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篇1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实施途径

小学正是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阶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学教育更加重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思想品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教学内容之一。本文结合教学实际,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实施途径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以期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

一、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学教学也得到了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在新的时代下,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了解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小学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十分重要。

中国有句古话说:先做人,后做事。可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一直都十分看重对个人思想素养和道德情操的培养。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融入到了小学教学的实际中去。小学生对于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没有十分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因此,教师的指导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态度、认知方式等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为了使小学生能够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了解社会,思想品德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能够向学生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自己塑造成为一个有道德、有理想的人;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也能够教会学生如何与身边的人相处、如何看待世界等重大的问题,从思维模式上得到提升。在如今这个思想来源复杂化的社会,更需要在小学教育中大力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二、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 加强教学的实践性

小学生本身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不能够理解过于深奥的哲学道理;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使得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实践性。从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并且通过实践的方式更能加深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是灵活多变的,不能完全拘泥于课堂教学或者书本知识上。举例来说,为了教育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因为故事的方式往往比枯燥的课堂讲解更为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认真听讲。而讲故事的方式也会营造一种更加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使原本深奥的道理变成一个一个实例,学习起来就更加简单容易。如果学生对于故事产生了好奇或者一些疑问,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来加深学生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外活动的时间里组织学生们参观烈士墓、博物馆等地方,去实地了解英雄事迹。

(二) 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除了课堂上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课余时间里开展一些多样化的活动,也能够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一些基本的道德哲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文化建设也在不断跟进。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有了更多的选择。

首先,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在校园内开展一些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在活动过程中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例如,学校可以每周设定一个“清洁日”,鼓励学生在清洁日的时间里寻找并且回收校园地面上的垃圾。对于做得比较好的班级或者个人,可以提出表扬,甚至可以给予一定的小奖励,来鼓励学生们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行为习惯。这样一来,校园内部就比较容易形成一种爱护环境的良好风气,学生之间互相监督、互相学习,共同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同时,这种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们就会在其他场合、其他时间也都自觉自愿地进行环保工作。由此可见,为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开展的活动,其意义不止在于活动本身的当时效应,更在于对小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正确引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比如开展主题班会,就某一具体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举行作文比赛,鼓励小学生写出身边的道德榜样,并进行学习等等。

其次,学校还应该和校外机构等协作,共同为了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而努力。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的实际情况会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产生一定的影响。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道德环境。就具体开展的活动来说,学校可以和图书馆、社区、文化公园、历史博物馆等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先进思想的讲座和系列活动。有了社会的协助,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开展就能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途径,使思想品德教学的实际教学成果更上一层楼。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强化家庭品德教育

教学活动的多样化还应该包括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家长是小学生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和学校教师保持积极的联系,及时沟通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果发现问题就及时解决,才能帮助小学生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个体。学校可以设立“开放日”,允许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思想品德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为了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可以每期设置不同的主题,主题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相关。例如:闯红灯现象的教育、尊老爱幼教育等。

参考文献:

[1]刘守金.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几种途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05:197

篇2

通过多种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使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热爱自己所学习的专业以及将来所从事的事业,培养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的心态以及勇敢顽强、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对社会的责任感,促进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专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人体特征和机能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各器官的机能已趋于健全,高级神经活动已接近成人水平,这就为他们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更为高级的脑力劳动奠定了基础。处于这个时期的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心理素质不稳定。中专学生在性格上虽然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但他们对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十分清楚的正确的认识,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体育教育工作者深知体育课不仅能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开发智力、陶冶性情、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培养团结互助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但体育教学的这些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文化课的教育才是主要任务。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体育教学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这些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提高不可缺少。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的丰富内容结合到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品德修养,这是每一位中专体育教师应尽的职责。

2中专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教师应树立良好的形象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否很好地将思想品德教育渗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体育教师个人水平的体现。教师自身是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体现者,体育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社会、生活、工作的态度,以及体育教师个人的理想、信仰、追求等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进而对全体学生产生影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为人师表,要严以律己,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只有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从而形成教师的威信,这样的学生在向心力的作用下,才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教师缺乏师德和专业修养,不仅不能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还会造成反面引导,甚至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决杜绝此类行为。

2.2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专生的心理特点是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善于表现,处于思想由形成向成熟的过度阶段,有着很强的可塑性。但同时教师应注意到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明辨是非的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及时纠正学生的行为轨迹,避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的侵害,造成情绪失控将影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中专教师应以学生的心理基础为出发点,根据实际的教学实况制定体育教学中思想教育方式和心理教学方法,将思想教育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放在同一水平上。

2.3充分利用体育教育内容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学校素质教育和社会实践经验双向结合、个体自觉地将自主学习能力与内在修养动力联合而形成的。中专体育多样化、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理想、责任相联系,上升为爱国主义思想。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能够推动学生锻炼身体的实践,通过运动的成就感进一步扩展对理想实现过程的认识。理想的实现源自不竭的动力和健康的体质,健康是通向成功的基础。责任感和理想信念能够赋予学生使命感和荣誉感,自助地将个人的发展投射在爱国理想的实现上。体育运动能够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不断增加学生突破障碍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加上正确的心理辅导,鼓励学生克服障碍、不畏困难,能够打消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懈怠和畏惧,通过自身的努力完成运动环节。既是体育教学有意义的尝试,也帮助了学生重新建立对体育精神全新认识。在素质教育的提倡下,体育教学应该趋向具体和形象,并侧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和体育精神,道德品质的教学内容应该结合体育寓教于乐的特点,应该是潜移默化式的教学。

3不断改变组织教法,增加思想教育内容

篇3

关键词:幼儿;思想品德;内容;路径

幼儿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园教学中占重要的地位。如何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始终是我们幼教工作者所探索的问题。一个人品德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是一项有连续性、一致性的系统工程,幼儿德育则是这个工程的起点,在整个德育过程中有其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一、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培养内容

在我国,古有儒、道、佛的思想形成的道德体系,比如我们常挂在嘴边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儒家道德的很好传承;“善有善报”就是佛家的理念,积极引导人们向善;“道法自然”是道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这两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在中华民族泱泱五千年的文化中,道德教育一直是主体,长期以来形成庞大深奥的体系,为之终身学习也不为过。在现代教育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中,德也占据首位。如此庞大的道德体系,面对纯净无瑕的儿童,我们该从哪方面入手进行品德的教育呢?我们要首先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有目的有方向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

(一)培养幼儿的社会发展能力

道德教育应从培养儿童的社会化入手。社会化是一种过程,—个人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逐渐充实,从而形成个性,融于社会,成为社会成员,这个过程就是社会化。儿童的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学习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学习待人接物处事的规范。社会上有正直善良、有欺诈虚伪、有真善美的事物,教师与家长应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例,随时随地,有目的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因为孩子从呱呱落地起就处在社会中,模仿是孩子学习的手段,孩子通过在社会中模仿好的、正确的道德行为而形成道德认知。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格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全家的宠儿和期望。父母一心渴望孩子成为他们的骄傲,害怕自己的孩子吃亏、受委屈、从而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这就导致孩子自尊心太强而内心太脆弱,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了追求生活享受,不爱惜劳动成果、任性、自私等不良品格,阻碍了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一切都让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所给予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三)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爱国教育应从小培养,作为教师,有责任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将丰富多彩的、富有生命力的爱国主义教育灌输于孩子的生活中,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幼儿素质的发展。

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的路径

(一)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逐渐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比如培养孩子的守时习惯,家长每天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都要在门口的签到单上签到,并写上到达时间。如果超过了规定时间,幼儿园的大门就锁上了,迟到就会记录在案。守时守信是孩子进入社会必须学会的第一件事,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幼儿阶段,孩子主要靠父母来训练如何把握、遵守时间,只有守时的家长,才能培养出守时的孩子。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家庭环境会给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难以磨灭的烙印。父母是子女天然的、不可选择、不可任意更换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对孩子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家长的言传身教、一言一行,对孩子有耳濡目染的熏陶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家庭德育的基本方式,它比学校德育、社会德育要强烈、深刻得多。孩子的发展,父母是责无旁贷的。父母是孩子最坚强的依靠,他们对亲情的付出与对孩子的爱,将可能深刻影响孩子日后的人格。因此,家长应努力形成良好的家风,形成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民主平等、勤奋好学、勤劳节俭、爱好健美、讲究卫生等良好作风。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德育发挥更大效能。儿童入学前已经形成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模式以及反映图式。在此过程中,父母及家庭是最重要的参照系,是被模仿的主体。鲁迅认为,儿童教育首先要从家庭开始,父母就是最早的教育者,父母对儿童不仅有养育的责任,而且有教育的责任。

(三)通过各种感官进行德育渗透

孩子通过阅读图书、听故事、看动画片等辅助手段接受德育渗透,通过书中、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来帮助他们分清道德标准,认识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从而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

(四)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注重环境美是我们幼儿园环境布置的一个重要原则。良好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幼儿园通过环境的创设与美化、设计来创造适合儿童成长的教育环境,利用环境与儿童的相互关系,来诱发和调整改变儿童的行为。此外在幼儿园中,集体生活对幼儿的教育和影响是其最大的特点和优越性。幼儿生活在幼儿园和班级集体中,集体的风格影响着每个幼儿。生活在集体中的每个成员都会有一种同化力,幼儿会在集体气氛中受到无形的熏陶感染,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影响因素,积极创造良好的班级气氛。另外,教师还要注意观察、发现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使幼儿人人都有得到表扬和激励的机会,人人都成为学习的榜样,创造一个有利于幼儿良好品质形成的优良的集体。

(五)形成家、校、社区教育之间的合力

篇4

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在教学中该怎样把握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本文以苏教版《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为例,探讨在初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途径。

一、从已有的经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而应立足学生的经验通过创设情景、参加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并内化到行动中。

苏教版《思想品德》教材实践性、生活性更加突出,注重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教材通过设置生活在线、探究平台、拓展天地、对话、感悟等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形成和提升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了由“以讲授为主的文本”到“以学习为主的文本”的转变和由“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更加注重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培养”的转变。

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第1课)的教学实施中,引导同学们通过多样化的方法从已有的经验进行观察、交流、体验,了解自己和同学的一些习惯,知道习惯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分,感受并体验习惯对人的各种影响,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讨论、求取成功的过程中真正获得体验,从而把自觉培养好习惯落实到行动中。

二、通过探究来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以图片、故事、诗歌等方式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为学生思考问题提供了平台。使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带着问题学习探究践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例如,受人尊重的奥秘究竟在哪里?针对当前有些孩子或因家庭经济富裕,或因父母亲社会地位较高等原因,容易产生优越感强不尊重他人的现象。而另一方面青少年又有强烈的自尊心,特别要求他人尊重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苏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材第5课《受人尊重的奥秘》中用了有趣的短诗朗读和漫画赏析,让大家很自然地认识到大象和蚂蚁的人格是平等的,从而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也是平等的,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样很自然地得出受人尊重的奥秘――一个人要得到别人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尊重。我们进一步利用教材设计的小故事把课堂内容拓展开来:让大家认识到家境有贫富差别,但富裕不能作为炫耀的资本,认识到人不能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教师也可以更进一步引导同学们讨论分析造成家境贫富的主要原因是当前的基本国情,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三、通过体验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置活动,把一些空洞的教学内容赋予很强的趣味性,通过对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现象的体验、分析,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打好基础。

如通过图片、数据比较等,让同学们切身感受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进行关注,引导学生关注十等身边的时事,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和知识与能力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

四、在矛盾中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营造和展示一个与学生生活本身一致的高度综合的课程形态,让学生在综合的真实的生活中,在多重关系的交互和矛盾冲突中去探究、感悟和践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提升他们的生活经验,让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起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道德认知,培养他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5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0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尽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改进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品德课内容滞后,与社会生活脱节

随着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出现,也随之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学校教育理应做出适当的改进。然而,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因此思想道德课内容显得陈旧、浅薄,无法全部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脱离实际,不讲科学,许多阐述和解释显得牵强附会,苍白无力,无法服人。思想品德教育就成了与学生现实生活不相干的东西,成了“从另一个时空发来的信息”,既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也难以消化成自己的东西。

(二)教师道德素养的欠缺

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投入少。中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师身负重任,他们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生这一重要群体的发展和成长。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思想品德课教师是由其他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兼任的。兼职教师本来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专业知识就相对薄弱,以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较差。师资队伍素质的高低又反过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思想品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事情,其他任课教师也同样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因此,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也要注重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和言传身教所带给学生的影响。

(三)思想品德教育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和科学。

其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往往只局限于形式,主要以学校提供的品德教育记载材料和有没有制定品德教育计划为依据,没有操作性较强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制约机制,未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其二,现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以学生成绩高低作为标准,而且与教师的奖金、考核的等级、职称的评定等经济利益挂钩。这导致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评价不够公正,进而导致品德教育背离了正确的方向。其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学生是否遵守学校的规范和守则,很少注意到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融入社会后的真实表现,难以准确的反映出学生的品德情况。

二、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的改善措施及建议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具体化,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的教育应摆脱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抽象和空洞的弊端,教育内容要分层次和分重点,根据中学生的特点分年级来进行:在中学低年级,主要是培养基本的道德观念,如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友爱同学、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在中年级,主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讲究卫生等;在高年级,在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基本形成并稳定的同时,应该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心理健康教育等更高层次的教育,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探索中学思想品德教育新路子,创新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由于社会在不断进步,过去单一的灌输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求。随着当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青少年接触和掌握信息的途径已不再局限于从老师讲解或从书本上获得,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必须创新。一是学校通过进行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讲演活动、运动会、主题班会、文艺会演、有奖征文等等,都能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二是努力办好校园广播、校刊、板报,保持良好的舆论氛围,进而产生“近朱者赤”的良好效果。三是创设思想品德实践课,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身体验,以验证理论与学生自身品德的形成与否。四是可以创设班级或校园思想品德舆论网,让学生在小小的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帮助或指责他人品德行为的同时也促使学生自己的进步及优良品德的形成。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老师实时监控与指正。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和不同方法把德育目标贯穿其中,开创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局面。

(三)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想品德教育师资队伍。

搞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关键是要建设好一支德才兼备的思想品德教育师资队伍。因此,优化德育师资结构,提升教育者的德性,并对教育者进行定期的心理学、教育学和职业道德培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力度,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执教能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是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四)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教育是必需的。

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单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更需要家庭的配合,社会的监督。学校里传授的更多的是理论知识,而学生大多数的时间是与家人呆在一块,并最终融入社会,其品德行为的优劣就更需要家长和社会这个大家庭来验证了。

(五)需要国人共同努力探索并注重学生时代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中学时期却是一个关键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观念难定,性格叛逆,稍不注意引导就容易让学生思想走向极端,不利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一旦形成不良品德进入社会将是隐患无穷。因此,不同时期的学生品德教育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也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关注,方可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让学生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有利于社会与人民的有用之人。

总之,通过多种方法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做许许多多艰苦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持久地抓,不断挖掘新路子,认真研究在新形势下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找出解决的新办法。任务艰巨也绝非一日之功,只要我们从战略高度去重视它,按照客观规律做好工作,才能把下一代培养成为品德与才能兼备的人才,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塑造高素质的劳动者而奠定坚定的基础,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认识学校业余训练结构 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目前,各校业余训练的积极性正走下坡路,学校领导对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也持中立态度。原因是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与参加训练的二者矛盾一直是困扰业训开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文化课老师感到学生训练后变“野了”难教了;学生变得坐不住了,致使领导和任课老师对训练工作产生了抵触心理。导致体育老师感到难做。如何理顺、协调好体育老师、任课老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是解决矛盾、顺利开展业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结合平时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平时训练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队员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训练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队员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训练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训练内容具有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例如,长跑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接力跑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训练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接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训练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训练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队员在进行训练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队员在训练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队员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队员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训练中,向队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队员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品德人之根本,训练中巧妙渗透

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训练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业余训练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训练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训练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队员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队员心悦诚服。例如,训练中发现某队员精力分散,开小差,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训练,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竞争激励法

教师在训练中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队员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队员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队员的法纪观念 。

3、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小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队员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

4、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队员,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队员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不仅有利于队员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篇7

思想品德教育的原则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职业教育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提出思想品德教育要求,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合适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二)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学校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教师要组织和教育好学生集体,并通过集体力量教育个别学生,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影响班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正如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集体是个人的教师”。(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正面教育包括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教师还应该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另外,必须建立合理的学校规章制度和班级规章制度,实施严格的管理教育,使学生认真付诸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四)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思想品德教育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因势利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五)热爱、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师首先做到热爱、尊重和信任每位学生,再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学生从内心就易于接受,并把教师的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是辩证统一的,热爱、尊重是严格要求学生的基础,严格要求学生又是尊重学生的体现。只有严出于爱,爱中寓严,真正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思想品德教育的途径

(一)教学过程教学工作占学校工作的绝大多数时间,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任课教师应该根据各科的性质、内容和特点,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把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起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二)社会实践活动职业学校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参加生产实践、公益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更生动、更真实、更具有说服性,能够给学生比较深刻的教育影响。(三)课外、校外活动职业学校应该有计划地多组织课外、校外活动,使学生杜绝网络中不健康东西的影响。活动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旺盛的精力、浓厚的兴趣吸引到活动中来,通过各种情感体验提高他们是非、真伪、善恶、美丑的鉴别能力,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四)共青团组织活动共青团是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组织,它在学校工作中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各种适合青年特点的活动,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它针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以三好为目标、以学习为中心的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及时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五)班主任工作班主任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指导学生的学习。它对其他途径起到协助配合和调节作用,使各种教育影响统一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以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它是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篇8

【关键词】小学生 思想品德教育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054-01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思想发展方向并养成一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小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现阶段,我国对于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基本处于课堂教育阶段,缺乏对其进行实际的应用与实践,所以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特点以及教育原则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特点

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学校在进行教育时,应该重视对课本知识以及教育模式的创新,不能只将课程的教育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有限知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重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教育走出课堂,融入社会,使学生能够亲身的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实际的操作,通过各项活动的不断完成,对自己的思想品德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品质[1]。小学生还处在思想意识不全面的阶段,所以学校的教师应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引导,这样才能对小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原则

1.针对性原则: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品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对于小学生在思想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不良的习惯以及错误认识,学校以及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2],使他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并对其进行及时的改正。

2.教育的多样化原则:由于小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不完善,所以,教师在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教育方法,如可以以班会的形式进行思想道德的讨论或者进行社会实践使学生对思想道德进行全面的认识,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小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兴趣,从而使教育的效果得到明显的上升。

3.坚持示范性引导原则:在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行为引导人,小学生在思想方面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缺乏对事物的判断能力,他们将教师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规范,所以,教师的行为规范在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教育的效果[3]。

二、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的创新性

对小学生思想品德课的创新,主要是对其教育教学的内容进行合理化的创新,它是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创新的基础,对其内容的创新主要是指对教学的形式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等等的创新,创新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兴趣,从而有效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教育效果。

(一)对课堂气氛进行相应的改变

在对小学生进行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气氛比较轻松的教学模式,因为小学生对社会还没有完全的认知,还没有建成自己的世界观,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教学环境的轻松[4],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兴趣去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只局限于室内教学,还应该积极的运用室外的有利条件,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对其进行全面的认知,在日后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以及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进行合理化安排

1.创新教学的内容

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要求,所以学校以及教师必须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创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还应该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当中,让学生通过肢体以及感官的认知,对思想品德教育有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在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在教学内容中融入便于学生理解的,符合现代化发展的信息,这样可以使学生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

2.完善课外活动的形式

在对学生进行课外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自主吸收能力对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及时的创新,在对思想品德教育时,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之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积极的参与社区的一系列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敬老院、孤儿院看望老人或者孤儿[5],这样可以是学生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来对一件事情进行思考,并且做出合理的处理办法,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去了解并领悟优秀的思想品德的建成,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达到思想教育的真正目的,有效的提高思想教育的教育效率。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学校还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建设,有的学校对教师思想品德教育的没有足够的重视,普遍导致教师道德参差不齐等现象,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并积极的倡导教师进行自主学习,有效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工作,但是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思想品德在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之处,所以,应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最大效率的发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工作作用,使学生促进自身优秀观念的建立,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晶.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2013.

[2]尹盼.教学中如何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新课程(小学),2012,08:72-73.

[3]王以利.对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J].神州,2013,03:167.

篇9

摘 要: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师根据社会现实需要,运用我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等内容,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活动。文中介绍了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论述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思路和方法

前言:目前我国大学生思想品德呈现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状态,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但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文中论述了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思路,包括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等。

1.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

1.1高校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现阶段我国大学都将专业知识教育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将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次要的地位,同时忽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很多学校并未开设心理健康这门课程,也没有配置专业心理健康咨询机构[1]。即使开设了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课程的学校,其教育手段和方式都传统陈旧,无法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成长需求,导致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不断增多,影响了高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1.2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环境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够成熟,文化活动单调重复,学生们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较低,大部分高校缺少积极的社会活动和一些民族文化活动,已经开设的活动组织能力较差,影响力较弱;另外,高校忽视德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在校教师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校外同类学校的联系合作较少,使学校的德育师资资源严重缺乏[2]。

1.3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能引用时下热点理问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沿用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的进行理论说课,学生缺少参与的积极性,师生间缺少良性有效的互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让无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导致思想品德教育效率低下[3]。

2.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新思路

2.1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

大学阶段是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每个大学生都要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争做有理想、有道德,对国家、人民和社会有用的人,这是所有大学生应该树立的人生观。另外,大学生应秉持正确世界观,用马克思理论武装自己,辩证的分析并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4]。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探索、积极实践、刻苦学习,从生活小事做起,在生活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引导鼓励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2.2突出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人们进行活动中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主体性是人类本质属性,是人类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统一。主体性的特点是人活动的自觉性,包括正确处理客观世界关系以及发扬人的自身特点。突出主体的思想品德教育是相对消极被动的传统教育方式来说的,主体性思想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鼓励发扬主体力量。主体性包括教师、学生以及教育过程。

首先,教师的主体性体现在其能动性、创造性以及主导性。思想品德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决定着其主体作用的实现程度,决定着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其次,在主体性教育中,学生虽然是教育对象,处在被动和接受的地位,但是不同于一般客体,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是有思想、感情、意志和个性的人,所以需要发挥其主体性。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才能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接受程度[5]。再次,思想品德教育过程的主体性是通过内容创新实现的。我国古代通过以“仁爱”为核心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社会活动都倡导以人为本,学校也逐渐重视起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德育教师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品德教育的教材和内容,以体现思想品德教育的主体性,满足时展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提出的要求。

2.3从学生个体特征出发,注重咨询取向

思想品德教育咨询取向是指: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时候,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存在的困惑进行指导和教育。思想品德咨询教育是指利用咨询解惑的方式消除学生良好品德形成障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从而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进行思想品德咨询教育是为了实现学生和教师的位置平等,教师为学生进行咨询解惑,体现师生平等和教师的服务性;学生根据自身需要,主动提出咨询服务需求。这种教育模式符合大学生个性和独立的成长特征。通过这种咨询方式改变以往客观普遍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将思想品德教育推进到微观个体层面。所以,思想品德咨询师教育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和互动的教育方式。

目前,社会生活复杂多变,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存在思想问题和道德困惑的大学生数目不断增多,所以通过个体咨询服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大学生思想活跃、敏锐,但是缺乏生活经验,并且学生们思想层次复杂多变,这种情况需要教师通过咨询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朋友式的互动模式,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去,可以取得更好效果[6]。

2.4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思想道德教育

目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巨大影响。高校要了解、掌握思想品德教育领域的平台工具以及教育软件,将信息化数字技术引入到思想品德教育中,实现思想品德教育方式的变革。同事要建立思想品德教育资料库,开发相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软件。利用资料库以及教育软件,收集学生道德规范养成以及做人道德操守信息,学生寝室和年级等基础信息以及各种道德教育基地信息,古今中外成功人士信息以及国家社会发展和舆论宣传等信息,从而丰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覆盖面以及渗透力。

结束语:在高校思政工作中,思想品德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只有科学把握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取向和思路,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大学时期是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我们要加强大学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科学性以及实效性,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山东省齐鲁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 高建.关于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探讨[J].大众文艺,2011,01(16):278.

[2] 安巧珍.谈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取向[J].教育探索,2011,03(21):126-127.

[3] 殷广胜.浅谈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4):65-66.

[4] 张丹.寻找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J].科技经济市场,2007,04(09):408-409.

篇10

一、明晰意义:以包容之态感受虎翼之乐

作为旨在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品德教育,无法避开学生心理活动,无法避开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如果以包容之态,融入心理学视野,可使思想品德教育如虎添翼,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育应有先见之明。中小学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习比较紧张,压力相对较大。很多时候他们无暇、也无法排解内心压力,常常将不良情绪淤积于心。一旦积满,就会犹如火山爆发般造成意想不到的问题。倘若教育者仅从思想品德的角度进行教育,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如果教育者有效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研究,就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动向,及时帮助他们调节情绪、平衡心理,将问题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教育讲究科学性。思想品德教育亦是如此。随着年级的递增以及学科本身的科学化、系统化,学生的思维变得更为缜密,更为讲究做事、做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针对这种情况,教育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转化工作中更应融入心理学的视野,增加教育的科技含量,提高教育的实际效率。要知道,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中间学科,其严谨的研究范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精准的研究数据、可信的研究结论都可以充实到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中。

没有个性的教育是呆板、乏味的。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千差万别。教育者在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只有了解并掌握这些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目标。心理学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行为、环境之间关系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为思想品德教育所吸收、借鉴及运用。因此,融入心理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二、剥落问题:以刮骨之为获取疗毒之效

当前,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倘若我们与心理学结合,及时地剥落问题,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刮骨疗毒”的功效。

问题之一:忽视了与受教育者的交流。受价值观、知识结构、社会角色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极为不平等。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对话和交流。受教育者处于弱势,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育者给予的观点。从表面上来看,教育者的说教目的似乎实现了,但从受教育者的内心深处来看,由于得不到教育者平等话语权的给予,得不到个体生命的尊重,他们的逆反心理不断加深,他们与教育者的之间的心理距离南辕北辙,教育的效果微乎其微。

问题之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如下教育规律:一方面适应社会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的需要,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然而,这条规律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循。当前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偏重于把学生看成是社会人、工具人,而忽视了学生个体人、自然人的一面。教育者总是习惯性地把受教育者往学校、社会、国家等层面去引导,而把受教育者很多正当的个人需要置若罔闻。教育的天平出现明显偏颇,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问题之三: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虽然思想品德教育久已有之,但直到目前为止,教育者仍倾向于自上而下地给予受教育者既定的、正面的观念和理论等,而对于尖锐的思想言论、社会矛盾等问题避而不谈,将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严重割裂开来,与“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等观点渐行渐远。这种“偏一点而废全局”的教育缺乏足够的活力,是无生命的教育,难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

问题之四:忽视了教育者需具备的素质。教育活动的双方都是人,都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者要与受教育者开展有效的对话、交流,就必须不断提高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然而,正视眼下的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教育者只顾着对别人说道理、提要求,却忽视了研究自己的态度、能力、气质及性格等,忽视了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如果教育者素质不高,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三、呈现方法:以脚下之路通往教育之梦

融入了心理学视野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实施途径变得更为多元化,教育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我们可以把心理学中的需要理论、逆反心理理论等迁移到思想品德教育之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从脚下之路开始,朝着教育之梦走去。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其一,运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中小学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渴望拥有归属感。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并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冲突,做好思想转化工作。要善于把他人对学生的需要转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将学生的个体内驱力演变为群体内驱力,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

其二,运用心理学的逆反心理理论。逆反心理是学生与教育者的意志和愿望相反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会使教育双方情绪对立、矛盾加深。如何预防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成为新形势下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教育者要紧密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心理世界,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其三,运用心理学的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和判断的过程。如果某一事情发生,有的人喜欢从自身找原因,反省“我哪错了”;而有的人喜欢从外在找原因,琢磨“他(她)哪错了”。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问题归因模式各不相同。教育者应努力学习归因理论,认真分析受教育者的归因特点,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

其四,运用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只有心中充满阳光的教育者才会以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心态工作,才会以真诚豁达、满腔热忱的心境去关爱每一位受教育者,教育活动的作用实效不言而喻。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在刚开始进行教育时就已经成功了一半,而没有人格魅力的教育者常常会受到受教育者的抵触,教育过程难以维持,教育效果难以巩固。因此,教育者是否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是影响思想品德教育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努力克服自己在情绪、态度、意志等方面的不足,塑造良好的教育者形象。当然,教育者还应加强各种专业理论和基础理论的学习,并通过不断的实践操作将这些理论内化为个人的经验结构,逐渐形成科学而富有特色的问题解决模式。

2.双育结合,珠联璧合

其一,从心理健康教育中移植方法。学生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效果。对此,教育者可以借助心理测验及其他测评工具来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点及发展趋势,可以采用认知疗法、角色扮演法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服务于思想品德教育。不过,教育者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地移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否则会闹出“东施效颦”的笑话。

其二,加强心理咨询对学生的攻心效果。古人云:“用兵之道,攻心为上。”在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引人心理咨询的方法,就是要运用心理咨询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帮助学生解决角色混乱、心理失衡等问题,以弥补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不足,最终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这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调整认知、调节情绪、恢复心理健康、促进全面发展,还有利于消除他们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逆反心理,缩短他们与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思想品德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三,加大对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力度。教育是生命体相互影响的发展过程。如果教育者的素质低下,教育的效果就无从谈起。为此,应加大对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有关心理学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在培训过程中,把科学素质的提升和人文素质的提升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影响能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参考文献

[1] 叶湘虹.心理咨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方法论意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