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半导体行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半导体行业报告

篇1

一、半导体及相关产业展望

(一)行业概况

经过近两年的供应链能力的缩减、库存消化和压缩成本,估计2003年半导体工业将达到均衡,并恢复增长。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从中受益,半导体工业的兼并重组进程将继续。

1.电子系统销售可望增长

尽管整个终端市场需求仍然不旺,但《IC Insights》预测,2003年全球电子系统销售增长5%。PC和通信市场仍不明朗,有可能抑制行业强劲反弹。从长期来看,预计消费类产品市场可能是下一波“杀手级应用”的源泉,包括无线联网、家庭自动化或家庭娱乐等。

2.行业步入复苏的第二阶段

自2001年开始的半导体工业下降与以往不同。除了有生产能力过剩和全球GDP增长下降为因素,其基础更广,并且受到库存过剩的影响。但复苏已经开始。第一阶段是逐步消化过剩库存。第二阶段将依靠终端市场需求的强劲反弹。

3.销量增长,平均售价不涨,但库存降低提供了希望

销量连续数月增长,但价格持续疲软。在库存较低的情况下,终端市场需求兴旺将使半导体平均售价提高。

4.OEM调整重点,半导体供应商面临外包机遇

OEM公司将资源分流到硬件和软件,目前指望半导体供应商提供系统级和软件方案。这有利于提供标准方案和有强大系统级专有技术的公司。

5.一代设计公司被湮没

过去3年,OEM和供应商一级的计划大幅度削减,客户削减R&D预算,集中发展少数关键项目。

6.半导体公司的财务业绩仍很弱,但亏损风险下降

经过2年的成本削减,仍有许多企业在盈亏线下经营。其中许多公司要靠收入反弹以恢复盈利。

(二)漫长而艰难的复苏之路

半导体工业是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的一部分。订单通过供应链逐步往下传递。发生在供应链顶层的削减通常越到价值链下部影响越大。

1.原始设备制造(OEM)

(1)通信

通信服务商市场经历了大调整。电信公司将其设备投资削减到最低水平。估计2002年全球电信公司设备投资下降35%~40%,2003年再下降10%~15%。通信工业正处于收缩期,该收缩期以电信公司为起点,并影响到设备供应商和半导体供应商。

(2)个人计算机(PC)

PC市场已经成熟,发达国家的PC渗透率在50%以上。目前,需求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更新。

(3)消费类电子产品

在数码相机和DVD播放机的引领下,消费类电子产品仍是行业亮点。估计游戏机市场是2003年的另一个增长领域。

2、半导体设备

2002年半导体设备投资与半导体销售明显背离,在IC销售增长1%的同时,半导体设备销售下降32%。这比2001年半导体设备投资下降41%有所好转。半导体设备投资从2000年高峰的480亿美元下跌至2002年的将近200亿美元。

3.印制电路板(PCB)

最近两年印制电路板行业步履维艰,特别是在北美。美国印制电路板制造市场估计继2001年下跌31%后,2002年再下降25%。

4.半导体销售

2003年,大部分市场研究团体估计全球半导体销售呈现正增长。从数量上看,半导体复苏已经开始,但价格仍疲软。在前沿能力偏紧的情况下,终端市场的需求反弹有可能在2003年下半年驱使价格走高。

5.兼并不可避免

半导体行业粥少僧多,过多的R&D在为数不多的“几个锅里争食”,收益很低,许多新企业注定只能“啃骨头”。不少资金实力雄厚的公司对兼并抱有希望。行业淘汰和兼并不可避免。

二、半导体的应用和行业增长动力

(一)半导体应用

自1948年世界上第一枚晶体管和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IC)问世以来,通过迅速创新,到2002年半导体工业发展成为1400多亿美元的行业。

(二)行业增长的动力:持续创新

最近10年,推动半导体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通信和网络应用市场的不断创新。

(三)投放市场的时间是关键

半导体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至关重要。功能最全的产品不一定能赢得市场份额,迅速进入市场的差异化产品往往能够取胜。

(四)产业高度周期化

半导体工业经历了几个涨落周期,高速增长期后紧接着就是急剧下降。尽管半导体工业受到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但结构驱动因素(如PC普及率提高和全球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强大的需求动力。

迄今大幅度下降大部分是由新增供应能力跟进造成的能力过剩引起。增加能力的决策通常是在高速增长期作出,一般都有几家公司同时增加设施。几年后一旦这些新能力建成,供应失衡必然导致利用水平降低和价格压力。

三、半导体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一)设计和加工

半导体的设计越来越复杂,每块电路的设计工作量不断增加。芯片设计采用自动化工具如CAD程序和EDA(电子设计自动化)。作为一般规律,设计对资本要求不高,但需要大量人才,而制造要求大量资本,但不要太多人才。晶片加工工艺极其复杂,设备和工具投资要几十亿美元。因此进入壁垒很高。

(二)技术发展趋势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和收益高峰期的缩短,具有先发优势的企业不仅在市场上的时间更长,而且有更大的能力来影响标准,获得关键的设计地位和合作主动权。

(三)经营模式的调整

1.垂直一体化瓦解

竞争加剧、资本密集度的迅速提高,迫使一体化元器件制造商(IDM)逐步缩小核心业务。

2.独立的纯委托加工厂和无工厂公司兴起

目前的晶片加工厂大概要几十亿美元的投资。能够负担得起这种投资水平的企业不多,所以出现了无工厂半导体公司。无工厂公司利用其知识产权资本,而不需要巨额的制造投资。

3.专业化的IP销售

IP许可业务模式使密集型的R&D,只要很少的资本投资或流动资金就可以产生很大的资金流动。

4.合作

由于巨大的资本要求和技术挑战加剧,企业正在探索新的风险分担方式。许多公司与过去的竞争者展开合作。

四、半导体元器件分类及市场概述

根据半导体工业协会(SIA)的划分,半导体市场的范围很广,从微处理器和存储器,到逻辑和模拟元器件。

五、通信和网络IC市场

(一)狂热的后遗症

历史上,PC工业是半导体需求的主要动力。1999年和2000年基础设施投资过热,服务提供商争相投巨资升级通信基础设施。当泡沫破灭时,行业面临的是需求下降和大量的库存。2002年,通信半导体下降到占市场总额的20%。

(二)网络应用半导体

网络应用半导体包括LAN芯片、接入IC,以及传输和交换IC。

(三)通信处理器和网络处理器

据IDC的数据,2002年通信处理器、网络处理器、协处理器和交换结构/背板半导体市场合计为10.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9%。预计2002~2006年,该市场将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增速可达18%,仅次于WLAN芯片组。

六、存储器的应用向网络扩展

存储器市场是资本高度密集型的和周期性的。但始终不变的是:交付的比特单位持续上升、存储器价格持续下跌以及新的应用不断要求更高的存储密度。目前,存储器IC的应用扩大到非PC产品,特别是通信和网络应用。在通信和网络设备中,光靠总线宽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许多功能都要用存储器。随着网络速度的极大提高,存储器的存取速度非常重要。因此,内容可访问存储器(CAM)市场成为存储器和网络半导体供应商日益重要的领域。

七、图形半导体和芯片组

图形芯片的发展超越了摩尔定律,其性能每6个月翻番,而不是18~24个月。目前行业的大部分收入来自成熟的PC工业。2002年,整个PC图形市场估计在35亿~40亿美元。图形半导体发货量增长8%,达到1.88亿个。如果加上整个核心逻辑芯片组市场的收入,目前的市场规模估计为70~80亿美元/年。

(一)图型半导体市场趋势

1.竞争压力加大、利润缩减

2.设计和产品生命周期非常短

3.进入壁垒极高

4.集成图形和核心逻辑芯片组的兴起

5.新市场如移动和手持市场的发展

6.英特尔的参与竞争

(二)图形半导体的应用市场

目前图形半导体市场大部分针对台式机市场。鉴于PC市场的成熟度,半导体厂家更多关注以下新兴市场。

1.笔记本

笔记本市场的增长远高于台式机市场。这种趋势增加了对可靠、低功率图形芯片的需求。

2.工作站

这是一个为CAD/CAM专业人员和数字内容制作行业的专业人员服务的成熟市场,但平均售价和利润率更高。

3.游戏机

根据IDC的数据,2001年视频游戏机半导体市场估计为41亿美元,估计2002年增至45亿美元,市场潜力巨大。

注:(1)根据摩尔定律,半导体性能大约每18个月提高一倍。

篇2

麦可思《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5%,即在就业的毕业生中,有55%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其中,本科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8%,高职高专院校为51%。在本科院校中,“211”院校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2%,非“211”本科院校为57%。

经济学、资源开发与测绘成就业满意度最高学科

在2012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经济学,为61%;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在高职高专专业大类中,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为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为56%;最低的为生化与药品大类,为44%。

2009届本科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学科门类是法学(45%);就业满意度最低的学科门类是农学(37%)。高职高专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专业大类是法律大类(43%);就业满意度最低的专业大类是农林牧渔大类(26%)。

政府机构就业满意度最高,民营就业满意度最低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4%;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45%。

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政府机构/科研事业”(本科为53%,高职高专为46%);就业满意度最低的用人单位类型是“民营企业/个体”(本科为32%,高职高专为29%)。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税收监察者、征收人和税收人”,为82%;最低的职业是“零售售货员”,为32%。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职业是“职业护士(有从业许可证的)”,为75%;最低的职业是“半导体加工人员”,为30%。

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国有金融管理业,为76%;最低的行业为电子产品和电器用品零售业,为40%。2012届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最高的行业是国有金融管理业,为72%;最低的行业是印刷及相关产业,为34%。

就业满意度与就业挑战性相关

针对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就业满意度比较高,而民营企业和个体就业满意度比较低的情况,麦可思公司首席专家王伯庆博士表示,国有企业和国家机关满意度比较高的趋势已经持续几年。很多情况下,到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在其他类型企业中,虽然薪资可能很高,但就业也具有挑战性,满意度偏低。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院、教育基本理论研究室主任储朝晖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就是以公务员为主。

就业指导专家、《职业》杂志社副社长杨生文指出,上述数据反映了当前中国大学生教育中的几个突出问题:一是国家经济形势为就业高满意度专业提供了基础。从数据可以看出,在世界经济仍然低迷的情况下,去年我国经济仍然高速增长,这就为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了保障。同时,高速经济的发展对资源开发与测绘人才也需求旺盛,这也为资源开发与测绘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提供了保障。相反,由于受医药分开改革的影响,一部分制药企业受到影响,也影响到了部分生化与药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篇3

关键词:煤炭行业;出口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7-0099-05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离不开煤炭行业的高速发展。随着煤炭行业产量的增加,从1997年开始我国对煤炭实行出口退税政策。但是,2003年,我国对炼焦煤及下游产品焦炭、半焦炭的出口退税率下调到5%。2004年取消了炼焦煤的出口退税,非炼焦煤仍然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同时施行煤炭出口配额管理办法。2006年9月我国完全取消煤炭的出口退税。同年11月,国家财政部公布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调整部分商品进出口暂定税率的通知》,对原油、煤炭和焦炭等4项重要稀缺性能源类产品的出口,一律加征5%的出口关税,煤炭、成品油、氧化铝等26项资源类产品进口税率由3%-6%降至0-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主要探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贸易政策对福利的影响,其主要观点是: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一国政府对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产业或潜在的战略性产业实行扶持政策,适当地运用如关税、补贴等战略贸易政策将有助于该国获得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垄断利润,提高一国的贸易福利。在我国,煤炭行业属于传统的规模经济产业,具有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特征。因此本文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框架下对煤炭行业出口政策的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并尝试探究政策调整的原因。

一、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举要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最早由詹姆斯・布朗德和巴巴拉・斯潘塞(1981)在《潜在进入条件下的关税与外国垄断租金的提取》一文中提出,在面临国外寡头垄断的前提下,进口国政府可以利用征收关税的方式,将一部分外国垄断厂商的租金转移给国内厂商。克鲁格曼(1984)在《以进口保护促进出口》一文中证明,在寡头垄断市场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采取较高的进口关税来保护本国具有战略性意义的产业,降低其边际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出口竞争力,从而促进出口,成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翻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1985)在《贸易政策和市场结构》中对以往所有关于贸易理论的新思考作了全面的总结,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框架,被认为是新贸易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对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证研究中,西方学者Dixit(1988)利用校正模型对美国汽车行业实证分析奠定了该理论经验分析的基础;Baldwin and Krugrnan(1988)研究了日本和美国的半导体芯片市场,证实了贸易保护起到了促进出口的作用;其后,SteveMcCorrison and Ian Shelden(1993)对英国化肥市场进行了研究,证明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

在我国,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证研究同样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在盛斌(1998)、胡昭玲(2000)、孙文远(2004)对我国汽车行业的实证研究中,以及胡昭玲(2001)对韩国半导体行业和陈红蕾、吉缅周(2005)对我国合成橡胶行业的经验分析中,都充分肯定了战略性贸易政策在相关行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体而言,大部分实证分析考虑的是关税即进口保护的政策效果,尚未从出口退税即出口促进政策角度来考察贸易政策的效果,且实证检验中多集中于对汽车行业的研究,对传统的行业如煤炭行业等尚未涉足。再者,考察贸易政策效果时,均未考虑到经济的外部性。本文试图通过对煤炭行业的实证分析,弥补以上研究缺失。

二、煤炭行业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分析

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能源的补充和支持,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看出,中国是仅有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中拥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我国电力燃料的76%、钢铁能源的70%、民用燃料的80%、化工燃料的60%均来自于煤炭。我国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各占世界的30%左右,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

1.煤炭行业的市场结构

根据我国学者李琼等人(2004)的研究,我国煤炭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达到了42.3%左右,属于寡占行业。以山西省为例,2005年全省煤炭产量为5.54亿吨,其中国有重点和地方国有煤矿产量占62%,大集团、大公司的产量已占到全省的一半以上。

2.煤炭行业的规模经济

煤炭行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行业,是典型的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规模经济特征。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报告,我国煤炭生产正在向100强企业集中。该协会公布的“2006全国煤炭工业100强企业”中,90家煤炭生产企业生产原煤约11.45亿吨,占当年全国原煤总产量一半以上,其中前10名煤炭生产企业产量约占当年全国原煤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前20名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累计4070亿元,占100强企业销售收入的近70%。

3.煤炭行业的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指阻碍企业进入特定市场的各种因素总和。包括消费者偏好、对重要资源的占有权、企业对关键生产技术的垄断、政府的政策或者法律限制、显著的规模经济等。行业的进入壁垒越高,市场的保护程度就越高,其竞争程度也越低,越有可能形成大企业支配市场行为。根据我国学者马建堂的研究,我国煤炭行业属于高的进入壁垒行业。

由此可见,我国煤炭行业符合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条件。在发达国家,受制于其环境政策和产业政策,高污染的煤炭行业处于萎缩状态,增长缓慢甚至是负增长。我国对此行业的扶植,遇到的外界阻力会相对于高科技行业较小,政策的成功可能性较大。那么我国出口退税政策在煤炭行业的实施效果究竟如何?需要用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的实证分析进行检验。

三、煤炭行业出口政策的效果评价

(一)基本模型的设定

本文采用Dixit(1988)的校正模型,其前提假设是:两个市场:国内市场设为1,国外市场设为2;产品要求:两个市场生产的产品为不完全替代品,可以是成份、促销或包装的不同,但同一市场生产的产品为完全替代品。

1.需求系统的结构

作为基础的能源产品,一般情况不直接用来消费,其大部分需求来源于炼钢企业、发电企业或者是其他需要能源作为原料或者动力的企业。假定总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则煤炭下游企业对国外和国内煤炭的直接需求函数可表示为:

Q1=A1-B1P1+KP2

(1)

Q2=A2-B2P2+KP1

(2)

其中所有的参数A1、A2、B1、B2、K为正的参数,且(B1B2-K2)>0。P1和P2是价格,Q1是国内产品的需求量,Q2是国外产品的需求数量,相应的反需求曲线为

P1=a1-b1Q1-kQ2

(3)

P2=a2-b2Q2-kQ1

(4)参数a1、a2、b1、b2、k依然为正,且(b1b2-k2)>0。

假设下游企业的投入要素仅仅是国内和国外两种产品,且其生产函数在形式上具有二次型,为简化计算,假设下游企业的产出价格设为1,则下游企业的利润函数和生产函数分别为:

L=μ(Q1,Q2)-P1Q2-P2Q2

(5)其中μ(Q1,Q2)=a1Q2+a2Q2-1/2(b1Q12+b2Q12+2kQ1Q2)

(6)

此处,需借助煤炭市场的总弹性占和国内外煤炭的相互替代弹性σ方能解出上述参数:

2.生产厂商的决策行为

我国一家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函数为:π=(p1-c1)q1,其中q1是一家生产企业的产量,p1是其销售价格,c1是其生产成本。设行业中有家企业生产总数量为Q1,对a1,的一阶导数加总并考虑出口退税政策的影响,可得:

p1-c1+Q1V1+s

(9)

其中V1是总的假定变量系数,在古诺竞争方式下V1=b/n。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V1=0。随着n的增加,实际行为比古诺方式更具竞争性,反之则相反。

相应的外国生产企业的利润函数可以表示为:

p2-c2+Q2V2+t=0

(10)

其中t是我国对进口煤炭施加的关税,V2是相应的假定变量系数。

3.国民福利和最优政策水平

本国政府的目标是国民福利w最大化,即本国煤炭生产企业的利润、煤炭消费企业的剩余、政府的税收利益最大化,则有:

在此基础上,可以计算出最优关税和出口退税,代入(3)、(4)、(9)和(10)式并联立,即可解出该情况下均衡的Q1、Q2、P1、P2。进而可以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国民福利并分析政策效果。

(二)模型参数的估计

本文研究的是出口促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效果,由于我国自2004年起,逐步开始取消煤炭行业的出口退税,煤炭行业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扶持减弱,为使实证结果准确,本文使用的数据至2003年止。

表1中是为了获得模型的参数所需要的外部数据,包括数量、价格、弹性和成本等,其中国内煤炭的销量等于其国内的产量减去出口量得到。2003年国内煤炭总产量、出口额、出口数量、进口额和进口数量均来自国研网(drcnet.省略)能源行业报告。由于煤炭价格的政府管制,国内煤炭的价格比较难获得而且其价格不能反映市场需求,因此为了得出合理的价格,本文应用煤炭的出口额除以煤炭的出口量来代替煤炭的市场价格。进口煤炭的价格是用2003年中国煤炭的总进口额除以进口量得到进口煤炭的年平均美元价格,再乘以2003年的美元对人民币的年平均汇率得到的人民币价格。汇率则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的金融数据。

而两个弹性数据ε和δ由经济计量方程估计得到。本文使用了时间序列数据(1990-2003),用对数线性回归方程来估算弹性值。方程(14)和(15)分别用来估计煤炭行业总市场弹性ε和国内外煤炭行业之间的替代弹性δ:

其中Q=Q1+Q2作为煤炭市场的总需求;P是P1和p3的加权平均,权数是各自销售量占总需求的比重;GDP是历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使用E-Views3.0软件,得到煤炭总市场弹性ε为0.2504,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国产与进口煤炭之间的替代弹性δ为3.0438,在5%的显著水平下通过。 直接获得成本数据c1和c2比较困难,c1由2006年煤炭行业报告中得到的数据整理得出,c2由Asia Pacific:Metals&Mining.Goldman Sachs Global InvestmentResearch,August 15,2006中整理得到。从获得数据来看,在煤炭市场上国内煤炭销量大大超过进口煤炭,价格也略低,在成本方面国内厂商占有优势;总市场弹性显示煤炭市场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这与煤炭作为能源产品的性质相符。

由表1的实际数据可以得到(1)-(4)式中所含的需求系统参数,计算结果列在表2中。

有了需求系统参数通过(9)和(10)式联立,用2003年出口退税率13%,进口从价关税率为20%的数据,可以估计推测变量的参数值,结果列在表3中。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运用表2和表3中的数据,可以进行模拟比较不

同政策的实施效果,如表4。

1.政策对价格和产量的影响

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政策的实施对国产和进口煤炭的价格都有影响,只是不同的政策对价格影响的幅度不同。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使国内煤炭的价格下降幅度达到了69.92%,而国外煤炭价格下降的幅度也达到了57.90%。国内销量大幅度的上升,增长比例为19.64%。当出口关税和退税同时实施的时候,国内煤炭价格下降的比例同仅实施退税的效果一样,国内的销量保持不变。煤炭价格大幅度下降的同时,销量上升的幅度并不明显,因为煤炭的需求弹性较小。这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同现实的煤炭价格相比,国内和国外的煤炭价格都明显偏低,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重要能源,合理的价格才能真正反映其价值,但是我国煤炭行业长期都是政府控制价格,使煤炭的现实价格不能反映其真正价值,因此也造成目前煤炭行业所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对煤炭价格的改革势在必行。 br>

2.政策对国民福利的影响

经过计算得出最优的政策是仅实施退税的单一政策,此时的关税额为0,退税额为232.8475元,国民福利为87243175.34元,国民福利较仅实施关税贸易时增长了3.7%。在最优出口退税政策前提下,本国厂商利润增长幅度达到了43.81%,国外企业虽然与仅实施关税政策相比,销量和利润都有所增加,但是在综合政策条件下,国外厂商的利润又降为零,可以看出出口退税政策即战略出口政策具有明显的利润转移效果。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关税政策的效果非常明显,最优关税的实施使得煤炭进口成为不可能,国内煤炭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但是由于煤炭属于基础能源,需要一定的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因此所实行的关税政策值得考虑。

3.政策调整的原因分析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出口退税政策可以起到利润转移的效果,同时可以提高国民经济的福利,这样的政策是可行的,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政策会被取代?本文以山西煤炭业作为例证,从外部性加以考虑。

(1)煤炭行业的贫困化增长问题

山西的原煤年产量约5亿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3/4的煤炭运往全国各地,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12,供应全国28个省(市、区),支撑着4000多个大、中型企业用煤,正因如此,山西的比较优势也集中在能源的生产和出口方面,经济发展主要依托于初级煤炭开采业务。山西工业经济属于资源导向的重型结构,国有工业企业的产值、重工业产值、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分别占工业总产值的70%。山西省是全国最大的炼焦用煤资源基地,炼焦用煤资源探明储量1245.9亿吨,占全省煤炭资源的一半左右,全省焦炭产量约占全国的40%,世界的六分之一,山西省供应出口焦炭货源占全国的近80%,焦炭出口量占国际焦炭市场交易量的48%左右。可以看出,山西煤炭行业符合了巴格沃蒂效应的前提条件。

自1993年国家放开煤炭价格以来,煤炭市场一直处于“计划煤”与“市场煤”的双重价格体系之下。事实上重点煤炭合同价格往往低于市场煤价,由于两种价格的同时存在,人为地扭曲了煤炭价格,使煤炭行业的利润水平长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由于我国煤炭能源属于国家计划定价产品,因此其价格和其自身的稀缺性与价值背离很多,而且能源由于其特殊性,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持,可替代的产品又少,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弹性很小,这样随着山西煤炭商品的大量出运,山西的经济却越来越贫困。

(2)生态灾难

山西长期作为国家的能源基地,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生态环境、人民健康、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沉重代价。不仅山西的人均收入排在全国的倒数地位,而且环境的恶化,水土流失、土地塌方、地下水破坏、植被衰退、空气的污染,严重威胁着山西人民的身体健康。由于煤炭资源的大面积、大规模、高强度开采,矿区生态系统失衡问题进一步突出,煤炭开发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矿区社会安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相关部门做过研究, “我们在西部调查的基础上作了分析,损失大约为国内生产总值的11%”,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在白皮书新闻会上如是说。我国为环境保护投入了巨大的资金。据统计,1996-2004年,中国环境污染治理投入达到9522.7亿元人民币,占同期GDP的1%。2006年,环境保护支出科目正式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空气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3%⑧。

当然除了外部性,也有许多其他的原因如能源安全问题、政治问题等促使政策改变,但是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明确负的外部性所带来的整体效益的下降,从而更好地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政策变化的原因。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使用2003年我国煤炭行业市场的数据进行经验研究,分析了三种政策的实施效果,即进口关税政策、出口退税政策、同时使用出口退税和进口关税的政策。通过模拟得出的结论是:煤炭行业的出口退税政策的确起到了转移国外利润,增加国民福利的作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煤炭行业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考虑到煤炭行业巨大的负外部性、能源稀缺性等因素,我国煤炭行业政策由鼓励出口转向限制出口的转变是必然的。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对相关能源产业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贸易政策。鼓励进口,同时限制出口是煤炭和相关能源行业较好的政策选择,因为一方面可以实现寡头垄断行业中厂商的利润转移,使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最大限度地减低能源开采的负外部性;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外贸顺差的压力过大,能源产品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很高,于是对降低该类产品关税鼓励进口的呼声很高,所以对能源产品的出口关税限制(现行政策)、进口鼓励政策,有利于解决我国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再者,对不可再生性能源产业的保护,还可以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第二,产业政策。鼓励进口、限制出口的贸易政策并不顺应WTO贸易自由化的宗旨,因此需要国内的产业政策来加以配合。

1.加大能源产业的成本,抑制能源产品的需求。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能源行业的成本太低,政府可以考虑加大能源开采的成本,以达到控制出口的效果,如征收资源税、土地税以及采矿后的环境治理税等。另一方面从需求入手,规定能源需求企业的使用标准,促使企业投入科研力量对能源产品进行再次加工,有效地提高能源产品的利用率。

2.对于能源产业,政府应实行统一的领导,协调能源工序各方的目标,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避免低级分散管理的局面。成立有效的能源企业联盟作为中间纽带,在协调政府与企业关系方面发挥作用。

篇4

就在尚德准备赴纳市上市冲刺时,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杜获知这一消息飞抵无锡。“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马杜的这句话打动了施正荣。

2005年末的无锡,天气虽有些阴沉,无锡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Suntech)董事长兼CEO施正荣的脸上却始终阳光明媚。作为专业制造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的尚德掌门人,施正荣对“阳光”总是格外青睐。

12月14日,无锡尚德(STP)在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纽交所门口时,也宣告尚德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民营企业。从此施正荣便无法沉寂,这位喜欢听歌剧的“海龟”今后的一举一动将受到更多人关注。

目前施正荣持有6800万股无锡尚德股权,占总股本的46.89%,按2006年1月14日收盘价格计算,其身价已达到23.87亿美元,即便不算其持有的150万股期权,其身价也早已超过由福布斯排定的首富――荣智健的16.4亿美元。

“过去无锡的旗帜是以荣家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而如今是以施博士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谈到。

或许由同样来自无锡的施正荣,代替荣家的中国首富地位,无锡是最为乐见其成的。

相比23.87亿美元的身价,施正荣的厂房却略显简陋,这也见证了尚德超常的发展速度。这位为IPO路演包机大喊“真爽,像总统”的中年人,如今在光伏产业有着一言九鼎的地位,目前尚德位居光伏产业第5位,同时也是专业光伏产品制造商中市值最高的企业。

“科学家”施正荣

“我更喜欢当科学家。”尽管已成中国首富,但施正荣却讳谈“企业家”,在他心目中,或许科研才是他最大乐趣。

施正荣的履历的确更像科学家。

在1986年取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硕士学位后,施正荣留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师从“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教授,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分别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光伏器件和系统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项目科学家、薄膜硅太阳能电池研究组经理和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执行研究董事。

但在25岁前,施正荣可从没想过要当什么科学家。

“当时是一门心思想出国,从没想过要成为一个科学家。”在1988年出国前,施正荣总觉得自己并不是做学问的料,到国外得去学做生意,但在出国后,一旦静下心来,却发觉做学问其乐无穷。对此他反思道,“在国内知识分子还得考虑分房子,生活过得很贫寒,而在国外生活没有后顾之忧,集中精力做学问。”

施正荣自认并不是“死读书”的人,他毫无一丝知识分子的拘谨,“出国第一步,赶紧把老婆弄出去”。于是每到周末他便西装革履地出去找工作,他会跑到日本餐馆用纯正日语说句,“初次见面请多关照”,而这也是他仅会的一句日文。在国内从不烧菜的他,愣是学了个厨师证书,做起了美国菜。

但在帮老婆赚够学费后,施正荣开始把精力放到学业上去。而在咖啡馆得连续工作16小时的经历,让他对读书更加珍惜,“在经历蓝领的艰辛后,才发觉当白领的可贵。”施正荣笑着说。

随后施正荣师从马丁・格林教授,并于1991年获得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博士学位,成为新南威尔士大学历史上攻读博士学位时间最短的博士生。1995年,他在澳大利亚一手筹建了世界领先的太阳能研究中心,对第二代多晶硅薄膜太阳电池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开发工作。他本人持有10项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的发明专利,成为太阳电池领域一流的专家。

“我喜欢折腾,”作为澳大利亚太平洋太阳能电力执行研究董事的施正荣,此时却不甘心继续从事R&D(研发)方面的工作,他雄心勃勃。“科研成果必须产业化,才能得到新的发展。”而此时国内开始认识到光伏产业的发展潜力,施正荣动起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一夜暴富后,您如何看待财富?”这是上市后,施正荣经常遇到的问题。而他的回答是:“没有这14年的积累,就不可能有尚德今天的成绩。”

“工程师”施正荣

2000年,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学成归国,身上仅带有几十万美元的现金,开始创业。“现在想想风险还是蛮大的,当时要什么没什么。”

在走访了上海、大连、无锡等多个城市后,一个偶然的机遇,无锡市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部经理张维国发现了施正荣的项目。他认为,太阳能发电是个不错的想法,于是找到了施正荣。

在尚德创立过程中,无锡市政府的确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施正荣回忆,当初为凑够600万美元的资本金,他曾在投资人门口苦坐3个小时,却连人都没见到。但在政府老领导一声号召下,无锡小天鹅、山禾药业、水星股份等股东迅速集资600万美元。

在尚德成立过程中,无锡新区领导曾表示:“我们就是要吸引像施博士这样的科学家到无锡做老板”,无锡市分管工业的副书记更是指出:“谁要是把施博士放走了,市委和市政府将追究其责任。”对此施正荣感叹,“别的地方都让我当主管技术的副总,只有无锡放手让我做老总。”

谈及当初成立尚德,目前担任尚德副总的张维国觉得,他曾做过不少投资项目都不成功,得出的教训就是“风险投资关键是选人”。在得知尚德项目后,他马上飞往昆明与施正荣见面,而后又去澳大利亚考察其工作表现,“施博士为人坦诚,人品好是与其合作的关键。”张维国说道。

而尚德几乎是张维国负责的最后一个风投项目,也是最成功的一个。

在构建股权比例时,张维国坚持施正荣应占25%股份,其中20%作为技术股,另外5%必须支付现金,“外方投资者必须提供一定现金,”于是施正荣几乎把其在澳大利亚的所有积蓄投入到尚德中。

但初次创业的施正荣,却发觉处处是艰辛。

当时由于设备尚在调试期,尚德根本谈不上运转,甚至施正荣从澳大利亚带回来的两名“嫡系”,由于看不到希望,也离开了尚德,于是有人开始质疑,“洋博士到底行不行啊”。

在最危险的时刻,尚德甚至有两个月连工资都发不出,靠股东担保、银行贷款才渡过难关。让他更感窝囊的是,10万元的工程合同,在款已预支一半的情况下,工程公司员工都冲进他的办公室耀武扬威,要搬走设备抵债。在设备抵达尚德前的日子里,这样的事情一个星期可能发生好几起,气得施正荣直想“骂街打架”。

就连从无锡经委主任位置退下来担任尚德董事长的李延人,也受到了极大压力,有朋友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对他说,“你风风火火一辈子,怎么退休抓到这么一个烫山芋啊。”

此时内心倔强的施正荣暗暗发誓:“哪怕做死在无锡,也不能给这帮人丢脸。”

从2002年3月到2004年底,施正荣带头只拿1/4工资。从尚德创立就一直担任其秘书的尚德CEO助理邵华千记得,当时施正荣几乎从早上8点到晚上12点都呆在生产线旁,哪怕再晚或刚睡下,只要接到故障保修电话,他就立刻赶到。

“当时我觉得走路连脚后跟都痛。”施正荣说道,甚至有同事担心他会得小中风。

施正荣在尚德的这种窝囊感,一直到尚德第一期10兆瓦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转换效率甚至超过了原先对董事会承诺的14%,才得以结束。

“战略家”施正荣

如果说在创建尚德时,施正荣更象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话,在第一条生产线投产后,施正荣逐渐认识和体会到,总经理的管理范围和责任远远超过了一个科学家的职责,其对太阳能电池市场发展的判断将决定尚德发展的速度和潜力。

尚德的成功固然有必然性,但也有其幸运之处。用施正荣的话说,“是一环扣一环,哪里出错了都不行,很惊险。”

2003年6月,根据其对未来太阳能电池市场的判断,在兜里没有一分钱的状况下,施正荣向董事会提出了扩产第二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提议。2003年底尚德25兆瓦电池生产线的扩产,对尚德来说非常重要:“若不抓住这机遇,2004年黄金市场就错过了,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我们没产能啊。”

2004年初,施正荣再度提出扩产25兆瓦的建议,2004年8月,他又提出继续扩建50兆瓦电池线的提议……

2004年,由于德国通过新能源法,对太阳能等新兴能源发放政府补贴,太阳能电池市场一下子爆发。即便2006年尚德已拥有150兆瓦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能力,产能3年增加12倍的情况下,其产品仍供不应求。

而在构建光伏产业链上,施正荣也表示得想当明智。

由于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导致上游――多晶硅的紧缺。里昂证券去年曾指出,未来两年,硅料供应紧张是太阳能行业最主要的风险。如果其中某些公司无法获取足够的原料供应,将会造成盈利增长波动的风险。

在构建产业链上,施正荣亦早有布局。早在2004年以前原材料尚不紧张时,他就在镇江参与援建两家切片厂,并无偿给予知识帮助,如今即便在原材料紧缺时,这两家厂生产的硅片也全部供应给尚德。在获得IPO资金后,施正荣更是全力投资洛阳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建设中的洛阳中硅规划硅原料基地将拥有千吨以上的年生产能力,这对洛阳尚德的原料供应提供了充足的保证。

此外张维国表示,尚德在原材料紧缺时,仍敢大规模扩充产能,就是因为施正荣早在2005年就预计到原材料出现的紧缺局面,与大供应商取得了紧密联系,目前其原材料已得到基本保障。

由于需求暴增,从2004年开始,太阳能电池组件价格便开始迅速上涨,在这种情况下,施正荣仍决定维持每片组件3.4美元的价格,而市场价格已增加到3.6~3.8美元,尽管尚德的低价战略曾遭到同业的指责,但施正荣始终坚持信守合作伙伴的长期供货协议。

也正是“恪守信誉,才赢得市场朋友和今天的原材料。”张维国补充道。

“资本家”施正荣

在尚德逐渐壮大,特别是2004年业绩翻了20倍后,施正荣开始觉得,再不上市,融资和扩产都有麻烦。此外为吸引国际一流人才,尚德必须走向国际资本舞台。

2005年年初,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在开曼群岛设立,控股尚德电力。5月,由高盛、英联、法国Natexis、尤科、西班牙普凯等国际著名投资基金共私募了8000万美元的资金,从而完成了对尚德所有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使尚德成为一个海外公司百分之百控股的外资企业,合法地完成了海外重组,迈出了海外上市的关键一步。

在成功登陆纽交所前,其实施正荣也曾考虑新加坡资本市场,后又想到香港上市,考虑了纳斯达克,唯独没有想到纽交所。

然而就在尚德准备赴纳市上市冲刺时,纽交所董事总经理马杜获知这一消息飞抵无锡。“你是中国最大的太阳能企业,理所当然要到世界最大的资本市场融资。”马杜的这句话打动了施正荣,尚德也最终决定改道纽交所上市。

2005年12月1日起,施正荣开始为尚德控股进行全球路演。据尚德CFO张怡介绍,尚德一共进行了80多场的路演。而在刚进行完香港、新加坡的路演后,尚德的股票便已全部卖完了,在新加坡机场,看着回上海的班机,张怡甚至有心情开起了玩笑,“要么我们回家吧”。在尚德和投资人的交流中,一对一(路演)投行下单率97%,一对多下单率也达到94%。

谈到上市对公司发展的影响,施正荣认为,海外上市将对企业的财务和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对招募人才也有相当帮助。在上市前,尚德完成了对管理团队的改造,比如,施正荣从澳大利亚请来了当年的同学任公司CTO,挖了一个德国人出任COO,又从德勤挖来了CFO。

在一次和众多投行、律师吃饭时,施正荣曾笑言,是“你们教会了我炒股”,但立刻有人纠正是“教会了卖股票”。不管如何,通过上市,施正荣又补上了资本市场这一课。

“布道者”施正荣

施正荣如今俨然是位新能源的布道者。

面对媒体上大量宣扬其个人财富的文章,他会直斥其“肤浅“,他更喜欢向记者讲述传统能源的成本上扬和资源紧缺,而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施正荣认为,太阳能上游材料缺货、成本过高等问题,都不是影响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是,政府对太阳能的接受及支持度。

以德国为例,目前许多德国家庭都在屋顶安装了太阳能发电系统,德国人口的很大部分都有很强的绿色环保观念,对于太阳能发电,电力公司会以较高价格收购。所产生差价将会平摊到每个老百姓身上,每家每户一个月多付出的电费约在1欧元左右。

“一度电只要增加2分钱,中国太阳能市场就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施正荣认为,如今太阳能电池成本较高的原因是没有形成规模,只要政府予以一定补贴,随着消费者需求量的上涨,太阳能电池的成本便会迅速降低。

为教育、培育市场,目前施正荣每年都会在国内召开尚德产品技术交流会,免费向社会提供100项太阳能电池应用案例。在他的努力下,目前尚德国内的营收比重已从2004的8%,提升到2005年1-9月的17%。但相比国际太阳能多用为民用发电,如今我国太阳能电池更多用于草坪灯,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等应用案例。

为推广太阳能应用,施正荣甚至还特别制造了一部太阳车,车中所有的电器设备均使用太阳能。而在为老家父母造新房时,施正荣更大量运用了新能源,非但屋顶装满太阳能电池板,在家中更是安装热泵等节能单位。“原先用电烧壶水要1度电,用热泵只有0.3度电,”

一个完整的施正荣

“现在施博士更加完整了”,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觉得,过去施正荣只是个知识分子,现在则全方位得到了锻炼,“逐渐多了企业家、资本家、社会活动家等多种身份。”

跟随施正荣多年的邵华千也觉得,施正荣在工作精力分配上也颇有变化,在项目建设期过去多为工程师,在发展壮大后,施正荣更像位社会学家,而在上市后,施正荣也开始将更多经历放到投资者关系管理上。

面对尚德的快速发展,竞争对手也开始钦佩,施正荣“技术不错,想不通这小子管理还可以。”

对于尚德、乃至尚德人的快速成长,施正荣觉得还主要“靠员工去悟,没书本照抄,资本又是一个台阶。”

尽管如今在公司,施正荣仍非常喜欢讨论具体技术问题。但在管理上,施正荣也在努力精进,设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纽交所上市,施正荣离开公司近两个月,公司仍能照常运转,甚至超额完成任务,他对此甚为欣慰。

谈及未来,施正荣觉得,运用新能源,今后建筑将更为节能环保。或许有了新材料、新能源的支持,坐在房间里不用开空调就会拥有如同海滩的清新自然,“这是尚德未来会做的事”。

“科技创新,有了知识技术,赚钱很容易。”施正荣说道。

谈学明:退更是支持

“没有平和的心态,2005年那事搞得定吗?想想当时是什么日子?”“两个春节没过好了,希望这个春节能过好。”施正荣曾感慨地说。

施正荣并不愿多谈,2005年国际基金是如何实现对尚德国内股东的股权收购,以及管理层为此发生的变化。

显然无锡尚德能合法地完成了海外重组,迈出了海外上市的关键一步,离不开无锡市政府的鼎立扶持。

面对外界质疑,无锡副市长谈学明直接指出,“政府风险投资,进是支持,退更是支持。”

“国资不是贱卖,而是赚得多了。”在此次国有股东退出尚德的过程中,谈学明认为,政府的风险投资分别取得了10-23倍的收益,远远超过了预期的回报,这种回报在国企中从无先例。此次收购定价完全按照企业制度和有关法律履行手续,不是政府说多少就是多少,完全是企业行为。

谈学明认为,无锡尚德的上市,政府并不想赚钱,“而是获得投资环境的回报”。

无锡作为一个两头在外,缺少资源的城市,正在积极探索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而尚德就是无锡产业转换提升的标竿。

时下太阳能正“热得烫手”,据里昂证券统计,在疯狂的能源市场的驱动下,2004年6月到2005年4月的10个月时间内,太阳能行业销售收入增长33%,税前利润增长85%,全球太阳能股票价格平均上涨了133%。

在无锡尚德(STP)上市后短短一个月内,其价格(截至2006年1月14日)较其发行价已飙升了134.73%。

“太阳能市场无穷大,根本不用考虑市场,要做的就是降低成本,让更多老百姓能用上太阳能。”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施正荣说道。

尚德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收达到1.37亿美元,同比成长185%,纯利达到0.3亿美元,同比成长233%。“工厂天天加班,还是有货车等在工厂门口提货。”尚德副总张维国补充道。

里昂证券出具的行业报告中指出,预期到2010年,全球太阳能产量将在目前基础上增长4倍、销售收入增长3倍、利润增长3倍。

不用考虑市场,只要迈步狂奔,或许这就是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

政府支持

《京都议定书》的签订,以及石油价格的飞涨,迫使各国提出雄心勃勃的新能源发展计划。以德国为例,《再生能源法》规定太阳能作为主要的替代能源,并且保证不但政府补助民间装设太阳能模块,更保证以一定费率购回电力,致使太阳能电池需求迅猛增长,并出现供需失衡局面。

虽然2005年德国政府更迭期间,太阳能股票出现了一定波动,但里昂证券认为,在选民要求环保的压力下,德国政府的决策不会发生变化,事实上也的确没有。即使德国太阳能政策可能会改变,全球对太阳能也有大量的后备需求。这种需求是由全球40多个市场对太阳能的强大政策支持驱动的,并且导致目前太阳能供应商处于销售一空的境地。在里昂证券列出的长长一串国家名字中,中国名列其中。

我国早在2005年2月,就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而且在“十一五”规划中,我国政府要求到2010年,单位能耗比2005年下降20%。至2010年15%的电力供应将由可再生能源提供,而目前的比例远不足1%。

施正荣觉得,太阳能上游材料缺货、成本过高等问题,都不是影响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因;最重要的是,各国政府对太阳能的接受及实际支持度。“只要政府推一把,市场起来,成本会下降很快。”施正荣估计,太阳能产能增加1倍,成本就能降低5%。

“中国每度电上涨2分,中国太阳能市场就会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施正荣说道。

原料紧缺

究竟什么能让“热得烫手”的太阳能冷却,或许只有紧缺的原料了。

里昂证券研究报告指出,未来两年,硅原材料供应紧张是太阳能行业最主要的风险。如果其中某些公司无法获取足够的原料供应,将会造成盈利增长波动的风险。在目前情况下,只有拥有原料,产品销路似乎并不是问题。

据施正荣表示,过去由于整个光伏产业的规模还偏小,原材料多来自半导体产业弃用的边角料,但随着光伏产业的快速发展,硅原材料已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而原先垄断原材料供应的全球厂家,也均乐见于原料涨价,并无扩产准备。

但施正荣认为,半导体使用的高纯度硅,对光伏产业而言实在有些“奢侈”,未来随着光伏产业的壮大,符合光伏产业精度的硅原料定会出现。此外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下游客户有着非常大的动力来提高硅料的使用效率,目前尚德就在努力研发第二代薄膜太阳能电池。

据调查,硅原料的每瓦用料从2004的13克减少到2005年的12克,2006年将进一步下降到11克。这等于在相同的硅料用量下2005年新增了100MW的产量,2006年新增了225MW产量,相当于2004年全年产量的20%。

或许未来原料不再是问题。

中国力量

在全球光伏产业前10强中,有两家中国企业的名字,分别为第5位的无锡尚德,以及第9位的台湾茂迪。借助“热得烫手”的太阳能概念,茂迪也将从事IC设计的联发科赶下了台湾股王的位置。

在光伏产业如今已有定论,2008或许2010年以后,中国将崛起为全球主要的太阳能制造基地之一。

或许此次“中国力量”的崛起,靠的不仅仅是低成本。

目前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的70%来自原材料,中国人力成本的优势并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施正荣也认为,中国发展光伏产业不能仅仅凭借低成本,过去国内一些厂的倒闭,也证明只有“把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结合起来”,企业才能发展。

与国际先进光伏制造企业不同,尚德建立了一套最低成本的制造模式。运用中国的人力优势,采用半自动化的生产线。施正荣认为,全自动化制造技术比较固定,而半自动化设备的优势是具有弹性,尚德研发的新技术,马上就能运用到生产中去。

篇5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周期 衰退 结构性衰退

中图分类号:F830.4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6-07-04

美国经济衰退已经没有悬念,关键问题是这次衰退能持续时间多久,冲击面有多广,这不仅关系到世界经济的走向,也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运行。目前,国际国内金融界对美国经济衰退问题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典型两种不同的声音分别是:以索罗斯为代表的“悲观主义”认为,这次美国次债危机将是“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另一种“乐观主义”的代表是美国财长保尔森和“股神”巴菲特,他们认为美国“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美国经济正在复苏。

美国经济到底走向何方?针对这一扑朔迷离的经济命题,我们对美国经济周期和经济运行进行深度分析。

一、次级债风波是本轮经济周期的终结者

(一)全球经济与美国经济周期的终结

07年爆发的美国次债危机不仅是2002-2007年美国经济周期的终结者,也是2002-2007年全球经济周期的终结者。2002年,在美联储连续降息后美国联邦基准利率达到历史性的低点1%,美国经济和全球开始了扩张性的经济周期繁荣,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为代表新兴国家等经历了“黄金5年”。2002-2007年期间,美国经济经历年均2.9%增长率;全球经济年均4.56%高增长;中国和印度分别取得年均10.6%与8.6%超高速增长。

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是无法抗拒的。历次经济周期均由扩张开始,信贷收缩结束。2002-2007年全球经济迅速扩张的背后是以美联储为首的各国央行低利率刺激信贷的结果,同样本次经济周期将以次债风波导致金融系统信贷收紧而结束。2007年第三季度美国全面爆发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扩张的步伐嘎然停止(见图1)。全球经济将从5%的高增长下滑至2008年的3.7%左右。美国2007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为0.6%,远远低于三季度4.9%的经济增长率。2008年第1季度,经济增长率为0.6%(见图2)。

(二)美国经济衰退的证据

尽管按照传统标准(以GDP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作为判断经济是否陷入衰退的依据),美国经济还不算是真正意义的衰退。但是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采取上千亿美元资金注入和财政救助,勉强将美国经济拉到零增长之上,自07年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已经连续两个季度GDP下降到1%以下。如果不是存货变动的正向贡献,08年第一季度无疑将是负增长。但存货变动显然不具有趋势性意义,第二季度经济增长将难以期待来自存货变动的正向贡献。

对主要依靠内需拉动的美国经济而言,当前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国内个人消费支出增长的显著放缓。在此次危机中,美国经济增长的趋势性动力――消费已经彻底丧失了根基,美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已经降到15年以来最糟糕的状态(图3)。我们知道,美国经济是建立在旺盛的国内消费需求基础上的,它的居民消费需求占到了GDP的70%以上。而在美国居民财富中,房地产这种资产的持有方式比例较高。因此,房地产市场在美国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次房地产市场的信贷危机,致使美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从2006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直在下滑,住房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美国居民财富缩水,通过财富效应使得居民消费支出下降(图3)。另外一方面,房价下跌使居民提供的抵押品价值下降,得到的消费信贷也会下降,这也会造成消费支出的下降。正如4月30日,美联储对美国经济的预测:“家庭和企业开支受到抑制,就业市场进一步走软,金融市场仍承受相当大的压力,信贷紧缩形势和住房市场收缩加剧可能对未来几个季度的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在经济景气迅速下滑的背景下,美国公司业绩出现剧烈下滑,企业业绩(利润增幅)迅速恶化,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企业业绩出现大幅负增长。从美国经济运行指标看,先行指标(leading indicators)已经连续半年下滑,年化增长率为-8%左右,这预示着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同步指标(coincident indicators)也处于下滑“拐点”,这说明在未来6个月,美国经济基本面仍将进一步恶化(见图4)。

二、这次经济衰退是美国战后“最严重的衰退”吗

(一)次贷危机与战后其它经济衰退对比分析

从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宏观数据分析来看,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和五次衰退,即:

(1)20世纪70年代滞胀造成的经济衰退。1974-1975年发生了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75年的失业率达到8.5%。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仍然很高,当年的消费物价上涨7%。该时期美国的GDP增长缓慢,CPI处于较高的水平,即属于低增长、高通胀的滞胀时期。

(2)20世纪80年代初,由石油价格上涨引起,美国进行温和通胀所引发的经济衰退。美国经济在1980-1982年呈现W型运行态势。

(3)20世纪90年代初,由80年代美国较长经济增长中累积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所引发。1990年7月至1991年3月,历时8个月。在进入这次经济衰退之前,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上升,实行了紧缩银根的所谓“软着陆”政策。由于货币政策不当,美国金融领域出现危机,导致存量调整引发实体经济运行下滑。

(4)科技股泡沫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美国再次进入繁荣时期,尤其是从1995年开始的网络泡沫,投资者从网景、亚马逊、美国在线等公司极为成功的上市中受到鼓舞,相信了“投资网络产业一年抵得上投资传统产业一百年”的神话,使网络概念股的股价在纳斯达克市场上一路攀升。1999年美国圣诞节前纳斯达克股指曾一举跨过了4000点大关并一路走高,2000年3月10日上升到有史以来的最高位5048点。同时,由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美国进入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期,并继续保有创新和持续发展的动力。20世纪末世界范围互联网泡沫的结束对美国虚拟经济形成了一个负面冲击,2001年美国经济增速趋于0,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美国股市进入了长达三年的调整。

(5)2007年的次债危机。2002年以后,在宽松的货币资金环境下,美国经济与全球经济进入信贷扩张时期,美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进入“黄金5年”,直至2007年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国经济增长放慢,再次出现衰退迹象区间,股市再次进入调整。

通过比较美国经济周期,可以发现本次的次贷危机与历次美国经济危机存在较大差异:

(1)从政府作用看,延续了美国政府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双重”救助措施:历次危机中,美国政府的救助能力大大对冲了危机本身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冲存量调整引发实体经济运行下滑。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1年内联邦储备委员会连续11次降低利率,同时政府刺激经济的财政措施也随之出台,美国国会通过11年减税1.35万亿美元的法案和三次注资1500亿美元;在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6个月内将利率从5.25%降至2.0%;美国政府出台总额1680亿美元的刺激经济增长计划。

(2)从危机时间看,不同之前危机的“V”型反转,而是呈现扁“U”型特征:90年代初和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经历的时间相对较短。第二次战后历次经济衰退平均周期为11个月,最长为16个月。尤其是90年代初和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经济衰退时间均不超过1年,经济景气迅速恢复,经济运行呈现“V”型反转。而本次次贷危机,由于房价调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美国GDP与私人消费的复苏也会较为缓慢。截至08年4月,美住房楼价已下跌了15%,预计2年内将比最高峰下降30%,下一步商业地产价格也将下跌,并拖累商业地产贷款出现问题。我们预计,本次危机持续时间将更长。在2010年之前,美国经济将不会走出低谷。

(3)从危机损害程度看,次贷危机损害度将超过战后任何一次危机:一方面,金融部门的危机比较严重,包括花旗银行在内的许多金融机构存在一定问题,而目前解决的前景仍不明朗;另一方面此次美国消费支出的问题,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衰退和次贷危机的影响,使得美国总需求中超过了70%比重的消费支出出现了很大下滑。因此,这次美国经济陷入衰退,无疑比前面两次的衰退要严重,延续时间必将更持久。

(二)是否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

4月底以来,以美国财长保尔森和“股神” 巴菲特为代表的 “乐观主义”,认为美国“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美国经济正在复苏。是否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如何看待当前美国经济?

尽管第一波最强劲冲击波已经过去,这一轮冲击波更多体现在心理冲击层面和真实冲击的交织,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后续冲击波还会陆续到来,现在美国楼价的下跌趋势还在加速,这意味着现有的一些按揭余额当中所能收回的贷款愈来愈少。目前,美国房屋的建设开工减少了50%,而需求的降低更大,楼价下跌了15%,估计最多可以下降20%。到了2010年,楼市的价格可能会比最高峰下降30%。如果楼价下跌幅度达到30%,可能所有按揭的40%会出现偿付困难。美信贷危机的总损失,保守估计会达到5000亿美元,悲观估计会达到1万亿美元。

房地产市场出现的问题,又和次贷危机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它们是互为因果。在房地产泡沫时期房贷机构放松了放贷标准,发放了大量次级抵押贷款。房价下跌就造成了这些发放次级抵押贷款的机构出现亏损,很多放贷机构倒闭。由于金融创新,这些次贷抵押贷款通过打包的方式变成了可以销售的债券,被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持有。当这些房贷机构出现了亏损,就导致了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价值缩水。投资这些债券的金融机构,就产生了大量的坏账。

对于全球的投资者而言,次级债抵押贷款资产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源于这种债券评级高而低风险,因而吸引了全球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在次级抵押贷款引发的次债风波中,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sed debt obligation,CDO)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然而,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涉及次级贷款和次级债的金融机构都受到严重打击。花旗(Citigroup)、美林(Merrill Lynch)、UBS等众多金融机构损失惨重。

是否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是否次债危机已经接近尾声?我们的观点是次债危机远远没有结束,尽管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救助使得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大大缓解,市场恐慌情绪得到控制。从图6的美国房屋违约率数据看,美国居民的住房违约率仍在一步上升,我们预测次债危机造成的违约和金融机构损失在短期内不可能消除,次贷危机的后续冲击波仍将存在。2008年5月,UBS、AIG、Credit Suisse等金融机构先后爆出在08年第1季度巨额亏损的消息,也说明次债危机造成的金融业亏损还在延续(见表1)。

三、富有弹性:美国经济的结构性衰退特性

与历次经济衰退相比,尽管07年爆发的次债危机的潜在损失十分巨大,但对美国经济的冲击深度却相对有限。这背后的一种重要原因就在于:随着美国技术革面和产业结构调整,美国经济的弹性更强了。我们不能再以传统的眼光看待美国经济,美国经济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完成了经济结构调整,即构建了富有弹性的抗单一冲击的经济结构。不仅次债危机对美国经济冲击力减弱,而且120美元的高油价对美国经济冲击也大大弱化。

(一)从产业视角看,技术革命与技术创新对冲了美国信贷危机冲击

经历两次“石油危机”的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了二战后最为深刻的结构性调整。美国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汽车等传统工业的技术装备有了极大的改进,管理模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在美国不断完善的资本市场推动下,以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悄然兴起。从那时起,美国的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网络等高科技产业相继涌现并迅速在全球确立了领先优势,促使美国经济实现了产业升级。90年代后,美国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先导的新经济时代,其高科技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在一些附加值最高的尖端科技行业占有垄断地位。

经历90年技术革命后的美国经济结构,美国经济的“科技和电子”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结构的核“芯”,对外部因素对美国经济的冲击起到很好的抵御和对冲效果。2008年4月,美国智囊机构信息科技和创新基金会的总裁罗勃・阿特金森(Rob Atkinson)表示,尽管美国经济的很多领域都出现了下滑,但并没有迹象表明网络销售也陷入了低迷。目前,电子商务仍然在以四倍到五倍于传统零售行业的速度增长,IT(包括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Forrester研究公司公布的数据, 2007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不包括旅游服务)为1750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1%。Forrester预计,2008年美国网络零售销售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2011年将突破3000亿美元。

尽管次债危机给美国金融业和地产公司造成严重冲击,这两大部门的业绩和景气跌入低谷。但由于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科技股在美国股票市场表现卓越。2008年第1季度,Yahoo、Google、Intel、AT&T等科技和信息类巨头都获得超速增长的业绩,这充分显示了美国经济的弹性(各部门经济)特征。

(二)服务部门产出数据良好,减缓了制造业不景气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趋势性变革,服务部门的状况对于经济增长的趋势性意义在不断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制造业不景气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根据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非制造业指数52.0%,大大超乎市场的预期的49.1%。这是该指标继连续三个月处于萎缩之后重现的扩张趋势。作为领先性指标,这预示着美国未来产出回升的概率很大,将会刺激美国经济的增长。这也是美国经济将从08年3季度开始恢复的预期支撑之一。

与4月份就业报告中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大幅增加相一致,4月份非制造业就业指数从上月的46.9跃升至50.8,是拉动总指数的主要因素。而5月7日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劳动生产率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非农劳动生产率折合成年率较上一季提高2.2%,好于市场预期的1.5%,同比提高3.2%。 可以认为,现阶段劳动生产率正处于一个向上的周期性过程,这将为净出口这个新经济增长点提出支持。而稳健提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和增长缓慢的工资水平降低了企业的单位劳动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利润进一步下行的风险。

四、伯南克将把美国经济引向何方

次贷危机造成的影响在金融市场迅速蔓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采取了积极减息措施。这些激进措施对缓解金融市场危机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激进货币政策的背后是美国经济格局的演变。我们的观点如下。

(一)连续降息:美国经济下滑势头有望遏制

自07年8月美国次级债危机全面爆发以来,美联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激进的减息措施,7次降息已经使美国联邦基准利率从5.25%降至2%,累计降幅达325个基点(见图8)。美联储激进降息和美国政府的巨额注资,有助于缓和金融市场信贷紧缩的状况并减少经济面临的风险。

数据显示,美联储为主导的美国经济管理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救助已经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从3个月期以及10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利息差指标可以明显观测到。这两种期限的国债品种分别代表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而且一直被美联储用作国债到期收益率的统计指标。1968年1月到2008年5月期间的历次衰退来临之前,10年期国债恒常到期收益率与二级市场上的3个月期国债收益率的月平均差额均为负值。从长短期利率出现倒置的时间来看,这次出现倒置的时间要比2000年长短期利率出现倒置的时间要长,利差为负,说明陷入衰退。2001年,长短期利率出现倒置的时间只有5个月,2007年次贷危机持续的时间达到8个月,这说明本次经济衰退的时间跨度显著高于01年的互联网危机。2008年1月的美联储的激进货币政策和美国政府的注资,使得金融市场指标迅速改善,从表20的美国中短期利差走势看出,美国长短期利率差从1月开始迅速上升,这说明美国经济下滑势头在08年第2季度有望得到遏制(见图9)。

(二)弱美美元:符合美国本土经济利益

自07年8月以来,美元贬值超过10%,美元指数从81.7下滑至08年5月初的73.1。美元下跌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美联储不断地降息,降息就意味着美国资产收益率和欧洲、亚洲国家相比下降,这样就会使得美元下跌。因为大量的套利性资本会因此从美国流出,流入到欧元资产,日元资产或者是人民币资产。

由于美元较大幅贬值,美国出口迅速扩大,美国贸易逆差也出现了多年来难得的下降。从5月9日美国商务部公布的3月份外贸数据看,3月份美国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收窄,为582亿美元,低于市场预期的608亿美元,也较上月的617亿缩减了35亿美元。3月份的进口数据显示,美国的内需持续低迷。整体来看,美国的贸易逆差持续大幅收窄,净出口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将会进一步显现,净出口从以往拖累经济的角色反转成为推动经济的一大因素,2007年2季度以来三个季度对GDP增长分别贡献了1.1、1.2和0.9个百分点,这种趋势表明,净出口将在今后两年成为美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见图10)。

我们预计,2008-2009年,为对冲消费下滑的负面冲击,美国将继续推进弱势美元策略;随着美国经济在2009年中复苏,美联储将可能逐步提高利率以缓解通胀压力,美元弱势局面将在2009年得到扭转。

(三)反通胀:下一个货币政策目标

为了保持美国经济的稳步增长,美联储目前所需要掌控的经济形势非常微妙,美联储既要防止出现经济下滑的风险,又必须控制通货膨胀水平。美国经济增长大幅减速的同时,通货膨胀压力并未出现明显的减轻。数据显示,受高油价的驱动,尽管美国经济在降温,但通货膨胀率还在继续走高。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在截至4月份的12个月,美国消费价格上涨了4%,而去除能源和食品之后的核心消费价格也上涨了2.4%,超过美联储认为可接受的1%至2%的通胀范围。

与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一样,控制通胀也是美联储的主要政策目标。与过去几次降息声明相比,美联储2008年4月30日的声明在继续关注经济形势的同时,显然增加了对通胀的关注。声明强调“通胀前景的不确定性依然很高”,有必要继续对通胀发展情况进行“谨慎监控”。

我们预测,随着美国经济基本面的缓和,美联储将停止减息步伐。反通胀将成为美联储的一个货币政策目标。作为学者出身的伯南克,其最重要的学术理念主要有三点:抑制通货紧缩、中央银行应该积极向公众提供信息以提高透明度、央行应该设定固定的通货膨胀目标。不同于格林斯潘的经济增长为优先目标的货币政策导向,面对经济形势的缓和和通胀的日益严峻,伯南克在货币政策制定上将重新回到反通胀的政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