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艺术素养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艺术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升艺术素养

篇1

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北)通过基地、特色工作室、精品团队、学院课程、信息平台建设等,为学生个性成长、终身发展搭建了资源平台和学习平台,为实现全区文化艺术教育资源优质共享,推动学校文化艺术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校内外教育有机结合做出了积极贡献。

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北)以茶文化教育为试点,探索课内外、校内外融合育人模式。成立了由校外教育机构、中学、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社会资源单位的教师、管理者组成的茶文化校内外融合育人课题组。这是校内外教育资源融合创新,拓展校外教育功能的一次有益尝试。联合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北新桥―东直门学区(以下简称北东学区)举办了首届国际青少年友谊茶会。师生在这个多元的茶文化世界中,体验了“茶与英语”“茶与诗词”“茶与生活”等茶文化教育课程,欣赏了各民族茶艺和各国茶文化。

我们大力促进艺术教育供给侧结构化变革,积极创建合作、创新、开放、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全开放的教室,打造没有围墙的学校。在国家大剧院隆重举行“一样的梦想,一样的成长”北东学区艺术教育成果展演。东城区北东学区10所中小学校和东城区少年宫近500名中小学生展示了他们在多元选择学校、少年宫、学区以及文化艺术学院提供的艺术教育课程后的收获与成果。这是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在“学院制”综合改革中,搭建平台,助力北东学区校内外融合育人的有益探索。

积极探索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上联下牵”的组织功能,即向上联接社会各大专院校、艺术专业团体和专家名人,向下带动各中小学校、校外教育机构,使艺术教育工作整体向前发展。例如,启动东城区青少年文化艺术学院曲艺新项目,学生通过与曲艺专家同台演出,充分领略民族艺术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开展东城区首届中小学生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节活动,包括成立青少年书法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展示表演、传统文化交流互动、师生书画展览,为各校学生打造了一个展示传统文化项目特色,参与学习、体验交流的互动平台。

篇2

关键词:艺术素养;结合;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

奥尔夫音乐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所创造的教学法,是一套音乐教学的完整体系。它的产生为音乐教育带来一股清流,在当今社会的音乐教育专业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多元、生动的教学方式是它的特色。因为它的多元性、灵活性、时尚性、综合性而受到当今教育界的喜爱。奥尔夫音乐教育一经传入中国,便迅速传播,并受到大家的欢迎。

一、奥尔夫音乐的特点及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将声音语言、肢体舞蹈动作结合在一起,让儿童进行自主创造,并且将音乐、舞蹈、语言、动作相结合,正是这种从儿童本位出发的特点使得奥尔夫音乐教育可以迅速被世界范围内音乐教育工作者认可。对学生音乐素养提升来说,奥尔夫音乐教学有以下作用:

(一)将动作、语言、舞蹈三方面结合教学

通过将动作、语言、舞蹈三方面结合教学,符合受教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式,从受教者本位出发,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挖掘。这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奥尔夫的教育过程可以让学生让学生拥有综合性的课堂把握能力,并使自己的音乐素养在结合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通过多元素进行节奏及乐感的培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注重培养节奏感,音乐中节奏是比旋律更基础的元素,节奏可以离开旋律而存在,而旋律则不能脱离节奏1。奥尔夫音乐的教学,在节奏教学方面加入了很多打击乐器,如三角铁、串铃、响板、沙球、钹等,通过这些元素的加入可以使学生迅速建立节奏感并建立良好的乐感。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通过多种音乐编创活动来提高对学生的吸引力,通过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空间结构感等。音乐是动作、舞蹈和语言的综合体,使人们能够快乐参与进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念。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训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有较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通过了解并掌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我校的基础与实践课相结合,可以将所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校将在学前教育的课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结合的过程中到找到学前教育专业与奥尔夫音乐的共性。音乐教学方面,学生通过接触奥尔夫音乐独具特色的乐器,结合学校的器乐教育,可以自主创造出来多种音乐形式。舞蹈教学方面,奥尔夫音乐课堂将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的结合,对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配合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传统课堂训练,有效地将音乐与肢体语言统一,感官与肌肉统一。正是融合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的传统理念,并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有所结合,教学成果及优势显著提高。

三、我校学前教育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情况及教学成果

我校在借鉴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并不完全照搬,而是在教材建设、教学任务上与传统教育本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音乐课程标准》指导之下,形成符合本土教学模式的奥尔夫。首先,我校拥有全区最完整的奥尔夫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老师在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氛围,收效良好。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导知识、学习技能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和音乐伙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究来进行音乐活动创造2。其次,我校学前教育奥尔夫音乐实训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将在学科建设中,将多种学科融合,有利于将学生的学习领域拓宽。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在音乐的学习方面加入视唱练耳,读谱,乐器伴奏,以及节奏教学。在舞蹈肢体方面,加入了舞蹈动作的学习,舞蹈队形的编排以及舞蹈与音乐的编配等等。将教学的每一部分都与奥尔夫教学相结合,使奥尔夫的教学法可以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并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

四、通过开展奥尔夫音乐实训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篇3

关键词:中班幼儿;艺术;提升素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由此可见,这个时期的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在艺术体验和操作中提升艺术素养。

一、创设艺术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艺术

我们一直以来提倡的潜移默化的教学方式,就是要为幼儿创设美的富有想象的艺术环境,使其在美的环境中感受艺术。幼儿通过自己平日的观察、欣赏,在无意识中体验美。老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通过环境的刺激砣面激发幼儿的能动性。

在环境创设时,我们可以在艺术活动区摆放各类艺术品,利用班级的一面墙,将各类艺术作品张贴出来,给孩子们带来成功的体验。在休息的间隙,教师可以把一些艺术作品的视频结合轻音乐进行播放,引导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艺术。

二、趣味艺术体验,在操作体验中欣赏艺术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中班阶段的幼儿来说,兴趣是他们投入学习的最原始动力,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在体验艺术的全过程中,即引导幼儿在趣味中进行艺术方面的操作体验,这种体验有助于激活幼儿的艺术探究兴趣。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是孩子们喜欢的活动。在教学起始阶段,有的幼儿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的因素,缺乏对艺术活动的兴趣,而通过游戏开展艺术活动,有助于激发幼儿对于艺术的兴趣。通过操作体验,幼儿在融入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会比较容易出现“忘我”的境界,只觉得快乐、有趣,而忘了时间,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不正是我们所一直探求的吗?

在上“小木偶的舞蹈”课时,我说:“我这里还有许多小木偶,听清楚我的要求哦。第一,请你找一个朋友做伙伴。第二,你们一起想一想小木偶还有哪些动作,用纸木偶摆一个造型。第三,请你们最终决定一个最漂亮的动作,将小木偶摆好造型。最后,请你们两个人来表演这个动作。”通过引导幼儿对于小木偶舞蹈进行实践操作体验,让幼儿在操作实践中欣赏艺术。

三、科学投放材料,呈现艺术体验多样性

材料是幼儿参与艺术操作的物质载体。在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幼儿的感知和体验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我们老师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忽视了材料对幼儿的重要性,提供的材料没有真正让幼儿停下来进行仔细感知和领悟,而是仅仅让幼儿走过场,幼儿对于艺术活动的理解、领悟都停留在比较肤浅的阶段。所以艺术活动中,我们应该科学地投放材料,有针对性地引导幼儿感知体验艺术活动,幼儿在与材料的交互下感知、体验,才会真正对艺术教育活动产生兴趣,有了审美的积淀,是幼儿今后全身心投入幼儿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对于幼儿艺术体验的材料,我们在投放时应以多样和丰富为原则,投放尽量多的材料,材料不一定追求“高大上”,可以是一些废旧材料的再利用。如孩子们在绘画时,我要求他们带一些废旧的酒瓶过来,孩子们在酒瓶上进行绘画创作,或找一些废旧轮胎,在轮胎上进行各类绘画体验创作。

四、回归艺术活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实践

如果说艺术体验是为了引导幼儿在理念和意识方面具备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那么,艺术活动就是幼儿艺术实践活动的最终回归。作为教师,要通过引导幼儿参与艺术实践活动来全面提升幼儿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回归艺术活动,有助于引导幼儿的艺术实践。比如,针对主题“寻找秋天”,我将孩子们带到了操场边的银杏树下,边走边寻找秋天,很多孩子找到了很多漂亮的落叶,我随即引导他们:“小朋友们,是不是发现有很多漂亮的树叶,我们可以带回教室做树叶拼画,这样我们不仅找到了秋天,还将秋天的美丽永远留在了画册里……”说完,孩子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在做树叶拼画的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观看多媒体上的一些画面,模仿着进行创作。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中班的教师,我深深体会到童年不快乐,人生就不幸福。如果岁月是一条河,那么,童年就是河之源泉,如果人生是一本书,那么,童年就是书中最漂亮的扉页。它有着梦一般的色彩、诗一般的意境。通过对幼儿艺术欣赏审美以及艺术操作实践方面的引导和培养,让中班幼儿在艺术体验实践中被艺术悄悄浸染,素养慢慢提升……

参考文献:

[1]申健强,申利丽.谈在艺术活动中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11).

篇4

关键词:绘本;美术教育;美术资源;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74-0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绘本中多元的美术资源与元素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本文以大班绘本美术活动“给天使一对翅膀”为例,阐述如何巧借绘本中美术资源提升幼儿艺术素养。

一、解读绘本,发展幼儿的艺术感受力

(1)感知内容,体会绘本中的烂漫情趣。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绘本《给天使一对翅膀》中的小男孩打破常规,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天使画上多种不同的翅膀,或是温暖柔和的阳光翅膀,或是形态各异的花枝翅膀,抑或是清凉梦幻的雪花翅膀,都给人别具匠心之感,是幼儿的情绪、潜意识的思想和感情的一面镜子。开始时,幼儿通过分页阅读,感知直观的形象、富有童趣的描述,体会绘本中的烂漫情趣。然后进行整体性欣赏,在看看、说说中满足对故事内容的回味,丰富表象经验。

(2)审美欣赏,品味绘本的艺术表现方法。绘本画面唯美,其线条的模式、色彩的搭配、形态的排列及其组成的复杂关系等绘画语言对幼儿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及兴趣爱好起着积极的引领作用。基于对本绘本的基本了解和幼儿艺术欣赏的现有水平,教师尝试寻找绘本中适合大班幼儿的美术欣赏点,如太阳翅膀的柔软的线条和柔和的颜色、雪花翅膀的翅膀造型和选用背景、字母翅膀的奇特想象和D形排列,等等。在欣赏环节,教师选取了绘本中比较有代表性并适合幼儿欣赏的画面,详略得当地引导幼儿感受画面大胆合理的构图、流畅柔和的线条和与主题相互呼应的背景,使其感知、了解多种表现形式,学习表现方法,提高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二、迁移绘本,发展幼儿的艺术表现力

(1)移情体验,激发幼儿创作欲望。绘本以形象、概括的艺术语言展现了小男孩的思想和情感,巧妙地呼应了幼儿的认知特点,让幼儿把自己全部的情感投入到这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神奇世界里,内心产生共鸣。在欣赏绘本画面之后,教师可通过播放动画《天使从天空中降临》,让幼儿体验到自己就是一个天使,激发幼儿创作欲望与兴趣。

(2)隐喻类比,提升幼儿表现能力。隐喻类比是指通过已知的事物的属性来理解和认识其他事物相似属性的信息加工。绘本运用这种适合幼儿理解的艺术形式,使画面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和接受。教师要善于发现绘本中独特的美术语言,通过隐喻类比式的提问帮助幼儿观察与理解绘本中的艺术美。活动中教师提问:故事中的小男孩用海浪、雪花、阳光来给天使做翅膀,大自然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送给天使做翅膀呢?于是,幼儿们拓展思维,纷纷说出将雨水、白云、高山等送给天使做翅膀。在小男孩用鲜花、草藤给天使做翅膀之后,教师又提问:大自然中还有哪些美丽的事物可以送给天使呢?幼儿们又说出小草、大树等。同样,在小男孩用生活中的钻石、折纸给天使做翅膀之后,教师提出问题:生活中又有哪些实物可以给天使做翅膀呢?幼儿的思维就转向生活中的实物,有珍珠、纽扣、蝴蝶结等。这样,教师通过隐喻类比法一步步引导幼儿理解了艺术表现的内容。

三、畅想绘本,发展幼儿的艺术创造力

(1)夸张想象,幼儿创作主体形象。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夸张想象就是注重将模仿思维习惯逐渐变成创造思维习惯,引导幼儿从新的角度思考和创新。其核心就是教师要通过愉悦的艺术活动挖掘幼儿的艺术天分,通过严密的思维引领和激发幼儿进行创造性想象。仅仅引导幼儿运用隐喻类比法尝试说说生活化的事物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运用夸张想象创作出主体形象,帮助他们创作出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的作品,满足他们的想象与表现的愿望。这一过程可以在创作之前,也可以伴随幼儿创作的整个过程。幼儿通过夸张想象,可以创作出别具一格的主体形象。教师也可以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幼儿已画的简单线条,让幼儿自己想象,帮助其创作主体形象。

(2)场景叙事,幼儿创作画面背景。场景叙事能帮助幼儿开拓思路,进一步明晰绘画主题,充分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愿。“你的翅膀会吸引谁来和你一起玩呢?”简单的一句提问就让幼儿的想象情趣化、情景化,想象出与自己翅膀相关联的背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将优秀绘本运用于幼儿美术教学,挖掘美术资源,开展融欣赏与创作为一体的美术活动,让幼儿潜移默化地得到艺术语言的滋养,在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等方面提升自身的素养。

参考文献:

篇5

首先,通过传统绘画欣赏,促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谿山行旅图》,站在它的面前,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巍然挺立,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巨石坚凝,杂树丰茂;绿荫里,萧萧寺观,隐约可见;乱石中,涓涓流泉,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谿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的气概,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与宏阔的气象,同时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包容与崇敬的传统。这幅画现藏博物院,也映射出近代历史的变迁。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通过书法教学,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如执笔要指实掌虚,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疏密得直,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在楷书学习中,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然后,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学习悟性很好,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写字大胆,速度快,自我控制能力弱,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磨炼出意志,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意境含蓄深遂,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笔毫的使转,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细若游丝的痕迹,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就练不好行书,因此在书写前,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点画的写法,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做到心中有数,下笔肯定,不能优柔寡断,久而久之,就能做到得心应手,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在传统书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整体关系,把握整体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大体,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远大目光。譬如书法,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笔画以及字的结构,而且要考虑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画中近景、中景、远景,甚至某一棵树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画,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画中所处的地位而加以区分,画眼(即视觉中心)所在要着重刻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同理。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实际上,不仅绘画、书法如此,世事也如此,有没有全局观念和远襟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纠正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偏激行为的弊病,对待问题会比较客观,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古今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人,莫不具有全局意识,不为个人小利益,不为小团体利益所累,如果使学生能在初中教育中养成这种看问题的习惯和眼光,这对他将来走上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创新模式;优化方法;提高素养

美术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艺术素养的主要途径。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要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创新教学策略,营造学习情境,使美术教学走进学生心扉

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教学的重要方面,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策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学习绘画技能,提升艺术素养,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俗话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要从报纸杂志、现代传媒上学习新型教学方法,不断丰富自身的美术素养、教学技能,增强自身的履职能力,全力营造一种“亲师信道、情景交融”的教学情境,在和谐民主、宽松愉悦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在美术知识学习和运用中探究发现,使学生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在美术创作中体会到创作的价值,感受创作的愉悦,增强创造的信心和参与创造的兴趣。笔者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激发学生认识冲突,让学生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断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二、创新教学模式,引入电化媒介,用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素质教育教学的需求,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走进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美术基础、认知能力,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调动学生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动手练习,指导学生把心中所想、所思描绘出来,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多媒体以其“生动形象、直观快捷”的特点深受师生的喜爱,丰富了教学形式,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效,教学实践中,教师将美术教学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就能增强美术教学的吸引力。如在教学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等方面的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欣赏一些经典名作,只用鼠标一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代表作就会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不但看到作品的全貌,还可以对局部进行放大观察,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三、创新教学方式,衔接生活教学,让美术教学放飞学生理想

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衔接生活实际,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提高绘画技能的基础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生活,观察树木花草的生长变化,了解虫、鱼、鸟、兽的形态特征,欣赏小河的潺潺流水和河岸上的风摆杨柳,扩大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分析优秀作品的创意、设计、制作过程,让学生通过自身观察、思考形成自身的创造思维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探究态度和克服艰难困苦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有机整合。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参与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探究愿望和创作激情,培养学生一双“画家”的眼睛,让学生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教学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让学生体验创作的乐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篇7

1 美术课堂与美术作品欣赏结合

在美术教育中,单纯的知识灌输作用不强,不能给学生带来对艺术的直观感受。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时应更多注重应用美术作品的艺术熏陶作用,带领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感受艺术的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由此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与热爱,形成对艺术的求知态度。所以,在美术课堂中,教师需将美术作品带入课堂,并运用适当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1.1 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1.2 对美术作品的文化背景解析

美术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原因在于各个文化阶段的美术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创作特点、现实意义、作家的主流思想,即作品创作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作品的价值内涵,体现了时代的烙印。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致力于让学生感受不同时期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中的艺术特色,了解各艺术流派的起源及发展,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艺术作品背后所隐藏的主流价值观,以及作者所展现的态度与思想。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不仅具有美感,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特征和精神特征。例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集中体现的是人文主义思想,即主张反对禁欲主义和宗教观的个性解放,提倡科学文化,肯定人权,并且在大量艺术作品中歌颂了人体美。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应多注重分析该类作品崇尚自由的思想,对神权的反对,对人体美的歌颂,深刻体会其人文主义思想内涵。又如,在中国古代作画时,常将地位较高的人安排在显眼的位置,且身材较高大,通过其身材的伟岸来反映对他的尊敬,表现了当时对权势高的人的崇拜或畏惧等。通过对社会背景的了解来领略艺术作品内涵,学生可全面体会艺术作品价值,提升艺术素养。

1.3 对美术代表作的经典处分析

人类历史长河中,优秀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且各有特色。但在引导性教学的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精心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加以分析,并结合画家的品质与经历、时代和地域的特点等因素,让学生了解经典,感悟经典,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接受历史和思想品德教育。即先产生视觉上的,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所谓经典,必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学习经典可让学生了解大众审美,学习此类艺术文明的精华所在,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通过高层次的艺术来提升自身修养。如性格自闭的画家凡・高在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后,发现他唯一深爱的是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因此在他的笔下,明亮而艳丽的颜色成为他个性系列的代表性特点,同时透视和比例也变形了,表达了他内心对生命的强烈热爱和强烈情感。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个时期或一位作家的经典,让学生理解艺术的范畴以及艺术所表达的深刻涵义,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美术课堂与学生实践结合

2 美术课堂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2.1 学生亲自参与艺术作品创作

美术课程的重要性体现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是创造力发展的前提,否则创造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退[4]。而学生参与艺术活动是培养创造意识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发现或验证其自身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通过学生手脑结合做出来的艺术作品是学生艺术素养的独特体现。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引领学生进行绘画或其他艺术手工艺品的创作时,应让学生亲自参与艺术,感受艺术,创造艺术,使学生在其中发掘自我艺术潜力,激发创造力,提升审美能力,培养艺术情操,为学生今后的艺术修养打下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采用方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剪纸、泥塑等,同时也要让学生以表达自身情感为主要目的来创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在艺术中表达自己,亦可使学生对名家名作有更深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整体艺术素养得以提高。

2.2 带领学生到美术馆或博物馆参观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或博物馆。在代表作品云集的展馆内,学生可经过教师的讲解,从视觉、听觉、触觉中感知艺术内涵,接触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流派,领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不能展现的艺术魅力,学习艺术大师的精髓,从而提高对艺术的认知能力。对艺术欣赏能力和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因此,学生可以在博览的基础上,学会辨别艺术作品的优劣,培养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此外,在具有当地特色的博物馆中,学生可以更多地学习到本地的古老艺术特点,了解当地的艺术氛围。

篇8

关键词:音乐艺术;音乐艺术素养;精神层面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307-01

一、音乐艺术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

尼采曾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意义的。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凝聚体;音乐,是人情感的音响再现。音乐艺术素养是建立在拥有一定的音乐教育知识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学识内涵和修养,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人格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的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音乐艺术素养的内涵包括音乐艺术知识、音乐艺术精神、音乐艺术行为三个方面。

音乐艺术,简而言之,是音乐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而在高效的音乐艺术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又是刻不容缓的问题。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专业不同,对于音乐的理解能力也就千差万别,从而培养大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不仅能够让他们在枯燥的学科中渗透些精神方面的知识涵养,也能够进一步的启迪他们的智慧,开发自身潜能,激扬他们的意志。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音乐艺术的精神。

二、高校内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状况的调研分析

21世纪是个在不断更新与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壮大的,而新世界的人才,则不同于普遍而单一的要求,21世纪人才是需要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的人才,这就必将对我国高校的音乐艺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高校大学生在对于专业知识的深度上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对于音乐艺术方面的素养是不够乐观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大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音乐教育知识的匮乏。人类社会在什么时候有了音乐已经无从考察,但是近现代的不论是歌剧、爵士乐等等都兴起于西方,我国也是在不断的引进以及改造中融合进了本土的音乐创作,才使得今天的音乐发展连年向着更高的层次发展并且超越。在高效音乐专业的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能够提供相当一部分的音乐知识共享,可是在别的专业中的辅助课时,对于音乐艺术的教育就会少之又少,大部分只是提出相对于普遍、笼统的音乐艺术知识,达不到深入的讲解,这样势必造成专业和非专业学生的两级分化。在提问时,学生因为对于这些知识的不了解,所以表达能力差,艺术品位也不高,精神层面的教育更是无从说起。在探讨问题时,则会出现很多基本的错误,这也严重影响了人才质量的培养。

(二)音乐艺术精神层面的偏离。从主流方面来解析,对大部分的学生音乐艺术素养的普及仅仅只限于书本上比较固定的知识,殊不知,音乐本就是个抽象的东西,不仅要从书本上理解,也更要提高精神层面的导向和促进。在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大部分学生往往对于网络上的其它海量信息更感兴趣,从而忽视了音乐本身带给学生们的精神层次的提升,所以,在音乐艺术素养的教育方面,教师应该更注重学生对于音乐艺术本身给她们带来的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比较薄弱。在现在的教育中,网络本身能够给学生提供很多他们需要了解的知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对于创新持无所谓的态度,甚至在实践课中不屑一顾,认为音乐艺术的知识发挥的作用不大。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们已经将固有的思想定格于死板的教科书,并在头脑内形成比较固化的思维,仅仅只是满足于课本内提供的知识,而不会开动头脑去进行创新。这在漫长的教育变化中,已经很少见与标新立异的新改观,缺少思维对于传统知识的挑战与质疑,而是一味的遵从。

三、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音乐的课堂本就应该是充满想象力且丰富多彩的,所以教师们有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去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要做到这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加强音乐艺术素养的课堂时间。学校对于每一位大学生在校的培养后,都希望他们带着最强的专业领域知识成为一名合格的科技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的状况去也不容乐观,这就要求更好的把握课堂教育主渠道,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为他们创造出更多、更利于发展创新的实践课程。特别是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于开拓、勇于提升、勇于挑战是音乐艺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音乐艺术活动。在一个偌大的校园中,学生是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在众多的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有着共同的对音乐艺术的爱好才走在同一个研究及创新的领域中,课堂教学的内容只能从最基本的方向帮助学生们对音乐艺术素养有了一个浅层次的提高,但是在活动中,通过不同层次的交流,会为学生们创造出更利于提高音乐艺术素养的精神及实践价值。

(三)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有效沟通。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通过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提升音乐艺术教育功能,培养出当代大学生求真的音乐艺术科学主体,从而更好的完善精神层面的音乐艺术素养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篇9

-----浅谈剪纸教学中的三个结合

艺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他对学生身心诸方面都发挥着积极影响。剪纸教学也不例外。它能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思维里和创造力。“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人间永不朽”这是郭沫若同志咏赞中国民间剪纸的佳句。可见剪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经久不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此我在中师美术教学中常常将剪纸渗入其中,介绍给学生。并从内容、形式、方法上实行了三个方面的结合。下面我想谈谈从剪纸教学到以纸为材料的手工教学的一点粗浅体会。

内容上,我将美术教材与子便教材相结合。先从书本入手,让学生掌握书本上的有关构图、图案、色彩知识,结合自编的剪纸教材进行教学。那具有一定特色的剪纸艺术家及学生的单色、套色、染色作品让同学们欣赏。在欣赏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继承、特点、意义和作用。并在课堂上现场示范,徒手剪给他们看。引起他们对剪纸的兴趣。再按剪纸教学的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的原则,又简倒繁,有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剪纸画的过程是绘画创作和手工制作之综合。教学必须从绘画创作、手工劳作两方面入手。手工劳作之间、课、贴的技能。首先训练学生剪、刻直线、弧线。因剪纸话要讲究刀法,而常用的刀法有方、圆、硬、软四种,作品的内容不同,表现方法也不同。所以这是剪纸画中必不可少的训练。接着从书本上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画面经过变形,改成剪纸画。比如:构好小学生踢足球的图,只要剪出外形即可。这是以影造型为主的简化内部而强化轮廓的一种简易表现法,这是初级引入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让学生逐步掌握剪纸的内涵。即剪纸的特点。第二阶段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绘画知识基础上,重点学习立意、写生、变形、夸张、装饰。剪纸教学一徒手剪纸为主,用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促进眼、脑、手的和谐、协调及均衡发展。如讲授人物头像的直接剪法,我根据中国传统人物画法“三停五眼”的规律变为剪纸人物头像剪法规律即“三停三眼”。这样学生易接受,也易掌握。使教学顺利进行。学生对此兴趣极浓。

形式上,实行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为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东西掌握得更牢,我们成立了兴趣小组。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讲课堂上学的在课外加以延伸、拓展,使学生对手工剪纸有一个“稳定兴趣”。我常爱课堂上选择学生易接受、有情、有趣、贴近于学生生活的作品让学生欣赏,通过剪纸作品生动的形象和简练的形式,来激发学生感染学生。再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学生把易学的图案加以灵活变化,以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鼓励学生思考。比如:剪三角形,可以从数量、色彩、县条上进行变化。有时带学生到野外写生,这样学生的眼界开阔了,表现的题材也多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课堂于课外的结合,使学生们的剪纸既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我采取多样的形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局限于剪纸单项,将剪纸于手工制作紧密结合,各尽所能,不断发展他们的兴趣和特长。以兴趣小组活动为主,注重实效,因人而异,加强辅导,在教学中不局限于教师或教本的固定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其多种设想。比如:利用可口可乐瓶制作花篮立体装饰品。向学生介绍剪、折、插的基本方法后,让学生面对实物认真观察揣摩,开动脑筋,大胆设想,通过动脑、动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增强了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意识;素养培养

一、端正态度,引发学生的反思意识

态度决定一切.由于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而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对数学产生为难情绪,久而久之对数学丧失了兴趣.这时教师应以鼓励、欣赏的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不要害怕数学,只要你能坚持独立思考、勤于反思一定能把数学学好.

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经常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的有什么不同?”“你的方法好在哪里?”等.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反思和优化自己的思考过程.例如,教“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时,学生经过反思由“通常情况下这样做”,立刻想到什么是特殊情况,特殊情况下又怎样算.学生经过反复研究,当然就能找到特殊情况是“乘数末尾是0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遇到这种情况什么时候的0可以不用乘?什么时候的0必须乘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很快就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反思体现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自我反省,是学生自我监控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使学生形成数学反思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教师利用课件营造了这样一个数学场景:两只蚂蚁围着树叶进行爬行比赛,谁先沿着树叶的边缘爬完一周回到起点谁就赢得了比赛.在紧张而激烈的气氛中,比赛开始了,正在紧要关头,一只蚂蚁从树叶的中间率先爬回了起点.这时教师提问:到底哪只蚂蚁获胜了?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些什么?这是学生的思维激情四射,努力反思刚刚比赛的过程,通过激烈的争论,渐渐明白了周长的概念,孩子们初步尝到了反思的甜头.

三、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反思方法

课堂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机会,教给学生反思方法,使学生正确而深刻的掌握新知.

1.在纠错中引导学生反思.学生出错的原因多种多样的,对于“错误”教师不能简单的处理,应把“错误”当作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错误”进行分析、反思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会出错?

例如,“图书馆有画册280本,比故事书的2倍少20本,故事书有多少本?”学生列出以下三种错误的算式:①280÷2-20;②280÷2+20;③(280-20)÷2.我先让学生解释280÷2有没有道理,问:280是故事书的2倍吗?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书的2倍是多少本呢?”这样通过有针对性地纠错反思,使学生明白错误的原因,掌握了此类问题的解决思路,建立起新的知识模型.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决数学问题背后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

例如,数出 中有( )个三角形.学生得出答案后,教师应让学生说说自已的想法,引导学生回顾“有序思考”的策略.师: 学生,想一想,刚才咱们是怎样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的数的呀?先数……生:1个小三角形组成的,有4个.师:再数……生:由2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3个.生:接着数由3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2个.生:最后数由4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三角形,有 1个.生:合起来就是: 4+3+2+1=10个三角形.师:是的,以后咱们在数个数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这样就能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3.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反思.数学中很多的概念、规律需要学生实验、操作去发现,在探究过程中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例如,教学“认识分数”时,为了使学生牢固的建立二分之一的表象,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安排了不同要求的折纸活动,每次活动之后,都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对比和反思:折法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表示长方形的1/2?为什么图形不同,表示的分数却一样?为什么图形相同,涂色部分表示的分数却不同?在几次相同和不同的对比辨析中,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分数的内在本质,使学生的认识由简单的操作层次上升到数学思考的层面.

四、着眼课外,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成功源于好习惯的回报.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运用以下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从而让反思成为一种好的学习习惯.

1.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反思习惯的途径.学习档案内容可丰富多样,如自己设定的学习目标,好的习题解法或学习方法等.定期让学生看看“自己的成长档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2.建立纠错集.要求学生专门把自己在数学解题中的错误汇总成册,旁边还须注明错误的原因,自己解题时的错误想法,应该如何审题、如何分析、如何正确思维、运用什么策略等.使学生在反思中不断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严谨性、批判性,提高悟性,提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