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4: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的主要特征

篇1

内容摘要:国内客源是北京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北京旅游业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增长乏力。本文从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角度,对北京市国内游客市场的现状、空间结构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北京市旅游市场发展的市场细分策略以及网络营销体系。

关键词: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市场细分 网络营销 北京市

旅游客源市场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对于客源市场的研究是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等工作的基础。无论是旅游规划,还是旅游产品的开发及营销,都离不开客源市场的研究。旅游客源市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旅游产品现实和潜在的总体需求,旅游客源市场按消费者地理区域分布、时间分布及旅游动机类型可划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时间结构、旅游类型结构。其中空间结构是旅游市场的一种重要结构,按空间分布,一般可将旅游地的客源市场划分为境外客源市场和国内客源市场。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现状

(一)总体呈稳步增长趋势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我国大型入境口岸之一和旅游业较发达的城市之一,以及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处于前沿位置。近年来,随着北京申奥的成功,北京市旅游设施已逐步完善,旅游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改善,特别是双休日和黄金周制度的实施,使得国内游客数量不断增长,国内旅游收入也以年均近20%的速度快速增长,成为北京市第三产业收入中的重要来源之一。

从表1可以看出,2001年,北京市接待国内游客1.1亿人次,相当于同期接待海外游客的39倍,是1996年(第一次进行国内旅游调查)接待国内游客的1.4倍,年增长速度为7.5%,国内旅游收入达887.7亿元,是同期国际旅游收入的3.6倍。国内旅游收入已经成为北京旅游收入的主要来源。

(二)国内市场增长空间有限

与入境游市场相比,北京的国内旅游市场在旅游总收入中的贡献更大。然而,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一直在1.1亿人次左右徘徊,收入也不很乐观, 其中2002年在接待游客数较上年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反而下降了7%;2003年由于非典等因素的影响,北京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出现大幅下降,旅游收入也下降了14.2%。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一)客源吸引半径分析

一个给定的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地市场受多种因素制约,吴必虎(1997)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km以内的范围;由旅游中心城市出发的非本市居民的目的地选择范围主要集中在距城市250km半径范围内。

客源吸引半径是衡量旅游目的地吸引力大小的重要指标,该指标被许多学者运用到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的研究中,根据我国旅游地理结构的实际情况,可将吸引距离范围划分为四级:I级为小于500km;Ⅱ级为500~1000km;Ⅲ级为1000~1500km;Ⅳ级为大于l 500km。表2描述了北京市主要客源地市场距北京的公路里程。

(二)国内旅游流强度空间分布概况

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驻地作为该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前来北京市旅游的平均出发地,以北京市为中心,以一定空间直线距离为半径建立起北京市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空间距离(如表2),然后再计算出不同区域范围内各省、市、自治区旅游流量的省均市场份额,可以描绘出各客源地产生旅游流强度随着距北京市空间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的空间距离关系表(表3)。

在对图表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总体来讲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即距北京市越近,旅游流产生强度就越大,随着空间直线距离越远,旅游流产生的强度就越弱。但是距离在1500公里以上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但总体上来看呈现递减趋势,这一现象的出现应当主要归因于北京其所具有的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政治历史背景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的巨大影响力。

北京本地市民,占北京市旅游流总流量的38.1%,是北京市旅游流的最大客源地。周边直线距离在500公里内的近郊省市――石家庄、济南、天津所产生的旅游流量占总流量的23.0%,省(市、自治区)均产生的旅游流量7.67%,仅次于中心区,是北京市旅游流重要的客源地。在500~1000公里区域范围内产生的旅游流量为总流量的12.1%,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递减到3.03%,在1000~1500公里范围内,旅游流强度为11.2%,省(市、自治区)平均流量产生强度仅1.24%,而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区,省均产生旅游流量强度就表现的更加微弱了。因此,北京市国内旅游流产生强度随空间距离增大而出现明显地衰减规律,但这种空间距离衰减趋势因与旅游流产生源地之间交通便捷程度(时间距离)、人均消费水平、人口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局部增强现象。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处出现的旅游流强度变化就是很好的证明。此外也可以由此得出,距离在1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自治区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营销对策

(一)北京吸引范围大、客源市场比较分散

通过分析北京市的客源吸引半径可知:北京市凭借其独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优势拥有强大的潜在客源市场,吸引范围很大,基本遍及全国所有省份,呈现出明显的吸引力,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但通过对北京市地理集中指数的研究可以得出:北京市的客源市场相对分散,不利于确定主要客源市场,同时给旅游宣传定位、针对性地提供旅游服务带来困难,进而影响其旅游效益的提高。因此,开拓北京国内客源市场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并存。

(二)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

对表3进行分析后可以得知,国内旅游客流产生强度基本符合空间距离衰减规律,北京以外省市的游客客流随距离增加而衰减。但距离在1500公里以外的省市处出现了旅游流强度先是递减之后又稍有回升的现象,说明距离在1500~2000公里范围内的省市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三)基于目标市场细分的定位策略

国内旅游收入在北京旅游总收入中所占比例很高,所以,如果对3/4以上的旅游市场没有合理的主题定位,就等于将最大份额的“市场蛋糕”让给了竞争者。由此可见,应该对北京旅游市场按目标群体做出细分,对目标市场客户进行定位,以“多功能旅游定位”为北京旅游业做出规划和竞争对策。

根据北京旅游目标群体需求的不同,可以将客源分为三类:

第一类目标群体是国外游客,主要特征是对(东方)古都文化兴趣浓厚,对北京的整体认识尚停留在表层,旅游诉求为探寻东方古老文化,旅游需求以参观游览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名胜、皇家园林、民居胡同等成熟旅游产品为主。北京需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提高旅游满意度。在后奥运时期,为了让旅游者更好地领略北京风貌,应提高景区接待水平,包括提高景区游客中心的咨询服务功能,加强游客投诉管理等措施。

第二类目标群体是距北京较远的国内游客,北京市是国内游客的首选目的地之一,外省市来京游客大致占全部国内游客的2/3,如按购买北京旅游产品的频度,这类群体又分为首次购买游客和重复购买游客。首次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诉求侧重于北京作为“首都”的主要特征,既对“古都文化”感兴趣,又对北京作为中国最为“现代化”的城市形象感兴趣,需求以代表性的历史名胜和现代化建筑为主;重复购买游客的主要特征是以往有过北京游的经历,对“古都文化”和“首都文化”都已经有较多了解,兴趣转移到更深层次,在旅游诉求方面,需要北京旅游市场进一步挖掘风景名胜、主办主题活动,这类需求以风景、度假和商务旅游并存,要求旅游产品能体现“新、美、奇”的特点。

第三类群体是北京市民及近省市游客,主要特征为在京工作或完全熟悉北京,旅游诉求更多以工作日之外,调整生活节奏、放松心情为主,需求多是短期的休闲、度假旅游和主题公园旅游,对旅游产品更新有强烈要求。在这方面可赋予旅游产品更丰富的内容,通过文化活动延长其生命周期

(四)创新营销理念并建立健全营销体系

从新型的网络营销手段方面来看,目前北京市旅游网络营销体系还不健全。电子商务网站多数是由网络经营者创办,真正由旅游企业建立的极少,这就形成了旅游公司不了解网络,网络不熟悉旅游业务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网站的内容空洞缺乏吸引力,因此,旅游业网络销售的关键之一是强化旅游信息的开发,提供全面、详细、准确、及时的旅游信息。旅游信息的及时性也就是信息的现时性,房价、票价旅游节目等旅游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很容易成为过时信息,必须及时更新以确保其现时性,这方面需要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形成平台,方便企业提供营销信息。

在旅游营销策略的持续性问题上。北京积极借鉴悉尼奥运会的旅游宣传策略,在奥运准备期和奥运年阶段,制定了丰富细致的奥运营销策略,并且十分重视与媒体进行沟通和互动,从而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但北京对后奥运阶段的营销策略并没有完整系统的营销方案,虽然有关方面表示要利用奥运会提供的历史发展契机,全面推进“‘走进北京,体验奥运’海外旅游市场营销计划”,开展以奥运旅游产品为核心、全方位展示北京奥运遗产资源的重点入境客源市场专项促销行动,促进旅游市场稳步增长。上述营销活动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方案,而且是否能够发挥实际作用,还需细致的研究。这对北京在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业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北京在奥运年并没有获得旅游业的高速增长,因而后奥运阶段的旅游促销策略对旅游业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未来一段时间北京旅游的宣传营销任重而道远。

旅游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北京作为一个旅游强市,应该高度重视营销策略,要把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起来,把短期营销和长期营销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营销引领和改造传统营销,使现有的营销体系更加完善,提高旅游营销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拓展北京市国内客源市场。

参考文献:

1.曹欢德.近期国内外旅游客源市场研究述评.天津商学院学报,2006

2.李燕.上海旅游购物市场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硕士论文,1995

3.戴斌.旅游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旅游科学,1998(3)

4.张安,万绪才.南京国内旅游客流人口学特征及旅游决策行为探析.东南大学学报,2004(1)

5.宋亚非.网络营销的竞争优势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1)

6.冯琼兰.对网络时代旅游营销的思考.特区经济,2005(7)

篇2

现代休闲农业的主要特征有:①自然性,休闲农业的资源主要来自于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而非人工建造的景观。②体验性,休闲农业重在亲身感受。游客可以在观光的同时,参与农业生产、果实采摘等。③休闲性,休闲农业为国民提供了休闲的机会,使得游客可以更好地与当地居民增加了解、交流互动,体验农村生活。④产业性,休闲农业是融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7]。在我国,各地区结合自身农业优势开创了很多休闲农业的实践体系,形成了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田园农业观光、民俗风情、农家乐、村落乡镇、科普教育、休闲度假等休闲模式,其中以田园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因为这种休闲模式投资相对较少、见效也快。

2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结构分析

2.1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类型结构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由此,旅游资源是进行旅游活动的前提与核心,也是旅游业产业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中,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作用而形成的有机统一的农业景观,具有广泛性、多样性、时代性、季节性、地域性、系统性等特点[8]。德化县南埕镇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基础良好、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呈现出一定的结构特征(图1):该区的桃仙溪自然景观、桃花岛农业观赏园景观、石笋峰景观、石笋洋水电站在旅游区内部形成局部的黄金组合优势。这里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安静的村庄、水声潺潺的溪流、参天古树、茂密的植被,充分体现了桃仙溪乡村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与独特性,极具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价值。同时,德化县南埕镇积淀了深厚的古村落文化、农耕文化及民俗文化,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这些旅游资源内容丰富、优势突出,具有发展当地现代休闲农业的巨大潜力。但是已开发的景区相关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不完善,可进入性较差,且与周边乡镇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有极大的相似性,旅游资源易被替代;南程镇还有一些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状态,如地文景观资源石笋峰、遗址旅游资源(湖兴宫)等。

2.2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层级结构

德化县南埕镇开发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目标客源市场主要是泉州市、福州市、厦门市、漳州市等,其中针对的顾客群主要是一些想回归自然、体验农家乐的城市居民、开展夏令营和春游等形式的中小学生、怀念家乡的海外侨胞等。因此,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确定旅游资源类型结构的基础上,再结合目标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动机、特征等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层级结构。

3德化县南埕镇休闲农业的开发模式德化南埕所具有的气候资源、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及其地域空间特征决定了其休闲农业开发的模式。

3.1生态观光农业园

德化县南埕镇应积极招商引资,并充分利用闽台的五缘优势,引进台湾的观光休闲农业,建设以种植桃树、葡萄、枇杷为主的农业观赏园;在巩固发展桃花岛农业观赏园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和完善生态农业观赏园的规模,为南埕镇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南埕镇可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如古厝、村庄、溪流、温泉、古树、森林等,积极打造以桃仙溪景区为主的自然生态旅游品牌。

3.2农业体验园

德化县南埕镇应启动“乡村游、农家乐”旅游线路,推出“农家自助餐”、“农家旅馆”、“垂钓台”、“生态田园乡村”、“素质教育拓展基地”等生态旅游项目,完善生态旅游要素,从而设计出欢乐农家体验区、科研考察基地,将南埕镇打造成知名的乡村旅游景区,不断扩大乡村旅游项目在省内的影响力。其中,重点开发农家乐生活体验区、茶树种植区,并利用当地村落古民居打造乡村客栈,使乡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在接待服务上更加完善。此外,还要形成当地富有特色的乡村墟市、农业艺术等民俗风情旅游品牌,这样才能促使德化县南埕镇发展现代休闲农业走多元化、可持续道路。

3.3温泉休闲养生度假村

德化县南埕镇应充分运用当地景色宜人的农村和农业观光点、温泉、田园村舍等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布局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农家村舍,打造温泉休闲养生度假村。这样可以使得游客不仅可以观光、体验农家生活,享受乡土乐趣,又可以使游客养生、住宿、度假、游乐,从而为游客提供一个良好的休憩度假场所。同时,农业度假村的建设还可以延长游客逗留的时间,进一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

篇3

发展如何

2012年共调查宾馆及住宿设施30家,调查监测旅游景点12个,全年投放国内旅游抽样调查问卷6245份,回收6114份,回收率为97.90%;通过程序录入审核,获得有效问卷6025份,有效率为98.54%。

调查显示,2012年武汉市共接待国内游客14067.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9%,一日游游客6554.87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342.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27%;国内旅游收入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6.83%,比上年提高1.81个百分点。全年国内游客人均花费954.08元,比上年增长9.41%;人均在武汉停留天数为2.93天,比上年增长12.69%。

相关资料还显示,2012年湖北省内居民为武汉市国内旅游最大的客源市场,占市场比重为44.35%,省外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周边省(市),广东居首位,占市场比重为7.00%。其后依次为湖南、河南、浙江、江苏、江西、山东、上海、北京和四川,占市场比重分别为6.71%、4.32%、3.88%、3.15%、2.89%、2.85%、2.56%、2.49%和2.49%。以上八省二市为武汉市输送了38.34%的国内旅游客源,占武汉市省外客源市场的68.89%。

现实挑战

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2012年武汉国内游客中来武汉观光/游览的有42.21%,而来武汉度假/休闲的仅有14.29%。此外,武汉旅游业过于依赖黄鹤楼、归元寺和东湖等传统知名景区,缺乏创新和丰富的旅游产品体系。

客源结构失衡、旅游宣传乏力。武汉国内游客基本上以省内、京广沿线省份和江浙地区为主,客源分布过于集中,需要在客源开拓上主动出击,旅游宣传和推广力度亟须发力。

城市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2012年武汉国内游客自驾车比例高达12.21%,且上升趋势明显。旅游交通作为城市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短板。

积极应对

完善城市旅游服务体系建设。为实现武汉国内旅游“快进、快出、慢游”的目标,建议武汉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要以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以旅游慢速交通网、旅游热线、旅游牌示系统为突破,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建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篇4

海南省位于中国的南端,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移民汇集,文化交汇的地区。旅游文化特色丰富。海南旅游文化如黎族文化,拥有文化遗存,如船型屋,橄榄形建筑。黎族的纺织黎锦等,其中8项以上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昌江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技术,黎族树皮制作技艺等;海南除了黎族文化,还有丝路文化、海南的宗教文化、早期南海渔民的闯海文化、红色娘子军的红色文化、以及海南卫星发射基地的航天文化等。在海南博物馆展示着市井街、黎村苗寨、大象谷、欢乐广场、体验馆、观音庙、妈祖庙等。古朴、典雅、精致、厚重的各色主题雕塑将布置在古道的不同地点,沿线区域还拥有黎锦、刺绣、蜡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

二、海南国际旅游岛动漫吉祥物的发展凸显文化内涵

海南国际旅游岛吉祥物的产生历程来看,历来的吉祥物应该具有鲜明的外在特征,同时主要特征要能突出的表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城市内涵。比如海南的科技内涵或者人文自然风等内涵,并且在经济、文化、社会价值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应该贯穿海南动漫吉祥物设计的理念始终,并且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多元文化得以诠释。通过传递海南国际旅游岛合作,健康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景,突显出海南的社会价值。动漫吉祥物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浪潮中也得到逐步的发展,如第十三届,海南岛欢乐节在海南省屯昌县举行,吉祥物设计以“屯昌黑猪”、“屯昌黄鸡”和“梅花鹿”为原型,形象可爱,积极健康,体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和年龄段人群的普遍认同;反映第十三届中国海南岛欢乐节的理念和精神;具备灵活性和商业开发价值,适用于各种尺寸;创意原理令人信服,能使其故事化和人格化。凸显欢乐节“文明提升素质、欢乐促进发展”思想,塑造海南 “阳光海南、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体现欢乐节“欢乐、喜庆、文明、和谐”的氛围。

三、旅游文化元素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海南动漫吉祥物相继推出,并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海南旅游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正在提升。旅游文化元素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旅游文化增加了设计的动漫吉祥物的文化内涵,动漫吉祥物只有和文化结合,才能增强吉祥物设计的历史感。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去认可。将旅游文化应用于现在动漫吉祥物设计中,使得人们在潜意识中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海南动漫吉祥物的设计,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突出海南的民族风格以及旅游文化的体现。应该融入海南旅游文化元素的研究和再利用,使得海南的吉祥物设计更具旅游文化特质以及文化信息。

四、动漫吉祥物设计中体现旅游文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篇5

[关键词]收入管理市场细分机票定价

一、国内航空客运市场的细分特征

根据国内阶层的分布特点,本文作者曾对国内航空客运市场进行了细分。按照国内居民的经济地位和消费特点,国内航空旅客可以分为高端层和潜力层两层。根据对高端层和潜力层的分类,我们可以对这二层旅客的主要特征作一比较,如表所示。

国内航空市场供需的主要矛盾是:在当前的经济发展条件下,由于高端层规模相对较小,航空公司座位供给量总体上远大于高端层的需求;潜力层规模巨大,但由于低价机票没有形成稳定的供给机制,或者是由于价格瓶颈的存在,潜力层需求被抑制。处于同一阶层的消费者由于收入状况、社会地位相近,因此有着类似的消费行为特征。各阶层之间的居民在行为上的差异性要高于同一阶层内部的居民。

自19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社会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异十分明显。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按收入五等分组数据,收入最高的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收入是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收入的6倍~9倍;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和经理人员阶层的收入是产业工人和商业服务业员工收入的2倍;收入最高的20%的就业者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的就业者的收入的33倍。并且没有迹象显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了控制。有研究表明,城镇居民的旅游消费呈现分层化的趋势。从高端层和潜力层旅客所在阶层的收入比较和铁路运输价格来判断,两层旅客可接受运输价格基本相差一倍以上,对这二层的定价情况如图所示。

图中,高端定价层与潜力定价层之间存在“定价空隙”,也就是在两层的运价之间没有有效率的对应消费层存在,这是由国内收入两极化的阶层分布特征决定的。在市场实践中,不少航空公司凭经验采用了跳舱定价的操作方法,就是这一定价特征的反映。国内航空公司应该针对两个主要的消费层—高端层和潜力层,设定两个独立的定价层—高端定价层和潜力定价层,并保持两层间的“定价空隙”,采用跳舱销售的办法。

二、票价管理的误区

在国内航空公司实施收入管理的过程中,以运价管理的失控为主要特征,存在五个主要方面的误区:

1.盲目套用国外多等级舱位的管理办法,使用密集而连续的舱位等级,调节各经济阶层消费行为。连续的舱位等级没有对应国内各经济阶层大收入差距的结构特点,背离了收入管理定价的基本原则。就国内高端层和潜力层的市场规模而言,完全具备了分层管理的条件。采用本文提出的二层架构的定价管理体系,既可以避免高端层的旅客购买低价票导致收入流失,又可以针对潜力层旅客消费能力在较低的价格水平上实施定价,从而刺激潜力层客源的有效增加。现实情况是,高端层的平均运价过低,收入流失严重;而在低端层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航空客源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补充。

2.缺乏稳定的市场区隔方案。收入管理的成功系于对目标子市场的理解和预测,不能适当区隔市场,就不能适当地针对每一个市场区隔差别定价并采用合适的收入管理技术。在国内航空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各航空公司低价机票的限制条件不成体系,甚至有将取消和弱化低价票的限制条件作为竞争手段的情况出现,这些都对建立票价管理体系构成了致命的打击。

3.没有针对高端层与潜力层两个市场的特征进行区别管理。高端层和潜力层两个市场,不仅市场规模大小不同,消费者行为也有很大的不同,两个市场的价格弹性更是有很大的差别。宏观上对市场细分的模糊和分层管理的缺失使得航空公司只能从一个视角来看待市场,收入管理的效率自然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4.对不同航线、不同细分市场的机票的价格弹性没有区别处理。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二层架构的定价思想来分析不同的市场,更能把握不同航线的需求特征。

5.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与跟风性降价。没有价格管理体系支撑的、在主要渠道的降价和特价行为是不能产生边际收入的价格管理行为。正是由于不理性价格战的反复重演,多年以来国内航空公司蒙受了具大的损失,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机票价格和定价管理上应该达成行业内的共识,在定价管理体系建设到位后,航空公司的竞争应该转到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服务竞争上来,国内航空公司的竞争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三、票价管理的策略

根据旅客市场细分研究的结论及两层旅客可接受价格的大跨度差异,国内航空市场的运价管理可采取以下几点主要策略:

1.对高端层和潜力层的旅客实施独立的运价管理办法。高端层定位于价格不敏感型旅客,价格竞争不作为主要市场竞争手段,价格调整是基于航空公司的市场博弈要求;潜力层定位于价格敏感型旅客,价格竞争作为主要竞争手段,价格调整主要基于旅客的消费能力。

2.在高端层,机票价格仅作为航空公司间博弈的手段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的竞争手段;在低端层,价格是调节需求的主要手段。

3.在高端层和潜力层两层之间建立“定价空隙”。高端层价格的调整,原则上以全价为基础展开;潜力层价格的调整,原则上以全价的三折为基础展开(根据不同区域的居民收入水平调整)。

4.潜力层的运价管理结合对应的旅客阶层的消费特征,制定机票限制条件,以防止高端层的旅客购买低价票。

5.在高端层和潜力层,处于同层的居民的消费特征是相近的,但由于消费者的组成不同,个体消费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这两层内,可以参照国外收入管理的原则,实施独立的收入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郭晖张金隆于本海:收入管理理论在国内的应用探讨[C].信息化与管理创新:第十一届全国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山东烟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2]Kotler,P.MarketingManagement[M].NewJersey:PrenticeHallInternational,Inc,2000

篇6

麦积山石窟位于我国甘肃省天水市的东南地区,地理位置上处在我国古丝绸之路的东段,接近六朝古都西安,这里的雕像艺术更加具有艺术特色,更多的具有民间生活的特征。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西北重要的佛教中心,因此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是典型的佛教艺术。麦积山石窟的修建最早始于后秦,并经北魏以后各代陆续修造,成为规模宏大的石窟群,是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景点,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成为中国四大石窟。在北魏时期,雕像主要以秀骨清像为主要特征,这种造型风格充分说明了当时西域与内地交流日趋频繁,也充分说明了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集各家之长。另根据相关文献记载,麦积山石窟雕像在北魏时期主要以民间生活元素为代表,逐渐脱离了佛教仪轨的限制,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这个时期麦积山的许多石窟雕像具有典型的明见特征,也表现了创作者关注现实、寄托世俗思想感情的特征,充分反映了麦积山石窟艺术民间化特征。

二、麦积山石窟雕像在甘肃旅游产品设计中应用的必要性

当前各地非常注重地域文化在现代旅游产 品设计中的开发应用。通过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这一契机,一方面能够使麦积山石窟艺术得以更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动旅游产品的发展。因此,要在麦积山“特色旅游纪念品”开发的同时充分考虑到的麦积山石窟的艺术文化资源,不能让这一优秀的文化资源被埋没,要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通过将麦积山雕像元素和旅游产品结合,同时与天水特殊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形成“特色旅游纪念品”。

(一)以佛教文化定位甘肃特色旅游产品符合天水旅游产品市场发展前景

大多数的旅游产品都是通过工艺生产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展现旅游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习俗,同时包含着独特的价值要素,人们购买旅游产品,目的就是为了将旅游过程凝结在产品中,让这一旅游产品将当地的文化特色形成有形的印迹。很多游客倾向于购买传统的手工艺产品,这主要是游客认为在手工过程中能够体现更多的东西,设计旅游产品时要考虑到这一因素,但同时也要突破这种限制,不能被这种观念牢牢困住,要勇于创新,只要产品定位准确,生产和营销方式都是可以打开的。旅游产品的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设计,旅游产品设计要有明确的产品定位作为依据。甘肃旅游产品的定位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旅游消费需求等因素,进行全面的、战略性的考量。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独特表现形式,体现着丰富多彩的佛教文化,因此以佛教文化定位甘肃的特色旅游产品具有独特性,也具有明确的方向。因此在甘肃旅游产品设计中结合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的应用就要明确这一定位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各地往来游客的认可,才能深化麦积山石窟雕像体现的佛教文化,开拓麦积山石窟的旅游市场,拓展麦积山石窟的旅游发展空间。在设计时要针对不同游客的特点,结合本地实际,出售各种反映麦积山风貌的佛像和图像制品,发挥独特的优势。

(二)以精品雕像作为设计的重点打造旅游精品,有利于带动麦积山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产品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形象表现形式,这一表现形式要体现出旅游当地的特色,作为甘肃旅游产品设计尤其是在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的相关产品设计中,一定要从麦积山石窟中选择构成精品的雕像作为原型,通过艺术设计形成精品的旅游产品。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中,要将麦积山石窟雕像内在的、个性化的艺术特色加以展现,体现出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还要致力于打造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旅游产品的品牌,通过旅游企业和当地居民的力量,针对甘肃旅游市场的情况,对成熟的设计产品进行推广和宣传,力求使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为元素的旅游产品形成甘肃旅游的名片,这样可以带动天水麦积山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天水经济发展。因此说将天水麦积山石窟雕像元素应用到甘肃旅游产品设计中去,不但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同时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三、麦积山石窟雕像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一)从旅游产品的题材、材料和功能等方面进行全面综合的切入

在当前各地的旅游市场中已然存在着各种旅游产品,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并不是取代现存的旅游产品,而是要丰富旅游产品市场,甘肃地区近年来旅游业发展较快,具有了扩大旅游产品市场的空间和能力,因此抓住当前以麦积山石窟雕像为热潮的旅游发展动向,进行相关元素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是十分良好的契机。笔者认为除了要融入麦积山石窟雕像的文化特色和当地的民俗,还要在旅游产品的其他要素上进行多样化的设计,包括进行题材、功能、材料、工艺等各个角度的创新设计。

(二)各种造型元素的应用

关于甘肃旅游产品题材的设计创新,麦积山石窟雕像中雕像本身的形象就是多样的,因此,佛像、人物甚至动物等各种题材都可以被应用到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同时还包括石窟雕像的图案、纹饰等都可以单独作为一种设计元素应用到各种题材的产品中,例如各种的摆件、佛珠、念珠、装饰画、玩偶等,都能够显示出麦积山石窟雕像的艺术文化元素特征,也都能够满足前来甘肃旅游的游客对石窟文化的向往和留恋。

(三)麦积山石窟雕像产品的开发设计体现

关于甘肃旅游产品功能的设计创新,很多的旅游产品在最初的产生上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各种需要而承担着一定的功能价值,时展下其功能性渐渐被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所取代,但是被旅游产业的带动而形成的旅游产品。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时,可以以这一思路为开端,拓展旅游产品设计的思路,并不一定要局限于过去的功能性产品上,也可以将现代生活功能产品上融入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例如茶杯、钥匙链、手链、手机壳、文化衫等。另外,关于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在旅游产品材料的设计创新可以甘肃地域特产为材料,尤其是一些天然材料的选择。甘肃地区的白银铜、泥塑、彩瓷、纸画、石版画等,都能够体现甘肃的特色,这些特色和麦积山石窟雕像元素共同结合设计出甘肃地域文化丰富的绿玉产品,共同推进甘肃旅游产品市场的发展。但是在题材、功能和材料方面的设计创新时要考虑以旅游产品的定位为基础进行设计,要掌握好设计中各相关因素的表现力,要保证所完成的设计能够突出反映麦积山石窟雕像艺术元素,要契合甘肃旅游的特色和文化内涵。

四、结论

篇7

1地域文化的概念及重要性

地域文化是时间的地域性与空间的地域性共同构成的独有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广义上讲,地域文化是特定地域内的文化现象,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留、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反映出该地区与众不同的本土特色。保持和塑造城市特色是当前备受人们关注的焦点,应把对历史古迹的保护,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反映到城市景观上,重视继承、发扬前人文化,塑造民族特色和创建新的地方特色。在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下,城市就有了灵魂,有了生气和活力。

2旅游景观街的概念

所谓的旅游景观街是以展示、发扬地域文化及特色,合理的优化城市形象为主的旅游街区。其目的在于让人们身临其境的领略当地文化与风情,感受地域文化对当地发展的影响。

3景德镇地域文化的特征

3.1千年陶瓷文化积淀

众所周知,景德镇历史悠久,千年窑火不断。“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以来以盛产陶瓷而著称于世,宋以后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发展成为中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包容兼蓄,精益求精,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千百年的陶瓷文化,记载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正因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拥有了世界最优质的陶瓷原料、最精湛的制瓷技艺、最聪慧的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和能工巧匠,才使景德镇成为举世闻名的瓷都。陶瓷代表了景德镇,也代表了中国,源远流长的陶瓷文化是景德镇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

3.2徽派建筑文化熏陶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比较成熟的建筑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最具特色的又数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景德镇位于赣东北地区,毗邻徽州,建筑自然受徽派建筑的影响,继承了徽派建筑的基本形式。平面为天井庭院形布置,房屋除大门外,只开少数小窗,采光主要靠天井。在外观造型上,也吸取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等设计形式,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为了避免山墙檐距屋面的高差过大,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渐跌落的形式,既节约了材料,又使山墙高低错落,富于变化。白墙青瓦马头墙,绿水青山蔚蓝天,大自然与建筑完全融为一体。

4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关系

4.1景德镇地域文化对当地旅游景观街的指导作用勒内•迪博斯说:“地方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地方获取,并给地方添加了许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有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其潜在的丰富内涵。”一般城市街道景观的形成都与其历史文脉分不开,城市街道中的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场所的建筑形式、空间尺度、色彩、符号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往往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塑造城市独特的个性。这恰恰与隐藏在市民心中的,驾驭其行为并产生地域文化认同的社会价值观相吻合,因此容易引起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景德镇的地域文化表现以陶瓷文化为主,为彰显城市特色及历史文化,景德镇旅游景观街必须要突出陶瓷艺术,充分展现千年积淀的陶瓷文化底蕴。要在遵循历史的同时考虑景德镇旅游景观街的发展,还需要对城市的历史演变、文化传统、居民心理、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做出分析,并融入现代城市生活的新功能、新需要,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和城市风貌,打造具有历史文化气息和时代特征的旅游景观街。

4.2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建设对景德镇地域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城市本身的更新改造过分强调所谓的现代化,使得许多城市正逐渐失去其原有风土特色,到处充斥着那些“国际式”的现代建筑,城市建设也以西方现代大城市为样板生搬硬套。我们不该忽视地域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对景德镇这样具有较强历史意义的城市,更应该加强城市景观的控制,使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更富有地方性和民族性,能在世界建筑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在一个宜人的城市中,我们创造自身的文化,感受生活的乐趣。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总是带给人们高尚的精神享受和归属感,不会让人感到枯燥和冷漠,这正是一个千年古镇需要的。景德镇旅游景观街的建设,是对当地传统地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能充分展现瓷都的风采,无疑会对景德镇地域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认可与推动作用。

5景德镇地域文化对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具体影响

5.1影响旅游景观街的建筑形式

景德镇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就其建筑形式,还是以徽派建筑为主。白墙、灰砖、黑瓦以及装饰等,都能体现出其特点。徽派建筑是以柱、枋、梁、檩、椽等构件组成的木结构建筑,梁托、瓜柱、叉手、雀替、斗棋等大都进行镂雕加工,装饰以漂亮的花纹、线脚。在景德镇的旅游景观街中,其建筑形式完全可以模仿、借鉴徽派建筑,在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运用部分现代的手法来建设景观街。

5.2影响旅游景观街的建筑材料的选用

景德镇千年窑火,薪传不息,用窑砖作为建筑材料是其建筑地域性的最具特色体现。因此,在景德镇旅游景观街的建筑材料上,外墙以窑砖为主,加之简单的线条装饰,建筑的梁柱等也可考虑用木材和窑砖来完成,在符合旅游景观街环境的情况下,体现徽派建筑的特点。

5.3影响旅游景观街的装饰手法

景德镇最大的特色就是陶瓷,如何让陶瓷作为装饰主体在景观建筑中表现,是打造景德镇旅游景观街必须考虑到的。比如以陶瓷雕塑或者壁画的形式向游人介绍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及过程等,甚至诸如路灯、公共座椅、垃圾筒之类的环境设施也可以用陶瓷制作。但要注意,陶瓷作为装饰形式不能生搬硬套,应与周边景观环境相联系,达到旅游景观街整体性的协调统一。游人置身其中,必会被景德镇浓厚的陶瓷文化所感染,为瓷都千年的文化底蕴所折服。

6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意义

探讨景德镇地域文化与当地旅游景观街的关系及影响,既反映了当地人们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反映出其城市精神文明。景德镇旅游景观街是城市形象的载体和窗口,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外来游客,都能通过旅游景观街来感知、领悟和熟悉这个城市。旅游景观街建设同景德镇地域文化艺术表达协调起来,通过旅游景观街反映当地人们的经济价值、精神价值、伦理价值、美学价值等各种观念,表达人们对环境的认识、感知、信念等文化内涵,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氛围,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最终达到城市特征感体现、游客认同感加深、市民归属感改善、人民自豪感深化、居民舒适感提高的目的。

篇8

从1998年开始,户外运动在北京、广州、昆明,上海等地悄然兴起,电视、杂志、报纸和互联网等媒体给予了强力报道,使得户外运动迅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很快发展到国内其他城市。带动了两个新市场:1.户外运动用品销售市场;2.户外运动、自助旅游服务市场,合称为户外运动市场。

巨大的人口基数预示着庞大的户外运动市场,而且中国有着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从平原到山地,从森林到沙漠,从雪山到湖泊,各式各样的户外运动资源为户外运动发展奠定了绝佳的先天基础。随着人们对更健康、更自然、更个性化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户外运动和自助旅游必将逐步发展成为旅游的主体方式之一,占据旅游市场的显著份额。

中国户外运动市场因为发展快,时间短,国内厂商目前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当初级,该行业有领导性的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品严重匮乏。

另外,由于市场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国外同类公司和品牌产品进入很少,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产品也只是小规模试销,没有正式投入资金、人力去开拓市场。随着需求的迅速增长,国内的户外运动市场明显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这种不足既体现在数量上,更体现在质量上。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产品销售和组织服务企业几乎都是小作坊式的合伙企业,资金力量小,管理水平低,服务意识差。

篇9

用“智慧”点亮新城

2012年,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东城区、朝阳区、未来科技城和丽泽金融商务区作为首批试点入选。2013年,北京市推荐3个项目参与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经住房城乡建设部综合评审,确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房山区长阳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长阳镇也成为了本市第一个县镇智慧城市试点。

智慧城市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更没有一套适合像长阳一样县镇级的模板。长阳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休闲新城的中心目标,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制定了《“智慧长阳”总体规划(2013-2020年)》和《“智慧长阳”一期建设实施方案》;同时,特别注重智慧城市建设与社会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运用智慧城市的管理理念和现代技术手段,致力于打造“指尖上的长阳”,提高城市运营水平。

记者了解到,围绕“智慧长阳”建设,今年长阳将按照国家住建部的任务和要求,重点实施“1+3+1”工程,即:一个智慧城市公共资源运维中心、三个智慧应用建设(人口、社区、旅游)、一套保障体系。

在智慧应用方面,将构建长阳镇人口综合信息系统,形成信息查询、便民服务、安防等一体的运维平台;整合政府信息平台、地理交通信息系统、市民信息档案系统等资源,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人性化公共服务能力。

在智慧社区方面,借鉴国内外居家养老、科技助老、“微服务中心”等成功经验,打造具有长阳特色“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将初步构建“物联网”系统,将物业管理、社区医疗、居民商务、社区安保等统一纳入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服务便捷、管理有效。

在智慧旅游方面,将整合镇域内自然景观、购物中心等休闲旅游资源,借助微信、APP等现代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数字化共享、服务便捷化和个性化,进而形成长阳旅游的智能管理、服务和营销的一体化运用。

按照长阳镇建设“智慧城市”的理念,“无线城市”不仅仅是让市民获得信息,更重要的是办事,把市民要办的事办好。要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充分为居民的购物、出行、学习、教育、保健等方面提供便利,为企业的运营、销售、宣传、管理等方面提供有力工具,为政府的政务公开、监督、城市管理等方面提供有益帮助。最终努力把长阳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现代化特征的新城示范区。

CSD理念延续升级

长阳打造“智慧城市”战略,实现跨越发展,实际上是延续了CSD(Central Shopping District,中央休闲购物区)理念的智慧,并在此基础上将CSD理念进行了创新性的升级。

为了承接未来的发展、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长阳将CSD中“S”的内涵从“Shopping”(休闲购物)逐级提升为“Social”(社区)、“Services”(服务)、“Smart”(智慧)三个层次,建立以宽带和无线技术为代表的全国第一个城镇级的“无线”平台,通过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重点新领域,打造集“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于一体的智慧长阳。下一步,将重点构建以长阳镇政府办公区、奥特莱斯商业区、万科长阳智慧社区为代表的信息化先行建设试点,使长阳成为无线城市的标杆。

随着物联网的日益发展,同时以“中央休闲购物区”和“镇景合一”为核心的CSD建设战略下,城市建设需要更高水平的服务和管理,建设“无线城市”、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保障城市服务运行的一把“金钥匙”。

长阳镇高度重视将区域发展与北京市规划紧密对接,将把“无线城市”建设作为长阳实现持续发展、创新发展的有效载体,依托2G、3G、WIFI和4G技术,实现四网同时覆盖,实现互联网、物联网等高新技术的应用。无线城市的建设将是推动CSD长阳半岛实现电子政务、改善居民生活、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的一大利器,对原本就是商投热区的CSD长阳半岛产生了推波助澜的效应。近期,长阳镇将利用中关村长阳科技园落户的契机,在原有航天、民用核技术等科技产业的基础上,重点打造“智能产业”,承接首都核心产业,形成更为齐备的高端科技产业集群。

“智慧长阳”不仅是城市数字化、智慧化信息应用的基础,还是一个融合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信息应用平台,更显示了长阳镇政府坚持与时俱进,借助科技力量打造和谐宜居新城的决心。

蓝图规划智慧未来

“无线城市、智慧长阳”计划将由政府、运营商、企业三方合作,作为再次带动当地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的新引擎,这一模式无疑将为长阳带来跨越式的发展机会。

长阳镇政府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合作,通过GSM、TD―SCDMA、WLAN、LTE四网协同的方式,将在长阳建设26个基站机房,平均每个基站投资300万元,总投资约8000万元。截至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总体设计方案及26个基站的布局规划,已完成位于张家场和篱笆房的2座基站的建设,另有2个基站正处于建设当中,下一阶段将协调区市政、区水务局、区供电局等部门来解决其余22个基站机房建设及供电问题。

目前,包括长阳镇市政基础设施、智慧产业、电子政务、治安防控网络等在内的搭建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

如今,长阳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已经确定,到2015年,初步建成以“智慧服务普及、智慧产业主导、智慧生态和谐”为主要特征的“智慧长阳”,初步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和服务模式,信息化成为推动长阳镇再创发展新优势的主要动力,在提高政府管理服务力、提升城市品质和居民生活质量、促进产业升级转型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智慧城市应用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成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示范区”和“智慧北京”先导区。

篇10

关键词:村庄规划 风景旅游区 整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7-136-02

1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现状问题

1.1现状的主要特征

受旅游业的影响,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以单一性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农业与非农业共同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的特征。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与一般的村庄相比较,一般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村庄自身的生产生活方式与风景旅游区的资源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风景旅游区的自然资源相比周边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稀缺,从而对景区周边村民的生活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限制了原住村民传统的自然资源获取方式以及生活生产习惯;

(2)风景旅游区的发展要求旅游目的地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景区周边村庄与一般村庄相比,往往拥有良好的道路交通条件;

(3)由于旅游活动的强季节性,村内的流动人口的比重较大。在旅游高峰期,时常会出现用工短缺,有的村委会还会以临时性协议的形式招聘外村的村民,来帮助他们应对庞大的客流;

(4)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因地理位置、村庄内部或者附近景区开发程度的不同导致村庄之间贫富不均;

(5)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机理得到了保护。在有些村庄中的传统文化虽然失去了现实的功能,但独特的存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游客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旅游业使得景区周边村庄的传统文化“重见天日”,更使那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破土而出”。

1.2存在的突出问题

(1)资源利用问题

现阶段尚缺乏有效提高和充分利用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自然、人文景观资源的研究,景区周边村庄旅游资源的利用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2)系统规划问题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大多都拥有环境优越的自然景观和积淀深厚的人文景观,然有一定价值的历史遗址却因缺乏有力的保护而逐渐湮灭。

(3)村民意识问题

目前村庄与景区协调发展的观念尚未完全形成,原住村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维习惯难以一时改变,景区风貌形象受损的现象比比皆是。

2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发展目标

1997年6月,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理事会等联合制定了《关于旅游业的21世纪议程》,在文件中明确提出将社区居民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关怀对象,并把居民参与当作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长效机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社区因素以及当地原住居民的需求,通过双方资源整合来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见,有效引导周边村庄与风景旅游区的协调发展,是优化旅游综合效益,推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突出村庄的协助效益

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地处风景区的边缘地带,村民的日常生活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消耗紧密相关,如果不对原住地居民有效的控制,可能导致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行之有效的保护,能使周边村庄成为核心景区与外界之间的过滤带。

若能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例如发展观光型特色种养基地,或是建设农舍休闲屋提供接待住宿服务,景区周边的村庄则可以截流部分客流,缓解传统景点人满为患的现象,减轻其景区环境的压力,利于旅游资源的长久利用。

2.2完善旅游业的供应链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需要发展休闲观光、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同时,也可以在不对景区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加工一些特色旅游商品。

此外,有些旅游地用水和食物供应不足,还需依赖周边村庄提供相应的服务设施,满足游客在游玩时多重需求。

2.3丰富游客的旅游需求

随着游览经历的日益丰富,游客在某一地区的旅游方式已逐渐由多个点走马观花式的观光转变为对某一目的地的深入了解,由对自然风景的单纯欣赏转变为深入了解当地历史和文化习俗。

风景旅游区周边的村庄作为一个原生态社区,是充分展现当地民俗风情的最佳场所。游客能通过对原住村民生活方式的观察、直接互动的交流,使整个旅游过程的体验更加丰富与完整。

3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对策

3.1加强整治规划的可操作性

风景旅游区农村建设的重点就是通过村庄整治,带动和促进景区的其他各项工作。而村庄整治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要有一个切实的整治规划。

着力把握自然资源保护、农村产业调整和历史文化内涵挖掘这一主线。在规划中,应注重村域人文传统内涵特色的认知和把握,不仅在规划上注重文化导向,更在建设中体现文化品位;注重整体乡村景观氛围,通过创意、设计、造景、整合等多种手段,重视对散落在民间的传说、历史典故、历史建筑和遗迹等历史文化细节和碎片的挖掘整理。

3.2突出整治示范的引导作用

建设村庄整治示范村,向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展示。如果按照规划建设,修缮建筑,拆除违章建筑和围墙,切实加强保护原生村落的风貌,可以使村庄发展成为能够吸引观光者的旅游点。在提高村民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能极大地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

从景区周边的村民消极对待、观望徘徊到积极参与整治的过程来看,可以体会到榜样起到的作用,使景区周边村民真正体会到只有通过村容整治,切实加强保护好现有自然资源,突出景观特色,才能吸引旅客,才有可能开设“农家乐”,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3.3拓宽整治资金的筹措渠道

村庄整治的资金应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多方筹措解决。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形地貌的限制,许多景区周边农村都没有解决自来水问题,更谈不上“截污纳管”。为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解决市政基础设施问题,既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提条件,也是维护景区水资源和环境的重要举措,实际上也是城市反哺农村的主要措施,应由政府为主财政支持。

涉及村民的建筑整治应由村民集体投资建设;涉及村级集体用房整治的,应由各村管理委员会经济组织承担,其余建筑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实施原则,由产权单位负责;对一些与风景旅游区无关的企业,则需要逐步实施外迁,费用由政府承担。

3.4完善整治建设的政策体系

在村庄整治建设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整合资源、分步实施、逐个推进”的整治建设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分阶段实施,每一阶段规划一个村,整治一个村,宣传一个村。强调集中力量,每一阶段完成一个村的整治建设,还要考虑村庄整治过程中会给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不便,也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尽可能缩短建设工期,同时也可使景区周边村民在期间看到整治村庄的巨大变化和自身利益的改善。

坚持“四个自我”的主体原则,即自我筹资、自我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由原住地村民自身来解决农舍整治的资金问题;由村民按规划自行实施整治,不搞包办代替;整治后的农舍由农民自己经营,整治后的村庄由村民自己经营承包管理,实现村民自治。

为鼓励原住地居民积极参与整治,可建立完善的农居整治奖励办法,引导村民积极投入到村庄整治工作中去。对村民按照规划方案实施整治,效果明显的,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引导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有序外迁安置,以降低景区常住人口密度。

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能够有效地带动周边村庄的建设发展,同时,风景旅游区周边村庄的整治建设对于风景旅游区的深度开发也具有积极意义。合理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格局,将对当地旅游的整体开发和形象推广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明.旅游地周边乡村社区的功能与结构更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1(3):95-97.

[2]黄郁成,顾晓和,郭安禧.农村社区旅游开发模式的比较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2004(11):5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