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科学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科学教学研究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环节中可以借助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开展教学活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几乎很少联系实际,而且对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比较少,无法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科学教学的效果不佳。

一、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

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现实生活。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利用生活经验完善科学教学体系,通过模拟生活情境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感受到生活的痕迹。教师要学会在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科学学习环境。通过模拟生活化情境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还能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消除学生的抵触心理,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知识的探究中。例如,在“环境和我们——垃圾的处理”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中垃圾处理以及垃圾分类的情境,通过这些学生熟悉的事物,有效提升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而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借助生活场景活跃课堂氛围

生活与小学科学教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开展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以生活为基础分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活跃科学课堂氛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师有必要分析教材的内容,并找出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联点,从而借助生活知识展开引导,并在与生活有关的内容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有必要关注学生的整体需求,引入合适的生活化内容,推动科学教学的开展。例如,在学习《一天的食物》的时候,考虑到“民以食为天”,因此学生在接触相关素材的时候探究的欲望比较高。尤其是在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其他同学分享的时候,教学的效果也更加理想。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主动结合自己一天的饮食情况与同学们一起分享。为更好地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调查家人一天的饮食情况。待学生完成调查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并展开进一步教学引导,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是新时期各学科教学中比较常用也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同样可以提升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生动、形象的生活情境中感知科学知识,更好地体验科学知识学习的趣味性,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价值,以使学生能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感知科学知识的神奇与魅力。例如,对于“声音的传播”这一课的教学,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玩了一个“打电话”的小游戏,即事先为学生准备了纸杯若干、棉线若干、大头针若干,然后让学生两两一组,用两个纸杯和一根棉线制作成一个“土电话”。制作完成后,让其中一个纸杯当“话筒”,另一个纸杯当“听筒”,小组之间以“打电话”(一个说一个听)的形式试验自己电话的效果,同时运用同样的说话音量在拉直棉线和放松棉线两个状态下,测试“电话”的声音传播效果,进而使学生明白拉直的棉线能很好地传递声音的振动,而松松垮垮的棉线则会抑制振动,甚至最终吸收振波,导致声音不能很好地或者无法传到“听筒”里,影响“打电话”的质量。教师在生活化情境的引领之下,使学生明白声音的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形式和影响因素,有效促进课堂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效率的共同提升。

四、联系生活解释身边现象

小学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紧密,运用科学知识还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科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科学精神。教师可以展示一些生动的现象,先让学生自主解释,之后进行讲解。例如,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的“雨水对土壤的侵蚀”一课,在基础知识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自然现象,让学生结合科学知识予以解释。比如展示屋檐的特写图,提出问题:为什么瓦房的屋檐要伸出来一部分?然后让学生试着解答,之后讲解:屋檐的作用是分流雨水,将雨水分流到远处,雨水能够侵蚀土壤,如果不让屋檐伸出一部分,雨水会直接流到房基处,会侵蚀地基、损害房屋。教师先指导学生熟悉基础的科学知识,然后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最后进行讲解,以此可以巩固所学科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五、融入生活素材,增强学生科学意识

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联。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来解释科学现象,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科学,并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操作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天气”这一内容时,老师首先给同学们播放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歌曲《雨中即景》,让同学们通过直观的影像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除了下雨,还知道哪些天气。在同学们纷纷回答完之后,老师引领学生们开展了“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的学习活动:同学们,天气除了用文字来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请思考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表示天气的方法。随后教师出示了一些图标,让学生来猜一猜,如晴、多云、阴、雨、雷阵雨、雪的图标;之后,教师再要求各个小组利用自制的天气图标展开合作学习,在认识了天气图标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来思考天气图标的作用,在遇到天气变化时应该怎么办。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经历,实现了引导学生关心天气,关注天气预报,学会如何在天气变化时照顾好自己,不让爸爸妈妈担心的教学目标。

六、积极开展课外探究活动

小学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课本上的知识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还可以把科学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积极开展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活动。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化科学实验的探究,让他们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全过程中。例如,在讲解《面包发霉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让他们去观察面包上霉菌产生的原因以及促使它生长的主要因素。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为了深化课外科学知识的探究就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观察一下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食物变质的现象,并让他们进行观察记录。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掌握,让他们的科学知识学习不仅局限于课本教材当中,还能够主动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当中发现素材,主动探究和学习。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从多个视角分析探究,并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探究科学知识,继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养成科学的态度,喜欢学习科学,并学会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莹洁.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A2):3-4.

[2]刘亚文.试论“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的实施策略[J].考试周刊,2020(58):7-8.

[3]姚红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对策思考[J].中华少年,2019(30):35.

篇2

游戏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对象、内容、任务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在备课过程中设计一些游戏帮助学生来掌握知识,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带领学生积极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学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注重双边教学,主张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新课程的创新理念和灵活的游戏化教学与乏味枯燥的传统教学技能合理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知识型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与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科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又对实际生产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小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虽然是科学中最基本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学习难度,所以将科学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更好地在生活中应运科学知识。

二.当前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科学教师中存在的一些现象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城市、乡镇、农村中的教师素质不一样,有高有底,教师教学水平有高也有低,导致学生享受的教育水平也有高有低,所以应提升教师的素质。科学课程的代课老师中,教学技能和水平高低不等,甚至差别很大,有些科学老师的科学知识还不足以教导学生。

2.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高有低。

在课堂上,有些学生反应快,老师讲解和提问完,有些学生已经答出答案,但是有些学生还没整明白问题的内容,这就使学生在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

三.如何提高小学的科学游戏化教学

针对上述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对症下药”,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更好地提高小学中科学教育的水平,更好地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加强对教师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使教师的专业知识更精确和专业技能更完善。

教师在备课中应积极开发和拓展思维,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环节,设计一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的环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充分运用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研究表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应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内将本课的精华知识传输给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所提升。但是,在其余时间,教师也应充分发挥个人魅力和科学奥妙,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从而更多地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的备课心思和技能,如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将科学知识灌输在游戏中,使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知识,不仅玩的开心,而且学有所获,这对老师的备课要求就有极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课堂的时间,合理有效地安排课程程序的进行。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理论诉求

一、引言

课题一般理解为研究或解决的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问题。课题研究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诊断、分析、解决从而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而进行的一系列研究。[1]笔者在参与小学数学教师“国培”项目中,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与小学数学教师一起,就如何选题、如何研究等问题展开深度研讨。在最近一期的培训中,参与了课题研究的结题汇报工作,在汇报中,一线数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与乏力的是理论水平不高:说理上不透彻、分析上不到位、对策上不科学。渴望理论回归去眷顾现实,理论的期盼几乎成为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心声。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做课题为什么对理论的诉求如此强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以及如何获取并应用理论于课题研究中?本文对此展开讨论,以期探究课题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二、课题研究为什么需要理论

近期笔者参与了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的111项结题汇报,并对结题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在课题研究的反思、困难与问题中有95%的教师认为是“理论功底浅薄,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故在课题开展、问题分析、对策探索等方面缺乏理论支撑,说理不透彻;加之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不善于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科学,所以研究深度不够,指导性不强、可推广性不高”。从中反映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的期盼,一线数学教师之所以在课题研究中对理论诉求如此强烈,有其合理性、现实性、必要性。1.诉求理论的合理性课题研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碰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的过程,一般的程序与思路是:“选择研究问题——梳理研究现状——采用合理方法——透视问题症状——分析问题缘由——探索解决对策”,在此过程中,诉求理论就有其合理性。首先,要对所选择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进行症状透视和原因分析,其中用到文献法、调查法等,就是对此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类分类,理析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路径,为研究者进行研究寻找一个视角,启发其有效地开展研究,那么前期研究中的理论基础、分析因果关系的工具等就成为课题研究的理论因子;其次,在选择研究对象、工具与方法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支撑,如在众多的样本中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选择什么样的研究工具对得出的数据、案例进行分析处理等,就需要数学理论、教育理论、方法理论,以确保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适性;最后,要对研究结果析出、分析、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等同样需要哲学理论、教学理论、信息理论等。2.诉求理论的现实性一线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主要是对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过程,是一线小学数学教师提升认知能力、拓展教学路径、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是站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讲究学理、追求教学进步、运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一定的研究程序,对数学教育现象与事实进行解释、预测和控制的过程。正如教师在结题汇报中所阐述的,进行课题研究使教师更好地分析了教学现状、端正了教学信念、检测了教学得失,从而更有力量地从事教学工作,因此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强烈感受到理论对教学的指导作用,强烈感受到要有效地进行课题研究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等。3.诉求理论的必要性由于一线数学教师选择的课题主要是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是想通过研究探查原因,寻找对策。所以进行研究时会自觉不自觉地问为什么?也就是说,总是不断地寻找依据,给出说法,不可回避地要面对理论,因为理论能够正确反映世界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蕴藏着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的原理。如有的教师在研究数学错例资源利用时讲到,研究中课题组成员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混合运算的错例分析不透彻,分类不够详细;加之繁重的事务、课务,过程性资料收集不齐全、不详实,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较大,没有形成错例资源有效利用的科学方法,以后要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加大课题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流程,引领理论知识学习,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三、课题研究需要怎样的理论

一般情形下,课题研究从环节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关键环节:报课题、做课题、结课题;从过程的视角看,有如下三个阶段:有开头(框定研究问题)、有过程(描述实证研究)、有结尾(解释分析结果)。无论从环节还是过程审视,最为关键的要素是问题、方法、结果。这些环节或过程都有理论因子的存在:在确定研究问题方面,需要理论支撑;在选用方法方面,需要理论指导;在析出结果方面,需要理论分析。那么在课题研究中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理论?1.理论的内涵理论源于科学范式,科学范式是科学共同体遵守的信念体系,是科学共同体将事物的理解整合成的成熟理论。因此,理论的作用就是促进这个事实的集合,是可以允许对预测和解释进行推论的逻辑体系,也是建立与已知事实相符的最佳(最完整、最简洁、最具预测力)的知识体系。所以,理论可视为人们从实践推演和抽象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有关概念的定义、复杂问题分类、事物性质、逻辑推断、基本原则、科学原理和规律性等认知体系。[2]由于理论是人们认知体系的结晶体,可以用于理解、解释、分析、刻画、规范、预测一些现象,因此在课题研究中,嵌入理论的因子就不可或缺。2.理论的特质理论是规范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各种概念系统,理论思维是以概念系统为内容的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具有兼容性、容涵性、展开性、开放性。[3]因此,认知事物的运演就必须有理论思维,理论产生于实践,并用于指导实践,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积淀的结果。其基本属性是原理性,所派生出的基本特质有完备性和累积性、包容性和开放性、逻辑性和解释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正是这些特质决定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3.课题研究需要的基本理论课题研究是一种艰苦的探索工作,是一线数学教师有意识地促使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极为重要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证的过程,也是为数学教学变革寻找途径的过程。统计发现,一线数学教师研究的问题主要分布在作业问题、计算教学问题、课堂管理问题、习惯养成问题等方面,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融知识、实践、发展为一体,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思考,需要理论模型的嵌入,在揭示假设、观念,探析行动、方法,检验路径、方式,反思过程、结果中都需要理论。小学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是实践取向的,是在改善实践的同时也促使实践者与研究者得到提高,其实质是由参与者自己承担自省性的探究过程。一般而言,人们进行研究的维度及理论特质[4]如表1所示。由于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一般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行动研究中,教师所拥有的信仰、假设、经验、方法等众多要素融入其中并构成了一种解释的世界,这种解释的语言就是理论,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批判、反省、矫正、引导着我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由理论所建构的一套法则指导课题研究,每一位研究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阐述理论的意义并应用理论,进而帮助我们解释感到迷惑的现象。因此,理论提供了可参考思考框架。那么在课题研究中,一线数学教师到底需要哪些理论呢?(1)数学与哲学理论数学与哲学理论是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数学理论帮助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体系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内容体系,如实数理论、微积分理论、代数理论、几何理论等对深入理解数学课程内容本质具有重要的价值。哲学理论为小学数学教师辩证分析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视角,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三大原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的矛盾运动原理、认识的能动反映原理[5],对深度理解数学教育世界中存在的困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两大理论成为课题研究的基元理论,处于根基性地位。(2)教育与心理理论在课题研究中教育与心理理论是基础性理论。教育理论是通过一系列教育概念、教育判断或命题,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构成的关于教育问题、现象、事实的系统性的陈述体系,而心理理论则是关于知觉、情绪、愿望、信念、思维、能力等概念如何相互联系并实施组织建构的一种理论解释。由于这两种理论本质上超越于具体的事实和经验,具有广阔的解释力,用于课题研究中可以帮助一线教师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从感性与理性的角度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这迫切需要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以便能在课题研究中对出现的现象、问题进行科学认知。特别是数学教育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理论,如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波利亚的解题理论、建构主义数学教育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理论[6]等在计算教学、有效教学等课题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教学与学习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工具性理论。教学与学习理论都经过萌芽、独立体系、科学发展阶段,教学理论是对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所做的理论概述[7],学习理论则是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学习理论先后经历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8]比如在研究教学策略、提问能力、听写习惯等方面,这些理论就相当重要。(4)信息与资源理论信息与资源理论是课题研究中的发展性理论。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方法、原理都可归之为信息理论,而用于数学教育体系中的一切资源的技术、方法、原理就是资源理论。有效地从事课题研究,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不可缺失的。课标指出,恰当合理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数学活动的质量[9],可见课题研究中的信息与资源问题至关重要,运用其理论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研究。如有些教师在课题结题报告中所言,一线教师的理论匮乏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学习,但缺乏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缺乏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支持也使老师们开展课题研究很迷茫。可见信息与资源理论也是课题组成员需要加强的方面。

四、课题研究如何获取所需理论

课题研究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需要理论是基于研究的需求,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然产生理论需求,从而使其以积极的方式进行研究活动。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获取所需的理论呢?正确的方式就是学习与实践。1.在学习反思中获取理论并用之于课题研究理论的获取依赖于学习。有研究表明,学科思想方法、学科背景前沿两方面知识是影响研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子。[10]首先,要认真阅读、学习数学教育方面的论著,如张奠宙、郑毓信、李士琦、顾泠沅的数学教育著作,以提高其数学教育理论修养,这些著作对丰富数学教育素养,增进数学教育研究信心,提高课题研究水平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其次,要认真阅读与课题相关的期刊文献,如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人大复印资料、各类教育教学、数学教育期刊等,很多学者对小学数学教育体系从哲学、文化、教育、心理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引领理论更新与观念变革,阅读这些论文可以开拓认识疆域、拓展研究思路、解释研究现象。理论静态地展现在文献中,需要学习与反思,无论是分析的理论,还是操作的理论,都需要一线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在课题研究的反思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要加强理论学习,要引导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提升,不断充实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理论功底,把握方向,朝着预定目标,以课堂为平台,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在工作实践中品味理论并践行于课题研究理论是一种思想的发展,属于行而上的范畴。课题研究需要理论范式支撑,而这种范式在小学数学教师以往的学习与工作经历中并没有形成,造成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有方法缺失、对象迷茫、问题不清、自信缺乏、经验失灵的感觉。因此,需要在课题研究中结合工作实践形成理论思维,以使课题研究能够成为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工作。首先,在融课题研究于工作实际中,不断品味理论的分析解释价值,大胆实践,做到知行统一,丰富研究理论体系。追溯一线数学教师做课题研究,一个明显的问题是阅读的文献偏少,如“开发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小学数学估算教学的策略研究”等课题中文献综述不足一页,相关文献阅读太少,归纳整理就不可能精细;还有一种现象是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做研究是突发性研究模式,不是持续性研究模式,因而课题研究时断时续,好的经验不能及时总结提炼,在实际工作中就不能及时运用研究成果于教学实践中,课题研究效率不高,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教师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并运用理论,使课题研究具有创新特质。理论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发挥其巨大作用,一线教师在“加强学具操作指导,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中指出,我们善于在课堂中实践,但把实践上升为理论感到很困难,有“做得很多但总结不出”的尴尬,希望能得到专家们的引领。又如在“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研究”的课题中提到缺少高层次理论专家指导,加之条件限制、主动性不够,使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与预期目标有一定的距离,其推广价值及影响不是很深远,理论创新力量显得比较薄弱。从中反映出教师在实践过程中缺失理论与实践整合的意识与方法,而走理论与实践融合之路已成为课题研究中的重要举措,正确的方略就是及时大胆地运用理论于课题实践中,使理论与实践更好地对接,让课题研究更有力量。

五、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师从事课题研究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理论提升与实践能力发展的必然诉求。做好课题研究除了析理教学历程、归纳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得失、奉献教育智慧之外,还要不断地强化学习与应用理论意识。在课题的开展历程中,为了不断地谋划研究主题、深化研究内容、优化研究方法、拓展研究思路,需要在立足于课题研究主题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应用理论,使理论的属性与功能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彰显,以更好地服务于研究与教学。在具体开展课题研究中,一要处理好理论与研究的关系,在学理论、用理论、强化理论修养的过程中,总结分析教育现象,变革教学现实;二要处理好课题研究理论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做课题要从战略的高度思考问题,要在关涉教师队伍成长、学科核心问题研讨、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校整体数学发展等方面设置研究课题,使课题研究不断促进小学数学学科发展;三要处理好个人与团队的关系,课题研究有总负责人,也有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协同攻关,围绕主问题与分问题,分工合作,打造研究共同体,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术团队,在课题研究中既能合作交流、参与分享,又能使个人与团体承担学术责任,共同做出学术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定强,蒋会兵.小学数学教师“课题研究”相关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4(11):31-33.

[2][4]乔纳森•埃文斯.怎样做研究——心理学家实用指南[M].邵志芳,杜逸旻,施轶,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1-2,68.

[3][5]孙正聿.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和实践智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4-28(B01).

[6]张奠宙,宋乃庆.数学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83.

[7]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18.

[8]王运武,朱明月.学习方式何以变革:标准与路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27-33.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则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应用已有知识,利用仪器设备,通过实验探索从而获得新知识的实验过程。科学教育不仅仅要求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观察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在有合理的、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适宜的学习环境空间里,有丰富的老师指导下便能自行尝试解决问题的机会。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专职的科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师作为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启蒙者、科学知识的传播者、科学方法的引导者、科学精神的弘扬者,其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说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技能是进行实验教学的关键,更是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所在。根据调查发现小学科学教师中大多数是非专职的科学教师,只有少数是专职的科学教师。这些兼任的科学教师大多教学任务重,很少有时间去进行实验的课前准备和组织。

(二)大班额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实验难以组织

我国义务教育中规定:小学班额的人数不超过45人。在正常的班额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近年来,由于家长对学生教育的重视和师资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许多地区都出现了“转学到城里”这一现象,导致县城的小学出现大班额教学。根据本人教育观察发现:许多学校班级人数多为55人到60人之间,甚至还有60多人的班。由此可见目前小学大班额教学现象比较普遍。

(三)科学地位偏低,实验教学不受重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从理论上来说小学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但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下,语数作为小学的主课,其他的音、体、美、科学等在小学科中一直属于副课,曾在全体教师教学研讨大会上,我很严肃地提过:“学科教学要均衡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科学学科学课程教学。”事后学校领导还是未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学校、家长、教师对科学课的态度。上级领导及学校的态度在根本上就决定了教师的态度,科学课的地位低也影响了学校开展科学实验方面的教研的频率。

(四)实验器材难以满足实验开展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的基本条件决定了实验的开展情况。新课改以来,科学的地位得以提高,相关部门也加强了对科学教育的扶持,科学课也得以开展。实验作为培养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开展过程中却受到了实验基本设施的阻碍。很多学校具有专门的科学实验室,但是器材质量有待提高且更新缓慢,难以满足了实验的开展。

二、改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的建议

(一)加强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专业的科学教师队伍是有效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尤其对于实验教学,对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验教学能力做出了更多的要求。我国的科学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2002年,我国才有高校开设了科学教育这一专业,由此可见加强专职科学教师的队伍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

首先,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全面规划,实现科学教师资源的最佳配置。目前许多地区都存在师资不均的现象,多数教师都选择去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造成了师资不均的现象。其次通过培训、研修等方式促进教师发展专业化。最后,学校可以采取激励制度使教师发展主动化,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小学班额人数,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的小学班额人数不仅有利于教师进行基本的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也有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使学生能在科学实验中提高自己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合作中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规划标准的小学班额刻不容缓。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教育资源的平均分布,而这个过程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其次,学校可以增加班级数量以减少班级人数,同时班级数量的增加需要相应的教育资源来支持。最后,各个学校都应加强自身的发展,让学生愿意选择自己家门口的学校。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有效途径,学生小组合作既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起到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的作用。小组实验的开展要保证其有效性。

(三)提高科学学科地位,保证实验切实开展

对于提高科学的学科地位,保证实验教学切实开展,可以从教育部门、教师、学生等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各级领导改变观念,注重素质教育,各个学校的教师和领导需要提高对科学课程的认识,教师则要提高对科学实验的认识,将科学实验教学列入常规的教研活动中去。其次,在制度和资源的保证下,加强对科学教师实验教学的支持和鼓励。最后,提高学生对实验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就必须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实验的内容教师要把握其难易程度及趣味性,让学生在实验中感觉到实验的趣味性,认识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较大的收获。

(四)完善实验教学基本设施,创新实验器材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完善实验教学设施和实验器材。

首先,教育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投入,根据不同学校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完善。其次,为了保证实验的有效性应该选择好课时实验材料。最后,鼓励学生养成收集生活中的材料来进行实验创新活动的习惯。。例如在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中就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来进行实验,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明确溶解的含义,课后学生就可以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来探究自己身边的物质是否溶解。

(五)优化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地学习兴趣,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的课前导入时,可以通过游戏、留下悬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其次,通过教师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设计、学会观察。最后使实验贴近生活,靠近自然,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将科学实验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引导下加深对验的理解。

总而言之,现在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这需要各级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认识到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能通过采取一些策略促进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5

(一)课题的界定

课堂: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泛指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

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实效,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有效教学定义的界定和描述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第一种是描述性定义,它把有效教学描述为“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从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出发;第二种是流程性定义,这种定义把教学有效性分解成一个由背景变量、过程变量和产出变量构成的流程。这两种有效教学的定义都把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从教师中心的视角转向了学生中心的视角,都是以学生在教学中的获益作为教学有效与否的评价标准的。

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也有两种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说,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程度的把握。这种理解不仅注重学习的结果,也注重学习的过程;第二种观点从学生有效学习与发展的角度规定教学的有效性。把“教学有效性”规定为:A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惟一标准。B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C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是有效教学的核心。这一观点把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惟一标准,它对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给予了重视。

(三)研究目的

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践研究的目的是让教师在课堂上教得轻松、自信,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乐学、会学、善学,学得有效、高效、长效。

1 转变教育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育人质量参差不齐,―部分教师专业化发展意识不强,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另一部分教师照搬照抄教学案例,不管工作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满足于完成教学内容的呈现,忽视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实施本课题,主要是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教学策略,改变课堂教学的平庸、教条等不良面貌。

2 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就其原因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只求量不求质的重复训练,片面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等同于知识性传授,忽视师生活动的合理设计等,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乃至无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校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基础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研究主要内容

(一)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研究

1、以我县“读-思-练”课堂教学主体导学模式和我校《以课为本探索农村小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为抓手,研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状况。2、研究问题的普遍性程度:是少数教师存在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般性问题还是严重的问题?3、研究问题的归因: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弄清基本原因,作出科学诊断。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研究

1 学校管理对策:学校领导及课题组成员,应该如何加强相关管理才能切实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教师教学对策: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一边教学,一边研究,一边培训。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对策,不能解决的要及时形成反馈机制。

(三)有效备课的研究。以学校教研组、年级组、学科组为单位,实施分组备课、集体备课、校园网络探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研究互促。

(四)有效教学实现过程的研究。通过审视教师的教学行为,分析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的内在成因,根据我校的新课改方案提出的“课堂预习导学、课堂合作探究、课后练习巩固”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有效教学直接相关的某些因素。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不同阶段的要求,将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科学方法综合运用,达到最佳研究成果。

1 前期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研究法、理念学习法等,从多方位、多角度搜集资料,分析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找准突破口。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积极构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和谐高效的小学有效课堂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对其个体开展纵深地研究,以寻求高效的教学方法。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学生素质和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形成研究报告。

(二)研究的主要措施

积极开展小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实践与研究,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达到课堂教学合作、动感、高效。

1 成立“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课题组,由教科室全面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2,课题组下设教研细、年级组,结合各年段和各学科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把理论学习、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3,课题组按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办法对各教研细和年级组进行跟踪研究、指导与服务。4,把课题研究与新课改、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下设子课题。把课题中的子课题纳入校本教研专题,做到有计划地开展研究。

篇6

输则需要一定的教学策略。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如果把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是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

效果。

关键词:信息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就连教育也渐渐被打上了信息化的烙印,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运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达到资源的全面利用、数字的个性化和学习的自主化来促进教育改革。无论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还是当今比较流行的素质教育都注重信息化技术和教学实践的结合,它有促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等一系列的作用。因此,以小学数学课程的性质为基础,以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手段,制订出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必要手段。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

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主要包括“教”,即老师的教学现状和“学”,即学生的学习现状两部分,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

1.学生的学习现状:①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仍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较少主动回答问题或提问;②独立思考、创新能力不强,学生习惯于直接消化老师教授的东西,而自己不去进行思考;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不能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老师的教学现状:①老师目标定位不准确,只是粗放式的教学方式,没有做到因材施教;②教学目标设计片面化,忽略了学生的协调发展;③课堂角色转变不明显,教师仍然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不是思想的引导者,片面地追求考试结果,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势

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合理地利用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有着极大的优势:

1.有利于营造高效的学习和教学环境,有利于设定一定的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

2.能够最大限度地共享资源信息,即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3.能够推进新课程教育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信息化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数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要:

1.将信息技术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充分结合计算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学生问题的有力工具。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以及视频创设情境信息化环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巩固知识。

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授内容的多样性,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实施正确的教学策略,因材施教而不是泛泛而谈。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观看教学录像、主题辩论等方式进行课堂内容的教授。

3.利用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在“用字母表示数”这一节课中,教师在情景导入时采用的是动画片“大头儿子与小头爸爸”一下子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在练习这一环节,教师运用字母乐园,把题目放在每一情境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4.从教学需要出发,科学地制作课件,运用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兴趣,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能片面追求形式的美观,还要注重内容的有效性。例如,熟悉“几何画板”的教师,很多都会用“几何画板”来进行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5.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化只是教师教学的一个策略,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如,教师优美的板书也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合理、适用,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传统教学资源优势结合、资源互补的道路。

信息化技术和现代教学方式相结合是教学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在目前的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以及信息化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优势的把握,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对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都有一定的好处,值得我们深化探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何耀辉.关于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现代教育周刊,2010.

[2]方魏红,李俊强.浅谈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

[3]陈学华,江宜阳.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J].中国文化特刊,2011.

篇7

下面以我校教学模式为例谈谈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一、复习铺垫,情境导入

每节课的新知识是在旧知的基础上迁移“生长”的。因此教师要科学合理的选择好复习内容,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导入新课要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创设真实合理的情境导入新课。这里需要强调指出,随着年段的升高,创设的情境要更突出数学味,数学的东西多些。此环节以5分钟为宜。

二、出示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自学指导。自学指导的制定要注意五个明确和一个表述:一要明确学习的具体内容,二要明确学习的目标,三要明确学法指导,四要明确学习的要求,五要明确学习的时间;自学指导的表述,要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这样,可以指导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自学新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出示自学指导后,一般找一名普通话好、声音比较洪亮的同学读出来,再让全体同学默读,让每位同学明白自学时要学什么,学会什么,怎么学。该环节时间一般以1分钟为宜。

学生自学,时间一般为5分钟。自学期间,教师原则上不辅导后进生,也不提醒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而是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巡视并纠正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

三、检测自学,展示交流

自学结束后,教师要出示检测题检测自学的情况,把自学结果让学生展示交流,这是一节课的关键。检测题的设计要紧扣自学指导,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度适中,适合中等学生,切忌只关注结果,忽视了过程。

出示检测题后,找3~4位不同层次的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下面独立完成,检测结束后让板演学生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板演同学讲述完后让有不同方法和思路的同学再展示、交流自己的想法。在学生讲述的过程中,讲对的教师要给予肯定,不重复,但要根据预设和生成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巧妙追问,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讲的不清楚、不完整或有错误的让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此时教师更要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多种思维碰撞中发现问题,比较对错,寻找错误的原因,总结出正确的规律,建立数学模型,解决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多次展示与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使他们掌握了数学的基本知识,训练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该环节时间一般掌握在10分钟以内。

四、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当堂训练是形成技能的“桥梁”。学生在展示与交流中理解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是还要通过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才能真正形成技能。练习题可以分三个层次来设计:一是基础练习;二是专项练习;三是提升练习。提升练习要有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主要是针对优等生,兼顾中等生,属于拔高的题,不要求每位同学都会做,但要鼓励大家尝试挑战,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挑战的勇气。

练习时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点很重要。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数量不等的题目,这样就会照顾到好、中、差生,避免出现好学生做完后闲等学困生的现象,有力保证了后进生吃了、中等生吃饱、优等生吃好。练习时间一般不少于15分钟。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用1~2分钟的时间课堂小结。小结时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比如可以找一道综合性的题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解决问题所应用的知识,实现大数学课堂观的小结。也可以交流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通过学生谈收获,有效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要点的梳理,构建知识体系和总结方法。

作业的布置应灵活多样,可以是书面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操作、课后调查、自主设计等作业,建议书面作业当堂完成,其它作业课后完成。

教有法,无定法。我们倡导规范化,更赞扬个性化。让“五环四点”教学思路规范我们从教的行为,让我们在规范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张扬个性,做个专家型的教师。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GS[2011]GHB112。

篇8

关键词 交互白板;语文;学习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1-0089-02

交互电子白板是信息技术的一种新形式,它的加入丰富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也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供了方便,是语文教师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有效平台。交互电子白板的运用也给学生发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白板的交互性是学与教的交互,是资源的有效利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电子白板的利用可以构建起学与教的交流平台和认知工具,在白板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生多种方式的学习。白板教学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和讨论能力,在这些活动中真正以白板的互动带动课堂互动,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标。

1 运用电子白板设置良好的情境,形成互动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交互电子白板可以为课堂创设学习情境,完成教学资源的呈现,把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并推动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资源与学生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语文课都有一定的难点,比如重点学习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等,教师把这些重点部分在交互式白板上重点标注,对这些重点加上分析,可以颜色、划线等把这些重点呈现出来。当学生看到这些特殊的部分,本身就已经引起学生的重视,再在交流的过程中来品味语文,实现语文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还可以把批注即时写在白板上,教学非常方便[1]。

比如在小学三年级语文教学中已经涉及修改病句的教学内容,病句的修改是多种多样的,但有一定的规律,所以教学的一项任务就是对病句进行分类,归纳修改方法。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电子白板技术为修改病句内容的教学创设一定的情境,把所要学习的内容在白板上展示,给学生创造普遍实践的好机会。让学生到白板上来进行圈改板演,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积极思考,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修改病句的知识。在此运用白板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什么是自主学习、如何进行互助学习。运用交互白板进行修改操作,整个学习过程都可以再现,还可以把过程再次播放,达到知识反馈的目的,整个学习过程非常紧凑,大大节约了练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再比如,在学《黄河象》这篇课文后,可以与课文《奇异的琥珀》进行比较学习,通过对比,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这两篇文章都是科学小品文,具有相似的内容,但是文章的布局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同?通过思考,得出《黄河象》主要是为了突出化石的完整特点,所以通过介绍以引起兴趣;而在《奇异的琥珀》中主要是为了突出化石的奇异,所以第一部分主要是进行假想给人一种悬念,以引起兴趣。

2 运用交互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动态语文课堂

课堂是动态的,所以死板的教学是不足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的。而信息技术中的交互白板可以达到动态的课堂,以学生的学习为主,根据学生的学,运用交互电子白板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运用就是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学生的学而定教师的教。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再到教学评价,要勇于创新“学”与“教”的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课堂管理能力。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设计在实质上是“将学与教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方案的系统化过程”[2],“是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目的,以及为满足这些需求而设计的教学系统的全过程”[3]。

在课前运用白板制作的课件就是一种备课的形式,是一种电子备课,运用这种备课形式不但方便了教师,也更方便了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都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而科学地对备课进行更改、充实,让教师原先的“预案”内容不断地丰富、易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举一动都会记录在白板上。这个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料,教师可以在课下进行研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把自己的教学个性化,有助于教学研究。

比如在《奇异的琥珀》的学习中,课文主要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先介绍琥珀的形成条件,所包含的条件有多个,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请学生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每拖拽一个说明一个,可以让多个学生来做。这样一来,琥珀的形成过程就非常有条理,学生也容易懂。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会不失时机地运用白板对学生所说进行点缀、比较,当找到阳光强烈、两只小虫、形成松脂球三个琥珀形成的条件时,教师就会在白板上展示或者画近似水滴的图形,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进行渲染:“正在这时,有一大滴松脂刚好滴下来,把两只小虫一齐包在里面。”[4]学生可以操作白板,展示这个惊险的细节,这样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就一目了然了。为了更突出化石是什么,教师可以从资源库里把事先准备好的琥珀化石图片呈现出来,一个完整的故事就这样清晰地展示给学生。

白板中包含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可以在教学中用于不同的教学策略之中,教师不但要演练掌握白板功能,更要会用,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时机恰当运用,还要善于挖掘功能来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

3 运用交互白板进行课堂研究,提高教学有效性

1)交互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几个转变:第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二,学生地位的转变;第三,教学内容的转变。

2)运用交互白板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复习旧知识,服务于新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使之乐于参与。

3)教师运用交互白板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既要有“预设”,又要关注“生成”,在这种动态的变化教学中发展自己的能力,学会课前收集资料,在课堂运用中学会完善白板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电子白板提供资料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运用电子白板过程中经验的积累。白板的运用确实给教师提供了很大的方便,白板的运用过程其实就是积累资料的过程,这些资料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法宝,为他们以后的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电子白板的运用不是某个教师就可以搞得很精通,也需要一个好的团队,在运用白板时多研究、多探讨。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白板的运用得心应手,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4 结束语

电子白板的产生确实为教学带来方便,各个学科都可以运用白板。但是语文教师还要注意白板在本学科的运用,学会白板与语文的整合,使白板更有利于本学科的教学。在教学中,白板的运用效果如何,还是要看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是不是有很大的帮助,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参考文献

[1]董小红.运用交互电子白板构建和谐语文课堂[J].文教资料,2009(31).

[2]麦举霞.交互式电子白板让语文教学绽放异彩[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1).

篇9

志于学习,先后获得文学学士、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和教育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理事长、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校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南京市中青年拔尖人才。

课堂教学多次获省市一等奖,多次应邀在国、省、市级教研活动中作课和讲座。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级重点和立项课题4项。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100余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近20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10篇。出版专著《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研究》,参编《教育经济学教程》《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引领》等。

一、问题提出

教师的核心素养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苏尔曼(Shulman)提出了“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简称PCK)的概念。所谓PCK,就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形态的知识,包括教师讲解某一主题所运用的可能的例子,解释、演示、举例与类比等方式,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错误理解,以适合儿童的思维与学习特点来重新表征学科知识。这一概念被认为揭示了“教师与学科专家的区别”“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区别”,体现了教师的专业独特性,是教师专业水平的衡量标志,因而得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教师的响应和关注。

从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理论研究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而一线教师的关注度并不高,对这一概念还不甚了解。本文旨在对城市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状况和发展策略进行调查研究,以期能提高他们对专业素养的认识,促进其专业素养的发展。

二、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2015年2月,我们对南京市中心城区8所小学的数学教师开展问卷调查。总体上看,这8所小学的办学水平较高,社会声誉良好。向全体数学教师发放了问卷,回收了129份有效答卷。其中, 教龄1~3年14人,4~6年10人,7~15年39人,16年以上66人。

2.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教龄、专业技术职称和专业称号。第二部分内容是调查一线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包括小学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特征和构成。第三部分内容是关于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调查。将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来源分为七个主要方面,进一步对各个方面进行分解,了解它们对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作用值的大小。

3.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调查,通过各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安排落实,将问卷的填写作为学校数学教研活动的内容进行,老师们的答卷态度非常认真。

数据采集后利用Excel进行初步统计,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对相关数据的显著性进行了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

(1)小学数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

几乎所有被调查教师都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素养,近一半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是小学数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随着教龄的增加,持这种观点的教师的比例有所增加。与这种趋势相反,随着教龄的增加,认为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是数学教师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最核心的专业素养的教师比例逐渐变小。选择“其他”的教师很少,只有2人在问卷开放题回答中明确提及了“学科教学知识”一词。

(2)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构成。

从总体上看,认为“表征学习内容”“理解学生思维”“组织教学活动”和“数学课程与教材”是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主要构成内容的教师分别达52.7%、87.6%、74.4%和72.9%。其中,认同“理解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主要内容的教师最多,整体选择率达87.6%,教师们对此的认识惊人的一致,各教龄组选择率都在85.7%~90.0%之间。

2.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1)不同教龄教师对学科教学知识来源方式的认识。

以下用字母分别表示教师PCK的七种主要来源,具体为:A=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B=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C=自己的教学实践,D=参加各种教学研修活动,E=和同事日常交流,F=阅读专业书刊,G=自我反思。调查情况如图1。

总体上,在教师PCK的七种来源中,“自己的教学实践”“自我反思”“和同事日常交流”和“参加各种教学研修活动”的作用值位列前四名,分别是3.94、3.71、3.54和3.45。而“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排在最后,仅为2.64。经检验,不同教龄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两个来源上的卡方值分别是0.023和0.044,呈显著性差异,而在“和同事日常交流”和“参加各种教学研修活动”两个来源上不呈显著性差异。

(2)不同教龄教师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

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教龄教师关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作用的评价值呈显著性差异。“自己的教学实践”包括“自己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和“课后个别辅导”四种主要方式,不同教龄教师之间的差异情况如图2。

“上课”和“备课”分别被认为是作用值第一和第二的两种方式,“课后个别辅导”是作用最小的方式。随着教龄的增加,“上课”和“备课”这两种方式的作用值总体呈递减趋势,而“课后个别辅导”的作用值却呈递增趋势。

(3)不同教龄教师关于“自我反思”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

卡方检验显示,不同教龄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四种方式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上呈显著性差异。 “教后记”“随笔”“撰写教学文章”和“沉思”四种反思方式的总体百分比分别是78.3%、52.7%、42.6%和34.1%,呈递减之势。可以看出,教师反思的最主要方式是“教后记”,这种方式最贴近具体教学实际情况,教后即记,方便易行。

尽管不同教龄教师在四种反思方式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上呈显著性差异,在总体趋势上却具有一致性,它们都随着教龄的增长其作用值在下降。

(4)不同教龄教师关于“教研活动”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

我们将教研活动细化为“短期培训班”“备课组备课”“相互听、评课”“参加赛课”“上公开课”“拜师”和“教学课题研究”七种方式,具体情况如图4。

总体上看,随着教龄的增加,各种方式的教研活动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在降低。在七种教研方式中,“短期培训”和“教学课题研究”的作用值较低,游离于其他教研方式之外。

(5)不同教龄教师关于“培训”对PCK发展的作用。

如图5所示,名特教师示范课和讲座与专题研讨两种培训方式在整体上呈一致性,随着教龄的增加其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值在递减,这一变化趋势与教育专家讲座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这表明,年轻教师更加看重名特教师和专题研讨的作用,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更加看重教育专家的作用。前面两者更多地体现了实践性,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了理论性。

四、结论与讨论

教师们普遍认为,小学数学教师较其他学科教师具有自己独特的专业素养,“数学知识”和“理解学生”是其中两种最重要的构成。他们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理解来自于自己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苏尔曼的PCK概念层面。

一线教师之所以认为“数学知识”和“理解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素养中两种最重要的构成,是因为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学科知识作为评判教师资格的传统,秀才可以开馆授徒,账房先生可以教人算术,这种传统演变至今就形成了以所教学科知识的水平来评判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认识。现在,仍有许多教师让家长在家“辅导”学生的现象,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的就是“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的认识。其次,因材施教是我国教师奉行的教学原则,了解学生情况是教师施教的前提。基于这样的教育传统,教师们特别关注“吃透两头”――深刻理解教材和深入了解学生。

“吃透两头”不能停留在孤立研究某一头的状态,而应将“两头”联系起来,从“一头”到“另一头”地研究,即要研究“儿童学的数学”和“学数学的儿童”。再进而言之,所研究的儿童不是教科书层面的学生,而是本校本班的这一群或这一个。数学知识也不仅是教科书上呈现的教学内容,而是学生此时此刻所要学习的具体内容。针对具体情境――这样的学生学这样内容的知识,构成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最核心要素,它决定着教师教学的绩效。情境性、复杂性正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特征。

教师们认为“教学实践”和“反思”是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作用最大的两种方式。“上课”和“备课”是前者最重要的两种方式,而“教后记”则是后者最重要的方式。

苏尔曼认为,教学就是在特定情境中将特定的知识教给特定的学生,其本质特征是它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教学不能被正规的理论和整齐划一的国家教学大纲所指挥,而是要随时保持对学生的洞察和误解做出积极的回应。因此,教师应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对于期望从经验中学习的专业人员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记住那些能成为原理性分析和反思对象的经验。但教师们面对连绵不断的经验,却或是以单个学生为案例,或是以某节课为案例,很少会将这些不同的内容整理为有意义的经验体系。所以,将教师的经验组织成一些单元――案例,也就成为个体教师学习的基础,成为教师共同体储存、交换和组织经验的一种形式。教师的“上课”和“备课”为案例的形成提供了丰富而直接的原材料,“教后记”紧贴教学内容、学生表现和教师行为,是最忠实、最及时的再现教学现场,描述教学故事,记录教师心路历程,凝固思维成果的方式。备了就上,上了就记,形成了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最重要的路径和方式。

要充分发挥“教后记”的作用,教师还要对教后记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使之成为案例。苏尔曼认为,案例要成为“有意义的经验体”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目的、机会、判断和反思。教师拥有的案例质量和数量是其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衡量标准。进一步地讲,教师从案例中学习应遵循四个原则,即行动、反思与元认知、合作、学习共同体或支持性文化。只有遵循了这四个原则,有效的、真实的、持续性的学习才会发生。行动――教师要主动地收集和组织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师能反复琢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并分析他们的想法达到或达不到某些结果的原因和方法。元认知――教师对为何和如何以特定的方式学习特定内容的意识,这是深度学习的关键。合作――相互学习为教师彼此提供“脚手架”和支持,相互弥补各自知识的不足。学习共同体或支持性文化――重视教师们的经验并为他们创设许多机会,减少畏难情绪,帮助他们顺利愉快地达成学习目标。

从对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作用看,年轻教师非常关注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随着教龄的增长,这种关注逐步下降,转而重视那些能够密切联系教学实践的理论指导。

尽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安排了一定量的教学实践课程,新入职教师前两三年的教学行为还是极其依赖有经验的同伴、备课组(教研组)的帮助,模仿、照搬既有教案等,照本宣科是其教学行为的主要方式。此时,他们非常需要直观的、具体的指导,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如果教研活动由课堂教学观摩和专家报告组成,那么很多年轻教师会在听完课后离开,不再去听后面的专家报告。

随着教龄的增长,新手教师的实践经验不断积累,他们逐渐站稳了讲台,胜任了基本的教学,他们会开始自觉地将既有的理论知识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在备课阶段,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适宜的教学理论作为基础,以合理的数学观及教学信念作为支撑来设计教学过程;在了解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会考虑学生的认知及非认知水平的现状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会预设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应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拟订解决学生学习障碍的办法;会针对具体教学内容考虑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灵活运用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会对同一内容预设多种教学方案,并运用学科教学理论及教学经验对其进行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执教时,则能够机智地处理各种生成性事件,及时调适教学行为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机智不是无迹可寻的神秘之物,而是教师“转识成智”的结果。冯契认为,由“知”到“智”是一个“顿悟”过程。教学机智是教师知识系统(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情感和信念系统的监控和调节下经顿悟而形成的最恰当、效果最好的一种行为,它契合逻辑性,但又超越逻辑性,是PCK的高级外显状态。此时,教师的教学形态已经由基本型教学进化为智慧型教学。

篇10

科学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设计不明确。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所学习的内容进行结果预期,能够对教学做出有效的指导,如果教师在课前没有或是错误的设定好教学目标,那么就会导致整节课教学无效或低效。一些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明确,只是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没有明确出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没有充分起到指导作用。很多情况下,教学目标没有对标准与层次进行有效表述,学生的综合素质各不相同,教学目标没有对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进行分层要求,如果教学目标存在问题,那么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没有重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没有自,或者有的教师让学生进行自主活动,却没有给出正确的引导,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2.教学媒体选择欠妥。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设备和资源,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选择必须要针对教学内容来合理选择。例如,对昆虫的认识一课,可以捕捉一些瓢虫、蜻蜓、蚂蚁等小昆虫,通过真实的观察让学生发现昆虫的特征,对昆虫建立初步的概念。这种方法的教学效果要远远高于多媒体资料。多媒体设备、标本等教学手段可以在很难收集资料的情况下使用,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充分发挥出各种教学媒体的作用。

3.教学方法有待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其中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没有针对性,学生往往找不出准确的答案。对于小学生而言,过于模糊的问题容易产生多意理解,给出的答案花样百出。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悖,不仅浪费了教师的备课精力,而且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致使教学质量无法提升。其次,一些问题的提问过于集中化,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都是对较为优秀的学生进行提问,很有提问到学习稍差的学生。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结果所做出的评价也相对较为简单,不具备激励性。

4.课堂管理不当。学生在课堂上遵守课堂纪律,课堂环境是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小学课堂偶尔会有突发事件,教师在对这些突发事件处理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智慧。教师对课堂管理不当会增加师生之间在的矛盾,甚至会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突发事件发生时,教师应理解性地解决问题,而并非责斥、为难学生,教师一句无心的讽刺话语就可能导致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厌恶。

二、小学科学教学策略

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充分做好课堂准备。在教学活动实施之前,对课堂活动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如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等。每一位教师都要下一节课所教授的内容制定计划。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目标,通过本节科学课的学习之后,学生能够学到什么知识。小学科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因此,教师应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课堂活动,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都有所提升。其次,以教学目标为向导,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再次,要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筹备所需材料。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略高于学生的水平,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来达到这个目标,使目标具有可行性。

2.合理地使用教学媒体。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媒体,同时小学生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也不同,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时应结合学生的特征。特别是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具体形象比较感兴趣,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可以选择选择生动的影像来吸引学生,并且可以多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同时还可以采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教学。

3.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能够很好地推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应对学生多提问,准确的提问。简单来说,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有针对性,问题的内容要正确,问题的表述要准确。提出问题的形式及内容应该灵活多样,良好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同时教师提问不能有“习惯性”人群,要做到全体化,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水平的学生,使课堂互动得到平衡。

4.制定课堂管理规则。课堂问题的出现,会对课堂活动造成不良的影响,通常情况下,课堂问题行为持续的时间短,且有很强的易变性。教师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先了解问题发生的原因,从内心爱护自己的学生,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良好的课堂气氛和科学合理的课堂管理规则,可以对问题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对我国教育事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做好课堂准备、合理的使用教学媒体、完善教学方法、制定课堂管理规则,从而提升科学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04):111-120.

[2]温小勇,温瑛.变构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学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07):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