现感染[2]。(3)术后护理:对患者的切口变化情况进行密切的监控,观察是否发生腹胀、切口感染、渗血等不良反应,可配合针灸穴位治疗;给予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切口消毒,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避免术后增加切口张力导致再出出血或是伤口破裂;少食多餐,且以低脂、低膳食纤维的食物为主;对于疼痛患者可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法降低其对疼痛的敏感度。

1.3统计学处理

对实验所得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数据比例以百分比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 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情况

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以及对我院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见表1:通过表1的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组在患者的治愈时间上较对照组具有明显的优势作用,而且对我院的护理工作也给予的十足的肯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情况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排气时间(h)

护理满意度(%)

实验组

90

7.8±1.3

26.4±4.27

92.48

对照组

90

11.3±1.5

38.5±5.19

79.16

2.2 两组患者治疗恢复后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进行病情监控与出院后随访,统计分析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见表2:通过表2的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恢复效果比较理想,安全可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两组患者治疗恢复后并发症出现情况比较

组别

切口感染

切口疼痛

切口裂开

脂肪液化

发生率(%)

实验组(n=90)

2

3

1

1

7.78

对照组(n=90)

6

4

3

3

17.78

3. 讨论

妇产科开腹手术是较为常见的有创性治疗手段,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与此同时也将术后切口感染、撕裂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大幅度增加,而有效、专业、有针对的优质护理干预可以将术后威胁性并发症稳定控制,对于和谐的护患关系也具有着促进维系的作用。而本文研究证明,我院在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后有效的帮助患者克服了手术心里恐慌与畏惧,减少了心理应激的发生,并且在有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工作中,患者的病情发展也相对乐观,与张霞[3]等人的研究结果取得了一致性。这不仅在疗效中展现了现代医学的进步,在医护关系中也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和谐的医患关系将医护工作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有助于医疗制度进一步的完善。

综上所述,在妇产科术后腹部切开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护理质量,而且对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都具有保障作用,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吴文姬.妇产科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1):210.

篇10

[关键词]内科护理;自学能力;中职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9-0107-01

一、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目的

自学能力是一个学生能够主动学习的意识,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独立思考的基础,是让学生能够具有创造性思维以及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中职学生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就是要熟练地掌握专业性的学科知识,因此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大量冲击下,他们很难马上适应,因此引导他们学会自学,学会自我反思,是加强学生辅导、培养学习习惯和增强自信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教授学生的时候更多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教授給学生的是一些理论知识,并非专业技能,但是专业技能的学习一定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在医学教学中更是如此,要对所学的知识做到精益求精,因此更加需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去查阅文献资料,去理解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对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并且具有内在稳定的学习动机的时候,才能更好地主动学习,只有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才能真正地去享受学习,因此在培养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当中职学生所面对繁重的专业课程的时候,一定会产生一些心理负担,这个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在上课时,结合教育教学,组织安排好课堂学习,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开展积极的探索,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引导,让学生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对所面临的困难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也要融入鼓励和赞美式教学方法,扩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学生对课程进行预习,只有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事先的预习,才能在自己的心里有一定的谱,才知道自己薄弱的地方在哪里,内科护理专业需要结合其他的一些基础学科进行学习,例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因此在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时,可以让他们自己查阅一些资料,教师在课前也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以及需要参考的一些书籍,让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查阅资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作为自主学习的主人和自主获得知识的接受者,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对重点知识做到教师讲解,加之学生自学的方式,相互结合来进行教学。比如说教材中明确的知识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学习。但是对一些难题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积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得出结论。教师还应该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进行相关的专业指导,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和对内科护理这门课程的热爱。

三、中职内科护理应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中职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所讲述的永远是一些理论性的学科知识,但是我们都知道中职的最大特点就是专业性强和可操作性强,因此护理学科要真正地做到和其他学科能够更好地相互渗透和交融,把各个学科之间的知识点进行相互融合,才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知识点主动联系起来,找到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自我总结和独立建立学习系统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对实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对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进行对比,总结它们的共同之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到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多去查找相关的资料,让学生结合日常所讲的一些理论性知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说明自己的理由,通过这样的理论分析再加上实践研究,学生在这样的复习过程中不断巩固和深入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地将知识内化于心。

总之,我们卫生系统部门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地提升自我才能适应逐渐发展和变化的新社会。同时还要改进教学方法,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培养和引导,来让学生能够真正地掌握自学的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专业素质,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而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专业型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林爱琴,邓双全.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在《内科护理学》的应用[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唐璟,吴静,李小洁,等.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