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慢性病的健康教育

篇1

关键词: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社区

选择某社区医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诊的220名慢性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检查结果及问卷调查结果深入社区,通过开展讲座和家庭随访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健康教育。一年后,对研究对象干预前后检查指标、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对象的健康意识有了明显的进步,研究对象的体质指数(BMI)、腰围、收缩压与舒张压、空腹血糖、TC、TG、HDL等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加强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险因子,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利用。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在本社区医院登记的2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8例,本次研究对象的年龄均在65岁~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5.2±3.2岁。

2.方法

积极组织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动,耐心介绍慢性病相关知识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进展。同时,定期对患者进行家访,了解患者生活状况,分析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病情观察

与患者建立良好沟通,在病情观察中做到耐心细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习惯,推测影响患者健康状况以及诱发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以及生活习惯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落实到护理实践中。

(2)心理护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长,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要重点关注有严重消极心理的患者,社区护士要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也可以邀请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与其交流,分享经验,减轻患者的压力,重新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定期组织健康教育讲座,向患者介绍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向患者介绍患者慢性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诱因,教会患者注意监测并观察慢性病常见急慢性并发症,并及时做好相应处理。强调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须要遵守的原则,如高血压患者必须遵循低盐饮食的原则,保持情绪稳定;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此外,社区护士必须耐心细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

(4)自我管理的指导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详细讲述监测血糖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并对相关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乏力、饥饿感等不适感,建议立即测量血糖情况。让患者复述注意要点,确保患者理解相关知识。

(5)干预后处理

对研究对象生活方式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体检,指标主要包括体质指数、腰围、血压、总胆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并比较干预前后体格检查、生化等指标。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干预后的生活方式进行比较,使用SPSS18.0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由表1可知,干预后在研究对象BMI、腰围、血压等指标改善明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知,干预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相关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发生、发展、病变等全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此可见,加强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发展,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霞,杜文清,陈虹等.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干预效果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2012,24(7).

[2]陈育德,赵文华.加强综合监测与干预应对慢性病的挑战[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4):286-287.

[3]张丽娟,马志红,周莹,等.强化生活方式对早期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2,20(4):432-433.

篇2

慢性肝炎由于肝细胞被破坏,肝功能反复异常,导致病情迁延不愈或反复发作,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给病人的生理和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并对病人的生命造成威胁[1]。慢性肝炎患者心理常常不稳定,医护人员应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真正掌握健康知识,促进疾病康复,减少复发。

1临床资料

2000年至2006年第2次和第3次入住我科的慢性肝炎复发病人达173人,年龄18~79岁;高中及以上学历67例,初中及以下学历106例;住院次数最少为2次,最多的达6次。93%以上的患者出院后能更多地去了解疾病知识,延后病发时间;4%的患者过度焦虑、忧郁,出院后1个月内又住入我科;2%左右的患者由于受到家属排斥,几乎一直在住院,因此健康教育不仅要针对病人,还要涉及病患家属。我们通过对上述病人及其家属进行系统的健康教育,调动了他们配合医护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病人的自我保健能力,有助于慢性肝炎的恢复,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2健康教育对象及方法

2.1教育对象

慢性肝炎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治疗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院外进行的,家庭的支持给患者一个良好的治病、养病环境,帮助患者克服因疾病折磨所产生的不遵医嘱的懈怠情绪,同时起到有效的督促作用,引导患者自我管理和预防保健。因此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是患者本人,还应该包括其家属。

2.2教育方法

慢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包括入院宣教、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入院时,医护人员应与患者及其家属交谈,了解病人的心理、生理、生活习惯、文化程度及社会关系、对疾病的认识程度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实施健康教育。住院期间,通过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使病人及其家属了解慢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饮食原则和常见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等一般知识。制订健康手册,把慢性肝炎的健康教育内容装订成册,做成宣传材料,在患者出院时通过专业护士的口头讲解或患者及家属的自学,使其了解慢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知识。

3健康教育内容

3.1心理疏导

消除病人焦虑、孤独、失望的负面心理问题,讲解疾病知识和注意事项,告诉病人慢性肝炎通过治疗和保养是可以避免复发的,告诉家属正确的消毒隔离方法,不要因为害怕被传染而歧视和冷落病人,要在各方面给病人支持,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2]。

3.2休息与活动指导

合理休息和适量活动既可减少体力消耗,又可降低肝脏负荷,防止肝功能进一步受损,促进肝细胞恢复。活动量大小应视病情而定,轻、中度病人可适当地进行读书、散步及一些室内活动,重度病人除大小便及进食外,应以卧床休息为主,睡眠时间应保证每天7~8 h以上。慢性肝炎由于缺乏根治方法,病情好转后均可出院,病人出院后应继续休息1~3个月,逐渐恢复活动和工作,切不可操之过急。

3.3饮食指导

正确进食和合理的营养搭配能促进肝细胞的再生,反之,则可能加重病情,诱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和腹泻等。慢性肝炎病人应给予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及适量蛋白质(每天摄入量以60 g以上为宜),限制脂肪摄入(每天摄入量少于40 g)。保证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肝脏受损导致的维生素缺乏及代谢障碍。酒精可加重肝细胞的损伤,导致慢性肝炎病情迁延不愈或加重,所以病人应绝对禁酒。

3.4疾病知识指导

在所有病毒性肝炎中,乙、丙、丁型肝炎主要表现为慢性病程,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家属可通过注射疫苗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3]。慢性肝炎无可靠的治疗药物,常见的有保肝降酶药、免疫增强剂及抗病毒药物等,医护人员应嘱咐病人正确服用,并根据病情随时调整,停药时要听从医师指导,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应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一些常见的并发症,如消化道出血、腹水和肝昏迷等,指导病人及家属发现异常应立即与医护人员联系,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李梦东. 实用传染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9-67.

篇3

[关键词]社区; 老年高血压; 健康教育; 护理干预 ; 慢病管理

[中图分类号] R54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0)-10-196-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高血压病人已达1.6亿,且每年以350万人的速度递增。但患者对高血压病的知晓率仅为25%,合理治疗率为12.5%,有效控制率仅为3%,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高血压病不仅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心脑血管并发症[2],甚至死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高,和我国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深入开展,社区人群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高血压作为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其中之一,为探讨社区高血压患者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管理模式,旨在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降低致残率,减少医药费;我从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以及慢病管理方面调查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社区相关部门配合下,于2005年5月至2007年4月对徐州市彭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钟鼓楼、青年、彭城、开明4个社区内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60岁以上853例高血压患者由经过培训的社区医护人员进入社区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建立慢病档案;其中男性469例,女性384例,年龄60~82岁,平均71.2岁,病程5年以上。有各种并发症的651例,单纯高血压167例。吸烟者231例,饮酒者198例。文化程度;小学及文盲123例,初中289例,高中及中专328例,大专及以上113例。

1.2 方法

1.2.1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婚姻、职业、性格、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以便更好地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及管理。见表(一)

1.2.2 生活方式及自我保健情况:内容包括是否吸烟、酗酒、饮食结构、服药情况、血压监测、是否坚持锻炼、是否了解疲劳、情绪波动、饱餐等对高血压的影响、高血压的控制等。

见表(二)

2 健康教育

根据上述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情况调查情况,制定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指导计划,对患者及家属和其他社区居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广泛地宣传、示范、讲解,并发放宣传资料,必要地进行个别辅导;健康教育内容为:什么是高血压及其诊断标准,血压正常值范围,正确测量方法及定期测量的意义,血压高对人体有哪些影响,高血压病的原因,发病机理,如何防控高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高血压的危险行为主要有哪些,如何识别和防止高血压并发症,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等。

3 管理指导

3.1饮食 高血压患者应进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应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多食含钾、钙的食品,尽可能多食绿色蔬菜、新鲜水果,如芹菜、卷心菜、西红柿、苹果、西瓜等。要严格控制钠盐的摄入,每日盐的入量应低于5g,因过多摄入钠盐可引起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肾负担,使血压升高。高血压患者还应戒烟限酒,因烟中尼古丁可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血压升高;大量饮酒不仅可引起血压升高,也是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之一。高血压病人要多食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止因用力排便产生的不良后果。

3.2 运动研究表明,体力活动是独立的降压因素,具有巩固药物降压效果的作用,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不但能增强体质,还能达到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的目的。可选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跑步、登山等运动,要循序渐进,开始每天1次,每次半小时,以后可每天2次,每次半小时,患者可按运动前后脉搏变化及自我感觉来调整运动量,运动时心率一般控制在102~126次/分或运动后心率增加不超过运动前的50%为宜。

3.3心理 老年患者较孤独,易出现焦虑、紧张、抑郁、悲观等不良情绪;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身心医学的发展,社会心理因素与各种疾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鼓励并开导社区老年患者要日常生活规律,情绪稳定,保持平衡心态,减轻精神压力,遇事要冷静、平静,切忌生气暴怒、焦虑忧郁、悲观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刺激。鼓励他们多参加社区内外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下棋、书法、绘画、音乐、打太极拳等。在参加活动时要量力而行,不要过于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3.4药物对各类老年高血压患者,要细致耐心地指导他们一定要遵从医嘱按时按量坚持长期服药,切忌随意增、减、停药物,以免发生不良事件;另外,尽可能教会他们学会自测、互测血压,以便随时了解血压控制情况,随时向社区医生汇报或到医院就诊。

4 结果

经过2年系统地健康教育指导与管理,虽因患者年龄、文化程度、社会背景、经济条件等的不同,对健康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性,但通过健康教育、护理干预、慢病管理后,绝大部分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有了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病情得到控制与改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5 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并导致患者死亡前三位之一的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诸多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人,且仍保持不断升高的趋势[1]。高血压及其并发症不仅给患者的健康、家庭的幸福造成不幸,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力开展社区慢性病管理已成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重要工作。高血压病是慢性病,是因不良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致病,对其采取的治疗方法亦应是综合性的。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和防治知识教育及心理治疗是高血压的必要手段,采取以社区为范围对高血压等慢性病进行综合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模式。

社会老龄化的加速,高龄老人比例的增大,老年高血压患者相应增多。经济条件、行动不便等原因,大部分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在社区或家庭治疗。文献报道,老年人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偏差、误差, 男女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仅为 25.6%~48.9%,而对非药物治疗的依从率为60%[2],对高血压带来的危害认识不深刻。我国高血压患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及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的特点[3],这一特点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我们深入社区,步入老年人家庭,通过健康教育,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提高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使高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

近年来,心理因素与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已逐渐被认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与社会心理应激所引起的过度紧张、焦虑、惊恐、悲伤、抑郁等情绪改变相关密切。因此在对社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中,应采取综合管理联合用药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让患者了解高血压的病因,情绪等因素对血压的影响,要日常生活规律,情绪稳定,保持平衡心态,减轻精神压力,低盐饮食和适当锻炼,提高降压效果。

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对社区居民慢性病的管理中,应对不同的患者人群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健康教育,在管理上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让患者共同参与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与护理中来,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医嘱遵从性的效果,逐步改变不良行为和习惯,培养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遇春,林治国,戴钦舜,等.高血压、脑出血及脑梗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5,1(3):3.

[2] 李立明.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社区防治的进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0,21(4).

篇4

【关键词】健康教育 慢性乙肝

抗病毒 依从性

慢性乙肝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生命健康的传染病。对多数慢性乙肝患者而言,抗病毒治疗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措施。通过抑制或中止病毒的复制,减少肝细胞的损伤,延缓慢性乙肝的自然病程,阻止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1]但因抗病毒治疗疗程长,药费高而且服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病毒变异,病情反复等问题,易造成患者遵医依从性差。不按疗程规律用药,而导致抗病毒治疗失败。近年来,我科对100例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了用药前、用药中及出院后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治疗的依从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按患者住院号尾数分组,奇数为对照组,偶数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均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33.15岁,病程1—25年;实验组中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32.22岁,病程1—2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予以治疗护理,实验组除了常规治疗护理外,由专人负责实施健康教育。

1.2.1 治疗前的健康教育

1.2.1.1入院后予以心理支持。与患者充分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解释疏导工作耐心详细的解答患者的提问,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增加治疗信心。

1.2.1.2 护士有责任使病人了解慢性乙肝抗病毒用药的重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说明目前所有抗病毒药物只能抑制病毒,而不能完全彻底杀死和清除病毒,以及抗病毒药物的有效率、疗程、价格,从而使患者和家属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做出决定,在特殊用药知情同意书上签字。[2]

1.2.2 治疗中的健康教育

疾病及药物相关知识宣教。在慢性病的长期治疗中依从性是重要的问题。良好的依从性的检查治疗的重要保证,护士要为患者提供有关药物信息,告知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药物的使用剂量、正确用药的方法、疗程及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使药物充分发挥其作用,尽量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要遵医嘱静脉补充能量、维生素,禁烟酒,多休息。,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2.3 出院后的健康

1.2.3.1 由于抗病毒药物疗程长,病人病情稳定后可带药出院,出院前应告知患者坚持定期监测和随访。定期监测可判断疾病的进展,医生可以根据监测的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3.2 为每位患者建立随访登记表。详细记录病史、住址、联系电话等信息,方便与医生之间的联系,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详细了解用药疗效,提醒患者坚持用药,不要半途而废,解答用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必要的时候安排患者和医生面对面的咨询。

1.2.3.3 在医生指导下停药。停药后复发和反弹是抗病毒慢性乙肝的重要难题。停药后,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甚至病情恶化,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停药,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予以积极的心理支持,增强病人的治疗信心,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1.3 效果评价 两组患者均于抗病毒治疗6个月后,遵医行为调查问卷表,有医生审定,内容包括按医嘱用药,不滥用药,不擅自停药,戒烟酒,保持乐观情绪,注意合理营养,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定期复查等医嘱行为8个项目。能执行7个以上患者界定为完全依从,不能完成任何一项内容患者界定为不依从,介于两者之间定为部分依从。[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依从性,比较采用x2检验。

表1:两种依从性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总依从率

实验组

50

32(64)

15(30)

3(6)

94

对照组

50

13(26)

19(38)

18(36)

64

x2=13.56

P

2 结果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可知:健康教育后实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56 P

3 讨论

慢性乙肝病程长,对健康危害面广。抗病毒治疗可有效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阻止肝脏炎症的发展,有效的降低病毒指数,减少肝炎急性发作,减缓并控制肝炎——肝硬化——肝癌发展的三部曲。[4]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因此被公认为抗病毒是目前治疗乙肝的关键。

在抗病毒治疗中,患者治疗依从性对治疗取得理想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表中可知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护士应该抓住健康教育时机进行分阶段教育。治疗前进行心理支持,实行知情同意制度;治疗中进相关药物知识宣传,住院后定期监测、电话随访、不擅自停药,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和遵医治疗知识的认识,提高患者长期治疗的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1]李红霞,苏本秀,王小晶,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当代医学,2010,16(24):112-113.

[2]邱玉琴,慢性乙肝患者使用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观察与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 24(8):963-964.

篇5

方法:将66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慢性阻塞性肺病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干预,即饮食指导、嘱咐患者戒烟、心理干预、运动指导等。分别对患者进行静息肺功能检测、生命质量问卷调查。

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两组患者肺功能无明显改善,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中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抑郁及焦虑、总分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健康教育干预能显著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活质量,且效果显著。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病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3-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慢性疾病和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球致死原因的第4位[1],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近年来,COPD的治疗除了危重急性期给予积极抢救外,主要力求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COPD的基本知识、卫生保健知识、呼吸功能锻炼技巧及体能锻炼措施,达到改善呼吸功能、稳定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实践证明[3],健康教育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呼吸功能,并提高其生存质量。笔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1月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3例,Ⅰ-Ⅱ级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Ⅲ级男性11例,女性0例,平均年龄57.29岁。对照组患者33例,Ⅰ-Ⅱ级男性17例,女性13例,Ⅲ级男性3例,女性0例,平均年龄58.15岁。病程4~10年,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健康教育方式。①口头教育:语言教育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分为个别教育(如个别谈话、健康咨询)与群体教育(如报告会、专题讲座、授课、座谈会、患者经验交流会,举办培训班等)。尤其适合文化层次低的患者。②书面教育:包括健康教育手册、健康教育处方(内容简明、易于宣传)、板报宣传、示范教育(主要用于呼吸功能锻炼指导)。③电化教育:利用幻灯片、录像、录音、多媒体等进行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形象直观、有声有色,群众喜闻乐见,有较佳的宣传教育效果。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命质量评分情况,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中日常生活、社会活动、抑郁及焦虑、总分等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已得到全球范围的广泛重视,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4]。对于COPD患者的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工业生产减轻空气污染、国家加大戒烟力度等)、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工作深入进行、加强家庭或电话随访、强化家庭照护观念等。希望通过各方努力,来减少COPD的发病率,改善COPD患者的生活质量[5]。

在慢性阻塞性肺病健康教育中,让患者了解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首要的治疗是戒烟。轻中度气道阻塞患者戒烟可延缓呼吸困难症状的进一步发展,在患病过程中的任何时间戒烟,均可使患者受益[6]。同时,患者亦应避免接触空气中的其他刺激物质。

在本文中,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合理膳食、劝导戒烟、心理干预、活动指导等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干预,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生存质量,且效果显著。能使其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能更好的提高患者对COPD疾病的认知程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及对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Viegi G,Scognamiglio A,Baldacci S.Epidemiology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J].Respiration,2001,68:4-19

[2] 张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社区干预.中国全科医学,2006,9(5):411-412

[3]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7

[4] 黄素玲,曾淑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教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112-113

篇6

1病因

长期高原低氧导致肺动脉压持续升高,加重心脏负担,以至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张,甚至右心衰竭。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是高原心脏病发病的重要环节[1]。

缺氧对肺血管的影响:①引起肺血管收缩;②引起肺血管壁的增厚,使肺循环阻力增大,导致肺动脉高压。

缺氧引起的红细胞增多,血液粘稠度增加,体循环及肺循环血液增多,导致肺动脉高压,加重心脏负担。

在低氧血症时,血液中儿茶酚胺增高,肾素活性增强,使肺血量及体循环张力增高,也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一个重要原因。

全身血容量增多,也可加重肺动脉高压。

2疾病特点

慢性高原性心脏病多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区发病,发病率与海拔高度呈正比关系。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高原移居者和世居者均可发病,随着移居时间的延长,患病率逐渐增高。以移居一年以上者为多,男性多于女性。

3主要症状

成人发病一般缓慢,起初出现乏力、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头疼、头昏、睡眠不足、紫绀,呈逐渐加重趋

势,随后出现颈静脉怒张,扣诊可闻及心尖部三级左右收缩期杂音,肺动脉办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肝脏肿大,下肢浮肿等。个别可合并上呼吸道出血及各部位的血栓形成或栓塞。

4诊断标准

①有从平原或低海拔地区移居高原的历史。②有高原心脏病的症状且能排除其他疾患。③活动后可出现发绀及下肢轻度浮肿,心界扩大,心尖部可闻及肺动脉二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办区第二音亢进。④x线:肺动脉高压,右室增大或心影呈球形。心电图示右室肥大,完全或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电轴右偏,顺钟转位等。少数病例呈双侧心室肥厚,左室高电压及左室肥厚表现。超声心电图可见右心室腔,右心室流出道及肺动脉

内径异常增大,肺动脉活动异常。

5健康教育

5.1调节好心理状态

保持良好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主动适应高原环境。消极情绪会使人失去心理的平衡。生气还会使人发怒,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诱发心脏病。因此要保持良好的情绪平时就应该注意做到:①平时加强修养,陶冶性格,控制感情,做到大事清楚,小事糊涂。②保持平稳的心态,制怒于未然。

具体方法有:④转移法。在将要发怒时,离开现场,转移目标,找朋友聊聊天,听听音乐,让情绪慢慢安静下来。②忘却法。遇到烦恼时,尽量找自己喜欢的事去做,让烦恼在自己喜欢的工作和娱乐中自然消失。③暴露法。实在无法控制时,可以找自己的亲人朋友诉说,以此安抚心灵,使情绪慢慢平静下来。④自我安慰法。自我安慰,"宰相肚里能撑船","高姿态","退一步海阔天空"。⑤避免法。尽量避免不愉快的场景,冷静面对烦恼。

5.2注意休息,保证良好和充足的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和睡眠时间的长短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学习工作和各种活动。要安排好睡眠时间,成人每天需要7~9个小时。要想获得良好的睡眠就要做到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不喝茶、不喝咖啡、不抽烟、不喝酒,睡前20分钟用热水泡脚。卧室光线要柔和,环境安静,室内空气要流通。高原气候干燥,睡前可打开加湿器,保持湿度。可适当垫高枕头,卧姿以右侧卧位为主,注意保暖,禁止蒙头大睡[4]。

5.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生活要规律化。可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活动,活动量以运动时不感到心慌、气短为宜。散步和慢跑在高原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散步适合任何年龄的人,而慢跑则适合年轻人。最好选择早晨在公园、林卡、小溪边,会让人感到空气清新宜人。因为这些地方不仅有较高的含氧量,而且负离子的含量也较充足,较高的含氧量能改善高原低氧对人体的危害,防治高原病。

散步和慢跑,给人体带来许多有益的生理效应。首先,散步和慢跑时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韧带都活动起来,继之把呼吸、循环、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引导到活跃状态中,故调节了内脏功能的平衡,推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人体对高原的适应,延长寿命。

散步和慢跑能使血管扩张,增强其弹性,从而减少心脏病发作的脑血管意外的可能,对高原性心脏病有更明显的防治作用。

太极拳和气功也是很好的选择。他们既能健身,又可宁心安神,能改善人的呼吸功能,使在低氧环境下生活的高原人,尽最大限度地从大气中摄取较多的氧,达到适应高原的目的。

5.4饮食

注意饮食多样化,不偏食,不暴饮暴食,多食蔬菜和水果,多饮水。在缺乏蔬菜的地区,每日可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高原的特点是低氧、低气压、寒冷、干燥,紫外线照射强。

由于寒冷的刺激机体产热增加,因此总热量的需要较温带同等劳动强度者高。一般情况下,高者可达5000~6000千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热量控制在2000~2500千卡之间。

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由于低氧环境,毛细血管可缓慢增生,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增多,血球总容积增高,同时体内核酸合成增加,脑和心肌的肌红蛋白合成也增加。所以,应多食鸡蛋、牛奶、鱼肉、牛羊肉,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高原环境中糖类代谢特点是提高动脉含氧量,增加肺泡毛细血管上气体交换作用,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也是维持体力的重要物质来源。因此,适量吃些糖,特别是红糖对身心健康及高原反应十分有益。

脂肪应低脂,抄菜油应尽量使用豆油、菜油、玉米油、茶油。

5.5注意戒烟,适度的饮酒

众所周知:"尼古丁"可刺激交感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促进儿茶酚胺释放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跳加速,周围小动脉和冠状动脉痉挛收缩,血压升高,因而增加心脏负担。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浓度增加,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或碳氧血红蛋白,降低了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使血中氧含量降低,引起组织缺氧,可造成动脉内膜的缺氧和损害,加之吸烟可降低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利于胆固醇沉积于血管壁内,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2、3]。因此,要提倡戒烟。

酒可使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从而加重心脏负担,使心功能减退。此外,酒精还直接损害心脏。所以应避免饮用烈性酒,一般主张每日不超过一两为宜。已有高血压倾向者,肥胖和或父母患有高血压的人,要坚决戒酒。

5.6防治上呼吸道感染

增加户外活动,增加抗寒能力,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高原气温的特点,地势越高,气温越低;白昼和晚间温差大;向阳与背阴温差大;室内与室外温差大;晴天与阴天温差大。有时一日数变,所以要适时增减衣服,注意防止感冒。一旦发生呼吸到感染要及时彻底治疗。因为寒冷,呼吸道感染均是诱发因素。

5.7氧气吸入

有条件者家里可购置制氧机。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持续氧气吸入。浓度以每分钟2~4升为宜。

5.8对使用利尿剂的要严密观察出入量情况,控制钠盐摄入,少喝酥油茶,少吃泡菜。定期复查电解质。

5.9定期进行体检和门诊随诊,按医嘱定时服药。有心衰的患者及时到医院治疗,以防延误病情。

参考文献

[1] 高原保健指南,人民出版社,1990、第1版,135-137.

[2] 杨敏娟、潘雪梅、邱秀芬.冠心病危险因子探讨及预防进展,实用护理杂志,1999、15(9):9.

篇7

Keywords:COPD; Health education; Lung function;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是以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它包含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同时也存在严峻的社会经济负担,因此我社区开展COPD的健康教育护理,对患者能了解该疾病及健康教育知识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我社区治疗的80例COPD患者,入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将我社区80例患者随机分为教育组及常规组各40例,教育组中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5.9)岁,平均病程(15±4.3)年;常规组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5±2.8)岁,平均病程(16±1.8)年。两组患者性别、病程、合并症、年龄等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1.2.1常规组予一般的护理知识讲授。主要是生活护理,不进行深入疾病知识介绍及各种注意事项的解释和指导。

1.2.2 教育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健康教育。

1.2.3 健康教育内容

(1)心理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常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患者可能失去劳动能力,精神压力大。要时刻鼓励和辅助患者减轻痛苦,避免病人情绪过于悲观,以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提醒病人需静养,勿急躁,同时教育家属给予患者足够的情感关怀,理解并支持患者。

(2)戒烟是关键  临床观察,戒烟后能防止慢支及肺气肿的发生、发展,能减轻症状,改善肺功能,戒烟是目前唯一可以改善并缓解肺功能进行性下降的方法。

(3)食疗提高营养  30%~7O%的COPD患者合并营养不良【2】。因为缺乏能量和营养,导致呼吸功能下降,气道阻力升高。饮食营养需营养丰富易消化,宜少吃多餐;避免进食生冷、辛辣及油腻之品。

(4)氧疗指导   COPD患者常处于缺氧状态,持续吸氧可以减轻气促症状,改善睡眠,提高生活质量。指导患者吸氧时要用鼻呼气,掌握观察口唇、甲床及皮肤粘膜等处颜色判断缺氧情况。氧流量和浓度必须由该住院医院的医护人员按其血气分析结果来调整,不能自行随意调整。

(5)呼吸功能指导  要求患者行腹式呼吸或缩唇式呼吸,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减少肺泡内残余气,提高机体抵抗力。

(6)用药指导和及时处理气道分泌物   告知患者服药方法及用药注意事项,同时口服多种药物时,祛痰剂应后服。长期卧床患者需定期翻身、拍背,多饮水,有利于痰液引流。

(7)患者日常指导  每天持续低流量吸氧,时间超过15小时;需预防呼吸道感染,气温变化时,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可以肌注卡介苗提高免疫力等;坚持运动锻炼,要循序渐进,不疲劳为宜。

1.3  观察指标   对我院社区80例COPD患者进行随访1年,以入组时间起,记录患者1年内再次住院的次数,以及两组患者观察前后肺功能指标前后变化情况。

1.4本研究全部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凡计数资料的比较都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予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符合正态性及方差齐性者,用成组t检验,不符合用非参数检验,P<0.05时,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通过1年随访,教育组患者1年内再入院率为45.0%,共住18次;常规组患者再入院率为72.5%,共住29次。两组患者再次住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1年前肺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后教育组肺功能指标FEV1和SaO2%均优于常规组,经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前后变化情况(X±S)

3 讨论

COPD是属于难治的慢性呼吸道疾患。研究表明,抗氧化失衡是COPD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氧化应激损伤了气道上皮,导致气道炎症反应加重,从而使蛋白酶失衡而出现气流受限【3】,从而出现COPD,而改善缺氧是治疗COPD患者的关键,所以患者要坚持每日持续低流量吸氧。

COPD目前无较好的根治手段,但患者通过积极行为可以有效应对它。比如通过健康教育提高抗病及保健的积极性,了解疾病的知识、用药情况、提高营养及掌握锻炼方法等手段。

篇8

【关键词】慢性乙肝 全程健康教育 抗病毒治疗依从性

中图分类号:R512.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224-02

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我国为乙肝高发区,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的疾病(肝硬化、肝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 。慢性乙型肝炎最根本的治疗方法就是抗病毒治疗。目前临床主要用干扰素、拉米夫定等进行抗病毒治疗[2]。抗病毒药物具有用药时间长,费用高等特点,干扰素疗程一般需九个月,拉米夫定疗程至少1年[3]。因此,提高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非常重要。我院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进行全程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0年12月依据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接受干扰素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的患者96例,其中男71例,女25例,年龄19~62岁,平均年龄34.6岁。

1.2 方法 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男35例,女13例,使用干扰素17例,拉米夫定31例。对照组男36例,女12例,使用干扰素18例,拉米夫定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用药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护理给予健康宣教,实验组患者出院后,继续由肝病门诊护士负责实施全程健康教育。

1.2.1 设立档案 由专科门诊护士负责建立档案、联系卡,按计划进行全程的健康宣教,由护士接诊,加强复诊就医环节管理,实行取药、注射、取化验单“一条龙”服务。

1.2.2 做好随访及用药指导和督导 护士每月电话随访1~2次,了解患者用药情况,询问可能出现的症状、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交代注意事项,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督促患者正规用药、按时复诊检查,强化抗病毒治疗的连续性意义。

1.2.3 进行抗病毒全程护理宣教干预 利用复诊、随访时间,向患者发放宣传卡、讲解肝病知识,治疗期间合理饮食、休息及调整心态重要性,督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告知患者病情出现反复及时联系复诊,不可盲目自行加药、减少或停止用药。护士根据情况给予解释、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2.4 向陪同家属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知识宣教,利用家庭支持系统给予患者有效帮助、影响,督促纠正不良生活、治疗行为,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1.2.5 设计问卷 两组患者在实施干扰素、拉米夫定治疗一个疗程,采用专家自设问卷表,由门诊护士向患者解释表中的问题及填表要求,患者自行填写。问卷内容包括24个条目,分6个项目见表1,每项得分为4个等级(0-3分),不依从=0分,部分依从=1分、大部分依从=2分,完全依从=3分。得分越高,患者依从性越好,收集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常规与全程健康教育抗病毒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1。实验组患者经过全程健康教育,患者自我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明显提高,两者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常规与全程健康教育治疗依从性比较(x±s,分)

3 讨论

3.1 全程健康教育加强了用药指导和监管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大部分时间在家中进行。护士为出院治疗患者建立档案、联系卡非常重要,通过定期的随访可根据患者用药与病情,对患者进行全程的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正确用药,安全用药,保证用药时间的连续,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作好护理。纠正和督导用药方面错误认识,防止部分患者擅自加药、停止用药,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

3.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治疗依从性

全程健康教育有计划的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预约复诊时间,复诊时提供相关信息,对患者特别关心的化验、检查结果,护士及时反馈进行沟通,出现异常结果耐心解释临床意义,让患者放心,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这也是提高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患者信任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尊重、体谅、理解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4]。

3.3 发挥家庭成员的支持与配合作用

家庭成员的支持系统,对鼓励与配合患者坚持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积极的作用。护士把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成员,既可防止生活中自身被传染,又可以配合护士对患者进行督促,同时还能激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愉快的心情面对疾病,在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4 全程健康教育对治疗依从性有重要影响在乙肝抗病毒治疗中,实施全程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抗病毒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及时纠正用药误区,使其正确运用药物进行治疗,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心理调整,很好提高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陈文娜,陈纯柳,彭碧文.饮食干预对青年乙肝患者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4):1-2.

[2]奚敏,藏国庆,冯明亮等.慢性乙型肝炎干扰素疗效与人类白细胞抗原等位基因的关系.中华传染病杂志,2004,22(4):241―245.

篇9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0(b)-086-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以慢性气流受限为特征、肺功能呈现进行性下降的渐进性加重的肺部疾病,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无法治愈,且病程长易反复发作[1]。因此全面细致的综合正确护理非常重要,对其治疗也有积极作用,可延缓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我院对2007年6月~2010年6月86例COPD稳定期患者予积极治疗同时运用综合护理,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6月~2010年6月86例COPD稳定期患者,其均符合2007版慢阻肺疾病全球倡议诊断标准[2]。其中男55例,女31例,年龄(65.2±9.8)岁,病程为(6.7±3.2)年,其中慢性支气管型(BB型)57例,肺气肿型(PP型)29例,除外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系统以及其他肺部疾病。

1.2方法

1.2.1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氧疗、有效抗感染、平喘(静点氨茶碱)、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心力衰竭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给予舒利迭(沙美特罗50 μg和丙酸氟替卡松250 μg)吸入,2次/d(吸入完毕应用清水漱口)。治疗 6个月后观察效果。

1.2.2效果评估肺功能改善情况:测治疗前和治疗后肺功能参数,包括用力肺活量(FVC)、1 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生活质量评估:采用蔡映云等[3]的生活质量评分表并将该量表各条目按1~4分正向赋值来计算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

1.2.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以P

1.3 护理及系统健康教育干预

1.3.1 系统健康教育干预COPD健康教育需因人而异,方法多样化,内容应有重点和针对性,尤其要强调健康行为的形成,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对COPD患者及家属实施系统化的健康教育干预可促进患者和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4],患者对于自身价值和对疾病治疗信心的正向认同得以提高,从而在行为方面的依从性得到改善。

主管护士对患者全面评估后针对患者具体情况,明确不同阶段需要接受的健康教育内容,采取面对面一对一的交流方式进行指导。对一些技术性操作应讲解与示范相结合,先示教,然后请患者演示并直至掌握。定期向患者及家属开展COPD知识讲座,以授课为主进行培训,并组织病友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将常规内容打印成册、制成CD或U盘发放给患者,病房内布置彩色宣传展板或绘制成黑板报,以供随时阅读。对患者建立电话回访录,定期电话回访,对不遵医行为督促整改并分析调整教育方案。

1.3.2 心理护理COPD患者由于疾病反复发作, 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活动减少,患者多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影响机体免疫力,应主动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对新入院患者热情周到,耐心解答所提出的问题,使之尽快熟悉医院环境,了解COPD病因、诱因、预后及转归、大体治疗等,介绍类似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使患者保持乐观平静的积极心态,积极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同时做好家属工作,给予患者精神安慰。

1.3.3基础护理做好基础护理工作,使患者在生活、饮食等方面感觉舒适方便,但其日常生活尽量自理,发挥患者在病程治疗中的积极能动性。①病室要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宜,合理安排患者休息,避免不良刺激,定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②COPD患者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富含多种维生素并易消化、产气少的食物,少量多餐,不宜过分强调低钠饮食。鼓励多饮水,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同时有利于内环境的稳定。③合理氧疗,纠正低氧血症。可采用鼻导管或鼻塞法给氧,其简单可靠,患者易耐受。根据患者病情及时调整流量及方法。④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嘱患者每日用生理盐水漱口,以保持口腔清洁湿润,协助患者翻身及经常变换,经常进行四肢活动,必要时按摩长期受压部位。⑤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合适以利于痰液排出,多采取侧卧位或头高足低位,防止枕头过高使呼吸道压窄;在使用止咳化痰药时,应经常鼓励其咳嗽,定时翻身叩背以协助有效排痰。对于痰多、痰阻严重的患者, 应备好吸痰器,必要时立即吸痰。

1.3.4 控制感染COPD反复发作,患者多年老体弱,免疫力低下,频繁住院又长期使用抗生素,因此极易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因此必须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 用微生态学的方法预防内源性医院感染,应根据疾病严重程度,药敏试验结果,确定联合用药的指征,合理使用抗生素,保护宿主的厌氧菌群[6]。

2结果

2.1 治疗前后肺功能变化

治疗后肺功能变化见表1。

2.2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比较见表2。

3讨论

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后患者肺功能、生活质量维度评分明显提高(P

综上所述,通过我院86例COPD患者的康复境况来看,在积极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对治疗起积极作用,可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促进疾病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梁彩霞,罗海涛,陈振华,等.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10-11,13.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蔡映云,李倬哲,方宗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存质量评估[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4,3(4):225-227.

[4]李晓燕,王吉荣.健康教育对老年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3):18-20.

[5]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17-118.

篇10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应用;健康教育

在一定程度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严重制约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随着医疗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相继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对临床护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院开展本次的护理试验,来探究常规护理模式下健康教育的临床医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共96例,通过随机抽号的方式,将96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各48人。

对其中一组患者通过常规的手段进行护理干预,称之为对照组。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共32例,女性患者16例,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0.85±2.34)岁。

另一组患者则在对照组的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进行护理对比,称之为观察组。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共31例,女性患者17例,4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1.06±2.12)岁。

通过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性别以及平均年龄数据进行处理,可以确定差异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本次入组临床护理试验的患者,均符合国际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且排除患有严重器官疾病患者、严重血液疾病患者、严重传染疾病患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1]。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通过常规的手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即严格按照规定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药物给予治疗,并在整个的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的监测,如遇并发症以及异常突况,及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处理手段[2]。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护理对比。健康教育模式主要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日常健康教育四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干预。

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建设,帮助患者缓解治疗过程中的紧张、焦虑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主动与患者交谈,引导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配合治疗;知识健康教育则是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患者了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一系列日常生活中的发病应急技巧;治疗健康教育通过对患者介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手段,并叮嘱患者如何进行有效的治疗,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配合治疗的相应锻炼;日常健康教育则是帮助患者养成有利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并叮嘱患者进行适度的呼吸功能锻炼。

1.3 评价指标

通过自制的评分系统,对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分为掌握、基本掌握以及掌握较差三类,其中80~100分为掌握,60~80分为基本掌握,0~60分则为掌握较差[3]。

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以及基本掌握例数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结果,分别计算出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当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越高时,则护理效果越显著。

1.4 数据处理

文中两组护理模式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各项对比数据均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概率类数值以“%”表示,组间计数资料则以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当求得P小于0.05时,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总掌握率高达91.67%(44例),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2.92%(35例)。通过统计学软件,可以确定差异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表1 两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内容掌握程度对比数据

3.讨论

通过对我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进行详细统计,可以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近几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作为一种气体受限制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临床上具有反复性、不可逆性以及进行性的特点[4]。现阶段的医疗水平,并不能对患者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进行完全的治愈,因此引导患者进行有效的自我保健意识,是控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手段。

常规的护理手段,在整个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仅限于对患者疾病本身进行干预,较少对患者进行自我保健的引导,因此,常规护理模式并不能有效实现患者的自预,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整个的临床治疗效果。

在常规护理模式下加用的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治疗健康教育以及日常健康教育四方面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的干预。

(1)心理健康教育。患者在进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时,由于病情反复,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心态。因此医护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患者树立健康、乐观的就医心态,并积极配合治疗。

(2)知识健康教育。知识健康教育需对患者的理解能力与文化程度进行相应的区分,可根据患者的知识接受程度,适当选用集体授课或是一对一的模式进行疾病内容的讲解[5]。讲解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如何在发病时,做好有效的自我护理。

(3)治疗健康教育。针对于合并不同疾病的患者,需对其进行针对性的临床用药指导,详细说明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根据治疗健康教育,自主进行约束,避免治疗过程中的意外发生[6]。

(4)日常健康教育。日常健康教育则是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饮食习惯进行相应的干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戒烟,饮食则忌辛辣与偏咸,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适度的进行呼吸锻炼,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深化记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病症的缓解与治疗。

参考文献:

[1]何良爱,栾晓嵘.健康教育应用于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4):51-54.

[2]应少聪,周向东,刘益琼等.康复训练结合健康教育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36(5):333-336.

[3]罗晓华,马宇,张静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420-2421.

[4]余书兰.慢性阻塞性疾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51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