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行业职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 建筑行业 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颜碧宇(1979-),女,浙江温州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建筑行业英语。(浙江温州 325035)蒋景东(196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商务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商务英语和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111-01
高职院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或多或少、亦步亦趋地试行或者是大刀阔斧的全面变革。改革中以“要基于工作工程”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呼声最高。几个新出的教材也都以职业场景为背景,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但笔者认为,行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以职业为导向,不能过“职”而废弃了其他方面,应同时符合高职院校所处的特殊位置和院校情况,具有“高”的特性。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在“高职”发展之路上有着各种各样的障碍和盲区,需要深入地探讨和反复的实践研究。笔者就一年多在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困境和改革尝试进行探讨。
一、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困境
1.建筑行业英语教材的匮乏及不适用性。行业英语教学改革首要的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也就是教材的改革。教材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教材的选取或编写应以职业为向导,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为本。目前出版的建筑英语教材据不完全统计大概有三本,分别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建筑英语》和《新职业英语――土建英语》,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土建英语》。笔者认为《建筑英语》和《土建英语》更适合本科院校的学生使用。前者属于建筑史和建筑风格等宏观介绍,侧重于建筑基础知识;后者基于建筑行业的工作过程,由资深人员编写,系统性很强,更适合于建筑专业英语而非行业英语。而《新职业英语――土建英语》目前较为推崇职业导向,职业场景系统性强,但各个院校的校情不同,地方经济、企业状况不同,对于部分院校学生来说,教材内容偏难,部分工作场景偏遥远。因此,要推进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首要任务是建立团队,深入调查研究,选取或编写适合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和实际情况的建筑行业英语教材或教学内容。
2.教学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未能凸显建筑行业英语的实用性。要想顺利进行行业英语教学改革。不仅仅要转变教师的观念,转变学生的应试教育观念也很重要。对于学生来说,指向标除了教材外,还有具有目的性和直观性的期末考核。要改变学生的应试教育观念就必须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目前建筑行业英语的评价体系大多以期末笔试成绩为主,而且是好几个专业的学生期末考题内容一样,期末考试未能凸显建筑行业英语的特色,更谈不上实用性。这种考核方式容易让学生形成临时抱佛脚的习惯,对课堂学习和平时的学习不加重视。
二、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研究成果
1.建筑行业英语教学的定位,高职院校行业英语教学应走“高职”之路,体现“高职”的特性。虽然英语能力是职业能力的辅助成分,但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不可缺失的部分。笔者认为,行业英语的高职性不能一味强调职业教育,在行业英语教学改革中一面倒向“职”的特点;还应体现“高”的特点,在“高”上融入英语文化和人文素养教育。在行业英语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各院校的实际情况,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特点及其英语的实际水平,激发他们学习行业英语的学习兴趣。
2.教材的选取和编写。推进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改革。对其进行合理定位后,笔者碰到的首要问题是教材问题。就上文对几个教材进行分析后,笔者认为均不适用于笔者所在院校,因此自编教材更为合适。这就对英语科班出身的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需要从事行业英语的教师或教学团队向建工专业教师和学生了解情况、征询意见,到与建筑行业相关的企业和房展会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同时,教材内容的选取要使英语课程与建筑专业课程相协调,使英语知识与建筑专业知识巧妙结合,英语教学内容与对英语有需求的建工职业场景相融合。很多教材系统设置了建筑行业的职业场景,并根据其编排相应的英语学习内容,但对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往往偏难。因此,在职业场景的设置上,课题组结合地域特色,把建工行业需要英语的职业场景罗列出来,选取较为普遍的和相对简单的职业场景。以“介绍描述”场景为例,主要分为建筑外观介绍、室内空间布局介绍和室内装潢介绍三个项目。围绕项目任务对教学内容进行编排,每个项目设计知识背景、阅读理解与任务三大模块。为降低难度,加大学生的熟悉程度,把建工职场与生活相结合,以“家”为结合点与职业场景的中轴线,把三个项目的小组任务设定为:设计及介绍“梦想的家”的外观――“梦想的家”的室内结构――“梦想的家”的室内装潢。职业场景结束时,学生就有了完整的作品“梦想的家”。此外,教材内容的选取也要注重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兴趣。在背景知识与阅读理解中,加入中西方建筑文化、世界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以及世界著名建筑介绍。
3.考核方式与评价方式的革新。建筑行业英语要走高职之路,其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也必须适合“高职”的特性,与相应的平时课堂内外的项目任务相结合。因此,建筑行业英语采取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做到“并列和互补”。学生的学期成绩由平日成绩和期末测试两部分组成,各占50%。平日成绩主要包括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讨论以及课堂发言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考勤情况,以及每个阶段每个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占平时成绩的20%)。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并对其进行评价,考查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把握程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综合表现等各个方面,营造出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改善教学效果。期末测试主要包括口试和笔试。口试中。课题组教师设置几个工作模拟场景,让学生抽取其中一个进行展示,根据学生测评表现给分。卷面测试紧紧围绕本学期所学的工作场景和工作任务等相关内容展开,测试题型包括建筑类词汇、阅读理解、英汉互译、写作等。’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最近一次的阅读理解考核为例。阅读理解考核不仅仅是传统的选择题或问答题的形式,还考核学生英语识图能力或根据英语文章描述画出以英语作为标准语言的简面图的动手能力。这一形式仅仅是体现建筑行业职业技能和实用性与传统笔试相结合一种尝试,还可以有其他更多的想法与尝试。教师要以学生根深蒂固的以考核内容作为风向标的习惯作为切入点,改变相应考试形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要以合理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语
笔者在实践教学改革中,在困境中纠结,在改革中反思,如何将建筑行业与英语合理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开创具有高职特色的建筑行业英语之路。笔者认为,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变革,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是考核和评价方式的革新,都应以“适应”为起点,以“适合”为基点,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高职特点。职业和素质都是高职学生所必须具有的特质。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2009(6).
[2]莫莉莉.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与研究[M].杭州:浙大出版社,2008.
[3]娄志刚,苏姗.基于职业导向的商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篇2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 专业化和实践性 改革思考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培养的是能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应该侧重在提高学生未来继续教育学习能力、综合职业技术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等方面,而不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中职语文教学尤其应该注重专业化和实践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切合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认识误区
首先是教师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在传统教学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很难摒弃旧观念的痼疾,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其次对这一学生群体的实际状况了解不足
职高生源质量差,部分学生甚至是“双差”,即: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差。学生入学起点不高,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进入职高后,多数学生片面认为,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于是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由于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较弱,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
再次是对职业教育的目的缺乏清醒的认识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职业教育具有特殊属性,即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根本
1.教学内容要紧密切合学生的专业特点
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或者关系不密切,因此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把语文学习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型,把单一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演讲课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语文课教学,不能仅仅立足于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根本
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要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发挥的空间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各种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3.教学效果要从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依据
重学习过程淡卷面分数,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评价教学效果不应该是只看分数,而是要看能力,要从听说读写以及专业运用能力多方面综合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不但要更新,还要与时俱进,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
篇3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迫切需要,人们对职业教育人员的心理健康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职校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受教育人员的心理特征,因而加强对其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一、职业教育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职校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具体来讲,可以从失落心理、追求享受、人际关系、恋爱问题、学习目标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失落心理
失落心理是职校学生的普遍心理。一般来说,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可能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成绩不突出、家庭经济负担重等,这些因素极易导致职校学生产生自卑、焦虑、抑郁、失落等不良心理,特别是与那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员比较时,这种心理就会表现得更为突出。
2.追求享受
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不仅职校学生具有这种特点。很多人经过初中高中过于严格的约束,一旦有机会便会过度放纵自己,将接受教育抛之脑后,从而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
3.人际关系
一般来说,职校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文化、生活习惯、语言、兴趣等均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再加上这些人员一般都比较冲动,极易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冲突,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4.恋爱问题
大部分职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试着谈恋爱。不过,由于其心智尚不成熟,极易被所谓的爱情冲昏了头脑,从而失去理智,迷失自我,放弃自己的理想。
5.学习目标
职校学生极易发生迷茫、目标不明确的现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一现象只是短暂的,目标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步确定下来,而对于少部分人来说,这种现象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这对自己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及时进行调整。
二、职业教育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职业教育中,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不过,为了理解和阐述的方便,我们可以从心理咨询、角色换位、情感投入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心理咨询
作为班集体中的“首席”,班主任积极主动地发现有心理问题的职校学生,使其不良心理在萌芽状态就被疏导、矫正,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必须接受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以从不同人的不同情况出发,找到更加适合职业学生的心理疏导方法。
2.角色换位
在对职校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角色的换位非常重要。班主任要时时刻刻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事实上,班主任要想使自己的话具有说服力,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与自己的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平等交流,取得信任。
3.情感投入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情感的投入也非常重要。只有投入情感,才能更好地发现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的规律,才能调动学生乐观进取的积极性,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情感的投入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亲近感、理解感和期望感,这是对职校班主任的一种期待,也是一种要求。
三、结语
职业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非常细致而又严谨的工作,如果处理得不好,极易引发不可弥补的错误与伤害。班主任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在职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引导职校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班主任还需从自身做起,积极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张 静.高职高专院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探讨[J].太原大学学报,2011,12(4):71―74.
篇4
珠三角作为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传统的资源依赖、投资驱动型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走创新驱动道路是珠三角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产业转型升级中现有企业的持续创新开拓,新企业的蓬勃兴起,都需要一大批能主动感知、开发商业机会,勇于开拓新产业新市场的创业人才,具有创新改造能力和创业开拓能力的人才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和直接的动力源泉。《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对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能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现代服务业是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产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十一五”时期就已超过40%。大部分高职院校各专业中近90%的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范畴,用创业实践教育体系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协同起来,倡导符合产业结构转换需求的实践型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对创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走“知识宽口径、技能讲使用、学科重综合”的道路,对机会导向型、技术服务类的在校创业项目进行资源整合和加强孵化,才能综合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为区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
二、高职院校建设创业实践教育体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是创业教育专业化不突出问题。综观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发展,虽各有特色,但总体来看,创业教育专业化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当前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可分为四个层次:(1)开展的是少数人的“创业活动”而不是多数人的“创业教育”,即创业教育只停留在选修课层面;(2)开设了创业教育必修课,但课程设置单一,缺乏多样性、系统性与层次性,没有必要的创业实践过程,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3)建立了形式上的创业教育体系,但没有与学校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创业教育缺少地区环境的有利支撑;(4)适合各专业特点的创业教育实践项目比较欠缺、对专业领域有深入理解的创业教育师资不足、能够体现对特定创业领域有深入研究的科研论文偏少、学生创业实践性偏弱。二是创业教育资源流动性偏低问题。资源的资本化是创业活动的本质特征,流动性是维持这一特征的基本前提,没有资源的流动便不会有资本化行为,创业实践教育只能是闭门造车。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一个创业教育资源能在流动中创造价值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三是创业教育服务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目前的创业教育服务仍然局限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启蒙与创意孵化阶段,还难以满足更大范围对创业实践教育服务的需求,特别是难以满足项目进入实操阶段的教育服务需求。创业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有其自身的规律,同岗位技能人才培养对教育服务的需求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因此构建一个适合创业教育需求的实践教育环境尤为重要。
三、高职院校建设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架构
创业教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创业实践,促进专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结合与转化。成功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既能有效地验证创业教育的成效,反过来又能推动创业教育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应建设成为高层次、多资源、开放式的综合性体系,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的建设为例,可概括为“两个中心,两个平台,五大子系统”。
两个中心是指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与创业学习研究中心。区域小微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以珠三角小微企业群体为样本,通过社会调查与科学分析方法,掌握企业创业行为规律,为创业实践教学项目开发提供科学基础。创业学习研究中心,承担培训师资、开发学习项目、研发教学技术、建立教学标准等工作,提升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化、组织化、标准化与信息化程度。
两个平台是指资源对接平台与创业项目孵化平台。资源对接平台以移动互联网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为资源网络节点,聚集“政(政府)、产(产业)、金(金融体系)、介(第三方中介)”等多方资源,弥补实践教学和校园商务服务的不足,联动校内论坛、竞赛、项目路演等多种形式构成的创业资源对接渠道,为教学活动及教研成果转化活动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创业孵化平台以创业孵化园为载体,承担人才培养、课题研究、课程设计、创新实践等创业教育工作任务,提高学生创业项目的成活率和成长性,同时将创业人才培养纳入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产业背景和校企深度合作加以支撑,实践“宽基础、活模块”等新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全面掌握行业的发展动态与人才需求标准,增强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
篇5
关键词:自主创新地源热泵;模型;实用性
一、项目创新概述与主旨目标
入学伊始,老师作为原新校区基建设计者引导我们结合基础平台课程进入建设运行中的绿色校园地源热泵工程。紧随对其实际运行的观测和效能分析,分阶段设计研究用模型方法表达地源热泵系统成为自己学习的“纲”。围绕其我们开始组团、合作,查阅资料,针对性选、听课,设计、开发并动手制作模型,提高,拓展、巩固运用空调技术专业知识面。本次创新的各阶段成果既可以作为教具演示,也可以用作分析模型在空调系统中进一步的研究学习。
结合这一项目创新,开展老师倡导的自主创新学习。使得我们通过对特定创新技术系统模型的设计与制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动手能力。加强在团队合作中训练思维,我们整体地体验到学习之乐。
当能够全身心融入学习,感受年轻生命的价值升华。是自幼读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生命再现。
二、自主创新的学习是大学生创新课题的价值核心
本次创新项目是通过研究制作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后续研究工作的教学模型,模型的价值在于可以直观的表达出系统在地下如何工作,以及不同的管道敷设方式,也可以深层次地解析地源热泵这一利用潜在能源的绿色空调系统,并研究在不同的地质情况如何进行管道敷设与机房建设,通过调查各地域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工程的运行数据与我校新建地源热泵的实际运行数据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地域差异给系统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及其改进等问题。
我们对于地源热泵的基本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掌握,但对其在空调整体机能还认识不够,设计并制作这一模型教具促使我们在这一系统的学习过程当中认识更加深刻的,对其优缺点也更加明确,从而强化对今后学习的帮助。结合所学知识在模型的制作中对自主创新学习模式进一步加强,在绘制CAD图时启发思维,磨砺克服心态、解决矛盾、锻炼挑战意识,这都是创新学习的关键。
三、模型制作的学习成果、过程与得失总结
2.实验总结
本次创新我们经过了4个实验阶段,前三次的局部性失败给最后的成功带来了经验,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主动掌控情绪是工作的根基,在失败中成长。正是工作中遭遇的困境和问题才引发思考与改进,形成学习的过程。经过调试研究总结之前实验失败原因如下。
(1)图纸设计失误。初期找到的资料影响加上设计中没有注意细节,有些尺寸在实际中对不上,如零件大小等局部问题影响了全局。
(2)模型制作的材料选用中出现较大的分歧,让我们懂得创新团队的合作的重要性。如基础底座的材料上,有的想用钢化玻璃而使观察上清晰一些,终因支撑力不足而放弃,让我们体会了“木桶理论”。
(31初期模型尺寸掌握不得当以至于总是出现管道连接不上,经过后期研究和讨论我们把原有的管道改成了LED灯带,并逐步探索克服灯带容易出现的漏点、坏点和如何强烈对比等问题。
四、自主创新学结
自主创新实践不仅提高了我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我们的学习和团队能力,学到了很多课堂听不到以及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不管在那里都是很重要的,尤其沟通不足容易带来失误,任何工作中沟通都是重要的艺术。制作初步模型的时候,各有各的想法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交流,以至于在制作的时候出现了争吵和抵触等不良的情绪,所幸经过老师的调解我们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接下来的过程各自为政的恶性争吵转化为共同目标的良性争论,深刻体会了沟通的价值。
这次活动当中还学到了地源热泵在不同环境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如在北方,地下恒温层深浅不一而初期勘探应该注意什么,应怎样选择埋管方式,以及冬天管道受损、较浅处结冰时我们应如何处置,以及地下换热器在冬天恒温层较浅的地方可能会出现换热不均衡的现象时该怎么处理。这些都是在屡败屡战中找到的答案,这也提高了我们在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处理这些问题,以保证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结论
篇6
【关键词】建筑专业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15-01
一、当前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进度难以统一
近年来,在建筑行业蓬勃发展的带动下,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由于受兴趣爱好、教育条件、学习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职业类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差异很大。从整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学生:一类是学生成绩较差,在普通升学考试中的成绩不理想,在家长的指导下选择来职业类院校学习一技之长。这类学生的特点是学习基础薄弱,并且由于是家长劝说下的选择,因此厌学心理也比较严重,对于建筑类专业的学习困难度较大。另一类学生则是处于自身专业爱好,希望通过接受建筑类专业知识教育,习得一技之长,能够在毕业后顺利找到一份工作。这类学生虽然底子薄弱,但是学习动力较为充足,因此学习进度也更快。因此,学生个体情况的不同,导致同一专业、同一班级内学生的学习进度不一致,教师如何寻找教学平衡点,成为当前影响建筑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关键。
2.片面重视理论教学,培养形式过于单一
不可否认的是,建筑类专业包含许多基础性、概念性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学生今后进行深入学习的必要基础。但是作为职业教学来说,其教学特色应当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1.明确专业教学定位,制定长远发展目标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发展,其教学定位应当是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从而能够更加顺利的毕业求职。以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为例,学校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为学生今后进行更加深入的行业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又要在教育期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使学生真正发展为应用型人才。从职业教育院校本身的发展来看,只有制定长远发展目标,才能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的教学工作提供方向。现阶段,无论是城镇化建设还是新农村改造,都需要开展大量的建筑类工程,这也为当前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相关专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培养出一批现代化、综合化的建筑技术人才。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建筑类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施工技术、施工机械装备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职业院校所使用的建筑类教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知识水平,关注前沿技术发展,从而在专业教育中教授学生更多更新的知识。从学校方面来说,要加强对教师技能知识的重视力度,以实际行动为教师进修提供必要保障。例如,可以定期开展针对建筑类专业教学教师的培训活动,聘请企业专业来校讲座,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与探讨,以此来丰富和充实学校教师的专业水平。除此之外,职业类院校还应当为教师提供实训机会,鼓励教师提供去企业锻炼。这种校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使教师了解当前建筑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另一方面也为教师优化建筑专业知识教学提供了经验基础。
3.借助先进教学工具,提升专业教学效率
考虑到建筑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必须要在职业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在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能够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建筑类教学课堂,教师以教材为基础,采取说教式的授课模式,学生的思维能力受到极大限制。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抽象的建筑模型具体化,降低了学习难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穿插一些相关的世界建筑欣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计算机技术与建筑专业的融合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能够增加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于今后学生的专业化发展有积极帮助。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 专业建设 五个对接
[作者简介]周永(1968- ),男,湖北黄冈人,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湖北 黄冈 438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的最终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B251,项目主持人:周永)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121-02
一、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整体提高高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11~2012年实施“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重点支持1000个左右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建设,以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提高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部署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围绕湖北省重点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和湖北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建筑业是湖北省的支柱产业,湖北省是全国的建筑业大省,也是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省份,从全国范围来看,建筑业也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紧缺的五大行业之一,建筑类人才培养已被列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计划之中。2011年,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该专业面向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及武汉“1+8”城市圈,服务区域支柱产业、重点产业――建筑业及区域新兴产业、特色产业――钢结构产业,培养面向建筑施工、建筑管理第一线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思路及目标
围绕武汉城市圈和大别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支柱产业――建筑业、钢结构产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提升专业内涵,凝结专业特色,促进“五个对接”: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按照“四方联动、三层合作、厂校一体”的办学模式,建立和健全建筑类专业理事会保障下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创新“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对应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构建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任务驱动、过程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完善理实一体教学、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为重点,加强校内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创新“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的三双式师资队伍建设模式,以“外引内培”为途径,加大“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力度;试点实行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教学组织模式,不断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
通过三年的建设,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群)建成武汉城市圈及大别山试验区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成为区域内建筑行业、钢结构产业的建筑技术研发基地、职业培训基地。
三、高等职业学校建筑工程系专业建设的途径
1.专业与产业对接,推进校企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以专业为纽带,强化校企合作,建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分理事会,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教学院系领导、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等组成。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共同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教师培训及兼职教师聘任、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社会服务培训等工作,合作培养专业人才。学院、系、专业三层合作,与湖北省一级资质建筑企业――湖北长安建筑有限公司联办长安建筑学院,实现校企深度融合,组建校企合作专业性学院――长安建筑学院,合作培养建筑专业人才,开设订单班――“长安班”,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的紧密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
2.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2年主要在学校进行学习,同时穿插开展校内外实习,最后1年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实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原来的每学期,逐步改革为“一长一短一长”3个学段,实现分段循环教学,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由低级到高级,分层训练,逐级递进,逐步完成各阶段的学习任务和训练项目,分级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实现了校企双主体共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生的职业能力逐级提升,从而构建“岗课融合贯通,学期分段循环、能力逐级递进、校企双主体共育”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构建专业课程新体系。依据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基于施工员岗位工作过程,以施工员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围绕工学结合、项目导向、全真模拟,在对岗位(群)深入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进行课程开发,构建课程体系,设置专业课程,选择课程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与湖北长安建筑股份公司、湖北玉环建筑公司等密切合作,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围绕岗位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强化实训环节,加大对专业课程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的力度,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操作技能,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围绕岗位职业活动、实际操作技能设置专业课程,从建筑行业的职业工种岗位或岗位群实际需要的技术、能力出发,根据国家相关专业规范标准,设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教学模块,重新构建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基于施工员岗位职业标准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4.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全面推行“双证书”制度。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主要面向建筑施工企业、安装工程公司、专业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单位等,主动适应建筑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安装、管理等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就业岗位是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次要就业岗位有造价员、资料员、测量员、监理员等。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要求同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等级证书,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从而对接相应的国家或地方职业技能相关标准。目前,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双证书”的比例已达到98%以上,我们大力推行“双证书”教育,实现“双证”融通的培养模式。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职业技能的教学与学习,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并按照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方式及鉴定程序,强化职业资格培训与考核,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使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和行业岗位职业能力证书,进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竞争力,更加适应建筑工程施工一线的技术和管理岗位人才要求。
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构建人才培养立交桥。随着社会及时代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应要求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麦可斯研究报告指出:“土建类专业毕业生普遍认为工作中最重要的能力和素质是沟通和自学能力。”因此,我们一方面针对在校学生,严格按照终身教育理念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把人才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终身学习情感和态度、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及其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强化德育教育,使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学习观,将“被动”学习逐步引导至“热爱”学习、“快乐”学习、“主动”学习上,以利于学生将来的成长,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学习“主动”学习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教会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终身教育理念,拓展学生学习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教育必须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要为人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既要教会学生一技之长,也要奠定其理论基础、技术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还必须整合所处区域职业教育资源,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体系的对接,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职业教育面向人人、服务地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功能和独特优势,积极探索中、高职课程的相互贯通,使职业技能成果与学习成绩之间实现衔接和互认。通过政府协调、行业指导,推动企业委托职业院校积极开展各种职业技能培训,使企业职工在职接受继续教育,有计划地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技能,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人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求。
四、结语
鄂东职业技术学院已全面启动实施中央财政重点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我们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落实各项建设内容,进一步更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理清建设思路,明确建设方向,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五个对接”, 确保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努力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把本专业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专业,开创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教职成[2011]11号)[Z].2011-09-30.
[2]湖北省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项目建设规划(湖北省教育厅[2012])[Z].2012-06-20.
[3]李鹰.试论项目化课程改革在实现职业教育五个对接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2(15).
[4]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五个对接”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5]戴锋.对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36).
篇8
Abstract: Serving th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educational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us making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 of local industry background, and promoting 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have become the educational effect that currently th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vigorously purs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cal construction industry background of Hubei Industrial Pdytechnic, and draws the background advantages of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accurately positioning the talents training goal and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关键词: 产业背景;高职院校;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Key words: industry background;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professional service industry capacity
中图分类号:F284;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214-03
0 引言
职业教育本质上是依托产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在教育过程中需要依托企业和行业的技术、职业标准以及用于教学的实训场地、设备等,需要根据企业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安排教学。同时,职业教育也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行业、企业的一种教育,职业教育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是为助推产业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因此,没有产业背景,没有行业和企业的参与,职业教育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笔者所在学院应国家政策和职教形势之所需,在建设新校园之初,就规划设计了面积达200余亩的产业园区,用于引进技术和研发能力较高的地方企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中厂”,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实现与专业教学适应的集学生实践、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共同体。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充分发挥地方产业背景优势,发挥行业企业在资源、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寄他方之所长,补校方之所短”,提高专业办学能力,实现专业服务产业的最终目标。
1 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1 服务地方经济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政策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示范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丰富办学特色,全面提升高等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可见,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社会满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
1.2 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政策支持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在2011年启动了“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能力”项目,即在全国独立设置公办高等职业学校中,教育部、财政部支持一批紧贴产业发展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社会认可度高、就业好的专业进行重点建设,推动高等职业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输送大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要社会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整体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能力提高,就成了目前高职院校所极力追求的办学效果,并且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笔者所在学院的应用电子和物流管理专业即参与了该项目的申报、建设,并于2013年成功验收,大大提高了专业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能力。
2 地方建设行业背景分析
2.1 城镇化建设需要 2012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打造城镇化建设升级版已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城镇化建设标志着一个城市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日益凸显的主体地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0%”是十堰市提出的十二五建设目标。
城镇化建设将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三大机遇:首先是为建筑业创造巨大的市场投资空间;其次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三是建筑工业化将迎来新的发展,而且将成为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四是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进的技术、创新的管理,以及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能力等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2.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带来的契机 自2005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工程以来,十堰作为中线工程核心水源保护区,涉及近20万人的移民安置工作,项目本身带来了大量的外迁安置、后靠安置等房建项目,以及相关的道路、交通等基础设置建设。同时,作为核心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被写进了城市的建设规划。“服务国家生态战略,坚持保护优先与自然恢复为主,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善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安全。”这就对水源区周边的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层高不宜过高,而且节能环保应该是未来对水源区周边建筑更高的要求。
2.3 汽车城的优势 十堰是一座新兴的现代化汽车城,是东风汽车集团总部所在地。东风汽车公司跻身于世界三大卡车厂家之列,已与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厂家都有贸易关系。全市与东风汽车公司配套的地方工业企业200余家,东风公司大量的项目布局在这里,这是其它地方比不了。以汽车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优势和以工为主的综合性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汽车行业作为地方支柱产业,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等大量的连锁反应会对生产车间、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依托东风公司的国际合作和战略重组,产量的增加,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等给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相应的要求,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2.4 “一城两带”发展战略契机 “一城两带”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和汉江生态经济带”的简称。打造“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区基础设施人口承载力超过100万人,汽车产能达到百万量级”是十堰市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现代化宜居乐业城市的具体目标。其中“城区面积”和“基础设人口承载力”均与建筑业息息相关。按照规划,到十二五末要实现这一目标,城市规模的扩张,人口承载力的加大都将带来大量的山体开挖、住房建设、路桥修建等建筑工程项目。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本身要求物流枢纽建设、铁路港、公路港、航空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生态建设、旅游建设等相关配套建设跟上,自然对地方建筑业发展带来更多的项目和更高的要求。
2.5 地域特点优势 笔者学院所在的十堰市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武当山北麓、汉江南岸,俗称 “九山半水半分田”,城市被山体纵横分割,是一座山城,也是鄂豫川陕渝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建筑行业的发展优势。
早在十一五期间,湖北省省委就提出了要将十堰建成“鄂渝陕豫毗邻地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十二五开局,市政府就将这一目标提上了历史日程,确定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从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属性和功能看,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建标准包括快捷的交通、快速的通讯、良好的环境、方便的服务、合理的布局、有效的带动功能、鲜明的特色、深厚的潜力、应有的规模、强势的开放等。这些指标中交通、环境、布局、规模等均直接关联着建筑行业,换言之,区域性中心城市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影响着十堰地区建筑行业的发展,并将给建筑行业发展带来良好的地域优势。
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度出发,将十堰建成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之一的中心城市,可以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打通秦岭、巴山形成的天然屏障,消除省市区划形成的行政分割,将鄂、豫、陕、渝毗邻地区的交通、市场、产业、资源等经济要素重新组合,优化配置,使华中与西南、西北三大经济区域融为一体,形成以十堰为核心的中西部经济技术区,进而加速东西经济互动,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实现战略支点的集散效应,以加速我国西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同样给地方建筑业的发展带了新的机遇。
同时,山城的特点造就了城市建设的特殊性,无论是城市本身的交通、环境、布局、规模建设,还是打通秦岭、巴山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无论是建房,还是修路,都需要在开山平地的基础上完成,大量的山地土石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都给地方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群发展带来了良好的行业背景优势。
3 建筑工程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学院建筑工程类专业群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建筑行业背景情况,主动调整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在面向秦巴地区,培养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的层面。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如下。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面向湖北省、秦巴地区,服务建筑施工行业(企业),培养掌握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和质量验收专业技能,具备按程序规范施工、注重安全、诚实守信的职业素质,取得建设行业专业技术管理人员(施工员)职业资格证书,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专业面向湖北省是高职为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务的功能,而面向秦巴地区就是满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从人才培养规格上看,“能依据建筑工程设计文件和相关法规标准,运用建筑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建筑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也符合行业背景对于高端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从课程设置来看,以工程造价专业为例,“山城”的特殊地域条件,决定了任何一项建设工程都离不开山体开挖等基础工程,“大型土石方测算”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专业核心课程;另外,不管是城镇化建设,还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都对人才的复合型要求较高,要求从业人员对工程从前期招投标到土建、安装、装饰工程预算,到竣工决算每一环节都要熟悉和了解,因此这一系列课程同样是工程造价专业的主干课程;服务园林城市建设需要,专业也开设了《市政园林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等。通过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针对性课程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毕业生入职后能够零距离上岗,成为一个较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够承担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任务。具体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为更好发挥地方行业企业背景优势,笔者所在建筑工程系还适时引入地方5“A”级造价企业、建筑设计院、建筑工程检测公司等优质企业,通过引企入系,系企双方实现了人力、设备等资源共享,共同建设了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承担人才培养工作,对学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学院专业化师资队伍通过技术服务、社会培训等方式为企业生产经营带去了更多的便利,高质量的毕业生服务入系企业也为地方建筑类产业发展贡献了力量。除此之外,建筑工程类专业群每年都开展专业调研工作,根据调研情况,准确把握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课程设置等,近年来,为十堰市建筑类企业培养了大批人才。
总之,从地方行业企业背景入手,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以此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序化课程内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是地方高职对接产业、服务行业的基本职能和方式。同时,专业结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规格改变也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主动调整专业结构,使之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背景优势,合理定位专业人才目标,使之与区域行业企业发展相适应,对于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爱萍.“双园融合”办学模式下的“柔性”教学改革研究[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40.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 建筑工程 教学现状 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处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结合部,是市场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十二五”规划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业快速持续的发展,以及建筑业成功的走出国门,对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剧增,这也推动了我国高职建筑专业的发展。
纵观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特点,对比国内外高职院校对建筑人才的培养模式,国内的职业教育中尚存在很多不成熟的部分,尤其是学生的专业培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建筑专业课教师,笔者就五年一贯制建筑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
1 目前高职建筑专业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1.1 学生方面
我校建筑专业为五年一贯制高职,培养对象是初中起点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学习能力不足且自控能力不太强。虽对专业课比较感兴趣,却没能力接受过于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
选择建筑专业的高职学生,其社会关系多与建筑行业相关,就业压力较小。同时,学校的性质决定了学生不需要参加任何升学考试,能比较轻松的拿到大专文凭。这两个因素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抱着混文凭的态度,学习的动力不足。
大部分高职学生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长期的挫败感造成了他们自信心和成就感严重缺失,在学习过程中不敢积极地表现,害怕犯错。同时,学习方法不太正确,只单纯的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无法对知识点熟练的理解应用。
1.2 家长方面
从社会的整体环境来看,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考上高中考上大学才是他们的唯一出路,只有当自己孩子的成绩实在无法上高中时,才会选择职业学校[1]。社会上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片面消极的认识,促使相当一部分家长并未指望他们能在职校学到什么,而是抱着“花钱让学校去帮他们管孩子”的心态。另外,学生家长多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普遍较忙,一味满足孩子的经济需求,而疏于与孩子的精神交流。
1.3 教师方面
在高职院校中,绝大多数专业课教师为非师范类,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培训,虽然个人的业务水平较出色,但缺乏教育教学方法,仍采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无法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标[2、3]。
缺乏“双师”型教师。资料表明[4],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人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很多专业课教师身兼数职,既要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又要指导学生参加或自己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同时还要担任班主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导致专业课教师无法高质量的完成教学工作,也无法与学生们建立起良好的情感氛围。
1.4 学校方面
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分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双证书制的培养模式。多数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明显不足,不能覆盖全体学生,学生的动手能力得不到培养。同时,与德国的双元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国内的校企合作趋于表面化,没有深入到课程层面[5]。
学校选用的部分专业课教材仍旧是按传统的学科体系编写的,注重系统本身的完整性和严密性,忽视了基本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3]。另外,还有部分教材陈旧滞后,仍大篇幅介绍一些已过时施工方法,对早已在实际工程中得到成熟应用的施工新技术却只字未提[6]。
2 建筑专业教学改进的几点建议
2.1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建筑专业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强,而且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更新相当迅速。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施工、设计经验,还要求教师能坚持终身学习,不断汲取新知识。同时,学校需要有计划性地选送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到高校中继续深造,并选派骨干教师定期到国内外进行培训,以获得前沿技术信息和先进教学方法[7]。
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通过把专业教师送出去和把企业技术骨干请进来的方式,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方面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无实际工程经验的年轻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跟班实习或技术咨询服务,鼓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另一方面,聘用建筑设计、施工、监理等企业高素质、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第三,有针对性地聘请大型设计院或施工企业的专家或技术骨干来校做专题报告或指导。从而建立一支校内与校外、长期与短期、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2.2 激发学习兴趣,构建自主探究的和谐课堂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推进课程改革工作的意见》要求: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6]。根据该目标的要求,建筑专业的理论教学应删去理论性强且工程实际中应用较少的知识点,内容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教学更好的结合,专业课教师要加强项目化教学,让学生围绕一个相对独立、典型的项目,以独立的合作小组的形式,通过资料查阅,群体研讨和协作交流的方法自行制定计划和方案,最终完成项目实施及评价的教学方法[8]。同时,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实物演示、现场参观讲解、多媒体教学等形式进行情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三要改进考核形式,改变以单纯的知识考核为主的传统模式,代之以知识和能力兼顾,并突出技术能力考核的职业教育考核模式,如辩论、小组讨论、撰写专业小论文等形式。
2.3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筑实训基地须按照专业课程的实际内容要求,设置相应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与之配套的实验实训条件,满足动态示范教学和全体学生操作实训的需要,如砌筑、给排水、楼宇、建筑CAD、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等。
继续推行双证书制度。安排与施工员、预算员、测量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密切相关的课程,鼓励学生积极报考。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充分利用企业的环境和资源,使学生在思想观念、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实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目标。另外,最好能摈弃学生五年级集中实习的成规,分散实习时间,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同步进行,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冬芹. 职业教育需要激情——谈职业学校有效教师的培养[J]. 科教导刊,2011(4):87-89.
[2]李白芬. 浅谈职业教育中的专业课教师[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7):263.
[3]杨小芳. 试论我校建筑专业教育教学[J].神州,2011(11):125.
[4]易元祥.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篇10
关键词:人文素质课程;行业文化;对接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可见,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是必要且紧迫的;而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本身有许多弱势,如脱离行业实际、特色不鲜明等。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应当正视现状,迎难而上,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应该以与行业文化的对接作为其发展的鲜明特色,国内研究者关于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与行业文化衔接的提议有很多,但主要是关于行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对接的路径;其实从广义的角度来说,校园文化属于人文素质教育隐性课程之一,但是目前为止国内对人文素质课程对接行业文化的探讨与实践还停留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层面,没有提出过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全面与行业文化对接的观点。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课程全面对接行业文化是其发展与壮大的关键举措。行业文化是指该行业在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和经济文化背景中逐步形成的与本行业相关的基本信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品牌效应的综合体现。如果说行业文化的发达程度和特质内涵,深刻地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那么在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工程中引入行业文化,既能充分发挥行业文化的育人作用,更能深刻地影响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首先,“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理念始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与行业文化对接符合高职职业性与行业性的重要特征;其次,行业文化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潜在的巨大推动力,而作为培养行业发展后备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顺应这一趋向,创新人文教育理念,在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有效渗透行业文化;最后,在人文素质课程建设中渗透和融合行业文化教育,能够使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特色道路更加明晰,使培养的人才适应行业文化发展的现实和未来需求。
因此,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课程与行业文化对接的路径,是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特色道路的探索,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一定行业文化底蕴、受行业欢迎的高素质加高技能的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一般包括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人文素质显性课程指学校直接开设的、以明显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其操作性很强。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一般包括如下课程:人文素质课程、思想道德素质课程、身心素质课程等。其中人文素质课程对接行业文化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人文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素养课程和人文应用课程,是人文素质显性课程中的主干课程,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建筑行业文化》与《中外人文经典》作为全院学生必修的人文素质课程,其人文素质课程历时3年逐步形成了对接行业文化的特色。如《建筑行业文化》课程直接彰显了行业文化,使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历史与建筑行业文化的发展,了解中外卓有成就的建筑大师成绩与其建筑精神,同时使学生对中外建筑行业文化有一定的感性与理性认识,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逐步具备建筑行业文化所内含的敬业创新、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等精神与品质。而且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另一门人文素质课程《中外人文经典》同样注重与行业文化的对接,从抽象的人文精神中提炼了以行业文化为依托的人文主题:如其“选择人生”的主题,即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人生,以鲁班等建筑大师为榜样,力争度过有价值的创新奉献的一生;又如在“人生情感”的主题中重点培养学生对建筑的兴趣与热爱。这样直接彰显行业文化的“建筑行业文化”课与间接体现行业文化的“中外人文经典”课互相联系与配合,使学生了解与掌握行业文化的内涵与精华,最终促使学生形成与行业文化相吻合的综合人文素质。
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隐性课程也可以实现与行业文化的对接。人文素质隐性课程指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人文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建设几门显在的、可被命名的课,应该是一个包含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内的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养成过程;人文素质隐性课程可以包括:校园文化建设、专业课程的人文渗透、社团文化活动、行业实践活动等。不仅人文素质主干课程的教师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而且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师也担当着人文素质教育的职责;高职所有的专业教学都应该注重人文科学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专业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应该培养学生与课程相关的行业人文素质。如通过专业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行业文化的兴趣,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可以教育学生以行业大家为楷模,树立为行业献身的精神等。
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在专业教学之中,注重与素质教育的融合,特别注重与行业文化的衔接。建筑行业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行业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教育逐步形成了具有建筑行业创新与创业特色的新培养模式。专业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建筑行业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在建筑行业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省内外各项创业竞赛中多次获奖,大多数获奖项目都是结合建筑专业进行研究开发、具有建设类专业特点的项目,如“外悬式外墙脚手架”、“高性能混凝土早龄期拉伸性能试验机”、“新型电机定子绕线机电控系统研究开发报告”、“一种住宅内使用可移动式微污染水回用装置的研制”、“杭州市贴沙河生态建设规划”等项目,都和建筑行业的建筑工程、环境监测与治理、建筑电气工程、园林工程、给排水工程等紧密结合。由此对接行业文化的专业教育就深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素质,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性发展。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可以实施与行业文化的对接,其具体方法有:首先可以与行业物质文化对接,如通过仿真模拟的教学环境,以行业大师的名字命名校园内的路、广场等,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和环境等。其次是与行业制度文化对接,如通过行业文化节、行业文化宣传周、学生行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接受具有行业制度特色的文化教育。最后是与行业精神文化对接,如以行业代表人物的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代表,能够实现校园文化与行业精神文化的成功对接。
再以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断探索,边实践边总结边修正,初步形成了与建筑行业文化对接的建设模式。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文化品牌主打“鲁班文化”,因为“鲁班文化”与建筑行业文化直接关联,学院以建筑行业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鲁班文化”为引领,举办了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鲁班技能节、科技创新节、文化艺术节;新生活动月、读书活动月、志愿服务月、社团文化月;建筑文化宣传周、科普宣传周与鲁班大讲坛等。上述所有活动都以建筑行业文化为中心,分别从建筑行业文化的不同层面熏陶、教育与影响学生,这种与行业文化对接的校园文化已经成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抓手。
综上所述,对接行业文化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是一种有创新之处的教育方法,其使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与行业文化相互作用和渗透,使人文教育课程与人文评价体系都重视与传播行业的精神与价值取向。这种直接与行业文化对接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对于培养行业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等所需的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在实践操作层面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不仅极易被将要进入行业工作的学生理解与接受,也便于行业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品格,使认同和接受行业文化的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公芳.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8):77-7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建筑装饰装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