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特色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特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教学特色

篇1

一、特色培养

所谓特色,就是最好的教育,爱的教育,情感的教育。目前,关于中学生物教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研究仍然十分薄弱。

二、培养特色发展的几点建议

1.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河北省特级教师依据所修订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围绕学生生物学活动经验形成的必要条件和生物学经验形成的教学策略,逐渐减压、灵活教学。例如,在讲“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时,在理解主循环和肺循环时,有的学生很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反复讲解以前所学过的动脉血、静脉血的特征,心脏的基本结构等知识点。所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我构建了合作性小组探究教学模式,旨在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下,通过个人自学、小组内交流讨论、巩固知识、探索新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灵活性。

2.多与学生沟通交流。生物教师一般在接手新班进行生物教学时,应分阶段地进行问卷调查,全面地了解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看法、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从而能及时调整教学,满足学生的要求。

3.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有求异,才会创新,人类才会进步。在生物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求异思维,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

4.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动物的进化,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只有在掌握低等动物特征的基础上,才更容易掌握高等动物的特征。又如,在讲解人体呼吸系统时,我们除了直观挂图来说明呼吸系统的组成外,还让学生亲自体会呼吸与深呼吸两个动作给身体带来的变化,相应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是如何变化的,学生也就很快地理解和区分了。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就要求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更好地掌握知识,应用知识。

5.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多开展课外教学活动,强化群体互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群体互动即立体性的交往,交往是个性形成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师生间、学生间广泛交错的交往环境,对促进学生的社会化无疑会大有裨益。例如,日常生活中常吃的水果、蔬菜,我们食用的是其何器官,知识具体化后,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又如,学生学会了人工授粉后就可以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生产实际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

6.激趣引题,自学探究。激趣引题是教师的课堂导入,自学探究是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活动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一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气氛切入口。例如,自然界里的各种动植物都具有自我保护能力,乌龟有不怕打的壳,刺猬有坚硬的刺,鹿有善于奔跑的腿,犀牛有坚硬的角,没有这些它们无法战胜天敌,无法摆脱饥饿,展示了它们的聪明、从容和镇定。由自然界动植物具有自我保护功能引起学生联想到人类自我保护,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自然导入新课。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进入自学研究阶段。自学研究就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接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

三、总结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优质课堂导入分层方法

不容否认,生物是初中教育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学科,具有科学性、广泛性、重要性,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实现了初中生物教学模式的改进并改变了传统初中生物教学的思维,提高了初中生学习初中生物的效率。我们在今后生物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住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初中生物优质教学课堂合理构建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一、优质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优质的教学导入。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是指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样可以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生物教学任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课堂提问是快乐引导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很多教师在应用这种方法时起不到良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层次意识,课堂提问的内容没有层次感。在初中生物课堂的提问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问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例如,先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循序渐进,开动学生的脑筋,不能一下子难住学生,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兴趣。当然,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课堂教育效率意识。另外,教师把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但是不能让学生在一些非重点的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尽可能把时间用在重点知识上,一些简单的、次要的问题可以留到课下让学生通过组织小组或其他的形式解决,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引导过程中,缺乏控制意识,过分放松学生,使学生任意设计课堂活动,使生物课堂高效教学起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把整个课堂的主体交给学生,不能让学生任意地自由控制,不能让学生做一些跟课程无关或相关不大的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活动计划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做一些和课程联系紧密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初中生物的效率。

二、分层教学,全面提高

对于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教育教学,每一位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为此,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加区别地进行原有教学方式采用和目标设定,教学效果必然不甚理想。对不同的学生施以完全相同的教育,教师所授的知识对基础和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可能早已烂熟于心,学生个体知识和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反之,对于基础较为薄弱且接受能力也稍差的部分后进学生来说,这样的课堂教学反而很吃力,同样带给他们学习的困扰。在素质教育实行和普及的今天,教育教学强调的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对不同的学生实现分层教学,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有可能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

三、合理规划课堂时间

众所周知,初中阶段生物教学课堂只有短暂的几十分钟,然而,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却很多。对于此,作为新时期的初中生物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合理的规划课堂时间,使得在这短暂课堂时间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其实,在生本理念下的生物课堂,应该始终将学生放在课堂首位,教师在做过精心准备之后,就应该由台前转为“幕后”,将学习的过程、交流的过程、展示成果的过程、合作的过程以及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完全交由学生来完成,让他们进入到一种自主学习状态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去探索新知,从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并以此为驱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习一个新的知识,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进入课堂学习后,先让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进行才阐述,然后互相讨论,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得时间最大化被利用。这样的课堂组织,无论是旧知的启发,还是新知的发现,以及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的关系,都会在学生的自我探索中得到不一样的理解,而当他们凭借自己之力“窥探”到生物的“秘密”时,一种发现的乐趣会成为他们继续探究的动力。

四、教学方式的不断提高

篇3

光明路小学建立于1942年,是一所有着71年悠久历史的学校。历经几十载的风雨历程,从数次课程改革到今天光明路小学自主研发的《武魂》校本课程,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主动发展 特色发展,才是提升学校内涵和社会声誉的有效手段。历经七年的探索研究,武术特色教育的丰硕成果使名不见经传的光明路小学声名远播。

一、理念指引――最初梦想

光明路小学83%的学生为来城务工子女,多有营养不良,身体素质差、心理防线脆弱等现象。“锻炼身体,强健体魄”,这成为了他们最初的梦想。光明路小学体育教师魏换强是学武术专业的,出身武术世家。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就选择了武术这一传统运动项目。

开始,通过练习武术中太极拳,强健身骨,增强体质。后来也参加了一些大型表演。在练、演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在改变。习武不仅使每个学生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张扬,自信、自强、活泼、开朗的个性在每个人身上显示出来。看到成效就看到希望,也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和决心。教育特色的创建与实施,离不开办学理念的指引,经过论证,确定为以特色化《武魂》校本课程的建构作为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进一步明确了“以武塑德 博爱做人 以武启智 博学成才”的办学理念。

二、校本课程――践行梦想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给了学校自我发展的空间。特别是2008年的教学评估别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为他们指明了方向,让他们认识到,武术特色要想让它延续,让它不因为领导或老师的更换而搁浅就必须形成常态化,让武术走进课堂。经过反复酝酿,确立了《武魂》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实施。校本课程不是武术而是武魂,诣在练武的同时,感受中国武术的博大精深,在练武中修武德,学做人。诣在向学生宣扬民族正义感和“重义守信、助强扶弱、恭廉修行”的民族气节。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先行试点、逐步推进的原则来开展《武魂》校本课程的实施工作。在2007年光明路小学首先确立了太极拳为试点项目,率先在4至6年级推广24式太极拳。在练习太极拳的这一年里,学生们习练武术的兴趣空前高涨,他们不自卑了,自信了、勇敢了,孩子们的天性得到了张扬,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后,他们确立了每个年级所需习练的功法。更进一步的推广试点所获得的经验。同时开始着手《武魂》校本课程编写。

“习武者尚武不尚力、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缺德者不可与之学,丧理者不可教之武”。《武魂》校本课程的开设,不仅能让学生在练武中露一手,更重要是能让学生在练武中懂得武德,继承传统武德中的精华,要把习武同发扬祖国灿烂文化,热爱祖国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通武知、观武影、唱武歌、知武事、读武文、品武韵、修武德、练武姿”等形式,让学生全面感受武术的无穷魅力,体会《武魂》的丰富内涵。

三、小社团,大舞台――梦想绽放

光明路小学为了更好的发展武术特色,提高学生们的武术修养,成立了校武术队和武术社团,形成了武术队尖子生、武术社团和全员三个层次的武术培训体系。并积极与校外力量强强联合,聘请了省、市优秀教练员到校指导,尖子队员的训练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武术社团也根据队员的年龄特点,组建不同年龄层次的武术梯队,训练时做到由易到难,逐步深入,使队员理解和掌握动作要领,并通过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训练,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武术小社团还不定期组织社员开展武术交流活动。让社员深入社区、公园、晨练点,了解社会,并和民间的传统武术大师请教、学习,和晨练的习武者交流习武的心得。为附近的居民表演武术节目和教授一些强身健体的方法。组织小社员们参加各级别、多形式的艺术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这些活动留给大家深刻印象的同时,给光明路小学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附近的居民不再用老眼光看光明路小学了,对学校的态度变了,有的住的很远也要到光明路小学来就读。光明路小学的孩子们变了,变得大方了,敢说话了,每个学生都洋溢着阳光、飒爽的神采。

四、丰硕的成果,灿烂的未来――放飞梦想

篇4

一、以多媒体为手段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对物理规律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难懂,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很理想。而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手段,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如多媒体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来展现浮力产生的物理过程,该动画情景中的小木块开始只受到前后、左右的液体压力,这时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为平衡,此时小木块静止不动,但这时如果在加载上、下表面液体的压力时,小木块会缓慢向上运动。此时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液体对物体上下两表面压力差是浮力产生的原因,从而很容易地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轻松掌握了本节的重点。

二、优化实验教学,弥补传统演示实验的不足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对实验的仔细观察和认真分析,可以对物理规律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运动定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用实验来演示物理运动规律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但由于传统演示实验受到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实验不能做、不便做,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将复杂的、抽象的物理实验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形式模拟展现出来,这样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将抽象思维转换为直觉形象的思维,更能理解物理规律的来龙去脉,再现物理规律的诞生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将传统实验中不能表现的许多物理现象和物理运动过程,大至宇宙空间的天体、星象的宏观运动;小至原子及原子核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都能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动画的形式,形象、生动、直观的模拟表现出来,其效果异常精美,便于理解。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弥补了传统演示实验教学的不足,也优化了物理实验教学,同时也增强了课堂实验教学的气氛,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事物的本质。

三、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5

1.生物技术引领世界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

生物技术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具体而言,生物技术包括植物转基因技术、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人类染色体破译、水稻基因组测序、破译老鼠基因组、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干细胞研究、生物技术在病毒检测及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克隆技术等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环保、食品、化工等行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据统计,全球生物药品市场规模1997年为150亿美元,2000年为300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800多亿美元。在农业方面,尽管人们对转基因食品存有疑虑,但从1996年商业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仍然增长了30多倍,2001年已达5260万公顷。据分析家预测,转基因食品的销售额2010年将达到250亿美元。生物经济的另一基础是人类基因。由于绘出了人类基因组图谱,基因药物可以使几千种基因病症预防、缓解和治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此有人说,一条基因就能形成一个产业。到2020年,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研制的新药可能会达到3000种。

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增长速度大致是在25%~30%,是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将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历史经验证明,这一时期是发展中国家把握历史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正是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中国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技术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

生物产业作为21世纪新兴战略高技术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会议认为,必须抓住世界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将生物产业培育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的支柱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和生物环保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产业。《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生物产业已步入快速发展期。

中国生物产业规模近年来不断扩大。首先,生物医药稳步增长,经济效益大幅增加。2000-2008年全国医药工业产品销售收入年均增长达20.45%。2008年生物医药产业抗风险能力表现突出,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全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值8666亿元,同比2007年增长25.52%。中国生物产业总规模超过万亿元,生物产业正在成为中国高技术领域新的增长点。生物技术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相对较小的高技术领域,中国具有发展生物产业的技术基础和巨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包括基因技术在内的现代生物产业,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国产业国际分工地位和保障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

3.河南省生物产业地方特色突出和发展优势明显

河南省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在部分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化、产业化、集聚化的总体要求之下迅速做大做强河南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将其打造为带动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对推动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河南省生物资源丰富,粮食年产量突破1000亿斤,拥有植物3830余种,动物418种,中药材资源丰富,药用植物1963种,拥有焦作四大怀药、新乡金银花、济源冬凌草、南阳山茱萸等特色地道中药材享誉海内外。初步测算,2008年我省生物及新医药产业总产值已经超过600亿元,其中全省医药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484亿元和150亿元,同比增长35%和27%,分别高于全国平均增幅10个和9.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47亿元,同比增长27%,是全国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我省医药制造业总产值已从2000年居全国第14位,2005年全国第9位,跃升至2008年的全国第5位、中部六省第1位。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带动河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

根据《河南省生物及新医药产业(2009-2020年)发展规划》,河南省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生物化工、生物能源和生物技术研发服务业、医药研发外包服务等。紧紧抓住生物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充分发挥我省生物资源、产业基础等优势,坚持走特色化、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巩固和加强生物农业的优势地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转型升级,把生物化工作为实现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国前3位,使我省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农业基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的生物化工基地。

二、生物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教高〔2007〕14号)的规划,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充分认识生物产业发展的急需,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工作,大力加强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切实为同类型高校生物技术及相关专业和本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1.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1)根据对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分析,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为指导,通过广泛调研,围绕如何提高生物技术专业毕业生从事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工作等综合素质,提出修改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2)强化生命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适当增设拓展生命科学研究方法、促进实践能力提高的课程,增加生命科学学科前沿知识介绍,拓宽知识面,提高人文综合素质,使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科学、合理。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增设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工艺原理等专业基础课,从而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符合“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较扎实的生物学基础,掌握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了解国内外生物技术研究及发展动向,能适应生物技术教学、科研、开发及管理等岗位的工作。(3)根据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市场对生物科学类人才的需求,整合相关课程内容、调整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知识内容的衔接,将学科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实纲及生产(教育)实纲。增设选修课,拓宽专业口径,以适应市场需求。选修课有生物制药工艺学、天然产物制备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育种、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等。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使学生系统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后,通过多选课拓宽专业基础,淡化专业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4)针对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和河南省经济发展特点,构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完善,实践能力和业务技能明显提高,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整体发展,具有优势市场竞争力”的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有计划、有重点的吸纳所有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生产实践和教学实习单位骨干等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对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学科专业概论、入学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学科专业专题讲座等环节,强化专业思想,加强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训练,构建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生物技术类人才培养体系。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网络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和综合概括的能力。(2)积极倡导并尝试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参与科学研究,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采取理论笔试、实验方案设计、实际操作、课程论文、课程讨论答辩等多种考核方式,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4)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学生读书论坛、演讲比赛、实验技能大赛等系列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教学团队

(1)积极完善梯队结构,科学合理的配置教师资源,建立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加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以保证专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2)完善生物技术系活动制度,通过活动提升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加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的研究,形成人人参与教学研究的氛围。(3)建立专业课教师的“传”、“帮”、“带”制度,通过老教师的指导,扶持青年教师尽快走上教学和科研轨道。通过建设,形成学科齐全、发展均衡、优势互补,具有较强学术竞争力的教学团队。

4.加强实践教学

(1)依托郑州大学生物基因工程技术中心的筹建,结合本专业较强的科研实力,加强生物技术专业类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2)增加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对实验的指导,提高实验课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3)建设生物学实验技能实训平台及实践技能实训实验室,2年级选择优秀学生提前进入各个科研实验室,加强科研、生产实践锻炼及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提高生物技术专业的科研、实践操作能力。(4)充分利用郑州市的动植物资源及规模化的生物技术企业,建立1~3个专业课程实习基地。通过课程实习,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运用能力。(5)借助重点实验室、实验中心及学院较强的科研势力,为本科生搭建参与科研活动的平台。建立本科生优秀论文评选制度,通过本科生毕业论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生物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

1.立足前瞻性,紧紧把握生命科学前沿,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

人类基因组计划对生物产业带来巨大推动作用,国际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主要方面包括:人类基因组测序、人类染色体破译、水稻基因组测序、破译老鼠基因组、转基因动植物研究、干细胞研究、生物技术在病毒检测及疫苗研制中的应用、克隆技术。因此,生物技术在医疗保健、农业、环保、轻化工、食品等重要领域对改善人类健康与生存环境、提高农牧业和工业产量与质量都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生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引领的新科技革命正在加速形成,生物科技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将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历史经验证明,这一时期是发展中国家把握历史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也正是是我国生物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2.突出先进性,发挥优势,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建设与发展

河南省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中药材资源丰富、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在部分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以生物医药为代表的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高技术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带动河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产业。力争将生物及新医药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跻身全国前3位,使我省成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农业基地,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的生物化工基地。广泛与省内科研机构科研联合,创建一批生产实习基地,克服造成产学研脱节,创造有利于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机制,满足产业发展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以及具备管理、技术和营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的急需。

3.发挥示范性,抓住机遇,形成特色,培养生物高技术产业急需人才

篇6

苗族、侗族人常用各种药酒,药酒的制作一般按不同功效的药酒配方备齐药材,将药材洗净、切片、称量后,加入自家酿制的优质白酒中,或内服或外用,可以治愈多种疾病,但是当服用药酒后,体内的药物或酒又是怎样代谢的呢?药物和酒要排出体外就要在肝脏内发生转变,即生物转化作用。如酒要在肝脏发生氧化反应,首先乙醇在醇脱氢酶(ADH)的催化下转变为乙醛,乙醛再在醛脱氢酶(ALDH)的催化下转变为乙酸,乙酸大部分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最后随尿液、汗液或呼气排出体外。通过列举民族特色药酒及其制作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讲解药物及酒在人体内的转化、排泄过程,使抽象、枯燥的生物转化概念具体化、生动化。

2学生对苗、侗特色文化融入生物化学课堂教学的评价

于期末教学结束后,在2012级护理9、10、11、12、13、14、17、18班每班随机发放25份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19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参与调查的学生情况为:女生18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5.45%,男生9人,占调查总人数的4.55%;文科生111人,占56.06%,理科生49人,占24.75%,中职升高职生38人,占19.19%。由此可见,该院2012级护理专业学生以女生为主,文科生占多数,还有近1/5为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学生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从自我学习态度评价、课堂现状评价和课堂教学方法评价3个方面进行。

2.1自我学习态度评价

学习态度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对自我学习态度的评价中,选择为了将来就业的学生有93人,占46.97%;选择喜欢医学,立志成为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学生有76人,占38.38%;选为了奖学金及荣誉的学生有15人,占7.58%;选无所谓,不挂科就行的学生有14人,占7.0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但也不可忽视有7.07%的学生选择得过且过,认为不挂科就行。在对生物化学重要性的认识上,选择“重要”的学生有173人,占87.37%;选择“一般”的学生有18人,占9.09%;选“不重要”的学生有7人,占3.5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学生认为生物化学对医学生来说是重要的,说明大部分学生重视生物化学这门课程。

2.2课堂现状评价

在对课堂知识的难易程度的评价上,选择“难”的学生有146人,占73.74%;选择“一般”的学生有44人,占22.22%;选择“简单”的学生有8人,占4.04%。由此看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程知识较难理解。在对课堂教学内容合理性的评价上,选择“合理”的学生有142人,占71.72%,选择“一般”的学生有43人,占21.72%;选择“不合理”的学生有13人,占6.56%。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目前护理专业生物化学教学内容的选取较为合理,但也有部分学生认为有待改进。在对课堂教学进度的评价上,选择“合理”的学生有121人,占61.11%;选择“一般”的学生有50人,占25.25%;选择“不合理”的学生有27人,占13.64%。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堂的教学进度较为合理,部分学生认为欠合理。综合以上3个方面可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程较难,但课堂教学内容选取和课堂教学进度还是较为合理的。

2.3课堂教学方法评价

对将苗、侗特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选择“喜欢”的学生有166人,占83.84%;选择“一般”的学生有29人,占14.65%;选择“不喜欢”的学生有3人,占1.51%。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融入民族特色文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传统的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方式,选择“喜欢”的学生有87人,占43.94%;选择“一般”的学生有74人,占37.37%;选择“不喜欢”的学生有37人,占18.69%。有43.94%的学生喜欢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说明对于不易理解的生物化学课程,四成的学生喜欢教师的直接讲述。对小组讨论教学方式,选择“喜欢”的学生有128人,占64.65%;选择“一般”的学生有57人,占28.79%;选择“不喜欢”的学生有13人,占6.56%。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也喜欢小组讨论教学模式。综上所述,大多数学生喜欢将苗、侗特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喜欢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因此,对于知识不易理解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篇7

[关键词]提升;生物工程;办学优势;方法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59-02

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增加、资源的匮乏、环境污染加剧、疑难病的治疗等重大问题,需要依赖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基于此,作为高新技术重要组成部分的生a物技术,正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全球性的生物技术热由此形成。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自2000年成立以来,虽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发展定位不清等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构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整合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方式来形成特色明显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本专业的办学优势。该研究也可为其他矿业类综合性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办学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生物工程的学科概况

生物工程是一个新兴学科,它以人类生物产品需求为导向,融合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和工程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性地设计、优化和改造生物体系与功能,着重解决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所面临的技术与工程问题,以推动生物产业健康发展。

生物工程因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有别于其相关学科,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借助于工程学技术,以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为对象、以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为基本任务,从而使该学科具有明显的工程产业特征。二是通过基于生物学原理的创造和设计,紧密结合工程学的技术手段,大规模的生产出各种对人类有益的生物产品,具有应用技能与理论设计、创造融合互生的学科特质。三是该学科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广泛融合生命科学、化学以及物理学理论和工程技术问题,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交叉最具特征的学科之一。

生物工程产业随着20世纪40年代起抗生素、氨基酸、有机酸等的工业化生产而逐步形成,早期以发酵产业为主。自20世纪70年代基因重组技术和以单克隆抗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形成,为解决随之产生的工程与技术问题,生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逐渐形成了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研究理论与方法,于是生物工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而迅速发展。生物工程正在成为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潜力最大、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也是最有希望孕育关键性突破的学科之一。而生物工程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

二、生物工程的学科内涵

生物工程学科的核心是研究和开发基于生物学理论基础上的系统工程技术问题。本学科的主要特征是利用细胞或酶特有的代谢和转化特性进行物质的加工与转化,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生物体与生物分子进行改造,建立优化的生物过程与工艺实现先进生物制造。

细胞培养与代谢工程、生物催化与转化工程、合成生物技术与系统生物工程、生物药物与材料工程、生物资源与环境工程等高新生物工程技术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随着基因药物、基因治疗、转基因作物、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矿物技术等一大批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市场显露出强大生命力,生物工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

三、矿大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科发展现状

矿大生物工程专业十多年来始终以跟踪生命科学与技术国际前沿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为基准,随着学科的发展,专业的内涵从传统发酵工程拓展到了生物工程的整个领域,通过学科交叉形成了以生物工程上游、中游与下游技术紧密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工业生物技术专业特色。

该专业存在的不足是,在矿业类综合性高校中,生物工程专业还属于非优势专业,且存在着师资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发展定位不清等问题;其专业课设置不是很合理,生物技术专业课及化学、化工知识学习深度均有限,本科毕业生胜任未来工作所需的科目较多,学业较重,要想学好学精需投入大量精力;本科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相关就业领域要求较高学历,故多数毕业生选择进一步深造学习,就业者一般从事层次较低的传统生物技术工作或转行从事其他工作。

四、提升矿业类生物工程专业优势的方法分析

矿大生物工程专业可依托学校的国家级洁净能源中心、低碳能源研究院及生物工程硕士学科点,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形成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相互促进的格局,逐步将中国矿业生物工程专业建设成为“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及矿区生态服务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生物工程产业人才”的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加强对周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的示范引导作用,吸引更多国内高水平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来本专业任教,形成区域产业人才培养的孵化器。

(一)构建特色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生物工程专业是在化学、化工、药学、环境科学、生物冶金、生物脱硫和工程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等特点。在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具有鲜明特色、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与本专业属地矿业生物技术企业的结合,在培养目标方面充分考虑矿业生物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前瞻性,突出人才的专业特色培养。

2.生物工程专业还应紧密结合华东区域经济发展及属地矿业生物技术公司发展的特点。生物工程专业还应结合中国矿业大学的校情,考虑周边矿业生物技术企业发展的需要,设置一些相关课程服务于矿物生物技术的设计与改造;矿物生物分析、矿物生物处理技术;矿区环境生物修复;矿区废弃物的生物转化与循环利用、生物能源的开发以及这几个层次的技术在许多矿业问题中同时交叉应用。

3.建立矿业大学特有的学生培养成熟度能力模型,客观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4.构建毕业生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实施综合评价。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机制,与企业共同寻找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完善毕业生的质量监控体系。

(二)形成一支综合素质高,学术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生物工程专业应努力建造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工程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可借鉴矿大化工学院过程控制专业的成功办学经验,多方面整合生工教师队伍。

1.将低碳能源研究院的一些教师纳入生工教师队伍中来,因为其研究内容切合生物工程发展的最新状况。根据生工能源的发展方向,可将其聘为生工的名誉教师,负责讲授新技术和创新研究的一些课程,从而壮大教师队伍,强化学术交流,增强生工专业学生的自豪感。

2.融合环测学院环境工程的一些教师,尤其是负责讲授环境微生物学的一些教师,可邀请他们为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授课,也可将其纳入生物工程的名誉教师。这样既能壮大教师队伍,又不会造成成本开支的大幅上升,师生比才会趋于合理。

3.联系南京某高校的大牌教授,聘请他们为我院荣誉教授。多数矿大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师与南京某高校教师渊源颇深,学术交流来往密切,可聘请在业内影响较大的资深教授作为生工专业的荣誉教授,定期为生物工程专业学生来校讲学,强化学术交流氛围。

(三)构建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及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过程。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获得生产实践知识和技能,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使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为进一步加强对实习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科学化管理,不断提高实习教学质量,学校大幅度地提高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及其他各类教学实习的经费。

1.实习应体现“就地就近、互惠互利、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原则,探索学院与实习单位建立“实习-见习-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

2.实践教学体系还应形成“基础―综合―设计―创新”逐步推进、“启发―引导―讨论”和“发现―论证―研究”方法结合的实践教学新模式;构建“实验―实践―实习”相互补充、“课内―课外、校内―校外、教学―科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

3.努力寻找生物工程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矿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切入点,提出“寓教于研,以研促教,研教融贯,教研相长”的理念,形成校内外基地互补、产学研基地结合的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马越,廖俊杰.现代生物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 国务院学位办提供的《一级学科》和《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Z].学位办[2012]54号.

篇8

兰州交通大学生物工程专业是2001年在原有的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基础上筹建的,2003年开始招生,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理论、掌握良好工程学原理和技术并能解决生物技术产品生产技术问题的应用型工科人才。现每年招收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50名,有在校本科生200名,已毕业本科生200余人。对于新开设的生物工程专业,专业综合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明显滞后于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结合现代生物工程专业特点和发展趋势,根据地方生物制品企业的人才需求和发展需要,确定了以工业微生物学为特色的生物工程综合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方向,建立新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

1现代生物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

现代生物工程专业以工业微生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微生物现代育种技术、生物制剂工艺与产业化、发酵自动控制与设备、生物产品质量监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以工业微生物为操作对象,结合各项工程技术生产微生物相关产品,成为现代生物工程的主要内涵[1]。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体系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工程体系,这四大工程体系从工业生产需要出发,研究工业微生物生命特征及其代谢途径,以及人为控制微生物代谢的规律性[2]。因此,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工业微生物的选育技术、纯培养技术、代谢规律及发酵控制技术,既是适应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和服务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合格的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需要。

2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改革

生物工程专业是属于生命科学和工程学结合的新型专业,既具有生命科学的基础,又具有工科的特点,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工程素质、增强实践能力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3]。根据我院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以及西北地区生物高新技术企业实际需求、行业特点和我院科研方向和学科优势,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我院生物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方向以工业微生物应用为主。我系教师在当地特色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例如在甘肃陇南地区灵芝、羊肚菌、冬虫夏草等珍稀实用菌开发利用研究,工业微生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耐盐碱、耐寒及耐旱等极端微生物资源发掘及开发利用,如产纤维素酶微生物的选育研究、微生物农药的生产和应用推广、甘肃秦安浆水微生物生态组分的研究及功能性饮料开发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获得的宝贵的微生物资源,有的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同时,在工业微生物筛选、育种等实验技术方面积累了经验,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科研教学相得益彰,这些科研工作为建立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因此,根据现代生物制品企业人才的技术需求,为更好地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建立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新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是我院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的理想选择。

3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

3.1加强实验教学师资建设21世纪生物工程产业发展对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建立一支实验技术精湛、具备良好工程素质的专业实验教师队伍是高水平实验教学的前提条件。这不但要求教师对本专业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技能,而且还需要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同时,实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学习新的管理思想以及经常参与实验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才能不断挖掘实验室的潜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和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促进实验室管理更加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4-5]。在学校政策的积极引导下,我系实验教学师资力量有了明显提高,现任10位教师中,教授3名,副教授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名,硕士学位4名,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已基本形成一支年富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师队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积极向兄弟院校学习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选派教师到国内工业微生物实验开展较好的院校,如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学习新的实验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3.2以工业微生物为特色的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现代生物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包括发酵工程、生化工程、分离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工艺学和生物工程设备。每门专业课在内容上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有内在联系。生物工程综合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以工业微生物的操作为主,要求学生在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的基础之上,突出综合性与创造性实验,将生物工程产业链中的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结合,并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6-7]。专业综合实验内容安排以工业微生物操作技术为主,以工业微生物形态观察、制片及染色、检测、纯培养技术为基础,突出工业微生物的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发酵及其过程控制和产物分离纯化等实验内容。实验内容编排体现“综合性”,以某种生物制品的生产或是某具体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将多个单元操作有机整合起来,同时也将相对独立的理论课程串联起来[8-9]。专业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分为4个综合实验模块:基因工程实验、发酵工程实验、细胞工程实验、酶工程实验,涵盖了现代生物工程基本实验技术,涉及到工程菌培养、发酵及分离纯化整个生产链的技术环节。基因工程实验以常用的工业微生物酵母菌为操作对象,突出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改良和构建工程菌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发酵工程实验主要有工业微生物菌种的培养和筛选、有害微生物控制、发酵设备的学习和使用、发酵生产工艺设计等基本实验技术,安排的实验是枯草芽孢杆菌的α-淀粉酶发酵实验;细胞工程实验安排了固定化酵母细胞发酵生产啤酒,学习固定化酵母发酵生产啤酒的新型发酵工艺;酶工程实验主要突出酶的分离纯化实验技术,实验内容是溶菌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测定,还包括了α-淀粉酶活性测定。各实验过程紧密联系,是一个完整体系。

3.3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改革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具有实验时间长、连贯性强的特点,需要合理地安排和布置。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改进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具体改革措施是:(1)讲解实验。采取和学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检查上一次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讲解本次实验,和学生交流可行的实验设计路线及利弊,确定最佳实验方案,并讲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操作注意事项;通知下一次实验内容,要求学生自己预先设计实验方案,提高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实验工艺路线和主要设备的讲解采取多媒体讲解,简单、直观,很受学生欢迎[10-11]。(2)预做实验。为确保每次实验都有良好的实验结果,每次实验前,都预先将实验先做一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实验成功率,保证了绝大多数学生每次实验都能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积极性。(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首先学生分组实验时,大多数实验一人一组,少数实验二人一组,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做实验;其次是让学生在实验管理教师的带领下参与实验准备工作,这种做法有助于学生全面掌握实验细节技术、理解实验流程、提高工程意识。整个实验过程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4)开放实验室。支持学生参与各项科研工作;只要学生对某实验有自己的新的观点和可行的实验方案,实验室就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完成实验;支持大学生创业实验和创新性实验工作[12]。

篇9

一、聚焦课堂――打造高效模式

1.优化课堂,高效模式初具模型

学校结合实际,大胆探索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海精灵灵动课堂”,初步探索了五字教学模式:导――学案先行,预习新知,学――伙伴互助,自主学习,展――小组展示,质疑解惑,练――主动练习,形成技能,悟――启迪思维,感悟创新。引导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2.制度保障――高效模式有效发展

为了保证高效课堂的顺利实施,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采取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一是每周教学研讨会制度,安排固定时间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教学研讨,以求教有所悟,教有所得;二是录像课制度,每天安排一名教师在学校录播室进行观摩课直播,在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教师自评、组内互评、专家点评,以求集思广益,扬长避短。

3.课堂展示,高效模式延展落实

通过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及课堂开放等活动,校长、教导处深入到教研活动中,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和教研情况,及时解决问题;针对性地听课,课后和任课教师及时交换意见,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评价,以促进教学。师徒通过开展“同研一节课”“同一角度观课”的互助活动,不断发现教学过程的新问题,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总结、提升教学经验。这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五字教学法”的进一步深化落实。

创建高效课堂模式对我校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它既要有勇于开拓的胆识和勇气,也要有丰厚的教育理论基础。面对已经取得成绩,我校应进一步结合实际,深入探究高效课堂模式,逐步确立可操作、符合科学教育规律的高效课堂模式。

二、依托课程――创建特色品牌

我校立足学科教学,开发系列海洋教育课程,依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引领学生认识大海、亲近大海、热爱大海。

1.以基础型课程为根基,承载特色

学校通过在国家课程中融合渗透,以国家课程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为主体,结合年级特色目标,寻找与海文化要素相关的内容,建立学科“海文化”渗透系列。语文课开发“我爱大海”主题阅读微型课程,并要求每名学生诵读8首海洋诗歌;科学课开展海洋动植物的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关注大海、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意识;美术课开发微型课程“海洋生物剪纸”,通过画、折、剪纸这些活动,使学生对海洋生物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观察、想象、创造中提高审美能力;音乐课开发海洋歌曲展播,各学段学习课本中关于海洋的歌曲,以及歌唱威海的歌曲,如《海滨小城威海卫》《威海之恋》等。

2.以拓展型课程为主体,凸显特色

我校开发的海洋特色主体校本课程,以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海洋生物为主要素材,通过对海洋生物习性、生存环境、经济价值等的探究,达到科普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等目标。去年9月,首套海洋教材《蓝色家园》走进我们的课堂,我校以这套教材的实施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海洋教育的普及,为师生树立了正确的海洋观等,促进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3.以实践型课程为载体,深化特色

实践型课程包括社团课程、班本课程两大方面,是以学生实践体验为特征,遵照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原则,以激发兴趣、人人参与、个性发展为目标的选修课程。

(1)学校成立船模、鹅卵石绘画、贝壳贴画、海洋生物剪纸、海之声合唱团等学生社团,制定社团管理、考核和评价等系列制度,确保社团课程良性发展。“自主选择、多元发展”的课程建设思路,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在动手动脑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特长。

(2)学校提出“班班创特色”的海洋特色班级创建策略,要求每个班级选择学生最喜爱的一种海洋生物作为班级吉祥物,并从这种海洋生物的特点中提炼出班级精神。憨态可掬的企鹅,霸气十足的螃蟹,温文尔雅的海星,搏击风浪的海燕,以静制动的海螺等被学生推选出来,校园氛围也显得愈发活泼。今后,我们还需要在“全员参与”和“传承海洋精神”这两个方面不断完善班本课程,引导师生在参与、体验、创造的过程中,共同构建富有个性的、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

三、活动采撷――提升特色品牌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要使学生学到很多知识,还要使学生从中受到很好的教育。我校每年都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读书节、算术节、英语节、体育艺术节、校园文化节就如同一条美丽的珍珠链让师生全员参与,锻炼自我,展示自我。

本学年,乘着省规范化检查的东风,我们重新整修了各种功能室,新增添了美术室、综合实践室、科技活动室、舞蹈室、音乐室及器乐排练室,整修了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科学实验室等。这些为学校兴趣小组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围棋、朗读、船模、剪纸、软笔书法、贝壳贴画、鹅卵石绘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先后举行了“聆听大海、书写情怀”软笔、硬笔书法比赛,“海之韵,说之乐”英语口语比赛,“海洋世界巧手剪纸”比赛,“海精灵之佳作大比拼”活动,“搏击长空,勇夺桂冠”数学趣味比赛,“海精灵之海湾蓝色阅读”英语情景剧、英语故事比赛活动,“逐浪竞千帆,巧手制船模”活动,“海魂训练营”良好学习习惯养成展示等活动。

同时,学校结合“体育艺术2+1”模式,开展了系列“阳光体育”活动:举行了“千锤百炼,铸就军人本色”队列比赛,同学们精神抖擞,体现军人本色;“绳舞飞扬,运动快乐”跳绳比赛,同学们全力以赴,赛出优异成绩;“百舸竞帆、活力飞扬”秋季趣味运动会的赛场上,全体运动员继承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优良传统,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取得可喜成绩;“千帆同竞进,追梦展风采”2014年春季趣味运动会,使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学韵律动,海燕竞飞”队列队形及七彩阳光广播操比赛,让学生的广播操成为展示我校学生的一个亮点、窗口;“阳光体育大课间,律动体操展风采”活动如期开幕,展示了各班良好的精神风貌。学生在各种体育运动中,不仅锻炼了体能,更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篇10

【关键词】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创新人才

我国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而高校是生产和传播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基地。当今高等学校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以培养出适应创新型国家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如何培养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也是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

吉首大学地处湖南西部,位于湘、鄂、渝、黔交界的武陵山地区,是一所办在西部贫困民族地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其所处地域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老、少、边、山、穷”,是国家为了促进全区区域协调发展,进行扶贫攻坚的示范区。为了适应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中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本文拟就课程体系改革中地方高校教师资源与课程资源配置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以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为例,指出教师需要在强化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更加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以期构建科学优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一、教师资源的改进与加强

教师资源是高校教学资源中的核心,教育课程资源最终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教师资源在课程资源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而基本的条件性资源。在积极进行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首先应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拓展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以教师资源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1]。

1、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修养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为了担负起“教书育人”这一重要职责,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是课程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与人文素养,是学生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者。教师要促进自己的专业水平的提高,不断更新学科的学术前沿性知识,同时要转变教育理念,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技能和方法,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理论;同时教师要强调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能够通过教师相互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具备处理和革新教材的能力,尤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驾驭课程,在地方特色教学资源上开展试点和改革,将最新科研成果、学术创新融入教学,为学生创造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2、提高教师学术水平,以科研服务促进教学

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既是教师素质的标志之一,也是学校学术水平的指标。为了促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应当充分利用区域研究优势,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课程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备科研能力,还要具备整合科研成果,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才能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带入课堂的教学与实验中,并通过整合不同的学科知识,对自己的科研成果进行修正、补充,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完善,从而提高学术水平[2]。由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课程资源,解决了理论的陈旧性与知识脱节的矛盾,更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也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过程。

与此同时,教师自身对科研的探索则是一种人文价值,有助于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精神。高校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科研与探索精神,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人格及道德培养,完成“育人”这一重要的教学职责。

3、增强应用型教师的比例,充分发挥地方教学资源的作用

转变教学团队构成观点,逐年增强应用型教师的比例。改革教师培养培训方式,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根据专业教学特别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实际需要,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由以往的学历培训转变为非学历培训,积极支持中青年教师走进企业、走进公司,通过长期、短期、专项进修、培训、学术交流等培养方式,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应用能力,逐年增强应用型教师的比例,完成教与学的互动。

积极利用地方性外部教育资源,将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关技术负责人请进课堂,以生动真实的案例扩展学生的视野,以近距离的接触激励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也增进与教师的交流,有利于教师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实现产学研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二、课程资源的优化配置

武陵山区虽然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但是武陵山区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多样,并保存了大量的珍稀古老生物、特有生物以及众多具有特殊价值的资源生物,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全球生物多样性意义的关键地区。结合吉首大学学科与资源优势,加强生物科学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趋势及人才需求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制定了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并对课程资源进行了优化配置。

1、充实巩固基础资源

创新建立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表现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以武陵山区生物资源特色为核心,将国家基础课程资源做深做强,牢牢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国家课程资源注重的是教育的基础性和统一性,强调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功能是构建人才的知识结构主体,使学生获得以主干学科为核心的大门类范围内的基本理论知识,并受到相关的方法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更深入的知识打好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3]。吉首大学所在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拥有植物4 000多种,动物8 000多种,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天然基地,对于《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这些国家基础课程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有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实际感知与全面掌握。生物科学专业学生每年均会至湘西永顺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或是湘西古丈高旺界林场等实习基地进行野外实习,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同时培养了热爱自然意识,树立团结合作和吃苦耐劳精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增加地方应用资源

地方性应用资源课程的开设,能够更针对性地服务地方,为学生构建起丰厚且实用的知识体系,为其毕业后自主创业,指导当地群众改善农村经济结构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生物科学专业充分利用武陵山区生物资源优势与地方特色,依托“生物科学”国家特色专业,建立了“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特色学科。在特色专业与特色学科的支持和带动下,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中于大三、大四开设了系列具备地方特色的选修课程,如:《植物资源学》、《药用植物栽培技术》、《特种经济动物养殖》、《食用菌栽培技术》、《山区寄生虫病检测》等一些与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些地方应用性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能切实地感受到当地所普遍面临的生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问题,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4]。

3、将地方资源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

尽管高校一直在强调“产学研”结合体制,并已意识到高校“产学研”结合机制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特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许多高校仍然只注重产研结合,仅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忽略了产学结合,存在教学与科研的严重脱节。吉首大学生物科学专业教师对武陵山区重要的资源生物(如猕猴桃、虫草、鱼胆草、盾叶薯蓣、腊梅、绞股蓝、羊藿、缬草、棘腹蛙、娃娃鱼、武戌山羊等)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研究,获得丰厚的科研成果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有效地整合学校的科研成果,将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无疑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除了传递最新知识的教育价值外,科研成果的教学资源化还能通过教师对科研过程的介绍,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思维与探索精神,引导学生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4、抓好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

目前高校校园网建设完善,现有网络资源丰富,具备简单快捷,易操作,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将校园网与教学结合,通过深化扩展网上教学资源的内容和范围,促进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平台以及资料库的完善,延伸网上学习、网上讨论等新的课堂教学之外的教学形式,实现互动网络功能,建立师生在线和离线答疑系统,形成一个能够让师生更加方便,使学生更加自主学习的教学环境。此外,有限的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得到共享优化,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学生的教学资源共享。使学生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涉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了人才培养目标。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为了培养创新性人才,教学范围绝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与教材也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源。创新性人才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强调两项原则:一是科学性,二是实践性。也就是说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教学范围由传统的课堂教学扩大到课外及校外实践,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只有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才能实现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课程资源配置的优化,积极拓展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科技活动,将实践基地建设为创新基地。还可通过校企联合办学,使学生能更近距离的接触生产实践,充分发挥学校的学术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实践基地和产业优势,坚持“学―研―产”一体化发展之路,创新理论与模式,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达到学以致用,服务地方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徐佳,吴刚平. 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高等教育研究,2007.28(9)49-53.

[2]胡弼成,尹岳. 高校科研成果与课程资源. 江苏高教,2006.2.69-71.

[3]龚怡祖,陈万明. 大学课程体系构造与大学课程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研究,2005.26(10)53-57.

[4]徐学俊,周科祥. 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优化配置的探索. 教育研究,2005.311(12)4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