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规划

篇1

为贯彻落实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和市政府《关于城乡规划分级决策与审批的规定》文件精神,进一步统筹城乡规划,协调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特色,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城乡景观与环境建设的调控与引导作用,促进城乡建设整体规划上水平,建筑设计出精品,提升城乡文化品位,现就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放开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市场,加强设计方案征集工作

全面开放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市场,推行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多方案征集和优选工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结合建设项目情况,广泛吸纳、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设计单位,鼓励资质高、信誉好的设计单位参与我市城乡规划和建筑设计。城乡规划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据有关法规制定配套的管理办法和运作程序,规范设计方案征集、评议、监督和协调工作。

为提高设计方案水平和质量,城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重要区片详细规划的编制,要在符合资质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规划项目情况结合设计单位业绩综合比选确定规划编制单位,吸纳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做到高起点规划。重要地段成片开发项目的详细规划设计和单体(群体)建筑设计方案,公共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或沿城市主要道路、重要景观节点、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周边及对景观有特殊要求地段的建筑单体,一律采取广泛征集、专家评议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一般地区的建设项目,也要通过多方案比选的方式确定设计方案。优选的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要体现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完善配套公共设施,营造优美城市景观,本着“经济、实用、美观”和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原则,统筹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提高城乡景观品位与内涵,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二、严格规划决策运行程序,提高城乡规划与建筑设计科学化水平

城乡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的决策,实行“部门问策、专家议策、社会征策、规委决策、阳光亮策”的运行机制。通过建立部门协调联动、专家技术咨询论证、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运行程序,确保城乡规划建设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设计方案的评议应在综合城乡规划管理要求、专家评议意见和建设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推荐方案。

城乡规划的审议决策,按照规划事项实行由市规划委员会、市政府、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分级审查决策工作制度。城乡规划审批与规划实施的管理,除需要上报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城乡规划之外,按照法定要求及程序,实行市政府和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两级审批工作制度。

强化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程序。依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市区河道景观控制规划方案和整治规划方案;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占地5公顷以上或单体建筑规模10000平方米以上、以及规划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主要道路交叉口周边的公建项目及城市重要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占地10公顷以上的居住小区及重要工业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方案;古城区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划定的7处建设控制地带以及东、西大街、城隍庙街、北大街等传统历史街区规划、建筑设计方案,在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后,需提交市规划委员会审议决策。

强化城乡规划公示制度。规划方案编制完成后,应结合项目情况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广泛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审批后的规划成果,应予以公告。经规划许可的建设工程,要将规划许可内容和要求在现场进行公示。

三、强化城乡规划管理,确保规划和建筑设计严格落实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充分采纳专家评议推荐意见的基础上,要结合城乡规划管理相关要求,认真做好设计方案审查审定工作。为确保设计方案的深化落实,无论获选方案设计单位是本地,还是外埠的,单体或群体建筑施工图设计,原则上由获选方案设计单位负责。城乡规划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做好设计方案征集与施工图设计合同审查等相关工作的衔接和协调。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总平面图和施工图设计,应严格按照经依法审定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对于建设单位或设计单位擅自变更已经审定的设计方案造成建设工程设计总平面图、施工图设计与审定方案不一致,违反有关要求,导致设计水平下降的,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要责令改正,若拒不改正,且属于不具备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条件的,将不予颁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对于不认真落实规划设计条件和有关规范要求,弄虚作假、违背职业道德进行设计的,应予以警告,问题严重的,有关部门要追究单位和设计人责任。

篇2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切实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进一步加快提高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城乡一体化工作任务,按照全省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的统一要求,现就推进**市小城镇发展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先是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完善城镇和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镇容镇貌、村容村貌整治为抓手,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为重点,试点引路,统筹发展,努力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城乡一体化工作任务。

二、目标任务

(一)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

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做好城乡一体化规划与乡镇总体规划的衔接,全面加快小城镇规划工作。其中:20**年底以前完成所有建制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已提前完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乡镇,要逐步做好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20**年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新一轮的规划修编工作。

(二)切实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继续抓好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中转站、公厕、路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中:

1.20**年底前,全市所有乡镇全部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其中1个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1个乡镇完成污水管网建设;20**年底以前,有2个以上的乡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5个以上的乡镇完成前期调研、选址、论证、设计工作。

2.城市区的供水网络要向建成区延伸,到20**年使整个城市规划区全部用上自来水。城市规划区外的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20**年底前建成使用,有条件的乡镇可考虑建设自来水厂,并高起点规划供水网络,向中心村延伸。**镇、**镇、**镇等要着手实施热力、煤气等与城市区的并网工程,力争20**年底前并网使用。

3.按照小城镇总体规划的设置标准,20**年底以前,全市所有乡镇完成标准化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建设任务。

4.按照主干道路灯设置率100%和亮灯率98%的标准,科学实施小城镇道路亮化工程。20**年底以前,有8个以上的乡镇镇区实现道路亮化达标,20**年底以前所有乡镇实现道路亮化达标。

5.按照**市园林乡镇标准,大力开展小广场、小游园、道路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和农家院房前屋后绿化建设活动。20**年底以前,5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20**年底以前,10个以上的乡镇达到**市园林乡镇标准。

6.20**年底以前,全市小城镇主次干道要全部完成硬化,建成区范围内背街小巷的硬化率达到80%以上,每个乡镇要建成一条三级以上标准的出口路。在20**年底以前全面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的基础上,将此项工作逐步向自然村延伸,实施联网路建设。

7.20**年底以前,各乡镇要建有2000m2以上的集贸市场和具有一定规模的便民超市各一处。

8.20**年底以前,在4个建制镇完成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试点建设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20**年前,完成全市所有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工作。

(三)坚持抓好小城镇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三清两建四改四化”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小城镇公益事业和管理手段市场化,解决小城镇管理中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和“脏、乱、差”等问题。按照**市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十个方面的34项标准要求,常抓不懈,坚持搞好小城镇环境卫生、垃圾清运、污水排放、车辆停放、标牌设置、经营秩序、市政养护、管理落实等方面的工作,使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建设、管理工作齐头并进,务求取得实效。

(四)充分发挥小城镇的经济平台作用

1.加快小城镇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主体多元、共同参与的城镇建设投融资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财力对启动社会投资的杠杆作用,探索对农民按规定建房给予类似城镇购房贷款的信贷措施;提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的产业化水平,积极吸引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建设。

2.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的思路,一是要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新安置办法,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宅基地置换、实物或货币化安置等途径,使农民低成本进入城镇居住生活。镇政府所在地的村要积极进行住宅集中统一开发,逐步取消宅基地。二是按照“土地集约、项目集中、产业积聚”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做好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化园区的规划管理和园区的标准厂房、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三是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小城镇延伸,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3.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加快镇区建设,加强镇容镇貌,以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积极做好农村集镇和建制镇规划管理和建设工作,要求在建设项目办理用地手续前必须先办理规划许可手续,通过“一书一证”和“一书两证”的办理,切实有效的保障城乡一体化的顺利实施。

4.加大招商引资,激活镇域经济。切实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走项目带动、产业支撑、特色建镇的道路;要根据各自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形成特色小城镇。采取优惠措施,引导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经营管理领域,特别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垃圾转运以及宾馆、饭店、集贸市场、便民超市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放建设、经营市场,工商税收每年增长25%以上,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增长25%以上,到20**年,第

二、第三产业所占小城镇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达到28.7%和35%的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为保证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健康顺利进行,确定**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为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试点镇。各试点镇要按照近期目标要求,在村镇规划、垃圾处理、道路、公厕、垃圾中转站、亮化、绿化、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按照20**年和20**年两个时间界限,率先实现任务达标。要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主动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的联络与沟通,主动通报情况、争取政策、反映问题、总结经验,努力开创试点工作的新局面,为我市城乡一体化工作的全面推进,走出一条符合我市实际、富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一)规划编制和小城镇建设试点工作

1.**镇、**镇、**镇、**镇等四个试点镇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于20**年前编制出近期建设规划、重点区域和街道的详细规划。

2.要通过“市场运作、政策引导、财政补贴、部门支持”等措施,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20**年底前完成**镇、**镇、**镇、**镇等四个建制镇的农民集中居住小区建设;20**年4月1日起,全市13个建制镇镇区停办农户宅基用地审批手续。

3.严格执行小城镇建设“一书两证”(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村庄建设“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建筑许可证)制度,强化小城镇和村庄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审批工作。同时,抓好**镇、**镇、**镇、**镇等四个城乡一体化试点镇的规划执法试点工作。

(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

1.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按镇总体规划设置标准,完成垃圾中转站和公厕的建设任务。

2.20**年底前,**镇完成污水处理管网建设项目,**镇完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场的建设项目。**镇、**镇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的前期调研、选址、方案论证、设计工作;20**年前,**镇要完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镇、**镇、**镇要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

3.各乡镇要加快实施集中供水建设,争取20**年底前建成使用。

4.20**年底前,四个试点镇和**镇、**镇、**镇要完成小城镇规划区域内的所有背街小巷的道路硬化工作。

5.按照“近期目标任务”中有关道路、排水、公厕、路灯、绿化等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任务要求,各乡镇结合实际工作开展情况,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6.把好村镇建设规划选址关、施工许可关和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关。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建筑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向村镇延伸覆盖,建立村镇建设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镇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篇3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启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039-02

2007年11月,国家民政部公布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市、区)共251个,沧州市唯一的入选者就是青县一家。青县为此在农村社区建设创建活动中承担六项任务:一是推动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二是制定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推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四是开展农村社区互助服务;五是组织农村社区建设的宣传和培训;六是进行农村社区社会服务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政策研究。历经五年,到2012年底,青县已经把345个行政村规划为78个中心社区(包含11个乡镇、农场驻地和13个城郊社区),初步勾画出“以县城为中心,以各中心社区为大小网点,以快捷的路网相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

一、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抓好农村社区整体建设布局

青县管辖六镇四乡和一个国营农场,345个行政村,总人口40万人,其中居住在县城的大约10万人,散居在农村的大约30万人。多年来的二元化结构造成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方针,面对新形势,青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社区建设为主要载体,加快统筹城乡建设步伐”的工作思路,按照“就近合并、中心聚集、节约资源、利于发展”的原则,积极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以中心镇、中心村为基础,将基础设施投入及公共服务向中心镇、中心村倾斜,促进土地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经过认真调研论证,编制了《青县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将全县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等作为一个整体,一体规划、统筹建设。把345个行政村规划为78个中心社区(包含11个乡镇、农场驻地和13个城郊社区),初步勾画出以县城为中心,以各中心社区为大小网点,以快捷的路网相连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宏伟蓝图,同时配套制定了实施办法。各乡镇、农场根据县域总体规划分别编制了各中心社区的详细规划,县相关部门分别编制了路网、水网、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实施的建设规划,增强了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以乡村城镇化为目标,夯实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一是抓实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乡村道路、电网改造、集中供水、集中供气、休闲健身广场等配套建设进一步加大推进力度。截至目前,马厂镇的王胜武屯、陈缺屯、东姚庄、耿官屯、范官屯5个村建设集中供气工程,总投资3 000多万元,项目全部完成后将有8个村的村民实现集中供气;投资7 000万元实施13个集中供水工程,共涉及296个村,使全县农村全部喝上了安全水,并实现了24小时集中供水。交通路网建设上,围绕“六纵六横、两环、两中心”的路网格局,几年来,全县共投入2亿多元实施了28条、总里程260多公里的乡村路桥建设。电力设施建设上,投资1 200万元使15个村通过了电气化村达标验收。同时,全县还新投资400多万元,实现了有线电视村村通;投资210万元开通了11个镇(乡)“网络工程”网站;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30多个高标准的休闲文化广场,并安装了健身器材等设施。

二是抓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建设。自2007年以来完成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投资750万元实施了4所中小学的教学楼建设,15所小学的校舍改造工程。投资800多万元实施了7个乡镇卫生院的升级改造,32个农村卫生室的达标升级;投资560万元新建乡村卫生站15个,促进了城乡人民共享文化建设的成果。

三是抓好产业布局规划。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工农业品向主产区集中的原则,规划了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该区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韩商工业园区、觉道庄工业集中区、木门店物流园4个大型工业园区;同时,还规划启动了红木家具市场、县蔬菜批发市场、小洋人工业城等十几个中小型工业集中区。

四是抓好城乡劳动力就业及社会保障。青县是率先实行“新农合”和“新农保”的试点县,目前,全县“新农合”参合率达到了98%;“新农保”在完成首创试点的基础上2009年成功与国家标准对接,并获2009年国际政府创新奖提名奖。目前“新农保”参保率达到100%。同时,青县还建立了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各培训组织对农村富裕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建立起统一的就业培训、指导和服务。

五是抓好农村新民居建设。青县把农村新民居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抓手,积极引导、强力推进,取得初步成效。全县共有32个村(社区)被列为省级新民居示范村,13个村被列为市级示范村,其中双庙堤、打虎庄等4个村被指定为省级新民居建设先进村。

篇4

上半年,建设规划工作根据县委、县政府和市建设规划局的统一部署,以开展“重点工作推进年、建设形象提升年”活动为载体,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队伍素质,使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㈠优化城乡规划

现版县城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区面积为44.17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3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2万左右。

进一步完善县域总体规划,两规衔接上报市局审查;开展县城总体规划人大审议后完善工作;进一步完善县工业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城中心区详细规划、行政中心建筑设计;完成08—12年县城住房建设规划;开展单元控规编制,完成控规单元区规划图;根据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编制18个。

㈡强化规划管理

出了城乡规划工作例会、城乡规划公示、规划条件核实、城乡规划督查等四项制度。监察力度较前几年空前加强,落实了建设项目跟踪监察责任制度、行政处罚案件集体审议制度,推行“阳光执法”,将有关办事程序、处罚标准、处理结果和举报电话公示于众,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限制自由裁量权,逐步统一了处罚标准。共查处违章案件49起,处罚违章建筑面积42458平方米;拆除50起,拆除面积21174平方米。

㈢完善城市功能

1、重大基础设施工程进展顺利。

污水工程:污水处理厂通过加大推流器等措施已解决氧化沟积泥现象,并于4月份再次投泥成功,污水处理厂运行能力已达到规划设计能力。两座污水提升泵站已开始正常稳定运行,已完成绿化工程、柴油发电机等配套设施招标。管网调整文本已完成初稿;待实施管网工程正在编制预算;运行管理机构:已拟定两套方案报县政府讨论,暂未通过。

开展了横溪、白塔污水厂建设前期工作。

供水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管网工程正在可研报批;环城南路西延段已通过验收,仙清线段开工建设。上半年新建供水管网7公里,新增受益人口近一万。改造等供水管2里。

城市道路:建设东路工程已完成前期审批;西门横街工程已委托设计;环城北路西段和西二路、西三路、省耕路工程正在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东路基本完成雨污管及路基工程。

2、城市绿化、美化工作。

城市公共绿地面积40万平方米。

完成了杨梅进城工程;基本完成了城区绿化养护制度改革,实施了城区绿化养护招标承包;开展了南峰公园南侧山体滑坡处理的设计和预算工作;完成龙皇山崩塌工程图纸审查、预算编制、立项等工作;完成县城春节节日气氛营造工作;对城区排水排污设施进行了一次全面疏通;

3、县城供水状况良好,出厂水综合合格率为100%,为广大市民安全用水提供了保障。

㈣规范行业管理

1、房地产管理

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

目前我县共有房地产企业21家,其中二级2家、三级8家、四级11家,上半年销售收入5.5亿。

结合去年开展的房地产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继续对我县的房地产行业进行专项检查,规范了我县房户开发企业的一些不良行为,促进我县的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今年以来我县房地产行业开发量约为28万平方米,计预售建筑面积16.52万平方米。

新增了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民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物业管理:

经过各相关部门及开发公司的共同努力,对锦绣明珠、玫瑰城两个小区的业主委员会选举顺利进行,并正式成立了业主委员会。

对今年新核准预售的香格里拉、西门片区拆迁区等5个项目进行物业管理企业的公开招标选聘。

拆迁管理工作:

对我县今年计划拆迁的项目进行疏理,并通过县政府下文报市建设局备案。

西门片区一期一批拆迁项目拆迁许可证办理延期手续,同时对四户被拆迁户的拆迁进行裁决,并举行了强制搬迁的听证。

保障住房管理工作:

开展了我县城市保障住房对象的调查摸底工作。

出了我县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资金管理办法等三个保障住房政策,并已报县政府审定。

首批42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已落实建设地块,近期将进行拍卖。

2、建筑业管理

至今,我县共有建筑企业19家:土建9家、市政5家、交通2家、装璜2家、古建1家,其中一级企业3家。上半年产值13亿,居全市第6位。

完成一、二季度安全隐患排查、节能检查、质量通病检查,检查工地40个、企业16家;开展了6月安全月活动,加强安全知识宣传。

企业资质申报工作顺利开展。

起草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按市局规定推行新的评标办法,逐步推广工程量清单招标法。

继续推行了欠薪保障金制度,全县至今未发生一起民工欠薪上访事件。

㈤提升队伍形象

根据“形象提升年”活动要求,结合县里开展的“服务工业、推进项目”百日行动,我局开展了多项有助服务效能提升的工作:

1、为积极推进“服务工业、推进项目”行动,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扶持力度,有效处置累积的企业违法建设遗留问题,破解企业发展制约要素,我局本着服务经济、依法行政、适当变通、简化程序原则,制定了《县工业企业建设遗留问题处理意见》,现已上报县政府,正在征求各部门意见。

2、开展科室之间服务竞赛活动,拟实施各科室及服务窗口作风评议专题行动,并在内部评议的基础上,通过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人大政协提议案办理三见面会议等,加强沟通,虚心听取社会各届对本单位的意见建议,并进一步落实整改。

3、开展了创业创新、解放思想大讨论,找差距,求破解。

4、完善四项机制:健全简化审批工作机制;规范行政执法工作机制;理顺科室内部流转工作机制;完善保廉工作机制。

二、问题和不足

一是规划技术力量薄弱,规划滞后;二是仍然存在管理盲区,规划管理质量不高,监察队伍力量不足,违章建设形势依然严峻;三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欠债多,建设主体不明、管理体制不顺,功能建设滞后,道路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四是城市建设中存在资金、拆迁方面的困难,经营城市理念缺乏,国有资产分散,无序开发、分散建设严重,不利于规划的有效实施。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准根源,认真对待,着力破解。

三、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加强贯彻城乡规划法,着力构建城乡规划新体系

加快规划深化工作,重点致力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的编制以及在编各项规划的深化完善、上报审批,主要规划内容有:一是县域、县城总体规划的报批;二是县城中心区、西环路以西高速公路出口区域、老城区、工业新城及其它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三是住房建设规划、县城给排水系统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社区用房规划、“四线”规划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四是新农村规划及行政中心建筑设计。

在继续做好各项规划深化、完善、报批工作的同时,还要重点做好以下各项工作:争取建立县规划委员会,重大规划的审查、调整通过规划委员会讨论、论证,确保规划合理性、严肃性;加强规划成果管理,严格报批程序,彻底扭转以往重编制轻报批的不良局面。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1、加快重点区块、标志性建筑和住宅小区建设

要把县城中心区建设作为城市见变化出形象的主窗口,集中力量抓推进;要把代表性建筑和住宅小区建设作为城市见变化的重点之一,要抓开工、抓进度、抓竣工,加快丰满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

2、加快推进城市路网工程

路网工程是城市框架建设和功能提升的重点,要努力拉开主干道,打通断头路,缓解行车难,方便群众出行。积极筹集资金,加快实施南五路中段、西门横街南段、建设东路、东路等城市道路建设工程;努力做好改造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3、加快生态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进一步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年污水处理量达到设计能力的60%以上,新建污水干管8.15公里;同时,加强污水工程运行管理,改善我县城市生态环境。

二是启动中心镇污水厂建设及20个村的污水处理工程建设。

(三)加强实施民生工程,着力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加强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要尽快出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廉租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二是尽快完成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和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对象调查;三是完善住房建设规划,制定年度计划;四是建立廉租住房专项资金专户;五是完成上级下达的年度建设任务:经济适用房10000平方米、民工房1000平方米、人才公寓1000平方米、廉租房2000平方米。

加强农村农民住房保障。继续实施“农村住房解困工程”,做好8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本着实际、实用原则,完善村庄规划,修编农房通用图。

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争取新增农村受益人口3万以上。

(四)加强城市管理,着力提升城市形象

城市管理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要坚持建管并举,向城市管理要变化、要形象。

一是继续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避免脏乱差现象;调动、发挥街道、村居主体作用开展城中村整治。

二是加强绿化、亮化、美化工作。

三是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违法建设仍是当前建设矛盾的焦点,也是群众反应的热点,不仅严重影响城乡规划、影响城市形象,而且影响到社会公平,要借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的时机,多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刹住违法建设歪风。

(五)加强行业管理水平,着力推进建筑业、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要象抓工业企业一样继续抓好建筑业发展工作,重点在规模经济和建筑节能上有新突破。一是努力培育本县建筑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资质等级,扩大经营范围,增强企业竞争力。二是加强节能把关,要注重源头管理和过程管理并重,把牢审图、现场施工、验收关,多措并举推进建筑节能,为节能减排作贡献。三是规范市场,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重视工程质量监管。

同时,要抓好房地产业发展工作,完善并严格执行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切实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保持房地产市场基本稳定;抓好康居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住宅品质提升,把住宅小区建设摆到重要位置;贯彻物权法,探索建立物业矛盾调解机制,强化物业企业服务功能,促进物业和谐。

篇5

Abstract: Now city planners are paying a good deal of attention to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nd its planning. The concepts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nd its planning, the goal syste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are approached. Then, the framework of town-country integration planning, such as planning range, level,deadline, goals, principles, tasks and contents is emphatically discussed.

1 我国城乡一体化及其规划的提出

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地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系统[1].城乡两个地域的人口分布、职能、景观、土地利用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异,引起了城乡之间的差异性发展.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来看,城乡关系必然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2].第一阶段,乡村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资金和人力资源,这是乡村支援城市,城市的扩大再生产有赖于乡村生产剩余的阶段;第二阶段,城市与乡村各自独立发展,这是城乡矛盾已现端倪且日趋扩大的阶段;第三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社会经济活动开始超越城乡两个相对隔离的单元而相互渗透,人类社会逐渐进入城乡界限模糊,城市与乡村融合的时代[3],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乡一体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城乡关系已进入第三阶段.而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目前多数地区已进入第二阶段(少数地区正在向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城乡矛盾日益成为当今中国的社会问题之一:其一,城乡三大差别有重新扩大的趋势;其二,城乡经济布局不合理,产业结构趋同化;其三,城乡建设无序,生态环境恶化;其四,城乡人地关系日益紧张;其五,城乡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其六,城乡结合部矛盾突出.

面对这些问题,只有借鉴发达国家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我国城乡的不同优势与作用,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通过城带乡、乡促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持续、稳定且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城乡融合、共同繁荣的目的.在我国,关于城乡一体化的研究从提出到现在已持续了10多年(发达国家关于城乡一体化研究则持续了50年),正值城乡一体化研究方兴未艾之时,“城乡一体化规划”又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城乡一体化规划主要是结合城市规划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通过调控城乡土地的使用,使城乡发展相互衔接;或通过把农田、水体和森林作为绿地景观引入城市,并建立区域基础设施,使城乡融为一体.有学者认为,诸如此类的规划,“事实上是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而编制的一种区域发展和建设规划,将其直接称为‘城乡一体化规划’似乎不甚妥当”[4].的确,这两种规划均有其必要,亦均有其局限.城乡一体化本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它包括城乡社会、经济及自然等大系统,涉及城乡社会制度、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物质环境建设及城镇体系等20多个子系统.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规划起码应该从城乡政治、经济、社会、人口、文化、生态、环境、技术、信息、住房和土地空间等角度出发,进行综合的、整体的、动态的且开放的规划.但鉴于城市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之局限性及其专业特长,目前只能针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或迫切需要,希望通过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规划对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作用与调配能力,来引导城乡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有序发展,达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目前一些地方的城乡一体化规划,其内容过于简略,除简单地描述城乡一体化的内涵与特征之外,仅从地域空间形态上分出城镇密集区、开敞区和生态敏感区,或分为城镇建设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农业风景区及山林保护区,达不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目的.

2 我国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

无论是作为过程还是结果,城乡一体化都应建立其长远而明确的目标体系.

a.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Regional entity).

b.城乡功能结构的高度互补.“一体化并不等于中心———外围经济的消失,仅意味着二者高度相互依赖”[3].首先,在功能上,城市向乡村传输商品、资金、技术与信息,并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而乡村则分担城市的农副产品供应以及风景旅游基地等部分职能;其二,在产业上,乡村围绕城市的主导产业而发展配套工业或直接为城市服务的交通运输、仓储修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其三,在市场上,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乡村是城市的生产资料、技术、资金、工业品市场,而城市则是乡村农副产品、郊野旅游、建筑材料与劳动力的广阔市场.这种互补性关系,既使乡村可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直接参与城市的经济运转,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同时也使城乡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避免相互争夺资源.

c.城乡生态环境的高度协调.通过建立前述的区域综合体,统筹安排有污染工业的布局,协调城乡环境保护与整治,并在各城镇之间以大片的农田保护区、观光农业和绿化带相间隔,既明晰城镇建设的用地范围,又为整个综合体构筑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城中有乡、乡中有城,相互渗透、相互协调的“田园城市”.

d.城乡基础设施的高度共享.主要是建立快速便捷的城乡交通体系,通过全天候的交通线路、舒适的交通工具、廉价的收费及周到的服务,使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5];同时,也建立高度灵敏的网络信息服务,把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到乡村的各个角落,实现城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城乡空间以及人口、经济的融合.

e.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通畅.我国以往的城乡二元结构户籍模式作为一种封闭的、限制性的户口管理方式,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证国家工业化进程起了重要作用,但它阻碍了城乡合理的、必要的人口迁移与流动.而人口流动通过对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提高宏观经济运行效益;从长远来看,它还可以缩小城乡差别、扩大社会交往、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要尽快进行全面的、实质性的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允许农民向县城以上的城市转移,实现城乡人口流动的高度畅通.

f.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村居民都是社会大家庭的成员,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文化权利.因此,要尽快消除我国工业化初期所形成的城乡社会分化及伴生的城乡对立状态,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关系,通过各种社会扶助活动和义务教育渠道,培养乡村居民参与社会活动的素质与能力,尽快消除城乡居民在参与政府决策方面的差别.要使乡村居民从“乡下人”的阴影中走出来,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大家庭中的地位与作用,并真正融入社会大家庭.此外,还要大力保护和继承广大乡村地区的优良传统文化,以保持其发展的延续性.

g.城乡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促进乡村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的不断改善,使乡村基本达到城市生活状态且共同提高,也是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之一.它主要表现为:乡村居民在收入水平与就业机会方面达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程度;乡村居民接受与城市居民相等的教育;享有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医疗保健、劳动保险与社会保障;拥有同样的文化娱乐条件.

3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框架内容

3.1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范围、层次与期限

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的在于改变过去那种就城市论城市和以城市为中心的城乡分割的规划观念,把城乡居民点、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网络作为区域整体来进行统一规划,从城乡全局来协调与解决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因此,我国城乡一体化规划应该突破地域界限,覆盖城乡所有土地.具体而言,其规划范围应该包括中心城市建成区、郊区以及市行政管辖的广大乡村地区与小城镇,使城乡人口、土地、空间、水源、能源、信息、景观与基础设施等城乡资源实现合理配置与控制保护.为此,其规划层次当属宏观或中观层次.

与此同时,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性工作,它可以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或以单个或多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规划或城市郊区规划范畴(可以作为专项规划单列).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城乡一体化规划要求,城乡一体化规划也要与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以便及时反馈彼此的要求.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规划期限上不同于城市总体规划,它是对未来长时期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战略规划及原则性指导,因此,它有发展时序,但没有具体年限,既可以和城市总体规划同时修编,又可根据动态需要因时修编.

此外,它与城市经济区规划(一种按经济区域属性分类的区域规划)的区别,除了它的规划范围

通常小于城市经济区(可能等于以单个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区)以外,其目标追求也有所不同,城乡一体化规划还特别关注城乡政治文化的平等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共同提高.它与郊区规划的区别也有一些类似,郊区规划所追求的是其与市区的双向互补和互为依存的关系,通常建立在农副产品、生态环境、土地空间等方面为市区所提供的支持,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把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标及相关内容纳入城市郊区规划,则可以大大弥补当前城市郊区规划之不足.

3.2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规划,理应以前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体系为目标,尽管不一定能全面实现,但如下规划原则仍应注意.

a.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明的新的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一体化规划应保持规划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城乡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可能的节约,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延续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使城乡物质环境与社会环境持续、有序且协调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b.共同进步的原则.即充分重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跳出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树立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观,确立城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建立各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c.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即立足于长期渐进的发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各城乡地域的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

d.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根据动态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同时采用系统方法区分轻重缓急,着重研究经过选择的关键问题,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3.3 城乡一体化规划的任务与内容

鉴于当前城乡规划的重点仍在于物质环境建设规划以及规划人员的精力和知识面的局限,作者拟从城乡物质环境建设角度选取下述可操作的主要规划内容.

a.城乡规划结构.积极调整城乡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各城镇可作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轴线、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作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地区则为“面”.

b.城乡用地布局.在明确城乡功能结构与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把县、市域所有建设用地和不可建设用地进行统一的区分和原则性的布局,使城乡土地得到合理的利用和最大的节约,真正体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在建设用地中,着重进行各级城镇及开发区的用地布局,应将所有的用地规划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和用地强度.要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通过用地布局积极引导与宏观调控城乡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行业选择和拓展方向,避免重复建设、无序竞争和区域内耗,同时也防止城市的无限蔓延.

此外,还要相应确定电厂、变电站、高压走廊、大型水厂、污水厂、煤气厂、垃圾填埋场及墓地等区域性市政设施的位置.在不可建设用地中,又可分出永久不可建设用地(包括所有的一级保护高产农田、生态绿地、水源地、隔离绿带、防护林地、风景林地、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农田水利建设用地等)和规划期内的不可建设用地(一般农业区,含二级保护农田、菜地、副食品基地、林地、园地、水产基地等),在重点保护前者的同时作好后者的保护工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c.城乡交通体系、基础设施及防灾抗灾规划.在城乡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强化了城乡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了城乡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一体化结构形态得以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主要包括公路、水运及铁路,其中与城乡一体化关系最直接的是公路网络,它可分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各城镇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有机高效的公路路网,可大大便利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乡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它包括城乡联网供水(建立村级管网,将自来水分送到各村),污水相对集中、分片处理(每镇或几个镇建一个污水处理厂,经兼村并点后的乡村居民点可建立小型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一镇一变,一村一线”的供电网路,杆线电缆到村的电讯网络,水利工程以及学校、公园、运动场等设施建设[6].这样,按城乡一体化原则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联网,既能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又可避免设施不配套或分布不均匀的状况.深入研究城乡各种致灾因素,合理规划城乡生活空间,建立城乡防灾体系,通过一定的工程措施,提高城乡抗御灾害的能力,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d.城乡环境保护与景观生态规划.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当前,第一,要根据城乡环境的合理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指标,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要优化城乡工业用地布局,把同类污染源集中到同一工业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污大、能耗多的企业发展,使城乡企业向高效、低耗、无污染方向发展;第三,为防止各级城镇出现失去控制的、摊大饼式的用地蔓延现象,要制定合理的绿色空间指标,严格保护和大力建设城区周围的环状或楔形生态绿地,并使其与城区内的绿地相互融通,共同形成完整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四,开展农业景观建设,在保护山林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坡洼地、路网水系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和林网化,使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既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城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资源.

e.兼村并点规划.村庄兼并是我国农业集约化、乡村城市化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力手段.因此,要按照既有超前意识,又因地制宜、节约用地的原则,选择一批交通方便,靠近区域基础设施网络且具有较好发展条件的中心村,兼并其周围零散的自然村落,以彻底扭转目前我国乡村居民点密度大而规模小、土地浪费严重、服务对象分散、现代化程度不高的局面,为乡村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

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一体化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加强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等问题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4):52-55.

[2]陆学艺等.社会结构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3]杨荣南.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几个问题[J].城市规划,1997,(5):41-43.

[4]薛德升等.有关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等几个概念的辨析[J].城市问题,1998,(1):2-4.

篇6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20*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20*]1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我市村镇规划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

村镇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强村镇规划建设,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二、总体要求

要把村镇规划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着力点,努力推进村镇建设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加快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使村镇建设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特色更加鲜明、环境更加优美。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学规划。

按照《城乡规划法》要求,切实抓好村镇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保证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村镇建设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坚持节约集约用地。

(二)突出地方特色。

村镇建设要体现地方文化内涵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要结合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确定相对统一的建筑风格,做到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气息相互交融,创造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村镇。

(三)注重生态保护。

村镇建设要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实现村镇建设与经济效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四、目标任务

20*年,完成市域村镇体系规划;*乡、*乡、*镇、*镇、*镇等5个试点乡镇完成规划修编工作;*镇*镇、*镇、*镇完成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0个村庄的规划工作;20*年前完成全部村庄规划工作。各乡镇要做好垃圾处理示范项目试点工作。

五、工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

根据农村生活人口减少的现状和村庄逐步迁并的趋势,以及交通、通信、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等情况,科学编制村镇建设规划。按照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加大村庄整合力度,引导村庄集中、统一建设,提高土地使用率。住宅单体设计要经济实用、造型美观。

(二)创新发展模式。

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凡能够商业化经营的要实行有偿使用、企业化运营。要盘活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公用设施冠名权和广告权等无形资产,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

(三)严格监督管理。

规划的编制、审批与调整要实行民主决策,按法定程序进行。各乡镇、办事处要成立专门的村镇建设管理队伍,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建设项目要依法实行统一管理,小城镇建设项目必须经市建设主管部门审批;村庄建设一律先报后批,先批后建。同时,要严禁乱收费、私自办证等违法行为。

篇7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20年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年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年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年增加2.*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年,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3、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酒泉市加快城市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和要求,全力配合实施城区道路交通、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热电联供、文体设施、绿化亮化等十大工程,不断加强街道、社区建设,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在此基础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与中心城市配套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农村小城镇,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结合我区的实际来看,开发建设小城镇必须要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综合分析六个建制镇发展的基础条件、人口资源状况和区位优势,我们认为,目前清水、总寨和西洞已初步建起了工业小区,为小城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均地处312国道沿线,区位优势明显。尤其是西洞镇,大部分处于城市规划控制区以内,具备优先发展的条件,应该体现城市功能分区的特点,与城市配套发展;金佛寺镇人口相对较多,在沿山区域具有区位优势,对周边乡镇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强;上坝镇虽然人口较多,但距离总寨镇很近,工业基础薄弱,应与总寨镇联合发展;三墩镇基础条件相对薄弱,而且随着酒航路的开通,区位优势被逐步弱化,辐射半径较小。因此,建议优先发展清水、总寨、西洞、金佛寺四个小城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科学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地和周边乡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色、区域特点等,准确定位小城镇发展方向,尽快修编小城镇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详规,用于指导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保持建设的连续性。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和利用镇区资源,积极建立以民间投资、招商引资为主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施道路、水电、供暖、环卫和工业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增强集聚生产要素和经济要素的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小城镇的支柱产业。高度重视小城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支柱产业发展,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加快发展工业小区和第三产业,走好强工促农、兴商建镇的路子,聚集生产要素,繁荣镇区经济,增强小城镇自我发展的能力。力争到2015年,把四个小城镇建设成设施完善、功能配套、主业突出,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次区域中心,人口分别达到6000人以上。

4、实施城郊开发战略,培育发展城郊经济带。城郊开发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从现状看,我区城郊资源的开发利用很不充分,一方面,表现在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辐射在城郊,但利用效率不高,没有完全起到推动城郊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另一方面,表现在城郊大量的果园、水域、湿地、生态风光和闲滩空地等开发层次不高,利用不充分。实施城郊开发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运行效率低下、甚至闲置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使城郊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最终达到致富农民的目的。今后一个时期,城郊开发建设要突出走好三条路子:一是借城开发的路子。充分利用城市的技术、信息、市场和人才,开发科技附加值高的产业和产品,在做强园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高产奶牛、无公害蔬菜、小商品生产和面向城市的服务项目,逐步把城郊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二是借路辟景的路子。充分利用酒航路、酒嘉路、酒金路和312国道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的条件,开发建设休闲旅游景点,带动城郊旅游业发展。一方面以汉唐博物馆、法幢寺、北郊公园、植物园、西汉胜迹园和“天外天”太空城为重点,对环城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集中整合、综合利用,形成规模宏大、档次较高的核心旅游景区。另一方面,以海马泉的开发建设为龙头,利用周边水域开发休闲旅游景点,逐步形成功能配套的湿地保护景区;以清水河沿岸开发为重点,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民俗风情游览景点,形成生态风光旅游景区。三是借景生财的路子。在抓好主景区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和机制,吸引更多的民间投资参与城郊旅游开发,利用一些闲散的果园、水域等兴办农家乐园。鼓励农民依托旅游景区(点)发展餐饮、娱乐项目,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到农村度假、休闲、消费,繁荣城郊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同时,要统筹考虑景区(点)开发与农户小康住宅建设的问题,可以在景区(点)内适量布局一些高标准小康住宅,以缓解城郊用地的矛盾,推动农村康居工程建设。

5、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口素质放在重要位置来抓,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工业方面,要以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为示范点,围绕主导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狠抓科技攻关和新产品开发,广泛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积极发展高新技术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方面,重点围绕农业增效和特色农产品开发,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良种繁育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节水农业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稳定现有农技推广机构的基础上,按照经营和公益性职能分开的要求,促进一般性技术推广工作和经营项目逐步走向市场。支持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以多种形式开展联合协作,建立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新机制,积极培育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三是着力培养人才。在认真抓好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的同时,突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素质教育,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尤其要加强企业职工和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一线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四是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科技信息化,大力实施政府、企业、学校和居民上网工程,整合城乡信息资源,努力建立统一兼容、资源共享、高效实用的区乡村信息网络平台,让先进的科学技术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科技转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保障措施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强规划的基础性研究,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从目前我区各项规划的制定情况来看,我们认为,近期应结合酒泉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尽快编制《全面小康建设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康居工程建设规划》。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建议《全面小康建设规划》由相关部门负责编制,其它三个规划由政府出面,聘请专家或委托资质较高的单位编制,为各乡镇研究制定各自的详细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应进一步加强规划制定和实施的依法监督和统一管理,建立严格的违犯规划责任追究制度,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相对稳定性,做到一部规划管到头,一张蓝图建到底。

2、健全完善政策体系。一是完善支持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在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规范培育二级市场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土地一级市场供给主体多元化的机制。在坚决执行国家土地法规、审批程序和规划方案的基础上,允许小城镇规划区内集体的土地,以入股、出租等形式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对小城镇在镇区改造过程中,通过土地整理等方式形成的富余地,允许直接进入土地市场;对小城镇的企业用地,可以通过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土地置换、分期缴纳出让金的方式合理解决,也可以采取农户入股或企业租赁的方式解决;小城镇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收益全部留给镇级财政,统一用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探索建立小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打破行业、区域和所有制界限,采取股份制、租赁制、合资经营等多种方式,鼓励单位和个人投资兴建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实行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逐步把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允许公平竞争,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建设投资多元化。二是完善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重点是对工业园区实行封闭管理,杜绝外部干扰;园区内资源基本由工业园区垄断经营,土地收益要适当给园区留一部分;园区上缴市、区的税收以20*年为基数,五年内增量部分全部留到园区,五年后增量部分按20%留到园区,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完善支持科技创新和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政策。每年安排100万元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同时,适当安排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四是探索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使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转移到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上来,把财政资金重点用于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生态建设、统筹全区职业技能培训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实行重点小城镇财政超收部分全部留给镇级财政的办法,增强各镇加强基础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3、探索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在坚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长期稳定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着眼于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和追求土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支持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结合我区实际,应主要采取以下七种流转方式:⑴互换。对零星分散承包地,允许农户通过调换的方式进行流转,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⑵转让。农户间通过协商,可直接转让全部或部分土地经营权;⑶转包。有其它经营门路或有特长,不愿种地但又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农户,可通过协商将土地经营权在一段时间内转给他人;⑷出租。农户通过签定经济合同,在一段时间内可将土地租赁给本地农户或外地经营者,以提高承包土地的经济效益;⑸入股。农户可将土地经营权折价入股,与集体或个人、或企业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股份合作制,结成经营联合体;⑹招标承包。对农户自愿流转的土地,村集体经济组织可统一对外招标承包;⑺委托发包。对那些外出打工或人少地多的农户,可委托村委会将土地转包给其他农户。实践当中,还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探索新的流转方式,争取在土地流转机制上有新的突破。

4、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适应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放活政策,简化手续,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取消现行以农业和非农业性质划分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行以实际居住地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城乡一元化户籍管理制度,让农民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徙的权力。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落户后在一定时期内计划生育政策不变。为使这项改革稳步推进,建议先将城市和“城中村”居民,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逐步向农村推进。建议由公安局研究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力争用五年时间,完成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的工作。

5、深化城乡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适应建立新型城市管理体制的要求,以强化街道管理、发展社区服务为主题,进一步创新机制,完善设施,拓宽服务领域,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对纳入城镇规划区内的村组,逐步“撤村建居”,促其向社区管理模式转变。继续深化乡村管理体制改革,着眼于集中资源、组团开发、形成发展“拳头”,积极稳妥地推进撤乡并镇、合村并组,逐步实现由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的转变。

6、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调整教育布局,优化资源结构,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健全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深化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医疗卫生保障措施,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先进文化为导向,创新体制、机制,配套完善设施,巩固文化阵地,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7、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是突破体制界限,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劳动力市场。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城市向农村延伸,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促进农民由土地实物保障向社会统筹保障转变,力争到2015年建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同步提高的新机制。

篇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以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节水灌溉示范为重点,保障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农业用水安全;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新机制;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载体,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又快又好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基础性保障。

二、主要工作目标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建设内容,解决5万人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5万亩,灌区渠道水利用系数达到0.5,建设集雨水池水窖5000个;农村水利信息化、现代化水平有明显提高。

三、工作要点

1、认真抓好2008年第四季新增投资项目建设,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把搞好2008年第四季度新增的农村饮水安全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作为2009年农村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确实抓紧抓细抓好,确保按时完成任务。一是加强项目进度督导;二是加强质量检查和指导,督促项目单位认真落实项目“四制”,严格质量管理,制定和落实项目责任制;三是认真落实项目周报制,按时将进度报水利厅农水处等部门。抚宁、卢龙、昌黎三个有08年新增项目的县水务局,在认真抓好项目建设,必须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的同时,要积极向县主要领导汇报,与县财政局沟通,落实好配套资金,为09年项目的争取打好基础。

2、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继续落实以适度规模的联村集中供水为主,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一是按照水利部、省厅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在安排项目年度计划时,要把城乡供水一体化、联村供水和移民村的人饮不安全村往10、11年优先安排。二是确保中央要求的“十一五”规划任务在2009年全部完成,年内解决5万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三是从规划入手,谋划探索多水源配置的综合措施,破解山丘区村庄易反复出现饮水困难的难题;四是配合省厅建立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实现市局与水利厅信息联网,争取县区与市水务局信息联网。

3、抓好灌区“两改一提高”工作。

一是抓好全市大中型灌区2009-2020年节水改造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要把昌黎县引滦灌区节水改造规划挤进省水利厅总体规划中,破解南石灌区经营管理中的难题;二是抓紧落实好卢龙引青、抚宁洋河灌区2009年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规模并组织好实施,国家“两会”结束后,抚宁、卢龙两县要把重点工作放在争取09年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投资规模工作上来,要求积极主动地与省、市发改委沟通、到农水司汇报争取较大的投资规模;三是按照省厅农水处的要求,做好灌区水管体制改革的后续工作。

4、以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为重点,推动全市节水灌溉的发展。

以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和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为依托,全面推广农业综合节水技术,有序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探索,配合省农水处做好推广用水计量设施,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合理水价等新型用水制度等工作,使农业用水效率有所提高;尽快落实海港区西港节水示范项目、北戴河节水示范项目,力争年内建成并发挥示范作用;探索粮食生产核心县昌黎、卢龙节水灌溉项目建设;规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立项、报批程序、方案审批、材料及工程招标、资金使用、项目验收等管理工作。抓紧落实引青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山海关节水灌溉(潮河水污染)、青龙集雨工程项目,联合市财政共同做好省财政厅、水利厅的工作,使项目尽快实施。认真做好卢龙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国示范县规划,争取列入水利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的的试点单位。

5、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善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

积极组织参加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海河杯”竞赛活动;继续开展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评比活动,完善评比奖励机制,充分发挥评比的激励作用,各县区要认真发动组织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积极参与市政府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乡镇竞赛工作,确保粮食安全。抚宁县要在08年获得省政府“海河杯”一等奖和全国农田水利先进县的基础上再接再厉,做好参加08-09年度“海河杯”竞赛工作,确保夺杯。在农村饮水安全、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等工程项目中,健全和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实行政府补助与农民自筹挂钩,发挥国家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广农民自主管理新机制,鼓励和引导农民自愿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承担直接受益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和维护责任,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6、稳步推进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按照批复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县级实施方案,督导落实人员编制,解决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确保基层水利技术推广体系为“三农”服好务。

篇9

1.优化城乡发展规划。目标区域一体化,突出以功能区打破城乡界限,强化县域规划的衔接配套,争取并做好交通基础设施的无缝对接,强化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完善县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围绕洋口港、二级编组站等重点区域和重要发展节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发展,结合我县的片区规划和产业特点,完善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根据交通的拉动引导和产业的发展集聚,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规划,重点提升县城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沿海各镇和交通节点各镇的承载功能。开展县城重要地段城市设计,编制35平方公里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规,加快编制和完善县域供电、通信、物流规划、县城历史街区保护、地下空间利用和人防规划,深化完善四大工业片区规划,编制工业片区近期建设规划、各工业集中区控制性详规,以及特色园区规划和建制镇总体规划。

2.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确立一级规划、二级建设、三级管理理念,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引导城乡建设。坚持规划的先导性、科学性。严格规范规划编制、决策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的招标、听证、公示、评审机制,不断增强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度和规划执行的透明度。

3.加大规划监督力度。建立以人大、政协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并重的全方位监督机制,强化规划的效能监察,进一步加大规划执行的督查和执法力度,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突出项目建设,高标准推进城乡建设

按照城乡规划,继续强势推进城乡建设。年城乡建设预计总投资超过50亿元。其中,交通建设重点工程14项(高速公路工程1项、干线公路工程2项、县镇公路工程8项及农村四级公路、桥梁、绿化工程等),计划投资16.54亿元。城市建设重点工程56项(改造工程15项、改造拆迁工程16项、路桥工程17项、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公用基础设施配套工程8项)。计划投资35.94亿元,其中政府性投资8.94亿元(区3.9亿元,海安镇1.26亿元),社会投资27亿元。同时,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做好项目规划和申报储备。

1.加快道路桥梁建设,完善大框架。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和国道改建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实施通榆运河海安段升级改造工程和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以及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配合实施海洋铁路建设。开工建设省道改建工程,建设县镇公路8条28公里、镇村公路200公里,公路绿化250公里,改建农村公路桥梁80座。实施、路、路改造,东路、路(含整治)、路、东路(路至路、路,含至老通扬河水系沟通)、路、南路(含大桥)新建和路南延、大道南延、大道西延、大道延伸工程,大道南延、大道东延、大道北延以及东部产业新城次干道工程建设。

2.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增强吸附力。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镇中村的改造力度。加快实施公司区域、路北侧路东侧区域、公司区域、水泥制品厂区域、老汽车站区域、等区域改造开发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东大街区域、万力集团区域、桥北侧区域城东侧区域、贵都广场东侧区域、油漆市场区域、南路东侧路北侧区域、南路西侧路北侧区域、北路西侧路南侧区域、黄海路北侧如海河东侧区域、海光路南侧镇南路东侧区域、北侧镇南路西侧区域、七星湖东侧等区域的拆迁改造工程。抓好城市公园、广场、绿化景观和社区绿化景点以及亮化工程建设。实施公园(苏中植物园)、人民广场、东洲公园、河整治工程、七星湖二期工程和城市亮化、园林城市创建工程建设,切实改善人居环境,增添城市灵性,提升城市品位。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加大、等中心镇的旧镇和镇中村改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弃宅进城进镇,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重点新社区建设,严禁农民点外建房。

3.提升城镇服务功能,增加承载力。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抓好供排水、道路、通讯、电力、广电等基础设施和商贸等配套建设。实施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整合相关乡镇水厂,确保农村饮用水质量;实施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加快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农户收集、镇村清运、集中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理机制,实现县域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继续推进城市污水管网延伸工程,实施河整治,完善污水处理收集系统;加快各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实施污水集中处理。

三、强化综合管理,高品味展现城乡形象

1.切实加强城乡长效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和“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以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全面提升“三位一体”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理效果,改善农村生活、生产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2.切实加强拆迁安置管理。严格执行拆迁补偿安置政策,维护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公开拆迁许可办事程序,强化对拆迁实施单位、评估机构的资质和行为管理,严把政策,规范拆迁行为,妥善解决拆迁纠纷,维护社会和谐。

3.切实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依法加强工程造价和抗震设防管理,规范招投标活动和建设工程交易行为,严格施工图审查制度,积极落实建筑节能设计,强化工程质量监督,确保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着力解决农民工工资问题,推进保证金制度,明确各方职责,保证社会稳定。

4.切实加强专项安全管理。继续加强拆除、施工、运输、燃气安全等专项治理,强化应急管理,努力做好供水、防洪、交通运输等工作,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创新体制机制,高效能服务城乡发展

1.实现城乡建设投入多元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盘活存量资产,包装城镇经营性土地和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吸引外来资本或社会资本投入城乡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城乡建设投融资体制。

2.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大力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确保开通一、二级客运网络线路,力争开通1至2个镇的三级网络线路,新建城乡客运一体化站亭20个,确保符合通车条件的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100%,最大限度满足城乡群众出行需要。深化公司化经营改造,推进运力结构调整,开展货物配载、物流专项整治,培育1至2家专业化物流企业,实现公路、水路运输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5%。

3.确保房地产业发展良性化。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现状,把握发展趋势,制定有效措施,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相关配套政策,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切实解决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困难。严格规范农民安置房规划建设和销售管理,切实加强房屋产权产籍管理。

4.探索土地资源整理系统化。充分利用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政策,积极化解城乡建设的土地瓶颈,提高城镇土地经营水平。围绕农地集中、居住集聚、用地集约和效益集显的目标,积极争取实施“万顷良田建设工程”,开展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会养老保险”的“两置换”工作,营造有利于城乡科学发展的和谐环境。

为切实做好年的城乡建设工作,重点强化以下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营造浓烈的城乡建设氛围。进一步加大城乡建设的宣传力度,让社会进一步了解城乡建设的意义和城市以及县域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蓝图,增强加快城乡建设信心和决心,凝聚社会参与城乡建设的力量,努力营造有利于城乡重点工程建设强势推进的浓烈氛围。

篇10

一、目标任务

2012年底前为重点推进阶段,重点改革试验区,开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工作。内实现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全覆盖,即镇区通畅率达到100%、行政村道路硬化率达到100%,自然村道路通达率达到100%、硬化率达到90%,探索开行公交车汽车线路,农村客运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自来水普及率达100%,完成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或通过区域基础设施共享解决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问题,完成所有乡镇供电设施的改造工作,争取实现行政村互联网覆盖率100%,实现中央、自治区、市广播电视主要频道节目和互联网的全覆盖,提倡使用管道燃气和沼气集中供气,完成重点江河水系防洪安全工程建设,建成一批节水灌溉工程。

2013-2015年为全面铺开阶段,在全城区范围内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化发展,农村客运覆盖全城区所有镇和95%行政村,城区各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镇垃圾实现全收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到50%,农村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0.61。

二、工作内容

(一)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市加快324国道扩建,到2012年底,完成所有行政村道路及连接线路面硬化,以及50户以上自然村屯的通屯道路建设,实现城乡道路交通网络全覆盖。同时完善道路基础设施,重点打造农民集中居住试点区的道路建设。2014年建成城区出入的城市道路。完善试点区域交通网络、道路设施,启动通屯硬化道路工程。2015年,建成市、城区、镇之间的道路路网体系,基本实现市域道路全覆盖。(城区交通运输局、农林水利局牵头,城区住建局、扶贫办等配合)

2、深化城乡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交站点、客运站和行政村便民候车亭建设,争取2012年底开行公共汽车线路,农村客运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2015年底农村客运覆盖全城区100%镇和90%行政村。(城区交通运输局牵头,城区住建局、扶贫办等配合)

(二)加快推进供水设施建设

1.积极推进城乡供水管网建设。重点布局建成供水改扩建工程和双定镇供水工程,加快自来水厂扩建工程及备用水源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镇区供水管网系统。同时积极推进双定水厂规划建设,在乡镇逐步建立由镇区向周边村庄辐射的供水管网,进而实现由镇区供水企业进行集中供水,争取2012年底镇区实现集中供水。积极建设双定—金坛工业带的供水基础设施,加快工业发展。2013年启动双定水厂规划建设工作。2015年前实现全城区所有镇镇区集中供水。(城区农林水利局负责)

2.实施村镇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村镇集中供水工程,争取实现集中供水,2012年底实现自来水普及率达100%,2015年全城区村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8%以上。(城区农林水利局负责)

(三)加快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1.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布局建成城区和区雨污管网改造及积雨内涝地区排水官网改造工程等,进一步完善排水系统,同时推进坛洛镇、双定镇镇区雨污管网建设工程。2015年前全城区城镇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区住建局牵头,城管局、农林水利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配合)

2.开展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试点建设。在试点村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厂(池)等项目,改善村坡生产生活环境。在重点推进阶段,村坡污水处理率达80%,2015年底前全城区农村污水处理率达50%。(城区环保局负责,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

(四)加快推进城乡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2012年底,在设立环卫站,推进垃圾中转站项目建设,逐步建成与其城镇规模相对应的环卫设施,推行镇区环卫有偿服务制度。开展垃圾中转项目建设,2015年城区完成各镇的垃圾中转项目,垃圾达到全收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城区城管局、环保局、住建局配合)

(五)加快推进农村燃气设施建设

大力推进以沼气为主,液化石油气为辅的农村燃气设施建设,2015年城区适宜建池农户入户率达到80%。(城区农林水利局牵头,城区住建局,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

(六)加快推进城乡广播电视、通讯和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1.2015年前,配合市完成无线数字城市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广播电视对的节目覆盖,完成20户以下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全覆盖。(城区文体局负责)

2.完善城乡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互联网进村工程,争取2013年覆盖改革试点区,2015年前覆盖全城区所有行政村。(城区经信局负责)

(七)加快城乡水利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试验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2年底在重点区域建成一批节水灌溉、防洪排涝工程。2015年全面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城区农村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0.61。(城区农林水利局牵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

(八)加快村镇生态建设

1.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2012年底前争取完成城区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编制。2013年在所辖的80%的自然村,达到市级生态考核标准,达到生态乡镇建设指标。力争到2015年,全城区80%的行政村建成生态村,所有镇建成生态乡镇,城区达到生态城区考核标准。(城区住建局牵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

(九)加快农村危房改造建设

实施试点区危房改造惠民工程。2012年底前完成危房摸底调查工作。2013年进入实施建设阶段,村级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城区住建局牵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

(十)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推进重点区域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2015年所有的行政村均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城区文体局牵头,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配合协作,明确责任分工

各牵头和责任单位要尽快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落实目标任务以及分阶段的工作重点、工作要求。各责任单位之间要加强对接,努力使相关工程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确保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二)创新工作方式,下放部分管理权限

根据自治区、市扩权强镇工作部署,扩大镇政府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进一步落实镇域内建设工程规划、建设、管理等权限。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1.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制。公路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水利设施、广播电视等项目要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专项补助,并协调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对不能争取国家和自治区补助的项目,以银行贷款为主,积极争取信贷资金支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探索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的补偿机制,探索BT、BOT等融资手段,吸引外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12-2013年,城区争取的上级投资项目要向实验区倾斜,每年城区财政投入实验区基础设施项目不少于200万元。

(四)建立考核机制,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立工作绩效考核办法,实行目标责任制,量化分解各项工作。加强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各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