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训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教育培训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线教育的投资风暴引燃了国内的互联网教育市场,过去几年国内的风险投资也在持续推动着中国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2016年以来,行业内频现数亿甚至是数十亿的融资案,融资记录不断在被刷新,但与此同时资本却由癫狂跌入冰点之后,渐渐恢复了理智。
一些布局互联网教育的上市企业开始积极设立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和并购优质教育标,这对于商业模式成熟但面临资金匮乏的企业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除上市公司外,一些发展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也开始并购同一产业链上的标的,与自身业务构成商业闭环。行业内的并购案开始增多,特别是A股上市公司的并购案,而且并购的资产规模较比以前都大得多。继在娱乐行业火热之后,在教育行业也点燃了直播热,而且很多大型教育企业也都纷纷转型做了直播。互联网教育研究院《2016互联网教育产业景气研究报告》将其总结为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三大主旋律:大融资、大并购、大直播。
大融资
大融资指的不仅是融资金额大,更指参与投融资的企业规模都很大。回顾过去三年互联网教育风险投资市场的投资趋势,2014 年属于互联网教育的投资上升期,投资事件和投资规模为 206 次和 77.85 亿元。2015年是互联网教育投资的爆发期,投资时间一跃增长为 333 次,相比于上年增长了 50%。投资规模达到了 158 亿元,相比于上一年翻倍。
大融资是互联网教育从业者2016年最先感受到的强力信息。2月1日,v讯3.2亿元战略投资新东方在线。融资金额虽不及2015年沪江的10亿D轮融资,却也属于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大手笔。更何况参与投融资的双方都是行业内绝对的巨头型企业。巨头间的强强联合引得众人阵阵惊呼,同时也给了行业竞争者强大的压迫感。
在互联网教育的新阵营中,职业教育领域包含的子领域非常多,其中在线 IT 培训的需求也在这几年互联网大浪潮推动下越来越强。因而2016年职业教育是仅次于中小学教育的投资热门市场。投资事件为48起,投资规模也达到了 15.09 亿元。而在线语言学习领域,投资虽然没有职业教育热,但在 31 起的投资事件下,投资规模反而超过了职业教育达到了 29.02 亿元。在其他的细分领域虽然投资热度相对低一些,但仍明显感觉到某些细分领域正在快速崛起,如才艺教育、兴趣教育等。企业培训领域投资少,主要是由于这一市场的互联网模式尚处于萌发阶段,消费者习惯尚待养成。教育技术领域突破难度大,因而也处于平稳发展期,虽然陆续有投资进去,但不是很多。综合领域主要是一些相对成熟的互联网教育企业,过去一年这些企业中如虎添翼的投资确实不多,总体规模也只有 8.77亿元。
伴随新一轮互联网教育创业浪潮,各个细分领域也都出现了一大批互联网教育企业,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了新的产品,新的商业思路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产品与服务面向的受众不同;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市场经营策略也不同。
从商业模式看2016年互联网教育的投资规律,B2C模式的企业仍是众多资本追逐最多的对象。B2C 模式面向的是学习者课外辅导市场,用户规模和市场发展空间非常庞大。一旦C端市场的消费习惯养成,盈利模式可谓水到渠成。风险投资的愿望自然是投资回报最大化,同时B2C模式相比于其他市场资本的操作性及市场可控性更强,因而B2C模式投资规模遥遥领先于其他市场。
步入2017,或许会有金额更高的融资新锐会刷新已有的纪录。
大并购
并购整合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常态,也是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的必经之路,教育行业更是如此。作为华东地区知名地产商,2016年2月29日,伟东云教育集团并购欧洲第二大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德莫斯,拉开了2016年互联网教育领域大并购的序幕。2013年6月,伟东云教育平台正式上线,现已发展成为横跨基础教育服务和职业教育培训两大领域的知名教育品牌。一家仅成立4年的企业并购一家成立43年的企业,很多人说这是一场蛇吞象的并购事件,然而对伟东云有深入了解后,还会发现这是一起有着不少玄妙的强强跨国并购。
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并购,2016年的立思辰算是最大的行动者,从360留学到百年英才再到跨学网,立思辰在四个月内先后并购三家价值数亿元的互联网教育标的,并购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布局的决心让人叹服。早年就将教育作为其主营业务之一的立思辰,近年来更是大力布局互联网教育产业,过去几年立思辰先后并购了提供商合众天恒、康邦科技、敏特昭阳三家教育信息化提供商。7月19日,立思辰宣布3.44亿元收购360教育集团,在教育行业内激起轩然大波。此次并购360教育集团是立思辰在国际教育领域的重大布局,为其补充了国际教育中留学服务的重要一环。在互联网留学领域,360教育集团虽然并不具备强力优势,但也在该领域精心耕耘了8年,已与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0多家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从咨询、申请、签证、接机及住宿等留学一条龙服务。立思辰并购360教育集团的收购价虽然不高,但鉴于两者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此次并购仍可称之为互联网教育领域的重大并购案。
大直播
2016年,互联网娱乐的直播热辐射到了教育领域,多家互联网教育企业纷纷做起了直播。不只是大型的在线教育培训企业做起了直播,就连去年受到资本追捧的教育O2O项目也做起了直播,还有这几年获得多轮融资的题库和答疑项目也做起了直播。称这种现象为大直播,一来是做直播的企业都是业内影响力极大的企业;二来做直播的教育企业非常多,辐射的用户非常广。
谈到教育直播,实际上其并非始于2016年,早在2008年就有包括邢帅教育在内的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在YY教育上开设直播课,后来有了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百度传课等在线教育直播课平台,又有很多的培训机构在这些平台上开设直播课。不同的是,以前自身做直播系统的企业并不多见,多数企业还是借助别的工具或平台做直播。而从2016年开始,多家教育培训机构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设直播系统。
除了教育O2O项目外,在线答疑产品也是转战教育直播的主力军。2016年5月,小猿搜题母公司贞观雨科技推出真人在线辅导品牌――猿辅导,提供在线直播课服务。6月,学霸君迅速推出在线直播独立品牌――不二课堂,提供基础教育各科专题课。7月,作业帮也快速在PC端和移动端同时上线直播课堂。三大在线答疑产品纷纷推出在线直播服务,在商业模式竞争上谁都不愿落于下风,值得一提的是,知名游戏娱乐直播平台也在近期上线了鱼教鱼乐教育频道,
篇2
一、 社区教育组织实施
成立社区文化教育中心和老年人娱乐场所因为新村建设没有启动尚未设计。
二、 教育互助会组织实施
1. 资助因家庭困难无力支付小学、初中费用可能辍学的学生,此内容没有。
2. 资助优秀高中、大学生,下一步准备研究此项内容。
3. 特殊人群提供无偿教育资助,目前没有登记的此类人群。
三、 奋斗目标
社区形成学前、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衔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沟通协调发展,形成网校、成人自考、函授、脱产培训、业余培训、委托代培、专题讲座、现场示范等多种教育形式并存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满足社区对人力资源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1. 突出幼儿教育特色,创建幼教品牌。
榆树庄实验幼儿园开展艺术培训已经取得成绩,XX年有五名小朋友获得中华紫荆杯少儿书画大奖赛三星奖;XX年在五环杯全国青少年诗书画大赛中,由9名小朋友获得金奖、9名小朋友获得银奖、2名小朋友获得铜奖。艺术幼儿园的小朋友经常参加区、乡文艺演出,今年匈牙利代表团参观实验幼儿园,观看了小朋友表演的节目很受鼓舞,外宾在离开北京之前特意为幼儿园购买了食品。
2. 提高小学教育水平,力争九年义务教育不出村,残疾人入学率95%,学生入学率100%,合格率98%。以上这些指标均能实现。
3. 职业教育逐步实现培训、考核、录用、待遇一体化,建立比较完
完善的培训、考核、录用制度。35岁以下人员达到中专以上,36-50岁50%达到中专学历。
4.到XX年培养50名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50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本村技术后备人才,50名第三产业发展人才。
四、 社区教育工作进展
XX年我村举办了《大专补习班》《英语培训班》,共派出40人参加了丰台区党校《大专班》学习计算机、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等专业。
XX年与劳动局共同举办了两期72人参加的《电气焊培训班》,12人参加了企业局组织的建筑类企业《工程师》《助理工程师》。
XX年3月我村派出三名年轻干部参加了北京市乡镇企业局组织的《乡镇企业如何应对如世》。目前我村已经毕业3名《企业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
五、下一步培训计划
结合我村目前的实际情况,计划开设《电脑培训班》《英语补习班》《公文写作班》《信息员培训班》。为了更好发展北京西南物流中心,与北京物资学院取得联系,开办学院实习基地,由学校派出学生到仓储区来实习,我们派人去培训,这样达到互相交流,使学生增加对乡镇企业的了解,毕业后愿意留在乡镇企业工作,达到双方互利、共同培养人才的目的。
XX年度,安全村的社区教育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贯彻落实党的xx大精神,发挥社区教育促进人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的两大功能,配合镇社区学校,充分利用社区内的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取得了不错了成果。
篇3
经济学界已形成了共识:包括人力资本的非物质资本,根本性地决定了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性质与速度,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比(Fredrick Harbison)教授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人力资本是国家富裕的基本组成部分。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源只是生产过程中的被动因素,人则是积极因素,它能够积累资本,开发自然资源,建立社会、经济和政治组织,并且带动国家向前发展。显然,一个国家如果不能提高国民的知识和劳动技能,并且将知识和劳动技能有效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那么这个国家将不可能在任何方面有所发展。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真正制约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不只是物质资本,也不只是技术,它还应包括人力资源的开发。对内蒙古而言,农牧民素质低下,造成了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投入产出报酬率低,是牧区贫穷落后和农牧民增收难的直接原因。在体力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一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他接受了多少教育和培训。然而,教育和培训却包含着一定的投资甚至是稀缺资源的投资,那些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人们得到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实质上是先前所受教育即接受培训付出的投资的利润。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的劳动力因素可分为劳动力行为、素质、劳动力资源配置等因素。在同样的劳动力数量投入情况下,由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不同,在同等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劳动价值也是不同的。当然,受教育程度越高创造的劳动价值也就越大。而教育程度的提高是以人力资本投资来实现的。劳动价值的大小最终反映到农牧民的收入水平。
本文在此对内蒙古农牧民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和农牧民增收的关系进行分析。
二、人力资本投资对农牧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对于教育投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关系,可利用数据进行散点图分析,图形及数据显示二者之间大致呈线性关系,故可以拟合直线方程。
设模型方程为:Y=a+bX
其中:Y代表农牧民人均收入,X代表教育的财政投入,a,b为待定系数。
根据数据,利用Eviews3.1软件对参数进行估计,得出的估计结果如下:
Y=785.9387+0.002873X
D-W=0.214854
存在自相关,进行二阶差分可得:
R2=0.986315
D-W=2.205335
结果表明,教育投入和农牧民收入两因素之间是高度相关的,D-W值说明模型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在a=0.05显著水平下,F=264.2762,t=3.713031,计算结果说明方程拟合的效果很好,估计系数显著。同时以上数字不同程度地表明该方程通过了检验。
从以上分析得到的结论是,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对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增长具有很大的影响。
三、牧区教育落后的原因
(一)资金投入以及相关政策均偏向城市
由于受经济体制下重城轻乡、重工轻农政策的影响,对农牧业的支持保护不够,造成了农村牧区,在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现行体制下,虽然我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规模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尽管中央财政每年都拿出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支持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但这部分资金没有明确的方向和投入比例,最终这些经费往往被挤占和挪用。同时,财政支农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却呈波动性下降趋势,这一比重从1978年的6.86%下降到1980年的5.04%,到2006年的5.35%。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致使生态建设和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城乡差别的扩大。农村牧区基础设施的普遍落后是引起农牧民贫穷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教育经费的筹资途径少
2006年内蒙古地区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是2771.97元,而文教支出只有398.47元,农村牧区居民家庭文教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14.38%。内蒙古基础教育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如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等等。这些改革举措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包括教学设备的购置、教师的培训、教改实验和推广等。这些资金的落实在城市还能够通过各种途径的筹资来进行,而在广大的农村牧区,由于公共事业经费长期严重短缺,进而导致教育资源水平低,这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三)农牧民生活方式和小农意识的存在
农牧民生产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吃饱肚子,而非赢利最大化。因此,农牧民本身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了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由此降低了增加收入,缩小差距的可能性。这加大了农牧民与城市居民的人力资本差距,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和不平等,使得大量农牧民可能被排除在优势工作之外。
四、提高人力资本投入的对策
(一)建立规范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内蒙古地区各级政府应落实承担的经费,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落实到位。推进内蒙古地区学校预算编制制度改革,将各项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健全预算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按照预算办理各项支出,依法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因此,针对内蒙古地区基础教育薄弱、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等问题,国家应将教育经费的拨付和管理权收归县级政府,确保农村教育经费的落实到位。
(二)积极实施多元化筹资措施
努力为各类教育培训组织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内蒙古地区,绝大多数教育培训组织由政府投资,管理人员和师资力量都是直接由政府管理的。可以在办学中引进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参与教育的投资、建设及管理,建立由“政府补贴一些,热衷于教育事业的社会人士贡献一点”的办学模式,增强教育的竞争力,提高办学质量。最终实现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共同发展。
(三)因地制宜地办职业技术教育
篇4
为了降低失业率和减轻社会负担,如何对待业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和技术,走上工作岗位,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经合组织(OECD)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培训乃是当务之急,一致认为可以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待业人员的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德国的“双元制”
在一些职业培训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如德国、日本和韩国,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担负着很大的责任,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能终生在此工作,这对降低失业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这些国家,政府对培训方面不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德国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被称为“双元制”,在职业教育界可谓“典范”。这种体制之所以被称为“双轨制”,是因为寻求职业培训的年轻人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后者根据其履历决定是否接受。申请者一旦被用人单位接受,便要签订学徒合同,学徒期通常可延续至3年到3年半。学徒首先根据其职业选择学习基本技能,然后接受专业培训。在一般情况下,学徒在其工作的地方每周3天学习基本技能,其余时间到具体的职业学校学习。职业学校不但提供职业技能课程,也提供基本的文化课程,如英语和德语等。在某种程度上,职业学校补充了在岗培训的不足。
德国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参加“双元制”的学习。学徒与其未来的用人单位签订培训合同,并由商会注册和监督。目前,德国政府认可370种职业施行学徒制。培训按教学大纲进行,并执行联邦经济部制定的测试标准。成功通过考试的学徒可获得证书,证明其为熟练工人。所有企业必须在其对口的商会注册并缴纳会费。商会负责收集和分析用人单位的建议,并就政策问题向政府提出建议。
商会既负责培训的内容,也负责培训的实施。所有商会都设有职业教育培训委员会,其成员包括雇员和用人单位代表,也包括职业教育部门的教师(通常教师代表只提供咨询)。职业培训委员会负责处理职业培训方面的一切问题。
至于培训费用,则由用人单位负担。政府不向培训方面提供补贴,只负担“双元制”体制中学校方面的开支。一般而言,学院领取的津贴少于成人的工资,但培训费用相当高。除建筑行业外,其他行业没有收费规定,建筑行业的收费规定受中小企业的控制,这些企业拥有自己的培训中心。
其他行业也建有内部培训中心,培训结构也受中小企业主导,以便确保所有学员都能学到他们职业所需的必要技能。通常很多行业培训的人员所学的都超出本身的需要,但这种情况随着企业培训中心的减少已经发生了变化。
当然在德国并非所有企业都提供职业培训,虽然职业培训标准规定严格,但也存在很大差异。大企业提供大量的培训机会,他们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培训中心,小企业在进行学徒培训时,常常鼓励学徒独立工作,并为独立工作提供机会。
“双元制”的优点在于:强调在重大决策时行业、工会和政府共同承担责任;高度的中心调控确保了行业之间在内容和方法上的连续性;用人单位控制的实践考试必须在商会监督下进行;整体上强调核心能力和技能;培训标准由高质量的工厂制定。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德国建立了一套优秀的培训机制,造就了一大批中层高技能工人,能有效进行工业结构调整。
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另一些工业化国家,如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等,则有高度发达的正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制。获得技能是职工自己的责任,失业则是政府的事。政府对培训承担责任,用人单位则不太关心此事。因此,政府不断要求用人单位也要关心在职人员的培训。
英国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十分重视,1994年英国政府发表了白皮书“竞争”。文件指出:“具有高技能和知识,并知道怎样充实这些技能知识的劳动者,是经济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生力军。我们的要求一定要比过去高,我们要像尊重和奖励学术研究那样尊重和奖励职业教育和培训……既要提高对教育工作者的期望,也要提高对学生的期望……以促进终生学习和提高灵活性。”
白皮书呼吁各有关部门更多地参与各级职业教育和培训,全力以赴地进行这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革。1994年以来,英国国家职业教育资格证书和与之配套的国家职业教育构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原则上,国家职业教育证书强调行业部门制定的能力标准,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程度来达到这些要求。
围绕职业教育证书所做的改革,对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培训产生了实质性影响,从1994年开始的“现代学徒制”大大促进了“国家职业证书”的实施。“现代学徒制”的主要目的是确保和鼓励英国各个经济领域的劳动力能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和强化培训,使其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所需的各种技能。
现代学徒制强调机会平等,以能力为基础,学院通过系统的培训,获得国家职业教育证书,因此通过与工业培训组织与当地的企业培训委员会合作,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根据这些培训规章,用人单位要负担大部分培训费用和学徒的工资。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英国国家职业证书委员会又制定了“通用”国家职业证书。该证书的特点是:为16岁以上的年轻人提供有效的就业、深造和培训的通用途径;与同级学历证书有同等地位;不同于针对某项具体职业的国家职业证书,但具有相等地位;适合于全职的和业余的学生;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广泛的技能,并向他们提供与职业有关的知识。
澳大利亚:与业界的良好关系
澳大利亚企业界对职教系统的支持与涉入十分积极,除每年注入经费参与职教训练计划外,同时主导全国职业教育训练套件的发展。澳大利亚国家培训局(ANTA)的组织架构已转型为以企业为主,职能包括董事会咨询、职教训练内涵、评估标准及认证标准等。企业注入的经费超过所有费用的半数以上,足见业界积极参与的热情。
澳大利亚业界对于职业教育与训练的参与程度极深。业界对于职业教育所培育的人才十分重视,尤其对于企业内所面临员工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更是积极寻求改善之道,因此,业界不断透过各种途径与机会要求联邦政府积极提出应对及解决之道。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认识到国内人才技术不足的问题将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之重要议题。因此特别委托澳大利亚工商总会(ACCI)调查企业员工技术不足问题。联邦政府依据调查结果,针对国内技术不足问题,提请产业各界共同商议。
篇5
“中国的教育离资本市场很远”,2006年,刚取得软银赛富注资的环球雅思掌门人张永琪曾经这样说。而现在,情况已然有所不同,很显然,教育培训企业已经成为风投眼中的一块香饽饽,而企业寻求融资、和资本联姻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2008年4月15日,“2008中国教育产业创投发展时代峰会”在北京紫光大厦举行。会场内,来自教育培训业和风投领域的代表们齐聚一堂,热烈讨论。会场外,恰好是企业和高校云集的五道口,不管在路边还是楼宇窗体上都有着大量类似“华尔街英语”、“新航道”等英语培训的广告,显示着这个行业的火暴程度。
2007年投资热
VC投资教育产业的风潮其实早在2006年之前就开始显露苗头,2006年9月新东方在纽交所的成功上市更是直接推动了这一轮投资热潮。
2006年9月,几乎与新东方上市同期,环球雅思宣布获得软银赛富2亿元人民币的注资,组成环球天下教育科技集团。
2007年9月,IT职业培训机构华育国际宣布获得来自软银赛富2000万美元风险投资,这也是继环球雅思、网迅家园、ATA后,软银赛富第四次注资教育行业。
2007年9月,凯雷投资集团宣布投资2000万美元入股新世界教育集团――一家以日语培训为特色的综合性语言培训和教育机构。
2007年10月,学大教育获得鼎晖创投主导的首轮融资,融资金额近2000万美元。
此外,东方标准、巨人教育、北大青鸟IT教育等多家企业都在2006年和2007年先后获得了风投的注资。
由China Venture的《2007中国教育培训行业投资行为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0月31日,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共披露36起VC/PE投资案例,25家企业共获得3.56亿美元投资。
2006、2007两年间投资案例数量占中国教育行业所有案例数72.2%,投资金额占所有金额73.5%。2006年投资案例数达到13起,8家企业投资总额9212万美元;2007年1~10月份共披露13起投资案例,7家企业融资金额高达1.67亿美元。
这轮投资热潮一直延续到了今年, China Venture今年第一季度的研究报告显示,教育培训行业的案例数量和投资金额同比增长率超过了150%。
教育行业没有泡沫
任何现象只要一过热就会有人质疑泡沫的存在,但是风投和教育培训企业的人士却大多认为,教育行业没有泡沫。
软银赛富投资基金的合伙人羊东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企业由于受到发展特性的制约,比如老师上岗要经过培训等,发展速度比较慢,不能一下子挣大钱,因此需要长期的稳定的投入。但是为什么还如此受到青睐?他表示,教育和医疗一样都是受到国家体制影响的行业,同时又有相应的社会需求,所以,这样的行业能挣钱。
的确,教育培训尽管不能很快赚大钱,但是也不容易赔钱。很多企业人士都表示,教育行业拥有良好的现金流,并且利国利民,不仅有良好的企业回报,也有很好的人生回报,真是“天底下打着灯笼也难找啊”。 凯雷投资董事总经理祖文萃在投资新世界教育时就曾说过:“我们看好教育市场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而持续增长的优点。”
很多业内人士把教育行业和衣、食、住、行、医并列,因为都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领域。金沙江创投基金合伙人潘晓峰认为,中国的教育产业走向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每年数百万的大学新毕业生,以及1000~1500万农业户口转向非农,蓝领工人技巧培训新增人口1200万,都需要就业培训,职业教育的需求是巨大的。
刚刚投资了“汇众益智”的凯鹏华盈(KPCB)副总裁周炜对《经济》记者感慨道,中国人非常重视教育,可以扩展的空间非常多,教育领域太大了。他最近又看了很多教育行业的项目,包括幼儿教育、素质教育等。的确,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把这么多的时间精力放在自我教育以及下一代的教育上,大家在有了房和车以后最大投资项目就是教育,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都是市场。
教育培训行业有着广阔的增长空间,出现了很多细分领域,各种定位和个性化的企业层出不穷。例如做管理培训的盛景网联致力于经济型的培训,定位精准到“住如家的那些人”,即小企业的管理层。又如学大教育,专注于一对一个性化课外辅导,希望做成全国最大的中小学生个性化学习社区。
社会需求大、现金流充足、市场空间广阔,成为教育培训行业受到风投追捧的重要原因。
2008年上市忙
对于教育培训企业来说,风投的介入使上市IPO成为一种更加现实的要求,因为风投要谋求更好的退出渠道。
2006年9月7日新东方登陆纽交所(NYSE:EDU),IPO融资金额约1.13亿美元。老虎基金因此获得0.85倍的回报率。
2007年9月,诺亚舟登陆纽交所(NYSE:NED),IPO融资额约1.38亿美元。按IPO股价计算,雷曼兄弟获得3.7倍回报率,霸陵亚洲获得2.6倍回报率。
2007年12月11日,弘成教育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上市代码为“CEDU”。发行ADS 682万份(1份ADS相当于3股普通股),每股发行价10美元,融资6820万美元。
这些企业在海外的成功上市,显示了资本市场对中国教育行业的认可,极大刺激了教育培训企业上市积极性。同时,众多在2006、2007年取得融资的企业经过两三年的发展也到了上市前夜的阶段。
4月15日,张永琪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就表示,环球雅思上市的准备工作一直在进行中,“今年或者明年肯定上”。而熟悉他的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就算他不上,风投也会敦促他。盛景网联的CEO彭志强也对记者明确表示,准备在2010年上市。学大教育、巨人教育等都准备在2010年上市。业内专家预测,2008~2010年,中国教育培训行业将迎来IPO高峰期。
追求上市的过程对公司良性发展有显著积极作用,同时又可以高度提升企业品牌价值,因此,上市可以说是众多教育企业发展道路中的重要里程碑。而在上市前后、融资前后一些企业家微妙的心理变化更值得寻味。
记者在2006年曾经采访过张永琪,那时环球雅思刚融完资,他还有一些小困惑。比如,融资之后反倒乱了,有些问题不知道该不该和投资者商量,是按原来的步伐还是改变方式。而现在,张永琪表示,2007年增大了工作量,更加务实,做好身边的每件事,企业在管理方面更加规范化。对于如何与资本打交道,他显然已经驾轻就熟。
在另一边,新东方的掌门人俞敏洪,去年却对媒体表示说,“后悔把新东方弄上市”。对此,同样已经上市的诺亚舟执行副总裁陈曜对《经济》记者表示,因为教育企业追求中长期的发展,而资本市场追求在短期内获得收益,二者是有所冲突的。
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上市与否似乎并无什么影响。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小孙最近报了一个新东方的培训班,在几年之前就上过新东方的她感觉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没有什么改变。但是老师的招聘和管理似乎更正规了。
有业内人士戏言,企业上市之后肯定比原来更“抠门”了,因为要对投资者负责,所以会更加务实和规范。
陈曜认为,虽然很多企业准备上市,但是今年的市场环境不太乐观,企业IPO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会受到一些影响。这时候,就需要企业能给别人讲一个“好故事“,即个性化的定位,可以足够吸引投资者和投行。“比如诺亚舟所讲的‘故事’就是中小学生教育辅助,还有就是一定要把业绩做好。”
细分领域整合在即
据了解,教育培训市场已经呈现了细分化趋势,更多细分领域蓬勃发展,目前四大主要的分支领域包括:语言培训、IT培训、管理培训和少儿培训。企业要上市必须先扩大规模,因此,在投资和上市火暴的背景下,行业并购整合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
据悉,安博、环球雅思、巨人教育集团等均有通过并购进行大规模扩张计划。安博2007年9月份完成5400万美元巨额融资。该轮资金主要是用来支持现有业务的更快速发展,以及通过购并等方式来整合国内优质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
在此次“教育产业创投发展峰会”上,业内很多人士都达成共识,认为有很多实力不错的企业,“就像破碎的珠宝散落在各地”。因此,北京纵横合力管理咨询公司的总经理于公认为,今年行业内的并购整合是一个必然趋势。
彭志强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整合并购将是盛景网联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项目,合作的意向众多,仅河南一地就有十多家在谈,同时我们也很谨慎,主要寻找细分市场的前三名”。彭志强还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即把那些碎片化的企业整合成为瓦片,然后盖成宫殿。
凯鹏华盈创投的副总裁周炜在这个问题上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教育领域太大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整个行业的整合应该还是时机未到。对此,陈曜认为整个市场虽然还未饱和,仍有空间,但是在某些细分领域,已经出现了一些领头军。据了解,在学习机市场,诺亚舟、步步高、好记星三家已经占到了整个市场份额的80%。而同时,在中小学生教育辅导领域,在成都一地就有七家,各自发展都不错,但是规模也不大,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遇到瓶颈期,就需要更大的发展平台,这时就需要整合。
篇6
关键词: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机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3-0111-02
一、新时期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新时期农民工的自身特点要求进行继续教育
农民工因为家庭条件、环境及观念的影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使得他们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经常处于劣势,工作的层次受到文化水平的局限。根据劳动保障部2006年组织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情况调查”和“企业春季用工需求调查”的结果显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从业集中在建筑施工业、电子电器业、制衣制鞋业、住宿餐饮业等工资低,体力消耗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劳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劳动岗位。
新时期的农民工群体更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这些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从小学或中学毕业后直接效仿父辈进城务工,有的跟随父母在务工城市长大或出生。他们大多不具备农业生产技能,对农村比较陌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减弱,对城市生活非常依赖,在价值观等方面也较老一辈农民工有了很大区别。他们对城市生活充满了向往和追求,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新时期农民工的职业期望值也悄然改变,他们对职业有着很高的期望。选择待遇高、工作舒适、发展空间大、有保障的工作是他们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新时期农民工的这一特点也表明他们对继续教育有很大需求。
2.科技知识和城市的发展促使农民工加强继续教育
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和老化的速度不断加快。教育终身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时展的趋势。学习、不断地接受教育成为当代人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些年,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城市建设对农民工的需求大量增加,尤其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同样农民工对城市生活亦是充满了向往,他们渴望融入城市,但因为固有的生活观念和方式以及自身的文化水平较低的缘故,使得他们对高速发展的城市感到茫然无措。多数人只能在城市里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处在低层次的劳动者群体中,很难真正融入城市生活,成了所谓的“边缘人”。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市民化,主要指农民生存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即逐渐地与城市文明接近。只有大力推行继续教育,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适应城市生活,并最终真正地融入城市。同志也曾在《论人民民主》中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1]。
3.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加强农民工的继续教育
农民工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在劳动市场的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有调查结果显示,外来农民工是一个主要由年轻人组成的群体,其中30岁以下的人占64%左右,他们又是城市中失业最为频繁的群体。因为缺乏社会保障和诉求机制,失业时生活穷困潦倒,有的农民工甚至出现过身上一文不名的情况。很显然,这一群体正在成为和已经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他们需要社会保障,但同时他们更需要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包括职业技能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
4.农民工的继续教育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推动城市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状况并没有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改善,谋生的职业依然以简单的重复劳动为主,缺乏提升的能力与空间,不适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结构与企业升级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农民工缺乏必要的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农民工得不到相应的技能培训。农民工在企业以临时工的身份出现,流动性强,企业因农民工的流动性而不愿或无力为其提供良好的职业培训。而多数企业从自身角度考虑有需要有较高职业技能的工人,往往出现高待遇招技工却依然紧缺的情况。“民工潮”与“用工荒”现象频频出现,就是这一矛盾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实现农民工的继续教育能够满足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诉求,达到人与城市的和谐发展,实现文明成果的全民共享。
二、新时期农民工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对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重视不足
新时期对农民工的要求日趋增高,但政府与企业对农民工培训与教育的重视与投入远远不够,现有的教育培训市场比较混乱。企业培训多迫于生存发展需要,农民工所在企业大多数是民营企业,“以赢利为核心的企业为避免因人力资本流失造成的损失,极力节制培训资金,一般采用成本极低的学徒式对农民工进行教育,甚至不给员工进行任何培训”[2]。政府已意识到农民工继续教育的重要性,但尚未有良好有效的政策对农民工继续教育进行指导。有些民办的教育培训机构只追求赢利,甚至根本不具备资格和条件。教育培训市场的混乱,培训内容、时间和标准以及师资教材参差不齐,挫伤了农民工的培训积极性。
2.教育内容不符合新时期农民工的需求
新时期的农民工年龄普遍较低,以80后,90后为主,他们接受新观念的引导,不再以挣钱养家作为唯一目的,更多的希望能够找到一份较稳定的工作,融入城市生活。据“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显示,其需求较高程度地指向劳动强度低而又较体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如计算机知识在所有选项中居首位,其次是管理、营销、驾驶、裁剪和法律知识等。纵观当前的教育培训市场,其培训内容无法匹配农民工想学的内容,忽略了农民工个体职业发展的需求。而政府培训仅以解决就业为目的,培训内容的低技术性与相对单调性,造成政府培训与农民工多类型的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
3.职业选择茫然,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需求难以有效实现
新时期农民工期盼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美好的梦想,但“他们的心智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尚未稳定、身份认同尚不清晰,面对铺天盖地、瞬息万变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确定具体职业发展目标的能力仍旧不足;加上家庭小型化带来的更低挫折耐受力,他们制定及实施职业规划的能力更低。”[3]不健全的教育培训市场无法为农民工提供符合他们自身需求的职业规划,甚至会因为对农民工这一群体缺乏了解而作出误导。对农民工的盲目培训可能会导致专业技能缺少可持续性或者不适应市场需求,这既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经济负担,又不利于其人力资本的积累和企业用工的稳定。
三、建立健全农民工继续教育机制的措施
1.实现农民工继续教育经费多元化
首先,政府作为农民工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的坚强后盾,应适当为农民工的继续教育提供财政支持,通过给予经费补贴等方式,降低他们的教育成本。因为农民工是我们国家未来的产业工人大军,他们的综合素质如何,将对我国的多个领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其次,用工企业作为直接为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的单位,应当重视其安全用工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应只考虑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不重视甚至不提供教育培训。在农民工的继续教育问题上企业也应承担其社会责任,帮助员工制订职业计划,并做好有针对性的短长期技能和素质培训。如文安保安分公司非常重视保安的继续教育,为他们的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和支持,并对获得高等学历的保安实施得力的奖励措施。1994年以来,先后有近200名北大、清华保安通过自学方式获得了大专、本科文凭,有的保安员获得了双学历,有的还获得了研究生文凭。“到北京当保安,圆你大学梦”已经成为清华保安队对招聘保安的广告语。
再次,培训机构或学校门槛应低一些,收费少一些,对农民工这样特殊的群体应当特殊照顾,而不是单纯以赢利为目的。
最后,要充分鼓励社会NGO组织自主兴办或民办公助的形式,进行各种职业技能培训,发挥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多渠道的优势,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改变新时期农民工继续教育资金短缺的现状。
2.提供多样性、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形式
首先,农民工文化基础薄弱,接受知识过于片面,应免费开放公共资源,如省市级图书馆、街道或社区阅览室等,为农民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高多彩的、高质量的精神生活。
其次,由于年龄偏小和社会经验不足,新生代农民工易受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容易出现混乱和偏差。应针对这一客观实际情况,加强思想教育使青年农民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辅导,缓解其因城市生活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产生的心理压力。通过政府与心理咨询机构合作,组成专家组定点、定期对农民工做心理健康调查及访问,切实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工作。
再次,在教育培训内容上,应遵循全面发展与专长培养的原则,一方面做好法律知识的普及,增强农民工守法及维权意识,做好思想道德建设,以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突出实用性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其学以致用”[2]。
最后,实施农民工继续教育工程,不能单纯采取传统的文凭教育,也不能笼统地照搬现行的成人教育模式,“因为他们具有高度的流动性,文化层次也参差不齐,对教育的需求性质也不尽相同。”“教育必须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和用人单位的基本要求。”[4]在对农民工进行继续教育的形式上应尽可能提供多样性、灵活性的培训,采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和教材,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把教学深入生产第一线,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建立系统化的继续教育机制框架
教育机制框架的建立健全是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技术能力,整体素质的制度保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砝码。针对目前继续教育市场的混乱形式,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制定一套系统完整的继续教育机制框架,并依据该框架整顿继续教育市场,使市场有章可循。规范市场准入门槛,农民工由于参加教育培训比较少,因此对于教育培训机构的防范与选择能力不强,容易选择错误甚至上当受骗,所以应把不能承担继续教育任务的机构清出市场大门。严格监管教育机构的运转,保证农民工享受到低价优质的继续教育课程。
参考文献:
[1]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2]孙学敏,朱凤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1):58-59.
篇7
关键词:人力资本;农村劳动力;素质
作者简介:周宁,东北师范大学会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0203-0005-03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对人力资本给出过明确的概念:人力资本是指人力、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综合。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将人力资本的概念引入对农村劳动力的研究,合理分析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接受职业技术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况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的影响有着重大意义。
一、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
从人力资本角度对农村劳动力进行划分,可以按照受教育程度分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5类。按接受技能培训的情况可以分为接受过培训与未接受过培训两类。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倾向于九年义务教育,导致农村人力资本素质不高。从农业部的课题报告中获悉:目前,我国农民平均接受教育年限仅有7.3年,与城市相比少3年。而92%的文盲与半文盲在农村。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含有文盲数7.6%。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以上程度仅有0.6%,同时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有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只有5%。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初中文化程度是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体。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偏低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的重要特征之一。正是由于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偏低,造成了在就业问题上出现了下面的现象: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在改革中得以调整,提高了生产劳动中的技术含量,需要大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力补充到就业大军中去;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是文化素质低、不懂技术的人员。因此,即使未来经济和技术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现实的农村人员也难以胜任。
二、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对就业行业和岗位选择的影响
(一)导致在就业行业和岗位选择上处于劣势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是其选择就业行业和岗位的前提条件。不同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决定其在就业行业和岗位的选择上不同,进而导致其工作环境和工资待遇上的差别。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和产业资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关系,技术含量越高的产业资本要求与其匹配的人力资本质量越高。由于农村劳动力平均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 因此, 在就业行业选择上处于劣势地位,农村劳动力往往集中在脏累险的工作环境里,与技术含量低的产业资本相匹配。工业、建筑业、服务餐饮业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就业行业,而对于要求人力资本投资大、质量高的几个行业,诸如金融保险业、科研技术服务业、地质勘探业等,他们只能望而却步。来自农业部的2005年调查数据表明,在2004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在工业行业中就业的最多占28.3%;其次是建筑业占20.5%;餐饮、服务业占18.3%,商贸占6.9%,运输和农业分别为5.5%和4.9%,从事家政服务业的仅占1.8%,其他行业占13.9%。现有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决定了农村劳动力主要转移到制造业和不可忽视的其他行业。其他行业主要是指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非正规部门,具体表现为大量在城市里的自我雇佣人员和小时工、零时工、季节工和自由职业者以及经常变换工种的从业人员。尽管非正规就业的收入低、无组织、不稳定和小规模,但由于就业成本低廉,是富有效率的就业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和生存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从产业结构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化,从事三次产业的农村人力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其90%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下,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其文化程度在初中程度以上的超过80%。这表明文化素质稍高的农村劳动力集中在第二、三产业,通过城镇工业化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再通过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建设,通过人口聚集发展第三产业, 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也表明文化素质差的劳动力集聚在农业,这实际上不利于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导致转移后职业的不稳定性
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对其转移后职业的稳定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回流中,文盲高达21%,初中和小学为17.16%,初中以上只占9.46%,其中大专及大专以上回流的则很少。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主要原因是文化素质差,思想保守,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虽然影响农村劳动力回流还可能是由于乡镇企业改制而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或者是在大中城市中因国企改革劳动力相对过剩而引起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村劳动力受到自身素质的限制,进城就业的空间更加有限,以致在转移就业的路上走走停停,形成不稳定性转移。
科学技术对经济生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和肯定,而各产业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各类人才凭借自身的人力资本优势,在人才市场上选择自己所需的职位。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岗位就越多, 就业率也越高。低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在进城务工时首选岗位必然是“脏累差”的体力活,就业岗位的选择面很窄,这是他们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浅、快慢和熟练程度。文化素质高的劳动力在转移中可以担当技术的重任,产生的绩效相对较高,职业稳定性也就越强;而文化素质低的劳动力在就业中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就业面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高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一般都是率先转移就业,而且转移时间较长,稳定性也强;相反,低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比较迟缓,且绝大多数是临时性就业。可见,文化水平决定了农村人力资本是否能够实现真正有效的转移就业。
三、农村人力资本在就业收入上存在的差异现象
人力资本结构因素是影响农村劳动力收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个人的收入水平与他所受教育的程度成正相关。受教育的年限越长,其知识面越宽广,研究和开发的能力也就越强,因而预期的收入也越高。而且,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也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0.73。劳动力受教育程度高,在相同时间内生产效率高,其收入自然也就会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由于从事脑力劳动比例大,随着年龄增长,收入水平会不断增长,而且到达收入高峰后持续的时间也较长。同时,文化素质高、接受过培训的人员工资增长幅度要快,因为劳动市场上急需的是懂技术、有文化的人员,而农民工经过培训提高素质后,会增加就业的竞争能力。可见,人力资本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农村劳动力就业和收入的差异,同样也造成农民改善其生活水平的差异。
外出挣钱,提高生活水平,是每个外出务工农民的愿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具体表现在收入增加、就业时间长、相对稳定等方面。当预期收入超过转移成本和生活费用时,转移才有意义;反之,当预期收入低于转移成本和生活费用时,农村劳动力则会返乡务农。人力资本拥有者其能力的高低与其投资教育的程度有着极紧密的相关性。现在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投资于人力资本,尤其是投资于教育与健康对经济增长和居民福利的重要性。托达罗模型假定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动机主要决定于城乡预期收入差异。人力资本投资高的,预期收入就高;人力资本投资低的,预期收入就低。文化程度的高低, 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易程度和行业分布, 农村劳动力转移又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要途径。农民收入的增长, 主要来自非农生产性纯收入的提高, 非农生产性纯收入的提高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幅度提高。文化程度与收入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化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收入较高;文化程度低的农村劳动力多数收入较低。
综上所述,农村人力资本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以及获得的收入和享有的权益,进而影响到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对教育培训的投资。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素质的重要性,就要扩大教育培训的力度,使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的结构层次不断上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先唤醒广大农民提高自身素质的意识,宣传先进和现代的思想。农民对知识和教育的不重视以至不愿投资是阻碍进步的原因,所以国家财政加大补贴力度,各级政府建立培训机制,以适应本地的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就业。另外,还要发动本地企业建立培训用工制度,定向培训,定向上岗,使农民工既掌握了技术,又不用离家去工作。在普及技术的同时还要对农村劳动力的法律和国家的惠农支农政策进行传授。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多半是因为基础教育落后。发展职业教育与强化基础教育应并重。
农村劳动力同样是一种人力资源,有着无限的增值空间,在建立科学系统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机制后,这种劳动力也会经过学习成为一种人力资本,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3).
[2] 李华.中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与实践 .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3).
篇8
一、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一)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职业教育信息化,就是职业教育的师生在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来推动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从而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过程。它的内涵涉及职业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信息化人才培养、信息化的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
教师专业发展,从构词方式角度有两种理解,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意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成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从目前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来看,正体现这样两种思路和视角:一是侧重外在的、关涉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与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二是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应当说上述两种认识和思考过程密切相关,但却是和而不同的,是在一致的研究旨趣下包含并牵涉不同的领域与概念范畴,甚至研究方法和逻辑也有所区别。因此本文探讨的是第二种视角,即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三)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面向职业教育的,其任务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和改革的发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劳动者,即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够在自身原有知识领域的基础上进行信息搜索、信息加工整合、信息创新的劳动者。要实现这一目标,职业学校的教师肩负重要的责任,他们自己首先要成为信息能力的掌握者,在此前提下才能培养出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因此,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所含“信息化的法规政策和法规标准”属于教育主管部门的范围,所以在具体职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中,不应包括信息政策和标准,仅包括网络设施建设、信息技术的应用、人才培养及资源建设四方面。而网络设施建设属于学校层面,鉴于此,笔者对“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做出如下界定,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职业学校教师以专业自觉意识为动力,以教师教育为主要辅助途径,专业知能素质和信念系统不断完善、提升的动态发展过程。它主要包括职业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反思与评价能力提升等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
二、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专业发展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共性,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职教师资专业发展的内涵又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是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将已经掌握了的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促进信息技术向教育、教学、培训、实习、实训等各个环节渗透,而教育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建设运用是实现教师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效果不断提高的基础和主要任务。鉴于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笔者将数字资源建设引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校企合作、校本研修两种专业发展模式。
(一)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
基于教学工厂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指职业学校立足目前校企合作中的具体实际,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优势,运用现代教育设备和设施,将信息技术融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教学研究中,通过教学仿真软件、动态课程、虚拟工厂、校企课程认证等手段,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和实践,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环节的衔接,在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起与教师专业发展相适应的模式(如图2所示)。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企业为源头,以专业教师为主体,以教学工厂为主题,以资源建设为载体,最终谋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企合作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企业” “基于生产实际”和“在学校企业中进行”。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1.参与设计教学资源阶段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和企业之间达成一定的协议,中等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制订一个具体的发展计划;企业组织有经验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对所需人才进行严密的规划,并为所需人才量身制作出他们应当具有的技术水平或管理水平等。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研讨,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制作出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仿真软件、教学网站、生产视频等数字化资源,形成教学软件(包),其中内容包括对所需人才的要求、企业在生产第一线的具体操作流程、企业在生产科技中的成果、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科研方向等,并及时向校企双方反馈,选拔具有相关专业技能的教师作为培养和培训对象,增强实效性。
2.学习研究教学资源阶段
教师在企业提供的教学软件(包)等数字化资源的指导下,在校内通过网络掌握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新工艺、新技能、新方法以及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并可通过远程视频、录像来接收企业内部的新信息、新动态。教师通过对企业发送的教学软件(包)的学习和研究,了解到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流程、技术更新、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另外,教师有疑问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企业联系,请教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3.校企课程的教学整合阶段
教师通过 一定时间学习和研究信息技术,在掌握了企业的管理制度、技术技能、生产一线的诸多实际问题之后,再结合自身理论知识,通过动态课程、虚拟工厂、在线辅导等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努力把学生培养成能快速适应企业生产的员工。教师通过对教学软件(包)的学习,也能够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企业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尤其要充分反映企业文化的内涵,把握其实质;教师也可以与学生一起研究并发现企业在某方面的不足之处,并结合教学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和及时反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与技术改革中,进而达到校企双方互相依托、互相支持。
4.教学反思与评价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方在线、电子邮件或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传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场景,与企业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等一起进行集体备课和探讨,在充分渗入相关企业文化、企业专家在线点评及相关技术培训提升后,企业适时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作品做出评价和认证,并及时将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相应教学手段反馈给师生,做到“教学做合一”。另外,通过一定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将一批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才融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中,适时地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辅导,进一步拓展了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跟踪、了解企业发展信息、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掌握本专业最新技术,熟悉企业操作规范,摸清市场对人才规格培养要求等诸多内容,促进教学观念不断更新、专业领域不断拓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出许多独特的教学方案,开发出一些符合企业生产实际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这种合作必将为中等职业学校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企业也可以通过整合中等职业学校的优质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为社会开展信息资源和远程培训服务。因此,对校企双方而言,这种合作是双赢的。
(二)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指中等职业学校利用网络共享交互的特点,通过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教学案例研究为核心,利用网络远程授课、在线辅导答疑、网上讨论、现场研讨、专家引领等方式把学习、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把中等职业学校办成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为教师提供良好的专业发展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反思、探索、研讨和解决问题,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专业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基于教学案例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是以中等职业学校为基地,以任课教师为主体,以教学案例为主题,寻求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与途径。校本研修的内涵可以归纳为:“为了学校”“基于课堂教学”和“在学校中进行”。它主要有四个阶段:教学案例选题阶段、项目独立实施阶段、项目集体研讨阶段和总结成果阶段(如图3所示)。
1.教学案例选题阶段
校本研修首先就是选题的问题,我们最需要研究什么问题,我们最需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应该是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讨论的决定。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由教研(备课)组长组织相关理论的学习,通过网络征集、调查、讨论提出活动的主题,明确活动形式和任务,在研修活动前要对研究主题和内容进行充分而精心的准备。此阶段活动设计一般分为五个步骤:集中讨论、确定主题方向→分期搜集、学习相关理论资料→提出个性化主题→集中讨论、交流→确定活动主题并制订方案。
2.项目独立实施阶段
在本阶段,教研组全体成员首先以独立探索的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网络资源、开展网络讨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等,开展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自主化的符合企业实际特点的工作途径和方法。此阶段流程一般为:理论研究与企业实践→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自我反思。其次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每位教师要利用网页、博客、BBS、网络空间等手段轮流汇报自己研究实践的情况,汇聚众长形成教研(备课)组主题研究实践方案。
3.项目集体研讨阶段
教师以集体研讨的方式,就教研组形成的教学方案,通过上课、听课、评课研讨的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全体成员都可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各自的观点,教研(备课)组长及时提炼和总结,达成共识。此阶段主要以组员独立实践反思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分三步走:首先,组员围绕主题独立或合作完成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后,展开对比性课堂教学实践,并撰写出各自的课后反思;其次,集思广益,交流、讨论并确定一份能够体现教研组集体意图的共性研讨教案,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由其中一位组员公开执教(根据需要也可以让一人多次或多人次执教),所有组员集中进行现场观摩并进行课堂录像;最后,组员就集体教案的课前预设和课堂实际效果进行客观的、综合性的分析与整理,准备现场研讨交流,通过交流来,达成共识。
4.总结成果阶段
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是中等职业学校校本研修的四个核心要素,共同构成了校本研修的四位一体的关系。因此本阶段要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经验四种力量。教研组全体成员通过回顾参与主题研究的过程,就自己亲历主题研究的收获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积极修改教学案例及相关的数字化资源,并在教研组内进行交流讨论。组长在汇总组员总结和思考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及企业技术人员的实践完成本教研组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主题研究报告、教案学案、教学实录、教学反思和教学设计等网络资源库。此阶段的活动程序为回顾过程→撰写论文→交流评比→总结成果。
在校本研修的专业发展模式中,教师借助网络平台的开放性、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交流的互动性,打破了“空间”“环境”“对象”的限制,促使教师、学生、专业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等多方合作参与,凸显教师专业成长中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企业实践的校本研修特色,实现了真正意义上“教师与教师间的互动、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下,走校本研修之路,构建有效的校本研修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选择。
三、对信息化背景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思考
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又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途径,而专业发展模式能否在实践中落实,能否切实提高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科学性、实效性,就必须对其内在运行环境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在此,仅就影响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谈一点思考。
(一)提升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
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带来了新理念、新课堂、新教研,从而对职校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职校教师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新定位师生角色,因此,教师信息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媒体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迫在眉睫。
(二)建设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数字资源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面对越来越丰富的数字化资源,职校教师要有开发、整合、管理、应用的能力,要求建构起区域内的网络教研平台和数字资源库的共享中心,搭建多样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从而最大效益地发挥联动学校的各自优势,实现数字资源共建共享。
(三)改革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数字化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提供数字化社会公共服务,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提供数字课外学习支持服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是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建设、应用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信息化环境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特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前教师专业研究的努力方向。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将重点转移到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库建设为主的层面,校企合作和校本研修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正在突破以往关于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认识,它不仅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创新,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将教育服务融入社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3(8):17-20.
[2]范如涌.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内涵及其发展模式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3(9):25-29.
[3]杜玉霞.基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7):77-80.
[4]刘万海.教师专业发展:内涵、问题与趋向[J].教育探索,2003(12):103-105.
[5]谢海波.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和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8):104-109.
篇9
一、深化对档案继续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强化继续教育工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1世纪是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其特征之一是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率越来越快,自然科学和各种重大的新发现、新发明越来越多,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英国著名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表明,知识倍增周期从19世纪的5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3年左右,知识半衰期从15世纪的80至9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5年左右。因此,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获取其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十六大报告在强调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同时,对继续教育予以高度重视,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做好新形势下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有利于档案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有利于各级档案部门推动学习型和研究型部门的建设,有利于档案工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是提高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的需要。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档案事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档案资源建设触角的不断延伸,档案资源保护和提供利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都对档案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要求档案人员应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在档案领域的应用,需要档案人员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必要的拓宽和完善,掌握和储备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衡量人才的标准既看掌握知识的多少,更注重其是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创新的能力。档案继续教育作为更新、拓展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一种教育形式,在向档案人员传授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教育培训过程中,责无旁贷要在培养档案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从这种角度来说,只有高度重视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档案继续教育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的优势,加大培训的力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使档案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档案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相适应。
二、创新档案继续教育工作基础建设
一是按照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以兼职为主的原则,加强档案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授课教师应以从事档案工作的专家学者兼职为主,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聘请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专职教师主要承担为拓展学员知识结构而设置的相关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工作,同时负责档案继续教育兼职教师的培训工作。具体做法上,应当建立档案继续教育师资数据库,从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及设置档案专业教育的高校中选聘专家学者成立档案继续教育教学专家组,作为档案继续教育的研究、咨询机构,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提出专家意见。
二是根据档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加强教材建设。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建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环节,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面向工作岗位和对象编写教材;二是编写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与编写专门教材并重,并重视编写教材参考资料;三是把出版传统书籍与制作多媒体资料相结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并以此为信息资源,建立远程教学网站,以拓宽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
三是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档案继续教育管理。继续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制度,加强管理是档案继续教育良性发展的保证。主要是抓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档案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作用,建立研讨交流制度。定期开展对带有全局性、前瞻性问题的研讨交流活动;二是完善规章制度。国家档案局已经印发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明确了继续教育的任务、对象、内容等,这是宏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具有指导规范全国档案继续教育工作的作用。另外,还有必要制定进一步规范档案继续教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办法,比如档案继续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等。
三、重构档案继续教育教学体系
首先要根据档案工作岗位对不同层次及不同类型档案人员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档案工作岗位很多,从层次上区分有领导岗位和一般工作人员岗位;从业务上区分有档案保管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档案人员,需要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档案继续教育必须根据岗位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并且把它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对于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来说,通过参加继续教育,使他们了解国内外档案事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从而达到拓宽视野,增强科学决策能力的目的;对于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加继续教育,使他们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科技前沿最新发展动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力求达到提高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开发岗位创新能力的目的;对于一般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参加继续教育,使他们学习和掌握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达到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
其次要根据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构建继续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是档案继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增强档案继续教育针对性和实用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档案继续教育发展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构建教学内容体系,应较好地遵循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发展要求,贯彻紧密联系工作实际,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当前档案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档案法制建设、档案馆建设、国家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由此,面向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干部及高中级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应由档案法律法规、档案馆建筑、档案学理论和档案信息化建设等部分构成,其中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作为重点。
第三是根据档案部门实际情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开展档案继续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对于高层次、大范围的继续教育培训活动,可以将学员集中到档案教育培训中心进行学习。例如,国家档案局面向全国档案局馆长举办的培训班,面向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举办的高级研修班,就属于这种类型;二是对于那些不具备教学条件,不能够满足基本培训要求的地区,国家档案局应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组织专家学者送教上门。
篇10
[关键词]山西;地方高校;区域经济
一、山西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担当
(一)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山西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
纵观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完美收官,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卫生、反腐倡廉全方面开花,基本完成预期目标。“十三五”开局势头良好,全省上下高度统一,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推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和廉洁自律、安全发展,积极转型煤炭产业发展,整合山西优质文化、旅游等资源,努力再造一个新山西。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如何将三大产业尤其是煤炭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单纯依靠各级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杯水车薪,急需要强大的科技、人才和智力保障,尤其是只有依靠科技才能让传统的煤炭产业“旧貌换新颜”。高校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学实践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优势,山西有近70所高校,其中有国家211战略重点建设高校太原理工大学、省部共建百年老校山西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老牌医学类高校山西医科大学、财经类高校山西财经大学,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以及地处晋北的大同大学、晋中的大学城、晋南的山西师范大学、运城学院等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专业优势,结合山西转型发展趋势,我们要把科技、人才、智力、技术等高级生产力优势运用到山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为区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为地方高校发展赢得更加广阔的空间。目前,山西一些市县(区)的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已分别与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经贸职业学院签定了校县、校企、干部培训等多个项目,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这种合作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地方对高校的需要更加细化,从而加大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政策、资金、社会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这样又极大地增强了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更加积极主动提升人才和智力等服务,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
(二)山西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地方高校根据社会调研,在深入了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基础上,主动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学科设置,以山西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各项事业等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专业对口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党的十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山西省委省政府、教育厅等十分关心并大力支持山西省高职院校的发展,省级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山西经贸职业学院进一步贯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同开展ICT行业人才培养及ICT行业应用创新,全方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地方高校专业人才辈出,只要天时、地利、人和即政府政策对头、环境合适、保障有力,就能极大的引导高校技术人才积极投身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地方的重大研究、产业发展和社会事业发展项目,有针对性的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加速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第三,地方高校汇聚着优秀的精神文化、名人教授等人文资源,他们传承与传播着高大上的精神力量,整合三晋大地的优秀文化成果等优质资源,主动发挥“晋善晋美”的历史文化传统,引领和带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构建和谐文化社会、健康文明社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二、山西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足
(一)认识不到位
目前,山西身处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高校也把注意力集中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但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主动服务意识薄弱,对地方与高校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因而,无法从高校自身长远发展的高度认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就制约了高校服务社会的这一主要职能。最为关键的是,这种认识不到位还影响了高校与地方主动合作意识和自身价值的正确估量,没有进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循环链中,近而也就没有进入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自然也不会有高产能、大产量的技术成果。
(二)协调程度不够
近年来,虽然一些山西地方高校在发展中对学科与专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但仍然存在重传统基础学科,轻新兴应用性学科的不合理问题,尤其在“一带一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机遇期,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可行性研究和调查,最终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快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没有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三)参与程度不够
过去山西国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煤炭资源及其相关产业,近年来,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煤炭产业跌入冰谷,山西需要走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此时,地方高校要积极通过技术支持、科研服务、教育服务、咨询服务、信息交流、智力支撑等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但现实情况有点滞后,山西地方高校尤其是很大一部分高职院校,碍于资金、政策等支撑条件不到位,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低下,每年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找不到工作,“毕业等于失业”,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偏低,专业不对口,不能很好地参与到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高校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高效的生产力,不能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高效的向前发展。
(四)缺乏合作机制
基于合作意识薄弱,山西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的互助合作发展规模较小,目标短浅、参差不齐,机制不全、领域有限、很多合作项目还在摸索与尝试中前进。从长计议,急需建立长效、集中、联动的合作发展机制,进而形成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三、山西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
(一)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之一,山西地方高校要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办学思路和社会定位。优化这种服务意识,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站在“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高度,在“一带一路”、中部崛起战略、“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大好机遇中,提高认识、主动担当、加强服务。只有精准的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才能赢得自身发展的更大空间和更广平台。二是积极主动服务,密切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技术服务、科研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文化服务、智力服务等方面做好服务。三是高校在具体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要抓好人才培养质量关,更要多类型、多层次、广领域,积极利用各种优质资源,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学历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全方位多方面提升社会劳动力综合素质。山西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应主动把自身蕴含的巨大知识、人才优势、创新能力、知识讲座、名人讲坛、体育设施等优质资源,顺应市场和人民的需求,主动转化为地方社会、企业的财富和利益。
(二)调整专业结构,增强双方发展的协调度
近年来,山西地方高校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为山西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还不能满足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山西地方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整合区域内丰富的煤炭、电力、旅游、文化、农业等资源,优化环境,有针对性的用前瞻性的视野调整自己的学科和专业结构,不断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地方高校的需求。
(三)提升科研水平,加速成果转化
高校的科研水平是高校办学的实力体现,同时也是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山西地方高校在通过科学研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省部共建高校山西大学紧紧围绕转型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开展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应用对策研究,其中,重点学科项目《转型发展中的山西煤炭产业链研究》成为山西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范例。连续几年来,山西大学持续出版《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蓝皮书》;完成《山西省煤炭产业投融资风险研究》、《山西省煤炭产业投融资平台建设研究》、《山西煤销集团煤炭物流供应链优化方案》、《基于整体均衡发展的山西煤炭企业供应链网络优化研究》和《基于快速响应、定制化的煤炭产品配煤与调度研究》五份研究报告。建立了“山西煤炭产业链优化支持系统”,完成了《山西煤炭产业链优化及路径选择》设计方案,为山西省煤炭产业与非煤产业协调发展提供决策支持。但是,从地方高校整体建设、未来发展和社会需要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能力不足、精力分散、专业滞后、轻视市场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地方高校必须以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为依据,高度注重科研水平、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实践应用。
(四)重视高校建设,积极构建服务机制
山西地方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基本上都签订了一些校县、校企共建或合作协议,共建与合作中结下累累硕果。近年,山西经贸职业学院与吕梁市岚县签署了院县地合作框架协议,学院在合作中能够发挥科技、人文、人才的优势,并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合作办学等方式,为推动岚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同时,岚县也将运用区位优势、矿产资源丰富、农业产业鲜明、旅游开发潜力巨大等特点为学院搭建科学研究、教育实践、社会服务等平台,实现院县同力、院地合作、产学研共进。这种校县合作模式,充分挖掘了校县优质资源,为推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科技支撑和文化引领。为了确保这种合作互利共赢局面持久性和稳定性,需要制度和机制保障。因此,必须加快建设相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建立牢固的服务与支持关系,双方在合作发展中,要主动打破政策瓶颈,完善政策体系,明确责任义务,合理投入经费,科学制定计划;另一方面,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要机制化、常态化,双方要主动沟通,加强合作,建立机构,明确目标,高校全面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要确保高校参与合作发展渠道的畅通和高效,并加以制度的保障和支撑;最后,搭建互动平台、完善考核制度,高校要主动热情邀请地方政府、企业共建诸如“三晋文化传承与保护协同创新中心”、“晋商企业家论坛”、“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等定期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拓宽社会服务领域和渠道;双方还应该科学管理,完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从而提升双方合作的效益和效率。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创新办学模式的有效途径;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是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重要前提。扎根于三晋大地的70多所高校,以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地方办学特色,顺应“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依托山西自身的独特文化传统和科研资源优势主动作为,与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互助共赢。
参考文献
1顾群玉.试论地方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2田伏虎,冯晓江.人才培养: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职能[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