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意义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外文化交流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英语;文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32-01
依据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方针,初中的英语教学应该将文化逐步渗透给学生,一般通过传授文化知识和培养学生接受跨文化教学的意识来达到教学目的。怎样在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了解异国文化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点。
1 注重渗透中外文化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光辉历史的国度,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国有长达三千年的封建历史。虽然现代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封建观念却在时间的帮助下在人们的脑海中稳稳地驻扎。在人们生存的过程中,形成了注重血缘关系的思想,长久以来强调尊卑有序、注重等级差异。这些在日常称呼中就有所体现。例如从亲疏关系上面看,当孩子称呼父母的爸爸妈妈时,有爷爷和外公、奶奶和外婆之分。这就是基于男方的亲友对于孩子来讲是"里",而女方的则是"外"。并且性别不同,很多称呼也迥然不同。但是在主张平等的西方国家就与我国目前的状况截然不同,他们的称谓相对我们而言比较简单,爷爷和外公并没有区分开来,而是统一用"Grandpa"来表示,相同的,奶奶和外婆也用同一个Grandmother来称呼。
"尊老爱幼"是我们一直遵行的美德,是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不过在西方却与我们国家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例如在我国,在公交车上面看到了有老人没有座位,这时候年轻人让座会赢得老人以及旁人的赞扬和肯定。但是在西方如果你让座给老人,他们经常会面对怒色的说:"Don't worry about me , I don't think I am old."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在西方很多国家中,他们都不喜欢"老"这个字眼。因为在他们眼中,被别人说自己老,就意味着自己对于社会没有意义了,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具有强烈的不服老的精神,不愿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已经被社会所抛弃的人。除此之外,中西有较大差异的一点就是当我们面对别人的赞美和夸奖时的表现。受礼于谦逊的传统思想影响,我们中国人在面对别人的赞美时会表现得很谦虚,喜欢贬低自己而非突出自己,经常会说:"哪有,哪有"或者"您过奖了"等。但是西方人却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受到赞扬的时候会欣然的接受,并对夸赞自己的人说一句Thank you very much."。当教师在讲解"Thank you very much."这句话时,除了对句型和语法进行剖析解释以外,还要将这句话所使用的场合介绍给学生,并做一些情景练习。
2 在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展开西方文化渗透教学
我们所接触的英语各种教学内容无论课本中的Reading、Project,还是平时试卷中的听力、单选、阅读、完形填空等无不隐藏着文化底蕴。如牛津高中英语Module 9中拥有大量的这样内容Unit 1 Canada--land of the maple tree介绍了加拿大的地理、文化、人文等,此单元中的project:Is Australia really a sporting nation? 而又侧重介绍了Australia 的体育文化,其它的文章如:The Acropolis now, The Imperial Tombs; National flags, colours and cultures 等都分别以某一物如雅典卫城、帝王之墓、国旗等为载体,揭开了掩盖其在之下的人文、地理等深沉的东西。在平时的试卷中,富含文化的信息的内容也很多,很多阅读理解中引用原著等,如:《Pride and Prejudice》《Tess》等,所有这些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渗透都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也是一个逐步积累西方文化底蕴的过程。以上我们提到的是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西方的文化意识渗透。但本人认为英语教学中除了进行西方文化的渗透外,也要学会用英语表达我国的事物及概念,从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创造力(陈申,1999)。让我们的学生能用英语清晰的表达中国文化。
3 打开学生的思路,从情景交流中感触真实语境
学习语言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创造语境,而如果想要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英语的使用和西方的文化,就要求教师利用教学资源和设备,打开学生思路,拓宽学生视野,为学生营造一个文化氛围极强的学习气氛。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影像,令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通过影像资料了解语言交流中应注意的表情、动作以及一些外国文化。影像的选择方面,要尽量选择英文原版的电影或者歌曲等,这样才不会失去学生与语言和文化交流的真实性。此外,还可以在西方的圣诞节来临之际向学生展示有关其圣诞文化的知识,也可以将其与中国的春节作对比。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请外籍教师参与教学,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交流环境。
4 开展专题介绍
篇2
关键词:英语翻译;茶文化;对外交流
茶文化作为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也是世界茶文化的鼻祖。外国人通过英语翻译了解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意蕴,也对我们中国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然而,日本茶文化的国际地位却明显高于我们中国茶文化,甚至有不少国家认为日本才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直接忽视了中华茶文化的体系脉络。究其原因,我们传统文化的英语翻译存在纰漏之处,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不是过于浅显就是太过晦涩,不得当的茶文化英语翻译增加了外人对我们茶文化的认知负担,也阻碍了茶文化的对外交流。
1英语翻译的特点与原则
翻译是一种信息转换与传播行为,其是在一定语言规则的指导下,将一种语言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信息。通常来说,翻译的内容既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形与符号。但是,我们一般所指的翻译主要包括语言和文字。英语翻译是我们日常所见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语种翻译,毕竟英语是世界最主要的通用语言,任何文化的对外输出,必须首先要以英语的形式翻译出来,否则难以走出国门步入国际市场。例如,我国的文学作品在参加诺贝尔文学奖的角逐时,必须要先将其翻译成英文,以供评委们所阅读探讨,如若直接以中文的形式参赛极有可能会夭折。莫言的《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因为其作品本身的出色,更主要的是其作品的英语翻译也非常出彩,原汁原味的地道化英语翻译使得《蛙》中的文化思想与历史感情才能为评委们所感知,其作品的价值意义也才会愈发鲜明。所以,英语翻译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窗口,其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不言而喻的推动作用。
1.1英语翻译的特点
英语翻译是语言翻译的一种,其是语言转换的工具。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英语翻译策略体系也愈发完善,并且已经显现出了其独有的文化特色。英语是信息表达的媒介,是文化的语言载体。但是,英语翻译却作为英语语言体系中的一支,其必须具备语法规范,结构严谨的特征。毕竟英语翻译是不同物质文化交流的纽带,其自产生之初就被打上了严谨规范的烙印,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英语翻译必须严格按照语法规则,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剖析,熟练运用英语的句型表达习惯,对不同的语言文字进行精炼化表述,从而确保原文的本真性。其次,英语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将一种语言文字转换为另一种大家所知悉的语言文字,其根本目标是为了使不同语用环境下的人理解原文的意思,所以英语翻译又必须简洁明了,翻译过程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的长句。另外,英语翻译一般会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不仅只局限于文化、生活,同时也会涉足经济、科技以及艺术等领域,所以不同范畴的英语翻译必须要表现出高素质的专业性。
1.2英语翻译的原则
翻译的原则可以用严复的“信”、“雅”、“达”来概述,而这一标准也成为了英语翻译最基本的准则。所谓“信”是指英语翻译必须以忠实原文为基础,力求地道准确,使英语翻译与原文内容保持一致,即所谓的信息等值。而且,在专业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严格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审慎翻译,用专业化的词语表达相关概念,不得随意曲解原文。而“雅”则是指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当善于运用文字对原文的不同意思进行修饰性表达,以增加译文的文字魅力与艺术感染力。“达”是英语翻译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其主要是指将原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翻译出来,避免文理不通结构混乱,使读者能通过简洁的文字了解原文的意思。同时,英语翻译也应该以规范统一为指导,不仅用词规范而且语义表达也应该更加规范,在特定词语的翻译中,译者应该保持其原有概念的统一性,不能以模棱两可的文字对其进行抽象化翻译。所以,译者在进行英语翻译时,应该秉持专业化的翻译原则,认真对待每一英语翻译工作,正确地运用专业术语、缩略词以及专业新词。
2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分析
2.1促进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茶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灿烂多姿的文化内涵,不仅融合了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精粹,而且也囊括了民间艺术的精髓。所以,茶文化一直被视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其包罗万象的博大情怀以及深沉隽永的文化内蕴与顺其自然的豪迈气概也在不经意间渗入了我们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时至今日,虽然国人越来越喜欢饮茶,但是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却依然处于极为浅薄的阶段,甚少有人能准确地对茶文化精神进行准确解读,大部分人都只是将茶作为一种日常饮品,极少会深入探析其背后所蕴含的茶文化意蕴,而外国人对于我们茶文化的认知程度也就可见一斑了。而英语翻译与茶文化相结合,那么意味着茶文化将会以英语的形式被世人所知晓,尤其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将能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中国茶文化,知晓我们茶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另外,在茶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我们国人为了适应文化发展的潮流,也会自觉学习茶文化。例如,孔子作为我们儒家的创始人,其在韩国备受追捧,并且韩国准备将其申遗,激发了我们中国大众对于传统儒家文化的探究之情,逐渐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的浪潮。所以,茶文化英语翻译也将会在无形中促发我们国人以主动积极的姿态投入到茶文化的学习中。
2.2推动全球茶文化的融合
我国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发展历史。自唐朝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标志着我们中华茶文化的正式形成。《茶经》详细地介绍了茶叶的种植、采摘以及引用方式与茶具的选择等内容,而我国的茶文化也在文化传播中向四周扩散,东传至日本与韩国,西传到中亚以及印度等地。而后,在历史的演变中,各国结合自己的本土文化特色,在我们中华茶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本土民族化因子,渐而构建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茶文化体系。而在世界茶文化的融合大潮中,语言翻译是必不可少的。英语翻译的作用就开始凸显了,不同语言形式的茶文化通过英语翻译表述后将会更加全面,而茶学专家也凭借专业的茶文化英语翻译知悉了世界各地的茶文化后,预测世界茶文化的发展趋势,然后根据大众对于茶文化的不同反应,对本土茶文化内容进行创新性改造,从而实现不同茶文化的融合性发展,使其能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据一席之地。
3英语翻译在对外茶文化交流中的具体翻译策略
3.1以英语翻译原则为导向,构建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较量,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技的发展,而且也会在文化的交流中体现出来。严格说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展现为综合实力的角逐。所以,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象征标志,其对于一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具有难以言表的推动作用,文化输出也成为了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所以,我国的茶文化在对外交流中应该切实利用英语翻译的原则,率先建立完善的茶文化英语翻译体系,以扫除茶文化对外传播中语言不通的障碍。首先,译者应该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运用规范化的英语术语,对茶文化专有名词进行转化表达,不能为了追求英语翻译的文采性,而任意曲解传统茶文化的意思。而后,译者在进行茶文化的英语翻译时也应当尽量使用翻译国的本土特色语言对茶文化内容进行地道化阐述,尤其是对于不能直译的茶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多元化的翻译原则,对其进行真实化反映。例如,在翻译我国茶文化中的茶道精神的核心内涵时,对于其“和”、“美”、“廉”、“敬”要义的阐释时,可以选择相应的英语单词对其进行转述,而后利用英语俚语阐析其具体的文化内涵。
3.2透过跨文化视阈,综合运用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
翻译是不同语言文化沟通的桥梁,其是我们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主要手段。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大多是深谙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的,其不仅熟知本国的文化内涵,也通晓翻译国的文化特征。所以,翻译人员在进行文化翻译时,其必须要以跨文化交际为切入点,对不同语言进行转化阐述。茶文化的英语翻译亦是如此,译者不可能跨越东西方文化的鸿沟对我们传统茶文化进行单一地异化直译或者简单的归化意译,其必须综合应用归化与异化翻译的手法。一方面,译者可以根据英语翻译的手法,结合中国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运用音译、注释、直译以及意译的方式,在不改变原有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茶文化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翻译。另一方面,译者也应该充分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在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挖掘我们本土茶文化的深厚内涵后,采取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翻译手法对茶文化进行相得益彰的翻译,使茶文化英语以翻译国人民更容易理解与认可的方式展现出来,进而推动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段津.沟通的艺术———中国外交官谈与英语国家人士交流经验翻译在沟通中的作用(二)[J].英语沙龙:高中,2005(4):36.
[2]任凤梅.汉英公共标示语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兼论河南省旅游城市双语标示语建设[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135-137
[3]宋兴岐.关于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及文化信息等值的研究与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65-67.
[4]张昕,刘芳.中国英语在翻译中的体现和作用[J].北方文学旬刊,2010(6):92-93.
篇3
一、文化中心城市是城市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成果
1.文化产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从时间分布上看,虽然起步时间不同,不同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基本都发生在经济危机之后,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后出现的洛杉矶,英镑危机出现后的伦敦,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的东京;从空间分布上看,文化产业主要是集中本国境内的国际化的大城市中。以文化之都着称的美国纽约、以创意之都着称的英国伦敦、以动漫之都着称的日本东京、以文艺浪漫着称的法国巴黎。这些世界知名的城市都经历过类似的发展历程:纽约、伦敦及东京经历了从产品制造与对外贸易发展的制造业主导阶段以及以金融交易与结算中心发展的服务业主导阶段,目前是以创意资本为核心的新兴技术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的智慧型产业主导阶段,随着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开放性与多样性发展,文化资源融入经济发展之中,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和有效的动力机制。
2.文化中心城市的建设得益于发展观念的革新。
第一,城市发展观念的革新。城市发展观念的更新来自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演变。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结束了近20年时间的“黄金增长时期”,单纯依靠物质要素投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成为过去,城市也从单纯强调物质更新转向城市综合整体更新,发展理念也强调以人为本,摒弃了过去“见物不见人”的更新理念,注重全面把握城市的发展问题,力图实现城市的整体繁荣发展。随后,科技、信息、文化等因素逐步取代物质生产资料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文化产业发展观念的更新。文化产业的理念转变则更加深刻,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产业所做的基于哲学的批判在随后该领域的研究中并没有被一直继承下来,英国文化产业学派和其他学者对文化产业的理念研究更多基于经济发展的现实领域。英国文化学派持有积极的态度,该学派认为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且是一个异质化的群体。文化产品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其内涵是处于动态过程中,会随时因为各种原因发生改变。加纳姆、坎宁安、奥康纳以及罗马等学者分别从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文化产业的服务属性、开放性以及产业基础等不同角度来阐释对文化产业的不同认识。从这些学者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产业是如何从遥远的上层建筑逐步走入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不再是被社会精英群体所独享的高级思想或精神内容,而是从意识形态领域进入到被公众认可并具有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的社会经济发展领域。这一转变可以视作文化发展领域具有范式意义的转变。
二、文化中心城市是文化产品贸易的主要输出地
1.国际文化产品贸易是文化全球化的实现途径。随着全球化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世界迎来了以贸易、投资、金融和技术的跨境流动为形式的国际经济相互依赖和迅速增长的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意味着当今人类社会活动空间正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主权版图界限,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出全方位的交流和互动。文化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交往活动中日益凸显出来,并伴随着交通、信息、市场、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化,形成了一个具有多维性的系统整体。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领域不断给予关注,力求构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帮助本国在未来世界范围内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全球化是世界各国文化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城市的全球化程度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紧密相连。从美国科尔尼咨询公司的公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排名看,全球化城市所具有的一项共同特征就是它们承载着各国的文化中心职能。
开放度的提高与贸易增加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走势,文化中心城市自然在文化贸易领域具有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一优势体现在文化创新机制。这一机制的存在基础是文化多样性的聚集,不仅包括各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而且包括各种直接的创新思维和间接的创新技术。这一机制的发展基础是具有低成本、低风险的对外输出渠道,有其是一部分海外需求本地化为文化产品的输出进行了有益的市场尝试,客观上减少了未来潜在的风险,而且还有针对性的减少了文化折扣对文化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3.文化创新机制是当代文化中心城市的特有功能。当代文化中心城市的文化功能可以概括为:以市场化手段实现文化与聚集的契合发展,增加城市自身的硬实力;以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来保障社会大众基本文化需求,两者结合满足人民物质和精神双重需求的重要内容。前者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对本国文化继承与发扬同时包容外来文化并从中提取有益的内容借助城市特有的文化进化系统进行不同种类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国家的软实力与硬实力形成,从而实现国际化与民族化的互利发展。文化中心城市正在通过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为文化在城市的发展提供条件,具体包括文化创新引领所引发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转向多媒体形式,技术创新推动所导致的文化产品数字化虚拟化新业态,人力资本汇集于城市部分文化创业专区而产生的创新思维交融;产业政策所影响到政府支持导向所形成的区位竞争优势,移民或非本地居民因经济活动而形成的市场新网络中出现的多样文化消费需求。
4.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依托于文化中心城市。
(1)从文化内容看,文化全球化是“同质化”与“异质化”并行的过程。为世界范围内传播、交流速度的加快,每个民族和国家个体文化的发展时刻面临着来外部产品层面或者服务层面不同形式的文化冲击,无论从观念上还是行为上,已经远远超出了地域限制和民族传统,并影响着大众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表层文化。但同时,极强的个体差异性也在强调着那些最根本、最主要、最深层的文化内涵,使本民族在认知、交往、生活、思维方式等方面表现最富有本国特色的内容,文化多样性公约的制定就是保护民族差异性的标志。同质化与异质化的并存只能存在于高度开放的城市中,文化中心城市的所具有的包容性使得自外部的异质性文化获取了生存空间,并与城市中原有的文化相互融合,无论从价值观等本质层面,还是从表达方式等非本质出面,文化资源本身或是传承者都会发生,相互借鉴与启发不断出现。随着人口要素的重新布局,依附在人口身上的文化内涵也获得了流动性,在一个城市中,如果来一个地区有着相同文化偏好的人聚在一起,就会产生对某种文化的趋同需求,不同的人群带来不同的文化,有了需求就自然会催生出为这一人群所服务的供给,这就是城市成为文化中心的动力源,同时也改变了不同文化分布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2)城市文明是伴随着工业文明于文艺复兴之后出现,工业文明不仅在客观上推动了城市作为生产资料聚集地的诞生,而且推动了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两者的结合使得城市具备了文化中心的物质基础。城市是物质文明成果累计的体现,以城市化规模、人口城市化率等来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程度。除去物质文明的成果,精神文明等文化成果虽然呈现出无形状态,但是却脱离了原有文化资源所属地可能面临的文化枯竭危险。文化中心城市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会以一定形式储备少数文化成果(图书、演艺节目、音频与视频作品)。这样的文化多样性就有了物质上的保障。当前,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文化全球化,虽然发达国家的文化产品出口对于进口国文化市场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冲击,但是文化中心城市能够有效消化并吸收来自国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并排除不符合本国主流文化取向的文化内容(保护性文化贸易壁垒、国际法领域的文化诉讼),但不排除多元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文化通过商务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形式突破了国界的限制,实现跨国流动,虽然这一过程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但不可否认,多元文化的交流正在全球范围内每时每刻发生。文化的始发地点与文化的落脚地点都发生在不同国家拥有较高开放度的城市,这类城市中存在相当数量的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员,以永久性移民或暂住性人员的形式出现。他们作为文化资源的载体,无论其身处营利性的、非营利性的,还是外交办事机构,他们在日常工作和休闲娱乐中展示了不同于本国的别样文化,也在和本国人士的交往过程中了解到当地的文化特色,这些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交流的推动作用。
三、北京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交流
1.北京发展文化中心城市的理念。文化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占有特殊地位,国际上任何一个中心城市无不在努力突出文化定位、保护城市个性、增加城市魅力、提升综合竞争力。作为中国的首都,具有悠久都城历史的城市,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特色不仅限于北京自身文化资源,也包括了来自全国各地汇集于此的华夏文化资源,更有三十多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流所累积的丰硕成果。北京无论对内还是对外都是文化交流的首选地。从文化资源汇集地来看,北京近年来随着来自全国的人口净流入形成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很多地域性文化在北京得到了发展,形成了一些亚文化的群体,这些亚文化群体不仅借助北京实现了其地域文化的推广,更获得了对外传播的机会。从文化资源的集散地来看,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资源保护的同时,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其文化内涵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优势,而外延的发展充分考虑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在现代技术与传播媒介的物质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创新式的制作。
2.北京对外文化交流的形式。北京地区电影票房是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在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又开始新一轮周期性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电影市场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分化的新格局。2012年北京地区电影票房的16.12亿元中,进口影片票房达到了8.96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55.6%,而国产影片票房只有7.16亿元,占总票房收入的44.4%。另外,进口电影放映场次和观影人次也远远高于国产影片。在经历了WTO后的十年高速发展期以后,随着人们对影片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政府对外国片进口政策的不断调整,国产片正面临着更多的外部竞争压力。
演艺是融合了人才、资金、文化资源以及创新等多方面的因素实现的有声、有感的视觉传播,是文化服务贸易的重要一项。北京市新增注册的民营艺术院团呈现井喷式增长,2012年不到一半,新增注册总数就超过了2011年全年的水平。同时,海外经典音乐剧中文版的引进和北京京剧院的“唱响之旅”海外巡演可称得上是文化交流的典范。国内观众对海外不同文化的消费在音乐剧的层面上是高雅形式,有助于国内群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角度理解这些别样文化,为其日后可能出现的此种境外消费奠定良好的人文基础;京剧是地方文化与文化中心完美结合的产物,三百年前的徽班进京,其流动性强且善于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和表演方法,这使得徽班在艺术上得到迅速提高。京剧作为中国与外国文化交流中的保留项目,近些年来也力求新的突破,唱响之旅全球巡演对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品牌推广起到重要作用。以品牌致胜的模式是文化领域中竞争优势确立的根本,京剧与西方歌剧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形式,在交流中相互促进与学习是品牌得以长久不衰的关键。
广播电视节目的社会大众在家庭中休闲消费的文化产品模式。韩国电视剧与美国电视剧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广播电视类节目,在国际市场上有很高的占有率。中国的电视剧目前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较少,本文认为北京的广播影视作品首先要提升此类产品的制作水平,并配合一些出版物产品,图文与视音频并行才有机会拓展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然后将更多的精神主旨融入作品之中。会展不仅是传统国际贸易的重要形式,而且也是文化贸易领域参与者重要的交流平台之一。北京的会展业从单纯的会议业和展览业走向集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北京在会展业的发展极有可能成为具有广州交易会性质的标志性事件,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扬、文化服务业的国际交流、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方面,都会起到引领作用。
北京以动漫游戏产业为主的文化新媒体产业在2012年的总产值达到167.57亿元,相比2011年的130亿元增长约29%;出口15.6亿元。北京发展动漫游戏可以融合众多的创意人才,包括以互联网形式链接非本地人才,将最大限度集合智力资源,运用各种文化资源来制作动漫游戏,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3.展望。
(1)文化中心城市,包括北京在内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健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以文化金融创新为宗旨,建立政府专项发展基金、商业银行项目融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长期基金等不同形式投融资主体,促进文化资源和资本市场参与者全面对接,支持整个文化价值链各个环节。
(2)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有效市场竞争主体。在保障基本社会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对事业性文化单位进行市场化经营改革。此举有助于将社会主义文化精神食量以全新的手法展示在更多地公众面前,不仅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而且还扩大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
篇4
[关键词]英语专业 中国传统文化 英语表达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84-02
人类语言是一切文化传承与发扬的载体,针对语言的学习不仅是抽象符号的掌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下的社会交际。因此,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重要地位不断凸显,引起了相关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与深入研究,在语言学习内容中文化学习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针对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教育的重要目标得到了明确,同时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对学生实施文化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依旧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文化的失衡,主要体现在文化教学即为目标性的语文化教学的错误定位,导致学生对母语文化无法运用英语进行熟练表达。
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国际之间的交往活动逐渐频繁,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成为世界各国交往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攀升,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成功的交际活动不仅需要对对方文化尽力去容忍、理解,同时也需要让对方对我们自己的文化特征给予更多了解,实现中国优秀文化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发扬。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英语学习人员的作用尤为重要。不仅需要他们对相关国家的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具备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能力,准确熟练的英语表达能力和深厚丰富的文化素养是决定国际文化交流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重大。
二、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实际状况
受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影响,加快了中国国际化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参与的国际交往活动不断增多,国际文化交流的双向性越来越明显。在当前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接触的涉外实践活动中,多数学生的英语日常交际能力较强,但是在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英语表达则成为薄弱环节,学生对具有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词汇翻译不能完全正确掌握,甚至有多数词语学生不具备翻译能力。在具体交谈过程中,多数学生不能熟练、清晰地用英语对有关文化内容进行表达,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英语词汇以及英语表达方式没有完全掌握。只能运用解释性的意译进行部分表达,难以实现有效沟通与交流。这些状况对以实用、应用英语语言为特色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成为个人发展潜能及综合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
三、影响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主要因素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具有五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底蕴丰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在各个社会领域都有渗入,比如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饮食、建筑、服饰、运动、技术、教育等方面。其中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中医、杂技、武术、书法等更是传统文化之瑰宝。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多数英语专业的学生对基础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的不够深入,特别是掌握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有限。
(二)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比例失衡
在英语教学中,教材的作用尤橹匾。教材是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工具及媒介。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较少,而多数学生又对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渴求。出现该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多数英语教材对目的语的文化比较偏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外文化对比较少,一些教材有关这方面的内容甚至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信息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国际化文化交流的需求难以满足,最终造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发生。
(三)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少之又少,只有一门选修的中国文化概论。而该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是促进学生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解,使学生对外交流水平得到提升。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设有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但是遗憾的是这些课程的内容多为文学作品的阅读赏析,并且采取汉语授课的方式。这对学生国际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
(四)英语测试评价机制不健全
英语专业的四级与八级考试是英语专业的主要考试形式。考试的内容主要有语法、词汇、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而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及语言的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及衡量的评价体制。并且在各种考试中缺少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及社会文化等能力进行测试的项目。英语测试机制的不健全,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得不到重视,受测试导向的影响,文化教学及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将会被教师和学生轻视。
(五)教学大纲的指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大纲明确要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注重学生对世界文化精华的吸收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外传播能力的培养,足以证明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然而在教材、教学、测试等具体实践中,教学大纲所具备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因此教学大纲应当对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具体化、细致化改进,使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提升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习动机
在英语专业的学生看来,评估英语学习的标准则是各类英语能力及资格证书,比如,全国英语的等级证书以及大学英语的四六级考试等,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方面的测试并未列入考试范围。所以多数学生认为英语专业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获得相关证书,严重缺乏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学习动机。因此应当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明确学习目标,提高传统文化英语表达的学习动机,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英语专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二)扩大教材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占比例
在英语专业教材或者辅教资料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外文化资料对比的比重,在教材中逐步纳入能够切实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译文或者外文文章,确保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能够真实体会,使学生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得到有效提升。在材料选择时,不仅要增加英译的中国题材的内容,比如著名的文学作品、传统文化,使中国特色得以体现的事物等。而且还应将一些词语内涵丰富的且具有文化差异的作品,逐渐向具有文化习俗及交际规约的文章过渡,最终上升为具有中外思维方式、思想价值及民族心理的文章。在针对教材的练习中,可增加一些案例分析、文化讨论、人种学的调查以及角色扮演等内容,利于W习效果的增强和学生文化创造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培养。
同时应当尽快用英语编制一些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书籍,为外国人或者学习英语的人员的查阅提供便利。对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日常英语进行统一规范,特别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事物。不断增加对比中外文化及有关于中国文化等有关的英文杂志、书籍及影视节目等,并且提供相应文本获得的渠道,为英语学习及使用提供便利条件。
(三)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
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当与所学语言的文化相结合增加中外文化的对比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讲解力度。比如,在学习有关于婚姻问题的内容时,可适当加入中国传统及现代婚俗的讲解,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英语表达的方法,以至于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运用英语交流。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对中西方婚俗习惯进行对比,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主动学习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使教学的实用性得到增加。
(四)完善教学大纲内容及测试评价机制
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应当给予明确要求,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哪部分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掌握到何种程度等。此外,应当将中外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各种英语水平测试以及等级考核中;应当加大口语测试的力度,对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进行考核,不仅能够提高教师以及学生对该方面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为教师授课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操作性。
(五)增设相关的专业教学课程
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可增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对比中西方文化的专业课程,应当遵循英汉相辅相成、循序渐进的原则,促进学生跨文化的交际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的表达水平,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传播。在授课时,教师应当注意提高活动及话题的趣味性,确保学生参与也能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营造能够进行双向文化交流的契机与环境,确保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的均衡性。
(六)优化教师队伍,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专业英语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语言功底深厚,还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以及较高的思想认识。教师自身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行强化学习与研究,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多进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资料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反映的词汇、知识背景及表达方法进行积累研究;多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在英语的实际应用中学习动机及学习效率得到强化,促进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巩固与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环境的国际化发展,为英语专业学生提出了更好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及应用能力、对外国文化背景进行熟悉了解,同时还需要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用英语进行正确表达,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得以发扬光大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毛军社.探究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途径[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4(03):139-141.
[2]滕学明.英语专业美国文学选读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策略探析[J].文教资料,2014(13):29-31.
篇5
关键词 玄览论坛 传统文化 海峡两岸
分类号 G256.1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11.023
Abstract In August 26, 2016 the Third Xuan Lan Forum was successfully held by National Library of China, Taiwan Center for Chinese Study, Fo Guang Shan Foundation for Buddhist Culture & Education and Nanjing Library. Experts and scholars attended this meeting focused on the hot issues of the Belt and the Road, innovation of publication and cultural heritage and so on, discussed cultural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written in ancient books and so on, and hoping to be useful for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to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words Xuan Lan Forum. Traditional culture. Two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
“玄览论坛”由南京图书馆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两馆在历史上皆源于1933年筹建的国立中央图书馆,有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时至今日,南京图书馆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而且积淀了深厚的学术研究传统。如何更好地激活两馆雄厚的文献资源,使其在当下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延续两馆悠久的学术传统,是两馆面临的共同课题。2011年5月,南图学术代表团访问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两馆商定以举办论坛的方式,搭建两岸图书馆界沟通交流的高端学术平台,加强合作,增进两岸图书馆界的认识,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普通百姓更好、更深入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10月,经文化部批准,南京图书馆和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在南京联合举办“首届玄览论坛: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海峡两岸60多位专家出席论坛。首届玄览论坛圆满举办并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国文化报》、新华网、人民网、求是网等主流媒体均对论坛进行了报道与转载。2015年8月两馆联合国家图书馆、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共同举办“第二届玄览论坛”,以“阅读经典,精彩人生”为主题,研讨经典阅读与阅读推广,力图营造阅读经典的氛围。台湾地区对玄览论坛的成功举办也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其已经成为两岸文化交流之品牌,两岸文化之盛会。
为了巩固“玄览论坛”前期成果,进一步加深两岸图书馆界、出版界与高校之间的交流,南京图书馆与台湾汉学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海峡两岸第三届玄览论坛,于2016年8月26日在南京开幕,论坛设南京主会场与南通分会场。本次论坛敬邀国家图书馆、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联合主办,两岸著名图书馆馆长与专家学者、高校知名教授、出版社社长及造诣精深的佛学界人士出席了此次论坛,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主题发表演讲,探讨如何将古籍焕发出现代风貌,重现经典之美,共同为此极具意义且有价值的文化传承而努力,让古籍重现新气象、新发展。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主任曾淑贤、佛光山副主持兼南华大学使命副校长慧开法师、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两岸图书馆界人士、专家学者、高校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约200余人参与,并在现场交流互动,探讨典籍保护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期望能更好地利用两岸图书馆界珍贵资源,唤醒沉睡在库房中的古籍,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价值,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全面提升图书馆的影响力。
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陈力在发言中首先从玄览论坛的命名出发,回顾玄览堂丛书收藏经历,向郑振铎等爱国人士在抗战期间冒险抢救整理古籍的英勇行为致敬,高度称赞论坛在继承先贤遗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保护中华典籍方面的重大意义。其次结合此次论坛的主题,介绍国家图书馆丰富藏书,以及国家图书馆在服务领域的新拓展。多年来国家图书馆在致力于文献的收藏、保护和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开拓创新,采取讲座、论坛、夏令营、公开课等多种形式,拓展图书馆的服务领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鲜活起来而不懈努力。近年来,国家图书馆专门成立了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了中华优秀典籍系列展,与大中小学和社会各界合作,策划了走进典籍博物馆大课堂,国图公开课等社会教育活动,同时以中华典籍为元素,独立开发了一百多种文创衍生品。无论是展览文创衍生品,还是各类社会教育活动,都以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优秀典籍,社会反映强烈,让传统的阅读方式得到了延伸,让典籍在参观者的心中活跃起来。最后,陈力馆长对此次论坛在弘扬和推动传统文化、加深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寄以厚望。他指出本届玄览论坛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主题,这意味着我们所要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单纯是古籍的保护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让古代的思想和文化能够为普遍百姓所理解,让古代典籍中鲜活的正能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增强以文化为内涵的民族凝聚力,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精神密码。
本次论坛的台湾参访团团长曾淑贤馆长于开幕致词中指出,本次与南京图书馆共同举办之“玄览论坛”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为了重现古籍的价值,让书写在古籍中的文字可以被欣赏,并将古人的智慧运用于现代生活,图书馆通过复刻出版,举办讲座和展览,规划多媒体的多元化展演活动,以及多元活泼的课程和影片的设计,让不同年龄层的民众乐意接近古籍文献,容易阅读古籍文献,并贴近古人的生活和社会,运用古人的智慧。此外,通过对古籍中的文字及图像通过加值运用产生经济价值,并美化人们的生活,亦成为近年古籍典藏单位的文创开发新尝试。人类的智慧,经过千百年岁月的蕴涵,尽显图书群籍之中。古籍除了审慎典藏维护之外,更应随时供学者研究利用,藉广流传,进而阐扬中华文化,让许多特殊又珍贵的出版品重新赋予生命,以全新面貌与当代的读者接触。曾淑贤馆长最后强调,本论坛主要价值为弘扬文化、经验分享及维系情谊,共同打造中华典籍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全面提升图书馆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引领和推动学术进步。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与南京图书馆在开幕式中互赠图书,增益馆藏,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以《日治时期的台湾》《世纪容颜》《寄给时间的漂流记:华人世界明信片图像写真精选集》赠送南京图书馆,相信对于祖国大陆研究台湾地区发展的学者专家,是极为重要的研究资料。
佛光山副住持、南华大学使命副校长、教授慧开法师代表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致辞。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一直重视阅读对提升全民素质和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在星云大师的精神感召带领之下,很早就开始在佛光山范围内推广全民阅读,举办读书会。慧开法师结合印度和中国古代社会有关文字起源的说法,指出语言文字具有神秘的魔力。而中国文字由于统一已有两千年之久,可以直接通过文字去了解两千年前古人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是其他文化难以望其项背的。慧开法师结合自己亲身经历,讲述印度学者对中华古典文化的高度赞扬与羡慕,并指出“我们推行中华文化到全世界正当其时”。他认为中国现在已经酝酿了恢复汉唐盛世的潜力,中华古典文化不止要在中国发光发热,更要影响到全世界。他盼望通过这次论坛让古代优秀思想与文化活跃起来,真正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再现中华盛世。
南京图书馆馆长徐小跃教授在主旨发言中以“五书”论,回答如何“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一是“展书”,通过展览的形式将深藏在库房中的典籍展示给民众;二是“出书”,有计划地将重要典籍出版发行,让更多的人能读到;三是“读书”,即引导民众阅读古籍、喜欢古籍;四是“研书”,对古籍进行科学研究,将古书中的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之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他认为真正要做到“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跃起来”,还在于第五点“用书”,即用记载在古籍中的思想、精神和信仰去改变社会与人生。
篇6
傅大卣,河北省三河县人,15岁到北京琉璃厂古光阁当学徒。古光阁后院曾为民国时间古物金石文字研究团体“冰社”的社址。冰社成员大都是古物收藏家、鉴赏家,有易大庵、齐宗康、周康元、罗振玉、陈宝琛、罗怼⒙砗狻⒚防挤肌⑸行频取I缯鹿娑每星期六及星期日为聚会之日,参加社集者,各携所藏或新得金石文物到会,考释文字、鉴别年代,互相切磋,互赠拓本书报,开展学术交流。使金石拓本得以广泛流布。其中周康元(1891-1961)字希丁,精于金石刻版及传拓钟鼎器,尤擅拓器物全形。傅大卣浸期间,耳濡目染。学到了鉴别文物的本领和历史、古文字的知识。而且继承了周康元的传拓绝技。傅大卣一生手拓钟鼎彝器、砚、印章、甲骨、玉、陶、铜、石器等数万件。解放后曾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流通文物专家组成员、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鉴定顾问、故宫博物院文物鉴定顾问等。
此件是应黄兆强所索而拓,并特请历史文物专家于省吾、史树青题跋,可见师生情谊之深厚。
于题:“波斯遗韵。兆强同志。于省吾时年八十七。‘于省吾印’(白文方印)”
于省吾(1896-1984)中国古文字学家,训诂学家,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在古又字学上的成就主要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考释上。编有《甲骨文字释林》、《吉金文字释林》等。此跋题于1983年。
史题:“六师呈瑞,表裹金涂。一碗在手,想酒家胡。鹿狮纹银碗,镂金甚美。盖长安出土者,而制作纯为波斯式。亦中外文化交流之产物也。爰为短铭,以志眼福。题奉兆强同志教正。一九八三年三月史树青记。‘史树青印’(白文方印)‘庶卿’(朱文方印)”
史树青,1922年生于河北乐亭。曾用名东堂,笔名畏吾树民,斋号几土居、竹影书屋等。早年于北平辅仁大学文科研究所历史组攻读研究生。历任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考古系、南开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擅长古文字研究及书画鉴定。他断定银碗为波斯式,还因银碗联想起当垆卖酒的漂亮胡姬。这大概与他曾参加新疆少数民族社会调查和少数民族历史的编写研究工作有关吧。“庶卿”似为史老的别字或号,查其一般简历未见有记录。
黄兆强收到拓片后遂请广州考古专家麦英豪题跋:
麦题:“汉唐双璧。一九八三年冬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一件蒜子形突纹银盒。夏鼐先生认定为西亚制品。此乃广州考古发掘中首次出土来自伊朗的舶来品。傅大卣同志此拓鹿狮纹碗,史树青谓出自长安。广州为岭南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为陆上丝绸之路起点。一汉一唐,此诚两朝盛世中外文化交流之物证也。书与兆强同志共商,麦英豪。 ‘麦英豪印’(白文方印)”
麦英豪是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顾问,曾主持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等重要考古发掘工作。有《广州南越王墓》等专著行世。他在题跋中把南越王墓出土的银盒与这个银碗称为“汉唐双璧”,印证两朝盛世的中外文化交流。诚为专家之言。所题书法是岭南流行的“麦体”,尤为难得。
篇7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政治文化创新的知识1、我们为什么要积极开展庆祝民族节日的活动?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地位+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必要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点: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
(1)对内: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7、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8、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
(1)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移风易俗”,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2)发展角度: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创新角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3、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主体角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5)必由之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提高政治成绩的答题技巧1、高中政治选择题的技巧。
选择题题干在情境设计和设问上多种多样,题肢往往似是而非,迷惑性强,稍一疏忽,后悔莫及。要想解答好选择题,首先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准确把握概念和原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选择题主要考察内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次,养成好的习惯:做题习惯,如建立错题本,或在资料中对不同难度的题做不同的标记,对反复出错的题进行重点分析;总结选择题的干扰方法、做题的好的经验习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好的思维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
2、问答题解题技巧。
要注重切入语,观点要明确,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标清大小点,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引用材料关键论述。
3、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技巧上,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4、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答题技巧,一般先提出理论依据,然后再提出应该怎么办,针对材料中的问题,寻找措施。答案要做到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在政治答题时要避免哪些问题1、急于求成。
不审题,不构思,怕时间不够,想一句写一句,结果不是错解题意,用错原理,就是重重复复,颠三倒四,该回答的没回答好,不用回答的却写了很多。
2、照本宣科。
不理会题目的具体要求,不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紧扣题意进行回答,只是一味地按照复习资料或辅导老师给的相似题的答案答,结果由于答题的针对性不强,得分率不高。
3、表达不准确、不科学。
原理表述不准确,分析用词不当。
篇8
[关键词]影视翻译;文化因素;归化;异化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翻译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的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都离不开翻译。电影电视是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也是现代社会最具影响的大众传播媒介。近些年来,国内观众对于西方影视剧的认可度越来越高,这一方面主要归因于其宏大的拍摄场面、精良的制作和精湛的演技,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成功的翻译在文化传递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在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以及在翻译中怎样处理好归化和异化的关系。
二、影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
每一部影视剧都是一定文化区域历史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反映,而每一种语言又包含着许多民族色彩鲜明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等,在语言中以成语、典故、俗语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在影视剧的翻译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例如1995年的一部著名心理惊悚片“Seven”。此片讲述了一个疯狂的凶手自认上帝,围绕天主教的惩戒逐条杀人的故事。这七条罪是指七项世人常犯的过错,即gluttony(饕餮)、greed(贪婪)、sloth(懒惰)、lust(欲)、pride(骄傲)、envy(妒忌)不[]wrath(暴怒)。Seven这个在宗教上非常神秘的数字(这一点在《旧约》中有最充分的体验:例如上帝用七天造亚当,取出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夏娃,撒旦的原身是有七个头的火龙),在这部影片中无处不在的“七”暗示着宿命的罪与罚。可以想象,如果汉译为一个简单的“七”,中国观众就无法产生同样的文化联想,所以中文译名为《七宗罪》,它巧妙地转换了含有西方宗教色彩、中国观众不熟悉的文化,使影片主题鲜明,起到了诱导观众的作用。可谓文化价值体现的经典范例。又例如“Bathing Beauty”这部经典音乐喜剧片,在国内只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出水芙蓉》,这是最符合中国人思维习惯和中文韵味的译名。气势磅礴的音乐响起,几十个女孩在水中翩翩起舞。突然音乐转为柔和,人群散开,一颗新星从水中冉冉升起,身上滴滴水珠晶莹剔透。霎时间,明白了“出水芙蓉”的全部含义。“The Wizard of Oz”(《绿野仙踪》),Oz意为虚幻的、不可思议的奇异仙境。译名来自清朝李百川的长篇小说《绿野仙踪》,此书以写神仙异迹为主要线索,并涉及世风人情。译来十分贴切传神,套用可谓上佳。在电影“Brave Heart”中有这样一句台词:“Please come here,Ibeg,in the name of Christ.”此句的末尾是请求或命令的强势语,与基督和基督教毫无关系。再看字幕的翻译:“请过来,我求你,以基督的名义。”我国的主流文化是非宗教文化,这样的翻译一般中国人是不习惯或莫名其妙的。所以最好这样翻译:“请过来,求你了,快点过来,我的小祖宗。”在中文里常把小孩叫“小祖宗”。
翻译不仅是语际转换的过程,也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由于中外民族、社会发展历程、历史政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不同,还由于文化认同的差异,词汇所附带的联想意义也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以动物词为例,大多象征丰富,寓意迭出,要想译笔传神就要正确理解它们独特的含义。因此电影Dragon Heart没有直译为《龙的心》,因为dragon在英语中有负面的联想意义(使人联想到残忍、魔鬼),以及在中国文化里龙的正面形象(是中华民族、帝王、成功的象征),该片被译为《魔龙传奇》。再例如First Wives Club这部电影曾被译作《大老婆俱乐部》,殊不知英文中的first wives指的是男士的第一任夫人,与中国文化中的大老婆毫无关系。现在译为《原配夫人俱乐部》较为贴近原意。还有The Third Man起初译为《第三者》,结果被中国观众误以为是婚姻。其实TheThird Man指的是片中车祸事件的第三个目击证人,现在该片被译为《第三个男人》。此外,具有文化意识的译者应当知道影视翻译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对某些译文的处理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进行。在一些地区、某一时代被认为通顺认可的译文在另一地区、时代则可能不是好的译作。例如港译《太空也入樽》 (Space Jim)、《走佬俏佳人》(The RunawayBridge)就令大陆观众很难理解,“入樽”在粤语里其实是“打篮球”的意思,而“走佬”则意为“逃跑”。
三、归化与异化的关系
篇9
会计生涯平淡精彩
让时光回溯到1958年,梁学濂先生中学毕业后开始投身会计行业,他先在本地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较短的一段时间后,辗转进入了国际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毕马威(KPMG)工作。
一次,梁学濂先生参与一个比较复杂的项目,同一名外国会计师一起合作,在梁学濂先生漂亮地完成了工作之后,这名外国会计师对于以梁学濂先生的职位,竟然拥有如此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感到惊讶又敬佩,遂向其老板推荐他升职。梁学濂先生始终保持着认真和高标准的专业态度,深受老板赏识,会计事务所的另一位老板甚至特意在备忘录上写着有难度的案子要交给梁学濂先生做,还让他在毕马威短期内连升两级。这对梁学濂先生来说,无疑是莫大的鼓舞和肯定。
梁学濂先生一边工作的同时,还一边进修。上世纪60年代,考会计师只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考“CA”,即英国的会计师。必须到英国会计事务所工作,一边工作一边考试;另一个是在香港考“ASA”,即澳大利亚的会计师或英国的会计师“ACCA”。梁学濂先生选择了“ASA”,是因为澳大利亚函授课程较能引起学习兴趣。凭着刻苦的学习,他拿到了澳大利亚认证的会计师资格。
1968年,梁学濂先生决定离开毕马威,创办梁学濂会计师事务所。当时有人找他合作,提议自己提供客户,只要他负责签名就行,却被他拒绝了。因为梁学濂先生坚持的是保证真实的信誉,从一点一滴做起。在创业的初期,他在业界近十年积攒下来的良好人脉发挥了积极作用,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急于求成的心态,一步步稳扎稳打发展着。
在发展的过程中,梁学濂先生和他的会计师事务所不断面对着各种挑战和机会,本着忠于专业道德,力求为客户解决问题的原则,梁学濂会计师事务所才能慢慢由当初的小企业发展成现在的中型企业。
梁学濂先生说,多年的会计生涯中有一件事印象最深刻:当时一家客户准备上市,要求梁学濂会计师事务所来做,有人质疑,上市工作从来都是国际会计师行承办的,但客户却对梁学濂先生表示了充分的信心。面对客户的信任,梁学濂率领自己的会计团队完成了工作,客户的股票以一百六十余倍超额认购打破了保荐人最初的疑虑。但梁学濂先生并未将所有的功劳揽到自己身上。他谦逊地说:“客户的支持非常重要。”但若没有他一贯勤恳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品质、个人魅力的积攒和踏实的努力做基础,这样的机会是难以寻得的。
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梁学濂先生已立志为国家开放尽一份国民的努力。
他利用会计专业知识加上香港的自由经济行之有效的经验作为基础,从下列的方向,以他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有限资源,并得到从印度尼西亚回国的爱国华侨潘杏元女士协助,使他的理念得以实现。
(1)强调税务的收入对国民福利及服务的功能。在1989年开始为海南省(当时还未建省)税务局分三班在港举办税务研讨班,包括与香港税务局长及高级评税主任等坐谈,了解港税局的有效运作和掌握香港政府主要收入来源之一,以致资源如何分配到社会服务,如医疗、教育等。
(2)政府审计如何保持其独立性以维持对各政府部门支出的监察及其效益,这方面梁学濂先生亦向香港审计署取得了支持参与,与海南省审计a干部座谈。
(3)中国开放及吸引外资的效果有赖投资环境的优劣包括有关干部的管理质素。在这方面,梁学濂先生举办工商管理干部研讨班,安排有关干部参观考察香港有关部门如商业登记处、公司注册处、土地证记处等的运作,从而简化了外商投资的审批。
(4)如何使初起步的“民间审计”和较先进的国外会计接轨,在这方面梁学濂先生积极参与国际联网,主持国际性和区域性的会议,并邀请中国会计师以观察员身份列席此等会议。值此机会,使国内会计师加强对外沟通了解和交流。例如,以香港成员所的地位替国际会计师联网主持了一次国际会议和一次亚太区会议,并在内地西安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当时恰好中国北方十省的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正副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在西安开会研究民间审计的架构和注册等问题。梁学濂先生也没有错过此机会,通过安排一课,使中外会计师共同参与和交流。虽有语言上的障碍,但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上述的培训班以海南省为开端,继而涵盖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新疆、甘肃、河南、四川、黑龙江、福建、安徽等20多个省、市、自治区。
现在梁学濂会计师事务所已经在深圳、上海都设了办事处。事务所接待的很多大客户都是一些在英国、美国、德国及香港上市的公司,以及地产发展商、国际化建筑公司,具有香港主板、创业板上市及新加坡上市、美国上市等执业业绩,是香港华人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之一。
2007年8月14日,以香港作为桥梁,响应中国财政部建议,把中国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以配合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加大向国外投资的发展方向服务。梁学濂会计师事务所与大信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并协议,更名为“大信梁学濂(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大信会计师事务所创建于1985年,是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的民办会计师事务所之一,也是中国目前实力较强、服务功能较齐全的一家大型会计中介机构。
梁学濂先生说:“作为一间中型的会计、财务顾问公司,而能提供跨国性财务顾问工作,使我们引以为荣。在大陆的参与,使我们累积了宝贵的经验和人际关系。”对公司的未来发展,梁学濂先生表示前景广阔美好。
专业诚信 服务至上
中国儒家提倡教化,而法家则相反,大力鼓吹刑律,但耐人寻味的是,法家如韩非子,也十分讲究诚信。根在内地的梁学濂先生深深懂得诚信的道理,“人无信则不立”,这不仅是商海的规则,也是做人的根本。缘于这一点,使梁学濂先生在商海中牢牢扎根,不断前进。
大信梁学濂(香港)会计师事务所能稳健地走过四十个春秋的不凡历程,取胜于梁学濂先生的严谨诚信品质和专业优秀的服务团队。
在梁学濂先生眼里,做一名会计师有三个最重要的条件:第一,会计的标准,即对专业技能的要求;第二,严谨自律的性格,尤其是品质方面的自律;第三,做人的原则、道德的要求。三条之中除了专业技能外,两条都是对品质的要求。即使在市场人才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大信梁学濂(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招聘员工都是将人品摆在第一位,会计师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排第二。
梁学濂先生介绍:“会计师的严谨和诚信,因其行业地位的特殊性,不但关乎个人的品质信誉,更关乎所服务客户的大众利益。和企业合作,会计师所签的报告是银行和其它债权人做事和决定的依据。而每项投资在进行之前,也需要有会计师来进行财务方面的核数测评和报告,投资者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之一就是会计师的报告,包括董事局的报告等。这个报告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决定。”
会计行业正面对新兴科技和新产品市场的挑战,因此专业服务必须以相当的专业知识配合,不断自我增值、吸收广泛的知识,使服务达致专业水平。大信梁学濂(香港)会计师事务所在专业和服务两方面也做得极具特色、优秀。梁学濂先生说:“得到客户的认同,是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诚信为本的基础上,对于香港会计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梁学濂先生对国家的政策和未来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香港会计的发展一定要背靠祖国,面向世界。现在中国已经有相应政策及方针,希望会计师行业能够做大做强。现在国内的经济局势也已经和以前不同,以前中国都是吸引资金进口,经济发展越来越强大,中国的企业也不断对外投资,现在变成资金净出口,中国的会计师行业跟随发展趋势配合经济发展,也要走向世界。而香港的会计行业因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国际经验较多,对走向世界这方面无疑是具备一定优势的。与国内会计师互相配合,更能响应国家对会计行业“做大、做强、做出去”的号召。
秉承传统锺情文化
古人云:“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作为中国人,虽然学的是会计,但梁学濂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无比热爱。他特别推崇近代的黄遵宪,为黄遵宪“树碑立传”,是他的坚决意志。
黄遵宪(1848―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人,是近代中国卓越的外交家、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和民俗学家。曾任清政府日本、英国、美国、新加坡等国外交官,被学术界誉为“近代第一个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国人”。
2001年8月,在北京召开“黄遵宪与中国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当时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和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嘉应大学、云南大学的教授出席。著名汉学家饶宗颐、钱仲联为讨论会题词,祝贺首届国际“黄学”(把黄遵宪研究作为一门专门学问)讨论会召开。作为香港受邀嘉宾之一,梁学濂先生出席了本次会议。
早在本次讨论会之前,梁学濂先生就通过与香港学者、“黄学”专家怡然先生的交往,加深了对“黄学”研究活动的认识。2001年第4期《梅州侨乡月报》刊载他本人写的文章:《愿海内外有识之士共同振兴“黄学”――传达总理对黄遵宪的高度评价》。文中说“十余年前,先生刚担任上海市长,在一次接见香港客人的会谈中,手中拿着黄遵宪先生的铜像图片,倾心赞叹这位历史人物的不朽功业,肯定他是值得后人尊敬和怀念的变法改革先行者。”
梁学濂先生祖籍广东南海,这里曾经出过近代名人康有为。而黄遵宪和康有为、梁启超交往很多。梁学濂先生对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十分景仰,自中学时,他就读过黄遵宪的诗,对这位梅州客家人十分敬佩。他认为,黄遵宪为“清一代最有风度,最有教养的外交家”。加强对黄遵宪的研究,对于研究中国近代政治、外交、思想、文学史都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对于加深中日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推动中外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梁学濂先生对黄遵宪的推崇,学术讨论会召开之前,当时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教授王晓秋先生南下香港,亲自邀请他参加首届“黄学”讨论会。
就在此次讨论会上,梁学濂先生倡议:为振兴“黄学”,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联络海内外有识之士,
梁学濂先生的倡议,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华侨的极大关注。此后不久,黄桂清女士就在广州正式发出倡议书,号召海内外热心人士为振兴“黄学”而努力。
梁学濂先生还是一位“黄学”文化的推动者,对“黄学”研究活动出钱出力。倡议成立“黄遵宪基金”和“黄遵宪中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编辑出版《黄遵宪全集》、《黄遵宪年谱长编》、《人境庐诗评》等书籍,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组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筹集资金修复黄遵宪墓。
篇10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中国传统文化 意义 途径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6-0159-02
一、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
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所选教学材料来自于英语国家,讲述的都是英语国家的事情。相对中国文化的内容在教材中则比较缺乏。Widdowson[1]指出,语言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行跨文化交流。交流中吸收和传播两者是缺一不可的。目前,高职大学英语教师已基本形成共识,英语教学不再是听说读写等基础阶段的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要向跨文化交流的方向转变。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大量增加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以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跨文化交流并不是一种单向的交流。在吸收英语国家语言知识、文化、风土人情等的过程中,也同样担负着向对方传播中国文化的任务。否则,双向的交流就很难进行下去,而英语学习者也会成为只会说几句英语的文盲。
然而,高职大学英语教材中却几乎没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而且绝大多数学生也表现为更愿意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他们不但不能用恰当的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而且事实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就导致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不能够平衡发展。从而与外国人交流时不能够满足对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导致中国文化不能够顺利向世界传播。
二、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而沉淀下来的优秀成分,是世界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更主要的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使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民族和个人强烈地想了解中国。然而,事实是作为中国的当代大学生,他们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随着中外交流途径的拓宽和交流手段的便捷发展,全民英语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西方文化借此强势地冲击着我们文明古国的各个角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现在的年p人热衷于洋快餐、洋节日、洋品牌,西方的生活方式几乎等同于时尚的代名词,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喜爱、认同却渐行渐远。[2]大学阶段正是广大青年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广大英语教师既要介绍西方文化,也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通过对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提高高职学生的文化鉴别力,使他们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从而避免盲目地崇拜外来文化。
(二)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英语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跨文化交际是双向的,它要求交际的双方要相互尊重和理解。交际的一方要善于尊重对方和理解对方的文化,同时也希望得到对方的尊重和理解。但是,也要避免一味地尊重和迁就对方,导致达不到平等交际的目的,同时也使自己一方的文化得不到发扬光大。如此发展下去,将会导致世界文化不能够相互交流、融合和发展。相反,在跨文化交流中适当地保持自我是赢得交际对方尊重的前提。深入掌握中国文化,同时了解西方文化才能够使在中西交流时能够顺畅并深入地进行。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中国古老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增强发展动力。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应该成为一个精通西方文化的研究者、中国文化的传播者。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教材中融入反映中国优秀文化的语言材料
高职大学英语所采用的教材中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少,甚至是空白。我们的学生知道“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等,甚至也能用英语讲述这些节日的来龙去脉,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怎么样用英语去表达清明节、元宵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教材编写者要积极地加入有关中国文化的材料,使学生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等。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也要适当地向学生介绍反映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些英语词汇,使学生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要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些词汇介绍给学生,如:豆腐(tofu),功夫(Kungfu)等。对于用英文表达起来有歧义的词汇,要大胆地借用汉语词来表达,比如“龙”,翻译成“dragon”并不恰当。我们可以大胆倡导使用“long”或“loong”。
(二)加强中西文化的比较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要积极倡导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Krashen 的语言输入理论是二语习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他认为外语教学离不开语言输入与输出,没有有效的输入就没有有效的输出。长期以来,我们的英语教材以及英语课堂对于中国历史、地理、文化、科技以及当今的现代化建设成就都鲜有介绍,从而导致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严重缺失。忽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授,用Krashen的语言输入理论来看就是缺少了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输入,也就造成了难以输出,即难以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局面。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并和西方文化加以对比,不但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他们发现中西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形成批判性学习。实际上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来说明,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六”是非常吉利的数字,古时候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中国有成语“六六大顺”,古时官制设有“六部”,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six to one(相差悬殊)。[3]通过对比讲解这样的语言现象,肯定能够激起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双重兴趣。在语言教学中这样的语言现象随处可见,教师应该抓住每个机会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中外文化的学习,从而使学生既能学习语言,又能了解文化,在中西语言对比中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
(三)开展中华文化英文材料课外阅读活动
课堂是学习英语的主渠道。但是学好英语仅仅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英语教师应该有组织地、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广泛的课外中国文化英语阅读活动。在这个中国文化英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获取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拓宽人文视野,提高文化修养,发展思辨能力,而且还可
以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和习惯。实际上这方面的材料也是很多的,有中国作者如林语堂的《吾国吾民》,China Daily和21st Century上也有许多反映中国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文章。英语国家作者写的也很多,尤其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研究和书写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文章越来越多,比如,《红星照耀中国》。而像《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样研究中国和世界的书籍也不少。教师应该选择一些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的书目推荐给学生,组织学生在课后阅读。
(四)通过慕课课程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目前慕课正在风行中外,慕课平台上有很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这些课程有的是中国人用中文讲的,有的则是英语国家的学者用英语讲授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在要求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首先要向学生介绍慕课的发展概况和慕课学习注意事项,其次要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解答。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