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培训总结

篇1

在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型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大背景下,山西省旅游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也对山西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改善服务质量是其面临的紧要问题,达到这一目标不仅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应对服务相关理论加以借鉴。在众多的理论指导中,服务剧场理论由于简单、形象、易懂而备受关注,对服务质量提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本文从服务剧场理论出发,就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加以探讨。

一、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983年,格莱夫(Grove)和费斯克(Fisk)将剧场论引入服务业,首次提出服务剧场理论。该理论认为,服务过程与戏剧表演具有极大相似性,剧场构成要素与服务构成要素之间能形成特定的对应关系。旅游业属典型的服务行业,作为备受关注的乡村旅游,其服务过程和戏剧表演之间亦有很强关联性和相似性。因此,分析剧场要素,可以更清晰地把握乡村旅游服务要素。

剧场要素中的演员与乡村旅游服务中的导游及一线服务人员性质相似,均直接面对客人,在服务质量的好坏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游客则相当于剧场观众,其旅游经验、知识层次、旅游期望影响着其对旅游信息的处理,从而间接影响其对服务质量的评价;景区、饭店等游客活动场所相当于剧场前台,其环境氛围对游客感知以影响亦很大;安全部门、管理部门可当做剧场后台,是支持乡村旅游活动顺利进行的坚强后盾;服务规范与产品设计则是餐饮服务中的剧本,从源头上决定着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

二、基于服务剧场理论的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问题分析

(一)“前台”建设不完善。山西乡村旅游点一般都存在道路狭窄、交通不便的问题,无wifi覆盖也是旅游者抱怨的主要内容,厕所少且多以旱厕为主,这是久居城市的主要游客所不能接受。其次,文体娱乐设施严重缺乏,不能满足游客休闲需求。

(二)“剧场”卫生状况差。住宿方面,一些农家旅馆的布草不能做到一客一换;餐饮方面,餐具往往不消毒,食材处理不到位便端上餐桌,且服务员不注意个人卫生;公共场所垃圾、家畜粪便随处可见,气味难忍。

(三)“演员”技能水平低。乡村旅游基层工作人员基本均为农村原住居民,由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其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不高、服务品味与现代旅游服务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后台”管理不到位。山西乡村旅游应急机制极不完善,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极不同步。其次,食品安全管理空白,粗粮、野味等是游客的最爱,但这些食材并未经过食品安全检验便进入厨房,加之乡村服务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制作过程难免不卫生,是威胁游客安全的重大隐患。

三、山西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整体改善措施

(一)完善“场景”建设。正如观众对表演场所的设计及整体氛围要求严格,游客对服务场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极为在意,因此,要完善乡村旅游点服务设施建设,为游客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首先,要加大投资力度。仅靠政府投资是不够的,必须扩展投资渠道,正确引导社会资本来发展乡村旅游。其次,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实施乡村旅游便利化工程。重点突出交通、垃圾污水处理、无线网络等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餐饮、住宿、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服务网络。再次,注重配套设施的内部创新。如客房装修,要充分考虑城市旅游者的需求,既要体现乡村主题,又要考虑高端舒适。事实证明土炕和席梦思床垫可以和谐相处。

(二)提高“演员”技能。山西省旅游局应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服务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制定科学、又不缺乏弹性的乡村旅游相关各岗位服务标准,结合“培训班”模式与“上门指导”的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服务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同时,相关部门应督促旅游相关企业进行员工日常教育与培训,实现乡村旅游服务人员培训的常态化、规范化。正如演员要时常练习才能保证基本功不费,只有做到以上所述才能真正提高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

(三)加强“后台”管理。成功的表演是各部门努力的结果,前台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后台工作的支持。因此,必须真正发挥安全部门和管理部门的作用,保障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首先,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留得青山与绿水长流。其次,加强景点卫生及食品安全监管,对公共卫生实行日常检查,对饭店,特别是农家乐的卫生状况实行不定期检查。最后,强化乡村旅游应急机制,确保突发事件时游客安全。总之,只有保障游客吃的放心、玩的开心,才能提高其满意度。

篇2

明确思想,坚定目标,开创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部门支持;农民主体、市场运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丰富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从业农民素质,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

发展目标:突出打造景区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1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资源特色明显、基础设施条件较好、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乡村发展旅游。到2014年前,创建不少于17个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乡村旅游村;适时发展2-3个农业资源型、民俗风情型乡村旅游园区,与乡村旅游村形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包装打造出长城村寨访古游、民俗文化觅踪游、农业观光采摘游、休闲渔业体验游4条乡村旅游线路;全县乡村旅游总收入年平均增长要达到10%以上,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要达到20%以上。

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确保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各乡镇村要在县旅游和规划部门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发展现代农业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结合起来,按照“高起点、上档次、有规模、有特色、可持续发展”原则,依据市、县旅游发展规划及县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编制好镇村旅游发展规划,优先选择资源较为丰富、特色较为鲜明、可进入性较好的资源地,进行包装策划,吸纳资金重点投入。现有的乡村旅游点要制定升级改造计划,对原有规划进行完善提高。各镇村要严格按照乡村旅游规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同时镇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必须加强对乡村旅游开发项目单位进行监督,防止盲目开发、无规划开发,确保乡村旅游资源持续利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完善设施,改善环境,健全乡村旅游综合承载功能

各乡镇、管理区应加大对旅游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旅游项目开发的投入,积极申请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创造条件争取省市相关部门旅游、农业、中小企业、科技资(基)金的扶持。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企业、村民或外来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参与乡村旅游道路、通讯、水电、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发。县财政设立旅游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并视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逐年增加。旅游部门应积极指导乡村旅游接待户进行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对照《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标准》,完善游客中心等相应设施,不断改善接待条件,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承载能力,为乡村旅游的规模、规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加强培训,规范管理,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各乡镇、管理区要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利用冬春农闲时节,与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部门联合举办培训班,重点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劳动、教育、旅游、农业、卫生防疫等相关职能部门也要将乡村旅游纳入行业培训计划,通过送教上门、一对一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帮扶教育培训。各乡村旅游单位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健全旅游接待、旅游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行业部门制定的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开展诚信旅游教育,教育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诚信经营,文明待客。卫生部门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卫生防病和卫生监督,加强食品生产、餐饮服务的监督检查。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要依法打击无证照经营、欺行霸市、欺诈游客等扰乱旅游市场秩序违法行为,加强对乡村旅游市场价格监管,落实旅游商品、服务明码标价。旅游部门要做好沟通协调工作,组织各有关单位,全面实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进行综合执法,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积极宣传,加强促销,提高乡村旅游影响力

各乡村旅游点要聘请有资质专业机构做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包装,制定可操作、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方案。积极参加各级旅游部门组织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加强与旅行社、宾馆饭店、休疗养院等旅游企业的协作,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各乡镇、管理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新闻传媒机构的联系,采用多种宣传手段,提高乡村旅游的影响力。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县域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力度,要把乡村旅游作为全县旅游整体宣传促销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积极整合县内旅游资源,将乡村旅游纳入到县域精品旅游线路中。同时,要协调县内经济实力雄厚的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景区实行捆绑帮扶宣传促销,提升县域乡村旅游的综合影响力。

篇3

[关键词] 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方法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6)12-0007-03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我国众多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旅游的概念做出了诠释。其中非常典型的观点有下面几个:马波的观点是乡村旅游主要以乡村的社区为主要的活动地点,以乡村特殊的生产、生活还有田园风光为主的一种旅游类型;郑江从乡村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点,满足游客的娱乐、回归自然等方面需求的旅游形式;陈文君认为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的景观,乡村的生态环境还有民俗风情,以这些作为资源的基础,结合观光,参与,娱乐,休闲的旅游观光活动。

从上面这些专家学者对乡村旅游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专家们大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对乡村旅游做出研究的。一部分专家是从旅游主体做出分析的,但是忽视了旅游的客体,也就是农村旅游相关资源。还有学者特别重视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创新的活动。

笔者对以上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总结,大致得出了乡村旅游的概念:乡村旅游主要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一些特点为主要的旅游资源,以乡村风光、传统文化、民俗特色等为旅游的吸引点,以城市的市民为重要的目标受众群,与乡村居民发生联系的一种旅游。

二、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一)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现状

1.乡村旅游市场情况。我国城市居民近些年来收入增加了很多,同时休息的时间也比以前更多了,因此市民期待可以脱离城市的生活,通过旅游来放松自己的身心。相比与普通旅游,乡村旅游以幽静的田园风光吸引了很多的城市市民,然而普通的旅游就不一定满足这样的要求了。

2015年十一黄金周,黑龙江省75%的游客选择在本省进行旅游休闲,在省内旅游不但可以节省时间与成本,还可以很好的放松身心。自驾游的群体规模也比往年增加了很多。各个景区的接待自驾游的人数整体比去年增长了12%。像哈尔滨太阳岛,二龙山日接待自驾车游的人数超过千人。全省旅游总体呈现出增加的趋势,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的接待人数超过675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5亿元。在旅游经济的总量上达到历史性增长。乡村旅游的壮大与发展,对本省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旅游资源情况。黑龙江乡村旅游的资源丰富,而且特色明显:林区滑雪漂流和生态游,特别是乡村生态游,占有绝佳的优势,黑龙江乡村旅游资源与国内其他的省份相比是占有很多优势的。黑龙江省是少数民族居多的省,它们的民俗文化很丰富,每个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些农业的旅游资源都为黑龙江乡村旅游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黑龙江省的面积有四十六万平方公里,旅游的特色是自然,神奇。相当多的自然湖泊,湿地分布在广阔的农村地区,这些自然资源为省内的乡村旅游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而且黑龙江有很多的机械化农场与农业自然的村屯,民风独特自然,除了汉族还有满、朝鲜、蒙古、赫哲、鄂伦春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

黑龙江确定了六个乡村旅游的主题:民俗体验、秋季丰收采摘、农业学习、中学生乡村夏令营、春季赏花、同时推出了黑龙江省乡村游的具体线路,人们可以在农家的田野里面尽情地去欣赏田园的风光,体验乡村独特的美感。

三、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文化内涵

很多的乡村旅游区都是单纯的以农业的观光为主的参观形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服务和产品没有展现出乡村旅游的多层面性,一些地区在开发的期间没有正确的理解乡村旅游内涵,降低了旅游的服务能力。乡村旅游在开发的过程存在着自扫门前雪等严重的不良现象,资源资金无法形成合力,乡村旅游通常都是规模小,经营人员的品牌意识缺乏的现象普遍。很多乡村旅游发展的开始阶段,相关的经营人员是比较容易以自己的体验理解城市市民出游需要的。农村的居民通常向往城市生活,所以经营人把城市化作为乡村旅游目标。而乡村的一些独特音乐、舞蹈以及很多农村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很好的保护起来。这会使乡村旅游在产品方面存在相似,严重的缺少创新与独具特色的一些产品。但是城市市民其实是希望自己可以在乡村进行真正意义上体验农村的生活,这就和乡村经营人自己的理解截然相反了,从而严重地降低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

(二)经营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虽然各地的乡村旅游对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发展非常的用心,在资金投入方面的规模也比较大。但是因为乡村旅游的地点大部分都是在城市的远郊,或者是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方,还是有多数基础设施满足不了游客需要。像道路,停车区,厕所这些公共设施经常是很简陋同时数量也很有限。客房和餐厅这些设施条件比较差,卫生情况让城市的游客不能接受,以至于基本上留不住城市游客。还有安全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些都直接地影响了当地乡村旅游进步和发展。除此之外,因为一些主观条件牵制,很多服务人员没有接受专业的培训,没有基础管理知识,服务不到位,管理工作也很乱,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如宰客现象等,以上所述的现象都会严重的制约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缺乏统一规划管理,建设存在盲目性

黑龙江省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软硬环境不是很完善,几乎没有对旅游相关资源做出规划就盲目地进行了实践,所以在开发的过程中往往是只重视规模,而忽视了质量,绝大多数的乡村旅游在开发中有着很大的盲目性,常常是只看到眼前,没有考虑到长远,所以导致很多设施都不完备,在一些乡村旅游区域,客运的通过能力很差,信息通讯力也很落后,这些不利条件都会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现在从事旅游业的工作人员很多是没有进行专业培训的,旅游的知识很缺乏。一些工作人员在管理上参差不齐,标准也不规范。在交通、食宿以及地方文娱方面的服务质量偏低,地方特色开发不到位、服务系统不完善,本地生产、加工的原生态食物所占比例低下,提高服务接待重要性更大。这些因素也都影响着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且没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有效、科学管理,让原本就非常松散的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变得很松散,服务质量不达标。

四、黑龙江省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一)挖掘乡村旅游文化灵魂,突出乡村旅游产品特色

从根本上找原因,以标治本,获得可持续长久发展。同时还需要提升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尽最大的可能综合粮、蔬、渔等因素,做好产品组合吸引游客。强化从事旅游工作人员的基本技能,提升综合的服务意识。而且,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完全可以开发利用民族、民俗的特色,挖掘出其文化内涵,做特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项目基本上是在农村和郊区,基础设施通常都很落后。游客基本上都是城市的市民,一定要保证旅游的环境要在卫生和安全的前提下,做好创新开发工作,真正体现乡村旅游的优势。

(二)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在政府部门统一的规划指导下加大山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造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集资的积极性。重点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户的客房、洗浴等设施的改造,使更多的游客在乡村旅游的体验过程中得到更加舒适的接待环境。旅游基础设施包括旅游的交通设施、旅游公共信息平台、旅游导引系统三个部分。旅游的交通设施在旅游基础设施系统里面属于中心部分。像公路、铁路、航空结合的快捷的、综合性的交通网络,一定要放在基础建设的首要位置,从而创造更加舒适整洁的环境条件,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此旅游。

(三)做好开发,规划先行

规划是所有开发的龙头。规划先行,可以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破坏环境与浪费资源。接待城市居民的客房应该是非农业的生产活动住房,游客所有食物一定要是自己农场的产品,售价一定要低于市场的批发价格,从而让游客真正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开发黑龙江省的乡村旅游地,必须根据景观类型和交通条件,有选择地重点开发和创新开发,避免相互模仿,重复开发;要协调旅游开发中乡村旅游景点之间、乡村旅游景点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的衔接,充分利用传统旅游景点知名度的优势,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带动乡村旅游朝品牌化方向发展。

(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尤其是区、乡政府应该把发展乡村旅游变成改善产业结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大事,做好全局的统筹指导,为乡村旅游的进步和发展营造优良的气氛。政府应该颁布一些法规,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当地基础设施。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挥宏观管理功能,像当初对待冰雪旅游一样,起到主导作用、带头作用。例如规定乡村旅游景点必须取得工商、卫生、安全等有关部门的许可,并且接受基础的旅游知识培训,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及思想教育,从而达到乡村文化与旅游服务水平的双提高。

(五)结合农业发展与回归自然,提高居民参与性

乡村旅游需要充分的展现出这个地区的乡村自然风光以及特色,要努力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层次,让每个游客到达乡村后都会有一种新的感受。需要大力的提升乡村旅游的参与性。参与性是乡村旅游的亮点,农活体验,趣味劳动、采摘园等,游客们可以亲自下地干一些基本的农活,除杂草、摘蔬菜瓜果等等,调动游客的兴趣,增加旅游的乐趣。

(六)承办特色节事,加大宣传力度

例如哈尔滨经常承办一些哈洽会等国际会议和一些博览会等事项。黑龙江也可以打特色节事牌,加大宣传力度。黑龙江省也是一个少数民族居多的省份,因此可以从民族特色的角度着手,做好节事活动策划,举办颇具民族、地域特色的节事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宣传效果。也可以申请举办更大区域的节事活动,打开更广的宣传路子,让黑龙江旅游走向全国各地,甚至是全世界。

[参 考 文 献]

[1]冯淑华,方志远.乡村部落系统的旅游价值研究开发模式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16(7)

[2]韩振华,周玲强.关于发展现代农家旅馆的研究探讨[J].旅游科学,2016(1)

[3]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评述[J].旅游学刊,2015(1)

[4]李乃英.对开发陕西农业旅游的思考[J].人文地理,2015(5)

篇4

一、雅安市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发展中的“三驾马车”

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措施中都能体现动作发出的主体,主要为政府、市场、社区3个主体,其中政府和市场这两个主体体现较多,且参与者更强调政府的引导作用。如政府负责旅游规划、区域合作等措施;市场主要进行市场营销策划等活动;而在产品打造及地脉和文脉的保护和发展等方面,需要政府、市场、社区三驾马车并驾齐驱,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雅安旅游的发展,有赖于这三者充分的合作。

(二)旅游发展类型

通过对雅安市旅游规划和本文资料挖掘可知,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是其旅游发展的三个重要类型,其中后两者被参与者多次强调。在这两种旅游类型发展中,以茶为核心要素的相关发展途径被体现。例如,“茶园采摘、茶园观光、茶家乐;茶马古道、茶文化教育旅游”等。这与雅安市是世界茶文化发祥地之一,是茶马古道和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相关。其次,要不断推进产业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不同的产业,同时也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不同类型。在不同产业方面,要加强旅游业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例如生态特色农产品打造,并以旅游业为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在产业间融合方面,打造创意农业旅游,比如“依托连片茶园打造骑游茶乡,进行采茶、制茶、茶文化教育、骑游发展模式”。

(三)重视地脉和文脉的开发和保护

雅安主要沿龙门南段山脉分布,生态环境优良、地质条件复杂;同时该地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使该区域的文化资源呈现历史延续、民族融合、空间分布均衡的立体结构。鉴于此,地脉和文脉的开发保护是始终贯穿于地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地脉方面,强调“乡村原有房子的保护和开发”,以及湿地、森林的建设和保护。这表明了保护生态优势赖以体现的相关资源、及保护乡村建筑为主的乡村风貌两者间的结合。文脉方面,强调“藏彝文化”、“汉文化”的挖掘、宣传及保护;同时,地区特色手工艺,比如荥经县砂器、彝族漆器和绣品以及专业手工艺人,也需要保留发扬和培训。在整个地脉和文脉的开发和保护过程中,还要注重对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比如“自然学校”的建立,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同时还需要加强社区参与,让居民切实投入到环境保护中去。

二、建议

(一)“反城市”方式的乡村生活空间改善

乡村,具有不同的聚落形态和乡村景观。真正美丽的乡村,一定不是繁荣的“小城市”,而是一种充满个性与“乡愁”的反城市聚落形态。留得住游客和当地人的乡村,一定是能实现“诗意的栖居”。目前的乡村规划往往忽略了农业生产,简单对住宅进行风貌整治,搬进统一规划的农村小区,为村民的农事生产活动带来很大的不便利。规划中整齐划一的逻辑和当地农户盲目追随潮流的行为,使乡村基础设施尤其是旅游接待设施体现城市化倾向。因此,要保持乡村原有建筑特色和聚落空间形态,进行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和公共社交空间的规划提升。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单一,体现在乡村建筑景观、服务方式与内容以及活动方式上。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宿不同于传统的酒店旅馆,也许没有高级奢华的设施,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并体验有别于以往的生活。可以说,民宿提升乡村的个性和吸引力,是乡愁和地区品牌打造重要载体。然而,乡村在旅游接待设施上追求的“洋”和游客旅游追求的“土”有冲突。在民宿构建过程中,以强化乡村风情为导向,以现代化设施为辅助,尽量使用原有景观的材料和工法,营造一种乡村传统氛围。同时,每家民宿都有自己的传承,这种传承与特色伴手礼(如店家亲手种植的茶叶)、别具特色的美食(如家常小菜)、独一无二的故事有关(如店家切身经历)。民宿的发展从粗放单一向精致、熨帖、多样发展。民宿跟主人的魅力是息息相关的,在民宿的规划中,“人”这一元素至关重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需要被重视。

(二)产业间融合:加强旅游业和当地传统产业的融汇

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特性,具有特色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发展优势。绿色农产品是乡村核心吸引力之一。这些东西保持了乡土性和生态性,是城市人“舌尖上的乡愁”。因此,产业间融合中,尤其要强调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其目的就是要让地区特色农副产品,依托旅游谋发展。特色产品的推广有利于地区形象品牌构筑,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契机。绿色农副产品打造是两者间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茶是雅安市地区具有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当地人可以将茶叶开发成产品,并结合当地绣品或砂器进行包装和配套售卖。

(三)旅游业间融合:促进产品创新、改良、升级

在地区文化旅游和乡村旅游的融合下,开发体验旅游、创意旅游产品。或可结合亲子游,开发创意亲子农场。体验的方式多样: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从生长时的生理特征到加工制品;从对动物认识、观赏、喂养到烹饪制作;从农庄居住到与当地人闲聊;从拜访民俗相关展室到参与民俗节庆活动,这都是体验的过程。因此体验旅游产品,不要只进行初级体验,要结合乡村生产方式的整体流程打造。体验旅游还要配合相应制度,打造地方依恋或“乡愁”。

(四)区域合作:打造跨区域观光圈

篇5

(一)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

2012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15.29亿元,接待游客1170.55万人。其中全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总收入达5.85亿元,占旅游总收入的38%。但同期,成都市全年旅游总收入为1050.78亿元,温江区仅占1%;全年全市共接待旅游总人数12246.47万人次,温江区仅占10%。2013年,温江区旅游总收入21.11亿元,同比增长38.70%,接待游客1482.7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7%,旅游总收入占全区GDP比重达到5.8%,安置就业2万余人。同年,成都市旅游总收入1330.66亿元,温江区占到1.5%;2013年成都市共接待15539万人次,温江区占到9.5%。此外,温江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46240人,从业人员中农民就业比例达到83%,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面达到85%以上。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分析

从以上几组数据不难看出,温江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较好,增长幅度也较大。尤其2013年,整个成都市受国际形势的影响,入境游客增幅下降的大背景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增幅。乡村旅游的发展,对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等问题也都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难分析得出,温江区的旅游业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温江区的全区旅游收入在成都市范围来看,所占份额较少,最近两年都只占到了全成都市的1%。旅游接待人数也远远不足,近两年也仅占到全成都市的10%左右。二,就温江区自身的旅游结构而言,乡村旅游总收入在全区旅游总收入中仅占到了三分之一。就目前温江区乡村旅游现状、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来看,乡村旅游还大有潜力可挖掘。

二、温江区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品牌产品

通过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调查可以看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资源多,但真正的乡村旅游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根本还没有“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产品。究其原因,其一是从业人员多数都是农民,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品牌意识和品牌营销观念。其二,政府缺乏有力的引导。某些地区出现了一些品牌,比如“万春卤菜”、“红枫基地”等,但对品牌定位不准,挖掘度不够深入;其三对品牌的宣传力度也有限。所以温江区虽然乡村旅游产品众多但还没有形成如“郫县农科村”,“锦江三圣花乡”这样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品牌产品,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出品牌效应。

(二)缺乏对文化的深入挖掘

作为文化重镇的温江区,一直以“金温江”的美名享誉海内外。不仅有着丰富的物产,还因为温江区独有的文化积淀。温江区不仅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更有文庙、陈家桅杆等名胜古迹。可惜的是,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形式和定位上,就是“吃农家饭、干农家话,住农家屋”,以休闲娱乐为主,形式单调,缺乏特色。没有更好的深入挖掘温江的地方文化特色,形成自己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三)缺乏与产业的结合

温江区是我国三大花木基地之一,同时也是中国西部最大的花卉苗木集散地、中国第二大花卉苗木生产销售市场。此外,温江盆景还是川西盆艺的代表。但目前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很少和花卉苗木产业相结合进行发展,还处在单纯的农家乐阶段,形式也是以私人老板为主,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和接待能力也有限。不仅没有利用好当地的产业优势,使得乡村旅游本身也缺乏长久持续的吸引力。

(四)缺乏区域间的合作和统一规划

以温江区为例,其核心产业主要是花卉苗木,与周边接壤的郫县在产业上有很多交集。但这两个区县并没有就乡村旅游展开深入的合作。两区县的乡村旅游基本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政府也没有在区域间进行更深入与更全面的统筹规划。使得这些农家乐不仅接待能力有限,同时还容易在同片区内造成产品同质化,缺乏差异性和特色性。从而出现低价竞争,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乡村旅游产品无法更进一步的提档升级,也无法出精品。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温江区乡村旅游的影响

对温江区乡村旅游问题的总结,可以发现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民需求的提高,城乡结合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不再是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对乡村旅游的定位也不能仅从旅游产业单一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更加多元化,产业之间的结合也更加的密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温江区的乡村旅游应以发展现代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为目标,以内需为导向进行产业发展。同时应当通过内需型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如温江区的花卉苗木产业等),拉动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全面质量提升,并推动乡村土地配置市场化、农村土地资本化,提升和保证农民的基本财产权利,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直接带动农民就地就业、农业就地转型、农产就地增值、农村就地城镇化。

四、温江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的对策

(一)以“大区域”的整体理念进一步打造温江区乡村旅游

在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独立发展逐渐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统筹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都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后,区域旅游发展对促进形成高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实现旅游产业经营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中型旅游企业连锁化、小型旅游企业专业化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而温江区地理位置优越,产业基础好,更有着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因此更应利用自身优势,树立“大区域”的理念,对旅游产业链进行更加有机的整合,推行和打造区域之间的无障碍旅游和无缝隙服务。积极推进合作区域内旅游交通体系化、旅游服务一体化、旅游信息联动化。

(二)打造精品特色旅游村的同时对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温江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应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契机,打造一批精品文化特色旅游村。在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圈,基本医疗服务圈,整体带动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的同时,提高旅游基础设施的等级。如:村级道路、沟渠、田园绿道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建设,移动光纤、WIFI等信息化资源的进一步覆盖等。

(三)引导乡村旅游项目集群发展

温江区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产业优势,加快乡村旅游项目的集群发展。以旅游为主导,带动花卉苗木业、奇石产业、有机农产品产业等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批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的旅游产品。如:川西特色林盘、鱼凫民俗文化村落、特色花木产业区等特色旅游产品。

(四)强化乡村旅游品牌创新

温江区的乡村旅游虽然起步早,发展快,但缺乏叫得响的品牌。温江区应在做响温江休闲农业名片上加大力度。不仅要加强国家A级景点和景区申报评审,更应通过开发特色旅游产品、节庆营销等手段,打造出一批能享誉四川乃至全国的旅游精品,扩大温江都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加强对复合型旅游人才的培养

篇6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心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背景下,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态,乡村旅游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因此,了解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现状,采用合适的发展策略,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形象,成为发展乡村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现状

旅游地的形象,不仅会给游客的目的地选择和满意程度造成巨大的影响,而且会严重影响着旅游地未来的发展水平,因此,旅游地的形象问题,成为旅游地营销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但是,由于旅游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很广泛,至今,旅游地的形象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

乡村旅游形象是乡村目的地在游客头脑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人们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目前,由于对乡村旅游形象的研究较少,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有效策略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所以,了解游客的消费需求,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和利用乡村旅游资源,成为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必要手段。

二、提升乡村旅游形象的有效策略

(一)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品牌可以体现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形象,因此,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可以推动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目前,国内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乡村旅游,但是,在国内和国际上,却缺乏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品牌,而且,品牌形象不够突出,成为当前绝大多数乡村旅游区发展中的一大困境,所以,塑造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和人气指数,成为维持乡村旅游地长期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符号营销是指可以突出商品的符号意义,比如商品的美感、情调、象征意义、档次和气氛等。乡村旅游形象的符号营销,可以从挖掘乡村小镇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展示乡村的历史文化、原生态民俗风情,宣传其绿色健康、原生态的生活理念等方面着手,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乡村特色活动,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让游客在活动中亲自体验和感受乡村文化,以赢得游客的喜爱和信赖。原生态、休闲、绿色、农耕等极具识别力的品牌符号,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消费需求,容易引起游客的共鸣,赢得游客的认可和赞同,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

同时,纪念品是游客在旅游时所购买的商品,会给游客的旅游满意程度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设计制作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在旅游结束后,能够回味乡村旅游的愉快经历,放松游客的心灵,可以加深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

(二)准确定位市场需求,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

目前,乡村旅游的主体是年龄在20―55岁的城市居民,而且大多数的教育水平较高,经济条件较好,同时,这部分消费群体具有很强的潜在消费能力,容易受到个人空间、微博、网络论坛以及微信等新型媒体的影响,对价格很敏感,比较关注促销活动,并且会出现跟风消费、冲动消费的行为。另外,年龄稍大的消费3群体能够理智消费,重视商品的效用,不太关注价格,通过报纸、电视以及朋友推荐等渠道,获得旅游地的基本消息。因此,根据游客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市场,采取差异化的营销方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可以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竞争实力。乡村旅游地可以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技术的积极作用,扩大乡村旅游的曝光度,通过建立乡村旅游网站、乡村博客微博等公共平台的方式,图文并茂的介绍乡村旅游地独特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貌,充分展示各种促销活动,以扩大乡村旅游地的知名度。同时,乡村旅游地可以利用电子商务渠道,在淘宝上开设主题商店,销售各种纪念品,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消费额,以增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好感。

(三)提高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增强游客的满足感

旅游产业属于第三产业,本质是服务业,因此,提高旅游地的服务质量,增强游客对旅游地的好感,可以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扩大旅游地的知名度,促进旅游地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是由旅游地的工作人员所提供的,而工作人员的体态、服饰、行为动作、面部表情以及语速语调等都会给旅游地的形象造成影响,所以,乡村旅游地应该重视工作人员的作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提升旅游地整体的服务质量。乡村旅游地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统一工作服装,体现乡村旅游地的服装特色,强调工作人员规范用语,加强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放松游客的心情,以提高游客的满意程度。同时,乡村旅游地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住宿条件和卫生条件,以增强游客的满足感。

三、总结

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对策;河北内丘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对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集中授课、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使该县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更多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9]。

篇8

一、地方乡村旅游行业管理规制分析

地方行业管理规制是各乡村旅游发展集中地在乡村旅游发展规模扩大之后,以规范市场秩序,加强行业管理为目标制定的政策条例和行业标准。

(一)时间序列分析

从2002年起,北京市农委会同北京市旅游局出台了系列民俗旅游接待户、民俗旅游村的服务规范和建设标准,较早开始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行业管理。四川省成都近郊的郫县于2003年8月在全国率先制定了《农家乐基本条件与星级评定规范》、《郫县旅游乡村酒店星级划分评定标准》。2004 年11月上海市了《 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河北、江西、浙江、安徽以及昆明、黄山、成都市等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和管理办法,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制定出开业条件和等级评定等相关地方标准。2009年10月,四川省颁布实施《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细则》。2009年11月1日,《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正式颁布实施,推出了八种全新乡村旅游业态,旨在加速推进乡村旅游升级,由零散的小规模单体经营向产业集群型布局转变,增强北京乡村旅游发展势头。

(二)内容构成分析

目前乡村旅游过程中涉及到的农家乐餐馆、旅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都有相应的标准规范可循。不过根据各个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程度的不同,各地政府在行业管理方面出台的政策有多有少,且各有侧重。如苏州市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旅游管理条例,包括苏州市农家乐餐馆管理暂行办法、苏州市农家乐旅游管理暂行办法以及苏州市乡村旅游区(点)管理办法、苏州市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合肥市出台了合肥市乡村旅游发展资金使用办法(试行)、合肥市乡村旅游接待点服务标准(试行);四川省则出台了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评定标准以及四川省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评定细则;另外,江西省、陕西省、河北省等出台了乡村旅游(农家乐)管理办法,昆明市也于2006年出台昆明市乡村旅游服务管理办法。

乡村旅游在行业管理的制度化约束下,解决了行业发展不规范的问题,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服务设施等方面均得到改善,旅游者也因此获得更好的乡村旅游体验。更重要的是,乡村旅游行业制度的实施使得乡村旅游标准化得到很好的执行,乡村旅游经营者在规范的指导下经营有章可循,发展目标明确,在实践中有力的推进了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力度分析

行业管理重点是人的管理,行业标准的制定也需要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来实施。浙江省为提高其“农家乐”休闲旅游的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重点对农民开展培训。由农民开办“农家乐”休闲旅游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技能与素质的陌生和缺陷。

成都市在乡村旅游服务有管理实践中,形成了旅游局牵头、工商、公安、质监、卫生、环保、物价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旅游管理部门做好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指导、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有力保证了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政策绩效评价

(一)积极效果

一是整体提升了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硬件设施的齐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结构的完善上。我国自2006年后各地各级政府出台了众多行业管理条例和行业标准,使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大大提升,而非停留在初级低下的阶段。

我国目前的行业管理政策中包括乡村旅游市场准入制度、农家乐餐馆和旅馆的硬件设施标准、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乡村旅游合作社制度等,旨在实施乡村旅游的分类、分级和标准化管理,避免鱼龙混杂、好坏不分的市场混乱情况。

二是间接促进了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与产业扶持政策不同,乡村旅游行业规制主要是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重点在于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水平,使其处于规范的市场环境。但是,行业规制政策可以间接的促进乡村旅游规模的扩大。如果一个乡村旅游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完善、良好的经营环境,一定会吸引更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本地开展乡村旅游活动,从而扩大本地乡村旅游规模。另外,规范的经营秩序也是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地的因素之一,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地对旅游者有较强的吸引力,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会促使本地乡村旅游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三是保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众多的标准、制度中,都首先对乡村旅游做了界定,乡土性是其主要特征,乡村景观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各地乡村旅游景区(点)的评级标准中对乡村环境和景观的要求多放在第一位,如《北京市乡村旅游特色业态标准及评定》、《四川省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等。北京市为了提高乡村旅游对乡村环境优化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用,专门制定了《北京市乡村旅游景观保护公约》,分别从村落景观保护、田园景观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文化景观保护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以加强民俗旅游村的规范自律治理,使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与自律管理相结合,促进民俗旅游村落风貌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是政策组成的重心和结构不合理。现有政策集中于对乡村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的餐饮、住宿、服务质量的等级划分评定制度,缺少活动开展前期及后期的市场规范,对乡村旅游信息和引导、乡村娱乐、旅游安全、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追踪等方面明确的管理制度和标准。各级政府应增加乡村旅游信息共享以引导旅游者出游,加强对乡村旅游安全问题的重视,建立完善的乡村旅游投诉处理机制,不断调整政策内容,保证旅游者、乡村旅游经营者等各方权益。

二是近远期绩效分布不均。

各项乡村旅游政策绩效在持续时间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政策中以发挥近中期绩效即作用时间在2至3年的政策绩效的政策为主,相反着眼于乡村旅游长远发展的政策条款则较少。消费政策、专项资金补助、工商财税政策、金融扶持政策等绩效均属于近中期政策绩效,而土地政策、农民培训及农村保障等间接保障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则发挥远期绩效。这样看来,在直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方面,我国政策绩效集中在近中期,缺少长期绩效,这种分布不均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视角的短浅,没有长远的规划,探索一步走一步的形式易造成乡村旅游发展根基不稳固、发展时间不长远等问题。

三是实施难度大。由于时间区间上的过度集中,导致我国地方乡村旅游政策以国家政策为标准,多是对国家乡村旅游政策的简单照搬或细化,多数政策的制定没有经过对本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和评估,并非是本地乡村旅游行业环境所需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导致政策内容华而不实,甚至在实施中难以落地的现象,政策实施时无法发挥预期效果,达不到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真正扶持引导作用。

三、总结

行业管理规制应与产业政策同步,或具有前瞻性,跟上产业政策的引导,保证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政策起到促进引导乡村旅游发展的作用,需要行业标准、管理制度等使产业政策能落到实处,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和服务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监管,才能防止无序竞争,获得更好的政策效果,达到最大的政策绩效。

篇9

为确保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成立区农委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任任组长,分管主任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领导小组副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在产业化科,负责联系对接美好乡村建设日常事务。

二、工作思路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为根本要求,强化规划引领,抓好村级产业发展,注重生态优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着力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村美”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三、目标任务

从2014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24个左右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抓点示范,整合资源,综合治理。到2016年,全区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重点村达到40%以上,2020年达到80%以上。

四、实施内容

1、编制规划方案。以镇街为单位,编制《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结合规划,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每年筛选确定编写若干个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2、编制项目。以镇街为单位,对已被列为年度实施的产业发展重点村,编制示范村产业建设项目书。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美好乡村建设的意见》,将所有能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向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倾斜。同时,建立美好乡村示范村产业发展项目库,做到有的放矢,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申报,多渠道争取资金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3、抓好生态经济建设。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八项农业生态经济工程(即自然生态保护工程、生物种子工程、畜牧业、渔业、农村环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有机)食品经济工程)。同时着力培育“一村一品”经济和主导产业,逐步做大做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结合城乡一体化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村人口集中居住率和农村土地节约集约使用水平,推进农村节能工作,推广沼气利用技术,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节能新技术。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协同推进农村路网、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以及建设农村环保设施,建立农村卫生保洁常态化管理机制,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连线成片整治;协同开展村庄绿化,村居绿化率达到40%以上。协同抓好农村饮用水安全配套、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工程的实施,打造具有特色的美好乡村风景。

5、抓好现代农业发展。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型美好乡村为核心,推进生产经营产业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基础设施配套化、农业服务社会化。积极引导推进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由小农生产向社会化大生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利用方式由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型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转变,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6、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继续实施“451”工程,围绕全区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聚落与建筑文化、乡村人文活动、民俗文化、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景观意境等,着力打造江南田园和山乡独有的“青山、绿水、梯田、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加强统一规划,明确特色定位,加快形成以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支撑、“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建成一批“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为主题的特色农庄。

7、抓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统筹培训机构、项目资金、师资力量,开展新型农民培训,让受训农民不仅仅只是种、养技术的提高,尤其是将年富力强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使之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和领路人。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区委、区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责任单位和责任人,明确工作要求,健全工作机制,常抓不懈。

篇10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根据区行政效能建设考评方案通知精神,我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区旅游工作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对旅游工作进行机制创新,细化工作目标责任,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3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实现旅游收入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9%,超额完成了全年预定的考核指标任务。

(二)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传统饮食和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产品、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新亮点。

工作完成情况:

1、认真贯彻落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一山一村”旅游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全局,提高认识,制定有力措施,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主动争取各相关方面的帮助支持,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2009年,旅游业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但我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次召开旅游经济分析会,分析我区旅游业现状,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了我区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旅游经济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一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合理规划布局。组织人员对全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措施。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修订完善了龙树地方特色羊肉旅游产品开发方案和高鲁山户外运动康体旅游线路策划。三是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户,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配套××工业旅游,进一步规范完善灵秀乡村生态旅游试验区管理,按照高标准、上档次的要求,继续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配合龙树李井村地质灾害搬迁,谋划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1户和龙树地方特色羊肉农家乐2户。

3、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针对全区产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发展滞后的弱点,我局改进工作方式,以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入手,营造旅游商品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企业依托市场进行旅游产品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食品行业为龙头带动区内旅游特色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生产,重点培育了玉溪甜馨食品有限公司的猫多哩系列方便旅游果脯、玉溪凤凰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玉溪市食品公司的肉类及其腌制品。技改玉溪市调味品厂扩大调味品系列、酱菜系列传统旅游食品生产。迁建玉溪××食品厂,扩大旅游商品生产。加快灵秀乡村旅游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筹集补助资金36万元,用以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预计2010年上半年完成。

(三)依托聂耳文化广尝出水口公园、××工业旅游,提升大营街旅游产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会务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全区旅游上新台阶。

工作完成情况:

1、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生态园林、2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和东风水库路坝合一的建成三大旅游品牌,用三年的时间,把中心城区建成全市旅游产业龙头的要求,结合××实际,完成了全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依托生态城市建设,立足“三乡”文化,挖掘水文化,以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以聂耳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务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为补充,形成特色鲜明,多元旅游文化并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以旅游项目开发为平台,积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云玉山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云玉山城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将投资30亿元,建成集生态主题公园、生态主题酒店、产权式颐养中心、体育培训中心、民间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城,竭力将其打造成为西部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品牌,目前,完成了项目土地规划、测设和相关土地使用手续上报等工作,项目景区内道路已开工建设。

3、打造会务、商务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会务旅游日趋成熟,给全区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2009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载体进行会务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产品推向全省,着力吸引会议、商务团队,提升××区会务、商务旅游知名度。完善会务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区会务商务旅游上新台阶。引导汇龙集团投资750万元,完善内部设施、扩大规模,提升会务旅游档次。2009年全区接待会务旅游者11.4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33%。

(四)深入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完成情况:

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加快旅游软件建设步伐。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狠抓旅游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8期,共培训767人次,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邀请云南省餐饮与美食协会的专家以及高星级酒店资深管理人员和职业中学教师授课,分别对大营街4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和服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全区餐饮、客房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同时,采取理论考核和现场导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内旅行社、景点景区导游进行了旅游知识培训、学习考核比赛。通过以考代培、以赛代培的方式,加强了对导游队伍的监督管理,提升了导游人员业务水平,促进了全区“创优”工作。

二、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为加强对局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依法行政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我局结合国家《旅游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云南省旅游条例》,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及时完成和落实区政府布置的依法行政相关工作,形成了领导负责、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了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推进。如,2009年,我局按照××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组织协调公安、工商、社会保障、交通、广电局等部门,对全区14家旅行社进行拉网式检查,依据《旅行社条例》向旅行社下发责令改正、复查通知书20份,责成旅行社及时整改,规范旅游市场,维护了我区旅游市场秩序。

三、落实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是我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自身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我局按照区政府办关于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监督检查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积极推进,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落到实处。旅游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区对外的形象窗口。为此,我们在安排部署这项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机构到位。成立了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陈瑞锡任组长,全面抓,副局长马旭任副组长,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性工作。二是思想认识到位。在动员会上,我们对落实这项制度的内容、目的、意义进行了学习,使全体干职工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着力建设高效、透明的机关。三是工作方案到位。制定并印发了《××区旅游局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四项制度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细化了工作内容、方法步骤、目的要求,并配合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系统工作规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拟听证、公示、通报和查询目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内容,各司其职,制定了拟听证事项:1、××区旅游发展规划;2、旅游工作相关重大决策事项。拟公示事项:1、旅游资源开发规划;2、旅游行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其它相关事项。拟通报事项:1、《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旅游工作落实情况;2、季度、年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3、向社会公布的旅游工作服务承诺事项;4、旅游行业管理方面应当通报的其它重点工作。拟查询内容:1、部门基本信息;2、××区旅游发展规划;3、本部门法律法规、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以本部门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4、行政执法事项、执法依据、执法责任、执法程序及执法行为;5、××区旅游局相关办事指南及服务承诺事项。

(三)开通了**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专线电话设置在局办公室,由郑衍煜同志兼任政务信息联络员。自开通以来,接听了10个专线电话,所咨询问题属旅游行业管理类,接线员当场给予咨询群众圆满答复,来电人非常满意。我局**政务信息联络员按时参加了区上组织的学习培训,严格遵守云南识**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定,确保上班时间在岗,坚持使用普通话,热情有礼、耐心细致地为公民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四)开通了政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确定郑衍煜同志为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员。同时,办好《××区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设立首页公开区旅游局内设机构及其职能及政务公开、四项制度、阳光政府、规划总结、旅游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观活动、疑难问题解答、旅游信息、帮助等十项政务信息咨询服务。截止**年12月30日我局在省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指定网站上通报重点工作19项。

(五)“三重一大”执行情况。凡涉及我局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和奖惩、重要项目、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工作制度。1、凡“三重一大”事项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讨论决定,讨论中报请纪检二组的同志参加,组织落实过程中争取纪检监察的监督,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2、“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前,由牵头科室负责人准备相关资料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负责在集体会议上通报,与会人员逐一表态,提出明确意见。3、机关领导集体会议分支部会议和行政办公会议。由党支部会议决定的事项,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专人负责;由行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要经过与会人员的充分讨论研究后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办公室负责。

四、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按时上报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报表、材料,并向干部职工通报相关情况。二是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遵纪守法的意识。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工作做到民主科学决策。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切实做到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