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知识水平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了解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及其工作程序和国内外的发展前沿。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该课程教学,学生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理解掌握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思想方法和相关的技术方法,逐步培养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面对实际的问题,初步具有分析、判断和实际工作的能力;掌握清洁生产审核和循环经济规划的基本技术方法,基本具备清洁生产审核师和循环经济规划师的基本技能。
3.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科学发展意识,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培养能用全局观念和宏观思考视野,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具有求实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
(二)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目前,关于“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书籍,主要分为两大类:绝大部分是分别以“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另一小部分则是综合性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专著或教材。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为名称的书籍主要有5部,其中奚旦立、金适、曲向荣、彭晓春和谢武明为作者的都可作为教材,而钱易主编是一套论文集,只能作为教学参考用书。目前,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为主题的书籍,在内容体系上也是各有侧重、各分千秋,但都不能完全满足培养“清洁生产审核师”和“循环经济规划师”的需要。因此,有必要对以教材为载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该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由六大知识领域和若干知识单元构成,具体参见已出版的成果。生态文明(EcologicalCivilization)知识领域涵盖的核心知识单元有:EC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EC2(生态文明视阈下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EC3(生态文明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命题),EC4(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意志与学术疆域);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CleanerProductionandCircularEcon-omy)的知识单元有:CP&CE1(环境污染的压力),CP&CE2(资源匮乏的危局),CP&CE3(能源危机的困境),CP&CE4(节能减排的需要),CP&CE5(政策法规的要求);清洁生产(CleanerProduction)包括:CP1(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容),CP2(清洁生产的基本原理),CP3(典型产业和行业的清洁生产);循环经济(CircularEconomy)的知识单元有:CE1(循环经济的内涵、特征和意义),CE2(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CE3(循环经济中的公众参与),CE4(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CE5(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CE6(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清洁生产审核(CleanerProductionAudit)的知识单元有:CPA1(清洁生产审核的基本原理),CPA2(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以七个阶段为核心),CPA3(典型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案例);循环经济规划(CircularEconomyPlanning)的知识单元有:CEP1(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规范),CEP2(典型区域、行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案例)。
(三)把握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首先,清洁生产审核的技术方法。主要是清洁生产审核的七个阶段以及涉及的方法:(1)筹划和组织、(2)预评估、(3)评估、(4)方案产生和筛选、(5)可行性分析、(6)方案实施、(7)持续清洁生产。其次,关于循环经济规划的技术方法。循环经济规划,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遵循法律要求,体现一致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结合本地优势特色,坚持创新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深入调研,具有操作性;循环经济规划编制要与相关规划紧密衔接,保持协调性。
2.教学难点。第一,清洁生产审核涉及行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当前的重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重有色金属冶炼业、含铅蓄电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五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防控行业,以及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电解铝、造船七个产能过剩主要行业,是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但涉及的这些不同行业的主要污染源不一、污染物多种多样,环境特点::基于行动导向的“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教学改革研究各异;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八个关键清洁生产的要素也各不相同:如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员工素质、产品、废弃物等。这些都为实际教学活动的实施带来了挑战。第二,循环经济规划涉及学科的综合性和能力要求的复合性以及课程本身的应用性。从涉及学科上看,循环经济规划涉及自然、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学科;从要求的能力上讲,需要经济社会环境多要素的综合规划能力;熟练使用AutoCad、Photoshop、Sketchup等各类绘图设计软件和办公软件的能力;法律和技术的综合应用以及结合能力;规划的过程以及结果的图像化呈现,需要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汇合等。
(四)应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1.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辅以板书。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电子教案为主,课堂教学充分应用CAI和多媒体技术,以及视频等资料,以科学文献介绍,介绍最新学术动态;利用QQ、E-MAIL、微信和微博等新兴媒介开展信息交流和教学相长的互动。
篇2
值得一提的是,20*年4月19日通过国家级专家组认定的《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是全国首部通过国家级认证的省级循环经济建设规划。这个规划,确立了江苏省20*—2020年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任务,也为*发展循环经济指明了方向。
按照《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为此,特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如下:
一、促进观念转变,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
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必须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辨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辨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在发展思路上要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有系统、有组织的宣传教育工作,加快观念的转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将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市市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
建议针对*的产业结构特征制定一些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办法、废旧汽车回收办法、垃圾资源回收利用办法等。还要针对*技术创新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促进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政策;制定鼓励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生态农业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建立经济引导机制。此外,政府还应针对电子垃圾的价值与污染特性制定电子垃圾回收办法,明确电子生产企业的回收责任与电子垃圾处理费用由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承担的比例。确立制造商责任制,明确制造商有义务对废旧产品回收再处理。明确零售商有回收旧电子产品并交给制造商的义务,消费者有将旧电子产品交给零售商,作价回收的义务等。针对目前电子垃圾回收拆解中的污染问题,政府应建立电子垃圾拆解管理办法与电子产品拆解技术标准,规范垃圾回收拆解行为。
三、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从制定“十一五”规划开始,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加快实现“两个率先”的要求,在编制总体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把发展循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题研究,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绿色GDP为主要内容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快研究建立以资源生产率、资源消耗降低率、资源回收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废弃物最终处置降低率等为基本框架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
四、深化改革,建立配套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1)价格改革。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收费改革。推动居民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征收。建议全面实行电池、有毒有害物质的包装物或容器、非日光灯管、饮料容器等的押金返还制度。
(3)建立循环经济产品的标示制度,鼓励公众购买循环经济产品,推动政府绿色采购。推动企业进行ISO14001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和媒体,定期公布通过认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单。
(4)按照“污染者付费、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破坏者恢复”的原则,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5)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并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6)建立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打破企业间单向式线性生产方式和“大而全”、“小而全”的组织结构,鼓励企业根据社会化分工和产品生产的内在联系,研究制定有利于建立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态工业网络的经济政策,增强关联度,提高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延长产品使用周期的产业链条,促进企业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为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微观基础。
五、依靠科技进步,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1)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要借助现代高新技术,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
(2)大力开发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包括废塑料、废玻璃、废电器等的处理设备;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原位再生利用技术等。
(3)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重点扶持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发研究,逐步形成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以政策推动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领域融通资金,确保资金需要。
(4)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节能技术服务中心、清洁生产中心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废弃物再利用;模式;典型案例;江苏泰兴
中图分类号 F3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9-0284-02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系统,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1]。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模式是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经过有效处理,达到变废为宝再利用的方式方法,是集能源、环保、资源为一体的最典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泰兴市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基本情况
近年来,泰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建设,在农业上主要体现在对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重视,泰兴市财政每年投入资金都在2 000万元以上,用于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能源化利用,泰兴市委、市政府将农业废弃物再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畜禽粪便节能减排、秸秆禁烧禁抛与秸杆综合利用一并列入了市政府的“5+1农村实事工程”,出台了一系列的考核意见和细则,对相关部门和乡镇(街道)进行专项考核。泰兴市是个农业大市(县),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是该市主要农业废弃物,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是实行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方向和内容,是建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市(县级)的必然要求。2014年泰兴市农作物全年播种面积8.44万hm2,据测算,秸秆年产量达59.53万t,2014年泰兴市秸秆综合利用量为53.67万t,秸秆综合利用率为90.17%,提前1年达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据统计,2014年全市存栏生猪61万头、奶牛1.5万头、家禽585万羽、肉羊31万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4 245户,2014年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为95%,超过了全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平均水平。2014年泰兴市被评为国家级循环经济市(县级),2014年通过了江苏省的省级生态文明市(县级)的验收,2015年5月又通过了国家级生态文明市(县级)的初验[2-3]。
2 现有废弃物再利用模式
2.1 人畜粪便的沼气再利用模式
2.1.1 农户人畜粪便再利用模式。对农户生产生活粪便污水及散养畜禽粪污再利用模式主要通过“一池三改”建设户用沼气方式进行处理,沼气作为清洁能源用于满足农户日常生活用能需要,沼液、沼渣用于还田,改良了土壤,提高了肥效,减少了化学肥料的使用量,全市共建有8 000户户用沼气,每户每年可节约液化气支出600元、节约化肥农药支出200元,按80%户用沼气使用量计算,全年全市农户净增效益在500万元以上。
2.1.2 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再利用模式。根据养殖规模大小,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共建有110个池总容积为30 000 m3的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其中大中型沼气工程共装备有1 900 kW的发电机组,可处理35万头生猪年产生的粪便。畜禽粪便通过干湿分离技术,一方面沼气可直接作为养殖场生活生产用能,另外每年可向周边900户农户提供生活用能,农户全年可节约资金54万元;沼气用来发电年发电量可达850万kW・h,年效益在40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沼液、沼渣可还田作为粮田、蔬菜、苗木、果树的有机肥料;通过加工干清粪、沼渣,全市3家企业年生产商品有机肥9万t左右,毛利在1 800万元以上。
2.2 农作物秸秆的“1+X”再利用模式
2.2.1 “1+X”模式中的“1”模式。“1”指利用农业机械将秸秆按照联合收割切碎原则匀抛后进行还田作业。秸秆机械化还田是农作物秸秆循环利用的主渠道。通过秸秆还田,一是可以增产增收和节本增效,单位面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2%~3%,同时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成本3 000元/hm2。二是减少水土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减少大气污染,降低交通隐患。根据泰兴市实际,全面推广带水耕整、旱耕还田等全量还田模式以及秸秆机械化还田集成机插秧技术;针对稻草较大的实际,示范推广覆盖还田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全市秸秆还田面积达4.40万hm2,全年还田率达到52.1%[4]。
2.2.2 “1+X”模式中的“X”模式。“X”是指除秸秆还田外秸杆多种形式利用,具体是指秸秆肥料化、基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利用。秸秆肥料化循环利用主要技术是秸秆反应堆技术和运用畜禽粪便干湿分离技术混合生产商品有机肥,秸秆反应堆技术通过内置式和外置式反应堆将秸杆用于大棚生态种植和苗圃果树大面积覆盖还田利用,具有改善土壤环境、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2014年泰兴市利用秸秆肥料化技术循环利用秸秆6.39万t,其中江苏中房农牧有限公司、泰兴阿古利斯生物有限公司、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有机肥年利用秸秆3万t。秸秆基料化循环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技术成熟,资源效益和经济效益较高,可丰富市民的菜篮子,泰兴市秸秆基料化食用菌企业有2家,2014年泰兴市实现秸秆基料化技术循环利用秸秆0.3万t。秸秆饲料化循环利用主要指通过牲畜过腹还田方式实现秸秆循环利用,主要技术有秸秆青(黄)贮技术,青(黄)贮秸秆饲料具有营养损失少、饲料转化率高、适口性好、便于长期保存、去病减灾等优点,2014年泰兴市实现饲料化循环利用秸秆5.6万t。
3 典型案例
江苏洋宇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位于泰兴市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内,公司注册资本11 099万元,是泰州市现有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的现代化生态循环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建有能繁母猪5 600头,年出栏三元商品猪10万余头的现代化标准化猪场。公司建有4 000 m3沼气池、550 m3集粪池、15 000 m3氧化塘。公司采用以沼气发酵为纽带,配套沼气发电工程,形成了“猪―沼―果、蔬”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粪污经厌氧发酵后,沼渣通过干湿粪分离技术添加农作物秸秆生产优质有机肥;粪水经发酵氧化后用于果、蔬、苗木的灌溉;沼气用于发电和仔猪保温,向周边100户农户无偿提供清洁能源。公司全年利用有机肥及氧化水施肥和灌溉面积300 hm2,年产沼气发电48万m3,可节约电费近14万元;通过沼气治理,农牧、林牧结合,达到了零污染排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公司实现了良性可持续循环发展(图1)。
4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措施
4.1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4.1.1 布局不合理,种植业与养殖业严重脱节,农业废弃物循环转化率低。由于畜禽养殖业发展缺乏全局性规划和布局,种植业与养殖业严重脱离,对于秸秆利用来说运输成本增加,对于粪便利用来说,周边土地吸纳能力越来越弱,难以形成“粪污―沼气―肥料”良性循环种养模式,并且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4.1.2 资金不足,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慢。目前主要依赖省级以上的财政补助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市(县)投入较少,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需投入大量的自筹资金与设施,而且见效比较慢,影响了社会资金投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与规模[5]。
4.2 应采取的对策措施及今后的工作任务
4.2.1 加大对农业废弃物污染的科普知识的宣传力度。电视台、广播电台要利用黄金时段播放相关的对农业废弃物利用的规定与通知,《泰兴日报》要设立专版进行报道,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利用培训、现场演示等手段,使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和对农业废弃物再利用理念深入千家万户。
4.2.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农林牧渔相宜的农业生态系统。对养殖业、种植业布局要进行科学论证、科学规划,要在政策层面加以研究,出台相关地方规定。对已存在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布局,必要时要采取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和调整。
4.2.3 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引入多元化投入的新的市场机制。积极引进新型、成熟的技术,增加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储备,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循环经济建设,努力营造充满活力的多元投入的市场机制。
4.2.4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废弃物多种形式的综合利用与循环利用。根据各乡镇(街道)特色特点发展循环经济,对已成熟的技术进行推广,对现有的利用产业要做大做强,要引进技术、资金,培植农业经济循环发展新的亮点与试验示范区域。
5 参考文献
[1] 李伟伟,刘荣章,李建华.农业循环经济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策略[J].台湾农业探索,2006(2):36-39.
[2] 孙智君.基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1):197-199.
[3] 李权.四川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与废弃物利用探讨[J].时代经贸,2010(16):141-142.
篇4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实现了经济的高速成长,从发展中国家登上了发达国家,目前人均GDP约30000美元,仅低于美国。日本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半期到60年代,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了进口原料出口产品,许多美丽的海岸线变成了工业区,企业追求利润,大量生产,大量排污,消极对待环保,环境污染严重,引发了大量的“公害病”,给认为经济发展就是一切的观念以严厉惩罚。进入60年代末期日本成了举世瞩目的“公害国”。从70年代起日本开始实施《公害对策基本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依法对企业进行严格管理,促使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据统计1974年到1976年三年间,民营企业在环保设备的投资占设备总投资的20%,表明末端治理引起了足够重视,肯在这上面加大投入。1973年出现“石油危机”给世界带来恐慌,促使日本采取了更严格的环保措施,从高投入,高产出转向重视节约降耗,制定了曾被认为可能扼杀汽车工业的尾气排放标准,逼迫汽车工业加快技术革新,到80年代汽车以“节能,优质”称霸世界。有人说这次“石油危机”给日本循环经济埋下了一粒种子。日本循环经济的萌芽阶段是上个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平衡阶段,节省能源资源的经济结构基本形成。1997年日本通产省产业结构协会提出循环型经济构想,认为循环经济将使日本环保产业创造近37万亿日元的产值,提供1400万个就业机会。2000年日本政府颁布《推进形成循环型社会基本法》,21世纪又提出“环境立国”战略,即创建循环型社会的国家目标。
美国在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80年代中期在俄勒冈、新泽西、罗德岛等州先后制定促进资源再生循环法规以来,全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再生循环法规,有7个以上的州规定新闻纸的40%―50%必须使用由废纸制成的再生材料。加州规定玻璃容器必须使15%―65%的再生材料,塑料垃圾袋必须使用30%的再生材料。法国法令规定2003年应有85%的包装废弃物得到循环使用。荷兰到2000年废弃物循环使用率达到60%。奥地利的法规要求对80%回收包装材料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或再利用。丹麦要求到2000年所有废弃物要有50%必须进行再循环处理。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当今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曾经面临过与我国当前经济增长引发的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生态受到程度不同破坏的情形。为解决面对的问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减轻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压力,都选择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对这一无法回避的挑战――走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各国之间所不同的是由于醒悟有先有后,只是在转变增长方式的时间有早有晚,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选择的“切入点”是从本国面对最突出问题入手,以及国情不同推进措施力度和见效快慢等方面有些差异。经济发达国家先后强制性地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作法,对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一定的参照和借鉴价值。
篇5
摘要: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价值链理论具有局限性,循环经济发展对价值链完善极富启示。循环经济下的价值链重塑机理包括企业内外部价值链重组机理、产业价值链强链整合机理和区域价值网勾连共生机理,为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与决策支持。
关键词:循环经济;价值链;重塑;机理
一、传统价值链理论的分析
波特(MichaelPorter,1986)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早提出价值链这一概念,他在分析公司行为和竞争优势的时候,认为公司的价值创造过程主要由基本活动(含生产、营销、运输和售后服务等)和支持性活动(含原材料供应、技术、人力资源和财务等)两部分完成,这些活动在公司价值创造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由此构成公司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就称之为价值链[1]。价值链指的是将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提出概念与设计,经过不同阶段的加工,加工出制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直到消费者使用后的最终处置。生产环节只是所有价值增值环节中的一环,每一环节中又包含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比如,生产环节就涉及原材料的加工、内部物流控制以及成品包装等活动。虽然,价值链常常被视为纵向的联系,其实链内的各环节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公司内部存在价值链,一个公司价值链与其他经济单位的价值链也是相连的,任何公司的价值链都存在于一个由许多价值链组成的价值体系(ValueSystem)中,而且该体系中各价值行为之间的联系对公司竞争优势的大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2]。
价值链主要是相对于一个企业而言的,是针对企业经营状况开展的价值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楚企业的价值生成机制,剖析企业的价值链条的构成并尽可能加以优化,从而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企业不同,其价值生成机制也不同,在这些企业的价值链条构成中各有其价值生成的重要节点,有的在生产,有的在研发,有的则在营销或管理上。如果企业某一节点上的价值创造能力在同行中遥遥领先,可以说这个企业在这方面具有了核心竞争能力。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与合作共生企业发展模式的提出,企业不仅注重竞争的优势产生而且开始广泛开展合作,获取合作共赢。于是,学者开始探讨价值链的外部延伸,主要包括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价值网的形成等。在价值链条的片断化和空间重组方面,克鲁格曼(Krugman,1995)曾经探讨过企业将内部各个价值环节在不同地理空间进行配置的能力问题。由此,使得价值链中治理模式与产业空间转移之间的关系成为全球价值链理论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此后,阿尔恩特和凯尔科斯(ArndtandKierzkowski,2001)使用“片断化”(Fragment)来描述过生产过程的分割现象。他们认为这种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分离是一种全新的现象。这就使得同一价值链条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跨界生产网络被组织了起来,这一跨界网络可以由一个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许多企业分工合作完成[3]。
综上,可以发现,虽然价值链的内涵从产生至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在价值链的整合与价值网的形成方面,仍旧没有很好的理论进行支撑,价值链的外部整合往往停留在理论上的战略联盟、产业集群等方面,这些只能是一种契约上的关系完善,而不能实现价值上的连接,不能完全支撑一个巨大的价值网的内在连接关系,因此,需要有一种更稳定、更强大的连接机制改善企业、产业的价值体系。
二、循环经济发展原则对价值链的启示
(一)循环经济发展原则
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污染低排放,甚至污染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4]。循环经济的根本任务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3R原则)[5]。
1.“减量化”原则。“减量化”(Reduce)原则是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重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从源头节约资源使用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2.“再利用”原则。“再利用”(Reuse)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减少一次用品的污染。
3.“资源化”原则。“资源化”(Recycle)原则是指将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资源化原则属于输出端方法,要求在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循环经济不是简单地通过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而是强调在优先减少资源消耗和减少废物产生的基础上综合运用3R原则,3R原则的优先顺序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对价值链的启示
1.价值链延长。循环经济条件下的生产方式本质特征就是延长了产品价值链的环节,通过对行业价值链过程中副产品的减量与处理,以及对产品使用后残余物的回收处理再利用,延长了该行业的价值链,使得有限的资源能创造出更大的利用价值。此特征的典型案例就是著名的“杜邦模式”。这种模式可称之为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其要义是组织企业内部各工艺路线之间的物料循环利用。通过组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尽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提高产品的耐用性。20世纪80年代末,杜邦公司的研究人员把工厂当作实践循环经济新理念的实验室,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即3R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以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环境保护目标。他们通过放弃使用某些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1994年已经使该公司生产造成的废弃塑料物减少了25%,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0%。同时,他们在废塑料如废弃的牛奶盒和一次性塑料容器中回收化学物质,开发出了耐用的乙烯材料等新产品。现在的杜邦公司已发展成一家以科研为基础、提供提高人类在食物与营养、保健、服装、家居及建筑、电子和交通等生活领域的全球性企业。在全球70个国家经营业务,共有员工79000多人,2001年总收入为247亿美元,在财富500家美国最大的工业/服务公司排行榜上名列第70位。
2.价值链网状或环状化。由于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对生产或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必须进行处理,而不能当作废弃物直接排放或丢弃。这就使企业必须尽量地对副产品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副产品产生再利用的价值,以平衡处理成本。这样就可以把处理后的副产品作为新的原材料供应给其他企业使用,这样就使得该行业的价值链与其他相关行业的价值链形成了交叉,从而变为网状化或环状化[6]。
三、循环经济下的价值链重塑机理
(一)企业价值链的内外延伸机理
循环经济下,企业价值链也能通过内部重组和外部延伸实现价值链业务流程和生产活动价值增值能力的增强,提高企业价值链的效率。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向的延伸,能大大增强价值链的链长和链强,实现企业价值的纵向和横向循环,提高企业价值链创造价值的能力。
1.内部重组。企业价值链上的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通过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重组,实现基本活动的循环,并使部分辅助活动在重组过程中直接参与价值创造,转变为基本活动。如一些化工企业在处理废弃物时按照传统价值链理论它将归属于内勤活动,但经过循环经济的重组整合,该活动变为生产运营活动的主要环节之一。企业价值链内部重组的实质是依据循环经济的发展原则,改造价值链,使价值链的载体——物流链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从而完善价值链的运营机制。
2.外部延伸。外部延伸是企业保持系统开放性的必要条件。如果企业价值链是一个封闭体系,在循环经济价值链的运转过程中,随着资源、能量、信息的消耗,价值链将进入“死循环”状态,企业系统将面临“灭寂”的危机。只有将企业价值链的“触角”延伸到外部环境中,才能为企业系统引入负熵流,实现企业系统的自组织,使企业价值链的循环保持生生不息。
(二)产业价值链的强链整合机理
产业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在产业链上的价值体现,是以产业链运行为载体的价值循环链条。产业价值链是企业价值链的延伸,是多个企业价值链相互衔接的整体。产业价值链不能仅仅通过联盟、契约和简单的利益关系维系,而是价值运行的内在需求的结果。只有产业价值链存在强链关系,产业价值链才能稳定,才能形成一个价值整体,才能通过加速价值流转创造更多的价值。产业价值链的强链整合表现为:
1.循环。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标的、具有相互衔接关系的企业集合。这就决定了价值链上的企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他们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价值链的循环特征。
2.增值和扶持。产业价值链的增值表现为通过投入将其转化为价值增值的过程。在波特价值链模型的上游,首先供应商提供投入,然后企业在价值链上增加价值,再交给价值链的下游,即其他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这种依次、连续稳定的价值增值和传递过程一部分需要借助某种实物形式来表现,另一部分则存在于服务的过程中。扶持表现为企业价值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投入来实现和强化。
3.系统整合。处于价值链中的单个经济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其经营行为表现出它与价值链上其它企业的紧密关联性。正是由于这种紧密关联性,才使得价值链上的企业构成了一个协调有序的系统,表现出系统特征。经济系统的主要特征是系统中的个体不能脱离系统而孤立存在,系统中个体的行为是以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是以个体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应该用统一的、联系的而不是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待价值系统中的企业[7]。
(三)区域价值网的勾连共生机理
区域价值网是一个区域的各个产业通过循环经济的作用实现的价值连通网络体系,是区域经济价值流转的大循环。在一个区域内,存在着各种产业,如果产业之间不能存在价值连通和价值交换,那么区域经济将陷入“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的困境,区域价值体系终究要覆灭。但如果区域价值链能互相勾连、互相促进,形成一个共生的生态网络,组成一个生态位重岚叠嶂的系统,将实现区域经济的欣欣向荣。
1.勾连。勾连是指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不同产业间的实物流发生交叉汇合,而最终导致产业价值链也互相连通的现象。勾连并不是要实现所有产业所有价值节点的互相连通,而是在循环经济引导下的必要环节上实现点与点的对接,使不同产业之间通过微小的接触点交换价值,实现价值的大循环流转。在一个区域的循环经济价值网中,这种点与点的勾连是无处不在的,但又不是无处都在的。无处不在是指勾连的数量大,且是动态的,只有价值动态流转才能实现价值增值;不是无处都在是指区域价值链的勾连不是以面的形式发生的,产业间的价值交流往往发生在产业内某一个企业和另一个产业的企业的价值交换环节。
2.共生。共生是循环经济的特征与目标之一,只有在区域内形成一个多种经济实体共生的多样性生态网络,区域经济才能和谐发展。共生并不是一种消极的共同存在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循环经济实现的共生,企业与企业、产业与产业之间就能相互推动,加速价值流转,实现价值增值。
3.生态位弥合。在区域价值网络中,存在着许多未曾开发的生态领域,即空白小生位。循环经济的发展促使一些利用废弃物进行生产的企业诞生,很好地填补了一些空白小生位。而小生位的填补不仅实现了小生位的价值创造,其意义更在于实现了价值链网的更大范围连通,为区域价值网的价值交换提供了更多机会,提升区域价值网价值实现能力。
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SWOT分析;发展战略
基金项目:2016年度苏中发展研究院课题:“苏中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编号:szfz201613)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3日
扬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区,区域地势平坦,在2015年已入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近年来,扬州注重通过结构调整、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发展,保持效益速度均较好的发展态势。但发展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遇到资源瓶颈,如何巩固提升“生产―消费―分解”的闭环式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扬州经济转型升级急需解决的问题。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扬州发展循环经济的内部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外部机遇和挑战,深入探索和研究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状况,是促进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扬州循环经济发展SWOT分析
SWOT分析是战略管理领域常用的分析方法,通过全面分析研究对象,探讨其具备的自身优势和劣势,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组合成多种战略并加以选择,最终遴选最优行动战略,使得资源优势得以最大化利用,同时能把握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优势分析(S)
1、良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且区域内还有淮河流经,水域面积较为宽广,水生态涵养功能覆盖范围广阔。同时,自然湿地类型多、面积广,湿地资源十分丰富,气候条件优越,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在矿产资源方面扬州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有12种矿产资源已基本探明储量,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首位。此外,扬州地热资源禀赋且兼具优越的开发条件,也使扬州成为江苏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较为完善的生态本底条件为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2、先进的工作模式和管理体制。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循环经济得到扬州市政府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扬州从2000年开始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作为生态建设重要方面在2006年就制定发展规划。在实践中,政府部门积极探索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纲领性战略加以制度化。《扬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也在2016年正式印发实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政府通过产业政策积极助推循环经济相关产业,通过延长拓宽产业链来实施闭环式循环经济,在项目引进实施方面加大审批的力度,提高企业进入成本和门槛;大力引进规模大、技术先进、有治理污染能力的企业,构建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重点循环产业链条,成为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
3、优势明显的生态区位与产业布局。按照“一体两翼、西进南下东联”的城市发展方向,扬州利用沿江、沿河、沿路的区位优势和产业空间载体,形成合理的“T”型产业布局。粮食生产稳步上升,蔬菜生产逐年扩大,水产养殖特色明显,规模养殖比重不断提升,农业特色生态产业不断壮大;全市五大千亿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支撑和拉动了工业发展,工业生态产业优势明显、产业特色日益突出;商贸和旅游两个服务业特色主导产业地位更加突出,服务业以集聚区为载体加快发展,促进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丰富和完善。基于生态区位实施精准的产业布局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良性支撑。
4、循环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扬州循环经济发展起步较早,“十二五”期间顺利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且先后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等荣誉,并初步形成“沿江重化工业循环化绿色化发展模式”、“基地+体系的再生资源资源化发展模式”、“基地+应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发展模式”等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了以各类园区为核心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为加速发展循环经济创造契机。
(二)劣势分析(W)
1、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度大。扬州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空间布局随之调整,污染排放规模加大。粗放型发展对区域环境容量、基础设施建设、资源能源消耗等形成重大挑战,对区域良好的生态基础将造成冲击。扬州土地、水、林业、矿产等资源总量相较于省内其他城市α啃。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土地规模固定,可替代资源数量少,建设用地刚性需求与耕地保护矛盾突出。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消耗总量大、上升速度快,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资源能源约束将不断加剧。
2、发展循环经济观念不强。受传统观念影响,扬州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认识不充分,牺牲环境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依然存在。从企业层面看,环保责任意识不强,超标排放、非法排污等行为依然存在;从社会层面看,对循环经济重要性认识不够,还没有真正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在生活消费领域人们还没有形成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的行为规范,整体上看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力度不够。
3、循环经济产业链不完善。从产业结构视角,扬州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且工业领域中重工业明显偏重,能源消费较大,产业中存在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从产业链视角,不同参与主体如企业、消费者、行业组织及政府等缺乏有效协作,导致产品存在附加值低、能耗高、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同时,市域范围内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尚未实现全覆盖,已形成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在横向耦合、整体关联、区域耦合等方面欠佳。
4、循环经济约束机制效用不足。循环经济发展及产业链形成所需的外部环境需要政府通过规制加以约束,尤其是明确资源、产权的归属。当前,扬州地区约束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还不充分。相关法律之间不够协调、有关配套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标准,使得法律管制效率低下。另外,由于产权不明晰,导致生产者和消费者责任难以区分、资源再生成本和收益归属难以界定等生态经济问题。扬州在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产权交易的庇古和科斯手段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和发挥,循环经济发展亟待提高成效。
(三)机遇分析(O)
1、扬子江城市群建设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支持。继《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江苏顺应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城市化的大趋势,将致力于打造扬子江城市群。通过城市群建设,提升沿江地区发展能级,并使之在未来成为沿江地区城市协同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扬州作为城市群的二型城市需把握机遇,紧抓住宁镇扬一体化、跨江融合发展的核心战略,将传统模式进行升级改造,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技术创新为排除工业污染提供保证。企业为弥补环境污染负外部性必须进行工业污染治理投资,而政府的环境约束又增加企业污染治理成本,进而倒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降低成本。通过生产系统的技术创新,创造新知识,将降低污染产生的概率,达到首端预防的效应。近年来,扬州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大的产品,推进清洁技术的使用,发展环保产业,强制污染型企业转型升级。
3、生态建设成果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扬州大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全力保障生态区域安全,努力营造生态文化氛围,在生态文明创建中取得显著成绩。2014年5月扬州被环境保护部授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荣誉称号。扬州探索建立生态环保建设投入保障机制,力保城市的绿色生B资源;连续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和恢复生态湿地,凸显扬州生态底色。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与“蓝天”工程、城市交通生态化建设工程、城乡环保能力建设工程等十大类148个生态建设的重点示范工程的有力推进为从循环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提供了契机。
4、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引领和指导。《扬州市“十三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已正式颁布实施,《规划》全面总结“十二五”期间循环经济取得成绩及存在问题,同时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未来需形成既促进发展又兼顾生态环保的产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发展方式,这在工业、农业、服务业中进一步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园区、重点地区,同时为探索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提供了指导。
(四)挑战分析(T)
1、城市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矛盾尖锐。资源、环境、社会之间相互依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刺激了对能源的需求,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因此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损害。在循环经济建设中,扬州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一些生态系统难题依然没有解决,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矛盾、群众不断增长的环境需求与环境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等。在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扬州生态环境总体上还存在高污染、高风险的威胁,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追求短期利益牺牲环境利益事件屡见不鲜。
2、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循环经济体系存在困难。扬州循环经济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尚未形成覆盖全市域的资源回收体系,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的重点循环产业链条也未建成。处于经济闭路循环末端的“分解者”即再生资源创造者所处的静脉产业还未充分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个层次(企业、产业、区域)内部及互相之间缺乏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和布局,由于扬州区域内产业发展不平衡,建立全市层面的循环体系困难较大。
3、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急需完善。目前,发展循环经济有关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建设力度有所欠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主体之一的企业在节能、节水、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不足;作为循环经济参与主体的消费者对循环经济在服务业领域运用知识掌握不够,需进行循环型社区建设试点,推进低碳家庭建设工程;作为循环经济监管的政府在循环经济统计考核工作中没有可依据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整体上扬州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
4、循环经济制度建设有待加强。扬州循环经济考核奖惩机制虽日益健全但仍不够完善,政绩考核体系仍然侧重于考核经济发展指标。针对循环经济建设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重点监测领域的地方法规尚未出台,环保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还没有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机制,现代经济下的排污权交易、环境责任保险等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二、扬州发展循环经济战略选择
综合对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分析,按SWOT分析原理可对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将循环经济发展具备的内部因素和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排列组合,形成四种战略,即SO、WO、ST、WT战略。扬州循环经济发展可针对不同产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发展战略。
(一)SO战略,即发展型战略,充分发挥优势同时又能利用外部机会。扬州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型战略主要集中在坚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即把握扬子江城市群建设重要契机,强化技术创新的重要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基础上,以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引领,加快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将循环经济建设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WO战略,即扭转型战略,需利用外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的扭转型战略体现在:牢固树立生态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扬子江城市群以缓解自然资源约束,通过互相合作以技术创新解决资源瓶颈,从企业、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完善约束机制,扭转循环经济发展的被动局面。
(三)ST战略,即多元化战略也称合作型战略,发挥内部优势积极应对外部威胁。扬州循环经济发展的合作型战略体现在:利用循环经济建设的先发优势,在实践中探索建立覆盖企业、产业和社会的循环经济体系;构建自上而下规范稳定的制度环境,以特色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先行示范。针对当前扬州循环经济建设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不完善的缺点,需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生态区位优势,总结循环经济先进经验,在全市域范围内建立纵向闭合、横向和区域耦合的循环经济体系;职能部门从系统管理视角形成循环经济事前、事中、事后长效机制,逐步实现循环经济整体设计框架。
(四)WT战略,即防御型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应对外部挑战。扬州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污染较大的传统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存在难度,一方面可能通过转型升级,推进清洁生产,回避发展中的威胁;另一方面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采取P、停、并等方式,降低环境污染程度,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三、扬州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循环经济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扬州发展循环经济应坚持优势和机遇最大化利用、将劣势和挑战降到最小原则,同时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推动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通过观念创新支持循环经济建设。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需改变传统单纯追求量的增长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使之成为全社会践行的准则。扬州自然生态资源禀赋良好,沿江沿淮沿运特殊区位支撑循环经济发展。未来应在全市普及宣传循环经济知识,从企业到居民都要树立循环经济意识,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再造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为支撑,紧抓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机遇,积极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探索“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
(二)通过制度设计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十三五”初期,扬州从战略全局高度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统筹规划,目前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已经出台。通过规划制定实现对循环经济的系统谋划,同时制度建设需从生态系统整体视角加以完善。首先,加强源头管理。从政府循环经济政绩考核开始,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循环经济的相对权重;其次,坚持过程管理。加大监管力度,借鉴系统论管理从产业准入到环境标准、环境质量、污染排放直至生态功能每一环节都要有相应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完善信息公开披露制度,及时河流水质、空气质量、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排放情况等信息。对负隅顽抗的企业建立环保信用信息“黑名单”,多部门联合惩治污染环境的行为;最后,落实违约惩处。强化事后违约追究制度,对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个人或企业落实生态危害问责制,提高责任人的违约成本。
(三)以重点领域改造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扬州循环经济发展是从园区开始试点推进的,也是扬州发展的特色。将特定的行业部门通过空间布局向区域集中,并与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代谢,在园区形成自然生态链与人工产业链的优势互补与共存。循环经济的目标是从单个企业向不同企业、不同产业直到向整个社会进行耦合。园区产业优先选择绿色循环低碳类产业,坚持对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碳排放总量实行控制,从首端降低污染风险。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从源头控制资源能耗消耗水平,保证输出端的废弃物得到资源化利用,构建生态型资源循环的经济模式。在园区改造基础上,将生产型园区经济与生活型人居社会相融合,达到园区经济、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共赢”。
(四)通过服务保障优化循环经济环境。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政府必须突出服务保障功能为循环经济发展创设优良的公共环境。职能部门需致力于构建扬州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共生、循环技术共享等提供服务。针对扬州中小企业较多的现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实施财税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开展节水、节能的技术研究,鼓励园区进行排污改造;在社会层面,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处理等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为循环经济建设单位创设更多的融资渠道,通过发行债券、盘活存量资产等方式获得更多发展资金。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坤.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2]王汉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经贸导刊,2016.4.
篇7
关键词 :用地定额;指标修正;循环经济;水泥生产
中图分类号 F2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019-05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2.004
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是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状况以及技术工艺水平等情况下对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做出的定性和定量的规定[1]。加强对土地资源和建设用地管理,制定科学的用地定额指标,可以促进规划设计和工艺水平及生产集约化程度的改进,提高土地以及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学术界对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编制方法与政策评价方面[2-3],而对用地定额的细化修正尤其是考虑资源环境影响下的指标修正研究相对较少。此外,诸多学者在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但并未考虑与用地定额的衔接关系。土地紧缺、资源消耗和环境恶化的多重压力是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挑战,顺应于此,循环经济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融入生产生活。本文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出发,探讨对建设用地定额标准的修正,以期强化土地管理的行政地位,充分发挥土地管理对社会经济的调控作用,实现对土地利用和资源环境的双重控制。
1 现有的建设用地定额体系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从1986年起开始组织分行业的《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并于1996年形成了《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汇编》主要依据各行业单位生产能力、企业生产规模、工程投资强度等指标核定来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但由于地区之间和行业内部的设备条件、工艺技术、产品档次等差异较大,全国范围内无差别的定额指标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指标配给和实际需要上的错位。在经验积累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2004年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工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在《汇编》的基础上采取分行业、分地区的方式来确定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容积率等用地指标,进而控制用地定额。2008年,国土资源部对《工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又进行了修订,出台了《工业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在前期标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绿地率控制指标,同时提高了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指标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建设用地使用的约束和管制力度[4]。此外,浙江、江苏、河南、广东等省份结合本地区实际对国家出台的建设用地指标方案进行细化调整,制定了适用于本地区的控制指标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的不断完善,对控制建设用地扩张、确保耕地保有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压力的日渐加大,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可以也应当做出适当的变化。
2 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修正2.1 循环经济理念对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的指导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通过对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而减少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环境影响的经济运行模式[5-7],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人地矛盾不断突出的背景条件下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为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的修正提供了新的借鉴。
汤小橹等: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修正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2期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是“3R”(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原则,就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而言,其总目标包含了集约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合理生产布局、提高经济效益等内容,循环经济理念为这些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效指导(图1)。从土地利用本身来看,“减量化”要求通过合理布局和提高效率等方式减少土地资源的投入量;“再利用”要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要求生产活动不对土地造成不可逆的破坏,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试图改善生态坏境,尽可能减少对周边土地利用和本地块后续使用的负面影响;“再循环”要求了土地的综合整治,为生产活动利用土地创造便利,同时尽可能多利用未利用地、减少对耕地尤其是优质农田的占用。
在建设用地的利用中减少对设备、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可以通过节省生产成本来获取更大的利润,但也往往会对资源环境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进行用地控制来避免纯粹经济利益驱使下人类活动对资源环境的破坏。定额指标对建设用地的控制,在考察产量和投资的同时, 还应当考虑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的“循环”程度。通过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的控制,要促进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又 要对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积极作用。
为了实现建设用地定额的总目标,循环经济理念对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的控制应当反映在两大方面(图2):
(1)对于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新设备和新工艺所带来的新增用地需求应当予以考虑。土地以及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方法革新来实现的,其中会涉及到一些新增设备的占地需要,这部分新增土地投入的价值可以表现为“循环”理念下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进而带来经济效益。
(2)对于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土地和资源利用方式,应当从用地指标上加以控制。通过用地指标来提高不符合“循环”要求的建设项目的“准入门槛”,促使其改变“不循环”的土地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负面影响,以实现合理布局、减少用地以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目的。
2.2 建设用地核定的循环经济修正指标
为了确定合理的建设用地规模,使其既符合建设项目的实际需要,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本文以现行定额指标为基准用地指标,通过对建设用地用途和需求、土地利用效率和趋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遵循系统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以及可操作性原则[8]建立了建设用地核定的循环经济修正指标(表1)。
2.3 建设用地核定的循环经济修正系数
考虑到建设项目在循环经济理念下所体现出的差异性,将各因子分为优、良、中、较差、劣5个档次。本文利用Delphi法,通过专家调研、评判、打分确定各修正指标的调整系数(表2)。
上述指标中,X1、X3、X4为定性指标,采用分段固定调整系数;X1、X3、X4、X5为定量指标,具体调整系数由区间线性内插获得。修正后的建设项目用地面积计算式如下: Sy=Sx×(1+7i=1Fi)
式中:Sy为建设项目用地面积;
Sx基准用地指标;Fi为指标Xi对应的调整系数 。
表1 建设用地核定的循环经济修正指标构成
Tab.1Constitutes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ration adjusting indexes of circular economy
指标
Indexes编号
No.说明
Explain of the Indexes侵占耕地情况X1保护耕地,尤其是基本农田和优质耕地是我国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中所必须处理好的基本问题,建设用地应当尽可能减少农地占用,考虑开发未利用地或利用原有建设用地。用地方案布置合理度X2工程规划设计布局应当合理、有序、紧凑,并尽可能利用好坡地和零星地。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X3资源利用效率是衡量生产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循环”理念的重要体现。本指标从电、水、煤、油、主要矿物以及其他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来考察。上游废弃物利用情况X4资源的循环再用是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本指标反映地块对外部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汲取和再用情况,包括固废、废水、废气的再度利用。废弃物的下游利用情况X5本指标反映建设用地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废弃物被外部有效利用的情况。对周围环境的影响X6该指标反映建设用地利用中的废水、废弃、噪声等污染物排放情况以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X7建设用地在若干年后可能会改变用途,而其在利用中对土地理化性状会产生一定影响,本指标考察这种影响对土地的改造或破坏情况。表2 建设用地核定的循环经济修正指标系数调整表
水泥行业是传统资源型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较多的资源,同时产生较大的环境影响,与此同时,我国水泥行业生产线规模总体偏小、但其用地较为分散、行业用地总量较大。循环经济理念的提出,为我国水泥行业等传统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平台。新型干法水泥即窑外分解水泥,其核心技术是悬浮预热和窑外分解技术,由于其具有规模更大、效率更高、产品更优等特点,新型干法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水泥行业的主要生产方法。
在新型干法水泥的实际生产中,不同的用地布局、设备投入、技术改进等对资源环境的依赖和影响也各有不同。本研究中对部分采用新型干法生产的水泥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中遴选了两个相对典型的案例,其调整系数见表3:
A生产线方案:生产能力160×104t/a,按原定额计划用地40hm2,规划范围内耕地占32%;每生产1 t水泥熟料约需能耗0.025t标准煤,矿石1.80t,其他原料(铁、粘土 、硅砂、石膏等)0.25 t,资源利用效率约为当地平均水平的128%资源利用效率由各主要资源与当地平均水平的比率加权计算获得。在此,地方平均每生产1 t水泥熟料需能耗0.03 t 标准煤,矿石2.00 t,其他原料0.40 t,能源:主料:辅料按2∶5∶3加权计算。 ;生产原料中约有10%(主要是铁、粘土等)为上游生产的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物仅有5%被下游生产所利用(主要是一些矿物残渣);该生产方案用地布局合理、紧凑,有效利用了厂区内几乎所有土地资源;经过逐级利用和尾端处理,生产活动所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和土地理化性状均有一定副作用,但不对土地利用带来重大影响。
B生产线方案:生产能力125×104 t/a,按原定额计划用地35 hm2,规划范围内耕地占66%;每生产1 t水泥熟料约需能耗0.03 t标准煤,矿石2.10 t,其他原料(铁、粘土、硅砂、石膏等)0.40 t,资源利用效率约为当地平均水平的95%;生产原料中约有5%(主要是铁、粘土等)为上游生产的废弃物;产生的废弃物几乎全部废弃,不被下游生产所利用;该生产方案用地布局尚可,主要连片规整区域得到有效使用,而坡地和零星地利用不多;由于资源利用效率 和后处理不够,生产活动所排放的废水、废气以及固体废弃物对周围环境有较大破坏;生产活动轻微改变本地块土 地性状,但不足以危害其后续利用。
A生产线方案相对注重“循环”生产,生产布局、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相 对较好,这是通过一定的新设备和新工艺实现的。依据表3的调整系数,A生产线可以再配给3.6%的土地,即1.44 hm2,这部分新增用地指标基本可以
Adjusting coefficients to schemes B侵占耕地情况X10.018-0.029用地方案布置合理度X20.0500.000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X30.028-0.013上游废弃物利用情况X40.010-0.010废弃物的下游利用情况X5-0.030-0.060对周围环境的影响X6-0.020-0.050对土地持续利用的影响X7-0.020-0.020调整系数合计0.036-0.182满足余热发电设备、残渣分解匀化设备等“循环”设施的用地需要。
B生产线方案对“循环”生产不够重视,资源环境负面效应较大。依据表3的调整系数,B生产线应当减少用地指标18.15%,即由原先的35 hm2减少到28.65 hm2。由于用地指标的减少,迫使B生产线调整用地方案,合理生产布局,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如果在28.65 hm2的面积内无法实现生产线的完整布置,则B生产线需进一步调整方案,引入“循环”设备和工艺改变资源利用情况和生态环境效益,而后重新评定用地指标调整系数以获得足够的建设用地,从而实现节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 总结与讨论
本文在现行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循环”指标体系对其进行修正,从对用地“门槛”的控制来促进生产生活的合理布局、土地利用的集约节约、自然资源的减量投入以及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此外,本文确定了不同利用状况下各指标的调整系数,并通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用地的典型生产线加以验证性应用。结果表明,循环经济理念下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修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土地配给,限制不合理的建设用地利用和资源环境对待方式,鼓励“循环”发展。但在进一步理论分析与具体操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和讨论:
第一,本文提出的部分指标,如“主要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进一步细化,同时可根据建设用地的不同利用方式分别制定各修正指标的调整系数;
第二,本文的修正指标是从循环经济的视角出发而提出的,可以与其他修正体系相结合以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修正体系;此外,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用地水平和生产水平都会不断改进,因此,如何对各指标进行年际修正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此外,要实现建设用地的“循环”利用,需涉及到国土资源、建设、规划、环保、经贸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参与,怎样合理地进行权利义务分配、有效协调各部门关系,也是如何最大化发挥用地定额效用所需研究的重要课题。(编辑:王爱萍)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陈重.在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中国有色建设,2006,(4):15.[Chen Zhong. The Speech on the Meeting of Projects Const ruction Land Use Ration Preparation [R]. China NonFerrous Construction, 2006, (4):15.]
[2]周仲凯,李明东,陈国先.编制各类建设用地定额的方法学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12(3):247-254.[Zhou Zhongkai, Li Mingdong, Che n Guoxian. A New Approach to Compiling Landuse Quantatum for Construction [J]. Journal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1991, 12(3):247- 254.]
[3]王春霞,杨庆媛,印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试行)》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20-23.[Wang Chunxia, Yang Qingyuan, Y in Wen. An Analysis of “The Controlling Indexes of Construction Land Use for Industrial Projects (Tentative)” [J]. Journal of Sichuan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2005, 3(4):20-23.]
[4]田春华.走节地高效的工业化道路:部土地利用司有关负责人谈新修订的《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J].国土资源通讯,2008,(4):24-25.[Tian Chunhua. Sect ion the Road of Efficient Industrialization: The Responsible Person of Land Use Division Talk About the Newly Revised “Industrial Project Construction Land Use Control Rations” [J]. Land Resources Communication, 2008(4):24-25.]
[5]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Huang Xianjin. Circular Economy: Industry Model and Policy System [M]. 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6]周宏春,刘燕华.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Zhou Hongchun, Liu Yanhua. Circular Economy [M]. Beijing: China Develop Press, 2005.]
[7]生态学:概念与应用(影印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Manuel C Molles.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1.]
[8]金晓斌,李如海,何立恒,周寅康.江苏省建设用地核定指标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7(5):35-39.[Jin Xiaobin, Li Ruhai, He Liheng, Zhou Yinkang. The Research for Construction Project Land Using Auditing Indicator in Jiangsu Province [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 nces, 2003, 27(5):35-39.]
Modification of Indexs for Construction Land Use Ration Based on Circular Econom ic Idea:
A Case Study on Land Use of Drycement Industry
TANG Xiaolu JIN Xiaobin LI Xuerui HUANG Yayun ZHOU Yinkang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Jiangsu Nanjing 210093, China)
篇8
工业园成立后,确立了高质量、高技术、高效率建设园区的指导思想,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10万吨电铅、10万吨粗铅、15万吨电锌、8万吨高纯氧化锌、3万吨粗铜、20吨电解铝、10万吨化肥、10万吨轧钢等重点项目,使工业园区的工业销售产值突破100亿元。
自2002年以来,工业园区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利用自身的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冶炼、加工、建材、化工基地。随着工业园投资的集聚、现代化工业的集聚、优质产品的出口,推动了科技进步,提高了经济外向度,同时,增强了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逐渐成为了全省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撑点,带动整个青海经济并辐射整个青藏高原经济。
同时,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青海省的支柱产业,面临着生态转型问题。甘河工业园区作为青海省的重要有色金属加工基地,目前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及与之配套的环保设施等方面,整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尚存在较大差距。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针对甘河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提出构建甘河生态工业园区的对策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用循环经济理念建设甘河工业园区的必要性
1.生态工业园区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
生态工业园区是生态工业理论的一种实践,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我国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第三代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它通过工业园区内物流和能流的正确选择,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企业间的共生网络,对物质与能量进行优化,从而在区域内达到平衡,形成内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外部废物排放最小化的可持续地域经济发展综合体。区域内的企业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类似自然生态系统过程的工业生态系统,建立起工业共生和代谢关系,使自然资源在整个生态过程中进行闭路循环,有效地治理了工业污染,在根本、上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自然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生态工业园区建立起来的工业生态系统,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充分体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处理长期围绕人们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工业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2.生态工业园区具有明显的效益
生态工业园区的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共享,物流成本降低,形成了企业发展的资源综合优势,使生态工业园区在经济、环境、社会各方面取得明显的效益。在工业生态学的指导下,园区内形成一个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封闭体系,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料成为另一个的原料,有步骤地回收和利用了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副产品,从而解决了部分企业原材料和能源的来源问题,节省了企业处理废物的费用,使组成生态链的园区内企业增加了净利益,提高了园区的经济效益。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吸引了相关生态链的企业在园区内聚集建设,能增加当地的就业率和税收,提高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内资源和能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节约,生产废弃物排放的减少,使整个园区达到污染物的零排放或极小量排放,大大减轻了环境负荷,改善了人类生存环境。
因此,在甘河工业园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把甘河工业园区建设成生态工业园区,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青海省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1.锡铁山铅锌矿,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的源头
锡铁山铅锌矿是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大型综合性矿山企业,地处柴达木盆地。矿山自1986年投产以来,产品质量逐年提高,目前年采选矿石达150万吨,是全国大型采选冶炼联合企业。企业产品主要为铅精矿、锌精矿和硫精矿。以前,企业采选矿后的初级产品直接外销,尾矿废弃,产品附加值不高,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现。
为此,在甘河工业园,西部矿业成立了铅业、锌业分公司,对锡铁山的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锡铁山铅锌矿生产的部分铅精矿在这里深加工为粗铅和电铅。在粗铅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废气通过从瑞典引进的先进生产技术,回收含硫废弃物用于生产硫酸;而另一废弃物――水淬渣则提供给园区内的湟水水泥有限公司,用于生产高标号水泥;在电铅的生产中,铅渣回收用于提炼金、银等贵金属,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对环境的危害也大为降低。
鉴于锡铁山铅锌矿生产的锌精矿中,还含有金、银、铟、镉等各种有价金属、特别是金属铟等稀贵金属,公司在甘河工业园区内围绕锌冶炼生产系统,建立了一套综合、完善的稀有、稀贵金属回收生产工业体系。在这个系统中,物料循环利用,金属铟、金属镉、金、银等得到了有效回收,且没有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惟一的经过处理后的低铁渣销售给水泥厂做生产原料。
搞好矿山尾矿再利用是矿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过去,锡铁山铅锌矿选矿时,把产生的含硫尾矿作为废弃物处理。近年来,企业将其深加工为硫精矿,又将硫精矿提供给下游企业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生产硫酸,硫酸产品再向下游企业不断延伸。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
由此可见,甘河工业园区的建立,使锡铁山铅锌矿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产业链的延长和污染物的低排放,实现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企业自身实践循环经济的同时,不仅促进了柴达木循环经济区的建设,也形成了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产业链的重要一环。
2.甘河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主要产业链分析
在甘河工业园区以西部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下属的百河铝业公司、青海锌冶炼分公司、西部化肥有限责任公司、西部锌业公司、西部铅业公司等企业为主线,形成了锌、铅、铝加工为主的三大产业链。
产业链一:锡铁山锌矿一锌厂―锌锭―硫酸一化肥厂―水泥厂。
锡铁山选矿厂生产的锌精矿经过锌厂冶炼生产系统,得到产品锌锭,其副产品硫酸提供给西部化肥厂生产磷
肥,化肥厂产生的鳞石膏作为水泥厂的原料生产水泥。
产业链二:锡铁山铅矿―粗铅厂一电铅厂―铅锭;粗铅厂―硫酸―化肥厂―水泥;电铅厂―金银冶炼厂―金银。
锡铁山选矿厂生产的铅精矿经过粗铅厂再经过电铅厂,得到产品锌锭;粗铅厂的副产品硫酸提供给西部化肥厂生产磷肥,化肥厂产生的鳞石膏作为水泥厂的原料生产水泥;电铅厂产生的铅渣,提供给金银冶炼厂回收金银。
产业链三:煤―电一铝产业链。
围绕三大主体产业链及三大产业链之间的相互联系,还形成了众多的辅助产业链,如西部碳素厂的产品一阳极块,是百河铝业电解槽所用的预焙阳极;围绕锌冶炼生产系统,建立了一套综合完善的稀有金属回收生产体系,其中包括镉冶炼系统、硫酸锌生产系统、铟回收系统、金银回收系统和大窑铁渣磁选系统等。同时,随着园区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将会有更多的资源综合利用及有色金属深加工项目的入住园区,形成日益复杂的生态工业网。
三、建设甘河生态工业园区的对策和建议
1.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1)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的同时,要注重构建以清洁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的信息平台。通过对链接或耦合的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和宏观调控,实现园区内实时的环境监测监督、统一的资源调配、优化的生产布局、合理的工业引进和淘汰,从而为实现生态工业园区内生产、消费与还原的均衡机制提供从定性到定量的科学分析手段和技术支持。
(2)对园区内已存在的项目,建设重点是引进生态工业和循环经济理念,采用生命周期观点和生态设计方法,使产品生命周期中资源消耗最少、废物产生最小、易于拆卸回收,由此优化产品结构,并合理构建和完善产品链,从而提高资源效率,降低环境排放,为园区寻找新的增长点,促进园区的持续发展。
(3)对园区项目引进的工程中,建设重点是在完善已有生态工业链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生态工业网。同时要做好项目实施工作,实现园区内能流、物流的梯级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升区域内经济运行质量。
(4)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开展企业生态工业试点。通过借鉴国内外在实践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工业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省、市、园区建设经验,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以此为切入点,逐步在园区建成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推动园区生态工业的加速形成和良性互动发展。
2.积极开展有色金属产品产业链延伸科研工作
甘河工业园区作为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应积极开展其产品产业链的延伸研究,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内容包括;
(1)西部锌业
西部矿业锌事业部目前的主要产品有电锌、锌基合金、氧化锌、阴阳极板、电炉锌粉及硫酸。拟综合回收的金属主要包括:锌液净化除钴渣的钴回收,锌粉除镉渣中镉的回收,铟和锗的回收等。拟深加工前景看好的产品有:热镀锌基合金,鳞片状锌粉及四针氧化锌晶须等。应积极开展以上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2)西部铅业
西部矿业铅事业部目前的主要产品有电铅、金、银、硫酸等,但从长远来看,应加强新产品的研制,主要有免维护铅酸电池合金及其电极板的研制与生产。国内汽车产量很大,浙江、广东、福建等从国外购买大量电极板装配电池,可以考虑分两步走,第一步研制电极板,第二步研制电池。
(3)西部铝业 西部铝业现在只生产铝锭,同时因受高电价的影响,目前难以盈利。应在铝深加工方面开展科研工作。
3.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静脉产业技术研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1)加强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综合利用有色金属矿产,开展锡铁山镓、铟、锗等稀贵元素的回收工作。锡铁山铅锌矿床中除含铅、锌外,还含有一定比重的镓、铟、锗等稀贵元素,在回收铅锌精矿后,为有效利用矿产资源,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开发程度,开展镓、铟、锗等稀贵元素的回收是近几年的发展目标。
(2)进一步开发新材料、新工艺首先,应加大铜、铅、锌冶炼新工艺的开发和引进力度,加强盐湖锂、硼、镁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如锰酸锂、镁的复合材料、锌材料、铅合金材料等。其次,在建立生态工业园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园环保型工艺的研究开发,努力形成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链。最后,要通过形成资源多金属开发-冶炼-精深加工-新材料的产业链,并促进合金新材料向装备制造业延伸。
(3)重视静脉产业技术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我国虽然重视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并且有的废物资源化技术已经得到应用,但从总体上看,目前仍然处于低水平的资源综合利用阶段,缺乏系列化、配套化的废物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此外,由于废物资源化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类技术的发展。鉴于此,建议政府部门要重视和加大对以废物资源化技术为主的静脉产业技术的扶持力度:一是要引导企业、技术研究部门积极开展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二是要针对特定类型的废弃物,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部门联合开发循环利用技术;三是要对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技术给与专项经费支持,鼓励企业技术开发部门进行实证研究。
4.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
清洁生产是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人们思想和观念的一种转变,强调全过程(包括生产过程及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污染控制,是发展生态工业的重要一环。
在生态工业园发展过程中,不少园区很重视把上下游企业连在一起串成产业链,但对这条链上海一个企业产污、排污的控制重视不够,忽视了生产过程的污染控制。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所追求的是生态工业链每一个环节都是清洁的,其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都是很低的。因此,应大力开展清洁生产,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开展清洁生产,首先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不断提高企业领导层和职工对清洁生产内涵的认识,从而把清洁生产作为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形成共识共动,促进其深入开展。其次,清洁生产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正规的培训,掌握一定的技能方能指导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是搞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工作的基础。再次,各行各业的专家为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关键,能为企业提出最佳的清洁生产方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还可通过清洁生产审计、对开展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对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等手段深入促进清洁生产工作的开展。
5.在园区大力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活动
篇9
生态工业园,是以工业生态学原理、循环经济理念以及清洁生产要求为指导,以工业布局理论、产业集群理论、产业生态理论、城市化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为核心,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总量,过程中着力构建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和生态网,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循环体系,从而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区域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优美最终目标的一种固定区域。园区内,各个企业通过物流或者能流的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一个企业的副产品或生产废物在其他企业循环进行利用,从而实现设施共用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分配。
2生态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2.1生态工业园区分类
根据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指南,生态工业园区可分为行业类、综合类和静脉产业类三大类。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在该生态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很多是同行业的企业或者是行业相关性企业,这些同类型企业和相关性企业构成的共生系统,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通常以一个或者几个核心企业来进行物质或能量的相互转换;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通常是在经济技术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进行大力改造形成的具有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特点的生态工业园区,该园区内由很多不同行业的企业所组成;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是指园区内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或废物通过先进的技术将其转化为可以重新利用的资源或者产品,从而根本性的实现废物或副产品能够重复的运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这类生态工业园区的核心理念是降低环境污染为主,在园区内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化。
2.2综合生态工业园区相关特点
综合生态工业园在我国属于数量最多的生态工业园区,占据着主体的地位,也是我国生态产业发展中的典型特色标志,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54个,高新技术开发区53个,省、市级多达上千个,这些工业开发区中近8成都为综合生态工业园区。综合生态工业园区和其他两类园区相比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园区内产业类型更加丰富,产业链条的丰富性能够极大的弥补各个企业和行业的缺陷,从而更容易的形成产业链互补,进而根本性的实现了产业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产业格局,这更加有利于园区内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同时综合类的生态工业园区中在循环经济规划时强调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整体循序的方式是资源——产品——废物——可再生的资源——产品,这种集约式的循环模式替代了原有的资源——产品——废弃物不循环的方式,能够极大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2.3综合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体系构建
对于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来说,园区内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企业方面、园区方面和社会方面。企业方面,以企业内部清洁生产为主,在企业内部实现小循环,首先需要企业在日常的生产和经营过程中严格按照生态相关规范进行,在企业内部加强清洁生产管理和监督,从企业生产源头重视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资源充分的分配和配置并重复的使用,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再通过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以保护生态环境;园区方面,以工业代谢原理和共生原理建立起企业和企业间的物质中层循环,从而使园区内的各个企业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以及相互交换利用各自的副产品或生产废物,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共生循环组合,并在该基础上不断的对工业产品间的信息、能量、物质进行集成,不断的延长循环的链条,形成一个更大、更全面、更科学的循环体系;社会方面,在生态化工业园区内实现资源中层循环过后需要充分的将整个区域的经济和生态工业园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努力的探索适合当前社会经济背景,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不断的促进生态园区中经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全面发展。
3案例分析
3.1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简介
陕西省旬阳县位于秦巴山区,地处汉江中上游,是国家秦巴连片贫困带、主体功能区规划限制开发类和南水北调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加快发展需求迫切。旬阳县生态工业园区是陕西省政府2009年批准的全省首批重点建设的县域工业园区。园区毗邻县城以北,以旬河为主轴,曲水环绕,顺势而建八个工业小区,规划总面积17.8km2,其中可建设面积10km2。始终坚持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按照生态化、循环化的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工业园区化、资源循环化、产业集群化、人口城镇化发展路径,努力建设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烟草加工、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循环产业集群。2014年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20.6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产值69.1亿元,实现税收12.7亿元,就业10503人。园区呈现工业快速发展、产业配套发展、企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
3.2园区五大循环产业初具规模
按照一个小区布局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企业配套,上下游规模匹配、能源相互利用、产品互为转换、工艺上下对接、设施企业共享的模式,重点建设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烟草加工、水泥建材、生物制品五大循环产业。以大地复肥、中科纳米公司为龙头,5万吨锌焙砂、10万吨硫酸、3万吨纳米氧化锌、30吨铟锗回收等项目为载体,建成集铅锌矿采、选、冶和纳米材料与铟锗回收利用为一体的新型材料循环产业链,2014年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以旬阳10万亩优质烟叶基地为基础,以陕西中烟旬阳卷烟厂为龙头,依托烟厂整体技改,形成集烟叶种植、收购、复烤、贮存、陈化、制丝、卷制、副产品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烟草加工循环产业链。规划期末工业产值将突破50亿元,税收20亿元以上,建成西北最大的优质烟叶生产加工基地。以尧柏水泥公司为龙头,以西安中材公司、平安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宏德水泥制品有限公司、鼎升建材服务公司、平川护栏公司、旬阳百通运输公司等企业为配套。依托年产200万吨水泥生产、年产100万m3商品混凝土、年产10万米仿木护栏和年产20万m2渗水砖等项目,形成集石料加工、水泥生产、水泥制品、市场营销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建成陕南最大的水泥建材生产基地。以陕汽集团旬阳宝通公司为龙头,陕西亨通铸造公司、旬阳宝利机械公司、旬阳科通电线电缆公司、旬阳嘉丰铸造、旬阳长江驾校等企业和家庭配件加工园协作配套。重点建设5000辆专用车组配、100万件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100万件汽车排气管和20万千米电线电缆等项目,形成以旬阳铁矿原料为基础、以铸件、配件生产加工为主导,形成集铸造、合金、配件加工和汽车组装一条龙的装备制造循环产业链。以祝尔慷富硒食品、紫薇花卉、新森林、健兴魔芋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林下种药养禽产品仓储保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销售”为循环体系,按照“龙头企业+协会(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形成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生物制品循环产业链。
4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产业国际竞争力 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一、引言
正如波特教授所说,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可能在所有产业都具有竞争优势,而应集中在有限的几个。因此培养和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对于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关于城市产业发展的研究,主要是从建设导向机制、培育重点产业、构建产业集群等方面来展开的。例如,彭劲松(2005)提出加强区域产业导向机制和城镇规划的有机对接,与邻近城区联合构建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穆菁(2006)提出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张永庆和张冰(2005)认为需要加强政策的指导与法律法规的支持,规划协调好城市产业总体结构与空间布局,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型产业;段进和张勇强(2002)提出按照架、轴、棱、片4个空间层进行规划;还有作者提出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引导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课题组,2003);等等。在此,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背景出发,分析在此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将“政府”和“企业”因素同时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中;在此基础上探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进而以武汉市青山区为例来展开案例分析。
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
迄今为止,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以李嘉图模型为基础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有关比较优势和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是:“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交换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国家”,比较优势概念及其原理的表述却反而只有“国家”?这种不合逻辑的背后隐含的是比较优势原理的假设基础:(1)国际分工是产业间的水平分工;(2)产业的边界在国家边界内,一种产品的完整生产环节在一国内部,因此只须关心产品的交换;(3)企业的边界也在国家边界内,即企业国际活动主要通过国际贸易进行,而很少进行国际投资活动(刘林青、谭力文,2006)。应该说这些假设基础正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提出时的现实状况,也在逻辑上形成从国家到产业再到企业的包含关系,“企业”也就在比较优势理论中被“国家”所替代。
进入21世纪后,这些假设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国际分工正从过去产业间完整的产品生产分工向产品内部部件生产、产品增值过程分工、产品生产环节分工和产品要素分工等复合分工方式发展。如果说古典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当代国际分工的边界则是价值链,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成为国际分工深化的崭新结果(金芳,2003)。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形成使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大幅增加,结果是产业范围超越了国家边界。国家和企业都成为了全球价值链的行动者。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价值链中参与竞争的特征也越来越越明显,如国家与国家在吸引外资、获取战略性资源、协助本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等方面展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而全球价值链的形成导致产业活动在全球地理和功能性上分工进而形成产业集群,这也越发凸显国家的作用与此同时,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国家和企业这两个行动者的关系也变得复杂起来,如本国企业、本国企业在外国投资公司、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公司等。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如何评价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Kougt认为企业在实施全球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时应该同时考察国家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相互作用,这两种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战略中两个关键问题的答案:一是价值增值链将在哪里突破国家边界?二是企业应该将它们的资源集中在那些功能活动上?换言之,在国际竞争中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可区分为来自国家的和来自企业的(Bruce Kogut,1985)。为此,本研究认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至少应分为产业国家竞争力和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两个维度。
产业国家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价值链中,国家作为行动者参与竞争时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国家应像企业一样,介入到国际市场上的残酷竞争中,这似乎已经得到普遍地认同(张金昌,2001)。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Kogut指出价值链中不同活动的要素特性不同,如研究开发是人力资本密集的,基础制造则对劳动密集要求要高一些,等等;企业应该根据这种差异将不同的活动布局到具有该要素比较优势的国家去。这样的结果是,价值链的范围突破国家边界,不同的国家依据其要素禀赋汇集不同的价值增值活动而建立起弱连接。
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是指在全球价值链中,一国的民族企业参与竞争时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且集中体现为该国领导企业的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一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多种租金来源而获得,最终会反映在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两个方面;市场力量反映的是一国企业在与国际竞争对手竞争时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而领导力量反映的是一国企业在与供应商或购买者协调时所体现出来的竞争力。全球价值链中的行动者创造和获取各种租金赢得市场力量和领导力量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各种回报,如经济租金、控制权、在位权和社会就业等等。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表现为3种形式:在国内市场上同外国进口的产品进行间接竞争,与国内的外商投资企业进行直接竞争;通过出口产品同外国的企业进行间接竞争;到海外直接投资,进行生产销售,在国外市场上与外国企业进行直接竞争(张其仔,2003)。
产业企业竞争力与产业国家竞争力有很强的交互性。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资源集中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某个和几个环节上,或包括所有的环节而实现垂直整合;也可以利用各国的比较优势将活动布局在不同的地点以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同过去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不同,本研文将研究的焦点直接对准企业本身,考察不同类型企业的贡献和力量强弱。根据企业与所在国关系可以分为4类,即外国企业在本国的投资公司(I)、本国企业(II)、本国企业在外国的投资公司(III)和外国企业。产业国家竞争力的焦点是国家边界以内的企业,即I和II两部分;而产业(民族)企业竞争力的焦点是lI和
III两部分。
三、基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的城市经济发展模式
(一)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二维性
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二维性实际上表明“企业”和“政府”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只不过,在过去是由两个不同的学术领域同时研究着,且相互很少往来(Griffiths,1998)。
1、战略管理与价值链整合的程度。战略管理理论认为经济协调以及决策制定由价值链整合(以管理层级为特点)完成或者由市场完成(低价值链整合)。其实,早在科斯分析企业的性质时就表明企业内部是管理层级协调,否则就是市场协调;中间组织(比如网络)的出现,将管理层级的概念拓展到了企业之间。钱德勒追溯工业企业产生、发展和成长时就强调价值链整合的重要性。他认为产业成功需要对3个领域进行投资:一是有利于实现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生产设施;二是产品专有市场、分销系统以及采购系统;三是发展管理者和管理层级来控制前两种投资。价值链整合包括横向整合和纵向整合,其特点是企业(能够)运用管理层级有机地协调多个价值增值活动,能够将生产系统与组织能力有机结合。Griffiths(1998)等也认为价值链整合作为一种能力,是企业绩效和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变量;企业竞争力更多地来自其能够产生和利用机会的企业内部组合。价值链整合以管理层级协调为特色,与之相对的是市场协调。市场协调则表现为价值链环节的片段化。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价值链整合不是价值环节“量”的完整,而是价值链各环节之间高效率的无缝衔接;它既能表示单个企业可以使外部和内部价值活动实现无缝对接,同时能够对这些服务进行控制,并能不断地对其有效性与效率进行评估。显然,配套企业之间的价值链整合(产业链的整合)是单个企业价值链整合的土壤。
2、政治经济与政府影响程度。如前所述,政治经济学则围绕“政府”展开。政治经济学观点认为经济协调以及决策制定是通过政府参与完成或者由市场完成(低政府参与)。普遍地情况是,政府通过制定协调经济活动的机制来参与产业活动。在不确定环境下,政府的主要角色是通过塑造良好的氛围以帮助产业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Dobbin and Dowd,1997)。这是一种能够提高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应对产业变化和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动态能力。Lazonick(1984)在分析台湾、韩国、日本的经济发展时指出,政府对管理市场的举措是东亚与西方社会的不同要素之一,但是这种政策并不能保证持续地成功。当政府能够在主动考虑产业的发展形势基础上,预测产业发展前景,制定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提供相应的产业政策和行为则表明政府对该产业的参与度高。甚至,政府会涉足产业重要团体(尤其是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参与产业决策制定。
(二)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
以价值链整合程度和政府影响程度这两个因素为变量,建立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矩阵。根据企业主导程度的强弱和政府影响程度的强弱组合,构建了5种城市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政策驱动模式、龙头带动模式、特色集群模式、创新驱动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其中,培育和扶植产业发展是不同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
1、政策驱动模式。政府通过分析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区域的基础优势,识别产业发展的机遇,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激励区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驱动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政府的政策拉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这是一种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模式,其优势在于,对区域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要求相对较低,模式选择面临的进入壁垒较低,在政府相关制度供给高效率的前提下起步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一旦出现政府的决策失误,则可能造成大的损失,形成长远的危机。
2、龙头带动模式。城市的一些地区内往往坐落着一些大型的企业,围绕这些企业的产业链的延伸、服务而形成了大量的产业机会。这种模式往往存在于大型企业的周边地带。这类城区可以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优势、发达的市场优势和地区的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如果这类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明确定位、与所依托的企业协调发展,则可能会导致后劲不足。
3、创新驱动模式。随着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趋突出。城市的一些城区内聚集着高等院校、研发机构,而这些机构的投资及其科技成果扩散能够在周边地区形成创新驱动的产业群。政府通过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要素的区域集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产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创新驱动型产业发展模式突破了城区资源、资本、区位的制约,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成果驱动区域产业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4、特色集群模式。城市的一些城区在历史的产业布局、历史文化、区位特色等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可以借助城区的特色优势,通过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实现产业的专业化、集聚化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地区特色资源优势,以独特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其缺点是,如果本地区的特色优势被替代,则会导致产业经济的快速萧条。
5、模仿创新模式。在产业竞争力弱的情况下,跟踪产业先进水平,通过模仿创新维持生存与发展,乃至形成“后发优势”。模仿创新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模仿创新提升产业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投入低、风险小。但是也存在缺点,企业因为过于依赖模仿而丧失了自主创新能力,在面临重大技术变革时会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四、武汉市青山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案例研究
根据其前面总结出的城市经济发展的5种典型模式,本文对武汉市青山区的发展模式进行初步的总结,基本内容如下。
(一)青山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1、钢铁、石化、造船产业的大型企业云集。钢铁、石化、环保、船舶等主导产业在青山地区产业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优势产业已经形成了较大的规模,而且目前的发展态势良好。这些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有利于集中力量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从而使相关产品和技术在全国同行业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和较强的竞争力。
2、环保技术研发机构成果多、实力强。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示范园区位于青山区东北部,从事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05家,基本形成了以三大科研院所为技术主导,以大中型企业为市场依托,以环保骨干企业为支撑,以城市垃圾处理、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环保产品开发、环保工程建设
等领域为特色的环保产业体系。以青山国家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主体,包括武汉华创源科技企业孵化器、光大科技楼、青山环保火炬大厦,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各个专业服务机构,构成了青山环保产业孵化基地。研发机构的技术支撑和孵化基地的资源和环境支撑,为环保产业在青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3、拥有独特的交通、产业等区位优势。“十一五”期间,随着天兴洲长江公铁两用大桥、阳逻长江大桥、罗家港大桥、京广高速客运专线武汉站四大交通工程的建设,青山地区将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人流、物流、信息流更加密集,辐射功能更强,区位格局将发生历史性变化。“桥、站、路”建设为科技引导青山现代服务业兴起,提升地区产业结构带来难得的机遇。这将有利于青山地区进一步改善区位环境,为科技与制造业的开放发展、新型服务业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二)青山区产业发展模式及其内容
依托青山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优势,应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实证研究青山区城区产业发展的3种主要模式。
1、以龙头辐射模式理念延伸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城区工业要具有竞争力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青山作为制造业基地,发挥其比较优势――大企业优势,根据市场需求,立足现有产业,遵循产业发展的规律,延伸上下游产业链。近些年来,依托武钢、武石化的“三废资源”,青山区先后诞生了春笋集团、武钢粉末;台金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固废物再利用的环保企业,成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依托大企业优势,根据“培育大市场、促进大流通、搞好大服务”发展思路,发展研发、物流、仓储、运输、会展等生产业,与武钢、石化等大企业形成良性互动,既服务了大企业,也促进青山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为此,首先应不断巩固钢铁、石化产业的支柱地位,并充分利用钢铁、石化企业的集聚和拉动效应,引进更多的相关产业,推进武钢、武汉石化等重点配套项目建设,力争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经济优势。包括支持武钢把青山本部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冷轧硅钢片生产基地和全国汽车板材生产基地;支持武石化800万吨炼油改造、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打造化工产业基地;支持四六一、四七一厂、青山船厂等企业研发核心技术把握船舶工业快速成长的大好时机,发展船舶及成套设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业,打造船舶生产出口基地。其次,应鼓励和引导武钢、武石化和青山船厂等龙头企业积极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促进区域产业技术改造与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再则,应以武钢、武石化和青山船厂为依托,建立生态产业园,在大工业发展上走出一条新路。园区通过共享资源、延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引进关键链接项目,实现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和区域整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最后,应大力发展产业的循环经济,构建相互扣合的产业链和开放式的大循环圈,打造共赢共荣的价值链和与环境友好的生态链。延长产业上下游链条,建立和上下游企业的生产链网,开发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新流程,实现生产资源的链式循环,形成不同企业之间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过程中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料,达到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完成物质的反复循环流动。
2、以创新驱动模式理念发展环保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全国环保产业核心基地的基础优势,以创新驱动模式理念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包括以政策创新做大循环产业项目,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产业创新构筑循环经济企业集群。
武钢、武汉石化等企业均为资源依赖型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法律规范、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公众参与”的原则。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企业作为构筑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环境友好、技术跨越相结合的原则,先节约、后开源,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理念改善生产流程,实现最优化生产、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尽可能小的环境污染。要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其次要通过创新来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特别要攻克废弃物再利用的技术瓶颈,延长和拓展产品链,将污染物尽可能的在生产企业内转变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最后要完善循环经济产品链,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从各个环节变废为宝,形成循环经济的产品链和产品网,用效益较大的产品收益来弥补收益小甚至没有净收益项目,整体上能够取得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从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看,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用优惠政策帮助企业降低利用废弃物加工成产品的费用。
- 上一篇:内科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 下一篇:电力电子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