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计划与市场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教育计划与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教育计划与市场

篇1

一、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内涵

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重整高等教育》报告,对高等教育市场化下的定义是:“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如下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竟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就笔者理解,高等教育市场化只是一种手段,一种合理整合和利用社会有限教育资源的一种市场运作方式,一种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更好地完成育人目标的市场运作方式。

具体说来,高等教育市场化应具有以下几层内涵:

1、高等教育市场化应实现高等教育投资办学模式的多元化。这就要从根本上破除高等院校的国家垄断,打开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开通教育资金来源的多种渠道,以便在政府财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发展高等教育筹集更多的资金。在保证国家投资的前提下,鼓励多方投资办学、集资办学、合作办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渠道多样化、管理方式多样化,形成以国家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的办学投资模式。

2、高等教育市场化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这就要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引入供求机制。市场经济的供求机制能够调整高等教育供求的总量、结构和层次向平衡化发展。经济建设不同时期对不同层次和结构的人才需要,通过劳动力市场上特定层次和种类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及价格高低反应出来,并形成个人和企业对特定种类教育的需求,引导高等教育供给部门按需求的总量、结构和层次进行人才的培养。

3、高等教育市场化应注重投入――产出效益。高等教育市场化经营,把市场化的经营理念――教育是稀缺资源,通过教育市场化运作,使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达到效用的最大化,提高高校的办学效益,使教育投入在市场中实现合理的回报,才能形成教育自身的造血功能,摆脱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依靠外界投入,非生产性的尴尬局面。

4、确立高校在教育机制及市场机制中的主体地位。各高校是办学的主体,应能够自主决定自身资源配置,即决定招生的数量,决定专业的设置等。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扩大了,才能够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使其在享有完整而独立的教育教学权的基础上,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并且积极利用自身在知识、科技方面的优势从多个方面确立自身在市场中的稳固地位。

二、教育市场化指标

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是社会分工逐步细化的结果,教育是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教育又具有公益性,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引进市场机制将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评价教育市场化的主要指标包括:自负盈亏原则,教育市场的兴起,国家提供角色的减少,采纳市场管理原则,市场主导课程,院校创收,内部竞争,强调效益等的实现情况。

三、教育市场化的实现方式

从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高等教育市场化大致有如下四方面的路径:

首先,鼓励民间多元投资高等教育,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公益性和市场性,高等教育市场性要求打破投资主体单一的局面,让各种社会力量投资办学,使投资主体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放手,而是将部分办学权下放,其目的在于扩大供给,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总量。同时,在不同办学主体之间形成竞争,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供更个性化的高等教育机会,提供更高的教育质量。

其次,实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按照人力资本理论的说法,教育是一种投资,既需要支付成本,又能为个人和社会带来效益。个人的收益主要表现为未来较高的收入、更大的就业和适应能力、更高的升迁机会和社会地位等;社会收益则主要表现在国民收入的增加和国力的增强、民主政治的改善、精神文明的提高等等。按照市场经济“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受益各方,即受教育者个人和代表社会的政府理所当然地应当支付相应的教育成本,即实行“成本分担”。

篇2

近年来,国家对发展动画产业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已建立了一批动画游戏产业发展基地,政府为创立我国原创动画品牌和培育动画制作人才,精心营造出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我国动画业近年来的发展步伐之快令人印象深刻。在这种形式下国内大中专高等院校也纷纷响应,相继筹备并开设了动画专业,大批量的招收学生,为国内动画行业培养和输送专业的人才。一时之间中国动画产业在各种有利条件下显得前途光明,生机蓬勃。

1 高校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和信息传递方式的多元化,现在动画的应用领域正日益拓宽,已呈现出泛动画现象。动画技术除了应用在二维艺术动画、三维计算机动画、网络动画、四度立体全息影视动画等动画艺术形式外,还逐渐扩大应用到了其他不同行业及领域之中,如手机游戏、Flas彩页、网络多媒体、影视广告、电视节目制作等。因此动画专业设置应立足大动画产业,注重实践、突出特色、拓宽专业面,力求实现“夯基础、厚技能、重创意、多出路”的目标。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动画专业应定位于培养数字技术与传统动画相结合,并以数字动画为特色,掌握角色设计、原画、三维动画设计基本知识,培养既掌握专业软件与动画设计制作核心技术、又能及时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突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建立体现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以“能力培养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现代动画专业课程体系。特别要注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掌握高新技术、具备艺术修养的既懂创作生产又了解市场运营的复合型、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2 动画专业的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

动画课程建设的内容要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以知识、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全面教育为核心,与新的知识、技术、工艺、方法相融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的内容、方法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不断完善。

在“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应用能力指标教学体系”三维互动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体系、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实践能力指标体系抓落实,贯穿到任课教师选聘、教学文件制订,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深化到每一门课程大纲制订中,以课堂教学为主线,突出动画教育的专业特点,通过案例教学、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积极探讨教学和课程方面的具体问题以及理论和方法。开展重点课程教学方案研讨、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使学生获得本专业领域正规严谨的创作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实践能力,讲究实效。

2.1 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动画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实践服务,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动画规律和理论。在动画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努力创造一个足以影响学生视觉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并且能自我形成和自我完善的良好的艺术氛围。第二要利用学科优势,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技术基础,以及能自觉进行学科交叉的意识与能力。重视实践环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设置跨学期或跨年度的创作和实训课程,使学生从低年级起循序渐进地进入创作状态,在实践中完成每阶段的学习目标。同时探寻与企业的合作模式,为学生探求实践和接触行业的机会,提高专业认识、创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强调课程整合,将平行的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为分层次教学体系,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选择不同的发展领域,比如喜欢平面设计的可以在网站制作、电子出版物设等方面发展,喜欢影视制作的可以在影视包装和影视特效方面发展,而各方面能力比较强的就可以在技术难度相对比较大的动画制作和游戏动画方向发展。这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领域,为每位学生在毕业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2.2 在产业中检验专业课程的建设

专业来源于产业,专业的开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岗位能力需求已经成为专业技能培养的标准。在专业发展中坚持走学校与企业结合、专业与行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的“三结合”发展模式。

现在社会需要大量的动画人才,但是这种人才不是简单的理论型动画人才,而是有思想、有创意、动手能力强的实战型动画人才,为此将应用型动画人才列为教学培养的目标,将原有的校内理论教学改革为动画公司里的实战教学。在学生毕业的前一年进入动画公司接受实战教学,经过实战训练,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具备的很强的动手能力,掌握动画制作的全部过程,经过实战训练的学生毕业后很快进入了工作角色。

篇3

关键词:美国 教育公平 基础教育 高等教育

实现教育公平是美国不懈追求的目标。克林顿曾说:“我们不能保证每个美国人成功,但是我们能保证每个美国人拥有成功的机会。”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只要学生拥有潜力,美国政府就都有责任创造一切机会让它发挥出来。美国的公立中小学也的确向每一个适龄孩子敞开了大门,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孩子都能得到平等的教育。移民、少数民族和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受教育的机会,以及能够占有的资源仍然受到限制。在美国这个多元化的国家中,如何在民主制度下更好地对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实行真正的教育公平,是一个非常尖锐敏感的问题。对此,美国联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教育公平。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政策方面分析美国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

一、基础教育方面

(一)补偿教育计划。

美国的补偿教育计划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民权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补偿教育计划是保证处于困境的儿童享受正当教育权利的各种计划的总称。这里的“困境”不仅指经济困境,而且指文化困境和身体状况不佳等困境。它主要包括:黑人儿童补偿计划、更高视野计划、头脑启迪计划、免费午餐计划、残疾儿童补偿计划等。

补偿教育具体体现在:首先是资金方面的投入。政府为低收入家庭孩子集中地区的地方教育机构提供财政支持,以各种方式推广和提高补偿教育,从2003年至2008年,补偿教育资金从35亿美元增至67亿美元,增长了90%。其次是课程内容的变化。传统观点认为,为了得到在文化贫困环境中成长的孩子的有效配合,先得教他们一些基本技能,为后来较深课程学习做准备。再次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包括为学生示范思考步骤,提供完成任务的多种方法和师生之间进行示范对话。最后是课堂教学方面的变化。美国教育部鼓励使用补偿教育资金加强学前和幼儿教育,使课堂教学正规化,满足有利于学生的各种学校计划,以及支持通过延长学日、学年、星期六计划和家庭计划进行教学。总之,美国现行补偿教育的一条重要宗旨就是:补偿教育应该集中于预防。而不只是矫正已出现的教育问题。

在使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方面,补偿教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首先,补偿教育计划减少了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在学业上失败的次数,初步改善了其认知能力。其次,参加补偿教育计划的学年行为的好转会强化学校对他们的肯定态度,对他们施以更多的关爱,这样就提高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善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因而改善了学习成绩本身。与此同时,学校与处境不利学生之间的良性循环也日渐形成,从而使这些学生更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追求和别人同样的生活。

(二)择校。

在近期美国联邦教育计划中,择校制度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中引人注目的话题。美国的择校制度,旨在改革传统公立教育的体制和管理方式,从过去的“科层行政管理模式”转化为“经济市场调节模式”,从而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局面,为广大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以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效益与教育量、实现教育公平的目的。

美国择校制度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特许学校特许学校,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并迅速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新型公立学校。特许学校由政府提供教育经费,教师、社区组织、企业等都可以申请开办。办学者必须提出明确的办学目标,并与地方教育局签订合同,领取执照方能上岗。特许学校在经费使用、教师聘用、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自,很大程度上独立于学区的管辖。学校在享受自的同时,承担相应责任。绩效责任制是特许学校的鲜明特征。

2008年1月,在加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的新举措中,美国联邦教育部又有一些新的举措帮助学生择校:设立“承诺奖学金”,允许合格的学生从差学校转到私立学校或本地区外的公立学校或接受精深的辅导;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也提出了一个全国性的“机会奖学金计划”,以协助社区为低收入学生进入私立学校提供额外的奖学金。

二、高等教育方面――肯定性行动计划

肯定性行动计划是美国政府为了消除就业和教育等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改善少数民族和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称。40多年来,肯定性行动计划对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高等教育领域,肯定性行动计划的主要措施有:

(一)在招生政策上,实行特别招生计划。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机会。

在高等教育入学制度上,美国过去一直遵循着精英原则,根据学生在中学的学习成绩、学业成绩测验(相当于其他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成绩、中学校长的推荐等择优录取。肯定性行动计划要求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时对少数民族(主要是黑人)给予优待,为少数民族学生设立特别招生计划,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率先在其入学制度中实行了特别招生计划,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录取标准,增加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为了鼓励高等学校在招生时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联邦政府出巨资对实施肯定性行动计划的学校给予资助。联邦政府还对大学的此项资助使用情况加以检查,一旦发现某个学校在招生时没有按照肯定性行动计划精神行事或将资金挪做他用,立即停止资助并有权撤回资助。肯定性行动计划对于扩大少数民族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以1999年秋季入学新生平均ACT成绩为例,全部学生的平均成绩为2110分,其中自人和亚洲裔人最高,为2117分,印第安人和西班牙裔人为1819分,黑人只有1711分。肯定性行动计划使许多因学业成绩不能入学的少数民族学生得以进入大学。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该校1994年录取的黑人和西班牙裔学生中,分别只有12%和17%是在只考虑学业成绩而不考虑种族和家庭背景的情况下录取的。

(二)在财政资助方面,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财政资助,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的经济能力。

为了不使少数民族学生因经济原因而中途辍学,美国加大了对贫寒学生的经济资助。从1958年起,美国先后设立“国防贷学金”、(后改称“帕金斯贷学金”)“工读方案”、“教育机会助学金”、(后改称补助教育机会助学金)“国家担保贷学金”(后改称“斯泰福贷学金”)、“基本教育机会助学金”(后改称佩尔助学金)“联邦直接贷学金”和类似“工读方案”的“全国信托服务方案”等贫困学生资助计划。

(三)加强补习教育,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能力。

肯定性行动计划降低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入学标准,使他们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是,他们中有很多人学力不足,难以适应大学课程的学习需要。于是许多高等学校都设立了补习教育计划,也就是说学生人大学后不是学学课程,而是先补习中学课程,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达到基本的学力要求。补习课程主要是数学和英语两科。

篇4

关键词:德国;卓越大学计划;精英大学

2005年,德国“联邦与各邦教育计划与研究促进委员会”正式通过了“卓越大学计划”,决定挑选一批精英大学进行重点资助,藉此改变德国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中的二流地位,重振德国大学昔日的辉煌。

一、德国高等教育改革背景

1. 新自由主义观念对德国大学传统的冲击

长久以来,德国的高等教育提倡平等原则,注重资源的平均分配,在德国大学之间并无所谓的竞争压力,也缺乏国际竞争力的理念。20世纪80年代,以市场化、多元化、私有化为标志新自由主义开始兴起,新自由主义将教育纳入市场竞争的机制中,主张高等教育治理必须市场化、去中心化与重视绩效,要求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干预,由市场力量来引导教育的运作与发展。新自由主义冲击所造成的全球化、国际化、欧洲一体化对德国的经济、政治及教育体制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德国在新一轮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引入了新自由主义所强调的“小政府”与“市场竞争”等理念,这种理念集中体现在以“卓越大学计划”为代表的革新中。

2. 国家与大学关系的转变

德国属于联邦制国家,根据德国《基本法》的规定,各邦享有教育立法和行政管理的最高权限,联邦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在各邦间进行协调。相较于各邦在基础教育与中等教育所享有的高度自,高等教育则受到联邦政府较多的管制。但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冲击,在高等教育方面,德国国家与大学的传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国家由过去的提供服务的角色转变为促进者,开始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重视投资报酬以及引入竞争效率的市场经济取向。

3. 德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下滑

近年来德国的大学在世界大学排名中的表现并不突出,根据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The Time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最新发表的2013-2014排名①,德国大学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大学的第55名,其次是哥廷根大学的第63名;而上海交通大学所发表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最好的名次为慕尼黑工业大学的第50名、海德堡大学的第54名以及慕尼黑大学的第61名②。这样的结果的确对德国高等教育造成了相当大的震撼。

二、“卓越大学计划”的实施内容

“卓越大学计划”是由联邦教育部授权的德国研究协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简称DFG)和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简称WR)负责组织与实施。该计划第一阶段从2006年至2011年,总经费投入为19亿欧元,其中75%由联邦政府承担,其余的25%由各邦政府负担,资助重点有三项,分别为: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研究团队和精英大学。

博士生研究学院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与培养的环境。注重博士生的水准与研究的环境、领域的发展与对学术的贡献、博士生文化的持续发展、各学科间的衔接以及国际影响力。(2)培养计划。注重培养计划的质量与原创性、博士生在研究领域的整合、教授的指导计划、提升博士生学术发展的指导计划与策略以及国际学术的交流。(3)管理结构。注重管理与机构的大力扶持、与校外机构的合作以及重视博士生的两性平等。

研究团队的选拔标准必须依照以下三个准则:(1)研究。注重研究质量与原创性、研究计划与各个研究领域的相关性、跨领域的研究、对该研究领域的重大影响,以及研究的可应用性与合作的对象。(2)参与的研究人员。注重参与研究人员的品德、新进研究人员学术培训与发展计划、研究人员的两性平等。(3)管理结构。注重对现有资源的运用、组织与管理以及对大学结构发展的影响。

经过两个阶段激烈的竞争,最后审核通过的有39个博士生研究学院(Graduiertenschulen)、37个研究团队(Exzellenzcluster)与9所精英大学(Zukunftskonzepte)。

三、“卓越大学计划”的论争

“卓越大学计划”本身的提出理念、目的与实施方式,与过去德国的高等教育传统生态截然不同,因此自该计划实施以来,各界诸多的支持以及批评声浪随之蜂拥而至,这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张力主要体现在文化、权力及大学理念这三个方面。

(一)文化的冲突:对传统平等原则的冲击

2007年10月,卓越博士生研究学院、卓越的研究团队与精英大学的获选名单出炉后,德国共有37所大学被贴上卓越与优秀的标签,并且可以得到大笔资金的资助,而其他落选的大学则只能望洋兴叹,精英大学的诞生使得德国整个大学体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动荡,德国研究协会(DFG)主席克莱纳(Matthias Kleiner)就表示:“这样的结果,使得德国大学平等的传统彻底宣布终结”。他认为此计划不仅能提升大学的学术研究层次,更能借由尖端研究的开发带动商业与工业的繁荣与创新,因此大力支持此计划要一直不间断地发展下去。③反对意见则认为,精英大学的选拔加剧了社会与大学的分层,只资助少数的大学,而使得大部分大学无法得到经费的补助,如此并不能真正提高整体高等教育的质量,反而导致教育公平的问题。

(二)权力的冲突:松绑或捆绑

“卓越创新计划”在权力的冲突上,主要表现在国家与大学关系的改变。联邦政府引进的竞争机制使得国家与大学的关系从“国家控制模式”转向为“国家监督模式”。虽然国家在高等教育中的角色有所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有丝毫的减弱,政府为了提升大学的国际知名度,不断地推行新的政策来主导大学的发展,以回应全球竞争的需求,这些由政府主导与推行的政策显然只会加剧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国家的权力也在无形中更加扩大。

(三)大学理念的冲突:重研究、轻教学

自1810年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其所提倡的“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成为现代研究型大学的典范,当时成为世界各国大学效法与借鉴的模范,并使德国大学独领一时之潮流。洪堡精神的核心价值即主张,大学的目的为加强研究与培养人才,两者应同时并进。这样的理念后来得到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的进一步阐释,他认为大学的目的不只在创造知识,也在培育人才。这个理念对后来的美国大学发展也有很重要的意义。④

然而从“卓越大学计划”实施内容来看,其在追求学术卓越的同时,似乎忽略了教学的重要性,这显然与德国高等教育长久以来所秉持的洪堡“教学与研究的统一”的精神背道而驰。教学与研究是大学的两项重要的职能,两者关系是否能保持平衡,是决定大学的学术卓越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关键。

“卓越大学计划”的推出与实施不仅显示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更是将德国长期以来奉行的均衡发展转向差异化发展。在实施成效上,无论该计划是否能如预期成功地将德国重新打造为国际学术的研究重镇,该计划的实施本身已对德国高等教育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如通过两轮的选拔过程,无论获选与否,许多大学的知名度与声望因此而提升了,更重要的是在新自由主义竞争理念的影响下,德国高等教育结构突破了传统的格局,不断走向卓越。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13-2014[EB/OL]. .

[3]德国“卓越大学计划评述”[EB/OL]..

篇5

从竹简到纸质印刷,课本看起来越来越轻;从义务教育到精英教育,人们为“课本”付出得越来越多。从顺其自然到主动选择,人们为课本付出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正在迅速增加。面对多样化的选择,我们需要怎样做好准备?

课本变形 中国教育模式演变选择题

你无法选择出生的时代,但是可以选择自己子女甚至自己的教育模式,只是时代给出的可选项总是不同。最开始,你仅仅需要做一个决定,就会解决这个影响一生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你除了需要为这道选择题付出更多精力去思考,更要付出更多资金去实现。

课本重几许?

First Option

备注>传统精英教育

备注>经典老大哥

备注>梅花香自苦寒来

备注>

多年前,读书辛苦是自己要鲤鱼跳龙门。今天读书辛苦是子女课业负担和教育费用负担的双重重压。随着出国留学,特长培养等教育模式的兴起,中国子女教育支出正在从家庭主要支出变身为家庭支出“主要矛盾”。打开你的储蓄账户,翻开子女的教育计划,左右对比,你家的“课本”究竟重几许?

中国主流教育模式。考试,成为在其体系内进阶的重要“关卡”。为了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和更好的教育资源。在传统结构基础上衍生出重点学校、尖子班、课外辅导班等名称。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各类课外综合素质培养班正在蓬勃发展,随之又产生灰色教育支出。

据统计,从1995年到2004年,我国高校生年人均学费从800元上涨到了5000元左右;住宿费则从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涨到了2004年的1200元左右。四年的大学生活,家长需要支付孩子的费用在4万元以上。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这件本意是为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计划最终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不保,本科、研究生文凭含金量大幅下降。曾经的天之骄子,今天正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

基本费用统计

义务教育阶段费用=择校费+赞助费在北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开始免除了学费和杂费。但对于没有北京户口或有择校需求的家庭来讲,义务教育也需要准备充足的资金来应对入校的各种赞助费和择校生另需缴纳的学费。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对中小学择校情况的大规模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择校的平均费用超过2万元,择校费已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支出和家庭经济负担。17%的重点校将其用于发放教师的福利。

但2009年7月北京市公布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2009年北京市规范教育收费进一步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意见》,要求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按规定收取择校费后不再收取学费。择校生要统一纳入公办高中招生计划,分数不低于学校正常录取分数线20分,择校费收取标准每生不超过3万元。

高等教育主要支出费用

=学费+生活费+辅助就业费用

当家庭付出大量择校资金,子女经历12年寒窗苦读并通过高考后,又会迎来教育支出的“重头戏”,大学教育。国际上大学学费占人均GDP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根据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目前人均GDP约7517元人民币,6000元的学费(含住宿费)就已占人均GDP的79.82%,远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就业压力增加,为辅助子女顺利就业,家庭又会增添一笔支出――“就业辅助金”,除了支付子女相关培训费用外,还包括各种灰色“人情费”。

作为就业辅助金,无法用具体公式进行估算。首先家里要承担子女在校期间求职的所有额外开支,从制作简历到添置服装。如果在毕业时可以顺利就业,家里还要承担在外子女的第一阶段住宿、饮食及工作中一切开支问题(在北京等大城市企业基本不提供免费住宿)。由于子女刚刚开始有稳定收入,开销大,基本没有储蓄,当子女出现意外支出(生病等)时,均需要家庭提前垫付。

衍生费用

户口办理费用:对于很多工作、生活在大城市中的外地家庭,户口对子女在本地就学的相关学费、学区等方面有关键作用。

购买学区房费用:学区房以其背后优质教学资源成为中国家庭房产投资的热门选项。很多家庭购买学区房都是抱着一次投入,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

个人辅导费用:“高分就是省钱”的说法在今天仍旧有效。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很多家长会寻找额外辅导。从家教到各种假期补习学校,重压下的父母仍会甘心为子女成绩付出更多。

伴生风险

学区变动引发房产投资目标无法实现,造成资金不同程度浪费

市场系统风险影响个人就业

由于不受法律保护,各种灰色支出的伴生风险

Second Option

姓名>留学教育

昵称>海归不是梦

签名>畅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备注>

我国留学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国家公派留学生、少数高级知识份子自费留学到大学生留学热再到小学生留兴起。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8年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留学生人数位居全世界首位,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4%。中国留学生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近10年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派出国,中国自费出国留学生每年约有2万至3万人左右。

随着国内开放程度和国民收入水平提高,留学正在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甚至出现有条件的家庭为让子女更好的享受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直接举家移民海外的现象。在今年初。美国房价大幅下挫,引发了国内对美国学区房的持续关注。即便当下海外市场仍旧没有明确复苏迹象,美国、英国等主要留学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海归一族的国内薪酬水平整体下调,但家长仍希望子女在就业前拥有一定海外经验和海外高等学历。为迎接更加激烈的竞争增添制胜砝码。

基本费用统计

前期准备费用=语言培训费用+中介费用+出国留学保证金

除了基本的报名费用(托福、雅思均在1450元左右),相关培训班的费用更是报名费的几倍。由于大多数人不了解海外学校申请流程,中介费用成为很多人的必要支出项目,同时申请者还要付担邮寄申请等杂费。综合下来,仅申请留学这一过程基本花费就在万元以上。部分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仅留学中介费用一项就在万元以上。

在申请成功后,人们就需要面对出国留学保证金。作为一种事关签证申请的保证金,申请子女留学的家庭应提早准备,或尽早向国内银行咨询相关保证金贷款事宜。

海外留学费用=学费+生活费+海外应总金

人民币升值为中国留学生减轻了一定的负担。但金融危机下,海外公司业绩下滑,对大学的资助相应减少,境外大学的奖学金申请更加困难。在国际经济稳定时期,留学生可以通过打工解决一部分生活费用。而金融危机导致很多国家失业率上升,兼职工作更加难找。不同国家对留学生打工都有不同的要求,会根据

地域、留学生年龄等做出不同的限定(时间、工种上),甚至部分国家根本不允许留学生兼职打工。对此,人们应该在出国前做好充分的了解,做好资金准备。而对于年纪较小的留学生,家长还要额外考虑日常看护支出及更充足的应急准备金。

衍生费用

低龄留学子女的海外看护费用:低龄子女独自海外生活所产生的基本生活安全、身心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应急资金和保险只能做到事后保障,雇佣看护成为更多无法在海外陪伴子女的家长的首选。

移民后学区房投资:在本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房产价格经历了剧烈震荡,优质学区房价格则保持了相对稳定。若有移民或常驻海外计划的家长,可以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考虑海外学区房投资。

伴生风险

海外房产市场仍存在较大风险。此时进入海外房地产市场,很容易因为不熟悉海外市场及学区设置规定而诱发资产损失。

留学中介在收费标准上差异较大,良莠不齐,谨防遭遇“黑中介”,否则不仅损失资金更会错失良机。

汇率变动引发的资金量不足等事件。

Third Option

姓名>特长教育

昵称>我是天才

签名>啥最贵?人才!

备注>

“技不压身”,特长教育就是重点培养子女的过人之处,并以此为子女发展主方向。所以“特长”并非指学校作为辅助科目出现的各种特长班。由于子女精力有限,特长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以主动或被动牺牲部分传统课堂教育为代价,将子女的绝大多数精力放在特长培养上。常见的特长培养主要集中在艺术、体育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也慢慢出现经商、证券投资等特长培养。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特长教育是一个没有明确截止日期的教育投资。子女的天赋和后天培养只是一个开始。结果是否“成功”还需要时间的验证。

基本费用统计

特长教育费用=特长培训费用+基础教育费用

特长教育费用主要分两大部分,特长培训费用和基础教育费用。其长培训费用不仅仅停留在对子女专长(如绘画、长跑等)培养所聘请的老师和相关场地等附加费用。为了子女有更好的发挥个人特长的空间,家长还需寻找具有特色培养计划的学校,甚至出国深造等相关费用。鉴于专业性限制,特长培训费用在整个费用中占绝大多数,并成为家庭的主要开支。在国内各大艺术院校招考时。文化课仍占一定比重。从而带来的基本支出,补课支出都成为特长教育不可避免的成本。

衍生费用

转型辅助金:当特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子女面临学习、就业和人生发展的重新选择路口时,家长需要对子女的新选择提供更加全面且不可避免的物质、感情和时间辅助。

特长发挥扶助金:特长得到转化为个人生产力需要更多人的认可。家长从子女进入该领域后,会一直需要与“圈内人”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子女特长发展提供各种指导意见甚至便利的机会。

伴生风险

特长教育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子女天赋及后天培养,缺乏有力的外部体制辅助,致使其成为各主要教育投资中风险性较大的一类。一旦无法达到目标,多年的教育投入将化为泡影。而子女在长期的专项训练中极容易形成能力单一,无法及时应对教育、就业和个人发展方向的转型。即便在整体教育计划中加入更多综合发展因素,但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可以完全实现“一专多能”的目标总在极少数。而从投资时间角度看,特长投资一般从子女年幼时开始,一般比传统教育早2~3年,并且没有明确的终止时间。所以,更多的情况下,需要父母在教育培养外另设一笔“保险”性质资金,以保证一旦出现变故,可以为子女适应环境,提升综合能力提供更多支持和便利。

Fouth Option

姓名>继承教育

昵称>富爸爸的穷儿子

签名>创业容易,守业难

备注>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第一批创业者在这一轮经济发展大潮中创立了自己的事业,建立了受法律保护的财富根基。岁月流转,当年的创业者已经老去,庞大的产业和财富面临主人的更迭。对于从小物质无忧的富二代来说。他们必须接受家族事业的传承教育。在那些大多具有英雄情怀的父辈眼中,富二代永远无法了解创业的艰苦与激情,他们似乎永远是自己庇护下的孩子。而对于富二代本身,他们清晰地了解自己未来的重任。但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从小缺失的父母关怀带给他们的困惑,不会比MBA的课程少。时间与机遇不等人们感慨,富二代需要尽快登场。面对继承教育,富爸爸缺的并不是资金,而是效果和时间。

继承教育模式

继承教育=意识教育+商业技能教育

继承教育表面上看是事业、财产的传承,而其实质是两代人的角色转变。富爸爸希望子女可以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将当前的事业继续发展开来。在传承教育中,最难的就是意识教育,而资金永远都不是问题。作为从小在父辈看护和丰富物质包围下长大的富二代,需要去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从心底里唤醒创业意识,而商业技能培养的仅仅是时间问题。

衍生费用

父辈退休课程:富爸爸们需要学着如何从主角变为配角。子女的继承教育也是自己的放手过程。即便最终发展理念并不相同,但富爸爸也要将财产放手给接班人。在未来的各项决策中,富爸爸也需逐渐淡化个人意见。他们必须清醒的意识到,自己可以送青年人一程,但仅仅是一程。

伴生风险

继承教育主要分为“继承”和企业持续发展。从子女角度看,首先要确认在多年的培养中子女自身主动继承家庭事业的意愿是否出现变化,没有坚定意志的继承者是无法单纯依靠外力完成事业的交接和继续发展。在“继承意愿”后,子女是否有充足的技术来继承事业,也成为衡量此类教育是否成功的标杆。父辈有充足的时间在创业中积累综合能力,锻炼意志和各种技能。而富二代子女只能在学院、书本中了解一切。即便有实战操练,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父辈光芒影响而无法得到真实效果。所以,即便有优质的学习环境,富二代的继承教育仍留有很大缺口。并会直接影响继承教育的成败。

企业无法摆脱大市场环境的影响。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很多企业受大环境影响业绩走低。富二代在管理和经营上都缺乏经验,独自应对仍显吃力。所以在继承教育中,需要富爸爸给与更多辅教育。这种在实践中的协助和辅导比各种商学院的管理课程更为直接有效。而由于经济大环境萧条而带来的企业发展放缓等情况,不能成为判定富二代是否能够合格继承的标准。

Link “富二代俱乐部”

8月11日,温岭72位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成立了自己的创业组织――“未来企业家创业俱乐部”。2007年,温岭团市委、温岭青年企业家协会对温岭家族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发现60%-70%的企业家面临着接班问题。“富一代”大多已是50多岁,甚至60多岁,自己的子女能否接好班,

成了困扰很多企业家的大难题。

温岭团市委希望通过“未来企业家创业俱乐部”,为“富二代”们创造一个学习、交流的环境,拓宽他们的社交范围,帮助提升整体素质,解决家族企业的接班问题。

该俱乐部首批会员72人,其中企业家接班人65位,自主创业青年7位。这些人绝大部分是“80后”,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32岁。

综上,随着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人们可以有更大的空间选择子女教育模式。但每一种教育模式都需要时间、精力和财力的大量投入。更多的家庭所选择的教育模式需要比传统教育模式更多的资金投入。这样一来简单的储蓄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大力发展个人事业,增加收入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教育投资成为一种必然。投资有风险,但教育是家庭不可或缺的资金开支。如何在当前市场下,将风险与教育资金投资收益更好的集合成为许多家庭以及各大财富管理机构所需要面对的问题。

激活“血液” 家庭教育资金投资保值法

教育资金是支撑完成子女教育计划的“血液”。不同的教育模式需要的资金量不同,在子女发展的道路上又会有各种“意外支出”出现。如何为一切做好准备?

随着投资市场的不断完善,产品和投资途径的多样化发展,投资风险可控的概念成为主流。善于利用风险和时间的家长,总会利用市场的机遇完成自己的规划。

重新认识“投入”与“收益”

“教育投资”和“教育资金投资”是为子女制定教育计划前需要分清的两个概念。

教育投资是指父母为了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而进行的财力、物力及人力的付出。教育投资会根据子女个人情况、教育模式和时代环境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风险。它没有明确的预期收益率。教育投资的最终目的是让子女通过接受良好教育得到更好发展。没有任何教育投资是要求子女在未来要向父母返还具体某笔现金收益的。所以,家长考虑的教育投资应该重在过程。这笔投资只是子女发展的一个辅助项目,更多还要靠子女自身努力来决定。

而教育资金投资则更加具体,它是针对用于子女教育的资金的运作,目的是在子女教育投资计划范围内,使这笔资金得到最大化保值增值,最终实现为教育投资提供更充实的资金支持。这份投资不仅可以用收益率来衡量,还需要结合不同教育计划在投资时间、风险水平上进行综合考虑。不论是自己操作还是委托专业机构,不论资金投向哪一个市场,其核心是安全第一,不能为追求利润而忘记投资的初衷。

善用时间“魔术”

子女教育是一项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的家庭计划。长时间,充足地资金投入是保证教育计划成功实施的客观要素。但每个家庭的收入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中断或不足的风险。每一个人的收入曲线最终都会随时间和身体的衰老而最终归零。但包括子女教育投资在内的各种支出却会随着时间的延伸而逐渐增多。为此,“早规划”成为合理分配家庭收入的首选方法。很多父母会在子女尚未进入学校前,每年(月)为子女存一笔教育金。虽然子女教育账户中的资金在不断增多,但国家的利率却在不断地调整。活期存款利率已经从1990年的2.88,在1999年降到0.99,而今天这一利率已经降到0.36,本次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利率调整伴随着通货膨胀预期加强,存在银行中的资金正在经受着无声的侵蚀。

所以在提前筹备意识基础上,采取灵活的资金运作方式成为银行利率逐年下降背景下,中国教育资金转型的重要途径。每月定时存款,不如在这笔资金尚未开始大规模动用前,转为每月定投基金等产品。在当前市场下,稳健型基金可以有效降低市场风险。由于这笔资金短期内无需他用,复利效益会得到更好的体现。善用“时间魔术”可以让子女的教育基金“活”起来。

灵活调控风险组合

对于家庭教育资金来讲,“风险”不应该成为禁忌。风险不能代表收益,更不能代表损失。如果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投资者就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子女教育金费支出总是有一定规律。在这个规律下,结合不同风险水平的投资产品,可以更好地实现子女教育资金的保值和增值。

各种投资理财产品中,风险水平的不同也代表着预期收益水平的不同。家庭教育资金投资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如同“生命周期基金”:在个人收入上升期,风险承受力较强的阶段,基金投资组合为较激进投资模式,获得较高收益;而随着人们家庭各项长期支出(子女开始接受教育、父母退休等)增多,风险承受水平回落的时候,其投资组合会适度回归稳健投资。整个投资以长期定投为手段,通过灵活调险水平和收益水平比例,最大化安全利用现有资金,获得较好收益。同样的理论可以应用在家庭子女教育资金投资上。

篇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成人高等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必要补充。大力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迈向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成人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因为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在日渐扩大,职业教育的发展如火如荼, 成人高等教育夹在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间生存困难。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生源出现了严重危机,成人高等教育的定位不够明晰,社会信誉度有所下降。因此,成人高等教育要想健康有序地发展, 必须进行系统的改革,更新观念,改革创新,增强活力,才能建立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的成人高等教育体系,走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困境,在激烈的教育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下去。本文将从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成人高等教育摆脱困境的策略。 

1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一些基本性矛盾开始制约着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生源萎缩、学生质量下降。由于普通高校扩招,高考录取率大幅度提高,使得原先不能上普通高校只能就读成人教育的学生,获得了上普通高校学习的机会;而且未被当年高考录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一部分人会复读重考;部分考生为了保险起见,成人高考和普招高考同时报名,被成人高等教育院校和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同时录取后,大多放弃成人高等教育,而选择普通高校,导致成人高校报到率比以往降低。高校扩招正好使成人教育失去了这部分生源。当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而寻找生源时,其只能把选择的目光降低,从而造成生源质量下降。生源质量下降给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后效应,使得成人教育的难度加大,教育质量下降,学校声誉受到冲击,成人高校学生毕业后竞争力不强,单凭一张成人高等教育的文凭而无实际能力很难敲开用人单位的大门。与此同时成人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跟不上,缺乏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致使成人高等教育毕业生无法与普通院校毕业生相抗衡。 

1.2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成人教育应有的特色。目前,我国大多数的成人高等教育院校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由教育部统一进行,而且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教材编写通常由同一批人组成,这使得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版。甚至在招生、课程设置以及教育模式等诸多方面还一味向普通高等教育看齐,课程结构单一,知识划分过细。同时,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成人教育在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定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课程的内容重理论轻应用,教学组织呆板,教学方法单一,课程体系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不能及时反映当代科技发展、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忽视了成人的工作经验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需求,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1.3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目标缺乏可操作性。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仍然没有摆脱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成人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具有很多独特之处,若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策略与目标,显然违反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思想。成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教育,目标笼统,并且没有具体实施方案与之配套,难于落实到位,更缺乏监督、检查等相应的管理制度,对适应成人学习的特点,充分挖掘成人的潜力及优势,调动成人学员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这使得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进展缓慢,缺乏应有的活力。 

1.4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成人高考招生工作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况,许多师资?办学资质等都未经过严格审查的学校充斥于成人高等教育市场,造成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给考生的报考选择造成困难?成人教育领域秩序比较乱,一些成人教育机构把招生作为一种谋利的手段,只重创收轻管理?重招

生轻教学,不愿意在师资、管理上进行投入,内部管理漏洞百出,导致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成人高等教育文凭不被认可?企业不认可,学生就业难,也造成了成考含金量和美誉度下降,生源自然成问题,导致成人教育质量有所下降。 

1.5政府责任不明确,办学规范性尚待加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政府在成人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创新办学模式、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等。这些措施在短期促进了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但是,依然存在政府责任不明确的问题。例如,政府在降低投入力度之后对成人高等教育的有效扶持;对成人高校的办学行为的监管;没有在发挥成人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约束机制。这些问题直接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规范性不足,既不利于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也对其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1.6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政策缺乏变通性。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管理机制还未从根本上转变为适应市场经济的招生管理机制,招生政策均由国家统一制定,政府干预过于集中,。这就容易造成招生与市场需求脱节,预定的招生计划即与实际招生数出入很大,也无法用市场手段去调节。由于被捆住手脚,成人高校不能成为实际办学主体,没有自主招生权,缺乏办学积极性,容易对政府形成依赖性,不能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招生市场的需求,缺乏竞争意识和质量意识,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 

2成人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要使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发展瓶颈,就要真正理解现代成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开放的意义,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具备与改革相适应的新观念、新思想,从思想认识上、管理制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通过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系列调整与转型,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推动成人高等教育走出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1明确政府职能。实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最大限度的公平之关键是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公平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保证者,在政策上倾向那些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高、教学质量好的学校,限制那些条件差的学校的招生人数,避免刚性招生计划“一刀切”带来的不公平性。在招生机制上,由刚性的招生计划向柔性的招生计划转变,并最终取消刚性原则,放宽学员入学资格,鼓励在职人员边工作边学习,采取“宽进严出”而不是现在函授等的“严进宽出”。同时,建立科学、公平、客观的成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和评估体系。政府必须转变职能,不要过多地干预,要把宏观调控的重点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到经济调控为主上来,把经济调节的重点从具体管理项目、资金转到为投资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上来。认真做好综合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监管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减少对具体项目和事务的审批,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中长期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平衡和监测评估上面,统筹协调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注重解决关系一些长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成人高等教育计划的编制、招生、教学、毕业、收费、评估等工作,应由举办者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需要、发展要求自主地进行。 

2.2明确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任务。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必须依靠大规模和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把传统成人职业教育转换为全社会成年人的终身教育,把终身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之中。成人教育是由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是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对全体国民的素质进行不断的提高和发展的广泛教育途径,其形式、层次可以多种多样,其内容可以无所不包。因此,成人高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更突出实用性、针对性、技能性,更注重在岗和转岗技能需求,强调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可采用函授、夜大、脱产、短训、网络、自考和自学等多种学习形式。在我国普通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根据自身特点,为成人的学习服务,为成人学习者的需要服务,实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的方针。传统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必须转变为以成年人为主体的终身教育观念。

2.3加强成人高等教育院校的内部管理体制。要把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纳入学校领导的重要议事日程,理顺办学体制,完善管理机制,设立专门机构统一归口管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要根据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建立健全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重点加强对招生、教学、考试、学籍、学历证书发放、收费等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各成人高等学校必须解放思想,在保持原来的管理经验的同时,向普通高等学校学习,并大量借鉴运用国外社会办学的经验。一方面加大内部的革新挖掘,进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管理、学生管理、人事制度、后勤

服务制度等全方位的改革,特别是改革人事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弘扬优势,取长补短,在现代教育环境下给自己重新定位。一定要进行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切实建设起符合教育发展趋势和自身真实情况的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成人高等教育面临转型,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全方位管理,打造成人高等教育的品牌。 

2.4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是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确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重要工作。专业设置要结合职业和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宗旨。课程设置应从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入手,应本着“专业为技能服务”和“理论教学以够用为度”的原则建立课程体系。理论课程以够用为标准,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强化职业型和技能型,突出能力培养,培养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际应用能力。要不断地根据社会、职场和学习者的需求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使学员能够根据新时期社会对人才培养和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以及自己的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选择课程,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的目的。摒弃陈旧课程观念,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要突破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模式,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的教学观念,设置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尽可能反映出学科发展前沿动态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2.5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质量保障体系。为确保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适合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体现成人教育特点,有利于促进高校创建成人高等教育品牌和特色,提高成人教育质量的质量评估体系,定期开展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检查或评估,要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必须依据一套适用于规范成人教学过程各环节的教学管理制度。成人教育学院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结合学院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规范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涵盖脱产、夜大、函授、自考等各类办学形式的招生、学籍、课堂教学、考试考核、毕业、学位等诸多方面,保障教学秩序的稳定,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同时,成人高校必须根据教育对象和教育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市场意识、社会需求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定期对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督促其加强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以质量和特色求得生存和发展。如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有较强分析管理能力的专家教授和教学管理专家担任督导员,确保其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2.6改革成人教育招生制度。加速成人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过程,促进成人高校招生多元化。打破成人高教“国有政办”的格局,开放成人高教市场,推进多种所有制办学。议放开招生条件具有高中学历或同等学历的人就可以进人成人高校学习,不拘泥于固定的学习年限,对无法坚持学习的学生,允许中途离校,一旦想回校继续学习时,入学时问、学习形式、学习专业、课程安排根据学生意愿自主选择。逐步实行注册入学制度,只要具有前一层次的学历,就可以报名注册参加下一高层次的学习。由考试入学向注册入学转变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行开放性招生,由考试选拔入学制度向注册入学制度转变,是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保障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提高劳动者素质,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作用。 

2.7进行远程教育发展研究。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为我国的成人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天地,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成人高等教育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深入研究自身的目标定位、专业课程规划、网络技术开放和整合、教育教学和考试管理、远程教育政策等内容,结合知识经济信息化、快捷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传媒技术,以电子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高等教育将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扩大社会成员接受教育的机会,并成为成人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 

总之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办学观念,准确定位,积极创新,利用成人高等教育具有的灵活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特点,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动力。成人高等教育只要吸取以往有益的经验,继续努力实现从注重数量发展到注重质量、效益提高的转变,坚持把改革和创新作为自己寻求机遇、获得发展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就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开放、灵活、高效的成人高等教育体制,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峰,史志胜.知识经济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继续教育研究.2007,6. 

[2]李燕.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改革思路.中国成人教育.2007,1. 

篇7

关键词:营销专业 应用型人才 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121-03

一、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市场营销专门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大,因此,我国各类高校多数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鉴于营销专业具有较强的就业针对性和工作实践性,所以营销专业以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获得了普遍共识。然而,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问题一直令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周远清等认为,相对于高精尖理论型人才、学术型人才而言,应用型人才是指掌握直接应用型知识和具有更具体实践能力的人才。

我们认为全面理解营销专业的应用性需要分析营销工作的性质和应用领域。从性质上看,营销活动表现出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首先,任何营销活动的成功需要营销工作的各项职能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例如,市场调查工作需要从业者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较强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科学的求证;市场分析工作需要从业者熟练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能够对市场各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和理性的分析。其次,营销工作的完成离不开艺术性的创造。好的策划和推广方案不仅体现出营销人员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技术、时尚和美学等方面的了解,更要具备较深厚的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尤其重要的是良好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才能够使制定的实施方案与竞争者相区别,才能达到有效地吸引消费者,实现引导和创造需求的目的。可以说,营销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特征,要求营销工作者不仅熟悉营销的基本理论和一般工作方法,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批判性的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而且要有很强的执行力。最后,营销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独特的个性和品位。有个性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的策划方案;有品位的人才能够为所宣传的产品找到有品位的定位。所以营销专业的教育者们不仅要传授本专业的知识、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教育学生,而且要充分传授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的相关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良好的个人修养。

从营销专业应用的领域看,营销活动不仅企业需要,实际上任何组织无论是盈利性组织还是非盈利性组织都需要应用到营销工作,所以营销专业的应用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因此,受教育者仅关注本专业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营销专业应用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要求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更加广博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各种不同的工作环境和任务。

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由于在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或者局限于本专业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忽视了对上述综合性知识的系统训练。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营销专业的学生缺乏基本的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多毕业生就连毕业论文都写不好,更不用说写出论据充分、见解独到、实施可行的市场分析报告和策划书。正如哈佛大学前校长德瑞克・博克所批判的那样“……美国高校许多毕业生的文字功底无法令雇佣者满意。尽管教师们把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大学教育的首要目标,但许多毕业生仍然不能对复杂的非专业问题作出清晰的推理和分析,……多数人甚至没有选修一门有关‘数理推理’的课程。”有鉴于此,我们认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专业知识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融合,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应该与通识教育密切结合。

二、通识教育及其意义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又称博雅教育)。这种教育理念上既注重人的智力与身体发展,更重视人的心灵和个性提升,以追求知识本身的价值为目的,使人的心智获得解放和自由,排除任何职业的和功利的目的,而且在教育内容上关注知识的全面性和普遍性。在过去一个半世纪里,教育者们从未就通识教育的理念达成共识,通识教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又充满歧义的概念。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通识教育是指大学高级课程中全校共同性的、内容有一定广度的部分。它通常包含对若干学科领域有关课程的学习,试图为一所学校中的全体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高级训练。

在中国,首先把general education引入并译作通识教育的是梅贻琦先生等第一批留美学生。建国以后,我国大学普遍采用专业化教育模式。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专业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指导思想,这种专业教育在当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急需的人才。但和美国高等教育一样,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逐渐显露出来,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高校逐渐认识到培养人才的任务在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此后,高校开始提出加强学生基础课程的措施,如“拓宽专业”、“学科渗透”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界纷纷开始了文化素质教育改革。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教育而忽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状况而提出的,它旨在提高人才的全面发展的素质。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通识教育基础上宽口径的专业教育理念和原则。

三、营销专业引入通识教育的困局与出路

从上述通识教育的演变过程、目的、内容和课程设计来看,通识教育能够很好地满足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并能够弥补现有培养方式的不足。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要将通识教育纳入专业培养计划却困难重重。第一,学校管理层对通识教育重视不够。虽然,多数高校提出将“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作为高级人才培养的宗旨,但是由于现有的高校考核制度、排名制度和资源获取条件并没有和通识教育的成效挂钩,加上教育的成果难以显现等原因,这一宗旨实际上很难得到体现。第二,师资缺乏。目前,国内外对通识教育的讨论大多集中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财经类院校有别于一般的综合型大型,其设置的专业主要与经济相关,如经济、会计、金融、国贸、电子商务等。除了财经专业的教师之外,仅有大学语文、思想政治、英语、体育类公共课的老师。面对通识教育要加强学生学习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要求,师资力量显得捉襟见肘。第三,学生功利心偏重。目前,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为了避免出现“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学生往往会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考各种证书(如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以及各种职业证书等等)和参加各种兼职活动,以期获得企业所关注的“工作经验”。在疲于应付各种考证、兼职和本身专业学习之后,真正留给通识类课程的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种环境之下,学生对于通识课程的态度大都是为了学分而来,而不是真正地从兴趣出发。第四,教学效果差强人意。一方面,教师从投入和报酬的角度考虑是不成比例的,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讲授通识教育课程。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对通识类课程不重视,教学管理又不严格,因此通识类课程的缺课现象比较严重。加上此类课程往往在晚上开设,容易和学生各种业余活动和学校的一些讲座冲突,往往也会成为逃课的理由。学生出勤率不高,明显影响教师的授课情绪,降低教学效果。

鉴于以上种种问题,我们对营销专业推行通识教育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学校管理者必须重视通识教育的推行。受制于目前大学教育体制和思维惯性,营销专业开展通识教育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在学校层面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等高校的办法,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成员由高层管理者、教务处、担任通识课程的教师、其他专业的教师代表和部分学生代表组成。该委员会应该检验一下目前营销专业教育的宗旨、目标和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实施通识教育的宗旨、目标和具体实施办法,并监督通识教育的实施。第二,增强通识教育的师资力量。德瑞克・博克曾经告诫师资是成功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所在,“如果有大批才华横溢的教师的加入,那么自然科学课程、历史课程或文学课程将成为学生大学生涯中最难忘的课程之一。”对于财经类学院而言,考虑到学科较为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的不利局面,一方面,校方应鼓励并说服其他学科优秀的教师加入到通识教育计划中,并给与充分的支持,使其愿意尽心尽职地投身于通识课程的教学中;另一方面,学校或学院应加大引入兼职教师的力度,从其他学校聘请优秀的教师加入到通识教育计划中,给与其支持并做好管理工作。我国香港理工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有10余名全职教师,还聘有数名兼职教师。最后,学校积极引进人才,作为专职通识课程教师。第三,在课程设置方面逐步引入通识课程。在当前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的惯性和压力下,我们不建议大面积开展通识教育。我们认为可以从一些简单且低廉的措施开始做起。通过设置一些入门课程,向学生概要性地传授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的普遍性知识,发挥将不同学科知识融合的作用。这些课程的形式可以包括指定选修课、经典名著课程、导论课程等。同时,在教学计划方面,在保持现有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一方面尽量精简课程,另一方面压缩一些专业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或者改变考核方式(如闭卷笔试改为开卷或论文),为引入通识课程留下空间。第四,改善通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达成通识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对通识类课程的兴趣。学校应制定通识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和教学目标,注重对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广泛兴趣和高尚人格的培养。正如康奈尔大学的一份宣传资料中所指出的:“从本质上说,通识教育强调不同模式的推理能力、清晰而优雅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宽容与灵活的品行、创新能力,对道德和审美的敏感……”

最后,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通识课程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在一年级可以开设专业导论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如何实现中学接受式学习向大学自我式学习的转变;本专业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为学生提供选课指导,以及从事该专业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和品格。在考核方面,可根据课程类别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制定出一整套规章制度。督促任课教师对通识课程的出勤率进行较为严格的考核,规定缺课一定比例不得参加考试,实行宽进严出的方式,允许存在一定比例的不合格率,不让通识类课程成为学生在经常逃课之后还能拿到学分的课程。

四、结论

鉴于营销专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要实现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的目标,有必要在营销专业开展通识教育。本文根据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思考,提出了营销专业开展通识教育的一点思路,希望引起同行的共鸣和思考,共同提高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远清.迈向新世纪的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黄国华,孙淑娟.通识教育在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分析:以新建高级院校为考察中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

3.[美]德瑞克・博克著.侯定凯,梁爽,陈琼琼译.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高级教育的反思与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郭红雪,孙涛.论通史教育与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纺织教育,2009(2)

5.苗文利.中国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6.韩萌.西方大学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与我国的实施路径[J].山东社会科学,2009(7)

7.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8.王晓慧.浅析大学通史教育的实践类型及其哲学基础[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9.夏寒.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教论坛,2009(3)

10.景海燕.通识教育视野中的大学高级教师角色转换[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

11.[美]弗兰克・罗德斯著.王晓阳,蓝劲松等译.创造未来:美国大学的作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 国际化 路径

教育国际化是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加强教育对外开放和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研究,学习借鉴世界主要国家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先进理念,认真总结我国教育国际化的现有经验,努力促进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当代民办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1 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教育国际化是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范畴进行研究的。199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关于高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把“国际化”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三个核心概念之一。1996年,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把“国际化”作为高等教育的新的职能提出来。陈昌贵把这一新的职能作为高等教育的“第四职能”。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国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和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等诸项功能之中的过程。”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的喜多和之教授对国际化的定义是从“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三个角度来理解的。其实,回顾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正视国际化的现实经验,我们也不必纠结在一个概念上。如果我们能从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实施的内容来理解,在国际化路径的选择上就会柳暗花明。

理解高等教育国际化所涵盖的内容,首先要理解国际化的目标。大家都在讲国际化,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在不同教育层次上也会有所区别。如,对于专科层次的学校来讲,主要是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色。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应该是最值得学习的。也就是说,专科学校在发达国家范围内的国际化目标应该是职业教育最有特色的学校,而不是以世界名校作为国际化的目标。第二是课程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不能全盘西化,一定要遵循“洋为中用”的原则。真正的拿来主义,既要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使人才培养与世界先进的教育文化接轨,又要在学习和冲突的过程中做到本土化,最终达到国际化的目标。第三是国际化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科研方面的相关交流。第四是从事各个领域的深度合作。如,技术合作、资金合作、教育计划合作等,具体来说主要是中外合作办学。

从国际化的思路和流程来看,应该有引进资源——融合形成——本土国际化的过程。美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贝雷迪(GeorgeZ.F.Bereday)的教育思想将会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他创立的比较教育学研究的“四步法”思路十分清晰。第一步是对对象国教育制度和学校的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陈述事实的过程,如果把这个方法引入到国际化的过程中,任何学校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都必须历经这个阶段,以便为选择和锁定国际化的目标奠定基础。第二步是对对象国的教育事实(教育制度、学校实际等)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我们也需要这一个环节,要结合本国的教育制度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比对。在此基础上,逐渐缩小选择的范围,最后锁定目标。第三步是本土化的阶段。即归纳吸收,把国际化的一系列成果应用于本校的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现内涵发展。

理清教育国际化的概念和教育国际化的实施思路,民办高校的国际化路径的选择就豁然开朗了。

2 民办高校实施教育国际化的优势

在教育国际化方面,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相比有许多独特的优势。首先,民办高校比公办高校更具有体制上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它可以突破一些过时的体制。民办高校不会像公办高校那样经过很多审批程序才会有结果,合作双方都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合作质量上。这些都是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的独特优势。其次,民办教育是一种选择教育,人们可以从各自地需要出发,选择民办教育的条件、就读形式、教育的特色等等。总之,民办高校的发展增加了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可选择性,可以提供不同人群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服务,这有利于国际化教育在中国的接受。最后,民办学校的办学者极端重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质量,为高效产出殚精竭虑。为此,他们会尽可能选拔各种人才来组建学校的师资队伍,设置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这就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有利于教育国际化的展开。

总之,民办高校在教育国际化方面具有公办高校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因此,民办高校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借用国际资源,提升自身的质量和内涵,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民办高校。

3 民办高校国际化的几种路径

3.1 民办高校国际化首先是语言的国际化

民办高校的国际化一定要结合民办高校自身实际来实行,其突破口可以在引进教师资源方面进行展开。很多民办高校是从中专升格而来,在招生的层次上属二专,生源的特点是基础较为薄弱。这些情况决定了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同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在英语教学中,可大量引进外教,强调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可以利用外教引进各种国际合作的项目。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在国际上的影响的增大,要引进国外优秀的教师并不困难。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常年有10多名外教在校执教,有力地推动了该校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外教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营造了全校积极说英语和学英语的良好氛围。

3.2 国际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外合作办学

遵循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规律,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实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整合了中外双方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是民办高等教育国际化办学的主要路径。按照现实的理解,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即校际之间的合作和两个学校之间签订中外合作办学的协议。民办高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高专可从校际合作开始逐渐地积累经验,然后在此基础上走中外合作办学的道路。在路径的选择上一定要紧密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寻找国外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从而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实现对本校职业教育的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的细节:①实现课程国际化:外文课程占总课程的48%,教学计划与外方同步,外方课程由外方派教师承担;②引进外方教材;③列入中方招生计划,考试试卷和成绩统一由外方处理,成绩合格获得专科双文凭;④互派教师,建设国际化的师资队伍;⑤推荐优秀学生到外方学校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3.3 拓展学生国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包括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派出本国留学生两方面的内容。学校可建立国际学院,专门负责此类工作,这会对民办教育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众所周知,专科层次的教育在吸引外国留学生方面有一定的限制。随着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面向东盟挑选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汉语教学的教师团队,以短期为主招收语言方面的外国留学生。同时,加强英文网站的建设,将学生最关注的内容公布在网站上。另外,将学院现有的电子招生信息链接到比较受欢迎的外国留学生的招生网站上,加强留学生的宣传工作。与此同时,还要通过国外合作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短期出访,暑期夏令营,短期英语学习,生活实习体验等活动。

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从把德国、美国、日本和苏联作为国际化的目的国到现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交流与合作,各省、各高校都有各自的做法,但有的成功、有的只停留在“迎来送往”表层上,没有多少实际效果。民办院校要想在未来的高等教育领域中生存下来,就应该充分体现自已的特色,把“国际化教育”作为民办高校特色创建的主要方向。民办院校要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把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自己长久发展的最高目标。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形势下,作为民办高校,不论是为实现跨越式发展,还是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选择走教育国际化之路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昌贵.国际合作:高等学校的第四职能——兼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J].高等教育研究,1995,5.

篇9

目前,学界关于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多倾向于融政府一高校一社会为一体的宏观层面上的质量保障活动研究。研究内容也比较宽泛,例如有学者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基本特征概括为“外部监督主体的独立性、高校参与质量管理的竞争性、质量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认证工作的经常化等。然而,基于国家层面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因此,本文研究立足于国家层面,通过对美国联邦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政策进行梳理与分析,探寻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国家框架模式,并对其框架模式的塑成机理及其合理性进行分析,以期揭示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的世界领先地位与其国家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适切性密切相关。

一、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实现路径

国家层面的质量标准规范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管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高校制定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及采取相关的质量管理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美国,联邦教育部(UnitedStatesDepartmentEducation,USDE)并不具有法定的权力为高等学校制订标准和定义质量,质量标准的主要依据是院校或专业自定的使命和认证机构的认证准则。而USDE掌握美国高等教育法授权管理的联邦助学金及其他联邦项目,为实施国家战略目标,通过拨款和贷款等政策措施,出台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评估问题的系列政策,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方向等)实施整体规划。USDE出台的有关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规范的体系框架包括三个层面内容,即“三个必须”准则:一是院校或专业必须经教育部认可的认证机构认证(Accreditation),其院校或专业的学生方可获得资助,简称“资格标准”;二是院校或专业每年必须向USDE提供信息,即质量信息规范,简称“信息标准”三是院校或专业必须达到USDE的财政和行政管理最低标准,简称“条件标准”。

1. 资格标准

“资格标准”不同于英国QAA的学术资格框架,它包括认证资格标准和资助资格标准两个层面,前者是后者的前提条件,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认证资格标准包括院校和专业两个层面。依据美国USDE规定,高等学校和专业参与联邦助学金项目或其他联邦项目的资格标准是要通过联邦教育部认可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这个认证比较注重事实和数据的价值,强调在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础上评价院校或专业的质量。美国联邦教育部要求认证机构制订的评估标准或准则包含五方面内容,即宗旨与学校的诚信度、实现宗旨与目标的能力、教与学的有效性、促进知识的研究和应用、服务回馈社会。认证标准涵盖了学生成就,教育计划,师资,设施、设备和供应,财政与行政管理,学生后勤服务,教务,学位与证书,投诉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为了确保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符合联邦政府对高等学校和专业的要求,美国联邦教育部每年都需要对全国的官方和非官方高等教育鉴定机构进行审查评估,即所谓的元评估。而美国联邦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和专业的认可评估有效期则为五年,即每五年需要鉴定一次。

资助资格标准也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定院校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的资格,即院校资助标准;二是规定学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的资格,即学生资助标准。美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等院校获得USDE资助的资格和应承担的责任,其评价指标包括院校管理能力、财政能力、学术水平、录取率、毕业率等。而院校获得联邦政府资助的前提条件是它必须满足政府对其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各种规定和要求(如认证资格标准),联邦政府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也因此建立了密切联系。学生资助初旨是为促进入学机会均等,因此联邦政府的学生项目资助更多地倾向“基于需求”的资助标准;随着联邦政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意愿的不断增强,“基于需求”的资助标准逐渐被“基于优秀”的资助标准所代替。

2. 信息标准

USDE要求通过资格签订的高等学校每年向它提供教育信息。这些教育信息主要用于两个方面:一是纳入高等教育综合数据系统(IntegratedPostsecondaryEducationDataSystem,IPEDS)供分析、研究之用;二是供教育消费者了解院校和专业情况。因此,美国高等教育的信息标准包括面向高校的IPEDS信息统计标准和面向消费者的信息标准两个层面。

IPEDS信息统计标准的具体指标内容包括:学校特性,学生注册,学生完成学业率,全职教师的工资、任期、福利,教职员工,毕业率,财政统计,图书馆等质性或量性规定。此外,联邦教育部还委托全国教育数据中心(NationalCenterforEducationStatistics,NCES)根据IPEDS提供的数据开展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面向消费者信息标准的具体指标内容包括:院校和专业认证,州许可证,伤残学生服务,学费和助学金,学位和专业,师资和员工,学生成就,学生投诉方法,校园犯罪,体育等质性或量性规定。这些数据指标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为学生、家长以及公众在院校和专业选择中提供了重要参考。

美国联邦教育部通过信息标准对教育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增加了高等院校的办学透明度,增强了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同时,它也促进了高校广泛地听取社会公众意见,及时修订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及时适应当前和未来的需要与变化,满足社会的人才培养质量要求。

3. 条件标准

条件标准是指美国联邦教育部关于财政和管理的最低标准要求,包括管理标准和财政标准。管理标准包括两方面内容:(1)学校确实提供了它在其出版物和手册中广而告之的各项服务,即服务管理标准;(2)学校的行政管理确实能够遵守联邦助学金项目指定的规章和准则,即行政管理标准。而财政标准包括三方面内容:(1)确实尽到了学校的财政责任,包括退款,还债等,即财政责任标准;(2)经设计证实学校财务健全,即财务健全标准;(3)确实达到了其他因学校类型而异的各种财政最低限度,即财政基准,或称财政最低标准。

由上可见,USDE“主要是通过立法、拨款、科研投入、评估认证和颁发指导性文件等途径,对全国高等学校实施调控”。从标准化管理视角审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是一个由资格标准、信息标准和条件标准及其子体系所构成管理模式实现路径的彰显。的三维体系(如图所示),它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塑成机理及合理性分析

1.塑成机理分析

分析事物的塑成机理不外乎是内部机理和外部机理两个层面。无论是对内部机理还是外部机理分析都是离不开美国社会分权主义和民主政治之社会大背景影响。内部机理主要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部诸因素影响与制约,我们认为,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私立大学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以下简称“美国模式”的主要内因。外部机理主要指向高等教育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即指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环境因素和市场、制度等微观环境因素等影响和制约,而其中塑成美国模式最有力的环境因素是功利主义文化传统。

一是私立大学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国模式的主要内因。美国高等教育结构特征之一是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并存,且私立大学在教育体系中占居主流地位。目前,美国共有公立和私立大学4000多所,私立大学在美国一流大学中不仅占有一定比例,而且也是引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鲜明旗帜。如2013年美国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20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包括8所常春藤大学盟校在内(如表)。从院校管理视角审视,私立大学的管理机制是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管理、自我负责,不依靠政府拨款。由于对政府依赖性不高,较少有对外部权势的顺从及附随行为,私立大学拥有较强的学术、管理等自主权,这是导致美国联邦教育部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下放到州政府、社会认证机构及高校或高等教育机构的直接动因。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的主要内因,同时也是从此种意义上说,私立大学的主流地位是塑成美对高等学校学术自治的目的适切性的彰显。二是功利主义文化传统是塑成美国模式的主要外因。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对其本土文化与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切性,它不仅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而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符合美国国情并切实可行。实用主义是美国本土文化的根源,实用主义又称功利主义。阿什比认为,“在美国,最有力的环境因素不是像牛津、剑桥那种历史悠久而权威极大的大学统治权,而是对高等教育所持的功利主义态度”。

从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看,由于人们一直不满高等教育狭隘的服务理念,助推了高等教育增加服务社会功能和大众化发展的趋势。《增地学院法案》和《退伍军人安置法案》的颁布分别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出现以及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在工业化时期,由于社会发展需要更多专业技术型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增加了服务社会的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超越了工业化阶段,进入了以高科技创新为特征的高新科技发展时代,同时,人被异化为科技的载体,大学不再单纯是为了探究高深学问,而是培养社会的服务者和改造者,以增进社会福祉。随着社会发展对高级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强,美国高等教育规模随之迅速壮大,高等教育中适龄青年入学率由1980年的56%增长到1995年的81%(注:世界银行1998年报告)。依据马丁?特罗的“三阶段”理论,以毛入学率达到50%为进入普及化阶段的临界点,那么美国高等教育在20世纪90年中期已经进入了后普及化阶段。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不仅对普及化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社会适应性,而且对新时期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更具制度适切性。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美国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人才培养促进科学发展,通过发展科学促进社会发展。学术自由环境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而美国联邦教育部权力下放的管理模式是保证大学学术自治、学术自由的制度安排。

可见,美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对其分权主义、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等基本社会要素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的产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它既保证了高等教育适应美国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而得以发展,又保持了高等教育发展遵循自身的内在逻辑和正确方向。

2.合理性分析

按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的“二元分析框架”理论,人的活动分为“价值合理性的行动”和“工具合理性的行动”。从此种意义上看,探究美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存在的合理性依据可以从两个方面审视:一方面是价值合理性分析,即看它所引导的行为是否具有合价值性;另一方面是工具合理性分析,即看它所引导的行为是否具有合目的性。

篇10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制度;效率

一、前言

我国研究生教育从1999年开始实行扩招政策,研究生数量“超常规增长”,至2010年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100万。伴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领域涌出的问题不断,从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到就业暴露出来的弊端日益明显。比如:“考研科举化,学业本科化,教学放羊化”;复试录取过程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有悖于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目前研究生培养都采取双轨制,比如计划内和计划外的录取生,有时候分数只差几分,但是承担的费用却差太多,这不仅没有促进研究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有时候会产生不公平;由于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动力不足,研究生兼职的现象越来越多;等等[1]。本文将站在新制度经济学角度上析我国研究生教育效率。

二、研究生当前教育效率现状

新新经济支制度学理论中,定义为管束福利或效用最大化主体的一套行为规则的,内涵为:①制度与人的动机、行为有着内在联系;②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③制度与组织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概念。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从而组成看这种规则。制度可以理解为制度安排或是制度结构。然而约束特定[2]。在新制度经济学不同的学者之间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他们对制度内涵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研究生教育效率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效率上,资源配置效率是表现如果提高研究生教育效率的关键,同时也是衡量研究生教学资源概况的标准。不论文的国家、相关部门、学院投入到研究生教学上面的资源何止一种,产出的也不止一种,并且使用产出的方式更不是一种,然而如何高效使用资源合理配置是一门重要功课:怎样合理配置好资源,使得各类教学资源得到应有的利用,减少闲置与浪费高效合理分配资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相对情况下教学活动室对于教育资源是否配置合理,教学体制的本质是社会教育支援配置的方式。由于教学资源配置中存在着不同的方式方法,划分为计划调节、市场调节、而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有划分为教学体制的三种形式[3]。因为合理换得教学体制必然与经济发展相一致,我国研究生教学正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下,为了更好的使用社会经济转变,我国研究生体制正在像计划市场经济融合体制转变,摈弃原有的教学计划调节。

我国研究生教育资源配置的效率被我国研究生教育体制处于转型时期所影响,它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不仅缺乏科学的教育计划还缺乏必要的教育市场。第一方面,相应的市场条件没有在原有的教育体制在应该严格的科学计划没有体现在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重点体现为:教育培养单位办学调节空间不足,研究生教学管理和学位体制僵硬化,在应该发挥市场功能由市场进行调节的领域没有创造相应的市场条件就是原有的教育体制所致。因为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活力不够,所以没有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调节机制。在经济计划体制先长期影响――微观方面。科技创新有待加强,社会和研究生教学紧密结合度不够,政府方面缺少有力的掉空手段。在研究生教学机制管理方面没有形成竞争的机制是由于忽视了市场的需求。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研究生就业时的结构性失业,就是因为市场需求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不完善,才形成了教育资源配置极大地浪费。所以,必须对原有的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使其效益最大化。

三、效率新经济学制度下研究生教育分析

(一)效率――制度对应

近年来崛起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最核心的思想是“制度是重要的”,即制度会影响效率。一种制度会对应一种效率水平,另一种制度会对应另一种效率水平。一种制度优于另一种制度,是因为它对应一种较高的效率水平。下面我们通过对制度――效率一一对应的关系来分析如何突破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低效率问题。要了解制度――效率的对应关系,首先要搞清楚制度的功能。

(二)当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作用

当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作用之一在于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生在学习发展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成本,如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费用、聘请教师、教导以及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等于所消耗的个人费用。二是为研究生受教育所创造环境条件所需的费用成本,事前组织成本、事中活动成本、事后协调评价成本。

当代研究生教育制度降低成本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研究生教育交易成本的节约,通过对研究生教育产品生产方式的不同了解分析,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优化整个交易成本。二是当代研究生教育制度规则只有在研究生活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够发挥其功能特性,具体来讲,如果需要把整个社会季节在一起,让所有人共同享有通过协作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在满足人类各种需要的同事也需要更多的社会规范制度来约束规范人类。在当今社会诸多制度中,当代研究生教育制度的作用是相对独立并且作用强大。该制度的实行过程中,通过科学的教育方式以及高效率教育过程,技巧性的讲当社会的重要价值观灌输给受教育者,并通过类似角色扮演的教育方式让整个社会共同价值上升到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如此一系列制度下研究生教育整体已经拓展到一个较高的领域,为降低当代社会整体交易成本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制度的另一个功能,是研究生教育制度对于研究生教育参与者的激励与约束功能。人们服从于制度,制度也约束着人们,由此看来人类与制度之间建立的是一种那个相互约束相互关联却又激励的关系。诺思认为,“制度就是一种激励结构,一种激励体系。好的制度应该可以激励人们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有效地运用高技术”[5]。在实际应用方面,制度的激励作用于约束作用是并存的,同一个制度解决统一问题也具有着两方面作用,但是约束与激励的指向物不同,则人在整体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即有所差别)

(三)我国研究生教育效率低下的原因:制度瓶颈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影响研究生教育效率的进一步提升。而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的关键制约因素是:研究生教育制度。现在中国的社会行政科层次分化很明确,所有的社会领域都有各种高低的层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这种层次是向垂直约束,横行发展的越加的细化和复杂。在多大科研院所中有太多的没有实用的管理闲置岗位,这些岗位的人员都是被“照顾的”,这些岗位对组织是没有实质的用途的。就连很多学校的行政管理岗位都有很多闲置的“照顾性岗位”。按照理论上来说,一个国家行政机关的细分,对国家的管理和垂直约束是有利的,但是岗位的细分,可使其在工作中的效率降低,还有就是容易造成政策的传递不准确,失真。教育界的管理与国家的的管理是想类似的,如果上层和下层的的等级太严苛,上层权利大,利益大,而责任少办事少,给下层的权利没有放宽,压制下层的创新欲,就会导致学术界在精神上的自由发挥

我国目前研究生教育制度弊端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高度集中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制约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再次,高度严苛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质牵制着我国的教育的发展。在目前的中国,政府对研究生的各项相关工作的不支持 研究生的办学费用少,办学规模小,办学是以是否完成政府下达的指令为目标,完成政府的指令就可以确认研究生的能力水平,真是不完善和片面性的。因此,高校培养人才时价值关和目标关都是政府特定的,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定位,因此培养的人才的价值取向也是扭曲和错位的[9]。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培训逐渐的取得了部分的自。现在有很多的教育单位,都推向了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但是以政府下达的指令为目标的机制尚未改变,还未明确对社会的责任,没有对全国负责,只是对政府负责。如果这种传承观念和制度没有突破,教育单位是不可能有社会自主办学的机制改革和创新的,如此,只针对高校内部的整顿和改变内部的机制,没有改变外部的环境机制,改革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四、总结

由于效率――制度一一对应的关系,要想使我国教育培训出的研究生有更高的质量,就必须探索出一条对我过研究生培养效率提高的有效制度,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机制。从理论到实践,提高我过研究生质量。推动研究生教育的更好发展。(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参考文献

[1] 顾海兵.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批评与建设[J].学术界,2002.3

[2] 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P329

[3] 范先佐.论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教育体制改革的关系[J].教育与经济,1997.3

[4] 吴文俊.高等教育制度功能的经济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6-04

[5] 诺思访谈.诺思的“制度富国论”[N].21世纪经济报道,2002-04-08

[6] 裴毅然.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官本位意识[N].社会科学报,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