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转型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转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
1.没有形成良好的现代财务管理理念。家族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无视财务信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由于职责不清,越权行事,导致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难以实现财务管理对企业运作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当家族企业要转变成公众公司时,财务制度不得不做出许多调整。因此未能保证财务透明、账目公开严重阻碍了家族企业的顺利转型。
2.财务管理方式陈旧。由于易受到不规范的人为因素影响以及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许多家族企业的财务部门仍然沿用落后的传统方式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没有建立匹配的电子计算机财务信息传递、核算、查询、监控系统,从而造成财务信息失真,信息滞后,效率低下。
3.管理制度不健全。家族企业资本及产权的界限模糊,财务管理制度简单且流于形式,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如没有建立财务预算体制,随意开支;资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应收账款周转缓慢,造成资金回收困难;企业缺乏长远规划,盲目投资等。但更多的是执行力薄弱,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和执行力。
4.管理职能不健全,财务管理组织落后。现代财务管理应该具有参与企业决策、计划、分析、控制等职能,但在多数家族企业中,财务部门常处于被动的附属地位,完成简单的记账职能。家族企业多采用集权式理财,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通常把信任但非专业的人安排在财务部门。由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式陈旧,这些人难以为管理层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而那些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因为没有血缘亲缘关系很难参与家族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即便进入了财务部门工作,由于缺乏信任与归属感,对财务工作表现出应付、敷衍的态度,缺乏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时候只能按家族企业主的意图处理财务,造成财务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弱化。5.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成本偏高。首先,家族制企业企业账务不清,财务报告不实,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信息不对称,财务状况不透明,银行很难获得关于企业信用的完全信息,难以对企业做出客观的风险评定,资信受损,给银行的管理增加了难度,从而失去了银行的信任。很难获得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其次,家族企业出于保持家族控制权的目的,极力排斥股权融资,往往仅靠自身积累来发展,或只能通过民间高息借贷来维持,埋下了极高的财务风险。最后,在股票上市方面家族企业很难满足上市资格的要求,有些即使符合上市要求,考虑到日后需充分披露会计信息的成本可能会高于融资收益,因此对上市的积极性不高。凡此种种制,致使家族企业所面临的资金矛盾十分突出,许多企业由于筹资难而不得不放弃有盈利潜力的投资项目或由于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模式。
那么如何在家族企业转型期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呢?我国学者多从静态角度,分析家族企业的优劣势和存在的问题,认为家族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摒弃家族式管理模式,引入外部职业经理,使家族企业社会化为公众公司,但这种思路往往在实践中受挫。世界上绝大部分企业是家族企业,只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家族企业的数量比例、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成长模式有所区别。美国汤普森金融咨询公司一次对欧洲家族企业的最新调查显示,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及英格兰的股市中,家族企业板块近10年总体走势要强于没有血脉传递关系的企业板块。McConaughyetal.(1998)研究了美国商业周刊提供的1000家公司的CEO背景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发现创始人或其后裔同时担任CEO的公司的经营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企业。Fama和Jensen(1983)指出,在所有者和管理者存在家庭关系会降低企业成本。这些,其实很大一部分得益于家族间的凝聚力,管理者将自身与企业融合在一起,会更加为企业效力。研究表明,成功转型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方面大多采用了下列方式:通过建立现代家族企业产权制度打破家族产权“一股独占”的封闭结构,通过吸纳社会资本和产权流动形成合理的股权结构。在内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家族成员绝对(或相对)控股,保证家族对企业的控制权,核心员工持有部分产权,有条件的可实行员工持股计划。现代家族企业董事会由持有产权的家族成员、部分高管人员及外部专家组成,承担以下职责:制定公司的生产和发展战略;确定公司的具体政策及重大战略,对股东和投资者负责;聘任和解聘经理;对经理及其他高层管理者的业绩做出评价并决定他们的报酬。核心员工作为监事会的主要成员,经理层采取内、外结合形式。现代家族企业对于管理者及职业经理人的培养采用引进和开发并行,贯彻“任者为贤,能者居之”的用人方针;强化制度管理,具有相对完善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尤其是建立家族成员的职业生涯管理、员工内部晋升制度及严格的奖酬考核制度。企业主由日常管理者转化为决策管理者,实行集权与分权并立,企业具体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由经验丰富的非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和家族成员负责完成。企业经营者向董事会负责,而不是对某一个家族成员负责。因此在上述观点的指导下,家族企业转型期的财务管理模式应当与上述治理模式相匹配,主要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1.明晰股权,把握控股权的比例,股权适度集中。首先家族企业有若干个大股东的股权结构下,适当实行经理人持股,将最有利于对企业经营者进行有效监督并激发经营者的工作动力。Morcketal(1988)的研究表明,管理者持股与公司业绩间存在着“区间效应”,当管理人员持股在0%~5%之间时,与公司业绩呈正相关关系,在5%~25%之间时,随着管理人员持股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公司绩效,此后随管理者股权的增加又对公司业绩有正效用。McConnell和Servaes(1990)也发现内部人持股与公司业绩间呈倒“U”型关系。这是因为,在家族绝对控股时,家族成员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督者,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而在股权高度分散时,中小股东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不想独自付出监督成本,会形成经理层控制企业的局面。只有在家族股东和若干大股东相对控股的情况下,大股东因其持有一定数量的股权而具有监督的动力,并且其监督收益大于监督成本,同时经营者在股东的监督下,不得不努力工作,否则将随时面临被撤换的风险。其次要保证股份的适当流动性。因为股份不流通很难反映股票的真实价值,股东会有被套住的感觉,他们会要求更多的分红,但是太多的现金分红又消耗了业务发展所必需的资金,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司股份的长期价值。保证股份的适当流动性,可以促使参与公司管理和不参与公司管理的股东都更注重长期股东价值的增长。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转变传统财务管理观念,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留住会计人才,保持会计岗位人员的稳定性并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是家族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之一。管理者应该在整个企业深化财务管理理念,健全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重视内部审计在家族企业的作用。利用财务人员提供的财务信息全面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做出科学的可持续的经营决策:首先,我们减少甚至消除家族制管理模式的负面影响,明确内部的职责,任何人不能越权行事,家族企业主的任何决策都应该有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依据,有专业团队共同商议,将决策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家族企业财务部门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财务管理制度,重点突出企业治理结构中有关利益主体与财务管理部门的财务权限和责任,突出各利益主体间授权控制方式及职责分工,并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与生产经营活动紧密配合,及时提出财务建议,使目前的核算型财务管理转变为管理决策型财务管理;再次,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利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和利用各种各样的信息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来构筑功能强大的财务管理系统;最后,要建立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各部门要按照财务预算目标加强管理、定期检查、严格考核、落实责任、兑现奖惩措施,形成以财务制度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性约束,以财务预算为主对经济行为进行定量约束的格局,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3.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家族企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制定制度标准体系,明确规定每一个环节的监控制度来确保其有效地执行;其次,要推行职务不相容制度,杜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防止因权限集中,职务重叠造成的贪污舞弊行为,实行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最后要建立并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将审计方法从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控制为主实行全过程审计。风险控制可以表述为管理者对风险的识别,选择相应的手段,以最小支出获取最大安全效果的过程。家族企业在投资上有走极端的倾向,成功的创业激情导致企业主拍脑袋式决策,缺乏理智的运作原则,未将资本进行有效配置,迅速扩张的要求使企业陷入困境;又或者满足现状,追求短期效益,缺乏长期规划。家族企业的成长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通过资本投资决策更新自身的能力,在投资决策时一定要把平衡好收益性目标和成长性目标,不能顾此失彼。家族企业的在作出重大投资决策时应遵循一定的风险控制程序,首先请专业团队进行风险识别,需要对客观和周密的调查研究,以揭示潜在的风险及其性质。然后要进行风险评估,准确估计各种风险和可能造成的损失程度,作为风险管理的依据。最后要进行风险处理。
篇2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转型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表现出供需关系错位、结构性失衡等问题,低端产品和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传统产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为主,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等产业普遍存在低附加值、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等弊端。与此同时,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绿色低碳、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有效供给低,科技、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小。这种发展状态与以往的经济状态不同,有一定的趋势性、且不可逆,对低端产能过剩局面要求企业要弃传统的单纯投资模式,走创新发展之路,创新成为了我国目前比较符合经济形式的必然之举,此背景下,2015年12月中央明确提出改革任务,此项改革要求扭转低端供给,改善不良产能,提出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要调整供给结构,启动内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增长点,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加快全要素增长,高技术含量、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产业加大政策力度。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用改革的办法调整结构,用市场导向来制约政府权力。从生产领域改善供给,解放生产力,控制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职能的巨大转变,代表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为初衷。要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政策的各项落实,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供给侧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它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在资本层面上保证了供给的稳定性,我国逐步推出“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和“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战略都为国内建筑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推进建筑业规范化、国际化,消化国内过剩的建筑产能,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加深建筑工业化这种新型建筑方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选人方面,注重建筑经济、工程施工、土建工程的高端人才,在育人方面加强关于法律法规、建筑经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相关培训,在生产上要向建筑工业化及生产集约化迈进,转变生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提高供给质量,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合理配置要素。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政府职能的巨大转变,代表中央多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以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为初衷。要在此基础上巩固改革政策的各项落实,这也为供给侧改革指明了方向。
三、供给侧改革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影响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它从根本上缓解产能过剩、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在资本层面上保证了供给的稳定性,我国逐步推出“营改增”等减税政策和“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战略都为国内建筑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机遇,推进建筑业规范化、国际化,消化国内过剩的建筑产能,提升我国建筑业的整体水平,加深建筑工业化这种新型建筑方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建筑施工企业在选人方面,注重建筑经济、工程施工、土建工程的高端人才,在育人方面加强关于法律法规、建筑经济、工程技术、质量管理等相关培训,在生产上要向建筑工业化及生产集约化迈进,转变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在要素投入方面应改善劳动力的供应、提高建筑信息化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投入,在企业管理上采用信息管理系统、推广互联网技术等,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在产业结构方面控制产能过剩类行业工程的投入,加大民生类工程和绿色、智能类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资,提供个性化风格建筑产品及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策略
经济发展决定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要与之相适应,研究发现,我国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当务之急,要提高各项财务管理能力,做好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工作。
(一)合理利用政策,做好成本控制工作
建筑施工企业具体有施工地域分布相对分散、施工环境差、工程操作过程受季节等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工期较长、临时工较多、基层操作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种种特点都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各种管理问题。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采用粗放型管理,对财务管理重视和理解程度不够,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账和钱的管理,在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压力显现。建筑施工企业要改变落后管理模式就要在管理上提高水平,转型升级。在投资决策前做好环境影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研究,选用新型材料推广新型复合建筑材料在施工的运用。在施工过程中做好各个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质量好坏是关于生命的大问题,“豆腐渣”工程带给社会的损失常常是无法弥补的,所以一定要对生产环节的机、物、料科学管理,企业实行计划和预算管理模式,减少计划外临时性采购,对采购环节严加管理,要设置审计部门对采购工作进行监督,从采购环节入手降低不合格工程及返工现象的出现频率,各个环节做好部署,管理要为提高工程质量而服务。建筑施工企业要紧跟中央政策的指导要求,做好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后,价税分离,遵循凭票抵扣原则,企业在原材料购进、产成品销售、会计处理、等方面较以前营业税税制时期有很大不同,营改增的政策落实的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税负将会得到降低;这就要求企业在供货商方面进行选择性梳理,对大型工程设备、施工材料等方面选择正规采购渠道,与正规企业合作,让增值税抵扣链条更完善,做好税务管理的基础工作。
(二)加强业务学习,规范财务操作流程
建筑施工企业要提高对税收法规的重要性的认识,财务人员要加强对税务知识和政策的学习,准确把握政策走向,落实好供给侧改革的各项要求,理解政策的积极意义。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人员要对各项施工和工程合同进行审核,要求财务人员要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行业的专业术语要熟悉和掌握,对增值税税制管理要积极适应,在账务处理和发票管理上尽快掌握新税制的要求,实现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工作平稳过渡。在财务管理过程中要提高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要采用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对各个施工现场的财务情况实施动态管理,以加大财务准确性和时效性。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相对复杂、资金往来频繁数额巨大,对财务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要求较高,在操作流程上要规范化、制度化,要提高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减少管理不善带来的财务风险损失。在税务筹划上,要紧跟政策,遵守国家各项政策的要求,在政策和企业自身允许范围内,合理筹划企业各项施工项目进度。
五、结束语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举措,要淘汰落后企业,提高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及产业,生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应以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模式为主导,更新观念,转换思维,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通过重视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财务管理各方面职能工作,加强业务与政策的学习,做好成本控制工作,规范财务操作流程,努力从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做好职能工作,提高其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企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健康成长,最终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整体向前进,紧跟时代,实现建筑产业和建筑施工企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王运良.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产业转型必由之路.绿色金融[J].商,2015.
[2].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J].中国经济报告,2015.
篇3
关键词:财务管理转型升级目标预算管理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通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财务管控方法,不断的加快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有利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建立完善财务管控体系的方式
(一)明确财务管控的目标
目标的明确就是正确认识财务管控体系的发展方向,而在当前企业财务管控体系中,很多企业过分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缺乏目标性,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层如果缺乏这方面的认识,会将企业的注重经济效益而缺乏目标性的这个思想传给下属员工,会导致整个企业的发展都缺乏财务管控,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二)加强财务的预算管理
财务是企业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涉及到企业的支出和收入的预算,一旦出现问题势必会对企业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还有着一定的差距,可以说我国企业的财务预算管理正处在发展初期的阶段,在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可以通过引进西方的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再结合企业自身的运营方式,来创设更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三)加强财务的监督管理
正如上述所说,财务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财务的运营中也经常会因为监督管理的不足而使得财务部门出现一些内部问题,如,预算差过大,数据失真等,这些问题都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经济危机,因此,要从多个角度来加强财务监督管理的力度。财务的监督管理中要设置相应的预警体系、风险管理、危机管理等,并在原有监督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再增加高能、综合素质较高的监督管理人员,全面提高监督管理人员队伍,加强对财务监督管理的力度,保证企业财务运营的各个环节、各类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对财务管控体系的优化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而且在各个行业都得到普及,并为行业运营带来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企业也不例外。在这种形式下,企业的运营也应不断的提高其效率,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目标[3]。财务管控在企业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体系,传统的管控体系已不能满足当今的发展形式,因此,要对财务管控体系进行不断的优化。通过引进计算机技术来优化财务管控体系,将传统的独立运营方式改为具有集成性、透明性、及时性的管控体系,通过企业平台构建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以此来提高财务的运营效率,因此,加强财务管控体系是势在必行的。
(五)提高企业财务管控人员的综合素质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尤其是企业财务的人力资源更为重要,财务部门的运营是贯穿企业的各个部门以及企业的重要决策,是关乎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效益,因此,必须提高企业财务管控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企业财务部门运营的效益性。首先,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控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尤其是在当今很多企业财务管控人员都是一些企业的老员工,还有不少都是从其他岗位调过来的,对财务管控的基础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较弱,在正常的管控工作中甚至会吸取下属人员的意见,对企业财务的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此情况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管控人员的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培训,即使是其他岗位的老员工调过来的也必须通过培训考核才可上岗,而且管控人员要有主见,不能随意听取他人意见,要根据自己的判断办事,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的运营效率。另外,要加强对企业财务管控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财务管控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光靠专业技能也不能将其完善,必须具备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尤其是管控人员的责任感极其重要,当然,为了凸显出财务管控人员的综合素质,要设置相应的奖励措施,给予高效管控人员一定的奖励,一方面可以鼓励人员的上进心,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其他人员的工作。
二、如何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
(一)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
大多数企业经营生产都离不开无形资产,企业也是如此,在企业的发展中有很多无形资产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要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必须加强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首先,要加强对财务无形资产管理的宣传工作,加强对无形资产价值的认识观,同时要加强各级领导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以此来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的转型;其次,要加强对企业无形资产的保护措施,要根据当今市场的发展需求,再结合法律意识,制定相应的法律规范,以此来提高企业以及社会对无形资产的保护;最后,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核算,因为无形资产会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因此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和核算,以便企业作出正确的投资,能合理掌握无形资产就是掌握一种无形的财富,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
(二)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企业财务管控能力
我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先进技术也有着不断提升的趋势,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可以引用一些先进的技术,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管理技术、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等,通过多种技术的融合来改善企业财务管理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对财务管理方式进行转型升级。另外,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可以将企业财务的核算、预算、结算等环节实现一体化的操作体系,不仅加强了企业财务运营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对企业财务的管理,提高财务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知识结构面
就当今企业财务的发展形式来看,不再局限财务单方面的工作面,其中还涉及到经营管理、投资决策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必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掌握的知识结构面。财务管理人员应将信息控制与未来预测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工作,要不断的拓展财务管理人员的视野,将工作的功能进行延伸和转变,充分发挥出当今时代下财务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作用。财务管理人员不应局限在企业财务的知识面,要利用多种途径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更新知识结构,如,文化、政治、环境、数学等领域,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市场的了解,要随时做到了解领域知识更新的动态,加强对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处理的能力,并加强对先进技术的了解工作,为加快企业财务管理转型升级作出应有的努力。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建设完善财务管控体系,加快财务管理转型升级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财务管理人员应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财务管理措施,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敏. 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10,12(12):134-134
[2]丁双元.现行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N].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4(05):250-251
[3]高育红.如何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问题探讨[J].商业文化(上半月). 2011,15(09):190-191
[4]赵明.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1,14(16):240-241
篇4
【关键词】经营目标;成本控制;提升管理
作为财务管理部门,应将财务工作从 “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使企业经营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做好成本分析与控制,从而发现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寻找到企业的盈利途径,实现利润最大化。下面就结合我公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产经营环境对企业的影响
(1)内部环境影响。我公司作为内部配套企业,全年内销收入占全部销售收入95%左右,现虽然是独立经营核算的公司,但受原作为成本中心管理模式影响,很多内部管理制度制约着公司的发展,如内部价格转移机制的不健全、由于需求现款而降低销售价格等。(2)外部环境影响。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产品价格涨幅很小或是原地踏步,使企业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二、合理设定及考核经营预算指标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确立全年经营目标及费用指标,并逐层进行合理分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与各部门责任人签定责任状,按月考核,形成预算执行责任体系。由于每年预算的经营指标与上年相比均有较高的增长,而内配价格总体水平和盈利能力相对较低,如何才能保证公司预算指标的完成?
三、寻找企业的盈利途径
(1)扩大销售规模。现分公司经营重点由内配为主转向内配和外销并举,在保证内部配套的基础上,扩大外销市场。作为财务部门就要提供准确的产品生产成本,淘汰获利不良的产品,为公司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2)企业的盈利途径除扩大销售规模外,降低成本也是在创造利润。开展降成本活动,首先,从质量成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费用成本、财务成本五个方面作好分析与控制,从而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一是质量成本的控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原因很多,如操作员业务不熟或不按规程操作;使用机器精度不准备;外购零部件质量不合格;制定的工艺文件不切合实际;环境不好而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或体力;测量设施不准确等。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提高人员素质;保证生产设备精度准确;严把进货关,对外购物资建立抽检机制,严格执行《产品检验规程》,保证供货质量;完善生产工艺文件;改善生产环境;准确测量;对质量成本要查清责任,实行废品买回及索赔制度。二是材料成本控制。依据市场行情等确认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审核材料使用量和损耗及当前各种原材料单价涨跌是否正常;有无数量折扣或不合理的付款方式引起单价下降或上升;标准产品目录是否随产品设计的变更而调整;材料库存是否账实相符;废料是否超过标准数量等。通过材料成本分析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规范采购制度;建立标准耗用率,确定在制造过程中一些正常的损耗;建立完善的领料、退料流程;要有健全的材料清单,为成本核算提供原始的依据;定期盘存,合理确定库存量;定期清理呆滞料等。三是直接人工成本控制。影响直接人工成本因素主要有:工作时间差异:如工人的熟练程度,送料不及时(停工待料),材料质量低劣,返工频繁等。工资费用差异:工资水平与所任工作不匹配;生产不均衡所形成的加班工资;工时定额确定不合理,单位人工成本偏高等。有效地控制直接人工成本,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建立标准工时,合理安排生产,减少不必要的加班;控制工资率,避免工资变化过大;提高工作效率,是降低人工成本的最有效的手段;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技能及工作效率;加强员工的出勤率。四是费用成本控制。费用的控制,主要依赖支出前的核准,如员工增减、薪酬标准、加班规定、日常费用等,均应由相关主管部门核准,建立各项支出的合理标准,预防成本超支。事后控制,通过对已经发生的费用差异去调整修正未来的费用支出。在进行费用控制时,应采取适度控制原则,避免过度控制。五是财务成本控制。影响财务成本的因素也很多,如销售回款方式;新增借款;资金的收支平衡;库存合理占有量;应收、应付账款的增长;资本性支出造成资金的占用等。控制措施:增加现款回款比例,控制现款支出;控制新增借款,提高回款的质量;严格控制日常开销在合理范围内,“以收定支”,保证资金收支的平衡;降低库存占有量、加大回款力度,减少应收、应付账款余额;控制资本性支出,减少资金占用,降低财务费用。
四、财务管理工作的提升
(1)细化成本的核算,追求成本的最低。成本控制是由全员参与并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作为财务管理部门,要确保费用归集、分配及时与准确,成本差异问题直接影响企业成本核算质量,细化成本核算,查找差异责任的归属才能达到实际控制的效果;严格按预算控制费用支出;与相关部门一起做好成本分析,从而进行成本控制,做到事前控制、事中分析、事后反映;合理避税等,将财务管理工作延伸到企业经营全过程,真正实现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2)对成本核算中出现的“成本差异”进行分析,要求技术部门细化工艺,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完善工时的定额,核准标准产品目录清单,将成本差异落到每个工单,准确分析“成本差异”形成的原因,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3)在采购方面,要完善价格审核体系;实现成套进货、齐套配送从而压缩采购成本,确保材料物资的低成本;建立并完善采购预算编制,提高采购的质量和效率;严格控制采购渠道,执行物流招标采购结果,根据市场价格浮动,定期与物流管理部联合招标,确保同样质量的采购物资价格最低。(4)降低库存,采购部门必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库存,各个生产单元严格执行代用制度,确认库房没有可利用物资后,方可向供应单位采购物资,严格控制存货规模;规范采购付款计划,严格控制预付账款比重,压缩存货,节约资金,压缩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盘点及抽检制度,明确盘点流程和责任人,保证账实相符和资产安全;加强车间成本管理控制,对物料消耗等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分解,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建立低值易耗品及车间消耗物料领用台账,增强员工对其使用的主控意识,注费用成本、人工成本、废品损失、物料的管理等。(5)在销售方面,要根据产品成本制订产品售价,尤其是新产品的定价,关注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售价与利润,与相关部门一起分析自己产品的成本,合理确定售价;建立健全内部价格转移机制,从依据自身成本定价向服从市场价格转型;对客户信用风险的评估,回避企业经营风险;提高回款率及回款质量(现款回款率)。(6)在职工薪酬方面,控制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定岗定编,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提高人均工资水平,而不一定是工资额的增长;职工薪酬的合理发放可降低占工资总额40%以上的统筹费用。(7)财务部门作为管理和服务部门,要依靠创新拓展会计工作服务领域和途径,提升全面管理水平。在观念上创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寻找适应公司发展、符合会计制度法规。在制度上创新:激励机制、约束效应──成本控制以内部控制为契机,建立激励机制、起到约束效应。在管理上创新:人才管理、系统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将管理延伸到经营全过程。在服务上创新:流程再造、时间效益――提出合理建议,减少不增值的业务流程,提高时间效益。
通过以下途径开展服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平台:提供培训平台,提升业务能力,提高服务意识。会计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宣传会计法规、内控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平台,将经营活动等相关信息共享。重点问题联合攻关平台:对前端反映出来的问题,查找原因并分析解决。
参 考 文 献
[1]朱荣.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4)
[2]牛晓,关成.提升国有企业财务监督职能的新思路[J].金融经济.2007(8)
篇5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型
经济全球化可以促使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充分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相互协调和优势互补,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整合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将转向以利润和知识技术资本最大化的综合目标上来。企业是企业所有者形成的一个合同主体,企业的利益就是企业所有者各方的共同利益,财务管理的目标首先要考虑企业持续、稳定的生存目标;其次,还要考虑企业持续、不断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之上,应考虑所有者及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利益,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促进企业内部与外部相关各方的共同发展、共同受益,实现企业与生存境域的和谐统一。企业相关各方利益就是以合理的速度、健康的方式取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和可知足的利润。它的判断标准就是利得者获得可知足的利润和企业知识技术力量最大化。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法宝就在于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本的拥有量,知识技术资本表现为企业全体员工知识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只有知识技术资本达到已知的最大化,企业利益各方才能获得可知足的利润。这与企业各方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
二、财务管理观念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整合过程中,国际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这两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促进,导致世界性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升级。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发达国家也能继续保持在这方面的优势地位。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性产业结构的调整。适应财务管理目标及财务管理对象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整合过程中,应树立新的理财观念。传统财务管理中,货币与实物资本占主要部分,并且是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全球化经济的整合,使知识技术资本的比例逐渐增长,并将在全部资本中扮演重要角色,知识技术资本带来的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将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将观念转变到以知识技术资本为主体上来。在全球化经济进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资本已不再是传统的实物资本及货币资本,而是知识技术资本,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力,更取决于企业知识技术资本的拥有量。知识技术资本已成为发展经济的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本。
三、财务管理资本的转型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制造业生产,经济落后的国家主要从事农产品和原材料的生产。而经济全球化打破了这种层次分明的分工,不仅发达国家从事制造业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也大力发展工业,从事制造业的生产,经济落后的国家也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社会分工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发达国家着重发展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国家则强力发展制造业,落后国家则齐头并进发展农产品和制造业。这样就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国际经济分工秩序,形成相互协调优势互补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和科技上的实力,获得更大的利益,又造成了新的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所以,绝对无法说经济全球化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值得政治上支持,经济上协同,但是,经济全球化已使得国际分工更加复杂化。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资本主要为货币资本、实物资本。全球化经济所要求的资本是在传统资本的基础上增加越来越多的无形资产所形成的资本,如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标权、商誉、科学管理方法、市场信息资源、财务管理软件、人才质量、产品创新能力等。知识技术资本可概括为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量。拥有量越大,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就取得更多的竞争优势,传统意义上的资本向以无形资产为主要形式的知识技术资本转化将向正统的货币与实物资本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并将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财务管理重心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整合过程中,人类共同面临诸如生态、安全、环境、资源、人口等问题,是各国发展中不可逾越的共同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能充分认识并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解决,可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企业财务管理内容上,传统的投资方式主要是实物和货币,投资目的主要是财务收益或控股后的利润分配收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企业投资方式除了实物和货币之外,不可缺少的有知识技术资本,而且知识技术资本所占比重会不断提高,在企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企业创利和市场竞争力也越来越重要。投资效益评价以企业人力资源质量、企业创新能力及持续发展能力的增长为依据,建立适应知识技术资本为前提的投资评价模型、投资评价指标和投资评价方法。在利益分配上体现效益原则,即综合考虑有关各方利益,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内外各方积极性。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知识技术资本对企业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贡献越来越大。为调动知识技术资本投入者的积极性,知识技术资本的投入者将取得企业全部收益中越来越大的份额。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高级技术人员的工资比例会呈上升趋势,更有一些企业对优秀员工采用赠送股份的形式。在企业所创造的价值中,公司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以工资和其它报酬的形式分得的部分相对提高,使得以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所有者的利润分配相对减少。
五、财务风险的转型
篇6
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是指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昔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的资讯。“大数据”首先是指数据体量(volumes)大,指代大型数据集,一般在10T13规模左右,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企业用户把多个数据集放在一起,已经形成了级的数据量;其次是指数据类别((va-nety)大,数据来自多种数据源,数据种类和格式口渐丰富,已冲破了以前所限定的结构化数据范畴,囊括了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接着是数据处理速度(Velocity)快,在数据量非常庞大的情况卜,也能够做到数据的实时处理。最后一个特点是指数据真实高,随着社交数据、企业内容、交易与应用数据等新数据源的兴趣,传统数据源的局限被打破,企业愈发需要有效的信息之力以确保其真实性及安全性。企业昔理者已经意识到大数据对企业的重要性,正在重新构建“企业庞大信息数据土国”,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昔理领导者实现智能化昔理,使企业经营成果有口新月异地变化。从核算数据到昔理数据,则务数据应该成为企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的依据。在则务会计领域里,要求昔理会计通过对大量数据整理及分析,昔理会计发现问题并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在这种系统化的背景卜,企业对昔理型会计人才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在大数据背景卜,则务会计人员面临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二、大数据对企业则务管理的挑战
(一)在大数据背景卜,产生企业的优良决策
一般企业的昔理流程是及时发现问题、理性地分析、用比较圆满的方案来解决问题)大数据流程是归纳和整理数据、数据的比对和分析,提出优良的方案,使企业成良性发展。大数据背景卜,将来企业昔理中坚信一个原则:用数据说话。从传统的昔模式到科学地决策昔理模式转变,数据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进入大数据时代,面对着空前庞大并膨胀的海量数据,从其中挖掘出有用的指标和信息,帮助提升企业的绩效。“数据是未来竞争优势的基础和重要的资源。大数据将改变企业决策、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方式。大数据的技术挑战而易见,但其带来的昔理挑战更为艰巨,大数据处理的关键,分析报告会直接影响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现在大都数还是凭借个人经验和直觉做决策,不是通过数据分析,提出决策方案。在信息比较闭塞情况卜,获取信息的成木比较高,让有经验的昔理人员做决策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大数据时代,就要让数据说话。
(二)大数据背景卜则务昔理迎来的泪遇与挑战
大数据除了具有庞大的特点以外,还有主要特征:数据种类繁多,变化速度快,以及较高的准确性。伴随网络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中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量的数据,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个数据补充和排斥的时代,以数据记录、核算为主的则务工作愈发面临严峻的考验。则务数据作为企业的经营状况主要数据,反应企业资金及业务的运转状况如何,对则务数据收集及处理,充分地分析与比对,改善则务昔理,提高业务能力,为企业带来良好收益。则务数据是企业运营当中最基木的数据,通过大数据比对和合理地分析后作出分析报告,企业昔理者根据分析报告做出正确决定,将能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的增值,“大数据”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一个的口新月异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对大量则务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进而为企业昔理者在做决策时提供依据。大数据对则务信息变革令人欣喜,特别是在昔理会计方面的运用。则务可以在昔理上得到发挥。当大数据与则务排斥和补充时,大数据在昔理会计上发挥了作用。对于昔理会计来说,大数据理念为企业昔理层合理配置资源和优化决策并对当前和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评价等,提供了更多可能。大数据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成木控制、责任会计等昔会计多种功能得到良好运用的基础昔理会计是企业内部的会计,是从数据到决策的一个过程。
三、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必然
首先,则务会计和昔会计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昔理会计提供的信息更让企业受益。则务会计是反映企业过去经营状况的数据,也就是过去式;而昔理会计则反映企业的未来,也就是将来式。如预算就是最典型的工作内容;在报告内容上,则务会计受公认会计原则限制,按照会计准则如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而昔理会计则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限制,可详细反映企业任何局部的情况,提供某此事项的战略信息;在行为性质上,则务会计是被动的,而昔理会计则是主动的。其次,昔会计利用统计等原理和方法,将则务数据信息进行加工及处理、分析,并制定各种各样企业所需要的方案,部署和规划,并且控制企业的口常经营活动,并且向企业昔理层提供报告指引企业昔理者做出更为理性企业的决策.,昔理会计最终作为一个机制,就是为企业经营分析和控制提供服务的。最后,在大数据背景卜,则务会计核算工作大部分被计算机所替代。在这样大数据的背景卜,不久将来企业的原有的则务岗位职责将会重新被定位,一此岗位可能会被撤销或合并,与数据处理相关的岗位可能要集中,则务人员的职责分工可能不再以账目为依据,而是以数据和信息作为依据。则务人员应该有系统性和昔理性的思维,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都应有透彻认知,能够充分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战略目标,能够解读大数据背后对企业有价值的信息。大数据的来临,大数据也是基于数字的革命,则务会计人员也要做出相应的变革,接受挑战,同时迎接机遇,做好充分准备,转变为昔理会计。
四、则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措施
(一)则务会计人员需要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1.建立全局视野。则务会计人员应该改变思维方式,增强则务战略眼;多多学习丰富运营知识,了解新的商业模式,洞察市场经济变化,掌握一定金融知识,不断地提升自己各个方面能力,努力去透彻研究各类知识信息和政策法规,使实践工作和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全面培养自身建立全局观。
2.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地提高则务专业素质,提升专业技能不但是则务人员的义务,也是则务工作必须有的一份责任。从则务计划昔理、预算与预测、决策支持、则务分析、投资决策、业绩评价、绩效昔理等各个方面可以提升必要的昔理会计专业技能。
3.掌握人际交往技能。则务人员转型,通用技能主要是指,除了专业技能以外的技能,还有综合交际能力。主要包括沟通能力、谈判能力、协作能力、演讲与汇报、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则务必备的交往能力帮助则务会计人员将则务优势融合到企业昔理中去,实现对整体运作的则务昔控。
4.树立则务职业素养。良好的则务职业素养是则务职业生涯的基木素质,主要包括良好职业心态、自我昔理能力、优良职业道德。良好职业心态如:有责任心、积极的、自信的、创造性、乐于助人等方面。自我昔理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更是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加强则务人员的教育培训
企业实现配合则务会计向昔理会计发展与提升,要加强则务人员的跨级教育培训,培养和建立具有高素质的专门负责昔理会计工作的人员队伍。企业利用继续教育培训中,适当加入昔理会计的内容,开拓一卜则务人员眼光,培养专业胜任能力。逐渐建立一个企业良好的昔理会计团队,使得昔理会计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昔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
酉方很多国家都建立昔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这种组织推动企业昔理会计不断发展,同时提高了昔理会计师的社会地位。目前,我国进入大数据时代和企业多元发展,也开始仿效酉方,组件昔理会计师的专业组织,设立有关昔理会计师的资质性考试。则务会计人员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理想加入这样专业昔理会计师组织。
五、结语
篇7
关键词:增值税 转型 影响 策略
在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形势下。几乎各个领域都能感受到这来自大洋彼岸的寒意。我国自200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即将以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做出这一重大决策,体现了政府为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做出的积极努力,作为增值税纳税人,就应该把握机遇。及时适应新形势,在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方面顺势而为,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一、不同类型增值税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以前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不允许扣除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目前国际上普遍实行的是消费型增值税,即在征收增值税时,允许企业将外购固定资产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一次性全部扣除。一般来说,消费型增值税较为有利于企业生产发展。而生产型增值税则对政府的财政收入更为有利。在生产型增值税下,开发费用和固定资产均不能抵扣,致使高新技术企业既要承担投资失败的风险又要多缴税款。无形中使得投资者更愿意将资金转向成本少、税负低、回收期短的项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投资者向高新技术产业进行投资的积极性,客观上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其结果必然加剧我国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失衡。
相比较而言,消费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高。生产型增值税投资越多。实际税收负担率越高。投资越少实际税收负担率越低。投资增加对增值税税收负担影响的程度最低。收入型增值税因投资的改变而造成的税收负担水平处于中央,这样随着投资的变化,当投资增加或减少时,税收负担率不同,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消费型增值税对投资的刺激作用基本不受投资结构的影响,收人型增值税受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影响。
二、增值税转型的主要内容
这次增值税改革主要以增值税暂行条例的修订为表现形式。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1、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这项修订使很多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显著下降,特别有利于生产型企业进行进行更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开展技术创新。而对于拥有资产中固定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的基础产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企业而言,增值税转型将使其税收负担大大降低。
2、为堵塞因抵扣固定资产可能带来的税收漏洞。规定与企业技术改进、生产设备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指应征消费税的小汽车、摩托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而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属于营业税的征收范围,不在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之内,所以房地产的购置也不存在增值税抵扣的可能,这就使未来依靠购置车辆和不动产扩张的企业无法因此收益。
3、降低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以前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分别适用6%和4%的征收率。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便利征收和纳税,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将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低至3%。
4、调整了增值税优惠政策。取消了来料加工、来料装配和补偿贸易所需进口设备的免税规定,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产设备退税政策也不再执行,由于转型改革后企业购买设备不论进口还是国产,其进项税额均可抵扣,以前的免退税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必要性。
5、延长了增值税纳税申报期限。将纳税申报期限延长至15日。
三、增值税转型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对投资项目评价的影响。进项税额的抵扣,企业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额会有所减少,而项目投产当年企业还可以少交增值税,新增固定资产也会带动企业产能的提高,所以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会有所增加,但同时企业固定资产的购置又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准确判断投资方案的增量现金流量。在物价水平、贴现率、可供资源的限制条件等基本假设一定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产当年,由于生产能力的增强。引起对流动资产需求的增加,也需要企业追加大量的流动资金。由于筹措营运资金所需的各项费用及利息支出伴随其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增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将大幅减少。
2、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增值税转型作为强大的政策推动力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型增值税对高新技术企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起到较大的抑制作用,而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则可以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的税负,明显地起到鼓励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流动的作用。同时,由于增值税转型会降低新增固定资产每期提取的折旧额以及企业管理费用,虽然造成企业所得税有所增加,但企业净收益和税后收益率明显提高。因此,增值税转型不仅直接减轻了企业的增值税负担。而且对企业经营收益影响也是重大、直接和有效的,增值税转型在宏观经济繁荣时,企业受益幅度较低。而在经济下滑时,如果企业机器设备投资额较大,则增益明显。
3、对资产价值的影响。在生产型增值税中,由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直接计人固定资产价值,使固定资产原值相对增加,企业的资产总额相应提高,而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后。新增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全额抵扣,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相应降低,从而使企业各期计提的折旧额减少,在提高企业盈利水平的基础上,资产总额相对减少,有利于企业保持稳健的财务结构。
四、财务管理应对策略
1、关注纳税人身份。增值税纳税人分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由于此次享受增值税抵扣政策的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不能享受购进固定资产抵扣政策,因此,对于新办企业及现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企业来说,现在应及时向国税机关申请成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2、合理选用会计政策。 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全国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四条的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纳税人销售自己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已经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将区分不同情形征收增值税,对于增值税条例规定的下列几种情形还要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
(1)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2)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及相关的应税劳务;
(3)非正常损失的在产品、产成品所耗用的购进货物或者应税劳务:
即在当月按下列公式计算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不得抵扣的进项税额=固定资产净值×适用税率,
从公式可以看出,在固定资产净值较低的情况下,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相对较多,而对于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只有折旧增加,其净值才会减少,因此在税法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加速折旧不仅可以减轻纳税人在最初几年的所得税税收负担,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对于企业计划购进使用不久后就会销售的情形,还有可能存在多抵扣一些进项税额的实惠。按照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允许实行加速折旧的固定资产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资产使用强度大或更新快而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对这类固定资产实行加速折旧更符合其实际的使用寿命;另一种情况是国家为鼓励企业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人而允许其对某些资产实行加速折旧。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来说,在财务筹划过程中灵活运用各种指标计算方法,合理选用会计政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明确购进资产用途。允许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但专门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非正常损失的购进固定资产除外。纳税人自用的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篇8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转型策略
大数据指的是海量的难以透过传统的主流软件的数据,可在一定时间中实现整理、处理、管理及获取等目标,从而为企业各种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当前,大数据在企业发展与决策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掌握大数据者得未来。但是,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难以为大数据背景下的企业发展提供更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因此要想使得财务会计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就必须促使其向管理会计转型。那么,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促使财务会计顺利向管理会计转型,是企业急需研究的问题。
一、大数据时代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在全新的大数据时代,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变化,同样企业财务会计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方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具体分析如下:①搜集各种财务数据的内容与方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从具体情况来看,以往的财务会计,面临的是单一的数据类型,搜集数据的渠道与源头也较为狭窄,并且以结构类型数据为主。但是,在全新的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搜集数据的渠道与源头更加广阔、数据类型也更加丰富,并且财务会计工作中互联网技术的含量更高,这就大大拓展了搜集数据的内容与方式。②创新了数据存储的内容与方式。在大数据背景下,大量性与多样性是财务数据的主要特征,数量众多的数据需要借助更大容量的数据仓库存储数据,最有代表性的数据系统涵盖数据的价值应用、处理、分析、预处理与收集等,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存储海量的大数据。分布类数据库与分布类存储集群等是大数据库的典型存储模式,主要划分成企业关系模块、管理销售模块、生产方案模块等。③创新了传统的处理数据的主要方法。海量的数据借助大数据库开展整理与收集工作,从而使得信息使用者可依据需求进一步加工已经转型的策略依据上文分析的大数据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日常工作带来的巨大影响,笔者在系统分析大数据背景下企业财务会计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数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推动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有效策略,提出了几点看法。
(一)增强财务会计职业素质
较高的职业素质是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顺利转型为管理会计的基础与条件。具体来讲,大数据时代企业的发展需要财务会计从传统的单一记账人员及时转变成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企业管理工作的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得财务会计把优化企业管理作为工作最终目标,主动为提高企业管理成效、提高企业经济收益作为指导自己日常工作的指南针。但是,当前很多企业的财务会计仍然把自身定位为传统的账房先生,职业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员的新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企业充分重视对所有财务会计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借助培训的方式逐渐增强财务会计的职业素质。在实际培训企业财务会计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重视对财务会计的思想教育。借助思想观念培训颠覆财务会计传统的以企业经济利益为单一层面分析财务问题的思想,应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分析企业非财务与财务方面的问题。②有针对性地组织管理会计相关培训活动。在促使财务会计转变为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有计划性地组织企业的财务会计进行管理方面的业务培训,以确保所有的财务会计都能娴熟地掌握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人员应该掌握的各种信息技术的操作方法。③建立培训成果与员工利益、发展相挂钩的考核机制。应定期考核财务会计的培训结果,把考核情况当成会计人员晋升、加薪的评价指标。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培训活动的过程中,培训管理人员应善于总结经验,及时发现每一个培训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并予以纠正。
(二)面向未来开展日常工作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财务会计的日常工作就是反映企业过去的财务情况,但是在全新的大数据背景下,就需要企业会计对企业未来的各种经济情况进行合理与科学的预测,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工作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才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更可靠的决策依据,才能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做出更大贡献。这就需要企业财务会计清晰地了解到预测性工作的重要价值,从而使得他们在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的过程中能更好地面对未来,能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待企业的财务问题,并选择采用最佳的管理手段与方法。在实际的引导企业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向未来的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两点:①企业应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的方法与程序具有很高的规范性,应依据企业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对财务人员的工作过程进行规范,并把这些数据当成企业宝贵的资产定期进行维护,以确保预测数据都具有完整性与安全性。②企业应结合经济发展环境的具体变化特点,及时分析与挖掘、更新后的数据,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尽早察觉到运营中存在的一些风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把这些数据汇报给与企业财务有密切利益关系的人员或部门,最终为企业决策者做经济决策时提供更有预见性的意见与建议。
(三)提高工作的信息化程度
在大数据背景下,想要顺利实现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就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企业应更加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借助信息化程度很高的信息化管理会计平台,就可更加便捷地收集到企业发展中需要的各种数据,从而推动企业会计工作的高质量开展。在实际的提高企业会计工作信息化程度的过程中,应做好以下几点:①在提高会计人员工作信息化程度的过程中,企业应主动拨付充裕的资金,深入研究信息化建设的内涵与技术,借助互联网技术,为企业相关部门努力搭建一个便捷的交流与查询平台。②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高质量践行,还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方面的优质人才做支撑。这就需要企业依据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员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新形势下的人力资源开发。通过外部引进与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核心人才队伍建设,为提高企业的信息化程度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总之,大数据时代给传统企业财务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财务会计转型为管理会计是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企业应全面了解财务会计转型的重要作用,并主动采取措施帮助其成功转型为管理会计,以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价值,最终为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更好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欧阳真.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分析[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4):113-114.
[2]樊春霞.探究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策略[J].当代经济,2016(36):74-75.
[3]代绍山.论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6(26):332.
篇9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2-0151-03
1“两能型”人才的内涵与特征
11“两能型”人才的内涵
“两能型”人才,是指具有较强就业能力和较高创业能力的复合式应用型人才。简单地说,这些人才既能就业,也能创业。
这里讲的“就业”是一种狭义就业,是指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应聘到企事业等社会组织作为一名雇员从事组织当中某种技术或某项专门工作。大学生选择就业,就属于工薪阶层,具体工作岗位服从所在单位安排,个人工作收益具有较高稳定性。这种就业型人才在一个单位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够为所在单位作出积极贡献,是建立在自己厚实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基础上。创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就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把创业作为自己的就业选择。当然,这种就业是一种广义就业。
这里所讲的“创业”是与狭义就业相对的一种工作方式,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自己创办企业,自己成为企业的雇主。作为雇主的大学生与作为雇员的大学生工作具有显著不同的特点,雇主是企业的所有人,是企业风险的最后承担者,工作的主动性和挑战性高,而收益具有不稳定的性质。创业型人才的事业成功,主要依赖于自己市场机会发现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以及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等创新创业能力。创业型人才的成功还需要厚实的创业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这些知识不仅能让创业者知道怎么干,而且也是创业者练就过硬创业能力的坚实基础。
12“两能型”人才的特征
(1)复合性。“两能型”人才是典型的复合性人才。这种复合是指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复合。这类人才既有就业知识,也有创业知识,既有就业能力,又有创业能力,既有就业思维,又有创业思维。单纯的就业型人才和单纯的创业型人才在很多方面有不同特征,因此就业型人才不会创业,创业型人才不愿就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而“两能型”人才从主观能力来讲,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是复合性人才,能够很好地克服单纯的就业型人才和单纯的创业型人才存在的天生不足,实现“鱼和熊掌”兼得。
(2)应用性。物流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随着物流活动规模、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企业、用户、社会对物流管理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技术进步和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物流管理面临着大量新的课题,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就决定了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其功能就在于善于发现物流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机会,并能灵活应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去把握物流活动机会、解决物流管理实践中具体问题。
(3)可逆性。就业和创业具有不同思维和行为模式,是人们走向社会进行工作的两种基本选择。一般来说,人们不是就业,就是创业,很少还有其他选项。对于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毕业后是先就业后创业,还是先创业后就业,是长期就业,还是长期创业,主要是基于一种经济利益和外部客观条件的理性思考,而不是基于某一方面主观能力短缺的无奈行为。这种人才对工作的选择具有可逆性,可以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决定当时是就业还是创业,并且这种选择理论上可以伴随个人职业生涯。这种职业选择可逆性与职业选择的路径依赖性是对立的,能更好的发挥个人职业潜能,使职业生活更具灵活性。当然可逆性是建立在“两能型”人才的复合性特征基础上的。
(4)并行性。并行性是指在就业中创业,在创业中就业,就业和创业可以并行开展。传统上,人们认为就业就是就业,就业就要按照分配的任务和管理者的指令去开展工作;创业就是创业,就是要去筹集社会资源抓住市场机会,就是要去驾驭市场,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其实,人们在就业中也可以进行创业,西方人提出了一种“内创业”思想,就是人们在工作当中创业。Antoncic和Hisrich(2001)认为“内创业”是在现存组织内进行创业活动的过程,这个组织可大可小,这个过程不仅导致新业务风险,而且导致新产品和服务开发、新技术或管理技术开发、新战略和竞争态势开发等创新活动[1];在创业中就业也并不鲜见,实践中很多中小微企业的创业者都具有很强的就业能力。中小微企业规模小,资源实力有限,创业者本身通常也是管理者,甚至是操作者,职业角色有多重性。
2“两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依据
21“两能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企业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西方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西方国家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培养。法国将创业教育实行程度作为增强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瑞典越来越多的涉及创业教育的新的创业课程、创业训练项目与学术专著在高校中异军突起。美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参与创业的比率已超过20%。在英国有接近三成的青年人有自主创业的想法或正在创业,53%的在校学生有较高的创业期望。[2]中国经济发展也需要一大批企业家型人才,中小微企业在中国经济舞台上已经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把鼓励创业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手段,党的“十”报告中五处提到“创业”,例如“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支持青年创业”。社会不仅需要就业型人才,也需要大量创业型人才。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摇篮,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是一种客观必然。
22“两能型”人才培养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2013年中国全社会生产总值突破50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1773万亿元,物流业增加值为35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为94万亿元。物流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因素、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美欧日等西方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已下降到10%以下,而2013年中国则高达18%以上。这表明中国物流产业发展水平、物流管理水平还在低位运行,物流转型发展和质量提升任重道远。产业发展,人才为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产业发展内在需要。提升中国物流发展水平,需要高等学校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的“两能型”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中国物流发展滞后,关键在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而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主要是管理型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大力发展管理型第三方物流是当前物流产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是提升中国物流发展水平、降低社会物流费用的关键。发展第三方管理型物流,“两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大有可为。[3]
23“两能型”人才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职业竞争力
物流是国民经济动脉,物流是“第三利润源”,物流是朝阳产业,物流是“黑暗大陆”。这些认识已成为许多高等学校开设物流专业的普识和动因。中国已有417所本科院校、824所高等职业学校开设了物流类专业,每年毕业的物流类专业大学生数以十万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日趋增强,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足已经演变为结构性过剩,目前的供给不足主要是既懂管理又懂经营的人才供给不足。高等学校要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在能力培养上做文章,需要在特色办学上下功夫,针对物流管理人才市场需求,走差异化人才培养之路。培养“两能型”人才,不仅拓宽了学生职业择业面,而且使学生能力能更好地匹配物流管理实际需要,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职业市场竞争力。
24“两能型”人才培养有利于驱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发展阶段,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创新驱动,而创新创业是“两能型”人才的重要特征。首先,“两能型”人才符合企业“内创业”需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企业生存和发展难度增大,企业需要不断自我更新,“内创业”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4]“两能型”可以在就业中创新创业,驱动所在企业创新发展、持续发展。其次,“两能型”人才是一种企业家型人才,他们目光敏锐,敢于挑战,善于把握市场机会,勇于进行创新,他们创办新的企业和进行创新的过程,构成了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3“两能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实效
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05年设立,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通过对专业本身特征和市场人才需求特征的不断深入研究,提出了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的构想,并用于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实践。
在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中,安庆师范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第一,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在人才培养定位中明确提出要培养“两能型”人才,并根据“两能型”人才培养的知识和素质要求设计课程体系;第二,派遣教师参加创业师资培训班、能力型骨干教师研讨班,派遣教师到物流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和企业物流实践相结合,聘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物流管理经验的企业人士到学校授课,打造合格的“两能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第三,积极开展实践和实验教学,定期开展学生“走进物流企业”活动,开办物流管理专业创业模拟实训班,鼓励学生报考物流师、物流经理人等职业资格;第四,开展“能力型”课程建设,推动课堂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和学习主动性;第五,创建大学生物流协会,发挥协会学生管理的主体性和活动谋划的积极性,开办“企业家创业大讲堂”,开展创业设计赛事活动和模拟职场活动;第六,推动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展“两能型”人才教研教改研究,支持教师围绕“两能型”人才培养申报教研教改课题。
通过持续努力,安庆师范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比较扎实的成效:一是以“两能型”人才培养作为建设特色和改革目标,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申报和成功获批为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安徽省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二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在全国物流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检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国家级大赛中不断创造佳绩。例如,学生参赛作品曾荣获“顺丰杯”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最高奖――一等奖,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得到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安庆市有关领导的肯定和重视。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黄有芳,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何明珂,曾先后来安庆师范学院考察和指导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安庆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金垭、市政协副主席光嘉元等亲临安庆师范学院指导学校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四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98%,毕业生就业质量好,就业满意度高,超过10%的毕业生将创业作为了自己职业选项,毕业生受到企业和社会普遍欢迎。
4“两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抓手
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认为尤其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41抓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
“两能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人才培养素质要求、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手段措施、人才培养环境塑造等方方面面。“两能型”人才与传统就业型人才特征显著不同,培养模式自然显著不同。“两能型”人才培养要能顺利开展、要能取得实效,就不能仅仅是对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边际修改,需要对人才培养有一个根本性、系统性思考,需要从顶层对“两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科学设计。
42抓师资队伍素质复合发展
“两能型”人才知识、能力、思维具有复合性,与此相适应,师资队伍也要复合发展。师资队伍复合发展,并不是说每一个教师都要复合发展,而是将教师作为一个团队,这个团队中有能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指导学生模拟和真实创业的教师。当然这个复合路径是多样的,如: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创业知识培训,有意识引进具有创业实践经验和具有较高理论知识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外聘具有丰富创业经验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定期来校授课。
43抓两个课堂建设同步改革
“两能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实到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是培养的主战场。对第一课堂改革包括:教学内容的改革。不仅传授学生就业知识,也要传授学生创业知识;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拓宽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实验实训改革。不仅要培养学生单项物流活动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物流系统规划设计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要树立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在“两能型”人才培养中同样重要的课堂建设理念。相对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学生自主性更强、学习方式更灵活、活动时间更长、活动项目更丰富、活动空间更宽广,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商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和促进学生真实创业方面作用更为凸显。[5]
44抓人才培养思维惯性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高等学校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毕业生仍然主要以就业作为自己职业第一选项,毕业后主动创业的寥寥无几,《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12%。中国大学生毕业后创业比例低当然有多方面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的传统思维没有根本转变,仍然以传统的就业型人才培养思维惯性指导专业建设。思维引导行为,思维有内在惯性。物流管理专业将单纯培养就业型人才转变为培养“两能型”人才,首先必须突破传统人才培养思维惯性,不能把创业教育仅仅作为一个形式、一个点缀、一个附加,而是要从根本上认识到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两能型”人才的重要性。
45抓专业文化氛围转型培育
专业文化是一种专业气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软环境。不同专业,文化要求不同。例如,市场营销专业与财务会计专业,专业文化差别很大,一个希望学生外向,敢于冒险,重视工作艺术,一个要求学生内倾,沉稳严谨,严格按制度办事。同样,“两能型”人才与单纯就业型人才要求显著不同,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两能型”人才,就需要形成与“两能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专业文化。如果专业文化不改变,尽管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很大的改变,物流管理专业“两能型”人才培养仍然落不到实处。
参考文献:
[1]Antoncic,B,Hisrich,R DEntrepreneurship Construct Refinement and Cross-cultural Valid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16)
[2]谭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经验及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31)
[3]李亦亮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大学生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4]颜士梅,王重鸣内创业的内涵及研究进展[J].软科学,2006(1)
篇10
当下,全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复苏前景尚不明朗,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改革逐渐步入深水区,各种问题、各类矛盾并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并存;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和政府刚性支出增加的矛盾凸显;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关系到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领域,问题不一而足;市场化改革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国经济社会正面临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因此,厘清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和阻力,推出深化改革的举措令人期待。
宏观经济增长及其发展状况与微观经济层面的企业发展状况具有高度相关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面临增速下滑、需求疲软、成本上升、利润缩水的现状,这一现象背后的实质是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的难题,长期以来赖以支持高增长的要素基础和国际大环境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依赖“成本驱动”的利润空间将越来越微薄。作为微观经济体,我国企业在过去多年形成了高投入、高能源消耗的固定模式,通过扩张市场份额、加大资本投入等方式获得快速增长,而今需要向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路径转型,用更少的资源投入、更低的资本消耗,实现更高的人工效率产出,通过无数微观经济体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型,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转型。这其中,财务管理工作的意义举足轻重。
经济转型阶段,财务管理要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凸出管理中心的地位,立足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按照企业发展总体战略的要求,综合运用多种理财方法和财务资源,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长期性、全局性、创新性的规划。
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贯穿财务资金管理,建立和完善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财务资金管理模式,全面抵御经营风险和资金风险。随着企业规模日趋庞大,经营运作趋于集约化,企业需要通过整合共享资源,集中生产要素,提高经营效益。构建企业整体财务资金管理控制体系应成为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在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资金流入和流出的管理,并加强对资金运行风险的管控,通过加强业务计划与资金预算、资金计划的实施管理,保证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通过对企业投融资、资金分配、运营资金活动的管理,优化企业资金结构、业务结构和业务流程。
财务管理可以降低融资成本,改善投资决策,充分利用资源,分散财务风险,实现最佳利润,使得投资者目标与企业管理者目标达到平衡。要实现这些目标,就要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计划、预测、预算、监督、控制、分配的职能,处理和协调好各方财务关系。整个企业要以公司战略为引导,财务战略为保障,处理好公司财务战略与公司战略的协同关系,做好风险预警和管理,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