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篇1

深圳市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射频识别(RFID)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新的、更加便利的城市生活模式。

大幅提高城市网络化水平

自2012年深圳市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以来,相关的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首批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中一直位居前列。

深圳市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立足成为全国三网融合的示范。深圳市积极在全市开展“三网融合”示范小区建设工作,推进全市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在2013年1月13日开幕的深圳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深圳市政协委员袁明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抓住三网融合的四屏合一新机遇,促进深圳IT产业全面升级”》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提案建议,深圳市政府加大符合三网融合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扶持,如四屏合一技术、三网融合智能一体电视、智能手机、智能移动平板电脑等;推动以四屏合一为核心的三网融合技术、产品及服务在深圳广电、电信等运营商落地,打造全国的样板店,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市还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通信网络IP化、宽带化、全光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建设以无线宽带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无线城市”网络,快速提升无线移动网络的接入带宽。目前,深圳市的整体无线覆盖率达80%。

智慧城市将让深圳市民享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市民的生活将更加电子化、智能化、便捷化。目前,深圳市正重点建设全覆盖感知网络工程和高速融合网络工程。

全覆盖感知网络工程包括实现视频监控在公共场所全覆盖的视频感知网络,对城市移动物体身份识别的身份识别网络,对移动物置的精确感知、可用于交通管理的位置感知网络,对大气等环境实时监控的环境感知网络等。高速融合网络工程提出降低用户使用无线宽带的成本,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的演进路径,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的全面覆盖。

实现八达通和深圳通互通互联

八达通和深圳通的互通互联是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圳通是通用于深圳市的非接触式智能卡系统,由深圳市深圳通有限公司发行。最初为仅适用于公共巴士的智能IC卡,自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开通以来,其应用范围已逐步拓展至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及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等小额支付领域。深圳通和银行卡的对接使得深圳通有“电子钱包”的功能,2010年年底,深圳通全面实现了“电子钱包”的功能。

八达通是香港通用的电子收费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在电子货币使用上非常方便。无论进行交易还是充值,操作都十分简单。2010年,八达通和深圳通互通互联的技术难题已经全面解决,实现了两地互用,让深圳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

打造先进信息港

深圳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IT技术密切相关,深圳市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致力于将深圳市打造成为先进的信息港。同时又以应用促发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深圳市在推进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比如,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确立了地质灾害“辖区责任、分级负责和职能部门分类监管相结合”的防治管理原则,明确了防治责任及费用承担,规定了预报信息方式、对不同等级预报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府部门间对市民的信息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间无法相互调用资源的“信息孤岛”问题。

电子政务大大提升了深圳市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将解决人工程序冗长繁琐的问题,避免市民排队、填报申请等麻烦,减少市民办一件事情要跨越多个部门奔波的问题。

四网融合成为智慧城市的基石

国内4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四网融合时代的到来,这不仅是信息通信产业的重大机遇,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坚实的柱石。四网融合的探索也有力地推动深圳市成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成为全国4G应用场景最广泛的城市。

深圳市2G网络全市覆盖情况达到国际一流水平,3G(TD-SCDMA)网络达到2G覆盖水平,WLAN实现全市广域及深度覆盖,4G(TD-LTE)网络规模、城区覆盖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支撑涵盖市政管理、商务办公、居民休闲、公共交通、工业区、文教区等各类区域的业务应用,商圈高楼、商住社区、地铁干道、各大高校均有良好的4G覆盖。

4G发牌之后,深圳各界快速地进入全新的信息工作生活阶段,也成为信息消费、城市升级的科技助力。深圳市正加速在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前行,到2015年,深圳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0%,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

篇2

重大政策环境变化

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政策环境,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

第一,经济新常态。我们对于经济新常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过程。最初是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到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新常态做出权威阐述,从九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定义。就智慧城市而言,多数是要由政府出资,目前我国财政收入转为中低速增长,智慧城市建设的融资方式将成为重要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财政部门出台了关于PPP的操作细则,以便指导各个地方采用PPP的方式开展公共服务类项目的建设,未来智慧城市项目都是需要考虑进去的。

第二,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任之后,这一两年围绕着国内区域结构调整,区域发展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我们谈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都是讲四个方面: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塌陷或者中部沦陷,西部是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但是资源丰富),然后是东北三省。近期,国家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重新布局,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新的四大发展战略――京津冀东北一体化、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珠江―西江经济带。这与以往的思路是完全不同的,其中体现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格局,令人耳目一新。在新的战略格局中,城市群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信息化建设发生重大的变化。体现为五个方面:

首先,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日益主导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成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化应用的重点,移动化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其次,信息化发展动力由外生向内生转变。电子政务对信息化的拉动作用开始减弱,电子商务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内容,社会对信息化已经不再陌生,更不再排斥,甚至将信息化看作是企业、单位生存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再次,平台经济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方向。无论是以前的计算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还是近年来的电子商务网站、移动社交社区,统一共享成为平台竞争的终极结果。

另外,信息化管理体系发生变化。2014年,国家建立了中央网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领导下的统一协调高效的信息化管理体制,当前,智慧城市与信息惠民、先进制造业等信息化工作各自为政、缺乏统筹的现象应该得到改善。

最后,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成为未来信息化发展重点。“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受到全社会关注;互联网思维成为信息化的基本理念。

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新的形势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基本要求,可以总结为“五化”: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化。移动、宽带、智能是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坚持的方向和原则。要坚持云的思维,避免根据项目、部门、小规模建制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同时适应移动智能化发展趋势,构建区域性大型(城市群)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

二是业务标准化和平台化。智慧城市一定要克服地方的传统部门或区域建制的思维模式。例如,很多地方政府发展电子商务,建设相关的网站,但最终销声匿迹。未来,开展智慧城市的项目建设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违背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不能只按照自己的固有思维强行去推。

三是大数据化。其涉及对于基础数据的认识。电子政务的四大基础数据库,无论是对大数据还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大数据建设要与已建立的数据资源连接起来,根据当前的结构化数据,实现数据资源的标准化。同时,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强相关制度建设。

四是融资社会化。智慧城市建设中要明确业务类型,区分政务类、公益类与市场类业务项目,规定相应的建设管理运维规范。在统一规划前提下,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行PPP建设模式的探索。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重点是运维和运营,让其发挥长效作用,因此PPP模式需要重点考虑这一因素。

五是产业发展同步化。智慧城市建设要与制造业信息化、互联网+等战略行动计划相协调、相促进,同时,与解决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目标挂钩,实现人的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统一。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促进信息化建设与产业发展方面的双重功能。

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选择

必须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新时期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具体抓手,不仅要强调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也要同时强调信息化(即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规范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所出现的混乱局面。智慧城市建设应纳入区域发展的总体安排,基于五大城市圈来加强省级政府的交流,统筹整个区域智慧城市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融合城镇化、信息化、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成为支撑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内需市场。但从政策层面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尚未与我国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实现有效衔接。为此,智慧城市规划建设应该与各地先进制造业规划(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强统筹,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融资方式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政策制定需要破解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如果能正确认识智慧城市的作用、内容,创新投融资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反而可以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强劲动力。在政策倾斜中,尤其要重视发挥云计算的作用。基于城市群大范围地建设云数据中心,节能高效,而且能与信息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步,让地方享受到新技术更新换代的成果。

篇3

关键词: “90后”新生 适应性教育 社会支持系统

随着高校改革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人际关系适应困难,家庭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等造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现象逐年增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和学校的重视。而“90后”新生,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做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良好的与人交往、相处的能力和习惯,在面对一个新的环境、新的人群、新的学习方式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在思想上、心理上、生活上出现诸多不适应的现象。一些大学新生由于不能及时有效地完成角色的转换及人生目标的调整,会出现人生目标日渐迷失,生活学习毫无目的性,产生消极情绪,无法完成学业。因此,新生入学后的适应性教育问题尤显重要。重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做好新生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切实做好新生入学适应性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新生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新生完成角色转换、思想稳定、顺利完成学业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分类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的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Cohen & Mckay(1984)提出了一个定义:社会支持是一种良性的人际交往,能够缓冲压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会支持同时也是指人们通过与其他人交往所建立的某种联系,这种关系能够降低心理压力,使抑郁情绪得到放松,并提高环境适应能力的影响。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大学新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生活,熟悉和了解大学中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大学新生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来自社会的支持,如国家、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等;来自学校的支持,如辅导员、班主任、舍友、同学和朋友等;来自家庭的支持,如父母和兄弟、姐妹等。社会支持类型根据社会支持的来源还可分为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陪伴支持等。

二、根据“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点,构建立体式社会支持系统

“90后”大学生心理及行为特点主要表现在:(1)“以自我为中心”,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人际关系协调的能力,缺少为他人着想,去考虑他人的感受的能力,从而导致在入校后人际关系紧张,感到迷茫和不适应,甚至逐渐产生失落感;(2)伴随着网络长大,对网络依赖十分严重,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使他们在心理上不断依赖和探寻,逐渐脱离现实,不能冷静客观对待现实,对一切感到迷茫,从而心理上开始逐渐异变,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丧失,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精神健康;(3)心理承受力不强,作为家长,独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少受到挫折,一旦遇到微小的困难就不知所措,无法承担压力。

根据“90后”大学新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建立起以家庭、班主任、学院党团组织为一体的三维立体式社会支持系统,帮助“90后”大学新生在入学后迅速融入大学生活中。

三、社会支持系统在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有积极作用

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在新生入学后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的重要阶段。大学新生在入校后,由于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个别同学往往会出现心理危机;而心理危机预警机制是在心理危机爆发前,往往表现出异乎寻常的个体行为,因此完善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帮助大学新生缓解心理压力,预防大学新生心理危机事件出现的一个可行性手段。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够使新生体验到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关怀,负面情绪得到宣泄,从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从社会支持的分类上来看,家庭亲友的支持,能够给予孩子经济支持从而满足其所必要的物质需求,平时的关怀爱护,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开导,起到稳定不良情绪和情感宣泄的作用,从而排除隐患;学校的支持,主要包括鼓励和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产生归属感和荣誉感,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适应能力,缓解心理压力。

四、三维立体式社会支持系统的层次构建

以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为出发点,使大学新生在入学后全方位地得到关注和发展,将社会支持系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构建,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根据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来源和类型的不同及对大学生的不同影响,可以将其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又能串联的层次,分别为基础核心层、立体层的二级社会支持体系。

1.基础核心层的构建。基础核心层作为与大学新生最为密切的一个层次,将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班级辅导员班主任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构建。

大学新生入校后,尚未与周围人群建立熟悉的人际关系,虽然远离家庭,但是对“父母”的联系依旧十分强烈。新生入校后遇到困难往往第一时间联系父母,父母也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开导,起到稳定不良情绪和情感宣泄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社会支持来源的定位上,主要把以“父母”为主的家庭支持系统放在首位;以班级同学、宿舍室友、朋友老乡为其次的关系层。新生入学后,第一时间建立的关系层往往也是平时接触最多的人群。这部分人群中,往往以同学、室友关系最为密切,而他们所面临的困惑也相仿,因此彼此之间交流也最多,对一些困难也会相互帮助。这部分人群中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对新生入校后的适应成长有很大的帮助。第三关系层主要包括班级班主任、辅导员等对班级管理有直接联系的老师。新生入校后,除了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困惑之外。特别在学习上往往也面临比较大的困惑,因此在构建新生社会支持系统体系中,班主任、辅导员、教师在其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教师往往具有丰富的学生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意的事情及必须完成的事情都很明确,可以给新生一个清晰明确的发展目标,指引新生逐步融入到大学校园中。同时,新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往往会遇到一些个人无法解决的事情,也是家长或者周围的同学朋友无法解决的事情。此时如果联系班主任、辅导员,往往就能够得到有效的帮助。因此,作为社会支持体系的基础核心层,班主任辅导员等教师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2.立体层的构建。构建新生适应性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支持系统,除了构建基础核心层外,立体层也尤为重要。作为基础核心层中的要素,在影响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过程中,一般而言是相互独立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因此构建立体层,有效地衔接基础核心层的多要素,将社会支持系统连接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帮助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校园生活,提高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性。

立体层主要以学院党团组织为纽带,将相关行政部门如学生处、学生心理健康中心、教务处、宣传部等要素有效的串联起来,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融入学生的管理与服务中去。以共青团工作为基础的立体层,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重视“90后”内在的需求变化,充分考虑他们的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能力,开展学生群体组织活动,尤其是在新生刚入校后,通过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活动,一方面使大学生对大学丰富多彩的生活有一个直观感受,另一方面参加校园活动缓解了刚入校后的无助感和空虚感,可以使大学生在集体中产生归属感,心理压力得到缓解,防止失落情绪的产生。另外党团组织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对理想信念、人生规划、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入学教育时组织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如开展党校团校培训,培养90后新生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联系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咨询讲座,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联系专业教师开展专业建设及专业发展认识教育,明确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及今后就业情况等;联系教务处、学生处开展学生学籍规定、学生日常管理规定的知识普及,等等。立体层将学校的职能与学生的内心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在刚入校后面临的一系列困惑。

立体式的社会支持体系中各个要素为90后新生提供社会支持外,各要素互相之间也紧密结合在一起,如基础核心层的成员通过学院党团组织形成结合点,互相提供支持;基础核心层各要素也能积极有效地配合立体层,加强与新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支持的有效性,增强新生的适应性。另外,“90后”也在立体式社会支持体系中积极探索,努力构建适合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在高校中对周围资源的利用度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为自己的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亚君.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D].中南民族大学,2009.

[2]俞亚萍.“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9(11).

篇4

嘉兴,地处长三角腹地,这里既有小桥流水的江南景象,也有楼宇高耸、互联互通的现代气息。万物互联,智慧而居,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近年来,嘉兴市高度重视修好互联网之路,建好智慧化之城,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打造高品质的通信基础设施,深化以电网、智慧、教育、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智慧城市项目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

积淀:嘉兴的历史优势

2015年以来,根据国家网信办开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通知,嘉兴市启动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的建设工作,与中国电科、华为、腾讯等国内知名企业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创新型智慧城市的良好局面。

而此前,嘉兴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2012年,嘉兴的智慧电力、智慧交通两个建设项目被列为浙江省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项目;2013年,嘉兴市被国家工信部列为30个中欧绿色智慧城市试点市之一,正式开始推进中外智慧城市合作;2014年,成立了嘉兴市智慧城市研究院,整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中国电科36所、嘉兴学院等科技力量,为全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全方位的咨询、技术等服务。

“可以说,近几年,嘉兴加强了城市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改善了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在这一基础上,我们与中国电科合力打造嘉兴市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就是希望中国电科在顶层设计中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嘉兴市医疗、养老、城市安全等方面,以全面推进的方式开展设计,带动整个城市的立体式发展,并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中关注市民的获得感。”嘉兴市市长胡海峰说。

建设:五个重点的夯实

某天下午2点多,嘉兴市社保办事大厅里,人不算多,市民孙青赶着这个点来办事。不过,这并不是因为运气好,而是她出门前已经通过手机查看了当时的排队情况。“‘市民之家’App有一个排号查询的功能,只要看一下前面有几个人,选人少的时候来就可以了。”孙青说。

孙青所说的就是“市民之家”App新上线的功能,叫“社保顾问”,提供就诊结算查询、医保费用统计等一系列社保服务。“市民之家”App是由嘉兴市社保局推出的掌上服务平台,查水电、查违章、查信用,找政府、找医院等“麻烦事”,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对嘉兴市民来说,几乎已经实现“手机在手,出门不愁 ”的目标。

像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近年来,随着嘉兴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市民生活的许多方面已经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智慧”。而对于嘉兴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又该如何开展?

经过充分的分析与研究,确定了嘉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紧抓五个重点:构建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打造精细精准的城市管理、发展融合创新的信息产业、建设集约统筹的基础设施、建立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体系。

具体来讲,构建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就是要突出为民、便民、惠民,为市民提供广覆盖、多层次、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让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市民,切实增强市民的获得感。

打造精细精准的城市管理,就是要推动政府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治理方式转变,通过城市运营管理中心的建设,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功能整合和协同运作,提高城市科学治理水平。

发展融合创新的信息产业,就是要以互联网经济强市战略为契机,促进强势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创新创业生态链,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建设集约统筹的基础设施,就是要结合“城乡统筹、缩小数字鸿沟、均衡发展”等特点,做到城乡信息设施统筹建设、信息资源统筹规划、信息平台统筹管理、信息内容统筹共享、信息应用统筹推广,全面支撑整个城市智慧化发展。

建立自主可控的网络安全体系,就是要强化新型智慧城市的信息安全保障,形成完善的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治理体系,统筹建设数据安全、平台安全、应用安全,强化重要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的保护,保障国家信息安全。

未来:诗意栖居的愿景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结果,嘉兴的城市面貌正通过基础设施、民生领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逐步实现,越发清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嘉兴市新型智慧城市,将聚焦推进骨干网、城域网升级改造,加快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动光网城市建设,全面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光纤进镇入村。届时,全市城乡具备100Mbps到户接入能力,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90%以上。

而对嘉兴市民来说,最受关注的莫过于民生领域。社保、医疗、养老、文教、交通等领域都被植入了“智慧”的内核。在社保方面,以市民需求为导向,将构建社会保障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一站式服务体系和全民社会保障移动应用等建设;在文教方面,将加强互联网环境下文化资源的开发、共享与管理,建设“互联网+”公共文化信息平台,通过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虚拟化建设,重现嘉兴历史文化魅力,打造嘉兴文化品牌;在交通方面,致力于持续改善居民出行条件,通过交通感知基础设施、建立完善交通管理智能化指挥调度平台和综合交通应急指挥中心,全面提升城市交通管理的综合水平和城市通行效率。

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信息产业;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6-0174-04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空间技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城市的概念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新型的城市发展模式渐行渐近,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自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以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建设发展的理念模式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赵四东指出,智慧城市作为新型的城市发展理念与范式,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与规划领域关注的焦点[1]。钱斌华阐述了宁波市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2]。Suharman Hamzah提出管理者应该设想出一套关于设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禹银燕、金江军等研究了国外推广最新的信息技术产业应用,逐渐发展信息化产业,使城市居民随时随地享受科技智慧服务[4~5]。陈隽对信息产业进步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经济对信息产品、服务的需求进行了研究[6]。G.Piro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应包括许多可利用的以及即将开发出的无线技术,同时,将这些技术应用到许多部门及领域[7]。M.Angelidou以各个城市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环境下建设智慧城市的政策导向,提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策略及建议[8]。窦中达提出,智慧城市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应用,还包括了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内涵[9]。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为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制约奠定了理论基础。尽管目前我国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规划,但是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因此,亟需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文在归纳现有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智慧城市,从城市基础建设、技术支撑、人文建设、政府支持四个角度,系统地分析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我国智慧城市更好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一、智慧城市的界定

2007年欧盟率先设想提出“智慧地球”,2008年底IBM公司给出“智慧城市”的定义,但是国内外不同学者赋予了其不同的含义,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例如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是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10],C.Harrison认为智慧城市是依靠技术实现城市的感知化、互联化以及智能化功能[11],Toppeta指出智慧城市是基于信息通信技术和新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12],J.Augusto进一步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更应该明确不同使用者,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人的需求[13]。国内,张永民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先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14],钱斌华提出,智慧城市是以物联网、互联网等通信网络为基础,通过物联、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使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以实现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15]。综上所述,本文认为智慧城市是在城市基础建设、技术支撑、人文基础、政府支持等要素的影响下,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技术,使城市各子系统智能调控、协调运转,从而实现城市居民智慧化、舒适化、便捷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形态。由于受到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亟须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构建,以期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影响因素的界定

根据智慧城市的概念界定,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成城市基础建设、产业模式、技术开发与应用、政府政策支持、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城市居民期望等因素,各方面的影响指标界定如下:

(一)城市基础建设

1.传统产业。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金属制造、食品、纺织、轻工造纸等传统产业作为发展基础,当前我国传统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状态,类型相较于新兴产业齐全,是我国城市运行的主要物质来源,同时,新兴产业的建设依赖于传统产业现有的技术、产品、市场等基础培育发展,节约了建设新兴产业的大量成本、时间等资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城市传统产业分为传统需淘汰产业以及传统待转型产业两类,其中,传统需淘汰产业的技术落后、能耗高等突出问题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而传统待转型产业需经过整顿、转型对城市建设依然具有推动作用,且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转型成本,这类传统产业逐渐升级为新兴产业,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因此,传统产业的生存状况以及转型状况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信息互联。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与历代工业革命一样,显著加速了经济增长,其贡献程度也呈现了加速扩大的趋势[16],进而推动城市走向新的建设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使生活趋于高效化、智慧化。目前城市基础建设从传统状态向信息一体化过渡,在如今大数据的时代,产业的信息互联化一方面使城市居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另一方面减少了城市各功能的运作时间,节省了城市运行成本,提升了城市运行效率,推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3.能源系统。我国城市目前的能源主要来源仍是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如何合理的利用稀缺资源,并为城市用户提供更智能的服务是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城市各子系统的供电、供热和供气的能源设施系统,在用户不同时间、空间对能源需求不同的前提下,做出提供能源的智能响应,使城市各产业的运行以及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加便捷化、智慧化,提高了城市的智慧化水平,进而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

4.交通运输。目前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交通运输压力也随之增长,拥挤的交通状况阻碍了城市的快速运行,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亟须对交通设施进行智慧化处理,以便利智慧的交通运输体系来应对城市各子系统的互联交流,进而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5.城市生态环境。当前城市雾霾加重,甚至pm2.5严重超标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城市过快的发展节奏,很大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从而反过来影响城市的建设发展。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一方面跟进了可持续发展举措,另一方面提高了城市绿色面貌水平,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6.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医疗卫生产业利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城市居民与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以及医疗人员的高效交流互动,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安全舒适的城市生活,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基础。

7.城市安全。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城市安全问题阻碍了城市的建设发展,依照分级控制、风险分散的原则[17],将城市安全问题分级控制,使城市针对各安全问题做出灵敏反应,提高城市智慧化程度,加快城市建设。

(二)技术支撑

1.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将城市各子系统整合起来,实现各功能的协调、快速运作,物联网技术以传感技术、互联技术为支撑,实现了城市中各子系统的感应互联,满足了城市各子系统整合发展的需求。物联网技术利用感应、无线电波进行非接触双向通信[18],目前主要依靠RFID射频识别技术来实现,将城市中基础设施、智能终端设备等整合起来,形成交互网络,实现了城市的互联功能。例如,近期智能wifi、智能家居服务等技术的开发为城市终端设备节约大量电力、物力、人力等资源,提高了城市智能化程度,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2.云计算技术。在即将到来的web3.0时代,城市运转需要更智能的运算,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城市各功能的运行效率,其对交互整合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存储、管理、整合、挖掘分析、运算,进而将信息快速的反馈到各子系统,实现城市各功能的协调运行以及智能化调控,提高了城市运行过程中的智慧化程度,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发展进程。

3.大数据技术。随着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数据库已经不能满足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与计算要求,NoSQL、GBase 8a等新型数据库在近几年应运而生,新型数据库系统内含有大量各个领域专家的知识与经验,且数据库里的知识融会贯通,可应用于各类产业获取信息,解决现代城市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为以后城市生产过程中出现相似情况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与社会成本,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4.技术专利以及知识产权。随着城市产业转型、城市不断演变等压力的日益增加,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大部分核心技术以及技术高频领域的标准一般引进于国外,国内自身的技术自主创新力不足,且需要支付高额的专利费用,直接导致城市产业的竞争力无法上升到新的层次,亟须新的发展模式与先进技术来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加强人才培养,加快技术创新,形成我国自身的技术优势,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核心优势。

(三)人文基础

1.智慧认知程度。人文建设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方向,城市居民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最直接的体现者,然而目前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认知程度仍处于欠缺状态,不够明确智慧城市不仅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实现城市产业的信息化,而且是吸引人的智慧参与,以人为本,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因此,对智慧城市进行一定的人文普及,对智慧城市具有明确认知,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社会责任意识。目前我国城市居民责任意识、行为举止等水平普遍较高,但仍有一些不文明行为在城市中蔓延,影响了城市文明建设,阻碍了城市的智慧文化建设。城市的建设发展需要城市居民的支持,提高城市居民素质,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对智慧城市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3.教育程度。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城市各子系统趋于信息化、智慧化,而目前城市居民教育水平决定了其对智慧化城市建设的接受能力,因此,为了智慧城市更好更快的建设发展,需要提高城市居民的教育程度,一方面对加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因此提高了城市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更好的容纳接收新型的城市形态,对智慧城市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4.人才队伍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信息产业的开发利用均需要人才支撑,出台优厚的人才培养、人才引进政策为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可能。同时,社会上已工作人员的技术、技能培训亦是人才队伍建设的考虑范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城市的竞争力水平,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四)政府支持

1.智慧城市政策体系制度。政府犹如城市建设的风向标,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引领城市发展方向、协调城市各方利益关系,以及均衡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19]。政府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度,各产业紧跟政策体系导向,实现了产业趋于前沿性智慧化的发展,进而加快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

2.科研技术支持政策。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部分的先进技术引进国外技术,而我国有力的技术支撑较少,推进技术研发、支持科研等政策不仅有力的推动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而且减少了因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问题而引发的高额成本。

3.城市发展规划。政府合理有力的城市发展规划对城市的空间、土地等合理的规划利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少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重新规划的时间、资金等成本,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起了导向性作用。

4.产业管理政策。目前城市中存在产业类型鱼龙混杂,传统产业与新兴信息产业并行,然而过多的传统产业影响了城市的竞争力水平,难以与国际接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对传统产业管理整顿,推进新兴信息产业是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5.税收制度。合理的税收制度,一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传统产业增加一定的税收额度迫使其转型,而对新兴信息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即相比传统产业税收额度相对较少,鼓励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对城市产业的转型整顿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另一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6.投资融资政策。新兴信息产业经营上的特征决定了其发展需要较多的资金量,但在市场完全接受新兴信息产业之前从传统的融资模式获得资金比较困难,因此,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投资融资政策来扶持新兴信息产业的发展建设。出台合理的投资融资政策,落实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智慧产业、科研项目等资助是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保证。

7.宣传力度。在建立相关政策体系的基础上,加大智慧城市宣传力度,加强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认知,提高城市整体素质水平,进而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本文从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基础、技术支撑、人文建设、政府支持五个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系统地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三、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角度

首先,加强有力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建立健全投资融资模式,加大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支持,使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具有一定保障,并且加强技术开发支持政策、科研支持政策,健全的政策体系使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有了充分的前提条件。除此之外,制定统一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明确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犹如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风向标,对智慧城市建设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其次,城市产业管理模式的问题上,彻底实施创新驱动,落实中央关于“腾笼换鸟,凤凰涅”产业转型理论方针,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产业升级,并且大力发展新兴的信息产业、智慧产业,促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

(二)技术角度

首先,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紧跟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技术创新,掌握国外核心技术,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中所需信息技术的研发,吸取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等的经验,摆脱我国对诸如IBM公司等国外公司的技术依赖、技术垄断等问题,避免因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引发的高额成本,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且节约建设过程中大量成本资源,促进其发展进程。其次,加强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所研发的信息技术在城市中普及运用起来,使城市各子系统在RFID、传感器、云计算、新型数据库等技术的运作下,城市内的企业与企业、人与人、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信息化、智慧化,提高城市智慧化水平。

(三)人文角度

首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注重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的培养,加强信息产业、智慧产业的人才培训,紧贴智慧城市所需要的人力资源来进行着重培养;另一方面在各高校开设以产业为引导的核心引导课程,与产学研紧密结合。同时,应注重人才的引进,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其次,针对城市居民对智慧城市加大宣传力度,并且建设功能比较完善的智慧城市体验馆,利用声、光、电以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以互动、体验、艺术展示等方式,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了未来智慧城市的生活方式[20],使城市居民体验先进的智慧生活,对智慧城市的认知程度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为更好的建设智慧城市打好稳固的基础。

结论

本文系统地从城市基础建设、技术支撑、人文基础以及政府支持四个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制约,构建了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从政府、技术、人文的三个角度提出了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对策,以期对智慧城市的建设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四东,欧阳东.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规划师,2013,(2):5-10.

[2] 钱斌华.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J].宁波经济,2012,(10):15-19.

[3] Suharman Hamzah.Private Involvement in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Indonesian Port:Need and Strategy with PPP Scheme [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4,(25):187-196.

[4] 禹银艳.智慧产业概念、发展路径与政策研究[C].2012年全国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暨科学技术学两委联合年会,2012.

[5] 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0-44.

[6] 陈隽.上海信息产业对经济发展影响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0,(20):94-99.

[7] G.Piro.Information centric services in Smart Cities[J].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2013,(29):169-188.

[8] M.Angelidou.Smart city policies:A spatial approach[J].Cities,2014,(41):3-11.

[9] 窦中达.智慧城市:开局与走势[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3,(9):12-16.

[10] 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140-146.

[11] C.Harrison.Foundations for Smarter Cities [J].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0,(4).

[12] Toppeta.The Smart City Vision:How Innovation and ICT Can Build Smart Sustainable Cities [J].Innovation:Management,Policy&

Practice,2010,(3):136-145.

[13] J.Augusto.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Ambient Intelligence and Smart Environments[J].Agents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11,(7):

425-432.

[14] 张永民,杜忠潮.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思考[J].中国信息界,2011,(2):28-32.

[15] 钱斌华.智慧城市建设亟需实现标准化破题[J].宁波通讯,2012,(13):29-30.

[16] 朱翔.互联网信息产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7] 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18] 孙伟,马东洋.RFID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地理空间信息,2007,(1):57-59.

篇6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融合”战略的影响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内的150多个城市陆续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以抢抓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及城市演进带来的机遇。

智慧城市作为经济社会活动最优化的城市形态,从本质上讲,其是一种极具创造力的新型城市,主要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等方式,延伸人的智慧,促进体制机制及运营模式创新,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及城市运营成本最低、效率更高、价值最大,人们幸福感最强。

显然,智慧城市要具有创造性,能够显示出智慧,首先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建设,实现对城市中人和物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以及对感知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挖掘,进而才能通过各种智能化的方式对城市进行科学化、精准化的管理。所以,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关键性、支撑性的工作,其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建设水平及最终成败。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薄弱

经过系统研究,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城市主要包括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人群、智慧产业、智慧环境等六个部分,其中智慧基础设施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认为智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信息网络设施,包括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及三网融合等;第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测试中心等;第三,经过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是对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全面展开。自2012年以来,随着资讯消费、“宽频中国”、4G牌照发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推出与实施,智慧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共有23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提出或在建智慧城市,县级以上在建智慧城市数量更大,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其中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有望达5000亿元。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基础条件普遍较弱,所以各地都把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列入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点,并投入大量资金积极推进包括信息网络、云计算平台、数据中心等方面的建设。但是,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基础建设暴露除了诸多问题:

第一,轻规划、重技术。有些城市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时目标很宏伟,但却缺乏可操作的总体规划,缺乏基本的要素资源和支撑能力

第二,轻共享、重建设。智慧城市建设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涉及城市运行方方面面的,分布在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数据整合在一起,通过系统、快速、有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来实现科学决策和业务协同,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以及更好地为市民服务的目的。信息共享是智慧城市是否“智慧”的关键所在,也是各地方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实际建设和运营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各部门信息系统相互独立,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较少,信息孤岛普遍存在。

轻整合、重拥有,有些地方缺乏真实需求判断,缺乏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最终导致简单的将各部门自己拟建的信息化项目拼成一个大包,再贴上“智慧城市”的标签就算是智慧化了,造成投入产出率低下。

轻运营、重投入。有些地方花大钱购置了先进设备,却因为缺乏运营和运维管理的长效机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从而使得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也难以激发全社会力量参与。

这些问题不仅对社会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了智慧城市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正处在十分关键的时间节点上,急需系统、全面、科学推进建设和发展。

建智慧基础设施评估指标体系

智慧城市建设要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用科学的方法和评估指标标准体系引导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国脉互联经过科学设计,构建了一套系统的智慧基础设施评估指标体系,以此来客观反映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帮助,提升整个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关于对智慧基础设施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我们将从智慧基础设施的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第一,信息网络设施,主要反映一个城市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城市运行效率,信息化程度以及竞争水平的重要标志。

第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主要反映利用新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解决资源共享、集约建设的能力,也是智慧城市数据处理能力和适应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估(见表1)。

第三,信息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必备条件,是当今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关键的基础设施,目前,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已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传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主要反映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解决城市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建设水平,也是实现智慧城市精细化管理及便民化服务的重要体现,主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估(见表2)。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要点

信息共享基础设施 政务云 政务数据存储率 政务数据交换共享率

四大基础数据库 基础数据库建成率

各部门基础数据库统一应用情况

无数据开放率

信息安全服务 信息安全灾备中心建设情况

安全测试与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要点

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交通设施 主要交通部件感知设备覆盖率

地下管网 主要管网部件感知设备覆盖率

篇7

与前些年的经济高速发展相似,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系统安排,智慧城市建设出现了粗放开发建设、过度依赖投资、硬件与软件错位、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智慧城市的智慧是什么?智慧城市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益处?

《t望东方周刊》近日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交大斐讯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刘士林。他在国内首先提出了“人文型智慧城市”这一概念,并认为在建设智慧城市过程中也应体现“中国智慧”。

不健康的根源是忽视了人文建设

《t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突出强调人文主题?

刘士林:规划和建设智慧城市,首先要问问:花很多钱,投入很多心血和精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是城市的本质?

我的理解,就是要提供一种“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生活方式。这需要物质基础和社会保障,但绝不局限于此。它比物质的、社会的还要“多一些”,这多出来的就是文化和价值。突出强调人文,是要确保智慧城市建设,不脱离和偏离城市的“主题”和“灵魂”。

近年来,城市信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逐年增大、信息技术研发成果层出不穷、智慧产业公司遍地开花,但并没有使城市运转“智慧”起来,不知道花了那么多钱,都干什么去了,这是大家的普遍感受。

《t望东方周刊》:问题出在哪儿?你觉得人文研究够解决城市发展的问题吗?

刘士林:主要是理念和战略出了问题。把智慧城市建设等同于技术、资金和管理,忽视了“技术”与“人文”、“城市信息化”与“城市有机整体”的协调共生,背弃了“有价值、有意义、有梦想”的城市本质,这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看上去很美”而“获得感比较差”的根源。

人文研究主要解决“城市的价值和意义”问题。我们提出“人文型智慧城市”,是要进一步探讨“智慧城市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大方向,也是战略性目标,把这个先搞清楚,才能谈科技、市场、资金、机制等。否则,我们就会导致一种新的二律背反――先进技术和市场越发达,城市本身却更加不智慧。

智慧城市可分为三类

《t望东方周刊》:在你看来,人文型智慧城市的内涵是什么?

刘士林:“人文型智慧城市”是我们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为协调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这两大国家战略而进行的设计。

在理论研究中,我们是从哲学的角度,从“智慧是什么”开始追问。简单说来,“智慧”分为“真的智慧”、“善的智慧”、“美的智慧”,分别讲述“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在学科上对应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学科体系,在哲学上对应于马克思的“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和“精神生产”三种生产方式,在现实世界中呈现为“科技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三大应用形态,目标是满足“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基本需要。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就可以把智慧城市分为三类:一是以数字科技为中心的科技型智慧城市。二是以管理服务为中心的管理型智慧城市。三是以人文科学为基础的人文型智慧城市。

目前的问题是,科技型占主流,管理型备受重视,而人文型才刚刚提出。正是由于后者的缺失,当下的智慧城市建设,既脱离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费和使用需要,智慧城市建设也容易偏离城市发展的本质和目标。

理想的智慧城市,是以城市为主体形态、以城市信息化工程为基本实践手段而展开的城市化进程,同时也是以“真善美”为内在生产观念、以“科技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为主要生产方式而推进的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人文型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补上的一课。

尚无好的人文型智慧城市案例

《t望东方周刊》:所以,你认为人文型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的最高目标,对吗?

刘士林:当然。对城市而言,文化是城市的本质,文化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最高形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有两个重要提法,一是“注重人文城市建设”,二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人文型智慧城市就是这两大战略的结合点。

对智慧城市而言,主要是要以“文化输血”而重获“灵魂”。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三维仿真等技术再发达,数字城市、数字政府、数字交通等建得再先进,如果不能和市民,和城市信息“大海”中具体的“求助者”结合起来,那就既不可能降低城市运行的巨大压力,也不可能真正提升城市生活的便捷性,最终达到“科技让城市更智慧”的目的。

一句话,没有文化,就不可能有智慧;没有人文型智慧城市,也不会有真正的智慧城市。所以说,人文型智慧城市是智慧城市的最高目标。

《t望东方周刊》:有没有你认为比较好的人文型智慧城市的案例?

篇8

关键词 智慧城市 重要内涵 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智慧城市代表了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网络汇聚人的、以大系统整合的、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经济更加高端、城市环境更加和谐宜居的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由此可见,走智能化发展道路、建设智慧城市,成为我国推进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加快推进,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大幅增加,城镇化率达到50%,对经济快速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城镇的急剧膨胀也带来了一系列突出问题,比如规划管理无序、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压力加大,等等。近年来全国大中型城市交通拥堵现象频繁出现,特别是一些城市出现的暴雨灾害以及全国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充分暴露出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信息化带动,加强科学谋划和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真正破解城镇化发展困局,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智慧城市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并向更高阶段迈进的体现。相比数字城市而言,智慧城市实现了几个方面的突破:在理念上,把人脑空间作为一个最重要的空间来考虑,实现了从双空间理论拓展到三空间理论,同时更加注重面向人的需求和应用来拓展城市的内涵;在资源开发上,实现了由IT技术应用为主导向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的转变;在技术手段上,随着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变革,实现了技术水平上的突破;在应用上,实现了由简单初级的数字化应用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的转变,走上互联、互通、应用协同的路子;在基础设施方面,实现了由分散向宽带融合、智能移动、泛在互联的转变。从“数字”时代到“智慧”时代,将为城市的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一系列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是带来科学合理的规划决策模式。城市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如何在城市的规划和功能布局中既能保障人们生活的便利,又能提升企业生产的效率和效能,从而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绿色环保的和谐城市,对城市的规划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通过借助各类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经济、地理、人口、文化等综合信息,在各方数据协同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模型,把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变成一个真正可量化和可衡量的实施目标,科学分析,从而实现辅助规划的目的,有效避免以往靠主观经验决策而导致的失误,以此来建设一个“智慧政府”,进一步提高城市规划决策的效率、质量和科学化水平。

其次是带来集约高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当今中国,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为继,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受到空间、土地、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从根本上转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不断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可以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优化生产工艺,提高工业控制智能和智能化水平,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排,走上产业升级的道路,实现提质增效。同时,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培养带动一批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和高附加值的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增量调优。

其三是带来统筹协调的社会管理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不仅带来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同时也出现了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传统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管理工作新的要求。而智慧城市的引入,可以进行快速感知,智慧识别应急和突发事件,结合城市管理的预案,使政府部门拥有了智能化的调控,有助于准确、有效、及时的判断和决策,实现不同行业、区域的协同应对。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其四是带来幸福宜居的现代城市生活方式。智慧城市建设必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娱乐、工作、社交等几乎一切行为方式。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顺畅,食品安全的智能监管使市民能够买得放心、吃得安心,智能化社区建设使得居民能够住的舒心。还有智慧的教育、智慧的安防、智慧的物流……与城市居民息息相关的每一个方面都充满了智慧。所有这些,都必将推动未来的城市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代表着城市发展的未来,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镇化建设中各种问题挑战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对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充满期待。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

一是统筹规划、一体发展。统筹规划、一体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城乡保障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全市域的多尺度、多类型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城市网络资源和信息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建立集办公、业务、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镇(街道)信息管理服务系统,最终把包括乡镇、街道在内的整个市域逐步纳入“智慧城市”的总体布局。

二是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坚持财政投资与市场化运作并重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智慧城市资金保障体系。市财政设立智慧城市建设专项资金,实行归口管理,统筹安排全市项目建设,并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服务、运维外包模式,进一步提高政府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有关项目资金,加快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发挥政府组织推进、政策导向作用,运用市场规律,积极和通讯运营商、知名IT公司、金融机构合作,探索利用社会化运作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三是资源整合、节约集约。智慧城市最大的价值就是实现各种信息资源的有机整合、集约利用,对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进行充分整合,最大限度地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信息采集分析处理效率。在电子政务方面,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信息安全为保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便民高效为目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新模式。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整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等涉农服务资源,建立“市有中心、镇镇有站、村村有点”的三级新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涵盖农村综合信息网、农业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等主要内容的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提升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

四是“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依托产业集聚区、城市社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等有效载体,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方面,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示范带动、全面推进”的思路,积极引导、支持企业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在信息化带动新型城镇化方面,全力打造智慧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管,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益。加快智慧社区试点项目进度,通过以智能物业管理系统为平台向业主提供智能化的物业服务和社区服务。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大力实施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在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建筑全过程,大力推行智能化技术。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立业务流程管理、视频监控、GPS卫星定位、公用产品在线质量监测等平台及子系统,形成集多媒体展示、动态交互、无线数据采集、可视化管理、远程监控、智能引导、应急指挥调度、统计查询、决策分析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城建专业基础资源平台。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方面,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产业基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把智能化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流程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产品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进一步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民的持续增收。

五是以人为本、注重应用。现代科技是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的,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应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的执政理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根据发展需要和市民需求来统筹规划信息服务平台。在便民服务方面,将可整合的热线实现统一号码、统一办公、统一系统平台,并接入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中,形成统一热线服务信息数据库,为市民提供最大化的便利。在物联网应用面,开展 统一视频监控、地下管网监控和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平台等项目建设工作。根据公安、住建、交通、教育等对视频监控的需求,对城市所有的视频监控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建设,并全部纳入电子政务网,形成统一的视频监控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传感技术等技术手段对市政、自来水、燃气、电力、通信、供热等地下管网进行智能监控,保障城市安全运行;以大交通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出发点,建立多部门共建共享的综合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综合运输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交通实时路况信息广播,公交车抵达预报,停车场诱导、出租车电召等服务,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捷化和均等化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新民:智慧城市,信息化时代城市发展的新模式,2013,(3)

[2]董宝青:从数字城市迈向智慧城市,, 2013,(3)

[3]成思危:建设广义智慧城市的八项主要任务,http:///opinion/mssd/shtml ,2013,(2)

[4]徐愈:对推动智慧城市的考虑,http:///html/detial/info/201301/html,2013,(1)

篇9

关键词: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律

中图分类号:F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6 ― 0005 ― 03

齐齐哈尔市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关于“要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讲话精神,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力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和切实举措,认真做好顶层设计、解放思想、开拓市场、重用人才、创新技术、多方融资、资源共享,在物流智慧等方面加强智慧城市建设。

一、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问题

市委市政府对智慧城市建设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数字中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互联网+’战略”,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在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上,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市委市政府委托北京慧建公司等,针对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制订出顶层规划设计方案,就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科学设计、信息共享、新技术新业态运用、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组织管理和制度建设等做了明确规定,确定创建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任务和重点项目的时间节点,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责任和考核办法,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二是由齐齐哈尔报业集团、北京松盛元公司和中搜公司合作的智慧便民项目―智慧鹤城信息网络正式上线,鹤城百姓打开智能手机,就能了解本市的餐饮、百货等便民服务项目,极大方便鹤城市民消费。目前还开通旅游、特产、购物和人文等信息板块,将齐齐哈尔市的地方特色产品推广到全国。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信息总汇上线暨新闻网独立门户网站正式上线,标志着齐齐哈市尔智慧城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一步,是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实事。

三是成立了齐齐哈尔市松盛元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围绕智慧物流、社区、城管、农I、工业、园区、旅游、园林、交通、医疗、教育等24个方面进行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和健全智慧城市信息总汇平台,整合本市特色产业、名优企业、优质产品、民生服务便民等信息资源,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让齐齐哈尔市人民更好地体验智慧城市带来的高效和生活便捷。

四是将社区智慧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重中之重。首先在建华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建设智慧社区。“锦湖・金色世家”社区,地处齐齐哈尔市城市中心区,集高层、多层、别墅于一体,承袭世界顶级建筑艺术。作为齐齐哈尔市首席湖岸上的法式豪宅,现已注入全新智能家居理念,打造成其他社区可复制和推广的高端智慧居住区。

五是建设智慧城市综合管理平台。目前设有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将城区重点城管单位纳入了城市管理监控系统,并与公安指挥系统共享信息。城管指挥中心,每天根据违规情况及时调取监控录像,依法对涉事人员进行处罚。有效减少了城区违规现象的发生。城市管理智能化、精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高,提升了城市管理水平和效能。

六是设立齐齐哈尔市政务服务中心。市委、市政府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适应智慧城市发展规律,深化政府审批方式改革,规范行政行为,优化环境,促进发展,方便投资者和市民而设立的“中心”。“中心”是集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行政审批于一体的阳光大厅,是实行审批与收费、信息与咨询、管理与协调、投诉与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机构。“中心”的设立极大利企便民,优质高效。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品牌效益,创造良好的企业投资环境,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市民的幸福满意度,提高城市管理效率,保障城市安全,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拉动新兴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民生舒适宜居。实现了城市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生活环境宜居化、网络安全长效化。

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以上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尚未出台全市性的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总体规划,没有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项目随意性大,各领域工作还停留在“各自为战”的状况,推进力度差距较大。二是缺乏对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发展路径和模式的科学思考,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够严谨,简单复制,缺乏地域特色,把信息化城市建设等同于建设智慧城市。三是共享建设智慧城市信息资源程度不高,数据共享机制缺乏完善,导致智慧城市建设开放利用信息资源不足,严重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四是目前智慧平台惠民应用系统大多是民生服务类的,部分应用系统功能使用率偏低,实现预期目标与实际使用上存在一定差距。五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只靠政府投资难以实施,主导推动社会资本“雷声大、雨点小”。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如何实现盈利继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仍需积极努力。六是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信息安全评价体系等仍处于初级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要全面加以考虑和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正在抓紧解决。

二、深刻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学习有关“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对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趋势等方面达成了更为清晰的共识和解读,对新时期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会,力推智慧城市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得到了增强。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信息化时代的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需要和未来的愿景,它使得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更宜居宜业,更具有活力,也更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它改变了城市建设依赖资本资源投入的传统模式,通过对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城市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效率,创造智慧城市更多价值。智慧城市内涵丰富,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城市基于现有基础,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智慧城市建设拓展城市管理水平必然不断提高。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各行各业,而且事关千家万户、社会和谐、稳定和繁荣。特别是现代科技和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原始的城市管理手段和办法已经极大的不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和桎梏。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借鉴国内外在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大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使城市科学管理工作迅速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三是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经济支撑,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同步驱动,才能够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跻身于全国大中城市先进行列。正如齐齐哈尔市委书记孙|指出:“按照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要求,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市场化运作、整合信息资源、采取科技手段和引入社会资本加快智慧城市建设,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科学发展。”

四是加大智慧城市建设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智慧系统使用率和认知度。智慧城市建设惠及广大市民,为工业、农业、食品、医疗、教育、消费、出行、生活等各方面提供极大便利。智慧城市建设系统使用的市民越多,各种服务系统的应用也将更广泛,城市的效率和效益就越高,这是智慧城市推广的基础。因此,政府部门要广泛宣传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建设氛围,引导广大市民积极支持智慧城市建设和使用各种智慧城市系统,提高使用率和认知度,同时,还要保障安全,既包括软件安全,也包括硬件安全等,从而更好地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齐齐哈尔市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和政策措施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要使智慧城市建设取得卓有成效的成绩,必须要把握发展规律这个关键,这也是当前我市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建设的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必须遵循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要素。要明确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导向,不能随意,更不能盲目,体制机制要健全和完善,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要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智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创新发展模式,尤其要重视支撑体系、人才体系建设,特别是要注重人口素质和城市素质的提升、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创新。

二是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中之重,要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十三五”城市建设规划,编制建设时间进度计划,成立专属机构,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全面把控建设进度。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编制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框架、建设目标、建设任务、重点工程,加快推进力度。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列入政府工作重要工作任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与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同时,由政府牵头,社会资源合作,构建一体化的智慧城市建设软硬件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城市建设高起点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可持续发展。要抢先建成城市大数据中心,为智慧城市建设赢得超越城市影响力的关注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会。

三是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制度。智慧城市建设要适应云计算和大数据新时代特点,加大改革力度和创新驱动,建立跨行业、跨地域和跨部门的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和资源数据库,提升智慧城市建设信息共享水平,形成统一智慧城市管理系统下资源互补、信息共享的运行体制机制,促进不同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智慧城市各系统的效能,造福于人民。政府部门要采取招投标的方式,针对公共空间、公共资源等,吸引智慧城市建设的知名企业加入。

四是坚持发挥市场机制导向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探索低成本、实效好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方方面面,仅靠政府投资实施,一方面财政不可能支持智慧城市建设那么庞大的投资,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的项目不会接地气。政府作为政策的设计者和制定者,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坚持发挥市场导向,由政府出面投资实施;在民生服务领域方面,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在引进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方面,要创造全面社会各方参与的良好局面,吸引不同领域的高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其中,由企业直接按照市场的规则投资、运营。

五是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总体思路需进一步本地化,结合齐齐哈尔的产业特点和区位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要解放思想探索有效方式方法,找到最佳建设模式,在应用领域找出本地特色,如工艺陶瓷、金属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整机、基础零部件、旅游、冰雪体育(运动)、现代中药、养老、畜牧、马铃薯产业、食品加工等全市12个重点产业,要围绕这些产业真正建立起立足本市,辐射省内外的大数据中心,衍生出相关产业。要按照建设节点,倒排工期,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

六是要加快推广运用PPP模式解Q好智慧城市建设资金急需。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制约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是资金短缺,单靠政府自身财力已经远不能满足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PPP模式使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资金来源有了保障,极大提高管理效益和效率。加快推进PPP模式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试点和推广应用,采用PPP项目建设模式,是智慧城市建设资金需求的新手段与新方向。建立智慧城市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吸引社会资本通过申请社会基金等多种形式积极参与。

篇10

“智慧城市”于2008年由IBM公司首次提出,在我国被认为推动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速度非常快,智慧城市建设在中国领先也有不少城市,如: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深圳市、佛山市、武汉市、宁波市等,已成为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 “智慧”为人们创造了太多的想象空间与完美的特性,但在实际的智慧城市化进程中仍可能产生“非智慧性”现象。如今关于智慧城市研究与实践存在着技术化倾向严重、与信息化城市概念混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欠缺。因此,生态理念的提出,确定“智慧”与“生态”二者存在必然的关联性,必须将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相结合,以“智慧生态城市”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以解决人口健康问题、商业系统的效率问题、交通拥堵问题、水资源的利用问题、能源问题以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的挑战。通过这些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促进城市的智慧化和生态化的和谐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提高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联互通、全面信息感知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提升公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这一定义未提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对经济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一、智慧生态城市的概念

“智慧”二字包括常规智慧和应变智慧、道德智慧和自然智慧。首先是能力方面,智慧是指效率、竞争力、预见性、创造性,是人与社会融合发展的综合能力;其次是结构体系方面,智慧是由知识结构体系、智力和非智力体系、方法和技能体系等多个子系统的构成的错综复杂综合系统;角色关系方面,智慧是处理人和人、人和自然环境、人和地域等关系时,最大限度地整合竞争与协调的关系,沿用自然和生态关系的和谐,如智慧旅游减少了游客的盲目性,提高了旅游的预见性,促使旅游产业生态化。

智慧生态城市不是简单地“智慧城市+生态城市”,而是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整合发展的完整模式,是将智慧特征与生态特征融为一体并予以升华,以和谐作为其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从经济上、生活上和管理上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催生大规模新兴产业、引发新一轮科技创新、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通过上层设计进行整体规划建设路径,采取高新技术做为支撑对管理能力进行再升级,构建新型的商业模式和体系加强产业活力,最终全方位地提升城市的智慧化运作水平”。综合利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硬件产品,以“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互动化、融合化”为主要特征,通过对城市中人的行为的全面感知,优化和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实现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环境更加友好、资源能够更加地全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二、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

(一)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与发展进程

以智慧城市而言,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工信部共同提出的《指导意见》,将智慧城市建设概括为:公共服务便捷化、基础设施智能化、网络安全长效化、城市管理精细化、生活环境宜居化。本文认为,智慧生态城市的核心是在提高城市的智慧水平和生态水平的基础上,将智慧与生态给予完美的融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图1)。

具体从以下五个方面,两个角度(提升型目标和降低型目标)来确定。第一,将信息和数据最大化地转化成智力资源。智力资源包括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本和科研机构,还包括作为智力成果和智力载体存在的有形资源,使转化过程消耗的物质、能源最小化;第二,将智力资源以极高的效率转化成城市的发展竞争力,使城市在经济、就业、水力、电力、道路建设、卫生、民生事业等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损害最小化;第三,将城市的发展竞争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自我完善能力和城市创造力,使城市发展的经济风险、社会风险、生态风险最小化;第四,将城市发展的自我完善能力和城市创造力转化为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使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构建、维持成本最小化;第五,在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中为使市民的文明水平和幸福感指数提升最大化,对人类健康的损害最小化。

(二)智慧生态城市模型

图1表达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层次递进关系。一个城市的智慧建设可以根据的自身的发展情况,确定从哪个阶段介入;二是可以同时结合多个因素加以组合。同时,各阶段目标之间也存在着递进关系(图2)。通过本模型可以对智慧生态城市进行渐进认识,为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从理论上提供补充和完善,为我国城市制定差异化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支持。

三、智慧生态城市空间模型的构建

城市就象一个生命有机体,根据智慧生态城市的基本组成,搭建了智慧生态城市空间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智慧生态城市建设是为了公众提供智慧服务,以信息流的方式将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各项数据信息需求传递给智慧管理中心,对智慧生态城市运营规划与管理以及高效建设起着助推的作用;其次,智慧管理中心是的最核心的部分,不仅对整个智慧生态城市实现自上而下的监控和管理,采用集体智慧理论,通过VR、RS、GPS、GIS等先进技术,将基本数据通过智能网络平台自下而上的信息反馈,通过信息整合实现更加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与规划决策的完美结合,将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能够大幅度地提升。

智慧生态城市的空间结构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智能技术与数据平台建设的影响,构建人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根据以上分析,搭建出智慧生态城市的立体空间模型,将智慧生态城市结构布局从整体上更清晰地展现。

(一)时间维度。时间维度记录了智慧生态城市从启动、发展和提升完善三个阶段,充分展示了智慧生态城市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二)思维维度。思维维度集中了人类的智慧,一方面开拓了全新的智慧生态城市空间,另一方面,有效地解决了公众的服务需求。先进的终端设备捕获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共享,使公众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的协同发展更上一层楼。

(三)技术维度。以技术支撑为保障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和技术创新为主要驱动力。

(四)物理维度。智慧生态城市的物理维度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真实的城市物理架构,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供水、道路建设、城市交通、公共服务等城市公共空间,如:公园、街道、自然景观、医疗等。二是利用高科技手段,对城市全方位进行数字化管理生成的虚拟数字空间。

(五)网络维度。依托互联网而存在,主要包括网络和数据通信设备、网络空间以及网络软件支持,完成大数据的收集,实现资源共享,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信息维度。智慧生态城市通过互联网把城市的各种元素连接起来,海量信息的流转和交换,结合大数据挖掘对大量数据和信息高度共享,实现城市资源物联,创造城市协同工作和生活环境,打破城市管理信息孤岛。同时,信息安全问题在智慧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需引起高度重视。

智慧生态城市建设不能仅限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全局的角度,充分让公众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参与者,通知智慧管理中心设计系统性的解决方案。空间模型从多个角度描绘了智慧生态城市的基本形态。信息维度完全改变了城市运行模式和和管理形态,使城市资源进行整合;技术维度是信息与网络维度的保障,只有技术的长足进步与发展,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各个维度是在物理维度的基础上进行的,物理维度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根本。整个生态系统以思维维度为中心,即是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的源头,也是终点。六个维度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从不同方面智慧生态城市全面实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