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修复办法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信用修复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开发区发展改革局
今年以来,开发区按照我市市2019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思路和要求,周密部署,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现将2019年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2019年开发区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制度体系。开发区成立了社会信用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配备兼职工作人员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管理工作。开发区研究制定了《开发区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信用信息公示工作实施方案》,并正在根据《2019年我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研究制定《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开发区全面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6月14日,开发区组织召开了社会信用建设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2019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和责任单位,并要求各相关单位拟定工作计划,稳步推进,做好工作协调、信息互通共享工作。
(二)稳步推进企业信用贯标工作。目前,尽管开发区现有企业数相对较少,但经过认真筛选,推荐江苏三元有限公司2家企业参加2019年度企业信用贯标,两家企业在我市鼎诚企业信用评估有限公司的辅导下,顺利通过2019年度企业信用贯标专家组验收。
(三)积极开展公共信用信息报送和“双公示”工作。今年以来,按照市信用办要求,开发区开展了公共信用信息归集目录的梳理工作,梳理汇总信息归集目录约284条,对各部门负责信息归集及上报人员开展了公共信用信息系统操作培训。截止本月底,开发区共上传公共信用信息约176条、双公示信息48条,红黑名单报送60条。
(四)稳步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培训。开发区联合连云区举办企业信用修复培训会为落实国家有关要求,加强对失信主体的信用监管,培育企业信用意识,协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工作,8月6日,开发区联合连云区组织举办2019年首期企业信用修复培训会,开发区韩饲料、东乳业等企业参加了会议。会议介绍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解读了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规政策、失信联合惩戒措施,失信被执行人的认定标准、联合惩戒措施以及退出机制。参会的失信被执行企业代表签署了《信用修复承诺书》,现场培训完后还进行了培训结业考试。
(五)稳步推进政务诚信体系建设。在政务诚信制度建设方面,目前开发区街道已出台了《开发区街道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强徐圩街道政务诚信建设,提升政府公信力,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开发区已将政务诚信建设纳入开发区街道绩效考核体系,并拟定了《2019年度开发区街道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讨论稿)》。
(六)加强信用体系舆论宣传。通过开发区官网及时全面宣传了开发区社会信用建设工作,并开辟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窗口,为全社会提供实时查询服务,提高广大群众和法人组织对社会信用建设的遵从度和参与率。开发区利用手机短信、现场宣传、开展信用读书活动等方式,广泛宣传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动员企业积极参加贯标工作;在网络宣传上,利用开发区官网,全方位展示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宣传信用建设有关政策法规,弘扬诚信典型。开发区还通过开发区行政管理学院大力开展“道德讲堂”、校园诚信、诚信讲座等活动,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和实质内容贯穿其中。
(七)推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应用。在市信用办的具体指导下,开发区在日常监管、行政审批、市场准入、财政奖补、资质审查、备案管理、绩效评价等活动中开展信用审查,把公共信用信息和第三方信用评级报告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对有失信行为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实施联动惩戒,逐步使信用审查成为各类准入门槛的基本要求。全年开发区在开展项目招商过程中,对拟开展投资项目的企业进行信用审查,全年共审查企业约10家,确保了开发区投资企业及项目的优质性。组织并敦促开发区企业查询信用报告累计约30次,使开发区企业及时了解到各自的信用状况,以便顺利开展市场融资、企业上市等活动。在对开发区企业项目备案时,开发区要求备案企业提供相关信用承诺,以确保备案项目的真实性,以降低审批部门的行政风险,确保了备案项目的真实有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在招投标活动中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制度的通知》在开发区招投标活动中将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内容列入资格预审文件和招标文件中,并实行“一标一查”,全力确保开发区招投标中标单位的质量和完成标的事项的可靠性。
二、2020年开发区工作举措
(一)进一步推进企业信用修复培训。下一步,开发区将继续深入推进诚信教育及信用修复工作,引导失信企业积极修复自身信用,帮助企业提高守法诚信经营意识,提高全社会诚信水平。
(二)深入开展企业信用管理贯标。进一步组织企业参加申报信用管理贯标,引导企业重视贯标工作,加强内部管理,自觉依法经营,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探索扩大企业信用管理贯标应用,从政府行政服务、政策扶持、评优评先向贯标企业倾斜,逐步向社会其他领域推广。同时,同步开展市级信用管理示范企业辅导工作,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对外形象,展现了开发区企业诚信经营和综合实力。
(三)进一步提高工作重要性认识。切实增强做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好抓实。加强与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办公室的联系和协调,不断改进开发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篇2
一、指导思想
按照人总行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以“培养企业信用意识、健全企业财务制度、构建良好银企关系、缓解企业融资困难”为目的,通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与更新的长效机制,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提升中国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以下简称市人民银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数据库的信息服务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有效解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政府、辅助银行、助推企业”的作用,逐步构建起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工作目标
在充分听取各方信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和更新的长效机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市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实现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功能,构建适合开发区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培植与评价体系和优秀中小企业筛选推荐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激励金融机构创新中小企业授信工作,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广泛开展信用知识宣传,引导中小企业规范经营管理,提高信用意识,建立信用激励与惩戒制度,有效改善中小企业信用环境。
三、主要内容
(一)信用信息的采集与更新
开发区、市人民银行负责搭建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将分散在各部门的企业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建立信息批量采集与定期更新的工作机制。在充分考虑各部门要求、金融机构业务需求以及支撑信用评价所需要信息的基础上,将中小企业信用信息采集内容确定为五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基本情况信息,包括注册登记、商标注册、资质认证、证照年检、土地权利和房屋所有权等信息,由区工商局、区招商局、区安商局、区经贸科技发改局、区环保局、国土资源局开发分局、区建设局和区规划局等部门负责协调提供;二是企业的信贷数据和财务报表信息,由各金融机构、区国税分局和区地税分局等部门协调提供;三是企业的缴费信息,包括税费、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电费、水费等缴纳情况,由区国税分局、区地税分局、区民生事务管理局、区建设局和区规划局等部门负责协调提供;四是企业的行政许可、行政表彰和行政处罚等信息,由区经贸科技发改局、区环保局、区工商局、区国税分局、区地税分局、区民生事务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协调提供;五是企业的案件执行信息和拖欠工资等信息,由区民生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协调提供。
上述信息经审核后,由开发区、市人民银行进行汇总、整理、审核,并加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市人民银行负责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加强数据库的管理维护,提升数据库的信息服务能力。
(二)信用信息的服务与使用
1.信息共享。科学、高效地整合利用所征集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不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实现单个和批量企业查询、按条件批量筛选企业等功能,以满足金融机构及各部门的各类需求。
2.建立A级中小企业信用培植机制。引导金融机构,依托市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和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充分挖掘和利用已整合的信息,加大对试验区内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和信用评价的力度,使目前信用级别尚未达到A级,但有市场、有信用、有效益、有潜力的中小企业,较快提升信用水平,达到金融机构内部评级A级,获得金融机构信贷准入资格;使目前信用级别已经达到A级的企业,信用程度继续提升,成为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对象;使我区中小企业信用水平每年都有新的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每年都有新的增长。
3.推荐优秀企业。定期将A级中小企业的信用培植和信用评价情况等相关信息反馈给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批量优选出守信用、成长性好的A级中小企业名单并建立试验区中小企业融资扶持库,对列入库中的A级中小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推陈出新、好中选优,引导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评价结果,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A级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提高信贷决策效率。
(三)中小企业信用的激励与支持
1.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于纳入A级中小企业融资扶持库的企业,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大支持,切实解决其融资难问题,并在贷款门槛、贷款额度、贷款利率、贷款手续等方面予以倾斜。一是优先安排A级中小企业参加银企对接,推荐培植其信用的主办银行,提供专业的融资服务。二是各金融机构应在A级中小企业中率先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不断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门槛,优化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三是做好金融创新试点与中小企业融资扶持计划的衔接,申请上级部门在扩大中小企业授权授信额度、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各金融机构对A级中小企业灵活开展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供应链税款返还担保、股票股权质押、保单质押等多种金融服务。
2.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发挥财政杠杆对贷款投放的撬动作用,鼓励和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有信用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构建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通过建立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财政贴息机制,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3.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开发区决定在2011年现金注入2亿元到区汇源担保中心,2012年再注入2亿元,使区汇源担保中心担保金达到5亿元,担保能力提高到35-50亿元。优先为A级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新上项目等做大做强举措提供融资担保。
(四)中小企业信用的宣传与培育
1.建立信用宣传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开展行之有效的信用教育和宣传工作,广泛利用媒体、教育、文艺活动等多种形式,联合开展诚实守信教育,建立长期有效的信用宣传机制,普及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加大舆论宣传和监督力度。
2.健全失信惩戒机制。对于失信行为,通过行政性惩戒、司法性惩戒、市场性惩戒以及通过信用信息的广泛传播形成社会性惩戒,形成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被动”的失信联防机制。
3.完善守信受益机制。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企业,政府有关部门在市场监管、政府采购、税费缴纳等方面给予政策性鼓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可在授信额度、市场准入等金融服务和有关社会服务方面给予优惠或便利。
4.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对于信用记录出现瑕疵的企业,允许其通过实施主动纠正违法失信行为等措施,恢复企业信用,通过规定的考核和评价后,获准提前解除失信行为公示和市场禁入等限制。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深入推进开发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既是落实人总行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工作要求,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相关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切实按照本实施办法的各项内容,结合单位实际积极推动试验区建设工作务实、有效地开展。
(二)加强领导。成立开发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区管委会主任和市人民银行行长任组长,区管委会分管副主任和市人民银行分管副行长任副组长,开发区、市人民银行、银监分局、农发行市分行、工行市分行、农行市分行、中行市分行、建行市分行、中信银行分行、邮储银行市分行、省农信联社办事处、南昌银行市分行、赣州银行分行、区经贸科技发改局、区财政局、区招商局、区安商局、区民生事务管理局、区环保局、区工商局、区国税分局、区地税分局、国土资源局开发分局、区建设局、区规划局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职责为:负责统筹协调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研究制定创建工作总体方案,拟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推进试验区建设工作中的问题,指导、督促、检查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经贸科技发改局),负责试验区建设的日常工作。同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市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试验区建设工作联络小组,负责贯彻落实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任务,工作联络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人民银行调查统计科。
(三)明确职责
1.以企业“经济户口”登记数据为基础,各相关部门负责协调提供企业信用信息(具体要求见府发〔〕9号文件),开发区、市人民银行负责汇总、整理、审核,并加载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
2.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将通过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用信息的分析利用及共享服务,为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
3.开发区将根据实际,优化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中小企业成长扶持具体措施,增强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能力。
4.市人民银行、开发区等部门将积极构建适合开发区中小企业特点的筛选推荐长效机制,协调引导金融机构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通过搭建多渠道、多形式、可持续性的政银企融资推荐对接平台,共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培育计划。
5.各金融机构要充分依托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开展适合开发区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提高中小企业信贷营销和决策效率。
篇3
论文摘要:中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生成和发展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在这一背景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信产业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形成,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也处于较低的水平,当前信用缺失问题已成为妨碍中国电信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如何顺应市场经济前进的步伐,构建合理有效的失信惩戒机制,逐步建立电信业信用体系对中国电信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电信产业的失信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当前中国电信产业失信行为的表现
1.企业信用缺失。(1)企业之间竞争不规范。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擅自改变资费标准,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用户或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散布涨价或者降价信息,扰乱市场秩序;订立价格联盟,损害其他经营者或电信用户的合法权益。(2)企业之间信用无保障。互联互通中,个别主导电信经营者出于“保住用户阵地、维护自身利益”的狭隘意识,在与新兴电信企业网间互联时不是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全面履行互联协议的约定,而是以各种借口拖延网间业务开放,人为设障,降低互通率和互通质量,损害了互联他方及电信用户的利益[1]。(3)企业自觉履约率低。近年来,电信运营企业在当地通信管理局或行业协会的倡导下,行业自律公约或自律协约签了不少,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1]。个别企业言行不一,背弃协约条款规定,有的甚至擅自撕毁协议,在经营中仍我行我素,继续违规,导致市场秩序混乱。
2.个人信用缺失。电信企业的欺诈行为使用户、投资人蒙受了重大的损失。同样,电信公司也由于各种用户欺诈行为,如盗打电话、拖欠拒交话费、伪造身份注册及网上商业诈骗等,蒙受巨额损失。(1)用户的电信欠费和恶意欠费行为普遍存在,致使一些恶意欠费者在不同运营公司消费而得不到追究。特别是取消入网费以后,恶意欠费的欺诈行为更加难以防范,已经使电信运营企业呆账比例增加、企业利润不实、资产流失严重。(2)欺诈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少数电信用户或盗用他人电子密码通过电信网络侵害合法用户的利益,或伪造身份证注册和上网或盗打公用电话,或伪造电信卡使用业务,手段多样化。
3.政府信用缺失。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关键,起示范作用。电信改革已经走过十年的艰辛历程,围绕提高电信行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和为公众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两大主题,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式的重组改革,但市场绩效并没有取得基于有效竞争的良性结果。政府在市场进入、互联互通、电信资费、普遍服务等诸多方面的表现令广大消费者失望:垄断定价、限制竞争、服务低质量、“不联不通”,严重损害了公众的利益。
(二)电信产业信用缺失的深层次原因
1.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失信者没有付出相应的代价。建立健全合理的失信惩戒机制,是规范信用交易的有效途径,是建立现代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保障。中国电信产业存在大量失信行为,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家信息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失信违规成本小。在立法方面,《民法通则》、《合同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虽然都有诚实守信的法律原则,《刑法》中也有对诈骗等犯罪行为处以刑罚的规定,但这些仍不足以对社会的各种失信行为形成强有力的法律规范和约束,诚守信用的立法明显滞后[2]。
2.电信产业信用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社会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它通过对失信行为的社会联防和适当惩戒,有效保护经济活动的正常秩序。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需要综合抓好信用道德文化、信用法律环境、市场培育和中介服务、政府监管及行业自律、技术支撑体系等多个环节,全面考虑制度安排、组织形式、运作方式和技术手段等许多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市场行为主体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不完全契约,是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主要根源。
3.市场信用意识淡薄,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制度。由于当前电信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健全,产权制度不明晰,国家代替企业成为社会信用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直接面对市场成为自主经营主体,而由于产权边界不清,企业无须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就很难使市场经济主体自觉讲信用,一大批企业会“搭便车”,坐收失信之利,却不用付出任何(失信)成本。因此出现了电信市场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2]。
二、构建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必要性
(一)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加快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环节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是社会信用体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的重要保障。目前,电信产业乃至其他领域之所以会出现大量的经济失信行为,关键在于长期以来缺少社会信用体系的核心部件——失信惩戒机制,这使得市场中信用主体的失信行为几乎不受成本约束,造成信用市场中的虚假信息普遍存在。
(二)构建失信惩戒机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经济不是仅靠道德的软约束就可以形成的,还需要社会制度的硬约束。中国自20世纪经济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经济主体逐渐多元化。与之伴随的就是原有的社会规范基本丧失殆尽,社会各经济主体利益边界模糊,市场范围扩大的速度远远快于社会约束与制度建设的速度。这种不协调发展,使得那些不具备市场竞争能力和承担责任条件的市场主体大量存在,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3]。
三、构建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和运作机理
(一)失信惩戒的内涵
失信惩戒就是对通过一系列措施、手段和办法,对失信行为能够及时、适当地进行惩戒,造成对失信行为人的经济、道德或者其他约束,使其付出高昂的失信成本,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并对其未来的预期形成巨大的威慑力和社会影响力,这是失信惩戒机制的内在含义。
(二)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总体思路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最重要的制度安排之一。失信惩戒机制实质上就是一系列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包括基于信用记录,通过生产、销售、购买和使用信用产品对失信行为进行的市场性惩戒,通过法律、法规对失信行为的司法性和行政监管性惩戒以及对失信行为人的社会性和行业性惩戒。其运行机理在于以信用记录的形式对失信者的失信行为予以准确的记录、保存和标识,并将其置于全社会的监督控制之下,通过市场、行政监管、法律、行业自律及社会道德等综合惩戒机制给予失信者及时适当的惩戒,使失信者付出高昂的交易成本,把失信行为人的个别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
(三)中国电信产业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机理
1.通过生产、销售、购买、使用信用产品形成的市场性惩戒机制,对信用记录好的企业和个人,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记录不好的企业和个人,拒绝进行交易,让其遭受种种不便。2.通过综合利用市场性惩戒和社会性惩戒机制,记录和公示有严重失信行为的个人和组织,通过信息的广泛传播,使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约,并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威慑力量。
3.通过行政性监管性惩戒机制对失信行为进行经济赔偿或行政处罚,使之在财产、人身自由、资格准入等方面付出代价,同时,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减少重复建设。
4.通过行业性惩戒机制的建立,加强行业自律,对政府委托下对失信行为人进行行业资格准入的限制,甚至责令退出行业,使之在行业内难以立足。通过自律、互律和他律的约束机制,提高行业信用水平。
5.失信惩戒机制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信用水平和创造信用环境,因此要及时接受被失信惩戒机制处罚者的投诉和申辩,纠正记录错误和帮助失信者修复信用,从而从根本上改善信用环境。
四、政策建议
(一)推进电信产业信用体系建设,为失信惩戒创造前提条件
失信惩戒机制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失信惩戒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要以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前提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尽早建立起政府推动、以信用服务业为主体、以法律法规为保障、以企业信用管理为基础、以行业协会为纽带的、能够如实反映市场交易者信用状况和应对措施的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
(二)加快信用立法,为失信惩戒提供法律保障
失信惩戒机制有效运转的前提条件是有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作为基本保障。要尽快推进《电信法》的出台,同时制定失信惩戒的法律法规,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明确失信行为的惩戒内容,失信惩戒的实施主体及其责任。
(三)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为失信惩戒创造基础条件
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企业信用建设,培育良好的企业信用品牌,防止因授信不当以及因客户违约而发生信用风险,是构建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目标。鉴于电信企业在信用管理上比较薄弱,没有形成防范信用风险的机制,所以应该加强电信企业信用制度建设,推动企业尽快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引导企业把现代信用理论和方法引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
(四)推动行业协会建设,为失信惩戒提供客观环境
行业协会和其他社会中间体是行业性惩戒的实施者,在失信惩戒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行业协会按规定承担行业性失信惩戒功能,制定行业规章制度,记录、披露所属企业信用行为,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自我约束,改善业内的信用状况。政府应当在法规建设、业务环境和人员安排等方面支持信用行业协会,使协会得到培育发展,同时又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行业协会能够诚信守法、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赵兴源,吴烨.信用缺失已成为电信业做大做强的“瓶颈”[EB/OL]..
篇4
【摘要】文通过研究中小企业在建设和加强声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小企业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分析,得出声誉管理中问题的症结,明确了完善企业信誉信用制度是建立和加强声誉管理的关键所在。
一、引言
企业声誉是一个企业获得社会公众信任和赞美的程度,通常由知名度、美誉度和信任度构成。声誉的核心是相互信任。良好的声誉是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它能在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6月,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哈佛大学演讲时说道:“如果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引擎,那么声誉就是使之运行的燃料。” 实践证明,声誉是一个企业获得持续稳定发展乃至生存的重要保障。声誉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当前及长远发展,并对其所在区域的经济有重要的影响。声誉管理是对企业声誉的创建、维护和发扬,是企业以科学决策为核心,通过多种手段和方法,建立并维持与社会公众信任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当在企业中实施这种方法时,它便成为一种有效的管理过程。声誉管理包括声誉创建、维护、巩固、扩张、挽救、修复等环节。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声誉管理是指通过声誉投资、交往等手段,建立和维持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其目标是在公众和企业之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正确决策是企业声誉管理的核心。美国学者戴维斯·扬认为:“任何一个团体组织要取得恒久的成功,良好声誉是至关重要的,声誉管理是一个价值不菲的产业。”管理学者Hall在1992年进行的调查中发现,英国的经理们把声誉作为13种无形资产中最重要的一种。2001年,管理学者Hutton和Goodman等人对《财富》杂志评选的500家“最受尊敬的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声誉管理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各类沟通与公关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种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声誉管理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的一种重要手段。企业强化声誉管理,赢得社会公众的认同并取得相互信任是其生存之本。但是,企业声誉的培育、积累非常不易,而损毁却很容易。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而言,加强企业声誉管理,使企业声誉得到有效的培育、积累和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国内大约有829万家,总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良好的企业声誉不仅是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利润的源泉,对中小企业而言也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在声誉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引起相应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强对声誉的管理。
二、中小企业声誉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长期忽视和弱化声誉管理有其主观和客观的原因。由于长期计划经济的影响及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温饱线”上,正进行资本的初级积累,管理者主要精力致力于解决成本、时机、价格、人事等方面的问题,做任何决策时首要考虑的是利润,确保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提高企业声誉管理的意识不强,对声誉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虽普遍树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观念意识。但是,无论是管理高层还是一般员工,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声誉意识和加强声誉管理,还没有建立起强烈的声誉管理意识。即使是在进行企业形象策划时,也很少从声誉建立和维护的角度出发,而更侧重于企业形象的包装。同时,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传播方式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和“质量好=声誉好”的必然逻辑关系的不正确认识还大有市场。即使某些企业存在声誉管理行为,也显粗放,其科学性和规范性还比较弱。对于占绝对比重的国有中小企业,企业改制的主要方向是承包、租赁和出售等。经营承包和租赁极易导致短期行为,使大多数企业还没有认识到或者还不愿意在自身声誉维护和创建上花更多的精力和一定的投入。另外,声誉投资是巨大的、明显的,对短期的利润有较大的影响,而收益是潜在的、无形的、长期的。企业目前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于财务指标和短期指标,这也是导致声誉管理重视不够和投入不足。中小企业在规模、技术、人才和结构治理等方面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企业素质较低、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抗风险能力弱,对政府的依赖性强,导致政企不分。政府参与企业管理或直接干预企业经营者的任免,使得经营者难以制定和实施完善的声誉管理战略。政府干预有时甚至会使企业本来创建的声誉减弱或丧失。企业无暇顾及声誉及其肩负的社会责任。声誉管理的职能被肢解到多个部门,难以形成合力。在企业里,厂长(总经理)办公室、宣传部、人事部、工会、销售部门等,都承担了一些声誉管理职能,但都不重视。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上,没有建立专职的声誉管理机构和专司其责的声誉管理人员,缺少训练有素的声誉管理专业人才奇缺。即使认识到声誉管理对企业的作用,但却担心在公益事业和福利事业上的投资将来得不到预期的收益,导致较低的预期值,使得管理者不愿在声誉创建和维护上投放更多的资金。我国市场信用体系和市场经济法律制度环境不完善,对企业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力,这也导致某些企业常常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不顾及企业长期的声誉和发展,追求短期利益,违背“诚实守信、依法经营”的原则。
三、加强中小企业的声誉管理
中小企业声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的发展。为了提升企业竞争力,应对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必须建立并强化声誉管理意识,把声誉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长期发展战略任务。一般可通过提升企业经营理念、强化声誉决策意识、提升品质价值观念、重塑先进企业文化等来加强声誉管理。然而,更为重要的是完善企业信誉信用制度。
信誉是在社会经济活动和交往中以诚实守信为基础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崇高声誉,它内蕴着活动主体的品位。在信誉形成的过程中,信用起着基础和关键性作用,应该说信誉是一般信用的升华。当一个企业有了信用,就有了信誉,也就会产生声誉。企业声誉是对企业总体的评价。企业信誉是企业声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信誉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声誉。信任的建立需要与利害攸关者建立起个人间一对一的关系。比起过去正规的群众大会或听讲形式,这种方法更有效。在组织团体间培植起的信任远不及在个人间建立起来的信任。一旦在个人间培植起了信任的关系并使这种关系得以保持,那么在组织团体间就会随之而逐步形成。由于在市场中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在进行声誉建设时就需要注意信息问题。
在市场中,交易对手进行交易,订立合同,都是建立在一定的信息基础上的。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银行从中小企业中获得有用信息的代价高昂,就很难同意给中小企业贷款。这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对于企业融资和信用具有重要的影响,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特点就很难得到银行的信任,在融资上就会很困难,但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信用的好坏,对整个国家的经济正常运行十分重要,正因为此,各国普遍采用的办法就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这样就会加强中小企业的信用,从而使得中小企业的声誉有了明显的提高。
上述结论也适用于在企业与客户、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互信。企业与客户之间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企业要花时间去了解客户的需要,而客户同样需要时间和心思去了解企业的质量和信誉,能够买来称心的商品。如果他们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企业的声誉又很好时,就会使双方获利。在企业与员工之间为了自己的利益同样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企业对员工的能力和潜力不是很了解,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员工同样也要去了解企业是不是适合自己的发展和发挥。如果企业有了良好的声誉,员工就会很愿意配合企业,使得自己的能力和潜力更好的发挥。可见企业的声誉是很重要的。
四、结语
建立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是现代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条件。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弱的中小企业,加强对声誉的管理尤为重要,是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有效的途径之一。随着科技的进步,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获取信息的成本也会随之而降低,同时信息的透明度也就会增大,中小企业在市场中就会逐渐占据有利位置,加强自己的声誉管理,使得外界对中小企业的评价会更好,就会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维斯·杨。创建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声誉[M]. 赖月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张其仔等。企业信用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利胜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 王新新。声誉管理理论及其发展[J].经济学动态,1998(2)
篇5
始终以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下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市场监管局十三五总结报告资料,提供参阅,欢迎你的阅读。
市场监管局十三五总结报告一
一、“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始终以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的“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贯彻落实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工作,企业登记审批事项全面实施缺少非主要材料或者材料存在缺陷、瑕疵的,窗口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的材料、期限和超期处理办法的“容缺受理”,进一步简化住所登记,实施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清单管理制”登记模式。推动“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使“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成为企业唯一“身份证”。全面实行“最多跑一次”,推进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完善企业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全覆盖、业务全覆盖、企业类型全覆盖。十三五以来各类市场主体新增设立登记xx户,其中企业xx户,个体工商户xx户。
(二)认真履行职责,构建市场监管新格局
20xx年开始,我局承接“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着力构建基于大数据,广覆盖、专业化、一体化、高效率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监管部门由最初的3+7个部门到3+11再到现在的1+xx个部门,监管事项从最初的xx项扩大到xx项。对市场主体建立“一户一档”电子档案,内容涵盖监管的全部事项内容,截至目前,共建立一户一档xx户,通过监管信息平台的运用,监管部门对监管对象的数量、分布、生产经营状况一目了然,心中有数,执法管理由粗放式迈向精准化。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制定我区“双随机一公开”联席会议制度和年度抽查工作计划,建立各部门“一单两库”——检查对象库和检查人员库,并实施动态管理。积极探索做好网络市场监管工作。对各类电子商务经营者特别是电子商务平合经营者,采取送法上门、加强行政指导、规范经营、平台监测等方式,了解电商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解难题办实事。
(三)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加快建设质量强区工作,积极推进质量品牌建设。成立了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质量发展委员会,出台了xx区《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加快建设质量强区实施方案》,召开了xx区创建质量强区动员会。十三五期间我区共有xx家企业获得“xx名牌”称号,x家企业获得“芜湖名牌”称号。目前全区在用在册特种设备总数xx台,其中电梯xx台,锅炉xx台,起重机械xx台,压力容器xx台,场(厂)内机动车辆xx台,大型游乐设施x台。我局对全区xx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开展了安全警示教育集中培训,全面落实“一书一单一报告”工作。建立一般安全隐患清单和重大安全隐患清单,加大执法处罚力度,及时查封各类超期未检设备和不合格设备,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坚守质量安全底线。
(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严格落实“四个最严”要求
深入贯彻实施《xx省食品安全条例》,召开宣贯会xx次、发放宣传资料xx份、实施小餐饮备案xx家、小作坊登记xx家;落实“党政同责”,出台了《xx区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实施办法》;完成基层市场监管所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综合监管分类执法;扎实推进食品药品风险分级管理工作,严格实施风险分级动态管理;稳步推进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工程,全区完成“明厨亮灶”工程建设的餐饮单位达xx余家,其中学校(幼儿园)“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完成率达100%;继续强化药品流通和使用环节监管,深入开展了“执业药师挂证情况交叉互查”等一系列专项检查;严格落实各级食品药品监督抽检任务,积极完成药械化不良反应监测任务;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查处了一大批食品药品安全违法案件,行政处罚公开率和食品药品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双“100%”;持续强化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建成并正常运行xx家食品“快检室”,累计实施快检并上传数据xx批次;组织实施小餐饮后厨前置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x个,完成xx家小餐饮后厨前置安全隐患整改,xx个独立式烟感报警器投入使用。积极开展监管人员大培训;修订了食品药品安全应急预案,组织开展了专项培训暨演练。扩大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工作。严格执行各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做到标准公开、程序公开、信息公开;深入开展了“食品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大讲堂”等一系列科普宣传活动,畅通投诉举报渠道。
二、“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
继续贯彻落实省、市、区相关部署和任务,继续以创优“四最”营商环境为目标,以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为动力,以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为抓手,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为实施“营商环境联建、重点领域联管、监管执法联动,市场信息互通、标准体系互认、市场发展互融,逐步实现统一市场规则、统一信用治理、统一市场监管”的“三联三互三统一”工程,贡献xx市场监管力量。
三、“十四五”期间重点任务
1.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准入环境。落实市场准入政策共享和“放管服”改革协同,为长三角地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化服务。统一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制定统一的管理规范,实现业务流程、条件要求、解释口径、办理时间“四个统一”。加快实现证照管理一体化,推行“证照分离”“多证合一”改革事项相同、改革措施相同。协力推进长三角“一网通办”建设。共同落实数字政府建设,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网,强化公共数据交换共享,完善网上身份认证、电子签名、电子文书归档等功能,统一电子营业执照运用场景。按照市级的统一部署设立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综合服务窗口,加强政务信息和数据的互联互通,提供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服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
2.合力打造一体化的市场监管环境。深入推进市场主体监管制度创新,营造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监管环境,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落实一体化信用监管体系。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检查等信息在区域内充分共享应用,落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标准、企业信用修复规则、实现信用监管标准互认结果互用。对重点监管领域和对象实施精准监管,对守信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实施“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对失信企业实施重点监督和联合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工作。引导市场主体积极创造、运用和管理知识产权,鼓励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加强地区行政执法,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移送制度,降低企业维权成本。配合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落实“满意消费长三角行动,共建区域内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推动经营主体自律,配合打造统一的消费投诉公示平合。推进消费领域社会监督。协同监管网络交易。充分发挥全省网络市场监管服务系统平台作用,注重整合辖区电子商务经营者基础信息、经营信息、监管信息等信用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实施分类监管。落实长三角地区网络、合同案件查办协作机制,协同破解新形势下的网络监管难题。
3.合力打造一体化的质量供给环境。配合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体化建设。在信息、业务、资源各方面配合推进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协同联动、效率共同提升。配合建设长三角和华东地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促进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建设整体水平提升。培养长三角计量技术人员,互派计量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交流互动。推动特种设备监管一体化。推进特种设备单位、人员、设备信息互查互享,检验检测结果互认和运用。
4.合力打造一体化的食品药品安全环境。全面建成责任体系更加健全,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程监管更加科学,“党政同责”“四个最严”“四有两责”全面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全面履行,社会满意度全面提升的食品药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形成企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共治格局。有效遏制制假售假、无证经营等行为,杜绝和控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控制和减少较大及一般食品药品安全事故。继续巩固xx省食品药品安全城市成果,积极配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不断推动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深化芜湖市食品安全“四项治理”行动,推动实现小作坊、登记和小餐饮、小摊贩备案管理,公开违法违规、虚假欺诈产品和企业信息。以落实企业追溯管理责任为基础,推进长三角地区食品领域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实现顺向可追踪、逆向可溯源、风险可管控,有效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四、“十四五”期间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局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局长担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共同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和“十四五”期间各项重点工作。
市场监管局十三五总结报告二
一、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工作总结
2020年1至10月份,全市共计成交各类交易项目2.3万宗,成交金额243.26亿元。其中工程建设项目6xx项,成交金额78.8亿元;政府采购项目xx94项,成交金额21.5亿元;土地出让项目1xx项,成交金额120亿元。
20xx年至20xx年交易额分别为52.63亿元、246.58亿元、2xx.50亿元、303.48亿元,成逐年上涨态势。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紧紧围绕全市大局主动担当作为、攻坚克难,持续强化监管、优化服务,全市范围规则统一、公开透明的平台体系逐步健全,公共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概括起来,成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体系基本形成。积极推进行政执法权集中行使,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公共资源交易执法支队,整合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务、医疗保障、数据资源等部门的监督、管理、执法等职责,统筹配置执法资源,执法监督审查力量不断增强,监管效能不断提升。
(二)制度规范加快出台,交易规则和技术标准不断健全。不断完善制度规范和交易规则,坚决遏制低于成本价竞标行为,覆盖平台运行、服务和监管的制度体系初步建立。组织清理并修订废止相关交易制度文件,重点纠正限制市场公平竞争、干预交易主体自主权等行为,促进了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制度规则更加合理合法。
(三)平台运行更趋规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实行“容缺受理+承诺制”,企业申请事项实现程序优化、流程简化、限时办结、进度可查,交易便捷度明显提高。支持企业采用非现金形式缴纳保证金,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交通运输、水利工程造价数据交互接口规范,推行远程电子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平台电子化水平稳步提升。
(四)监管体制改革创新,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明显提高。全市范围内职责清晰、协同高效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更加注重标后履约监管,信用监管加快推行,依法依规开展失信联合惩戒,规范市场行为。大数据应用加快推广,开展数据关联比对和数据统计分析,做到实时智能预警“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问题整改持续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更加公平公正。各部门间信息共享、线索发现移交、结果通报反馈以及联席会议制度初步形成,形成协同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长效机制。通过全面排查一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突出问题,立案侦查一批涉嫌串通投标案件,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明显改善,各方市场主体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工作安排
主要目标:到十四五末,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公共资源基本纳入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实行目录管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纵向全面贯通、横向互联互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电子化交易全面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实现全过程在线实时监管。在此基础上,公共资源交易流程更加科学高效,交易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提升,违法违规行为发现和查处力度明显加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健康运行,市场主体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一)进一步拓展平台覆盖范围。完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逐步将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覆盖范围由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等,扩大到国有产权交易、农村产权交易、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等各类公共资源,系统梳理公共资源类别和范围,制定和芜湖市公共资源交易目录,坚持应进必进,做到“平台之外无交易”。稳妥推进各类市场主体跨地市自主选择平台进行公共资源交易。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市全年公共资源交易金额达到600亿元。
(二)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效率。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电子系统建设。精简管理事项和环节,压缩办理时限,对于能够采用告知承诺制的实行容缺受理。建立完善公平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规范投诉及受理投诉行为。不断优化场所、信息、档案、专家抽取等服务。推广通过“一表申请”将市场主体基本信息材料一次收集、后续重复使用并及时更新。持续推进“不见面开标”“掌上交易”等系统建设,不断提高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比例。
(三)进一步加强公共资源交易监管。进一步创新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实施协同监管、智慧监管、信用监管。推行公共资源交易综合监管,形成监管权力和责任清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快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全过程信息依法公开。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促进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完善评标评审专家、机构管理办法,健全培训、考核和清退机制。强化运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精准性。加快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依法依规开展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力争到十四五末,我市公共资源交易环境更加清朗,围标串标等突出问题逐渐减少。
(四)进一步健全标后监管体制机制。一是动态掌握项目开工及进展情况,采用“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坚持全面覆盖、规范透明,对一般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常态化的常规巡查。二是创新工程建设项目标后监管检查方式,开展芜湖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标后履约巡查,由标后办及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聘请外地专家和第三方机构组成巡查小组,深入了解掌握真实情况。三是建立标后履约“双约谈”机制,由市政府负责同志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施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进行诚信履约事项的中标约谈;由建设单位牵头与施工单位的法定代表人进行专门问题的履约约谈。四是开发应用芜湖市政府性资金项目标后履约监管平台,自动对关键岗位人员异常变更、工期拖延等异常情形发出预警提示,提升监管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
三、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主要工作亮点、创新点和问题
(一)创新“智慧监管”,精准打击串通投标。市公管局勇于创新,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共资源交易”,推进新技术和公共资源交易的融合,会同公安部门创新构建“芜瑕·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扫黑除恶”打击串通投标专项整治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共摸排线索问题线索53条,行政处罚7条,立案32件,审判9件。20xx年,“芜瑕·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入选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创新成果,纳入2020年全省公共资源交易重点工作,并在全国公安机关列装和推广使用。2020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信息专报》第62期介绍了芜湖市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的先进经验,充分肯定了芜湖市探索运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智慧监管的创新做法。2020年10月,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入选安徽省第xx届长三角法治论坛现代化法治保障创新实例。
(二)市县一体化平台改革。2015年芜湖市作为全省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试点城市。20xx年4月1日全市公共资源交易市县一体化平台正式转轨运行,是全省唯一统一企业(供应商)库、统一交易系统、统一信息、统一交易规则、统一交易流程、统一诚信评价、统一专家库的市县一体化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形成了具有芜湖特色的市县一体化平台交易模式。我市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试点工作被省发改委公管办作为20xx年度改革工作的重点成效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三)打造“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市公管局扎实推进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对公共资源交易信用体系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制定《芜湖市公共资源交易信用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及黑名单、不良行为认定披露、机构名录管理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等一系列信用制度,通过实施全流程信用评价、失信联合惩戒和信用评价结果运用等有力举措,切实加强履约现场交易市场两场联动,努力营造“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招标投标市场环境。
四、对市政府2021年及“十四五”时期工作的意见建议和诉求
(一)加大对公管系统人员编制支持力度,适度提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和执法支队架构;
(二)加大市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局领导班子成员及下属二级机构负责人对外轮岗交流力度;
篇6
一、海信电器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分析
(一)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体系 对于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按要素分析,即分析存货周转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以及由三者构成的现金周转期,这种分析方法简单易懂,但却将预收账款、预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等项目排除在营运资金之外,不能完整地评价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水平。另一种是以王竹泉(2007)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提出的基于渠道的分析,即将营运资金区分为经营活动营运资金和理财活动营运资金,进一步将经营活动营运资金按照其与供应链或渠道的关系分为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和营销渠道营运资金。这种分析方法涵盖了营运资金的所有项目,可以全面评价企业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也切合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的理念,以及供应链管理、分销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的需要。本文主要采用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思路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营运资金各要素管理绩效指标进行分析。
(二)海信电器的稳健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分析
(1)基于渠道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的分析。见表1、表2: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海信电器基于渠道的营运资金周转期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约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近5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企业营运资金占用逐年增长,在渠道上的分布为:采购和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占用均为负数,说明供应链和生产价值链在给企业融资,且其资金占用水平逐年下降,2012年采购、生产渠道营运资金占用分别为-45.5亿元、-22.49亿元,这也反映出企业供应链资金及生产资金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占用水平逐年增加,侵蚀了采购和生产渠道带了负资金需求,查阅企业年报后,得知主要是每年12月份接近年底,面临春节前电视产品的旺销而储备存货,同时对国美、苏宁两大渠道的销售主要采用银行承兑汇票而非现销,导致应收票据较多,2012年年末达到86.8亿元,所以2012年度营销渠道的营运资金占用达到113.15亿元,营销渠道营运资金周转期达到152天。
(2)基于要素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的分析。见表3:
从表3、表4可以看出,海信电器存货占用水平逐年增加,但存货周转期大致稳定,说明企业存货增加是与收入规模相匹配的稳健增长,也是企业精益管理的体现。但应收款项占用及周转期均增长,说明随企业规模增大导致应收款项运转速度变慢,企业应加强应收款项的管理,学习海尔等企业逐步实施的现款现货政策,增加现销比例。应付款项资金占用逐年增加,应付账款周转期逐年变长,说明企业增加了信用赊购融资的力度,这也是企业在供应链中优势地位的体现。
二、海信电器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经验做法
(一)建立完善的营运资金绩效管理考评体系 海信电器依托“全员生产革新”(简称TPI),建立了自上而下、层层分解、权责明确包括营运资金在内的财务目标管理体系。公司从上到下每一层次的细分指标都有明确的管理人员与之相对应,每一孙级细分指标的完成即向上推进子级细分指标的实施和完成,而子级细分指标完成又可促成父级细分指标的完成,以此类推,有力地保证了资金管理的有效性,使海信的经营方向更明确。
具体操作中,为了保证指标评价的公开和透明,TPI主管将各级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指标做成管理看板,而且清晰地标注了指标变动趋势和各指标具体负责人员,每月考核完成之后,开放TPI指标管理看板,让各负责人亲自查看其指标完成情况和相关考核办法,在亲身感受营运资金管理压力的同时,也对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目标评价有了更清晰和明确的认识(王洪星,2007)。对子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上,资金使用效率的指标占到40%权重,子公司的应收账款超过销售收入的5%就要否决年薪,再借助于子公司的周讲评、集团的月讲评,通过这种近乎苛刻的营运资金管理办法,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也确保了企业财务稳健发展。营运资金管理责任与绩效捆绑之后,海信电器并不是仅仅单纯依靠公司内部人员去单独完成,而是更多地开放空间、结合实际,放权让各负责人择机向外部相关专业机构咨询,利用外部专业力量和技术,帮助其自身更好地提高营运资金管理绩效。
(二)结合供应商管理库存与精益管理,提升采购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基于供应链集成和优化的资金管理是营运资金管理绩效提升的又一核心驱动因素。为了突破之前库存管理模式下的低效率、高成本、高不确定性等问题,2004年海信电器审时度势地在公司推行供应商管理库存(简称VMI),推进与供应链上游供应商的战略性合作共赢。一方面,海信电器与供应商共享自身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向其核心供应商提供位于海信制造工厂内的仓库的管理权和使用权,在为供应商提供便捷的同时,保证自身生产能迅速获得元器件的补充,进而保证准时生产(简称JIT)交货。如此,海信电器有效地减少了原材料、其他物料等库存量,降低了存货不确定性风险和库存管理成本、运输成本等运营成本,提高存货周转效率,加快了资金周转,也消除了“牛鞭效应”影响,最终促进储备资金管理取得了重大突破。
具体来看,海信电器将原材料和相关辅助物料主要分为寄售类物料、自有物料和供应商直接送往生产线的物料(简称JIT物料)三大类(王洪星,2007)。通常,海信电器的采购经理在月度生产计划制定审核通过之后,以电子邮件等形式将其生产作业计划发给合作供应商,相关供应商以此制定自身的备料生产计划;同时,采购经理还会及时将海信电器每日生产计划会上确定的近期具体生产计划共享给供应商,从而促进供应企业及时生产备料,保证海信生产线的实时需求。随着供应商管理库存与精益管理的结合推行,海信电器的自有物料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成本和效率优势的寄售类物料,从而大大减少了原材料和其他相关物料上的营运资金占用,极大地提升了采购渠道的营运资金管理绩效。同时,通过其创造的“循环招标比价”新模式,成功实施了供应链模式再造,使海信电器的材料成本在同行业中达到了较低水平,也实现了效益的节节攀升。
(三)推行精益生产,提升企业生产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工资等成本上升、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经营环境下,过去那种靠资金投入、规模扩大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经成为家电企业健康发展的桎梏,而精于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精益生产(简称LP)理念逐渐为家电企业所关注。海信电器早在2003年起就大力推行“精益生产”,引入将短线、多线、快线等生产形式有效结合的柔性化生产方式,快速应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实现多品种混流生产,取消无效链缩短生产线,最大可能地减少缓存线上的在产品、自制半成品等暂存。
具体来看,第一,根据精益生产理论,海信电器对车间生产力按优化的生产工艺流程进行重新布局,例如,将手插线移至整机生产线,目的是便于将手插线生产的基板直接送入整机装配线,从而消除了之前手插线流程导致的临时库存,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产资金占用。第二,引入看板管理方式,开展“拉动式”生产运作系统,在产品生产之前,生产、装配线相关负责人将所需的原材料、部件写入看板,采购、仓储中心据此配货,实现领料和生产的无缝、及时对接。第三,为了解决部分故障机器的入库问题,海信还引入“生产异常看板”,当异常出现时,生产线负责人将具体情况写入看板,相关维修部门涉入解决,从而保证机器修复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从而减少了不合格成品的资金占用。第四,海信电器积极实施“制造系统工艺优化项目”、“产品DFM改善项目”等,实现产品设计优化、制造简化和物流工艺提升的一体化管理,在和大程度上降低了设计、制造和物流等工序间的无效库存,提高了生产资金周转绩效。
(四)形成合理库存与高效物流配送,提升企业营销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海信电器很早就推行零库存管理模式,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最大化地降低库存资金占用。其早期做法为:海信市场部门的信息统计人员通过日销量统计体系,对于各个分公司、各个下辖网点、各个仓库的机器型号、各型号的机器数量进行准确盘查、层层上报、每日统计。通过库存周报、费用分析周报及时了解公司经营动向。这一时期,海信“零库存管理”的核心在于,通过对各型号产品日销量的及时、准确统计,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资料,并以此尽快地进行生产决策的制定,使营销周期尽可能的缩短,有效地将库存降到最优水平。同时,为了保证销售渠道环节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海信电器对各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设计了相对苛刻的绩效考评指标,基于对利润率和营运资金周转绩效的提升,其绩效考评指标不仅仅包括销售量、销售收入等利润导向的指标,还涉及了资金周转率、应付账款回款率、存货周转效率等资金周转绩效导向的指标(被称为“健康指标”)。
近年来,海信电器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其“零库存管理”的内涵,形成了其独特的营运资金占用和周转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数字化管理模式,被称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管理”。特别在网络时代,跨区经营借助于数字管理给企业插上了成功的翅膀。海信的跨区分销借助于其建立的B2B、B2C电子商务平台,与分销商的信息化进行对接整合,对并对分销渠道进行分类,实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共享;基于网上银行结算平台,全球各地的营销资金收入可以更快地汇集到海信总部。这种营运资金管理模式下,各分销渠道相关企业围绕客户订单,形成及时采购、生产和配送,从而避免资金在跨区分销等环节出现损失。
(五)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与财务公司,提升企业理财渠道营运资金管理水平 为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海信电器的控股母公司海信集团早在1997年就建立了资金结算中心,使包括海信电器在内的集团内各企业资金由分散运作,改成集团公司统借统还、统一调度,有效避免了资金使用上的浪费,优化了资源配置、盘活了存量资本。在同等规模下,对银行信贷需求减少了,财务费用降低了,甚至结合富余资金理财,还产生了负的财务费用(罗福凯等,2006)。大数据时代,结算中心与各企业间的海量数据交换,还成为集团对各所属企业日常业务分析与财务管控的重要手段,通过资金流去分析背后的业务流、信息流,有效地监控了各子公司的经营管理行为,为企业稳健财务的实施提供了重要手段。2008年财务公司的成立,更为海信提供了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其营运资金管理绩效、筹融资管理效果和资本运作水平。
三、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加强措施
(一)改进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率,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企业的货币资金主要是为了满易性需要、投机性需要和预防性需要,现金收支管理的四大原则是:力争使现金流入与流出同步,使用现金浮流量,加速收款,推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周旭,2007)。海信电器的货币资金从 2008 年末的6.8亿元到2011年末的27.7亿元,再到2012 年末的15.5亿元的规模,而这些巨额资金基本上都是银行存款,其中绝大多数存放在海信集团财务公司,利率水平较低。虽然企业奉行稳健的财务政策,但也要追求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建议企业制定更加科学的资金预算,计算出最佳现金持有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可喜的是,截至2012年末经董事会批准,企业购买信托产品9.8亿元,使货币资金由2011年的27.7亿元降至2012年的15.5亿元。
(二)在营销渠道推行供应商管理库存,降低成品资金占用 从企业财务报告数据可知,海信电器2012年末的存货达36.78亿元,其中产成品存货112万台/套,约为一个月的平均销量。受家电季度性销售的影响,元旦至春节前后是销售旺季,所以企业储备了较多存货,但也无形中增加了成品资金占用。建议借鉴供应商管理存货的思路,在营销渠道上大力推行经销商联网工程,与国美、苏宁等大经销商共享销售、库存信息,推行VMI管理模式,提升对终端市场需求的研判预测能力,减少产成品存货资金占用,共同提高本企业和经销商的库存管理绩效。
(三)加强应收款项管理,提升资金周转能力 由于海信电器对国美、苏宁等国内家电连锁商家的销售,主要采用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方式,且规模和销售比重较大,导致应收票据增加。对其他部分集团内客户,采用应收账款赊销政策,由于销售回款都有一定的账期,导致整体应收账款收账期延长,应收账款占用加大,影响了应收账款的周转和获现能力。建议,进一步调整信用政策,加强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现销比例,采用应收账款保理等新举措,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四)加大国际营运资金管理创新,助力企业国际化战略实施 2012年,海信电器实现海外销售53.3亿元,占全部营收的23%。建议企业进入全球化市场后,应进一步完善国际化的营运资金管理策略。对于海外应收管理,应统一各单位的全球结算和商务政策,应选择风险较小的即期L/C、提前T/T或B/G结算方式。同时,统一设定有资质的全球L/C网络银行,防范不确定风险。此外,还可借鉴海尔的应收账款保理与出口信用保险结合的金融工具组合创新。海尔电器的彭家钧曾指出海尔的“大客户直销+应收保理+出口信用保险”是其应对金融危机和减少海外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的创新模式,间接实现了现款现货,支持了海外业务拓展和战略的实施。特别是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一方面可确保收汇的安全性;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结算方式的增多(除L/C外,还可采用T/T、DP、DA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出口成交几率;此外,出口信保还有利于企业信用等级的提升,使其在获得银行托收押汇、保理、贷款等金融支持方面受益,从而促进企业营运资金周转。
参考文献:
[1]王竹泉、逄咏梅、孙建强:《国内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7年第2期。
[2]王洪星:《海信集团小仓库激活资金流》,《企业管理。2007年第5期。
[3]罗福凯、车艳华:《公司营运资本日常管理的改进――来自海信集团的管理实践和经验》,《财会通讯》2006年第7期。
篇7
务公开助力稳增长加强预期引导通过门户网站“通知公告”“政策解读”及时转发国家财政、货币、创业就业政策,利用政府网站“重点项目”“重点信息公开”等栏目和政务微博等新媒体,解读全县经济发展领域相关政策,展示追赶超越成效。县财政局、人民银行发改局、人社局、“重点信息公开”涉及单位
按月公开全县财政收支情况,解读财政收支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预判财政收入走势,主动解释说明收支运行中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县财政局
按季度、年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及时解读社会关注的重要指标数据,增加反映质量、效益、结构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内容。县统计局
做好重点项目、重点资金、重点单位审计结果公开,加大问题典型和整改典型公开力度,促进中省市县重大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县审计局
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信息公开加强中、省、市、县减税降费及促进创业创新、保障改善民生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宣传工作。县财政局
公开县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目录清单并实时更新。县财政局、各镇
及时公开清理规范涉企收费、降低物流成本、降低企业用电用地用矿等要素成本各项政策措施以及执行落实情况。县发改局、县物价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县国土局
根据上级人社部门统一部署,公布阶段性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的执行情况和实际效果,定期公布参加社会保险情况和社保基金运行情况。县人社局
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根据省市相关要求,制定全县重大建设项目批准和实施、公共资源配置领域信息公开的实施办法,明确公开的主体、范围、程序等。县发改局
围绕项目带动战略,公开国家支持西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政策落实情况。实时公开高速公路、通村公路、旅游公路、城市电网、宽带、地下综合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展情况。县发改局、县交通局、县工信局、县住建局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一、以政
务公开助力稳增长推进重大建设项目和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公开易地扶贫搬迁、重大水利工程、现代农业、生态环保等重大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等信息。县发改局
加快建设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将公立医院药品、林权等纳入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公告和资格审查、成交及履约等信息。
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信息公开全面公开PPP相关法规政策、专家库等信息和项目准备、实施等阶段性信息,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方式、项目合同和回报机制等内容的公开力度,包括项目识别、准备、采购、执行、移交等阶段性信息。县发改局、县级有关部门
二、以政务公开助力促改革推进“放管服”改革信息公开加强权责清单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动态管理,及时公开放权情况。县编办、各镇、县级各部门
制定并公开投资核准事项清单、职业资格目录清单、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县级经营服务性收费清单、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目录和企业设立后的经营许可清单等。县发改局、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编办、县市场监管局、县物价局
及时公开规范性文件的废止、失效等情况,并在政府网站已的原文件上作出明确标注。县法制办
及时公布县镇两级“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明确抽查依据、主体、内容、方式等,及时通过“信用陕西”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陕西)及其他各类平台公开抽查结果和查处情况。县编办、县法制办、县发改局、各镇、县级有关部门
加快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受审分离、统一受理、集中办理等高效审批模式。县行政服务中心
制定、细化并公开政务服务事项办事指南,包括事项名称、事项类型、设定依据、实施机构、法定办结时限、承诺办结时限、结果名称、结果样本、收费标准、收费依据、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理形式、审查标准、通办范围、预约办理、网上支付、物流快递、办理地点、办理时间、咨询电话、监督电话等。申请材料应当有材料名称、材料类型、材料样本、电子表单、来源渠道、纸质材料份数和规格、填报须知、受理标准、是否需电子材料等信息。县编办、县行政服务中心、各镇、县级有关部门
二、以政务公开助力促改革推进国资国企信息公开做好国有产权交易、增资扩股项目的信息披露和结果公示工作。县财政局
按月公开全县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主要行业盈利、重大变化事项等情况。依法依规公开企业生产经营、业绩考核总体情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企业改革重组结果,企业负责人重大变动、年度薪酬,以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重点工作情况。指导企业做好信息公开试点工作。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信息公开做好农产品价格信息公开工作,及时相关价格信息。县农业局
加大中省市县强农惠农政策公开力度,深入解读发展特色现代农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及农民“双创”扶持等政策措施,及时公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等工作进展情况。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信息公开全面公开营改增相关政策措施、操作办法、改革进展等相关信息。县财政局
推进政府债务领域信息公开,公开政府债务种类、规模、结构和使用、偿还等情况。县财政局、各镇
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在县政府门户网站的预决算公开专栏,集中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对公开内容进行分级分类,方便公众查阅和监督。县财政局
三、以政务公开助力调结构推进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能工作信息公开围绕支持创业创新、推动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等,加大政策及其执行情况公开力度,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做法。园区管委会
围绕创新驱动战略,瞄准新动力、新空间、新产业、新主体,强化创新体系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军民融合、央地融合等政策的公开与解读,推进相关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信息公开。县人社局、县工信局
推进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信息公开健全去产能公示公告制度,实行“事前公示、事后公告”,在政府门户网站、“信用中国”网站企业产能、奖补资金分配、违法违规建设生产和不达标情况。县发改局、县工信局、县财政局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三、以政务公开助力调结构推进消费升级和产品质量提升工作信息公开定期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重点公开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和全域旅游、体育健身器材配备、医养结合、健康管理、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的消费情况,引导消费升级。县工信局、县文广局、县教体局、县卫计局
推进产品质量监管政策法规、标准、程序和结果公开。推动地方标准全文公开。县市场监管局
做好执法专项行动信息公开,公开质量违法行为记录、缺陷产品名单及后续处理情况等信息。
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信息公开,做好消费者诉求数据分析结果公开工作,加大对查处假冒伪劣、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行为的公开力度。
四、以政务公开助力惠民生推进扶贫脱贫和社会救助信息公开围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政策、扶贫对象、帮扶措施、扶贫成效、贫困退出、扶贫资金项目安排等信息公开力度。县扶贫办、县财政局、
各镇
公开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的涉农资金来源、用途和项目建设等情况。公开镇政府和行政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脱贫人口名单、扶贫项目实施等相关工作情况。
强化困难群众救助信息公开,进一步做好城乡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及全县灾情救助等信息公开工作,切实增强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县民政局、各镇
推进生态环保领域信息公开及时公开环境政策措施、环境治理工作进展等信息,特别是要加大重污染天气等治理措施、进展、成效方面的信息公开力度,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县环保局
通过全国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集中重点排污单位环境信息。依法公开重特大或敏感突发环境事件调查结论、环境影响和损失的评估结果等信息。
公开县城水环境质量信息,推进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信息公开。县水利局
及时公开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管理保护目标以及资源管理、水源保护、污染防治、水质监测、生态修复、采砂管理、监督执法等工作执行信息。县水利局、县环保局、相关镇
全面公开植树造林、野生动物保护、森林资源保护、自然保护区管理、征占用林地、湿地保护、退耕还林等工作开展和行政监管、执法信息,加强森林火险、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重大生态破坏事故、沙尘暴灾害等林业突发事件信息。县林业局、县气象局、各镇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四、以政务公开助力惠民生推进科技领域信息公开深化科技资源统筹改革等方面政策及执行情况公开力度,持续推进科技管理和项目经费信息公开,强化科技计划项目立项、验收、资金安排及科技成果奖励等信息公开。县科技局
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公开进一步做好教育监管信息公开,加大教育督导评估信息力度。县教体局
有序公开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等重点工作进展情况。
推进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政策公开,主要公开义务教育学校划片、招生范围、招生条件、入学程序、招生结果等信息并做好政策解读工作。
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公开公开全县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信息及图书馆、文化馆(站)相关服务信息,做好全县文化艺术相关活动的信息工作。县文广局
公开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信息。县文广局、各镇
推进卫生领域信息公开做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信息公开,深入推进医疗机构院务公开,公开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情况。县卫计局
指导全县医疗机构公开常规医疗服务价格、常用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价格信息,建立违规违纪问题处理结果公开机制。
推进食品药品安全领域信息公开强化食品安全定期常态性抽检信息公开机制,定期公布全县食品抽检总体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和核查处置情况,公开食品药品安全违法行为处罚信息。县市场监管局
做好药品监督检查信息公开,及时公布召回产品、停产整顿、收回或撤销证书等情况。推进医药代表登记备案信息公开工作。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五、以政务公开助力防风险围绕防范金融风险推进公开公开中、省、市、县金融领域相关政策,配合金融监管机构做好政策解读和舆情回应工作。县金融办
围绕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公开及时公开房地产开发企业和中介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县住建局
深化棚户区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相关政策措施执行情况公开工作,进一步做好保障性安居工程相关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的公开。县住建局、县林业局、各镇
及时土地供应计划、出让公告、成交公示和供应结果信息,按季度公布房地产用地供应数据。县国土局
围绕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推进公开及时重特大事故预警信息和安全提示,公开重大风险隐患排查信息。县安监局、各镇
及时公开安全生产常规检查执法、暗查暗访、突击检查、随机抽查等执法信息,公开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
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务公开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政务公开、政务服务工作。各镇、县级各部门
进一步规范公文办理程序,落实公开属性说明、政策解读方案及解读材料随文报批的要求。政策文件公布时,相关解读材料同步在政府网站和媒体。
建立完善公众列席政府会议制度,对涉及重大民生事项(非)的会议,应邀请利益相关方、公众代表、专家、媒体等有关方面人员列席会议。非的重要改革方案和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前,应向社会公布决策草案、决策依据,广泛听取公众意见。
建立健全政务舆情收集、会商、研判、回应、评估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涉事责任部门是政务舆情回应第一责任主体。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权威信息。
进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结果公开工作,对涉及公共利益、社会广泛关注的建议提案,原则上都要公开答复全文,及时回应关切,接受群众监督。县督查室、各镇、县级各部门
类 别工作任务工 作 要 求牵头落实单位
、增强政务公开实效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网站内容建设,开展日常监测和季度抽查工作,及时公开抽查情况。县信息办
推进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年内县级政府各部门网站全部关停上移。
推进政务新媒体平台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健全审核机制,强化互动和服务功能。
依法规范依申请公开工作根据中省市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规制度修订情况,适时修订《xx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县信息办
篇8
一、加强“互联网+物业”推广应用
“互联网+”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在“互联网+”的时代大背景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大数据、云服务正在愈发普及,这些都推进了智慧社区的建设;移动互联网的广阔前景,给我们理顺了全新的思路,如何借用这个平台,是每一个物业人都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目前,武威市物业服务企业存在以下几个缺陷:一是体系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二是企业规模小,难以发挥综合优势;三是经营风险大,管理效率低,从业者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四是开发商自有物业或物业背景复杂,以满足自管物业为主等多重问题并存。如何解决好政府、开发商、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各方的关系,是保证物业服务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的重要基础。
二、全面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措施办法
物业管理具有公共服务属性,是城市管理和社会建设矛盾集中体现的领域,规范的物业管理是和谐社会建设总体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一)武威市物业管理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武威市相继建成了一大批规模住宅小区,人民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物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过对全市物业情况进行调查汇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具备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120家,其中凉州城区实施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管理的住宅小区196个,从业人员1600人,物业管理面积816.7万平方米,专业化物业服务覆盖率63.6%。服务面包括住宅小区、商厦、商业市场、市民广场、办公区、医院、工业园区、变电站、新型农村社区等,全区住宅区域设立了业主委员会24家。单位管理和业主自行管理的物业有435处,面积约477.12万平方米。120家物业服务企业中,一级物业资质2家,二级物业资质3家,三级物业资质87家,三级暂定的有28家。这些物业服务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另一类是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子公司或分公司,盈亏均由开发企业负责。住宅区域物业服务收费均实行政府指导价,多层住宅物业服务费在每月每平方米0.25-0.42元之间,高层住宅物业服务费在每月每平方米1.10-1.70元之间。全市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归集交存总额达1.3亿万元(不包括城建和房改部门归集数)。
(二)存在的问题
1.物业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是对城市住宅区建设监管不利,审批不严,有法不依,存在“先上车,后买票”的现象,边建设边补手续,不利于物业管理的规模经营。二是政府物业监管职能分散,执法合力不够。物业管理工作涉及规划、建设、房改、市政、城管执法、房管、物价、工商、公安、街道、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等20多个部门和单位,“有利争着管,没利无人管”,执法力度和效果严重削弱。
2.验收不严导致遗留问题重重
由于前期物业管理大部分由开发商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承担,在接管物业时验收趋于形式。综合验收时,政府监管部门实行“分头验收”,验收执法也往往被开发商各个击破,查验工作措施被规避。等保修期一过,基础设施开始出现质量问题,各类纠纷相继出现,便退出管理,留下一个无人管理的“烂滩子”。而那些专业的物业服务企业却因基础设施维修投入过大、收费标准难以提高、收费困难而不愿接手。据统计,在各类纠纷中,近80 %的矛盾源于开发建设遗留问题。
3.物业服务企业没有准确把握自身定位,服务理念亟待强化,生存与发展举步维艰
物业服务的核心是在尊重业主需求的前提下,签订按质论价、质价相符的服务合同,但相当一部分物业服务企业仍以管理者自居,服务理念淡化。一是收费标准低。物业企业经营成本不断上涨,尤其是人员工资增长幅度已经超过30%,物业服务企业压力大,导致招工困难,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普遍缺乏物业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服务水平与业主消费需求不相适应。二是收费率低。全市物业平均收费率不到70%,物业服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服务质量不高,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纠纷不能及时解决,导致业主产生不满情绪。三是物业服务企业规模小,经营成本高,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形成了企业规模小-经营成本高-不盈利-难投入-服务水平难提升-收费率难提高-企业难壮大的恶性循环。
4.业主参与物业管理意识不强
通过问卷调查和各方面人员的调研座谈会反映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对物业管理法规知之甚少的现象。一是广大业主依法维权的能力和意识较差,包括公职人员在内,居民自治的观念十分淡薄,主动参与物业管理的很少。二是物业管理本是居民自治的重要内容,却形成了政府“一头热”的现象。业主大会难召开,业主委员会难成立的问题比较突出。有些虽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其成员大多由退休人员、无业人员构成,他们有的是凭热心、尽义务,有的却是为了图一己之利,难以实现广大业主对物业管理的参与和监督,业主委员会的作用没能真正发挥。
5.老旧小区实行物业管理难度大
老旧小区大多建成于福利分房时代,小区基础设施差,不具备相应的物业管理条件。特别是这类房屋维修基金有的已经用完,维修资金缺口很大,且存在几个部门管理情况,建设局管保障房基金、房改办管房改房基金、房管局管商品房基金。另外在这类小区内,大部分居住着收入不高的困难群体和流动暂住群体,物业管理意识淡漠,再加上小区建筑面积小,管理成本高,物业服务企业难以涉足。
6.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的矛盾突出
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收费不公开、不透明,乱立明目强制收费,公共部位和公共设施损坏不能及时得到修复等,导致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纠纷不断。小区车辆(特别是非机动车辆)存放无序,业主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物业服务企业与业主的服务关系错位,导致业主不满。
(三)对策与思考
物业管理关系千家万户,是党和政府做好基层工作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各级部门要高度重视物业管理在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中的基础作用,逐步健全工作机制,推动物业管理与社区管理的有效结合。多措并举,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利用自身资源参与社区建设,确保物业管理在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维护社会秩序、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1.建立进退机制,推进物业服务企业市场化进程
进一步完善物业服务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和物业管理招投标制度,严格规范物业管理退出机制,对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物业服务企业予以取缔。对没有依照规定收费的,按照其违规现象给予处罚。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的,应该撤销其营业资格;损害业益的,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新建小区应严格落实物业管理公开招投标制,确保业主的选择权,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公平竞争、业主委托、有偿服务、委托人付费的原则提供服务。
2.增强服务理念,引导物业服务企业树立服务观念
涉及物业管理的有关部门要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把物业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行有效规范,使物业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一步增强物业服务企业行业自律,加强企业内部人员岗位技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物业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服务中讲究礼貌、礼节,给业主留下美好印象,做到礼貌服务、微笑服务,从而减少矛盾,化解纷争。
3.强化行业管理,大力规范物业服务费的收取与使用
物业行业的矛盾焦点集中在物业费的收缴上。从目前来看,武威市绝大多数物业服务企业通常不公开物业服务费的具体使用去向,导致业主不愿意或不情愿缴纳物业费,最终造成业主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隔阂或矛盾增加。物业服务费的收取要有合法的标准,并要根据合同的条款要求支出。物业服务企业要及时向业主公开收支情况、收费内容、收费标准,让物业服务费的使用更加公开、透明,促使物业服务企业提供质价相称的服务。
4.强化综合执法,进一步完善物业管理的监管机制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新建小区的综合验收机制,建立由建设、规划、房管等主管部门和业主代表、物业服务企业、街道社区组成的验收组,对新建小区及配套设施的投入使用实行综合验收,杜绝分头验收,强化源头把关力度。按照物业服务、业主自行管理、产权单位管理、社区代管等多种形式的物业管理模式,结合社会管理创新,积极探索物业管理的综合执法机制建设,切实解决执法职能分散和合力不够的问题。特别是要发挥好建设、房管部门和社区的牵头抓总作用,形成综合执法的联动机制,同时要提高业主委员会的覆盖率,逐步提高业主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
5.畅通化解渠道,积极探索物业管理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机制
在街道、社区应当明确物业管理的分管领导和专兼职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召开业主大会,协调解决业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之间的矛盾纠纷,并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方便群众投诉。成立物业管理行业调节机制,形成以人民调解为基础,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协调配合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依法处理、限期办理”的“一站式”工作机制,及时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应加大对各住宅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广实行“业主意见箱”制度,建立物业服务企业信用档案制度,保护业主的切身利益。
6.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政策扶持
物业服务作为新兴行业,处于市场机制还不成熟、行业发展困难的特殊时期,建议政府在税收、用工等方面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按照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完善物业管理服务收费调节机制。制定鼓励有能力的大企业进入物业服务领域、小企业合并重组、物业服务企业投资老旧小区管理等方面的激励措施,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做强做大,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
篇9
一、 “绿色管理”理念的界定与辨析
20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Waldermar Hopfenbeck在《绿色管理革命:来自环境的先进教训》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绿色管理”这一概念,他认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应当将环境保护纳入其中,通过采取各种“绿色管理”方式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并提升企业形象和提高企业利润。之后,“绿色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逐步为企业经营者所接受和重视。具体来讲,“绿色管理”理念,是指把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于企业的管理经营和生产营销活动之中,通过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提高环境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承担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责任等方式,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绿色管理”理念要求企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所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要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
与众多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相比,否“绿色管理”理念具有鲜明的特征和更加丰富、先进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管理目标存有差异。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为消费者提供商品或服务,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并向国家缴纳税收,但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仍然往往成为企业管理的首要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传统企业管理理念更多的是凸显经济利益最大化,但是“绿色管理”理念则增添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子,强调将企业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结合起来,现代企业尤其是可能产生环境污染的工业企业,其经营活动要兼顾谋求经济利益与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步进行,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2. 管理体系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理念将员工、商品或服务作为内部管理对象,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与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外部管理对象。在“绿色管理”理念下,企业管理是全员参与的管理,将“绿色管理”的理念融入到企业自身建设当中,企业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以及身处生产或销售一线的普通员工都要参与其中,遵守环保规定;同时,企业管理也是全方位的管理,并不仅仅限于管理相关的人、事、物等,还要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管理范围之中,并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管理内容,涵盖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涉及产品的营销和回收环节,还包括企业的日常管理和工作环境等方面。
3. 管理方式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理念主导下的企业经营往往选择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将资源节约、废物利用、环境保护与企业经济利益割裂开来。“绿色管理”理念遵循循环经济原理,强调用最小的环境资源代价获取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通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强度、提高生产要素利用率,实现对环境资源的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和对环境的低消耗、低污染和低排放。
4. 管理效果存有差异。传统企业管理对事前的环境预防重视不足,更为强调事后的污染治理,节省企业排污设备和检测方面的支出,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但也存在着极大的经营风险,一旦生产经营行为对环境造成破坏,企业将会面临巨额的经济赔偿和罚款,被责令停运整改也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绿色管理”理念重视生态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要求企业在事前充分考虑生产经营活动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积极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污染,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共赢。
二、 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及法律后果
企业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企业在最大限度谋求经济利润和实现股东利益的过程中,应当履行的保护环境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社会共识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由最初的经济责任为主延伸至经济责任与环境责任并重。“绿色管理”理念的提出,明确了企业环境责任的基本构成,为企业切实履行环境责任指明了方向。在我国,企业的环境责任主要分别规定在刑法、民法以及环境法等法律规定的条文之中,包括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以及违反相关法律规定后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
1. 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企业环境责任的主要内容充分体现在要合理使用和保护环境资源,具体来讲主要包括清洁生产、依法排污和接受监督三个方面。
(1)清洁生产。企业应当在生产全过程和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采取各种措施来避免或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得使用严重污染环境的工艺、设备和材料。例如国家安监总局的《淘汰落后安全技术工艺、设备目录(2016年)》列举了一些应被淘汰的工艺、设备,并提供了可供替代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企业应优先使用清洁能源,使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进工艺和设备,采用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改善管理和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减少或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产生、排放污染物。例如,我国环保部门对金属电解业、石油冶炼业、造纸业等制造业的清洁生产标准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涵盖了生产工艺与装备要求、资源能源利用指标、末端处理前污染物产生指标等多个环节,为相关企业履行清洁生产义务提供了具体指导。
(2)依法排污。在我国,通过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以发放排污许可证法律文书的形式对排污单位的排污行为进行规范和限制。企业如果发生排放工业废气或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或医疗污水等情况,应当事先向环保部门申请办理排污许可证,经上述部门批准并获得排污许可证后,才能排放污染物。但是,即使企业持有排污许可证,也并不意味着企业可以任意排放污染物或倾倒废弃物,还必须按照排污许可证上载明的污染物种类、浓度、排放量和排污方式进行排放,要严格遵守?S可证中关于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和维护、企业自行监测和台账记录及公开等方面的规定,不得采取《环保法》等法律禁止的排污形式,例如不能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排放污染物,不能篡改或伪造环境监测数据,不能非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备等。除此之外,排污企业还要按照《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规定,缴纳包括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及危险废物、噪声超标在内的排污费,用于国家在环境污染防治方面的支出。
(3)接受监督。我国2015年施行的新《环保法》首次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作为专门章节进行规定,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对于企业来讲,一方面要主动进行环境保护相关信息的公开。例如,企业的建设项目或者编制的开发利用规划可能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那么企业在尚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之前,不得进行开工和建设;建设项目按照法律规定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时,企业应在编制报告书期间向社会大众说明建设项目的情况,充分征求公众意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排污单位应主动公开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浓度和总量、排放方式和超标排放等与排污行为相关的所有事项。另一方面企业要接受政府和公众的监督。例如,当公民要求企业公开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运行情况或者排放污染物台账时,企业应当如实、全面、及时地向其公开相关排污信息,并接受相关主管部门或其委托的环境监察机构以及其它负有环保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现场检查,并向上述部门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
2. 企业环境责任相关的法律后果。企业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果企业违反相关环境保护法律规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对生态造成破坏,将要承担法律上的不利后果,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以及行政责任等。
在刑事责任方面,根据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六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司法解释规定,对我国企业的环境刑事责任实行双罚制,即企业和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均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其中,企业被判处罚金,直接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被判处刑罚的种类包括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三类主刑和罚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三类附加刑。同时,训诫或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等非刑罚方式,在司法实践中也会被作为个人承担企业环境责任的方式。新《环保法》施行后,环境刑事责任成为环保领域的主要责任类型之一,司法机关对企业环境刑事责任的追究力度也在不断加大,逐渐改变了以往企业环境违法成本低的情况,提高了环保法律对企业的震慑力。
在民事责任方面,按照我国《侵权责任法》第八章的原则性规定和《环保法》第四十一条以及各环境单行法的具体规定,主要有排除危害和赔偿损失两种方式。排除危害是指通过停止排污行为、排除环境侵权行为对受害人正常行使其人身财产权利所产生的妨害、消除可能会对他人造成人身或财产的危险,消除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后果,而赔偿损失则是指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其他单位或个人造成事实上的人身或财产损失时,企业应当向受害人进行财产赔偿。司法实践当中,自新《环保法》施行以来,审判机关一般按照环境虚拟治理成本的三至六倍进行惩罚性赔偿,如被称为“天价”环境公益诉讼案的“江苏省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泰兴锦汇化工有限公司等”一案中,最终法院判令6家被告企业赔偿环境修复费1.6亿余元。
在行政责任方面,根据相关环境行政法规规定,由县级以上环保主管部门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环境监察机构等特定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我国《环境行政处罚办法》规定了多种环境行政处罚方式,包括对企业处以警告和罚款,责令企业停产整顿、停业或关闭,暂扣或吊销相关的许可证,没收企业违法所得和没收非法财物,以及对企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行政拘留等等。尽管企业因环境违法行为所面临的行政责任与刑事、民事责任相比较轻,但是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也具有相当的惩防效果。新《环保法》规定行政罚款可按日连续处罚,即企业环境违法行为一日不停止,罚款的数额每天都会增加,企业最终将面临巨额罚款。实践表明,按日连续处罚的行政处罚方式确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法律规制形式。例如据重庆市统计,新《环保法》实施后当地企业环境违法整改率从过去的4.8%上升至现在的90%。
三、 “绿色管理”理念与企业环境责任的思考与启示
近年来,我国相继制定施行了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首部《环境保护税法》等法律规范,相关部门在《上市公司环境审计公告》、《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议》和《节能减排授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中也要求企业必须将环境责任作为企业信用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的高度重视,“绿色管理”理念将成为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企业应当在“绿色管理”理念的指导下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提升经营管理的水平和成效,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有效保护自然环境。
1. 强化企业环境责任观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资源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企业应当牢固树立环境保护责任感,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既要满足当代人幸福生活的需要,更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根基。要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环境保护产生矛盾时,宁可牺牲经济效益也要保护环境。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观念,不能只看到污染防治和污染治理带来的环境保护成本,营业要清醒认识到企业的环境责任与企业的社会信誉紧密相关,企业的环境风险与企业的金融风险和发展危机并存。要用“绿色管理”理念指导企业发展,将“绿色”贯穿于企业发展战略、产品设计研发和销售回收等所有环节,将环境保护观念融入企业文化当中,把企业环境责任明确列入企业章程,形成企业环境保护自律机制。
- 上一篇: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 下一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