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媒体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媒体时代特征

篇1

关键词:自媒体 网络文学 传播特征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近年新媒体发展快速,新兴发展的新媒体都带有自媒体的特征,成为重要的信息交流渠道,我们已经步入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这种媒介基础凭借其交互性、自主性的特征,使得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异常迅疾。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化,伴随着新媒体一道发展,面对自媒体不断发展的冲击,也不断进行变革,以此适应自媒体时代迅疾的传播速度,从而获得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

二、文献综述

网络文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包括宏观概念,其一即所有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包括纸质文学在网络上传播的电子版,各类在网络上流传的各种媒介形式的文学作品和多媒体作品;其二为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即以网络新媒体为媒介,非纸质的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这种定义认为网络文学仅指在电脑上创作出来,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作品;其三则认为只有运用网络数字创作技术,超文本的作品才是网络文学,打破了文字的单一媒介方式,运用多媒体进行多重感官冲击,强调电脑多媒体的效用,脱离电脑则无法传播。目前第二种定义更被大众所接受,是为广泛意义上的网络文学定义 。

由于网络多媒体介质的特点,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十分多样。对比传统纸质文学,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具有文本的可变性,文本的多样性和创作的自由性的特点,传播媒介的不同也同样使网络文学的传播相较于纸质文学的传播拥有了自己的特征。网络文学的传播特征主要是传播内容平民化,传播方式互动化,传播速度快捷化,传播媒体多样化。

随着新媒体快速发展,“自媒体平台改变了信息交流“一对一”的模式,转向“一对多”更加具有快捷和交互式的特点。另一方面来说,自媒体平台促生了“软文学”的创作,人们在自媒体终端上的一些心灵感触,生活见闻,往往介于生活与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学意识,并且衍生出许多新的文学形式。在未来,网络文学将伴随自媒体的发展实现新的跨越和突破。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网络文学起源于1991年,是由海外留学生在异国受到文化冲击与思乡情结的激发,因此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学创作,催生了中国网络文学,也催生了一批文学网站的产生。1994年方子舟创办第一个网络文学刊物《新语丝》推开了文学网站的大门,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文学网站成为网络文学的大本营 。从痞子蔡《第一次亲密接触》到蝴蝶蓝《全职高手》风靡整个网文圈,短短几年时间,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迅速成为网民的一项不可替代的娱乐活动,比比皆是的文学网站也成为一个有趣的文化现象,同时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

传播受众接触的动机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模式表明,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需要和社会因素及个人的心里因素有关。而最终结果无论满足与否,都将影响以后的媒介选择使用行为,人们根据满足结果来修正既有印象,不同程度上改变着对媒介的期待。

所谓“纯爱”性向的小说,即“耽美”小说。目前狭义耽美小说即指男同性恋小说,略区别于同志文学,有美化成分,大多书写美少年之间的恋爱故事。晋江文学城的作品分类下,“纯爱”即代表男男性向的小说。喜欢耽美文化的群体称作“腐女”,因此,耽美小说的绝大部分受众是喜爱此类文学作品的年轻女性。

“耽美”文化的兴起来源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思想的解放。“耽美”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日本,后用于男男性向的漫画,引申成为男同性恋作品的代称之一。首先,耽美小说述说美少年之间的恋爱,这种对于男性外貌美的追求,以及不涉及繁殖的精神恋爱,某种程度来讲是对外表和精神上美的追求。其次,耽美小说的创作者大多为女性,站在局外角度欣赏男性之间的纠葛,用自己的笔还决定男性主人公的命运,是一种对于男权的颠覆,对于男权社会的反抗。耽美小说的出现迎合了女性对于两性平等的追求。

处于社会发展的因素和自身对美的追求,部分年轻女性喜爱耽美文化,而它的性质和内容决定了其不为主流文化所推崇,耽美文化依旧受困于“二次元”,还未走向“三次元”。虽然如此,但耽美文化依旧在网络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晋江文学城作为具有代表性文学网站,自然受到耽美文化发展的折射。

四、传播媒介更加多元化

传播媒介按照性质划分为纸媒、电子媒体和第五媒体。其中纸媒又分为信件、书籍、报纸、杂志、广告册等,电子媒体可以分为电视、广播、网络、数字产品;第五媒体分为手机、小灵通、无限网络、便携网络。在自媒体发展尚未成型的时代,传统的网络文学主要通过作者在网站发表文章,读者通过浏览网页来获取文章信息的方式传播,而其传播的内容也主要依靠作品本身。然而在自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文学以网络传播为大本营,逐渐向电视、广播、数字产品和第五媒体推进,拥有更加多元化的传播媒介。

(1)以各类自媒体平台为载体,网络文学衍生多媒体产品

微博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自媒体平台,对于网络文化的影响是交互式的。网络文化既通过自媒体平台向外传播,也同样被其传播所影响。

通常在网络上大热的网络小说都拥有一批固定的粉丝群,部分网友会在网上对该作品进行衍生和二次创作,其形式多样,绝大多数以网络载体,通过文字、图像、音频、视频文件等多媒体形式来呈现。目前各个自媒体平台都可以由任意的用户自由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文件,在衍生创作过程中,只要取得原作者的授权,就可以进行衍生创作,而后在自媒体平台,向外传播,流传广,影响大的作品会形成一个“圈”,如“盗墓圈”即小说《盗墓笔记》衍生出的同人圈。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大热的网络小说风靡一时,网络小说翻拍电视剧成为新潮流。2011年热播的《后宫・甄执》的原著小说《后宫・甄执》最早于2005年发表于与晋江文学城,除此之外还有《何以笙箫默》《步步惊心》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电视作品,及至尚未播出已经大热的电视剧《花千骨》也是晋江文学城的网络小说改编的。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文学在自媒体时代具有更高的商业价值,网络小说的版权也被重视起来。

对网络小说进行出版和影视改编,源于自媒体时代网络文化的普及引发网络小说大热,从而打破网络的界限,将网络文学变为纸质文学,将读者喜欢的作品搬上荧幕,使网络文学不再受困于“二次元”,逐渐走向更加主流的“三次元”。

自媒体的飞速发展为网络文学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更迅疾的传播速度,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专业性文学网站赢得了更高的商业利润。网络文学的发展也丰富了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更丰富了网民的生活,促生的流行文化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娱乐。

篇2

媒介融合的基本特征

一、技术融合与全能文化。媒介融合首先体现在技术领域的融合,媒介融合最根本的社会背景是数字新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新一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广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媒介融合的直接推动力。因此,媒介融合呈现出明显而突出的技术特征。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媒介的竞争与融合,表现出多元文化的技术性特征与全能性特点。它不仅能代表大众文化的特质,也包含着精英文化、世俗文化、高雅文化与娱乐文化的精髓,从而呈现出一种全能文化的形态。

二、集中生产与公民写作。融合的媒介要求不同种类的传播媒介从各自独立运行向整体联动发展,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行成本,这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模式“融合新闻”诞生了。融合新闻主要特点是将多种不同传播媒介的新闻活动进行整合,利用多种媒体和多种平台的方式开展新闻的传播。媒介融合在内容的集中生产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媒介机构的联动合作,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公民自媒体写作。

三、内容融合与平台融合。媒介融合的途径有很多种,综合起来可以包括内容和平台两个方面的融合。从内容的表现形式上来看,包括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等;从传播平台和载体上来看,则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体上的内容。

融媒背景下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

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要求新闻传播活动要具有跨多种媒体的编采能力,比如,报刊与互联网的文字撰写、电视节目的采编录制、新闻栏目的组织编导等;在媒介融合的机构框架中既能关照全局、协同合作,又能够从自身特色出发做好信息的传播。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都给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转变和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一、融媒专业技能。媒介融合是不同传播媒介的重组或者说是整合,交融与互动,是不同传播载体在信息的采、编、播、发的全面合作。它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新闻传播活动的流程,成为一种全方位、多媒体、融和式的新闻生产模式。也就是不同的媒体集合在一个传播工作平台上,统筹兼顾,资源共享,根据各自传播特性和受众需求特点对新闻信息进行采制加工,完成不同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传播渠道传递给大众。这种革命性的生产方式的变革使新闻信息的传播活动呈现出闲的特点:也就是新闻传播的主体由专门的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发展变化为职业人员与普通民众的共同分享;新闻编采流程由以单一媒体独立采编传播为基础转变为以科技平台为整合的、多种媒介的“新闻信息与服务提供系统”;新闻报道形态由线性平面化转变为立体式、全方位的状态。

新闻记者页不可能再如过去一样只为某一类型媒介提供新闻信息,而是要同时照顾到各种不同的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内容形态上也不能只提供单一的信息形态,而是要求记者能运用图文音响等多种形态的信息为大众传媒和受众工作,为传媒集团之中的多个媒体数据库服务。

二、复合式知识结构。互联网技术的发达、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新闻线索来源渠道剧增,特别是在自媒体条件下,公民新闻的迅猛发展,传统媒体的垄断优势不再,在就要求传统媒体必须有更专业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探究才能吸引受众。另外,媒介融合时代的编辑、记者还必须善于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对新闻信息作更为深入浅出的解读,使新闻的易受性大大提高,尽力降低受众在接受信息时的时间和精力支出。

这些都要求新闻工作者具有复合式纵深知识结构。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储备,特别要关注现实社会,关注国计民生,才可能受到新传媒受众的认可和欢迎。

三、多媒体思维方式。媒介融合时代信息呈现传播多渠道、多平台特点,同样的新闻信息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渠道和平台进行传播和,所以,媒体从业人员必须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

从信息的发源地开始,新闻记者考虑内容与形式的配合,也就是什么样的信息适合什么样的载体。同时还要对传播效果给以更多的关注,以便更好的改进报道,最大限度的提高不同媒介形式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传媒生态环境的嬗变,迫使新闻传播教育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而这种改变最终将引发整个传媒格局的蜕变。在这种彼此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况中,我们看到整个传媒发展环节链条的联动,彼此互为环境,相互作用。关于媒介融合境况下的新闻传播教育,理念、目标和对策仍有巨大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媒介融合下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李红祥文教资料 2012-02-05

[2]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教育改革探讨黄建友当代传播 2008-11-15

篇3

【摘要】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和运用在个体社交功能基础上有了更为时代化的升级,满足更多主体的信息传播需求。本文从高中生角度出发,着重探讨了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以期更好地挖掘微信公众号平台的有效使用价值。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新闻传播;应用价值;时代特征

手机、平板、PC等智能化电子终端的兴起意味着移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来临。微信作为智能终端设备应用的即时通讯工具,其在新闻传播中承载着时代化的特征和价值。微信公众号是基于微信个人使用版本之上的升级功能,探讨其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具备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微信公众号的概念及特征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微信、微博以及QQ群等SNS信息交流平台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运用愈加广泛和频繁,例如学校教育环境中,师生之间的交流都可通过这些多样化信息交流方式得以延展。微信是在智能电子终端上运用的跨平台即使通讯交流工具,而微信公众号则是在微信个人使用版本基础上的升级功能,这包括了个人账号、服务号以及企业号,不仅能满足我们作为个体使用的需求,同时还能涵盖企业及单位主体的信息输出需求。通过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功能,使用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语言、视频等内容的组成和编辑,增强信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媒体传播的效应。我们通过微信公众号,浏览其信息内容,便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当前的热点事件和流行趋势,更快地接受最新资讯。基于这些情况,微信公众号相较于其他传播媒体,则更具便捷性、快速性、深度性、整合性等特征,同时受众定位极为明确,通过精准定位更好地进行信息发送。[1]同样,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也更为突出,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更好地进行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让用户群体能更为快速地了解最新新闻,同时对于专题新闻的深度报道也能进行了解,这能极大提升新闻传播的辐射范围及传播效力。

二、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

(一)及时推送的传播价值

新闻信息是可能瞬间发生的,因此及时推送已成为新闻传播的首要原则。这意味着需要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内容进行输送和传递,因此相较于纸质传播媒体而言,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平台更具便捷性和及时性。微信公众号作为其中重要的SNS信息交流平台,它在新闻传播中具备及时推送的传播价值。在现代化生活节奏中,我们的生活和学习运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电子设备的频率较高,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通过已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可以在第一时间接收到相关新闻信息的推送,最短时间内了解到时事最新发展的趋势及走向,更快了解到社会新闻,这也能实现了及时推送的新闻传播价值。[2]

(二)深度挖掘的传播价值

相较于其他信息传播平台,微信公众号可以融合文字、图像、视频、音乐、超链接以及互动功能等多样化的内容要素更好地编辑新闻信息,通过第三方编辑软件或其他编辑形式的运用,进一步提升界面的美观程度。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平台,可以就当前新闻热点进行更为综合性的报道,就其发展背景、涉及主体以及未来发展走向进行更为深度的信息报道,这样也能够为用户实现更为精准的推送。另外对于使用者而言,公众号的关系维护还具备相当程度的品牌效应,与粉丝用户之间的维护都需要加以相关程度的重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挖掘用户的活跃度,培养用户的忠诚度,以新闻内容为价值点更为持久地吸引用户。[3]

(三)社会监督的应用价值

新时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不仅需要具备信息输出的功能,同时更要反映民众需求和社会监督的应用价值,这不仅能够体现我国民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同时也是构建服务型政府和阳光政府,推动信息公开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微信公众号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社会监督职责。例如对于政府主体而言,可通过构建微信公众号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新闻传播作用。微信公众号可以成为“互联网+政府工作”的重要平台渠道,如“廉洁广州”这一微信公众号,已成为我国当前首个手机纪检平台。社会公众可以通过这一公众号查询自身所需的信息,了解国家政策的发展和走向,对最新的政策规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了解。另外还可通过这一公众号对相关案件进行监督,从而更好地促进政府管理工作的合理合法进行。[4]基于这一理念,微信公众号通过自身的互动功能可以更好地挖掘新闻传播的应用价值。

三、结束语

微信公众号作为当前新兴的信息传播新媒体平台,它为新闻传播事业也带来了新的着力点。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这需要新闻从业者更好地运用微信公众号的便捷化特性和价值,更好地创造和挖掘新闻价值的核心,从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信息的传播效应,加强与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参考文献

[1]白明端.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7.

[2]廖向荣.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7.

[3]甘益民.微信公众号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以今日头条的微信运行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

篇4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改革 激发兴趣 提高能力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突出表现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由此引发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及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的变革。新课改对高中政治在课程的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了详尽规定和精确阐述,呈现出重素质教育、重学生发展、重时代特征、重行动实践四个方面的特点,为政治教学实践指明了方向。应该说,新课改解决了传统教学的诸多弊端。但是,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和有悖于新课改的不良现象?那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不良现象呢,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

一、我们要改变一些和新课程改革不吻合的符号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存在盲目性。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这就需要讨论、辩论、模拟等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讨论法,这是很常见的,但如果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无视知识的难易程度,一概交给学生去交流、讨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学生因其知识面所限对很多问题无从下手,讨论结果往往漫无边际而不着主题,导致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收获也不多。在教学实践中提倡适当的自主、合作、探究是必要的,但要掌握好分寸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否则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

2.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于课堂上让学生多说、多做,甚至有些学校规定一节课中教师讲课时间不能超过十五分钟。这些做法忽视了教学实际,人为地分割了教与学的有机联系,造成的教学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估计的。高中学生因其知识层次、思维状态、价值观念等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状态,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渴求很强烈,加之受接收信息渠道所限,因此,还是应该把教师的“教”放在首位,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地位,不能本末倒置。

3.忽视课堂教学实效,教学形式和手段模式化。出于新课改教学的需要,许多教师采用一些新型教学形式和手段,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这是合理的。但有些老师认为,只有运用多媒体教学才叫课改,这样的结果就是,情境设置、视频音频、多媒体动画声色并茂,课件成了中心,教室成了电影院,学生成了观众,教师成了放映员。这种以满足学生感官刺激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倾向,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重问题预设而轻知识生成,重媒体表面功能而轻媒体深层功效,教学设计空洞无物,课堂效果大打折扣。

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的措施

1.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思考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利用各种条件展现或者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进入身临其境的问题环境,从而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

2.教师要善于结合社会、生活中的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讲的都是比较抽象、理论化的概念,对刚接触这些概念的学生来说,要做到充分透彻地理解并结合实际应用,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政治教师应该考虑到这一点,将每一个抽象化的、理论性的概念,结合生活中、社会上的一些实际例子作解释。

比如在讲政府转移性支付的时候,就会引申出一个问题,转移支付有哪些?政府是以什么形式实施转移性支付的?比如税收就是转移支付的一个途径,那么政府又是如何通过税收来实现的呢?这时就可以以我国东西部地区为例,东部地区发达,政府税收多,而相对而言,西部地区欠发达,甚至有很多落后地区,政府对西部的地区征税少,甚至要进行补贴,那么这些补贴西部地区的款是从哪来的呢?就是从东部发达地区的税收里挪过去的。相应地也可以以对收入高人群的税收和收入低人群的税收为例,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讲完以后,可以紧接着让学生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转移性支付的例子,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引导他们更多地观察生活,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应用。

3.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能力

篇5

关键词:媒介帝国主义; 媒介主权; 媒介产品; 重构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球化图景”已然由笔端理论的描述成为了可以触摸的现实。这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世界融合与联盟,更深刻体现在世界媒介市场的一体化进程之中。尤其是以美国传媒为首的媒介帝国主义兴起并席卷全球之时,世界传媒生态不得不加快改革与发展以面对更残酷的未来。

1 媒介帝国主义引发媒介主权危机

 当今全球化的时代特征改变着那些固有的存在与思维模式,也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界媒介生态。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被”处于一个爆炸的信息市场,也导致了媒介帝国主义的泛滥。

  “媒介帝国主义”理论最早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费耶什(Fejes.F)在《媒介帝国主义:一次分析》中对“媒介帝国主义”作了这样的界定:“媒介帝国论将以一种宽泛而普遍的方式得到使用,以便描述这样一种过程:现代媒介借此来发挥作用,以在世界范围内创造、维系并扩展各种主导性和附庸性的体系。”媒介帝国主义的这种主导与霸权特质就使得发展中国家,甚至部分相对较弱的发达国家的媒介系统成为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媒介市场的附庸物,丧失了其本该掌控的媒介主权。

  媒介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媒介帝国主义愈演愈烈,“全球媒体”以闪电般的速度与深不可测的触角占领了世界媒介市场,其中的领头羊当属美国这一超级传媒大国。单就美国电影而言,2010年其海外票房就高达212亿美元,较09年上涨13%。其中拉美和亚太增幅较大,拉美的2010年美国电影票房达21亿美元,较09年增长25%。亚太地区2010年美国电影票房达87亿美元,较09年增长21%。美国电影牢牢支配着世界电影市场,其全球影响力可见一斑。诚如美国学者赫伯特·I· 席勒在《大众传播与美利坚帝国》一书中所言:“‘媒介帝国主义’引发了世界当前的这种跨国传媒的全球化支配现象”。

2 媒介主权危机对我国传媒发展的影响

    媒介主权是一个国家传媒市场最根本的权利,如同国家主权一样不容侵犯。当前由于媒介帝国主义所引发的媒介主权危机对于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传媒而言,影响是巨大的。

    媒介霸权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媒介市场从传统意义上的“广吃窄”模式转化为“快吃慢”,那些技术更新快的信息市场迅速占领局部甚至全球市场,并制定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规则,使得其他国家市场只能跟随其后。“十一五规划”时期我国传媒技术取得了诸多突破,如“三网融合”、“电视频道高清化、3D化、互动化”等已成为我国传媒的发展路径。

    另一方面,则是对于我国某些重大事件的失实报道导致国家形象的损坏。“依附论”认为,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带具有“五大垄断”——新技术垄断、全球金融垄断、自然资源垄断、媒体与传播垄断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垄断,继而全球化不仅使“中心——边缘”的两极化格局永久化,而且进一步导致“全球失序”。在西藏“3·14”事件中,西方媒体失实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我国的国际形象,我国传媒却处在“弱声”、“失声”的尴尬局面。

3 重构媒介产品以捍卫媒介主权

  数字技术革命促进了世界全球化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进程,同时又造就了新的世界霸权,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面对这样严峻的现状,我国传媒应积极重构媒介产品,在载体、资讯、受众定位三方面予以革新,生产出符合当代大众媒介消费习惯的高性价比的“媒介产品”,从根本上克服自身固有的缺陷,解决传媒发展所面临的危机,捍卫我国传媒的主权。

3.1 更新载体,构建融合型的传播平台

    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大受热捧,并迅速占领传媒市场。据CNNIC的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5.13亿,手机网民规模达3.56亿,同比增长17.5%。由此可见,通过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获取信息已经成为我国信息市场的显著特点。因此,我国传媒要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传播平台,尤其是媒介移动客户端(如新闻阅读APP)的研发与创新,扩宽信息传播的方式渠道。

 同时,当前大众对于信息内容的获取已不再完全依赖于某类媒体,某个媒体,这在关于日本地震的信息获取中表现明显。大部分的国内受众,获得此信息的路径为:第一条相关信息来自于网络,主要为微博、腾讯QQ等即时通信软件;接着搜索各大新闻门户网站载发的新闻信息;在家时,透过电视看到相关画面信息然后再看到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智能手机普及与微博的裂变式蔓延成为了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助力。因此,我国传媒要加快媒体融合,扩宽信息的流通渠道,从而将“媒介产品”更高效准确地传递给受众。

3.2 深化资讯,营造多角度的传播内容

    对于传媒而言,“内容为王”一直是其身家立命的根本,这在全球化时代也是如此,但也不尽如此。尤其是面对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信息以及信息的提供者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无疑给传统的信息产品生产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当今的受众除了接收资讯,还主动生产传播信息。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大众在时效上占据优势,当记者赶到现场,围观的群众可能早已将信息透过手机播发到全世界,且图文并茂。传媒不能仅依靠提供基本的信息来获得受众的认可,而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这种“深”主要体现在要把握事实的选择标准;在信息处理之时也应当在角度与逻辑上下功夫,对公众关心的话题信息“由表及里”,多角度、深挖掘地呈现解释事实;在信息传播之后还应追踪受众的反馈意见。总之,在当代的传媒生态视域下,传播媒介要从信息传统的“提供者”转变为出色的“解释者”,在所传播资讯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夺得竞争的优势。

3.3 细化受众,构建聚合性的传播力量

    全球化信息时代,传播效果获得的一个基本前提便是分析“碎片化”后每一个群体受众的特征以及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受众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

  从这个层面而言,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在这个“剩女时代”,节目除了具有解决单身男女的婚恋问题的社会宏观价值外 ,把婚恋观的变化、甚至婆媳关系等问题一一展现;把爱情、亲情、友情通过一个个简单的符号置于这个消费社会,融进电视前的观众内心。在这样的一种“魔弹式”影响下,老、中、青三代被恰到好处地聚合到一起,成为了节目忠实的守候者。由此可见,在全球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对于受众我国传媒要先将其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受众设置相应的议程,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聚合”,这便有利于大众传媒有针对性地生产媒介产品,进而实现以最小传播代价获得最大传播效果的优化价值。

  综上所述,在全球化越来越深入,媒介霸权主义大行其道的背景之下,我国传媒应该从传播的载体、资讯、受众定位三个方面重构“媒介产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传媒发展所面临的“同质化”、“信任缺失”等问题,实现媒介产品的“高性价比”。我国传媒只有自身力量的强大,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传媒市场上捍卫媒介主权,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173.

篇6

【关键词】新媒体;;大众化

信息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社会媒体形式不断更新换代,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所必不可少的网络工具之一。这是文论大众化实现理论更新,获得时代新生的一个良好的机遇。新媒体的资源丰富,渠道广泛,传播形式多样,对于传承哲学大众化理论的现实价值,发挥其社会引导功能是最具实用意义的宣传媒介,可以使马克思理论大众化思想真正地为大众服务,引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化建设。自诞生以来,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文论大众的概念。但是其基本思想一直不变,主要有三方面观点。第一,“大众化”顾名思义,即是指理论思想通俗、普遍化,能为普通人民群众所理解接受的。将抽象难以理解的哲学思想转化成通俗简单的语言,使普通人也可以理解掌握。第二,文论大众化,就一定要结合实践。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只有将理论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才能而具有实际参考服务价值,更能被大众接受,并更好地发扬。第三,马克思理论哲学的大众化,需要不断被赋予时代的内涵,不断更新其系统观念和思维建设模式,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从人民生活实际出发,使其更好地应用于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实践中。

1新媒体背景下的哲学大众化的发展现状

1.1机遇

首先,新媒体环境更容易扩大的传播范围。新媒体环境下,各种媒体形式层出不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电视、手机、电脑、iPad等早已经走进千家万户,人们接收、获取信息的来源十分广泛,更可以随时随地地掌握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比如在当今网络传播平台中极为火热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平台,注册用户基本都是过亿,每天海量信息更新,这对宣传马克思社会主义实践等十分便利,无论是建立公众号推广,还是成为微博博主发起话题、组织线上活动,都可以大大地扩展哲学的传播范围,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生活实际,奠定哲学思想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其次,新媒体适合当今大众阅读的需求,为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媒体时代,更多的民众改变传统的阅读模式,开始利用新媒体浏览信息,有利于的有效传播,有利于民主政治思想的灌输。特别是一些平台,为民众提供了思想交流的平台,使主流思想得以巩固。最后,新媒体为的传播提高了实效性。过去,传统媒体受本身条件的制约,传播速度慢,不易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传播,新媒体的到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大量的信息,而且随时翻阅,随时点评,使得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较强,传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新媒体对社会行为和社会舆论的影响力越来越凸显,更有利于理论的传播与推广。

1.2挑战

是哲学理论,相对于每日更新的社会娱乐新闻、体育赛事报道等有一定的枯燥性。网络社交平台是人们共享、交流信息的消遣场所,自然更倾向于浏览一些更加轻松愉悦的话题。因此诸如马克思哲学理论这类文论研究的关注度并不高,新媒体环境对其接受、容纳的程度也较低,除了一些相关领域研究者会去主动了解外,网络主力军中的年轻人一般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另一方面,这些的关注度还受到其者的内容的质量的影响。有些者对理论的理解也不是十分深刻,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意思理解,不能够结合时代特点,迎合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发展需求,去深入挖掘潜藏在文字表面之下的理论精髓,探索理论的社会实践意义,因而的内容不够具有吸引力,关注度低。而网络可谓是“海纳百川”,其信息、文字等传播形式多种多样,更是出现了很多网络流行语言,者在更新理论内容的时候,最好结合网络的流行趋势,用通俗形象化的语言科普枯燥深奥的理论知识,这将是年轻的网络爱好者最喜闻乐见的[1]。最后,新媒体在为的有效传播提供有利平台的同时,也有利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灌输,甚至有些渗透着西方文化和思想,同时也充斥着对社会的负面报道,大大增加了人们辨别真伪信息的难度,使得有部分人们对产生了疑惑,出现了不利于传播的社会舆论,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为信息化传播带来了挑战。

2推进新媒体背景下哲学大众化发展的措施

2.1结合网络特点宣传

如今网络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传播者要善于抓住机会,可以“狂轰滥炸”式信息,不断的、重复的让学习者阅读学习,加深的记忆。最好结合每天的新闻热点事件分析其中蕴藏的大众化思想,深入人们生活实践,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状况,采用一些网络化的宣传方式让理论思想获得新生,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应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有趣的图片、短视频等把网络化、大众化。宣传组织负责人还可以开通直播功能,在线回答老百姓关注的实践理论和现实问题,为群众答疑,也可以拉近与社会大众的情感距离,大大提升大众化的传播效率[2]。

2.2注重人才建设

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哲学大众化的传播着需要具备更高更全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础,更是要熟悉新媒体的网络运行环境,抓住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特点,灵活应用新媒体网络技术宣传适合时展的大众化哲学。既要加强基础教育,构建新型教育体系,也注重对宣传推广人才理论素质的培养,让他们熟记相关经典著作概念,可以结合实际灵活解决问题,更要加强对他们新媒体技术的培训,学习新媒体知识,了解新媒体环境是如何应用于其他行业的经济活动发展中去的,借力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应该运用哪些人们乐于接受的表现方式、内容编辑、传播渠道等。同时,也要培养传播者的理论创新思想,密切结合当今社会下人们的心理状态,不断创新素质,加强传播者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一支能够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的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哲学大众化创新专业人才队伍。

2.3以人民群众为参与主体

同志曾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理论创新需要新的“武装”工具,需要传播者们走出三尺书斋,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近群众,把握住时代主题,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通俗化语言甚至是网络化语言,创新理论,从人们的生活实际中去解读大众化的新内涵,将经典理论作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实中去,真正以人为本,拓展哲学的时代价值。比如主席在微博平台上回答网友们关心的国家发展问题和社会民生政策;还有央视播出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的系列专题节目,都是真正具有时代气息的群众参与方式,让老百姓从理解上从现实问题上感受到了的哲学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思想理论素质和国民情怀[3]。此外,还应该更广泛的建立思想交流平台,并加大对平台建设的投资力度,开发新型的教育教学软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管与测评,规范网络管理体制,从立法层面督导社会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并加强传播媒体的责任与监管意识。

3结语

大众化思想是贯穿历史的具有高度凝练性的哲学理论,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机遇和挑战并存,其传播者要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提升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能力,挖掘思考社会群众的思想状态,善于应用网络工具,加强创新研究,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之下的哲学大众化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新媒体背景下哲学大众化发展的措施[J].文化学刊,2016,08(13):154~156.

[2]壮丹丽.新媒体背景下大众化传播策略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09(02):55~56.

篇7

精短也是一种力量,这篇由商人“信天云”创作的仅有124字的微小说《你的样子》,摘得“中国首届微小说大赛”二等奖,让无数网友“瞬间泪流”,被誉为“最佳人气作品”。

用最简洁的文字,作最犀利的表达。短短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博,如今正在急剧改变中国人的阅读和写作方式。包含微博、微小说、微诗歌、微杂文、微观点在内的“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人们用拇指创作、用微博交流、在140个字的范畴内传递信息、创意、喜悦、感动……亿万网民正在推动一个全民微博时代的到来。

微文学火了,出版社索性将热门微博集结成书。2011年以来,除《大头条》、《爸爸爱喜禾))之外,还有《微博改变一切》、《钹财说史》等书集结出版。还出现了美食家蔡澜的《蔡澜微博妙答》,余华的数字图书《余华@》等。

就短小精悍这个特点来说,微文学其实是中国文学的一种“回归”。回顾中国数千年的文学历史,古代文人以写诗歌为主流,在短短几十上百个字里,容纳、表达着作者所有的思想与感情。微文学与古诗词,实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微文学打破了文学高高在上的门槛。但在不少文学评论者看来,微博推动了写作的大众化,同时也引发了阅读和写作日益碎片化的担忧:微写作大大降低了公共意义,表现出强烈的自娱自乐、自说自话倾向。文学界有人担忧,微写作成了“被文学”,中国文学会不会被矮化、零散化?

2011年第二届微小说大赛标志着微文学的全面兴起。当时不仅有草根作者参与,不少名人也陆续加入,六六、高晓松、方文山都尝试写微小说。“闭关”10余年的武侠小说大家温瑞安也重出江湖,他形容这种写法就像打“咏春拳”,辗转腾挪,比起长拳来更加精悍。

闻华舰被誉为“中国微小说第一人”,其代表作《围脖时期的爱情》是国内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微小说。他认为,微小说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小说拷贝到微博上分段发表,而是要在140字里写出张力和完整的情节。微小说要具备小说的基本要素,还要有沉淀和思考。

“微文学”由于短小精悍、发表快速、互动性强的特点,吸引了众多追随者。有人说,微博上的文学创作,是主流文学的延伸和补充;有人说,微文学短短几年繁盛的原因是应“碎片化”的时代特征而生;有人说,在都市喧嚣之中连贯阅读方式正在消解,“微小说”、“短信小说”、“手机报”等新形式应时而生,兼有文学和媒体、社交等多种功能,走红网络也顺理成章。

篇8

速读是“秒杀”的前提

随着全球一体化、信息化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的传送与反馈都非常迅速。在呈几何倍数增长的信息及其快速传送的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反应也变得更加快捷。同时,我国社会也正处于非常关键的转型时期,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结构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固化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与基本理念也都处于不断地解构与重构的过程中。

以上两种形势的变化,对人们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方式产生了两重效应:―方面,瞬息万变的信息冲击,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不确定性追求速度成为社会评价的标准,有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个体的盲从另―方面对信息的及时获取也带来了效率,增强了竞争力,促进了个人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每个时代都具有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时代的特征,当我们身处其中时,有时很难做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往往时代变迁之后,经过人类不断的反思和努力,往往上一个时代的欠缺会成下一个时代进步的基点和动力。回顾上个世纪的不同年代,我们会发现,变化的大多是形式,承载时代特征的群体和方式在变,而本质的特质被积淀下来,始终在被传承着。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年代,面对爆炸式的信息,我们自然会训练出快速读取的方式来应对,这种信息获取和传输的方式有其存在的必然性。“秒杀”现象则是基于此产生的―种形式。

快时代让人更怕孤独

快速的时代,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审丑系人物的雷点不断被受众关注,这种关注也包含了批评、指责和嘲讽的内容,这其实也迎合了人们的―种心理,就是他们在潜意识里存在被大众关注的需求,无论这种关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遗忘,每天有很多信息出现,也会迅速消失,不论是悲伤的、高兴的、惊讶的、还是雷人的事件。这也体现出信息接受者和信息者之间的互动性。因为有热点的快速冲击存在,同时,热点的更替也非常快。无论是平面媒体、电视媒体或是网络,在输出信息的时候,都非常注重速度与更新。那么作为受众,他是被快速接受与被快速更新的。

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每个个体都具有双重身份:不仅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输出者。面对这种高速的社会步调、快速变化的世界,人们的内心是,信息的快速获取和快速遗忘反映出人们焦虑和惶恐的心态。因为惧怕被迅速遗忘,人们运用网络和发达的电子工具与他人交往,与社会互动,一方面在形式上帮助人们实现了高频率的交往,拉近了^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但另―方面,这种交往的背后,是人与人之间传统的面对面沟通交往形式的衰退,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疏远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距离。

网络面前人人平等

网络之于现代人,就像是第二个生存空间一样,我们的人际交往已经融入其中。QQ、MsN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电话的功效;人人网提供了小圈子交际的展示功能;微博的实时更新功能则比门户网站更及时、更具亲切感。

网络的产生,为“秒杀”的生存提供了发展平台。“秒杀”,无论是网上购物,还是由此延伸出的“秒杀”现象,都离不开快速这一特质,也体现出社会对效率的推崇。

网络沟通与传统沟通方式不同之处在于,它具备页面化的特质,当关注某一消息时,与之相匹配的图片、音效、文字能够迅速点中人们的敏感点。而与很多人同时产生这种共鸣的感觉,又会强化受众的个人感觉。因此,这种“秒杀”的效果强于传统的面对面沟通。

同时,网络这种“自媒体”的存在也给了平凡人展现自己的平台。芙蓉姐姐、凤姐这类人物展示自我的方式,某些网民酷爱“拍砖”、“灌水”说出些耸人听闻的话,从社会学的视角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入类追求平等、追求被关注的诉求的体现。

与此同时,媒体形式的快速发展和与之匹配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体制建设的滞后是不相适应的。从网络的随意性和无序,逐渐过渡到法制性和有序发展是一个必然需要经历的过程。纵观全球,各个国家针对这一领域的规范都在进行之中'包括我国试点推行的实名制上网,都是一种尝试与建设。网民自发提倡净化网络环境的活动也越来越多。如何更好地运用网络,发挥它积极的一面,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是信息化时代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秒杀”只是一种形式

审丑系人物大热发展到如今,已经是登峰造极。从芙蓉姐姐到凤姐,再到小月月,还有其他的诸如草帽哥等各路以耍宝、卖丑“秒杀”别人眼球的人物已经从最初的顾影自怜发展到胡言乱语,无所不用其极了。然而,人们的关注热点,却在逐渐降温。这里也反映出经济学所讲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刚开始,人们对某一信息的兴趣和偏好会随着信息的数量增加而增加,但是达到一定临界值后,会开始减少。因为人们从同质信息连续增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在这一时代,社会对于人们个性化的表现、不同的表达方式表现得更为包容与理解。这种环境给了审丑系一个存在土壤。然而,这种“秒杀”如果不想只是被人们当作饭后的谈资并被很快淡忘,如果想要经得起岁月的推敲,这个人的身上一定应该是具备某些优秀的品质,值得人敬重与深思。形式上的只能起到吸引别人眼球的作用,而这个人所具备的上进的、坚毅的优秀品质才是使也长久留在人们心中的根本。

从快到慢是个转换的过程

人类最终会回归到一个正常步速的生活状态中去。但这个过渡的过程也许会需要多久,最后会呈现何种形式,很难在短时期内进行预期。作为一种高级动物,人类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并不是最高层次的追求,心灵上的富足则更加珍贵。当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步伐自然会慢下来,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篇9

关键词:音频产品 数据库 广播广告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 A

对广播而言,声音就是生产力,所有形式的声音产品都是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但在媒体资产管理流程中,广播媒体的工作重心更多向节目资源倾斜,注重节目的整理和保存,忽略了另外一种音频产品的收藏和集纳,即广播广告。广播事业发展几十年来,产生了堪称海量的广播广告,这些数量庞大、形式多样的广播广告无论对电台自身、行业研究、文化印证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亟待收集、整理、数字化和再利用,广播广告资源库的创建十分迫切。

一、广播广告音频产品的重要价值

1.用声音塑造商品形象,是独特的内容资源

广播是诉诸听觉的媒体。广播广告以有声语言为主体,辅以音响、音效和音乐,通过各种声音的有机组合,塑造产品形象,生动形象地将信息传达给听众。由于缺乏视觉的直观表达,广播广告更注重意境的渲染,力求调动听众想象力,在声音的流动中实现交流。在典型的广播广告中,仅凭各种声音的组合就可反映人物活动、事件变化、现场气氛和情绪,而这是其它媒体广告难以做到的。可以说,广播广告具有特殊的感染力,其创作和表达是一门艺术。在广播实践中,声音广告的类型不断被丰富,产生了直陈式、对话式、故事式、小品式、戏曲式、说唱式、相声式、歌曲式等多种形式的广告形态。这些广告形式各具特点,是具有鲜明特征的音频产品和内容资源。

2.社会文化的产物,广播发展的历史记忆

广告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经济变化的晴雨表,时代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包括广告在内的传统文化产业。广播广告作为广告业的一枝奇葩,同样是时代特征和社会文化的产物。在广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广告的恢复、发展一路伴随而来。广播广告经营经历了由“坐商”到“行商”的历程,从自营到推出广告制,从全行业到项目制管理,经营模式一再创新,广播广告也随着时间递进呈现出不同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广告类型和代表性元素被广播广告采用,不同的元素符号彼此交互发生作用,构成特定的象征意义,体现着广播广告的时代轨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研究价值。

3.广告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的体现

一家媒体的广告经营水平不仅体现在经营政策的出奇制胜上面,很多时候,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机制往往能产生更大效益,吸引更多的客户。一则广告音频虽小,但它却承载着一次完整的广告运营过程,不仅寄托着广告主的传播需求,也蕴含着创作公司的制作智慧。如果能将不同行业客户投放过的广告音频统一收集和整理,提供定向查询或相关专项服务,将极大地提高广告管理水平,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某省电台就曾尝试推出此类服务,只要按“系列频率”“广告类别”“播出月份”等输入检索要素,即可检索到具体的广告音频,方便客户追踪投放进度、预估效果。

二、广播广告资源的管理现状及需求

近年来,随着广告管理系统的引入,广播广告的订单管理、广告编排、播出管理和财务管理流程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广告经营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广播电台普遍存在“重销售、轻产品,重眼前、轻长远”的问题,对广告资源缺乏整合利用意识。大多数广告经营管理部门没有对历史性的广告音频进行专门存储,广播广告音频资料比较分散,有的散落在广告经营部门,有的散落在各频率,还有的散落在采编播人员手中。对年代久远的广播广告资料,更是没有进行音频修复工作,致使很多优秀的具有历史价值的广播广告流失。

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目前广播电台缺乏对广播广告音频资料的足够重视。多家电台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但多数精力都放在广播节目的历史资料和在播节目的搜集整理上,忽略了广告经营这一环节产生的独特音频产品。广播媒体都设有广告经营管理部门,但没有一家电台设立相应部门和人员专门负责广告音频的收集留存工作。

广播广告是广播发展的经济命脉。随着广播媒体的发展,各大电台都积累了大量的广告音频资料。这些音频既可作为历史资料加以保存,又可为广告的进一步创意和创作提供借鉴,是广播电台必不可少的重要资产。我们应该引入广告资源管理的概念,并据此调整机制,建立广播广告资源库。在广告音频的流动、分享和重复利用宗旨下,通过建立全新的广告音频库,对广播电台日益增多且形式丰富的广告音频(素材、文案等)进行采集、存储、加工,以备查询和调用。

三、广播广告资源库的创建

建立广播广告资源库的主要目的,是将历史广告音频资料、正在播出过程中的广告作品、广播电台的频率和栏目宣传片,以及散落在采编播人员手中的广告素材等各种广告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通过建立数字化数据库、制作音像制品等形式实现广告资源的再利用。主要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商业广告,即在电台各频率播出过的各类商品或服务产品的广告;二是公益广告,即在电台各频率播出过的各类公共服务类广告宣传;三是形象宣传片,即各电台、频率、栏目等自身的形象宣传广播广告,如频率标识乐、栏目片头等。

1.资料来源及形式

广告资源库的采集源头面向电台内外所有与广播活动相关的机构和人员。对外可面向广告公司和广告主征集(主要指播出过的广播广告及其素材),对内则在广告经营部、广告管理部、广告策划制作室、各频率、电台音像库房、媒体资产管理部等部门广泛搜集。资料格式不限,包括文本的、磁带的、电子的,等等,要统一分门别类收集。

广告资源库的集纳对象是具有价值的、能够数字化的且可安全快速地被共享和利用的各种形式的广告资源。

广告资源形式主要有五类:(1)历史资料。电台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各种格式的珍贵广告音频资料。(2)在播广告。电台广告管理系统中累积下来的各类在播广告音频以及所对应的历史排期。(3)文本。优秀广告创意的分镜头脚本、文案等;广播广告运作、广播营销案例等。(4)素材。具有再利用价值的各类广告素材,如音响、音效素材。(5)数据。为配合广告投放产生的各类数据分析文本或市场分析报告等。

在搜集上述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建库。建库过程中要按客户名称、播出形式、广告长度、隶属行业、历史排期等信息做好分类。需要指出的是,可以将获奖广告专门建立子库,便于作为典型素材加以研究,如“第×届全国优秀广播广告”“××年北京电台优秀广播广告”。

2.模块组成

广播广告资源库以数据库为基础,集成各类广播广告音频和信息资源,适时更新,可分为广告音频库、广告案例库、广告数据库三大子库。

广告作品库以各类广告作品为内容资源主体,库内作品资源涵盖常规广告、整半点报时、情景剧、栏目冠名、广告歌、主题歌等各种形式广告,可进行多关键词作品检索,分权限上传和下载,为不同权限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作品浏览试听服务。广告案例库收录关于广告运作、投放、市场营销、公关配合等各类广播广告案例,将案例按模板进行数据转化,建立检索引擎,实现在线阅览,为目标客户服务。广告数据库集成广播收听数据和广告投放数据,为广告活动进行目标听众分析、市场分析、效果预估等,为广播广告投放提供科学参考。

一般而言,广播广告资源库的创建流程大体上可分成两块:一是广告素材的入库流程,二是广告素材的应用流程。从技术层面来看,需要一套软件系统支持,功能包括广告资料的采集上载、广告编目管理、广告下载输出等,集广告资源的存储、检索、管理于一体。根据电台的实际情况、广告资料的具体格式和种类,不同电台的广播广告资源库的具体组成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

3.与广告管理系统的关系

目前,部分电台已经构架起专业的管理系统。以北京电台为例,自2003年建成广告管理系统后,根据广告业务的发展需求,2007年起不断对广告管理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增强广告合同的管理、统计分析功能,优化广告编排上单功能,2012年彻底解决了广告播出系统的切换问题。新的广告管理系统大大降低了广告音频录入的工作量,广告播出历史排期和音频得以完整保存。

可以说,广告管理系统为广播广告资源库的创建提供了基础,广播广告资源库可以直接抽取广告管理系统中的广告音频。与之不同的是,广播广告资源库是一个广告产品库,它比广告管理系统的功能更单一,是广告管理系统的有益补充,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和数据技术,在广播电台内部建立一条新的渠道,连通分散的广告产品资源。

四、广播广告资源库的价值开发

广播广告资源库一旦建立,将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首先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借助巨大的广告音频素材库、信息库,广告部门可以随时在线查找或借用广告音频,广告创意和制作来源得到扩充。其次,可以利用丰富的音频资源,开展对广告资料的二次、三次利用,推出新的内容产品,开发多种新的业务。

从价值开发的角度来看,广播广告资源库的目标人群可分为核心人群和延伸人群两大类。核心人群包括广告界、营销界、企业界、教学界的专家、学者及从业人员等;延伸人群包括所有关注广播广告、热爱创意的人群。广告资源库可为各类目标人群提供包括在线阅览、创意参考、咨询诊断、研究样本等在内的全方位服务。业务范围可以包括广告创意培训、教研音像制品销售、基于创意库的广播节目开发等。销售对象初期为对广播广告资源具有需求的机构用户,如广告公司、营销公司、各高校的广告及相关专业院系。随着系统构架的成熟,可出售给个人用户,如广告创意从业人员。可在第一期建设的同时进行预售,在建设正式完成前向已购买用户免费开放库资源,直至第一期建设完成后开始正式收费运营。

广告资源库可担当为广告科研提供服务的角色。研究者可以利用广告资源库的资料进行广播或广播广告的研究工作,资源库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方便的信息检索服务。作为资源库自身来说,可以利用其社会资源召集专家学者开展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评定等活动。另外,广告资源库还可以利用资源储备和集成的广告知识和信息资源,开展诸如出版发行、培训、行业咨询、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提供等多种增值服务。

五、可行性分析

广播广告资源库具有某种特定和持续的价值,这种价值在共享、检索、分析、、交换等过程中得以产生和放大。建库的目标不仅是简单的分类存储,而是通过新的流通渠道和运作机制,将广告音频的价值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篇10

一、插画艺术和平面设计概述

(一)插画艺术概述

插画,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书刊中插附的图画。它可以采用插页的方式,也可以穿插在正文中,目的是为了补充说明正文内容或用作艺术欣赏。①这种狭义层面上的插画主要是为书籍所创作的插图,由插画师根据文学作品中的内容和思想进行创作。在视觉传达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除书籍以外,插画拥有了更为广阔的适用空间,并形成了一种新兴的插画形式,即商业插画。它是指插画师根据市场需求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下创作能够传递商品信息,并且贴近大众生活的插画作品。就插画和绘画来说,两者都属于视觉艺术,创作者以现实事物为依托,通过主观想象进行艺术再现。但插画大多是转述信息或对内容进行延伸,而绘画创作则更加自由。两者的传播形式、功能、对象和创作方式都有所不同。插画经历几个世纪的时间洗礼,从古老的壁画到书籍中的插图,再到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作;从浓烈的绘画风格到抽象主义,再到写实主义,插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印刷业的兴起使得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插画艺术深受西方插画的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插画艺术具有表现多样性、情感丰富性以及应用灵活性等特点,为人们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体验。

(二)平面设计概述

平面设计是指利用美的形式法则,对各个视觉元素在二维空间中进行布局编排,以简洁的方式传达信息,使受众易于接受和理解相关宣传内容,引导受众采取行动、进行购买等。②在平面设计中,不论是色彩、图形还是字体设计都紧紧围绕这个目的。平面设计包括网页设计、书籍设计、包装设计等,涵盖范围极广。平面设计需要遵循准确性、概括性、艺术性三个基本原则。针对对象诉求,平面设计传达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清晰,这是首要原则。由于平面设计的版面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设计师运用精炼、概括的图文信息,使观众在短暂的视觉停留中能够获取版面信息并留下印象。另外,平面设计还要带给受众美的视觉感受,即体现艺术性。

二、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和特征

在平面设计中,插画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绘画类插画、摄影类插画以及立体插画。绘画类插画,是画家运用绘画的形式对事物或观点通过自己的主观理解、想象,进行主题表现。这要求插画艺术家具有对事物内涵高超的理解能力和精湛的绘画技巧。摄影类插画多用在公益活动和商业运作上,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视觉冲击力。立体插画是三维空间的二维表达,具有更为强烈的表现力。在视觉传达体系中,插画艺术在平面设计中具有五个重要特征。第一,通俗、生动的表达方式。视觉信息的传达具有声音、文字等信息无法比拟的优势,图像是将客观事物的感知进行直接的情感表达。③通俗并不是低俗、粗俗和庸俗,也不是停留在形式上的浅陋、直白,而是一种以内涵深刻的大众文化为积淀的价值取向。在平面设计中,插画的形象表达或抽象或写实。图像对文字难以描述的内容进行补充,这有助于使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所传递的信息。第二,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紧密结合。插画的艺术性是与生俱来的。当今插画艺术既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又兼具实用性和商业性。商业插画的市场定位明确,服务对象清晰,目的在于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业插画需要迎合商业发展的性质,但又不能丧失艺术美学特性。插画的艺术性与实用性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相互依存,更是相互促进的,艺术于实用性。第三,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插画艺术与时俱进,可以说是一个时期的印记。比如,插画的创作方式与某一时期的绘画工具密不可分。不论是最为原始的木刻,还是造纸术的出现,技术革命推动了插画创作方式的不断丰富。插画的创作过程、创作理念、审美趣味也都代表着一个时代艺术发展的变迁。④另外,插画描绘的内容极具时代特征。它们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的生活愿景,能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审美品位。第四,创造性和制约性。优秀的创意带给大众的精神思考和视觉享受有时要多过传达的信息本身。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对作品的感知是不同的,这需要插画师运用发散性思维,寻找突破点。插画的创造性,是指画家在商业产品主题制约下的创造,像是“带着镣铐跳舞”。绘画可以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而插画则受制于服务对象和产品性质,个人情感不能凌驾于表现对象之上。插画师可以在权限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运用多样的表现手法进行创作。第五,趣味性。插画除了具备美学特性之外,趣味性也贯穿其中。优秀的插画能够在清晰地传达产品信息,并且在不破坏整个版面美感的情况下,使人产生情感共鸣,或是会心一笑。

三、插画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前景

插画艺术与当代大众文化和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拓展了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丰富了其创作方式。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插画语言越来越个性化,数码插画和手绘插画的发展趋势和前景值得探讨。在数字时代,商业插画的创作手段由传统的纸笔、颜料转为数码创作。数码插画更易保存和传播,也降低了制作成本。各种制图软件使得现代商业插画的创作方式更为多样,作品可以随时进行反复修改,提高了创作效率。因此,数码插画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我国手绘插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数码插画的盛行,手绘插画的生存面临着挑战。⑤手绘插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绘制插画,岩石、洞穴、绢帛、纸张上的古老插画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木雕技术的革新等都促进了手绘插画的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多媒体融合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快速读图,传统手绘的高价格、高成本等特点逐渐偏离了当代主流价值观。在信息大爆炸时代,如何快速提取有意义的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书籍、杂志的更新换代周期较短,手绘插画难以跟上节奏。此外,由于艺术获取渠道的增加,导致人们对手绘插画的关注度减少。笔者认为,手绘插画是有存在价值的,它包含了插画师的个人情感,能够体现人类精神文明和人文关怀。数码插画虽有优势,却也使得插画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手绘插画要想在现代平面设计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原创精神、情感表达等方面。插画师要提升自身的绘画技能、审美水平,使手绘插画体现出其应有的价值。

四、结语

在浩如烟海的古代书籍中,插画不胜枚举。它们不仅很好地为晦涩的文字做了形象、生动的注解,更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插画艺术历经时代的洗礼,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商业插画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代插画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插画创作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专业化。无论是传统手绘还是数码创作,插画艺术都拥有光明的发展前景。这要求插画师不断钻研,潜心创作,同时也需要艺术院校的培养和扶植。

作者:许放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熊小平.中国传统插画和现代商业插画关联小议[J].大众文艺,2013(13).

[2]陈瑰丽.谈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与现代插画艺术的接合点[J].装饰,2010(2).

[3]尹一婷.论现代插画中线元素的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4(10).

[4]肖雪.“民族元素”在现代插画中的运用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7).

[5]鲍瑜.浅析现代插画设计的发展方向[J].中国包装,2008(5).

[6]刘丙芳,廖丽.流行元素对商业插画的影响[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5).

[7]鲍瑜.浅析现代插画设计的发展方向[J].中国包装,2008(5).

[8]谭勇.商业插画对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性衍变[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