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艺术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篇1

关键词: 艺术教育 幼儿成长 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对物质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便开始追求精神生活,因此导致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教育为兴国之本,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所以便对自己的下一代寄托了很大希望,从孩子的幼儿阶段开始,除了送孩子去幼儿园之外,还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艺术教育和培养,甚至节假日都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艺术课,足见父母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阶段是激发潜能的重要时期。在幼儿时期为孩子开设音乐、美术、舞蹈、钢琴、提琴等一些课程,都是对孩子的艺术培养。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并且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最好的一个工具。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他的幼儿阶段是否接受艺术教育,对他的成长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甚至直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足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因此也可以看出,在幼儿阶段,进行艺术教育势在必行。

艺术教育在幼儿成长阶段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艺术活动作为美育的主要途径,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情趣,让幼儿有初步的审美体验,并且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逐渐体验到一种关于接受艺术教育的成就感。一个人在幼儿阶段,一般情况下在一些艺术活动的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热情都源自幼儿的潜意识,这是一种幼儿的自发行为,这种自发的浅层接受艺术教育的兴趣附加了大部分的幼儿情绪,幼儿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也仅仅局限在这种自发的爱好或者浅层次的喜欢上。

在当今的有关幼儿艺术教育的培训机构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教学环境上、教具教法上都下了很大工夫,这样能够更好地挖掘幼儿的潜力。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要巧妙地进行由浅入深的引领,从而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培养和渗透。另外,幼儿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初步掌握一种本领或技能,当得到老师、家长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嘉奖和赞许时,会受到很大鼓舞,从而体验到一种艺术学习的成就感和心理满足感。

其次,在幼儿的成长阶段,艺术活动通常成为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在公众面前展示个人价值,才能把个人价值进行最大化的实现,即使在幼儿阶段也是如此,幼儿甚至有着最原始、最强烈的自我表达和表现的欲望。和成人的自我表达方式不同,成人可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我,但是幼儿的表达方式相对来说就比较单一,而艺术恰恰就成了幼儿进行自我表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和手段。这种艺术表达,直接传递出了幼儿的情感信息。幼儿阶段作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家长和老师都要随时注意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随时观察幼儿的一些变化,而不是单纯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和管制。在幼儿艺术培养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应该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而不是一味地加以限制。

同时,每个幼儿也都有自己的天赋,老师和家长对幼儿不应该过多强制,而是应该注重尊重幼儿本身的意愿。孩子的天赋不同,兴趣点不同,因此所表现出来的状态也都不同,例如一个幼儿的音乐很好,就应该放大幼儿的这种音乐天赋,并且加以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而不是让这个幼儿去学习美术或者其他方面的艺术。艺术有自主性,只有让幼儿自由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和发挥,才能达到理想的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效果,否则,将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自信心。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最后,幼儿在艺术学习中所进行的活动也是幼儿的一种精神创作活动。在幼儿阶段,往往有着十分强烈的创造和表现欲望,幼儿的这种创造力和想象力往往更加天马行空,虽然有时候很难得到理解和认可,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幼儿在这种强烈的创造欲望的驱使下,不停地在自己思维的小世界里进行探索和寻求,这种先天性的创造,本身就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基础,并且能够求新和求异。幼儿的这种艺术创造作为幼儿潜能表现和发挥的重要载体,直接影响着一个幼儿本身的艺术教育生涯。幼儿的艺术活动并不是单纯地让幼儿进行单一的学习和模仿,而是侧重于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重新整合与构建的能力,这与幼儿天生的无拘无束、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巧妙融合,使幼儿的艺术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幼儿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往往会创作出一些超乎寻常的作品,甚至会带些个人情感及浪漫的精神色彩,把现实生活与天马行空的想象叠加在一起,这也体现出了幼儿的一种艺术性的精神创作活动。

总之,艺术教育在幼儿阶段发挥着重要的并且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家长和教师既要尊重幼儿的这种想象力、创造力及学习天赋,又要有效地对幼儿的艺术教育进行积极培养和引导,从而使幼儿接受良好的艺术教育,为幼儿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幼儿真正“赢在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樊艳伟.幼儿教育中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2).

[2]邓玉芹.如何引导家长掌握幼儿的教育方法.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6).

[3]訾英伟.幼儿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09,(04).

[4]刘小林.激发幼儿艺术教育的生命活力.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02).

篇2

但是,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幼儿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2)独立性差,依赖性很强;(3)自控能力差,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4)遇到困难不愿想办法解决,更不知道怎么解决,意志不够坚强,心理承受能力弱。在行为意识中,幼儿多表现出多动症,好动,闲不住,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说谎,喜欢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总是喜欢发脾气;在性格方面,表现为不听教师或家长的劝阻,自私自利,不爱动手,爱哭爱闹,任性等;不良习惯主要表现为咬手指、不讲卫生、眨眼睛等。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这种心理健康问题多属于发育障碍和行为障碍,这些问题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多有发生。因此,我们幼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观察学生,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纠正。笔者在多年的幼儿教学中总结了一些经验,现阐述如下。

一、用爱心构筑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爱。爱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基础,爱让幼儿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让幼儿在爱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不管幼儿的状况怎样,我们幼儿教师都应全心全意地爱学生,真心地付出自己全部的爱,耐心地教育幼儿,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我们要耐心细致地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爱感染幼儿。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用爱心开展教育会使幼儿逐渐信任教师,从而对教师的教育引导有正确的认识。因此,有了爱,我们的幼儿教育才能得以正常开展。

二、注重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教育

幼儿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是游戏。在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还要注重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健康的心理状态。

(一)利用音乐、绘画影响幼儿的心智发展

幼儿对音乐、绘画有天生的禀赋。艺术课堂的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热情与兴趣,在唱歌、跳舞、绘画中调动他们的感情,满足审美需要,让他们在美妙的音乐中,有灵气的律动中,自觉地去感受生活中的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发掘幼儿的艺术天赋,还可以对幼儿的心智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创设有意图的小游戏,在游戏中,注重对个别幼儿的特殊化教育

为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人而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游戏,鼓励他们大胆地加入到同伴的游戏中,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鼓励和表扬他们,在游戏中培养他们的能力,改变不良习惯。

三、家园结合,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维护与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仅靠幼儿园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一定要争取家长的全力配合。首先,教师必须加强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并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让家长知道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知道如何配合教师、幼儿园共同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教育。幼儿在和睦温暖的家庭中成长,大人敬老爱幼,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在这种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中,幼儿学到的肯定是尊老爱幼,关心爱护家人。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具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意义,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而且这对形成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父母今天吵嘴,明天打架,把孩子夹在中间,弄得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不良习惯居多。尤其是破裂家庭,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大。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即使教师在幼儿园中煞费苦心地进行再多的教育,也抵不过父母的一次争吵。

篇3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问题;实践活动

家是孩子避风的港湾,家是心灵的守护神。而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直接作用于孩子。但是,经调查,我校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有如下

特点: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功能几乎为零

我们镇彩钢板业全国闻名,有很多孩子父母都出去办厂、做

工程、打工,此类学生只能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这对孩子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有的代管者或对孩子溺爱有加,或放任自流,认为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就行了,面对作业辅导、日常督促则无能为力,有的老人自身受教育程度低的影响,对孩子教育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老人受体力的限制,无法承担起对孩子的监护和养育重任。绝大多数留守孩子和外出的父母通过电话联系,但联系非常有限,远隔千山万水的父母也只是简单询问孩子学习的情况,根本就不会谈到对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会把自己的心事通过电话对父母说,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孩子往往更内向、孤僻。

二、离异家庭的孩子心理问题多

现代人的婚姻观念有所改变,近几年,离异的孩子特别多,据调查每班就有七八个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对于父母来说,离婚也许是心灵冬天的结束,而对于孩子来说,也许是心灵冬天的开始。父母离异会使孩子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强烈的自卑感、形成双重人格、形成交往障碍、产生失落感、心理失衡等,容易导致行为的偏差。不仅毁了孩子自己的前程,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追求享乐家庭的子女难教育

对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兴趣。家长在家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气氛,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一个贪玩偷懒的孩子也多多少少会投射出家长的生活影子,一个对享乐没有控制力的成年人,要求孩子有自控力是没有多少效果的。比如,家长自己晚饭过后沉迷于麻将、网络游戏、电视,却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写作业,这不但不会起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以致于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而事实上不仅以上是三种比较特殊的家庭让人担忧,许多健全的家庭中也存在着追求高分、溺爱等错误的教育思想。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与艺术的教育方法,面对不容乐观的家庭教育现状,作为学校应该担负起指导家长正确教育下一代的责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力争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1.重引导,帮助家长树立“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

事实上,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办事能力强,更希望他们出色成才。这些想法是与学校德育工作目标一致的,学校只要在教育活动中与家长之间建立信息沟通的渠道,就可以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为了让家长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了解家长们普遍关心的重点、热

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利用家长座谈会向家长介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与学生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从各种实例中切实感受到“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的道理,树立“德育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也使家长明确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使家长在思想上真正与学校取得共识,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工作。同时还发挥了学生自身的作用,通过学生与家长的交流,让家长把对子女的爱融入对学校的德育工作中。

2.常交流,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艺术

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高,但是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面,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而学校也不了解学生回家后的表现,造成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要理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渠道,可以通过建立家长学校的途径,由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定期进行交流与学习,掌

握一定的教育方法艺术。通过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在家庭的情况,有利于学校实施德育的针对性教育,更有利于家庭针对学生出现的特定情况进行专门的教育与沟通,从而促使学生改正错误。因此,开展好家长学校的教育,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围绕学校与家长的共同目标,是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3.勤实践,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德育工作中

家长学校是学校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主渠道。但仅仅限于沟通交流,远远达不到德育工作的要求。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中来,是德育工作实效性得以保障的基础。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就要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活动中来,协助学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1)让家长走进校园

除了家长学校开课期间,在其他时间,将家长请到学校参加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看活动过程中发现自己子女的优缺点,从而引起重视,增强其育人的责任感。如:在学生艺术节活动、体育运动会、科技节等,邀请家长到校观摩,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利于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有准确的定位,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2)让教师走进家庭

通过教师的家访活动,将学校德育带入家庭。组织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使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家庭的教育情况等。通过学校、教师、家长的督促,促进了学生自控能力、自理能力的提高。

(3)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进行环境保护活动、学雷锋活动等活动内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篇4

关键词: 艺术欣赏 家校合作 艺术欣赏能力

家校合作,顾名思义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得到更多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能得到更多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在我执教的学校里学生家长是以村居民为主的群体,家庭教育能力较弱,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意识较淡薄,在学校多次工作引领下,家校合作趋于形式化;家长多数作为学校活动的旁观者和支持者,依赖、服从学校,少部分家长甚至站在对立面;家长参与目的单一,绝大部分家庭不重视甚至忽视子女的艺术教育,且能力不足,在艺术教育合作方面严重空缺,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意识到这一现状后,我经过调查和尝试得出结论:家校合作是提高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有效举措。

一、家庭艺术欣赏现状

我做过一个针对学生和家长的调查,家长并不过多地与孩子进行音乐、美术欣赏方面的交流,一起参观美术作品展、听过音乐会或欣赏过艺术作品的人数比例很小,因此可以看出在家庭中,家长并不重视儿童艺术欣赏的培养,没有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或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

而在其他一些国家,这种现象是很不寻常的。为了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法国父母喜欢带孩子参加各种艺术活动,让孩子亲身感受生活与艺术。在学校和家庭的合力培养下,法国孩子对建筑、美术、音乐普遍有独特的感悟与认识。在俄罗斯,家长普遍重视对儿童艺术兴趣的培养,不失时机地培养他们的艺术感受力和鉴赏力,让儿童从小就接受艺术熏陶。在周末或节假日,俄罗斯人最喜欢带孩子去的地方是剧院、音乐厅和艺术博物馆。他们听音乐时的自制力正是来自这种投入,而投入则是家长平常循循善诱与熏陶的结果。回到学校,他们会和老师、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在博物馆艺术品前,你经常会看到年轻父母俯身对孩子指点、讲解,而各个博物馆对小观众都是免费开放的。

以上现象说明我国在家庭艺术欣赏教育方面的欠缺,这更要求学校通过家校合作这一平台,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孩子的艺术鉴赏力。

二、家校合作开展艺术欣赏活动的建议

通过一系列调查,我得知大多数学生希望在音乐、美术欣赏过程中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并愿意将自己的感受与他人分享。大多数家长是支持学校的音乐、美术欣赏活动的,乐意在家庭中开展;家长们都高度赞同家校合作开展艺术欣赏活动,并提出一些建议:(1)可以让孩子多听、多看、多开展讨论活动;(2)以学校活动为主,家庭为辅;(3)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画展等;(4)举行相关比赛,并把好的作品张贴出来,形成小型展览会;(5)开展教师、学生、家长的座谈会;(6)前期先由教师帮助引导开展活动,后期由孩子和家长收集资料和累积经验开展活动;(7)多让孩子们分享在家累积的资料。当然,在适当时候教师可以邀请部分家长参与学校活动中。利用每学期音乐、美术课本中欣赏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拓展,并开展相关活动。

三、家校合作提升小学生艺术欣赏能力的具体举措

(一)角色定位,明确家校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和学校应合理分工,确定好自己的角色地位。明确各自角色后才能更好地履行相应角色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提升家校合作功效。

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是活动的策划人、组织者和参与者;是家长的朋友,学生的知心人,是活动资源的开发人。教师与家长必须是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告诉家长,让家长感到荣幸,教师要帮助孩子在心中树立起父母的伟大和无私,教师是家长和孩子联系的纽带。

家长应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智慧者和鼓励者,而不是指责者、观察者和批评家。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要用智慧、真诚支持教育,学校教育在改革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一旦出现问题,家长就要密切配合,多合作少指责,为教育的健康发展出谋划策。

(二)为家庭教育引路,提升欣赏教育能力。

1.开展“亲子共赏活动”,完成“亲子共赏活动反馈单”,便于教师掌握家庭欣赏教育能力和完成情况。

2.开展“艺术家庭”评选活动,如可开展“营造家庭艺术氛围”、“指导家长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和“亲子共赏一幅画、一首歌”等活动。

3.鼓励家长进课堂,谈谈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或教孩子一些自己擅长的手工或绘画方法。家长走进学校,当回老师,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都有利。

4.鼓励家长走进校园,把家庭欣赏内容表演给其他学生看,亦可以参观学校举办的美术作品展,感受美术教育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性。

(三)通过多种途径,拓宽家校合作渠道。

篇5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名词,它集各种艺术类别于一体具有综合性、艺术性、创造性。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范围里的艺术教育通常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等科目来实现的的。幼儿艺术教育的本质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幼儿获得审美体验,进而激发幼儿热爱艺术,更重要的是使幼儿在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体验和人格的成长。但现实的幼儿园艺术教育却与违背了艺术教育的本质,反而出现了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思想内容的说教,其教学方式单一、注重模仿忽视创造、缺乏学科的综合迁移、忽视儿童个体差异和过分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启蒙,所以我们强调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一定是有趣的、生动的、发展的。同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是关于审美的一种普及性教育,所以我们的教育目的是把幼儿培养成一个具有艺术素养的欣赏者,而不是具有专业素质的歌唱家、画家、舞蹈家等。我们期望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不只是艺术知识与技能的简单传输,而更多的是以陶冶幼儿的情感和生命教育为情感目的,培养幼儿综合运用音乐、美术、舞蹈等各类艺术的综合能力,进而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生活质量。

二、咸阳周边农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问题与策略

目前,就咸阳市农村地区来看,农村学前艺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1、认识较模糊,功利化思想严重。目前很多幼儿园为了招生,打着艺术教育的招牌,但却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当下流行的奥尔夫音乐为例,功利化思想驱使很多幼儿园盲目跟风,从中国人倾向“洋货”的心理入手,盲目引进外来东西,以此吸引家长的眼球,提高招生率。但实际上,很多幼儿园对奥尔夫音乐并不是很熟悉,认识并不深入,只是派种子教师外出培训了几天而已。任何一种教育,它都有它萌芽、成长的环境,评价教育最根本的是是否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相适应,是否能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咸阳地区的儿童艺术教育只有结合实际,减少功利化思想,深入研究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用教育质量来创教育口碑,提高招生率。

2、力求精英化,追求贵族化。由于中国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落后,认为只有贵族人才进行艺术教育,其费用是昂贵的,因此很多人给艺术冠上了贵族化的帽子;也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大,人们迫于压力,将艺术的学习当做今后生存的一项技能,因此出现了学艺术就要做艺术的精英这样的思想。这些都是对艺术的曲解,对学前艺术教育的曲解,真正的学前艺术教育是大众化的、平民化的。对于咸阳农村地区出现的艺术教育贵族化思想问题,笔者强调经济条件不同,生长的环境不同,这些只会影响艺术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材料的选取,但其平民化、大众化的理念是不会动摇的。以风景画为例,咸阳市的幼儿园则可以咸阳湖的风景为资料,而咸阳周边的农村则可以田野、乡村为风景资料,这样一来,不仅做到了大众化的效果,更突出了当地的特色。总之,幼儿教师要结合实际,多开发资源,多利用周边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前艺术教育。

(二)农村师资力量薄弱

笔者进过调查与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所见所闻,发现咸阳地区的艺术教师的师资分布很不均衡,城市师资雄厚,乡村师资薄弱。调查显示:城市的幼师年龄一般都在25-35岁之间,而乡村的幼师年龄大约在18-30岁之间;城市幼师的岗位流动较小,乡村的幼师岗位流动大;城市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大专本科居多,乡村幼师的学历一般都是高中、大专,甚至是家庭主妇;城市幼师的工资较高,乡村教师工资较低。造成城乡师资差异的很重要的因素是城市优越的待遇和便利的生活基础设施。因此,政府应努力提高乡村幼师的工资待遇,利用政策倾斜来吸引大学生来乡村就业;同时学校也要对大学生进行走进乡村的思想教育,二者齐头并进,实现城乡师资平衡,共同发展壮大。

(三)家长支持性不足

对于儿童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城乡家长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一般情况下,80后、90后家长的育儿观相对来说都是比较开放的,城乡家长对儿童艺术教育的态度应该是大致相同的。但是由于咸阳周边的很多农村的孩子是留守儿童,都是有爷爷奶奶照看,因此对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80后、90后的年轻家长认为对儿童进行早期的艺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他们鼓励孩子学习艺术。而年龄较大的爷爷奶奶们则认为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是没必要的,只有文化知识的学习才是必要的。对于出现的乡村爷爷奶奶们落后的学前艺术教育观,我们提出以下策略:第一,政府要大力发展乡村经济,为广大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第二,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如留一个人陪孩子等主题,呼吁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至少留一个人陪孩子;第三,农村幼儿园要定期与家长沟通,对家长进行再教育。

(四)幼儿艺术能力较弱

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当下的生活、童年的快乐和幸福受到了关注。更多的家长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孩子掌握读写算等基本知识技能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准备,更应该以人文的精神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将游戏还给孩子,让孩子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儿童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在儿童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如认知、情感、人格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游戏课程注意培养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学习,幼儿游戏的过程,正是幼儿知识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幼儿课程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游戏和课程一起,将成为儿童不断进步的通道。

二、阶段性

新时期幼儿园课程设计着眼于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设计者根据儿童不同智能发展的关键期以及每个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围绕儿童发展的关键经验,有针对性地赋予了学具一定的教育价值。关键经验是衡量幼儿发展的重要指标。0—3岁幼儿的发展主要关键经验包括“主动学习”、“社会和情感”、“身体和健康”、“交流,语言和读写”、“认知”、“艺术创造”6个领域。3—6岁儿童的发展主要关键经验包括“主动学习”、“社会和情感”、“身体和健康”、“语言,读写和交流”、“数学”、“艺术创造”、“社会”、“科学”8个领域。在现代社会,教育承载着越来越多的的“意义”。它承载着常人对孩子快乐成长的情感,也凝聚着成人对孩子学习与发展成就的期望。新时期幼儿园课程应富含丰富的教育价值,但其本质是游戏,秉承“重过程、轻结果”的教育理念,不刻意追求学业的成就,旨在减轻幼儿学习的焦虑感,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其积极投身游戏而沉浸其中。只有在游戏自由之魂的引领下,在酣畅琳琳的快乐游戏体验中,教育才能达到“无为而为”的至高境界。

三、主体性

学前儿童的发展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儿童具有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渴望通过自己的探索认识周围的世界。儿童借助于动作,依赖具体直观的事物,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物理经验和数理逻辑经验,通过同化、顺应逐渐建立日益完善的认知结构。那坦学具直观、形象、生动、可操作性强,在儿童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了丰富适宜的物质材料,不断满足儿童不同年龄阶段动作以及认知的发展需求,进而促进全面其发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普天下父母的共同心愿。但是父母是无法代替孩子的实践和发展的,往往欲速则不达,因此培养孩子的主体性尤为重要。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权威,要以民主对话的身份成为儿童游戏的玩伴、是一名儿童成长的观察者、记录者、学习的指导者、环境的创设者。凡儿童能自己想的,鼓励其自己思考;凡儿童能自己做的,鼓励其自己动手。本课程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凸显儿童的自我实践、自我体验、自我建构,进而达到理想的游戏效果和教育效益。

四、相互渗透性

篇7

《三字经》开宗明义:“人之初,性本善”。赤子来到尘世,除了生命一无所有,就好比一块晶莹澄澈、洁白无瑕的美玉。无论他(她)们的前辈经历过什么,但这些因子都不会遗传给他们的下一代。《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犹水之就下也。”孟子认为人性善是人的天性。法国著名的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认为:人们在生下来的时候,人们的种种好的和坏的品质,都不是世袭继承得来的。它们是人在其中成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对他们施加影响的结果。《说文解字》讲解:“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如果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够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训练成乞丐和强盗。”在这里,华生的意思就是说要通过教育来塑造人的思想品德,以达到改造和建设社会的目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把这个理论应用到教学工作上,学校所起的作用只能是孩子转化和发展的外因。

综上所述,无论从中国古代一脉相传到今天还是现代国外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教育万能的结论,从而引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观点。《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过”的释义为:“过失,引申为责备。”“教不严,师之惰。”此处的“教”指教授,是指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则更多层面的是指文化,老师教会孩子做题。正如韩愈所讲:“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惰”字的解释:懒、懈怠。要求教师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不苟且、不懒惰,严格要求自己,因此而显示出一种克己、敬业、奋斗诚实的极高品味。另外从句式结构和排比上看,上句语气重,并且把家庭教育放在上句,我认为作者也不是无的放矢。而上句这个“教”字指的是教和育,训诲开导,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培育,也就是说孩子成长培育的责任在家庭,父母应教会孩子做人。而一部分家长将孩子学不好的责任全部推到老师身上,给教师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家庭教育是对孩子个体的成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道德品质的教育则应在孩子幼年时期,就应该在家庭教育中完成了。

为了进一步说明我的上述论点,《三字经》里又讲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使儿子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并因弄断织布的梭子,训诲、开导孟子,通过母亲的教育启发,使孟子明白了事理,最终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也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由此看来“不会教的老师”并不是片面、主观狭隘的认为单指学校的教师,而学校的教师没能力也不可能承担如此重任。因此从宏观上讲这个“老师”有很广泛的所指,它包括整个社会中与孩子健康成长有关的方方面面,以及了解和不了解的各个阶层的人和事。

篇8

【关键词】沟通;情感教学;家长

一、关心孩子心灵的成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前提

教师认真工作的态度和言行是家长对老师是否信服的关键。你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地教育学生,并要经常在感情上与学生进行沟通。教好学生做人及为人处事的本领,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怎样与父母交流。教会学生平时经常和父母多谈谈心,把自己的想法、做法告诉父母,让他们判断一下正确与否,如果和家长沟通不好,就会闹情绪,读书成绩下降,与父母关系不和。

有的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自己很少安排时间与子女在一起沟通交流,一起聊天做事,使子女与父母之间容易产生“陌生感”和“距离感”,使自己的子女在心灵深处形成一个不愿轻易向人开启的自我。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只关心子女学习生活,忽略了孩子心灵成长,造成亲子沟通障碍,甚至造成家庭悲剧。从心理的角度讲,子女与父母沟通非常必要,对家庭、对社会都有利。这样家长看到孩子变化的同时,教师的形象也就在家长的心中树立起来了。

二、“了解”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

作为教师也应该有服务意识。由于县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复杂。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家庭情况进行了解。才能更好地与学生家长交流、沟通,及时处理出现的各方面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有各种方式方法:可以谈话、发信息、通电话、家访等。老师与家长的谈话都是为了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特长和爱好,优点和缺点等等。我和家长谈话时总是把家长当成熟人或朋友一样“拉家常”,而不是训斥,指责家长,或动辄向家长“告状”。让家长有亲切感,自己得到尊重的感觉。家访时我把家长当成知心朋友,征询家长对自己孩子、对老师对学校的看法,让家长先说,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家长对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态度。“您觉得你的孩子近来的表现怎么样?…您对我们各科老师的教学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您对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吗?”这是我在家访中经常提到的几个问题,让家长感觉到学校对家长的理视,对学生的重视。以心换心,坦诚地与家长交流,这样就可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问题的目的了。

三、“倾听”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篇9

关键词:情感艺术;班级管理;家长沟通

对于新时代的班级管理,幼儿园教师面临新的挑战,如何管理好幼儿园班级,做好与家长的沟通,运用有效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发展,教师的情感态度与沟通方法十分重要。

一、“80后”幼儿家长教养观念 (1)在教育责任上的特点是:一方面承认幼儿的教育在上幼儿园后并不能完全依附于幼儿园,自己应该付出大量精力,另一方面自己却没有时间管教孩子,多半由祖辈教养。

(2)在对待幼儿园教师态度上的特点是:对待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能够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肯定“幼儿园教育质量有很大提高”“幼儿园教师素质有很大提高”;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了些什么”。

(3)与其他家长相比,“80后”幼儿父母学历层次、职业层次和经济状况的层次较高,他们更注重孩子的智力启蒙、更重视掌握早教知识、更注重教育模式育儿,理论多而实践操作少。

二、班级管理中家长工作的现状分析 为了进一步地了解教师在管理班级中的困惑,对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进行了访谈,普遍认为班级管理中,难以把握规范管理与情感投入之间的尺度。

在家长沟通的问题上,不仅是新教师,即使是教龄在10年以上的老教师也时常产生许多困惑。造成的现状是:

1管理制度过于严格,家长不理解、不支持

(1)有个别家长经常违反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教师为了确保幼儿园及班级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时会劝说家长。这种劝说可能会引起家长的反感,使家长对班级教师产生排斥,从而阻碍其他工作的顺利进行。

(2)幼儿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有的家长只重视幼儿在幼儿园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情况缺少关注和了解,从而对班级工作和教师不理解、不支持。

(3)幼儿教育方式的不一致。教师在处理幼儿的各项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方法与家长有差别,引发家长的不满。例如孩子在违反常规时,教师认为应批评指正,而家长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不需要责备。

2过分关注家长动态,引来更多无理要求

面对个别不理解幼儿园班级工作的家长,部分教师没有坚持自己的原则而加以正面引导,而寄希望于通过自己更细致的工作,迎合家长的要求,得到家长的理解,这样的结果是有时会招致更多的要求,甚至是一些无理要求和不符合教育精神的要求。

由于家长们的年龄层次、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的不一致,教师在和家长沟通时会遇到很多阻力,教师对于如何应对这一类的家长,如何进行情感投入,进行更好的沟通,十分为难。

3教师对情感艺术的理解

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100%的教师认为教师在与家长和幼儿沟通时,情感艺术起到了心灵桥梁的作用。80%的教师认为情感艺术可以体现在对幼儿、家长的教育上,认为教师本身就赋予了不同的角色扮演,既是母亲,也是师长,还是朋友玩伴,只有在严格要求中表现出来的爱才能使幼儿获得更好的发展。

从这里可以得知,教师对于班级的管理都是以幼儿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他们认同情感艺术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地位,深知在遇到实际班级管理问题时,并不能以简单的制度一并解决,但是在情感实施的方法上经验比较缺乏。

4教师产生困惑的原因

(1)在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教师尤其是新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制度规范与情感投入之间的关系,无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2)主教教师与配班教师之间对于班级工作交流不够,没有形成教育一致,情感表达方式上差异太大。

(3)教师心理学知识欠缺,即使有理论也缺乏方法。

(4)教师重视班级教学效果,而轻视班级日常管理。

(5)教师对于幼儿园班级管理缺乏方法。

三、情感艺术在家长工作中的实践策略 1经验引领

经验引领是指教师运用专业幼儿教育知识引导家长,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激发家长的积极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一方面,经验引领不等于说教。教师要讲的主题是“亲情教育”,要以情动人,就必须从多角度阐述亲情的重要性,提出情感交流缺失后果的严重性。站在幼儿角度,又从个人的感受讲述使家长在心理上产生振动,然后教师引用心理学专业理论分析了幼儿的心理特点以及亲情沟通的重要性,使家长能够深切地感受亲情教育。另一方面,明确经验引领的中心思想。教师在以情动人的同时不要偏离自己的中心思想,要紧紧围绕自己的主题目标,使情感煽动和专业知识相互配合,使得家长真正受益。

2移情能力

移情又叫感情移入,移情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共鸣情感反应。通俗地讲,移情就是一种换位思考,自己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

一方面,分析家长担心的问题,要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情感。如果教师能够换位思考,主动考虑到家长对于教育问题的困惑和急于解决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家长自然会心存感激,支持班级的工作。另一方面,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要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用变通的方法解决家长的实际困难,必然取得家长的信任与理解。

3细节关注

首先,关注教师自身的细节。例如,家长对家访的教师有个初步印象,这个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会影响到今后家长工作的开展。因而,教师着装、言行都要十分注意。其次,关注幼儿细节问题,分析幼儿的不同家庭背景。教师要想做到有针对性的家访,那么对于幼儿的家庭背景及父母亲的情况要做详尽的了解和分析,细节非常重要,采用不同的关注点进入,容易和家长引起共鸣,从而获得家长的信任。最后,关注家长的行为及言语细节,适时给予细节反馈。

4实践反思

家长对教师的尊重和信赖,班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班级管理,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及时变换自身角色,在不违背教育理念和精神的前提下,巧妙灵活地运用情感艺术。在每一次的沟通交流后,教师还应总结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班级管理中家长工作难不难做,关键看教师是否方法得当,班级管理中,家长工作并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一种方法。通过良好的家长沟通和有效的情感投入,达到家园共育的目标,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 1] 唐思群,屠荣生.师生沟通的艺术 [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 2]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 [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课题来源: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品牌形象下的幼儿园办园模式研究” [课题编号:XJK08BJD016]的阶

篇10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儿童天性

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国家的栋梁,儿童的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事关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具有强竞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推广,教育界开始逐渐关注现代艺术教育,许多家长们也都意识到艺术学习与艺术熏陶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是有天性的,正如动物植物是有生长规律的,如果你破坏了它的生长环境或是改变了它的生长周期都会影响它的生长,急功近利反而会一无所获。

法国教育家卢梭就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儿童的天性!

发展儿童艺术教育的时代意义

首先,艺术教育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爱因斯坦就以他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其次,艺术教育是推动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改革的实质是要把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

再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儿童的天性特点

其一,儿童有艺术的天性

“艺术,这是体现人的心灵美的时间和空间。正像体操能使人的躯体挺拔一样,艺术能舒展人的心灵。”[1]笔者想说,所有的孩子,其实都有艺术的天分。从咿呀学语开始,他们就大展歌喉、哼唱出最动人的音符;从刚刚学会握住笔杆,他们就在纸上、墙上、桌子上……只要能够碰触的地方,展示自己的美术才华;从双腿跌跌撞撞可以行走,他们就把自编的舞步展示给了世人……

其二,儿童有求知的天性

“儿童是一个发现者。在寻求他自己的适宜形式方面,他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和有灿烂前景的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亚里士多德语)。“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儿童探索的源泉。

其三,儿童有渴望尊重、平等交流的天性

尊重和自由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每个家长都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却各不相同,而爱与被爱的前提都是尊重和自由。人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孩子也不例外。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其四,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诸如: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等。

如何对儿童天性进行艺术教育

第一,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特性进行教育

“一只鸟儿学飞,一条鱼儿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它们一旦觉得自己的肢体长得够强健了,它们立刻就自行去做这些事情。”[3]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其阶段性,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长牙、走路、说话……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也有其阶段性。但这些阶段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无论体格、感觉训练,还是知识和道德教育,都不能过度集中地放在某一阶段实施,更不能强制进行,而只能适当分配在每一发育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

比如说五六岁左右(具体年龄是没有限制)有一定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孩子,才可以开始学习器乐,而舞蹈、绘画等则可以更早地学习,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儿童学习艺术的年龄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大脑接受能力。

“人的智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于儿童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4]所以我们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儿童萌芽状态的阶段特征,“应该当心地捉住他们的性质上的有利时机”[5],“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而勉强被迫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与劳苦”[6],然后给以适时、恰当的引导,抓住关键时机进行教育,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儿童天性艺术教育因人而异

由于收入状况、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儿童的成长发育、智力发育状况等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家长多注意观察和引导,配合老师共同教育。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家长把孩子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当作互相攀比的资本;有的家长则认为学习艺术就能够帮助孩子出人头地;还有的家长认为音乐能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就认为越早学习音乐越好……也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如何,就强迫孩子去学习艺术。这怎么可能形成兴趣?自然也学不好,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儿童的艺术教育首先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家长积极主动地了解、认识儿童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确定目标之后,孩子就要跟随老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然后,老师针对不同性格、条件、爱好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认真的教学工作。

第三,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多与儿童交流

人生而平等,不论年龄大小,不分贵贱贫富,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尊重与信任,这会增长孩子的自信,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学会弯下腰来、蹲下身子与儿童交流、讲道理,尊重、响应、鼓励、发现和引导他,给他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那远比体罚收效更快、更持久、更有影响力!

正如洛克所说:“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儿童一到懂话的时候,就懂得道理了。”

“成年人必须相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这应该是儿童家长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当然,儿童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儿童要发展它的个性,成年人必须控制自己,试着领会儿童的表示。”

第四,在儿童天性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儿童良好个性品质、自控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培养

幼儿时期是道德情操培养的关键期,优秀的道德品质必须从摇篮时期开始熏陶,“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7]所以加强道德教育需要早下手,要注意言传身教,避免懒惰和不良社交,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外,老师、家长在课外时间,应当多给孩子讲述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奇闻轶事等,引导孩子更多地涉猎相关学科丰富的知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磨炼孩子的意志,培养良好的性格,增强孩子的自控、自律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通过安排一些集体排练、演出、比赛,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形成儿童之间相互理解、欣赏,互相学习、交流和默契合作的良好气氛……提高儿童的整体修养。

第五,全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将艺术教育进行到底

创造力是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儿童应处于主动地位,“儿童自己所作的自由选择,使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心灵需要和倾向”。而艺术学科又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为儿童提供更多自由、更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通过发展儿童的直觉思维,让儿童体验充满创造性的愉悦。

老师不仅应教授知识,还应给予儿童机会去发挥创造。不是告诉他们固定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做创造性的尝试。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尝试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尝试、勇于创造的态度。

但是,在儿童充分展现创造力的同时,还要让儿童形成这样一种认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就如同玩游戏一样,凡事都是有规则的。

第六,抑制和引导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天性

在儿童生活当中出现的那些不好的、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进行积极的抑制和引导。

正是由于儿童具有上述天性和成长特点,更需要科学、完善、系统的教育观来指导和规范儿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但同时还要注意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只为成人期做准备。所以,儿童教育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与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现在,使儿童有一个欢乐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新华文摘》[J].2003(2)141

[2]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607

[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83第1版,1

[4](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101

[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2

[6](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63

[7](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8]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9](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