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环境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环境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思想,高度重视是搞好环境建设的前提
丰台区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东西狭长,与其他城五区和大兴、房山都有交界,总面积约305平方千米。区域内有六个长途汽车站、四个火车站、一个机场、二个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还有大红门等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和很多建材市场;常住人口211.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81.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8.5%。多年来,丰台在人们印象中是基础差、底子薄,环境脏乱。为彻底转变这种思想观念,建设宜居宜业的城乡环境,增强区域发展吸引力和竞争力,丰台区委、区政府决定以“环境惠民生,环境塑形象,环境促发展”为主题开展城乡环境建设年活动,围绕“精细管理,服务群众”,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和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营造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优美靓丽的城乡环境。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区委书记李超钢、区长冀岩为组长的丰台区城乡环境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涵盖了区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委员单位的党政主要领导。为消除环境建设和社会管理的盲点和缝隙,在永定河以东地区成立了三个由区人大主任、政协主席和区委副书记牵头的“地区环境和社会建设协调委员会”,定期召开地区共建联席会议,形成区、街(乡)统筹、齐抓共管的服务管理局面。
思想高度重视。区主要领导经常到基层调研环境建设,及时解决城乡环境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区委书记李超钢提出年底的绩效考核要以环境论英雄。区委组织部、区监察局会同区环境办制定了《关于在2012年城乡环境建设工作中加强处级领导干部考核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9月份起,环境建设月考核成绩靠后的街乡镇,由区委组织部、区监察局约谈党政主要领导;若连续三个月排名靠后,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考核均不得评为优秀,党政主要领导向区委常委会专题述职,区委常委会视情对领导班子提出调整意见。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带头参加环境建设年活动。将“城市清洁日”活动常态化,到目前“城市清洁日”活动已组织9次,近30万人参加。结合首都文明城区创建活动,组织开展以“珍爱家园,美化环境”为主题——“我的丰台我的家”美化环境月活动,区主要领导亲自参加活动启动仪式并作动员,全区25余万群众参与各项活动。
坚持例会制度。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将开展城乡环境建设年活动当作改善区域环境面貌的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每月都要听取环境建设专题汇报,对有关问题进行研究部署;主管环境建设工作的副区长始终奋战在第一线,每月都要组织召开各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全区大会,每两周召开一次专题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市级行业单位和相邻区的协调会;通过严格的例会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争议问题,保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多措并举,苦干实干是取得成效的基础
丰台区市容环境和环境秩序问题治理难度大,但领导干部认识统一、标准高,积极动员全体基层干部,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干群关系,通过“四项措施”,发动群众、依靠基层,有效推进了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抓基层,典型引路。丰台区21个街乡镇大部分处于城乡结合部,老旧小区、平房区和中央企业、市属企业较多。面对复杂艰难的工作,基层各单位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主动作为,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区环境办通过每周一期的《丰台环境建设动态》大力推广街乡镇的经验做法,起到了典型引路的效果。
抓基础,多措并举。要做好环境建设工作,提升环境整体水平,重点是在提高环境意识和强化措施两方面下功夫。一是努力提高环境意识。区领导及相关部门经常到基层调研环境建设工作,引起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关注与重视。扩大区外媒体宣传面,召开新闻会,组织市级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环境建设的热情,整合“市民劝导队”等群众性环境志愿者队伍,组织了“丰台志愿者在行动”启动仪式,动员全民参与环境建设年活动。二是积极完善措施。街乡镇健全“六有”工作机制,即有组织、有队伍、有检查、有设备、有设施、有投入。针对三环路沿线非法小广告张贴、喷涂比较严重的现实问题,专门配备20名保安对的重点区域进行专项盯守整治,控制小广告的蔓延趋势。成立了应急小分队,及时处理突发垃圾、渣土等环境卫生问题。
抓责任,严格考核。为了明确工作责任,加强工作力度,区21个街乡镇与辖区行业管理单位及社区居委会分别签订责任书,提高了各单位对环境建设工作的重视度和配合效果,有效保障了相关政策措施在基层的顺利推进。制定了《城乡环境建设考核办法》,将环境建设考核纳入了年终效能考核,每月对相关行业管理单位和各街乡镇进行考核打分,考核结果在城乡环境建设工作会、专题会上进行通报,并在区政府大厅进行公示。
抓落实,督查督办。丰台区重点通过加大检查督办力度、落实首接负责制、提高问题处理率和建立工作台帐等办法将工作落到实处。
三、作风过硬、敢于争先是攻坚克难的保障
丰台区地域狭长、城乡结合部较多,早年引进的几个较大的农贸市场和长途汽车站,成为外来流动人口日益密集的主要原因;同时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交通设施的配备完善和人民群众要求的不断提高,也为环境建设树立了更高的标准。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任务重、解决难、易反复。对此,丰台区面对困难没有退缩,思想统一,上下齐心,创新方法,加大力度,培养出一大批不怕困难、不推诿工作、严于执法、敢于执法的干部,以过硬的工作作风保障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连续打了几个漂亮仗。
重拳整治环境脏乱问题。制定“迎接党的十集中治理环境脏乱点工作方案”,明确将市级24处环境脏乱地区、二、三环沿线、进京第一印象区域和代表驻地等56处脏乱点纳入重点治理范围。针对部分重点区域、卫生死角等顽固的环境脏乱问题,重拳出击,效果显著。一是突出整治八类违法行为。二是推进开展亮点工程。“双护工程”整治得到市整治办高度评价。截至6月底,八类突出违法行为群众举报同比下降15.2%,群众回访满意度85.9%同比上升10.1%,实现了“一升一降”的工作目标。三是全面整治重点地区。对六里桥北、六里桥南地下通道、电力医院门前以及太平桥路、太平桥中学等重点地区进行了全面的环境整治。
着力打造一批景观亮点。围绕两区交界、重点大街、重要桥区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打造一批沿街建筑整洁美观、道路绿化效果良好、公共服务设施规范、夜间照明亮丽完好的城市景观。完成了区21座立交桥中的10座夜间照明、亮化设计及六里桥桥区两侧、开阳桥三座过街天桥、一个匝道的景观设计。
强势推进控违拆违工作。区委区政府秉承“大发展、大建设、大整治、大提升”的工作理念,明确要求严控新生,力减既有,努力实现违法建设零增长,全年拆除既有违法建设台账的80%以上。
大力实施重点道路沿线整治。二、三环路沿线整治工作是2012年市级环境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丰台区完成重点任务毫不含糊,加大整治力度的同时,也力求做好景观提升工作。目前,18个大项50个小项的整治任务正有条不紊的开展。
篇2
按照加快建设“五区”,努力提升“产城”品质的总体战略部署,坚持以“优化规划、强化建设、标化管理、量化考核”为工作主线,坚持以“真爬坡,敢破难”为工作原动力,坚持以“一年时间逐步提升,二年时间明显改变,三年时间整体改观”为工作目标,力争从年起,采取“整体规划,分步整治”方式,全面、科学、务实推进我区人居环境、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得到显著提升。
二、工作内容
(一)加快街面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牵头单位:区建交局。
2.工作思路:全面改造全区破损车行道、人行道、盲道,并结合特色街区打造工作,尽快提升全区市政道路基础设施整体形象。
3.工作安排:投入1710.3万元分别对为民路、五里墩支路、黄苑东路等427条道路进行沥青路面修复,铺筑彩色压印砼人行道。投入1915万元对天回镇、金泉、沙河源、西华等4个涉农街道123条乡村道路进行改建。
(二)加快特色街区风貌建设
1.牵头单位:区建交局、区城管局。
2.工作思路:年对我区主街干道、出入城城通道、中小街道,以园林绿化、建筑立面和商招店招、夜景光彩为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清理及规范打造,实现全区招牌规范、有序、整洁、美观、完好,逐步达到一街一景、一楼一色的景观效果。
3.工作安排:投入1.5亿元完成大道(一环路至宾馆)、解放路(一环路至北门大桥)整体风貌打造工作。投入2250万元,完成蜀汉路、一环路西三段店招打造工作。投入4700万元完成茶店子西、正、东街、九里堤南北路店招整治和绿化景观打造工作。投入200万元完成十二桥路店招打造工作,十二桥路建筑立面打造概算年3月份确定后实施。投入1200万元完成蓉北商贸大道绿化景观大道打造。
(三)加快菜市场提档升级建设
1.牵头单位:区商务局。
2.工作思路:加快推进规划定点未建市场的开工建设。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联系,力促北门片区、城郊结合部规划未建市场尽快开工建设,解决好周边居民买菜难的问题。并采取“争取市级扶持资金,业主加大投入,区上补贴”方式,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行物业管理和专项整治活动,全力为居民提供良好的购物环境。
3.工作安排:投入1202万元对全区23个菜市场进行升级打造。
(四)加快纯居民老院落环境打造建设
1.牵头单位:区卫生局。
2.工作思路:持续改善居民生活环境质量,采取逐步整治、逐年打造的工作原则,使全区非物业管理社区院落达到“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要求,从根本上提升市民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支持率和满意度。
3.工作安排:采取政府补贴,群众参与的办法,按照星级院落标准对全区13个街道100个社区院落实施集中打造。
(五)加快出城通道环境治理
1.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2.工作思路:以治理“七乱”(摊点乱摆、垃圾乱扔、广告乱贴、工地乱象、河道乱污、违建乱搭)为主要内容,按照“整合资源,综合施治”的总体原则,加大对全区出入城通道的环境治理力度,确保出城通道清爽、有序、整洁、靓丽。
3.工作安排:结合特色街区打造,对羊西线、成彭路、北新干线实施环境治理。
(六)加快园林绿化景观建设
1.牵头单位:区城管局(区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2.工作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高效能管理,提高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水平,以建设促形象,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绿化特色街区的打造,建成一批景观效果好、有特色的街头小景、屋顶绿化、墙体绿化以及街道绿化等绿化基础建设精品,以管理促长效,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绿化创建活动,大大提高绿化日常养护管理水平,使我区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显著改善。
3.工作安排:投入1200万元完成蓉北商贸大道(五块市立交桥—三环路)绿化景观打造,投入800万元完成茶店子东、正、西街绿化景观打造,投入1000万元完成九里堤南北路绿化景观打造。在全区新增绿地面积20公顷,新增小游园小广场2公顷,新增墙体绿化2000米,新增屋顶绿化4000平方米。对电子科大九里堤校区对面绿地进行改造提升。
(七)加快河道容貌环境建设
1.牵头单位:区建交局。
2.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旧城改造和城乡一体化拆迁步伐,结合新区建设推进集中居住,完善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加快283区域的征后实施和117区域的报征进展,基本实现“水清、无味”的河道治理工作目标,河道容貌得到持续有效改善。
3.工作安排:完成南堰河等13条河道下河排污口整治及雨污分流工作。完成茅草堰华侨城段、国际商贸城渠系、六斗渠建设改造。
(八)加快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1.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2.工作思路:用3年的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合理布局小型垃圾压缩站,增添环卫基础设施,并通过数字化科技手段,提高大型站的处理能力,改变现有清运模式,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市场化运行模式。尝试采用BOO市场化运作模式,减小财政一次性投入经费压力。
3.工作安排:
(1)垃圾压缩站方面工作
投入220万元在西安路辖区规划建设1套垂直式垃圾压缩站。投入280万元在金泉辖区规划建设1套垂直式垃圾压缩站。完成罗家、红星垃圾站的扩能改造。完成高污染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淘汰更新工作。推行罗家、红星站为试点的生活垃圾清运市场化运作。
(2)公共厕所建设及提档升级方面
投入200万元完成金荣巷、火车北站、顺沙巷、一环路102号等9座公厕的升级改造工作。
(3)环卫基础设施方面
投入160.2万购置3000个普通果屑箱、1000个环保桶、600个高档果屑箱、1000个垃圾桶用于提升我区环卫设施质量。全部拆除涉农街道具备通车能力道路两侧垃圾池,重点对天回镇街道现存在垃圾池全部改建为景观化垃圾桶收集点。
(九)扬尘污染治理“三大工程”
1.牵头单位:区城管局
2.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扬尘污染治理工,实现全区绕城高速内无地块(农田除外)、无未硬化道路接口、无绿化带浮土,采取工程措施减少扬尘污染源,提升我区环境空气质量,确保中心城区每年优良空气天数达到315天目标。
3.工作安排:
(1)道路接口硬化:对川陕路、北新干道、成彭路、沙西线、大道、蜀西路、IT大道等出入城通道沿线未硬化道路接口进行排查,对新增的未硬化道路接口实施硬化,确保出入城通道支线道路接口全部硬化。
(2)绿化带提档降土、树池覆盖:对所有出入城通道、主干道绿化带扬尘情况进行全面摸排,对存在浮土现象的绿化带进行提档降土或树池覆盖。
(3)露土覆盖:采取“每天检查、及时发现、督促覆盖”的形式,对新增的拆迁、待建、在建工地露土进行及时覆盖,确保我区绕城高速内无地块(农田除外)。
(十)打通“断头路”
1.牵头单位:区建交局。
2.工作思路:确保道路畅通,杜绝出现“断头路”环境脏乱差现象发生,为城市管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3.工作安排:投入1003万元打通长植路、长土路、踏金大道、量力一线沿线、长庆西一路沿线、长兰支路等6条断头路。
(十一)再生资源回收点专项整治
1.牵头单位:区商务局
2.工作思路:对再生资源回收点外部环境实施提档升级打造,对内部强化管理整治,确保再生资源回收点规范、整洁、清爽。
3.工作安排:投入19.3万元对12个街道26个再生资源回收点实施环境治理。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机制
牵头单位作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责任单位,要形成协调高效的工作网络,建立成员单位联系会议,研究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程中的具体问题,倒排工作进度,逐级落实整治责任。每半月定期向分管区领导汇报城乡环境基础设施推进情况,保障工程进度和质量。
(二)健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激励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广泛参与、多元投资”原则,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拓宽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采取措施激励区级相关部门和各街办加大对省、市部门的争取力度。
(三)设立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攻坚破难”专项奖
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中,对在推进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建设后得到省、市领导肯定表扬的,广大社区居民真心拥护的,与激励和约束干部真爬坡、敢破难的八条措施结合起来,由区委、区政府进行通报表彰。
篇3
一、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必要性
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是城乡建设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必然联系的结果。其一,城乡建设,即从事的城市、乡村的各类建设活动的总称。城乡建设一般涉及城乡规划、村镇建设、工程建设、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业、城镇绿化水平、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等方面。所有城乡建设需要通过具体的城乡建设活动来实现,而城乡建设活动的进行,皆须依法在不对周围的环境与自然资源造成危害或破坏的前提下开展。其二,城乡建设活动可能引发诸多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有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种类型,而引起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原因除了自然原因,实际上最主要的是人的活动,当然包括城乡建设活动。如:各类城乡建设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这样可能会形成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或土地功能下降等环境问题。其三,城乡建设规划科学合理,城乡建设活动规范,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二条规定“在规划区内的建设活动都要遵守本法”,该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城乡规划管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因此,城乡建设的目的是协调城乡空间格局、改善人居环境,与环境保护的目标一致,并行不悖。因此,城乡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有利于实现生态文明,是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的现实必要性。
二、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可行性
(一)理论可行性
从法律部门来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民商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七个法律部门。城乡建设类法律规范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城乡建设相关行为活动,调整方法综合了民事、刑事与行政、甚至程序法等各部门法的特征,所涉案件的性质既有民事、行政,又有刑事;与环境资源保护法法律部门的调整对象具有大部分的重叠性、调整方法的一致性及案件性质的相似性。因此,城乡建设类法律规范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法律部门的范畴,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
(二)经济可行性
由于城乡建设的整个过程都与环境和自然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城乡建设类案件的处理过程也将与环境或自然资源产生联系。单纯由民事庭、刑事庭或行政庭处理,需要投入大量的城乡建设、环境资源方面的知识、技术、人员等,否则不能全面解决城乡建设纠纷中的问题;由于城乡建设活动建立在对环境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之上,必然涉猎环境保护庭职责范围内的工作程序和内容。而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对于环境保护法庭的工作人员来说,既熟悉相关法律规范程序和内容,所涉环境与资源方面的问题也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审理程序一致,无需另行补充更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方面的智力支持和经济支出。因此,从经济的角度看,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合理可行。
(三)制度兼容性
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研究一般关注的是案件的性质。环境保护法庭的受案范围一般涉及环境资源类民事和行政案件,有一些地方环境保护法庭将环境资源类刑事案件也纳入受案范围。其中,环境资源类的民事案件包括: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物权保护纠纷;与自然资源相关的合同纠纷;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侵权责任纠纷;环境侵权责任纠纷;环境公益诉讼纠纷。环境资源类的行政案件包括:涉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类的行政案件;涉及土地征收、确权、规划等土地类的行政案件;涉及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的行政非诉执行案件。环境资源类的刑事案件包括:涉及破坏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人文古迹保护的刑事案件;涉及环境污染重大责任事故的刑事案件;环境执法、资源监管执法人员失职渎职的刑事案件。
而城乡建设类案件都是在城乡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涉及城乡建设包含城乡规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及城乡绿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在城乡建设纠纷中,既会出现与环境和自然资源相关的民事纠纷,也会出现涉及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行政案件,甚至会有污染或破坏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刑事案件。因此,城乡建设类案件具有与环境资源案件同样的性质、处理程序与难度,放在同一个法庭管辖在制度上是兼容的。
(四)实践可操作性
1、国外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中包括了城乡建设类案件
在国外环境保护法庭建设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土地和环境法院在历史上比较早且具有典型性。该州在1979年《土地和环境法院法案》和《环境规划与评估法案》两个法案,并据此于1980年设立土地和环境法院。该法院由法官和技术专家构成;其中法官主要负责法律方面的问题,专家在地方管理或城镇计划、环境科学、环境保护或环境评估、土地评估、建筑、工程、测量或建筑物构建、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具备特殊的知识或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主要负责对政府的行政决定进行价值性审查。法院的受案范围包括:涉及环境规划的、涉及地方政府及其它各种不同性质的上诉、涉及强制征用土地的评估及补偿、涉及环境规划和保护、民事执行、对行政决定的诉讼审查、对有关法律、强制令的实施;对轻微环境刑事案件的简易管辖;地方法院己经定罪的刑事上诉案件;包括原告、检察长或其它对公诉负责的人员提起的对地方法官的定罪、颁布的命令及作出的判决的案件。
从法院组成人员的设置上不难看出,法院的专家主要来自土地和环境方面,必须具有《土地和环境法院法案》第 12 条列出的资格之一,如城规、工程、 建筑或类似方面,即城乡建设活动领域的技术精英是法院技术专家的主要成员;从法院受案范围的内容上也可以看出,城乡建设活动中出现的影响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行为都属于土地和环境法院的受案范围。
另外,美国也有专门的环境法院。美国的环境法院受理的案件主要有三类:第一类 “官告民”,又称为民事行动(CivilAction),主要为环境执行机构提起的行政执行案件和其他案件。第二类“民告官”,主要是针对州自然保护局根据《统一环境执法》的行政命令而提起的司法审查诉讼。第三类是对环境行政行为和决定进行“上诉”的诉讼(Appeals)。这里所提出的上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认为地上诉,它是指当事人对于行政决定不服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在法院的审级上仍然是一审。1995 年,环境法院的受案范围有所扩大,包括了对大部分市政土地利用决定、自然保护局秘书、委员等做出的行政执法以外的行政决定和行动。2004 年,佛蒙特州的《许可改革法案》将环境法院的受案范围扩大到针对自然资源局所发放的许可而提起的诉讼案件。城乡建设必然涉及市政土地利用、自然资源许可,因此,美国的环境法院实际受理城乡建设类案件。
2、我国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实践涵盖了城乡建设类案件
我国设立环保法庭的先驱贵阳市对环保法庭的受案范围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民事诉讼案件方面,包括贵阳市辖区内所有涉及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的排污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如:“‘两湖一库’水资源保护以及环城林带范围内,涉及环境保护而产生的民事案件、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因对水体、大气、环境、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引起的侵权、损害赔偿案件;因砍伐林木、采掘矿产资源、开垦、养殖、建设等行为破坏环境而引起的损害赔偿案件;因船舶、港口作业污染所产生的损害赔偿案件;因紧急避险所引起的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因相邻关系而引起的涉及到环境污染且影响公共利益的案件;其他涉及环境公共利益的民事案件”。在行政诉讼案件方面,主要包括贵阳市辖区内,涉及水土、山林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涉及两湖一库水资源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其他涉及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主要指:行政不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赔偿等案件。
云南省在2009年5月13号召开了云南省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庭建设及环保案件审理座谈会并形成《全省法院环境保护审判建设及环境保护案件审理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纪要”中规定环保法庭受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生活环境的侵权、损害赔偿民事案件;环保法庭在行政案件上受理:涉及水土、山林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涉及水资源保护而产生的行政案件;行政机关不履行环境保护职责产生的行政案件;其它涉及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而产生的行政案件;环保法庭受理民事、行政环保公益诉讼案件。云南省的规定相比较贵州对环保法庭受案范围的规定进了一步,不但明确了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民事案件,还将环境公益诉讼的范围扩展到了行政案件。
从上述两省对于环保法庭受案范围的明确,可以看出,城乡建设类案件涉及生态环境、生活环境方面、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民事、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被列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
三、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境保护法庭受案范围的最优性
国家现有司法资源总体量大,但具体分配到地区及特定领域,司法资源较为紧缺。通过调整司法资源,实现司法体系整体功能最优,即达到以最少量的司法资源解决最迫切、最多的法律纠纷的理想状态是当前实现司法资源价值的目标和重要举措。
现行司法体制中,最高院专门设立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全国至少已有16个省(区、市)设立134个环境保护法庭、合议庭或巡回法庭。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2015年全国法院审判执行情况》:行政案件中“新收涉及规划、拆迁、房屋登记等城建类行政案件35726件,上升59.45%;涉房地产开发经营合同纠纷案件上升态势明显”;民事案件中“新收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纠纷案件1368件,上升20.74%;房屋拆迁合同纠纷案件24871件,上升33.29%”。与此不同的是,环保法庭从成立至今,受案数量很少。以最早成立环保法庭的贵州为例,2013年贵州全省各级法院共审结涉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刑事、行政案件1547件,环境案件仅占同期全省案件总数的0.4%。这些数据显明:环境法庭作为司法资源的价值没有充分发挥。所以,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是充分利用司法资源,实现司法功能的最优选择。
综之,将城乡建设类案件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对于实现生态文明是有现实必要性的,在理论、经济、制度及实践中是具有可行性的,而对于司法资源的价值的充分体现则是最优选择。因此,建议将城乡建设类案件明确纳入环保法庭受案范围。
篇4
为加强全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巩固和扩大综合整治活动成果,创造优美、舒适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升城乡文明水平,经区政府同意,制定本意见。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管理为保证,城区为主、城乡联动,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强力推进、规范发展,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全面改善环境面貌,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管理及监督责任
由区建设局负责全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工作。区城市建设秩序管理局具体负责对全区特别是新城区的环境容貌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同时负责全区制止违法建设工作。各乡镇(街道)、各单位按照“属地管理”、“门前三包”的原则,认真抓好各自环境建设管理工作。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积极参与城乡环境建设管理的监督工作。
三、管理范围及机构
1、管理范围。新城区管理范围为:环山路以南,青春创业开发区希望路以东,泮河大街、泰东路以北,长城路、迎胜南路以西的区域。其中,开元路、府西路以东(含两条道路)由粥店街道负责;开元路、府西路以西由天平街道负责。乡镇管理范围为:主要是乡镇驻地,区、乡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区域和沿线村。
2、机构与管理网络建设。(1)新城区两个街道组建市容管理巡查中队,根据实际需要配备巡查人员,负责制止和纠正辖区内影响建设秩序、市容市貌的行为,并抓好各社区(村)环境建设管理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工作。各社区(村)都要成立卫生保洁、绿化维护、市容村貌、建设秩序巡查队伍,根据实际,配备足够的工作人员,实行干部分片划段包保责任制,管理好辖区内道路沿线和居民小区的绿化维护、环境卫生、建设秩序。(2)各乡镇都要组建乡镇环境管理巡查中队,根据需要配足人员,主要负责辖区内规划、建设、环境的监督、管理、考核等工作。成立环卫队伍和绿化管理队伍,人员数量可根据工作需要确定,主要负责环境卫生和绿化美化工作。根据实际,为管理巡查人员设立办公场所,配备交通工具,统一工作服装。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中转站,配备专用垃圾收集车、清运车。(3)将环境建设管理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为城乡环境建设管理提供财力保障。
四、主要任务
1、规划管理工作。立足城区、乡镇功能和要求,通盘考虑城乡建设、市政设施和公益设施,高层次规划,依法审批,管理到位;严格落实《关于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坚决制止违法占地和违法建设的意见》(泰岱发〔2007〕15号),及时发现、清理、拆除不符合规划的建设工程,高速公路、铁路和主要交通干道两侧500米可视范围内的违法建设。建立完善巡查举报和拆除的联动机制,一经发现违法搭建现象,立即组织有关部门依法予以阻止、处罚和拆除。
2、建设管理工作。认真落实区政府《关于加强全区建设项目报建规费管理的意见》(泰岱政发〔*〕82号),规范建设项目报建程序,搞好质监和安监工作,确保建设项目顺利实施;加强道路、给排水、通讯、暖、气、排污等公用设施建设与管理工作,增强公共服务功能。
3、城乡容貌管理工作。随时清理城区、乡镇驻地、乡镇主要道路和沿线村等重点区域的各类垃圾,定时收集、日产日清,做到视野之内总体面貌清洁、卫生、美观;对绿地和绿化带定期进行管理和维护;规范广告牌匾和灯箱标牌设置管理,搞好夜景亮化的监督指导工作。
4、市场和交通秩序管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强化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消除占道经营、乱摆乱放等现象;督促各单位落实“门前三包”责任;规范市场管理,引导流动摊点进场入市合法经营;整治交通“堵点”、“乱点”、“黑点”,主次干道两侧各种车辆按指定地点整齐有序停放,客运、货运出租车无占道经营现象。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奖惩制度。(1)由区建设局制定城乡容貌环境建设管理的工作标准和考核细则,并负责督导检查和考核。(2)实行押金制度,各乡镇(街道)交纳一定的保证金。年终,区政府对各乡镇(街道)环境建设管理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考核合格的按不同等次予以相应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进行处罚。在区财政局设立专户,对押金进行统一管理。各单位的奖励与罚款,由区财政局按照规定及时兑现到位。(3)各乡镇(街道)制定奖罚制度,对镇容管理巡查中队成员和环卫管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工作认真、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因管理严重缺位造成不良影响的,予以批评教育,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篇5
关键词:工程;环保监理;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现阶段,我国关于工程建设方面实行的“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两项制度,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当工程竣工以后发现神态被破坏,想要弥补已经不知从何下手了。本文分析了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从监理工程环保的思路来对工程建设对环境不可逆转的影响做深入剖析。
探索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规划设计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中在工程建设初期应该对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作出评估并且提出针对这种影响的解决办法。就各种工程对环境影响程度的不同,环境影响的程度存在相应的不同,就公路工程来说,因为公路工程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损害没有具体的标准,所以各部门在对工程的评估等环节就会自上而下的忽视工程建设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各项工程建设在实施前的评估都会存在这种忽视环境影响的现象发生,所以,要避免一定的环境影响就要在施工前的评估阶段将环境影响纳入整体的规划当中,避免后续工作中不必要的伤害出现。
工程实施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与自然环境打交道,破坏植被、改变河道是工程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工程中用到的钢筋、混凝土等材料都是要用车辆来运输的,混凝土在搅拌过程中会向周围的环境借土和弃土等等,这些环节对周围的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对建设工程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都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分析建设工程环保监理
在我国现阶段,通常所说的环境监理主要表现在工程建设的初期阶段和实施阶段,而其中实施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比较严重的。经过对现阶段环境监理现状的分析,施工阶段的环境监理主要分为“保护”和“治理”两个方面,其中“保护”主要包括对环保过程的监理,建设工程过程中的排放物是否超标或者未达标、生态保护是否达到一定要求,这些监理工作是环境监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治理”说的是对环保单项工程的监理,建设工程过程中产生的污水应该如何处理、绿化工程如何展开、声音屏障如何建设等。环境监理的工作对“建设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不足给予了很好的弥补,对保护环境不被破坏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的不断加快,人类开始从各个层面加强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认识,逐步向重视环境发展的认识层面考虑问题。虽然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工程环保监理工作还是不够完善,下面我们就从建设工程的流程的角度对工程环保监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我国环保监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于工程建设的环保监理实施“三同时”制度,即建设工程中的污染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华人投产的“三同时”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筑行业对环境保护认识到的不足,但是深入探讨其中还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在我国经济高度发展、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愈发严重的条件下,这就凸显出了环保监理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监理工作发展到了今天,有环境保护部审批的项目无一例外的要与建设工程的环境监理工作同时展开。
(二)工程前期——科学评价环保评估工作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可以说从决策源头为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法律保障,这则法律的颁布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控制了人类在建设工程的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工程建设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矛盾得到相应缓解,整个环境保护的工作进程得到平稳发展。
科学评价环保评估工作是工程立项审批的重点内容,环保评估要做到客观、公正,评估的过程中要保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准则,面对敏感问题不应该回避,其中产生的数据更要具有真实性,如果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地方一定要认真面对,明令禁止。
(三)施工过程中——客观面对环保监理工作
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因环境污染引起的纠纷,为社会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环保监理做的好这些纠纷和损失都是可以避免发生的。现阶段,很多业主将目光更多的放在了建设工程过程中的环保监理上,他们认识到了如果将环保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加以重视,就可以避免很多损失的出现。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理单位组织的专业队伍会针对工程中的环保工作进行监督,对生态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进行相应的控制。
(四)绿化工作的开展
工程建设中绿化工作是环保意识的完美体现。在以前人们的思想只停留在建设上,人为只有建设才能发展,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的建筑业发展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人们对发展的思想不再仅仅停留在建设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环境对人生存的重要性。在现阶段,要想做好环保监理工作,就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在建设工程施工方法过程中,监理单位的专业队伍要领会设计意图,在施工单位的工作中做好监督工作,把好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大关。
监理单位好主动协助好绿化主体单位,做好对工程建设中前期后期的绿化工作的实施监督,并且深入参与调查施工单位的绿化情况,做好施工单位绿化工作的配合工作。
结语:
环境监理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对于我国的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环保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弊端的显露应运而生,很好的弥补了“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的不足,为我国的工程建设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良桦.公路建设工程中的环保监理[J].工程科技,2013.
[2]关超.公路工程对环境影响及工程环保监理[J].河南建材,2010(6).
[3]韩鹏.浅谈公路工程环保监理[J].中国心技术新产品,2011(4).
篇6
[关键词]城市建设;环境地质;地质灾害;措施
任何城市都是建造在给定的地质环境中,城市建设在许多时候都是充分利用地质环境进行建设。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城市地质环境问题越发严重。因此,做好地质环境工作,是做好城市建设的重要依据和保障。
1.城市建设和地质环境的关系
地质环境是指在地球岩石圈对人类有影响的所有地质体和各种地质因素作用的总和。城市规划布局、建设和发展依赖于地质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又不断地改造地质环境,当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超过地质环境容量时,地质环境的自然平衡就会被破坏,环境质量恶化,甚至产生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显著危害作用的地质环境突变,即诱发地质灾害。城市地质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城市的低质量的地质环境有关,也与人类工程活动所导致的地质环境自身变异密切相关。因此,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高质量的地质环境,同时,对具有潜在地质灾害威胁的地质环境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调整人类工程活动方式。
2.城市建设过程中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诱发的大量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地面变形灾害
2.1.1地面沉降。我国城市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导致的。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活动的城市已达70多个,明显成灾的有30多个,有的城市地面最大沉降量已达2.6m,这些发生地面沉降的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继续相连,形成广阔的地面沉降区域或沉降带:如北京一天津一沧州一保定河北平原巨型沉降区。我国城市每年由地面沉降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更是巨大。
2.1.2地裂缝。现代城市地裂缝灾害是一种与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是地下水超采)有关的环境地质灾害。人类工程活动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缩短了地裂缝的活动周期、增大了地裂缝的灾害规模。地裂缝从20世纪中期以来,发生频率及规模逐年加剧,我国已在十几个省的约200个城市发现上千条地裂缝,已成为一种区域性的主要地质灾害。地裂缝所到之处,城乡建筑物均不能幸免,它们穿越厂房民居,横切地下洞室路基,造成城市建筑物损坏、机器停转、道路变形、管道破裂,危及城市建设与人民生活,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甚至与地震烈度Ⅶ度损失相近,成为名符其实的地质灾害。据综合估算全国地裂缝累积造成的经济损失约91.2亿元。
2.1.3地面塌陷。在我国造成城市地面塌陷的原因大体上有: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的塌陷,全国因采煤地表发生沉陷、坍塌面积达38×104hm2,其中有240余处最为严重;表面岩溶活动引起的塌陷;地下水的过量开采。阳泉、焦作、平顶山、徐州、抚顺、秦皇岛、唐山、桂林、武汉、贵阳、昆明、遵义等城市的地面塌陷尤为明显,损失严重。地面塌陷除了给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外,还会对地表和地下水系造成破坏,打破地表和地下水系的平衡状态,使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变得更是不堪重负。
2.2崩滑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危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这几种灾害往往相伴而生。城市崩滑流灾害对人类具有多种危害,主要包括:导致人员伤亡,破坏各种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近年来,中西部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迅速发展,崩滑流发展范围、频率和强度均达到历史最高阶段。受崩滑流灾害威胁的城市,仅四川省就有12O多个,云南省有100多个。
2.3水土污染
2003年1O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与战略问题研究显示:全国约有一半城市市区的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地下水水质呈继续下降趋势,与地表水污染程度十分接近。其中北京、天津、上海、沈阳、西安地下水硬度、矿化度和硝酸盐含量普遍上升,大大超过饮用水标准,加之我国国力有限,污水处理跟不上经济发展形势之需。伴随着地下水污染,岩土化学污染是必然结果。
2.4水土流失
全国不少大中城市在建设城市时,随意破坏地貌、植被,从而引起严重的建设开发性的水土流失,其侵蚀模数可达数万吨以上,城市的发展以超常速度和大规模建设,造成河道淤积,下水道淤塞,从而增加城市防洪压力、淤废,破坏城市基础设施,并对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质量构成严重威胁。
2.5海(咸)水入侵
由于超采地下水,导致平原沿海局部地区出现海(咸)水入侵现象。海水入侵较严重的城市有烟台、潍坊、青岛、日照、秦皇岛、沧州、大连、营口、葫芦岛、锦州等沿海城市。武强、武邑、沧州、衡水、天津、上海等城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咸)水入侵现象。
2.6矿业城市地质环境恶化和矿产资源枯竭
大规模的矿业活动诱发地面塌陷、岩溶塌陷、山体开裂、崩塌、滑坡、泥石流、坑道突水、瓦斯爆炸、岩爆、水土流失、水土污染、尾矿库溃坝和区域水均衡破坏等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和次生地质灾害,形成资源环境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地质环境灾害的防治措施
3.对环境地质灾害的防治
3.1对于城市建设中地基基础工程技术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根据国内外应用与发展的情况来看,利用地基处理技术来解决环境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治理污染地基;改善水质条件;有效利用固体废弃物;控制地基变形;减小振动或噪音的环境影响;防止臭气散发。充分地调查研究地基基础工程中所涉及的环境问题,可以做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并及时解决存在的工程问题,提高工程质量,防患于未然,造福于人民。
3.2对于城市生产生活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3.2.1加强水资源调查和地质灾害调查。开展深层地下水供水水量与质量的调查评价,开展应急备用水源地的地质调查,提交城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建议以及工业用水与城市生活用水预测建议预案。预测和模拟各种灾害一旦发生对城市不同方位的建筑物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并进行稳定性评价。
3.2.2城市生产生活废弃物的污染调查及其堆放和治理措施。开展适宜于生活和工业固体、液体废弃物处置场地和地质条件的调查与评价,查明垃圾填埋场及其对地下水的污染现状和趋势。评价污染的可能性并做出预测。
3.2.3解决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地基选择和布局规划。提交城市地下空间可利用程度以及地下工程对地面沉降、地下水影响的报告,为城市向高、大、深方向发展提供决策依据。要解决地壳稳定性、活断层、基岩调查、地球物理、构造应力分析等问题。
3.2.4建立城市国土资源数据库与成果三维可视化。利用数字模拟、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建立城市地质可视化数据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各专业数据的科学管理和有机集成。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湘乡市 农村 小城镇建设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060-02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综合性课题。尽管农村小城镇建设的表现是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居住、工作和生活在城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但就实质而言,农村小城镇建设是社会经济系统中各个要素的联系与组合发生不断变化,是农村产业系统的不断优化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本文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探讨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可能引发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对策。
一、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系统论来看,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在地域上集聚的结果,会割裂生态系统内部的一些既存的联系。用农业生态系统理论来解释,农业生态问题可以理解为“流”的问题,即农业系统中的物质流、能量流、价值流、人口流高度密集。如果系统外界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地流入系统,而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向外界输出过少,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滞留或释放到生态环境中,就会形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如果系统内的物质流、能量流等过多流向系统外,而系统外的物质流、能量流向系统内输入过少,系统得不到应有的物质和能量补偿,将产生严重的资源和能源耗竭问题。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所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更多的是缘于前者,即“流”的过分集中。一般来讲,城镇化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
1.人口的聚集所引起的有机物生态循环系统的改变
生态系统的循环存在一个内在的平衡机制,由于城镇建设使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而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及其他废弃物又不能有效地进入农田生态系统,这样就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原来的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从而生成两个环境问题因素:一是城镇的有机排泄物和废弃物的集中,造成了城镇环境的有机物污染,如目前各种类型的城市共同存在的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就是具体表现;二是农田生态系统的有机投入物减少,为了保持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的平衡,就必须用各种替代物如化肥等替代有机物投入,而农田大量注入化学肥料,必然会形成生态问题。
2.农村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所引起的“外部性”
农村工业化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城镇建设的形成,农村小城镇既是农村居民相对集中的场所,又是农村工业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基地。受乡村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绝大多数乡镇在工业化进程中忽略了环境规划和治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随意排放,致使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农田污染等,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二、湘乡市农村城镇化环境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危害
当前,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不少小城镇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情况严重,垃圾围城现象普遍,生态恶化趋势加重。突出表现是:
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农田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的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2.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
改革开放带来了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铅制品等产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直接危害群众健康。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毁坏了大量农田,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害
人地矛盾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自1979年以来,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已经达到1亿多亩,如农村砖瓦业就是占耕地的大户。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公斤,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小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总之,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三、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若干有效举措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必由之路。而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其中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小城镇建设的普及,如果不重视环境问题,势必出现农村环境污染的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因此,对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和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尽管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不能做到零污染,但使其对环境的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降低到自然环境系统本身能够承受,并良性运转的限度,是推进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中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
1.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传统的农村小城镇建设经济系统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没有特别考虑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这个系统未将资源环境因素包含在内,很容易对生态环境形成忽视甚至损伤。如果生产者为了产出最大化,可能会不顾资源的更新和环境的吸收能力而增加生产,形成粗放型经营模式。协调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核心是要把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建立在资源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因此必须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社会经济大系统。
这样,引入自然资源环境因素后,经济系统就成为整个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经济系统与自然资源环境系统之间就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使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
2.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推进要兼顾农业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
2.1产量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非农产业对耕地的占用面积还会持续下去。据统计,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每年还将净减少耕地300多万亩,到2010年,人均耕地占有量将不足1亩。这意味着,我国今后要以更少的耕地养活更多的人口,农业生产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所以,产量目标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2.2收入目标
产量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农民的积极性状况,而农民收入状况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积极性。另外,农民的收入状况还是农村市场容量的主要部分,只有不断增加收入,才能使农村市场(消费品市场和资本品市场)充满活力,为工业和劳务产品提供不断扩大的市场。因此,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过程不能忽视农民的收入问题。
2.3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湘乡市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湘乡市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
所谓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是指对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从实物、价值和质量等方面,在真实统计和合理估价的基础上,统计、核实和测算其总量和结构变化,并反映其平衡状态的工作。
目前,湘乡市尚未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资源家底不清,对自然的利用动态缺乏真实的了解,这是湘乡市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实现湘乡市农业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系统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非常必要。必须尽快组建专门负责全国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的机构,规范核算项目;从统计入手,调整和增设农业自然资源统计项目。并将湘乡市农业以及农村自然资源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完善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定期化、规范化、公开化的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报告制度。
4.政府要强化对湘乡市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中的环境管理
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是我国过去在农业和农村环境管理中使用较多的手段,但是,行政命令在使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规范不够、约束力不强、缺乏经常化和制度化的检查与监督等问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经济手段包括收费、补贴和排污权交易等几个方面。收费制度和补贴制度我国已经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也暴露了不少问题。排污权交易,即释放污染量低于政府规定的排污标准的经济活动主体,可以把它的实际排放与允许排放间的差额卖给另一个经济活动主体,买者因而可以排放高于自家排放限制的污染物,这种交易可以在市场上广泛进行。排污权交易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只要规定了整个经济活动中允许的排污量,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企业将根据生产经营的控制成本曲线,确定生产与污染的协调方式,社会总控制成本的调整将趋于最低。二是与排污收费制相比,排污交易权不需要事先确定收费率,也不需要对收费率作出调整。排污权的价格通过市场机制自动调整,排除了因通货膨胀影响而降低调控机制有效性的可能,能够提供良好的持续激励作用。三是污染控制部门可以通过增发或收购排污权来控制排污权价格,可大幅度减少行政费用支出。
法律手段是通过立法和司法活动,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控制和监督,以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使其与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一致。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已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参考文献
[1]李国学,农村环境保护教材,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2009-8
[2]唐辉,环境保护刻不容缓,农村周刊,2010-5
[3]张建芳,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利用,当代农村建设,2009-11
[4]汪庆平,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形势对策,云南农业科技,2003
[5]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对策,农村经济,2008
[6]徐玉宏,我国农膜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环境科学动态,2008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环境
首先,进场道路和施工道路的开通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以及对土地碾压占用的影响。
第二,大坝修建的水库基地清理和土石方采掘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水质的影响。
土石方一般都需要专门的取土场和采石场,也都有相应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土石采场剥离物的堆弃,与一般工程一样都会引发流失问题。另外,土石方工程在采掘中有打眼放炮惊扰居民和野生生物的问题,还有土石方运输产生的扰民和生态问题等。
第三,输水涵洞的开掘,对出渣堆弃和施工道路开通的影响。由于输水涵洞一般距离较长,因而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大,并且随工程所在地环境的不同其影响亦可能不同。
第四,物料运输和人员流动的交通噪声扰民、扬尘以及拥挤堵塞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五,施工区破坏植被、改变地形地貌,可造成景观影响,甚至会破坏有保护和观赏价值的自然景观。
第六,施工期植被破坏,或因修路、弃渣、人为活动侵占或破坏某些野生动物活动场所或阻断其迁徙通道,影响珍稀濒危与特有植物、古树名木等,可造成陆地生态影响。
第七,施工期可能对文物古迹或其他有纪念意义的保护目标造成影响。
第八,施工队伍的生活区建设造成植被破坏、土地占用及污染问题,施工人员偷猎盗伐滥采对自然资源构成威胁,施工人员引入疫源性疾病等会对当地居民健康带来影响。
第九,由于库区蓄水,也将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
(1)土地淹没。这是水库建设最直接且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问题,为获得较大的库容,因而占用耕地和房屋也很多,从而产生人口搬迁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2)环境地质与库岸稳定问题。水库蓄水后,由于库水浸泡、渗透,会使一些地质不良的岸段出现失稳、滑塌等。
(3)水库蓄水有可能诱发地震。
(4)水库淹没道路后,需要重新开辟新的道路,而这些补偿性的修路造成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景观损失,有时候可能比水库工程造成的影响还要大。
(5)水库渗漏与防渗。水库因水位升高,压力增大或者处理不周,会引起水库周围土壤浸渍,使居民的房屋受损。另一方面,水库防渗切断了地下水,容易使下游的水井枯竭,影响居民用水。
(6)淹没历史文化遗迹。少数民族聚集区、古栈道、古墓葬以及近代革命遗迹等,都有可能在库区出现。
篇9
关键词:城市高架桥 环境 影响
中图分类号:X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075-01
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流量相对集中,车流量相对密集,交通网络运行能力差,并且已经严重影响城市化的发展。最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与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交通已经成为城市化发展首要考虑的问题。最早建设城市高架桥起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城市高架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阻塞的问题,可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能力,进而有效促进城市的发展。现如今,城市高架桥已经成为各大中小城市发展的一种体现。但是在城市高架桥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其中负面影响进行分析,而环境影响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城市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预防
在城市高架桥建设施工时期与施工后,都会对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城市作为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场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城市高架桥对环境影响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即交通噪音与交通废气。
1.交通噪音
在城市基础建设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噪音产生的污染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噪音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影响[1]。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噪音给人的身体健康代来极为严重的影响。从医学角度来说,噪音是多种疾病的根源。在城市高架桥选址方面,交通部门需要根据车辆堵塞问题与交通拥挤情况综合考虑。正是这些因素使得城市高架桥通常都是建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地段。由此可见,噪音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在多年之前,有研究人员对某市高架桥的建设中的交通噪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在近十年的期限内,噪音的平均值维持在71.7-74.2dB(A)。为避免噪音对人们生活产生影响,通常都会将白天噪音标准规定70dB(A),可是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城市高架桥的噪音已经超出了这一标准。
在此种情况下,为保证城市居民避免长期生活在噪音污染的环境中,就需要紧急采取措施,针对高架桥的噪音进行控制。而控制高架桥上的交通噪音通常会采取限制音源与控制噪音传播途径等措施。限制音源,需要使用低噪音桥面铺装层,使用公路路面现有的低噪音材料;而控制噪音传播途径,可以通过设置道路声屏障。当然,在此过程中,交通运输部门还需要对车辆噪音进行监测,保证重型车辆的噪声控制在国家限定的标准上。与此同时,根据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强沿线路段的绿化。对于绿化树木品种的选择,可以选用能够吸附噪音良好的灌木和乔木。绿色植物不仅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还在噪音方面起到良好的缓解效果。
2.交通废气
机动车辆在上桥爬坡的过程中,由于需要克服巨大的阻力,因此动力能源需要不断增加,造成排放的废气散发到空气中。散发到空气中的污染物质主要CO、HC、SO、悬浮粒子以及NO等,悬浮粒子与机动车带动泥土以及汽车废气具有直接性的关系,而另外几种废气则由机动交通引起。城市中这类污染不仅会影响公共健康,还会引发人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并且对动植物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在针对交通废气问题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措施,对机动车的燃料系统进行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降低机动车的动力燃料的使用与污染物的排放。针对载重废气排放进行限值,确定清洁能源的使用。大力推广电动车与氢燃料汽车的应用。当然,政府在此过程中应当对排放有害物质少的车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二、城市高架桥与城市环境空间的协调
在城市复杂化不断加深的过程中,高架桥属于城市的一部分,应当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物。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桥梁可以折射出时代的、文化的、民族的内涵。在城市闹区建立高架桥,在其存在的期限内具有空间性、固定性、瞩目性与永久性,促使城市高架桥必须与人工景观成为环境景观[2]。但是,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就是城市高架桥不断改变这人们的生活环境。如果城市高架桥建设与城市不协调,将会造成城市发展的退化。在城市高架桥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城市高架桥的外观质量,将城市高架桥建设与城市景观结合起来。在城市环境建设中,城市高架桥通常是视觉的景观的中心,它们的建设不仅要具备造型优美、色彩丰富、形式活泼,还需要促使其成为环境景观组成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城市高架桥建设的过程中,城市高架桥的规划与设计方案都应当与整个桥梁设计联系起来。在桥梁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多听取专家意见,在城市环境建设方面应当注意规划。在设计方案的时候,不仅要保证桥梁功能上实用,还需要保持外形美观。高架桥与城市景观在于当地人文景观相互和谐,有力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
三、结语
城市高架桥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但是也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项目。城市高架桥对城市环境容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保证城市建设的发展,应当针对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工程进度;自然环境;控制措施
一、影响工程进度的自然环境因素
工程进度控制是指项目经理根据企业定制的进度控制目标的要求,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控制施工活动的进度,以保证施工项目的按期完成[1]。进度控制是工程建设的核心,所以要重视影响进度控制的因素,尤其是自然环境因素,它对工程项目的影响有时难以预测,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突发恶劣自然环境,极有可能给工程的进度造成影响,延误工期。
(一)气象环境因素
气象环境是影响工程项目建设进度的主要因素,天气因素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地区温度、降水量和主导风向及频率等。
(1)温度方面,主要是高温、低温、温差等情况对项目进度的影响[2]。在夏季,室外温度过高,尤其在南方地区,温度持续较高,给施工带来极大的不便,室外操作人员工作效率较低,容易发生中暑;在冬季,持续低温,霜冻比较严重,尤其在北方严寒地区,为了安全起见,有时会停止施工;大温差对施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混凝土的结构上,在大温差的极端气候条件下,水泥水化后产生热量以及散热不佳,会导致混凝土浇筑后几天温度大幅度上升,而外界温度又较低,在混凝土表面会产生很大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时,就会出现裂缝;出现上述这些天气因素,或多或少都会给工程进度造成影响。
(2)在降水方面主要考虑雨季的长短对进度的影响。梅雨季节,雨天较多,空气湿度也较大,尤其在南方,每年夏季的降雨量很大,会给施工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深基础施工中,由于槽内积水,水泵不能将其及时排出,造成大面积的塌方,甚至影响塔吊基础稳定,造成停工,;由于措施采取不当,钻孔桩施工后没有及时浇筑混凝土,雨后塌孔,造成停工[3];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受雨水影响比较大,若不采取有关防范措施,也会导致工期延误。
(3)在大风出现的时候,也会给工程进度带来影响。冬季,在北方严寒地区,刮风比较大,进行高空作业比较困难和危险,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安全,塔吊停止工作,材料的垂直运输就不能进行了,没有材料,工人无法进行施工,就导致了进度的拖延。
(二)地质环境因素
一些工程项目如桥梁、隧道等,地质环境因素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的进度,复杂的地质环境能决定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方法、地基土的处理方法、基础的施工方法等等。
(1)地形地貌方面上,对施工进度会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建筑工程处在山区或者是其他交通条件不方便的地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且施工场地狭窄,工作面少,土方工程和基础工程难以开展,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解决,这样就会影响工程的进度控制;如果项目所处地理位置交通方便,且地形地貌条件良好,施工简单,这样就有利于进度的控制。
(2)由于水文地质较为复杂,而工程中对水文地质问题研究往往又不深入,会忽略了它对工程进度的影响。若施工中遇到在勘察设计时没有发现的水文地质的情况下,比如:流砂、透水、断层、空穴、溶洞等[4],这些情况可能给基础工程带来不利的影响,此时,应该先暂停该部分的施工,应立即与设计方、地勘及相关专家“会诊”,研究对策,提出解决方案,再继续施工。
(三)不可抗力因素。“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不可抗力因素有海啸、地震、台风等,因此,若项目处在一些非常特殊的地区,当遇到没有预测到的突发不可抗力因素发生时,不仅会对投资方和承包方,甚至整个地区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工程的进度拖延。当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遇到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工期延误,可以向发包单位要求工期顺延[5]。
二、针对自然环境提出控制进度的措施
自然环境对工程进度的影响不容小觑,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自然环境对工程进度的影响。
(一)收集并分析气象资料,制定冬雨季施工进度计划。气象环境中温度、降水、大风对施工进度影响较大,所以,在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广发收集当地的气象资料,根据项目抵御灾害天气的能力,合理制定灾害天气应对预案,将灾害天气对工程进度的影响降到最低点。比如,在温度方面,主要是收集年平均气温,最热、最冷月份的平均温度以及施工季节室内外温差等情况,从而确定出防暑降温措施以及冬雨季施工进度措施;在降雨方面,要收集当地雨季的长短、月平均降雨量、最大降水量等情况,可以为雨季施工措施、排水防洪等方案提供依据;在风因素方面,要收集当地的主导风向和频率及大风出现的天数、时间等情况,从而为确定临时设施布置方案以及高空作业及吊装的技术安全措施等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二)勘察单位认真做好勘察工作,确保提供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如果由于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资料不准确,导致原来制定施工方案不能使用,需要加以修改,这无疑会影响了项目的工期,因此,勘察单位要认真做好勘察工作,确保提供地质资料的准确性。勘察单位要根据相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针对项目区域地形地质特点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勘察工作。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工程地质勘察,目的是为了研究各工程方案场地内地质环境,尤其是对工程比较有关键性影响的不良地质、特殊岩土等,进行必要的工程地质勘察;其次,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初步地质勘察,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和各种因素,为详勘工作提出建议;最后进行详细地质勘察,详细查明项目现场地基工程地质条件,准确提供工程和基础设计、施工必须的地质参数。
(三)施工单位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组织协调现场的能力。一个大型的建设项目往往工序繁杂,资源量大,牵涉面广,在施工过程中一旦遇到气候、水文、地质及周围环境等方面的不利因素时,施工现场可能会变得混乱无序,不但工期难以保证,项目施工能否继续都成问题,这就需要施工单位有较强的组织协调现场能力,立即整理现场,继续合理安排各施工队的工作,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免工期被延误太长时间。
三、结语
工程进度控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不仅受到外在的自然环境影响,还受到内在的人、材、机等多种因素等影响,项目的工期就会被延误,因此,对项目的工程进度进行控制是项目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在执行管理人员编制的进度计划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影响进度计划的或多或少的自然环境因素,这就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在执行进度计划过程中,对原有计划进行调整,采取相应必要的措施,来确保进度目标的按期实现。
【参考文献】
[1]苟伯让,李寓.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李冲.基于不确定因素的工程项目进度计划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3]吴少凡.建筑工程项目雨季施工技术要点探讨[J].建设科技,2012(19).
[4]宋祥勇.关于施工环境对工程进度影响的分析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0(6).
[5]邓嘉.工程建设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控制方法[J].四川建材,2012(05).
- 上一篇:生物油燃料优势和缺点
- 下一篇: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