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

篇1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由留守学生、单亲学生、学困生和家境贫困学生组成的一个特殊的集体。由这样的几类学生构成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由此而引发对于他们的教育的特殊要求,我们不但要完成他们的文化课与专业课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完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高尚的思想品德教育。以上种种都要求我们采取能够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教育教学方法。

一、各类学生各自具有的心理特征

1.留守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所谓的留守学生就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兄弟姐妹或者祖父辈监护,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短、次数又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学生,我们称为留守学生。

留守学生的心理特征:(1)由于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疼爱,所以性格孤僻、任性、冷漠。(2)不能很好与同伴相处,对老师和同学不信任,逆反心理特别严重。(3)对外界十分敏感,由于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缺乏组织性、纪律性,经常违反校规、校纪,甚至个别学生有违法行为。(4)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5)虚荣攀比,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学生会用物质的丰裕来掩盖自己心理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6)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2.单亲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单亲中学生是指因家庭或事故造成的由父亲或母亲单方抚养的中学生。

单亲学生的心理特征:(1)孤僻、自卑,期盼着亲人的爱。(2)暴躁、偏激、情绪不稳定。(3)沉默寡言,对亲人失去了信任,多疑。(4)成绩普遍差,没有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5)早恋、撒谎、花钱大手大脚的现象较普遍存在。

3.学困生及其心理特征

学困生是指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落后于教育目标对他所规定的要求指标,表现比较差的学生或者是由于教师教育有失公平而造成的成绩偏差的学生。

学困生的心理特征:(1)自卑感强。后进生由于各方面较差,受到批评较多。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加上某些教师的“另眼相看”,使他们感觉低人一等,进而自暴自弃。(2)缺乏自信心。由于屡屡受挫,他们对自己失去了自信,有的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3)缺少恒心,自制较力差,遇到困难畏手畏脚。(4)逆反心理较强,盲目地认为老师家长处处和作对,对老师家长的批评当作耳旁风,甚至不失时机的和大人对着干。(5)厌倦学习,对学习不感兴趣。

4.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及其心理特征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是指父母因身体健康原因或其他不可抗因素造成的家庭正常生活经济来源难以维续,需要亲朋及政府帮扶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征:(1)对待周围的事物敏感,做事表现自卑,没有自信。(2)由于生活上的落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灵封闭,性格孤僻。(3)对家庭及社会歉疚,对自己的生活焦虑不安。(4)生活的贫困使得他们看重金钱,爱慕虚荣,伪装自己的贫困。(5)面对压力他们选择逃避,甚至生活颓废,荒废学业。

二、采取的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就是由以上不同特征的学生构成的,而我们的学校也有责任、有义务肩负着将他们转化为心理健康、技术过硬、业务水平突出的专业性人才,所以我们至少应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亲情谈心教育

每周要选择一到二名学生谈心,以心换心。用宽容之心、仁爱之心、真诚之心,唤醒学生的心灵。用“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话语、友善的接近、朋友的热情、长辈的爱怜、睿智的严厉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用教师心中的暖暖亲情,萌发学生的亲情,在一次次的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化解孩子与祖辈之间的隔阂和矛盾。

2.角色替换教育

教师以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和照顾,朋友式的支持和鼓励,让这些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如亲朋,学校是家庭良好亲情氛围。

3.心理干预教育

学校配备专业兼职心理教师,建立心理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还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周记,抒发他们的心声,为他们搭建倾诉的平台,教师坚持认真批改、点评,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告诉他们该怎样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烦恼和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及时的沟通。

4.模范人物感召法

利用学科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通过书信寄情、亲情电话、网络聊天传递亲情;父母或亲人利用工作之余写亲情日记,写工作生活的酸甜苦辣,对孩子的思念和牵挂,跟孩子谈心等等。

5.主题班会突破法

通过主题班会、让父母或亲人走进课堂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父母或亲人的理解,教育启发他们认真学习,以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理、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及监护人的辛苦养育之恩。

6.真心感动法

教师应多关心、体贴他们。要多鼓励,不指责;要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告诫其他学生不要歧视和嘲笑同学,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减轻学生的焦虑、自卑以及惶恐等消极心理。

7.活动触动教育法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创新;“嵌入式”德育模式

一、中职德育现状分析

中职生通常是指初中毕业后在中职学校念过书或毕业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中职生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公德缺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念淡薄等问题也令人堪忧。区别于普通中学生,中职生的这些不稳定、不平衡及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对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面对中职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时,我们发现,中职学校德育工作实效不明显这一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解决中职学生在面临德育时的“被动”甚至是“排斥”心理这一瓶颈问题,没有充分将“以学生为本”这一德育理念与中职学生的客观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二、“嵌入式”德育模式的概念与依据

(一)“嵌入式”德育模式的概念。

“嵌入式”德育,就是在明确德育主题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结合中职学生专业学习与课余生活的特点、中职学校的实际环境与条件,将德育主题“嵌入”到多样化、富有时代与生活气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内外活动或事物当中去,将德育的开展建立在学生主动接受的心理基础上,化被动为主动,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实效。

“嵌入式“德育不是单纯的组织活动或是与学生谈他们感兴趣的事物的过程,而是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原则严明,并讲究教育技巧和艺术的德育过程。其特点是德育主题明确,形式灵活而多样,与时俱进,符合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及追求个性与时尚等心理特征。“嵌入式”德育模式要求德育工作要者解放思想,摆脱对传统粗暴说教式德育方法的依赖,尊重中职学生的客观实际,以学生为本,用发展的眼光和与时俱进的态度面对中职生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在充分了解中职生所思、所想、所需的基础上,用学生愿听、愿参与的活动或事物为德育主题嵌入的载体,真正将德育工作做在学生主动接受的心理基础上。

这里以教育中职生“树立主动与人沟通意识”的德育过程为例。笔者曾经就引导学生树立沟通意识的德育方法进行试验,以名为“我来做,你来猜”的游戏为德育嵌入对象。游戏由两名学生协作完成,教师给出明确的词汇,一个学生只能用语言和动作向另外一名猜想的学生传达,但不能直接提及所给词汇,教师允许并鼓励学生选择好友来共同完成。结果可想而知,学生是不会反感游戏的,而是会和好朋友一起来参与,这样,从心理上教师就占到了先机。同时,随着难度的加大,也一定会有一些学生组合竭尽全力也猜不出其中的个别词汇,而此时教师再向学生开展教育:面对我们相熟的人,与之进行交流时都未必能被对方理解,更何况是其他人呢?这时,教师再引入沟通的重要性和沟通的技巧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所取得的德育效果是远远优于传统上直接说教的方式,这种将德育嵌入到游戏中的方式正是对“嵌入式”德育模式的具体运用。

(二)“嵌入式”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1. “嵌入式”德育模式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嵌入式”德育模式要求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重新审视中职德育方式方法,尊重新时期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想学生所想,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事物为载体,将德育主题嵌入其中,弥补传统德育模式呆板说教存在的不足。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正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进行德育工作创新前提。

2. “嵌入式”德育模式符合中职生心理特征。

(1)符合中职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嵌入式”德育,不采取直接说教粗暴的德育方式,而是尊重中职生在青少年阶段的一般心理特征,用学生愿意听、感兴趣的活动和事物作为德育主题嵌入的载体,循序渐进,将德育做在无声无息的校园生活中、学习中,改变传统上学生因阶段心理特征而出现反感、排斥德育现象,在学生心理接纳德育上赢得先机。

(2)符合中职生的特殊心理特征。

在很大一部分中职生中,因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原因,使中职生产生了较同阶段青少年更为特殊的心理特征,如反抗叛逆心理更明显、个性意识更强等。“嵌入式”德育要求教育者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真正想学生所想,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与学生的客观实际相结合,也只有这样,才能为德育主题寻找出恰当的嵌入对象。

3.“嵌入式”德育模式符合德育规律。

(1)“嵌入式”德育模式符合德育过程是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的客观规律。即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规律,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的规律,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倡导学生活动的规律。

“嵌入式”德育主张以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兴趣等与之密切相关的活动和对事物为开展德育的切入点,将德育的开展与学生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在这些有着明确德育主题的活动和事物中,通过教育者的引导,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及道德提升。

(2)“嵌入式”德育模式符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嵌入式”德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接触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为德育切入点,去体验那些原本在说教式德育方式和德育书本上体会不到的活生生的感受,并在德育工作者的引导下,实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

(三)“嵌入式”德育模式的实践依据。

篇3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同伴教育

一、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中职学校一般以教授技术为主,虽然现在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加深,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中职学校组建了心理咨询室,并派专兼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但是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心理教育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创新。

二、同伴教育概述

所谓同伴教育,是将年龄相近,性别、背景相同,有共同经历的人聚集起来,让他们可以进行信息、观念以及技能的共享,以此来实现教育目的。同伴教育一般被广泛应用于戒毒瘾、网瘾,预防艾滋病和犯罪等方面。

使用同伴教育方法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符合中职生的心理特征,能够降低中学生的抵触情绪与防备心理,更容易打开其心扉;且同伴教育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因此更容易在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开展。

三、同伴教育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1.开展同伴教育的团体活动

同伴教育离不开团体活动,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是以团体活动为实现的载体。

例如,宣传预防犯罪和艾滋病知识时,学校就可以通过开展座谈会、讨论会的方式进行同伴教育。利用中职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思想方式、行为特征等特点,对其进行同伴教育,可以解决学生内心的困惑,有利于增强学生对犯罪的认识以及对艾滋病的了解程度,这样做不仅可以节约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从而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增进学生间的团结友爱,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充分利用班干部的领导力

作为班级内的核心成员――班干部,在实施同伴教育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干部是学生支持、信任的对象,具有榜样的作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班级同学,因此要充分利用班级干部的领导能力,发挥他们在班级中的核心领导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他同学。而且班干部作为同龄人,对其他学生的心理状态有较深的了解,有利于更好地推进同伴教育。

例如:15~18岁之间的中职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其中意志力不强的人会逐渐发展成网瘾少年。这类学生身边需要有优秀的学生对其进行引导,让这些网瘾少年可以通过了解优秀班干部的学习生活习惯、为人处世方法,进而对自己的生活状态进行反思,主动向班干部学习、看齐。同龄人之间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比较心理,与优秀的人在一起,将会通过与对方的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成就更好的自己。

3.设置心理委员

篇4

【关键词】中职生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5-0164-02

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前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使中职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追求和探索。中职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应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中职生的学习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专业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项目教学法,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学习情境,可以使中职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加强。经过实践探索,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以下方法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一 运用项目教学形式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里的“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项目教学法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具有行动导向与任务驱动的典型特征。与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的课题研究相比,项目活动设计更偏重于操作和实践活动。

学生在项目活动中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的机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项目活动的设计要体现一定的趣味性,要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要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结束时,项目活动的最后,师生要共同评价此次项目工作成果并总结学习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导下,通过选取适应于教学与学习而又与企业生产和技术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训项目来创设学习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实施的方式开展学习,通过适应中职生个性特点的项目活动内容的合理设计及安排,调动中职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完成实训项目来达成综合职业素养的有效建构,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力所能及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专业项目运作问题来实现学生对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理论的掌握,能够不断积聚中职生的学习成就感与愉悦感,能够大大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接受项目教学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综合职业素养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 针对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其学习兴趣

中职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好奇、好胜、好玩三个方面。要培养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应从这三个方面抓起,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首先,要抓住中职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尽量为他们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通过创设一些新奇的教学情景来激起中职生对新内容的好奇心,激发他们专业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再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将中职生的好奇心进一步牵引、巩固并最终转化成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抓住中职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情境,让中职生从成功中获得喜悦和快乐,以此激发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学生如果在学习中获得了成功,心里自然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的求知,学习效果自然提高。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此外,适当开展专业技能竞赛是激发中职生学习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竞赛,中职生的好胜心和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加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经常采取竞赛的形式来组织教学。

最后,抓住中职生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结合活泼有趣的操作任务,也可以有效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中职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龄阶段,而且缺少这方面的自制力,因此他们的好玩好动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缺点。客观地讲,中职生好玩好动的心理同样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关键是教师如何利用与引导。合理利用中职生好玩好动的心理特点,通过玩心调动中职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成为提高中职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策略。在专业实践课程的项目教学中,设计与中职生的玩心相适应的项目及相关工作任务,可以引起平时学习表现差的学生学习状态的明显改善,达到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 采用多样化教学策略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方法更适应中职生的思维特点,易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较好地解决学生理解能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中职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喜爱你所教的课程,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2.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教师必须具有挖掘并把握教材中的智力因素和善于捕捉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向并加以引导的能力,充分运用疑问为发展智力服务。设疑,就是老师有意识地将问题设在中职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中职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其学习兴趣的目的。

3.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中职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激起学习的欲望。具体来说,抓住中职生学习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事物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事物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事物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事物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意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中职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4.以生为本,加强交流

教学过程中,只有自己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抓住这一特点,可以引导中职生主动操作,使一些抽象的专业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快。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使中职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创新意识,较好地体现了以生为本、实践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使中职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5.评价反馈,激励强化

中职生学习的情况怎样,这需要教师给予恰当地评价,以深化中职生已有的学习动机,矫正学习中的偏差。因此,教师既要注意课堂上的及时反馈,也要注意及时对作业、测试、活动等情况给予评价,使反馈与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信息反馈的诊断作用、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深化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动机。

当通过反馈,了解到一个小的教学目标已达到后,要再次“立障”、“设疑”,使中职生始终充满学习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中职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状态,才能进一步深化中职生的学习动机。

四 加强关心与交流,提高中职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生学习基础较差,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面临的学习任务比初中更重。如果仍采用简单的理论讲授教学,中职生的学习效果是难以保障的,他们对学习的抵触情绪加重也是可以预料到的。

篇5

[关键词]中职学生;班级性格;职业性格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0-0013-03

[作者简介]唐祖明(1977―),男,桂林电子中等专业学校讲师。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目前,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进入企业的生产大军中并成为主力军,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但是,中职毕业生相对较高的失业率或待业率,对社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中职学生性格与职业的不匹配性或者不适应性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性格已经成为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班级是学生职业性格养成的重要场所。加强班级建设工作,促进班级良好性格的养成,以达到教育和培养学生职业性格的目的,已经成为中职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下面就理工类中职学校班级性格与学生职业性格养成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中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近年来,中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其就业的稳定性不高和就业质量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多数中职毕业生在学校的推荐或安排下都能找到一份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是工作一段时期后,部分学生就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离开工作单位。有的学生会继续寻找工作,并能很快地再就业;有的学生则因为在寻找工作中遇到挫折,放弃再就业,回家待业。待业的这部分学生,有的能帮助父母做一些生意或做一些农活,有的则因为无所事事而成为社会上的无业游民。根据调查,造成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失业率或待业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中职毕业生离开学校后,部分学生在短时期内不能适应现任职工作的劳动强度;(2)部分中职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对现任职工作的工种感到不满意;(3)部分中职毕业生在校期间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业前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到了工作岗位中,生活和工作方面都不能迅速适应。

中职学生就业及就业的稳定性需要具备与之相对应的职业性格,而部分学生的性格与现任职工作的职业性格不匹配或者不适应,是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率高而就业稳定性不高的根本原因。

二、性格与职业性格的可培育性

(一)性格的可培育性,以及性格培养的方向性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比较重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人能力、气质、兴趣、爱好和倾向性等。性格是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性格是组成个性的重要心理特征,与兴趣、能力、气质等个性心理特征相互影响,对人的发展起重要的制约作用,其特点是性格的后天社会性,从态度表现出来的内心深在性,从行为表现出来的外在表露性。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认为,员工的满意度和流动倾向性,取决于个人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相匹配的程度。他将人格划分为六种类型:实际型、调研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并分析了与这六种类型相对应的职业类型。

目前,理工类中职学校所开设的专业多与电子、机械等相关。根据社会需求,这些中职学生大多数到电子、机械等相关企业从事生产工作。而实际型的人格类型是与此类工作岗位最相匹配的人格类型。因此,实际型的人格类型是理工类中职学生性格培养的主要方向。

(二)职业性格的可培育性

职业性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特定的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与职业相系的、稳定的心理特征。职业性格的类型可分为变化型、重复型、服从型、独立型、协助型、劝服型、机智型、好表现型、严谨型等。通常情况下,多数人兼有多种类型的职业性格,只不过有的占主导地位,有的占次要地位。职业性格具有可培育性,并且职业性格类型的主次地位会因为培育方向而发生变化。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理论技能和实操技能)教育和德育,能促进学生职业性格的形成或者能引导学生职业性格类型的主次地位发生变化。理工类中职学生就业的方向性,决定了他们主导职业性格应该以重复型、服从型为主。

三、班级性格对学生职业性格的养成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不同类型的职业性格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性格。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原因有诸多方面,其中个人生活习惯是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中职学生而言,班集体不仅是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而且直接引导学生性格的形成。

(一)班级性格的培育方向及形成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是集体教育。因此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建立合理的班级管理体系,发挥集体对个体学生的合理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情况下,每一个班集体都会存在于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外部之间的融合过程中,而个体性格、个体心理及个体情绪等因素的不断融合,将最终表现为群体的面貌、气质与信念,这就是班级性格。

1.班级性格的类型及培养的方向性

如同人的性格一样,班级性格同样可分为多种性格类型,同一个班集体可以同时具备多种性格类型,只是性格类型的主次地位不一样。因此在培育班级性格中,应该根据学校类型、班级专业及学生就业的方向来引导班级性格的确立。例如,理工类中职学校在培育班级性格过程中,应该根据其所开设专业(电子、模具相关专业)及学生就业的方向(到企业从事生产活动),确立以实际型为主导地位的班级性格类型。

2.班级性格形成

(1)结合校企文化建设,培育班级性格

一个人的性格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的作用,同样,班级性格的形成离不开学校环境的作用。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如何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课题。中职学校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好对接,能让学生在校就能受到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守纪、勤奋、诚信、合作、创新等良好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促进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的形成。理工类中职学校必须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引企入校”,实现校企文化交融,而班集体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结合专业特色及学生就业的方向,培育和形成班级性格。

(2)班主任对班级性格形成的引导作用

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强、辨别能力弱。班主任在与学生长期接触中,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往往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引导班级性格的确立。班主任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班级性格:①班主任自身性格类型的调整和培育;②以身作则,加强修养,注重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重视班级性格类型方向性的引导;③加强日常班级管理,注重细节,养成习惯,尤其是注重处理事情的方式及态度;④重视班干部队伍的建设,让学生干部为表率,传达班主任的管理思想,进一步促进良好班级性格的形成。

(3)班集体活动对班级性格形成的作用

班级活动是班级性格的外在表现。每一次班集体活动,从策划、组织再到实施,都是一个群体决策与个体决策彼此妥协、互相协调到最终统一的过程。当个人行动的目标与集体目标相一致时,就形成了班集体的原动力,而这正是班级性格形成的重要源泉。成功的集体活动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秩序、积极的氛围和显著的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能让每一位学生的才能和个性尽可能充分地被关注,使其在主动参与班级建设的过程中挖掘自己的潜能。因此,中职学校必须积极开展文、体、艺、技等各种形式的班集体活动,而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充分利用班级活动的契机,进一步在活动中完善和强化班级性格。

(4)德育课程教学对班级性格养成的作用

中职学校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实施,贯彻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体现了“两加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作用。德育课教师是德育课程主要实施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实施好德育课改新方案的关键。德育课程教学,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对于一个班级性格养成以及班级内学生个体职业性格的养成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二)班级性格与学生职业性格养成的联系

班级性格具有同质化作用,班级性格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班级内部学生个体间的沟通、协调、合作,促使学生个体在共同的班级生活中,越来越具有相似的特征,例如价值观或情绪等。目前,班集体是中职生在校期间最稳定、最重要的群体,该群体的特点是集体生活时间较长,个体之间相互接触的频率较高,彼此影响较大,群体对个体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使得学生十分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对自己的接受程度、群体的生活氛围与凝聚力等问题,他们往往根据群体的导向自觉调整自己的认知行为,以适应群体需要,寻求心理平衡和归属感。

根据专业特色及就业导向确立的班级性格,具有明显的职业性格的特征,例如理工类中职学校的班级性格多以实际型为主,职业导向多以重复型和服从型为主。因为班级性格表现出的同质化现象,促使班级内学生个体的性格和职业性格与班级性格具有明显的相似性,有利于学生根据专业特色和就业导向确立自己的职业性格。

参考文献:

[1] 郑雪.健康与人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2] 邓秀梅.浅析班主任管理与班级性格的养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篇6

中高职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

学生从普通初中、高中进入职校,最主要的变化是从单纯的求学、求知期进入了求职与创造期,随着学习环境、教育方式、学习压力、人脉关系等方面的变化,他们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变化。

减负心理 中学阶段几年苦读,一直承受着来自考试的沉重压力,大部分学生认为过了“独木桥”就可以开始轻松的生活,因此有61.5%的高职新生和39%的中职新生存在着一种“解放”式的轻松与愉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能走出这种减负的心理状态。

孤独与不安心理 学生进入职业院校后,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学习模式、管理方式等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容易产生孤独不安,甚至是茫然和苦闷的情绪,部分学生还会因为不适应职业教育宽松和开放的管理方式及多样、自主的教学方法,出现找不到自学方法,失去学习方向而茫然不知所措的现象。有31.5%的高职新生和45%的中职新生始终将自己困在中学生的状态中,不能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

失落与自卑心理 很大一部分学生就读职业院校并非是他们的意愿,寒窗苦读后没有进入自己的理想院校,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心中的失落感可想而知。所以才会出现58.5%的高职新生和36%的中职新生产生失落感,甚至产生自卑感的现象。

中高职学生的心理差异

高职学生与中职学生由于年龄及学龄、生活阅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入校后的心理变化的确存在明显差异,如高职学生减负心理(61.5%)、失落心理(58.5%)明显强于中职学生,中职学生这一比例分别是39%、36%;而中职学生在孤独感(56%)、依赖心理(56%)及角色适应(45%)等方面的问题比高职生更突显,高职生这一比例分别是43.5%、30%、31.5%。

试读思想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贫困没条件读高中,更不能上大学,只是由于年纪太小不能进入社会才在家长的强迫下进中职读书,这部分学生占被调查中职生总数的20.5%,他们没有目标、自理能力差、缺乏自知力,对前途一片茫然。

情感困惑 有27.5%的中职学生内心有很多困惑,又不知怎么缓解压力,有些学生会通过谈恋爱来释放心中的不悦。据调查发现女生占了这部分学生的63.6%,明显高于男生,这和女生本身内向,很少参加文体活动有关。

厌学现象严重 很多中职学生被家长强制送进学校,这就造成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再加之对家长为其挑选的专业不感兴趣,上课迟到、早退、旷课也就成了这些学生的普遍行为表现,更有甚者选择出走。有22.5%的中职生心存较重的厌学心理,其中男生比重略高于女生,但选择离校出走等极端方式的女生要多于男生。

中高职学生的心理辅导

基于中高职学生心理差异,对其进行心理辅导也应该有所不同。高职学生进校后其主要的心理变化为减负心理、失落心理及角色的转换与适应,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61.5%、58.5%、31.5%,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的需要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很现实的问题。而中职学生进校后主要的心理变化为孤独感、依赖感和角色转换与适应,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56%、55.5%、45%,即有一半以上的中职学生心理还不成熟,情感比较脆弱,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应该以此为主。

高职学生的减负心理主要体现在刚刚结束中学生活的大一新生身上,他们来到大学后失去了往日家长和老师的监控而不能自律。对于这些学生要帮其确立新的学习目标,使其有新的学习动力。新目标要具体、有层次性、切合实际,这样才具有可行性,才能起到激励作用。失落的心理主要是部分高职生对自我认识过高、期望值过高造成的,因部分学生的最初目标本不是职业院校,因而有明显的失落感。学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些心理变化,避免这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认真帮其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重新调整目标,同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优点。

在交往方面,要指导他们认识大学与中学的异同,确立新型的人际关系,从寝室、班级做起,学会正确评价自己、表现自己、充实自己。在意志上下功夫,高职学生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缺乏毅力、自制力和自控力,不能自觉而持久地去弥补自己的不足;高职学生知道就业压力,知道财富的重要,但不能持久地约束自己,获取职场的专业武器。因此必须引导学生自觉锻炼意志品质,通过自我度量,强化其持久坚持的能力。告诉学生“胜人者力,胜己者强,胜己就能胜学”,就能把远大理想和实际的行动结合起来,就能使自己将课程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贯穿到每天的学习过程中去。

篇7

关键词:中职;地理;课堂;学生;学习兴趣

学好地理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神奇自然现象存在的原因,因此在中职地理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众所周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主体地位,中职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心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很多时候,学生喜欢一个老师,就会喜欢这个老师教的课程。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能够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们主动提问题的次数就会增多,由此可见,为学生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学生在青少年阶段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中职地理教师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为他们灌输相关的地理知识。

例如,当学生们学习中职地理“地球的运动”时,学生们对宇宙中的奥秘和世界上的自然奇观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但是学生们又不能说出昼夜交替、极昼极夜等现象出现的原因。此时,中职地理教师应该利用手势、图片模型等多种方法给学生们进行各种演示,并讲解其中的原理。学生们带着好奇心上课,自然会有浓厚的兴趣听课。

三、设置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中职地理教师能在课堂上适时地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进行一些课外拓展课,让学生们了解“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在双胞胎中,为什么妹妹的生日会比姐姐的大呢?”学生们听到问题之后,会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但是热闹过后却得不到一个合理的答案。此时,中职地理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们这对双胞胎姐妹出生在日界线的两侧,她们出生的时候,母亲正好在一艘由西向东航行的轮船上,姐姐出生在日界线的西边,而妹妹出生在日界线的东边。讲完原因后,教师就可以巧妙引出地理知识中“日界线西要加一天,日界线东要减一天”的知识点,相信学生们能够深刻地将这一知识点牢牢记在心中,将来学生们出国旅游时,也就有了日期变更的心理准备。

四、利用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地理学是前人在探索、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一门科学。这门科学中有很多自然现象,在这些自然现象中又蕴藏着很多地理原理。中职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科学现象,并利用这些现象给学生们讲解地理原理。

例如,在授课时,地理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阴天时的天空是乳白的;晴朗时的天空是蔚蓝的;日落时的天空是绯红的,这是为什么呢?”提出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对问题进行讲解,告诉学生们天空的颜色是由大气对太阳光芒的吸收情况决定的,然后引出太阳的红光和橙光是不容易被散射的,让学生知道这就是社会上将红、橙色光作为停车信号的道理。这样,学生就会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进而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学生能够抓住地理学科的特点,它就不会成为难学的科目。兴趣是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时的内部动力,教师一定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使地理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中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是专门为企业及工厂培养有一技之长和一专多能的劳动者服务的。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辩证唯物主义表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的同时也带来了它的负面影响:拇指时代、网络泛滥等等。中职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抵抗能力弱,叛逆心和好奇心相对较强,心理不够成熟。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年代致使中职类学校校园内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上网成瘾、打架、缺乏学习自觉性、谈恋爱、随口骂人、不尊重老师及同学、随地扔垃圾等等。笔者认为,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卑心理严重,学生看不起学校,更看不起自己。中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属于中考“失败”者,他们在家长的眼里都是“不成器的孩子”,导致了大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社会上也有很多人对中职院校的看法存在偏差,从而影响了学生们对学校的看法;相当一部分学生上学是因为年龄不够打工,而并不是因为真正的想来学知识,这种观点不仅学生有,部分家长也有。

1.2 学生没有学习目标及生活目标,没有学习任何知识的积极性。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征是: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容易出现冲动、固执、攻击、嫉妒、抑郁等不良心理特征。加之本身就是一群“不爱学习”的孩子,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漫无目的,而且为了弥补心理空虚,他们逃课,流连网吧,谈恋爱,甚至通过偷盗、抢劫等行为寻求“刺激”。

1.3 心理不够成熟,道德观狭隘,思想偏激。由于中职生的心理还未完全成熟,品行不良的学生就容易出现道德情感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他们认为的讲义气,爱面子,但是缺乏真正的正义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甚至部分学生认为勤俭节约、遵守法纪是没本事的人才做的事。

1.4 招生不易,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致使学生自由散漫。由于学生及家长对中职教育认识不全面,导致中职院校生源出现问题,以至于中职类院校将学校“商业化”,本着“顾客就是上帝”的商业理念,学校对学生过分迁就,对学生违纪处理过于宽容。本着招生的目的,大部分学校夸大就业前景,以至于引起学生眼高手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及责任感。

2 中职生德育教育对策

2.1 展现教师个人人格魅力,充分体现教师的表率作用。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人格魅力的力量是巨大的,对学生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可以给学生以震撼人心的影响和冲击。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是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而作为教师应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人格魅力,尽可能的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导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2.2 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育部印发的《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要求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不要将活动停留在口头上是中职院校课改的重中之重。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是提高学习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学校可让已参加过实习的高年级同学用他们的亲身体验来告诫低年级同学,或者由校企结合的企业领导到学校开展专题讲座,用真实的例子来教育学生。

2.3 开展多彩的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知识,让学生真正“忙起来”。学校应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丰富的美育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篮球协会、歌舞社团、国旗班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信心,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2.4 定期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利用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作为契机,开展思想教育专题活动,如爱校爱家活动、感恩教育等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职生的自卑心理比较严重,因此在教育活动中要注意以鼓励教育为主,适当运用批评教育,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学会并掌握批评与鼓励教育的“度”,使之更好的为德育工作服务。

篇9

一、在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时,应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恐惧心理(主要包括对所学的知识没能掌握又要马上进行上机实践);依赖心理(依赖老师的讲解,没有自学的主动性);焦虑心理;自责心理;冲动心理;异性心理等。造成这些心理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学习成绩以及学生个性中的一些不良缺陷。

中职校园与初中、高中是完全不同的,具有较强的社会气氛,学生们又在年龄较小的阶段进入了中职校园。他们离开家庭,走进校园,更早的接触社会,独立性不断的增强,不断的形成成人性格。但因为认知方面的原因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挫折,由此也会产生心理上的矛盾与问题。

计算机教学的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及情感目标,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如在教学电子邮件内容时,我们设定这样的教学目标:通过邮件的收发掌握电子邮件的方法与知识;培养学生网上进行信息交流、的技能、礼仪。在完成这些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健康的学习心理,让学生明白独立性强但不能拒绝交往,从而提高自制能力,提高情绪自控能力等,实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二、通过计算机教学活动,来纠正中职生偏激的思想及心理

中职生一般都比较排斥文化知识课的学习。大多数中职生因为初中成绩不好,没能进入高中学习,对理论性强的文化课不“感冒”,而爱好动手型的实践活动。他们虽然希望自己在中职学校能学业有成,能够得到家长、老师和同学的重视,但因中考过后遭受了一定的冷遇和歧视,自卑心理较强,对老师、学习会有排斥心理。许多中职学生认为自己是中考的失利者,常常不相信自己,往往会否定自我。并且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年轻气盛,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部分学生如果没能完成学习任务或是没能得到老师、同学的肯定,容易发生情绪波动,甚至有过激行为。

中职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偏激的思想及心理。面对这种情况,计算机教学中可以侧重于合作、探讨等活动来正确地引导、纠正。比如在教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时,为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分组制作PPT,进行演示评比,这种合作竞争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有比赛就有输赢,但如果失败组的同学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不从自身找原因,反而对获胜的同学产生嫉妒的心理,这样容易使教学效果得不偿失。面对这种问题,教师在指导他们完成任务的同时,要引导他们走出偏激思想和心理的阴影。

三、构建宽松的课堂心理环境,养成良好的个人心理特征

课堂心理环境是指课堂整体表现出的一种氛围,如活跃,沉闷等。这种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心理,不同的课堂心理环境,学生的学习情感、学习实践、学习动机注意力等都会有所不同,所以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中职学生正处于智力发育的黄金时期,有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切新鲜的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兴趣。但因为年龄等种种原因,认知结构和思想模式都偏于简单,对真伪、善恶、美丑的甄别能力较差。在计算机教学上表现为缺乏耐心,被计算机网络游戏所吸引,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

因为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学生,教师心理健康,心情愉悦,情绪稳定,所以,教师自身如果有较好的心理健康素质,那么营造的课堂环境也会相对愉悦的,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相反,教师情绪不稳定,心情糟糕,就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氛围。因此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积极乐观,真诚的去与学生交流,这是构建一个较好课堂环境的前提。其次,要建立师生间、同学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学是老师跟学生的互动,相互之间的关系更亲密,更和谐就更容易接受对方,老师有教的热情,学生有学的兴趣。计算机教学中,师生、同学之间多互动,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克服“怯生”心理。现在学生老师都在广泛的使用QQ、微博、人人还有博客,师生同学之间可以成为好友,成为各自的粉丝,关注各自的状态了解各自发生的事情,这很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间的关系,养成良好的个人心理特征。

四、加强计算机教学课后反馈

课后小结、课后评价,可以增加师生的互动交流,增进情感,延伸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小结及交流,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通过课后评价及反馈,学生可以更好的认知自己,让自己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树立学习计算机的信心。反馈的方式有很多,不单单是交作业的形式,比如可以让学生制作PPT进行课堂讲演,让学生通过邮箱的方式交作业,甚至可以通过微博状态来表达对课堂的意见。形式很多,这也是由计算机的特点来决定的。

篇10

关键词:中职生 奋斗目标 班规班约 集体核心 班风建设

中职生基本都是因各种原因而难圆大学梦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性强烈;思想意识活跃,但学习动机缺失;自我意识增强,但自控能力不足。对于中职生的管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担任班主任的经历,谈了谈做好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几个要素。

一、在打消学生自卑感、失落感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制定奋斗目标

就读中职的学生,有不少是因为成绩不理想或家庭负担过重等原因而不得已迈入中职大门的,加上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中职没有升学压力及留级机制,缺乏学习的外在动力,其失意之余难免会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作为班主任,必须先打开其心结。

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班级目标及个人目标。目标的制定要结合本专业特点,围绕着中职就业方向作文章,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保障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相对理想的工作为标杆,制定的目标以通过学生努力学习能达成为前提。有明确的个人奋斗目标后,制定切合本班实际的班级目标就水到渠成了。这两种目标的确立,将成为今后同学在校期间行动的方向与指南,激励着大家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的前途而不懈努力。

二、班规班约

鉴于中职生的自控能力不足,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特点,光有奋斗目标还不足以保障每个人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学习动机。这就需要有各种规章制度去保驾护航,其中的班级班约就是规范大家行为、培养大家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力武器。

班规的制定以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蓝本,要能体现本班鲜明的特色和弥补校规没有的细则。其制定要体现民主的原则,制定过程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满足大家的合理要求,防止班规班约成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工具;制定的细则要有可操作性、可考核性,宁缺勿滥;还要注意奖惩结合、宽严相济,以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弘扬正气、压制歪风的效果。

三、构建强有力的班级管理核心

所有制度最后都要由人来落实和执行,班主任既没有精力也不可能事事亲为,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班级管理集体,协助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管理集体由班、团干部和各种功能小组长构成,他们不仅代表班主任进行日常事务的管理,也代表全体学生的意愿,因此从选拨班干部开始到开展工作整个过程都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大家的意愿和要求。

四、大力培养团体协作精神

搞好班级管理不仅是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事,也是大家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提高全体同学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才能形成一股合力。在这个过程上,团结协作尤为关键。班干部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要以身作则,用自身的楷模行为去感染同学、号召同学。同学间要以大局为重,为实现共同的目标、为建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转贴于

五、抓好班风建设,创建有鲜明特色的班级文化

良好的班风能使班集体形成一种和谐、凝聚向上的人际关系,能构建坚强的班级核心、健康的舆论和严谨的自律精神。班风的建设要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基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发挥榜样的力量。

班主任要带头,用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宽广的胸怀、渊博的知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同学。凡是要求班干部做到的,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凡是要求普通同学遵守的,班干部先要严格执行,用先锋模范行为去感召同学。

2、利用主题班会,宣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班会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大力加强班风建设、弘扬正确的主旋律的重要阵地。班主任要通过精心指导班委会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批评指正错误行为,提出解决方案,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保持班风的健康发展。

3、注重环境陶冶。

在一个舒心、充满朝气与活力、到处洋溢着强烈的学习氛围中生活的人,其心态与行为也是积极向上的,这种环境对保持健康活力的班风起着难以估量的影响。

六、结论

班级管理是一门艺术,以上所述仅是本人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一些体会,难免挂一漏万。我相信,无论班主任工作是如何纷繁复杂,只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有一颗热枕的心,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

参考文献

[1]史洪福 浅谈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2]佚名 论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