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目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动员的主要目的

篇1

一、普查的主要目的和基本原则

(一)普查的主要目的

全面调查我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及布局,了解我镇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技术的现状以及各生产要素的构成,进一步查实服务业、新兴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发展状况,摸清我镇各类单位的基本情况,全面更新覆盖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通过普查,进一步夯实统计基础,健全统计工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科学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快张广集镇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统计信息支撑。

(二)普查的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以摸清各类单位基本情况,查实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产业和小微企业的底数为主,辅之以其他必要的内容。

2、优化方式。清查和普查登记一次完成,普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以提高普查效能,减轻基层负担。

3、统一组织。在普查机构的集中领导下,统一设计方案、统一布置培训、统一实施调查、统一处理数据、统一数据。

4、创新手段。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采用手持电子终端设备和电子地图,实现普查数据的采集、报送、处理等手段的自动化、电子化,提高普查的信息化水平。

二、普查的对象和范围

普查的对象是在我镇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具体范围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

三、普查的内容和时间

普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基本属性、从业人员、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生产能力、原材料和能源及主要资源消耗、科技活动情况以及个体经营户基本情况等。普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时期资料为2013年年度资料。普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普查准备阶段:2013年12月31日前。主要工作是:组建普查机构,落实普查经费,制定普查方案,进行普查试点,准备数据处理环境,选调和培训普查人员,划分普查地理区域,单位清查,进行普查宣传动员等。普查登记和数据处理阶段:2014年1月9日。主要工作是:对所有普查对象进行登记,对普查数据进行审核处理汇总,对普查数据质量进行评估,各级普查机构进行数据质量抽查等。数据、开发阶段:2014年10月至2015年。主要工作是:普查公报,编印普查资料,开展分析研究,更新维护基本单位名录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等。

四、普查的组织和实施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各村、社区、各单位要按照“全镇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的原则,统一组织,突出重点,优化方式,创新手段,认真做好普查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为了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镇政府成立镇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负责普查组织和实施中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普查领导小组组长由镇政府镇长陈新担任,副镇长汪光阳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政府办、统计站、派出所、财政所、工商所等相关单位。普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镇统计站,负责普查的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其中,涉及普查经费方面的事项,由镇财政所负责和解决;其他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能,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各村、社区、各单位要于8月底前成立以第一责任人为组长的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辖区内的普查实施工作。对于普查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并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普查工作。普查机构要根据工作需要,聘用或者从有关单位借调符合条件的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并及时支付聘用人员的劳动报酬,稳定经济普查工作队伍,确保普查工作顺利进行。

五、普查的经费保障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所需经费由财政共同负担,并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普查所需的手持电子数据采集设备的购置,要根据上级部门统一安排,做好采购,保证工作顺利开展。各普查机构要管好用好普查经费,专款专用,厉行节约,防止浪费。

篇2

[关键词] 体育旅游福建发展战略

进入21 世纪,旅游在全球正成为现代人类社会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更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达西方国家,体育产业所创造的产值已经超过了石油、汽车、烟草等传统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体育产业中体育旅游业是一个重要方面,全世界的体育旅游业正在显示出蓬勃生机和巨大的市场潜力。瑞士仅滑雪旅游一项,每年接待外国游客1500万人次,创汇70亿美元左右;意大利的体育旅游年产值从20世纪80年代的180亿美元发展到目前的500亿美元,超过了汽车制造业和烟草业的产值。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差距,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巨大的市场及众多的人口都蕴藏着发展体育产业,包括体育旅游业的巨大潜力。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旅游业将有空前的发展。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福建省,利用区位优势促进福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一、体育旅游的概念和内容

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都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体育旅游是从体育活动和旅游活动分离出来的一种体育与旅游交叉结合的人类活动。体育旅游的概念和旅游的概念一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旅游是“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和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而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这个概念是从体育和旅游行业或产业的角度进行阐述,主体是体育和旅游产业经营系统和支持系统,客体是体育旅游者。主体供给体育旅游产品,客体需求并购买体育旅游产品,供需过程中引起的现象与关系的总和,就是广义的体育旅游;狭义的体育旅游是“是人们因为以旅游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某地旅行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 这个概念是从体育旅游活动本身进行阐述,体育旅游活动只是人类的基本活动之一,其主体是体育旅游者,客体是旅游者的消费对象――体育旅游产品。狭义的体育旅游的内容包括以旅游活动为目的的体育活动和以体育活动为目的的旅游活动,有积极参与和被动参与之分,具体可分为:休闲体育旅游、健身体育旅游、观战体育旅游、刺激性体育旅游,竞技性体育旅游和其他类型体育旅游。明确体育旅游的范围、内容,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业的优势

1.经济发展是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支撑系统

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支柱产业,但其发展依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体育和相关事业的发展状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2006年福建省GDP达到 750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3.4%,据福建省 2006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农民人均纯收入4833.35元,增长8.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53.28元,增长10.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5.3%,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9.3%。居民收入逐年增长,不仅使人们生活消费支出连年增加 ,而且有了一定剩余 ,为人们体育旅游消费奠定了经济基础。

2.旅游业稳步增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在经济连续增长的同时,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的旅游创汇、旅游业总收入、入境旅游人数等主要旅游经济指标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2006年全省共接待国内游客677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93.5亿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9.3%和20%,接待国内游客增加了1094.68万人次,旅游收入增加了115.5亿元。入境旅游人数229.68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4.7亿美元,与上年相比分别增长16.36%和12.7%。

3.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条件优越

观战是体育旅游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奥运会、世界杯、赛车、网球等世界大赛都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无数观光者,同时也给举办国带来大量商机。地理优势和文化背景,使福建拥有观战和竞技性体育旅游有利条件了包括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中国女排联赛、中国足球俱乐部甲、乙级联赛等为重点的一批高水平国际、国内赛事,已在国内、外形成不小影响。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群在闽南形成,以厦门为核心,半径100公里的闽南地区目前已建有漳州国家女排训练基地、晋江国家羽毛球训练基地、长泰中国皮划艇激流回旋训练基地、东山国家水上运动训练基地。中国乒乓球队2002年底在厦门冬训、2004年全国帆船冠军赛落户泉州石狮市、国家乒乓球队和国家水上运动管理中心已考虑在厦门市和石狮市分别兴建乒乓球和帆船训练基地。举办一系列大赛,不仅提升福建体育的层次,而且对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经济、旅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体育特色旅游自然资源丰富

福建省位于台湾海峡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分布大小岛屿1202个,是适合滨海休闲体育旅游的省份,可以开展包括游泳、帆船、赛艇等夏季水上运动项目,闽南地区的厦门和东山有良好的沙滩和水域环境,适合开展游泳、游泳、潜水、帆船、帆板、冲浪、摩托艇、滑翔伞、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体育旅游项目。其次,福建内陆水系发达,溪流、湖泊众多,可以开展赛艇、竹排、划船漂流体育旅游项目,也可以开展福建传统的龙舟竟渡体育旅游。再次,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树木种类繁多,森林覆盖率达57.3%,境内山峦起伏,河流密布,可以开展探险性特色体育旅游活动,包括漂流、溯溪、登山、徒步旅行、自驾车旅行等,其中以登山、漂流和徒步最为盛行,而自驾车旅行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运动。

5.体育场馆、设施发展初具规模

健身、休闲性体育旅游离不开完备的体育运动设施,根据福建省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的结果,2003年末,全省共有体育场地30000个,其中:标准体育场地16304个,占总数的54.35%;非标准体育场地13696个,占总数的45.65%;总占地面积542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总场地面积4117万平方米,人均场地面积1.18平方米;总投资金额66.08亿元,人均投资金额189元;每万人平均拥有8.6个体育场地,每个场地面积平均为1372平方米,四平方公里拥有一个体育场地,每平方公里拥有场地面积336平方米。这些健身、休闲性体育场馆、设施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福建体育旅游业发展战略与对策

1.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加大对旅游业投入

2007年福建提出海峡西岸旅游区发展新战略目标:“有效整合福建旅游资源,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影响力大的旅游品牌,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原因,它决定旅游业的综合配套能力的大小,从而决定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并且决定对游客吸引力的大小。只有进一步增强福建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才能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增强旅游接待能力;只要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能力。

2.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契机,大力发展福建体育旅游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不仅将极大促进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发展,而且可以很好地带动福建体育旅游的发展。一是通过奥运会在福建举办的国际、国内预选和选拔赛,如排球、帆船,皮划艇、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体育旅游的巨大商机和影响力的认识。福建省体育旅游宣传促销活不应局限在旅游行政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范围内,应加强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广泛合作,展开全方位的促销攻势,塑造福建体育旅游的整体形象。二是加强体育旅游资源的基础建设,福建在体育旅游设施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与体育旅游发展的需要相比,还远远不够。借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机,必须大力建设用于特色体育旅游的设施,在建设中可以吸引各方面的投资,实行国家、集体、个人齐动员,内资、外资一起上,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使福建省的体育旅游设施尽快达到一个新水平。

3.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合作,整合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业是跨行业、跨部门的产业。一是要加强宏观管理。发展体育旅游业不但涉及到体育部门,也涉及到旅游部门,同时,还涉及到其他相关的管理部门。因此省有关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加强对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指导,促进其快速、有序地发展。省体育局、旅游局、财政厅、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必须进行合理地协调,制定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范管理政策。二是要加强行业合作。在业务上体育部门与旅游部门要紧密合作,体育部门组织的大型的国内外的体育比赛可以与旅游部门联合,让旅游部门在赛事宣传、组织观众、住宿餐饮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同时在门票发售上给予优惠,使比赛成为体育、旅游双方合作的结合点。同样,旅游部门在组织体育旅游项目时,可以聘请体育部门的技术人员、教练员给予指导和合作,提高项目的体育专业技术含量,打造体育旅游的精品。

4.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联动效应

区域合作已经成为旅游目的地未来的发展趋势。国际上东盟五国协作区、欧盟都是旅游区域合作的典范。“无界限旅游圈”早已在欧盟确立,这种旅游区域合作极大地促进欧共体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一是加强与邻省的合作。建立海峡西岸旅游经济区,提升福建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共同开发体育旅游市场;二是加强闽台区域旅游合作。利用两地的地缘、文化、人缘,结合两岸的长期体育文化交流的优势,打造海峡体育特色品排,开展多种形式的两岸体育旅游。三是加强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利用福建在东南亚华侨分布范围广,华侨数量多的优势,开展同种同源,华侨喜闻乐见的特殊体育旅游。

5.积极培养人才,增强体育旅游发展后劲

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需要复合型的人才,人员一方面需要是精明的旅游管理人才,一方面还需要对体育有深入的了解和爱好。目前,这种人才在我国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这也是制约体育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培养福建省的体育旅游经营人才可以从挖潜和开发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努力提高现有的人员的水平,对旅游管理人才进行体育运动知识的培训,对体育人才进行旅游管理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体育旅游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在福建省的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和体育专业中大力培养体育旅游人才,为福建省的体育旅游业输送高等级的后备人员。

6.发掘民族传统项目,扩大体育旅游市场

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福建有着悠久的历史,如闽南地区的舞龙、舞狮、龙舟赛等传统体育活动总是伴随着台、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的中国心永在搏动。以福建南少林寺为背景形成的传统武术,通过几代武学大师和研究者的挖掘、整理、改进,福建少林拳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经典体育项目之一 ,享誉国内、外。目前,福建省以“武术”为主题的各类学校遍及全省各地,吸引着省内、外及东南亚国家武术爱好者前来学习。在有关方面和媒体的共同作用下,武术已走进体育旅游业市场,成为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的重要内容“南少林武坛争霸赛”一类的武术比赛已形成届次和规模成为福建省体育旅游竞赛表演业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杨宏:2008年奥运会与我国体育旅游业经济的发展[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3(9):122 - 124

[2]于敏吴尤敏:福建省发展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20-21

[3]福建省统计局:福建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中国统计信息网,2006

[4]王德平任保莲:福建省体育产业竞争优势研究及发展[J].体育科学,2005,25(10)19-21

[5]张晓明史蔓蓉:福建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 推动闽台旅游合作[N].中国旅游报,2007.02.11

[6]陈少坚谢军林晓英:闽台两地体育文化及其交流现状和发展前瞻[J].体育科学,2006(7)25-32

篇3

论文摘 要:全民健身活动普遍开展,健身群众的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各不相同,客观需要不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两种(公益和非公益)不同类型的指导人员。两类社会体育指导员都是全民健身发展的重要力量,将并存发展,共同贡献,不可能只发展其中一方面队伍,本文针对我国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体育产业的发展有赖于一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体育早就成为一个产业部门,在许多国家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在这些国家的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政府体育政策、法规制度保障机制完善,体育经纪人市场发达;规模大,产值高;从业人员多,影响大;涉及面广,体育与经济关联度高;国际化趋势。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体育被正式列入第三产业,从而使其产业性质得到了确认。尽管如此,时至今日,体育作为一个经济部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尚未成为一个独立完善的产业,而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必然要走产业化之路。所谓体育产业化,就是改革体育体制,使体育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充满活力的新机制,使体育由事业型、公益型向经营型转变,使其能够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和劳务。其实质是体育思想观念的革命和制度的创新,是要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把体育与经济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经济行为,刺激体育产品(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需求,拓展体育市场,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健身将成为未来消费市场的一大热点,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和增强国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的需要,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业将出现前所未有的迭起的发展局面,尤其是正在培养、建设中的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将成为全民健身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体育人才资源。那么什么是职业(非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指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是指在赢利性体育场所的劳动岗位从事体育健身指导工作的人员。 

1.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趋势 

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概念是公民自愿参加的,以增 

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其本质特征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 

1.1体育人口增加明显化(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为: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1.2价值需求趋向多元化(社交的需求,感官刺激的需求,宣泄的需求,磨练 

意志的需求等,对不同体育项目或活动中获得不同的行为美的体验)。 

1.3生活化(成为家庭生活的不可分离的重要组成)。 

1.4健身趋向科学化。 

1.5活动复合化(如体育、休闲、娱乐以及旅游等几类活动组合在一起)。 

1.6管理趋向法制化。 

1.7产业趋向市场化。 

1.8群体趋向老龄化(据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口 

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其中60~65岁参与体育活动占该年龄段人口的41.15%,66-75岁为38.46%,76岁以上为30.70%,达到了较高的参与水平,在未来中国老年人口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发展,老年人体育已经和社会保障、家庭赡养、福利、保健、医疗、文化娱乐、继续教育等一起构成了中国老年社会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作用。)。 

2.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数量严重不足。 

2.2队伍的文化程度偏低,资源质量不高。 

2.2.1社会交往、人际沟通、营销等管理知识短缺。 

2.2.2健康教育、运动科学等专业理论知识薄弱。 

2.2.3把握人们的体育需求能力差。 

2.3地区差异大。 

在数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多,城市比农村多;在质量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较不发达地区高,城市比农村高。造成这些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经济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的制约作用造成的。 

2.4培养机制不完善。 

2.4.1培训方式单一。虽然是面授与自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学员自学能力不强及缺乏自我检查、督促机制,自学有名无实。 

2.4.2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估制度、评估体系没有。 

3.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国家行政主管机构与地方行政主管机构在体育主体市场培育发展及机制开发方面毫无作为。国家行政主管机构对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各个项目的考评员培养及教材、大纲、试题库等的编写工作进度缓慢,影响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全面发展。 

3.2专门执法队伍缺失。 

3.3培养经费的投入短缺。 

4.我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4.1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政府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建设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所需政策法规,完善有关激励、竞争、约束等经营管理机制,营造优良宽松的人才发展环境,在不同的社团和机构间起信息沟通与联络的作用等。 

4.2通过国家及地方行政各类相关机构举办的大中小型赛事的推动,营造体育竞赛的社会氛围;大力发展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为群众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健身服务;积极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努力拓展人才交流、信息、技术、培训服务业务;积极探索竞技体育职业化道路。使得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中来。 

4.3体育专业院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经验丰富,有良好的学生基础,要更多地引导它们成为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加速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速度。 

4.4以能力建设为中心,建立健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培养专项资金体系等,应按照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在本级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配额,用于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管理。大力加强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职业化教育培训。简单讲,职业化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员工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包含以下内容。 

4.4.1职业化的体育工作技能培训。 

4.4.2职业化的体育工作形象培训。 

4.4.3职业化的体育工作态度培训。 

4.4.4职业化的体育工作道德培训。 

4.5规范体育行业特有职业培训基地对学员的审批程序和行为,严格体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对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考核鉴定。 

4.6吸收退役运动员成为健身指导服务业的骨干力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于2011年3月23日在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将通过职业转换期的学习、培训和考核方式,培养更多的退役运动员成为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中小学体育教师。“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群众体育来培养更多的各级各类体育人才,特别是要注重培养更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才和群众体育骨干人才,同时也注重储备青少年体育人才;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也应该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回报社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参加体育健身,营造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 

4.7 强化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对在体育行业从事经营行为人员(如是否持证上岗等)进行监督,这样不仅可以使社会体育指导工作有法可依,也可以做到违法必究,更可以调动和保障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使其通过合法的经营,为社会体育发展做出贡献。 

4.8要根据老年人群体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老年体育管理和科研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人才,着手研究开发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需要的项目。 

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职业加以规范管理,并按被评定的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资格等级和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取酬,可吸引众多的体育爱好者和体育工作者积极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其建设对更有效地推进全民体育健身运动及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与发展;技工院校

G718.1

在会议上曾经提出过“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并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高综合国力竞争的重大创新,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应该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幼饔茫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技工院校的创新和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对技工院校的影响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改革主要目标的改革政策。该改革政策应从短期上完成“降成本、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补短板”等目标,并从长期上贯彻与落实“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等理念。因此,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制定一定的短期目标以及长期策略。同时,还应分清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不应对于改革理论生搬硬套[2]。总而言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根据我国的经济现状而对经济增长进行的改革。

(2)侧结构性改革对技工院校的影响

在技工院校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技工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对技工院校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技工院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一方面,学校逐渐打破专业界限,重视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采用“专业+”的模式来展开教学,使学生拥有更多技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技工院校可采用“互联网+职业教育”的平台,实现“课堂、家庭、移动”的办学模式,同时,开放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精品资源的共享。另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社会的人力资源配置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市场机制提高了技工院校的竞争力: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人才市场的优胜劣汰法则对毕业生进行严格的筛选,使得技工院校中一些冷门专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技工院校也逐渐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同时,技工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对教学模式以及相关制度进行一些改革,从而使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4]。在这个过程中,技工院校的竞争力得以不断加强。

二、技工院校发展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技工院校的发展状况并不理想,伴随着下滑的趋势。在很多技工院校中,都存在一些弊端,笔者根据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发现影响技工院校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①顶层设计不到位:在很多技工学校中,都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结构,例如设立课程探讨小组,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分析,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方案等。②师资力量不够强大:在一些技工院校中,师资力量仍然较为薄弱,学校不注重对于教学的校本培训以及业务培训,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与时俱进,将自身综合素质水平提高。③专业设置与当地国民经济发展不适应:很多技工院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没有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来设置专业,导致很多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不适应,就业率较低。笔者对部分技工院校进行调查时发现,很多技工院校的大部分生源都来自当地,并且毕业后会优先考虑在当地发展,因此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是否开设某一专业,并做一定的就业调查。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技工院校的创新与发展

技工院校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用。因此,技工院校应该从多个角度出发,培养复合型人才。笔者认为,技工院校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顶层设计,对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改革

为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专业局限,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技工院校应完善顶层设计,设立相关课程探讨小组,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大多是专业课程,较少涉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课程,导致学生在社会中的适用性不高[5]。对课程改革之后,还是以专业课程为主,但会增加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学生的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从而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2)加强对于教师的培训,提高院校师资力量

技工院校应加强对内部一线教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将技工院校的师资力量提升上去。为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成本”、“补短板”等理念,可组织教师创办学术探讨小组,小组内成员相互学习,各取所长,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另外,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一些知识技能竞赛等,促进教师主动学习。

(3)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结合当地发展需求设置专业

技工院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当中,实现产学相结合。同时,应该加强对就业形势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此为依据对于学校内的专业以及课程的设置进行调整。学校可建立一个实训基地,让学生具有自己亲手参与生产的机会,例如创办校办工厂,或是与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让学生在该企业内参加生产和研发,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技工院校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学校应在保证学生理论基础扎实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应设置专业认知、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等活动,让学生有更多实践的机会。

四、结语

技工院校在我国各院校中占有较大比例,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这个大平台所带来的优势,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对院校内部存在的一些弊端进行改革,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提高技工院校自身的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加优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廖清成,冯志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误区与改革重点[J]. 求实,2016,04:54-60.

[2]胡鞍钢,周绍杰,任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17-22+195.

[3]周子学.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产业创新与发展[J]. 集成电路应用,2016,02:1.

篇5

各类能源消费量在能源总消费量中的比例称为能源消费结构。能源结构反映了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宿迁市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为主,其中煤炭的年碳排放量居首位,商品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居民生活中的比重明显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1.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面临瓶颈

宿迁市缺乏低碳技术高级人才,企业技术创新支撑不够。高层次、复合型的技术带头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沟通协调机制,造成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即使一些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了一批科技人才,但部分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用人机制,造成了很难留住高级开发人才的局面;由于新兴产业投资风险大,回收期较长,银行惜贷,民间资本直接融资热情不高,融资渠道单一,导致资金较少投入到新兴产业中。同时企业之间项目、资金的有效对接缺少沟通平台和途径,导致双方信息沟通不畅,有项目的企业缺乏资金,有资金的企业找不到项目。导致宿迁市低碳新兴企业创业融资体系脆弱,加快发展后劲不足。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宿迁市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明显偏低,对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不强,技术转化率低。现有的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对经济发展贡献份额不高。2009年,在宿迁市20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新兴产业工业企业仅126家,占比6.2%。

2.发展低碳经济意识有待加强

目前,宿迁市企业发展低碳经济虽然有了良好的起步,但政府推进机构尚未完全建设到位,低碳意识还未深入人心。个别县区(园区)企业尚未制定向低碳节能经济发展的规划,还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消费理念上,甚至一些企业经营者认为搞经济低碳化建设是奢侈,他们认为没有技术,产品照样卖得出,企业照样朝前走。所以不愿承受较高风险的资金、技术投入,缺乏长远的战略性思考。还有一部分人把低碳观念空停在口号上,还认识不到宿迁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目前,宿迁市居民日常生活能源还主要以煤电为主,农村还常发生焚烧秸秆等情况。宿迁市低碳经济城乡统筹措施尚不完善,政府政策引导投入不多。在环境支撑方面,政策、资金方面尚未形成合力,行业协会、中介和培训机构支撑不足。

3.节能减排难度大

宿迁的高能耗工业部门大都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依赖于这些基础性产业的支持。另外,宿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的阶段,工业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能源的较高程度依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仍然是宿迁工业发展的基础。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既要节能减排又要发展经济,还要实现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些都是宿迁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二、宿迁市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中的低碳化应用

随着宿迁经济开放的深入,利益分化的潜在发展,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利益格局逐渐演变为各级镇政府、企业等多方面利益主体和制衡的多维度多层次多边形的构架。

1.以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宿迁应运用替代、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系统化等多种形式的低碳技术,重视资源生产率革命,一方面依托现有最佳实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另一方面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领域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提高资源生产率。只有将资源生产率置于技术发展的中心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才有可能实现节能减排与真正的环境保护,真正实现科学绿色发展,形成宿迁的生态文明。

2.多方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十一五”期间,宿迁市以能源消费年均13.1%的增速支撑了年均14.2%的GDP增速,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仅以2010年为例,全市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588.19万吨标准煤,占全省比重约为2%,其中工业能源消费量400.5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总量的68.1%;全市单位GDP能耗0.765吨标准煤,比2005年累计下降5.56%;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0.781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39%,比2005年累计下降41.9%。

3.推进节能技术发展

“十一五”以来,宿迁市突出化工、建材、纺织等重点耗能行业,以窑炉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为重点,推动节能技术改造。累计实施国家和省级重点节能技改工程64项,项目总投资近25亿元,累计节能量55万吨标煤,淘汰印染落后产能300万米,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2064台套。主要耗能行业的产品单耗水平明显下降,部分企业进入同行业节能先进行列。苏华达公司充分回收利用三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产生的烟气余热,建设6MW余热发电项目,每年节约标煤1.3254万吨,减少CO2排放量3.446万吨,收到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发展低碳经济切实提升宿迁市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的对策

1.建立低碳型能源体系

低碳能源是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全球气候变化正引发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其关键在于发展清洁、低碳能源技术,建立低碳经济增长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并将其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全球气候的根本途径。宿迁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推进品种多样化的能源供应体系。从当前宿迁低碳技术现状来看,宿迁应该有步骤地发展与引进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等,重点开发和利用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各种低碳或无碳的绿色能源。

2.加快发展产业低碳化

抓住全球产业调整的机遇,超前部署,确定低碳经济模式下不同产业的发展方向,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产业低碳化调整:一是重点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如太阳能、生物秸秆、沼气、农林废弃物气化碳化、压缩成型技术产业;二是鼓励发展生态农业、绿色林业、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卫生、体育、食品制造等低碳产业;三是合理发展建筑、交通运输、金属矿采选业等高耗能的行业;四是加快以低碳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从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加大重点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力度,淘汰高能耗的老旧设备和高污染项目建设,严格执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估审查和节能减排准入标准。通过产业低碳化和改变能源的利用方式,为低碳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3.实行低碳产业发展规划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问题,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有必要制定宿迁低碳产业发展规划,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明确低碳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低碳产业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保障措施,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县产业布局、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4.鼓励低碳技术产业化

从社会经济各方面鼓励和支持宿迁市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技术的重大突破。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除了将鼓励和支持低碳产业体现在法律制度体系中,还要通过政府对低碳产业的规划、财政和税收的扶持、金融融资的支持,运用市场机制与经济杠杆,引导企业从事低碳产业生产、经营和研发,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因此,应鼓励和支持企业对低碳技术进行产业化,进行战略性投资,规模化地应用低碳技术,创造保障低碳技术获得回报的政策和市场环境,这样企业才会把技术创新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才有技术创新的持久动力。从长远来看,更要注重低碳技术的应用,整合现有的低碳技术,通过技术交易等手段,促进其迅速推广和应用,创造适合市情和低碳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推动新产品和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产业化进程。

5.突出重点领域,加快节能步伐

一是在建筑节能方面。加强建筑全过程节能审查,严格执行节能设计标准,施工过程中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达到100%,推进太阳能光热、地源、水源热泵技术应用,新建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达到90%。以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稳步推进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二是在交通节能方面。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建成区域公共交通全覆盖,县城公交服务准点率得到提升。加快发展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

篇6

计划决策会计主要运用于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在我国发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的决策会计主要运用于规划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由于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产品经济理论的影响,在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作用,对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基本上持否定态度,导致决策会计在安排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十分协调,影响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指出了这一问题,但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第二阶段就是1978年至今,这一阶段属于运用决策会计方法规划国内市场阶段,主要表现在规划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达到改变国民经济结构的目的。在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一些先行市场经济国家崇尚市场自发调节经济生活,尽量减少国家对市场的调控,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市场自发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国家宏观调控起重要作用,国家在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优化经济结构、合理配置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是经济系统中一个子系统,其生成和发展必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种经济、政治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经济结构内部及其运行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各种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必须协调均衡向前发展,才能推动整个经济向前发展。经济结构合理,就会使经济运动在空间上畅通无阻,时间上连续不断,资源上充分利用,产品上有效供给。所以建立一个合理的经济结构就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我国人力、物力、自然资源,就能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稳定增长,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目前正在调整东西部的布局,优化经济结构,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深人细致地测算,提出了开发西部的战略部署,据有关方面披露,西部与东部间差距情况如下:西部最大优势在于各种资源丰富—拥有全国83.9%的天然气储量,38.6%的煤炭储量,23.9%铁矿石等。这是西部的优势,但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些差距表现,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和量上的差距,以1998年为例,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4%,不足中部地区的1忍和东部地区的l/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159元,分别比东部和中部地区低7374元和1240元。我国东西部地区差距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正常现象,就像当年美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由东向西开发一样,中国经济发展中目前也正出现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推移,这种经济现象,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东资西流,人才回流。按照市场经济原则,调整宏观经济中的比例关系,是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任务。合理配置产业结构,是在优化经济结构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会计在运用价值规律测算部门之间比例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马克思精辟地分析了价值规律在安排部门之间比例关系时说:“尽管每一物品或一定量某种商品都只包含生产它所必须的社会劳动,并且从这方面看,所有这种商品的市场价值也只代表必要劳动,但是,如果某种商品的产量超过了当时社会的需要,社会劳动时间的一部分就被浪费掉了,这时,这个商品量在市场上代表的社会劳动量就比它实际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小得多。……因此,这些商品必然要低于它们的市场价值出售,其中一部分甚至会根本卖不出去。”马克思的以上论述,说明价值规律起以下作用:第一,对企业来说,能够被社会承认的是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一个客观标准,超过社会必要劳动量则得不到社会承认,是劳动量的损失,体现为个别企业的生产消耗得不到补偿。第二,对全社会来说,如果某个行业生产量超过了社会总需求量,超过部分就得不到社会承认,就是社会上的最大损失。依据以上马克思的理论来测定企业生产消耗,使其不超过社会必要劳动量,就能促进企业降低成本。运用这一理论测算各个行业生产量就能使各行业生产量不会出现过剩现象,以此来规划行业之间、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便使国民经济能够协调发展。

(二)科学进行投资决策,讲求经济效益

运用管理会计规划各部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必须从投资建厂开始考虑投产后的生产消耗和成本水平。因此,宏观投资决策是决策会计的核心内容。投资问题,在西方是微观经济问题,在我国具体体现在宏观经济规划中,这是因为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私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是不同的,我国的投资问题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之间关系上考虑,正确处理三者之间关系,对于提高投资效益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起重要作用。1、要求通过投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通过投资使行业之间、行业内部的企业布局、企业结构、项目结构、产品结构以及生产能力配置,使其合理化,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2、要求通过投资能够改变粗放型经济为集约型经济。在当前更需要关注投资过程中,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造成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通过投资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作用,使国民经济由粗放型改变为集约型经济,就能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是决策会计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战略决策会计

计划决策会计重点在于规划内市场,而战略决策会计在于从企业角度考察如何去占领市场和开发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传统管理会计主要运用于“卖方市场阶段”、“卖方市场”相对比较稳定,所以企业内部一般为大批量标准化生产,管理会计的主要任务是降低内部经营成本,通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以短期预算及其控制为主进行管理。随着现代科技高速发展,全球性竞争加剧,市场逐渐呈现了个性化,企业不得不从战略高度来选择管理模型,不断根据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以获取在整体竞争中的优势。我国是后起市场经济国家,当我们刚刚跨人市场经济大门时,世界已经进人竞争激烈的“买方市场”阶段,因此,我国市场经济兼有两者的特点,管理会计运用也独具特色,既需要加强像“泰罗制”那样的科学管理,又要面对市场进行“顾客化经营”。战略管理会计就是以企业的长远规划为目标,从战略高度进行考虑,首先强调注重外部环境及其竞争者的考察分析:其次,立足于长期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企业长期经营目标为主要任务进行长远规划分析;再次,以高水平的管理为标准,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依据市场管理的需要,又要超越目前的管理水平,如海尔集团一样.要立足于顾客的未来需求去开发新产品,想顾客之所想,急顾客之所急,改变以市场为导向市场,引导市场,引导消费,使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战略管理中目标成本策划具有重要意义,是一种战略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方法,它立足于对市场的深人调查,对顾客需求的深入研究,以顾客对产品必要功能需求为核心,进行新产品开发以规划利润。根据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经验,可以归纳要点如下:一、摸清新开发产品的售价,以顾客能够接受的价格为起点来测定目标利润,在测算过程中要求达到利润计划的预期目标。二、用新产品的售价减去该产品的目标利润,再扣除税金就是该产品的目标成本,这一目标成本,就是企业最终必须实现的目标成本,即产品寿命周期成本。三、用目标成本控制设计过程、试制过程,最后控制生产和销售过程,以保证顾客能够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以满足其必要功能需要。以上几点是我国目标成本策划或与实施的简略程序。这就是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战略管理的基本情况。这种管理方法之所以称为战略管理是由于:1、这种管理方法立足于人无我有,出奇制胜占领市场。当企业确定开发某种产品是经过认真地科学地市场调查,从目前市场的缝隙中观察到某种产品可以开发而进行开发经营的。所以是一种战略思想指导下的经营活动。2、这种管理方法是根据市场确认的价格,来确定市场允许发生成本,因此是一种动态成本水平—亦称市场驱动成本。3、用这种方法确定的成本水平是一个大略的限额,必须运用技术经济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落实。战略管理会计的核心就在于此,以后的成本管理工作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成本进行,超过这个限额,该产品就会被否定,低于这个限额就可以经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本必须运用价值工程方法来进一步确定。价值工程是一种战略管理方法,因为价值工程是从研究用户所需功能出发来研究产品的结构,从而确定产品投产后的成本水平。通过价值工程主要是解决产品成本与产品必要功能的矛盾,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优结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吃透顾客所需的必要功能,以必要功能为标准确定新产品的成本水平。必要功能设计不足,就不能满足顾客的需要,必要功能过剩就会造成本水平过高,如果出现以上两种情况,就是决策会计的失误。

三、执行会计

执行会计在我国主要包括责任会计、行动会计和作业会计。执行会计的任务在于反映决策目标的执行结果,责任会计属于传统的执行会计,在计划经济时期对完成计划指标,起着重要作用,行动会计和作业会计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运用的。

(一)责任会计

责任会计伴随“泰罗制’,而产生,是为了反映标准成本执行情况而进行核算的。“泰罗制”科学管理,其核心就是如何使工人提高劳动效率,采用了标准化管理,通过科学方法分析工人的操作,然后选用最适用的工人和科学的操作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对工人进行训练。“泰罗制”还将责任划分为计划责任和执行责任两大类,执行责任逐级分解下去,并要求层层核算责任指标完成情况,就形成了责任会计。行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使西方企业管理思想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对责任会计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使责任会计也进入了新阶段,以上说明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与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的发展密不可分。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虽没有责任会计概念,但却有责任会计的实践,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经济核算制—厂内经济核算制—经济责任制—内部银行,其作用类似西方的责任会计,只不过它是为计划指标服务而没有与市场发生关系。改革开放之后,引进了西方责任会计理论和方法,我们在运用过程中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又加以改进,比如原来国有企业广泛动用的班组经济核算侧重于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对经济责任的考核不如西方那样认真,奖惩也不如西方那么明确科学,存在一定的平均主义,引进西方责任会一计后进行改进。

(二)行动会计

行动会计源于日本,在日本企业中广为流传,笔者认为是一种内部决策会计,在新出版的《成本系统工程》一书中称内部决策会计。内部决策会计是一种以人为管理中心的’人本管理”。办企业靠人,企业经营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是否充分调动起来,它把追求利润与调动人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并落实在员工的行动上。这种做法虽然来自日本的企业管理,但其指导思想却源于中国,中国1958年曾经实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内部决策会计的核心就是企业内部的每个成员完成决策指标时,给予选择行动的机会,以调动其职工群众的积极J胜。这样就把责任会计和行动会计结合起来。传统的责任会计,是以被动形态完成责任指标为基础的,而将行动会计结合进来,就使广大职工在完成责任指标时有选择最佳行动方案的机会,就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使责任会计指标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行动会计在武钢(武汉钢铁公司)实行了“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他们的做法已在《成本系统工程》一书中阐明,笔者认为武钢在行动选择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把行动选择分层次进行,共分八个层次:(1)习惯行动;(2)紧急行动;(3)亲近性行动;(4)易于理解行动;(5)兴趣化行动;(6)公式化行动;(7)追求局部目的行动;(8)全局性思考行动,它要求全体职工站在全局立场上考虑问题,从整体利润出发来选择自己行动,以便齐心协力实现总目标。武钢的做法是把我国传统的发动群众讨论与行动会计结合起来,在制定何个岗位的指标时,动员群众上下结合讨论确定,这样以来由群众认定的指标和方案,自然完成,作到了人人事事讲究经济效益,使职工群众养成在行动之前算经济帐的好习惯,防止了盲目行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提高了经济效益。武钢在实行内部决策会计(行动会计)过程中,结合了目标成本管理、标准成本制度和责任会计方法进行,这样就把行动选择限制在目标成本、标准成本指标分解的范围内,使每个层次每个人的行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小目标保大目标的完成,教育职工为整体利益而努力。

篇7

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这是我们建国以来对国民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制定和实施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市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上下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有序地开展了经济普查各项准备工作。为推动整个工作的顺利进展,前一阶段,市普查办、市统计局组织开展了全市经济普查暨统计工作督查,深入各县区了解普查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存在问题。特别是在督查中,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城镇在经济普查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我市前一段经济普查工作开展的情况以及清查摸底的结果来看,各县区城关镇、城区办事处的

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占该县区经济总量的比重一般在45%左右,占整个经济普查工作量的60%左右,属于普查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对普查工作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经济普查已进入最关键的工作阶段,经市政府同意,这次在城固县召开全市城镇经济普查工作现场会,就是要针对城镇在经济普查中的特殊地位,突出工作重点,抓住关键区域,打好攻坚战。上午,大家聆听了县镇等的经验介绍,听取了其他县区城关镇、街道办事处前一段经济普查工作情况交流,了解到大家在经济普查工作中克难攻坚,奋力拼搏,做出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使我们深受启发。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前一段全市经济普查工作的简要回顾

为了搞好这次普查,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已作了周密安排,各级领导也高度重视。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通知》,总理签发国务院令,正式颁布《全国经济普查条例》,这是我国普查历史上第一次由国务院颁布条例。这部《条例》为经济普查工作从法律上、制度上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我市的经济普查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从建立工作机构、制定普查方案、工作人员培训、进行普查试点、落实普查经费、进行宣传动员和实施清查摸底等方面都有条不紊、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全市经济普查工作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

(一)抓“四落实”,奠定了顺利推进经济普查的工作基础。一是抓机构落实。按照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的统一要求,在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层层成立了由政府主要负责人挂帅的经济普查工作领导机构,形成了强有力的经济普查组织领导体系和办事机构,为全市经济普查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抓人员配备。根据《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人员选调和培训工作细则》的要求,精心选调了3万余人的普查队伍,为全市组织实施各项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人力基础。三是抓经费落实。在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财政部门大力支持,全省统计巡查和全市经济普查督查的双重推动下,截止目前,全市共拨付到位普查经费118万元,其中11县区和开发区拨付到位资金45万元,为我们顺利完成今年经济普查各项准备工作提供了保证。四是抓了办公条件落实。目前,各级普查机构的办公用房、交通车辆、计算机设备等办公条件已经落实,基本满足了开展经济普查工作的需要。

(二)营造氛围,开展了经济普查宣传动员工作。认真做好经济普查的宣传动员工作,不仅是确保经济普查各阶段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而且是事关经济普查成败的关键。为此,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全市经济普查社会宣传动员工作的通知》,对全市经济普查宣传动员工作进行了总体安排,对各级普查机构、各部门、各新闻媒体的宣传任务和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提出了标准和要求,并按照《通知》要求有序开展了普查宣传动员工作。通过会议报道、文件简报、制作展板、印发《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的公告》和市普查办《致被调查单位的公开信》等形式,积极进行普查宣传动员。12月3日,经过精心策划,市普查办与区普查办在市中心广场联合举办了隆重的市经济普查宣传日活动,市、区两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市委宣传部领导出席了活动仪式,由摩托车队、自行车队、老年秧歌队、宣传车队进行的巨大游行宣传和现场表演,以及盛况空前的场面布置,形成了“经济普查闹”的热烈气氛。在此后的一周里,经济普查宣传咨询活动在中心广场和市政广场持续进行,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与此同时,市普查办还分别于日报社、电视台、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机构研究落实了12月份经济普查宣传活动的各项工作。目前,报纸、电视、广播和网络已展开了全方位、立体型的经济普查宣传,普查倒计时、公益广告、市长讲话、知识专栏、广播电视采访、新闻会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正在进行之中,做到了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网页上图文并茂,各县区经济普查宣传声势一浪高过一浪,从而形成了市县区联动的全市经济普查宣传。

(三)周密安排,完成了经济普查登记的业务准备工作。一是集思广益,拟定了全市经济普查实施方案,使全市第一次经济普查工作有了统一的行动纲领。二是精心组织,在城关镇用一个半月的时间,进行了全市经济普查综合试点,顺利地完成了经济普查各阶段工作的实战演习,为全市各级普查机构提供了完整的开展经济普查工作的组织方法和实战经验。三是周密安排,组织开展了行政区划清理及地址码确认、普查区域划分和地图绘制工作,保证了普查员和普查登记区域的有效结合,为卷地毯式的清查登记工作奠定了基础。四是分阶段、分层次、分对象开展了不同的业务培训,保证了不同层次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五是开展了单位清查摸底和个体经营户调查登记工作,以及清查摸底数据处理培训和资料汇审、清查摸底查遗补漏等各项业务工作,奠定了12月31日开始的经济普查调查登记的工作基础。

(四)开展督查,推动了全市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经济普查工作涉及面广、时间性强、环节繁多,为保证各地工作的平衡进展,也为了及时发现和解决各地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根据全国、全省的统一要求和全市普查工作的实际需要,适时组织开展经济普查工作督查。7月初,配合省政府经济普查督导组在的督查,我们由市普查办主要领导带队,先后对8个县区进行了经济普查“四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11月22至28日,市经济普查办及市统计局又联合开展了全市经济普查暨统计工作督查,由四名局级领导带队,兵分四路,对11县区及经济开发区的“四落实”情况、人员培训、宣传动员、清查摸底等工作进行了全面督查。通过适时组织督查,发现了一批先进典型,解决了一批棘手问题,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提高普查工作质量的方法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五)突出重点,狠抓了城镇的经济普查工作。经济普查是一项十分重要、工程浩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之所以十分重要、之所以工程浩大,就在于它是对占国民经济总量80%以上的

二、三产业进行的普查,其工作的重点是众多的城市和城镇。各县的城关镇、开发区、区城区是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三产业经济总量占县区的45%左右,该区域的普查工作能否搞好,对整个县区的经济普查工作至关重要。为此,在前期工作中,市、县区各级政府和普查机构都突出重点,狠抓了城镇的经济普查工作,将城镇列为普查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工作部署,宣传动员,还是质量控制,都力求突出城镇这个重点。各县区城关镇、城区办事处更是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特殊位置,努力把握经济普查的工作特点,科学估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普查机构的精心组织下,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了经济普查工作按进度、按标准、安要求有序进行,为全市经济普查工作的顺利推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必须认真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

经济普查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现在距普查的标准时点12月31日只有十多天时间,正式普查登记工作即将全面展开,全市马上就要进入实战冲刺阶段了。根据前一阶段到各县区进行经济普查工作督查了解的情况,当前经济普查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首先是调查对象有思想顾虑。从各地情况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是能积极配合的。但确有少数单位特别是有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对经济普查的意义认识不足,而且心存疑虑,不肯有效地配合,甚至有的将普查员拒之门外;有的门难进、脸难看、不讲真话;有的敷衍了事、随便说一个数哄人等。这些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在正式登记时填报的数字就会大打折扣,汇总数就会严重失真,普查数据质量将无法保证,普查工作将失去意义。其次是统计部门本身产生了思想顾虑。有的统计部门通过前一阶段的初步摸底特别是单位清查之后,发现经济普查的结果可能与年报数、定期报表数有较大差距,有的可能高、有的可能低,甚至低很多。这如何处理?有些地方已经提出这一问题,当地政府甚至要求统计局搞好经济普查数与年报数、定报数的衔接,要差不多、过得去,提出要人为地修改、矫正普查数据。这是很危险的。如果强调与年报数一致,我们何必要这样兴师动众地搞普查呢?这不多此一举吗?

以上这些问题处理的好坏是直接影响到整个经济普查工作成败的关键,决不可掉以轻心。为此,我们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调查对象的宣传解释工作。要在12月掀起一个经济普查宣传的新,12月份是经济普查宣传月,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把经济普查的气氛造得更浓一些,要有针对性的做好调查对象的工作,重点是要消除调查对象的顾虑。如果调查对象心有疑虑,正式填报数字时打折扣,普查的数据质量就失去了保证。因此,各级普查机构都要深入宣传经济普查的重大意义。没有国家的富强,企业和个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如果你向国家提供假的数字,就会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最后还是害了你自己,这些道理要讲清楚。各级统计部门、普查机构要发动群众,想方设法,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还可以让调查对象现身说法,用典型来教育引导大家。

第二,必须对广大普查对象做出承诺,彻底打消他们的思想顾虑。普查条例第33条明确规定,“经济普查取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严格限定用于经济普查目的,不作为任何单位对经济普查对象实施处罚的依据。”这也是国务院对调查对象做出的庄严承诺,我们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这一条。一方面是普查具有法定的强制性,调查对象必须无条件地接受调查。另一方面是普查机构必须保护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如果没有这一条承诺,统计工作包括普查是很难做好的,这是国际上多少年的经验总结,也是统计工作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了实现这个承诺,还要有一些措施作保证。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各级普查办不得将经济普查中获得的单位和个人资料提交或透露给其他有关执法单位。谁透露出去谁就是违法。这是一条铁的纪律,是政府统计信誉的根基。我们一定要让调查对象放心,消除思想顾虑。

第三,正确认识普查资料与年报数据衔接的问题。经济普查的根本原则和第一位的任务是摸清家底、搞准数字。决不能现在去考虑与年报、定报的衔接而篡改编造普查数据。如果一个县区数字错了,就会影响整体,全市的数据质量就会打折扣。如果许多地方都这样干,我们的普查结果就会毫无意义。有些地方担心普查数字与年报数字差得太大。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去统计数据水分较少,由于经济发展太快、统计工作跟不上,而漏统较多的县区,这下要冒出一大块。另一种情况是过去的统计数据水分较多的,普查后可能水落石出、原形毕露,无法交代。对待这个问题,总的原则是应该面对和正视这个现实。普查结果与年报数据、历史数据出现差距是完全正常的,如果没有差距我们还搞什么普查。普查就是为了找出差距、追求真实,反映它的实际面貌。对普查结果可能低于年报数的地区,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企业如实填报,让个体经营户如实填报。只要调查对象如实填报就可以反映真实,这是一次机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些地方统计数字的水分是多年积累的,是几届政府走过来的。通过普查搞清楚了,对现任领导是一个解脱历史包袱的机会,可以有一个新的起点。在普查的过程中,要把普查结果和年报、定报数以及历史数的差距放到一边,先搁置起来,以后按国家统一的办法来处理。现在这个时候不能提出普查数据与年报、定报以及历史数据如何衔接的问题,更不能因此而干扰普查工作。当然,这并不是说普查登记结束后的汇总资料可以不与年定报数据比较,不比较就不知道高低。通过比较与评估,找出高与低的原因,才能找到真实。我们要反复强调的是实事求是,企业和个体经营户如实填报,普查员按照自己负责的普查区域不重、不漏,并保证登记质量,数据处理过程中不出现工作失误和技术差错,使各项工作达到质量控制标准,才是我们的目的。

三、全面做好经济普查的质量控制工作

质量是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做好经济普查的数据质量控制工作,既是当前和今后普查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召开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经过各级普查机构的共同努力,我市经济普查的清查摸底阶段工作已告一段落,上周市普查办组织各县区进行了资料汇审。从汇审的情况看,清查摸底的单位数、个体经营户数与职能部门的行政登记资料,以及我们平时掌握的资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普查机构都要高度重视,全面做好经济普查的质量控制工作,要确保实现“单位不漏、数字真实”的普查目标。

第一,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普查。接受、配合、支持政府调查,特别是这样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每一个公民、每一个法人神圣的义务和责任。这一条无论如何要讲清楚。如果抵制、拒绝调查或填报假数字,那就是违法的行为。有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的法制观念比较淡薄,认为这是统计部门在找麻烦,把经济普查当作额外的负担。殊不知这是《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明确规定的,是每个公民和法人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开展经济普查也是为大家好。没有国家的发展,哪有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法制观念,大力宣传法律是很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我们一定要以法律为武器,高举《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的旗帜,来做好普查工作。广大普查工作者必须自觉模范地遵守《统计法》和《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必须明白这两件法律、法规不只是用来约束调查对象的,更要用来规范我们自己的行为。

第二,抓住工作重点,认真查遗补漏。清查摸底工作从9月份开始安排,到12月8至10日的全市经济普查清查摸底工作汇审评估,经过了近三个月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各级普查机构都采取了许多质量控制措施来保证单位清查的不重不漏,保证个体经营户登记的准确真实。但是,通过汇审还是发现了不少的问题,因此,我们目前面临的一项非常紧迫的工作就是立即进行研究,拿出得力措施,采用有效方法,认真组织开展清查摸底的查遗补漏工作。各县区对此要高度重视,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查找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区域,条块结合,进行排查,要通过扎扎实实的查遗补漏工作搞准搞实清查摸底资料,保证正式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查遗补漏工作中,各县区要把城关镇、城区办事处作为重点抓紧抓好,抓住城关镇就是抓住了普查工作的牛鼻子。只有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按时拿出高质量的符合当地实际的清查摸底结果,才能为我们进一步搞好后期各项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新晨

篇8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施工企业之间将真正地在竞争中比成本、比质量、比安全以及市场的开拓能力。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对施工企业如何规范和强化内部管理考核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讨论及分析。

一、施工企业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为了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必须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大建筑的战略眼光,全方位揽才,宽领域育才,着力建好四支队伍,不断构筑人才高地。

从项目管理发展的水平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适应企业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张的需要,其原因如下:

1、项目管理运作还不规范,缺乏完善的项目经理风险机制、监督机制、项目成本责任机制和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造成项目经营“以包代管”的短期行为。

2、项目固化现象严重。传统的从上到下的行政管理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项目部机关化,严重弱化了企业法人层次的宏观调控和企业的总体实力。

3、项目经理人才匮乏。从油田的现状来看,项目经理年龄老化,项目经理专业结构分布过于集中,项目经理储备资源少,后续力量亟待补充。

因此,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已势在必行。笔者认为人员聘用及其职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1)施工项目确定后,有关领导择优选聘项目经理,并签订项目施工目标责任书。(2)由项目经理组建项目部,具体负责工程的生产经营、施工进度、质量安全及成本核算。(3)项目部施工成本必须控制在工程总造价的一定比例内(通常为合同价的80%),实行成本倒算,严禁成本超支。(4)项目部在同等质量、价格和费用条件下,要优先使用本单位提供的建筑材料和机械设备。(5)项目部首先保证固定职工的劳动岗位,工资参照局定标准发放。雇用外包工队伍采用包工不包料的形式,由项目经理与包工队伍签订劳务合同,报有关领导批准。(6)项目部完成工程质量、工期和经济指标后,单位将成本节余部分的40%奖给项目经理及项目部管理人员;项目部如果没有完成工程质量指标,单位将按照工程质量责任制进行处罚。

二、重视价格资料积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收集信息资料。信息在整个施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要进行优化筛选,力求达到“多、全、真、用、库”,总之,收集信息资料不仅要了解设计、监理及其它相关单位的情况;还要和上级主管部门、工程所在地的政府机构、建设单位(业主)、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材料设备供应单位等进行广泛的接触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关系,达到信息资料共享。

2、精心组织、精心施工、树立信誉。施工企业的信誉主要来自所承建的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施工企业一旦中标承建某项工程项目,就必须始终把工期、质量、服务态度、信守合同作为树立信誉,提高竞争能力的主要着眼点。必须精心组织,精心施工,力争高质量高速度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3、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1)施工企业应划小核算单位,细化承包内容,进行二级核算,实行各种形式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制。(2)改革单一的用工制度,实行固定工、合同工及临时工相结合的用工制度。(3)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运用网络法、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科学管理方法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等先进的管理手段,抓好市场预测和信息反馈工作,保证各项施工生产的不断扩大和发展。

三、 施工企业要加大成本控制力度

1、调整成本管理方法和成本结构。(1)调整项目成本承包的核算与考核方法。项目成本承包应与风险抵押和激励约束机制挂钩:考核分公司项目承包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应以项目盈亏为主。(2)扩大成本核算的范围。当工程项目发生垫支资金时,应负担财务费用开支,计入项目的当期损益。

2、充分发挥责任成本在项目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1)建立工程收入环节的责任成本,严格施工图预算的审核,以此作为工程项目成本计划的依据。(2)建立器材部门物资采购、进场验收入库、领用环节的责任成本。(3)建立劳动力、机械消耗环节的责任成本,严格定额消耗,杜绝浪费。(4)在生产作业层建立相应的责任成本目标,以工程质量、工期为主要目标。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的科研和施工质量水平

1、从思想上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企业要全面认识和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迅速在企业内部倡导和鼓励全体员工学科学、用科学,钻研技术的良好风气;设立科技风险、奖励基金,制订科技奖励实施细则,调动广大技术工程人员和员工开展科技攻关的积极性。

2、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是施工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质量体系的定期审核和检查是促进工程管理的有效方法。更加重要的是全面提高施工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保证施工质量,减少返工并杜绝质量事故,这样就可以缩短工期,提高劳动生产率。认真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强化员工的质量名牌意识、精品意识及工程达标意识。综上分析,施工企业要在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材料管理,作业方法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狠下工夫,规范和强化内部管理考核机制,重视人才开发和技术开发。施工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施工技术的竞争,在改善管理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技术素质。才能在国家深化改革开放的今天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为国家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曹树新.预算控制管理人工成本浅议[J].中国劳动,2001(4).

[2]孙向民,陆淑娟.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J].北方经贸,2005(4).

篇9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动员大会,主题非常明确,就是要动员全市上下,牢固树立“抓大项目、促大发展”的思想,凝聚一切力量,全力以赴推进我市重点项目建设,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发展,确保今年我市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对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也非常重视,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的计划,包括每一个项目的具体责任人,都是由杨刚书记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审定的。刚才,王新华同志宣读了调整后的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市发改委、建委公布了今年全市的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也做了很好的发言。特别是殷宇霖同志围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就解决机关服务效能特别是行政不作为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要求。殷宇霖同志的讲话很重要,希望大家下去以后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自加压力,充分认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我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不久前召开的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刚刚闭幕的市人大政协“两会”对今年的全市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了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的发展目标。实现这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目标任务十分繁重,其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就是要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重点项目建设是拉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直接关系全市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关系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发展后劲的增强。抓住重点项目建设,就抓住了全市经济增长的“牛鼻子”,找准了全市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当前,从全市重点项目的准备情况来看,应该说开局良好,形势喜人。一是今年确定的重点项目总数明显增多。去年,经面向社会反复动员,确定重点建设项目只有*项,后经调整仅为*项。而今年企业上报项目的积极性非常高,企业自报和政府投资的重点项目达到*多项,经筛选确定的第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就有*项。二是项目年度计划投资额大幅上涨。去年全市*项重点建设项目年度计划投资*亿元,而今年确定的第一批重点项目涉及年度投资达*亿元,比上年增长了42%。

三是重点项目投资方向对路。今年确定第一批重点项目共*类,其中工业类项目*项,涉及交通、能源、新材料开发、外向型加工和都市工业各个门类,这些项目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相吻合,将对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四是投资项目亮点很多。在已确定的重点项目中,如*工程、*项目、*项目,以及*等项目,都是发展前景非常好、对我市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有重要拉动作用的项目。总之,从目前确定的项目来看,今年的重点建设项目不仅形势喜人,而且形势逼人。如果抓不住这个大好形势,推动这些重点项目大干快上,尽早开工建设,就会影响到我市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影响到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全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总抓手,与贯彻市委*届*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结合起来,与推进宜居生态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切实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带着目标往前赶,带着责任抓项目,全面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尽快掀起一个重点项目建设的新,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二、突出重点,落实责任,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关于今年全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基本内容、责任单位、计划进度等情况,下发的项目表中已规定得很明确。这些重点项目,都是我们力保力促的重要工程,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地按进度完成。在具体工作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严格落实重点项目责任制。重点建设项目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无论是政府投资的,还是企业投资的,推动其早日上马、开工建设都应当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责任。近年来,对于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我们坚持实行市级领导责任制和部门领导负责制,积极做好项目的跟踪服务工作,为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今年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好这一制度,在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细化责任要求的同时,全面实行项目帮办制度,真正使每一个重点项目有领导牵头、有部门跟踪、有业务人员帮办。市属各相关部门都要对实行项目帮办制作出具体安排,对于企业投资的重点项目都要主动迎上去、靠上去,帮助他们解决项目前期和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刚才,市属各职能部门对做好重点项目服务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好的措施。特别是规划局等部门提出的一系列制度和措施很值得其他部门借鉴。

但是也要看到,个别部门提出的措施还仅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实质性的有力措施,下去以后必须抓紧进行完善。重点项目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各级项目负责领导责任重大。主要负责领导要真正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思想,时刻把注意力放在负责的重点项目上,亲自抓好协调服务,亲临一线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把抓项目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要切实拿出促进项目建设的具体办法和过硬措施。市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重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的作用,对每个项目都要会同相关单位制定工作完成时间表,采取倒计时的办法,激发各方面的紧迫感,保证项目如期推进。要加大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力度,实行重点项目建设工作例会制度,每季度至少要组织召开一次项目检查、协调工作例会。要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督促检查工作。对各部门提出的服务重点项目的各项措施,不能说完了就算完了,必须要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必须要强化督促检查。市目标管理部门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要把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列为今年督查督办的重点工作,定期通报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对不能按进度推进的重点项目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反映。纪检监察部门也要派专人督办,涉及部门承诺措施不落实、服务工作不到位的要进行通报批评。

二是要突出抓好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保障。资金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基本保障。对于今年的政府投资项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节约资金、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的要求,严格控制投资预算,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认真执行相关程序,重点抓好投资计划审批、概预算审查、招投标和竣工验收等几个关键环节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好资金,切实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政府的各类专项扶持资金是撬动企业和社会资本的有力杠杆。要发挥好我市政府专项扶持资金“四量拨千斤”的作用,把握专项资金的投资方向,重点扶持当前产业发展亟需和项目资金困难的重点建设项目,提升政府投资对社会资本投向的引导作用。要主动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协调和沟通,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挖掘民间投资的潜力,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金融系统各银行特别是市商业银行要针对存贷差比例高的状况,坚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方针和“双赢”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放贷规模,最大限度地支持我市重点项目建设。

投资肯定有风险,银行放贷也有风险,但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放贷和少放贷,不放贷的银行自身也难以维系。因此,我们希望各银行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依法办事,提高规避风险的能力,认真研究企业发展的实际,增强放宽信贷的信心。各类投资企业要坚持“多条腿走路”,采取加强合作、完善股份制等多种途径,努力拓宽项目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融资平台,为投资建设奠定良好基础。今天我市重点项目的企业法人或代表也来参加会议,希望大家能够了解市委、市政府对企业项目的关心和支持,抓住有利时机,提前做好项目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提前办理各项相关手续。我们做过一些调查,企业建设工程一般都集中在*月份办理手续,而我市四月份就进入了施工建设期,*月办理手续就明显错过了开工建设的时机。所以,希望各投资企业一定要把工作往前赶,要有紧迫感,提前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不要都等到*月份才仓促上阵。要加快项目建设进程,集中精力、人力、物力、财力,抢时间、促进度,确保项目按计划开工、投产、达产。同时在实施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信守承诺,申报的年度投资计划要千方百计地去完成,确保项目按期建设竣工、投产见效。

三是要充分发挥各园区的优势。我市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各工业园区是重点建设项目的主要落户地。各园区要充分把握重点项目投资机遇,发挥自身体制和机制创新方面的优势,以更灵活和有效的措施为企业重点项目投资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要适应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加快区外园和各专业园区建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全面改善园区内外部环境,切实增强承接大项目的能力。要在完善园区规划的同时,强化企业发展要素的协调能力,在项目规划、人员培训、产业配套、人才服务等各方面做好全方位服务工作,全力推动园区由过去单纯依靠政策招商向依靠服务招商转变。要注重培育产业集群发展的效应,超前规划,提前入手,有针对性地做好配套项目的招商工作,尽快形成以骨干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为主相对配套的产业链。各工业园区要把眼光放长远,想在前、做在前,努力在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上下功夫,提前为重点项目建设好各方面的配套建设。同时,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合理分工园区功能和发展重点,注重环保和生态建设,为重点建设项目的落户发展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四要是狠抓项目供地和土地拆迁工作。重点项目建设涉及资金、征地、拆迁、设计、施工及物资供应等诸多环节,其中征地拆迁工作是难点中的难点,而且工作难度将越来越大。去年,我市就因为征地的不落实导致很多重点项目无法按计划开工建设。但从今后的发展考虑,重点项目不能不上,征地工作必须落实到位。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能争取自治区计划指标的要积极争取,列不进自治区计划的,要想办法解决,尽最大努力满足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的需要。这方面一年解决不了的可以分几年,一次解决不了的可以分几次,有关部门不仅要在土地指标的安排上予以保障,而且要在办理供地手续等方面予以照顾。拆迁也是当前项目建设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各县、各部门要坚持全局观念,积极做好重点项目建设的土地拆迁工作,重点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努力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对个别以不正当和不合理的要求阻挠项目建设实施的人,要依法及时进行处理,保证重点工程建设的进度。现在拆迁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影响到部分群众的实际利益。项目建设单位要在政策许可范围内,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照顾群众的利益,对于群众的合理要求,要认真考虑,尽可能地加以解决。

五是切实抓好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对推进项目建设至关重要,甚至具有决定性意义。前期做得好,项目就能真正启动,后期建设也才能顺利。今年的重点前期项目计划已经下发,要重点抓好乌昌轨道交通、蓝天工程、都市圈城市发展规划、中亚会展中心等一批关系提升城市整体功能、对乌昌经济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项目储备工作。要按照“投产一批、建设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前期工作思路,动员各部门和社会各行业企业积极上报和发掘有前景、有收益、能促进地区经济良性循环、加快发展的重大项目。各县、各项目业主要结合各自实际,选择高起点、高水平、大手笔的前期项目充实完善前期项目储备库,做到重大项目滚动管理、分年度安排,确保我市年年有重大项目实施,年年有重大项目跟进。同时这次会后,大家要抓紧把重点项目排排队,续建项目要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按期推进实施。新建项目要加紧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促其尽快开工建设;对于备选项目,相关县和行业主管部门也要积极配合业主落实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一旦条件成熟,即可调整为市级重点建设项目。

三、转变作风,提高效率,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今年我市第一批安排的重点建设项目数量多、涉及领域广、工作难度大。确保这些重点项目顺利实施,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看机关办事效率和服务态度如何。近年来通过“万人评议”等一系列措施,全市各级机关的工作作风和服务效率有了较大改善。但是,从最近了解和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一些影响投资环境的不良现象和问题依然存在。有的部门之间相互不协调,彼此不买账,工作扯皮推诿,不负责任;有的长期养成了松散和拖拉的习气,没有一点时效观念,对企业亟待办理的事情,仍是久拖不决,长期不给答复;有的不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办什么事都要死抠条文,一点不合适就将人拒之门外;还有的仍对企业吃拿卡要,虽然不敢明目张胆,但以种种借口暗中使绊,软磨硬拖的现象仍然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令企业和群众深恶痛绝,严重影响了我市投资发展环境,影响了各类建设项目推进。对此,市委、市政府今年将继续下决心予以重点整治,切实拨掉影响投资环境的“软钉子”。

要继续全面整顿机关工作作风,围绕建设服务型和效率型政府的目标,通过有效的宣传教育措施,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树立亲商、重商、敬商的思想,改进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全方位为投资者提供优质服务、超前服务、高效服务。要结合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投资软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坚持用硬措施治理软环境,通过强化机关效能投诉处理等办法,严肃查处影响我市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每项重点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都是对机关服务效能和工作作风的一次考验。各职能部门的干部要以服务于项目建设为己任,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及时协调解决重点项目的征地、拆迁、施工用电、用水等问题。要深入企业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需要哪个部门帮助办理手续、协调关系的,要义不容辞、积极配合。主要负责同志不能亲自跑的,要安排专人靠上去帮助办理各项手续,为项目落户、开工、投产提供一切便利。要不折不扣地兑现各项优惠政策和各项承诺,规范各项收费行为。坚持依法行政,杜绝行政不作为和吃、拿、卡、要等行为。对项目建设中可能涉及的法律法规政策和收费处罚项目,有关部门要提前介入,变事后处罚为提前指导,帮助企业按规定按标准建设,全力为重点项目建设创造条件、铺平道路、营造氛围。

篇10

随着足球商业化、职业化的不断深入,足球经济和产业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足球经纪人作为足球市场发展的行为主体之一,直接参于足球比赛、足球经纪活动及足球运动员流动等,为活跃足球市场,促进足球运动事业发展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对挖掘足球运动自身潜力,开发足球运动商业价值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足球经纪人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足球经纪人发展水平低、资信度不高、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现行足球管理体制不适应足球经纪人发展的需要、从业人员素质低、大众对足球经纪人的作用缺乏足够了解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妨碍了足球经纪人事业或活动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研究,为找出适合我国国情、对足球经纪人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提供依据,从而促进我国足球产业及足球运动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对我国足球经纪人的规范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将对我国足球职业化初期,影响足球经纪人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参阅了有关体育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体育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理论,广泛收集了大量的有关足球经纪人的文献资料。

2.2.2问卷调查针对本文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制作问卷调查表,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发放,共计发出68份,回收62份,回收率91.2%。

2.2.3数理统计运用SPSS软件对返回问卷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3.1影响因素的确立

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性质和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本文广泛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列出影响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因素21项,后在对相关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对这21项因素进行了筛选,最终归纳为6类因子共15项,构成了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

3.2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

3.2.1管理法规因子的结果分析

我国现在虽然还没有国际足联认可的足球经纪人,但是足球经纪活动是客观存在的,我国足坛实行转会制和允许外援加盟是从1994年开始的,那时的内转外引工作多半由俱乐部老总或教练扮演经纪人的角色,由于没有正规的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办法,围绕着球员的身价、年薪、奖金以及其他类似住房、汽车等附加条件,俱乐部之间、球员和俱乐部之间一直存在着重重黑幕。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是当时足管部门对从事经纪的人和机构没有进行资格认定,以致足球经纪人进行种种非法操作,炮制出转会市场的不正当的幕后交易,使俱乐部蒙受巨大损失,损害球员的利益。但由于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管理,这些俱乐部和球员无处可诉,也无法追究经纪人的责任。

3.2.2智能结构因子的结果分析

足球经纪人的职业特点对其知识结构有一定的特殊要求。一是广博性,即足球经纪人应具备体育专业、市场经济、组织管理、法律金融、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二是实用性,即足球经纪人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主要不是为了理论的研究,而是为了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解决经纪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据调查,在我国从事足球经纪行业的人员中,具备全面的知识、高超的能力及良好的经纪意识还不多见,现有的足球经纪人当中,大多数是兼职的体育经纪人,或是广告公司、教练员等,并非专业的足球经纪人,而且其必备的超前意识、信息意识、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更为薄弱,成为制约我国足球经纪人开展经纪业务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我国足球经纪人的综合素质已是足球经纪人建设中的首要任务。

3.2.3市场化因子的结果分析

市场需求是经纪人成长的基本条件,足球市场的需求使足球经纪人成为不可缺少的交易中介。对于运动员来说,需要有人帮助他们在有限时间内发挥体育潜能,利用其知名度获取最大收益及为他们规划退役后的生活;对于体育组织来说,需要有人为他们的比赛寻求赞助,利用其特殊标志获取各方面的收益及最大限度地开发该组织的市场;对于体育投资商和赞助商来说,需要有人为他们联系合适的投资对象及最大限度地回收赞助效益。由于自身精力和能力的限制,市场主体们不得不借助外力来满足这此需求,因此雇用足球经纪人成为既省时又省力的有效途径。同时足球市场的发展繁荣也会产生更多足球经纪服务需求,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3.3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对策分析

3.3.1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足球经纪人管理体系和法规体系

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上,中国足球决策层如果仅限于原来的思想框架对原有体制修补,则只能流于治标而难以治本。因此,首先的一点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关系。中国足协在发展思路上,应以转变职能、政事分开为原则,强化资产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从行政事业性实体管理型逐渐向纯社团性协会实体管理型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体育法规中的责任条款,严格责任制度,加强足球市场的规范化,杜绝体育法律漏洞,促进体育纠纷的解决,根据体育行业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足球经纪人管理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足球经纪人管理条例》,特别是可操作的实施细则。逐步建立起高效、廉洁、透明的市场经济宏观调控职能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3.3.2加大培训力度,构建足球经纪人培养体系

我国目前没有专门培养足球经纪人的院校,但在时机成熟和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可以借签国外的经验,采用体育院校和经济院校联合办学并建立、健全足球经纪人的课程体系,由此构建足球经纪人的培养体系。

3.3.3加强市场法制、机构建设,完善足球市场体系

市场是经纪人进行经纪活动的场所,是经纪人发展的直接经济环境,因此,建立和完善足球市场体系对足球经纪人的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逐步健全各种足球竞赛中介服务机构和经纪人制度、并以足球竞赛市场发展为重点,带动足球训练、康复、咨询以及足球用品、足球彩票、赞助、广告等专业市场的发展。第二:足球市场管理人员,要形成新的管理思路,要树立体育资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观念、市场经营以经济实体和个人为主体的观念、足球市场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观念以及公平竞争的观念和风险意识。应加强各级足球协会实体化和俱乐部建设,保证足球市场的规范化、有序化,为足球市场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第三:建立健全足球市场的各项法规,并维护这些法规的权威性。还要建立、健全足球市场执法管理机构,包括机构编制、人员配备,提高执法队伍的素质。

3.3.4推进职业化发展,完善自由转会制度

客观的说,中国在推进足球职业化初期,由于足球市场机制还未形成,各职业俱乐部还不规范,有关职业化的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因而还不具备建立足球职业联盟的条件。但经过近10年的历练,可以说中国足球职业化、足球职业俱乐部的发展已基本成熟。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足球赖以发展的大环境尚有待于进一步优化,但职业足球体制的框架已初步搭成。因此,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把握和建立这种先进的职业化管理体制,使中国足球职业联赛得以良性发展。对球员转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主要目的,在于立足当前,把握未来,随着我国足球事业的不断发展,球员注册管理办法仍需要进一步完善,以足球经纪人为中介的自由转会制是足球运动发展的必然。我国足球俱乐部、运动员、教练员和各级管理部门必须同心协力为国内运动员转会市场的不断成熟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健全相关的管理法规及制度,在国内转会管理办法中全面推行以足球经纪人为中介的自由转会制。

3.3.5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足球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足球经纪人作为体育领域中从事经纪活动的主体,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成份的扩大,以及社会阶层的多元化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并必将随着体育社会化和体育改革的进程,随着体育经济的发展和足球市场的逐步形成而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观念不承认运动员的特殊价值,更没有意识到足球自身强大的经济功能,从而造成中国足球长期无经营、无市场的状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市场机制被引入到体育事业的发展中来,使体育的经济功能勃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效益,从而带动了足球产业的飞速发展,为足球经纪人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宏观环境。为此,我国应继续加强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在转变和规范政府职能的同时,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

4.1我国足球经纪人的发展对推动足球职业化的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足球经纪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研究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课题。

4.2本文从理论上初步构建了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主要体现为6大类15项指标,6大类分别为:管理法规因子、智能结构因子、职业化因子、市场化因子、文化社会因子、经济环境因子,这些因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分别从不同方面作用于足球经纪人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我国足球经纪人发展的影响因素体系。wWw.gWyo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