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篇1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它给当前高校特别是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艺术院校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实践活动可以使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有效的融合。

[关键词]

网络文化;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东艺术学院2013年度校级思政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网络文化与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sz04)的研究成果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网天下”的网络文化背景下,这项工作遇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其他高校相比,艺术类院校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思维方式更为灵活多变,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也呈现出了一些特殊性。当“网络文化”与“艺术院校”这两个关键词叠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变得颇具挑战性。身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主动迎接这种挑战,积极探索,深入研究,不断创新艺术院校思政教育的新思路。

一、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化方兴未艾

随着信息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的普及成为社会发展的常态,随之而衍生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网络文化。网络是全球共享的信息库,不同国家地区人们的价值观念、文化思想、宗教异同、政治理念在网上汇聚传播。网络文化的传播声色俱全,图文并茂,而且它能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人们交流的互动性更加日常化,因而成为一种高时效性的文化。作为一种新生态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以其实用性、创新性、便捷性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进而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方式。网络文化虽然被广泛全新应用,但如何界定网络文化的定义、厘清网络文化的内涵,却仍是个十分困难的问题。关于网络文化的定义,清华大学万俊人教授认为,网络文化是由网络经济这一新的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1]有的学者认为,网络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理解,网络文化是指包括借助计算机所从事的经济、政治和军事活动在内的各种社会文化现象。[2]从狭义的角度讲,网络文化是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所进行的一种文化形式和活动。以下本文的探究是建立在广义网络文化定义的基础之上。网络文化使现代的文化范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同时也赋予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以崭新的意义。在网络所产生的文化社区中,网络的多元性、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等、即时参与的平台,以此为依托,高校文化的互动性也发生了巨大的革命。青年学子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他们的认知思维和价值理念通过互联网得到迅速传播,在网络所创造的巨大文化空间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升,其道德品性也不断得以提高。网络文化的现代性为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网络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客观上为人们的文化消费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文化霸权主义提供了魔杖,为低俗文化、暴力文化、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文化等提供了生存空间。因此,对于网络,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也要将其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劣势影响减少到最低。面对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立足时代,革新图变,迎接挑战,实现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与发展。

二、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处境:网络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是要向广大青年学生传播一种符合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定的理论、思想和观念,而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艺术类学生变得思维更加开阔,更具反思能力和创造力,能够创作出更具个性的艺术作品,这两种教育之间有共通性,但也有一定的张力。信息时代到来后,网络文化迅速普及,对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艺术类学生因其个性和专业的特点,对网络文化的接受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甚至有引领和创新一部分网络文化的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也拥有了一些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既有可能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张力,也有可能消解张力成为新的粘合剂。网络文化的发展,对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因其便捷性和交流的即时性及资源的丰富性,越来越成为包括艺术院校学生在内的青年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开放的网络中,各种文化思想如潮水般涌到学生面前,青年学生接触到各种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成型的他们来说,如果没有理性的认知,极易迷失方向。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真善美与假恶丑、东方文化与西方思潮、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都会发生碰撞,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极易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网络时代,青年学生接受信息的深度和广度是以往任何时代都不能比拟的。这些信息有些还充斥着低俗、暴力、迷信的内容,而且这些负面的信息都裹着一层外衣,特别容易混淆视听,极易导致学生道德失范,甚至走向犯罪道路,不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通过网络平台,青年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国家认可的政治观念和文化价值思想,国家对信息的可控性发生了变化。对艺术院校的学生来说,各种携带着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艺术流派和思想,各种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会通过全球网络的通道第一时间传播到他们电脑和手机中,如果头脑中没有树立起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艺术观,就极容易不加分辨地全盘接受。以上种种,都对艺术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当意识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树立阵地意识。高校是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也是思想活跃的讲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以理论为武器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使命,也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素质和培养质量。网络时代,面对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守舆论宣传阵地。西方一些国家,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推行资本主义的价值标准,从而进行文化艺术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有人说,“网络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人、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领地,这种说法虽然过于绝对,却透视出了网络这个思想阵地监管的难度。这就提醒我们,一定要巩固网络安全,提高网络技术,过滤、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作为艺术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多从正面引导学生,要对学生讲清楚正确运用网络的方法,教会学生辨别各种网络信息的真伪,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时代的价值观和艺术观。网络文化对艺术院校思政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网络文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其共生,网络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对青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增强教育的感染度、吸引度。曾说过,思想文化阵地,不去占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必然会去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新媒体,把大量丰富的资源传递出去,不断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新媒体时代,微信、飞信、博客、微博、网络论坛BBS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推介方式显示了巨大的成效。通过网络媒体,学生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要进行的教育,这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受教育者可以自由地选择信息,主动地探求视听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这种交流方式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进行自由互动的交流,消解了以前主客体单向的交流方式。对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而言,可以鼓励他们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多思考、多创作弘扬正能量的艺术作品,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去,从而影响更多的网络上的年轻人。让网络文化成为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之间的粘合剂,用艺术的形式去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或许就是网络文化为我们提供的难得机遇。

三、对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反思:传承与创新

在网络给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同时,我们也要思考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当代中国的转型和未来发展之路。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具有如下特点:其价值理念的宣传更彰显了教育者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具现代性;教育的载体更具多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在一个’真’字,要用真理说服人、用真情感染人、用真实打动人。”“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更是探寻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之源。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实践追求的归宿所在。那如何实现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之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艺术院校的时效性?“真”的贯彻在于施教者、受教者,媒介之间的贯通执行。无论新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如何发达,网络都只是工具,都只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手段、阵地,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媒介是接受信息的搬运者和载体,也是把接受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连接起来的纽带。”[3]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利用网络等各种新媒介形式,也要充分发挥传统的媒介形式,以达到教育之真与艺术之美的结合,实现思政教育的理论与学生艺术实践的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作为艺术院校,可以充分发掘自身优势,以艺术实践活动为载体,采取多种演展形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艺术演展活动之中,寓于广大师生的艺术专业实践中。努力做到“以书育人、以画育人、以乐育人、以舞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思想教育融入到师生学习生活中。在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专业学习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使师生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在每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七•一”、“十•一”、“一二•九”纪念日,充分依托艺术专业在视、听传播方面的优势,组织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综合文艺汇演、合唱比赛、话剧演出、舞蹈演出、主题画展、主题设计等主题鲜明的各类艺术演展活动,将干涩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转变为生动的艺术传达,使其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媒介以其真实性在思想疏导方面发挥着不可取代的功用。将传统的思想教育传播方式与艺术专业进行有效结合,可以起到很好的视听和教育效果。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要注意教育的形式,更要注重教育的质量,还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所有的理论工作都应该是为指导实践提供服务的,最终也都应落实到实践工作中去,这才能体现理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良好的教育时效。施教者与受教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广泛参与,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但是,传统的自上而下单线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性日显不足。主客体参与的不足,是思想政治教育当前面临的瓶颈。因而,实现有效参与是提高实效性、走出当前困境的有效处方之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一直在调整,但效果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数的发展和调整都是形式上,并没有触及内容本身。而传承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另一处方。尤其对于艺术类的高校更是如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仍然占据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它传播的是执政党的理念,高扬的是的伟大旗帜。所以,它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地位,必须进一步加强。其次,我们的意识形态建设,要优化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加强人文素质在青年学生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新媒体时代,一定要利用好网络媒介的作用,使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功效,利用好微博、微信等即时媒体,营造师生互动的便捷通道,从生活、学习、情感、课余活动等方面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和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接受正确的道德价值规范,促进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同时,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将教育进行到细微之处。加强参加社会实践的教育方式,和社会实践基地实现资源、知识的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生产性的特点,它的实现过程也是培养对象品德形成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承载着意识传承和思想传播的导向,是一种教育的一元性和受教育者的多样性的结合,而且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认知的提升、情感的融合以及行为习惯并育的特点。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须提升施教者的能力,拓展多种形式的文化载体,优化教育的环境。

作者:张有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参考文献:

[1]曾长秋.对近年来网络文化研究的综述[J].怀化学院学报,2004,(8).

篇2

关键词:网络思想教育;特征;教育优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44-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作用正在逐步显现,其在引导受教育者的认知、增强他们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有很多的缺点,这些缺点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用性方面有很多的不足,很多的方法不能真正落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使用方面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是注重利用其劣势方面的内容;对很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能充分结合,各项体系之间较为分散,集中性不强。鉴于上述这些原因,严重制约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产生上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类别划分不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方法缺少研究和分析。因此,充分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类型和特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差别,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方法都是在网络平台上实现的,因此,其网络属性和网络特征,包括网络自身具有的时效性和交互性以及信息共享性、虚拟性等属性,会直接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现的方法上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差别,这些差别表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和技术性方面,具体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性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的特征,其中技术性特征是表现最为明显的,同时也是区分其他特征的主要表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会应用到传统的传播媒介,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等,但是这些传统媒介不能使每一个教育者都能熟悉利用,并且在时间以及信息的共享方面有很多不足。因此,传统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教育方法非常单一,不具体,技术含量非常少。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多差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以互联网技术为表现形式、技术含量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如果失去了网络技术,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强大的技术支撑,各项工作将无法正常开展。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实现这些网络技术的最佳方式,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的在线共享,能够将有用的信息以动态的方式实现传输,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效率低的不足。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互动性特征,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和接收方之间进行的信息互动,能够相互感应到对方在接收信息之后的表现。这种互动性特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的传播媒介一般都只具有单相的信息交流特征,就是指信息只能实现实时的发送而不能实现与接收方的有效互动,被教育方只能被动地接收各种信息,不能对这些信息做出有效的反馈,更不能和信息的者在线沟通,很难实现最佳的教育目标。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因为网络媒介涉及的传播层面非常的广,能实现复合式的传播,并且能够有效运用各种聊天软件实现互动和交流,比如,邮件、聊天软件以及信息互动平台等,可以实现面对面、点对点以及面对点的交流。另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互动性特征还能实现对信息的反馈,因此,可以使教育者知道自身还有哪些不足,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强,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彻底改变一味灌输的教育模式。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特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多样性依靠于网络的多样性特点,主要是指教育互动方面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最为重要的表现形式。具体表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信息的单项交流也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与互动;可以同步开展信息沟通也可以实行异步交流和沟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和交流通过网络教育互动工具可以实现,两者具有一致性。首先是单个人之间的互动、一个人对多个人的互动等,通过一些互动软件和平台可以实现这些互动;还有一种多个人对多个人的互动交流方式,比如,在线的多人游戏、在线视频对话、聊天等,还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的互动和交流。总的来说就是既可以实现个体间的互动,也可以实现群体之间的互动;可以是公开性的互动,也可以是隐蔽性的互动。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方法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和创新,有很多交互软件在不断更新和升级。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便捷性特征

网络技术本身就具有便捷性特征,是一般的传播媒介不具备的。因此,依托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一定的便捷性特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越来越便捷。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完全可以突破传统的信息获取途径,接受最新的教育,同时也可以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还可以从不同的信息平台和信息终端获取不同的信息,这种便捷主要表现在可以在没有电脑时利用手机获取教育信息,实现教育信息可以在线接收也可以下载,大大方便了受教育者。通过互联网可以将很多的文字、声音以及图像、视频等实现动态的传输。比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遥远的地方将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以邮件的方式传给每一位受教育者,这种传输形式与在异地给一位受教者发送电子邮件的效果是一致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和受教育者一起针对思想政治知识进行探讨,可以及时解决难题,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网上查询思想政治相关的知识,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开展。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类型

(一)网络信息技术的数据库法

数据库法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因为互联网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传播媒介的滞后性,可以为网络教育工作者提供多样的选择,可以让网络教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教育工作者因为某种原因不能实现超链接时,就不能获取需要的信息,也就不能全面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信息。互联网可以最大限度地将传播的信息存储下来,并且能够借助网络的强大力量实现信息的存储,并能构建出多样化的信息数据库,能够解决获取信息不足的缺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信息数据库中查询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加深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理解。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数据库是建立在需求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信息数据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综合性信息数据库、中型数据库以及小型的数据库。这三种类型的数据库有不同的特点。大型的网络信息数据库能够为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系统的信息,主要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信息、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信息以及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等,能够满足不同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中型数据信息库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最为基础的教育信息,满足教育工作的基本需求。小型的信息数据库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首先是针对特定的内容来说的,比如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一种是针对特定群体,比如基层士兵群体进行开展和建设,为这些特定的群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二)信息隐蔽法

信息隐蔽性可以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融入到互联网信息中,可以使教育工作者不自觉的就能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网络的虚拟性在无形中会为网民带来压力和困扰,而这些教育工作者鉴于这些困惑会在物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需要,为此,要想使教育工作者及时获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就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隐蔽性融入到他们需要的信息中,实现教育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教育工作者。

结语:本文主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以及类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体现了要想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发挥自身作用,实现最优化的教育目标,就要认清充分结合网络技术,依托网络技术的时效性、共享性以及准确性等实现功能的升级和完善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征、类型及其优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3).

[2]杨直凡,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过程及其本质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0,(3).

[3]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2).

[4]李义明,王舒驰.从“控网”、“用网”到“生活在网中”――媒介化社会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4,(7).

[5]孙洪波.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转向――一种基于技术观的新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4,(3).

[6]蔡丽华.“网络德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德’教育”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30(1).

篇3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

2.高校大学生成为了网络的主力军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和普及,网络应用的日臻完善,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其中,从网民职业结构来看,学生所占的比例为28.6%,人数约为1.54亿;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20-29岁的青年所占的比例为29.8%,人数约为1.6亿;从网民学历结构来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网民占22.4%,人数约为1.21亿。这些数据表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群体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大学生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和紧迫性

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复杂,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和丰富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多元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冲击,他们往往容易被其中虚假的信息所迷惑,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一系列问题。高校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

二、网络带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

1.高校大学生使用网络通讯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

网络以信息量大,沟通交流便捷,内容五花八门,形式不拘一格,功能强大的优势凸显,迅速形成了庞大的网民群体。其中,网民群体中人数占大多数的是在校的青年学生。截止2012年6月底,我国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3.53亿,网民使用率为65.7%;微博用户数达到2.74亿,网民使用率为50.9%;社交网站用户数量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论坛和BBS用户数量为1.56亿,网民使用率为29.0%。学生使用这些网络通讯新手段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表达和情感交流。新网络通讯手段的兴起容易使大学生的思维缺乏理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管理和引导带来新的挑战。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信息素质有待提高

在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中,高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相关理论知识和学生管理工作、业务技能知识的学习,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质的培养还不够重视,缺乏理论研究。一方面,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对网络新手段的掌握较少;另一方面,对网络信息的甄别处理能力较弱,警觉性和敏锐性不高。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建设速度缓慢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搭建,其主要目的是让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教育活动,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诉求。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未开通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或网站。而已经开通网页或网站的高校,对红色网站等专题网站的建设还不够重视,网页或网站上的内容更新不够及时,甚至有些专题网页或网站存在内容形式单调,吸引力不强等问题。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建议

1.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艺术

在网络时代,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和网络空间的多场域化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必要的网络知识、技能和网络教育手段,走进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了解大学生的“网络语言”,通过对话、讨论、解析教给大学生信息选择能力、信息判断和制作能力,提高学生对于良莠不齐网络思想慎思明辨和激浊扬清的能力。

2.关注思想动态,处理舆论危机

如今,网络将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络信息的开放性,使得群体矛盾、利益冲突以及重大突发性社会事件等不稳定因素都可能通过网络迅速扩散,甚至得到凸显和强化,从而引发高校学生思想的波动和情绪的变化,甚至造成危机事件。为此,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好网上舆论动态跟踪调查工作,确切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发展趋势。高校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论危机管理制度,完善舆论危机的“信息收集―危机识别―发展预测―决策―处理”五个环节。

3.“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

单纯依靠网络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容易造成脱离学生群体,疏远师生感情的后果。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采取“线上”与“线下”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工作。一方面,高校应充分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把现实生活中的学校、院系、学生班级、党团组织、学生会、社团协会映射到网络上,使现实集体与网络集体相对应,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效的组织基础。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健全及时、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引导大学生正确获取具有公信力的、权威的信息,并积极地鼓励他们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事务。针对一些比较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的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仍要耐心细致地深入学生群体,开展“线下”工作。总之,要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产生共振和谐振的规律和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贡献率和作用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宋菊芳.试论高校网络辅导员队伍建设[J].中国青年研究,2010,(12)

[2]王冬梅,王静.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员队伍建设的形势和任务[J].大家,2009年第10期.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56-01

中等职业教育分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高级中学三类。其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技能性人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要求,中职院校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中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现状

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一些学生素质下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滞后。目前,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中职院校课程设有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类,虽然国家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既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加强职业技能培养,但有的学校只重视技能培养,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由于教育资源的限制,有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基础建设落后,没有像样的图书馆,部分学校没有网络覆盖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一些学生精神生活贫乏,课余生活单调。在较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下,有些学生往往迷上网络游戏,影响学业。

2. 教师队伍不能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的要求

教师队伍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部分老师在教学上重传授而轻交流,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教育内容空话大话多,缺乏针对性,跟不上时展。一些学生存在抵触心理,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失去了学习兴趣。若个别教师师德下降,则会对学生成长造成严重后果。

3. 少数教育对象综合素质较低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对象大多数是14岁~20岁的学生。少数学生从小生活环境优越,依赖性强,易冲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多共性,如基础知识掌握薄弱、学习热情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上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困惑,再加上功利思想的影响,极易发生思想问题。

二、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

1.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意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和资料来源有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形式,这些媒介信息知识量相对较少,信息和资料不能及时更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直观、形象化、现代,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兴趣,拉近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的距离。通过网络,可以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流意识形态和网络文明素养带进学生的现实生活。

2.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途径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建设、校园网建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主要途径。它既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和时效性,又能拓宽育人的新渠道、新途径。在思政教育网络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主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强化服务和向导功能,在网站中设立校园新闻、就业信息、心理咨询、学生工作、校园论坛等栏目,让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表言论,交流思想。(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职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及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操作,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和手段的变化。(3)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配合。学校和家庭之间应该加强联系,通过电话、家长会、校园论坛等方式与学生家长保留联系,使家长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对不良思想苗头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学校还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对校园周围的环境进行整治,如取缔学校周边的娱乐场所、网吧、游戏室等,为学生成长营造优良的成长环境。

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不好的网络信息,则会扭曲人们对现实社会的正确认识,弱化道德和法律的功能。一些庸俗化和灰色化信息会造成个人主义膨胀,人际关系疏远,道德冲突和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和意志进行腐蚀,模糊他们的政治观念,淡化他们民族意识,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网络造成的心理疾病对青少年健康成长也是巨大的威胁。

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应该以自己为主体,在家庭的配合和社会力量的协调下,培养具有良好思想政治教育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使学生能够正确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解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情绪问题、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化解由此产生的矛盾,最终实现中职院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实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 网络环境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如今,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已逐渐进入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认识等都有着影响。但是,由于互联网资源庞大而复杂,里面的知识与信息良莠不齐,进而也可能为学生造成消极作用。所以,就应深入思考如何正确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1 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的新模式。在当前信息飞速发展的形式中,网络环境对社会群体的思想模式、价值导向、思维活动、心理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成型的重要阶段,所以,网络环境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模式,同时也是新的挑战。在对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积极宣扬政治思想,以其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同互联网相结合,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2)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信念、道德有着深刻的影响。我国现今正处于深度变革阶段,大学生们极其容易出现信仰缺乏、道德丧失、价值观错误等情况。但是,从本源上来看,他们只是在追寻一种精神的归属感。互联网其覆盖面积广阔,传播速度便捷、信息公开、交流化程度高,可以成为思想传导及文化活动的载体。

2 当前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教育过程缺少吸引力

进行网络政治教育中,网站是其主要的真谛,其内容与学生对网络教育的参与程度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讲,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自身比较单调,这就无疑对网站的建设及包含内容制定了更高的标准。但是,一些高校网站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过于复杂、枯燥、篇幅冗长、格式单一等,造成大学生们对于思想政治网站及教学感觉烦躁,提出其兴趣。再加上课业的紧张,就业的压力就更让大学生无暇顾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些学生喜欢上网,但也只是观看娱乐新闻、电视剧、电影或玩游戏等。同时,一些高校中的思想政治网站因缺少专业人士进行管理,更新不及时,造成里面内容过于老旧,更导致网站无人浏览。

2.2 教育队伍不够完善

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包含素质较强的人才,尤其是熟练掌握信息处理及网络建设方面的素质人才。但是,在高校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一般与信息人员是相分离的,两支队伍无法全面综合,就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其一,缺少更为积极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技术相联系的想法。高校中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不能全面利用互联网络的开放性及多元性,进而不能更好地利用网络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成果;其二,缺少主动参与及亲身体会的态度。应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已经开始很长时间,但相对的实践与应用却比较少,一些学校仍沿用开大会、谈理论等传统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不但无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进行有机结合,同时也无法利用网络途径深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 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3.1 注重对网站的建设工作

运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应为建立更具吸引力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操作:其一,重视同现实紧密联系,进而保证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基本需求。学生的本职工作在于对知识的学习,所以,可以将网络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学习的内容进行结合,一些高校现在已逐步推行网上选课、网上成绩查询、网上信息等工作,但却欠缺一些专业的资料、信息等,增加此类内容就可以更好地提升网站的吸引力度,锻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沟通及交流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网站的建设也应同学生的身边小事入手,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例如:对宿舍进行管理、对食堂进行建设等,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其二,保证网站信息更新及时、准确。网络环境的优点就在于其便捷、快速、灵活、涉及范围广等,但一些高校中网站内容过于简单,时间过于久远,就造成学生失去了进行网路操作的热情。所以,应保证网站信息更新的及时、准确,将同学们关注的、感兴趣的人或事利用网络进行正面传递。另外,还可以建立一些快捷小工具,更加方便同学们进行操作;其三,网站应具备自身特色。学校网络同样也是学校的形象之一,对思想政治进行教育的网站设定自身应具备一定的严谨性,不可过于花哨、娱乐。所以,这就需要在网站深度及精度上进行努力,突出自身学校的特点,注重语言的连贯、灵活性,更具有人情味。同时,进行理论讲解时,更具体、客观,同现实中的焦点问题紧密关联,为同学们解惑答疑,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思想政治观念。

3.2 建立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引者是有关人员,其主体则为学生,唯有指引者全面发挥网络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同网络相联系,才可以发挥出其重要的作用,实现预期成果。首先应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提高团队中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及认识,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增强互联网的运用能力,尤其是对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人员,应从本质上转变其观念,开展相关进修课程,组织人员进行学习,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帮助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认识的提高。

4 总结

总而言之,怎样利用网络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抵制网络不良影响就成为了教育部门极为重视的事情,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为各大高校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相关人员深入思考,全面探索,广泛实践。

参考文献

[1] 张玉奇.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2).

篇6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生; 班级建设; 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5-0106-03

网络具有虚拟社会的因素,更是现实社会的一部分,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研究生学习和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信息技术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便利和高效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大学教育组织模式带来了很强的冲击,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班级功能的弱化。研究生相较于本科生有更强的“离散”分布的特点,这样的冲击对研究生班级建设产生的影响更加明显。如何认清形势,直击挑战,实现网络与传统班级组织优势的有机整合,扬长避短,高效率地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摆在每一位高校辅导员面前的实践课题。

一、网络思政视阈下研究生班级建设呈现的特点

1.班级建设逐渐“模式化”、“形式化”

研究生班级组建之初,一般都会由辅导员老师牵头,班级干部配合,在网上建立与班级对应的校友录、QQ群、飞信组、邮箱通讯录等,这使得班级各项信息的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到每一位班级成员,符合研究生个体发展离散性的特点,同时也满足研究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研究任务,不论是否在校,只要有手机或者电脑等任意一样联络工具便可以同步得到班级信息。这样的管理方式逐渐被许多高校的思政工作者接受,并在研究生班级建设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研究生在相对宽松的班级管理中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相关学科的专业研究工作中。但是在这样逐渐形成的固定模式的班级网络建设中,信息传递效率提高的同时效果却大打折扣,由于信息传递的逐级递减,致使有些信息从发出到到达,几经转载,面目全非的情况时有发生,尤其是有些事情当面传达的效果可能更好。因此许多思政工作者感叹网络虽然发达,信息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教育效果不见得好。

网络班级信息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通知”式,一方面很难让阅读者感受到者内心的情感意图,另一方面容易使班级成员产生疏远感。从心理学角度,当一个人被通知某件事情时,这种信息的接受是被动的,除非这个通知关系到被通知者的切身利益,否则在这种灌输性的信息模式中,很难引起被通知者的重视,自然很难调动积极性,人和人之间通过信息传递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交流的职能被严重弱化了。研究生群体和普通大众一样对现实生活中如此大量的信息传递无法全部考虑周到,如果研究生自身不具备及时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很容易造成信息缺失或滞后的情况。

2.班级建设主干清晰,但内容空洞

近十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块新的阵地,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理论讨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背景下的高校班级建设的主干逐渐成形,针对研究生班级建设的成果也不断涌现。有的思政工作者提出改革原有的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单元,以研究生的指导教师所在的研究所为单位成立研究生班级,并进行了实践的论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也有的提出可以以网络虚拟班级为平台开展班级活动。从这些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高校研究生班级建设的主干仍是以实体班级为主,网络建设为辅,主干比较清晰。但是看似清晰的主干下,却暴露了研究生班级建设空洞的内容。原本应该成为班级建设“扛大旗者”的班级干部,成为了信息的转发器,对于班级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逐渐减弱,即使偶尔有班级活动,自由惯了的研究生也鲜有兴趣参加。这些研究生班级建设真正的“血肉”没有在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助下系统的建立起来,只留下了空洞的主干。

3.“事情”多了,“精神”没了

对于一个班级甚至一个学校,风气的建立和经营决定了学习风气,决定了从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精神风貌,反过来,一个班级成员的精神风貌也会对整个院系甚至学校的文化氛围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我们发现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研究生的班风学风建设和班级的实体精神缺乏,主要原因有三点:

首先,研究生班级意识淡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班级的各个成员相对独立,特别是研究生,只要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所需的信息,研究生甚至不需要在班级出现。如果一名班级成员的心思已经不在这里,那么更何谈要求他参与到研究生班级建设中呢?而这时,网络的普及更是加重了这种情形的形成,因为所需要的信息几乎都可以从网络渠道获得。

其次,研究生之间交流缺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可以做到更快捷地了解并传递信息,但这样迅捷的网络通信应用的同时,也助长了研究生个体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惰性,他们可能不关注甚至对如何与人沟通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也使得研究生作为班级成员,很少有机会与其他班级成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再加上研究生后勤服务的社会化,使得许多研究生甚至不和本班级本年级的同学住在同宿舍或同宿舍楼,更使得他们面对面的交流的机会大大的减少。

再次,研究生班级缺乏凝聚力。上网、看帖、留言、发帖——经典的网民“四步”曲。所谓社会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引领者的研究生群体更是将网络对信息的大量接收、大量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有事可以上班级的群组发帖说明,没事可以随便逛逛班级的网络空间,这样的班级可以说是“名存实亡”,因为网络用它的魅力为班级建设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使得班级成员间的真实沟通的契机大大缩减了。

二、研究生班级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

造成研究生班级建设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大力推进网络思政的同时,以下三方面的倾向值得我们反思和关注:

1.管理主义倾向明显

目前网络思政的抓手虽然丰富,但是辅导员多数以通知、转帖等为主,似乎仅仅成为一个便捷的信息渠道,以方便管理作为首先要考量的态度和方法,这种过多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忽视横向的沟通与协调,显然与网络思政的内涵有很大差距。研究生群体具有思想独立、思维活跃等特点,在班级建设中漠视学生差异的方式,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自我实现和创新能力。新形势下研究生班级建设应当借助于网络,创新组织形式和内涵,让信息化手段真正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2.忽视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和情感需求

当前网络空间的“延异”特性表现在人的心理性结构反应上就是心态浮躁、专注力下降;思维浅显、思想力不深;颠覆传统,个人至上等,这些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性影响是研究生班级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面对研究生群体存在的价值取向复杂化和现实需求多样化,辅导员习惯从讲大道理出发,过多的强调学校组织的权威性、等级性及各种行为的规范性,较少考虑研究生的情感需要,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研究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得研究生群体逐渐失去了对班级的依赖,集体参与意识较弱。

3.对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指导不足

相对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壮大,研究生管理手段严重滞后,很多学校对研究生管理仍停留在学术关注上,较少考虑其他方面的培养和建设,造成研究生群体很难融入到大学校园的集体活动中,对研究生班级建设不够重视、效果不佳。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辅导员大多是兼职辅导员,他们主要忙于研究生工作事务性的处理,虽然提倡班级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但是对究竟如何开展,缺乏主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管理,对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把握和排摸不够,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激励,影响了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实现研究生班级建设创新策略初探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松散型的班级管理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规模扩张的需要,更不适应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研究生班级建设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本科生班级建设,这是由研究生年龄、心理、学习等方面特点决定的。研究生教育位于我国国民教育序列的顶端,不仅对其他层次的教育具有带动、辐射和示范作用,而且它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各个班级和每一个学生身上,而班级作为研究生群体开展生活、学习的基层组织对每位个体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对研究生班级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是很多学校都面临的问题,面对新形势,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班级建设,实现网络便捷性与传统班级组织优势的有机结合,扬长避短,才有可能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实现研究生自我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的统一。

1.思想政治教育与柔性理论相契合,坚持以人为本,增强研究生班级建设工作的有效性

柔性管理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以提高人的向心力、凝聚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注重班级共同价值观和奋斗目标的培育,发挥柔性管理的价值导向功能。研究生班级特点之一是党员人数多,可以充分发挥党建带动和社会实践的辅助作用,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带动作用,加大对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使之理解高校发展目标的价值系统并通过班级组织内化成个体的目标追求,通过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等方式,使班级成员逐渐把个体的价值选择和班级的共同价值目标追求结合起来,发挥共同奋斗目标在班级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注重班级成员的民主需求和情感需要,发挥柔性管理激励导向功能。柔性管理理论的切入点是个体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它注重内在的激励和引导个体进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要抓住研究生年龄较大、比较成熟这一特点,在干部选拔的科学性、内部沟通的艺术性、干部激励的有效性三方面着手开展民主管理,适应研究生的心理和行为的需求,对班级成员实施情感抚慰和内心激励,在班级建设中最大限度地体现研究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生班级建设中,注重班级良好人文氛围的营造,发挥柔性管理的凝聚导向功能。研究生的组织性、纪律性相对松散,集体参与意识较弱,在班级建设中要从增强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出发,把班级建设和解决研究生个体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为各种类型的研究生融入班级创造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环境,引导研究生认知和体会班级集体建设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而明确自身对班级建设的意义,发挥人文关怀在班级建设中的凝聚导向功能。

2.思想政治教育与契约理论相契合,构建长效机制,确保研究生班级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契约管理就是用各种职责、制度、规程等来规定和约束各种关系,班级契约管理就是辅导员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以自由、平等为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以辅导员与同学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上制定彼此共同遵守的班级管理规则为重要手段,以实现学生获得良好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研究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具备了独立的生活和学习能力,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一些问题形成了趋于成熟的认识和观点,具有相对稳定的评价标准和思想态度,有追求自我实现的强烈动机。在这样的情况下,用班级契约代替班级管理对于研究生班级建设具有积极作用,有助于班级共同体的建立和实施。制定班级契约时,要明确师生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有具体的可操作的各项措施和规章制度,能够抓住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主要矛盾,具有一定的约束力。通过这样建立符合师生双方价值取向的班级契约,让研究生在自由、平等的良好氛围中逐渐养成遵守班级制度的习惯,使班级呈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良好的班级风貌。

3.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手段相契合,适度驾驭信息,增强研究生班级建设的导向性

要积极创建研究生班级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并以此为契机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合进去。网络的“延异性”特征使得信息在网络上的呈现方式往往会被不断地归纳甚至演绎,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不断被缩减甚至改变的情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也是如此,所以在信息的传递与反馈过程中,辅导员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既要做到认真筛选、斟酌信息内容,又要把握住限制与管束的度,在加强班级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找到一个引导学生的平衡点。辅导员要学会适度驾驭信息,通过和网络骨干的交流沟通,及时掌握网上的舆论导向,发挥对研究生班级的引导功能,使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尽可能地向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洪志钧.柔性管理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启示[J].江苏高教,2005(4):92-93.

[2] 徐 伟,孙信丽,崔建国.研究生契约化管理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8):45-47.

[3] 廖元新.试析新时期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的实践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47-49.

[4] 靳拥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班级管理:问题分析与体系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95-98.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6-0262-02

网络技术以其丰富的知识资源、便捷的传播方式、及时的参与性,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网络的虚拟化使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异化倾向,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和言论在虚拟世界变得可能。“网络‘好比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教育创新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已是势在必行。为此,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六方面的结合工作。

一、“两课”理论教育与网络生活环境营造相结合

面对数字化信息化的挑战,最根本的是要利用“两课”阵地,通过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一要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三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其自觉地遵守信息网络法律法规;四要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在交往中“超越自然状态,追求个性自由、个性解放,追求个人的完善,重视终极关怀,探求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与理想人格。”

当然,单凭理论教育进行网络德育是不够的,还应以受教育者的兴趣和需要为切入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泼、文明、安全、健康的网络生活环境。善于运用网络的优越性,设计图文并存、声色并茂、丰富多彩的德育栏目;创设跨时空的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心灵的沟通。学校还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活动,如网页设计大赛、网络知识竞赛,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网络道德教育。

二、开展网络德育的个性化服务与网络阵地建设相结合

“网络教育的开放性、交互性、隐匿性和能动性等特点,决定了网络教育的优势很大程度上在于个性化服务。”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开展网络德育的个性化服务,主要是指对网上求助者提供咨询类的帮助。例如,为学生提供有关就业、考研、留学方面的信息,为学生进行在线心理咨询,为学生提供网上课程甚至一些健康的益智游戏,使学生在享受服务的同时受到教育,在教育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做到想大学生之所想,急大学生之所急,把工作做到他们的心坎上。

另一方面要切实把校园网站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的途径和平台,占领网络新阵地。大学生进入不健康网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符合大学生特点和爱好的网站的缺乏,因此,要建立一批高质量、有特色、能够吸引大学生的网站和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搭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主阵地,使大学生在校园网上汲取更多的营养。

三、大学生自我教育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

只有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四位一体的合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才能起到真正的育人目的。首先,我们要看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大学生,所以大学生要进行自我教育,通过内省以提高自身素质。要清醒的认识到网络的两面性,在利用网络汲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地杜绝不良信息的影响,使自己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驾马车”要协调配合形成三方合力,这是网络德育取得实效的保障。家人对子女的在校情况的充分了解,有利于协助校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网络也保证了学校和社会的及时沟通,促进了社会和学校的联系,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应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

四、政工队伍建设与网络监控管理相结合

政工队伍建设与网络监管是相辅相成的,高素质的政工队伍有利于提高网络监控管理的效率,网络监控管理力度的提高也需要高素质的政工队伍,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营造健康、积极、文明的网络环境。

1.学校要积极介入网络,建立一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网上德育教育队伍。德育工作者除具备必需的政治思想素质、专业知识外,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良好的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崇高的信息道德。应注意从网络上搜集信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掌握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2.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一要建立网络监控系统,加大网络监管力度;二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制化建设,加强网络立法和执法力度。同时,网络管理部门还应依法监控网络信息,开辟网络法规教育网站,建立检查制度,建立网络德育保障体系。

五、传统优秀文化与现代优秀文化相结合

在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建构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是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_出发点。高校德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体的发展,强调学生的自省与自我构建,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强调“自我内省”,如孔子的“见贤思齐焉”、曾参的“吾日三省吾身”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理性自觉”的独立人格。因此,网络德育应立足传统文化,而不能“拒斥”传统德育。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网络使世界成为地球村,文化也里多元化,各种思想充斥着网络。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指导思想与文化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六、注重人文关怀与培养社会责任意识相结合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重视人文关怀,因此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培养人文关怀的“数字化情节”。在科技发展的任何时代,“高技术、高人文”应该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目标。我们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相互关系,在虚拟和现实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倡导人与人及数字与人的“亲近”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大学生因迷恋网络而带来的种种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导向体系。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历史转折,都要有一种新的价值体系作为其精神基础和价值支撑,那么,要造就出能够适应和推动当代数字化技术发展的新型的全面发展的“创造着的人”,就需要树立科学的未来观、对全人类的命运负责的具有全新历史内涵的人类观以及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丁俊杰.网络传播与现代教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314.

篇8

论文摘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本文在对我校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影响及当前大学生对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程度。并就如何在可控的资源环境下,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和针对性进行了分析,以全面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社会的时代特征,以互联网为核心媒介的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并将继续深远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要群体,其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在网络社会浓厚氛围的熏陶下,已逐渐呈现出同传统社会之不同迹象.为了了解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对我校大学生上网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旨在分析网络自身的特点及我校大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以提出加强和改进普通高师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 大学生上网调查与分析

1.1本次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问卷从策划到定稿都经过慎密的考虑.问卷由l8个问题构成,主要包括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及对一些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以便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我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为相关决策的实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进一步促进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此次调查主要针对在校本科生进行,年龄多在l8—22周岁,专业涉及文、理、工、经济和管理等5大学科门类.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5%.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大学生上网时间及主要从事的活动调查

首先,从上网时间的长短看,通过调查发现,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小时)在0-2个小时的学生占78.94%,2-4个小时的学生占16.o5%,4小时以上的学生仅占2.01%.由此可见,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很少,这就从客观上制约了我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其次,关于学生上网主要从事的活动,调查结果显示,网上即时学习和即时交流是当前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人数比例分别是45.26%和24.21%,但同时也有31.57%的同学表示上网主要是娱乐,如打网络游戏、看电影等,这一点与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的结果基本一致.

1.2.2互联网对青年大学生社会化进程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使人们之间的沟通越来越便利,但它对加快青年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有什么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5.78%的被调查者表示“有促进作用”,并且86.57%的被调查者认为网络“使自己变得更开朗,更喜欢交朋友”;但仍有7.63%的人认为“有阻碍作用”,11.31%的人表示网络“使自己更内向和更喜欢一个人的往来”.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网络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总体上是积极的,对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程度总体上是促进作用,同时也警示我们,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个人对团体的依附性,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参与模式,从而导致反向社会化的形式不断增加.

1.2.3所谓网络中的言论自由及网络文明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观点,但我至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21世纪的今天,网上言论自由更是被大肆宣扬,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吗,是不是也应该受到一定的道德或法律的约束?在这一点上,65.26%的人认为“网上的言论自由也应该受一定纪律的约束”,但仍有33.94%的人认为“网上应该是绝对的自由,没有任何规则和个人可以限制你”,由此可见,对于这一问题,大学生的认识上还是有一定分歧的.

网络文明是高校特别是高师院校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影响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目前在网络上流行各种不文明现象,比如不文明用语、恶搞知名人士、有目的的人身攻击等等.网络文明是建设网络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高校的重点引导内容.对于如何看待网络文明,有94.47%的人表示“网络中也应恪守现实生活中的文明范规”,3.68%的人认为“别人看不见,所以无所谓”.我们应该抵制网络不文明现象,加强网络和谐的建设,积极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律和学校的管理来杜绝不文明不和谐现象.

1.2.4学生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看法及建议

在接受传统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同时,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地利用网络和大家进行沟通,以期待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摸索利用网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学生可以接受、效率更高的交流方式,在这一方面,大家给出不同意见,20.07%的学生认采取“BBS”,21.94%的学生认为采取“互动lfash”,21.69%的学生认为采取“留言板”,24.31%的学生认为采取“聊天室”,3.74%的学生认为采取“Vod”,8.22%的学生认为采取“校长,院长信箱”,由此可见,学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比较丰富的,但比较而言,“聊天室”所占比例较高一点,这也证明了前面所显示的,网络使大学生更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上反映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中确实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及时更新内容,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创办自己的品牌栏目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必须从解决学生们关切的实际问题出发,才能真正吸引和教育学生.

2 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已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1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聚集性,在学生中容易产生群体性效应.传统的媒体由于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覆盖面小,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并且通过管理容易实现宣传尺度上的一致性.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加快,大学生上网已成为非常普通而正常的事.由于网上信息已实现链接,任何敏感性信息和舆论都会在学生中产生广泛的影响.例如,一般报纸的日发行量仅20万份,而网络上一些热点问题的日点击率超过700万人次.因此,任何网络上的“风吹草动”都可能在社会上和高校学生中产生群体性效应.

2.2网络信息的多元性和虚拟性冲击着高校思想教育的价值标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主要通过正面的价值导向来影响人的思想,从而达到塑造人、培养人的目的.而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各类信息良莠并存,且反映着多元化的价值形态.由于网络上没有明确的价值参照物,使人在这样的虚拟世界里无法准确判断真假、美丑、善恶,容易在这样没有确定的价值标准、没有榜样、没有有序的意义世界和效信准则的信息海洋里,感到迷茫和困惑,从而导致价值观混乱则成为必然.

2.3网络信息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对传统教育模式中教师主导地位提出挑战.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人类文明的发展将经历三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前喻文化时期,即后代人必须向前代人学习;并喻文化时期,即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后喻文化时期,即年长一代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即出现了“文化反哺”现象.信息化时代,教育者所能垄断的信息资源在减少,已不能保持与学生之间的较大信息落差,因此,教育者不再神秘,权威在逐渐削弱.同时,网络的互动性和平等性激发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使很多学生不再轻易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学生更愿意在平等互动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切,寻找各自所认同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使传统的单向传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3 开展有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互联网的出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着空前的变革,创建与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在看到网络的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我们应看到网络技术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工作的空间和渠道.例如,互联网使信息传播的速度、效果与范围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给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个有效的传播平台,拓展了工作覆盖面,使思想政治教育普及性更广,影响更深远.同时,网络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使其从文字媒体向多维视听图像媒体信息形式转变,提高了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应对网络的强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应对,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1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化时展的必然趋势,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的相互关系发生深刻变革,学生不再是无条件、被动的教育对象,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积极活跃的一部分.这种形势下,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传统单一主导式向多元化互动式转变,由教育主客体制向双主体乃至多主体制转化,因此,要求我们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要从有形的管理向有形的管理和无形的教育引导相结合转变,通过搭建一座有效的信息沟通桥梁,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道德建设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化思想政治教育.

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6-0011-01

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探索适应于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我们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组织思想教育的积极因素,抓住教育主动性,建立一个与计算机网络环境相适应的、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传播技术等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而设计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它通过相关网络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制作、传播和控制,从而实现用正确、丰富、生动的网络信息熏陶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使他们形成符合时代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活动。

二、开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1.网络信息和思想的多元化

网络用户群规模庞大数量众多,文化层次不一和年龄段不同的用户同处一个平台,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传播一些错误信息。与此同时,各种外部新兴思想不断涌入,在网络中呈现出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这些多元化信息和思想时,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和思想的影响,迷失主体意识。

2.当代大学生对网络依赖度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使用率越来越高,高校大学生作为接受各种新兴思想和事物的生力军,学习生活大部分都跟网络息息相关,网上搜索学习资料、学习新知识,购买生活用品,获取休闲娱乐产品丰富业余生活;通过QQ、微博、微信、飞信等网络工具,与同学、朋友、家人进行沟通交流。而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和平等性的特点,进行网络活动时往往更能反映出学生内心真实想法。而利用网络工具与大学生进行沟通可以使大学生不用顾忌现实中的诸多因素,消除师生之间的畏惧感,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当代大学生个性突出

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突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特立独行张扬自我个性。他们爱憎分明,是非标准明确,对外界事物的喜好表现直接。他们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关心国家发展,爱国热情高涨,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很高的社会道德标准,他们习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表达自己对各种社会人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见解,批判谴责不良社会现象。但还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他们往往对事物的看法还不深入,只看到表面而不能深入分析对错,很容易被不良分子利用和煽动,在网络上为其造势和辩护。

4.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

当代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长辈的宠爱。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基本包办解决了孩子生活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就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没有受过挫折和打击。而进入大学之后,远离父母亲友的帮助,很多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独立生活。当大学生在面对学业问题、就业压力、人际交往几方面压力又不能很好解决时,往往表现出沮丧抑郁、自我逃避、自我放纵甚至精神疾病和厌世等情绪。而大学生往往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不希望跟父母沟通,所以他们更喜欢通过网络倾诉情感、发泄情绪,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得到安慰和帮助。

三、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1.建设思想政治网络平台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建设网络教育平台是搞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加强校园网络硬件设施,改善网络运行环境,提供校园内网络无线访问,提高学生网络使用体验。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特点和爱好,建立有针对性的大学生新闻网站,实时更新国内外政治社会生活类新闻并针对不同新闻作出具有正确引导性的评论,起到形势政策教育、法律法规宣传、社会道德模范宣传等效果。开设校园服务网站,如就业指导专区、勤工助学专区、心理咨询专区、教师个人页面、学生工作网络信箱、师生交流论坛等栏目,促进师生线上交流沟通;筛选推荐内容丰富、积极、健康的网站;开辟;使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正面影响,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和价值观。

2.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建立一支适应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还需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水平,能够较好的使用和利用网络。要将网络变成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时下流行的QQ、微信、飞信、微博等工具与学生加强沟通,在学生中间增强亲和力,密切关注新兴事件下学生思潮变化,注重创新教育方式,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方法与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辅导与交流,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帮助他们处理成长过程中学习、交友、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切实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与学生交往的各方面。

3.加强校园网络监督与管理

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络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制定相关网络管理规章制度,落实校园网络用户实名登记,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跟踪系统,构建网络技术安全防控体系,净化高校网络环境。建立校园网络信息文化中心,整合软硬件资源,防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通过监督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和不良事件苗头,及时进行针对性教育和制止。宣传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和正确的网络用途,提高大学生鉴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网络使用法律意识,使之合法合理使用网络资源。

在网络与生活越来越不可分割的今天,高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整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网络成为新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推动载体。

篇10

关键词:网络化;大数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84-02

当前网络飞速发展,数据信息量呈核聚变式增长。一方面,互联网的巨大信息量给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思路,改变了传统社会人人交流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通过网络媒介形成人机人交流的新型社会交往模式,这种即时性和跨区域性的优势极大的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范围,将传统的以课堂上、校园内为主要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延展至大学生的任何时刻、任何地域都能接收和体验到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校园文化的感染和熏陶。另一方面,在国际国内复杂的政治经济环境下,西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冲击愈演愈烈,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量的“三俗”文化和垃圾文化充斥着大学生的日常网络文化生活。因此,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正确树立和引导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形成网络自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自觉规避网络不健康信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快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常态至关重要。

一、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

以现代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网络数据量呈核聚变式增长。“全球的数据总量正成指数增长,过去3年间产生的数据量超过以往的综合。2011年,全球被创建和复制的数据量达到1.8ZB;预计2020年将增至35.2ZB。”[1]如此庞大的互联网数据体系,数据的核聚变式增长和传播不仅推动了社会多元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且给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引领力的提升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

维克托・迈尔和肯尼思・库克耶在他们那本影响深远的著作《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给大数据作如下定义:“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2]这里所谓大数据不单指数据的量,而是指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研究,能够产生巨大价值的工具性方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种程度上正在潜移默化的运用这种工具性方式。但由于技术限制和数据分析的预测科学性还未得到准确证实,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相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探索的方向,单凭经验与情感传统工作方式已不能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靠决策保证,只有科学利用数据、分析数据、优化数据、才能在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进一步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高学生工作服务效率。

二、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受到影响。“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爆炸式发展的背景下,非社会主义思想,甚至是主义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快速传播,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3]在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开放性、自由性、共享性等特点使大学生甄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价值取向受到巨大考验,以西方为主导的网络意识形态竞争优势明显,网络身份的隐匿性和数据符号化使各种西方话语体系中的“社会良知”传播着不同价值诉求和价值取向,特别是以往单一的高校网络环境在移动互联数据和各种新媒体的迅速冲击下,大学生的思想从单纯变得日益复杂,本来就还未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拜金主义、暴力文化等西方一部分浅薄的时尚自由的价值观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校园精神文化缺失、主流文化失位、政治信仰淡薄、网络伦理混淆等问题。

2.网络化和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面临困境。网络化和大数据背景下传统以教育者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和冲击。以往教育者对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重点等方面有着权威性和主导性,教育者掌握教育资源和数据信息的优势也明显,而在网络化和大数据背景下学生从传统教育模式下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来源逐渐减少,一些学生通过网络数据分析筛选接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和前沿性已经超越教育者。“大数据中有价值的信息和垃圾信息、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并存,对于教育对象而言,阅读、搜索之后还需要辨别真伪,对于教育者而言,数据并非越大越可靠,可靠的数据往往来源于对因果关系的把握。”[4]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获取数据的及时性和有用性上处于相对落后的一方,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地位面临困境。

3.网络化和大数据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冲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主要通过课堂、讲座、座谈等面对面传授方法,教育手段和表达方式比较单一,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着知识信息技能,限制了教育内容的传授的有效性。以TED、慕课、云课堂、微信公众平台、名校公开课等教育教学方式和在线课程、云端服务器的出现使得教育资源可以共享,利用大数据打造的线上教育体系能够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免费的以电子形式传递课程内容,并且能提供交流学习方法的平台,为学生寻求最有效的方法接受教育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育方式方法造成冲击,加之学生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民主倾向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使得高校固有道德律令式的理论和说教不在普遍适用,以往靠强制、靠“权威”单向被动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被弱化。

三、网络化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和大数据思想阵地建设意识。“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必然会使青少年习惯于形象思维,而放弃追问本质的抽象逻辑思维。干扰了青年对有用信息的选择和吸收,也影响了青年的思维向深度的发展”。网络化与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在为当代大学生提供高效、迅速、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效应,如何减少或者避免这些负面效应,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大数据观念。运用科学的手段筛选和分析错综复杂的学生工作数据,将长时间储存的学生活动视频、录音、照片整理编辑后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给学生;将图书借阅记录、电子书下载数据、网页时事关注度等按照网页广告投放的方式形成个性化兴趣推送;通过将校园卡消费记录与学生贫困资助体系相结合等方式方法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二是整合社会上的大数据资源,特别是与教育类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教育组织等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网络化数据统计相结合,借助动态参与率和反馈评价,调整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三是建立学校家庭双向数据长期互动模式,在不涉及个人隐私的条件下将大学生在校与放假期间的思想行为状况定时定期双向反馈,形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互补,从而改善在校大学生知行不一、“三观”扭曲、精神家园迷失、网络成瘾等思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