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问题是开启学门的钥匙,并能与学过的知识相关联.教师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更要研究问题设置的目的性,使每个问题设置都有针对性.精心设计针对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例如针对乙醇的物理性质,设计如下问题:根据你所熟悉的生活常识,叙述乙醇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试用一种试剂区别四氯化碳、苯和乙醇三种液体;
(2)能否用乙醇从碘水来萃取碘,原因是.
设计出的问题学生既能结合生活常识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又利用乙醇的溶解性应用于常见有机物的鉴别,同时复习巩固了物质分离中萃取原理.
二、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情
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要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估计学生在思考作答时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只有问题设置符合学情,才能使课堂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巩固知识,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原理》中“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这一章节时,在讨论带有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将Cu片、Zn片分别通过导线与电流计连接,浸入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回顾简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若电流计指针偏转,偏转大小在一段时间内怎样变化?一段时间后还有什么现象?
学生带着问题分组动手实验,小组内分工明确,课堂有条不紊,逐步推进.而最初的问题具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它为后续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它能够使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且能够顺利进入后续的讨论.
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1.该简单原电池对外提供的电流是稳定、持久的吗?
2.造成原电池提供电能的能力减弱的原因是什么?
对于原电池提供电能的能力减弱的原因各小组在讨论中遇到困难.教师设计如下问题进行引导、点拨:
1.为什么锌电极上会有红色固体析出?在这个过程中能量转化存在几种形式?
2.能否阻止Cu2+在锌片表面还原?
3.怎样设法使原电池产生持续、稳定地电流呢?
学生共同讨论,有小组成员提出可以通过取出电极擦拭来消除这一改变,这一想法在本实验中可以实现,实际生产生活中却难以达到.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把氧化剂和还原剂分离,不直接接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解决矛盾的方法,创建新的原电池,并提出盐桥的概念,理解原电池装置的原理.学生在获得成功同时掌握学习策略.
设计问题时考虑本节内容是在必修二基础上的加深和提高.必修二中将重点放在观察实验现象,而在这一节课重点在于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且理解其工作原理,并能解决必修二中原电池电流效率较低的问题,充分理解盐桥作用.
三、问题的设置要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不同,教师所设置的大部分问题能让学生通过相互讨论解决.教师依据不同梯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优生有较高的发展平台,普通学生有好的提升机会,让每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良好状态,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更好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常见的弱电解质”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HF和CH3COOH,谁的酸性强?
2.可以设计哪些方案进行验证?
针对问题1一般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得出对应答案.问题2属于发散性问题,除了结合课本给出的通过电离常数大小进行比较的答案外,还需要学生结合以有知识进行思考,优生需要更全面的思考,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组内小组长带领组员参与问题的讨论,发表不同观点,让他们的思维进行碰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集思广益,可得出多种方案如利用溶液的导电性、测定溶液的pH、在pH相同的溶液中进行稀释后再测定pH等不同方案.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使每位学生获得了探究与解决问题的体验与能力.
四、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层次性
教师突破难点时所设计的问题应由简到难、层层递进,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地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有序地思考,获得知识,自主归纳知识框架,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设计实验证明碳和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产物?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不能立即回答出来,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先进行思考,明确思考的方向和途径.然后,教师设计渐进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讨论,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突破难点.
1.碳与浓硫酸反应原理是什么?
2.如何检验H2O(g)?应放在检验的第几步?
3.如何设计实验验证SO2、CO2的存在?
4.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能否说明一定是CO2?为什么?
5.同时存在SO2、CO2如何检验CO2?
篇2
当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单向传授型,而是教学双方始终存在着有序高效的互动合作。语文课堂提问作为推动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有效抓手,其功能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掌握学生对文本的先学状况和理解程度,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课堂上通过一定形式的提问可以快速地了解学生对文本的预习情况,也可以借助提问掌握学生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这样,便于教师从具体学情出发,适时作出教学内容和讲授方式的调整,从而使教学更具针对性。二是突出文本教学的重点难点,利于达成教学目标。任何一堂课都应有具体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都应做到重难点分明,而设置的问题是突出教学重难点最好的载体和抓手,语文课堂上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是随意为之的,一定与整个教学目标体系有效融合在一起。三是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像过去那种完全由教师单向讲解的教学过程必然是枯燥乏味的,我们的课堂需要多元对话,包括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而课堂提问,就是一种架起多元对话的桥梁,它会让沉闷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课堂的运行中来。四是激发学生的课堂思维,提升学科素养。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文本无非是个例子。但我们可以通过设置好文本研习的问题,引领学生学会解读文本,培养优质的学科思维。好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获取本质的热情,能点燃内心深处追求事物真谛的火苗,启迪他们的学科思维,走向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高中语文课堂问题的设置原则与策略
课堂设问既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更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最终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能力,学以致用。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课堂设问应当遵循的原则与策略,对问题的设置进行优化提升。
1.增强目标意识,因需而设。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没有问题就没有课堂,但每一个教学问题的设计都要具有强烈的指向性,不可为问而问,空泛无价值。提出的问题应与文本教学的整体目标和所需突破的重点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学问题探究的过程与重难点突破过程实现融合,使文本教学在课堂问题的引导下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2.力求量质兼顾,合理有度。一堂课不仅要有问题,更应要有数量合适、具备思考价值的好问题。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借助问题的研讨深入深刻地理解文本是教学者事先必须思考的。现在不少的课堂,要么问得过多过碎,要么问得随意草率,缺乏有思维含金量的真问题。因此,语文课堂中的问题设置要追求量质的平衡兼顾,不做表面文章。
3.构筑问题链条,有序层进。文本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务必要具备全局观和整体意识,理想的情形是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出一套组合拳式的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彼此关联,形成问题链条,由易及难,由表及里,逐渐深入,就像剥笋般,层层下去,直至最核心处。换句话说,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既清晰展示自己的教学路径,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有序深入的研读,最终看到“最美的风景”。
4.把握提问时机,因势利导。课堂问题设置不仅要考虑问什么,问什么固然重要,但千万不要忽视什么时候问同样重要。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才会有最理想的结果。课堂提问也如此。古人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告诉我们,教师要抓住课堂的最佳时机和切入点,当学生对文本理解存在疑惑时,对他人解读持有异议时,对问题有个人独特见解时,凡此种种,即学生对问题有强烈的求解欲望和参与激情时,教师的继续发问才会将课堂推向,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要随时调整问题设置,很多时候,问题是在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因势利导。
篇3
关键词: 问题导学 问题设置 中职语文 教学策略
“问题导学”教学法就是通过老师精心设置问题和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它是一种以导为主线,以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渐进的自主学习的方法。因此,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是贯穿“问题导学”全过程的核心要素,通过一系列问题呈现课本知识,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从教多年,针对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尝试了“问题导学”教学法,认为教师只有精心设计和安排问题,才能真正引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列车上的偶然相遇》这一课为例,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问题设置应应用以下策略。
一、在新课导入中要有激发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课文体裁及内容,设计一些内容新颖、带有启发性的问题教学新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我在教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以“偶然”为话题,在新课导入过程中先讲了一个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助手菲利成功的故事,针对故事的结局,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
成功到底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在这些看似“偶然”的背后,有没有隐藏着什么“必然”的因素呢?
同学听完故事后,感觉菲利的成功太幸运了,通过这样两个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迫切希望知道答案的好奇心,因为成功是人人向往的,但要想成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只看到促使成功的偶然因素。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学生各有主见,有效地激发了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从而使本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对“偶然”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成功地导入新课。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讲授课文可以从“问题导入”入手,带动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在文本阅读中要有目标性
问题导学的实质是把教学目标问题化,让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研读教材,初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父亲命运变化的几个转折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复述和概括能力,提示学生抓住故事的几个起伏点:“失败―相遇―转机―成功。”接着围绕课文内容,我又设计了这样四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会去应聘列车的临时服务员?
(2)为什么无论何时兄弟姐妹相聚在一起,总免不了谈论起父亲和“那位神秘的先生”?
(3)父亲的这次“偶遇”给他带来了什么?
(4)“神秘先生”为什么会给父亲捐赠整个一学年的伙食、学费、书费500美元?
首先,我让学生带着这样四个问题再次走进课文,这四个问题,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内容,而且是层层相扣的。通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在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知父亲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他自身所体现出来的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即“执著、认真”。其次,“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主要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完成每课的学习任务,这就要求所设计问题不能通过课本直接找到答案,不能是学生怎么“跳”都够不到的,也不能设计难度太小,学生不“跳”就能够到。设计第一题,应联系时代背景加以理解,了解黑人的历史,这样不但让学生初步解决了问题,还了解了当时黑人的悲惨历史;设计的第二题是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感悟一家人的感恩之心,尤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有人捐助是件让人永生难忘的事,所以让学生在了解黑人历史之后解决更合理;设计第三题是想促进第四题的回答,让学生了解之后,明白一个在列车上偶然相遇的人为什么会给父亲捐助500美元的伙食、学费、书费?这样环环相扣的问题,很自然地让学生明白父亲的成功是靠自己努力来的,而不是“偶然”相遇才成功的。可见,父亲的成功与列车上的偶遇没有很大关系,这样就很好地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在难点探究中要有引导性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认真听取学生的自我感悟,及时肯定其合理的见解。对于学生认识不到位的地方,要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得出正确的认识,此过程的关键是“导”。如在教学《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
这个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将教学的难点知识转化为不同的探究问题,学生有两种不同答案:第一种是不会,因为父亲失去了求学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而言,他不会再有求学的机会,也就失去了成功的条件,但偶遇改变了父亲的命运;第二种是会,因为父亲执著认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这个机遇,以后还是有机会的,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获得成功,与这次偶遇没有太大关系,父亲的成功主要靠自己。教师要适时引导:其实父亲的成功是具有偶然性的,就是遇到博西先生,但这种偶然的成功只会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就如文中的父亲,如果本身不执著认真,就算有这个偶然的机遇,也未必能成功。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从表面上看,改变父亲一家人命运的是遇到了博西先生,受到了资助,实际上他的成功更离不开自身的执著认真,所以遇到博西是偶然的,而他自身的人生态度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这样引导不但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还让他们辩证地看问题,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在拓展延伸中要有实用性
拓展延伸主要是通过每课的学习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一般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以“练笔”、“练口”、“练手”、“练脑”为目的的。我在文本阅读和难点探究环节后,设置了一个切合中职学生实际的“练脑”问题:作为中职学生,父亲的成功对你有什么启示?
因为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二年级旅游专业的学生,他们即将踏入顶岗实习岗位,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他们既渴望又迷茫,因此,通过这个专题“职业与理想”的学习,有助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人生理想。引导学生从父亲的经历得到启发,认识到中职生实现职业理想,关键在于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正确的职业态度和过硬的职业能力,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偶然背后的必然因素,并明白:任何成功都离不开自身的能力和态度,不能把希望寄托于“偶然”之上;让他们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改进学习态度,这样就达到了学有所得、学有所用的目的。
总之,“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无论在哪个环节中使用,怎样创设问题导学情境,最终不是看问题的数量多少,而是看能否真正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化被动为主动,让学生在有限的一堂课里收获得更多。对于我来说,尝试这种“问题导学”教学法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完善、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晓君.中职语文课堂“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初探.株洲教育,2011,3.
篇4
关键词:会计教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28日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问题、进行提问、培养学生思考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必不可少。不过问题设计不是越深奥越好,也不是越简单越好,作为会计专业教师,为了更好地把握课堂授课效果,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
1、复习式设问,即帮助教学导入设计问题。教师都知道按照授课程序,内容的前后贯通,由浅入深的知识结构,在上新课之前,是不可能把新知识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必须对已学知识做一个简单回顾,以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连接。对所提复习问题一定要对学生起到把握知识要领,抛砖引玉的目的。如:在“借贷记账法”的新课学习之前,设计提问导入新课,问题两个:①复式记账的概念原理;②会计恒等式。这两个知识点对新课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学生对这两个知识点已经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借贷记账法就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进行延伸思考,新旧知识衔接。
2、联系生活实例设问。如:在会计教学介绍账户时,讲到账户四金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的关系时,我都会问学生每月生活费总额,生活费来源,每月的支出,月底的余额。通过提问,学生马上明白问题实质是讲收入、支出、余额。再依据账户基本结构,就理清了账户中四金额关系及计算方法。将生活实例带入学习,学生不易遗忘。
3、引导性设问。目的是引导学生根据老师设计的问题思考,学会学习。在会计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有关账户之间结转关系的学习存在较大困难,部分学生对会计结转核算看作是学习会计的障碍。其实是学生没有掌握结转时账户间的内在联系。简单来讲,结转就是在编制会计分录时将全部金额从一个账户移到另一个账户,即移走金额,账户减少为零;移入金额,账户金额增加。依据账户记账原理:账户中记录金额减少与金额增加必须在相反方向,因此余额在借方,就从贷方转出;余额在贷方,就从借方转出。至于新账户记在哪一方,就按照有借必有贷的规则来确定。说白结转就是:旧账户记借方,新账户就记贷方;旧账户记贷方,新账户就记借方。例如,原材料的成本核算,在采购阶段,叫“在途物资”,入库后就叫“原材料”。我在授课时引导学生,购入“在途物资”时,“在途物资”增加记借方,那现在要将“在途物资”结转入“原材料”账户,也就是要将“在途物资”账户的金额“搬家”,根据账户记账原理,结转金额该记入“原材料”账户的哪一方?这时学生马上就能说出记账方向,能准确编制出会计分录。同样“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形成了“生产成本”,完工入库后,变成了“库存商品”,进入销售阶段,又做“主营业务成本”。可见,引导设问,就像一个接力,按顺序一步一步引出相关知识,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结构密切严谨的知识链。
4、挖掘式设问,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错账更正法时,先让学生看一下以前做的作业,让学生说出作业中的各种错账情况,问学生这些错账的原因。这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会计知识,总结产生错账的原因。然后再提问针对于这些错账该如何进行会计更正?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针对作业错误内容,既巩固已学内容,又对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5、难点设问,使教学具有针对性。教学的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一般情况下,难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对新知识的学习造成困难。例如,会计中有个知识点“收入和利得”的区分。广义的收入含有利得,但是利得和狭义的收入是不一样的。在学生刚刚接触会计时,是无法真正理解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我要求学生从两者的定义入手,找出定义中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从定义可以看出,二者最终均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并都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这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二者的区别在于,收入是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而利得是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在判断一项交易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到底属于收入还是属于利得时,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判断依据。也就是授课时我只要讲清楚什么是日常活动与非日常活动的区别。学生根据我的问题要求能正确把握收入和利得的区别和联系,就能熟练地判断和运用收入和利得。
本文简单探讨会计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提升学生学习会计的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岩梅.浅谈如何发挥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2]柳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4.
篇5
关键词:公平;公平意识;自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22-3
一、何谓“自助课堂ABC”
“自助课堂ABC”在课堂结构上由三种版式的学案和四个活动环节组成,是一种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帮助、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课堂发展模式。
三版式学案分别是:A版助学案,B版导学案,C版复习案。A版助学案(见表1)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求知识,并在集体互助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见表2)主要是为A版助学案中的问题提供思路分析和答案要点,同时精选一些用于学生集体竞答的判断题和选择题,以促进学生的自助提升。针对高中知识易忘难学、复习迎考缺乏复习时间(尤其是等级学科)等问题,C版复习案(见表1)对此做了提前准备。在自助课堂上,学生可以将B版导学案中的答案要点和错题粘贴到C版复习案上,也可以写一些知识感悟和学习心得,这样,它在新学阶段就为后期的自主复习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复习资料,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达到高效复习,实现复习自助。
表1: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AC版
A版助学案(自助生成)C版复习案(自助复习)
××课题
主持学生:
问题1:。
(问题1一般设置为主旨类)
问题2:。
(问题2一般设置为主要内容类)
问题3:。
(问题3一般设置为延伸或细节理解类)
问题4:。
(问题4一般由每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其他组回答)
说明:1.问题的呈现方式可以是文字材料、视频、PPT等。
2.每个问题的得分由主持人、各组组长、老师各一票(制)组成。
3.问题4存在问题设置得分和回答得分两种情况。
4.在自主学习时组内可以先行分工。答题要点、感悟或错题粘贴
日期:本组得分:
表2:公平课堂模式:自助课堂ABCB版
B版导学案(自助提升)
一、问题13解答要点/重点解析二、判断题三、选择题
从具体的课堂流程来看,学生的自助学习过程需要通过自助课堂的四个活动环节来完成。这四个活动环节是:
1.组内自主。教师首先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牌的形式)选出本节课的学生主持人,然后,依据学科知识逻辑和前后文联系,简要导入新课,发放“A版助学案”(见表1),引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全班学生则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过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方式共同解决“A版助学案”上提供的问题与要求。时间约10分钟。
2.组际互助。学生主持人以公平的方式(比如抽签)确定每一组可以回答的问题,并依题序组织整个回答过程,每一组同学则派代表依次回答问题,并提供本组思考的问题,各组也可以针对其它组的问题与回答阐述自己不同的见解,主持人根据他们的回答通过表决的方式确定是否加分,教师则在黑板上写上各组组别,记录成绩,参与问题设计与答案的讨论。时间约16分钟。
3.学案助导。教师发放“B版导学案”(见表2),每组根据“B版导学案”上的答案要点或解析,自我检讨自己答题的缺陷或指出对方的优点和缺陷,回答较好的加分(方式仍实行一票制)。接着,在主持人组织下,各组以抢答的方式回答“B版导学案”上设计的选择题和判断题(答对+2分,答错-2分)。时间约11分钟。
4.总结反思。老师简评学生自助学习情况,统计各组总分,宣布获胜组和失败组,由胜利组确定自己还是对方表演节目。学生根据自己个人的情况和需要当堂或课后将本课(答题)要点、错题、感悟粘贴/写到右边的“C版复习案”,作为备考复习资料。时间约8分钟。
二、“自助课堂ABC”的公平性
在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要求课堂教学本身具备公平性,要求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感受到公平的价值和意义。课题组曾经在问卷调查后仔细研讨过影响高中生公平意识形成的不利因素,他们认为,与课堂教学方面关系较为密切的因素有三点:教师自身公平意识不强,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师本位的教育理念,导致学生公平话语权缺失;不公平的教育过程,助长学生的自私观念。[1]“自助课堂ABC”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发挥了比较优势,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公平内涵和价值取向,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因此被称为公平课堂模式。
1.淡化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
时至今日,师本位的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课堂的话语支配权牢牢地掌控在教师手中,本应是课堂主体的学生却成了课堂的附庸或看客。通常所认为的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导学案教学模式由于醉心于形式设计,所谓的主体性也只是一种被抽去了本真意义的“虚位”存在,即便是想努力展示学生主体性的一些课堂教学模式和公开课,仍渗透着教师精致布局的课堂流程和话语掌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师主导的呈现方式,由强调课堂着力前移为课前下功夫,逆转了挥之不去的师本位的课堂教学僵局。从“自助课堂ABC”三个版式的学案看,A版助学案通过组内自主和组际互助着力于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生成,B版导学案以知识辅助的方式促进学生知识学习的自助提升,C版复习案以课堂向课后延伸的理念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助巩固;从“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来看,课堂基本处于学生自己的组织、管理和服务之下,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帮助、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2.扭转教师教学中的负激励模式,强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课题组认为,学习动力问题是很多表面教育问题(包括一定范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背后的根本性和持久性因素,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最为切近的因素、最为高效的途径不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灌输与反复训练,而是如何引导和激励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就是说,学生持久学习是需要持续动力助推的,而学生学习动力衰竭问题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薄弱学校的情况就更为明显,这就需要把相当部分精力合适地转移到培养学生学习动力上来,倒不是说我们的教学没有注重动力激发,但通常的激励模式往往是分数、标杆、批评等压力激励模式,这些模式短期看是有一定效果的,长期看,在不可及的现实面前,压力不但不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不断增添学习的挫败感,从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主动性。而“自助课堂ABC”模式采用小组竞赛和娱乐奖惩制相结合的方式,增添了激发学习的多维动力因素,比如:参与与贡献增加了学习快乐,表现与荣誉带来了学习自信,比较与借鉴培育了学习斗志,知识逻辑关系背后所反映的生活元素增添了学习的生活趣味等,这些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尤其使得那些后进学生由课堂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我要学习的主动追求者,增强了教育公平的有效性和普遍性。
3.注重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公平意识。
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公平意识,教师仅仅在课堂上做到形式公平还是不行的,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来的学生自私观念和伪装表现,与我们课堂教学中公平形式与内容脱节不无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更高的公平文化素养,破除对公平的狭隘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打破授课一言堂,只要让更多的学生回答问题,只要给学生更多的课堂训练时间,就是把公平还给学生了。本质上,公平是一种自由。之所以说我们的课堂是压抑的、不公平的,不是说没有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而是很大程度上由于我们忽视或剥夺了他们思考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所谓的具有普适性的“导学案”本质上改变不了它“导教案”的工具性价值理念。“自助课堂ABC”模式在课堂公平内涵式发展上进行了尝试,该模式在组内自主、组际互助、学案助导、总结反思四个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思考、阐述和讨论问题的自由,此外,课题组还在A版助学案中设计了“留白”,即问题4一般由各组根据课文内容自行确定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供各组讨论和回答。这样,课堂就增添了学生思想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和表达的自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和自豪感,自由的价值和意义自然而然地会在他们的意识中埋下公平的种子。
三、“自助课堂ABC”的限度
可行性是“自助课堂ABC”模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研讨和教学实践中,课题组觉得该模式并非具有普适性,而是有其一定的适用范围,即限度,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模块和课型方面的限制。
“自助课堂ABC”模式着眼于学生自助学习的可实现性,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就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知识,并希望学生在组内合作、组际竞争中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材文本解读的难度系数不能偏高,可以与之匹配的显然是一些偏文学科,事实上,“自助课堂ABC”模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文科的眼界。当然,在文科范围内,也不是所有的课堂教学都适宜采用该模式。
2.教师能力、学生素质方面的高要求。
从现象上看,“自助课堂ABC”模式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弱化”了,但实际上却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教师要能预判学生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把握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方向,在“助学案”、“导学案”的设计上要精炼、科学,A版问题、B版判断题和选择题的设计与筛选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知识和解读疑难,为学生答疑解惑。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的简短讲话能够高屋建瓴,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它要求教师在自助课堂上有所节制,既要避免按耐不住上演越俎代庖,也要避免过度放任导致状况失控。“自助课堂ABC”模式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是学生自主和自助学习,它要求学生主持人能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局面协调和掌控能力,它要求全体学生能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秩序意识和公平意识等。
3.课堂节奏、时间方面的制约。
“自助课堂ABC”模式的四个环节是连贯和紧凑的,由于学习自主和自我管理,它所引发的各种意外状况会比较多,从而给课堂推进的节奏带来影响,有些问题比较重要,但学生可能一带而过,有些细节和问题可能并不特别重要,却会被他们不断讨论。除了课堂节奏的问题,时间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从课堂安排的容量来看,密度比较大,每一个环节都有其时间上的限制,比如第一环节,时间设计为10分钟,但其内容却十分丰富,包括教师导入,选出主持人,学生阅读教材和问题,组内分工和组织答案等,如果说第一环节还可以控制的话,第二环节讨论的不可控性就大为提高了,类似的问题在第三和第四环节都有存在,所以,自助课堂在时间和节奏上的把握上还是一个问题。
当然,约束性因素不是用来作为否定与回避的借口,而是需要我们提高的路径和动力。而且,随着“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应用、不断完善,它的适用性也会相应增强。
四、结语
南京市文枢中学高中政治教研组推出的“自助课堂ABC”模式在培养学生公平意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自助课堂ABC”模式在教学实验中得到了专家和一线教师的高度肯定,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也说明,这一课堂模式确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公平意识。只是,从该模式基本要求的苛刻性来看,从课堂实验中的一些缺陷来看,“自助课堂ABC”仍然需要改进和完善。
篇6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组成形式,并且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课堂教学开展中,进行有效性的提问,不仅对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老师及时对学生的教学知识内容接受情况进行掌握了解,进行合理教学计划的制定,而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对于学生智慧的开发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最后,有效性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体现,还对于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率水平等的提升保障,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开展中,有效性问题的教学设置与应用体现,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进行教学设置的提问问题,只局限于对教学知识的了解、知道的层面上,通常这类教学问题,多被称为是基础性的或者是低水平的问题;而在通过对于教学内容的分析、综合与评价基础上,进行设置的问题,则属于较高层次的教学问题,对于学生思维以及理解、探究等能力的培养实现,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结合目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与应用情况,有效性提问问题主要有事实型和启发型两种形式的问题。其中,比如“钠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以及“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出现的现象”等,就属于事实型问题类型;而“钠与水反应后的相关现象解释”等则属于启发型的问题类型。不同类型的问题在教学应用中可以产生不同的作用影响,但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有效性问题,对于课堂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二、高中化学有效性提问的方法措施分析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问题的提问
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性提问可以从对学生学习具有激发作用的问题设置上,来实现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比如,在进行高中化学中“金属性质与应用”知识内容的有关教学中,通常情况下,在进行课堂提问问题的设置中,多是以正面的、直接形式的问题提问与回答设置,为了进行学生学习探究欲的激发,在进行这类问题的提问设置中,就可以通过与学生想象相矛盾的问题的提问设置实现,从反面、间接地进行提问问题与形式的设置,激发学生对于意料想象之外知识问题的好奇心与探究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2.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提问
篇7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追求更高的教学价值,使学生真正牢固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就需要扮演好新的角色。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和文化底蕴、广阔的视野;备课时要深钻教材,灵活掌控教学的尺度;同时在课堂中要投入十足的热情,用热情感染学生,从而为课堂增添一份活力。总之,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专业知识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还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这样才能真正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课堂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和内容,它是一种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而进行的有目的的设疑,更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教师形成互动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充分利用有效的提问方式,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考查式提问。考查式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提问方式,内容随机性比较强,可以在课堂的任意一个环节使用,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体现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能够为课堂教学的不断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这种方式不利于对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进行集体教育,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反应不全面;特别是对于那些比较内向或者有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讲,容易导致其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出现焦虑、畏惧的不良情绪,基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度地使用考查式提问的方式。
(2)激励式提问。激励式提问,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予及时地评价,如得到了学生正确的回答,要给予及时地表扬和鼓励;当从学生的回答中看到学生的进步时,也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落后的同学,在提问时刚开始要尽可能地设计一些较为容易的、符合学生知识情况的问题,使之顺利地解答问题,此后便慢慢上升到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通过不断地引导及给予积极地鼓励,使其敢于回答各种问题。
(3)启发—探讨式提问。启发—探讨式提问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提出相应的问题,并组织学生各抒已见,展开有效的争论,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得以有效强化的一种提问方式。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互相启发学习,进行自由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及时作出总结,这样就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有助于增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解《插秧》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农民把秧苗插在哪里呢?”,学生们都开始积极的回答“插在青山上、插在绿树上、插在蓝天上、插在白云上”,此时为打开学生的思路,教师可以边问边用手指指着土中的青山、绿树、蓝天、白云的倒影,通过这样的引导,更能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而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为保护每个学生的发言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教师则微笑着说“请大家都来当小诗人,把你的创作讲给小组的同学听”,这样让学生在小组中各抒已见。
三、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了许多诸如上课身子要坐正、双手放桌上等之类针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这给学生造成了较大的拘束和压抑,更不能体现师生平等的关系,为此,就要解开这些束缚,增进课堂上师生之间情感的有效沟通,要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和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上敢问、敢说、敢辩,真正为学生创造一个无拘无束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插秧》一文的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回答“水田还像什么”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创新性的回答,有学生回答“像我们教室的窗户”等这样的问题时,可竖起大拇指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学生就能进行更加大胆的联想,进而促进思维的不断活跃;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不理解的词语,并给予及时的点拨、启发和讲解。此外,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为更好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准备,这就需要教师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将下节课的学习任务交代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预习。
四、注重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与互动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可以通过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将班内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由各小组内部针对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通过合作获得问题的讨论结果,之后由各个小组发表其对问题的观点,进行小组之间的有效交流,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对观点正确的小组或有进步、有创新的小组给予及时表扬,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所有小组都要积极鼓励,增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交流合作的信心,这能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重要的保障,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高。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小学生是关系到祖国发展的重要力量,而语文教育是指上就是对人的个性、品格的培养和塑造。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郭秀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的课堂教学[J]
篇8
一、尊重学生,培养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
尊重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是完成语文课堂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以良好的心理正确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重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对自己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利用业余时间与学生谈心,鼓励学生发现老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提出建议。有的学生不善于用口头表达,教师提议学生可以用写纸条的方式,让学生写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和对老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及时收到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以便在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工作加以权衡和改进。即使学生的语文成绩很差,相信在相互尊重的语文课堂环境中,也会收到良好的效益,促使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引导学生,给学生创设“乐学”的情感。
语文教学就应该追求这样一个境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较为深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乐学”是学生学习的内驱,也是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着力渲染的内容。语文课堂教学与学习应该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的熏陶,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知识和文化的美,甚至它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词语里都有着一个非常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经常讲一些古代现代关于语文方面的故事以及有关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真正乐趣,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促使学生热爱语文。课堂上还必须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并感受语文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创设情境,增强学生“乐学”的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中,注意运用具体的事例,激发学生的乐学情感,积极的情感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促进对学生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所以在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求知情境。情境是人们对事物进行形象感受的最为直接的方式和方法。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让学生进入角色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性是思维的重要特征,思维火花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的,而人的思维发展水平取决于思维操作水平。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或熟悉的生活实例或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引出疑问,制造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如把知识创设成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则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置有梯度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训练学生思维,这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的做法。设置问题注意要命中要害,体现重点难点,难易程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太难不好,太易更不好,因为没有达到训练的目的。如教学青冈卓行的《米骆斯的维纳斯》,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多媒体展示断臂维纳斯的形象的画面,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感觉(一定要说实话),感觉美不美,肯定了学生不同的看法之后,接着话题一转,提出这样的问题:看来人们对美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日本作家青冈卓行的观点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明了作者观点的中心句。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便集中到问题上来了。
合作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使学生之间产生互动,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帮助的良好气氛。这种情境具体体现讨论式的学习和研究性的学习中。教师要善于设置具有思辩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机械教条的,不仅仅是以上所谈的几点。“教学情境是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教学情意场’。应坚持触景生情’”。 ( 张熊飞 教授《诱思探究教学》 ) 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根据实际创造性地创设不同的情境,全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巧设提问,激发学生“乐学”的情感。
篇9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凭借,决定了教师教的内容,也决定了学生学的内容,因而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如今,市场上同一学科的教材版本五花八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保持谨慎,挑选符合学校定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材版本,这样才能确保教育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质量,确保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当然,《教育学》这一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十分繁杂,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提炼,区分课堂教学内容的重点,并且参考其他版本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便于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讲授更全面的教育理论。同时,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相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课堂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这样学生就不仅是单纯的理论学习,而是间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院校教育学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多阅读与参考其他版本的教材或学习资料,并且引导学生分析与对比不同教材版本差异性与局限性,如此不仅让学生学习与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教育学》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因而需要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内容的精选与提炼,激发学生的课堂思考及课外学习,这样才有利于提高该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化、个性化的学习
课堂教学是教育领域中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及教学载体,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化、个性化的学习,从而达到课堂有效教学的效率。为了提高《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打破课堂教学中时间、空间、地域的局限性,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运用到《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进而令学生深入学习与理解教育理论,同时也能够让学生真切感知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1.案例教学。在传统《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向学生灌输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因而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所以在改革之后的教育学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改善乏味的课堂氛围。教育理论的学习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今后的教育实践,将教育理论融入到实际案例分析当中,不仅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教育理论知识的实际能力。在《教育学》的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来辅助课堂教学,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令教育学的案例教学更加的直观与形象。
2.交流讨论。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或提供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及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交流讨论中,这样既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又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高效提高《教育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教育学的课堂交流讨论情境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各干个小组,设置讨论选题,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其自由分析与讨论,而后由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再逐一分析每个小组分析总结中的不足之处,通过这样的课堂交流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自学指导。课堂自学指导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自学指导,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进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于是乎,在教育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自学环境,教师指导学生进入独立的自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并锻炼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师在学生进行《教育学》的自学过程中充当着指导者的角色,指导学生如何学会自学,怎样进行自学,这样对学生进行自学指导之后,能够为学生今后的课外自主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篇10
【关键词】 高中地理 课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43-01
新课改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改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一直延续着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极大的依赖,他们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为了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课前导入是否生动有趣将直接影响这节课的教学质量。我们知道,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往往涉及到了很多抽象的概念以及枯燥的定理,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都提不起兴趣,这就严重影响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为了提高学生对高中地理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前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前导入,不仅能改变传统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还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在课堂教学中就“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这个问题开展了一场辩论赛。同学们在辩论赛中分别进行了角色的扮演――有扮演开发商的,有扮演当地居民的,还有不掺杂任何利益的旁观者。他们在辩论中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各自摆出理据,课堂氛围极度活跃。
利用这样的方式将学生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从课堂教学的领导者向知识的引导者、学习的合作者转变。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来,让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思想与学生的思想就会进行很好的碰撞、融汇以及回应,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的课堂教学互动,更好的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吸收与掌握。
那么,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怎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呢?巧妙的设置疑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更好的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让教师能够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也能掌握教师的教学意图,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但是在设置疑问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提问的时机以及问题的难易,因为问题的设计不合理或者提问的时机不合理,就会大大影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而使得课堂提问教学形同虚设。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要明确,我们设计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必修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时,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 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 我国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有哪些?
3. 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4. 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5. 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通过这样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思维,提高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充分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三、结束语
启蒙教育家卢梭说过:“教育的根本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来丰富我们的高中地理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马春琪.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J].延边教育学
院学报,2012,26(1).
[2] 录克英.浅谈怎样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J].大观周刊,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