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

篇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并不是某个人的或者会某个集体所明确的行为规范,它于相对应的科学领域研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成型并得到认可,它是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在对应时期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的综述,是对于该项学术研究的所具有特征的重要标志。对于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关工作的教育者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是其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与相关研究过程中所需要共同遵守的规范。拥有与时代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这项工作而言极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的确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它在标志这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一项常规的科学的同时,相应的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这项研究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当社会进步发展,很多社会现状也与当初有着很大的区别,将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式套用于今自然会有很多地方产生偏差。

(一)育功能的偏离。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过于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作用,在部分的高校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转化成了对于学生的政治教育,这无疑使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错误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其丰富的元素。其中不仅仅是政治教育,同时也包含了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指导和法制观念培养等。仅仅是作为政治教育的存在无疑导致了对于其他方面教育的忽视。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所需要达成的目标无疑使相左的。

(二)对于学生群体所起作用的忽视。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中一直并不重视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群体的主观意识。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是整个教育过程的唯一主体,而学生这一受教育者则被忽视,在教育的模式上则是采取的单向的灌输观念。这种单方面的灌输式教育对于学生的积极性无疑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同时也会进一步的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所起的作用。

(三)教育模式的落后。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才去的是生硬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个体细节不予考虑,强硬的将思想理念灌输于所有的学生。这种无视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教学模式,终究会由于受到个体之间巨大差异的影响而难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预期的效果,可谓是说事倍功半。

(四)研究的对象的单一化。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研究的对象往往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对象,并在莫种意义上忽略了对于其他方面的研究。以个体素质与整体素质为例,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更加注重于个体的特定素质,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忽视了对于整体的素质发展提升的研究。这样一种定域式研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范式形成的工作必须尽快的实施。

二、我们所追求的是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新范式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范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寻求一种新范式,以适应社会时代的变化已成为必然,但是我们需要怎样一种新范式,怎样的新范式才能满足需求?

(一)更具思考意识。在当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中,学术思维的缺失极大的阻碍着该项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在现有的范式中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的脱离了社会现实,丧失了对于学术成果的质疑能力。仅仅是停留于对于过去研究成果的不断重复,并不能推动学术研究的进步。因而我们更应改主张学术思维,对问题以学术的角度,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事实进行分析;以学者的角度去思索正式教育的相关问题;以不断创新的理念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只有如此才能够达成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现实的统一。

(二)注重“问题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新范式应该注重对于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能够对发现新的问题,抓准问题关键,并迅速处理问题。在对于已有问题的探讨以及新问题的研究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放眼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需要又有开阔的眼光,拥有世界性。在当今社会整个世界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应当能够拥有普遍性,要能够在复杂多变的世界环境中准确的把握中国的特殊定位,以此来确认其发展方向。同时必须意识到思想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大势所趋,必须在成人这种趋势的同时明确中国核心的价值体系,以此作为思想融合构成中的重心。

篇2

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演绎和归纳两种方式为主要的手段对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理性思维和经验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能体现研究对象的部分根本规律和共性与特性。但是,过多地依赖于这两种研究方法难免会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概括不完全、不能充分发挥根本规律的功能,且较少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对象进行跟踪,实证的方法运用少,缺乏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实验、比较的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的思想、心理状态,提出的对策方案缺乏可操作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对象。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对象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系,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范式。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本教育范式,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络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范式是经典教育学范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范式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对象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数据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区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宏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1)从长远来看,应当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训,针对研究者或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相关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操作技术的培训,使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又能够恰当地运用心理学的研究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方法。

篇3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实施根本性的变革。本文提出了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新教学法。所以,探寻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增强研究生教学效果的时效性,对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然辩证法

随着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调整,要求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做相应的变革。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教学方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充分结合网络、手机终端,在微博、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网络的影响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成为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和管理者积极探索的问题。本文结合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教学的长期探索与实践,探寻现阶段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并分析影响这一趋势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构建以硕士研究生为本、师生双向互动的“321”教学模式。该方法主要是指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教学法。“三个转变”是指教师教学逐步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氛围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一个核心”是指整个教学成败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研究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新媒体条件下的特点,并探寻适合时展的方法,增强教学的可行性和时效性,对于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和政治觉悟,培养主业能力强、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不足

“对青年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办学宗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教育区别于资本主义教育的根本标志之一。”[1]自我国研究生招生以来,我国培养了大批的专业精、政治素质过硬的高层次人才。这其中与对研究生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分不开的。但是,随着我国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规模越来越大 ,对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效果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近几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的大量普及,微博、微信充斥丰富了我们生活,同时对研究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带来了巨大冲击,这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一)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总体来说是积极上进,有责任感。但由于显示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表现出了不仅令人满意的一面,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 ,政治素养不高。研究生从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接受理论教育,到了大学本科阶段,进行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习理论,并要求他们能以立场、观点、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但从现实情况看,不少研究生对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都不熟悉,更不要说运用的立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一些理工类研究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专注自己的专业,结果出现了一些“政治文盲”,经常闹出政治笑话。

第二,道德行为与其学识极不匹配。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不仅要求其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能够在社会、生活中做出较好的道德表率,成为道德模范。但是,有些研究生却表现出了与其知识和学历不相匹配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其一,责任意识薄弱。由于受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有的同学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因而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担当,甚至一些研究生连研究生班的干部都不愿意担当。其二,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差。研究生由于学习的特殊性,研究生集中学习只有一年,其余时间大部门都是各自做试验和课题,这必然导致研究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再加上自私和自我封闭,长期以来必然导致他们集体观念淡薄,团结协作意识差。其三,心理素质较差,缺乏克服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近年来,由于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业、经济、就业、以及处理个人问题上的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使得他们难以平静心情专注学问,生活中变得自私自利,学习上急功急利,在各种压力下,心理这些年来各高校频频出出现各种问题。历年来的研究生跳楼事件就典型的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自然辩证法”作为研究生的公共课,其开设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握自然、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理工科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自然辩证法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从现实来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却不令人满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但其根本原因确是创新文化的缺失。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一定文化影响,这种文化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中国文化,二是西方文化。从通行的 《自然辩证法》教科书?内容来看,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五个方面,全书是以科学技术的成就和哲学认识的巨大进步为基础进行论述,全书仅在文末提到科学技术与中国现代化的问题,涉及中国文化内容很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因此,“在课堂中引入中国文化因素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弥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本土文化底蕴的不足。”[2]而我国研究生在在整个人生学习过程中,受西方形式逻辑的影响非常严重,因此,缺乏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

(二)从教师层面看,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力也影响着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第一,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已经不能时展的要求。在旧媒体时代,媒体对学生的影响是有限的,媒体传播的信息是可靠的 ,大众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媒体传播的知识和信息。除此之外,学生大量的知识是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但是,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微博、微信广泛发展,新媒体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学生也成为媒体终端,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也由过去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学生更直接成为各种信息的提供者和者。所以,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中“满堂灌”不感兴趣,对教室教授的不感兴趣的话题也在关注。所以,出现了现在课堂中教师在课堂上“口沫四溅”,学生在自己座位上毫无反应,低着头,关注自己的手机的不协调现象。所以,教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进与现时展的新的教学方式。

第二,教师的个人素质和能力也影响着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从我国研究生师资培养来看,我国研究生教师随着招生的规模逐年增加,总体上满足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需要。但是,随着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由原来54个学时,变为现在的18个学时。随着学时的改变,所需教师就大量迅速减少,一些学校原来打算引进这方面专业的教师,现在也不在引进。随着老教师的逐步退休和一部分教师转上其他专业课程,自然辩证法方面的专业教师就越来越少,一些学校就临时找来上公共课的教师临时凑数,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教师也不在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成为了一种职业,部分教师也放低了对自己的要求,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做一份职业,他们只关心自己完成的工作量的多少和报酬的高低,对上课的真正实效漠不关心。教师的责任心的缺失和专业素质的不高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偏低。

(三) 学校管理部门的考核方式也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从目前各高校对于教师教学也记得考核来看,大多数学校只注重教师教学工作量的完成,比较注重数量的考核情况,而不太注重教师教学的真正实效。就其原因,数量的考核直观、清晰,易于把握,而质量的考核则不易把握。在公共政治理论教学中更是如此。一些学校也采取了“专家评价+学院领导评价+学生评教”的方式对教室授课进行考核,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也不尽如意。如果说是这个领域的专家,那还能真正提出一些实质性的效果。但有些学校所谓的专家,其实就是退休教室,甚至出现文科专家听取理科教师上课,理科退休教师为文科教师打分的荒唐现象。学科的不同,教学思路与理念会出现较大差别,难怪一些年轻教师对所谓专家不屑一顾,对专家的评价极其不满。在学生评价方面,最初学校设置评教系统,是便于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但从我校实际操作效果来看,结果完全相反。这是由于管理部门的“懒惰”所造成的。由于管理部门简单、直接利用学生评教结果,把学生给教师打分直接当做教师授课水平考核的依据,并将这一结果与教师的奖金、评优、评职称挂钩,这就必然导致教师不得不认真对待学生评教。甚至一部分教师为了学生对自己评分高些,不得不采取一些迎合学生的措施。所以,学校出现了教师怕得罪学生,不愿意管学生的敷衍教学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必然变差了。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的特点

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本科生相比,具有其自身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人们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争取最佳教育效果的规律。同其他学科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现实性和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其独特要求与特点。目前不同学校教育者都在努力探寻适合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与方法,并结合本校研究生的具体实际,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如复旦大学学院王贤卿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法创新,最核心的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创新理念。山西财经大学学院武晓峰则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力求做到“四个突出”,即:要突出培养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理论思维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突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与针对性;要突出研究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突出考核目标中的综合素质与研究能力考查。西南民族大学贾秀兰则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教学方法的探索是一个重点,要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列为专题加以讲授,并进行课堂讨论,形成教学互动,促进师生交流,可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这些教学方法探索与教学特点的探寻还是具有单一目标,缺乏对学生现实时代环境的分析与考量,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要充分考虑网络、微博、微信、数字网络与数字电视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和冲击;同时也应充分考虑在当今网络化、信息化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探寻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和方法,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具有的优势,并结合传统媒体的优势,探寻更加符合研究生认知心理和可接受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和时代性,培养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创造型社会主义建设者。为此,西南科技大学政治学院和研究生院出台研究生改革和创新计划,支持教师大胆改革。为此,《自然辩证法》课程组对本课程教学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321”模式教学法。该方法是指研究生教学必须坚持“三个转变,两个结合,一个核心”的新教学模式。其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三个转变”是指教师教学逐步由“主导向引导转变”,学生学习由“被动向主动转变”,课堂氛围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首先,教师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改变教师完全忽略学生的主控课堂的教学习惯,教师在课堂中要引导学生向有关问题的方向思考,教师职责则由主导向引导方向转变。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改变学生被动学习、听课和做笔记的习惯,要通过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完成有关问题的学习,并在课堂中和其他师生探讨,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其三,课堂教学中要实现由“单一被动向双向互动转变”。由于过去是教师完全主导课堂,忽略学生这个主要主体,所以教学效果不佳。现今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个主体。因此,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这个主体的切身实际,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要引导学生对有关话题有话说,想要说,而且必须说,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互动,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参与性,从而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正面发展。

第二,“两个结合”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的时效性,教育部开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课,目的就是把大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增强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此环节,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了正确的认识,用有关理论解决现实社会重大问题的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没有专门的实践课,但是各高校也都设置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很多学校这一环节都是由学工部在负责,因此往往与理论教学相脱节。为了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性,同时也为了增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目的性,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让理论教学的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并把实践教学中的事例和材料引入课堂,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增强了时效性,学生也能真正感同身受,从而真正达到对研究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第三,“一个核心”是指整个教学成败的核心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的把控、课堂问题的设置、课下材料的准备、课堂互动的引导与把控,各方面工作做得好坏与否,效果怎样,核心人物还是在教师。所以,教师在课前要做充分地准备,要详细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问题。否则,就可能失败。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担心,所以有些教师完全不让学生参与发言,怕掌控不了课堂。有些教师又完全让学生发言,教师掌控不了课堂,起不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三、“创造5分钟”,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还要受到创新环境的影响。创新环境包括硬环境( 由物质环境和刚性的管理体制及人员组成) 和软环境( 由人文环境、弹性的研究方向和评价体系组成) 两大类。本文主要涉及创造过程的人文环境中课堂创新氛围的小环境的营造,具体途径就是在每堂讲课前设置“创造5 分钟”。所谓“创造5 分钟”,就是研究生通过创新文化等的熏陶、创新意识的培养,把自己在生活中或学习科研中最有创意、最有心得、最受感动的一件事用5 ~ 10 分钟的时间在课堂上通过视频、图片、讲演、实物、表演等向大家展现。由于这个活动是一种自由、开放灵活的交流活动,参与活动的人只要有灵感、创意、创作,都可以走上讲台。通过这个活动,其目的在于交流研究生的创新心得,打破思维定势,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从而唤醒每个研究生潜在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冲动并最终投入到创新实践中。“创造5分钟”这一活动环节最先由中国科技大学刘仲林教授创立,笔者作为刘仲林教授的博士研究生,深深感到这一环节的时效性,所以在笔者回到西南科技大学后,在我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中推行这一教学实践环节,也赢得了同学的广泛好评和喜爱,效果非常好。

总结: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效果决定着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只有各级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学者深入探讨,才能不断提高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水平,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从而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献出自己的力量。

[注释]

①目前各高校使用的 《自然辩证法》 教材版本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以郭贵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 2013年1月第 1 版) 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为依据。该教材是教育部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科司:《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 1949-2008) [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赵四学 刘仲林:《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五创一体”法探微》[J].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9期,第16页.

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252-02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相关机构给予了较多的支持,查阅中国学术期刊网上的文章,从200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有的文章还是教育部或省级重点课题的研究成果。研究者有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也有教学管理人员。研究成果内容广泛,涉及到每一门课程实践教学的各个方面。

一、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符惠明提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过程中,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能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这一观点代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普遍观点。

李秀芝认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适应现代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社会新的变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深入社会现实之中,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力度,直面各种社会信息,直面学生的各种疑虑,才能够在解释规律中传道、在强化教育中授业、在理论联系实际中解惑,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论教学模式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授课方法单一,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教学效果很不理想,而实践教学使学生变成积极的实施者和参与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增强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需要。

总之,实践教学应当成为这类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

二、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

虽然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现实中,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多困难,主要有:第一是实践资金缺乏,学生要走出校门,通过参观调研,进行社会实践就需要有相应的资金,但一般学校没有这项资金,尤其是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上升,各种经费相对短缺,问题就更为突出。第二是教学资源短缺,社会实践资源有限,学生众多,不管是社区,企事业单位,还是专门的实践基地,如果常年不断地接待实践,其自身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必然受到影响。第三是教学组织困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实行大班教学,每位教师要面对几百上千的学生,组织起来相当困难。

对于这些困难的存在,不少研究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符惠明认为是教学与管理观念上存在着局限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现代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虽然得到权威部门和教育人士的认可,但是由于现实教育中的功利化倾向,使得教师和学生普遍重视专业课程,而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导致该类课程被边缘化,整体地位低,实践教学被轻视乃至忽视。现行教学管理制度和理念本身也不太适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资源短缺这个长期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改观。由于缺乏观念上真正重视与实践上的实际作为,因而导致了实践教学制度与资源建设步伐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目的与形态的深刻变化,要求建构相应的条件保障机制,具体包括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丰富的教学资源、合理的评价机制以及规范的实施过程与方法。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实践教学的现实条件保障机制仍处于缺失状态。

三、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我们一般理解的实践教学是让学生走出校园,观察参与社会活动。这样势必会造成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些困难。鉴于此,有研究者对实践教学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见解,如李海蓉提出: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是统一的,实践教学从内容上讲必须与所讲授的理论有内在联系,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因此实践教学的进行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可以说,也可以做。

郭建民也注意到了课堂实践的重要性,并认为应该将课堂上的实践作为“两课”实践教学的起点,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教学互动,组织辩论、讨论,进行案例分析,师生沟通;直观教学,通过现代化信息设备,观看视频,进行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一些现实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形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按着问题学习理论,探索真理;体验式教学,主题演讲、典型示范。他着重强调利用课堂开展形式活泼的实践教学。虽然思路新颖且解决问题了目前实践教学某些难题,但是有些内容让人感觉只是理论教学中教学法的改变而已。

除了将社会实践搬回课堂,搬回学校这一思路外,很多研究者还提出了将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联手,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实习的不同地区、单位的主要特点,拟定实践指导方案,明确主题,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这就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支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密切合作,统筹安排,由各专业实践带队指导教师代行指导,确保实践教学得以完成。还有将该类课程实践教学与学生社团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目前高校在假期组织的学生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可以使有限的教学资源、资金和时间等得以综合利用。

王晓云、魏彩霞撰文指出,建立以校常务书记为第一责任人,教务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督导团的专家联合组成教学指导委员会决策保障系统,起着全面领导、协调、保障的基本作用。设置相应的管理监控系统,把“两课”实践教学的指导工作纳入教学工作管理系统。具体实施系统是关键,是落实层,其中,相关课程教师是具体实施系统中的核心要素,具体负责实施。

四、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的反思

从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研究内容重复较多,创新性少;二是理论高度不够,没有从更深层探讨清楚该类课程的实践价值,也没有把握好这一教学活动更实质的内涵;三是有些文章提出的建议操作性不强,比如将该类课程实践与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考核,但实际操作中有困难,课程成绩难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实践的好坏也不影响他的成绩,学生没有动力。再如与专业课实习结合问题,其实很多专业课教师不仅不乐意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说他们教给学生的是饭碗,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虚的,怎么委托能他们带队指导。考察、参观活动面对偌大规模的学生也是纸上谈兵。至于成立该类课程实践指导委员会,个别学校可以做到,但不具备普遍意义,因为多数学校领导自己也存在口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中同样忽视它,这跟整个社会的教育环境是一致的。如果把课堂教学的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影录像资料作为实践教学,其实质是对现有难以实现的实践教学体制妥协。由此,研究者必须开辟(或者说根本的革命出)新的途径。

基于已有研究成果,若干问题需要深化研究外,着手实验和构建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的研究也需要提到日程上。实验科学已经延伸到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部分社会科学也建立了模拟实验室,据我们所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目前国内尚没有,其中有二个主要原因:一是传统沿袭的教育习惯,二是思想教育工作者多是没有理工科背景的工作者,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具体怎么操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虽然大家都认识到这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重视只是口头上的,在实践中仍然轻视这门课程,比如从教师配备这方面就可以看得出来,思想政治课总是上大课,一个老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如何开展讨论?反观英语教育和多数专业课教学则都是小班上课,难道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不更重要吗?其实这里有一个更深层次而且目前很难解决的问题就是,教育的功利性太强,就像当前的就业指挥棒,为了就业,专业过硬比大脑(思考力)过硬更有效。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活动,费时费力,本来思想的变化就是缓慢的过程,短时间内也很难考核出它对学生产生了多大程度的积极影响,进行思想的教育更不可能急于求成。如果整个社会和教育管理部门都抱着“有专业知识好生存发展”的功利态度,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恐怕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停留在表层罢了。

参考文献:

[1]符惠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保障机制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2]王小元,秦秀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

[3]李秀芝.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

[4]窦凌,金丽馥.高校“两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当代教育论坛,2006,(6).

[5]李海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文教资料,2006.

[6]郭建民.关注课堂实践教学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J].煤炭高等教育,2006,(4).

篇5

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精华;思想政治;教育

1、传统伦理道德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传统伦理道德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结晶,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完善,体现了许多基本理智与情感。儒家的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代表,儒家的仁爱可分三个层次。首先是孝悌、爱父母,即亲亲,讲得就是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要孝敬父母。孝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是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最受国人重视,体现了人的最基本道德。如果一个人在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做到真正的孝,那他对其他人也很难表现真挚的情感。弘扬孝道一直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接下来的两个层次则是,仁民、爱物,倡导人们有更广义的爱,关爱其他人,爱护世间万物。仁爱的思想在当今也有助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助于现在所提倡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复杂的社会中,人们总会遇到面临义与利的抉择。儒学为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依据,即道义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如果这件事符合道义,那么可以去做;如果不符合道义,那么即使有利于自己也不应该去做。要在道义允许的范围内来获得自己的利益,正确的处理利与义。在现实生活中,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可以视作义,相比之下自己的利益则为利。只有保证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才能保证自己的利。如果只重利,不重义,那么当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受损了,自己也终将收到影响。义以导利的传统价值观念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取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

传统伦理道德属于伦理型文化,教育人们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完善人格。在《大学》的开篇就告诉人们,要弘扬善良正义的道德,让人们的思想不断更新提升,最终达到至善至美。中国的诸子百家中,很多都认为人要有崇高的理想与信念,有完善的道德人格,要会修心养性,提高自己的气质,不断向理想人格迈进。此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名言,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蕴涵的自强不息,爱国奉献,忧国忧民,忠诚勤勉等等传统伦理道德的精华。

传统伦理道德,有精华的地方,也有与时代不相符的糟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起源并发展于封建社会,受封建社会制度的影响,同时也被时代所约束,因此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些内容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儒家思想中有克己复礼,消极无为等主张,对于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是不利的,不利于文化的交流,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儒家思想中的一些排斥科学的主张也是不正确的,对于自然世界中的一些现象,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并解释。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要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相应地甄别,对其中的糟粕要摒除,对精华要继承并发扬。

3、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

完善传统伦理道德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将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教授给学生,对于消极过时的理念应该摒弃。通过正确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受到优秀传统伦理道德的影响,逐渐让传统伦理道德中优秀的部分称为学生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对于一些学生的行为表现与传统伦理道德相背离的,要找到适合的方法让学生理解传统理论道德,通过传统理论道德来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的品行。

增加传统理论道德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重。在现在的思想政治课本中,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课程设置较少。虽然一些学校安排一些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讲座,但在教学内容及时间上都还是较少。因此应该加强传统伦理道德的课程设置,强调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考核上,应该将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育列入考核内容,并指派专门的教师负责。在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可以组织课外讲堂,参加传统文化展览,观看传统文化影片等等,将传统伦理道德用多种方式向学生展示,不断加强学生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解,影响学生的道德品质。

将传统伦理道德赋予时代性。传统伦理道德发展了几千年,不能止于现在,应该继续传承发展下去,融入当今的时代精神。如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建设的新时期,发扬社会主义改革期间的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开拓进取。将这种精神融入到传统伦理道德中,让具有时代特色的传统伦理道德精神影响着后来人,不断地发扬光大。

4、小结

在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伦理道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传统伦理道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更好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依据传统伦理道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在对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进行传承与发扬。在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进行辩证地分析,批判地继承,发扬传统伦理道德中的精华,摒弃糟粕,完善了传统伦理道德,同时也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熊光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35-37.

[2]丁宏.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84-86.

篇6

关键词 管理体制 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

1 新时期研究生群体的特点

一是生源结构的多元化。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来看,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增长较快,由于生源复杂,研究生在教育背景、婚姻家庭、综合素质、年龄结构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差别。生源结构的多元化,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二是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占多数比例的应届生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容易接受他人影响,思想波动大,面对社会文化的多元化,辨别分析能力较弱;在职研究生社会阅历较丰富,思想较成熟,往往自我意识强烈,集体观念和参与意识较弱。有相当一部分人,他们的思想异常活跃,看待问题有时不免片面和偏激,甚至追逐错误思潮。他们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但轻视接受的传统理论教育和忽视个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生思想认识的多样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曲折性。三是个体素质的差异性。研究生的整体素质比较好,他们的政治观念、思想觉悟、道德意识、心理发展等方面比较健康、成熟和定型,是属于较高层次的。但部分研究生人生价值趋于务实主义,只注重自我价值的物质实现,只注重专业知识学习,社会责任感差,缺乏诚信意识。还有部分研究生缺乏开拓创新意识,遇到挫折承受能力差,集体意识淡薄。个体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四是群体结构的分散性。由于研究生各学科专业人数、学习、科研工作性质的限制,研究生的活动表现出明显的分散性和独立性特点,除在专业课学习期间的相对集中外,大都进行分散性、独立性的工作和学习,平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接触较少,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不容易被一一掌握。研究生群体的分散性,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特殊性。

2 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研究生院与专业院系共同管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制,研究生院负责研究生的专业教育,专业院系负责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学校人员配备不足、学生日常事务繁多以及管理体制欠完善等原因,研究生学院和专业院系往往沟通不畅、责权不明;负责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院副书记和辅导员往往时间和精力不足,对研究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力不从心,从而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的现象。

(2)思想政治教育基础“薄”。研究生与本科生比较,心智较成熟,对一些挫折和压力也能正确对待、自我开解,但面临诸如恋爱、婚姻压力,生活自立的压力,社会交往的压力,遇到不公平待遇时往往也会出现偏激行为。有些高校常忽略这一点,认为研究生价值观、人生观取向大都已经成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的构建没有深入到基层,忽略了本根,对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调查和了解,对研究生缺少必要的关心,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基础逐渐薄弱。

另外,研究生浓厚的个人色彩,淡薄的团结协作意识,造成研究生活动参与率低,加上部分教育管理者没有充分调动研究生的积极性,使得研究生强烈的成就欲望和事业心得不到满足,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群众基础弱化。

(3)与专业知识脱节,导师参与管理的力量“弱”。有些导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强,学校在导师育人方面不够重视,加之新时期导师少、研究生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导师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薄弱。

3 健全管理体系,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部明确指出:“研究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建立和完善以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研究生德育工作管理体制,校长要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负责。”健全的管理体系是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的保证。近几年,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管理体制改革蔚然成风,很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尝试新的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体系。

(1)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组织体系,完善管理体制。“管理是一种教育手段,尤其是科学的管理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需要教学和行政两手抓,二者互相渗透,教学与行政紧密结合的关键是要形成机制,落在实处。当前在研究生扩招的形势下,学校要实行两级管理体制与院系负责制,即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学校和院系两个层面上具体实施,由研究生一级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级管理模式转变,并在二级管理模式基础上实现日常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分管的体系。

(2)科学划分管理权限,明确各级管理职能。在分级管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中,校一级的管理机构的权限和主要职责是以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为指南,结合学校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加强领导,抓宏观、观全局,健全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机构。院系一级的管理机构的权限和主要职责是按照上级的工作计划,实施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帮助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方面的具体问题。

同时,在日常管理和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的过程中,注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管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黄金法则。从研究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群众性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基础。

(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管理相互渗透。研究生学习、生活分散性以及个体差异性的特点决定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严格的管理相结合,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层,在日常管理中渗透思想教育,充分健全管理制度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如抓好研究生的校园文化建设,寝室制度建设,规范研究生的奖惩等。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质量工程;对策及措施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对教师质量重视度正在不断增加,但大部分高等院校针对教师的绩效和激励措施过于倾向于个体,这就导致高等院校对教学团队的重视力度远远低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要求,这一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现阶段高等院校在发展中要认识到教学团队的重要作用,要求高等院校要结合自身师资力量现状建设高质量教学团队,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组织与实施,同时液位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新时期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缺乏教学资源。现阶段高等院校依旧以传统教学观念看待教学工作,没有将教学工作作为高等院校新时期发展中的战略目标,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旧是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新时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是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同时也是将我们党最新科学理论、路线、方针以及政策传递给大学生的传播者,是帮助学生在高等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引导者,但由于高等院校在发展中将大量资源都投入到科研活动中,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严重缺乏足够的教学资源。

1.2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不明确。建设目标的一致性是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没有统一的建设目标会直接造成教学团队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虽然确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但在没有完全理顺教学团队建设目标各项指标之间的关系,导致部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目标被弱化。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在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评估方面,依旧停留在以教学改革课题和论文等一些相对较为刚性的评估指标中,这一现状直接导致严重违反了教育部推进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

1.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重申报、轻建设。我国相关教育规定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要进行申报,在经过我国相关教育部门评选等程序之后才能允许其进行立项,但由于被批准的国家级、升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会为学校带来一些荣誉,而且高等院校教学团队被审批立项后会获得一笔建设经费,导致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想通过教学团队申报立项获取教育部门予以的奖励。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申报成功之后,很少有时间和经历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同时也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成员之间严重缺乏交流与协作,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作用。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几项策略及措施

2.1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建设目标

现阶段高等院校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坚持有关政策、路线以及目标,要将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作为总体建设目标,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最高目标,教学团队任何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进行并为之服务,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必须坚持的核心目标。高等院校要认识到科研只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而教学团队建设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的重要途径。

2.2构建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合作机制

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中要构建出合理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老中青的传、帮、带作用,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的共享性、整合性以及会聚性等特点,同时也要充分体现出创新平台的综合性、交叉性、开放性、集成性以及先进性等,确保教学团队的工作方式、进行等方面不受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利用开放式的考核机制和激励体系实现教学团队的自主管理,这样才能确保通过优秀的合作机制使教学团队更好的实现建设目标。

2.3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监督管理

现阶段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要履行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组织学生科研实践与社会实践等职责,教育部门与高等院校要建设一支责任心强的高素质督导队伍,主要负责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质量评估与监控,通过专家评估、干部评估、学生评估、同行评估以及授课教师自评等体系,在基础上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质量。

2.4优化、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保障机制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工作,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工作放到院校发展的核心战略中,并结合高等院校自身情况、教育部门政策要求完善管理措施、奖励措施以及激励措施,这样才能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现阶段高等院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专项资金支持,同时也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教学硬件条件,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出其重要作用。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要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也要求高等院校要为教学团队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政策保障、资金和物质保障,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发展中可以实现其建设目标,同时也可以确保通过教学团队可以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连根,李惠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定义的界定问题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前提就是对其定义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就要对其定义进行界定,也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的首要问题。现阶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研究界主要有两个主要的观点,其中一个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过程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环境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影响,同时对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及方向具有决定作用。根据这一理解,产生了“四体结构论”,也就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及环体,其中教育介体包括方法、目的及内容,而教育环体就是教育环境。这四方面内容贯穿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对于定义的界定,另一种观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外部条件存在于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也就是教育系统要想发挥应有的功能,就要考虑到在环境的影响下教育系统的变化。

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定义的界定,这两种观点明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对于这个问题理论界也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及研究,大多数人都倾向一种观点,单纯地认为教育环境就是教育生态环境,将其育人功能完全地忽略掉。显而易见,这两种观点都不够全面,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人对环境有创造作用。在人与自然的相处过程中,人体现出的是主动性,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对环境的影响也是主动的,也就是教育者及被教育对环境具有选择、改造、创造的作用,而这些作用发挥的基础就是社会实践。清楚了这个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界定: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有影响作用,并具有独立性,也就是其环境对系统中的所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思想等等,可以将其归结为外部条件。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教育主体对环境的作用,以此能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定义的界定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整体的眼光看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既包括外部条件也有内部因素。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研究,理论界也是众说纷纭,有很多观点:其一,其环境具有综合性、广泛性、顺序性及可控性、直观性、感悟性、变化性;其二,动态性、广泛性、特定性及可创性;其三,开放性、复杂性及易变性;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许多对立统一的特征组成,比如抽象性与直观性、封闭性与开放性等等;其五,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大系统,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其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特征即顺序性及综合性,本质特征为社会性及阶级性,另一个方面就是外在特征,主要有动态性、复杂性、广泛性、可造性及渗透性。

篇9

关键词:中国化;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军校是造就军官的摇篮,军校培养的基层军官素质能力的高低对部队的战斗力的强弱有直接影响,其思想政治素质是核心和关键。如何对军校准军官的学员开展有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当前各军校研究的重点课题,运用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军校学员思想,这是党对军队人才培养的时代性必然要求,是军队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理念牵引,运用好最新成果武装对培养优秀合格军官意义十分重大。

一、当前军校对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教育教学内容相对狭窄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军校人才培养的必然模块,是一项基本性、经常性的工作。对学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军校思想政治教研室的教员和学员队的干部,教员和学员队干部知识面同地方大学思政理论课教师以及辅导员相比较而言,学历相对偏低,接触新鲜事物的程度相对较弱,与现实相对脱节,而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学员成为军校学员的主力军,其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知识、迎接新挑战,军校原先的"年年讲、事事讲、讲来讲去都是同样的话"这种模式已难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需要,必须进行改进。

(二)教育教育方式过于简单

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对于军校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对一名青年军官从军报国的人生道路具有深远意义。军校惯用的模式是"你说我听、你说我背、考试合格就万岁",学员不怕学不好"枪枪炮炮"专业知识,就怕思想出问题,部队战斗力的关键取决于"打得赢"能力,更取决于"不变质"的素质。传统的讲授式、灌输式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新要求,需要以牵引式、互动式的模式引导学员兴趣,从其灵魂最深处增强认同感和自觉性,调整方式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推进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的重大意义

(一)是党的军事人才方针的现实要求

军校是适应新形势为党和军队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党的理论成果随着改革发展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创新,枪杆子是要永远听党指挥的,掌握枪杆子的基层部队如果连党的时代思想都不清楚,那结果无疑是可怕的。所以党总是在要求部队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使命任务,锤炼思想作风能力,对军校教育教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现实性要求,军校教育不能滞后,必须让成为集成的军官掌握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保证学员从军校毕业后走进军营能够把握党的时代脉搏,随时按照党的要求抓好带兵服务工作。

(二)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融入新内容、探索新路子的必然选择

军校开展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能讲来讲去都是一个内容,都是一个模式,这无疑会让青年学员感到单调乏味,疲于应付,时代在发展,党的理论成果也在推陈出新,作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能仅停留在教员的视域下,必须使之成为学员灵魂最深处的东西,让学员知道党最近有什么新的思想理论成果,以此看待日新月异的社会实践,才能看得明白、理解得清楚。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从军观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学习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军校政治教员和学员队干部的职责,只有自己先理解吸收了才能引导好教育好青年学生。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融入理论成果新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灌输模式,让学员成为学习理论成果的主人,引导学员积极思考研究,对于筑牢军魂、夯实军事素养意义重大。

三、探索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学员思想的有效新模式

(一)引领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学习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热潮

教师能不能教好学生,自身是关键。如果教员或是队干部连自己都不知道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什么,那教育学生无疑是一句空谈,所以教员要学、队干部也要学,而且不能像传统的疲于应付,消极对待那种模式学习,要变革要我学为我要学,我只想浅尝辄止的学习转变成为我要学明白学深入的理念。自身观念上是否重视、是否有时间学习对于培树教员、队干部兴趣十分重要,因此军校需要配套出台相关措施,积极印发学习小册子、集中学习、开展专题式研究、进行授课大比武等都是激发广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者学习热潮的好办法,授课者学好是听课者学好的前提。

(二)将学员互动式新模式铺开来

篇1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项重要任务,就是改变、巩固和加强大学生对某种事物、观念及行为的态度。态度属于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是指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待特定对象的认知、评价、判断以及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人的态度具有社会性、针对性、稳定性、阶段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态度的转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借鉴态度改变理论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态度改变研究的主要理论

在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中,影响和应用较为深刻、广泛的是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和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传播学家霍夫兰德把说服看作信息传播交流的过程,提出了说服模型。说服过程,即通过给予一定诉求,引导说服对象的态度和行为趋向于说服者预定方向的活动。在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中,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构成态度改变相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

根据说服模型,在态度改变的作用机制中,说服对象首先要学习信息的内容,在学习基础上发生情感转移,把对一个事物的情感转移到与该事物有关的其他事物之上。当接收到的信息与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便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一致性机制便开始起作用。但说服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信息引发的反驳数量和性质,如果反驳过程受到干扰,则产生说明作用,要么改变态度,要么对抗说明包括贬低信息来源、故意扭曲说服信息和对信息加以拒绝掩盖。

认知失调理论最早是由费斯汀格提出,是当代西方主要的态度改变理论之一。所谓认知失调是指个体所持有的认知彼此矛盾冲突,处于相互对立的状态。这里的认知包括思想、态度、信念以及人们认知上所感到的行为。该理论提出,有相互联系关系的认知因素可能会呈现出两种状况:一是二者处于协调状态,一是呈现出不协调状态,即失调。认知的失调有程度上的大小之分,这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二是每一种认知对个体具有的重要性。这两个条件与认知失调程度之间的关系可用下述公式表示:

如果认知因素之间出现失调,就会使心理上发生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感觉。它会迫使人们想方设法去减轻或解除不协调状况,使认知结构平衡协调。通常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持有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二是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保持一致;三是增加新的认知,改变失调的状况,使原有认知之间的矛盾得到合理地解决。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我调节,个^态度发生改变,实现认知平衡。

二、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要素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根据说服模型和认知失调理论,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情境构成影响教育对象态度改变的三个基本要素。

1、思想政治教育者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研究表明,人们越是积极地评价信息源,便越可能改变自己的态度。教育者的权威性与专业性、公正性与可信性、人格魅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

2、教育信息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信息内容和被说服者原有态度的差距、信息内容的重复性和新颖性、信息内容的情绪特征(恐惧的唤醒)、信息的单方面呈现或双方面呈现是影响态度改变效果的重要因素。适宜性原则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

3、教育情境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进行的说服过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些背景或情境因素构成了教育情境。教育情境对教育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态度改变理论提出了两种可能会影响说服效果的情境――预警和分心。

三、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信息和教育情境三个角度的九个方面分析和研究态度改变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以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既定目标。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人们容易信服专业领域的权威,其宣讲的内容和观点也较一般人更有说服力。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化修养,还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备自身的知识体系,努力成为专业领域的权威。

2、维护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公正性和可信性

教育者的公正性和可信性与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无关却直接影响被说服者信服程度。教育者是否公正、是否言行一致,说服动机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对其的信赖程度。即便是公认的专家和权威,如果缺乏公正、说服动机不正确,其权威性的作用也就很有限了。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不仅是指教育者的外在相貌、风度和气质等,还包括内在修养和品格。教育者整洁大方的外表、端正得体的举止、积极健康的情感、高尚的人格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引起受教育者心理上的心悦诚服和行为上的效仿。

4、选择适度压力的教育信息

在说服过程中说服者提供的信息内容与说服对象原有的态度总会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期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当说服者在沟通说服中提供的信息和说服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差异时,造成被说服者的认知失调,形成心理紧张,产生改变态度的主动性,重新建立新的认知协调系统。根据态度改变理论,差距和态度改变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当信息内容和说服对象原有态度的差距不大时,说服对象产生的认知失调压力不足以产生转变态度的动力;当两者的差距过大、超出说服对象的认知承受范围时,说服对象就会倾向于拒绝改变,怀疑和贬低信息源,维持其原有认知的协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了解教育对象原有的态度及其与教育信息的差距,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选择适宜的信息,实现教育对象的态度改变。比外,信息内容和被说服者原有态度的差距也与信息源的可信性有关,一般来说,说服者的可信性越大,越可能以大的差距使说服对象发生态度改变。

5、把握教育信息内容的重复性和新颖性

一个人很难在初次接触某种观点时就被说服,适当重复信 息内容以增加生动有助于提高说服对象对其的接受程度。根据态度改变理论,在沟通说服中反复呈现观点,不论呈现的观点是说服对象希望听到的,还是不希望听到的,其效果也都呈倒“U”型曲线。信息的重复呈现超过限度,会使说服对象产生逆压乏情绪,引起防御性的反抗,从而降低说服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增加教育信息内容的新颖性是提高沟通说服效果的―个有效策略,因为对许多学生来说,“新颖”包含有“更好”、“更有趣”等含义的理暗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要与时俱进,理论紧密联系实际,避免思想僵化,实现重复性与新颖性相统一。

6、教育信息内容适度的情绪特征(恐惧的唤醒)

根据态度改变理论,增加恐惧感将有助于增加说服力,提供消除恐惧方法的信息将引起说服对象更多的重视。有研究表明,说服者唤醒说服对象的恐惧感并提出预防办法容易引起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在教育信息的情绪特征把握上也应遵循适宜的原则。在形式政策、职业规划、安全等教育中,适当的引起教育对象的恐惧感,并提供消除恐惧方法的信息,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如果引起的恐惧感过大目无消除恐惧方法的信息提供,则容易使说服对象惊吓得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克服恐惧,消极绝望,甚至否认危险。

7、根据教育对象选择教育信息的单方面呈现和双方面呈现

根据态度改变理论,决定教育者对教育信息采用单方面呈现或双方面呈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教育对象的受教育程度。对于教育水平较高的对象,同时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信息,然后通过辩驳,接受者自己做出结论,可以更好地引发个体态度改变,说服效果较好。由命令式的给定结论的方式,容易引起说服对象防御性的反抗,使态度改变出现困难。二是教育信息与教育对象原有态度的方向是否―致。二者―致时,单方面信息传递更有效,可以支持和巩固其原有态度。但单方面信息传递的不足在于容易给说服对象以主观、不公正的印象,容易使说服对象怀疑说服动机,产生抵触情绪。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说服目的灵活运用单面论述和双面论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是大学生,受教育程度比较高,因此在沟通说服过程中教育者呈现正、反两方面的信息,采用双面论述方式对说服对象的态度改变比较好的效果。根据态度改变研究中的预防接种理论,让教育对象接触用适量、轻度的反面论述信息,再帮助、引导教育对象对反面信息进行分析、批判,使说服对象对于类似反面信息产生免疫,如同医学中的“接种疫苗”。该方法对于提高说服对象辨别是非和抵御不良观念影响的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8、教育者的预警

预警是指说服对象在遭受某一与之相反的观点说服前,预先知道将会发生的情况。预警会促使被说服对象产生防御心理,降低说服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预警可以认为是教育者在进行教育前对教育对象透露相关的教育信息。如果教育对象原有态度较稳固,教育对象与信息关联性强,即教育对象对教育信息内容处于高卷入状态时,预警会使教育对象产生防御心理,有准备地做出抵触。如果教育对象原有意见不稳固,教育对象与信息关联性不强,即教育对象对教育信息内容处于低卷入状态时,预警可产生相反的效果,促进其态度改变。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否做出预警,教育者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教育目的来确定。

9、教育对象的分心

分心是指在说服过程中,情景中的某些刺激因素使说服对象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所接受的信息上。分心的作用主要是干扰目标对象对信息传递的注意程度,从而削弱他对说服的防御和抵制,提高说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