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4 年12 月, 富士通连续针对制造业的FJVPSV15L15 和PROFOURS。其中,FJVPS V15L15 即富士通制造行业解决方案FJVPS(虚拟产品模仿真工具)的升级版本。作为装配制造业的数字化生产准备工具,FJVPS 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并运用3D 模型进行产品组装工艺流程设计。据悉,新版FJVPS 包含一系列新功能,包括递交详细的生产流程图,显示产品装配步骤。而且,借助新的“装配块”功能,用户可以将任意一组装配流程作为一个单元显示的模块,从而获得更高级的模块关系视图。
新版FJVPS 也可以和新版富士通虚拟生产线仿真工具FJGP4DV11L12 进行集成,用于研究工厂布局。
另悉,于2015 年1 月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出的面向制造行业的综合计划管理解决方案“FUJITSU Enterprise ApplicationPROFOURS(下称PROFOURS),是以销售/生产/采购和各个领域的计划业务为对象的计划业务专用软件解决方案,其不仅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生产线时间段的制造计划,还可以对企业的供应链进行合理的供需调节,实现可适应市场变化的柔性生产体制。此外,为了适应各国国情,支持多语言界面的同时,系统还充分考虑了各国家的商业习惯,积极致力推动本地化,为客户带来真正的高效生产以及量身定制功能。
篇2
Internet的普及,已使得企业信息化领先者品尝到其带来的成果与收益,面对国内大型企业、国外技术领先型企业,国内中小企业的生存和竞争优势已受到极大威胁,在多种环境下生存,必须具备超强的能力,而信息化的建设则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发挥出灵活高效的市场应对,赢得市场先机。
作为一家中型服装生产企业的CIO,钱经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平台搭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尽快上线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并通过升级、扩展进一步完善企业原有的系统,才能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超越其他同行。
对于信息平台的搭建,钱经理提出以下应用需求:设计功能更为齐备的门户网站,保障日均网络浏览量在4000~5000人之间;上线小型的ERP系统,ERP系统中的计划体系主要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和人力资源计划等,在这个基础之上,把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做好。同时,整个系统要具备高可用性、可扩展性以及高度安全,同时允许用户进行远程管理,并要具备良好的环保节能设计,低能耗。
针对以上需求,全球知名企业华硕电脑提出了优化的解决方案。作为一家连续8年获得美国信息周刊全球IT100强企业,华硕电脑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制造品质、方案设施能力,已成为国内多数中小型企业的合作伙伴,应用行业遍布制造、物流、教育、科研、金融、政府、传媒等,其提出的解决方案基于众多实践经验之上,在性价比、易用性、稳定性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受到众多中小企业用户青睐。
考虑到中小型企业需要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是提升企业效率,强化企业管理的利器,华硕设计的方案中将会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为企业管理者搭建完整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整个信息化平台由3个主要层面来实现,以提升企业竞争面、整合企业内部运作面、风险决策控制面,具体提供包括企业邮局、电子商务、协同办公及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等等多个应用模块,实现企业价值链的价值最大化。
而对于本制造型企业,ERP系统将成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心,而一个适合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则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回报,华硕的方案中ERP应用模块包含了采购管理系统、生产制造系统、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系统、物流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7个主要的独立子系统,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加载HR管理系统。
华硕中小企业方案中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实现按需定制,所有应用系统均采用模块化方式,以保证企业在不同时期根据企业的具体状况来分步构建企业信息化平台,以避免信息化投资的损失。
在整个架构中,华硕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和整体计算性能,对于电子商务服务器,华硕选用3台1U高计算能力服务器构成集群系统,不仅提升可靠性也同时提升了电子商务的订单处理能力,而在关键的ERP服务器上,华硕选用了2台5U高处理能力服务器组成集群系统,保证了核心系统的稳固运行;同时对于整个基础网络上华硕更是选用主干全千兆网络平台,并借由可管理式交换机实现网络传输的全面控制。
篇3
有报道指出,中国制造业普遍存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创新动力不足。实际上,中国制造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但大部分仍然停留在产业链的最低端,利润微薄不说,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远跟不上市场的发展。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白明曾在2015年广交会上指出,尽管中国是当今世界制造业大国,但不得不承认,技术创新与研发一直是制造业发展的短板。如果未来在技术创新与研发上依然赶不上发达国家的水平,没有竞争优势的话,创新驱动也就无从谈起,中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自然也只能够充当配角。
随着《中国制造2025》规划正式对外公布,意味着在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下,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大而不强”的瓶颈问题已迫在眉睫,中国制造业已经自上而下开始重视产品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提升CAD综合应用水平,驱动企业创新发展
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德国“工业4.0”、美国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都需要先进的工业技术作为支撑。市场分析指出,在新常态的经济态势下,中国制造业想要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主动,就必须勇于转型升级,通过创新驱动行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实力,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力。对于企业来说,除了提升硬件的制造装备技术水平以外,另一个核心要素是提升自身的研发创新实力。而作为企业提升创新实力的重要辅助手段――提升优化CAD设计软件等企业信息化综合应用水平已成为当下众多制造业企业的首要任务。
当前,CAD设计软件作为制造业软件的核心工具之一,已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环节提升效率,国内知名汽车制造商海马集团在其企业发展过程中,也深刻验证了CAD软件的优化应用对企业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的积极作用。从海马集团的应用案例中,我们更发现CAD软件的优化应用也已不再局限于CAD软件版本升级,更考验到CAD供应商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海马集团CIO如此评价:“中望通过专业的产品技术与研发级的服务支持,在CAD平台软件的基础上为海马提供了包括中望Windchill接口、标准化定制、个性化功能定制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不仅极大提升了中望CAD软件在汽车设计制造中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为企业的设计效率、企业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撑。中望软件日益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更加能够契合企业发展的期望。”
适应“新常态”挑战,海马部署升级CAD应用解决方案
海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海马集团”),是致力于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上市公司,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海口、郑州和上海三个产业基地,产品覆盖面包车、轿车、MPV、SUV和新能源汽车五大领域 ,成为民族汽车企业的典型代表。
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激发发展新动力,海马集团通过部署升级CAD应用解决方案来提升内部研发设计效率和质量,推动创新发展。海马集团CIO介绍,目前,借助中望CAD客制化CAD整体解决方案,整合PLM(中望Windchill接口软件)-CAD平台(中望CAD平台)-制造业模块(中望机械版),彻底打通了设计与生产管理环节,帮助海马集团顺利完成信息化建设的优化升级,并已逐步推广到海马集团下属上海研发、郑州基地。
“中国制造2025”对软件产业发展期待更高
篇4
IT服务需要对系统生命周期的理解和对客户管理问题及核心业务的理解,要具备系统及管理诊断、方案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宝信软件总经理陈在根认为,IT服务概念很大,说法也不统一。“宝信的IT服务是指为用户提供规划咨询、软硬件集成、运维服务这三块,把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和产品放在IT服务之外。”
宝信软件是个具有行业特征的软件企业,其工程、产品、服务三大环节相辅相成。“做服务要有内涵,为用户提供偏重于硬件维护为主的IT服务是基础,但是这样技术含量不够,IT服务一定要和应用软件结合起来才能够增加IT服务的附加值。”在陈在根看来,提供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是IT服务的基础,在这之上的IT服务才能走得更远。
宝信最大的优势是一直服务于制造业,70%的力量在为行业提供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在解决方案和软件产品上,除了钢铁等黑色冶金业外,宝信已经开始进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采掘业。在现代服务业部分涉及较多的是智能交通,并逐步进入金融、公共服务、水利等行业。”陈在根表示,宝信的IT服务是在制造业中逐步建立起来的,随着解决方案涉及其他行业,IT服务也跟随进入其他行业。“我们切入IT服务的领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客户所在的行业是宝信熟悉或在探索的,应对客户信息化系统有足够的技术力量,所服务的企业有比较持续的IT投入。”
宝信目前专注于IT运维服务,倡导全生命周期、全流程、全层次的“三全服务”的IT运维理念。全生命周期指从IT规划到IT运维整个过程。全流程指从制造企业原料开始到成品结束的过程中,宝信都可以提供解决方案和服务。全层次指计算机结构可以分层,如制造业的从ERP到MES到PCS三层,都能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IT服务怎么贯穿全生命周期?”陈在根指出,IT运维也要贯穿IT全生命周期,从规划开始就要切入,而不是从实施后开始介入。
IT服务企业一般会碰到这两种情况:延续式服务和切入式服务。延续式服务指企业的应用软件和产品由服务商提供和实施,后续的过了产品保质期所需要的服务,也由该服务商提供,用户容易接受。而切入式服务指系统继承、软件开发和解决方案不是由该服务商提供,该服务商只是在后续服务上接手。“切入式比延续式难,因为要去消化别人做的应用系统。我们对于切入式是有选择的。”陈在根表示,不包含应用软件的IT服务没有基础,宝信会选择熟悉的或正在成长的行业深耕IT服务。
篇5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工业化国家,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从事制造业,约70%~80%的物质财富来自制造业。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工业化的原动力,我国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全国GDP的42.5%。
伴随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中国的制造业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如何迅速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制造业信息化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我国政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国家科技部已正式启动制造业信息化重大专项,将投资八个亿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工程。
从八十年代中期企业逐步开始应用CAD软件,到国家在九十年代实施CAD应用工程,到企业广泛应用财务软件,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的道路上已经度过了近二十年时间,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本文将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的深层次的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以帮助制造业企业能够在信息化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使信息技术能够真正为企业经营服务,成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
二.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系统软件供应商、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渠道与商和软件及系统集成商,是构成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基本要素。
制造业信息化价值链的每个基本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每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失败。
图1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
1.国家和地方主管部门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职责是:
1)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信息化工作进行宏观引导与管理。
2)负责制定政策,实施项目和计划,以点带面,重点扶持,树立样板,推动信息化应用工程的发展。
3)负责推广先进的信息技术。
4)负责建立和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和竞争机制,保证各个基本要素实现多赢。
2.制造业企业是信息化的最终客户,是主体,其他要素都是为这个客户服务的。
每个制造业企业,都需要根据自己的行业、规模、发展阶段、管理体制,来选择个性化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要实施好信息化工程,企业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企业领导必须对信息化建立基本的认识,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一个工具,是一种手段,需要为我所用,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2)信息化是首长工程,企业领导必须把它当作一个企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必须真抓实干。
3)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把信息化作为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大项目来进行科学地管理。在项目实施前,必须对信息化工程这个大项目的实施所要解决的问题、每个阶段的目标、项目的人员组织、成本、考核标准进行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监控,必须对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成果进行评估和分析。信息化工程这一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项目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项目成功的三个基本条件,即实施周期、实施成本和实施效果。
4)任何一个试图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革新,一开始总是会降低效率、提高成本。企业这个大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把革新的成果融入企业,信息化工程也不例外。因此,对信息化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制造业企业应有客观、理智的认识,企业领导要敢于冒有准备的风险。
5)信息化工程的关键,是企业能够在咨询服务商或者软件公司的帮助下,弄清自己的需求。信息化软件实际上是企业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一种载体,如果软件本身所包含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与制造业企业相冲突,信息化工程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业需要有既懂管理,又能够清晰地描述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与信息化需求,并能够与咨询公司或软件企业进行交流和配合的管理人才队伍。
6)软件既然是一种工具,就必须有能够熟练使用这种工具的人。因此,企业需要培训一批能够熟练软件的应用人才队伍。
7)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件的应用平台日趋复杂。因此,企业需要有熟练掌握计算机硬件、网络和数据库的维护人才,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在国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类工作外包给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
8)信息化建设需要消耗相当大的资金,因此,企业要充分考虑资金的获取渠道与方式,做好预算与成本控制,避免信息化工程因为资金问题而中途夭折。
3.咨询服务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枢纽,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需求的诊断和分析,制定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总体规划。
2)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方案的选型、实施与监理。
3)帮助企业进行多层次信息化人才的培训。
4)不断跟踪和研究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市场、产品和服务的发展变化趋势,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推荐最合适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4.制造业软件企业是制造业信息化的工具制造商,其职责是:
1)提供能够满足制造业企业功能需求,能够在企业的计算机和网络平台安全、可靠运行,并能实现与其它应用软件集成的软件产品。
2)软件产品应具备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兼容性、开放性、易学易用性等特性。
3)为制造业提供软件产品的安装、培训与服务。其中服务包含软件实施、软件升级、客户化开发、解决应用中的问题等。
5.软件服务和集成商是制造业信息化的桥梁,其职责是:
1)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软件的客户化开发、培训和系统升级。
2)帮助企业实现不同应用系统的信息集成。
3)帮助企业维护整个信息系统,并解决信息备份、信息安全问题。
6.电脑与外设供应商、网络产品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组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基础的、与具体应用无关的平台。该平台必须保证整个信息化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兼容性。
7.渠道与商负责帮助产品供应商进行产品的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大多数硬件与网络供应商和系统软件供应商以分销和渠道销售为主;而制造业应用软件公司则主要采用直销,自主从事产品的销售、服务和技术支持工作。
三.决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因素
制造业信息化的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都是决定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因素,而其中,政府主管部门、咨询服务体系和制造业软件企业,是最重要的因素。
首先,政府主管部门对于整个价值链的影响是巨大的,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政策如何、导向如何,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至关重要。
在“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提出的CAD应用工程,就顺应了当时的企业信息化状况,带动了一大批企业甩掉图板,使用CAD软件,使企业真正尝到了信息化的甜头,激发了企业实现信息技术深化应用的热情。反之,有些地方和行业的主管部门,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采取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地方保护、行业垄断等做法,规定企业只能用某某产品、某某软件,这就不利于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
第二,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咨询服务企业的参与,参与的程度与方式如何,也是导致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
许多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时,考虑得比较多的是建网络、买软件和硬件,在购买前看演示时令人眼花缭乱的好功能,到了企业就是用不起来,数据格式不兼容、借口连不上等问题随着而来。有的企业甚至成了“软件展示厅”,买了一大堆软件,但还是一个混合物,没有真正实现“化合”,没有真正集成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引进咨询服务企业,进行认真、仔细的需求分析,缺乏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总体规划和实施及集成方案。
另一方面,咨询服务业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比较缺乏专业性的制造业信息化咨询企业,高校的专家、教授和研究生是从事咨询服务的主要力量。他们的优势是对国内外先进技术和发展趋势进行跟踪研究,但是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和实施项目的实际经验。
不少制造业软件企业除了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应用软件之外,实际上也扮演了咨询服务的角色。企业常常要求制造业软件公司为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甚至进行软件与系统集成等。但是,由于制造业软件企业是以卖自己的软件为目的,所以免不了王婆卖瓜,少数软件甚至用一些模糊、错误的概念来误导制造业企业。因此,制造业信息化呼唤专业、独立、中立的咨询服务企业,来真正站在企业的角度,制定合理的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武汉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月成立,它是在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深化实施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在全国首创了由政府引导、高校和企业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新型运作模式。工程中心致力于通过深入的研究,来为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体制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企业推荐最优化、最佳性能价格比的解决方案,使企业通过实现信息化,真正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显著降低成本,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信息化投资的失误。
第三,制造业应用软件的选型、实施、客户化开发与信息集成,也是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企业没有执行统一的标准。许多企业采用行业标准、甚至是企业标准。连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设计过程,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要求,例如明细表的书写方式等。在后续的工艺编制环节,则根据企业的产品、行业的特点不同,需求差别更大。有的以装配工艺为主,有的以机加工工艺为主,有的以焊接工艺为主等。企业生成各种清单、报表的方式以及编码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
企业的管理模式则差别更大,一些传统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以纵向一体化为主,在整个企业集团建立了严格的分工,建立了内部的供应链,如一汽。而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则建立了横向一体化,形成了外部的供应链,如广东南海的铝行材供应链、重庆的摩托车供应链和浙江永康的小五金供应链等。不同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产品特点、营销模式、采购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因此,不可能用一种类型的管理软件来适应所有的企业。对于流程型企业,如石油、化工、钢铁企业,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与离散型制造业又有根本的区别。
制造业的内部管理环节众多,差别巨大,因此,应用软件的选型、客户化开发和信息集成十分关键。每个应用软件都有不同的市场定位,适合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生产和管理模式的企业。目前,市场上各类应用软件层出不穷,往往会使企业看得眼花缭乱,难以辨别。因此,咨询服务企业的责任重大,它必须帮助企业甄别、选择应用软件,帮助企业确定特殊的开发和客户化需求,以及信息集成的需求。
制造业企业信息系统的技术子系统与管理子系统的信息集成,是制造业信息化的重中之重的问题和瓶颈问题,需要制造业企业、咨询服务企业和应用软件供应商共同研讨,确定合理、优化的信息集成解决方案。
许多应用软件提供了二次开发工具,但是大多数提供的是语言开发工具,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开发。比较有特色的是开目CAPP和开目BOM软件提供了可视化的配置工具,企业可以自行根据报表汇总的方式、表格格式和生成过程进行配置,配置方法简单实用。
为了实现客户化和信息孤岛问题,许多大企业专门建立了开发队伍,开发了一些自行使用的工具和模块。但是,随着应用系统日趋复杂,系统的维护越来越困难,一种新的趋势是将这种系统二次开发和维护的任务进行外包。这就产生了对专业的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市场需求。目前,在美国,已经有大量的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服务和集成商,而在中国,由于还存在对服务价值的认同等问题,软件服务和集成商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角色目前主要由制造业应用软件供应商来扮演。
第四,信息安全问题,在整个制造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随着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入,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对这些电子文档如何存储、备份,如何保证安全,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碰到的问题。企业在指定信息化解决方案时,也要进行充分考虑。
更为重要的是,许多企业建立了Intranet,怎样在保证Intranet用户能够访问Internet,又能够避免信息被盗,怎样防止网络病毒和黑客袭击,这都是企业在建立信息化解决方案时,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由制造业软件企业和软件和系统集成商提出了解决方案。制造业企业需要在方案选型时,充分考虑和比较各种信息安全方案,选择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
四.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制造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信息化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种手段,一种工具,而不是目的。因此,制造业企业不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结合起来,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使得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立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既不能好高骛远,又不能止步不前。
2.制造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改革联系起来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的国有大中型制造业是在计划经济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布局很不合理。在进行了体制改革之后,国有制造业企业依然面临着严重的与市场接轨,加快市场反应速度的问题。而中国新兴的乡镇和私营企业,以及广大的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是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下,顺应市场需求发展起来的,这些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已经通过特色经营和成本优势确立了自身在市场的地位。但是,这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也遭遇了技术、管理等问题,企业也迫切需要通过信息化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实施信息化工程的前提是管理现代化。只有摸清企业的现状和改革的目标,才能制定出改革的方针和行动纲领。对许多企业,更重要的是要分析产品的市场需求状况,确定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产品定位,理顺营销渠道,找到独特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制造业信息化是企业推进管理改革的一种手段,是先进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通过实施CRM系统,可以要求销售人员每天填写访问客户的情况,购买意向信息和客户的详细档案,客户服务的情况等,这样就可以保证企业的客户信息不应该人员的更替而遭受损失,提高客户满意度。通过PDM系统,可以更好地贯彻企业在ISO9001质量体系中规定的规范的工作流程。
信息化是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客户购买产品是追求其使用价值,他们并不会因为制造业企业的产品是用CIMS制造的就购买。不少CIMS示范企业,因为生产的产品没有市场,陷入了困境。因此,企业在考虑信息化方案时,应该着重考虑性能价格比,没有必要都搞大投入,动辄上千万。
3.企业选型必须注重实用,避免贪大求全。
不少企业在选型过程中,片面追求先进性。实际上,一些按照美国的国际化巨型企业作为样板开发的软件是不可能直接适应中国企业需求的。例如,某国外大型PDM软件的原型为为了解决世界上最大的一家汽车公司与其外部供应商进行物流供应的问题。而而我国最大汽车公司的产值恐怕也只有那家企业的百分之几,这种软件的过程与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相差甚远,实施成功的概率很小。
企业必须警惕一些概念性的炒作。一些新的名词,实际上没有新的含义,只是一些软件企业将其系列软件打包销售的一种手段。
一些软件产品的功能存在着交叉。例如,一些国外大公司开发的PDM软件,或者PLM软件,与ERP系统在管理思想上有根本的不同,一个是以产品为核心,另一个是以企业为核心。这两种软件从功能上相互交叉,存在互相排斥的关系,因此,能否集成,如何集成是需要深思的。
信息产业竞争激烈,信息技术发展十分迅速,生命周期很短。有的技术一年前还是先进的,一年后就落后了。因此,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工程的过程中,还是应该从分析自身的需求出发,面向实用,解决主要问题,不能片面的追求先进性。国产的CAD/CAPP/CAM/PDM系统和ERP等系统,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已经可以经济有效地满足制造业企业的需求,不少产品的性能价格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4.应处理好整体规划与分布实施的关系
信息化工程的整体规划实际上就是对一个大型项目所要使用的资源、达到的目标、任务分解的步骤、里程碑,成本计划等进行计划。而分布实施就是按照这个总体的计划进行执行,而且在执行过程中不断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企业自身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调整的过程,由于信息化工程的内容庞杂,实施周期较长,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化是十分常见的。
整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没有整体的分析和计划,就可能造成许多局部最优解,而得不到整体最优解;分布实施也是必要的,它使得企业可以适应自身和环境的变化,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选择技术更先进的产品,同时避免一次性的较大投资。在总体规划时,应仔细考虑信息集成方案;而在分布实施过程中,则不管选择的技术和产品如何变化,仍然需要保证应真正按计划实现集成,使得信息流在整个企业信息系统中能够畅通无阻。
5.如何看待服务的价值
目前,大多数制造业企业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买产品可以理解,而买服务难以理解的阶段。实际上,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成功,可以说是三分产品,七分服务。光买产品不买服务,就象不进行诊断就乱吃药一样,是十分危险的。制造业企业的个性很强,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通过咨询服务来诊断清楚问题,通过软件和系统集成服务来解决软件的实用化问题。
五.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应明确的战略理念
1.制造业软件企业应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产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为客户提供了经济实用的软件产品,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特别是在CAPP和财务软件方面,形成了以国产软件为主的格局。
但是,要应对国际上规模比国产软件企业大得多的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还必须处理好研究、开发与销售的关系。一些企业没有处理好这三者关系的企业,在市场上形成比较大的波动,一个不错的新产品开发出来,销售额会上来,但下一个版本或者产品跟不上,又会造成比较大的滑坡。
研究工作包括跟踪最新的计算机和管理技术,以及研究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深入制造业企业,研究制造业企业本身要解决的问题,获取准确的、有代表性的需求,找出共性,然后结合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术,为企业提供既实用,又具有一定先进性的产品。软件企业应注意研究一代,开发一代,销售一代,形成发展的后劲。软件企业应注意产品的独创性,切忌盲目跟踪国外产品、模仿国外产品,必须形成自己鲜明的工程特色,真正开发出符合其目标客户需求的软件。
在软件开发方面,必须大力引进软件工程技术,对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特别是软件需求管理和配置管理。
在销售方面,随着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由单元应用转向集成应用,客户已经从购买软件产品转变为购买解决方案,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更多地增加应用工程师和项目实施队伍,来满足企业的需求。
2.应处理好产品与项目,个性化与标准化的关系
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形态复杂、历史背景各不相同,而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管理者的特色这些都有可能导致制造业企业对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需求的个性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这就需要解决方案的“量身定制”。因此,软件企业需要提供的是全面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而不仅仅是产品。
对于制造业软件企业而言,如果以项目的形式,为每个企业都进行开发,一方面开发成本很高,需要投入的人力资源很大,另一方面也难以保证软件的质量。因此,制造业软件企业必须考虑软件的开放性和柔性,同时尽量把开发工作控制在有限的水平。
对于制造业企业,也必须充分将企业实际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结合起来,不能纯粹让软件来适应自己可能已经落后的管理模式,尽量推行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应用标准化的软件产品,降低使用成本。
3.规范市场和竞争秩序,实现多赢
制造业软件市场属于一个专业的市场,这个市场的参与者的竞争策略应该是以特色经营和优质服务为主。然而,目前中国的制造业软件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竞争局面,同样是提供一个制造业企业的解决方案,报价差距非常大。由于软件是零边际成本,有的小企业为了短期的生存和发展,掀起了一轮有一轮的价格战。而他们的低价位往往是以降低服务质量为代价的,常常在连企业的需求都没有搞清楚,就匆忙报价。
这种恶性的价格竞争有至少以下恶果:
1)扰乱了市场秩序,使得中国制造业软件企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大大降低。而且往往是价格战的始作俑者损失最为惨重,甚至退出市场。
2)影响了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的形象,使不少客户认为国产软件是质次价低。
3)造成许多制造业企业只注重考虑价格,而不是考虑软件能否解决自身的问题。最终导致许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失败而告终。
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保护和地方保护。某些地方采取购买本地的软件就给予资金扶持,购买外地软件就不给扶持的不平等政策;有些军工行业至今还采用行政方式统一采购,指定品牌等方式。这些,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针相背道而驰的,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破坏市场秩序,影响应用效果。
整个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是一个供应链、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应该是增值的过程。只有价值链的每个要素都能够赢,整个价值链才能够持续发展。因此,中国的制造业软件企业应该把竞争与竞合结合起来,共同维系整个中国制造业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多赢的良好局面。
篇6
黄邦瑜就像老裁缝,一个手握大数据,利用ICT技术,为客户公司量体裁衣,并提供高端定制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裁缝。之所以比作裁缝,主要是为了和流水线式的粗暴生产区别开来。
作为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邦瑜对于当下众多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上的浮躁心有不满。在他看来,现在的大数据已经被某些人演绎成为包治百病的“一贴灵”,甚至完全背离了大数据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化大潮的推动下,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某种角度而言,甚至可以直接等同于财富。尤其是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信息的过滤、筛选、分析、整理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启了“大数据”的时代之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期待能够有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从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经营的规律。
“但大数据应用并不等于简单的信息梳理。大数据的应用通常需要有扎实的IT基础,来不得浮躁,否则很难让解决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黄邦瑜指出。
作为全球范围内的ICT领航企业,富士通拥有传统基础架构和云计算基础,但富士通并不大规模地生产模式化的解决方案,就是为了让企业客户通过定制化的服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需要量体裁衣
自2012年起,富士通加大了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的力度,并在中国市场上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正是因为如此,富士通在中国的企业形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曾经那个只会生产笔记本和打印设备的制造商,已经一去不复返。
富士通正在通过其多年积淀的ICT技术,转型成为一家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与中国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黄邦瑜发现,不少缺乏扎实IT基础的中国企业,把“大数据”看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引进“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浮躁。
胡春民:包括中国和欧美在内的众多跨国巨头都在涉足大数据业务,你认为中国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上有哪些差距?
黄邦瑜:大数据的应用在国际上也是个新事物,中国、日本和欧美等国家都仍处在研发阶段,我个人认为中国同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的水平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说有差距,我觉得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客户的成熟度上。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客户相对更成熟一些,因为他们过去在业务层面和IT层面的积淀都比较深厚,这让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会有更明确、更具体、更战略的方向和想法。
在中国,一些IT基础并不扎实的企业可能会进入一个比较浮躁的误区,希望大数据可以变成一贴灵药,能够马上解决他们过去积累的所有问题。其实富士通在应用层面上也没有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因为给企业提供的大数据方案,它本身就是针对不同客户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量体裁衣”而设计的,是需要通过与客户共同研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才能最终形成。
富士通拥有很好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IT技术,但是要帮助客户找出规律,关键还是要根据客户的业务,企业不能指望富士通来告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可以的话,富士通就直接去做汽车、医疗或者其他行业了。
大数据解决方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客户和IT供应商一起去发掘规律的过程。就像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但是很难有一种解决方案,刚好把企业经营者想要找的所有规律都找到。
富士通拥有很多大数据业务和应用场景的介绍,因为我们发现,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像软件一样成型的方案,你拿光碟过来一装就能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最佳实践”的模式,即客户能够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业务场景,把想要发掘的问题告诉富士通,然后我们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中国,我最担心的就是有客户跟我说,富士通你给我提个方案吧,用了这个方案,研发、生产、市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坦白讲,这个真的做不到。
胡春民:关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各国企业都拿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美国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和这些欧美企业相比,富士通等日本企业的优势在哪?
黄邦瑜:相比来说,德日企业好像更相似一些,美国公司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特征。我们在实施的方法论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同。我个人认为,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富士通和其他传统的日资企业可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做得更扎实一些。
欧美企业通常会制造大量模式化的产品,并把它们打包出售,可以更快地产生销售额。但是在解决单体客户的实际问题上,总是有些欠缺、不够完美。这与富士通“最佳实践”的服务方式完全不同。
富士通可能不一定会形成这种大量的模式化、可打包销售的解决方案,我们一直都是针对每一个客户在做精准的“量体裁衣”,我们认为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会让我们的企业客户觉得更合适、更贴心,最后在用户体验上,我们的单个客户满意度会比欧美企业更高一些。
胡春民:除了硬件之外,富士通也在做软件产品,从产品线角度而言,富士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有什么特点?
黄邦瑜:每个企业在它的产品线上各具特色,而富士通最大的特色是“全”。我们在存储、服务器、运算分析软件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研发。富士通的全套解决方案能够将这些部分更优化地整合在一起,因此从整体架构上看比较全面。对于客户而言,找富士通一家,各个环节都能够全部搞定,比较方便。
业务的全面性,让富士通能够针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一些功能优化,而这些经过优化的产品,可能在该环节的性能指标方面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但这种全面性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们的劣势,毕竟企业的经历是有限的,做得比较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会使富士通在某些环节上的专精度做得不太到位。
胡春民:在大数据真正实施的过程中,IT企业跟客户是需要进行很多沟通的。跟欧美的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这方面是不是具有更多优势呢?
黄邦瑜:我觉得跟欧美公司相比,应该是各有优劣吧,不能一概而论。
富士通一直以来都做得比较务实,这就使我们与一些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合作关系会相对比较长久。合作的时间长了,富士通的工程师就会相对更加了解我们的客户。而且在日资企业中,人员流动率没有欧美企业那么高。人员稳定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工程师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知识积累会更多一些,这种好处最后也会反馈给我们的客户。
云安全必不可少
胡春民: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相比,在做法上有很大区别。除了ICT技术以外,其工业基础也不一样。制造业的解决方案其实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只靠ICT技术的支持。包括富士通在内的一些日本企业,在这方面有没有更好的一些做法?
黄邦瑜:举个医疗行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医疗方面有一个影像解决方案,包括对CT影像扫描的收集,对病人进行相应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像美国的某医疗设备公司,他们是做医疗影像设备的,在卖设备的同时就可以附送打包的软件。如果客户刚好需要他的软件,那么跟他们比,在价格上富士通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
但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因为它是设备制造商,他们附送的软件基本都是专门用于服务特定设备的,而医院不可能每个科室都使用它的设备,这时医院就需要一个全套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而这恰恰就是富士通所擅长的了。
我们是IT厂商,我的关注点不在于设备本身,而是着眼在整个ICT的架构上,使之能够整体服务和支撑客户的影像系统。回到制造业上,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觉得每行每业都存在“术业有专攻”的问题,而我们富士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IT手段将客户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无缝连接在一起,全方位覆盖研发、制造、ERP、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价值。
胡春民:富士通在硬件方面根基深厚,但是与Informatica这样的数据提取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软件和大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方面有什么优势?
黄邦瑜:Informatica在大数据的数据提取领域里确实是非常领先的。富士通也有数据提取的功能,在这个环节可能没他们好。但是,大数据分为若干个环节,除了抽取还有分析和运算环节。这些恰恰是富士通的优势。
而且,富士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并非大数据所有环节都只能使用富士通的技术,Informatica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在抽取环节,我们既可以用Informatica的软件,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软件,甚至可以使用其他合作伙伴的软件。
一体化整合是富士通比较优势的地方,但是其他过程中也有一些的问题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安全问题。对于普通用户和小型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一旦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数据安全问题就受到重视了。
在企业里面,对于非核心业务来说,放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当涉及到公司核心的销售系统或者会员管理系统需要放到云端时,企业可能就会担心:“我把数据给了服务商,它是不是会恶意使用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数据安全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或者运作的问题。现在的IT技术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防止黑客的攻击,但是却没有太多可供使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防止客户信息的恶意使用。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去管理,云的使用可能只会停留在一个很粗浅的层面。
胡春民:富士通是制造业出身。目前制造业有一个趋势就是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怎样让机器人、软件和系统更好地去结合。这其实是把IT企业的优势逐渐弱化了。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黄邦瑜:我之前看过的一个报道说,未来几十年后也许所有行业的公司都是IT公司。因为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高技术行业,IT已经成为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时候所有的企业都是IT企业。以后这个IT和非IT的界限可能就会越来越弱。
篇7
在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制造业物流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作为北方地区领先的物流仓储产品集成供应商,北京博途物流设备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博途”)多年来始终专注于制造业的物料管理服务,提供仓储货架、自动化生产线及其他周边设备与技术解决方案。在该公司总经理姜巍看来,帮助制造企业提升物料管理体系中的价值,实现从仓库到生产的有效协调,是一件充满挑战性但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这一独特的市场定位,与北京博途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
找准方向不断成长
北京博途成立于1999年,最初主要从事货架、工位器具等物流设备的设计和生产。凭借扎实的技术能力和优质的产品,短短几年内,迅速成长为北方地区的主要货架供应商之一,客户遍及汽车制造、电子、烟草、医药等诸多行业。
在贴近客户提供服务过程中,姜巍发现,围绕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能,制造企业对自动化输送及工位器具等非标物流设备有很强的个性化需求,于是便尝试为客户量身定制包括货架、工位器具、自动化输送设备等在内的一系列物料存储、搬运设备及解决方案,并提出“小制造、小集成”的全新市场定位。
对于“小制造、小集成”的概念,姜巍做了这样的解释:相对于通过规模化生产标准产品的“大制造”和大型物流系统建设项目的“大集成”而言,制造企业的物流改善与升级以小项目居多。这类项目更倾向于通过定制化的物流装备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小制造”。以及帮助客户选择最合适供应商的“小集成”服务。
事实上,北京博途早在2003年就开始参与一些制造企业的物流升级、改造项目。其中包括2003年施耐德中低压生产线改进项目,2004-2008年联想生产线包装改进项目,2005-2011年ABB高压新厂装配线、比泽尔压缩机装配线、东土科技装配线改进项目,2012年北汽物流发动机排序项目等(建议把年份放在项目后面)。这些项目不少是基于企业减员增效需求进行的。在参与项目过程中,北京博途伴随和见证了这些企业从最初人工装配。到无动力装配,再到现在动力装配,一步步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的升级发展,这让姜巍很有成就感,并发现制造业物流市场空间巨大。于是更坚定了企业发展方向。
全新的物料管理实践
对于制造企业来说,物料管理涉及物料采购、仓储管理、配送上线、库存控制等多方面内容,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生产的连续、均衡、效率、成本等。
制造业的物料管理异常复杂,工业工程专业出身的姜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制造企业要实现准时生产、精益制造,必然对物料管理提出诸多要求。以往制造企业的物料管理大多是静态的,尤其是在装配型制造业,由于生产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物料配给、缓存管理,目前很多企业的物料管理基本处于半失控状态。”他说。
在姜巍看来,随着制造水平和管理理念的不断改进,制造业在物料存储、搬运方面将存在持续性的需求。而要把握这一市场机会,不仅需要较高的物流设备设计、制造能力,更要求对工业工程技术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工业工程是制造业之父,我们所熟悉的人机工程、供应链管理、精益管理、JIT管理、6S管理、看板管理等都是其研究范畴。”姜巍说。随着相关技术和管理方式的成熟及进一步应用,特别是近年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不断涌现,制造业在物料管理方面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姜巍认为,今后制造企业的物料管理在设备应用方面的选择范围将更广,也更具系统性,并有望实现不同设备间的相互连通。
目前,北京博途已经开始将工业工程的核心思想逐渐融入到制造业物料管理体系的相关项目尝试。2015年。北京博途与北京奔驰的一体化物流供应链服务商――北京中都星徽物流有限公司(简称“中都星徽”)合作,为其设计和建设料箱式自动化立体仓库(MINILOAD)项目。该项目系中都星徽在其方庄仓库为实现北京奔驰生产线的线束排序入厂而启动的。由于北京奔驰主要部件采用一车一码,而MES系统(制造执行管理系统)排序仅能在装配前3~4小时通知到物流企业,中都星徽需按生产排序将线束从周转箱转放在物料车上,并在1小时内送至北京奔驰的装配工厂。由于时间紧,对线束存放、库存管理、配送效率及准确率等提出了极大挑战。
针对该项目的要求,北京博途提供的解决方案如下:首先,通过立体库增加存储空间;其次,通过自动扫码及库存管理系统及时核对供应商来料的准确性,并掌握库存情况。这样,不仅节省了仓储面积和人力,更大大提高了配送效率和准确率。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未来智能工厂的发展趋势,北京博途在该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还预留出码垛机械手及AGV小车空箱回送线。为下一步实现智慧仓储做准备。其专业化方案与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
制造业升级带来新机遇
核心业务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回顾公司过去十余年的发展,姜巍表示,北京博途自成立之初就寄希望于开拓众多业务领域取得快速发展,从物流设备的设计、生产到提供解决方案,不断突破创新。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扩大产能和企业规模是姜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5年5月,中国政府《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任务,其中智能制造被定位为主攻方向。这也让姜巍开始转变思路一企业不一定要做大,但要跟随市场的步伐。
“受政策影响,智慧工厂是目前制造业普遍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特别是机器人、AGV等智能设备的应用。要想把这些设备串连起来,就需要动态的物料管理系统,实现物料和设备的同步管理,通过设备把物料状况反馈给信息系统,进而反映到供应链前端,这也有助于改进生产调度和物料管理,实现柔性化生产。”姜巍说。
在实现智能制造过程中,不仅需要物料的消耗统计、在线存储等静态功能,更需要实现对物料移动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在保证物料按计划顺利移动的同时,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而动态存储管理恰恰是“瞄准”了这一市场需求。
姜巍表示,动态存储的概念很宽泛,涉及立体库存储和平库网络化的配给、缓存方式等,因此其服务内容也可概括为两部分:一是仓库内部的物料管理,一是生产物流中物料变性的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按照他的设想,未来典型的动态存储案例应该是这样的:从MES系统中获取订单后,物料从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在每一道工序的每一次移动都是受系统控制的,库房成为生产车间的一部分,实现物料生产管理的实时信息处理及设备调控。
篇8
经过几年来多个项目经验的积累,自2000年起,金东康开始进行软件产品化的工作,拥有了成型的产品化版本――生产条码应用(Produce Barcode Application, 简称“PBA”),其最新版本包括PBA―WMS、PBA―MES、PBA―CS。随着PBA产品进一步成熟并被更多大型制造企业采用,2001年,公司决定将负责软件业务的系统工程部独立出来,成立了南京比邻软件有限公司。南京金东康条码系统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国尧表示,选择软件业务是基于客户的需求,要强调增值和研发,提高服务能力。
金东康的条码解决方案在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拥有海尔、华为、美的等数以百计的著名企业客户。目前,金东康为满足市场需求,已从制造业成功地走向商业零售、物流、邮政等领域。
记者:金东康将条码产品及应用系统作为公司的业务核心,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您对现在的市场又有怎样不同的理解?
刘国尧:企业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则是根据客户需求而变化的。将条码产品及应用系统作为公司的业务核心,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是必然趋势。例如,传统的仓库管理完全由人来完成,以手工记录为主,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加速,仓库的货物进出更为频繁,仓库里的各种信息也更为重要。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方便了大量数据的查询,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达到节约仓储成本的目的。
随着仓库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信息网络化的应用,仓储信息处理越来越复杂,数据量更为庞大。信息来源分布广而复杂。如果仍采用手工采集数据,会大大增加信息采集人员和信息输入人员的数量和劳动强度。并难以保证信息的正确率和信息系统的执行效率。为了实现信息的快速准确输入和管理,生产厂家便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无论客户处于哪一个应用阶段,金东康都会认真分析客户的需求,并通过自身的经验引导客户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记者:作为解决方案提供商,在推动条码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金东康主要进行了哪些工作?
刘国尧:金东康提供的解决方案包括标识、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的接口等,目的是帮助用户实现从最初的信息编码、标识制作、质量检验到数据采集、传输到管理的整套解决方案,力求为客户提供效率、成本最优的解决方案,实现服务价值的最大化。同时,我们与国内外多家知名IT及管理咨询公司也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能够更好地实现条码系统与这些系统的结合,使条码系统的实施更为顺畅。
记者:在选择条码应用系统时,您认为用户最看重的是什么?
刘国尧:物流行业的客户比较看重系统的设计和规划。条码作为一种IT技术,是整个供应链中数据信息的载体,良好的条码应用水平是保证整个供应链系统规范、高效执行的基础。另外,随着条码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广泛应用,用户对信息的实时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生产厂家采用条码标识产品,在生产、库存、发货、销售、售后产品信息采集,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跟踪不同分布的产品数据,建立数据采集和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条码能否被快速、准确、高质量打印与识别,以及能否实现方便快速的查询都是客户所关心的。
记者:据了解,金东康从1994年开始自动识别硬件产品以来,不断获得国外设备的权、总代权,目前是美国HHP、DATAMAX、RVSI,日本CASIO等产品的中国区总,这给公司项目实施与市场拓展工作带来怎样的影响?
刘国尧:硬件设备如条码打印机、条码阅读器、数据采集终端等是条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金东康关注的是客户的实际应用和需求,完善的产品线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金东康会在硬件的基础上提供客户需要的技术支持以及服务。我们选择的产品不是价格最便宜的,但都是性能优良、在国际有良好知名度的产品,因为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能给客户带来稳定的工作效率。同时,与国外一线品牌的合作能够使金东康接触领先的解决方案并获得直接、可靠的技术支持,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它带给国内用户,实现公司、客户、供应商的共赢。
记者:软件产品化是金东康的一大业务特色,这样的战略决策是出于怎样的市场考虑?能为客户提供怎样的服务?
刘国尧:在我们这个行业,要想仅仅通过硬件产品把业务推向全国市场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因为金东康较早的采取把自动识别和数据采集(AIDC)与计算机系统相结合的市场策略,才有了今天的发展。
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领域应用初期,做系统的不懂条码,做条码的不懂软件,市场缺乏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在企业信息化系统从MRP Ⅱ到ERP的转化过程中,金东康明确了制造执行系统(MES)和软件的发展方向,将软件产品化,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2001年,金东康将系统工程部独立,成立了南京比邻软件有限公司,主要关注汽车行业和广义的电子业,包括家用电器、IT制造、电器等,还涉及医疗器械、仪器仪表、冶金、食品、造纸等行业。作为制造执行系统自有解决方案的研发和业务中心,我们主要为离散型制造业提供通用的软件系统,满足他们对现场管理、现场作业控制方面的需求。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MES与控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集成,分别要求我们提供相应的接口,以及与SAP、SSA、ORACLE、QAD等ERP软件的集成功能。此外,还需要客户方在业务流程的梳理、需求的确认等方面进行配合。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国内的自动识别应用市场存在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金东康将如何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刘国尧:在我国,条码等自动识别技术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日益成熟,竞争也更加激烈,但绝大多数条码公司仍是以单纯提供硬件设备为主。同时,整个应用市场仍处在培育阶段,需要告诉客户怎样用条码解决管理问题。
金东康成立并发展的十几年来,在制造业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制造业物流是金东康重点关注的领域,特别是在家电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领域,我们的生产条码解决方案已有比较成功的应用,南京依维柯、南京菲亚特、金城摩托、扬州亚普、上汽三电贝洱、海尔集团、方正科技、施耐德电气、横河电机、强生医疗、马鞍山钢铁、金光集团等都是我们的客户,系统实施效果获得了客户的认可。
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还会继续致力于这一领域的应用。同时,我们也在密切关注其它的行业物流领域,如烟草、图书、快递等行业,以加深对行业的理解,推动更深层次的应用,使我们的解决方案与客户的需求更好地结合。在这些领域,金东康将积极发展行业合作伙伴,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技术为核心,为客户提供最佳的AIDC解决方案。
记者:您如何看待自动识别技术在设备、软件系统、解决方案方面的发展趋势?
刘国尧:二维条码和影像技术是条码行业的一个发展趋势。传统的一维条码由于受信息容量的限制,只能作为识别产品的编码,从条码本身我们无从得知产品的详细情况,更多的信息检索必须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才能完成。二维条码在单位面积内的信息容量可达到普通一维条码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只要扫描条码,不需要查询数据库,就能直接得到需要的信息,这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数据的查询,提高了使用效率;二维条码还有节省标签面积、抗损毁能力强等优点,同时又不需要增加制作成本,目前已在国外的仓储、物流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影像技术也是被国际领先的物流公司广泛采用的技术之一。影像式阅读设备不仅能扫描各类一维、二维条码,还能够作为一台“数码相机”拍摄照片,这一特性在快递、运输行业优势尤其明显。例如:使用一台带有影像引擎的掌上终端不仅能扫描运单上的条码,还可以拍下签收人的签名和货物的照片。
篇9
关键词:制造业 服务化 服务型制造
一、制造业的困境及遇到的挑战
根据据联合国工业组织相关统计数据,中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然而中国相当一部分还停留于单纯制造阶段,低价竞争和低成本的规模扩张是这些制造企业获得优势的手段,这种以原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为主,并且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资金的密集型较少,形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产业层次,其产业层次只能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末端,附加值低下。
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国是一个世界工厂,然而现实却是中国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产品,中国制造业目前的发展方式依然属于高能耗但是低效率的发展模式,那些技术含量高,并且附加值比较高的零部件目前大多数还是被外资所控制的。
基于国内制造企业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这种局面是无法实现在客户需求复杂多变和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制造企业适应服务型制造的客观趋势,向客户提供优质和完整的整体方案的要求,而不是简简单单要完成一件产品的基本功。现代制造业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及时把握顾客的需求,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有效及时的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制造业服务化应运而生,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发展趋势。
二、制造业服务化的介绍
制造业服务化最早是由Vandermerwe于1988 年提出的,物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提出服务provider是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
在现代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是体现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微笑曲线包括研发,生产,销售三部分,生产是处于曲线的中间环节,其附加值也是较低的。企业要做的将不再是单一的产品提供者,而是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增值延伸,成为集成服务提供商。
服务化是制造活动和服务相互融合的新产业形态,是目前制造领域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企业通过融合产品与服务和整合制造资源,实现顾客全程参与和制造模式的创新。服务化制造模式在生产和服务性生产的基础上,有效结合企业和客户需求的特点,融合了生产过程中的产品经济和服务经济。在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将客户参与的过程扩展到企业研发、制造等环节中,获得有效的客户反馈信息,同时加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与经验交流,增强了制造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与思考
从国际制造业的发展来看,引领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必将是制造业服务化的进程,制造业服务化带给企业将是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世界上很多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如罗尔斯—罗伊斯、国际商用机器(IBM)等,它们原来都是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目前这些国际制造玩家都已经实现了由传统制造向制造服务业的华丽变身。IBM 全球的营收体系中,目前大约有55%的收入来自IT 服务,2004年IBM将其个人电脑部出售给Lenovo联想公司, 正式成为为面向客户需求的服务提供商。
国内制造企业也尝试着类似的产业升级,由制造业向服务化的转型,其中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例如陕西鼓风机集团,其服务化战略是为客户量身定做,陕西鼓风机集团给客户提供的不仅是风机的生产,同时还为客户提供系统方案设计、远程设备状态监控管理,同时还提供了非常完整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融资服务,备品备件库存管理等,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陕西鼓风机根据其自身特点成功实现了由生产型制造到服务化制造的战略转型。
当然从总体上看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企业集团向新兴服务化产业转型和拓展的力度不够。另外一方面,提供集成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的能力上,我们的能力还是不够的,能够为为行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企业仍然为数不多。鉴于制造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应大力推进制造业服务化的发展,将作为新时期推进低端制造业产业转型的重要发力点。
一方面,从政策面上国家需要大力支持,制造服务业仍是一个新兴领域,一些大型制造业集团已逐步认识其由简单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国家在政策面上还是需要将制造业服务化作为一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在这方面加大政策面的支持,将现代制造服务业放到一个战略的高度。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到风险及资金支持的问题,这是由于制造业服务化将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以及需要一定的金融支撑,如果仅靠企业本身来解决资金问题,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其难度必定比较大,融资成本也会比较高。因而我们应该鼓励和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同时银行应提供相应的低息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从而在政策面上为制造型企业服务化解决后顾之忧。
另外制造业服务化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我国制造业需做强而不是只大不强,所以必须掌握差别化的核心技术,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集成服务方案,提高自己的资金实力,行业话语权。
四、总结
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是中国制造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由低附加值的生产型制造转向高附加值的服务型制造的重要战略抉择。
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已经是大势所趋,中国制造业应结合行业环境客户群的需求以及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适当拓展服务化,坚持顾客为中心,借助企业的专业化技术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产品领域,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来延伸企业的产品服务化价值,增强企业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制造业服务化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制造业在全球化经济环境下的竞争能力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继国, 李江. 国外制造业服务化问题研究综述[J] . 经济学家,2007,(3):135-160.
篇10
在数字化经济的今天,企业经营范围从过去的单一地区转变为跨地区甚至全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设计、制造、交付和维护他们的产品,在全球化的范围支持着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过程。为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设计效率, PLM(产品生命期管理)已被证明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有效工具。
著名IT跨国企业――NEC公司即将为中国市场带来其经典的“Obbligato II”产品,旨在为中国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PLM/PDM解决方案。该产品自日本面世以来,广受好评,从1995年起连续10年获得日本市场占有率第一。
NEC的“Obbligato II”可以为企业提供完善的PLM解决方案,其中包括:硬件/软件集成管理解决方案、开发项目管理解决方案、成本管理解决方案、零件信息管理解决方案、BOM集成解决方案、ERP集成解决方案、CAD集成解决方案、产品更改管理解决方案、文档管理解决方案、变量化产品配置解决方案、环保设计解决方案、技术信息防泄露对策解决方案、支持分布式解决方案、工程门户解决方案等。吸收大量日本制造业实施的成功方案后,“Obbligato II”具备一份充实的多功能业务包,具备14项标准功能:开发项目管理功能、门户服务器功能、全文查找功能、文档管理功能、分发管理功能、设计更改管理功能、Activity管理功能、产品结构管理功能、零件管理功能、BOM集成管理、配置管理、与3D CAD的集成管理、矩阵零件表模板、与ERP集成模版。在高层次上实现了“可实现性高的业务包”与“灵活定制”的并存,短期内构建真正适合客户业务的系统,为企业提供从规划、设计、技术生产、调度、销售、维护到EMS、供应商、客户的全套管理体系。
“Obbligato II” 充分发挥NEC自主开发并提供支持的特点,在提供PLM解决方案时具备多种优势。首先,它利用可实现性高的标准功能短期内构建系统,可在短期内构建失败风险系数很小的系统。其次,该产品是根据顾客的业务需求灵活定制,能够快速地对应飞速变化的业务环境,同时实现定制费用的缩减。此外,对于希望阶段性地扩展体制,构建与事业规模相匹配的全球化体系的用户,“Obbligato II”采用可按功能购买和使用的License体系、多语言及分散建构,从图纸管理系统,到贯穿产品生命周期整个过程的产品数据全球化共享的大规模PLM/PDM系统,支持企业用户以较小规模开始灵活地实施系统。
NEC公司还将为企业提供从产品的咨询到系统配置、运用/支持到活用各阶段中丰富的知识库,全面支持客户最佳系统的规划、构建和运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