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实例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循环经济的实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循环经济的实例

篇1

[关键词]塑料垃圾;影响;治理方式

一、塑料垃圾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塑料污染给更大范围的生态系统产品和功能带来的潜在影响,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比较典型的海洋垃圾类型有:大型废旧渔具,瓶子、塑料袋和其他消费性产品。然而,通过拖网捕捞方式收集的海洋垃圾中大部分是细小颗粒或微型塑料。这些微小颗粒可以携带大量污染物质,且包含着多种潜在的毒性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就可以通过海洋垃圾而进入海底环境,对海洋生物存在有害影响。

渔业、交通业、旅游业、政府和地方团体的经济和财政都会受到海洋垃圾的不利影响。据报道,APEC地区每年由于海洋垃圾给渔业、船舶运输业和旅游业带来1.265亿美元的损失。最近一项报告也显示,苏格兰渔业每年因此损失16亿美元,相当于整个渔业收入的5%。水产养殖业也受到影响。

海洋垃圾也是航海业的主要危险源,在海岸船舶救助活动中不断攀升的救助实例说明,垃圾足能够威胁螺旋桨正常运转。更深一步的考虑是,海洋垃圾会带来美学价值的破坏。垃圾会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感知力,结果导致旅游业收入下降。

二、如何解决塑料垃圾问题:循环经济的范式

一提到海洋中垃圾问题时,一个重要的挑战就是如何扩大管理措施的范围而不仅限于改变废物管理实践。目前占主导地位的是“末端处置”,而不是预防为主。每个区域采用的常用做法都有所不同,但基本都包括对倾倒垃圾行为的教育,完善海岸垃圾罐条款的“3R”环节,港口设置船源垃圾回收设施,以及频繁的海岸和海洋清理活动。塑料企业比较支持这种“抛弃型”消费方式,教育和循环法可以作为一个解决方法。但是这些方法还是适合于那些具有经济资源、经济规模更加易于实施高成本计划的发达国家。鉴于塑料废物总量在全球和区域都在持续增长,那么很明显,一种范式的转变在解决这类全球问题时变得越来越紧迫。

从“生命周期循环”的角度来看,从生产到单纯短期使用阶段,再到废物处置的资源使用这样一个轨迹,是废物积聚的一个最根本原因。因此,尽管塑料具备耐用性、应用广泛性等有限,一项最近的对工业上使用的不同种类物质进行的“生命周期”分析中指出,塑料与其他化石燃料和生物物质一样,会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垃圾来源问题上,应该认识到海洋垃圾不仅仅是一个废物管理问题,这很重要。如此来看,通过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方法来解决海洋塑料垃圾问题是探索“绿色经济”内涵的潜在根据之一,该方法会促进单位经济产量所用资源最少,降低资源和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运用到塑料上,这就意味着促进经济结构的改变,降低塑料的消费,增加“环境友好型”物质的生产,提高再循环再利用率,促进选择新技术新产品,创造一个条件供给的环境,如能力建设,新法律和标准的实施等。这些收益只有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才能感受到。

通过合作,可以帮助认识塑料产品的优点,比如包括那些与减少环境影响相关的合作。同时,减少海洋垃圾中塑料的数量问题也是挑战之一。在解决塑料垃圾问题上,同时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直接原因,如乱扔垃圾、不适当的废物管理;二是终极原因,这一原因所生产或交易的物质类型和数量关系更为密切。特别是在把物质仅做单一使用,短时使用的情况下,能够产生长远的可持续的环境影响。例如,塑料在发达国家经常被设计用来单独使用,而很少考虑垃圾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海岸旅游业会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会给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带来不同的结果,因为他们缺少废物一体化管理的资金和基础设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应该考虑到物质从生产到废弃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在该产品已经报废的时候才考虑。因此,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废弃的整个过程中,对材料的“减少、再利用和再循环”不能仅仅体现可持续性,还要直接减少需要处置废物的总量,以此来减少该废物成为海洋垃圾的可能。

三、区域层面下的垃圾循环利用

从联合国区域海洋报告的说明中明显可以看出,海洋垃圾问题以区域为基础发生变化。同样,解决方法也应因区域而定。

一个比较恰当的切入点应该是,确定关于海洋垃圾具体类型(如消费废物、工业废物和包装)。确定依据很重要,来自于与垃圾相关的供应环节的所有步骤:比如它们在哪里?有多少?什么目的?如何达到首要目的?使用期限和用尽后地方会如何处置等。这种努力应该基于对易受影响地区观念和优先事项问题的考虑。接下来就是把供应环节的所有主要参与人召集到一起,组织一次有说服力的对话交流,旨在确定减少垃圾聚集的方法。这是一个“少生产废物”的办法,成为废物的物质需求减少,或利用更好地处置废物的方法来防止积聚。之后再通过执行一系列政策,如公共意识,发展激励机制和法规,来促进及时、长期的措施实施。最后,通过监测海洋垃圾范围的变化和个体执行政策和行动计划的有效性评价,来衡量成功与否。

由于垃圾存在于国家管辖权以外的公海区域,很难追溯起供应源头,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首先来关注“末端管理”方法,如开展清理垃圾,同时进行教育活动,这些比较现实可行的做法。长远来看,区域内近海水域垃圾输入量的减少也可以降低垃圾进入公海的总量。由于抽样数据正在不断表明,来自不同海岸的物质是如何在海洋适当位置形成垃圾的,那么“区域方法”为确定行动的优先权和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

本文由(海洋垃圾污染之国际治理的范式转变)项目资助,项目编号(HXS20141153)

参考文献:

[1]赵勇胜.固体废物处理及污染的控制与 治理.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2]张原.塑料垃圾污染:海洋的灾难.生态

经济,2015年第2期.

[3]马成恩.齐抓共管,防治海洋垃圾污染. 环境保护,2008年第10期.

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激励相容;利益共生

引言

以“资源—产品—废弃—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的循环经济,是集约化的增长模式,能够克服以“资源—产品—废弃”为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所导致的诸多问题,比如,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污染、垃圾废弃物的排放等。近些年来,随着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人类逐步意识到要改变以往的增长模式,应该将经济活动纳入到循环经济模式下。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纷纷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来构建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经济社会,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经济增长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

固然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为了取得发展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资源的消耗与环境的破坏,造成了对资源和环境的沉重压力,激化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言: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能带来灾难[1]。高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逐渐增加,从1995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363亿元[2]257;同时新的污染在旧的污染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就迅速增加,如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生产和广泛应用中产生的硫酸盐、硝酸盐等污染物[2]261。经济快速增长进程中的生态危机,唤醒了我们的危机与警觉,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克服人对自然界的破坏性,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历史的统一,选择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无疑是必要的,唯有此才有可能践行“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3]。

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术研究者都纷纷强调循环经济模式所能够带来的好处,比如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但是不难发现,循环经济在中国的推进仍然不尽如人意,法律法规规定的生态型经济行为仍然难以有效落实、监督机制不健全,统一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仍尚未出台,地方政府继续热衷于gdp。循环经济在中国之所以距离成熟期尚远,是因为没有有效地解决激励相容问题。

一、以激励相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发展模式的演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制度变迁的过程。若要实现因制度变迁所设定的绩效,就应当发挥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利益实现的可能性。否则,冲突式的过程会影响绩效的可获得性。途径与方式的选择影响到问题的解决,能否实现把激励搞对是解决诸多问题的关键症结。循环经济作为时代中的人类对发展模式反思的思想,其推进应当遵循利益激励相容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地构建循环型社会。

(一)解决好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为了降低经济发展的代价,以低代价谋得高的经济效益,当然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循环经济模式固然是解决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方式,但是其终极目标还是为了发展,环境保护必须能够较传统的增长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否则就缺乏足够的动力促使各主体去践行循环经济模式。中国长期以来在分权体制下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标准就是gdp,如果让地方政府因为实践循环经济模式而看不到发展绩效的可获得性,就会让地方官员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应当改变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考核机制,走出物质gdp,步入绿色gdp;改变经济发展的单一经济增长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目标。以协调方式促进利益的相容性,激励地方政府主动地追求人与自然关系的建设性而非破坏性。

(二)处理好成本与收益的关系

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的解释,要实现利润最大化,要么是成本既定下的产量最大化,要么是产量既定下的成本最小化。循环经济模式的选择不可避免地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与收益的冲突,能够阻碍循环经济的践行。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相比,循环经济模式使企业的成本显著增加,使得企业在有限的经营周期内减少了利润空间。如何创造出成本与利益的共生,是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关键。特别是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新建企业(增量企业)因为遵循循环经济的原则而选择“管端预防”,门槛的抬高无疑增加了经营成本;而原有企业(存量企业)虽然因污染和废弃物处置的设立而选择“末端治理”,但是新建企业更高的运行成本,容易造成新旧企业利益分割的不平等,导致在完全利润导向的机制下,产生逆向选择,淘汰新企业[4]。这种劣币驱逐良币式的竞争显然是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因此,必须权衡处理好经营成本和社会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借助有效的财政制度来实

现成本与利益的协调。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5]。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6]。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2]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3.

[4]刘学敏,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j],经济纵横,2005,(7):15-17.

[5]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经营战略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221

为满足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近年来我国煤炭资源的需求和使用量不断提升,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开采过程造成的污染问题开始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1循环经济的内涵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能源的利用上主要体现为“高耗费、低利用、重污染”,循环型经济在资源能源的利用上主要体现为“低耗费、高利用、低污染”。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循环型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系统概念,循环具体指的是在特定的系统内部展开运动的过程,循环经济的运作系统是由资源、技术与人才等要素组成的一个大系统。新型的经济概念,在经济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各个要素,不但要构建资本与劳力的循环系统,还要构建资源的循环系统。新型的价值概念,在开采、使用资源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修复与维护,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重新理解以往以为是废物的可循环利用资源的内在价值,从而展开二次利用,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新型的生产概念,在工业化生产的过程中,不管是选择材料、设计产品、规划操作流程,还是处理废弃物料,原则上都要求进行清洁性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投入,最大可能地延长煤炭产品的使用期限,最大努力地降低废弃物排放。

2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1)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煤炭企业的能源利用率。过去我国粗放式的煤炭开采方式对资源依赖度极高,不仅增加了我国能源压力,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破坏。而循环经济强调减少污染、清洁生产、废物再利用,这也是提高煤炭企业能力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促进煤炭企业经济增长转型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过去我国煤炭企业产能的扩大一味地依赖能源、人力和资金投入的增加,而忽视了企业管理、设备技术升级、人力资本培训等其他方面的投入。这使得企业长此以来缺乏制度机制上的创新,发展模式陈旧,技术设备落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而循环经济要求企业运用先进的节能、清洁、再利用等生产技术,实现高利用、低排放的目标。因而,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推动企业不断引入和学习国内外先进开采技术和设备,逐步改革企业经济增长模式,培养独立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经营战略选择

1)开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为较好应对煤炭企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企业必须加大各类新技术的引入与应用力度,如引入和开发洁净煤技术,由此即可保证煤炭企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产业迈进,企业的耗能和排放均可得到较好控制,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也能够实现长足提升。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煤炭企业必须保证工业化生态效应的最大化发挥,煤炭相关的资源发展产业应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以此形成能源可循环使用的产业链条,煤炭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即可获得有力支持。

2)进一步拓展产业链条。作为产业集聚化的具体表现,产业链条的拓展可保证煤炭企业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因此企业应以煤炭产业区域工业化发展作为基础,以此推动产业链条的进一步拓展。具体来说,煤炭企业需以煤炭资源洗选为根本、以资源洁净燃烧为中心,以此真正實现煤炭资源的优化与转化,以煤炭资源为中心产业链条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可由此得到保障,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使用也能够顺利实现。

3)坚守环境保护职能。煤炭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的环境保护责任,并合理应用经济措施实现环境的保护。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可结合实际构建环境责任机制,并基于区块划分将环保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岗位,由此企业全体员工均可参与到环境与生态保护的工作中。同时,煤炭企业还应探索煤炭资源的开发补偿与环境补偿机制,真正践行“破坏者恢复、利用者补偿、开发者保护”原则,通过应用市场调控和价格杠杆,即可实现最优化的煤炭资源配置,环境保护也能够获得更为有力支持。

4)制定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煤炭企业通过制定可循环型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利用煤资源的产业标准、重点资源能耗行业的节约设计标准以及煤炭资源再次利用的品牌标识标准等促进可循环型经济的煤炭企业发展规范与标准,强化煤炭企业的环保执法检查与监督力度,逐渐把可循环型经济发展推入法制化道路。

4核算形式选择

1)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煤炭企业应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并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由此实现会计学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建立绿色会计制度。绿色会计制度可用于分析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及资源消费三者关系,并通过确认、计量、分析、报告的会计处理明确煤炭企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管理工作开展可由此获得有力支持,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与管理效益可由此明确。

2)建立绿色审计机制。为解决传统会计处理方式下煤炭企业存在的核算失真问题,绿色审计机制的建立必须得到重视,由于绿色审计能够将环境、能源、资源纳入审计范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得到较好保障。绿色会计核算需严格遵循合法性、公允性、真实性原则,煤炭企业也需要重点推广绿色审计机制,以此按照企业先行环境保护资料即可明确其经济行为的效益性、真实性以及合法性,配合检查、监督与意见发表,煤炭企业绿色经济责任便可得到直观评价,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投入的准确判断、发展新机遇的掌握均可得到绿色审计机制的有力支持。

5制度体制选择

1)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煤炭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制度,通过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循环型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并在自身发展制度和战略规划编制中结合循环经济理念,煤炭企业即可通过完整系统的工程理论明确循序经济视角下自身的发展原则、方法、目标,循环经济发展可由此大幅深化。

2)构建循环经济教育培训制度。为提高员工的创造性、自觉性、主动性,煤炭企业应加强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同时结合煤炭产业发展规划为方向,即可更好践行循环经济要求,有效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培训制度,煤炭企业即可保证所有员工均能够较为正确、深入的理解循环经济发展概念。

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 燃煤电厂 环境成本 资源成本对策

一、循环经济及其特点

所谓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基于生态效率理念基础,循环经济要求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遵循“3R”的运作原则,即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再循环或资源化(recycling)原则。“减量化原则”是循环经济的第一法则,旨在避免和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和能源流量,体现了把预防废物产生作为根本目标的思想,这一原则要求在生产领域尽量减少原料使用量;“再利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方法,要求通过反复使用,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使用效率,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资源化原则”是输出端方法,即将无法再利用的物品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从而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与循环经济相比,传统的经济活动是由“资源――产品――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是一种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把资源最终变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模式是利用生态学规律,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流动构成的生产过程。这是一种循环发展模式,其本质就是不断追求用最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燃煤电厂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必然性

1、燃煤发电企业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

我国电力工业的供电煤耗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每千瓦时约高60克;平均装机耗水率也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50%。我省火力发电产生的灰渣约占全国的70%,烟尘排放占工业排放的33%,二氧化硫排放占工业排放的56%。目前二氧化硫污染产生的酸雨已危害着30%的国土面积,仅农林业的损失就高达每年220亿元。火电厂每生产1千千瓦时的电力,相应产生6.2千克的硫氧化物和2.1千克的氮氧化物,而我国目前仅有少数机组采用了低NOx燃烧技术。如果在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大气环境得不到有效的治理,到2020年,城市中受到污染的人口将达到4.9亿人,占同期全国总人口的1/3;因污染而早亡的人口将达到55万人,相应的经济损失为410亿元。

燃煤发电还产生大量的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粉煤灰占用大量土地、耗用资金,还会严重污染水质、大气,危害人体健康。为把粉煤灰输送到堆放场,燃煤电厂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金专门设置输送管道,以水冲湿排方式输送,浪费大量的水资源,加大了企业的发电成本。

2、燃煤电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我国现阶段以煤电为主体的电力发展是以可持续发展力的透支为代价的。传统的高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煤电发展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要求背道而驰,影响了燃煤电厂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成为燃煤电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随着我国电力供应的逐步宽松以及国家对节能降耗的重视,我国开始加大力度调整火力发电行业的结构。“十一五”期间的火电电源建设,将体现资源优化配置,火电行业整体效益将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对于燃煤电厂来说,效益还将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要想在“十一五”调整格局中顺利过关,在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

三、燃煤电厂建立循环经济模式的具体措施

1、基于循环经济减量化的原则应采取的措施

(1)开发时期科学规划。①提高效能。加强燃煤发电厂的设计优化,优先采用技术先进的超临界、超超临界机组,更多地采用大容量、高参数能源转换效率的机组;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行热电联产以及热电冷联产,以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将节能降耗提效的管理关口前移。②控制污染。新建燃煤发电要采用新技术,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加强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③节水节地。在北方地区火电厂的开发建设中,要立足推广应用空冷机组;利用城市中水作为火电厂循环水源;采用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开发建设海边电厂,采用海水冷却和海水淡化技术;积极推广应用电厂节水技术,包括高浓缩倍数工况下的循环冷却水处理技术,直流水改循环水技术,浓浆成套输灰技术,干除灰/渣技术,污水回用、凝结水回用技术,脱硫系统节水技术,冷却塔节水技术等,降低火电厂耗水率,促进燃煤发电的可持续发展。节地方面,在设计环节上下功夫,提高设备布置的紧凑性,千方百计减少脱硫系统、空冷机组,锅炉及辅机系统(风机、磨煤机)的占地,切实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2)生产时期降低煤耗。坚持搞好煤源调查,严把进煤质量关,调运经济低污煤进厂;加强劣质无烟煤燃烧特性分析,实行混煤掺烧,提高煤粉细度;加强燃烧调整,加强电厂煤场管理,大力降低入厂、入炉煤热值差,降低供电煤耗。另外,转化加工煤炭提高燃煤效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煤炭进行筛分、洗选、煤型成型、焦化等物理转化,对煤炭进行气化、液化、水煤浆技术等化学转化;进行研发,把煤炭的气化和液化作为远期技术储备。在输送过程中,提高输送效率,减少输送成本及占地的影响。

2、基于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1)机组改造节能。对投产20年以上或装机容量10万千瓦以下的电厂,限期关停;加大高能耗机组的改造投入力度,推广成熟实用有效的技术(如等离子点火等),对于供电煤耗高于节能环保型燃煤发电厂基准值20克/千瓦时的机组要进行停机改造;加强对供电煤耗、厂用电率超过节能环保型燃煤发电厂基准值的企业及机组的管理,关停供电煤耗高于基准值10克/千瓦时的机组和厂用电率高于基准值0.5个百分点的机组;积极开展发电企业对标工作,加强电厂优化运行及检修管理,充分挖掘内部节能潜力,千方百计降低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能耗指标。

(2)强化减排监控。安装烟气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并正常投入运行。严格落实2006年初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4年年底前投运的二氧化硫排放超标的燃煤电厂,应在2010年底前安装脱硫设施;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开展试点示范。另外,要鼓励使用先进的低NOx燃烧技术,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3)废水综合利用。①制定完整的水务管理制度,建立水量和水质平衡图,并相应建设完整的水回收系统。通过处理回收电厂各种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作为冷却塔循环水补充水源,返回到下一级循环水系统再利用,水质较差的用于调湿灰用水,冲灰、煤场喷淋用水等。对于采用循环冷却的电厂,经全厂水系统整改后,水的重复利用率可达到95%以上,有的电厂可以实现“零排放”。②引用开放式冷却系统的温排水承建电厂尾水电站,开发温水池、高效农业、温水水产养殖。利用温排水、排汽建立蔬菜大棚和快繁中心、畜牧养殖业,并以此为基础,延伸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冷藏、物流、游泳健身等相关产业链条,实现特色温水农业产业化。③对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标准的城市生活污水,经再生后可供发电厂冷却系统使用或进一步除盐处理后作为机组补给水源,是北方缺水地区循环经济节水的一个有效途径。

(4)粉煤灰开发应用。根据我国灰渣的综合利用方向,结合各地区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粉煤灰综合利用方案。可以用于生产建材(如水泥工业、混凝土掺和料、各种粉煤灰砖等)、建筑工程、筑路、充填矿井、煤矿塌陷区、改良土壤,在农业上用于生产高效化肥、灰场复土造地等;用于工程回填;从其中分选空心微珠(可用于塑料和橡胶制品填料、耐火材料、人造大理石的主要填充料等);对于一些特殊粉煤灰,还可以冶炼铝硅合金或回收有用金属进行高附加值的利用等;用作吸附、过滤等功能材料等。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不仅能节约资源、改善环境,而且还可以减少灰场库容,可节约大量的灰场建筑投资费用。

(5)脱硫副产品利用。目前烟气脱硫装置中80%以上是湿法脱硫技术,其中以石灰或石灰石-石膏湿式脱硫系统为主流。从脱硫石膏的品质、国内外综合利用的实践看,脱硫石膏可以用于水泥及其它建材制品、土壤改良等领域。

(6)扬尘治理及场地改良。在储煤场装设喷淋设施、定时喷水,春季大风季节应增加喷水次数;对灰场采用水力输灰、蓄水运行,同时注意周边地面的植被保护。灰场储蓄运行后,要强化泄洪防洪措施,避免特大暴雨时溢坝垮坝危险。为了做到持续利用,在灰场采用蓄水运行方式服务期满后,要实行复土造林、复土还田。

四、燃煤电厂发展循环经济应注意的问题

1、吃透政策,与时俱进

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燃煤电厂有关的节能减排、治理污染的政策。作为节能降耗减排的具体实施者,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带来的资金和其他优惠,发挥环境、经济和资源的综合效益,在节能减排达标的同时实现燃煤电厂的跨越式发展。

2、依靠科技,自主创新

循环经济在我国起步较晚,循环经济链的涉及面广,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关联密切,引进的国外技术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因而尽快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

3、注重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整性

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经济,目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因此,企业要以国家规划为指导,因地制宜,挖掘并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升煤电企业的绿色产业水平,实现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2007-2008年中国火力发电行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中国咨询投资网。

[2] 曾培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门户网。

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 实践模式

进入21世纪以后,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大趋势,成为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然途径。循环经济理论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理论,是资源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型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模式和操作路径,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循环经济是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据有关专家考证,“循环经济”一词,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波尔丁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物质不断循环利用为基础、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有重大区别。

传统经济模式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处理模式是,人类从自然中高强度开采和利用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开放式经济过程。对资源的利用表现为“三高一低”,即资源的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意味着创造的财富越多,消耗的资源就越多,产生的废弃物也就越多,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就越大。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以及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较强,所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凸显。但是后来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人类对资源的暴殄天物式的攫取,使人类拥有的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同时,也使人类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生产排放的废弃物也不会对环境产生什么危害。由于对资源、环境容量有限性认识不足,为此,人类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等,使人类自身生存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遭到大自然无声而有力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循环经济模式,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目标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用较少的资源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就是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污染物的排放。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使用过程,目标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其过早地成为垃圾。对制造商和生产者而言,应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实现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对消费而言,应采取过程延续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产品使用方式和次数,扩大产品的用途。资源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目标是能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废品的回收利用和废物的综合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资源化能够减少垃圾的产生,制成使用能源较少的新产品。也就是说循环经济减少进入生产流程的物质量、以不同方式反复利用某种物品和废弃物,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在这种循环流程中,实现了从“排除废物”到“净化环境”到“利用废物”的过程,从而达到了“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废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是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达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局面,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世纪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我国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良性循环,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必然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稀缺的根本出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资源紧缺状况将长期存在。我国资源禀赋较差,从总量上来看,中国的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人均资源占有量只居世界第五十三位,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一半。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然是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我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测算,每创造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我国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值的3~4倍。并且,我国资源利用率也不高,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为33%。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承载了越来越重的资源、能源压力,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如果继续按照传统的高开采、高消耗的方式使用资源,是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的。所以,我国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才能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充分实现各类资源的内在价值,从根本上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严重局面。

2.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治本之策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仅是缓解资源稀缺问题,更重要的是为了建设生态文明。在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中,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既面临着资源供给的压力,又面临着环境污染的挑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据中国科学院测算,2003年,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全国GDP的15%;因能源消耗过快引起的环境污染加剧,2004年,我国用煤19.5亿吨,CO2的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SO2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酸雨面积达30%~40%。循环经济的初端治理模式,是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输出端的治理模式是对排放的废弃物和污染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治理。循环经济的这种治理模式,在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资源的同时,加强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大降低了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有害影响。所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从而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治本之策。

3.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要实现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四个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和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我国继续按照传统经济模式发展经济,不仅无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目标,由于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物质文明的目标也难以实现。所以,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资源,循环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消耗,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加快结构优化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模式,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的实践。发展循环经济的现实途径是:

1.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和广泛参与行为。为此,要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加大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力度,使社会公众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事关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公众支持和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通过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整体素质,提倡合理消费,反对奢侈浪费,鼓励耐久产品的反复使用,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节约资源、爱护环境、创建绿色家园作为一种自觉行动,营造节约、环保和循环的经济文明。

2.完善我国法律制度

根据依法治国的要求和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我国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障循环经济在法制化、规范化的框架下健康发展。我国已制定了若干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但从总体上看,法制建设还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目前,在加快做好《循环经济法》立法工作的同时,还应着手制定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废旧家电回收处理、机电产品绿色再制造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律支撑的同时,还要强化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以保证已出台的有关法律法规得以贯彻执行,将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3.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要依靠法律等强制性手段作保障,还必须强调科学技术的核心作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资源、环境对经济的发展的制约,主要是由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落后。目前我国关键技术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三分之二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2000年我国科技竞争力仅列世界第二十八位,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没有先进技术,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和环境目标将难以实现。所以,要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现有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有普遍推广意义的先进适用技术,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充分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2]王朝全:《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J].社会科学研究,2007,(4):34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

1.循环经济的形成

循环经济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可持续发展又是建立在生态、社会及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这也要求了循环经济必须从生态、社会及经济这三个方面来提供理论基础。

1.1生态规模的选择。生态经济是循环经济的本质,这也就是说循环经济的根本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工业化的今天,人力资源已经不再短缺,相对而言,自然资源已经成为稀缺资源,这样经济增长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较大,循环经济则是研究如何在自然资源影响下的经济增长。生态规模具体是指人均可使用的资源数乘积度量。它主要是说人均财富在满足自身的基本需求时能保证最小化的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就是说可持续的人均资源消耗及排放必须要小于国家的生态承载能力。而生态规模有最佳规模与最大规模两种,最佳规模则是评价生态规模的第一原则。

1.2经济效率的选择。经济的发展受技术及资源的影响非常大,因此,人类的需求必须在满足技术及资源的条件下才能考虑到经济效率。在工业化时代,为了发展经济,必须要进行技术创新来降低劳动力成本,进而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技术创新并没有节约自然成本,导致自然生产率其实没有多少实质的提高。循环经济的指标还包括了生态效率的提高,生态效率可以体现出经济增长的价值量与资源环境消耗量的比值。生态效率具有这两方面的意义:1.2.1提高生态效率能够使单位经济产出的物质强度降低;1.2.2在经济发展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及自然资源的消耗。生态效率的指标由输入端及输出端来进行划分。输入端主要是指自然资源的生产效率;输出端则是指环境生产效率,主要是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对生态效率的计算就能获得我们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时的生态效率情况。

1.3生态规模下的社会分布。经济效率主要是对资源的配置进行考虑,考虑资源在不同产品生产时如何进行分配。但是社会工作则是考虑的产品如何进行社会分配,如何在不同的人群中间来分配。

2.循环经济的概念

循环经济是指将经济活动组成成一个自然资源到产品,然后从产品再到再生资源的一个过程,它能够将物质及资源能在经济循环的工程中形成最合理的利用,把经济发展对环境及资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循环经济主要是要进行资源资产以及污染管理,它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以最小的输入获得最大的利用,并且要产生最小的污染。循环经济主要有以下的三种模式:

2.1起步模式;它是指从末端的治理到废物循环,通过技术手段将生产及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及垃圾进行回收再利用。

2.2深化模式;它是指废物循环到产品循环的一个过程,我们将废弃物循环再利用后,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来降低物质的消耗,实现了规模控制。

2.3目标模式;它是指从产品经济发展到服务经济,当前,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就是要将工业化的形式向服务经济时展。

3.市场经济下的循环经济

我们国家实施循环经济,必须要有配套的战略创新、科技创新以及体制创新,这也使得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的发达国家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

3.1战略创新。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压力,这也要求国家的经济发展必须站在减物质化的战略发展,这是与我们国情相符合的发展方向。我们国家在2020年要实现小康社会,这也要求国家的必须要满足供应规模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2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需要技术更新来提高资源的生产效率,主要是对生产环节进行调整,同时要进行结构强化来实现。而提高资源的技术生产率需要下面的四个阶段来实现:3.2.1过程创新;同一种商品的生产过程更加合理。3.2.2产品创新;通过几刷更新来降低生产成本。3.2.3替代产品;通过不同种类的产品来为人民提供相同用途的服务。3.2.4系统创新;它主要是指通过结构的变革来实现产品经济转换为功能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科技创新才能更好的调节发展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3制度选择。我国的循环经济的实施主要强调的是政府作用,忽视了制度的作用。政府制定的循环经济规划很难被市场经济来接受,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单一政府主体的形式,通过市场、政府及企业等联合机制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在实施时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措施:3.3.1制定法规标准来改进以为的政府管理形式;3.3.2以市场为基础进行环境管理;3.3.3推动更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管理过程中来。总结我们国家的循环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启发,但是我们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循环经济也必将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赫尔曼.E.戴利等编,马杰等译.《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诸大建,朱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66.

篇7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代表性(典型性)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度的仿真性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综合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时效性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的实施

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规划编制;实践

Abstract:The core conceptions of circular economy such as“Reduce、Reuse、Resource”being used in the master plan are benefit for decrease pressure which come from eco—environment、produce and living resource、land accommodation、transportation and municipal utilities with urban spatial and economy expanding,and which ar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ecoenvironment、urban spatial、society and econom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circular economy;planning practice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8-03

1 引言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1]发展模式建立在人们对自工业革命时代以来的发展模式反思的基础之上,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2 研究背景

2.1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

循环经济在学术上被认为是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一类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原则,通过对工业时代中早期发展模式的反思,要求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与产业空间布局,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利用资源/能源/物料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发展模式。

2.2循环经济对城市发展的要求

2.2.1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生态环境条件被认为是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变量,[3]生态环境既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同时又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注重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对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体现在四个方面:(1)生态环境本身可以为城市提供生活和生产资料的功能。(2)生态环境具有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稀释、储存、净化城市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功能。(3)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给城市发展环境以美感,具有提高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的舒适性的功能(4)生态环境作为生命支持系统,具有自维持功能,是实现城市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基础。对现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或者对已受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是从根本上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2.2.2城市空间发展应遵循“减量化”原则

“减量化”的本质含义是减少生产和消费流程中所投入的资源和能量的总量。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城市发展的“减量化”的表象呈现差异化: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表现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资源、能源总量需求的减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表现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能源单位利用效率的提高。

用地空间资源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资源,“减量化”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合理增加建设用地增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具有生态价值用地的侵占。生态价值用地既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中的公共绿地也包括滩涂、水面、林地、农地、园地等其它非城市建设用地。(2)节约建设土地资源,以紧凑集中的总体布局模式为主导,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建立约束城市建设的边界。(3)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效率,在建成区通过旧城改造盘活存量土地,在新区构建职住平衡、适当混合的用地模式,在中心城区加强用地的地面和地下综合开发建设。

2.2.3实现资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要求城市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能源、物料在人们创造的技术圈和自然环境构成的生物圈中流动,这就要求城市具备:(1)构建可实现资源共享、能源层级利用、物料互惠的经济产业链条,经济产业链在宏观层面实现社会化大循环、在中观层面实现相关产业之间的中循环、微观层面实现企业内部的小循环。(2)建立以外交通基础设施、城市道路、内河航运、市政管线为主体的能源、物资的输送通道,利用对建立区域性的物流网络体系,实现能源、物资高效流通。

2.2.4“废弃物”应有“资源化”的消纳和利用途的径

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城市提供为个人、企业、一般行业内部无法处理的废弃物提供无害化利用的场所和途径,在恰当的位置提供规模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建设综合性资源再生产业,通过分拣,制肥、填埋、焚烧、再加工等工艺流程对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

3 空间规划实践

3.1规划区概况

台州市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属于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较协调城市。[4]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位于台州市中部沿海地区,以滩涂围垦用地为主,滩涂资源十分充裕。区内产业包括:种植、养殖、医化、船舶修造、汽摩配、电线电缆、服装纺织业等多种类型。

3.2规划措施

3.2.1建立生态框架和措施

规划区内的生态用地主要由滩涂湿地、山体、岛屿、农田构成。滩涂湿地是本规划区生态系统的主要载体,出于开发建设以及维持生态稳定的需要,在规划区内在将部分滩涂湿地转换为建设用地的同时,更多的滩涂湿地划入生态保育范围,维持规划区的生态特色。

出于防风暴潮、海啸等自然灾害的需要,规划区沿海地区设置有防风林带;规划区内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预留、保护大型生态廊道和防风林带,尽可能保留现状水系,在河流下游开挖人工湖泊,调蓄上游来水(图1)。

图1-生态系统构架图

图2-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图

图3-综合对外交通系统布局图

表1-台州市产业区位熵一览表

3.2.2串联产业链条

3.2.2.1产业发展导向

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产业发展和转移的趋势,结合台州市自身的发展诉求,在传统“5+1”[4]的优势产业基础上,集聚区将引进大型石化产业、先进汽车制造业、临港产业、新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特色观光农业。通过区位熵的计算(表1),笔者发现金属再生利用行业也是台州市极具比较优势的行业,规划提出应以金属再生产业为核心,引进具备将橡胶、电子产品、大宗物件、生活废料等废弃物进行综合回收利用能力的资源再生产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构筑完整的产业链。

3.2.2.2产业空间布局

首先,产业空间的布局要有利于大层级循环的构建。各类产业主要沿南北向的交通干道依次展开,利用交通干道形成不同产业的空间联系,便于资源、能源、物料的跨区域流动。

第二,产业空间布局应着手优化现有产业空间布局。在产业空间格局框架已确立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各类企业向专门产业园区、城市功能组团集聚,在提供增量用地空间的同时,调整原有产业用地的发展方向与规模。

第三,规划应为产业发展预留足够空间。一方面,要为既有产业延伸产出的配套关联产业的提供必要的空间;另一方面,针对比较重要的但暂时又存在不确定性的产业预留的建设用地。

在上述基础上,规划区区内形成了“一轴八基地”的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图2)。

3.2.3构筑循环通道

循环经济的实现有赖于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提供的资源、能源、物料、人员、资金、信息交流的渠道。规划确定的交通发展目标是:借助机场、港口、铁路等区域通设施的建设,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海陆空立体化的现代化对外交通体系;建设便捷高效的快速疏港体系和以绿色环保、主次合理、公交优先的内部道路交通网络体系。

图4-空间结构示意图

图5-公共服务体系布局示意图

3.2.3.1对外交通体系

规划区拥有港口、新机场、支线铁路、高速公路、省道等对种类齐全的对外交通设施,有利于实现多式联运,提高区域运输效率、降低成本,增强本规划区对周边地区和城市的影响力。

头门港作业区是规划区内规划建设的规模最大,吞吐能力最强,泊位最深的港区,是台州市实施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三位一体”[5]港航体系建设战略的核心港口和海上门户;新机场预台州市未来的空港枢纽,也是发展空港经济的触媒;支线铁路、高速公路、省道构成了便捷的疏港交通网络体系,也为石化产品等大宗物资流通提供了陆路通道(图3)。

3.2.3.2内部道路交通网络

规划区内部道路交通网络由道路系统和内河水运系统构成。

规划区内路网的间隔距离根据产业特点在原有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以适应本地的建设要求,例如,本次规划将大型产业区的主干路间距适当加大,保证地块的完整性,适应大型、特大型产业的空间布局需求。根规划区内河道纵横交错,结合产业布局、海港作业区、通航条件等要素,通过疏浚改善航道通行能力,可形成海河联运模式,降低物流成本。

3.2.4优化空间组织

3.2.4.1总体格局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总体空间布局以港口为龙头,以沿海交通廊道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主要支撑,形成了“一轴一港一核三区”的总体空间格局(图4)。

3.2.4.2“减量化”空间开发规模

在过往几年,特别是2006年至2010年这段时间内,由于各种综合因素导致部分地方政府过于依赖土地财政,从管理者、到开发商、到技术人员无不弥漫着对有限的空间资源开发“大干快上”的冲动情绪。本次规划按照“减量化”的原则,根据集聚区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分阶段限制建设用地资源投入的总量,抑制非理性的开发冲动。例如,近期根据浙江省政府的相关政策,集聚区的新增开发建设用地面积严格控制在十二五期间严格控制在42km2(含部分建成区)以内;其它建设用地需要根据产业和城市发展需要,在远期规划中逐步释放用。

3.2.4.3职住平衡式的空间组织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工作和居住人口的机械增长。规划从缩减职住通勤的距离,缩短出行时间,提高社会效益,减少交通流,避免跨越大型基础设施和生态廊道等方面综合考虑,将居住用地设置在工业用地的边缘地区,形成职住平衡的空间单元,适应规划区产业和城市功能互动发展的需求(图5)。

在产业和居住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结合集聚区空间尺度巨大的特点,规划建立了可划分为四个层级的公共服务体系应对不同区域、不同层级的需求。

3.2.5完善市政设施

在市政设施的布局上主要为集聚区的生产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在功能上是实现资源、能源、物料循环利用的关键节点,因此,在总体规划层面除按照一般的规划编制要求完成水、电、气、环卫、防灾减灾等专项规划之外,还针对规划区的资源环境特点和产业导向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例如:在给水工程方面,针对本区域既存在资源性缺水又存在水质性缺水的情况,规划提出了雨洪利用、中水利用、海水淡化等措施,并且在用地上给这些非常规水源利用,在恰当的位置预留了足够的建设用地。在电力工程方面,针对规划区风力资源丰富,且在温岭东海塘部分已经具备一定的风力发电基础,规划建议本区可以继续开发风电资源;针对现状椒北煤电厂生产过程污染大,热效率低的问题,规划建议电厂改用燃气发电,或者将单一的煤电模式改造提升为IGCC[6]发电模式。在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结合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要求,借鉴深圳等城市的经验,在金属再生工业园附近建设大规模的环境园,增强废弃物资的处理能力,丰富废弃物处理的种类,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4 结语

4.1建立规划平台

规划区涉及的县级及以上的行政区划较多,这些行政区在“求发展”这一大前提下利益是一致的,但是涉及到具体问题时,各行政区又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性,甚至是强烈的竞争性和对抗性,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产业经济资源的分配以竞争性为主,在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上则表现出一定的对抗性。而这些问题正是各行政区发展所面临的外部性问题,也是在区域统筹视角下,规划应当努力去化解、协调解决的问题。在规划编制的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管理者、还是各行政区的当政者、亦或是规划技术人员,都在尽量争取在满足多元发展诉求的同时,将外部负效应减至最低。

4.2探索适用指标

到底用什么样的指标体系去衡量的经济发展模式、规划区是不是“循环型”的?国内外开展过大量的相关研究,是本次规划的主要参考依据,在编制本规划的过程中,笔者结合目前国内外的“循环经济”“绿色”“低碳”“生态”指标体系,结合集聚区的建设现状以及发展目标,制定了相应的规划指标体系,这套指标是否适应规划区的发展要求,是否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约束仍需要通过长期跟踪、深入研究,等待历史检验。

参考文献:

[1]“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英国环境经济学家 D,Pearce 和R.K.Turner 在其《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rl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ui ronment·Harvesterwheatsheaf,1990)首次提出.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网站,关于“循环经济”的学术定义在“生态学”这一学科门类下的广义定义.

[3]严茂超.生态经济学新论[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1,98页.

[4]向云波,徐长乐,彭秀芬.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V17(5):663.

[5]台州市的“5+1”主导行业包括:汽车摩托车、缝制设备、医药化工、家用电器、塑料模具、船舶制造等行业.

篇9

[关键词]工业;循环经济;博弈;福建省

1引言

近年来,由于福建省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逐年增加,但增长速度却呈现逐年放缓的趋势。这也是福建经济从“速度效益型”转战“质量效益型”的明显标志。但我们必须明确,要想完全转变以投入作为重点经济驱动因素的局面,就必须大力发展福建省循环经济。

2福建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

自中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来,福建省政府积极贯彻落实,在促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资源利用率,保护和改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整体上还存在许多不足。

2.1总体能耗指标方面

由于福建省践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理念,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指标方面,呈现出连年下降的喜人态势。但不得不指出,福建省各社区市的能耗指标仍然存在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漳州和宁德两市在2013年的能耗指标升降中,出现了有所上升的趋势。

2.2工业废水方面

据《福建省统计年鉴2014》核算,2009年以来,经过多方努力,福建省在工业用水总量及废水排放量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表现为,用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工业废水排放及直接排入环境总量也在总体上处于下降态势,见表1。

表1福建省工业废水排放情况

年份项目[]2009[]2010[]2011[]20112[]2013

工业用水总量(亿吨)[]87.32[]79.33[]96.3[]60.36[]68.63

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142746.99[]124168.21[]177185.62[]106319.29[]104657.99

#直接排入环境的(万吨)[]73810.86[]59215.46[]163335.15[]94062.52[]90584.55

看见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想要完全解决工业废水的处理问题,福建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表2所示,我们可以看出,从2009―2013年,福建省工业废水的处理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废水处理设施的处理能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必须引起省政府及相关环境部门的重视。

2.3工业废气方面

近年来,福建省通过宏观调控,在废气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尤其是在废气治理设施的投入,以及治理设备运行费用的投资方面不断加大力度,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处理情况见表3。

2.4工业固体废物方面

工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势必带来固体废弃物的不断积聚,福建省亦不例外。但由于近年来福建省的不断努力和投入,在固体废物的处理方面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以及危险废物处置量三方面,都在总体上有所增加。

但由于工业固体废物在企业生产过程中难以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因此在产生量的控制上,福建省仍面临较大的挑战。从表5可以看出,自2009年以来,福建省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尤其是危险废物产生量均不可避免地呈现上升态势。

3双重利益视角下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博弈分析

通过对福建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现状分析我们发现,在总体能耗、工业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等方面呈现的弊端不容忽视。循环经济能否在福建省得到长久而持续的践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两大利益主体的态度与行动。政府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宏观调控主体,企业作为最主要的工业经济参与主体。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当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监管对象。

3.1提出假设

“美丽中国”推行以来,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各行各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企业若仍为一己私利,置环境于不顾,大肆排放污染物,一经查实都将受到环保部门的惩罚。而对于认真履行循环经济理念,在治污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企业,却鲜少会受到表彰。从政府监管角度出发,若其未能积极履行监管职责,对企业的污染行径置之不理,同样地也将遭到惩戒。本文提出了如下假设:关于进一步减少企业污染行为的监管措施,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受罚成本是最优策略,加大对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是劣等策略。

3.2博弈分析

本文假定博弈双方分别为:政府和企业。政府存在支持循环经济与不支持循环经济两种选择,企业则存在遵循循环经济与不遵循循环经济两种选择。双方的支付矩阵如表6所示。

3.2.1若政府支持循环经济

一是当企业选择不遵循循环经济,大肆排放污染物,违法行为被环保部门发现后,记为-A,而此时政府由于支持循环经济,敦促环保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从而发现企业的违法行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政府的政绩,但由于在监管环节上投入了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付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因此,假定这种情况之下,政府的收益与其成本是相互抵消的,故政府的收益记为0。二是当企业选择遵循循环经济时,必将会在治污环节有所投入,产生一定的成本,使经济利益有所减少,但由于企业的环保行为使其免去了因排污而被查处的可能,因此这部分收益与成本相互抵消,此时企业的额外收益记为0。同样地,政府因实施了环保监管工作,而阻止了企业违法行为的发生,取得了政绩收益,但却与实施监管的成本相互抵消,因此政府的收益也为0。

3.2.2若政府不支持循环经济

一是当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时,其违法行为因为不受监管而无须付出相应代价。那么企业除了无须遭受罚款和声誉危机外,还获得了额外的收益,如可以利用本应投入到治污环节的资金进行其他回报更大的投资,为自身带来更多收益,因此此时企业的收益记为B。相反地,此时由于政府不支持循环经济,导致企业的违法行为日益猖獗,使得环境遭受破坏的同时,也拉低了自身的政绩,从而蒙受了一定损失,故政府收益记为-C。二是当企业选择遵循循环经济时,那么企业获得的额外收益为0。而政府则在没有投入监管成本的情况下,规范了企业的行为,既保护了环境又保证了自身的政绩,因此政府的额外收益记为D。

该博弈模型并不存在纯粹策略纳什均衡,而是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我们设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的概率为p,设政府支持循环经济的概率为q,则可得到以下分析:

企业的期望效用与最优策略分析:

期望效用E=p*q*(-A)+p*(1-q)*(B)

此时设E/p=0,通过求解得到:q*=B/A+B。

政府的期望效用与最优策略分析:

期望效用E=p*(1-q)*(-C)+(1-p)*(1-q)*D。

此时设E/q=0,通过求解得到:p*=D/C+D[2]。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企业以D/C+D的概率选择不遵循循环经济,政府则以B/A+B的概率选择支持循环经济。也就是说,只有当政府环保部门选择监管的概率小于B/A+B时,企业才会不遵循循环经济。同样地,只有当企业选择不遵循循环经济的概率大于D/C+D的时候,政府才会选择进行环保监管。

第一,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受罚成本。如果将企业违反循环经济理念的违法行为的处罚数额从A提升到A1,那么在政府遵循循环经济的策略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的期望收益将会小于0,且此时企业不遵循的概率仍然保持在D/C+D不变。但政府趋向于支持循环经济的概率却将从原来的B/A+B下降到B/A1+B,这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愿见到的,因此不理想。

第二,加大对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如果将政府不支持循环经济,即环保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从原来的C提升到C1,我们将发现,在企业不遵循循环经济策略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监管部门若仍然选择不监管,其期望效用将会小于0。此时,政府支持循环经济的概率仍然保持在B/A+B不变,但企业选择不遵循的概率却会从原先的D/C+D降低为D/C1+D。可见,加大对政府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的处罚成本,能够更加有效地遏制企业违反循环经济行为的发生概率,这种情况是最理想的。

3.3结论及对策建议

笔者通过建立博弈双方支付矩阵,以及混合策略博弈分析,论证了在推行工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贯彻循环经济理念的正确措施,以期为全面迈向工业循环经济,减少企业污染行为的产生,保障生态环境和公众的健康提供更大可能。为进一步推行工业循环经济,应从中央政府、当地政府以及工业企业三方面着手,努力寻求福建省实现工业循环经济有序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一,中央政府应当:一是对于切实践行工业循环经济,为生态建设作出表率的企业,中央应当在财政补贴、减免税费方面予以适当奖励;二是授意各大金融主体,对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优惠,并可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从财政预算中划拨专项资金进行工业循环经济项目的投资,并以此作为风向标,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能力,引导企业积极践行循环经济理念。

第二,当地政府应当:一是进一步完善环保监管系统,构建合理的环保监管模式以及奖惩方法,从而起到督促监管部门完成职责范围内工作的效果;二是加大对企业在践行循环经济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以疏为主,疏堵结合,培育企业主的循环经济意识,敦促其加大对治污方面的投入,还可对有突出表现的企业予以表彰,利用模范效应,在全行业兴起积极贯彻执行循环经济的良好风气。

第三,企业应当:一是转变陈旧观念,意识到循环经济理念的贯彻不仅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多收益,并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对环境的保护,将节能降耗融入到日常生产中,达到企业行为的优化;二是加大资金投入,重视科技创新,以环境无害化技术和环境友好化技术为重要支撑,重点开发具备推广意义的“零排放”技术、工业原料回收利用和处理技术以及能量梯级利用技术等;三是完善企业文化,强化责任意识,通过制定和节能环保相关规章制度,将循环经济的理念传达给每一位企业员工,积极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以此赢得良好的声誉和社会效应,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子晗,吴伟强.博弈论视角下政府打造循环经济产业的制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生产力研究,2011(9):142-144.

[2]任晓松,吴世斌.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双层次互动进化博弈[J].经济师,2010(1):27-28.

篇10

关键词:垃圾处理技术;循环经济;优化

中图分类号:R124.3 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2104(2013)1-0020-02

前言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我国垃圾的堆存总量也呈现出迅猛的增长趋势,全国大多数城市都陷入了垃圾的包围圈之中,而且这些垃圾正以每年8%-10%的速度继续增长着。尤其是我国的大型城市,垃圾日产量已经突破上万吨。迄今为止,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垃圾依然以填埋和露天堆放为主,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也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因此,使用什么样的垃圾处理技术来妥善处理垃圾问题成为当前环卫建设的头等大事。本文主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现如今使用的垃圾处理技术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这些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行优化,一起为我国环卫事业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1我国垃圾处理技术现状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主要有三种:堆肥技术、填埋技术和焚烧技术。具体来说:首先,堆肥技术。堆肥技术主要是在适宜条件下,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进行自我殖质。这一技术比较适合处理容易腐烂变质且可降解的有机物质含量高的垃圾。堆肥技术实际上就是对垃圾的一种资源回收利用,而且处理成本也不高,具有资源化和无害化的特征,是当前处理易分解的有机垃圾最适宜、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但是,堆肥技术也有明显的缺点,其不能够处理无机物和不可腐烂的有机物,堆肥技术减容、减量以及无害化的程度比较低。因此,如果仅仅依靠堆肥技术来处理生活、生产中产生的垃圾是无法彻底解决垃圾问题的。目前我国广东省一些地方正在使用一些简单的垃圾堆肥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与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堆肥技术仍有很大差距。其仅仅是将生活、生产垃圾填埋,然后自然发酵,等若干年后,将不易腐烂的物质从发酵物里面筛出去,然后做肥料。事实上,这样发酵过后的肥料对农作物、树木以及蔬菜等是具有很大危险性的。虽然很多不易腐蚀的物质已经剔除出去,但是在垃圾中有机重金属含量会很高,这些是很难从垃圾中筛出去的。如果这类物质与易腐蚀有机物一起埋于地下,发酵出的有机肥必定有很高含量的重金属,如果用于施肥,种出的食物必定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其次,填埋技术。这一技术可以处理所有的垃圾,然而垃圾填埋会占用很多土地,也会造成二次污染。例如,垃圾堆放后产生的臭气会对周围造成空气污染;垃圾渗出液会对地下水和土壤造成水污染和土地污染;发酵过后的甲烷气体为火灾、爆炸带来隐患,气体排放到大气中也会造成温室效应。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已经发现了垃圾处理的重要性,纷纷建立了具有较高水平的卫生填埋场,对解决二次污染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填埋场的投资量大、运行费用高、处理能力有限,一旦服务期满以后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建设新的填埋场,对土地资源也是一种浪费。而且,远离城市的填埋场也会增加更多的运输费用。随着我国垃圾填埋处置标准的逐步提高,垃圾填埋成本也会越来越大。

最后,焚烧技术。这一技术是符合无害化、稳定化、减容化等垃圾处理原则的有效方法。垃圾焚烧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干燥、燃烧、烧透。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可以用来发电,从而实现垃圾能源化处理。但是,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焚烧条件,就会存在烟气污染的可能性,而且焚烧技术需要很大的资金和设备投入。目前,经常采用的焚烧技术是流化床焚化炉,其内壁采取水墙式结构,具有物料焚烧彻底、焚烧稳定以及良好的热回收等特点。不仅能够适当的解决能源危机问题,也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占地。当前世界上许多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广泛采用焚烧技术,但是许多氮化氢、氰化氢等有害气体随烟尘排出到空气中,对垃圾焚烧厂周围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2 循环经济理论下,垃圾处理技术的优化方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能量梯次使用和物质闭路循环为使用特征,以“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经济模式。盲目的使用不同类型的垃圾处理技术只会造成二次污染,通过上述对各个垃圾处理技术特点的分析,比较理想的处理方式是利用各种技术的优势,综合配套。在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的基础上,将可利用的垃圾回收再利用;将不可回收利用且不宜制肥,但是可以焚烧的垃圾直接焚烧;将不宜制肥且不宜焚烧的垃圾直接填埋;将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制肥的垃圾生产成肥料产品。垃圾处理已经开始由单项处理向综合处理方向发展。

2.1垃圾分类收集是优化垃圾处理技术的前提

垃圾处理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将垃圾分类,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混合处理会对原本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造成污染。垃圾一般要按照成分、利用价值、属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因素进行分类。这可以为垃圾回收与后续处理带来方便。我国可以通过磁分离、重介质分离、风力分离以及光分离等多种分离技术设计和制造分选设备,将不同类型的垃圾分离开。

2.2 大胆开发和采用堆肥新技术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堆肥技术已经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化垃圾堆肥处理技术转变。在堆肥发酵过程中,要合理的调配垃圾原料成分,增加锅炉灰、粪便、有机物垃圾等,将垃圾充分发酵,并提高垃圾肥的肥效。与此同时,可以采用“破袋彻底筛分出肥料”的思路,在进料的环节安装破袋设备,在粗肥以后的筛分工序中增加破碎机器设备,以解决肥料的粒度问题。

2.3 填埋技术要不断向高、新标准看齐

卫生填埋处理技术作为垃圾处理最传统的一种方法,在目前的垃圾处理中依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如何让填埋更加环保、减少污染成为了填埋技术最需要考虑的事情。例如,我们可以将垃圾填埋场旧场的垃圾内部埋管收集沼气,然后通过焚烧进行发电;在垃圾填埋场新场使用 HDPE 膜覆盖垃圾填埋地的底部,以防止垃圾渗沥液渗入到地下,污染地下水;新场区内建设垃圾渗沥液处理站,将收集来的渗沥液集中进行处理等。实行填埋新技术的最终目标:不仅能够尽快恢复填埋场周边生态环境,更能够提高土地附加值。

2.4 垃圾焚烧技术的选择

目前,世界各地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垃圾焚烧炉不下百种,笔者认为,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焚烧方法有两种:高温焚烧法、流化焚烧法。高温焚烧法主要应用于固定床焚烧炉,其主要使用的设备是焚烧炉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选用的炉排形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顺推阶梯式炉排、逆推式炉排等。流化焚烧法则主要是利用劣质煤洁净燃烧技术,采用内循环流化床或者异重流化床焚烧处理垃圾的新技术。对与炉排炉和流化床这两个在焚烧发电工艺中极具竞争力的技术,炉排炉工艺技术十分成熟,而且单炉处理规模比较大,流化床垃圾焚烧设备为国内研发,项目投资费用相对会比较低。对于大型城市来说,如果财力允许,垃圾焚烧发电可以采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炉排炉焚烧技术。

3 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对城市环境卫生以及市容市貌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伴随社会进步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从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现如今如何处理城市垃圾,优化城市环境卫生成为了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参考文献:

[1] 倪娜.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 中国环境管理丛书. 2009(01)

[2] 雷秉亚,安沁生.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和规划应对[J]. 规划师. 2010(S1)

[3] 江信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综合处理成都市生活垃圾[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