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文化交流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文化交流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文化交流专业

篇1

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归宿感,他们普遍认为,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比,自己的中文素养不足,与外语专业的学生比,自己的外语能力又差距很大。学生看不到自己的专业优势,所以有些学生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选择汉语言文学或外语专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导致课程设置无遵循,专业特色不突出。对外汉语专业成为了“四不像”的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弱。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接触到留学生的机会很少,能走进对外汉语课堂见习、实习的机会就少之又少。很多人是读完了四年大学,却一个外国人都没教过。这时,如果真的有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机会,他们也会心生忐忑,不敢“应战”。这些问题有专业建设问题,有“教”的问题,也有“学”的问题。但笔者觉得首先是如何确立培养目标的问题。培养目标定位准确,专业建设就有了明确、醒目的“靶子”,有的放矢,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成效。如果“靶子”模糊不清,何谈命中率呢?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举例及分析

下面就几个不同院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加以分析。A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普通语言学和汉语言文字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文学文化素养,能胜任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及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并具有进一步发展前途的专门人才。解读:虽未在文字上明确标注国内或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但应是全包含的,同时还有中外文化交流工作。培养目标中还包含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B校培养目标:本着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教育教学原则,培养学生扎实的双语、双文化基础,能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够用母语和英语进行通畅交流,以及将中华文化向世界传播的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以及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能力及跨文化思考的能力;具有对新问题进行综合和表达的能力,能够在复杂的信息环境下,对外来文化和变化中的世界了解和判断的能力。具备进一步深造为高层次汉语国际教育的专门人才的潜能,能在国内外学校、机关、公司、企业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以及文秘、翻译、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解读:把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放在第一位,国内外学校及相关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放在第二位,还包含文秘、翻译、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人员。C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较广泛的社会与人文学科基础知识与理论,特别是跨文化理论与交流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够在学校及其他教学培训机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以及继续进行专业深造的人才〔2〕。解读:同样也是三个指向———国内或国外的对外汉语教师,中外文化交流和为对外汉语或相关学科研究生层次教育输送人才。D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将具有扎实的汉语理论水平,扎实的外语基础(双语人才,至少精通一门以上外语),丰富的中国文学知识和中国历史文化知识,充分了解中国的国情(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具备对外汉语教学(包括语音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汉语水平测量与评估等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将成为专门人才,就业于国内外各级学校、文化交流传播机构、涉外管理部门、涉外企事业单位,既可以从事教育、文化传播与交流方面的工作,也可以从事外事、国际贸易等涉外政治经济领域方面的工作。解读:除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中外文化交流之外,增加了外事和外贸工作。E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懂俄语并掌握一定石化专业知识的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具备汉俄双语会话和写作、俄汉互译、跨文化交际等一定外事活动和涉外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行政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市场、石油化工等领域从事中外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等相关工作以及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解读:最鲜明的特色是俄语。与其他学校外语定位于英语不同,该校立足汉俄双语,这是其他院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向俄罗斯及俄语国家输送汉语教师。但把在行政部门、经济部门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方在第一位,有舍本逐末之嫌。概括起来上述五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1、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及语言培训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2、海外的汉语教师;3、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4、文秘、翻译、管理、经贸等岗位工作人员。那么,这些目标在实际中是不是可实现的呢?

(一)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及语言培训机构的对外汉语教师。这里的学校是指全日制学校。在国内全日制学校中,对外汉语教师需求主要来自各高校的留学生院(或称国际汉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也有一些面向外国人开设的国际中、小学,但需求量极少。众所周知,当全国只有四所院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时,他们可以走进各高校的对外汉语课堂。而现实情况下,就算北语、北大的本科毕业生也很难进入到高校做教师。因此,可以得出,就业于国内各级各类学校只是一句空话。至于社会上的语言培训机构,它们的留学生生源少得可怜,能够系统地开展汉语教学的机构是凤毛麟角。与国内语言培训机构轰轰烈烈的外语培训相比,汉语培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二)海外的汉语教师。海外确实是一个无限广大的市场。“汉语热”也主要体现在国外。根据汉办的数字,现在海外有4000万人学习汉语,汉语教师的需求量在200~400万。据笔者在国外做公派教师的经历,国外确实需要合格的汉语教师。而且依西方人学习语言的习惯,他们更喜欢汉语为母语的教师,而不是本土教师。所以这一定位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有很多毕业生,想出国教汉语,却苦于出国无门。这只是渠道不畅通而已,在未来,海外就业一定是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就业方向。

(三)从事中外文化交流工作。这也是一个很虚的目标,没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也对外汉语专业也不构成逻辑性很强的对应关系。

(四)文秘、翻译、管理、经贸等岗位工作人员。这是一个很不切实的定位。对外汉语专业用什么来保证学生将来可以做秘书、翻译……,可以说,我们培养学生具有胜任不同岗位的素质,但无法教给他们其它专业应具备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的获取也不是靠一、两门课就能完成的。我们在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还存在着华而不实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将会影响对外汉语专业的进一步发展。#p#分页标题#e#

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遵循两点:

(一)各高校的相同专业应服从专业的基本属性。对外汉语学科的基本属性是汉语和对外教学。对外汉语专业不论是开设在重点大学、非重点大学;中央直属院校、地方院校;师范类院校、外语类院校、经贸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其最基本的培养规格,是能够承担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这是第一位的。

(二)应体现各自不同的特色。但这个特色不应体现为除了作汉语教师,还可以作文秘、会计,作管理人员等等。因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大学四年公共课、专业课都能够按要求完成,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如果再把其他专业的课程拿来,那势必会造成“丢西瓜捡芝麻”的后果,而且简单的一、两门课程的学习,不可能达到胜任岗位工作的要求。其结果不仅不能像设计者希望的那样两全其美,而且会两败俱伤。所以,所谓“特色”,应该体现在,依据不同院校的实际情况,或培养出专业基础扎实的人才,或培养出实践能力突出的人才,或培养出文化素养较高,沟通能力较强的人才。像E校突出汉俄双语对比和汉俄双语教学,这就是特色。根据当前对外汉语专业的发展形势,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目标至少要有三个基本要素:应用型、国际化、良好的综合素质。

篇2

关键词: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文化传播

当今时代,全球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商品生产和服务的条件。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新的产业和生产组织形式。在当今信息社会,经济的竞争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生产要素的范围,而越来越倚重于知识、无形价值和创新能力。经济日益全球化,技术进步和创新已经占据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国家、地区和城市的比较优势,越来越体现为其学习、创新和知识生产的能力。在这种新的经济形态中,文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国际对外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概况

当今世界已经全面迈人了全球化时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不同地域和民族间的文化交往日益广泛,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也日益重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出版了《世界文化报告:文化、创造性与市场》和《文化与可持续发展:行动框架》,这两份文件都特别强调了文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美国的传播政策中,虽然没有声明要重建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但作为美国政府的目标却是非常明确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国内的文化产业政策基本上是越来越放松管制,其理论基础是市场理论和多样化原则。美国大众文化的全球性扩张,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非政府部门的文化企业为巨额利润所驱动而进行的经营性活动,但在实际操作中受到政府的支持,尤其在对外宣传方面已与美国外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英国政府为扶植文化产业发展,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英国政府认识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市场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因此,完善自我,抓住机遇,扩展国内外市场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日本经济长期低速徘徊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把文化和经济结合起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995年,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方略;2001年,日本开始全力打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明确提出10年内把日本建成世界第一知识产权国;2003年,又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计划到2010年让到日本旅游的外国客人达到1000万人,比2001年提高1倍。为把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日本政府还通过设立战略会议、恳谈会、幕僚会议、审议会等形式,研究商讨具体对策,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亚洲金融风暴后,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的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最终目标是把韩国建设成为21世纪的文化大国和知识经济强国。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加强了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如:历时两年的中法文化年在中国圆满闭幕,在美国举办的“中国文化节”、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天津周”和在荷兰举办的“中国文化艺术节”等大型对外文化活动,扩大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树立了中国的良好形象。中法文化年影响巨大,盛况空前,全面提升了两国的政经关系,把中法以至中国与欧盟的伙伴关系推向了新的高度,并对周边国家产生了示范作用,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希腊等国已相继提出要与中国举办文化年。中国在对外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的同时,“十一五”规划还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产业贸易,复兴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在文化贸易方面,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过去20年间,全球文化贸易总额一直在持续增长。从1980年到1998年间,印刷品、文学作品、音乐、视觉艺术、摄影、广播、电视、游戏和体育用品等文化贸易的年贸易额从953亿美元猛增到了3879亿美元。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1990年,日本、美国、德国和英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贸易出口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出口额的55.4%,而化贸易的进口额也高度集中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占全球当年文化贸易进口额的47%。跨人21世纪以后,文化贸易的进出口大国排序有所更替,然而总体格局并没有变化。这些国家占据了90%的市场份额。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文化产品进口国,2002年其进口额高达153亿美元;英国是第二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大约是美国的一半,为78亿美元;德国是世界第三大文化产品进口国,其进口额为41亿美元。

二、对外贸易中文化交流的方式

1.媒体作用

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媒体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20年,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这为媒体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中国加人WTO后,在对外贸易中中国需要世界信息,世界也需要中国信息,双向选择剧烈增加。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包括政治上、文化上等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报纸2000多种,杂志8000多种,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约有2000个频道,有近10亿的电视观众,同时有超过1亿的互联网使用者。媒体、媒介成为中国对世界宣扬中华文化,加大中国对外文化贸易的重要手段。但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传媒在资本、经营网络、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人才素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文化贸易方面,我国对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逆差是以5一10倍的数字来显现的,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一15倍。因此中国媒体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计,中国媒体要成为世界主流媒体,还需要很长时间,甚至10一20年。媒体在发展自身的同时还肩负着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普及汉语文化,发扬宣传中华文化的艰巨任务。

2.政府作用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市场经济体系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提供文化服务的职能。界定政府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角色,首先要把这个问题放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一背景下考虑。十六届五中全会有一个很重要的提案就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促进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一提法表明了在“十一五”期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们以前涉及政府职能经常从经济角度考虑,许多地方政府把GDP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中国现在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把重点放在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问题。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其次,政府具有制定文化战略的职能。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因为外国文化产品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产品在国际文化贸易市场上具有比较大的优势,我国加人WTO承诺文化市场的开放,首先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当外国文化产品在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定的份额时,他们一定会谋求对中国本土文化资源的整合。国际文化资本进人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这是一种跨国文化企业的比较合理的商业模式。近年来,外国文化资本进人中国文化资本市场势头一直比较猛烈。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负载的是外国文化价值的内容,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三方面构成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总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需要制定本国文化发展战略,宣扬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对此,日本的经验可以借鉴。学术界认为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其发展的历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大致是从明治维新到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这段时间,被人称之为“军事立国”阶段。从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80年代,被称之为“经济立国”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日本确立了“文化立国”阶段。之所以有这么一个发展战略的转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与美国、欧盟并驾齐驱的一个经济大国。但是,日本单纯追求经济发展,也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包括环境的问题、国家形象的问题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日本适时提出了文化立国的目标,这个目标包括这么一些内容:首先,要确立一个国家形象,这个形象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创新精神的一个国度,而不仅仅是能够制造物质产品的国家。其次,要尽可能地满足公众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再次,要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文化环境,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战略是许多发达国家为促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战略。我国目前也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发展文化产业,实际上制定文化战略也是政府应对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的挑战。

3.对外贸易自身作用

对外贸易自身作用体现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大对外文化贸易来促进本国文化走向海外,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近期来看,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如何通过整合我国的文化资源,开发我们的文化产品,提升我们的产业结构,增加我们产业附加值,无论是高技术附加值,还是高文化的附加值,目前正在成为一个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新的战略重点,这就造成了一个大的发展态势。即把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融为一体,把文化产业和传统产业融为一体,把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国作为世界的制造业的中心这两件事也结合在一起。我们不仅要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所谓“中国制造”,而且我们要变成“中国创造”,我们要成为一个世界的创新中心。

三、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日渐衰弱,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呈现了严重的逆差。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十五”规划实施以来,中国加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组织中法文化年、中国俄罗斯年、中意文化年、美国的中国文化节,到在海外多个国家设立100多所孔子学院等,都具有一定声势和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同中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地位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主要产品,无论是文艺演出、影视作品、图书期刊、动漫产业还是语言文化等,存在十几倍甚至几十倍的“人超”,处于绝对输人国地位,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对于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来讲,对于一个正快速发展追求民族复兴的国家来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1.缺乏品牌文化产品

我们输出的文化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反映当代中国发展面貌、当今中国人核心价值观和精神风貌的文化作品有限,有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的原创作品太少,能展示中华文化的内在魅力、代表国家形象的高端文化产品更是凤毛麟角。在各种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仍停留在以展示剪纸、泥人、刺绣、大红灯笼之类的民俗作品和兵马俑以及其他出土文物等为主的阶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戏剧歌舞和影视作品也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部,动漫产业与美国和日韩相比我们才刚刚起步。我国现在还没有能够吸引人的、占领国际市场的文化产品,尤其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品牌性产品。而美国的品牌文化产品就遍布世界各地,如可口可乐、麦当劳以及各种美国大片等。

2.观念滞后,缺乏创意

在传统观念中,文化就是文化,做生意就是做生意,中国人很少想到去卖文化,这种思维方式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有不少的差距。文化产品能否赢得市场,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其所内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在于文化产品是否具有思想感染力、情感的亲和力、精神的震撼力以及生活方式的凝聚力。只有赋予文化产品这几种力量,才会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认可,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购买你的产品。作为国际贸易主体的企业在制定贸易策略时应注意与当地文化融合,创造为当地人易于接受又有吸引力的情境。在整个经营设计过程中注意配合文化环境要求进行创新,既要创造出适合销售国文化的产品,又要使定价的方式和程度为之接受,还要找到适合当地的渠道,采取购买对象乐意接受的宣传方式。美国人在中国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店里将玉米羹、汤和可乐同售;海尔在美国的成功定位等都是中美文化融合的良好开端。

3。缺乏国家战略与支持

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缺乏国家战略,缺乏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扶植,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缺乏国际化的运作和推介。国家应制定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战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着眼长远、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循序渐进,搭建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平台,策划组织一系列高端的中国文化产品,提高对外文化交流的整体水平。

四、扩大对外贸易中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的现状是文化实力与经济大国地位严重失衡。文化的“人超”地位,客观上为西方文化提供了文化受众,强化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影响了国家的文化安全。“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目标,中国文化要繁荣振兴,要加大对外交流已经刻不容缓。

第一,国家应制定和推行战略性文化贸易政策。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过程中推动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在制定文化贸易战略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政府进行合理的干预,适当运用关税、补贴,以进口保护作为出口促进的手段等战略性贸易政策措施,将会刺激和提升我国的文化产品乃至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在历史上不同时期也都采取过这样的政策。

第二,国家应加强完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互联网的无界性,使文化传播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对全球文化的发展、创新和传播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发展潜力巨大,是我们促进对外文化交流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阵地和窗口。建议国家专门建立一个部门,招募聚集一大批优秀外语人才和网络技术人才,负责互联网的对外文化传播与管理。

第三,加强对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习惯和思维特性的研究,以增强针对性;善于借用西方人易于接受的艺术形式,例如歌剧、舞蹈、交响乐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加强高等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国家良好的文化形象,有创意的、高精尖的文化艺术产品,要靠优秀的、杰出的文化艺术人才去树立、去创造、去表现、去经营。国家应按时代和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设置更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其投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使这样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成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所需杰出人才的摇篮,成为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力不竭的助推器。

篇3

关键词: 对外汉语专业 校内专业实践 角色分析

截至2010年,全国已有330余所学校开设对外汉语专业。多数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前很少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面对面给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致使毕业后因为缺乏相应的实践教学经验而不能较快较好地适应在国内外的汉语教学工作。在汉语国际教育的背景下,如何培养满足国际社会需求的汉语教师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是当前对外汉语专业建设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问题。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开设于2005年,目前已有4届本科毕业生,在近年来举办的国家汉办汉语志愿者的选拔考试中均有较好的成绩,毕业后从事汉语国际推广的学生在适应异域环境、跨文化交流方面相对于其他汉语教师有一定的优势,红河学院的国际化程度以及给学生提供的国内国际交流机会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

一、红河学院中泰教育合作与交流情况

红河学院是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在同类院校中起步较早,目前已与美国、加拿大、荷兰、越南、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百余所高校、中小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越南、泰国、柬埔寨与当地大学合作建立了国际汉语中心。其中,同泰国高校的合作尤为密切。自2003年起,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同泰国曼谷、清迈、北榄府、孔敬府、甘烹碧府等多个地区的高校、中小学和教育培训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合作关系。交流形式大体可以归结为学生互换、教师互派、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等。

(一)学生互派

红河学院与泰国合作高校的学生互派主要有SAP和IAP两种形式,即SAP(Study Abroad Program)国际课程学习项目和IAP(Internship Abroad Program)境外实习项目。红河学院同泰方高校间的SAP、IAP起始于2007年。目前,红河学院已与泰国清迈皇家大学、西北大学、北清迈大学、甘烹碧皇家大学、曼谷瓦拉亚隆宫皇家大学、马哈萨拉康皇家大学等高校建立了SAP、IAP合作关系。SAP课程涉及计算机、英语、工商管理、汉语、国际贸易、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IAP主要为汉语国际推广,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派往泰国高校、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实习。

(二)教师互访

为推动中泰双方的外语教学水平,培养适应中泰两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外语人才,2007年起,红河学院开始与泰国高校合作实施教师互派计划。双方每年互派部分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教授汉语、泰语。

(三)海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2006年12月,红河学院国际学院组织举办了首届海外汉语工作者培训班,培训对象主要为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工作者,其中以泰国学员为主。目前已培训了四届,近百名泰国汉语工作者接受了培训。

(四)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

从2008年起,每年8月均有泰国高校、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汉语语言文化体验夏令营到学校进行2-4周时间不等的交流学习,进行生存汉语、中国文化、历史、地理、舞蹈、武术等方面的体验学习。

二、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形式

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主要依托与泰国高校、中小学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交流合作,学生赴境外实习的目的国也多为泰国。

(一)专业实践

1.观摩课堂教学

观摩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是红河学院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专业见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学生能感受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气氛,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理论上的语言知识与教学法。课堂观摩要求见习生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认真做课堂笔记,观摩结束撰写教案和心得体会,教师适时组织课后讨论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使学生能近距离感受留学生汉语教学课堂,为专业实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2.担任助理班主任

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配合学校开展对泰国留学生的班级管理、交流活动协助工作、基本生活指导。相比国内班级管理,泰国留学生班级管理涉及的内容更加复杂。在语言交流、情感沟通、生活帮助等方面对助理班主任的锻炼很大。

3.课堂教学

(1)夏令营语言文化课程教学

针对暑期到校学习汉语的大、中小学泰国夏令营团进行语言课程教学,包括语言类课程(听说读写类)及中国文化课程(书法、刺绣、太极、国画等)。通过自愿报名、试讲筛选、培训等系列程序,选派专业基础好、专业相关能力强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对泰国夏令营团的教学实习。学生能得到直接的教学体验,检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积累教学经验。

(2)交换学生文化课程教学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作为实习教师对到校的泰国交换学生(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文化课教学实习分为课上和课后两部分,课上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中国书法、剪纸、太极、中国结、武术等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技能课程。

(二)志愿者活动

1.语言学习伙伴

语言学习伙伴是一对一互助语言学习形式,担任语言学习伙伴的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以结对子的形式在课外帮助留学生进行汉语言及文化的学习。包括语言互助学习,帮助留学生预习、复习课程内容,完成汉语作业。通过这样的交流形式,增进中外学生间的了解,建立跨国友谊。

2.生活伙伴

当人们置身于异域文化中,即在学习或工作、生活遇到另外一种完全陌生的文化时,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从感到别扭到不适应,从轻度的易怒、烦躁,到心理上的深刻惊恐和危机,这就是文化休克。设置生活伙伴,在缓解留学生文化休克问题上收到较好的效果,最终帮助留学生快速、顺利地融入到中国学校的生活和学习中。

3.策划、组织课外文化交流活动

跨文化交流活动应该说是会一直伴随留学生国外学习生活的始终。这一形式要求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对泰国留学生的课外活动进行策划并组织实施,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推广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活动有中国书画作品展、中泰趣味(传统游戏)运动会、中文卡拉ok大赛、中国武术表演、包饺子活动等。

三、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中泰交流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分析

在一个具有各类国际交流和学习活动的国际文化校园环境中,作为一个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和专业知识能力学习和培养需要,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并为实现自己的未来角色做好准备。一般来说,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角色总体上包涵“专业学生”、“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和“国际汉语教师”三个角色。这几个角色既相互紧密联系,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角色要求。

1.“专业学生”角色

“专业学生”角色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校内国际交流活动中扮演的首要角色。这个角色以跨文化交流技能、对外汉语课堂授课技巧及对象国文化常识为主要学习内容。从角色要求上看,学生需要掌握全面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

学习跨文化交流技能。跨文化交流技能作为一种交流技能,理论学习是必要的,既然是技能就要通过实践来完善。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参加校内中泰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跨文化交流技能,提升对外汉语教师综合素质。

学习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对外汉语专业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一批能够进行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教师,这也就要求本专业学生应该具备课堂教学能力,需要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为基础,应该抓住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摩的机会,努力完善自己的教学能力,发现更多实用的教学技巧。

学习泰国文化。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在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下衍生和发展的,都有其特殊性。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泰国文化常识是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

2.“汉语语言文化国际传播者”角色

对外汉语专业是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培养国际汉语师资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汉语语言文化推广者就是一个具体的身份,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与泰国留学生的交流学习中,在一定程度上扮演了这个角色。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肩负着汉语语言文化推广的重任,如何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胜任未来的汉语语言文化传播者角色,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作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求掌握除了以汉语言文学、外国语为基础的课程外,还需要学习并掌握相应的中国文化传播技能,如太极拳、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中国书法绘画(等)。其次,需要学习一定的跨文化知识和交流技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要借助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检测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体验异国文化差异,积累更多的异国文化常识。再次,具备解读中国文化的能力。不同语言的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初次来访中国的泰国人对中国的很多礼节、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或多或少都会有不理解的情况发生。这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充当解读大使,扫除他们的困惑。

3.“国际汉语教师”角色

对外汉语教师是指从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工作的教师,参与泰国学生的汉语语言文化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是对学生要求最高的一个角色。对外汉语教师的职业特殊性要求其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还需要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1)知识结构

语言学及汉语言基础理论知识。对外汉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教学得心应手,必须踏实学好语言学理论基础知识、汉语言理论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这是国际汉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全面掌握现代汉语理论,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修辞、文字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对简单的汉语语言现象进行科学分析。

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及对理论的理解运用。

(2)能力结构

组织教学的能力。国际汉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专项技能训练,引导学生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环节、课堂组织管理上有较好的驾驭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创新能力。打破常规,用恰当有效的方法解决教学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创新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尤其重要。创新能力应该分为创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的思维模式、创新的教学技能三个方面。

表达能力。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在面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进行教学时,语音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中,并能很好地把握用语分寸,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3)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汉语传播过程中做到不卑不亢,不崇洋;在涉及敏感政治问题时要有合理的化解方式,做一个真正的、合格的中国文化、历史、文明的传承者与传播者。

四、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专业实践的意义

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参加校内国际交流活动,通过跨文化交流活动,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有助于深刻认识对外汉语教师的能力要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中,学生能自觉回忆所学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专业实践中去,由实践促进对理论的进一步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

充分利用校园国际文化环境,积极为学生创造专业实践机会,可以进一步丰富校园国际文化,使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需求、规格要求相适应,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综合实践平台来实践已学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尝试组织、实施对外汉语教学,为将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邓恩明.谈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48-54.

[2]车正兰.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J].长春: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7):88-90.

[3]耿淑梅.多元文化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以北京语言大学为例[D].万方数据,2009(7).

[4]金秀芳.论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休克”现象[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84-87.

篇4

(一)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突出特征

对外汉语专业1983年确立,1985年正式招生,当初国家设立这一专业,旨在适应世界范围内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就把培养高质量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定为第一位的培养目标,即使是后期增设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也不例外。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且具有较强优势的对外汉语教师进行讨论,以凸显出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这一阶段学者们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设置的原则,一是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课程模块。课程设置原则方面学者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和《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是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如李铁范、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关心地方高校专业课程设置的学者们还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据国家专业整体规划或专业培养目标设置课程的同时,还应考虑学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区域位置、教学实际、学生个性以及就业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诗、黄剑涛、李丹、张静等。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方面,2003年,“第一届全国对外汉语教学专业建设研讨会”在上海召开,与会的35所院校代表经过讨论后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及教学技能,并确立了本专业的十二门主干课程,这为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目的和课程模块奠定了基调。此后的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旨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基于这一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语言、文学、文化、教育教学四大课程模块不可或缺,如李铁范、白朝霞、杨同用、赵金广、李红、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蒋协众等。其中李铁范、蒋协众提出以语言学和教育学为主体,以文化和外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课程设置模式,杨同用、赵金广、秦海燕等尤其强调跨文化交际、中华才艺、二语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以期凸显对外汉语专业的特色。此外,学者们对其他相关问题也进行了探讨。何建、李建宏、范晓玲、剧朝阳、郑茹娟、黄继列等学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应当依据汉语国际教师的知识、能力及综合素质等要求,依据整体性、渐进性和连续性原则开展课程优化和设计,考虑开设基础理论课、主干课,实践课,以增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詹向红、张发清认为,对外汉语专业不能狭义的定位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而应转变培养模式,把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外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宣炳善认为,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教师必须增加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传承和传播意识,为此必须增加能够促进中国文化对外有效传播的课程。罗小东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进行了界定,提出对外汉语教师应“围绕汉外对比、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中介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综观这一阶段学者们对于对外汉语专业相关问题的讨论,我们认为大家达成的基本共识是:对外汉语专业定位在师范性,旨在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是教育部规定的《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2012)以及《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07),课程设置应集中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育教学、文化类、外语类等方面,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凸显地方特色、增进学生就业的特长课,这或许可以视为对外汉语专业从设立之初到目前为止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不足

当初国家设立对外汉语专业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发展世界汉语教学,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专门人才,无论是1998版,还是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都明确规定,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二:一是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一是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专门人才。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都把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课程开设也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展开,对于培养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则着力不够。课程设置虽涉及文化类课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语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而是基于对外汉语的教学需要。这一阶段虽有部分学者如李铁范、詹向红、张发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传播类课程设置的不足,提议设置此类课程,但是这一阶段对外汉语专业的主流专业课程设置仍在如何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框架内进行。因此,过去三十年中对外汉语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的明显不足是仅仅完成了教育部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养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人才,而忽视了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交流传播类课程的开设,使得课程设置中缺少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技能的课程。

二、新形式下对外汉语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依据

新世纪以来,对外汉语专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届“世界汉学大会”在北京召开,更标志着对外汉语专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国家汉办主任许琳提出了针对传统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六大转变。我们认为,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面临着自身职能的转变:由过去相对单一的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为主、转型为对外汉语教学师资培养、语言文化交流及传播人才培养并重的轨道上,这一发展变化本身要求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进行转变。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表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应具备两种职能:一是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是能够从事与文化传播交流相关的工作。据此,新形势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目标课程设置,增加培养学生从事语言文化交流和传播知识与技能的课程。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理应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国的语言、文化、历史、政治、经济介绍给世人,必须拥有懂得语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人才。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责无旁贷,理应担负起培养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够从事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尽管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催生了对外汉语专业,但是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真正到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13.53%,在国内高校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仅是4.51%”,因此,从学生的就业角度着想,改变专业课程设置,增加文化交流传播类课程,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以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又可以从事汉语国际交流与传播类工作。

三、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课程设置的思考

篇5

关键词:文化“走出去”;问题;策略;跨文化

党的十七大提出新形势下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势在必行。十继续推进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文章介绍了河北实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分析了河北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推进河北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实践对策。

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分析

十明确指出,现阶段我国文化产品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文化走出去,就是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通过项目合作、世博会、博览会、会展等形式。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1]也就是文化竞争力,即文化竞争力是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立足河北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赵文化、唐山文化、红色文化等宝贵的文化资源,利用科技和创意,挖掘河北传统文化开拓进取等要素,形成河北核心文化竞争力。

在国家文化国际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的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文化的在国际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让河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河北,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将我省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走出去”资源,以其民族性和独特性抢占国际市场,找准中外文化交流的对接口,以我省文化产品的“供”来满足国际市场上的“求”。实施河北文化“走出去”是让河北丰富独特的地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二、文化 “走出去”的现状分析

河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社会文化资源和自然文化资源,文化“走出去”取得了阶段进展。主要表现在河北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文化产业群体初具规模,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的环境逐步完善。举办了一些国际性的文化节、节庆会展,2011年河北在澳大利亚的文化周、举办的第三届“魅力河北(澳大利亚)广播周”,《魅力河北》系列节目,扩大了河北在国际上的影响,提升了河北文化软实力。但整体上河北文化“走出去”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问题是不容忽视的。

(一)文化企业的整体实力不强,企业基础较弱,经济规模较小,市场引资能力很差,缺乏大规模的龙头文化企业项目的合作与交流,相应地,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偏低。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一般而言,沿海地区与外界交流与合作比较频繁,内地比如邯郸赵文化,拥有宝贵而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乏与国际沟通的渠道,在文化创意引人才缺乏、文化资源还只是静态的资源,对其产业化发展还是刚刚起步,另外对于国外文化市场的开拓上都是相当欠缺。

(三)河北文化走出去的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文化经纪人欠缺,在演出、文物、影视、出版、文化等文化艺术经纪活动中,已收入佣金为职业收入手段,从事居间、行迹、等中介业务,使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文化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政府部门对文化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尚待加强。政府部门实施河北文化“走出去”战略,因地制宜制定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战略,应根据河北文化资源特点、河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意见。应该考虑哪些文化产品可以走出去。出台优惠的政策,包括项目审批,产品研发、复合型国际人才的引进等方面,都要加大扶持力度。

三、文化“走出去”的跨文化关照

河北拥有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如邯郸的赵文化资源、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组成的皇家文化资源、保定红色革命文化资源、霸州温泉等现代休闲文化资源、唐山传统民间民俗音乐文化资源。将河北宝贵文化资源,通过科技、创意等技术手段的整合,转化为河北文化竞争力。

(一)国际视野下文化“走出去”关照

为了顺利实施河北文化“走出去”战略,高效惠及河北,首先要满足国际消费者的需求。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眼光,根据国际市场需求,构思河北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借鉴国外文化产业群成功的运作方式,实现河北与国际的合作。如河北临漳鬼谷子文化产业园建设,包括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百草园建设、战国影视基地建设。扩而大之,可以延伸到邯郸赵文化园的建设,可以让世界旅游和研究者成系列地了解邯郸、了解河北。

(二)提高国际市场中文化企业的主体地位

实施河北文化“走出去”工程的实践,要考虑到文化企业是国际文化市场的主体,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角。要以国际市场消费需求为出发点,重视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主导作用。在具体实践中,首先要重点扶持能够引领市场发展方向的企业,与知名科研院校、科研基地合作,引进高科技和先进的经营模式,加快河北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在投资收益、新产品研发等方面,革新文化企业,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打造文化国际品牌

文化品牌作为文化的载体,品牌竞争已在经济竞争的起决定作用。打造国际文化品牌意义重大。美国文化就是通过好莱坞电影、麦当劳快餐、迪斯尼主题公园等全球性强势品牌,传播、确认、强化着人们共同的规范、价值观、信仰或生活方式。目前,河北文化尚缺标志性的知名品牌和国际品牌,为此应该致力于在电影、电视、舞蹈、杂技、武术、饮食等各个领域,借鉴国内国际上成功的打造品牌模式,结合河北文化资源自身的特点,选择有典型的文化资源,打造标志性的文化品牌。

河北(沧州)吴桥杂技文化的开发应加大杂技演出团体的整合、扶持力度,力争把吴县的杂技团培育成具有国家及知名品牌的杂技团体。要激发全民参与旅游业的热情,尝试马戏与杂技结合,使杂技融入新的因素,最大程度上实现商业价值,打造杂技的国际品牌。

河北民间音乐文化资源,如抚宁鼓吹乐(秦皇岛抚宁县)、昌黎民歌(秦皇岛昌黎县)、承德清音会(承德市)、冀中笙管乐(保定涞源县)、常山战鼓(石家庄正定县)、武安傩戏(邯郸武安)等民间音乐资源,种类繁多,民族特色浓厚。可以尝试有效整合河北民间音乐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可以把民间音乐资源与民俗文化旅游绑定在一起,通过把音乐专家“请进来”的方式,打造河北民俗音乐的世界品牌。

河北(邯郸)太极文化品牌,可以促进合作交流,能够把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联系在一起,用太极中和理念,实现人类心灵的沟通,达到文化交流促进经贸合作。河北(邯郸广府)太极文化可以催生大量的新产品和新产业。诸如有关太极的学校、服装、影视、建筑、旅游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同时对资源整合、产业结构调整有引领作用。

品牌是城市走向全国、走向国际的窗口。城市品牌带来的不仅仅是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城市品位的提高,而且还会带来人气,促进经济快速持久发展,山海关古城(河北段)可以走创意开发的路子,使城市形象品牌化。

(四)发展大型国际节庆会展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文艺集团、和经纪公司的成功经验。在已有文化节庆基础上,创新思路,提高等级,如政府在规划和协调方面,制定有力的促进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法治和交通环境,做好节庆宣传工作。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主办、承办项目,开发节庆产品,使文化节庆、博览会、研讨会、科研基地成为展示河北文化实力的平台,扩大宣传力度。如可以强化、不断创新节庆会展的形式和内涵。唐山可建设世界地震科普园使唐山文化走出河北,走向世界。在这种项目合作或文化交流中,让国内外专家、学者、游客加深对唐山皮影、乐亭大鼓的了解,最终实现河北地方文化走向国际,提高河北文化竞争力和国际地位;

河北姓氏文化也可以大做文章。河北清河张氏文化可利用寻根祭祖方式,成立恳亲联谊会,邯郸紫山的马氏宗亲文化资源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和渠道,加强与海外、港台之间的文化交流,洽谈投资项目,欢迎海外游子回家乡投资。全面推进河北文化的国际发展。

四、整合跨文化传播的渠道,培育跨文化消费市场

如果文化产品以最中国方式,表达了最普遍的人类共同理想和共同情感,并受到世界上普通民众的欢迎、认同和接纳,这就完成了跨文化交流。政府应加大对主流媒体的突入与扶持,重视和支持传媒以各种方式向海外扩展。

了解国际文化消费市场。我们需要改变旧的文化传播观念,不是主观地、一成不变地推几个自认为具有地方特色的节目硬性推销,不能仅仅停留在注重显著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产品上。要针对国际市场特点,多研究具有普适性得市场需求。在合作中展示自己,赢得消费市场。提高文化产品的竞争力,同时结合跨国输出的文化障碍和文化差异,转变思考角度,改变对外文化贸易产品的形式,实现文化产品形式的跨文化。积极了解国际市场需求,把河北文化资源不断创新,融入现代因素,研发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的文化产品,在接受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了解河北文化、河北精神,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通过国际商业演出展览市场进入国外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1][美]亨廷顿著:《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中译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第3页.

篇6

关键词:旅游景区;外宣翻译;旅游文化传播

一、旅游景区外宣翻译与旅游文化传播

旅游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民俗文化和城市博物馆。而旅游文化的对外宣传就是要充分利用新闻出版、文化交流、国际互联网等策略,最大化地宣传地方的旅游特色文化,树立地方品牌。旅游景区作为旅游文化传播最重要的传播窗口,其外宣翻译的品质决定了旅游文化传播的效果。旅游景区的外宣翻译主要是以外国游客为宣传对象,由景区相关负责政府部门和单位将对外宣传文本译成外文,通过公示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图书音像出版等传统以及其他创新宣传形式表现出来,宣传本土文化、人文和景观,激发外国游客参观旅游的欲望,从而达到旅游文化传播和刺激旅游经济发展的目的。从广义的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的文字就是文化的一种体现。翻译作为一种文化沟通行为,也涉及文化的方方面面。从跨文化角度研究翻译行为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尤其是旅游外宣翻译与旅游文化翻译的研究更是开辟了研究方向的新领域,因为这个研究领域不仅涉及语言与文化交流,还涉及城市经济与发展,因此,立足旅游文化传播的视野,研究旅游外宣文本的文化传播功能对于传播旅游文化交流,促进旅游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二、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外宣翻译的原则

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外宣翻译设计的是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因此,旅游景区外宣翻译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标人群接受原则

旅游文本的特点是充分体现不同语言、文化和游客心理等因素,因而在旅游景区文本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目标人群的阅读感受和审美标准等心理接受程度。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方面以英语母语国家的受众人群接受程度为标准,注重语言风格和语言表达以及文化表述。在翻译创作过程中要注意目标语言的习惯性。语言的审美习惯主要体现在语篇布局、句式变化、修辞手法等。而相比汉语注重“神”,英语语言更注重“形”,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因此,英语旅游文本表达客观通俗、语言风格简约、思维逻辑严谨,多使用有逻辑性有层次感的句式,这与西方人注重实际的思维习惯相吻合。

(二)宣传文化原则

宣传文化的原则指的是翻译文本以宣传本土旅游文化为原则。虽然译者在跨文化视角下翻译旅游文本,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如何表达中国文化元素。受众人群除了有对本国语言的审美期待以外,还希望在旅游过程或阅读过程中了欣赏异国的语言文化、领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译者在翻译旅游景区文本时要充分考虑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重视对本土文化原汁原味的诠释,充分发挥介绍旅游景区、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中外文化和经济交流的作用。

三、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外宣翻译策略

(一)提高译者素质

翻译工作者的素质包括专业水平、工作经验、职业态度、文化底蕴等,这些都决定了翻译文本质量的好坏。合格的译者能够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认真负责、游刃有余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转换,出色完成文本的互译。目前,旅游景区外宣文本的译者主要来自英语专业翻译人员、英语教育者及海归人士,但是专业功底和文化底蕴兼备的人才很少。因此,一定要重视翻译人员的培训以及高等教育的实用性。对于在岗的翻译人员要加强文化领域的培训,多提供研讨和交流的机会,提高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对于在校的学生,需要高校改革翻译课程,在传授翻译技巧的同时,重视外宣和跨文化内容的实践。比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中指导学生做语言翻译翻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二)加强研究,建立公示语翻译学术规范机制

目前,对翻译作品的研究领域广阔,既深入又丰富。对外宣翻译的研究有很多,但是缺少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实践研究,尤其是从不同文化领域的旅游行业的外宣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因为基于旅游文化传播的旅游景区文本翻译是涉及旅游行业的跨文化翻译研究,相对复杂,成果较少,可行性的方法和理论更少。建议高校外语教学要把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作为文本纳入高校课堂教学环节中。相关工作者和教育者应重视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实例,提出可行有效的翻译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政府有关部门也要组织力量开展公示语翻译相关标准制定研究,使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尽快走上规范化建设轨道。

(三)鼓励社会参与,建立纠错机制

要出台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检查相关政策,发动社会力量,调动懂语言翻译及文化底蕴深厚的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对既能发现问题,又能提出明确翻译规范本的有关人士要给予奖励。

参考文献:

[1]刘琼.论旅游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J].群文天地,2011(22).

[2]朱益平.从旅游景区英文误译看地方外宣翻译中的译者素养[J].新西部,2013(11).

篇7

关键词:新疆;对外出版;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9-0014-02

新疆有着丰富的出版资源,尤其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特别是新疆解放50多年社会经济和各民族人民的生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切都是外界所希望了解的。2010年5月,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为新疆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这为新疆新闻出版向国内外展示新疆“开放、自信、和谐、进步”的新形象提供了非常好的对外宣传和出版物“走出去”的机会。新疆现有13家图书、音像和电子出版社,每年以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6种语言文字生产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对外出版物主要以反映新疆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风俗人情、文学艺术、旅游等图书为主。

一、新疆对外出版现状

(一)新疆出版物“走出去”发展较快,但版权贸易数量仍然较少

随着国际交流合作的扩大和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新疆出版物“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2001~2009年中国的版权引进项目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而输出项目则在近几年来大大上升。2007年全国共引进图书版权10255种,输出出版物版权2571种,版权引进和输出的比例约为3.99U1,处于贸易逆差状态[1]。

有数据显示,我国的版权贸易逆差正在逐年缩小。2009年全国引进图书版权12914种,输出图书版权3103种;而2008年的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5776种和2440种。2009年,引进版权品种数量是输出数量的3.3倍。版权贸易引进品种与输出品种比例降至3.3U1(2002年为15U1,2008年为6.5U1 )[2]。

2007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局成为“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特邀成员单位,从而使得新疆生产的对外出版物可以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推荐目录和中国图书对外推广网站和英文《中国新书》杂志进行对外宣传推广。

(二)借助各种宣传平台做好出版物“走出去”

出版物“走出去”是国家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战略部署,为进一步扩大新疆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新疆出版把“走出去”工作与构建新疆大外宣格局结合起来,与生产精品出版物结合起来,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新疆的一切对外文化交流机会和国内国际书展、博览会,编辑出版具有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出版物,扩大新疆出版物的对外影响力。

2004年8月18~22日,哈萨克斯坦“新世纪新新疆”文化周在阿拉木图开展,自治区各出版社参展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近300种。2004年9月2~6日,在第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在新疆展台展出了12家出版社出版的精品图书394种、音像制品30种、电子出版界的出版商(社)达成4种版权贸易输出意向和235种版权贸易输入意向。

2007年,新疆首次以整体形象参加了三大国际书展,代表团有了专门的展位,并展出了自己的出版物,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到新疆的出版物,也让新疆的出版物有了“走出去”的平台。在2008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新疆12家出版社共认购了10个展位,展出近400种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2011年5月新疆第五次组团参加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参展图书和音像制品、期刊共120种,内容反映新疆风光、民俗、少数民族文学艺术、新疆历史、少儿读物、新疆发展现状等各个方面。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础差、底子薄、水平低,存在很大差距

新闻出版业基础薄弱、总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经营管理能力、出版质量和效益有待于提高。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2010年7月的《2009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指出中西部地区发展基础普遍薄弱。东部(13个省市)、中部(6个省份)和西部(12个省区)新闻出版业总产出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76.1%、13.6%和10.3%,增加值在全国所占比重分别为75.4%、13.5%和11.2%,资产总额所占比重分别为75.3%、12.8%和11.9%,营业收入所占比重分别为76.2%、13.5%和10.3%[2]。从整体来看,中西部地区新闻出版的经济规模仍然偏小,实力较弱,仍然需政府的大力扶持。 市场和资源开发意识不强,出版物结构单一。原创精品出版物、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品牌更少。对外出版受资金不足和传播渠道少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困难,经常性的传播渠道还是一个问题。“走出去”出版物还不能接近国际出版物市场的需求,版权贸易数量少。

(二)新疆版权输出还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主要是资金问题、缺少洽谈版权贸易的经验,缺乏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队伍的严重匮乏造成翻译质量上的问题,影响了新疆的对外形象。新疆的出版社的资本规模与内地无法相比,数量少,没有对外出版传播人才,都是请外教来看书稿,借助外来力量,翻译费用、编校费用都很高。国家新闻出版署、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给予新疆出版物“走出去”一定的出版财政补贴,为各出版社“走出去”出版物的顺利出版提供了资金支持,但资金还远远不够。2009年的19种出版物是新疆在国外正式出版发行的纯外文版图书,国家采取配套补贴的方式资助,但是由于外请翻译费、设计费用都较大,而印数又较少,现有补贴明显不足。

(三)现行出版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落后

出版体制改革步伐缓慢,出版资源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内容生产能力不高。新闻出版单位长期存在规模小、资源分散、结构趋同、竞争力不强的面貌。经营管理及资本运作水平不高。运行机制落后,经营理念陈旧,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管理机制、人事制度、分配机制和经营机制已不能适应新疆跨越式发展的需求,需要深化改革。

三、对 策

(一)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整合新疆出版资源,组建新疆出版集团

建立版权贸易机制,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新闻出版援疆工作项目,争取国家、自治区加大对新闻出版事业更大的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改善新疆新闻出版发展条件。新疆对外出版资源丰厚,但目前利用水平不高,需要深入探索建立新形势下对外出版传播工作的体制机制和运行管理模式,整合资源,提高新闻出版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成立新疆出版集团,对人才、资金、设备等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合力,降低成本,从而增强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和优势,大力开发原创精品,提升出版物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对国际出版市场和国外读者阅读消费心理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确定出版物选题,把外国受众最感兴趣的内容作为出版重点,运用符合国外受众习惯的语言符号和编辑手法出版精品。立足新疆新闻出版的实际,突出特色,依托新疆的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对独具特色、丰富多样的新疆出版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开发。要以真实、权威的内容客观反映当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使国外受众乐于接受。出版重点应放在以下方面:积累、传承和交流民族优秀文化和艺术,歌颂新疆各族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展示新疆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形象。

(三)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依托对外文化经济交流,扩大新疆出版物的对外影响力

利用新疆与周边国家语言、习俗、宗教相近的有利条件,依托国家“出版物对外推广工程”,鼓励新疆出版走向中亚文化市场,拓展渠道,加强对外宣传、展示、推广、销售工作,输出我国优秀民文出版物,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宣传推介新疆;开展版权贸易,扩大版权输出和对外直接投资,提升新疆出版物的国际影响力。努力使新疆出版物版权贸易逐年增加,扩大版权输出数量。将对外出版纳入新疆文化经济交流体系。利用与周边国家的“文化年”活动,利用新疆海外文化交流“文化周”活动,借助国内外出版物展示平台,利用多种有效对外交流平台,采取多种形式的输出结构,保持和发扬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努力提高“走出去”出版物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准,让更多的新疆出版物走出国门,宣传和介绍中华优秀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新疆,为宣传中国文化,增强新疆对外宣传中的话语权作出努力,为传播中华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四)人才队伍建设亟待提高和加强

对外出版是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因此建设一支爱业敬业、外语水平高、精通国际出版、发行规则的人才队伍就显得至关重要。为此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制定长期的对外出版人才战略,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人才培养、开发、使用和吸引工作,形成梯队,为新疆对外出版打牢人才基础。

(五)进一步加强合作,提高国际运作水平

积极寻找最佳输出和合作途径,加强国际合作,借助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和企业的力量,发挥他们在品牌、影响力、资金、发行渠道、发行经验上的优势。扩大合作规模,拓展合作领域,在出版项目合作方面,可以进行许多项目由双方共同设计,共同投入,共同出版发行的方式,共同获益。在实体建设方面,可在印刷、发行和数字出版、创意等领域,多进行合资合作。在平台建设方面,共同参与合办图书交易会、书展等,成为有影响力的行业展会,推介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面向的版权贸易与合作出版项目。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文化

一、英语课堂中中国文化因素参与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风俗、法律、艺术、道德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它能力和习惯。它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无不在其语言中体现出来。因此,文化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的沟通以及双向的性质决定了英语的学习者必须要学好英语的文化,同时也不能忽视本国语文化。然而,人们发现在实际的沟通中,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富含中国文化的语言存在空白,即使是学历较高的博士也是如此。因此有人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是南京大学从丛教授提出来的。他提出很多高学历的学生,如博士生,有较高的英语水平,有较高的中国文化素养,却没有文化大国学者应有的独立的文化人格。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无法体现一种独立的文化人格。不懂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词语的英文表达,不知道“Confucius”就是中国的圣贤孔子,不懂得红楼梦的英文表达。背诵了十来年的英语单词,不懂得油条、包子的说法比比皆是。因此他呼吁:要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中的渗透,以便培养英语学习者的独立文化人格,在对外的交流中能有效地传输中国文化。深人学习中国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更好地进行沟通。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开设汉语课程,学习中国语言与文化,以便更好地了解中国,作为对外文化交流主体力量的大学生,更有必要学好中国文化,以便在实际的沟通中更好地排除不必要的误解,达到良好沟通的目的。本文试图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角度探索如何进行中国文化因素的渗透。

二、高职高专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现状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来源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此类学生经过了正规的高中学习,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英语总体水平不高;另一类是从中专、职业高中升人高职院校的学生,这类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偏低,英语基础尤为薄弱。他们的专业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因此,可能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也多。但是由于很多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因此英语语法的知识还需要巩固与提高。笔者对所执教的医学高职高专学校的学生进行了包括口头、书面的中国文化素质调查后发现:他们对于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文化以及中国文化有着较浓的兴趣,但是对于文化词汇的了解还很少。笔者调查了英语护理系以及口腔医学系的100名学生发现: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平时阅读或者书本中出现的文化词语如:春节、瓷器、中秋、剪纸等正确率最高,而对于馒头、油条、中药、玉器、佛教、孔子等知之甚少,对于海峡两岸、三好学生、三个代表、四大发明等几乎一无所知。而这些词汇都是选出来的比较常用的中国文化词汇。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会尽量地用可能的表达写出与中国文化词汇相近的意思,而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则一片空白。在其中一个班级调查时笔者只让他们写出英文单词,而另外一个班级则提示他们可以尽量通过猜测写出意思,结果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结果发现第一个班级学生只写出平时书本出现或者他们记住的单词,而在另外一个班级,学生则发挥了最大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写下已学过的词汇外,还各显神通,有很多学生翻译得还比较靠近。

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承担着对外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而我校英语护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雅思考试到英语国家从事护理工作,有很多使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机会,因此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以及在英语课中学习中国文化也显得更为紧迫而重要。通过文化知识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鉴别能力,培养独立的文化人格,以及更好地学习不同语言的文化。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一,高校应开设一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举办人文讲座、演讲,举行各种文化交流活动。高校可以考虑开设一门真正让学生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必修课。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的较高收视率说明了在当前情况下各个层次、各种职业的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在提高。大学生应注重自身人文修养,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素质,发展健全的人格。另外,大学生应消除“功利主义”的思想,花点时间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种人文讲座、文化交流活动等。

第二,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原因除了学生本身对中国文化重视不够的原因外,还有课堂中缺乏中国文化因素的英语学习内容,使得他们接触的中国文化的内容非常有限。对于非常重视考试成绩的他们在考试中也没有中国文化知识方面的测试,因此,学生没有学习中国文化知识的压力。英语教材中没有中国文化的信息使得教学大纲改革的很有必要。只有教学大纲带动教材以及相关测试的改动,才能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

第三,教师可以在课堂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输人。比如在课堂上让学生轮流做一个简短的PPT,介绍中国的文化精徽,可以介绍各自家乡的特色建筑、手工艺、饮食以及民俗风情,或者介绍中国的文学名著,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笔者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发现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对于中国文化的兴趣有所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有限,主要起着一个引导作用,因此学生只要课后能坚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教师还可以以补充材料的形式,选择优秀的描写中国文化的素材作为教材,或者是中国文学的译文。比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的《大地》,华裔作品《喜福会》,中国作家用英文写的作品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等,还可以阅读英美国家人士对中国典籍的翻译作品,比如,理雅各、辜鸿铭、卫利等翻译的《论语),还有其它的经典作品如(西游记)、(红楼梦》的翻译作品等。

篇9

关键词:模糊翻译;文化翻译;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播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频繁,陶瓷文化交流更是活跃。景德镇因其千年的制瓷历史,精湛的工艺以及文化优势,日益成为对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千年陶瓷文化的对外传承,离不开精准的翻译。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更是一个文化传播、交谈和融会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个性往往会成为翻译的难题。我国陶瓷文化艺术的兴盛对陶瓷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对陶瓷文化的翻译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文化翻译视野中的模糊性

翻译理论界较早提出“文化翻译(cultural translation)”这一术语的是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Eugene A.Nida),他在与泰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把“文化翻译”与“语言翻译((linguistic translation)”,作为两个对立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随着人们对翻译中文化问题的关注,“文化翻译”这一术语成了翻译研究的一个关键词。翻译这个词既有“转换”的意思,也有“保留”的意思,既包含了源语与目的语不同语言形式的转换,也包含了出现文化转向时对源语意义和文化的保留。所以,有学者将“文化翻译”理解为“文化形象的转换”,也有学者将其理解为“文化形象的保留”。文化翻译应建立在对源语和译语两种文化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之后作出的抉择。不顾译语文化特点,一味按字面直译,照搬源语的结构形式,能保留原文的文化意义,反而会使原文的文化意义在译语语境下丧失或被扭曲误解;当然,不顾源语文化特点,用具有浓厚译语文化特色的、固有的表达方式翻译原文特有的一些文化思想概念,这样的翻译抹杀了原文的文化。

长期以来,在文论和文学翻译领域出现文化转向时常用“归化”和“异化”策略。归化翻译具有目的语文化取向,其优点是译文可能深受目的语读者喜爱,但也因此损害了源语及其文化。与归化翻译截然相反,异化翻译具有源语文化取向,其优点是译文保留了源语文化形象的完整性和异域性,使源语文化得到了传播,但也因此给目的语带来了伤害。总之,两种翻译观各有依归,也各有利弊。

模糊集合论的创始人著名的美国数学家查德说过,“模糊理论的重要性基于这一事实――人类具有的几乎所有的思维,特别是日常思维,本质上来说都是模糊的”。因为人类的自然语言、思维活动和相关活动都具有典型的模糊性特征,所以对于翻译这种包含了文化信息的语际转换行为不能用完全死板规律来处理,对文化信息我们可以运用模糊的方法来分析和表达。基于模糊语言学的特点,它与文化翻译的结合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模糊翻译带有强烈的模糊特征,能够很好的处理专业术语和特定文化的表达,使得文化交流变得更加地顺利,更加地有效。

三、模糊翻译与陶瓷文化传播

景德镇固有“瓷都”之称,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世界。在2004年景德镇千年置镇华诞之际,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陶瓷博览会。自此每年举办的国际陶瓷博览会吸引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和爱好者来到景德镇。景德镇已成为对外陶瓷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而如何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将景德镇千年陶瓷文化推向世界,就要通过翻译来实现。模糊语言带有强烈的模糊特征,但是它们能准确的表达和交流思想,正是专业术语和特定的文化表达的模糊性在交际中起了积极作用,才使得自然语言更具有表现力。陶瓷文化在对外交流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运用模糊表达去适应特殊的交际需要。因此,为了更好的达到陶瓷文化交流的目标,译者可将模糊翻译运用到

有中国特色文化的陶瓷用语的翻译中,最大限度地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最大限度地承载源文全部的文化信息。

以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青花瓷”为例。青花是一种陶瓷制造的一种工艺手法,它始于唐宋,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清两代是青花制瓷艺术高峰,以景德镇出产的青花瓷最为著名。素净的青花和光洁莹润的白瓷相称,虽不及其他色彩炫目,却清新隽雅,被誉为“人问瑰宝”。青花瓷的翻译有green porcelain,blue porcelain,blue and white porcelain,qing hua porcelain。这些翻译中green porcelain,blue porcelain,只能表示出瓷器的颜色,而“青花”的“花”没有翻译出来,qing hua porcelain 用异化翻译中的音译只能译其音却没有译出青花的确切含义。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翻译中有颜色“青”的翻译,同时对“花”进行了模糊翻译,译成white,这一翻译不仅保留了青花瓷的颜色,也是对青花瓷是运用天然钴料在白泥上进行绘画装饰的这一精巧工艺的保留。再以“三彩”为例,“明素三彩三足炉”可译为Sancai tripod censer of Ming Dynasty。笔者查到三彩的译法有tri-color和three-color,这两种译法都是直译“三”为“tri”或“three”。这两种译法看似合理但并不准确。因为三彩的“三”并不是指三种颜色,而只是说明色彩较多而已。国外把唐三彩、辽三彩和宋三彩、以及明代三彩统称为三彩,但它们除了用基本相同的颜色外,其他颜色的使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唐三彩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同时还有蓝、紫等色。辽三彩多用黄、绿、白三色,它没有蓝色。宋三彩除黄、绿、白三色以外,还有艳红、乌黑等色,但仍没有蓝色。所以对三彩中的“三”的翻译就需要进行模糊理解,以拼音音译出sancai,避免了翻译表面意思所带来的误解,避免了传统文化内涵的流失。类似的翻译还有斗彩,斗彩是创烧于明朝成化年间,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常见翻译是contrasted colors和contending colors,但这两种译法都不能够非常准确的反映出斗彩的确切涵义。因而还是以拼音的doucai来指称更直接些。

四、结论

陶瓷艺术文化的兴盛为景德镇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借此能够把景德镇灿烂辉煌的千年陶瓷文化和精湛的陶瓷技艺介绍给全世界。要把景德镇陶瓷文化推向世界,要通过翻译来实现,而模糊翻译在文化交际中尤其在陶瓷文化交际中的能够很好的处理文化冲突和专业文化术语翻译,对于保护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完整性和独特性有着积极地意义。(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VI

[2]伍铁平 模糊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心洁.模糊语翻译试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宁波市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拓宽“政府部门、文艺院团、文化企业”三大渠道,多层面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成效明显。2004-2008年,宁波市有关部门组织戏剧、声乐、歌舞、书法、剪纸和奉化布龙、象山渔鼓等40多个团组,到美国、日本、法国等欧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访问演出,既占领了海外演艺市场,又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又积极向国外销售钢琴、文具、音响设备和演艺器材,从而使宁波的文化产品出口一年比一年增加,成为金融危机形势下我省外贸出口的一个突出亮点。

强化保障,搭建平台,大力推进“主导文化走出去”

研究制定支撑文化“走出去”的政策。宁波市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文化“走出去”问题,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大力实施宁波文化“走出去”战略,并从建章立制入手,先后出台《宁波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促进宁波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努力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机制。市委、市政府将组织文化交流团组、签订文化交流协定、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考察文化建设项目作为外事活动的工作惯例和重要内容,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通过业务指导、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途径,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良好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

积极搭建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利用宁波文化周、国际文化艺术节、大型文化赛事等平台,组织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型文化交流项目,输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宁波地域风格的文化精品。如2008年,在英国诺丁汉举办的“宁波文化周”,期间安排的歌舞、器乐、武术、书法、剪纸等具有中国和宁波鲜明文化元素的表演节目,引起诺丁汉各界的浓厚兴趣,并在该市市民中掀起一股宁波文化热。同时,通过举办中国国际声乐比赛、中韩日戏剧节、中国戏剧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俄罗斯文化年、意大利文化节、德国风情文化周、澳大利亚电影节以及浙洽会、消博会、宁波国际服装节等重大的文化经济活动,拓展了文化“走出去”的平台。

挖掘资源,输送精品,大力推进“文艺院团走出去”

推动市属文艺院团“走出去”。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以来,宁波市相继与日本、土耳其、香港、台湾等25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出访交流项目40余批次,积极向外输送和展示文艺精品,内容包括甬剧、越剧、民乐、音乐舞蹈和书法美术等艺术门类和文化学术交流等。如2004年宁波市艺术剧院创作的甬剧《典妻》和民乐《锦绣中华》赴德、法等4个国家7个城市演出,2007年市小百花越剧团赴美国演出经典越剧《梁祝》,以及宁波乡音艺术团赴澳大利亚西尼市政厅进行专场演出,宁波市歌舞团创排的大型民俗风情舞剧《十里红妆・女儿梦》列入“浙江文化走出去”工程和省重点文化精品工程项目,目前该剧已日臻成熟,有关部门在组织进行国内巡演的基础上,准备将他们作为精品推向国际市场。

推动民间文艺院团“走出去”。近年来,宁波民间艺术团逐步走出宁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海外刮起了一股强烈的“中国风”。2008年,宁波市民间艺术团赴土耳其参加伊兹密尔国际文化节和库布克国际文化节,首次代表中国向世界整体展示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奉化布龙、象山渔鼓、茶舞和渔歌号子等民间艺术以独特的魅力征服观众,成为近5年来我国赴土耳其表演最受欢迎的艺术团体之一。

推动民间艺术“走出去”。宁波民间艺术资源丰富,有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4个、省级23个、市级1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1个。多年来,越窑青瓷、青瓷瓯乐、奉化布龙、象山渔鼓、宁海平调等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远赴德国、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展出),并以独特魅力深深打动当地群众。近年来,名声鹊起的“十里红妆”,逐渐走出宁波,向世界撩起神秘面纱;其中,在台湾举办的“十里红妆,七夕情缘――肚兜暨婚嫁文物展”,令台湾同胞赏心悦目、赞叹不已。

打造品牌,开拓市场,大力推进“文化企业走出去”

国有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坚定。宁波作为文化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做大做强国有文化企业。2002年以来,相继组建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广电集团,努力打造综合性文化传媒集团,为国有文化企业“走出去”打下坚实基础。宁波广电集团下属的宁波大剧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从产业链下游――演出平台,向中上游――演出经纪和合资创作剧目推进;2008年,这家剧院与奥地利斯奈德舞台艺术公司合资制作的原创音乐剧《茜茜公主》,在国内的11个省市巡演40场,演出收入8000多万;今年将按计划赴欧洲演出,另外,亚洲地区巡演的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组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