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素养提升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素养提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北)通过基地、特色工作室、精品团队、学院课程、信息平台建设等,为学生个性成长、终身发展搭建了资源平台和学习平台,为实现全区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优质共享,推动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北)以茶文化教育为试点,探索课内外、校内外融合育人模式。成立了由校外教育机构、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社会资源单位的教师、管理者组成的茶文化校内外融合育人课题组。这是校内外教育资源融合创新,拓展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次有益尝试。联合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北新桥―东直门学区(以下简称北东学区)举办了首届国际青少年友谊茶会。师生在这个多元的茶文化世界中,体验了“茶与英语”“茶与诗词”“茶与生活”等茶文化教育课程,欣赏了各民族茶艺和各国茶文化。
我们大力促进艺术教育供给侧结构化变革,积极创建合作、创新、开放、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全开放的教室,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一样的梦想,一样的成长”北东学区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东城区北东学区10所中小学校和东城区少年宫近500名中小学生展示了他们在多元选择学校、少年宫、学区以及文化艺术学院提供的艺术教育课程后的收获与成果。这是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在“学院制”综合改革中,搭建平台,助力北东学区校内外融合育人的有益探索。
积极探索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上联下牵”的组织功能,即向上联接社会各大专院校、艺术专业团体和专家名人,向下带动各中小学校、校外教育机构,使艺术教育工作整体向前发展。例如,启动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曲艺新项目,学生通过与曲艺专家同台演出,充分领略民族艺术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开展东城区首届中小学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活动,包括成立青少年书法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传统文化交流互动、师生书画展览,为各校学生打造了一个展示传统文化项目特色,参与学习、体验交流的互动平台。
篇2
一、 转变观念,加深对艺术教育课程理念的理解
观念的转变是艺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标志。音乐、美术课程标准分别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和人的培养目标,提出了各自的课程理念。所以艺术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符合艺术课程发展的要求,深入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和艺术实践活动,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师素养展示和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平台。
(一) 强调师生互动的关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所谓交往,就是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基本的存在方式。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关系,这种关系的最基本形式便是交往,离开交往,师生关系就不能成为教学力量的真正源泉。师生的交往可以增强学生投入的程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开展艺术实践活动,掌握艺术才能。
(二) 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艺术课程的价值追求。传统教学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封闭导致僵化,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如何把艺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落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力展示的平台,成为知识积累、实践参与、相互交流的活动。
(三) 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突出评价的激励与控制。要重视评价的民主化、人性化,要关注评价中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均衡,要将量化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发挥质性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师综合素养方面的作用。
二、 善于研究,增强艺术课程改革实践的能力
艺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教师具有扎实、全面实施艺术课程的基本技能。
(一) 语言的表达和示范能力
教师的思维要准确,语言表达也要做到吐字清晰,条理清楚,具有一定的感染力。由于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在语言表达上更需要简练、通俗、生动、易懂。语言要准确,不含含糊糊;语言要生动,不故弄玄虚;语言要规范,不拖泥带水。总之,要在有限的语言表达中,体现学科的科学性与规范性,让学生听懂、易记、会实践。
(二) 课堂的设计和组织能力
一节课的成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活动组成的,而每个具体的活动与整体的教学设计是密切相关的。一节艺术课的活动设计总体可划分为导入、新授、训练、评价四个大的环节,每个环节也可由若干个小的活动组成。教学活动设计的能力,是艺术教师必须具备的素养,因此艺术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的深入发展中学习知识、掌握技巧、体验审美、享受快乐。这是我们对艺术教师基本素养养成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在活动设计中不断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研究、实践的过程。
(三) 科学的设问能力
艺术课堂的设问,要紧紧围绕知识的重点,瞄准训练的目标,贴近学生的生活,注意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的差异。设问要从一般到较高层次,问题设计不宜过多,问题的指向要明确,问题的结论要清晰,要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艺术教师要关注问题的生成,善于把握时机突出问题,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
三、 优化策略,提高艺术课堂教学的实效
艺术课程改革从表面上看是调整课程、改编教材,实质上是课程文化的嬗变,课程观念、态度和行为的重构。它超越了单纯以改编教材为课改标志的局限,更超越了教师与课改之间主客对象关系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课改不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是变革课堂教学的策略、改变教师的角色、改变学生的生活。课改呼唤教师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学的研究者,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学策略。
一般地说,教学策略是指在教材和教学组织形式确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采用的模式和方法。它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指导下建立起来,是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环境、研究媒体等诸多因素之后,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方法和途径。就中小学的艺术课堂教学而言,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策略的体现。
(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是以让学生有可能实现教学目标和个人需要为出发点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心理生理的变化、学习能力掌握的层度,都是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进行有效进行教学的基础。
(二) 教学过程要符合教学行为
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是多样的,而某一学科的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艺术学科的教学,要依据艺术教育的规律,通过具象或抽象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的情绪,使他们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中得到审美的体验和享受。不同的艺术形式,需要不同的审美方式和相应的教学行为。
(三) 教学方法要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艺术课程理念呼唤新的教法,呼唤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要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中,感受学习方式转变带来的教学变化,要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游中学、听中学、思中学,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四) 教学常规要体现教学细节
篇3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专业学习;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6531(2015)22-0134-02
为了保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在20世纪末陆续通过提格升级一批中等专科院校等途径,成立了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为了突出其职业性,大力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或弱化了他们艺术素养的培育。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高职教育同样也是素质教育。2002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说明高校的艺术教育及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高职教育应运而生。正因为高职院校诞生得过于突然,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及方法上无经验可循,同时,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其在成立之初普遍高举职业教育大旗,不重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
1.指导思想不明确。一方面因为高职教育是全新的教育模式,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清楚,无法及时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这些年推广的国内外高职教育理念及方法来看,无论是德国的“双轨制”英国的“BTEC”,还是国内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开发”“行动导向”等,基本都是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鲜有提及综合能力的提高,更别提艺术素养的教育。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脱胎于过去的中等专科学校,教育思维难逃惯性定律的束缚,需要一逐渐转变的过程。其实,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在强调职业教育的同时,应该不失其高等教育的本性,不能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2.混淆了艺术教育与其他通识教育的区别。著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李政道教授说:“艺术,就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着的情感。表达的手法越简单,叙述的感情越普遍,艺术的境界也就越高。”通识教育从知识层面上来说,是一种使学生“熟悉知识主要领域内事实和思想的教育类型”,它是“非专业、非职业、非功利性的,不直接为职业作准备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也就是说,艺术教育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通识教育一般是一种认知教育,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或技能。
3.学生基础薄弱。由于高招基本采用分批投档录取的方式,作为最后一批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通常被认为学习能力较欠缺。因此,高职院校只能通过增加专业学习时间来弥补其不足,挤压了学生的艺术教育时间。
二、艺术教育对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作用
随着高职教育经验的积累,专家、院校及国家各方面也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培养高职学生专业素养是有重要作用的。
1.艺术教育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他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目前的高中教育,基本上还是以应试为主,解除了三年繁重的文化知识学习及各种考试的压力,来到高职院校的学生急切地希望丰富个人的精神世界。而艺术教育无疑是一把很好的钥匙,让他们有机会接触人类的伟大艺术成果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具有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的人。另外,高职院校大多都是理、工、经、管类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时间是学习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及数学、外语、政治、体育等必要的公共基础课,课余时间一般要学习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关的知识,相对来说学习生活比较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艺术教育的趣味性、多样性,正好可以调和这种负面情绪,使学生能够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更加投入地进行专业学习。
2.艺术教育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了他们在专业上的创新能力。高中三年的文化课学习以及进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专业课学习,基本上是属于理性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学习这类课程所必需的。但是过分的理性思维也容易形成惯性,限制了学生在技术和产品上的创新能力,极易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生产各个部门或流水线上的固定部件。而艺术教育通常要求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艺术形式及教育方式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打开思路,通过与专业学习很好地嫁接,促进其在专业上形成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3.艺术教育培育了学生的艺术美感,增加了他们专业产品的附加值。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用品及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希望其具备相应的功能,还要满足视觉、触觉等方面舒适、审美的要求。通常,这也是与内外产品的差别所在,使得我们只能赚取简单的加工费。这就要求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使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在感觉用方便的同时,还能赏心悦目,以增加其附加值,更具竞争力。而这正是艺术教育的强项,根据专业特点,通过引进实用有效的艺术内容及形式,培养学生在专业上的艺术美感,为其未来产品加分。
4.艺术教育增强了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提高了他们专业发展的后劲。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带着某种消极情绪来到高职院校求学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落入人生的低谷。而艺术教育无疑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加广阔世界的大门,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个世界,意识到除了高考的不顺利外,世间还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从而激发起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深入地去了解并发现专业的意义,确定今后的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人生专业规划,保持个人专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高职艺术教育的实现途径
1.抓住社团、协会这个主渠道。社团、协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其松散性对学生最具号召力。举办的各种艺术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艺术素质的渗透。如书画比赛、诗歌朗诵、歌舞晚会等。学校只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保证每次活动的规模及效果,就一定见成效。
2.重视选修课这个载体。由于选修课的学习任务比专业课相对轻松,选择的自由度也较大,是开展不同形式艺术教育的有利载体。选修课略偏理论,社团活动略偏实践,将二者结合起来,能促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3.发挥各专业的作用。各专业应适当开展一些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专业比赛项目,从而进一步提升艺术教育对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如汽修专业举办用不同的螺丝或汽车零部件搭建汽车模型比赛等,既让学生熟悉了专业知识,又接受了一次艺术熏陶。总之,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种专门人才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艺术教育有利于这种素质的养成。因此,艺术教育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起着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6—29].
[2]张燕.艺术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3]王英杰.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历史[M].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4
中华民族文化中,艺术的鉴赏离不开对玉的美的欣赏,中华文化离不开儒家体系,"君子比德于玉",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文字中,由200多个字与玉有关,这些字多为美好、崇高之意。如:玺、国、珏。又如:玉人:美丽的女孩子;玉树临风:文质彬彬的年轻人;婷婷玉立:美丽漂亮的人;儒家之外,道家、佛教文化等领域,玉文化也都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包括在民间,人们对美好生活有最淳朴的向往,也赋予了玉的一些精神层面的特质。比如玉雕中的传统图案无论福禄寿喜、招财进宝、龙凤呈祥、八仙过海,还是太极、八卦、四神、万字、回字、如意、岁寒三友、莲年有鱼、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揭示,具有深层的精神象征,传递着亲切的愉快的寓意。传统图形的造型意义,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的类型:
(1)、生理安全型特点:以具象的形式出现,采取借喻、谐音、暗示的方法,获得心理的愉快。如:“福禄寿喜”蝙蝠、鹿、仙鹤、(灵芝、仙桃、松树),喜鹊为象征;“招财进宝”财神赵公明,招财童子;“麒麟送子”麒为雄,麟为雌,麒麟演化为送子的瑞兽,富贵人家的孩子有麒麟子之称;
(2)、文化寓意型特点:在具象和抽象之间,直接用文字表现,还有抽象图形等。文字表现有万字、回字、寿字;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年)采用汉字,读作“万”。抽象图形如太极、八卦、云纹、雷纹等;具象的如龙凤、牡丹、如意、琴棋书画、渔樵耕读、喜相逢、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
(3)、精神向往型特点:以诗意化的物品作为表现内心的追求,获得精神的向往。“岁寒三友”松竹梅;“四君子”梅兰竹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以上三种往往交织在一起,获得视觉意识、社会心理、民族习惯的多重含义。
二、设计创意
艺术鉴赏在雕刻艺术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玛瑙雕刻。玛瑙是宝石中,纹理色彩变化最为丰富的品种,就材料对象而言,玛瑙的优势和特点是纹理色彩的变化产生的画面感,人工做不到。一件好的雕刻艺术作品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判断:
1、材质:搭配和谐的多色玛瑙是制作俏色玉雕的极好玉料。所谓“俏色”。是指作品颜色利用的巧,“俏”的意境达到极至,则称为“绝”。一件精绝的“俏色”雕刻品的价值。远远不是其材料价值所能确定的。
2、雕刻工艺:依料取题,因材施艺,是俏色玉雕的最大特点。琢玉高手往往能“取势造型,依形布局”,“依色取巧,随形变化”,对材料进行巧妙的雕琢。
篇5
首先,通过传统绘画欣赏,促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谿山行旅图》,站在它的面前,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巍然挺立,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里,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谿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的气概,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与宏阔的气象,同时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包容与崇敬的传统。这幅画现藏博物院,也映射出近代历史的变迁。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通过书法教学,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在楷书学习中,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然后,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学习悟性很好,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写字大胆,速度快,自我控制能力弱,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磨炼出意志,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意境含蓄深遂,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就练不好行书,因此在书写前,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下笔肯定,不能优柔寡断,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在传统书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整体关系,把握整体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远大目光。譬如书法,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笔画以及字的结构,而且要考虑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画中近景、中景、远景,甚至某一棵树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画,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画中所处的地位而加以区分,画眼(即视觉中心)所在要着重刻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同理。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实际上,不仅绘画、书法如此,世事也如此,有没有全局观念和远襟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纠正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偏激行为的弊病,对待问题会比较客观,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古今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人,莫不具有全局意识,不为个人小利益,不为小团体利益所累,如果使学生能在初中教育中养成这种看问题的习惯和眼光,这对他将来走上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新模式;优化方法;提高素养
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创新教学策略,营造学习情境,使美术教学走进学生心扉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学习绘画技能,提升艺术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要从报纸杂志、现代传媒上学习新型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自身的美术素养、教学技能,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全力营造一种“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在和谐民主、宽松愉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和运用中探究发现,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会到创作的价值,感受创作的愉悦,增强创造的信心和参与创造的兴趣。笔者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激发学生认识冲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入电化媒介,用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认知能力,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练习,指导学生把心中所想、所思描绘出来,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直观快捷”的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效,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等方面的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名作,只用鼠标一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就会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但看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对局部进行放大观察,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创新教学方式,衔接生活教学,让美术教学放飞学生理想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衔接生活实际,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提高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观察树木花草的生长变化,了解虫、鱼、鸟、兽的形态特征,欣赏小河的潺潺流水和河岸上的风摆杨柳,扩大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分析优秀作品的创意、设计、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思考形成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探究态度和克服艰难困苦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机整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探究愿望和创作激情,培养学生一双“画家”的眼睛,让学生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篇7
一、 创设良好氛围,激发艺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艺术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也就会对艺术产生的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活泼多样的方法,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活动,使他们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能力。方法有:讲故事、歌舞表演、猜谜语、做游戏、教师富于描述性的语言等。
如:我在教学《我有十个好朋友》这一课时,我先出示谜语:“两棵树,十个杈,不长叶,不开花,吃饭劳动全靠它。”由学生猜出谜底,再说说“手可以做些什么事情呢?由“手”的谜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中了解手的基本结构,用途,并有机地渗透德育,在情感、态度、感知和内容上为学习本课作积极铺垫。
二、 抓好课堂教学,养成艺术习惯
艺术课程重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主张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艺术与游戏密不可分,想象和自由创造是艺术和游戏的共同性。教学中通过有组织或随机的游戏活动,增进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游戏中、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学习艺术。游戏性的艺术活动,不仅使知识技能的掌握更轻松、愉快,更能使人淳朴、率真的本性得到自然的激发和流露,使人的生命变得富有意义和充满激情与快乐。但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放开的度难以把握,放开后就很难收回。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习惯,训练学生学会听音乐指挥、听节奏指挥、听口令指挥、看手势指挥等,使之有效调控课堂,让课堂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提高课堂效率。如我在教学时常用一句学生熟悉的旋律组织教学,效果极佳。学生只要听到我弹的旋律,就会自觉地停下手中的活动并安静坐好。其次,我要求学生养成在画画时,不使用铅笔、橡皮擦,直接用彩笔画;唱歌时,坐直吸气等一些艺术习惯,这些习题的养成,就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
三、 围绕人文主题,形成艺术能力
艺术课程的明显特征就是体现人文性。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艺术家,而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因此,我们要着力改变艺术学习中的机械模仿与枯燥训练,不以单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为目的,而是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艺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形成“感知、欣赏、创造、表现、交流、合作、知识、技能” 等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获得尊重、关怀、友善、分享等人文素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把人文精神渗透到课程之中。如《小鸟的家》中,我给学生讲解了人类对大森林的破坏,使得很多小鸟无家可归。一名学生画了一幅画,画中小鸟的眼泪变成“泪雨”,滴在伐木者的机器烟囱里,他说:“小鸟想让机器变坏,人类就不会破坏它们的家了。”又如上《小土粒》一课,教师给学生讲了1998发生的特大洪水灾难,许多小朋友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并让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了人类应该爱护自然、爱护土地。这样,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渗透给了学生。
四、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艺术修养
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音乐和美术开始交叉、融合,连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程。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多方面、式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积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使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尽可能地多样化、丰富化,让学生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地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参与艺术活动。如《玩具进行曲》拉开了帷幕。“你最喜欢哪件玩具?请你演给大家看。”顿时,一群孩子呼啦一下钻在玩具堆里,七手八脚地玩起来,有的三五成群,凑在一起谈论自己喜欢的玩具来。课堂里“乱”成一锅粥,连我也被学生拉来拉去帮忙。孩子们的忙碌终于有了结果,在优美的音乐里,他们一个个亮出自己的“绝活”:小木偶、洋娃娃、小狗、小马、小鸽子……孩子们手拿自己的“绝活”进行出色的表演,惟妙惟肖,我惊叹于孩子们丰富的想像力和无穷的创造力,整个课堂在乐曲声中充分表现了艺术美。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使学生体验了学习艺术的乐趣,还使他们的创造思维得以活跃;学生互相结对讨论,培养了团结、合作、友善、分享等积极的个性和品质。
五、 推行多元评价,促进艺术发展
篇8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艺术素养;精神层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07-01
一、音乐艺术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
尼采曾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凝聚体;音乐,是人情感的音响再现。音乐艺术素养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音乐教育知识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内涵和修养,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音乐艺术素养的内涵包括音乐艺术知识、音乐艺术精神、音乐艺术行为三个方面。
音乐艺术,简而言之,是音乐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而在高效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又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专业不同,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就千差万别,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不仅能够让他们在枯燥的学科中渗透些精神方面的知识涵养,也能够进一步的启迪他们的智慧,开发自身潜能,激扬他们的意志。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音乐艺术的精神。
二、高校内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状况的调研分析
21世纪是个在不断更新与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的,而新世界的人才,则不同于普遍而单一的要求,21世纪人才是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这就必将对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上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是不够乐观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音乐教育知识的匮乏。人类社会在什么时候有了音乐已经无从考察,但是近现代的不论是歌剧、爵士乐等等都兴起于西方,我国也是在不断的引进以及改造中融合进了本土的音乐创作,才使得今天的音乐发展连年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并且超越。在高效音乐专业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能够提供相当一部分的音乐知识共享,可是在别的专业中的辅助课时,对于音乐艺术的教育就会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提出相对于普遍、笼统的音乐艺术知识,达不到深入的讲解,这样势必造成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两级分化。在提问时,学生因为对于这些知识的不了解,所以表达能力差,艺术品位也不高,精神层面的教育更是无从说起。在探讨问题时,则会出现很多基本的错误,这也严重影响了人才质量的培养。
(二)音乐艺术精神层面的偏离。从主流方面来解析,对大部分的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普及仅仅只限于书本上比较固定的知识,殊不知,音乐本就是个抽象的东西,不仅要从书本上理解,也更要提高精神层面的导向和促进。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部分学生往往对于网络上的其它海量信息更感兴趣,从而忽视了音乐本身带给学生们的精神层次的提升,所以,在音乐艺术素养的教育方面,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本身给她们带来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在现在的教育中,网络本身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多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于创新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在实践课中不屑一顾,认为音乐艺术的知识发挥的作用不大。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们已经将固有的思想定格于死板的教科书,并在头脑内形成比较固化的思维,仅仅只是满足于课本内提供的知识,而不会开动头脑去进行创新。这在漫长的教育变化中,已经很少见与标新立异的新改观,缺少思维对于传统知识的挑战与质疑,而是一味的遵从。
三、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音乐的课堂本就应该是充满想象力且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们有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去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加强音乐艺术素养的课堂时间。学校对于每一位大学生在校的培养后,都希望他们带着最强的专业领域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状况去也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更好的把握课堂教育主渠道,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为他们创造出更多、更利于发展创新的实践课程。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于开拓、勇于提升、勇于挑战是音乐艺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艺术活动。在一个偌大的校园中,学生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在众多的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对音乐艺术的爱好才走在同一个研究及创新的领域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只能从最基本的方向帮助学生们对音乐艺术素养有了一个浅层次的提高,但是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层次的交流,会为学生们创造出更利于提高音乐艺术素养的精神及实践价值。
(三)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有效沟通。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提升音乐艺术教育功能,培养出当代大学生求真的音乐艺术科学主体,从而更好的完善精神层面的音乐艺术素养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9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注重与学生情感、学习上的沟通与交流,真实、准确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状态,实施差异教学,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制定差异性学习目标,促进不同学习个体的自我发展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起着激励、导向作用,并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课程目标以及班级学生学习发展水平的差异,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制定出适合每节课教学的多元、有差异、具体可执行的学习目标,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能在自身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方面有其发展的空间,努力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学习。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时,教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确立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一:能结合直观图,理解把“一些物体”看作是“一个整体”,并会用分数表示把“整体1”等分后其中的几份。学习目标二:会找“整体1”,并用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然后说明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学习目标三:联系生活,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求出已知“整体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具体数量。这低、中、高三个不同层次目标的要求,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让不同层面的学生习得了适合他们发展的数学学习。
二、有效开展“互动交流”,促进不同学习个体的协同发展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互动交流”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在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对话、倾听,在互动中获得交流,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1.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前提。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解题思路,对有独到见解的要大力表扬,对不完善的要加以补充,对那些不合常理的奇思异想要给以呵护。只有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大声说话,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向教师提出不同的想法,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才能得以表现,创新火花才能迸发出来。
2.共享、提升――互动交流的核心。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信息传递,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个体的认知偏差,从而实现了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完成了知识意义的建构,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的多元解读,使学习信息在多维互动中得到了共享和提升。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把教学活动分解成几个不同层次的探究阶段,与此相对应设计四个“互动交流话题”:(1)平行四边形沿着底边上的任意一条高剪下后再平移,能转化成什么图形?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2)为什么你想到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3)你能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吗?(4)通过探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你获得了怎样的数学思想方法?这四个互动探究话题相互联系,又与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密切结合,使师生的互动更加有效,有利于重、难点的突破。
三、实施差异性的评价机制,激励每个学生享受成功
新课程评价所提倡的评价观是发展性评价观,强调评价的过程是激励学生不断追求进步的过程,因此不仅要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要关注对学习方向的指引。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实施差异性的评价,能促进学生潜能、创造性的发挥。
1.评价个性化――促进每个孩子的可持续发展。不同学习个体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具体化的,鼓励不同类型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对后进生可以采用延迟评价,允许他们对学过的新知经过一段时间达到学习目标,注意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中等生可以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揭示其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努力进取;对优生要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
篇10
俗话说:“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了”。众所周知,小学生心理内部稳定性较差,对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敏感,然而自我把控能力又不足。我们的美术老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与孩子们的接触时间特别短,每周只有两次,所以就导致我们的美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纪律较差、学生不听、任务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这也困扰着很多美术教师。本文就结合我日常的教学实践,对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做一个尝试性的探索研究。
一、了解小学生特性,因势利导发现问题
(一)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可以把一些有趣的事很好地记住,而对老师布置的任务常常会抛至脑后。美术课的课前准备比较复杂,它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双面胶、剪刀、毛笔、宣纸等。要上好一节美术课,有了材料才会事半功倍,若是学生忘记带,不能较好地开展课堂活动,那孩子的素养形成就会大打折扣。
(二)小学生情感的特点
小学生在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经常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特别是自制力,他们的意志力薄弱,无论是听课还是做作业,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相对较差。他们的自律能力很低,一堂剪纸课下来,满地的纸屑。美术素养也包括生活中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素养的形成。
综上所述,美术老师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苦口婆心,更要讲究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有效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自觉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掌握评价手段,循循善诱解决问题
(一)建立基础评价体系
“阳光成功卡”评价体系是城北小学使用较久的,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的评价体系,然而使用这个体系来评价学生的主要是语数英老师,我感觉特别可惜。所以我就以“阳光成功卡”作为我的基础评价体系,这样就可以和班主任老师的评价相一致,这个高辨识度评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现在各个学校也都有相类似的评价体系,我想我们都可以以学校的主流评价体系为我们的基础,然后加上自己的特色,使学生有新的感知、新的兴趣点。
(二)利用多重评价手段
1.针对课前材料准备的评价。这个评价体系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长为中心,由他来提醒本小组的孩子带齐材料,如果整个小组都带齐了,可以每人都得到一张成功卡,反之则没有,让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提醒、督促。在这个过程中赋予小组长安排组员位置的权力,提高小组长在小组中的声望,对于不能胜任的小组长,由小组成员集体再推荐,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这个评价机制使得学生从开学初材料准备率70%-90%提高到85%-95%,并在本学期一真保持,较好地体现了它的长期性。
2.针对课堂表现的评价。这里的课堂表现主要指课堂作业的评价,对作业完成较好的与评价出色、积极的学生单独奖励“阳光成功卡”一张,而且是发现好的就马上奖励,这能不停地激励学生认真出色地完成作业。特别是对个别在美术方面兴趣不高以及问题学生要特别关注,有一点点好的闪光点就放大它,也给予奖励。这让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并且让个别问题学生能够参与到美术课堂学习中。
(三)完善u价奖励制度
1.好的评价奖励制度一定是有评价有奖励的,并且奖励是其中的重点。如果没有好的奖励机制,学生很快就会对这套评价体系失去兴趣,我的奖励就是小零食,吃是孩子们另一个很大的天性,我曾经参加一次培训,有一位专家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她们学校的评价机制最后的奖励就是发零食,各种各样的零食,孩子们很喜欢,并且很多时候都是由校长亲自发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口腹之欲与荣誉感。并且我的奖励是让孩子们在美术课堂上吃,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这样的奖励。
2.奖励与期末的考核相结合。平时的成绩、表现都记录好,这占最后成绩的70%,期末作业只占30%,这么大的比重,让学生知道平时每一节美术课都是很重要的,也让很多美术方面没有优异表现的学生也愿意积极参与,因为他们只要纪律很棒、上课的时候积极参与也可以在期末拿到很棒的成绩。同时,我也想让学生明白,美术课不单单考验的是你的画画能力,它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只要你愿意付出,你的每一次进步老师都会看到,老师会和你一起努力,伴你一起快乐成长的。
每一个评价机制都不是完美的,每一个孩子也都不是完美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去完善、更新、充实自己。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有效的评价机制去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美术素养,并坚持下去,然后静待花开。
参考文献:
- 上一篇:化工环境保护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