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动物科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实验动物科学研究

篇1

【关键词】《实验动物学》课程 研究生教学模式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237-01

1.实验动物学在生物医学中的特点与重要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实验动物学是新崛起的一门边缘学科,生命科学是它主要的研究对象,医学与生物学的结合是它的研究核心,生命科学在不断向前发展,实验动物学在其中起着必不可少的支撑与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实验动物学本身来说,它已经具备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和自己学科的特点。现在大多数医学类的高等院校都在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学生中设立了实验动物学这门医学类的课程,它在医学、生物学的教学研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它自身是一门独立学科。实验动物学的发展水映了生物医学中研究水平的高低,这些年来在很多的分支领域人们都做了动物实验,也得到了一些很重要的结论,不少新发现都跟这些结论有密切关系。在生命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实验动物学的内容也在逐渐的丰富和完善,如:动植物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胚胎干细胞的有关研究等都跟实验动物学有密切关系,在人类疾病的研究中运用转基因技术制造有关的动物模型就达上千种,并且它们在生物医学的研究中应用广泛。实验动物学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较高水平是做上面实验研究的前提条件,这也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在研究生的教学系统中是一项重要的基础部分知识。

2.《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该学科被设立了没几年,还没有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教学大纲与教材,设立这门课程的各个高校分别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学大纲与教材,但在不少方面还处在摸索的初步阶段,如学时、深度的设计和考核内容、范围等还在不断地调整中被把握;另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知识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即便如此,实验动物学在高等医学的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以对该课程的建设需要加大力度,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革,扎实和加快该学科的发展步伐。在实验动物学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思想比较落后,课程内容上更新很缓慢,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和该课程的发展。所以在研究生的教学中教学的思想与观念迫切需要改革与提高。

实验动物学课程在研究生的教学中,不少学校不重视实验课程中的实践操作,老师讲解更多的是理论上的知识点和有关的习题,学生在实验课上也不认真操作、学习,还发生了不少逃课现象;老师的教学方法落后,让学生背那些实验器材的名称、实验过程中的步骤和现象中的重点内容,这种机械性的方法不仅让学生对该们课程提不起兴趣,还不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整个实验课堂都是死气沉沉的;老师没有付出多少关注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创新思想,只是让学生对老师教的实验过程做多次操作,实验报告都是在实验前就准备好的,学生要照着上面的步骤做,使学生不能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另外,在实验动物学的多媒体教学中如PPT、视频、网络等教学手段在研究生教学中应用的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3.实验动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改革实践

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这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对话,使老师和学生都发挥他们在课程上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整个教学课堂活跃起来,使老师与学生两方面都达到最佳效果。例如:实验动物在生物学中的特征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把它们的特征如(大鼠、小鼠、兔子等)用一些真实性很强的彩色图片或者是清晰度很高的视频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对它们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以便以后深入的学习。对研究生来说,他们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都比较丰富,身体和心理上都已经成熟,形象与逻辑两方面的大脑思维都较为发达,对于问题进行思考时广度、深度与敏锐程度都是非常好的,对于学习他们目的明确并且有较好的主动与自觉性,善于自己发现、分析和解决在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问题。这些都说明互动特点的教学方式很适合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

现代社会计算机的普及范围很广,在实验动物学改变教学方法的内容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和提高实验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与效果,如果实验室演示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地话,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方式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向学生展示实验的操作步骤,把数码类型的显微镜和多媒体连在一起给小动物做显微注射、手术等,对这些精细的实验操作进行演示,使实验过程既清晰又生动。实验动物学课程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少讲让学生多练,对实验的重点进行点拔,对个别学生进行专门指导等。实验中所有学生都要进行动手操作,老师要加强对他们的指导,指出实验中的错误操作给学生认真详细的讲解并纠正。此外在实验课外,要通过一些实验动物学的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科研类型的课题组等其他形式,让研究生多多参与不同实验内容的动物实验。在计算机网络的课堂上,要建立足够的实验动物学课程的课件,制作与常见疾病有关的动物模型与动物实验中的手术操作过程这两项活动的视频。

实验动物学这门学科不但具有基础性的特点,还跟多门学科有很大联系所以还有综合应用的特点,在其他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供该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与更新。所以加大力度关注其他学科的发展情况,以便对实验动物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更新与调整。在研究生教学中,教学内容要对学生的科研课题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刘慰华,林双峰.研究生医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3):256-258

[2]赵丕文,刘启富.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验动物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971-972

篇2

关键词:动物药理学;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改革

《动物药理学》是动物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传统的动物药理学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做,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开发,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3]。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高质量、系统地和个性化地讲授理论内容,并通过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产中去,是动物药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关键问题。开放式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经过教师确定开放实验项目和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学生自由选做实验项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或总结,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一、改进理论教学,突出重点难点,注重理论联系临床

动物药理学具有与其他基础课不同的特点,内容繁杂,涉及病理学、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等兽医基础学科和兽医外科学、内科学等临床学科的广泛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抓不住重点,找不到规律,花费很多时间却收不到好的效果。为此,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将本课程教材分为主要章节和一般章节两大部分。在主要章节中,如抗微生物药物种类比较多,所以每类药物只抓住一个代表性药物进行深人分析,讲深讲透,同类药物与其比较,讲清特点,必要时增加比较成熟又有新进展的内容。在讲解代表药时,尽量把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明,描述性内容少讲或不讲,由学生课后自学。对有关生理、生化等内容可进行必要复习,较多采用互动启发形式,以使学生精力集中,积极思维。在一般章节中,如呼吸系统药物、血液循环系统药物等,这些章节的内容比较简单,理论性不强,疑难问题少,可以通过列表对比,总结归纳的方式讲授和记忆。

因为动物药理学为专业基础课,学生刚刚接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了让学生容易记忆药物的作用及应用,结合症状典型、诊断明确、可针对性用药的病例,让学生针对病例提出合理性用药,通过病例使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各个章节的动物药理学知识。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老师制定实验内容和方法进行讲解和演示,学生再做实验验证,实验材料也由老师准备好,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简单,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主要特点是开放性和引导性,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在主动探索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善于探索及解决问题,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落实措施:

1、学期初教师对目前兽药市场作出分析并举出典型的临床病例,学生根据这两个方向查阅资料,学生从不同渠道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写出可行性实验设计,在此过程中,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和需求量要远远高于课堂讲授的内容,掌握了更多的知识和方法。

2、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口头讲解,此环节学生因为知识的局限和综合能力的欠缺会产生畏惧情绪,所以要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以最简洁和最直观的方式表述自己的专题方案。

3、由教师把关,指出存在的问题,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实验项目,并写出实验报告或总结。

4、教师评价和总结。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效果评估

教师的评分标准包括实验设计方案、实验项目完成情况、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有很多同学设计的实验很有创新性,整个实验内容涉及解剖、生理、病理及临床疾病治疗所有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实验设计得分较高,有些实验内容和方法较简单得分就较低。实验项目能够及时完成,实验结果准确,实验报告完整并能够把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等进行记录和分析,得分就比较高。有很多同学都不是一次就顺利地完成实验,而是在失败中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才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

通过这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这种综合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可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谷淑玲,夏安周.创新理念下的药理学教学改革[J].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 :49-50.

篇3

关键词:学生动手实验;物理课堂前测;任务型探究活动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状况进行教学。”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我们有必要通过预先测试,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传统的课堂前测形式多样,如笔试法、观察法、访谈法等,但这些传统的前测无法体现物理知识规律原理的产生过程,也无法全面呈现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状况。因此,物理课堂前测设计更应与科学注重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学科性质相对应,将学生动手实验作为前测内容,对物理教育教学产生深远影响。那么,任务型前测活动题型的设计怎样才能充分暴露学生存在的疑惑或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这无疑是研究物理课堂前测有效性的最重要问题。

一、引入学生实验基于物理课堂前测的意义

1.以发现者的角度来研究学科知识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他的宗旨在于要求学生以“发现者”的工作方式来研究学科知识。然而,无论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演示实验抑或是授课后学生实验,无疑都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式探究活动。基于学生动手实验的物理课堂前测,以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较为抽象或难以理解的物理知识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前,由教师选取生活化的物理素材设计任务型前测活动,这一活动还原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动手实验或发现的环境,实验情境的生活化,更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帮助他们体验“发现者”在进行科学探究中所感知的科学情感和学习态度。

2.以物理实验为依托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实验是建构科学概念的起点。建构主义教学观,学习者获取知识,对获取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学生动手实验基于物理课堂前测的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营造相对独立的实验环境,引导学生在进行前测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新旧知识的冲突,以便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构建。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此前测中暴露的前概念进行教学预设,这不仅满足了“因学定教”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的需要。

3.以学习兴趣内化科学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在一定学习情境下,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动手活动基于物理课堂前测,通过适度的疑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努力克服,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学习需要内化为学习动机,进一步使学习动机推动学习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一定的唤醒水平,指向特定的学习活动。

二、基于学生实验的物理课堂前测的特点

1.实验情境的生活性

随着物理课程改革的推进,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思想进一步体现,即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应大力提倡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另外,基于物理课堂前测的学生动手实验,实验情境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所以,问题情境可以选取生活素材,并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实验器材也尽可能选取生活材料,方便易得,让学生在不断地大胆尝试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篇4

关键词:动嘴;高中物理;新课程;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40-01

新课程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要求老师只能精讲,就是对知识关键点和学生疑惑加以点拨,要尽量腾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练习,互教、互评。而最重要的是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应用(实践或教别人)中学习。课堂向学生开放,大力提倡学生“动嘴”去教会别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共同体”,有利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点的全面掌握。

一、开设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好多年,但在应试教育体制和背景下,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老师往往仍然采用“题海”战术,在有限的课堂上,尽可能地向学生灌输最多的知识。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没有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课堂显得枯燥和低效,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只有少数的尖子生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了学习成绩。.部分老师在上级领导检查时或公开课时,才作作秀,走走过场,根本没有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去做,这与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也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冲突。从美国缅因州的贝瑟尔国家培训实验室所以研究的学习金字塔我们可以知道,课堂教学中老师只能是精讲,就是对知识关键点和学生疑惑加以点拨,要尽量腾出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练习,而重要的是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在应用(实践或教别人)中学习。教教材,照本宣科,“填鸭式”的传统“教书匠”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根据学习金字塔的提示,需要对传统教学进行一次真正的颠覆,在课堂中“动嘴”的主要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二、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目标

高中物理是高中理科,即是自然学科的一项基础学科。其相对于初中的物理可以说是有了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变化。高中物理主要涵括了力的合成 与分解,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光的本性等等内容,知识面比初中物理广度范围都变得更加大,知识应用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高中物理在加深对重要物理知识理解的同时,因其引入了一些如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概念,电磁感应,核能等等,使得高中物理由定性讨论到达了定量计算的一个新层面,所以在高中物理中在提高学习物理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能力的同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对物理解题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升。通过对教学方式的改革,摒弃教师拿着教材走向学生,教材至上的传统教学方式。“开发”学生这一最活跃、最丰富、最积极的“资源”,使学生的思维触角向各个方向延伸,多角度的去探索教材内容,用自己的方式解释教材内容,最大限度地做到师生换位,学生多动嘴,老师多动腿,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的真正目标。

三、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内容

根据高中物理这本学科本身的特性,再加上其教学中的特点,结合相关的调查以及分析,在课堂上开展学生讨论、主讲活动,让学生不再沉默,愿意“动嘴”,不再被动接受,主动学习,可让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从以下这两个方面展开具体的研究。1、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围绕一个或若干个问题发表意见,相互启发、质疑、辩论和补充,共同求得比较深刻、全面的正确结论的一种学生集体活动。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2、组织学生开展两人互讲,提高学习主动性。将学生两人一组分为主讲和主听,由老师选定内容,要求主讲利用一定的课堂或自习时间教会主听,再由老师测试、评估效果,两周之后学生角色互换,如此循环。

四、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过程与方法

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过程主要分为前期阶段,启动课题阶段,实施阶段以及总结评定四个阶段进行,在此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以行动研究、比较研究法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课堂中,按照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讨论、主讲活动,重视过程,避免“走过场”。在行动研究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不断优化实施方案,使课堂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五、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预期的效果

根据本人从事高中物理教学多年,热心课题研究,对新课改教学方式有浓厚的兴趣,想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再加上学校现有的良好的教研气氛,从新课改以来,学校多次组织教师学习新课改教育理论,观看专家视频讲座,更新教育观念,为开展此次课题研究创造了很好的环境。故此我能大胆的预想学生“动嘴”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所能达到以下几方面的效果。1、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完善课堂以学生为主导作用,让学生讨论、主讲等“动嘴”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使此类教学具有可操作性。2、逐步改变学生学习不积极,不主动的现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形成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研究报告。

六、结语

高中物理在新课程教学中,启用学生“动嘴”的实践教学,能有效的将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让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的教学过程全方面的获取基本的,内在的,个性的和可持续发展等等相符相关的知识,摆脱以往墨守成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每位学生造就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发挥了学生思考和创造的能力,给予了学生敢于质疑的机会。使学生一方面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会养成知识收集处理,活用知识与交流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8.04.048

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由于产业的发展需求,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所培养出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技能及管理服务能力[1]。其专业建设应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寻求特色化创新发展之路。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生产紧密结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断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的探索与研究。

1 产学研合作研究的基础

多年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办学一直本着面向农业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指导思想,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办学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形式多样的校企、校地、校研、校校合作。先后与韩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访学、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办学合作等。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与双辽市、扶余市、永吉县、抚松县开展了技术合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农业和特产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还与十几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和学生实习及更深层次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近年来,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学校积极申报转型发展试点已经批准,学院也在结合学院专业的特点努力寻找转型发展的切入点,向应用技术型转变。

2 动物药学专业在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

2.1 动物药学专业的特点分析

动物药学归属于农学学科门类动物医学类专业,该专业培养目标是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掌握动物药品的生产、管理及营销的基本技能,掌握动物疾病诊断及药品临床应用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专业特点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复杂,学生不仅要有动物疾病诊治方面的技能,还要求有药品生产销售方面的相关技能,这两方面的能力相辅相成。这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在学校现有的实习动物医院、养殖场完成动物疾病诊治方面的实践锻炼,还要到药品生产企业了解药物生产的过程和要求,每一个实践环节都必不可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动物药品生产和动物药品临床应用两个能力模块,再把能力模块分解成专项能力和技能分别嵌入到不同学期的教学中,使二者有机结合。

2.2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要想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技术人才,首先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作保障。近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出台了一些得力举措,如青年教师下厂锻炼制度、国内外访问学者、百名博士工程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教师学术交流制度和进修学习等。学院教师积极响应,近三年教师通过带学生的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还有教师的社会实践等深入生产一线得到了锻炼,教师们通过不同形式的下厂锻炼,深入生产一线,到制药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到校内基地管理锻炼等,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科研能力,促?M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基于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本学院进行了大幅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多次召开了教师、企业代表、学生座谈会,细致地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领域的具体培养目标,构建并完善了与制药行业和兽医领域发展实际密切结合的理论知识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通过校企合作论坛讨论人才培养方案,征求并采纳了企业的意见和建议,有10余家企业通过论谈提出了口头和书面的建议。新修订的方案设置了大量的课程实习、综合实践训练、科研训练和专业实践环节,全学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达到了45.44%,比原方案提高了8.67%。

培养方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三是模块式教学;四是以专项技能为单位的专业实训;五是嵌入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六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七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4 构建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完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搭建平台的主要任务,只有通过校外实习基地才能保证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可以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进一步深度合作奠定基础。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条件下,师生参加企业生产实践,企业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多极互动、多极协调发展、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办学和教育模式制药工程学院结合动物药学专业的特点[3],先后完善了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动物场、动物医院,购置了校内药物生产实训厂的设备,并与20多养殖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0余家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随时可接纳各种专业实习和实训,为学生各实践环节的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采用理论实训一体,任务驱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重新设计实验课,重组实验课程内容。将多门专业基础课实验内容整合,重新论证设定实验项目,结合教师科研内容重新设立实验项目,实践证明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中得到锻炼,学生喜欢上实验课,实验小组能在实验中思考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5 产学研结合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探索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长期的也是全面的,其不仅包含了学生实践,也包含了学校与企业及企事业单位技术人员的生产研发交流[4],只有把产学研合作教育做深做透,才能不断发现合作教育的新亮点,找到新突破。结合学校及专业的实际主动适应地方制药企业的发展,本着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建立了多个合作教育基地。签订协议,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现在已经有多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来校为学生上课。学生实习实训环节定期和不定期的到企业完成,教师也与企业技术人员开展了项目合作,有望在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上有新的突破。

为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方案设计了动物药品生产和动物药品临床应用两个能力模块,分别通过6个和3个专项综合训练和教学实习来完成,每个训练和实习内容又由若干个基本技术构成。将这些技能训练按学期嵌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去,使之成为一个能力体系。

经过两年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专业技能也有明显提高,现在大学生申报“挑战杯”和“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及报名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的人明显增加。

篇6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内部动机选课的大学生主要倾向兴趣和形体;由外部动机选课的学生主要倾向运动特点和学习环境;不同年级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有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在客观上为高校广大体育舞蹈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对推动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课程 动机

体育舞蹈是大学生交流思想,抒感,消除隔膜,相互沟通,增进友谊的最好形式之一,它不仅是联络社会、民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友谊纽带,又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肢体语言,更是任何语言无法替代的艺术。在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从传统的跑、跳、投和球类等基础体育教学向新型的体育选项课转变,而体育舞蹈课程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首次进入了普通高校的体育课堂,并迅速成为大学生最受欢迎的体育选修课之一。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广州市综合、师范、理工、医学、农业等五类普通高校的大一、二年级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800名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以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0-2010年度有关我国体育舞蹈和体育动机的相关优秀硕士论文或体育核心刊物论文,查阅《社会学》、《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行为学》、《运动心理学》等著作,依据已有的研究资料作理论依据,找出前人研究的不足,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

2.问卷调查法

根据动机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进行问卷设计,形成初始问卷后进行项目分析(即区分度分析),确定问卷的题目和内容,进行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

3.专家访谈法

访问广州市普通高校从事体育舞蹈教学的教师或专家,通过实地访谈、电话访谈,了解各学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获得详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4.数理统计法

问卷回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的录入,并通过EXCEL2003等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状况

图1 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动机情况

从图2-1的动机情况看,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包含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选择内部动机占59%,外部动机占41%,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主要由内部动机决定,受外部动机因素影响选课的只占少数,说明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多数是有备而来,是因为喜欢体育舞蹈而选课,在选课前对体育舞蹈有一定的了解,选课目的明确。

1.内部动机情况

内部动机是来源于主观内部原因的动机,以生物性需要为基础,行为的动力来自内部的自我动员,本文对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内部动机设定为兴趣、形体、社交、健康和能力五方面。

大学生在内部动机的五个因素中,选择兴趣占26%;选择形体占26%;选择社交占22%;选择健康占18%,选择能力只占9%。数据表明,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主要倾向于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塑造形体为目的,社交和健康也是大学生比较重视的两方面因素,只有9%的大学生希望通过体育舞蹈课程提高自己的能力,说明体育舞蹈的社交功能已经被弱化,而体育舞蹈的个性化被加强。新的2002年《纲要》明确指出,体育教育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显然,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2.外部动机情况

外部动机是来源于客观外部原因的动机,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行为的动力来自内部的自我动员。外部动机设定为教师、运动特点、学习环境、舞伴和其他5个方面。

选择运动特点占32%,居第一位;选择学习环境占28%,居第二位;选择教师占18%,位居第三位。选择舞伴占17%,位居第四位,选择其他的仅占5%。数据表明,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外部动机主要考虑体育舞蹈的运动特点和学习环境两个因素,其次是教师和舞伴因素,其他因素对大学生选课影响极小。

综上分析,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内在动机主要是满足自己的兴趣和塑造形体,特别对体育舞蹈的娱乐性和挺拔的舞姿是吸引学生选课的主要原因,同时对体育舞蹈的社交功能和健身功能也很重视;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外在动机主要考虑体育舞蹈的运动特点和学习环境,尤其是体育舞蹈的优雅特点和社交功能,同时对教师的能力水平和人品特别重视,对舞伴、教学设备、考核标准也表示关注。从此可见,体育舞蹈的社交功能并不是现代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主要动机,取而代之是体育舞蹈的娱乐性和塑身性。

(二)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差异性

1.不同性别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差异性

表2-1可看出:男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舞蹈课时,选择内部动机占39.01%;选择外部动机占60.99%;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舞蹈课时,选择内部动机的占65.14%;选择外部动机占34.86%。数据显示,男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是以外部动机为主,女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是以内部动机为主。根据卡方检验结果P=0.000

根据何建东《大学生体育选项课的认识和评价现状分析》一文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生理上的差异,男女生在运动项目上的选择存在较大不同,男生在进行体育课选项时主要考虑表现性、竞技性和对抗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运动量相对较大。而女生主要选择塑身性、趣味性的运动项目,运动量和对抗性相对较小。体育舞蹈是一项融娱乐、塑造形体、社交、对抗性小的室内有氧运动,对于喜欢打扮、注重形体美、追求时尚的女大学生非常合适,这也是导致体育舞蹈课上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主要因素。

2.不同年级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的动机差异性

如表2-2所示:一年级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舞蹈课时,选择内部动机占56.03%;选择外部动机占43.40%;二年级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舞蹈课时,选择内部动机占60.94%;选择外部动机占39.06%。数据显示,不同年级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都是以内部动机为主。根据卡方检验结果P=0.099>0.05,说明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内、外动机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三、结论

(一)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多数以内部动机为主,占59%,少数由外部动机决定选课,占41%,由内部动机选课的大学生主要倾向兴趣和形体;由外在动机选课的学生主要倾向体育舞蹈的运动特点和学习环境;

(二)不同年级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程的动机有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多数男大学生由外部动机决定选课,多数女大学生由内部动机决定选课。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1年大学生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获二等奖,研究生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邱习勤,李信.大学生参加体育舞蹈活动动机的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8.

[2]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C].教育部教体艺[2002]13号.

[3] 马启伟,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 王和平.当代大学生体育动机及同一与差异性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51-1352.

[5] 王爱丹,王俊海.大学生体育动机、兴趣、行为的探讨[J].上海体育科研.2003.2.

[6] 裴德超.高师体育隐蔽课程促成大学生体育动机、态度养成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5.

[7] 袁广锋.终身体育动机、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0.3.

篇7

关键词:移动学习环境;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246-02

近些年来,移动学习设备终端应用越来越加广泛,比如智能手机、PDA等,具有体积小、容易携带等优点,移动终端数字化学习成为当前人们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以移动终端为学习工具的方式被称为移动学习,突破了传统学习模式中的时空限制,其学习环境更为灵活、开放,但由于移动终端存在分辨率低、存储容量小等不足,需要在微课设计中加以解决,本文就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为例,展开论述。

一、移动学习环境与微课概述

(一)移动学习环境概述

移动学习环境是以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等为基础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移动学习终端设备、移动学习资源、移动学习平台与系统以及移动学习网络,是围绕移动学习构成的一个整体环境。

在移动学习环境中,最为根本的是移动学习网络,在移动学习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核心是移动网络的接入技术,主要有:(1)蓝牙、红外接入技术;(2)WAP接入技术。在移动学习网络的支持下,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询、使用需要的信息,完成移动学习的任务[1]。

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内容,对移动学习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包括教学所涉及的全部资源,其表现形式有多种,比如文本资料、视频以及微课程等,也是本文微课设计研究的重点所在。

(二)微课概述

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视频,其内容是围绕课程重要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教学全过程,其作用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微课采取的是自主学习模式,通过精心的安排设计,以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因此,在微课设计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地位,从学生角度、以学生为本,来设计、制作微课,使其符合学生理解水平。

微课是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近些年来应用越来越加广泛,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精简化。微课的基本特点就是一个“微”字,体现为在教学时间、形式和内容上的精简,其时间不会超过15min,通常为7~10min,远远短于传统的45min课堂;在内容上,其围绕的是一、两个关键点,虽然少于传统课堂,但内容是完整的;在形式上,体现方式是多媒体终端,不需要实体教室,也反映出精简化特点[2]。

二是主题突出。在微课中,其内容指针对一个重要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只有一个主题,针对性较强,围绕着此主题,从教学方法、策略以及观点等方面展开有效的学习,提高对问题的解决能力。

三是情景化。在微课中,其选取的是完整、突出的主题,通过教学视频片段的方式,将主题相关的教案、多媒体素材课件以及学生反馈、专家点评等教学资源融合在仪器,构成主题单元的资源包,营造出微教学资源环境。

四是互动性强,在微课学习中,不再受传统学习模式时间、空间的限制,学习时间、地点极为自由,只要有网络支持和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利用移动终端,也可以及时在线进行反馈,对学习内容的疑问、理解程度等,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及时改进教学的不足。

二、基于移动学习环境下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研究

(一)设计原则

1.微课内容设计原则。在微课内容设计上遵循的原则有:一是最小粒度原则,微课的重要特征就是“微小”,在内容设计时,需要将成系统、成模块的教学内容,按照科学的方法,分解成不可再分割的最小粒度,在每个粒度中,都包含有一个完整知识点,才能保证非学习环境下知识点学校效果。二是以学为主原则,微课内容设计的理论基础是以学为中心的构建主义理论,其目的是为学生学习提供更加更佳服务,在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需求、条件以及学习能力等因素,使微课内容适应实际情况,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3]。三是连续性原则,在微课中,单个学习课程是保持相对独立、松散的,但是,其都属于同一块教学内容,彼此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和前后逻辑关联,因此,在微课设计时,需要遵循连续性原则,保持微课课程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

2.微课模式设计原则。微课模式多种多样,在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两条,一是灵活多样,二是媒体最简。其中,灵活多样是指微课设计的呈现方式要有突破和创新,不能拘泥于固定媒体呈现方式,需要根据课程的内容、用途等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呈现形式,包括图文、语音、视频以及综合类等。媒体最简是在同样的课程效果下,微课设计要从多种设计方案中选择最为经济的媒体形式,并考虑移动学习的网络环境,是否满足微课媒体的要求。

(二)设计方案

根据上述原则,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微课设计中,常用的模式有案例分析、实验设计、在线模拟以及故事讲解等,根据微课的具体内容,针对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实务课程,采取的微课设计方案如表1所示。

在此设计方案中,由于电子商务的历史、概述以及分类等内容多是纯理论性质的内容,并不适用在线模拟、案例分析等微课模式,采取故事讲解的模式,通过人物、事件完整的故事,可以增强理论知识微课的趣味性,让学习者在故事听讲中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知识。

B2B、B2C和C2C交易模式是整个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关键内容,深入理解三种交易模式的内涵、特征,是正确认知电子商务实务的根本。在交易模式微课设计中,案例分析和故事讲解都是不深刻的,学生对电子商务实务的认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难以深入,所以,应当采取在线模拟和实验分析的微课模式,通过合适的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三种交易模式的在线模拟,并对实验过程、结果加以分析,从而使微课教学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在电子商务平台选择时,需要保证实验使用电子商务平台能够满足电子商务交易的相关需求,包括用户注册、账户绑定以及电子银行交易等。同时,在交易模式微课设计中,需要深入分析,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内容较多,在时间上,就需要适当延长,设计10min的微课时间,既可以保证一个知识点的全面、完整,也能够确保学习者时间充足,学习效率良好。

网络广告与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学习网络广告与营销,对提高电子商务推广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在网络广告和营销方面微课设计中,最适宜的模式是案例分析,通过选取典型电子商务广告网络和营销案例,组织企业广告与营销人员,对企业实际案例展开分析与讲解,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举一反三,对电子商务网络广告和营销有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掌握此方面知识,达到微课设计的目标。

电子商务实务与物流是密不可分的,包括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物流,不同方物流特点、运行模式等存在较大差异,为使学习者充分认识这种差异,对电子商务实务中的物流方有明确认识,微课模式应当采用案例比较的方式,选取合适的案例,利用比较法,将三方物流的异同点明确标示出来,加深学习者对其理解。在电子商务实务物流微课中,三方物流之间关系十分复杂,会涉及到许多方面因素,包括物流特性、产品特征以及市场情况等等,都需要进行详细、全面的讲解,才能避免某方面内容讲解不到位,导致学习者对电子商务实务物流产生误解,影响微课课程效果,因此,必须适当延长微课的时间,以10~15min为宜。

随着移动手持设备的不断增加,移动商务在电子商务实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对移动商务设置微课十分必要。在移动商务微模式设计中,也需要采取在线模拟的方式,利用移动终端进行模拟,比如订餐软件、打车软件等,增强微课的情景化特点,提高微课课程的生动性,使学习者充分学习到移动商务的运行模式、操作要点等,保证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教学中,微课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是当前社会的主流课程,随着移动学习环境的形成,了解微课设计原则,做好电子商务实务课程微课设计,有助于电子商务实务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促进电子商务实务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小媛,纪河.移动学习环境下电子商务课程的微课设计[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67-70.

篇8

关键词:实践教学基地;动物科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07-142-02

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中,必须适合社会对人才知识面宽、应变能力强、开拓能力强、具备多种素质特征的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知识基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技术开发为主的高级人才。教学实践是加快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它与课堂理论教学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是在实践中养成。

延边大学是“211”大学,是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延边大学农学院动物科学系,把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当做提高本科生竞争力的重要环节,近几年一直在拓宽教学基地,强化实验基地建设,完善基地设施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扩大实践力度,并根据自身风格,开展特色教学,尽力将教学基地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和开放性等要求,让学生通过教学实践将理论知识进行初步运用,让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和感知,以期达到提高学生日后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与动手能力。

1 当前实践教学基地基本情况

动物科学系的各个专业均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专业,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成为新世纪谋职就业的重要必备条件。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即实践教学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教学,才能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也是动物科学系办学重要特色之一。

目前,动物科学系教学基地主要分为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教学实践基地主要以满足学生对本专业领域常识的理解,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为重点,同时因具备交通便利等条件,学生可随时进行操作,保证了学生实践教学的即时性和有效性。现有奶山羊教学基地,牛教学基地等。

教学基地应满足实用性、先进性和开放性[2],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实践教学缺乏创新,重理论、重学术、轻技能、重应试、轻素质的倾向至今未根本改观[3]。目前,校内的教学实践基地存在结构单一,设施落后等现象,为了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的专业性人才,动物科学系通过定期走访、校企座谈等方式,积极与校外企业沟通、联系,充分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资源优势,满足教学实践基地的先进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现已明确的实践基地有养牛教学基地:延边“黄”牛种质资源场、天一牧业有限公司、敦化奶牛合作社;羊教学基地:延边州种羊场;养猪教学基地:延边种猪场、图们生态养猪场;特种经济动物教学基地:延吉貉养殖基地、梅花鹿养殖基地等。

2 实践教学基地利用情况

实践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途径,也是畜牧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动物科学专业必须要求学生深入畜牧生产实践活动,掌握各种动物饲养管理技术,才能有效的组织畜牧生产和动物食品安全,确保人类的健康。为此,动物科学系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实训课时,通过“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这一良性循环过程[4],加大知识的掌握程度,强化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创新能力。

3 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我国高等教育将转向内涵型发展,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5]。这就意味着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的教学水平并不低,但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6]。

3.1 校内实践基地建设费用不足 动物科学系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最基本的3个条件,一是养殖场地;二是畜、禽;三是饲养人员。基地的运转模式与企业不同,不以产出为主,维护教学实践基地就需要资金的不断投入。由于教学实践经费有限,教学实践基地的一些实习设施相对比较落后,有的还是20世纪60年代的设施,这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培养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3.2 实践基地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 目前,高等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许多教师刚获得学位,没有基层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直接从事教学研究,虽然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都具有较高的优势,但是在现场教学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时照本宣科,指导缺乏其有效性。

3.3 教学实践监管体系不完善 目前,教学实践基本上由1~2名老师带队,学生人数多,再加上教学实践基地缺乏教育部门的有效管理,教学实践的过程、效果都非常难以评估,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敷衍了事,不注重实践过程,只关心实践报告,这也就背离了实践教学的初衷。

3.4 部分校外教学基地难以固定,教学实践被动 校外实习基地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过程。目前,动科系虽然与一些企业建立了一定的联系,但在参观的时间与层面上确有一定的难度。有的企业因生产时间问题,学生的参观时间也就受到了限制;有的企业生物安全规范严格,学生只能参观外部环境以及通过视频进行场内生产情况,这些情况都对教学实践活动产生了极大的被动性。

4 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几点想法

4.1 加强综合性和研究性实践教学活动 为使我系培养的人才紧贴地方经济建设的当前社会的需要,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科研活动的特点,为学生开设具有研究性和综合性的实践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还与畜牧生产实践中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科研任务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利用科研项目的某些内容开展单项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意识,以创造者的角色参与实践,使学生增长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加强实践教学的途径 加强实验基地的建设,是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保障体系之一,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技能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设计和建设实践场所,补充先进的实验设备,形成几个现代化示范场所以及与条件好的企业通过合作模式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为我系的实践教学提供保证,缩短学生就业适应社会的时间,学以致用。

4.3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关键,涉及到方方面面。根据我系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深化实践教学内容的改革,根据专业特点力求与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一致,实践教学的内容要与畜牧生产实践相一致,鼓励学生主动接触实际,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4.4 注重实践教学的保障体系建设 要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首先必须要求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青年教师,除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以外,鼓励青年教师到畜禽生产第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增强实践操作技能,优化师资结构,继续抓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特别是校内外实训与技能考核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泽军,周正,杨晓芳,等.工业专业生产实习效果和教学质量提升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1),142-145.

[2]杨晓东.与企业合作共建共享高职实训基地合作新模式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9(10),44-45.

[3]吕守林.构建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6(3),33-34.

[4]艾宁,阮慧敏,刘会君,等.创新生产实习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1),150-153.

篇9

“3M”教学法” 教学改革 教学模型

一、“3M”教学法的构建

“3M”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是以教学内容“模块化(Module)”为基础,以教学过程“活动化(Movement)”为主题,以师生关系“互动化(Mutualism)”为媒介。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及课本为核心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学内容为焦点,以价值活动为核心,以师生互动为通道的开放式教学模式。“3M”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是过程模式理论和学习情境理论。“3M”教学法的立足点是为学生的独立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创造最大的机会和最好的条件。“3M”教学方法是把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应用的模块化教学法、活动化教学法、互动化教学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合理配置实践教学资源,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各项能力。

“3M”教学法突破传统的一块黑板、一只粉笔、一名老师,一群学生的教学方法。对“活动化、模块化、互动化”的教学法进行整合,充实提高,形成比较规范的“3M”教学法。通过3M教学法教学法,还原兽医临床的真实情景,把学生所学的抽象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的精神。更好的为畜牧兽医行业输送应用性人才,为使教育多化的发挥其社会效益奠定了基础。

二、课堂教学模型:“3M”教学法在高职综合实训中综合应用的实践个案

本科教学的“综合实训”是对所学的各门专业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检验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一门专业课程。笔者采用“3M”教学法,把整个实训课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把学生3~4个小组,每个小组6~8人,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随机分配题目,然后每组的学生针对题目进行准备、详细分工。整个实训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师同时参与讨论,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内容。

1.选择对象

选择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5、46班(动物防疫检疫方向)本科班学生为试验班,2008级动物医学专业47、48班(兽医临床和预防兽医学方向)作对照班。

2.题目分配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安排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块,针对模块设置问题,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模块问题,并提前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以“鸡病的诊断与防治”实验项目为例,将实验项目分成四个模块,分别为“临床诊断”模块、“微生物学诊断”模块,“免疫学诊断”模块、“鸡病的防治”模块。

3.试验方案的实施

教师负责提供临床病例及提供病例基本信息,学生按照小组制定的试验步骤进行临床诊断、微生物学诊断、免疫学诊断,各小组成员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制定防治措施。之后各小组对所制定的措施再进行讨论,最后各小组分别进行做总结汇报。

4.教师在实训中的作用

教师引导讨论,听报告的学生的试验设计并对设计内容进行提问,以完善试验设计。在分组间讨论中,对试验结果进行方案进行评估,同时把握讨论气氛的作用,这就要求指导老师必须对所涉及的教学领域有较为广泛的知识面、较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人格魅力,善于从学生结论和观点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5.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1个月的实践教学,笔者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认为“3M”教学法对自己各方面能力提升都大有裨益,这有利于师生间形成融洽的关系,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营造的这种氛围及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提高教学效果如同一副“增效剂”,有效地激发了师生追求更理想教学目标的新境界。由此“3M”教学法是一个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

6.“3M”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为了更好的完成实验设计,在实训课程前教师需要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引导复习,一定程度的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只能用于实训课教学中,案例须预先布置学生做好充分准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且讲解耗时长,不宜于课堂中使用。必须合理使用“3M”教学法,不能因为要使用“3M”教学法而造成理论教学内容的紊乱。

通过实践证明,“3M”教学法是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综合实训”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3M”教学法既提高了学生对各门课程的综合应用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思维能力,同时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达到了教学相长、事半功倍、互利互赢的教学效果,是值得肯定的一种教学模式,适应当前兽医临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对培养新型动物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10

关键词:任务驱动;探究式;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6-1253-03

Applied Research of Task-driven Inquiry Teaching Model in Data Mining Course

HUANG Jian

(Zhejiang Wanl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ingbo 315100, China)

Abstract: The task-driven inquiry teaching model is a teaching activities which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teachers as the leading. It fits the data-mining course. Not only using task lead the student to inquiry learning, but also improve teachers dur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Based on the data mining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summarizes the task-driven inquiry teaching mode in general process and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reform. Practice has proved, this teaching mode is good for improving undergraduate courses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Task-driven; Inquiry; Curriculum reform

数据挖掘是一门包括了数据库系统、专家系统、机器学习、统计学、模式识别、信息检索、人工智能等学科的综合性的学科,其目标是发现隐藏在大型数据集中的知识模式。此课程一般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开设[1],但随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我校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及统计学两个专业开设了数据挖掘课程。该专业学生拥有较强的数学理论基础,并掌握了数学建模、统计学、数据库等相关学科。数据挖掘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是融合学生各科知识,提高该专业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很好的载体课程。

1 数据挖掘课程教学特点

数据挖掘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领域。不过也正因为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要真正理解数据挖掘的本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校针对信息与计算科学和统计学两个理学专业开设此课程,并将此课程归类为实践类课程。经过笔者多年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发现了在数据挖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理论教学困难:数据挖掘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泛,如统计学、数据库、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内容,并且所涉及的算法繁多。由于本科生的知识体系不健全,理论基础相对薄弱,造成了学习难度过大。此外,由于学时限制,无法在课堂中详细地讲述算法理论,导致了学生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教学目标。

2) 实践环节无法让学生体会数据挖掘本质:数据挖掘是从数据获取、数据整理、预处理、数据挖掘分析、结果分析等一系列流程的综合。但由于课时关系,我们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往往是针对某个特定的算法,让学生利用已经预处理好的数据进行算法的应用。数据挖掘成本很高,但是这个成本往往并不是金钱,而是时间,而数据整理和预处理的时间往往占到全部工作量的80%。不经过完整的数据挖掘流程训练,学生就无法体会数据挖掘的本质。

3) 软件应用缺乏:针对海量数据分析是必须要应用到计算机技术处理。当今针对数据挖掘应用的软件很多,如SAS公司的EM模块、SPSS的Modeler、WEKA、Matlab以及各数据库系统配套的OLAP功能等。在课堂中,不可能对任何一款软件都详细的进行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很难进行算法的应用实践。

2 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

针对目前教学存在的这些问题,广西大学梁斌梅提出了目标驱动的专业课教学法,利用导入课吸引学生、利用教学目标引导学生[2]。韩秋明等人编著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实例》中采用了大量的行业数据,为数据挖掘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大量的应用实例[3]。结合本校的学生特点,参考国内的一些研究成果,该文提出了基于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课程整体主线由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式自主学习。

任务驱动是基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的一整套教学新模式。而探究式教学是与直接接受式教学相对的,在任务驱动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驱使学生投入到知识获取的自主学习活动中。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自行的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以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适合操作性和应用性强的课程。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方面强调任务驱动,在学习方面则强调探究式学习。因此必须合理地设计课程教学方案,在“教”和“学”两个方面进行设计。老师必须在任务设计、实施进程管理、信息反馈等各方面做好衔接,保证学生能够时刻跟上任务进度,并保持足够的兴趣度。

3 基于案例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数据挖掘课程改革

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在于教学组织和任务布置的安排调度。利用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如何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地进行课程任务设计,安排任务进度都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3.1 课程内容重新整合

数据挖掘是一个由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分析挖掘、结论分析等各个步骤组成的整体过程。在现有的数据挖掘书中,针对数据收集、数据预处理部分往往比较简化,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数据挖掘算法,如分类算法、关联算法、聚类算法。如果在课程内容设计时,仅仅对算法做重点讲述而忽略前期步骤,将会造成学生内容知识的脱节,无法体会数据挖掘整个流程,从而不能真正地理解数据挖掘思想本质。因此,本课程教学目标应该是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数据挖掘思维体系,了解数据挖掘基本算法,能够应用数据挖掘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得到结果。

根据这个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调整。首先,增加绪论内容并设置导入课。在导入课中增加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数据挖掘故事,经典案例以及各行业中的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适当增加数据获取、数据预处理以及数据挖掘软件的介绍,使得学生能够明确数据怎么来、如何处理以及用什么工具处理等问题。最后,有选择地介绍基本的数据挖掘算法,所介绍的算法应该是常见、易懂并且能够很容易使用软件实现的,如决策树算法、K均值聚类算法、Apriori算法、朴素贝叶斯算法等。而针对比较难的算法,可以仅做介绍,让学生在今后遇到此类问题能够自主的进行学习。通过内容的调整,一方面使得学生不会因为数据挖掘算法繁多且复杂而惧怕,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的引导其自主学习,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数据挖掘算法在不断的改进,不可能在课程中覆盖所有。通过基本算法和工具的结合,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从算法理论转变成算法实现,从而真正的进行数据挖掘工作。即使出现了新的算法,也能够举一反三,进行软件实现。

3.2 组织方式的改变

任务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必须以课程任务为依托。改变以往以纯理论的教学方式,加入实践和课堂讨论环节,将理论知识讲解和课程任务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考虑到数据挖掘连贯性以及工程庞大性,可以考虑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将学生6个人左右分为一组,自主的在老师所提供的数据共享平台中寻找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将整个项目分解成为数据搜集、数据预处理、探索性分析、数据挖掘、结果分析等一系列的小任务,安排阶段性的任务目标,层序渐进,逐步的建立学生完成项目的信心并最终完成整个项目。

学生是项目的负责人,在接受一个短期任务后,就要自主的开始进行任务的执行。老师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了基本知识的讲解,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学习更多的课外知识。项目的研究内容是自己选择的,而且完成阶段性的任务并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所以学生有足够的兴趣和信心去完成。通过查阅资料、学习知识、任务分配、安排和组织实施等,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才能使他们在知识不断更新的当今,紧密地跟紧前沿技术并更好的去解决实际问题。

3.3 任务进度控制和评价

课程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中既完成理论教学,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课程任务,所以项目的实施必须是在课后进行。学生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参考资料阅读、相互讨论及数据分析的工作。那么老师作为主导者,必须及时地了解学生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对当前学生遇到的困难及时给出建议和意见,甚至在学生遇到真正的难题给予技术上的支持。所以本课程在理论课教学的同时,也开展了定期的讨论课,让学生定期汇报阶段性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进行任务进度的控制。整个项目的实施流程和任务分解如图1。根据流程安排,理论引导学生任务的进行。通过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老师在完成基本理论教学的同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完成整个教学项目。一方面,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有足够的兴趣和能力去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并且会更加认真的在理论课中寻找自己想得到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自主寻找的项目多样性,选择的算法不可控性,同样促使老师不断的提高自身,教学内容不再一成不变,而是随时的更新。

图1 任务进度安排流程图

良好的进度控制需要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做辅助。只有做好每个阶段性的评价,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才能提高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首先,必须做到极端性任务的目标和时间明确化。要完成什么,在什么时候完成,都必须事先和学生约定。对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组,必须做出相应的惩罚,如扣除本阶段的得分。除此之外必须分析原因,搞清为什么无法完成任务,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意见,以便学生能够及时调整。其次,评价标准既要唯一又要区别对待。唯一标准指的是一样的进度,一样的任务,一样的要求。但是数据挖掘项目会根据研究领域不同、使用算法不同、数据质量不同而造成难度差异,一味的同等标准要求会造成选择难度较高项目的学生积极性下降。所以老师必须客观的分析每个项目难度,并区别对待。对于由客观难度造成任务进程落后的组,应当在解决问题后给予奖励。并且,在最终论文评定时,适当的加入一定的难度分,以鼓励学生培养自我挑战的精神。通过教师评价、组长评价、组间评价等评价方式,客观的合理的对整个项目实施作出最终的评价结果。

4 结束语

通过案例驱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数据挖掘课程在教学效果上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人才培养上卓有成效,老师也在教学过程中受益良多。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得原本枯燥、难懂的理论教学变得生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课程的学习目标更加的明确,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汇报能力、论文撰写能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有很多教学项目被用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数据挖掘课程也因此被选为宁波市级的智慧产业核心引导课程。

参考文献:

[1] 胡建军.浅谈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本科教学[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7(3):2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