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8:1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明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发明论文

篇1

一、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生态建设所追求的目标。虽然它着眼点在于保护自然,但最终所关怀的还是人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关怀人类现实的利益和发展,更关怀人类未来的利益和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的简称,它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新经济模式。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是:减量化原则(reduce),即减少资源利用量及废物排放量;资源化原则(recycle),即以污染排放最小化为目标,大力实施物料的循环利用系统;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即以生态经济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很显然,循环经济的实施将使资源和能源得到最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并使经济活动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可持续发展是针对全球面临的生态危机而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给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中进一步将这一概念阐述为:“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强调:“各国政府应与国际组织合作,酌情按照环境发展会议各项决定的执行情况,特别要按照关于《21世纪议程》的决定来制定促进可持续发展全国战略。其目的在于确保对社会负责的经济发展,并为后代的长远利益保护资源基础和环境”。它强调了四个原则:(1)公平性。包括代际公平、代内公平,以及资源利用的发展机会公平三个方面。(2)协调性原则。一是生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经济发展规模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协调。主张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将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限制在其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高效性原则。强调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在经济资源开发中应针对经济资源的特性,协调资源开发、保护与经济交往之间的关系,科学合理地规划、开发和保护好不同属性的经济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独有的内涵,并尽可能地延长其使用寿命,实现经济资源的持续利用。(4)发展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以满足当代人和未来各代人的需求为目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需求内容和层次将不断增加和提高,可持续发展本身也不断地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呈现出渐进、上升过程。

二、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得已实现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是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组成一个稳定高效的系统,通过复杂的物质链和物质网,系统中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质和能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系统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一个子系统,这主要是表现为它快速、大量地从自然资源库中提取、消耗各种再生和不可再生的原料;在生产各种产品提供各种服务的过程中大量地排放各种废物;不同产品在短时间被人们使用后,最终以废弃物的形式返回大自然。而生态文明系统中的生产组织最基本的目标是降低因为生产浪费的大量材料和能源对自然界的生态系统造成的负面冲击。所以通过环境关系,生态文明生产组织的基本目标与可持续联系起来,生产组织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通过闭路循环,减少生产组织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它不仅满足了现在的发展需要,同时帮助下一代能够有能力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建设生态文明系统中,通过掩埋式垃圾处理场、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环境技术等方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可以利用,更少的空间被占用,从而在环境因素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生态文明系统要求把工业经济活动组织变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根据科学规律,有效利用有限的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优化配置全球经济资源,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小的程度。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生态文明系统要求经济的增长必须以集中资源,消除多余,提高效率,力争效益来实现。因此,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重要支持。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践

1.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建设生态文明,强调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立足,在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防止对能源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资源的无限索取和透支使用,做到能源资源长盛不衰、生态环境永续友好。而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寻求解决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新的发展模式最大的特征是物质的循环、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即“资源能源消耗少、经济效益高、污染排放小”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致性,发展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而生态文明则是循环经济的必然结果。

2.循环经济是遵循生态文明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尤其发达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是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的,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认识和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时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的产物。循环经济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优化环境,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式上。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其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即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在取得巨大经济发展成就的同时,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一是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二是农业和农村水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四是人口规模庞大,素质较低,人口老龄化严重;五是资源危机显现,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六是生态功能继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急剧增加,全国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水平,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上述生态环境现状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而且制约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整体上降低资源消耗,解决资源矛盾,有效控制污染的战略选择,同时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循环经济生态系统理念引入经济运行机制,将环境保护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发展初始阶段就注重了保护生态、保护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统一,从而使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五、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2

1贮存科研信息

在科学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总结,并以论文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和发展,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表它"(tobegintoendtopublish)。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的。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民。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篇3

关键词:高校 科研院所 专利 论文 新颖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G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c)-0-01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国专利申请也随之大幅增长,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逐渐加入了专利申请行列。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的特点,提出一些申请时需要注意的地方供大家参考。

1 正文

专利申请要符合专利法和专利实施细则的规定才能被授予专利权。主要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的撰写特点探讨“新颖性和创造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科研或工程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科研成果的方式有多种,如撰写并、撰写书籍著作、申请专利等,然而申请人和发明人往往并不了解专利的特点,通常自己发表了论文之后再从论文中整理出科研成果进行专利的申请。

根据专利法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规定,专利申请是以申请日为界来进行审查的。所以专利申请的申请日不能晚于发明人发表的论文日期,否则发明人自己的论文就破坏了本专利申请的新颖性或创

造性。

例如申请人或发明人为“张三”的高校专利申请,申请日为2010年05月01日,经过检索发现张三有两篇和该专利内容相同或类似的中文和英文论文,中文论文的出版日为2010年04月30日或以前,英文论文的出版日为2010年05月01日或以后,详见表1。

张三发表的中文论文由于日期在专利申请日之前所以能影响该专利申请的新颖性或创造性,而张三发表的英文论文由于日期和专利申请的申请日相同或在申请日之后,所以该英文论文不能影响该专利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申请人或发明人就同一科研成果既想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同时又想,那么申请人或发明人必须在发表的日之前(含日)进行专利申请,即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必须在发表的日之前、或与发表日为同一天。

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来说,除了申请人或发明人发表的论文以外,还应避免与申请人或发明人相关人员发表的论文。因为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通常都会有导师带领学生对课题进行研究,甚至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会有导师和相关研究人员参与进来或者对类似的课题进行研究。

针对相关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申请人或发明人在进行专利申请前,应该充分检索,查看将要申请的专利是否早已被同行的论文所公开发表。

可通过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IEEE、ISI Web、学术google等方式检索相关的国内外论文。最常用的检索方式是通过申请人或发明人人名(包括中英文人名)、关键词等进行检索,查看是否早已有类似的。

检索到类似的论文,即使申请人或发明人、相关人员发表的论文日期均在专利申请之后(含申请日),也要注意相关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可追踪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看是否有参考文献能满足日期的要求从而破坏本申请的新颖性或创造性。

其中,通过申请人或发明人人名进行检索,由于人名有多种英文撰写方式,包含姓名的英文全拼和英文缩写。

姓名的英文全拼分和英文缩写都同样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种是名在前姓在后。而姓名的英文缩写的上述两种情况分别包含三种情况:一是姓名为全拼名为缩写,二是姓和名均为缩写,三是名缩写为一个,请见表2。

所以除了自己发表的论文外,检索是否有相关论文存在,在进行检索时要结合人名和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人名时尤其要注意英文人名的不同写法,避免漏检。

总之,高校和科研院所通常都以撰写论文为主,申请人和发明人在申请专利之前,应当弄清楚专利申请的申请日的含义,避免相关在申请日之前,以及进行类似论文的参考文献的

追踪。

2 结语

由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有着自己独特的撰写特点,主要针对检索方面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规定,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提出建议。随着专利事业的蓬勃发展,期待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利申请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篇4

知识产权是基于创造性智力成果和工商业标记依法产生的权利的统称。就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而言,它是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计算机软件版权和技术秘密权的统称,其实质是法律赋予权利人对科技成果在一定期间内(技术秘密权除外)独占支配,禁止他人擅自利用的垄断权利。所谓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是指科研项目在立项、实施的过程中应当明确项目成果是否适用知识产权保护,对于适用知识产权保护的科技成果,在完成的同时应当明确采取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并给予相应的落实;它不仅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结果,而且关注科技成果向知识产权转化的过程。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及其研究的意义

长期以来,无论是政府还是科技人员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应用转化,1996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预以支持,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多,在农业领域,国家甚至制定了专门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并设有专门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农技推广专业。相对而言,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尚未引起特别的重视。

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必要条件。“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在科学意义上,旨在强调国家有能力持续不断地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上,旨在强调这些科技成果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并领先世界,这既是我国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也是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的本质所在;但从法律意义上看,自主创新的积极作用,有赖于这些科技成果的内容仅为我所掌控,或他人虽知晓但我有排他使用权,前者是技术秘密权的特征,后者是专利权等知识产权特征。

2)是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基本保障。科技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部分。基础研究在战略上属于引领未来,但在科学上仅服务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能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只能是后两类研究的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在内的一切科技投资,获得回报的最终源泉,都是后两类研究成果在生产上垄断应用所产生的高额利润。也正如此,受利益驱动我国每年全社会投入的r&d经费,后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比如2004年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20.4%和73.4%,而基础研究仅占6.0%,这也是历年来达到的最高比例。但应该看到,科技成果的垄断应用须以这些成果已取得知识产权为基本保障。我们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万燕vcd事件和近几年dvd专利费事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说明了,科技投资欲取到经济上的回报,最终成果必须知识产权化。

3)是提高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有力措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投资效益及其成果的创新高度,以发明专利授予量及其比例最有指标意义。

据国家公布的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1720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基础理论成果2839项,应用技术成果27363项,软科学成果1518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2865项,仅占登记成果总数的9.0%,占应用技术成果也不到10.5%。由于为这些登记成果计投入累计投入资金达11253.4亿元,相当于平均投入3.93亿元才能产生一件发明专利。加之我国r&d经费历年来94.0%以上被用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可见我国科技投资的效益不高,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低。

200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全年授予的专利为190238件,国内和国外的授予量分别为151382件和38910件,所占比例程度高的发明专利只有18241件,不到12.1%,而在国外的专利中发明件,比例高达80.0%。从全年总的发明专利授予量看,国内也只占37.0%,国外高达63.0%。而且国内与国外的这种差距,多年来一直如此。这些数据充分显示了我国科技成果创新程度不高。

 

知识产权的取得均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种类的知识产权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比如专利均以实用性、创造性、新颖性为实质要件。实用性意味着获得专利的发明创造不能是一种纯理论的方案,它必须能够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能生产积极的效果,而这正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创造性上发明专利比实用新型专利要求更高,须“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新颖性要求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与已有技术中的内容一模一样,它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为判断标准,但又以技术完全公开为获得专利的前提。因此,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的立项之初,将科研成果是否采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采用何种知识产权等,作为评判是否给与立项、资助科研经费数额的参考标准之一,并可以通过强行专利检索制度,排除内容雷同项目的立项,避免不必要的投资浪费;课题完成后,可直接借用成果实际采用的知识产权形式,作为成果创新高度的衡量标准之一。促使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无疑有助于科技投资效益和科技成果创新高度的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促使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并对此进行研究,不意味任何科研项目的成果,包括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成果,都必须有知识产权化的结果,其目的旨在通过促使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过程,提高科技投资的效益和科技成果的创新高度,辨别科技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为科技投资获得回报,自主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创造必要条件。

2.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

造成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低的原因有很多,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制度上的缺陷。

1)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未成为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不将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科研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在我国由来已久。比如,从2003年5月1日开始执行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及所附的《教育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申请书》,就没有将项目成果知识产权化列为教育部立项的评审标准,自然它也不会成为项目验收、评价的强制标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报告》标准格式,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估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研究取得的成果(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是多少、专利申报和获奖情况);②成果转化情况,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附证明材料);③该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将“成果转化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项目验收的评价标准,无疑是正确的,因为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在教育界,“项目的人才培养情况”比“成果转化情况”相对容易得分,实务中最核心的标准还是“研究取得的成果”,但其中“受资助项目数、被引用次数、收录论文期刊的影响因子”最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热衷于的原因之一。

尽管国家科技部《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规定》(国科发政字[2003]94号)第四条明确规定:“申请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应当在项目建议书中写明项目拟达到的知识产权目标,包括通过研究开发所能获取的知识产权的类型、数量及其获得的阶段,并附知识产权检索分析依据。”但从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申请书》、很难看出成果知识产权化已作为立项的强制评审标准,因为该《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列举了9种:发明专利、新产品(或农业新品种)、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或新方法、新模式)、计算机软件、技术标准、论文论著和其它,将“发明专利”与“新产品、新装置、新材料、新工艺”并列在一起,是否意味着后者的创造性不高,不准备申请专利或当作技术秘密处理,还是无需明确知识产权的保护形式。其实质是混淆了科学意义上的成果和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成果提供形式”中的成果仍是科学意义上的概念。另外,也看不出采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成果形式在立项、获得经费等方面有何不同。更重要的是,倘若申请人在申请书中也明确了将采取某种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形式,比如发明的形式,但科技部制定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任务合同书〉,并未规定预期成果目标不能实现时项目负责人应当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上讲,合同以约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为主要内容,但缺乏违约责任作保障的合同义务是无意义的。

863计划项目的验收及评价标准,从〈863计划课题验收专家评议表〉可以看出:“技术指标”和“成果水平”是核心,其中前者又以是否达到合同规定的技术指标为衡量标准,由于863计划“课题申请书”中的“成果提供形式”混淆了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和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形式,因此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也没有成为863计划项目结题验收及评价的标准。

2)在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设计上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几乎没有作用。

以现行的〈安徽省高等学校教授任取资格考评标准〉为例,教授资格评审的三角标准为“学历”“科研”、“论文论著”三方面。

“科研”条款设计了8项,与科技领域有关的有6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①获省、部级四等奖以上的技术负责人或获厅、局级二等奖的课题第一二完成人。②作为主要骨干参加1项以上省级科研项目,或获科研经费每人年均0.5万元以上。③完成省、部级以上重点攻关课题,或是工程项目的主要技术负责人、设计人,并且该项目经有关专家鉴定已产生较好社会经济效益;或科研成果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④在科技开发、科技推广、科技服务方面解决了难度较大的技术问题,经省主管部门组织鉴定认为有较高水平,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⑤获得1项以上国家发明专利或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并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⑥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填补省内空白。”在该6项中有1项要求成果获奖励,有4项要求成果取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省内空白,还有1项仅要求作为主要骨干参加了省级科研项目,是否完成或成果如何无关紧要,此为最低要求。在这6项中有1项涉及到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问题,但它又以“产生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必要条件。

 

“论文论著”条款设计了10项,须具备其中的一项。最基本的两项是①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6篇以上,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等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②公开出版10万字以上的学术专著1部,如系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10万字,且在国家级重点期刊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2篇以上,代表作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到教授学术水平。另外,有3项涉及到:成果获奖可以降低论文的要求,但无关成果的知识产权化问题。

显然,在安徽省教授资格评审中,获得省级科研项目或成果获奖,并最为重要,为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这就是现实中人们为何积极申报项目或热衷于申报奖励、重视,忽视知识产权化问题的原因之一。相对而言,企业出于抢占市场考虑,其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程度肯定比高校、独立科研机构高。如前文提到的2004年全国取得的317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中,其有发明专利授权量2865项,其中企业(含科研转型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占49.7%(1424件);大专院校次之,占24.4%(699件);独立科研机构占19.9%(570件)。如果同它们完成的科技成果总数比较,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所占的比例也最高,为13.8%,大专院校和独立科研机构分别为10.2%、8.3%,但这还不包括企业有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

3)过高的申请和维持知识产权的费用也是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一大障碍。

在科技成果为客体的知识产权,从取得的程序看,可以分为4类,一是由特定国家行政机关审批而取得,如发明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二是向特定军事家行政机关申请登记(非审批)而取得,如实用新型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三是由权利人自己采取保密措施而取得并维持,如技术秘密权,四是自成果完成之日自动取得,如计算机软件版权。在这些知识产权中又以发明专利权最为常态。

    以发明专利权为例,有关发明专利申请的费用共有17种,其中绝大部分由申请人承担。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专利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0]2441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该17种费用具体为:申请费(900元)、文件印刷费((50元)、说明书附加费(从第31页起50元,从第301页起100元)、权利要求附加费(从第11项起150元)、优先权要求费(每项80元)、审查费(2500元)、维持费(每年300元)、复审费(1000元)、著录事项变更手续费(发明人、申请人、专利权人变更200元,专利机构、人委托关系变更50元)、恢复权利请求费(1000元)、无效宣告请示费(3000元)、强制许可请求费(300元)、强制许可使用裁决请求费(300元)、延长费(第一次长期请求费300元,再次延长期请求费2000元)、中止程序请求费(600元)、登记印刷费(250元)、印花费(5元)。在这17种费用中,任何一个申请案都不可少的有6种,高达5000元。

    发明专利权取得后,缴纳年费是权利人的一项法律义务,《通知》所确定的年费标准是:第1-3年900元,第4-6年1200元,第7-9年2000元,第10-12年4000元,第13-15年6000元,第16-20年8000元。

    3.提高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程度的措施

    1)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纳入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项目立项、验收的强制评估标准。

首先,应当树立科研成果有科学技术意义上的成果与法律意义上成果的区别意识,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法律意义上的成果就是已知识产权化的成果。因此,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有别于科学意义上的独立指标,纳入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标准。

其次,应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的标准纳入基础研究之外的科研项目立项,验收的评审过程中。这意味着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都不能回避知识产权化问题。当然,强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化作为一项强制标准,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应用研究或实验发展项目的成果都必须确保知识产权化。它旨在强调成果能知识产权化的项目要明确采用何种知识产权保护形式,项目成果不能知识产权化的,原因又是什么,另外,由于不同的知识产权形式对成果的创造性要求不同,投资者应当将其作为确定科研经费的标准之一。

    再次,应采用法律的形式确保成为强制评审标准。这不仅要求项目的“申请书”、“验收报告”有明确的成果知识产权化要求,而且要将成果知识产权化的承诺作为项目完成人的法律义务,并在合同书或任务书中明确违反该项义务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最后,应当吸纳知识产权法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的立项、验收的评审工作。《科学技术评价办法》(国科发基字[2003]308号)第18条规定:“建立健全评价专家库。评价专家库应包括来自研究与发展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的科学技术专家、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等。并应当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及时更新。”本文认为,吸纳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参与项目的评价是非常正确的,但将法律专家排除在外不恰当。

    2)有关个人利益的制度应当充分肯定成果知识产权化的作用和地位。

    大学和独立科研机构中的教师、研究人员,限于自身的观念、能力以及资金,他们一般不会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来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以此获得个人的利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承担科研项目所获得的利益,主要表现以下方式:①在科研经费中能报销一部分个人家庭生活支出,如电话费。无论采取多么严格的会计核算措施,这都是不可避免的。②按项目管理单位内部规定的比例提取一定的科研经费作为项目承担人的奖励。这早已是一个普遍而公开的秘密。也正如此,科技部为了制止这一现象,了《关于严肃财经纪律规范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经费使用和加强监管的通知》(国科发财字(2005)462号)。③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或单位奖励。这种奖励包括荣誉称号和一定数额奖金两方面的利益。④并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间接利益。科研成果多表现为论文形式,表述具体科研项目成果的论文也容易发明。论文的发表又可进一步为科研成果获奖、申报新的科研项目创造良好的基础。另外,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许多大学给付年终奖的重要标准。但论文最重要的间接利益表现在职称的评定上,职称的晋升会直接导致工资、津贴的提高,同时反过来又有助于新科研项目以及硕士、博士导师资格的获得。相反,根据现行的制度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化并不能为人们带来明显的直接或间接利益。总之,有必要修改现行的制度,发挥成果产权化在个人利益,比如职称的评定、年终奖等级、科研项目的申报等方面上有切实作用。

篇5

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这种创新既包括生产上的创新,也包括经营理念、经营思想上的创新。因此,企业家应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才干,具有创新意识,要善于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新产品能够占领市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把握市场的脉搏,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无论是提高产品质量,还是实行产业升级、培育优势产业,除了要依靠制度创新外,还需要狠抓科技创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弱,主要在于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新产品开发慢。而这一切的原因又在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滞后。

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一、我国企业的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国在科学知识生产数量方面增长很快。从科学论文在国际三大权威索引――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文献索引(EI)和国际科技会议论文索引(ISTP)所占总数的世界排序来看,20世纪90年代前5年我国一直在15名左右徘徊,之后稳步上升,到2002年已跃居第6名。从国内专利申请受理量和授权量来看,我国2001年分别达到16万余件和近10万件,分别比1991年增加了263%和364%。近些年来,一批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如水稻基因组精细图绘制成功、13.1万亿次并行机研制成功,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等。这些成就表明,我国在当今国际许多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通过技术引进等方式,促进了产业的技术改造,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缺乏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对外技术依赖的程度较高等问题和矛盾在近年来开始凸现。这种现象不尽快解决,必将使得我国众多企业未来不仅面临发展权问题,还将面临生存权问题。尽管我国近年来科研产出数量增加很快,然而与主要发达国家的科学论文产出比较,占世界科学知识生产数量的比重仍然较小。从占世界SCI论文数量的比例上看,美国基本稳定在30%左右,英国、日本也都在8%左右,而我国仅占3%左右。更重要的是,从衡量科学知识生产质量的论文引用率来看,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科学论文的引用次数与美英德日等国相比距离较大,只与我国台湾和韩国接近。按照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与生物医学的不同领域分析各国科学论文的影响力,得出的结论类似。这些数据显示:我国的科学研究还没有走出许多发展中国家基础研究所共同存在问题,即模仿跟踪多,创新突破少。在关键领域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突出矛盾。

技术知识生产的最重要指标是专利数目及其类型。专利是由各个国家自主授予的,很难进行全世界范围的比较。但我们可以从我国和美国专利申请和授予情况进行比较分析。随着近年来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和专利战略的实施,我国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起大幅增加,2001年比1999年增长51%,从1999年的近11万件猛增到2001年的16万余件,在高技术领域内我国机构和个人发明专利的申请尤其活跃。但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发明专利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令人满意。据有关资料显示,自1985年我国实施专利法以来,我国企业发明专利累计申请量约为2.2万件,而外国企业申请了14万件,是国内申请量的6.4倍。在目前近5万件我国授权的发明专利中,国外公司占了60%。2001年,外国人在华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总数的52.5%和66.9%。特别是在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核心专利上,我国基本上受制于人。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经济发展中以科技立国,实施科技创新战略。要解决这些问题,克服这些困难,只有坚定地切实地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的战略方针,这是我们解决所有问题、克服所有困难的关键。这种战略的实施已经是我们自建国以来经济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是决定我们经济发展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决定我们实现强国富民的目标的根本。切实实施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创新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我们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保证。

二、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是科学原创和技术创新的总称。科学原创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现象及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发现和发明带有规律性的新知识及其所用的器具;技术创新就是人们为了改造自然而进行制造和操作过程中,总结发明或发现的新知识和发明的新技艺。科技创新也就是:科技知识的创新;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的创新;以及人力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创新。

科技以知识为本,知识本质上是人的智力活动的成果,人的智能具有汲取原有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神奇的功能。尽管信息经济时代的智能机也拥有不断增大的知识生产能力,但它永远不能取代人的高级智能功能,和取代人的智力源的地位与作用。可见,知识为本,知识以人力为本,决定了科技创新首要的是掌握科学与技术知识和进行知识创新的智力劳动群体的培育及其积极性的调动。

科技创新,关键在一个“创”字,去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以达到另辟蹊径、缩小差距、后来居上的目的。这就是科技创新应遵循的原则。我国的资源有限,事事都创新,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弄清楚为何创新,怎样创新,创什么新,就显得非常必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需要有明确的政策规范。

科技创新也要有风险意识。有没有风险意识取决人们对事物有多少了解。知道风险有多大,风险在何处,才能决定自己敢不敢冒风险。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家少一点书生气,企业家能多一点书香气,情况就会有一个根本的转变。科技创新不是随心所欲,任何发明创造都是在发掘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我们在进行任何一项科技创新时,首先需要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科技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对比、不断修正的过程。

三、企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在发达国家,90%的跨国公司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战略的主体内容,80%建立了研发中心,大多数企业至少把销售额的5%投入到研究开发当中。而在我国,2.8万家大中型企业中,拥有研发机构的仅占25%,超过半数的中央企业科技投入不足主营收入的0.5%,许多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装备基本上依赖进口。另有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全部国有企业和有一定规模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总和,还不如一个福特汽车公司当年研究开发经费的一半多。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不搞短期行为,不仅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为满足子孙后代的需求,留下充分的资源、空间和条件,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持续优化是基础,经济持续增长是条件,社会持续进步是目的。这三大持续的实现,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我国的科技研发和高技术产业发展之间存在一个鸿沟――科技研究与开发与企业联系不紧密: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远离企业和市场,研究的许多项目目标不明确,甚至不符合市场需要;另一方面,企业缺乏强有力的研究开发机制。近20年,我国企业的进步非常大,但这个进步基本上是靠引进成果。引进是要受到限制的,靠引进推动我国的科技产业发展,不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企业最强的生命力,就在于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竞争能力,必须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思想创新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构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要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着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实现企业发展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加工组装向自主创新、自主制造转变。

四、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已形成世界性潮流,劳力、土地、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已逐渐失去主导地位,知识资源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性首要因素,前沿科技成为创新竞争的主要焦点,攻占这些科技高地的竞争已成为创新的主要焦点。科技集成成为创新的常用形式,当前面临的许多科技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集成现有的技术加以解决,公司并购成为重组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引进”、“跟踪”、“模仿”为主的对策型发展方式,不可能使企业在此创新时代获得必要的竞争优势。科技企业必须根据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制定科学的科技创新战略。

科技创新的战略既要遵循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遵循一些创新的逻辑。比如,原创优先问题、常规扩张与突变革命交替发展问题、路径依赖问题、知识的非线性迭加问题,等等。在创新的实践中要有所综合,有所创造,有所集成,有所超越。

加强科技创新,必须大力推进体制上的创新。创新更需要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妄,科技体制的创新和良好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我们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而决不能以创新的名义,行主观意志办事之实,切忌盲目性、随意性和片面性。如果说,“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生命力所在,那么,“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发展,进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生命力所在。

科技创新离不开继承、科技创新离不开坚持、科技创新离不开积累,科技创新离不开借鉴,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还离不开落实。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的最终目的。勇于坚持才能有所创新,不能坚持就难以创新。科技创新,谋求的不是表面的华丽,而是一种实质性社会进步与企业发展。

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技价值观,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观念贯彻于科技政策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主张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倡导天人互惠共生的意识,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规范人与自然关系的科技价值准则,在科技政策中充分体现生态思维互利的科技政策价值取向。

篇6

[关键词] 共词分析 专利引文分析 知识关联

[分类号] G255.53

1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的概念

“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是近年来专利计量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在Scientometrics、World PatentInformation等权威期刊的相关文献中通常被表述为Science Technology Linkage、Science Technology Interac-tion、Science Dependence of Technology。研究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意义在于:通过揭示哪些基础研究学科与哪些技术发明领域之间存在知识关联,预见二者间可能的推动或启示作用,从而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管理者提供科技资源配置方面的决策参考,以便目标明确地扶持更具产出能力的基础学科,发掘已具备基础储备的未来技术创新领域。

2 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目前,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途径多种多样,不同学科都在为此作出各自的贡献。

在科学社会学和技术社会学视野下,研究公共基础研究机构(公共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有效途径。技术社会学认为,公共基础研究是技术变迁过程的基本要素,它通过提高社会整体创新水平间接推动企业的开发活动。科学社会学的双螺旋理论(Double Helix Model)认为,科学与技术是一对舞者(a pair of dancer)的关系,二者在相互推动下呈螺旋状上升发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之间的知识交互过程和合作活动是实现技术突破的能量储备过程,是实现技术跃迁的重要前提。文献[1―3]通过统计大学及公共基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研发活动,揭示了激光、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知识扩散和成果应用情况。

在技术经济学视野下,挖掘基础科研机构和技术开发机构(各类企业)在地理空间分布上所表现出的关联规则,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又一途径。技术经济学认为,区域经济管理者在制定科技政策时,通常会从有利于本地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利用基础科研对本地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同一地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创新型企业和基础科研机构,从而构建起两者间知识关联和转移的通道。基于上述技术经济基础,基础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地理邻近性与两者间的知识关联和转移强度之间通常会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文献[4―6]分别通过研究美国、法国、东欧范围内基础科研机构和创新型企业的地理空间凝聚现象,揭示了对应的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知识转移强度。

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视野下,解析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间的关联关系,也是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另一途径。科学计量学家Verbeek认为,企业创新人员对科研文献的理解、认同和利用是引发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和最终造就技术转化的关键环节。Garfield指出,发明不可能来源于魔术或真空,它是发明人对若干已有的概念进行重新组合的知识成果。Narin等认为,几乎所有的科技成果都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识的关联性在专利引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科研期刊论文与技术专利文献之间的共词关系和引用关系是新知识向技术部门转移的显性表现。

3 利用共词分析法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局限

共词分析法以某一(或一系列)主题检索词(科学概念或技术术语)为“关联点”,分析该词在科研论文和专利说明书中的“共现”情况,从而推理和判断基础科学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关联关系的方法。共词分析法直观、有效,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和局限。

3.1 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之间存在部分不对应问题

尽管INSPEC和INPADOCDB等词表能够提供某一科学概念和技术术语的多种词汇表达,但它们不能解决“部分科学概念与技术术语不对应”的基本矛盾。例如:专利说明书中的技术术语thin film(纳米绝缘薄膜)及其同义术语ion sol-gel(离子溶胶凝胶)、polyerys-talline film(硅多晶薄膜)等在科研论文中并没有绝对对应的概念,通常只能被近似地映射为chemical vapor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carbon nanotubes(纳米碳管)、amorphous nitride(无定形氮化膜)等词汇形式。

3.2 同一概念术语在科研论文和技术专利中的表达方式各不相同

科研论文中的化合物名称在专利说明书中往往以分子式、化学键结构式或马库什结构式(Mm-kush strue-ture)表示,例如,pantoprazole作为一种常用的抗溃疡药物的化学名称常出现在科研论文中,但在专利说明书中这一词汇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其马库什结构式,如图1所示:

3.3 专利技术的核心特征词难以被确定

科研论文由作者给出关键词,指明论文的核心知识概念,但专利说明书中没有“关键词”,发明人没有归结出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目前的共词分析主要依据“词频”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位置”来间接推断某术语是否表达了技术的核心特征。但核心特征词的“词频”的分布阈值和词出现在专利说明书中的什么“位置”能否代表技术的核心特征也还是一个争论性话题,如有人重视“标题”、“摘要”位置,也有人重视“权利要求条款”位置。

3.4 语种差异有时会引发技术术语缺失

例如,中国专利中的中医治疗方法专利和中药配方专利所涉及的人体穴位和草药名称等都没有对应的英语词汇。

目前,上述问题都还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就局限着共词分析法在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方面的效度和信度。

4 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优势

本文所讨论的专利引文主要是指专利说明书所引证的相关科研期刊论文。Jaffe等将“专利引文分析法”(patent citation analysis)定义为:利用各种数学与统计学的方法,对专利引文进行分析并揭示其中存在的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方法。1994年Narin首创了“专利计量学”(Patentbibliometric)并构建了专利计量指标(Science Linkage,sL),用以度量技术发明与基础研究之间的关联强度。利用专利引文揭示科学一技术知识关联的方法,以专利引文为纽带,通过专利说明书对科研期刊论文的引证映射,揭示对应的基础研究学科与技术创新领域之间的知识关联,其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篇7

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成知识“容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创造,是他一直坚持的教育理念。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他积极推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浙江省杭州市艮山中学特级教师陈欢庆。

土法上马 自制仪器

1977年,大学毕业的陈欢庆来到了艮山中学,怀揣梦想、准备大展拳脚的他却面临一个尴尬的现实——学校教学设施简陋,实验仪器不足,难以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比如讲解声波在空气如何传播时,需用到“声波演示仪”做实验,以加深学生对声波传播原理的理解,可实验室里没有这类仪器,怎么办?陈欢庆决定土法上马,自己动手研制一台“纵波实验器”。

原理图和结构图出炉后,在实际操作中陈欢庆却处处碰壁。螺旋振动弹簧作为实验器材中的主要元件,对弹簧有特殊的要求,弹簧倔强系数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然而当时不仅市面上没有现成的产品出售,就算到工厂定做,也会因制作工艺太复杂而遭到拒绝。面对难关,陈欢庆决定自己创造奇迹。

煤炉烧制、通电热处理,这些常用的方法都难以制作出合适的弹簧,陈欢庆的实验陷入了僵局。

一天夜里,下班后的陈欢庆走在回家的路上,脑子里装的全是“弹簧”二字。忽然听到“咣”的一声响,原来不小心踢翻了一只易拉罐。他上前捡起它,仔细端详一番:“这不就是我踏破铁鞋无处觅的东西吗?”当晚,陈欢庆毫无睡意,他找来易拉罐,将铜丝绕于其上,连夜烧制弹簧。

功夫不负苦心人,一只废弃的易拉罐成了陈欢庆成功的桥梁,他烧制出了第一个符合科学实验要求的特殊“轻型弹簧”。

陈欢庆将其作为声波的传递介质,成功地将声波图像在实验器上形象直观地显示出来,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教育部优秀新产品研究成果二等奖。产品投产后,被正式列入教育部中学理科教学仪器配备目录,并受到清华、北大等高等院校的好评。

从此,陈欢庆一发不可收拾,在科技创新教育的道路上越走越有劲,创造的思维也越来越广阔。为了发明创造,陈欢庆几乎废寝忘食,有时为了完成一件小制作,可以推迟几小时吃饭,为了画好一张图纸,可以彻夜不眠。

正是这种忘我的科学探索精神,使他在科技创新中收获累累硕果,先后在艮山中学自制科学实验教具200多件,发明了冲击摆、树脂光滑平台、新型金属片实验器、模拟分子运动投影气桌、微型气垫导轨仪等50多项科学仪器,十多项研究成果由生产厂家投入生产,创造效益数百万元。

小发明迷的大朋友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艮山中学开设了许多课外科技活动。陈欢庆常常利用上劳技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把一些思维活跃的“小发明迷”吸引到课外科技发明活动中心来。

学生有兴趣学家电,陈欢庆就自己去浙大报电子电器班,边学边教;学物理光讲理论,学生不感兴趣,陈欢庆就自己做科普教具,绕线圈、画电路图展示给大家……渐渐地他成了“小发明迷”们的大朋友。

艮山中学开设科技创新课后,陈欢庆既当辅导教师又当班主任。学校里有位叫孔东进的高中生,学习成绩一般,但美术功底不错,陈欢庆便抓住他的这一特长,鼓励他画科技发明作品。

孔东进很受启发,一周内画了32份创新发明草图。虽然这些作品大多没有新意,但陈欢庆仍挑选出几幅略有创意的作品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慢慢地对“小发明”产生了兴趣,陈欢庆还破格接纳他为科技班的学员。

渐渐地,孔东进对科技创新入了迷,可家长却不领这份情,多次到学校要求陈欢庆把他“撵”出科技班。陈欢庆只好耐着性子做家长的工作,他说:“如果小孔参加科技班后学习成绩下降,你尽可找我麻烦。”

之后的日子里,孔东进不仅学习没有掉队,设计制作的创新作品还在省市比赛中频频获奖,其中有一项还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并荣获“光华青少年科技奖”,他还被评为浙江省十佳中学生,高考时顺利地考上了美术院校。

这时,孔东进的家长才明白孩子参加科技班的好处,非常诚恳地向陈欢庆表示歉意和感谢。

思奋进 不偷闲

面对已取得的成绩,陈欢庆并不满足,一有机会就给自己充电。他常说,“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必须是一条大河”。在杭州教育学院物理专业毕业后,陈欢庆又先后在浙江大学学习家用电器、算法语言等,取得了七门课程结业证书,之后又获得计算机专业本科学历。

为了使科技创新迅速普及,带动更多的人搞发明创造,陈欢庆不断撰写论文,把自己多年来的思维方法、实践经验介绍给别人。迄今,他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已130多篇。其中《多功能电磁感应实验装置》和《力的作用演示器》等实用性论文在省级期刊《实验教学与装备》发表后,不少读者给陈欢庆来信,表示对科技创新感兴趣,希望能给予更多的指导。《螺旋式纵波演示器》在中国物理学会《大学物理》杂志上发表后,引起了同行们的极大兴趣,有几位老师根据论文的描述进行制作,但都被弹簧这一难关给堵住了,不得不上门请教。当陈欢庆将科学方法和关键点毫无保留地介绍后,他们都感慨万千:“陈老师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真不简单!”

如今,五十多岁的陈欢庆依然精力充沛,他对工作的热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感染着每一个人。

篇8

摘要:探讨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素质的现状和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做好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素质;现状;教育改革

一、科技素质的含义

科技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成就并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敢为科学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科技素质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发明与创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科技素质现状

科学知识与科技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质教育要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学思想品质教育。客观地说,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技素质现状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程设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标,它为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由于目前人们仍把科学知识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各高校各专业都设置五花八门的课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无法弥补学生科技素质的缺陷。因为在其课程设置中很少看到“科技发明技巧”、“科技写作学”、“科技发展史”、“创造学”、“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技实践”等意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本来还有一些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技能体验,再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将这些少许的技能体验的机会看成可有可无,马虎应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安排本来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时间一般在12~16周,这是大学生培养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机会,但由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使科技实践成为一种盲目的、毫无把握的实践。在大学生看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为了顺利毕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因而对此不予重视。对指导教师来说,选题时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多。而应用型的较少,他们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同时有些教师把指导毕业设计看成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途径,要求不严格,使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功能,也很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科技素质基础。

(二)校园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很多,但是,很难找到科学研究社团开展的科技活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仍以“德、智、体”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其“智育”却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评定中,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智育”就为优秀。采用奖金数额可观的办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科技成绩的奖项却很少出现,大学生科技技能的锻炼和科学思想品质的培养很少采取激励的措施。同时学生的科技素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学校缺乏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指引和导向,校园也就自然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三)大学生缺少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科技领域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联想、动手操作、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但多年来,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认识、锻炼、巩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致使一些学生在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灵感经常会因为没有经费、场地和专人指导等因素,而将这些学生从事科技实践的积极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大学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兴趣

笔者曾作过一次300人的问卷调查,在“每学期参加过多少次科技活动”的栏目中,选择“无”的占97%;在“业余兴趣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参加科技活动”的占2%;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为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的占1.7%。学生很少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科技活动感觉陌生外,科技兴趣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五)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科研后备力量,然而,面对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的选择,有些学生事先打听的却是哪位老师题目简单、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过:面对毕业分配,相当一部分学生事先考虑的却是工作是否轻松、待遇是否好的问题,即使是读生产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选择生产第一线单位。于是出现了许多学非所用的怪现象,如读电子专业的争着去税务部门工作,读化学专业的争取去银行工作,读汽车维修专业的也一心一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采取毕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措施后,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更加突出。即使毕业分配时无奈选择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思路

科技素质——兴国富邦之必要,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不重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作为高等院校,要设法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识,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学品质。要做好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从树立科技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停留在每年能培养多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上,这种以数量为标准的办学质量评价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办学实践的误区。 而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学历”和“文凭”为依据,这种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能力”的评价标准,妨碍了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科学的舆论导向。必须顺应科教兴国的新时代要求予以重构。如果仍以旧的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必将产生扭曲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严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产功能如同工厂的生产功能,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功能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功能。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生产多少的问题不能体现其固有的生产功能。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学校人的办学积极性,让教师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优化学风、教风、校风的途径,通过设置科学的办学目标,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又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实现,所体现的应是教育质量从本质上得以提高。

(二)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出发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

客观地说,不少高等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为我国大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还不能体现出科教兴国的模式州。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扎实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大学生的科学道德品质,要下大力气增加大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体现科教兴国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科技实践提供扎实的知识准备。

(三)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为目的重新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的内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实践环节。针对毕业设计的状况,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学生都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所规定的任务: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其三,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制度,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重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参加下年度的毕业答辩。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监督,各个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执行答辩的各项要求和规章制度,绝对不可草率了事。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更加重视科技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效果。

其次,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设置大学生科技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技实践。对于学生在实习工厂的实习,除了配备足够的设备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的目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做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组织力量重新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做到科学而周密地统筹规划和布置。其中,应把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划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点安排,保证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总结。

(四)以深化大学生科技道德品质和科技实践为目标重新构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客观上要求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学校应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大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中营造“提高科技素质光荣”的强大舆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生只有在科技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质的活力。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期统一组织一些学科知识、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发明竞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素质全能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

第三,增加投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覆盖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投入,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加科技活动,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增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学生参与的应用型项目和社会科学项目的引导和扶持,要逐步转变“重基础、轻应用”的局面,使学生在实用新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设立各个级别的大赛奖,加重各奖的含金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更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氛围,借此激励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质的步伐。在重视奖励学生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指导教师的重奖。学生的各个大赛往往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对指导教师进行重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各个大赛也不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即使坚持下来,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启动与实践,需要针对现有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观,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技研究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实际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优秀的科技道德品质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

篇9

2017年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近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严厉打击自主招生中的证书、发明、专利、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坚决斩断“利益链条”。

弄虚作假,背后暗藏“利益链”

“孩子明年参加自主招生,需要一项专利。署孩子自己的名字,能做吗?”记者以高中生家长的身份,在某宝网站上咨询。没想到,表示能“接单”的店家不少,更有人主动表示,“我们做过上百个这样的案子”。

“得看着像孩子自己做出来的,现在学校面试时还会考察,不能让孩子穿帮。”记者进一步咨询。“可以申请生活用品领域的专利,到时候会把详细的技术方案发您。”一个店家“很有经验”地建议。

看记者有点犹豫,对方马上发来《高中学生申请专利选题方向》,请记者和孩子“参考”。文件题头写着“自主招生”,分物理类、工具类、环保类等7个方面,比如物理止血绷带、教学用黑板、自动收纳铅笔盒……只要付款,指定一项“专利”并提供考生信息,对方就能“一条龙服务”,直到专利证书交到顾客手上。

“证书保真吗?现在被查出造假不得了。”记者问。“肯定是真的,我们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信息都能在网上查到,您可以放心。”对方胸有成竹。

据了解,用作交易的专利主要有转让专利、申请专利两种。前者是将已有专利转让到考生名下,后者则是直接用考生姓名来申请,更加“安全”。一位专利公司员工介绍,“即使是转让,也可以在网上查询到,这不违法,都是正常商业行为”。

与专利类似,买版面、发文章也成了自主招生引发的“商机”。“高中生要发表文章,怎么操作?”记者咨询一个从事论文刊发的商家。“文学类省级刊物,2000字符900元;财经类省级刊物,2500字符1100元。服务费另算。”这位工作人员还颇为“内行”地建议,“文章关键得看着真实,不然一看就是别人的,有什么用呢?”

不同于买卖双方的“心领神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基层教师告诉记者,自己因为“有点文采”,饱受自主招生之苦。“朋友的孩子想拿作文竞赛名次,从而取得自主招生资格,请我作文,还有的让我以孩子之名发表文章。”这位老师颇为痛心地感慨道:“好好的自主招生政策,为什么总有人想钻空子?”

一旦查实,取消其高考资格

“招生对象:高中阶段获得专利或者其他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和特殊才能并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考生……”这摘自江苏省某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放眼全国90所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这样的要求再常见不过。不少高校还提出,“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或论文”者优先,并对刊物级别、论文数量、是否第一作者等作出规定。

怎样判断一位学生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口说无凭。在学校要求提供的证明材料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等大赛,门槛较高,难度较大,再加上获奖证书真伪一查便知,很难钻空子。于是,不少人就瞄上了有“操作余地”的发明专利、论文和文学作品。

一个“优秀学生”看起来“高大上”的证明材料,也许仅是金钱交易的结果。本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好政策,因为个别人的“歪脑筋”,败坏了自主招生的风气,更给其他考生带来严重的不公平。

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严格高校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报名条件、材料审查、学校考核、监督制约、惩处造假5个方面提出“五严格”,并在自主招生历史上首次提出“对查实提供虚假申请材料的考生,取消其高考相应资格”。

根据《通知》,对考生提交的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须要求由考生本人原创,并对其真实性负责;对拟认可的赛事证书,要组织相关专家对赛事的科学性、权威性、规范性、普及性进行认真评估。

针对证书、发明、专利、和造假等违规违纪行为,《通知》要求,坚决斩断“利益链条”。如果考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一经查实,不仅要被“通报考生所在地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更会被取消自主招生乃至高考资格;如果学校、单位和个人在自主招生中或协助考生弄虚作假,将被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如果高校在自主招生资格审查和考核中出现严重违规违纪现象,将被暂停或取消自主招生资格。

“严厉的惩处机制,是‘打假’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如果造假,就让这个考生付出惨重代价,这样才能维护风清气正的自主招生环境。”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表示。

肃清考纪,要炼就“火眼金睛”

“我入围了一所‘985’大学的自主招生名单,当初脑子一热自己造了几张‘奖状’,现在学校让提交奖状原件,我还有救吗?”去年,高三学生小吴在网上仓皇“求助”。

要求出具证明材料原件,就是高校自主招生应对“作假”的一招。要想肃清招考环境,光靠考生自觉,显然不可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高校健全报名材料审查制度,完善考核办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通知》要求,针对考生提交的证书、发明、专利、论文等申请材料,以及有关学校、单位或专家提供的推荐材料,试点高校要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严格审核,仔细甄别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和考生参与度;在考核环节,组织相关学科专家开展科学、规范的深度考核,重点考核考生是否具备申请材料呈现的学科能力、创新潜能、学术潜质,实际水平是否达到应有的程度。

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灰色地带”,今年,西安交通大学出了“狠招”,其报名条件只开了3个“口子”: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创类竞赛决赛,高中阶段以第一原始产权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者。“前两项以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名单为准,第三项会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上查验。”西安交通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訾艳阳告诉记者。

“现在的问题是,专利证书经鉴别是真的,论文经鉴别也是真的,关键是这个真的‘成果’,是不是考生本人做出来的?这个难度非常大。”郑庆华一针见血。针对这个问题,西安交通大学大今年专门制定审查办法和评价标准,严查发明专利,300余位专家教授组成的专家库、上千道面试题组成的题库严阵以待。学校要求学生提供专利产生过程中的材料,并在笔试、面试环节,请专业教授对其发明专利进行专门考核,仔细甄别学生本人是否真的是原创者。据了解,去年用发明专利当“敲门砖”的考生,没有一个通过西安交大的自主招生测试。因为严格把关,走过15个年头的西安交大自主招生成绩值得肯定,“就拿2016年本科学生标兵来说,10个当选者有7个是自主招生进来的学生。”訾艳阳自豪地说。

篇10

科技创新活动的必要性。研究的重心放在高中的生物课外延伸,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应用的基本素养的养成,活动过程注意思维分析的科学性和在力所能及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和创新。

例如观察植物时,师生一起给校园的植物挂牌,观察校园松鼠种群时,收集有关知识保护动物的文献,制作了宣传牌大大提高同学们环保意识,对校园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分析和评价等等。例如,在讨论有关环境保护问题时,有学生希望对“哪些植物能够吸收人工湖污水中的有害物质”等问题进行探讨,就引起了对人工湖水污染原因、污水处理等问题的关注。同学以永春地区的湖水、池塘水、河水的污染情况为题,进行了水源取样,对水源地的污染源进行了调查,并初步推测污染物的性质和种类。在实验设计和准备完成后,在课余时间里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实验一段时间以后,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得人工湖水污染物的具体信息。开展了《永春县人工湖水质研究》的研究性课题,并已经完成借题。现在已筹备购制皮划艇,进行水葫芦的综合治理的研究。

根据高中生物教材知识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活动(部分):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唾液淀粉酶是蛋白质;设计测定光合作用速率的仪器;设计实验探究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农药污染是否有净化作用;对环境污染的研究,酸雨的危害(种子萌发/花粉管萌发/蛙的发育的影响;永春芦柑的品牌保护;黄龙病的防治研究;溪畔行道树种植树种的可行性报告;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等等。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发展,尤其是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即获得了综合性、协调性的发展。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到了正确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2、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与评定

2.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根本准则。设计并完成一个实验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得到一个结果,而是真正掌握并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所学到的就一定比得到标准答案要多得多。所以在实验安排中往往会故意做些变化,那些坚持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同学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规范科学探究的过程。

2.2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中学生科学研究的函盖面很广,研究的形式也多样化,其论文的写作都要做到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着重阐述对社会的发展有意义的、有创造性的见解或发明。行文要思路清晰,论证严密、前后贯通。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明。

2.3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和撰写科技论文进行评价,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各种活动与竞赛。

3、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成效

3.1发现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12年我校王宇正同学在青少年创新大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012年生物奥赛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1人次,其中获得省级二、三等奖各一人,我校参加2013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学生水科技发明比赛暨斯德哥尔摩青少年水奖中国地区选拔赛,有两项目获得总结赛二等奖。

3.2增强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每学年学生撰写的科技小论文多篇,创新大赛要经过公开展览、技能测试、封闭答辩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3.3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习能力:参加的选手经实践活动和学习,综合科学素养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锻炼,视野有所开拓,具备较好创新思维能力,成为各个教学班生物科的领头羊。2011年完成永春县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性课题《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践》。生物科技活动以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和理论探源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特别强调活动在中学生物教学基础上的适用性,有利于帮助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进行进一步的科学探究,为学生中广大的生物科技活动爱好者提供可操作的实验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