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等职业技能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等职业技能培训

篇1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河南省;教师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培训

学校系统成功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招聘合格教师、持续且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与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强有力支持系统。[1]可见,教师在教育系统中具有核心的作用,师资是教育发展的关键。随着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备受关注,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状况的调查研究就显得迫切了。本研究对河南省5所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为中职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改善提供理论基础,以及实践意义上的参考。进而从培训方面着手来改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转变教学观念,进而提高教育水平。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从河南省众多中职学校中选取5所开展重点研究,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269份,有效问卷260份。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在发放问卷调查的同时,还辅以访谈等多种形式。问卷包括36道题,其中前8道是关于个人信息方面的问题,9—22题是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现状的调查,后面14道关于培训现状方面的问题。运用文献法、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假设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成分,编制半封闭半开放式问卷;根据理论构想与问卷调查结果,筛选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成分,采用Q分类的方法,对其专业技能因素分类,构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的标准,编制正式问卷。

二、基于数据的分析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现状

1.教学设计技能方面

(1)课程目标确定

34.9%的老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来确定,32.7%的老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20.1%的老师根据对口升学要求,11.9%的老师根据岗位要求来确定。这与职业学校的实际需求不太一致,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各种技术人才,应更多地强调对口升学和岗位要求来确定课程目标。

(2)教材处理方式

73.9%的老师都选择以教材内容为主,灵活调整,依照学生需求确定教学内容占13.1%,只有2.6%的老师依据自己的考虑确定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的老师能对教材进行理性处理,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灵活调整。

(3)对常用的授课方式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校的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主要是课堂讲授加讨论,而边实践边讲解的比例最低。从中可以看出,中职学校的教师常用的授课方式不符合中职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校期间主要是学习各种实用的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技术方面的需求,从而服务社会。故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授课时也应更多地注重实践,在实践中讲解,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术。

2.教学评价技能方面

对学生和对其他教师教学评价侧重的方面的调查分析(见表)

在对学生评价时,教师们看重的是日常自己的观察,往往忽略一些新的、全面的评价方式。对其他教师进行教学评价则多关注教学效果,即在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

3.教学研究技能方面

(1)对教学反思形式的调查分析(见表)

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学历的教师在教学反思形式上有所不同。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教师主要是教研室成员研讨和自己反思,而大专学历的教师还倾向于比较传统的教学日志。(中专学历的教师调查人数较少,不具有统计分析意义)

(2)对科研论文情况的调查分析

中职学校教师己意识到科研十分重要,是显示自身素质及晋升职称的重要方面。以上数据说明广大中职教师的科研意识明显强烈,写论文的意识已凸现出来,这也是由于各级对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衡量。

(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现状

1.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

参加专业技能培训的内容的调查由数据可知,在专业技能培训内容方面专业教学法与实验技能的培训比例差距悬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目前中职教师在参加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

2.专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形式

(1)参加技能培训的级别(见表 )

从表中看出,48.5%的老师参加技能培训的级别是市级培训,校本培训仅占32.2%,而校本培训是各学校根据学校的特色和教师的特点发展起来的培训,对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很有帮助,但在调查中校本培训的比例偏低,应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2)专业技能培训的评价(如表)

如表,超过一半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对技能培训现状不满意。当问到对目前的培训现状不满意的原因时,没有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棘手问题和培训流于形式呼声最高,比例均为20.3%。培训质量与效果差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技能发展的需求。

(3)专业技能培训的预期(见表)

从上面表格中可以明显看出,61.1%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期望最理想的培训导师或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这些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熟悉其所教学科特点,能把自己一些成功的经验教给进行培训的教师。中等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各种实用的技术人才,因此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中职教师对培训的预期是期待提高专业技能的原因。

三、结论与建议

(一)基于数据得出结论

1.通过大面积多种渠道的调查研究,使我们对目前中等职业教师专业技能与其培训现状有了较全面的、深刻的了解。结果显示,在专业技能方面,教师处理教材方式灵活,科研意识强烈,但是依然存在众多不足,如教学设计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不能进行很好的结合,教学技术能力不足,评价方式守旧等。

2.也使我们认识到中职教师的技能培训状况不容乐观,与职业教育事业实际要求相距甚远。在专业技能培训方面,教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不佳、培训时间不灵活、培训导师经验欠缺、培训途径单一等问题。

(二)相关建议

1.更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观念,提高其自我学习的积极性

把中职教师视野引向社会经济、行业企业的发展与需求,推动职教课程改革。并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使教师逐渐认识到,教师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再只是习题的“研究者”和考试的“指导者”,而是拥有先进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还应是课程的建设者与开发者,使教学重点更趋于学习者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教师培训学习方面还应逐步建立完善诸如经费保障、弹性时间、奖勤罚懒等措施以激励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教师切实感受到参加培训所带来的益处。

2.强化培训的实效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

从上面调查中可以看出,机会少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不能外出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不能仅仅依靠县、市组织的一些假期培训及“达标式培训”,除此之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培训。如依赖每一所学校自己的力量进行“草根式培训”即“双师徒制培训”:师带徒,徒推师,共进共长。这样,有经验的老师带动新任教师进入实际的教学情景,处理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而掌握先进理念的教师帮助相对保守的教师了解并内化这些先进理念,从而实现共同促进。同时,还要注重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结合;多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专家现场培训与网络培训相结合;培训、教学、研究相结合,不断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2]

3.完善教师的培训、培养计划并且形成制度

中等学校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现念,不断地吸收、获取专业发展前沿的新的信息,不断地更新和构建本专业及相关专业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迅速捕捉到专业发展的有创意的、鲜活的、有用的信息,形成自己的专业理论系统和专业操作技能系统。有目的地开展教师操作技能展示、说课、汇报课等,这些手段均有助于教学管理人员深层次了解每位专业课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而通过专业前沿培训、学校集中培训、教师自我培训的多条途径进行,并建立可行、有效的制度,检查教师的学习情况,还可以对其中脱颖而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

4.制订培训内容,适当更换培训方式与时间

首先,培训内容的制订要做到切实的全面化与多样化,且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关于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培训内容应该包括 20%左右的教学理论与方法,30%左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50%左右的企业实践活动。[3]同时应以教师专业素养的调查作为依据来划分培训层次,以能力为本位来设计教学培训方案,以实体化为手段来完善实践教学,对已有的培训层次做出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进度的规划;其次,为减少教师参训与原单位教学管理工作间的影响,将培训安排在暑期或期末进行将会进一步有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对于培训模式等的改进,建议培训机构以及相关组织部门在组织学员报名前拟定各机构培训具体课程、大致流程安排、培训时间以及培训机构的性质、特色等,让教师在了解相关情况下结合现实选择性的报名,从而有利于提高参训教师积极性,使整个培训更顺利的开展,取得更好的绩效。[4]

5.精选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担任授课教师

在调查中发现,61.1%的中职学校的教师期望最理想的培训导师或授课教师是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授课教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训效果,所以应聘用既熟悉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具有较强操作能力,又熟悉中职教育特点,常年在中等职业学校任教的经验丰富的一线名师来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项目,组织教学,确保培训质量。

6.拓宽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与普通高中师资的重要区别体现在其专业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中具有较强专业技能的教师还不是主流,因此,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依然是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1)“顶岗实习”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较好帮助

这种方式一般安排在暑期,由学校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实习,实习的主要内容是新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修。中等职业学校应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实习积极性。由于企业的产品种类、操作规范、管理方式各不相同,教师的专业基础、动手能力、自身特点也各不相同,常规性、制度性地开展顶岗实习对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很有必要。

(2)“校内工厂”的教学模式对部分教师有帮助

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模拟真实的产业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专业课教室改建成“车间”,在专业课教学中实施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学做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对专业教师,尤其是年轻的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他们努力适应新的教学环境和技能要求,这对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有较好的帮助。

(3)“科研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在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性能,与市场、企业近距离接触,可以较好地熟悉设备性能、设备使用、设备维护和设备管理情况,了解正在开发和即将投入使用的新设备的性能,是一种较好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锻炼方式。

参考文献:

[1] McKinsey&Company.How the world’s best performing school systems come out on top.London:McKinsey and Company[EB/OL].mckinsey.com/clientservice/ 2007.9.5.

[2] 丁俊华,李泽宇.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问题与对策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视窗2007,(8):54-56.

篇2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5707万人,其中,农民工参保人数为3284万人,2010年全国共有1658万人次参加职业资格鉴定,1393万人次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十一五”期间,全国共有6893万人次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5683万人次获得职业资格证书。1994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实行职业资格证书18年以来全国各级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共发放了多少职业资格证书,全国持有职业资格证书者共有多少人?遍查互联网和各种统计数据,没有一个权威的数据,利用上述公开数据有推算,十一五5年间5700万人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以来18年间至少1.8亿人次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

应该看到,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加强,对于推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从发展的眼光看,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仍不能很好地适应促进就业以及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其自身也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职业资格证书发放过多,过滥的问题不可回避,由于制度不完善,地方和行业工作领域有交叉,还没有做到有效衔接;通过鉴定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与使用、待遇脱节;鉴定所涉职业(工种)还没有真正做到分层分类管理;鉴定技术指导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证出多门和证书混乱问题依然没有真正解决;考培不分、超范围鉴定、跨地区鉴定,甚至虚假鉴定的现象仍屡禁不止;一些培训机构乱办班、乱收费现象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鉴定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逐步加以研究解决。

提高劳动者素质能力、促进就业,这是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初衷,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核心,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发放职业资格证书促进劳动者学习技术,掌握过硬的本领,更好的为经济建设服务这是国家推行职业资格证书的根本目的,也是各级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职责所在。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关键点在于职业技能鉴定如何去科学地引导职业技能培训,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地进行职业分类,从生产和服务的工作实际出发,科学地制定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职业技能鉴定要以培训目标为依据制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核标准,这样才能保证通过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符合市场需求。做到培训专业设置与职业需求相衔接,并依据职业技能标准开发相应的教学大纲、课程,开展教学活动,才能有效发挥鉴定的导向作用,推动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提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

从当前的就业形势看,2010年应届毕业生规模是本世纪初的6倍,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高校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一方面,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格局并未改变,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其现实表现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且有常态化趋势,而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构产生深刻影响,技能人才短缺问题势必更加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与此同时,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也使就业形势增加了更多变数。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还将长期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技能人才供不应求的问题也很严峻。要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造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同时要加强就业需求预测,引导高校优化专业设置,改革培养模式。此外要将公共就业服务延伸到校园,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社会需要。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的逐步加快,农村人口进入城镇逐年增多,有数据预测十二五期间将有2.5亿农民进入城镇,这就需要一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二是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三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移。如何切实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镇民化,往往我们统计的时候,他们已经属于城镇化人口了,他们是不是享受到和城镇人口同样的公共服务,这才是一个问题,给予了这些人同样的生活权利,他们才能真正成为新市民,新镇民。这就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必须认真思考和妥善解决这部分来自农村的新市民、新镇民如何进行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尽快融入城镇生活,在城镇能够住的下,生活得好,能够掌握一技之长,能够融入城镇社会,过去我们在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中,也曾经做了大量工作,培训了一大批农民工,并且国家还实行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据统计2008年全国约1.4亿农民工进城务工,有许多已经成为生产骨干,今后要继续加大进城农民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发挥他们的特长,发挥他们的能力,为促进经济建设的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就业网曾经刊登山东省文登市强化培训选拔注重激励创新全力打造蓝色经济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经验。文登市是一个以机电工具、汽车及零部件、工艺家纺等为优势主导产业的新型工业城市。现有从业人员近20万人,一线产业工人4.5万人,拥有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1058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4.6%,其中技师、高级技师1800人,各级首席技师45人,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各大产业集群、骨干企业跨越发展的带头人。一是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开展“首席技师”选拔工作。2005年,制定了《文登市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在技能岗位选拔首席技师,首席技师每3年选拔一次,由市政府命名、颁发证书,进行表彰,每3年一个管理期,三个管理期分别享受3000至5000元的政府津贴,并享受带薪休假、学习考察、免费查体等待遇,至今已选拔了文登市级26名首席技师。同时与新闻媒体联手,大张旗鼓地宣传各级首席技师的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学习、争当高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二是创新出台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伯乐奖制度。为增强技能人才队伍活力,2010年我们制定出台了《文登市企业职工技能大赛伯乐奖评选办法》,核心政策是由政府出资,鼓励名师带徒,大赛中若徒弟获奖,带徒师傅获得同样奖励。2010年,在全市机械行业职工技能大赛上,12名带徒师父被授予“伯乐奖”,最多获奖金3500元,在广大企业职工中产生了深远影响,受到了部、厅领导的高度评价。三是在全省县级市率先建立行业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文登家纺产业跻身山东省十大产业集群行列,是“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近年来家纺行业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家纺行业标准设置受限,为激励人才发展培养,今年我们又制定出台了《文登市家纺行业高技能人才选拔管理办法》,享受和市首席技师一样的政策待遇,有力促动了这一行业人才的大发展。四是引导企业建立职业资格与工资薪酬挂钩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发现高技能人才价值,提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目前全市骨干企业都建立了职业资格与工资薪酬挂钩的激励机制,技能补贴高达每月600元。同时为技能人才提供广阔晋升空间,部分企业一线技能人才最高可以晋升为副总经理级别,实实在在让拔尖技能人才“名利双收”。

吉林省四平市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比例大,培训任务艰巨。为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一步扩大农民工就业空间,四平市充分发挥了中等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相关职业学校积极行动起来,认真思考,精心组织,扎实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程”。

2010年,全市共有15所中等职业学校参与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成立了专门培训班,参培人数多达9627人次。培训班以技能培训为主,并辅之以创业培训和就业培训,各地、各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分别开设了种植、养殖、机械、电子、计算机、服装、美容美发、按摩、汽修、焊接、激光、工民建、农副产品加工、厨师、面点等十几个专业,采取了“理论+示范+操作”的模式组织教学,经培训合格的学员,由学校和就业部门负责推荐就业,并实行跟踪服务,实现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上的三个转变。

第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和技能型转变。各中等职业学校通过多种渠道深入农民工中间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农民工在培训、就业、创业等方面的需求和愿望,准确掌握农民工的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现有技能、集中分布地区等情况,为农民工量身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合理设置培训专业,确定培训形式、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教材等,使培训的各个环节有的放矢,提高了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克服了以往在农民工培训中长期存在的重数量、轻质量和技能的现象,实现了培训农民工由数量型向质量和技能型的转变。

第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在新闻媒体设立专题、专版,宣传农民工培训政策,动员农民工积极参加培训,提高职业技能;二是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制作滚动大屏幕、出动宣传车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示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意识;三是通过召开村务会、群众会、开辟农民工培训咨询窗口等对农民工实行面对面宣传,使宣传的内容更直接、更具体。采取以上三项宣传措施,宣传效果非常明显,广大农民彻底认清了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促使广大农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当今社会发展对劳动技能的迫切需要,提高了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中来。

第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从“盲目外出、靠力气赚钱”到“有准备外出、有目的从业、有条件致富”转变。通过积极与就业部门的沟通衔接,准确掌握劳务市场、企业用工需求和本地产业发展等实际,坚持“学以致用、学有所用、按需施教“的原则,多渠道、多层面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做到学习期限更加灵活、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学习内容更加实用,使农民工经过培训后能尽快融入生产一线,及早发挥专长,从而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工就业空间,增加了务工收入。

各职业学校由于有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前提,并采取了培训方式上的转变,使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更强,做到“先培训,后就业”,坚持“边培训、边职介、边就业”的原则,以需定培,使培训和就业有机地融合,充分保证了为农民工提供优质的就业平台。一是采取“订单”培训,学校根据企业用工需求,与企业签订就业“订单”。二是采取“委托”培训,对一些实力雄厚、培训机构健全的大型企业,为他们输送农民工时委托他们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三是采取“创业”培训,我们选定一些培训时间短、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实施培训。

篇3

第一条为确保我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顺利有序进行,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发〔2010〕36号)和上级有关退役士兵安置法规政策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是指退役士兵自愿报名、自主选择职业(工种)、免费参加一次由政府组织提供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

第二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象

第三条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对象为我市按政策规定接受安置的退伍义务兵、复员士官和选择自谋职业的转业士官。包括:

(一)服现役期满(包括超期服役)退出现役的义务兵和服现役满本期规定年限未被批准继续服现役的士官;

(二)服现役期未满,按照有关规定并经部队批准提前退出现役的义务兵和士官。

第四条下列人员不列入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象:

(一)无正当理由,中途退役的;

(二)弄虚作假,仿造涂改档案材料的;

(三)被部队开除军籍、除名、劳动教养或被判刑事犯罪的;

(四)退役后不按规定到户籍所在地民政部门报到的;

(五)被评定为1至6级残疾等级的精神病患者。

第五条下列对象不再享受下述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政策待遇:

(一)已获得大专(含)以上学历的,不再提供免费学历教育;

(二)已经过成人双证制教育培训,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不再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三)从企事业单位应征入伍回原单位复工、复职的,不再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第三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形式

第六条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形式分职业技能培训(包括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以技能培训为主,学历教育为辅。

第七条退役士兵可在当地政府认定的承训学校(院)、机构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为3—6个月;也可免试就读安置所在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学制为两年。

第八条退役士兵要求参加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按普通高校教育教学相关管理规定执行;退役士兵从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技工院校应征入伍的,按规定办理复学手续,可享受原相应待遇。

第四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实施机构

第九条退役士兵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或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的,原则上在退役士兵所在县(市、区)进行;县(市、区)现有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学校(院)、机构满足不了退役士兵教育培训要求的,由市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

第十条承训学校(院)和机构经人力社保(人事、劳动)、教育等相关部门推荐,由当地政府认定。

第十一条承训学校(院)和机构要着眼市场和社会需求,结合退役士兵文化水平、自身特点和就业意向等实际情况,设置培训专业和课程,制订培训计划和招生简章。

第五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招生办法

第十二条承训学校(院)和机构应于招生的上一年月底前,将培训计划和招生简章(学校简介、专业设置、学制、收费标准、报名要求等)报县(市、区)民政局。各级民政部门应会同人力社保(人事、劳动)、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军事机关,做好宣传和咨询工作,在办公场所、政务网站、新闻媒体等及时招生信息。

第十三条退役士兵应于退役次年2月底前,向安置地县(市、区)民政局提出申请报名参加教育培训、填报志愿,同时提供身份证和复印件、《义务兵(士官)退出现役证》原件和复印件、二寸近期免冠照片3张,填写《省县(市、区)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申请表》。

第十四条当地民政局应会同当地兵役机关在月底前完成对申请人资格的审定。对符合条件的,发给《省县(市、区)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核准通知书》;对不符合条件的,退回申请。

当地民政局应将退役士兵报名情况等及时提供给当地人力社保(人事、劳动)、教育、财政部门,以及承训学校(院)和机构。

承训学校(院)和机构根据退役士兵实际入学情况,将退役士兵学员名单和退役登记表的复印件(由户籍所在地民政局加盖公章)及时报送当地民政局。

第十五条当地民政局根据退役士兵学员名单,填写《省市、县(市、区)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名册》、《省市、县(市、区)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报名入学情况汇总表》,于当年3月底、9月底前报市民政局,市民政局进行复核汇总后,报省民政厅。

第十六条承训学校(院)、机构应指派专人到当地民政部门做好招生报名、入学登记和统计汇总工作。

第十七条退役士兵学员档案按现行渠道管理。

第六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教育管理

第十八条承训学校(院)和机构要严格教学规程,确保落实教育时间、教学内容;强化实践环节,退役士兵培训期间的实训时间原则上不得少于培训时间的一半;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第十九条退役士兵学员完成教育培训任务并经考试、考核、鉴定合格后,承训学校(院)和机构按照有关规定统一发放毕业(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第二十条承训学校(院)和机构要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校纪校规。

第七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就业服务

第二十一条根据“自主择业、学校(机构)推荐、市场调节、政府促进”的原则,加强退役士兵就业服务工作。各承训学校(院)和机构要按照“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推荐就业相结合”的要求,积极指导帮助并优先推荐退役士兵就业。

第二十二条有关部门要依托各类就业服务机构,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等多种形式,搭建退役士兵学员和用工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平台。

第二十三条有关部门要落实国家鼓励就业创业和扶持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引导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第八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经费保障

第二十四条退役士兵按规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其培训费、技能鉴定费、在校住宿费由政府全额负担,并按实际受训时间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补贴。

退役士兵参加全日制中高等学历教育的,其学杂费、在校住宿费由政府全额负担,并按实际在校时间给予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补贴。生活费补贴应用于在校学习生活支出,不得以现金形式发放。

退役士兵参加非全日制高等学历教育的,分别依据入学通知书和毕业证书,凭发票给予2000元和3000元的补贴。实际费用低于以上标准的按发票金额补贴。

第二十五条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经费结算支付时,由当地财政部门会同民政、人力社保(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根据实际培训人数、物价部门核定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收费标准直接拨付承训学校(院)和机构。

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资金必须专款专用,不得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滞留或扩大开支范围。

第九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职责与检查考核

第二十六条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由民政部门牵头,农办、人力社保(人事、劳动)、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军分区(人武部)共同组织实施。

第二十七条民政部门负责做好每年退役士兵参训人数预测,动员和组织退役士兵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报名工作,统计上报退役士兵报名、入学等情况,会同人力社保(人事、劳动)、教育、财政等部门加强对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和对承训学校(院)、机构的考评。

第二十八条人力社保(人事、劳动)部门负责推荐并指导承训技工院校、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以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做好招生录取、计划制订、教学管理、技能鉴定、发证及就业推荐等组织实施工作,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作用,做好就业服务和指导,协同做好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考评工作。

第二十九条教育部门负责推荐并指导所属中高职院校做好招生录取、计划制订、教学管理、考试考核、发证及就业推荐等组织实施工作,协同做好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检查、督促、考评工作。

第三十条财政部门负责教育培训经费的筹措安排,确保所需资金落实到位,会同民政、人力社保(人事、劳动)、教育等部门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一条军分区(人武部)负责在新兵征集和预备役登记等时期进行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协助承训学校(院)和机构做好退役士兵学员在学习培训期间的教育管理工作。

第三十二条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将退役士兵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工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双拥创建等紧密结合起来,纳入双拥模范城(县)创建,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十章附则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所提及表格、通知书、协议书式样由省民政厅统一制定。

篇4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占地926亩,投资3.8亿元,完成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0.8万m2,拥有价值3506万元的可供中、高职教育共享的实习实训设备,初步建成了拥有数控与机械加工等14个专业100个实验室、实训车间的吴忠职业技术教育实训基地。现有教职工240人,其中专任教师160人。有教授2人,副教授75人,讲师85人,“双师型”教师83人,聘请埃及籍教师1人。现有各级各类在校生4565人。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现设“五系二部”,即:经济管理系、机电工程系、艺术系、外语系、教育系、中等职业教育部、成人教育部。附设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全国第一个阿语商贸服务专项职业能力考点、宁夏阿语翻译人才培训培养基地、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城乡特困家庭援助就业培训基地、吴忠市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14个。现设有机电一体化、室内设计技术、学前教育、清真食品加工技术、应用阿拉伯语等高职专业13个;机电一体化、广告平面设计等中职专业10个,其中机电一体化、室内设计技术、学前教育为自治区级骨干专业;另外还设置成人学历教育专科专业16个和部分高校联办成人专升本专业8个。

宁夏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现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门,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完成自治区科研课题9项,校内与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范氏自动化设备控制有限公司,校外与宁夏大河机床厂、银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等62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

篇5

关键词 农民工 培训 现状 建议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农民工人力资本投资和积累的重要途径,它对于提升农民工的领导技能,增强农民工的职业适应性,改善农民工的就业部门和工种岗位,增加农民工收入和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和进步。然而,由于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某些经验较为缺乏,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加大投入,认真做好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1农民工培训的现状

当前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新时期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成为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有效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培训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区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农民终身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逐步将农业经济发展引导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2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农民工培训是一项长期投入、见效慢的基础性工作。搞好农民工培训要遵循教育客观规律。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以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为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培训工作。

2.1明确培训重点,实施分类培训

外出就业技能培训主要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专项技能或初级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进行提高技能水平的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主要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进行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主要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进行提升创业能力的培训。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及农村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培训。

2.2提高各级党政机关对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认识

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实现有效转移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全社会应形成合力,正视农民工培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千方百计地探索解决之策。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针对性

建立培训与就业紧密衔接的机制,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培训课程和内容。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2.4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将农民工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

政府应根据农民工劳动技能培训的需要,打破城乡分割,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种种限制性规定,把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列入财政预算,拨付专项资金开支。作为农民技能培训的专项经费,安排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的建设经费;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和农民职业培训机构的财政性经费应该逐步增加,城市教育附加安排用于农业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20%,主要用于农广校、农业职业学校等实验实习设备的更新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2.5创新农民工培训机制

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保证承担培训任务的院校、具备条件的企业培训机构及其他各类培训机构平等参与招投标,提高培训质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行培训券等有利于农民工灵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方式和培训地点的办法。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促进农民工培训的多元投入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力争使符合条件的农村劳动力尤其是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接受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

2.6建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指导服务中心

每个乡镇都应成立农民职业介绍所,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务输出、信息、统筹协调等全方位的服务,职业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就业指导四位于一体,形成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真正做到民工出得去、能就业、留得住,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

2.7制定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

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以使农民工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能。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

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3结语

农民工培训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还将有更多待转移的劳动力涌向城市,而且还将不断出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推进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子、新方法。用科学的理念和务实的作风去指导、规范农民培训各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农民。

参考文献

篇6

中等职业学校突出的是技能训练,提高实训质量,促进劳动成就,已经成为职业学校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目前各职业学校正积极探索一种能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效率高、效果好的技能训练模式。笔者认为模块培训方法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有效的手段。它不仅是在培训大纲的设计和培训教材的编写方面,而且在培训课程的设置及培训手段方面都和传统的技能培训有较大的区别。它紧紧围绕“用什么学什么”这一实用的原则进行开发、实施培训。本文就对模块的认识、特性及开发、应用浅述己见,仅供参考。

一、对模块的认识

模块可解释为职业技能培训模块,模块式技能培训的方法,就业技能模块组合,职业技能培训系统方法,适用于就业技能所构成的组合件。

那么模块培训方法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它的开发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我们用模块开发过程因素了解其开发过程。

我们了解了模块的开发过程,在此就模块的培训大纲、实施计划、教材、考核四个方面谈谈对模块的认识。

1.模块的每个学习单元(培训教材),都包含某一特定的技能或知识。学习单元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并和它的考核是紧密相连的,学习单元图文并茂,语言精练,易学易懂,选用灵活,针对性强,完全符合实际操作。因此,学习单元提供了“以学员为中心”的条件。

2.模块的实训大纲,按照企业和学员的实际要求选择学习单元。如果把学习单元比做一味药,那么,学习单元库就是一个药柜子,培训大纲就是在药柜子里抓出的包括若干药的一副药,这副药就可以根据病人的不不同病情进行科学的配伍。

3.模块的实施计划(教学流程),就是合理地、科学地安排培训大纲的内容,如果仍把培训大纲比做一副药,那么,实施计划就是安排这副药什么时候吃,每次吃多少。因病情和年龄的差别,用药多寡也是不同的。不同的培训对象学习内容也不相同的,这样的计划,既可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又可使学员自己调节学习进度成为可能;既可根据学员参差不齐的水平进行模块培训,又能适应学员忙时少学,闲时多学,急用先学。

4.模块教学考核,学员在明确了解学习目的的同时,就知道了将要达到的考核目标,考核以实际技能为主,学员完成一个学习单元的学习,就考一项技能,通过了前一个学习单元的考核,才能进行下一个学习单元的学习。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改进和修订实施计划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二、模块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识了模块,那么它的基本特征就不难理解了,笔者认为模块有如下六个基本特征:

1.模块是以系统论、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职业技能培训系统,这个系统的每个子系统及相关单元都能做到统一、协调和平衡,并保持有效的控制和反馈。

2.模块是以信息论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培训方法。它以“以学员为中心”和“学生自己调节学习进度”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对学生强调的是“做”而不是“知”,对教师要求使用传递信息的方法进行指导,而不是灌输。这样才能激发学员的内在积极因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模块讲求实训的针对性。因为,模块的开发直接从工作任务分析开始,从编写学习单元,到输入学习单元库为结束。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学习和目标紧紧相扣。

4.模块是一种规范化的培训。因为它无论从工种模块的划分,还是具体模块内各个操作步骤、技能的分析,学习单元的编写都完全符合实际生产的严格要求,易于为企业所接纳,同时也易于在企业需求发生变化时,进行修改和调整培训内容。

5.模块讲求培训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因为它将生产中所需的岗位道德、工作态度、安全意识及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技术的要求标准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并强化灌输,严格训练,转化成为学生的工作行为习惯。一般来说每当学员完成了一个模块的学习就具备了一个岗位的就业能力,学生掌握的模块数越多,那么他的就业机会就越大。

6.模块实训删去了一切与实际工作无关的培训内容,它的组成是按照实际需求确定相适应的模块数。如某人的职业领域(行业)是电气工程,其工作范围(行业划分)是室内电器安装,具体工作(工种)是电工,他的模块是由画线、安装电器元件、布线、连接电路及检修等10个模块组成。如果他是在一个大的电力安装公司工作,那么他的模块可能就是其中的一个模块,如果他是在一个中型的电力安装团队工作,那么他的模块就不止是一个模块,甚至就是上述的10个模块。同一工种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培训需求,因此模块实训是最经济的培训方式。

三、开发、应用模块

1.培养骨干(双师型)教师及聘请工程技术人员开发编写模块教材。开发模块教材是一项比较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模块教材是融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以突出技能为主的综合指导性教材,因此它的开发必须是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2.模块划分要准确。划分包括两个方面:(1)技能模式的划分;(2)是模块与单元的划分。模块教材由单元组成的,模块又与工作相连,从“职业领域”开始直到单元,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划分,只有在准确划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按工种按技能组合成脉络清晰,符合生产实际,兼顾技能独立性与系统性的模块教材。

篇7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测绘

[中图分类号]G7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5)29-0040-01

一、测绘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迫切需求

近年来,由于国家级大型测绘地理信息任务量的急剧增加,促使测绘地理信息行业主体快速发展,从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单位数量猛增。中等测绘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紧缺、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测绘行业的迅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测绘类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中等职业学校应紧随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适当调整人才培养的方针和策略,在专业标准化和课程标准化的基础上,实现教材开发的科学性,培养出合格的、满足社会建设需求的测绘技能人才。

二、测绘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探索

(一)教材开发的基本程序

1.专业调研阶段。成立教材开发项目组,精心编制调查问卷,通过对学生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回访,派遣专人对不同院校、企业进行调研。

2.工作任务分析。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和职业研发专家对测绘行业岗位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行分析,通过工作说明书、工作规范等与工作任务相关的资料信息,确定测绘技能人才所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课程内容分析。通过资深专业教师和行业技术专家,尤其需要具有长期一线工作经历或从事一线管理的专家能手,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测绘课程结构,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确定课程内容。

4.教材评估。由项目规划组组织专家对教材进行评估,主要对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选取的标准、教材编排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等方面进行评估。

5.组织师资培训,选择试点单位。评估通过后,组织相关教师对新教材的内容及特色进行培训,选择试点专业、试点学校进行实践。

6.教材推广。通过试点学校的实践,教学效果理想,可进行推广。

(二)教材开发的基本要求

1.紧扣测绘专业标准。依据最新颁布的测绘专业标准,通过调研分析工作案例,经过测绘行业专家、课程专家、一线教师综合研讨确定典型教学案例,按照项目任务过程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编入专业教材。

2.符合测绘行业规范。通过对职业大典、行业法规、行业规范,以及职业技能鉴定来确定学生应该掌握的核心知识点、能力点,通过对岗位群的进一步分析,挑选符合行业规范的教学选材,使毕业生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

3.突出教材的实践性。由于需求决定原则,测绘职业教育以强调培养学生获得测绘行业的从业能力为教学目标,遵循企业需求导向的原则,全面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原则,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过程中必须突出专业课程教材的实践性。以工作任务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强调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习得,并能将知识、技能、态度融于一体,突出职业能力和态度的培养。

三、测绘职业教育教材开发的实践

我们依据前面所述的教材开发过程和基本要求,通过将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和校本教材合二为一,高度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充分发挥我校骨干教师主编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国家职业技能培训教材的优势,以测绘职业技能标准为基础,详细分析国家测绘各专业所需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结合测绘不同岗位及岗位群的特点,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在我校主编的职业技能鉴定教材基础上,与企业专家共同参与编写适合我校中等职业教育现实情形的校本教材。先后完成了《测量平差与数据处理》《控制测量》《GNSS操作与数据处理》《GNSS测量技术》《管线探测与信息系统》《道桥测量》《专题地图编制》《地图制印及印前处理》《地图基础》《专题地图编制》《地图制印及印前处理》《地图基础》等17门教材的校企联合编写出版工作。为了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教材开发内容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为了让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切合度,通过实现教材的日常教学模块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项目衔接方案。为了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操作技能,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层面去理解职业能力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种综合因素。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需要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内或相关岗位上集中进行综合性、系统性训练。这种综合实训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让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通过学习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层层递进,职业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实现能力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高钰.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改革实践[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9(13).

[2]江洪,徐益.职业教育中的教材开发[A].2006年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6.

篇8

一、适应市场,调整农广校功能定位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广校在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有效提高了江苏省农业技术和管理队伍素质。本世纪以来,随着高中教育普及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越来越少,农广校中专学历教育生源锐减,在招生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促使自身要转向寻找出路。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一方面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农业呈现后继乏人的现象;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标准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从事农业成人教育的农广校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外在因素和自身发展促使农广校功能定位必须转变,由以前农业中等职业教育为主转向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由以前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乡村干部为主转向培养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主。2013年7月,江苏省按照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要求,出台了贯彻意见,进一步明确农广校农民教育培训的功能定位。

二、争取支持,稳定农广校管理体制

长期以来,江苏省高度重视省农广校地位和作用。2008年省农广校独立运行,增挂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省农委明确江苏省农广校主管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具体负责全省农民教育培训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实施、效能考核等。省农委分管领导任校长,设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各地在开展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定性中,坚持“三个不变”,即农广校由农业部门主管的管理体制不变,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不变,全额拨款经费渠道不变,坚决避免撤并划转农广校机构、随意处置教学资产资源等情况发生,稳定农广校办学机构。实行有效的职权统一,上下形成一盘棋,对稳定巩固农广校体系和促进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全省有1所省级校(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13所市级分校(9个增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71所县级分校(53个增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牌子)。

三、强化职能,发挥农广校主体作用

篇9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一、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的必要性

今天,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流,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亿人。并且这一社会群体的总人数正以每年800万至900万人的速度快速递增。10年或要不了10年,该群体的总人数将突破2亿甚至更多。鉴于城市(镇)化进程还须持续30年至40年,不出10年,“00后”还将不断加入其中,若继续回避这一庞大群体的利益诉求,中国社会的演进非但没有和谐可言,还将生出无数后患,这将直接关系到城乡的社会稳定,形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未来10年至20年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是加快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加快劳动力要素流动、提高劳动力素质,即促使新生代农民工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以支撑“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和产业结构升级转变。

二、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难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过技能培训的仅占30%。这导致他们不仅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高,而且难以成长为现代产业工人和融入城镇。

目前企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技工的需求快速增长,而目前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总体偏低,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由此产生的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状况将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有些城市在新生代农民工落户方面实施“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无技能不落户”的政策,缺乏技能者只能成为城市过客,掌握技能者则优先被城市接纳。因此,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缺乏问题是当务之急。一旦新生代农民工掌握了技能,随着就业稳定与收入增加,他们在城市面临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三、新生代农民工渴望得到职业教育机会

据南京师范大学的《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调查显示,68%的人对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满意,64%的人要求接受技能教育,54%的人外出打工的动机是开阔眼界、学习本领、提高自身素质。

“现在找份工作很容易,但想找份理想的工作却很难。如果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我想找份能学到技术的工作,如果能在工作中学到一门技术,即便工资低一点,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对个人的发展有好处”。

由此可知,新生代农民工在关注福利待遇、上班时间、工作环境的同时,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他们不愿像父辈那样做苦力,而是希望在工作中学到技能,拥有一技之长,使自己的劳动更加值钱。挣钱也更轻松一些。

四、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促进新生代农民工顺利就业

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有序外出就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返乡创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不仅是新生代农民工自发的愿望,也是适应国内产业升级的要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导他们适应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一)制定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规划,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和返乡创业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纳入国家社会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为主体、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经费保障机制,把农民培训事业上升为国家行为来推动,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广泛动员农业、教育、劳动、建设和科技等部门的丰富资源,发动数量庞大的社会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开放办学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尽快使有培训需求的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够得到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实用技能培训,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建立政府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基本补贴制度和购买培训成果机制,推行培训券(卡)等办法,建设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推行农村劳动力就业准入和控制制度;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按照不同的就业意向和需要,分别提供实用的职业培训基地与实习园地,从“一锅炒”走向专业化,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提供专业化的职业培训机构;加大资金投入,足额保证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补贴资金,设立专项资金,改善劳动力技能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提高培训质量。

中国发展的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如果有教育需求,可以免费接受更高级的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带动作用,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由“就业一人、增收一户”的加法向“创业一人、带动一拨”的乘法转变,发挥返乡新生代农民工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

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外,还要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适应能力和思想观念的培训,尤其是要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融入、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行转变生活方式的培训,让他们从“洗脚进城”到“洗脑进城”,从而真正适应社会、融入城市生活。

(二)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农村劳动力进人大中城市往往面临较高的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亦工亦农,进退自如,就业成本、生活成本和心理压力都比较低。并且县域经济一般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比较低,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国县域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县域社会总产值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50%以上,从长远和各地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重点是发展县域经济。通过继续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在未来一段时期仍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对于改革发展稳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性的重大意义。

篇10

关键词: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8-0007-01

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思路,积极推进改革措施,与时俱进增进学校教学的实用性,开拓创新促进农业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健康发展,不断为社会贡献新型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

一、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现状

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农业从业人员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多数农业从业人员知识水平比较低下,没有充分发挥出农业在社会中应有的价值。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比较少,结构不够合理,社会急需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过关的农业人才。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受高校扩招的影响,生源不断减少。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认为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是次等教育。因此,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农业知识。农业中等职业教学受市场运作的影响,市场对专业性农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导致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专业信心不强。学校办学模式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差距,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机制和培养目标没有与经济市场运作接轨,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市场经济环境中。

二、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方法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因此,应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积极引进农业技术方面的人才。职业学校教师多是本科学校毕业,其理论知识比较过硬,但是技能操作水平明显不足。因此,要加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学校应有计划地把专业课教师派往实训基地或企业中学习,进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教师操作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帮助农业中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形成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办学机制,推动技能教学社会化。学校应对具有“双师型”能力的专业教师给予一定待遇,不断吸引能力过硬的专业技能人才进入农业中等职业教学队伍,激发教师向“双师型”教师队伍看齐。建立多层级、多方位、多结构的教学规模,着力提高农业职业教学质量,提高农业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的能力,树立农业人才培养的战略思想。

(2)加快实习基地建设。农业职业教学要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在校内、外创办教学实践基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要积极主动地建立与农业职业专业相配套的实训基地,增加农业职业教学实践性。开创高起点、高标准等示范性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防止实践教学出现萎缩。学校应根据现代社会对农业职业的要求,建立农业职业媒体教学中心,建设计算机室、模拟实验室等实习场地,使用先进的设备和实用的现代化教学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学生和社会服务。培养能操控现代化设备和工艺的新型农业人才队伍,逐步建立一个开放的互利互惠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逐步建立稳定的深层次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联系农业实际,提高教学质量。农业中等职业学校要秉承知识为基础,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要以“实用、适度、合理”为原则,在教材内容中加入新技术、新工艺,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应组建经验丰富的教学改革班子,在本地区、周边地区进行职业进修和企业参观考察,着手安排学生进入到乡镇农业活动中进行跟班学习,结合学校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提前接触农业活动,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会计、市场销售、农产品经纪人、现代企业管理等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农业技能培训奠定更稳定的基础。

三、农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模式改革

由于受传统认知观念束缚,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生底子比较薄,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从普通教育改办为职业教育。因此,不少职业技术学校教学设施比较简陋,学校的综合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学模式改革,能有效实现职业学校的智能型和一专多用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拓宽经费渠道,加大经费投入,不断改善教学技能培训条件,以优异的教学内容适应当前的国际化和现代化发展,帮助企业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树立“技能教学优先”发展策略,逐年扩大技能教学设施和师资培训投资比例,放宽教学办学机制和体制,有利于农业中等职业教学实现超前技能教学互动,推动学生和学校适应现代化发展。

四、结束语

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作,更新教学观念,不断调整专业技能教学,以突出教学技能实用性。要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把技能教学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农业职业教学的生命力,提高农业职业教学的办学效益,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悦耳.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