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经济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文化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文化经济

篇1

1、旅游与文化的本质联系。

旅游与文化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所谓的旅游,就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本质特征。而文化在广义上是指人们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只有在物质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满足后,才能在心理、情感等各个方面得到更深一步的发展,从而创造出丰富的精神文化。文化在狭义上主要是指精神性的文化,这也是文化的内在本质。人类旅游就是通过拓展生存空间这种形式,设法促进自身的精神发展,用文化精神来武装自己。旅游的外在表现,主要是指人的移动,通常是指旅游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真正意义上的旅游,就是一种求知与审美,逐步开阔人类的视野,积极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精神追求。旅游文化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与感悟。这种活动从广义上来讲,即是一种旅游文化的消费过程,也是一种文化的创造过程。人类在欣赏大自然景观的过程中,将会逐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这就需要人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发现大自然神秘的生命气息与运动规律。旅游文化是人类对美学的发现与概括,以及对艺术哲学的思考。因此,旅游文化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从这种人文角度而言,旅游文化实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活动。

2、文化是旅游业的内在灵魂。

旅游业现已逐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第三产业,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业的产生与发展,从古至今都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旅游业始终都是以文化为载体的,是在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产业。旅游资源可以分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人文景观就是指文化创造出来的产物,其核心内容就是文化特色。旅游业主要是以某个国家、地区独特的文化吸引游客,以此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旅游经济是一种将文化与经济结合最为密切的活动,是通过一定的文化观念与精神需求,满足游客的观赏愿望,尤其是满足游客精神、文化上的需求。

二、旅游经济文化与旅游文化经济

当代旅游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文化是相互整合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经营与管理,都是以文化作为基础的。只要有旅游活动在进行,就肯定会有文化因素渗透其中。旅游作为一种文化型的产业,经济与文化保持高度的一体化,这是一种必然的社会趋势。

1、旅游文化是一种独立出来的形态。

旅游文化自身就具备鲜明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第一,综合性与多样性。旅游文化是指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文化概况,是旅游产品六大因素的统一,并从整体上构成旅游文化的产业链,同时又能够在旅游产品中显示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但旅游文化必须要适应不同的消费群体,充分体现出产品消费的多样性、广泛性。第二,服务性与经济性。旅游产品所体现出的核心要素就是服务性,优质的旅游服务,可以给游客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游客获得美好的心理体验。同时,旅游文化也展示出自身较强的功利性,通过各种文化功能,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的经济价值。这两种旅游文化特征,都间接表明旅游文化的形态,展示出自身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旅游文化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

旅游文化更应该注重内在精神的建设,任何文化都涵盖了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环境文化。旅游文化也是如此,这就表明精神建设在旅游文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旅游活动中的精神因素是构成旅游文化的精神文化,对旅游业起着引导与深化作用,也是旅游文化追求的最高目的。旅游本身也是一种经济文化现象,内涵非常丰富,涉及到的范围也非常广,这是旅游文化由自然经济文化向现代经济文化逐步过渡的趋向。因此,旅游业必须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国情,研究旅游文化产品的市场。同时,始终坚持旅游文化的原则,把它作为一种系统的文化工程,带动相关的经济发展,并把旅游文化建设落实到实处,增加人力、物力的支出,逐步完善旅游文化产业的内容,丰富旅游文化的精神内涵,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结语

篇2

一、玉溪在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玉溪是滇中经济圈的重要区域,建设昆玉旅游带,有利于加快玉溪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建设,加快玉溪第三大支柱产业培育,推进玉溪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滇中经济圈的形成。

玉溪是滇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是滇中、滇中南大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良好,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广阔的可开发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极大潜力。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玉溪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省政府批准设立“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来,经过全市的积极努力,一批旅游重大项目正在实施或即将启动建设,加之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的帽天山项目的规划建设,玉溪将加快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内陆型国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云南旅游转型升级,实现“二次创业”目标的引爆点和增长极。同时随着中部红塔区中心城区的生态建设、东部试验区的发展、西部民族风情自驾体验区崛起,玉溪旅游产品建设不断加快,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玉溪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快速上升,在滇中、滇中南大旅游圈及全省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玉溪旅游对昆玉旅游带建设,滇中、滇中南大旅游圈的形成将起到十分关键的支撑作用。

二、玉溪在推进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目标任务及总体布局

(一)目标任务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将玉溪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昆玉旅游带核心区。将三湖四城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休闲度假舒适、接待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休闲度假、康体旅游目的地。将哀牢山—红河谷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民俗文化浓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玉溪市接待旅游者突破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以上。

(二)总体布局

在现有“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下,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一核、三湖、四城、三大精品旅游线、五山一河特色旅游产品、十大精品旅游项目、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一核”即红塔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将城市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相融合,城市跟着景区建,景区围着城市建,建设景区化城市、城市化景区,把红塔区打造为的玉溪旅游核心区和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次集散中心。“三湖”即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好三湖,将抚仙湖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中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和旅游目的地;将星云湖建设成为以生态湿地旅游、湖钓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滨湖、湿地休闲度假聚集区;将杞麓湖建成为集山—城—湖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旅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四城”即澄江、江川、通海、华宁。围绕“三湖”统筹城市建设、集镇建设与旅游发展,把4城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动发展一批特色旅游集镇。“三线”即红塔山—抚仙湖高端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线;中心城区—“五山一河”特色精品旅游线和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观光休闲精品旅游线。“五山一河”即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生命摇篮”古生物化石主题公园、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公园、红塔山工业旅游示范园、龙马山森林公园、秀山“山·城·湖”文化旅游区、玉溪大河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区。“十大精品旅游项目”即太阳山国际度假区、国际干细胞暨医疗度假中心、仙湖锦绣休闲度假社区、抚仙湖国际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樱花谷)、抚仙湖国际养生园、仙湖山水国际度假园、九龙晟景、湖畔圣水-悦椿度假酒店、仟龙湾旅游文化小镇、玉山城度假社区。“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即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依托雄山峻岭、高山飞瀑、多样性物种的生态自然资源,花腰傣、哈尼族、彝族为重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特色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产品集群,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三、玉溪在推进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一)强化规划指导

精心组织实施《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总体规划纲要》和《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玉溪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框架方案》,抓紧启动《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玉溪板块规划》编制工作,尽快完成对澄江、江川、通海、华宁四县县城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

(二)加快项目建设

继续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推动旅游重大重点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重大项目,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用地供给等方面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做到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优质重大旅游项目。

(三)加大招商引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引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坚持优质资源向优势开发主体配置的原则,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等投资主体,在遵守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建设、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以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投资开发全市各类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产品。

(四)完善产业要素

一是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建设。三是打造一批全省知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旅游节庆品牌。四是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商品。五是加大乡村旅游建设力度,推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和规范发展。

(五)做好宣传促销

一是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组织建立旅游联合促销联盟,不断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和方法,采取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促销,强化昆玉旅游带的整体品牌形象宣传推广。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昆明、红河等地区联动整体促销,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形成一批集“宣传、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群,满足旅游个性化、信息化的需求,持续扩大我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客源市场。

篇3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旅游文化;文化资源;战略转型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9-0070-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0.09.16

一、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及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的助推作用

国家在全面分析解决影响海南省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的基础上,对海南省的区位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战略转型作出了科学判断,把海南省定位在国际旅游岛这一战略高度上,其深层次的目的即是在当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海南发展模式”对全国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起到一个重要示范作用。《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海南“形成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经济结构;着力提高旅游业发展质量,打造具有海南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的目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战略定位是“把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际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及南海资源开发和服务基地”。

建设国际旅游岛为海南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所谓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价值、社会制度、民族特性等要素蕴藏的力量资源及其内化为国家行为、国家政策战略所产生的影响力、同化力和规制力”[1]。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渗透在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和中介因素的各个方面,而“旅游文化实质上是由客源文化、东道文化和服务文化三种文化综合而成的,是在旅游活动和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产生的,其定义是以旅游活动为核心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关系的总和”[2]。海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意见》中,对未来的国际旅游岛要求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其中的每一项都与文化软实力密切相关,特别是“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更是直接指向了文化软实力的主题。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目标是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因此,为旅游注入文化因子是当前提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必要前提。旅游文化软实力发展对海南旅游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加强旅游文化发展研究,将有利于推进海南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矛盾

(一)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的现状

海南省旅游文化具有鲜明的岛域文化特色。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区看,海南省已经形成了琼北、琼南、琼东、琼西、琼中五大旅游文化区,分别以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为中心。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看,中原文化、闽粤文化、百越文化、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流放文化、移民文化、海岛边疆文化、海岛生态文化等多种文化相互交汇,丰富多彩。黎族文化、汉族文化、回族文化、苗族文化、红色文化等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海南的黎族历史文化遗产在海南具有标志性意义,其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是黎锦。2009年10月,黎锦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海南省旅游文化建设存在的矛盾分析

1.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不力的矛盾。海南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文化宝藏。从汉代以来,中原主体文化和海岛边陲文化在海南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交相辉映,产生出多种多样的旅游文化资源,但目前游客来到海南岛享受到的具有独特性、趣味性和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一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由于保护不力正在逐渐衰落。如黎族文化资源是海南本土文化的精髓所在,现如今黎锦艺术发展举步维艰。传统工艺品生产设计技艺在流失,历史上黎族地区出产的藤器、黎锦、黎单、黎幕、龙被等精美的手工艺品深受人们喜爱,而现有的旅游纪念品由于缺乏特色、技艺已被市场所冷落。

2.旅游文化资源亟待挖掘研究与政府投入支持不够的矛盾。海南省一度强调以工业作为主导,旅游业仅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单一,制造业不发达,导致财富积累太慢,经济总量规模太小,政府财力薄弱,难以为挖掘和发展旅游文化提供硬实力支撑。要发展海南旅游业,就必须对海南省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脉络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但目前很多研究还刚刚起步,且投入不够。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和缓慢的海南文化历史研究整理的博弈中,最终使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达不到理想目标。再加上政策扶持不力、管理秩序混乱、旅游服务的口碑不佳、缺少文化包装和有效宣传等原因,最终导致海南旅游业发展滞后。

3.旅游文化建设的高品味要求与人才素质不高的矛盾。专业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是现代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人才在现代旅游业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海南现代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急需创新型人才的加盟。海南省目前的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海南发展旅游文化和建设国际旅游岛的需求。人才的积累和集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不仅是一个教育培训和移民政策的问题,还牵涉到人力资本开发和管理、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等。适合人才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时尚的、富有情调的生活软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

4.旅游文化超前发展和市场需求拉动不足的矛盾。旅游市场的充分需求是促进旅游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强力的市场需求拉动,旅游文化要素就不会充分发育和成长,这又与创新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发展转型密不可分。由于缺乏文化创新意识,海南省旅游业一直缺乏创新,未开发新旅游项目以吸引游客。自建省以来,海南省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存在的问题依然严峻:“产值总量太小,不成气候;管理体制陈旧,体制改革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良,产业开放程度不高,市场化程度较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差,投资环境不尽人意”[3]。这种状况与全国掀起的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新浪潮相比,显然是不相适应的。

三、海南旅游文化发展战略转型策略分析

(一)构建海南旅游文化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目前,国际旅游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重点在海岸沿线和东部,如何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是海南旅游首先要考虑的战略问题,也是真正建成国际旅游岛的难点所在。按照海南省政府设计的“南北带动,两翼推进,发展周边,扶持中间”的蓝图,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全省东西南北中实现良性互动,打造共同发展的区域经济格局,可为海南岛旅游文化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当前,就旅游业发展而言,应借助北部湾战略推动西部大开发,尽快推进海湾的西岸整体开发,跟雷州半岛、广西省加强区域合作,打造海南省西线旅游。在中部打造成国家公园,充分发挥热带雨林等生态优势,全面整合资源,建设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高度吸引力的国家公园。以东中西三条南北走向的交通主通道为主轴,形成南起三亚市北至海口市,经陵水县、万宁市、琼海市、文昌市的东部椰树海岸;经乐东县、东方市、昌江县、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的西部金色海岸;经保亭县、五指山市、白沙县、琼中县、屯昌县、定安县的中部原生态旅游带,形成东中西并举、山海互补的旅游文化新格局。壮大以三亚市为中心的琼南旅游湾、以海口市为中心的琼北旅游圈、以儋州市为中心的琼西旅游带、以琼海市为中心的琼东旅游区和以五指山市为中心的琼中旅游区五大旅游板块。建立“大旅游岛”概念,以五大旅游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行政一体化制度建设的平台推进城乡一体化。“通过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紧密结合,打破与此不相适应的行政壁垒,实现城乡资源利用最大化”[4]。在更大范围整合、优化城乡旅游文化资源配置,统一户籍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最终趋向是全省城乡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趋同。

(二)发挥当地文化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

海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大都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海南城镇的历史。当地政府应借国际旅游岛建设政策东风,在全国率先推进统筹城乡和旅游的综合改革,按照“大区小镇、大城小村”的思路,将具有独特的旅游、文化、生态等资源的镇、村打造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群落、专业化旅游城市和国际化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海口省为例,海口市有诸如白玉蟾、丘浚、海瑞等海南历史名人,拥有骑楼、海瑞墓、五公祠等众多的文物古迹、近现代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多处,具有很高的人文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2010年6月,海口市已经确定首批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和两个特色村庄。在“六镇两村”的规划中充分体现了保护与节约的协调,绿地与景观规划的统一,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村庄特色风貌的保护相结合,这也将是未来整个海南生态旅游文化建设的趋势之一。

(三)提升品位,不断推进旅游产品走向专业化

伴随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旅游迅速向休闲度假游时代过渡。旅游消费取向的变化导致旅游行为方式的彻底改变。海南岛是国内外公认的“生态岛”、“健康岛”、“长寿岛”“欢乐岛”、“阳光岛”,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而衍生出海南省优质文化生态环境,为发展海南岛文化休闲与养生游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当前,急需对海南省文化休闲旅游市场和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细化,推出不同群体需求的细分市场和专项旅游文化产品。需对其原有旅游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尤其是景观资源一般的观光型景区需进行产品文化休闲化改造,进行二次开发,在医疗、养生、保健、康体、休闲娱乐等项目上进行创新开发,使海南旅游从景区旅游向休闲度假养生旅游转换,尽可能拉长游客在岛的旅游时间,避免一次性旅游消费。应注重文化和旅游的结合,既重视发展国际旅游岛的旅游业,也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品位。

(四)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创新机制与体制

海南省政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海南省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主导、协调功能,加大对资源整合、区域旅游合作的力度,将旅游产业各要素以及社会服务要素更好协调起来,打造新型旅游服务体系;二是应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旅游职业教育的办学、培训,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方面应给予支持;三是应加快海南省旅游机制与体制创新,学习香港、新加坡等旅游发达地区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模式,加强海南省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调研制定的水平,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行业联合会的自律和监管作用;四是应从财力、政策和人才上对海南历史文化的研究、整理和挖掘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五是加大海南文化及旅游市场的开放力度,引入新的旅游文化产品。政府有关文化和体育部门应在引进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体育和演艺活动上应给予更宽松的政策、经费支持。

(五)深度整理、挖掘本土旅游文化资源

应尽快建立“海南民族历史文化与海南旅游发展”的研究机构,把海南丰厚的人文资源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地结合起来,为高水平发展海南的旅游业服务。组织对海南历史文化代表人物及著作的研讨活动,开展对海南黎族、苗族文化、古人类文化遗址如落笔洞等文化遗址的研讨活动,认识海南地域文化和民族旅游文化的文化个性,探讨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发掘海南的海洋文化,如儋州古盐场文化风貌、临高渔歌、海神崇拜等与海洋有关的传统民俗文化,拓展海南省区域文化的空间,丰富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内涵,为海南省区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带来新的活力。

(六)善于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和有效宣传展示

从本质上讲,游客主要消费的是文化,文化是游客的出发点和归结点。但大众游客往往只能感知到文化的一些表层元素,诸如景区导游的解说、雕刻、题字、绘画、景区周围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产品等。文化元素在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但只有经过充分解说与合理展示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文化,才能发挥文化的“灵魂”作用。文化力量已成为海南旅游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海南岛的自然生态优势已经为休闲度假养生游提供了天然的资源,海南省政府更应注重对文化旅游产品进行包装与有效宣传展示,这样才会使海南旅游文化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陈正良.中国“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3.

[2]崔家善.以旅游文化引领旅游支柱产业发展[J].学术交流,2009(3).

篇4

1具备旅游资源特征的达斡尔民俗风情

达斡尔民族有着上百年的历史,这里的民俗风情非常有特殊,当地的居民能歌善舞,舞蹈有着较强的观赏性,很多艺术家还对达斡尔族舞蹈进行了研究。这里的交通工具也比较有特色,比如大轮车,虽然尺寸比较大,但是却非常灵活,可以载运重量较大的物体,行走在沟壑草泽中非常敏捷,而且载运非常稳,不会产生较大的颠簸,这里的人民还给它起了非常形象的名字叫“早上飞”。达斡尔族的人民非常热爱运动,这里也经常举办体育活动,很多体育项目都具有趣味性,其中“贝阔”是人民最喜爱的户外运动之一,其属于球类运行,打法类似与国外的曲棍球,有着较强的观赏性,这种比赛可以在夜间进行,在空心木球中塞满松明,并将其点燃,在打球的过程中,会在赛场上画出红色的线条,在比赛中红色的火线仿佛划过了整个天空,场面非常壮观。达斡尔族的民歌比较高亢,其中扎恩达勒是当地人民比较喜爱的民歌类型,这种民歌的歌词内容比较丰富,主要是对劳动场景的描述,是当地居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创作出来的唱歌形式,表达了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表达了人民对美化生活的向外。达斡尔族人在狩猎、务农时都可以随意填词歌唱,这种方式不仅能娱乐大众,还能借此传授生产知识。思亲歌、摇篮曲、四季歌、打趣歌等歌唱美好生活的歌曲也被一代代人传唱至今,而情歌的内容更是曲折生动,引人入迷。达斡尔族的面食也是极具特色的。早些时候,达斡尔族虽是以糜子、荞麦为主要食粮,却能在做法上创出许多新的花样来。被达斡尔族称为“敖斯莫”,的樱子米是将糜子坪熟,炕干后再碾制而成的,粒大、色黄。在蒸饭时还要放上许多芸豆,然后泡鲜奶、酸奶或娜鱼汤食用。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有时还直接用牛奶熬樱子米粥吃,唇齿留香。糜子也可以直接碾成颜色发白的子米,达斡尔称之为“西吉莫”。“西吉莫”有种特殊的吃法,是在下犊乳牛头三天产奶时,用其奶水拌“西吉莫”,做成“互热勒拉勒”食用,吃这种奶粥时,还要请左邻右舍前来品尝,共同享用。腊月初八这一天,达斡尔族有吃“互热勒拉勒”的风俗。达斡尔族民俗风情,是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底蕴,在开发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些资源,避免资源的浪费。

2对现有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进行利用和开发,促进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疆域辽阔,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民风自然淳朴、风景独特的黄花岛;号称龙江达族第一村的哈拉新村和达族历史文化展览馆;青年林场——国家级森林公园;敖包会、达斡尔族传统民居等等,这些在开发利用之下都可以变成旅游产品。经过统一规划,有序开发之后,这将成为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人们带去财富。1986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哈拉古城(宋代金兀术点将台),如果可以利用相关技术将遗址修复原貌,再借此建成梅里斯区最大的商贸中心,同时与哈拉新村一起进行统筹规划,就可以形成一个大的旅游市场。

3要确定五项原则,促进达斡尔族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发展

(1)在发展达斡尔文化旅游项目时,要坚持民族特色旅游。不管是哪一种旅游资源,如果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就会缺乏活力。没有了文化做底蕴,就会缺乏生命力,因此,在开发景点这个问题上,必须首先考虑到这一点。(2)在开发与发展时,要坚持市场原则。旅游产品开发需要面向市场,只有得到旅游者的认可的产品,才算得上是合格产品。开发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市场调查工作,要掌握人们对旅游资源的需要以及旅游环境的要求,这样才能促进旅游资源的发展。(3)要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合理利用各类的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为子孙后代造福。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物质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不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这样才能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共同发展。(4)还要坚持科技进步的原则。要搞好旅游设施建设。尽量选择方便快捷的高科技产品,增强创新能力,自主创造精品,占领优势,开拓市场。应用先进的科技技术,可以提高旅游开发项目的质量。(5)开发旅游项目要坚持依法管理的原则。在发展旅游行业时,要遵循旅游管理的法规与制度,这样可以保证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旅游文化是旅游行业的主要竞争力,在开发的过程中,要努力提升当地的旅游生产力,还要体现出当地特色文化,这样才能使旅游产品更加有生命力。

4结语

篇5

[内容提要]同志在曲阜考察时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崇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近年来,阜新市委、市政府把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助力地方旅游经济摆到了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关 键 词]阜新;民族文化;旅游经济

文化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发展文化产业己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争夺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相对落后。与之相矛盾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正是我国文化资源相对丰富集中的地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文化产业便成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点,前景广阔。为了加快推进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阜新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文化兴市”的战略。阜新市委书记张铁民强调,要明确目标,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查海文化遗址、瑞应寺、海棠山、关山等风景区的旅游开发水平,尽快把海棠山打造成为中国北方文化名山。要提炼和宣传地方民族文化精华,整合利用旅游资源。要结合海棠山、瑞应寺等同类文化旅游资源的各自特点,既要整合开发,又要突出特色,打造独具风格的文化旅游精品,促进阜新经济全面发展。

一、阜新民族文化资源丰厚

阜新享有“煤电之城”、“葛根苏木”和“玛瑙之都”等美誉。总面积10 362平方公里,现有人口193万,有蒙、满、锡伯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30万,其中蒙古族有20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11%左右,是我国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也是蒙古族文化传承、保存最完整的地区之一。阜新境内还有多处颇具历史文化和宗教等特色的旅游景点:近8 000年历史的查海文化遗址,人称“十五的月亮在这里升起”的关山,辽代古遗迹和著名的 “” 的很多遗址,堪称“东北一绝”的海棠山国家森林公园,以沙山、碧水、森林而闻名遐迩的大清沟风景区,以及世界绝无仅有的海州露天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等等。这些文化与历史、人文与自然的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必将极大的促进阜新的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自十七世纪初蒙古贞部落移居阜新地区以来,民族文化便成为阜新地域文化的一大特点。蒙古贞有千年的民族部落史,有四百年的建旗行政史。蒙古贞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在理学、史学、文学、音乐、舞蹈、艺术、医学、教育等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积累和传承。因此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绚丽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构成了阜新古老地域一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

藏传佛教文化底蕴深厚。阜新是藏传佛教的东方传播中心。清康熙皇帝亲笔题匾的瑞应寺,属藏式庙宇建筑风格,以其雄伟和规模宏大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雍和宫的住持和喇嘛多出自瑞应寺,瑞应寺的“巴门扎仓”为蒙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普安寺遗址所在地海棠山的摩崖造像群是藏传佛教东方中心唯一保存下来的民族瑰宝。现保存完好的佛像有267尊,形态各异的佛像集历史、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堪称天下奇观,是目前我国保存完好的浮雕造型艺术珍品。汉语俗称 “塔子沟庙” 的积庆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初为当地蒙古贵族所建小庙,后因请来迪彦奇喇嘛洛布桑・格拉坚措(一世活佛)而得以发展。至二世活佛,因其佛法精深而得到奉天一带锡伯族富商信服,得以筹资扩建寺庙。道光十四年(1834年),道光帝亲赐寺名为“积庆寺”,并御赐“积庆寺”匾额。阜新境内新近发掘的关山辽墓群为辽代中晚期贵族墓葬的典型代表,全国罕见。墓葬中出土的壁画,百科全书式的全面反映了辽代的社会生活,考古价值极高。此外,战国时期燕山城、武当道教创始人张三丰故里、玛拉沁夫题词世界最大敖包的关山、千佛山等多处文化遗址,构成了阜新独具特色的景观。

敖包文化是蒙古族独有的文化,情歌“敖包相会”唱遍国内外。敖包是蒙古族先民敬畏大自然、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崇拜物,也是识别方向的路标,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图腾,成为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象征物。阜新市是全国敖包形式存在最多,敖包文化较为繁荣的地区,被称为敖包的“活化石之乡”。据不完全统计,阜新现存敖包遗址约300处,4 000多座,保存完好的25处,尤以阜蒙县大巴镇的关山旗敖包最为悠久。

民以食为天。阜新有以蒙古族馅饼、喇嘛炖肉、全羊汤等为代表的美食文化,被列入“辽宁十大风味美食”的有蒙族馅饼、手把肉全羊宴。“阜新十大美食”中大部分不但具有蒙古族特色,还兼容各民族的饮食特点。既符合各民族、各教派的教理教规和风俗习惯,又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养身保健功能。

二、文化旅游需要解决的问题

阜新要发展文化旅游,关键是整合资源“造精品大船”,用精品群吸引省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广大游客,也就是所谓的群体效应。在推出特色黄金民族、宗教、历史文化旅游线路上做好文章,吸引广大游客来阜新观光和消费。然而,阜新市文化旅游时至今日几乎依然是“一佛(瑞应寺)、一山(海棠山)、一坑(海州露天煤矿)、一水(大青沟)”。

(一)特色产品提炼、培育不够。一方面,对原有特色产品的提炼、利用不够,一些特色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潜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另一方面,在民族、宗教文化特色产品的外延式创新上力度不足、思路不够开阔。第三,对民族、宗教文化名胜开放性整合不够、包装不够,许多历史、宗教名胜还未列入旅游开发规划。阜新文化资源中有不少名寺、名人、名事、名园。但是,有些还没有列入有关部门的视野,一座百余年的教堂――民主天主教堂和三百多年的宝刹――海州庙名声在外(中国大百科全书有记载),但在阜新旅游业中还是鲜为人知。

(二)对外宣传、研究和利用不够。近年来,阜新在地产促销方面力度很大,但其中对历史和民族、宗教文化资源的宣传则相对不足,主要是未能让游客了解阜新是民族、宗教文化名胜资源丰富的旅游城市。虽然,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宣传工作,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还是没有达到游人皆知的理想效果。阜新对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特殊性的研究还很缺乏,现有的研究主要是宗教历史、宗教名胜、宗教文化等方面资料的整理、介绍;还没有操作性很强的、专门的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规划,仅侧重在包含着宗教文化旅游在内的旅游线路的简单设计。由于资金匮乏等多方面的原因,甚至像张三丰故居这样的文化旅游的拳头产品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宣传和利用。

(三)大众参与度不够。民族、历史、宗教文化旅游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在参与性项目的设计上难度较大。目前,瑞应寺等宗教名胜景区在这方面做了成功的尝试,效果很好。但总的来看,大多数还是观光型的“静态旅游”、“物态旅游”,旅游活动基本局限于寺庙之内,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很少。阜新有着丰富的带有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内涵的独特文化,群众参与性应该很强,但是对这方面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明显偏弱。

(四)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名胜的文化内涵展示不够。阜新市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宗教旅游场所的旅游开放做了不少相应的基础性工作,但在宗教文化的解读、展示方面做得还不够,未能为游客提供足够的便利。省书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冷旭、阜新市书画院院长、著名画家王树清,他们创作的《阜新八景图》倾诉了对家乡阜新秀美山川的热爱。全图将“沙海清沟”、“大漠林海”、“海棠摩崖”、“瑞应佛光”、“露天煤海”、 “梨山读画”、“玉龙古村”、“巨龙衔珠”阜新“美景”及很多优秀作品精巧经营、繁简取舍,尽现于图上,为阜新市的知名度和发展旅游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让人们遗憾的是,阜新的作家、画家、摄影家这样的作品太少了。

三、促进文化旅游应采取的有效措施

阜新,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置县,1940年置市。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原始文明。早在7 600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坐落在境内的查海古人类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村”。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已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苏秉琦先生,亲笔为查海文化遗址题词,“玉龙故乡,文明发端”。阜新不但是为共和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功勋城市,而且是一座历史、民族、宗教文化的大观园,这些名胜是阜新主要的旅游资源,我们应科学整合阜新文化资源、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做好阜新文化的解读、展示工作,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积聚人气,进一步搞好阜新的宗教文化旅游,使阜新文化真正发挥出它在旅游业中的文化和经济价值。

(一)加强部门间合作。开展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必须加强部门间合作。宣传、统战、宗教、文化、旅游、园林、新闻等不同部门要进一步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增强合力。旅游部门要将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文化景区(点)全面纳入规划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阜新文化旅游开发的行业性指导,对市、县、区所属的旅行社采取激励机制,发挥他们壮大阜新市旅游市场的积极性。宗教部门要引导宗教界人士加强对旅游市场研究,使产品特色更鲜明,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宣传部门要协调各新闻媒体,增强阜新的知名度。

(二)打造精品,突出特色。一是继续修缮、恢复一些重要的宗教场所,并恢复其宗教功能。二是科学设计旅游线路,开辟“佛教文化旅游专线”(海棠山、海州庙、瑞应寺、乌兰木图山等寺庙和景点)、“伊斯兰教、天主、基督教文化旅游专线”、“中华八千年文化源头和张三丰故乡、塔营子古城池、关山敖包”等精品线路等。三是实行地产制胜战略,主打玛瑙、麦饭石等独特产品,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四是加强区域合作。历史、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路是多点的整合,在空间上可能跨越不同的区县、市域。阜新相关县(市、区)要协调合作,统一规划,树立全局意识,形成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联动。我们还应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区域合作,开辟“辽西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线”等。

(三)展示内涵,提升品位。如在民族文化和宗教场所进行宗教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的解读。一方面对现有景点进行必要的文字说明和图解,比如规范、充实介绍性标牌的内容,在某些寺观免费或低价提供解读宗教文化的材料,以方便游客自助游览。另一方面对非物质性宗教文化进行深掘,运用专题片、电影和电视剧等手段展现阜新的历史、人物、故事等。积极开发阜新文化的外延式产品,在旅游纪念品上做好阜新文化的文章,形成民族、宗教文化产品的系列化。阜新的玛瑙、麦饭食产品全国闻名,可以将这些传统技艺用于阜新文化旅游纪念品,如挂件、佛像、茶具、酒具等工艺品的制作。培养一定数量了解宗教文化的导游队伍。阜新宗教文化名胜旅游的客人多为文化层次较高的学者专家、宗教界人士和有一定历史文化素养的中老年游客,为此,必须提高导游员素质,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宗教文化培训。

建设阜新文化展示馆,将展示馆作为阜新博物馆的一个展室。阜新民族、宗教文化资源丰厚,但分布较散,很难纳入一条旅游线。建设一个民族、宗教文化展示馆作为阜新文化旅游的导引式开篇很有必要,它的功能类似于旅游集散中心。在这里,游客可以浏览阜新文化的概貌,也可以自主选择民族、宗教文化旅游的线路。在门票方面,可以搞优惠组合,提供多种价格的宗教文化旅游套餐。

(四)增加参与性、体验性项目,增强吸引力。节庆活动在旅游业中有特殊的功能,而民族、宗教文化也非常注重节庆活动。应充分利用民族、宗教的各大节日,推出转经、撞钟、喝腊八粥、吃喇嘛肉等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还可将宗教文化与少数民族的民俗活动结合起来,发挥其群众性、娱乐性特点,使阜新文化家喻户晓。民族、宗教文化旅游与其他文化和活动的结合,能产生彼此促进的极大效应。应做大与阜新民族、宗教文化密切关联的文化文章,如名人与宗教、名事(传说、故事)与民族故事等,借助其他文化活动来推动宗教文化旅游的发展。当年,一部电影《古刹钟声》将千山推向了国内外,龙泉寺也因此身价倍增。

篇6

关键词:茶文化;茶业经济发展;生态旅游

挖掘区域茶文化旅游资源来助力当地茶业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茶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从自然禀赋条件来看,茶业产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寒地区,而且与之相关的茶叶深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也以资源指向型为主导。从中不难发现,除了大力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品质和域外知名度外,发挥比较优势来引入生态旅游项目,则可以在范围经济效应下来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之所以提出“生态旅游项目”在于:以形成区域差异性和新奇性为要求的旅游资源开发而言,需要使当地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获得差异性、新奇性的特质,以及满足游客多样性需求的特征。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问题的提出

如何在茶叶种植生态园项目中挖掘茶文化,则是构建茶文化旅游项目的第一步。结合笔者的体会,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挖掘茶文化。

1.1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茶叶种植项目所蕴含的生态文化元素,与当前我国所大力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符合。通过笔者对近年来旅游项目类型增长数据的考察可知,生态游项目成为了游客十分青睐的旅游产品。具体而言,生态主题下的文化元素包括“绿色、无污染”等核心要件,通过展示生态文化元素将能在游客面前塑造区域茶叶品牌,这一结果自然就与茶业经济发展相关联了。由于茶叶生长所依赖的特殊自然环境使然,在区位上毗邻的生态环境都可以纳入到文化元素的提炼之中。

1.2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为了提高茶叶的品质,在许多茶叶种植园区都采取的是精耕细作的种植方式,而这种基于原生态的种植方式便是对我国农耕文化的一种展示。与都市文化不同,农耕文化在时间节奏上呈现出“慢”的特点,而且通过人们的劳作向自然界获取财富,这本身就与都市文化形成了强烈对比,也正因如此,才能使种植主题下的文化元素挖掘具有商业价值。

1.3品茶主题下的文化元素

在以生态文化、农耕文化为特色的旅游项目中,必然需要在品茶主题下来挖掘文化元素。与简单的喝茶不同,品茶不仅需要静心品出茶味,还应在茶道中悟出人生道理。可见,追求休闲慢生活的都市游客,将能在品茶中获得旅游的乐趣。

2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茶文化旅游与茶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2.1茶文化旅游优化茶业经济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茶叶种植、茶叶生产受到自然禀赋条件和成本控制目标的约束,往往聚集在山地和高寒地区。从商业化视角来看待这种情形,当地茶业经济发展将因区位劣势而受到抑制。随着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在生态旅游项目的带动下便能使当地的茶叶产品逐渐走进游客视野,让游客认识并体验以茶为媒介的旅游产品,进而优化茶业经济的发展。

2.2茶文化旅游展示茶业经济发展内容

茶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体现便是茶叶销售,而茶叶作为一种快消品如何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不仅需要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还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活动展示其中的茶叶品质信息。茶文化旅游项目所呈现出的种植、炒茶、品茶内容,便能在产业链条下依次向游客展示当地茶业经济的主要内容。这样一来,便能增强当地茶叶产品的消费者体验度。

2.3茶文化旅游搭建茶业经济发展渠道

若要推动当地茶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便需要大力挖掘消费者资源,或者说是拓展市场份额。这就意味着,在茶业经济发展中离不开中间渠道的搭建。那么如何进行招商引资来搭建中间渠道呢?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项目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当地茶叶产品的知名度,还将有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在旅游项目中植入客户关系管理要件,便能维系中间渠道的稳定性。

3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茶文化旅游助力茶业经济发展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3.1提升知名度的功能定位

根据市场营销学对产品结构的定义,其从内到外分别是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茶文化旅游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实则就是通过打造有形产品为出发点的。有形产品可以理解为是核心产品的品牌,而品牌的作用在于建立产品的市场差异性,以及增强消费者的产品忠诚度。为此,茶文化旅游就需要围绕着以上目标来进行功能定位。不难发现,茶文化旅游所蕴含的茶文化旅内容,则能够起到提升茶叶产品知名度的功能。

3.2茶产品展示的功能定位

茶产品展示的目的在于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以及推动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因此,展示中就应将茶产品独特的一面呈现出来。这里独特的一面可以是茶叶种植环境,也可以是茶叶制作过程,同时也可以是茶叶消费环节。所有这些都通过茶文化元素的释放来激发起游客的购买意愿,而且也与茶叶产品市场知名度提升相匹配,借助显著的市场差异性塑造了产品品牌。

3.3渠道搭建中的功能地位

渠道搭建中茶文化旅游功能的体现,归因于茶产品知名度的提升和茶产品的有效展示。茶业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便是将茶叶资源通过商业化运作来使当地社会获得经济效益为目标。由此,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载体,便可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使当地茶叶生产企业与域外经销商进行商贸洽谈,并在双赢态势下搭建起中间渠道。

4定位驱动下的茶业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4.1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

推动茶业经济发展需要在茶叶产业视角下来进行,而茶叶产业作为相互关联的茶叶价值链系统,天然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要求,茶业经济发展模式应具有区域环境植根性。这里的植根性主要体现在与当地的茶文化环境相融合,与当地旅游资源开发相适应,这样才能使茶业经济发展获得不竭的内驱动力。

4.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

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的目的在于对茶文化的推广及传播,促进当地的经济创收。为此,当地可以根据民俗和茶叶生产周期设立茶文化旅游节,在节日中通过引入招商引资内容来拓展当地茶叶的销路。这里的关键词是“特色”二字,而突出特色便需要从旅游文化节的内容构成上下工夫。笔者建议可以在增强游客对茶叶种植、制作品茗茶艺等的个体体验度上下工夫,还可以在挖掘区域茶文化元素上做文章。

4.3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

前面提到了茶文化旅游项目在实施中应突出生态文化、农耕文化和品茶文化,那么当地茶叶产品的展示活动也应贯穿于上述文化旅游之中。具体而言,参观茶叶种植生态园区可以将生态文化显性的一面展示给游客,进而能说明当地茶叶产品具有绿色生态特征。通过设立参与茶叶采集和炒茶的活动项目,游客便可以亲身感受到采茶所蕴含的农耕文化元素,以及炒茶与品茶相联系的劳动乐趣。

4.4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

这里的客户可以是游客还可以是中间渠道商,而客户关系管理的重点应是中间渠道商。为了锁定中间渠道商,茶文化旅游项目实施中便应以旅游节为契机,邀请中间渠道商参与到节日庆典中,并通过评选年度优秀经销商作为激励机制。这样一来,就能较好的确保中间渠道的稳定性。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茶业经济的发展。

5小结

本文认为,茶文化旅游的功能可定位于提升知名度、茶产品展示、渠道搭建等环节。在推动茶业经济发展上则需要从:形成茶业经济发展模式的植根性态势、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并充实活动内容、贯穿于茶文化旅游中实现产品的展示、将茶文化旅游与客户关系管理相联系等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殷鑫浩.关于乡村旅游项目的创想设计[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4):32-34.

篇7

(一)旅游用地的内涵

对旅游用地的概念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比较权威性代表性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是毕宝德(2011)认为凡是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保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均可称为旅游用地。二是欧名豪认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确定的各级风景名胜区内的全部土地认定为旅游用地,具有一定经济结构和形态的旅游对象的地域组合。

(二)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一直是学术界长期探讨的焦点,但至今未确定统一的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和公认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毕宝德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何芳认为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阶段、特定地区的动态的相对概念。土地集约利用是李嘉图等人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来的,起源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是从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借鉴而来。对于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其研究需要从对农业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借鉴。

(三)旅游用地集约利用

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应该建立在上面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可以概括地理解为:在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结合该景区所在区域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合理增加物质和劳动投入,以满足现阶段的社会需求,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的各种效益的经营方式。

(四)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目前,国内外关于研究旅游景区用地评价的文献并不多,只有少数学者结合旅游业对其进行研究。旅游用地的利用需要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开始,因此,旅游用地的评价必然是综合评价。旅游用地评价是以旅游为特定目的,从质量方面对旅游用地的价值水平、造景功能进行评价的一项活动。旅游用地评价依托于旅游资源评价进行,并没有严格的区分。旅游用地评价的实质是以评价目的为方向,综合分析影响旅游用地利用过程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从而评判出旅游用地的利用质量等级。

二、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旅游用地集约利用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对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性研究最初起源于18世纪后期杜尔格、安特对农业用地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农地集约利用中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国外关于旅游用地集约度的相关问题研究出现在2000年以后。由于旅游活动多发生于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且这些地方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国外大多数此方面研究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Tang,2010)。有些研究从宏观层面分析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例如Liu(2012)认为旅游或休闲活动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紧密的相互影响关系,综合这些方面,该研究利用旅游机会范围分析方法(Tourismopportunityspec-trum,TOS)分析了瑞士全国各类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程度。TOS方法可以全面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划分旅游活动在景观中的边界范围。但是这种方法需要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GIS)支持。有些研究从旅游用地承载力的角度分析了提高土地集约度问题。如Cole和Sinclair(2002)、Simon(2004)利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决定旅游用地承载能力的因素,以及如何通过管理、控制旅游活动提高土地的利用强度。Lane(2010)则采用综合分析方法建立土地承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旅游用地利用过程中强度变化、动态响应、风险水平以及未来规划能力问题。另一方面,有些研究注重周围环境对旅游用地利用的集约度影响。例如Lundstroem和Kytzia(2007)采用模拟的方法分析了景观用地的周围的农地系统、经济系统对该地利用收益的影响。另有一些研究重点分析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动态变化,如Kuemmerle(2013)用案例研究探讨了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过程和驱动因素,并利用动态的、基于过程的仿真模型预测土地利用集约程度。

(二)旅游用地集约利用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最早关于旅游用地的相关论述出现在1981年。发展至今,总体来看国内关于旅游文化景区用地研究主要集中在环境生态保护、经济效益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利用、景区规划等方面。褚福慧,杜葵从景区投入产出效果,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水平方面建立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丽江市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景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不同景区差距较大。李亚男(2007)从开封市5个市辖区内18个单体中选取12个风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指标来研究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对12个单体样本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段景艳(2013)对郑州市旅游用地集约利用情况展开研究,得出旅游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由于旅游资源类型不同差异明显;旅游用地的社会生态效益;部分旅游用地的投入大,产出低等结论。蒋兴义等人(2011)建立了考察旅游用地协调-集约度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云南省曲靖市的旅游用地集约程度。

三、结论与启示

篇8

演唱曲目与动作技巧的失传。柳位高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受时局的影响被迫停止演出,1979年在焦雨普、陈荣德等人的努力下,高跷队重新恢复活动。因此,期间有很多唱曲、演出动作等消逝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活动经费紧缺。柳位高跷队为民间业余文艺团体,没有经济来源。可是在当代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中,高跷队的开支越来越大,经济问题越来越突出。这直接导致服装、道具等无法添置。除了少有的商业演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队员津贴无法发放。没有系统的传承方法和专业化、全职化的演员。一方面,柳位高跷传承至今,大多是师傅教徒弟,并无系统的传授课程。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在外地务工,传承人数量在急剧减少,高跷艺术的传承出现危机。高跷演出队出现这些现状归根结底也是由于当地经济水平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经济文化区

(一)地域优势1.交通便利。柳位高跷流传于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东柳位村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东柳位村位于卫辉市的东端,地处卫辉、浚县、延津三县交界。东与浚县的新镇接壤,南依黄河故道白天鹅自然保护区,北邻长虹渠横贯东西。新濮公路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景点集聚。东柳位村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包含众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有:华北平原最大的一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故道白天鹅保护区;如诗如画的高原村落柳树岭景区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跷已经于2010年列入新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卫辉市委、市政府和庞寨乡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对柳位高跷的利用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由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群艺馆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正在逐步扩大柳位高跷的影响力。

(三)劳动力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较多。东柳位村的经济来源也以农业和务工收入为主,适龄劳动力充足。结合中原地区的发展态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经济文化区的建设可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将劳动力留在“家门口”对于柳位高跷的传承同样有益处。

(四)蓝图构想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以民间庙会为中心,以农家乐和旅游景点为依托,向周边地区辐射。依据游客来访数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类活动。民间庙会将采用中国民间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跷、旱船、竹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艺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要的演出活动。如若仅以庙会作为旅游品牌的话,那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东柳位村以农业为主,有利于发展农家乐,可以建设成集种植、采摘、烹饪、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农家庄园。在农家庄园开设高跷等民间艺术的体验活动,为游客打造适合的道具,并由专人指导,让游客可以体验踩高跷的乐趣;开设手工课堂,以简单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纸、布贴画、虎头鞋等民间手工艺品。卫辉市紧依太行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位置相聚且近,每个景区只需一天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间艺术为中心,以农家乐为承载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打造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会对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篇9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2000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

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转载),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

篇10

关键词:文化旅游;文化软实力;印度旅游;战略模式;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59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7-0023-04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印度及时调整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越来越重视旅行与旅游业(Travel和Tourism Industry)在国民生产中的作用。作为亚洲第二大国和文明古国,印度拥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印度政府通过“不可思议的印度”(Incredible India)旅游市场营销战略,成功地把印度旅游推销给全世界,并获得巨大经济收益。到印度旅游的外国游客(Foreign Tourist Arrivals,FTA)从2004年的346万人次增长到2007年的500万人次。旅游市场给印度的外汇带来巨大的收益,从2004年的61.7亿美元到2007年的119.6亿美元 [1]。伴随印度国内旅游市场的需求和国外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2008年在印度的旅游者接近6.12亿人次,旅游产业估计价值为430亿美元,并以每年17%的增幅保持旅游经济的增长。预计2025年,印度中产阶级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46%,印度社会将会更加稳定繁荣[2]。印度政府抓住联合国提出的“旅游护照:通向和平之路”(Tourism-Passport to Peace)的理念,通过大力打造印度文化旅游吸引物,“为人们提供相互理解的平台,让人们知道过去文明的丰富文化遗产知识,使人们更好欣赏不同文化的价值,以加强世界的和平”[3]。无疑,印度独特的旅游文化吸引物,给其国内和国外旅游市场带来“不可思议”的契机,吸引着全球旅游者,到印度去“吃、住、行、游、购、娱”。这就是印度旅游文化软实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了印度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相关概念的基本含义

“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1990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通过自己的引导让别人去实现你希望达到的目的,而不是通过强迫或支付等相对硬的方式[4]。其内容包括政治价值观、文化系统、外交政策等。软实力本身是一种吸纳力、吸引力、感召力、劝服力等综合力量(李智,2008),有三种表现形式:规范性、实践性和权威性(金筱萍,2010)。而文化软实力(Cultural Soft Strength)普遍被国内学者认为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国内学术界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文化软实力是一种因文化的巨大魅力而产生影响力、吸纳力的政策手段和工具,它以内藏的吸引力发挥作用,以足够的内在能量吸引他人的趋近[5]。文化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力的5个层面: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整合力和辐射力(洪晓楠,2009)。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方面通过文化软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武汉大学冯天瑜教授指出,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能单凭硬实力,应该充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2009)。另一方面通过文化软实力保护国家文化安全。陈宇宙认为,国家文化安全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优势,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异质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渗透和侵蚀时,保护本国人民的民族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社会制度等不被重塑和同化,免受外来强势文化威胁和危害而呈现出来的状态[6]。文化软实力促使一个国家“内可以求团结,外可以求发展”,是一个国家崛起的重要战略手段。

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旅游业的体现,主要表现在旅游目的地国通过打造文化吸引物系统,以该国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整合力和辐射力”5个方面,形成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参与全球旅游市场的竞争,促使世界游客流向该国参与旅行和旅游,促进该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体现出来的一种软实力。它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发展方式,是国家软实力的一个方面。旅游目的地国往往通过对该国的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宗教仪式等方面的开发,打造具有该国历史发展与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吸引物,以独特的旅游体验路线和旅行方案吸引国内外旅游者的参与。可以说,旅游文化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通过旅游业这个载体,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从而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