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途径的有机化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途径的有机化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途径的有机化学

篇1

关键词:有机化学;试卷;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51-02

有机化学是生物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课程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评价与分析了我校生物2011级四年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为改进教学方法和构建有机化学题库提供科学依据。

一、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是本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有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56份,皆为本科应届生,无往届重修生试卷。试卷组成:考试试卷分为六种题型,共44题,满分100分,各题型数量及所占比例见表1。方法:运用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应用Excel2000和SPSS统计软件对本次考试试卷成绩建立数据库后,计算出平均成绩、标准差、每道试题的难度、区分度。对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进行分析,并对考试成绩进行了分布分析、正态性检验。

二、结果

1.试卷成绩分析。卷面成绩分析:试卷满分为100分,试卷56份,平均成绩为73.03分,标准差为8.33分,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0分,极差为35分,中位数为72.5分。学生成绩频数分布为:

2.试卷质量分析。试卷质量分析的定量指标:试卷定量分析常用的统计指标是“四度”,即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3]。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本试卷考试成绩进行计算,结果见表2。由表3可见,试卷的平均难度值(P)为0.70,区分度(D)为0.73,试卷试题难度适中,有较好的区分性;信度(A)=0.76,效度(E)=0.87,说明考试结果可信、有效。第五和第三题失分较多,难度系数分别为0.62和0.63,其他类型题难度值在0.73~0.88之间,说明试题难度适中。从试题的区分度看,各类型题均有较好的区分度(区分度系数均大于0.4),能将高分与低分学生区分开。

三、讨论

《有机化学》是一门比较抽象,具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学生普遍反映电子效应、反应历程、立体化学等基本概念难于理解和掌握,重要化合物的名称和结构和反应式难于记忆。本次考试中,学生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小于70分的学生占37.5%,高于80分的占25.06%,反映出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上还有薄弱环节,也说明学习好的学生与学困生成绩有悬殊,提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兼顾两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学生在高中后期没有学习《有机化学》,因此与选择学习《有机化学》参加高考的同学间有差距,这种化学基础学习的差距影响到大学里《有机化学》的学习。因为《有机化学》是接下来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所以教师在以后教学中要特别关照这部分同学,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对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分析发现:此次试卷的平均难度适中,平均难度为0.71,各题的难度及相应区分度对应的关系基本合理。难度最低的是第一题命名和写出结构式,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及对细节把握很准确。试卷失分最多的是第四题完成反应题,本题共14小题,30空,涉及到本课程每一章的内容,虽然不是综合题但是涉及内容较多,知识点较多,学生掌握程度不一,所以多数失分。同时完成反应题尽管难度较大,但是对于学生间的有很好的区分度,所以在以后的考试中,这样的题应该继续保留并深化。本次考试试卷的总体信度为0.78,试卷的效度为0.88,可以认为试卷成绩是稳定、可靠的,较好地考察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综上,今后教学过程中应在加强学生对知识综合理解和运用培养的同时,在考题设计中应增加综合分析试题数量,使试题科学合理,更能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谢庆松,张晋军.考试研究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8-60.

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有机化学 实验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增强人才对于就业岗位的适应性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有机化学是高职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农林牧类高职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机化学的教学形式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组成。理论教学主要是传授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和知识。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一方面能使学生巩固、验证所学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掌握邮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既能,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后续课程和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实验是我院化学制药、生物制药、药品检测、宠物药学等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如何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1.重视安全教育

为了保证有机化学实验正常进行,并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在第一次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时教师不可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室规则和安全知识教育。由于有机化学实验所用的药品多数是有毒、可燃、有腐蚀性或有爆炸性的,所用的大部分是玻璃制品,因此在有机化学实验中过程,若粗心大意,就容易发生事故,如割伤、烧伤,乃至火灾、中毒或爆炸等,教师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室是潜在危险的场所。只要重视安全问题,提高警惕,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加强安全措施,事故是可以避免的。有了这种警惕意识,学生在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时就会集中精神、认真操作。同时教师应教学生一些事故的处理方法,在发生意外时能够及时、冷静地处理。如果遇到紧急状况不懂得处理,惊慌失措,必将影响学生以后的实验,不利于实验课程的正常进行。

2.培养科学态度

每次进行有机化学实验教师都要注意培养学生端正的实验态度、规范的实验操作、精确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协作精神。学生要重视对实验现象细心观察、对实验数据认真记录,对试验结果科学分析,打好学习和工作的基础。教师应向学生详细讲解实验操作及试验后总的注意事项,并作必要的示范。学生进行操作过程中,应仔细观察操作过程,并对不当之处及时纠正。例如,“熔点测定技术”实验,由于苯甲酸的熔程很短(0.5―1.0℃),如果没搞清楚正确的初熔现象,学生记录的初熔温度易提前。当毛细管内的样品出现“发毛”、“收缩”、“软化”、“出汗”等现象,在未出现局部液化的明显的液滴和持续熔融过程时,均不作初熔判断。样品的初熔过程很快,有的学生观察不够敏锐或粗心大意,等到发觉样品融化时,实质上样品已经完全变为液体,达到了终熔温度。特别是个别样品在熔融成液体后会有小气泡停留在液体中,此时容易与未熔融的固体相混淆,应仔细辨别。通过测定熔点,学生不仅可以鉴别不同的有机物,而且可以判断有机物的纯度。实验时不细心观察,有时会导致截然相反的实验结果。

3.注重基本技能操作

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进行过程中,教师应在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将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进行有机结合,力求淡化理论,以实用、够用为度,强化基本技能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基本操作,使学生初步掌握蒸馏、分馏、萃取、重结晶等基本操作。教师应通过安排某些物理参数的测定(熔点、沸点、旋光度等)、有机化合物的制备、定性分析等实验,使学生学会系统运用化学实验方法,掌握实验室中一些常用仪器的操作和使用方法。如“乙酸乙酯的合成技术”实验,分为乙酸乙酯的制备和乙酸乙酯的精制两部分内容。乙酸乙酯的制备这部分实验,可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的制备方法(液―液),并掌握滴液漏斗、冷凝管等一些仪器的使用方法。而另一部分实验――乙酸乙酯的精制,则可使学生进一步强化蒸馏、分离和提纯,以及熔点测定等基本操作技术,熟练掌握分液漏斗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4.合理进行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可给学生提供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和实践,既能考查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和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有机化学理论教学讲授完烃的衍生物后,教师可以安排一次设计实验――烃及其衍生物的鉴别实验,提供乙醇、乙醛、丙酮、苯、乙酸、甲酸、苯酚等溶液,给出实验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写出实验原理,并应用所学的实验技能,设计实验方案,将以上溶液一一鉴别出来。在方案设计时,学生可列出可能的几种途径,从中选择最佳的实验条件和实验方法。设计的实验方案经教师批准后,可进行具体的实验。如此可引导学生多思考,既动手又动脑。

5.适当增加应用性实验

教师在重视基础实验的同时,适当地增加一些应用性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对做有机化学实验的兴趣,又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产品开发和研究打下基础。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我们增加了“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技术”实验。学生在进行该实验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做实验时认真积极。学生不仅掌握了一种新的提取技术和索氏提取器的使用方法,而且巩固了蒸馏、提纯等基本操作技术。

6.尽量开设“绿色”实验

有机化学实验的试剂大多为易挥发、有毒甚至剧毒物质,学生做实验时有心理压力,同时实验产物对环境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开设“绿色”合成实验,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能够放心大胆地去做。如,在有机物的合成实验中,我们进行的是“乙酸乙酯的合成技术”实验。该实验中使用的试剂主要是C2H5OH、CH3COOH、NaCO3、NaCl、CaCl3、NaSO4,不仅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负面影响都比较小,而且成本较低。

7.加强实验考核

为了切实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教师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的考核。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的观察、数据记录、实验结果等都应作为考核的内容。每次实验结束后都应及时对所做实验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核。实践证明,学生在接受实验考核后,在思想上会更加重视实验课,实验更认真,课前预习和课后的复习也更到位。

参考文献:

[1]张龙.有机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药品经营与管理;有机化学;课程改革

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医药商品的购销、调储、检测、养护及质量控制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既具有药品基础知识又掌握经营管理相关知识。有机化学是该专业学生学习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天然药物化学等课程的基础,也是构成学生基础知识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能力要求偏重于经营与管理,因此相当部分学生对有机化学对所学专业的作用认识不足,学习缺乏动力;该专业招生采取文理均招,高中选读文科的学生化学基础差,有机化学课程包含的有机物和反应种类、反应条件众多,反应机理抽象,容易产生学习困难从而失去学习兴趣[1]。面对诸多问题要在有机化学教学方面切实保证教学质量,着力于服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本校适时的进行了以该专业为切入点的课程改革,对教学文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进行全面改革,为其它专业进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1教学文件

目前本校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专业众多,与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同处于大学专科层次和非化学专业的还有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安全与检测、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制药技术等专业,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掌握程度要求不同,在教学内容上需要同时考虑基础课与专业课课群之间的呼应,既要服从各专业对化学基本内容的要求,还要进行各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索。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明确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体现教学内容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本校的有机化学教学大纲只针对本专科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区分,同一层次不同专业之间共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上没有进行相应区分,不利于各个专业的不同需求和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因此在本次课程改革中,结合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重新制定了针对该专业的教学大纲。在新制定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有机化学课程在该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性质和任务;具体化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及实现方法;在主要教学内容部分依据按照章节顺序,针对有机化学与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后续专业课课群之间的联系、该专业人才培养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程度,在每个章节中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达到的知识与能力、具体教学内容的学时分配、结合企业标准应该达到的具体标准以及实现方式。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对教学电子教案和教学PPT进行了相应的修改更新,并就与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相关度高、不易理解的几个重点知识点录制了微课教学视频。

2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首先是确定合适的教材。在调研了学生的高中化学知识基础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有机化学知识需求程度的前提下,教材选择由本校教学名师主编的专科教材《有机化学》。在新编制的教学大纲中,明确了每一个章节的教学内容纲要,以教学大纲为指导来具体编写教学教案和教学PPT。教学教案和教学PPT的编写一是内容编排顺序上和教材的内容编排尽可能保持一致,目的是照顾中学阶段化学基础差部分的同学,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其次,增加与药物相关的实例来讲解相关的有机化学知识,增加学生对基础化学知识与专业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解和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烯烃顺反异构中引入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恩他卡朋片等的例子,分析其Z构型和E构型的结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所带来的药物性质的差异;在环烃一章讲到苯环上接有取代基的命名中,给学生介绍邻羟基苯甲酸—水杨酸,以及百年经典药物阿司匹林。在介绍醇的酯化反应时介绍治疗心绞痛的药物硝化甘油;羧酸酯化反应中再次提到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并分析由水杨酸至阿司匹林结构变化对药物与人体作用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依据药物官能团性质初步分析药物的理化性质,从而进一步分析药物生产、储存和输运中注意事项,初步建立学生对所学知识和今后应用之间联系的认识;在对映异构知识的介绍中,引入经典药物致残案例反应停事件,并介绍了氯胺酮和常见止痛药物布洛芬的构型分析和不同构型的药物作用效果差异等等。再次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取舍[3],着重介绍有机物命名方法和典型化学性质及应用,舍弃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关性低的复杂的有机合成和反应机理。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并且通过项目式教学分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学中融入双创教育内容。

3教学方法

当前大学教学的对象是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90后大学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和书本学习[2],手机、电脑等互联网终端成为乐于接受和方便快捷的新途径,这也是当前慕课兴起的受众基础。在这种大环境中,传统课堂要吸引学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需要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方法[3]。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也称作问题式学习[4-6],强调把学习设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实施对象为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专科班学生,因此在项目设置和问题设置方面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相关性,同时紧扣人才目标,使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符合双创要求,通过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在选择项目和设置问题之前充分考虑到项目涉及的有机物是某一类有机物的典型代表,所涉及的性质也是后期专业课紧密相关和需要直接应用的知识。用表1列举的小项目为例,说明本次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式和化学知识如何在项目中分布:问题1的答案涉及到醇、醛和羧酸的命名、醇和酸的水溶性、乙醇的氧化等知识;问题2将乙醇的氧化从生理反应引申到具体化学反应和醇的鉴定;问题3再次强化乙醇的物理性质和醇的氧化反应。其中重点强化的有机物的命名、醇的水溶性和氧化反应及反应产物,其中涉及的醇的理化性质正是后续课程中对醇这一类有机物重点要求掌握的知识点。设计项目总数21组,团队组建38支,不同组学生项目完成的情况各有差异,基本上都达到了项目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要求的预期,也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另外课程改革还聘请了国内知名制药企业相关人员为学生做面对面的专题讲座,增强学生对有机化学知识与自身专业发展的相关性的认识,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巨大变革。这一举措不但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4考核方法

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成绩评定方法和比重分布的改革十分重要。本次课程改革成绩评定方法结合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将学生的过程参与度和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指标,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方面强化过程中考核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成绩评定方法按总分100分计,具体分布情况为:课堂学习情况和完成必修内容的作业为传统考察项目,总分各10分;项目完成情况———包括资料收集和PPT制作、团队合作和课堂知识呈现效果15分;参与专题知识讲座和讲座后汇报15分;期末笔试试卷卷面总分设置为50分,各项成绩总和即为总成绩。如此设置,一方面学生对各项考核分数有直观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更注重课程的过程学习。已经进行改革试点的班级考核情况相对之前几年该专业的考核情况有很大的改观,学生考核及格率大幅的提升。

5结语

我校当前在药品经营与管理与管理专业所进行的有机化学课程改革,取得了部分成功的经验,可供其他非化学专业参考,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细节性问题需要进一改进和完善。有机化学作为工科类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如何让学生乐学、善学、学好,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王朝霞,俞哗.构建高等有机化学基础的本科教学知识体系[J].化工高等教育,2014,31(3):25-27.

[2]李利平,王欣悦,张晓雯.民办高校“90后”大学生特点及管理之我见[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7):66-67.

[3]高伟.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高教学刊,2017(6):113-114.

[4]隋丽丽,孙莹莹,苗丽华.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研究[J].广州化工,2016,44(6):161-162.

[5]陈之朋,习保民.PBL教学法在高等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3):179-181.

篇4

【关键词】有机化学;教学过程;学生能力

有机化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或者中学化学教师来说也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程和主要的讲授知识。因此,对于掌握有机化学课程知识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有机化学在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中起着的重要作用。有机化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尤其是材料,生物、食品、环境、农学、给排水等专业的基础性地位,扩展性,发展性、安全性、利用性等方面的高要求,在各学科的交叉渗透中受到很大的重视。如何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启发学生对于此课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此课程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由于有机反应涉及的机理抽象,所反应的种类较多而且容易混淆,因此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学生普遍认为难学的课程之一。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的学习,失去对此课的热情和兴趣,与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本文根据自己对这门课程的授课体会及通过跟相关专业的教师交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的,对有机化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有机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综合能力的几点具体的看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此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学习最大的动力就是来源于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积极进行探索。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这样的方法既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更深一步的发展,也限制了他们主观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充分启发、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学习和钻研问题的学习气氛。课堂上,培养学生不断地积极思考、广泛交流的自学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时要重视问题设置的关键。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的记忆和调节课堂气氛,要善于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既活跃课堂气氛,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此课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感受到到自学的益处。

二、加强实验教学,提高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是一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相关的学科,因此,我们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要善于把教学内容和实践结合到一起进行思考,经常要举个平时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有些有机化学品的实例和实验成果。

实验教学对学生有助于形成有机化学的概念,理解所学知识,培养过硬的实验技能。通过试验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深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实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从实验现象、实验操作的过程等不同视角仔细观察,培养学生“通过现象观察——积极思考探究原理”的良好观察习惯。例如,对于性质实验来讲,仔细观察物质的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沉淀物质的产生、是否有气体的产生、是否有温度的变化等等,对于实验操作的整个过程要仔细仪器的装,拆,温度计和水温度的位置等等。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全面的观察能力。观察时,将思维活动贯穿在观察全过程中。观察前要好好把握观察的对象、方法、步骤。学生要充分的做好实验前的所有相关的准备工作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只是指导,点拨,讲解实验注意事项,纠正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的错误。在具备一定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可适度增加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实验内容,使学生将所学的基本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

三、理论联系实际将结合到日常生活中的热门问题来学习有机化学

对于有机化学课程,通常在社会上一般广大群众的认识总是与环境污染、剧毒、易燃易爆、对人体伤害等一些负面的因素扯到一起起的。社会上的一些重大热门的食品安全和社会污染事件,往往都与有机化学品联系在一起,如我国的瘦肉精事件,台湾的多氯联苯事件,英国的中毒事件等等。 这样,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去讲授有机化学的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四、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

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图、文、声等生动并茂的特点,为传统教学提供了更先进、更强有力的教学手段,而且信息量大,能直观、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使学生视听觉并用,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将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同时教师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适当的进行板书,调动学生对此课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借助多媒体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只有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容易进入在课堂上的被动状态向主动学习的状态,才能更深一步的增加学生对有关有机化学课程所学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玮炜,等.对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几点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79-81.

[2]徐寿昌.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张法庆.有机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4]李莉.有机化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篇5

关键词:高职学生;特点;有机化学;教学现状;教学质量

一 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 文化基础较差,学习困难较大

高职院校的生源一般都是低于普通高校分数线的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起点较低,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学习困难相对较大。任课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学生难教,学生反映则上课听不懂,尤其是文化基础课程。

2 对高职教育认识模糊,学生自卑心理较为严重

一是由于高职院校属于专科层次教育,学生在本科生面前自然产生自卑心理。二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体制的不完善等原因,使社会和学生家长产生了一些偏见。认为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专合并升格的,教师水平较低,学生底子薄,教学质量差,培养出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不如普通专科生,当然更不如本科生。

3 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社会、家庭和学生对高职院校存有诸多偏见,似乎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完全是出于无奈。主要表现为:有的学生只是想混个文凭,毕业后托“关系”找份工作;有的则是为了应付父母,逃避社会家庭压力和繁重劳动;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想学好一门专业,掌握一技之长,但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及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感到前途渺茫。

4 生活自理能力差,集体观念淡薄

高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有部分出生在家境较好的家庭,父母过分溺爱,从小娇生惯养,使他们养成任性、自私自利等坏习气。家庭过多的照顾,使他们怕苦怕累,生活的独立性、自主性、适应性等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又因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龄群体生活的环境,导致他们的集体观念淡薄,喜欢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二 目前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学生化学学习状况堪忧

(1)从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成绩来看,化学成绩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对化学元素符号记忆模糊、基本概念认识不清、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基本知识点掌握不熟练。知识相互混淆、更谈不上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2)从高职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不高。一是学生对化学等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重要性理解不够,急于求成。主要体现在学生一人学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学习专业课,比如医学专业的学生,总想能尽早与病人接触,开个药方什么的。二是入学时化学基础较差,导致了他们对化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厌烦,更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

2 教师的教学能力相对滞后

(1)教学观念陈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依旧照本宣科,内容缺乏科学性、实用性、适应性,没有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特点,许多新知识、新内容及学科发展的新动向等没能及时地融入教学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根深蒂固。

(2)教学方法单一。教师仍是以已有化学知识的传授为教学目标,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方法,“满堂灌”现象较为普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探究性、实践性等教学方法不能被广泛地采用和推广。

(3)教学手段落后。教师在教学中还依赖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三尺讲台”的传统教学手段,高速发展的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未能有效地得以普及和应用。

三 积极引导学生重视有机化学学习

1 学习有机化学对学好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有机化学是高等职业院校农林生物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它不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后续教育至关重要,而且为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基础生物化、作物病虫害防治、药理病理、饲料与营养、农林牧产品加工等都需要以有机化学理论为指导,有机化学知识为基础,化学计算和实验技能为依据。随着人们对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人们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释生命现象,这必将极大地促进农业科学的发展。所以,只有学好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其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生物类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

2 学习有机化学对解释自然界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有机化合物。例如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切细胞必需的组成成分,是生命现象和生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它们是存在于皮肤、肌肉、骨骼、神经和血液中等的主要物质;生命最基本的活动――新陈代谢,是由千百种化学反应组成,这些反应几乎都在相应的酶催化下进行的;动物体瞬息不停的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血红蛋白将新鲜氧气送到全身每一个细胞里去,同时把二氧化碳带走并排除体外。

3 学好有机化学对改善人们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作用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例如: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人类大量使用的聚乙烯等塑料制品形成的各种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室内装修造成的以甲醛为主要物质的室内污染以及“三废”等,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危害。但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又离不开有机物:我们吃的饭菜,它含有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生活中常用的合成纤维、塑料、纸张以及大多数中西药物等都是有机物。

四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教学质量

1 注重研究教材,确保教学效果

(1)钻研教材内容,把握教学重点。高职有机化学所包含内容较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其要求和侧重点不同。我们必须本着高职院校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比如:畜牧兽医专业要把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碳水化合物、脂类化合物、蛋白质和核酸等作为教学重点。农林类专业,要强化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三大营养物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与专业学习有关和工作应用相关的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与训练,充分体现教学的针对性。

(2)强化知识联系,促使融会贯通。有机化学内容多而杂,规律性较差,往往被认为是一门只能“死记硬背”的课程。教起来枯燥,学起来乏味。但是,有机化学的系统性强,内容前后相互关联,平行扩充。因此,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前挂后联,温故知新。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总体思路明确,条理清楚,前后知识融会贯通。

(3)重视课程开设,确保足够课时。鉴于生物类专业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结合学生化学基础差的现状,学校应必须开设有机化学课,而且要将课时数开够、开足,保证学生进一步掌握各种

综合能力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

2 改进教学方法,凸现学生主体意识

(1)变讲授知识为主动求知。根据有机化学知识特点,教师应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多给予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他们摆脱那种“生浇硬灌”的教学模式,掌握学习的t动权。在教学中多一些对话、问答、互动、交流等多边活动,采用“问题讨论法”、“主题研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2)营造宽松和谐教学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尊重学生的意志和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在当好“导演”的同时,也要当好“演员”,积极营造与学生互动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敢于参与也乐于参与学习。

(3)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空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有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有发现、思考、想象的空间,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体系,每节课都应适当给学生留出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时间及其展示自主学习能力的机会。

(4)巧妙设计问题情境。问题情景的设计是创新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化学问题时,一方面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另一方面还要考虑问题设计的整体性、启发性、针对性及艺术性。如在讲解化学性质和基本原理时,可列举出生产生活中的许多实例,设计一些与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思考和回答,从而激起每位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

(5)培养学生科学质疑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既要鼓励学生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又要给学生科学质疑的权力,允许他们不断怀疑、挑战、创新探索,提倡不能“准书、惟师、惟上”,敢于和善于在学习和继承的基础上大胆质疑。通过在接受化学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自觉质疑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尊师而不畏师,喜欢提问题的良好习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课件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材-教师-黑板”为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效率比较低。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化学中一些抽象的内容通过动画、图表等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这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传递量,而且还可以将化学反应用动态效果表现其物质的结构变化,加深学生对各种化学反应过程的理解,增强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比如,运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酶的作用机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等,可将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糖代谢过程的步骤多,但又不要求全部掌握,把糖代谢的具体过程制作成课件进行教学,一方面给学生以整体感,理解代谢是一个连锁反应,另一方面可有选择地讲解其中的重点步骤。

五 加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环节

1 发挥课堂演示式教学作用

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理论课教学内容中穿插一些课堂演示实验、虚拟演示实验或仿真训练,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使得抽象的、枯燥的有机化学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与示范性。如在讨论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时,在实验室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了理解和记忆,收效显著;在介绍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提纯方法或手段时,穿插有机实验基本操作的视频演示内容。如蒸馏和分馏,普通蒸馏、减压蒸馏和水蒸气蒸馏等综合在一起讲授,将这几种基本操作的适用条件与应用范围加以对比与区别,学生不仅能认识各种分离、提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还能更明确地了解实验步骤,更准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既加深了理论知识,又促进了实验教学。

2 注重设计性实验教学

篇6

化学高考中有机化学部分占分值20分左右,是高中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有机化学在两部分呈现:必修教材《化学2》中的第三章有机化合物以及选修教材《有机化学基础》,包括了烃、烃的衍生物、糖类、氨基酸、蛋白质、高分子化合物等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性质与应用。对学生而言,有机化学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因为,自初中到高一以来学生一直学的是无机化学,进入高二后突然转变成有机化学,在内容和学习方法上与无机化学明显不同,一下子不能适应。虽然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简单,但由于有机结构的复杂多变性、反应的机理抽象难以理解,让学生觉得有机化学难学甚至出现畏惧心理,从而形成学习上的压力,影响学习的效率。因此,有机化学的有效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施。

一、做好化学实验,实施有效教学

学生对化学科目的兴趣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作为一种无形的学习动力,教师应该把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作为化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想方设法将兴趣教学渗透到化学教学中去,让学生既感受到学习的动力又享受学习的快乐。从而实现有效教学,高效课堂。在课堂中,教师充满激情地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可点燃学生的兴奋点,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增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对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概念进行讲解时可用“一上一下,有进有出”“只进不出”这样一些词语形象地描述取代反应的特点。这种形象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使得难以理解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又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了对有机化学概念、规律的理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合理的实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和锻炼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简单易做的实验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教师应让学生亲自去做(如乙醇、苯等有机物的性质等实验),也可由教师课堂演示;对于较复杂的实验,教师可通过视频呈现(如甲烷的取代反应等实验)。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物质的性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目标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探究性实验来组织课堂教学(如可让学生进行苯酚与浓溴水的实验,看到浓溴水褪色且有白色沉淀现象产生再引出问题:苯酚与浓溴水发生的是加成反应还是取代反应,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最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酚羟基对苯环的影响使苯环上的氢原子变得更活泼,易被溴取代)。

二、运用现代技术,促进有效教学

传统化学教学中,由于知识点较多且零散、板书多、容量少、课时拖延,使得课堂教学死气沉沉、缺乏活力,导致效率低下。如今,多媒体教学辅助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枯燥乏味的讲课转变为将图片、文字、声音等有机组合在一起的授课过程。化学课堂从静态变为了动态,从抽象变 为了具体,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地从不同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感官刺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学习到了新的知识,使有机化学知识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反应机理变得直观易懂。此外,多媒体技术在有机物空间构型、原子的共平面等问题中的用处很多,例如CH1空间构型为正四面体结构,仅从书本、图片、模型中很多同学不一定能看出来,但利用多媒体动画将空间结构中的几个原子连起来,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

分子结构模型在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习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些立体感很强的有机结构可利用球棍模型帮助学生了解分子的立体结构和原子的相对位置;在同分异构体教学中也可利用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了解书写同分异构体的一般规律。这种看得到摸得着的直观的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三、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有效教学

篇7

【关键词】微课;有机化学;教学;现状及探索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信息技术理念的不断深入与推进,微课以其智能化、大众化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纷纷将其运用到高校课堂。“有机化学”作为一门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型学科,许多抽象的内容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更加直观、形象,它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因此,深入探索微课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微课的概念产生与特点

对于微课的概念,国内最早是由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研究所的胡铁生引进,他对微课的定义为“一种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对单一知识点进行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随后,我国高校纷纷将微课引入课堂教学中,然而目前学者尚未给出统一的意见与解读,但是究其根本,微课的概念本质并无多大差别。在2013年,著名教育学家黎加厚对微课的定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微课即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内容单一却具有明确的目标性,以专题巩固的形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微课程体系。据心理学研究,通常人们能够将注意力限度保持在10分钟以内,因此,微课的设置理念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学习单元理论为基础,是一种高效有序的新型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微课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的补充和修缮,它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日常的教学课堂,让学生学习到课堂之外的知识。同时,微课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自己授课过程中的缺憾和不足进行思考。因此,从该意义出发,微课是教师实现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总之,微课将成为今后高校课程教学的新形式,并逐渐凸显出其广泛性和大众性的主要特征。

二、微课与常规课的比较

在实践教学中,微课与常规课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下面着重从几个方面介绍两者之间的不同:

1.课程内容方面

微课是侧重其中一个知识点,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突破和渗透,帮助学生理解;而常规课是一套全面系统的课程体系,是一节完整的课堂,从课程导入到知识讲解,最后是对本堂课程知识点的总结。

2.授课形式方面

微课的授课形式体现了多样化的特征,教师可采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辅助手段,将知识内容以多种形式进行再现和解读,还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回放;而常规课是教师通过板书、教学语言等传统载体进行知识讲解,教授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单向性。

3.课堂时间方面

微课的授课时间保持在3~10分钟左右,恰好能充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而常规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在45分钟以上,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经常在课堂上出现思维的跳跃与听课的空白,教学效果并不理想。4.教学场地方面微课的教学场地限制相对宽松,只要有计算机和网络,学生在家中就可以学习;而常规课则不同,需要在特定的教学场所内进行。5.教学知识点方面微课教学的知识点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会对单一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对于某一知识点出现盲区的学生大有裨益,学生在学习微课时可以查漏补缺,有效弥补知识漏洞;而常规课的知识点比较混乱,针对性较弱,更加注重对全局的把握和掌控。

三、微课在当前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类型

1.三维分子模型微课的使用

在有机化学领域中,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其官能团、分子键的形式可谓是错综复杂。在教授相关化合物的结构和功能时,教师可通过插入三维分子模型微课,对学生进行专题教授,积极引导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直观认识,并对各类化合物的联系和区别进行细致解读,以帮助学生对该类问题的认识和掌握,降低学习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醇类化合物的官能团是羟基,烯烃的标志是双键等,这种三维分子模型微课可以对物质的三维立体结构进行生动、详细的展示,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不同物质的形象认识。

2.三维动画模型微课的使用

“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反应类型很多,主要是官能团的转换与化学键的重组等内容,学生只要掌握了有机化合物的反应原理,就能简单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掌握实验现象。在有机化学推导中,学生了解各类化合物的检验方法及物质判断,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有机化学知识点的认知。例如,对于苯的取代反应、烯烃的加成反应、醛基的缩合反应等抽象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利用三维动画微课将化学键与官能团的变化情况展示给学生,从而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理解。

3.实验视频微课的使用

大学生群体的求知欲与探索欲都较强,因此,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与“钥匙”。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适当引入实验,从而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之中,增加课堂活跃度。例如,在学习银镜反应、溴水与各种烃化物反应、高锰酸钾与烃化物反应、萃取实验等课程内容中,教师利用实验视频微课教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反应过程及实验现象,强化了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化学资源浪费,实践了绿色环保的重要理念。

四、微课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立足基础,拓宽知识

“有机化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抽象思维与逻辑思路,其典型特征就是凸显出较强的理论性,对于初学该课程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常规授课中,教师只能采用黑板、粉笔、实物模型等有限的教学道具,在教授这些抽象的概念时,教师光靠这些器具和语言表达难以体现有机化学概念及模型的本质。例如,甲烷的结构是正四面体,苯环的“特殊键”采用单双键交替的形式,共轭效应中电子云的变化等,这些内容极其抽象,即使是空间能力强的学生也难以理解。而微课可以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辅助手段,将这些有机分子的轨道、化学效应在三维空间中的形成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有助于学生从多重角度理解和观察,加深学生对基本原子轨道形成的认识,拓宽思维,加强其对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的构建。同时,“有机化学”课程中化学反应的具体过程也是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了解“旧键断裂,新键形成”是掌握该有机物变化的前提和基础,而微课就可以将该过程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例如,乙烯加成反应过程,教师可以利用制作的微课视频将这一反应展示出来,不但增强了该课堂的渲染力与表现力,而且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因此,利用微课模式,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中基本概念及相关模型的具体构建过程,还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其今后“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实践,提高技能

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众多科研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操作技能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真理,获取知识。但是受高校课时时数的制约,学生不能将课上涉及的实验仪器及装置都进行操作,因此,要充分利用微课教学的便捷性和全面性等优势。例如,在测定旋光性物质的旋光度时,旋光仪作为一种新的实验仪器,学生只能根据旋光仪掌握读数的技巧,不能对其内部结构进行细致了解。如果拆卸仪器,不但有可能会损坏仪器,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而依托于微课可以有效避免这一弊端,微课视频中的图片、flash等素材可对旋光仪的内部结构进行展示,帮助学生了解其内部构造极其工作原理。另外,许多仪器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和不可操作性,学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实验室让学生了解仪器的应用情况。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教学让学生掌握该实验的安装事项及先后顺序,帮助学生了解此类实验的注意问题及常见错误操作,进而建立对该实验的全面认知。实验作为“有机化学”课程中的一项必修、必学技能,能够培养学生求真知意识的形成,因此,微课教学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启发思路,学有所用

“有机化学”课程要与实际生活挂钩,增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让学生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有所侧重地实施教学任务,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的,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增强学校课程的实用性。例如,对生物学科专业的学生要加强“有机化学”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对农学专业的学生要侧重讲解磷、硫等有机化合物;对医药专业的学生要着重药用医学方面知识的讲解等。并将国际最新学术前沿的动态与课堂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资源并将课程信息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激励学生将“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学科。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中,微课教学相较于常规课教学更具有强调和突出意义,对于促进我国高校教育发展、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和构建高效、系统的微课教学体系是很有必要的。然而,我国微课教学体系发展尚不成熟,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作为一把“双刃剑”,我们要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优势,制定合理的实施策略,进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慧彦,马卫兴,陶传洲,等.计算机在有机化学极其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3,(13):265-267.

[2]翁嘉,周驰.微课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4,(2):86-89.

[3]程芳婷,赵莉,仲芯颖.有机化学教学中微课的制作及应用[J].广州化工,2015,(17):236-238.

[4]李蜀眉.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5]杨云.高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J].广东化工,2015,(10):186.

篇8

关键词:双创;“有机化学”;实训教学

1重构课程体系框架

以“双创”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为依托,在做与学的过程中,渗透创新创业意识、传播创新创业方法、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模式[3]。传统的“有机化学”课程过分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逻辑性。本课题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在每个章节实训内容的选取上,从贴近生活的创业实践项目与开放式实训项目入手,延伸至专业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能与用途,掌握专业实操技能,并且注重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如表1所示。

2实训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

2.1加强实训技术信息化的应用。随着多媒体、移动互联网及智能终端的发展普及,充分考虑“00”后学生学习特点与习惯,利用本课题组成员近期出版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将原本系统的知识与技能科普化、碎片化、颗粒化,使学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方便地学习,学生则更容易掌握知识技能,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2.2优化实训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多引入创新创业项目以及专利案例,有效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促进学生的创新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开放式的实训项目为依托,可以使学生由知识技能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能动建造者,鼓励学生在实验方法的改良、仪器的改造等方面进行创新研究,闪现的新思路、新问题、新措施都能成为可申请专利的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4]。2.3加强实训教学的延展性。“有机化学”实训教学不局限于课堂内的学习,亦不局限于本专业的应用,还可以延伸到专业外的其他领域。学生通过“有机化学”实训项目列表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指导学生社团的实践活动,在原有的生物科技协会和DIY手工协会的基础上,注入课程元素,与专业结合,使所学知识技能得以巩固、升华与泛化,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制作创新产品。2.4改革考核方式。目前,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重期末、轻过程的传统评价模式,这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不利于双创人才的培养。应采取多元化、立体化的考核方式,如个人与小组考核相结合、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基础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考核相结合,将学生参加的创新实践、竞赛、专利以及撰写项目计划书、论文等纳入考核范围。2.5提升课程教学团队的双创教学能力。通过派送调研、学习考察、进修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课程教师的高职教育水平、专业水平、创新与创业能力。为落实“三教”改革新任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致力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和实践创新教学能力,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全面提升学院教学质量。

3实施效果评估

通过学生评价、同行评价以及对改革前后教师和学生在思想观念、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创新能力、创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见表2),2018级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各能力的发展明显优于前两届(见图1),故判断新型“有机化学”实训教学改革方案具有可行性。

4结语

篇9

摘要:甘肃二本院校《有机化学》是否适合“慕课”的教学模式,以问卷形式,抽样调查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三个年级466名学生使用校园网络平台的学习状况,分析学习动机、态度、效果和对慕课的认知程度,以探讨学生参与MOOC学习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学生拥有使用网络平台学习的基本能力,但在《有机化学》主干课程教学中完全慕课化,尚需完善教师教学素养和学生学习能力。

关键词:慕课;有机化学;问卷调查;网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09-02

《有机化学》作为化学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繁多,发展尤为迅猛,与物理、生物、数学等领域相互渗透[1],这使得《有机化学》在有限的学时与不断扩充的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信息化教学是根据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应用现代教学方法而展开的一种教学模式[2]。“慕课”伴随时代要求,脱颖而出。作为一种新型的大规模、开放性在线课程[3]具有“微课程、小测验、及时解答、学习自主”的核心理念以及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学生获取知识容量大、方便快捷的优势[4],它打破学校间的壁垒,使丰富的优质教学资源全球共享,在高等教育界引发了一场革命[3]。

然而,慕课为学习者提供顺应时展的学习模式及平台的同时,它也要求学习者对这种新的学习模式的认可及适应能力。地处我国经济、交通、教育欠发达的西北地区的甘肃,这种教育模式是否适用于本地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兰州城市学院学生使用网络平台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学习方法与效果、对慕课的了解途径与接受程度等方面,为《有机化学》慕课教学的开展提供可行性的探讨的同时,也为进一步改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一、学生学习情况调查概述

本次调查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一、二、三年级化教、化工和环境三个专业学生为样本,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从使用网络平台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及对慕课的认知、接受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慕课教学的可行性。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6份,回收466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466份,有效率100%,其中化学教育学生182人,化工学生186人,环境学生98人。

二、结果与分析

1.网络学习的目的、态度及效果。调查结果显示,有45%的学生是为了满足选修学分的要求而选择了网络课程,23%的同学认为网络课程具有不受时间限制的优势,22%的同学因为想要学习本专业以外的感兴趣的课程而选择网络课程,只有10%的同学出于好奇对网络课程进行尝试。结果表明,只有少部分同学意识到网络平台学习的优势,大部分同学选择网络平台学习具有盲目性,其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人翁意识,主观能动性较低。

在对待网络学习的态度方面,学生每次学习网络课程的时间长短不一,62%的同学能保持在2小时以内,少数同学能持续更长一段时间,这说明网络课程学习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网络课程虽然具有吸引力,但不够强大。

对于使用网络平台学习的感受与效果,绝大部分同学感到有难度,只有13%的同学认为这种方式学习课程既轻松又容易。有31%的同学在进行网络平台学习时不能做到认真听课;造成学生不能认真听课的原因很多,接近一半的同学认为视频过长,少数同学觉得自己的自制力有限,还有一部分学生感到网络学习不能进行交流且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在这种新的学习模式下,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网络平台学习带来新鲜感,开阔视野,学习方便,但是对于掌握课程的重难点、主线清晰度方面存在难度。这些结果与学习目的的调查相一致,再一次说明学生主要学习方式是课堂学习,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有偏差,对学习方法的认知缺乏前瞻性。

2、对慕课的了解与认知程度。低于50%的同学对慕课有简单的认识,他们有的通过老师同学推荐而了解,有的被学校要求关注,还有一部分同学是通过网络视频了解。慕课教学方式的开放性、课程的多样性以及上课的时间与地点的便利性成为吸引学生的不同原因。在与慕课的接触程度方面,有65%的同学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数据说明,学校仍然是学生认识慕课的主要途径和渠道,同时表明在兰州城市学院学生对慕课比较陌生,老师对于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的宣传不到位,学生对于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关注度不高。

三、结论

慕课作为教育和学习的新模式极大地冲击和影响着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知名大学共建中文慕课平台,实现在线优质课程共享。在不久的将来,慕课会逐步在全国各级各类院校中得到推广和普及。甘肃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其教育水平较低,教育资源相对落后,为了尽快跟上国家教育改革的步伐,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对兰州城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的学生接受慕课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了研究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甘肃二本院校《有机化学》开展慕课教学尚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改进。原因:(1)大部分学生观念陈旧,尤其针对于专业课程,学习方法与手段比较单一,习惯于被动课堂接受知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加上学生没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具体的成长规划,造成自身自制力较差,学习缺乏动力,对新鲜事物仅仅好奇,而不去探究。(2)学生对慕课比较陌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网络平台学习的有效方法。《有机化学》属于化学的四大基础课程,与多门课程有交叉,它又是考研的必考课程,完全通过慕课手段进行教学,会造成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牢固,重点没抓住,难点未突破,体系不健全。(3)部分教师工作因循守旧,教育理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课堂设计缺乏新意,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脱节,课件冗长没有亮点,这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面对慕课的来临,老师和同学被赋予新的使命和要求,我们不仅要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而且要加大慕课圈层宣传力度和学校推广影响,更要在慕课背景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革,为迎接慕课的到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鸿杰.独立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3(02):208-209.

[2]刘建宇,刘晓平,张辉.在信息化条件下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民营科技,2016,(8):266-267.

篇10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268-02

化学是医学院校各本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现状

多年来,我院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大体上是“课前预习、课堂实验、课后学生完成报告、教师评阅”这样一个过程。这种类型的实验有利于强化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学生认为化学实验对学习的帮助不大,有少部分学生抱着应付态度进行实验。我们在2012年3月到7月的医学检验本科《有机化学》实验中开展了部分综合性实验,发现学生主动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提高,获得的实验现象为开始有目的的交流,发现问题也乐于与老师讨论,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针对我们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综合性实验中学生出现的积极信号,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索,结合现代实验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锻炼,提高自主学习和科学实验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

1.实验内容的层次性和全面性改革。根据医学不同的专业设置和学生已储备化学知识的情况,结合多年来化学实验教学开展的经验以及化学实验教学的客观规律,对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式、实验考核办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合和设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开展“一体化,多层次”构建,加强基础练习,减少重复性实验,按比例设置基础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加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总化学实验学时中的比重。由于实验教学学时较少,针对部分优秀学生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学生的实验内容由浅到深,由基础到综合,由设计到科研,具体内容为:第一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占总实验学时的三分之一。训练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强化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可在原来的验证性实验中选择和保留一部分,计划开设的验证性实验如:①醇、酚、醛、酮、羧酸、胺类、糖类的性质实验;②有机物的熔点、沸点测定等。第二层次:综合性实验,占总实验学时的三分之一。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学生预习实验内容并了解相关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教师讲解示教并介绍各种常规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最后学生分组操作,通过合作交流分析,完成多步骤的实验过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综合运用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计划开设的综合性实验如:①乙酰水杨酸的制备和重结晶;②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等。第三层次:设计创新性实验,占总实验学时的三分之一。实验的选题来源于与医学或生活相关的问题,由老师给出实验选题,或限定一定的知识范围由学生自拟题目。学生以2~4人为一个小组,确定选题和指导教师。旨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化学知识在各个方面特别是医学上的应用有更广泛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化学知识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如:①阿斯匹林药片中乙酰水杨酸的含量测定;②番茄中番茄红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2.改进实验教学方式:①强调课前预习。制定严格的预习制度,在实验前预先通知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实验教材,书写实验预习报告,教师实验前检查并记录作为实验成绩的一部分。②加强师生互动。教师在实验开始前除了内容讲解,并对仪器设备进行示范性操作外,还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提出思考问题,让他们在实验中去找到答案,使学生除了规范操作,还要仔细观察、及时记录,进行分析;设计性实验中指导教师需要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事先设想,对学生发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及时交流解答,从中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与科研教改课题。③重视实验总结。在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后需及时完成实验报告。设计性实验则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教师指导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实验报告,并把实验的整个过程制作成PPT汇报。

3.根据不同化学实验类型,设计不同的综合考核办法,科学测评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我们的本次实验教学改革分别在2012级生物技术专业、2012级预防医学、2013级临床医学卓越医师教学改革班共三个班中进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探索。针对本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项目组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收回的189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下:

四、制约有机化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因素

1.实验课学时较少。我校大多数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学时均较少。以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为例,有机化学实验为18学时,但设计性实验在开展的过程中,学生选题、资料查询、实验设计、确定方案到实施实验,所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6学时(总实验学时的1/3),不仅老师用了许多的课外时间来指导,实验也不能得到充分开展。

2.实验室设备老化陈旧。多年来,化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一直没有更新,并且缺乏一些重要的仪器,造成了学生中一些好的设计方案无法进行。

3.实验经费不足。若要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成本和经费开支必然加大。实验经费短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些需要昂贵试剂实验的开展。针对上述的制约因素,我们采取以下对策来缓解经费不足的问题:申请学校实验教学的投入;争取更多教改基金的支持,同时把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结合起来;以科研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加入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学生可自愿组成课题小组,由指定的指导教师在科研方面进行培训,并在正常教学时数以外(暑假或周末)参与指导教师的科学研究或教学研究。

实践证明,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巨秀,白雪莲,刘邻渭,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11,(6):79-82.

[2]林光彬.推进实践教学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7):70-72.

[3]田运生,刘维华,王景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