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科护理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科护理的概念

篇1

关键词:护理干预;心内科;睡眠质量

睡眠是一种重要的生理现象,对维持生命活动、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作用,老年心内科患者因多种因素影响,睡眠障碍比较突出肺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死率居世界癌症死因的首位[1]。如何针对老年心内科患者进行合理规范的护理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尤为重要,本文以我院12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综合护理干预老年心内科患者睡眠质量的临床疗效观察。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3月~2014年9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12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2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中包括高血压49例,冠心病41例,心功能不全13例,心律失常17例。将120例老年心内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平均年龄(63.6±7.3)岁;观察组平均年龄(65.2±6.9)岁。两组患者年龄、体重等一般情况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将课题相关内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研究方法 对于两组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化的综合护理方案[2]。具体方案如下:①患者综合病情评估: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将心内科相关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由于心内科患者老年化特性,护理人员通过患者的陪护状况进行患者的自理能力进行综合评估;②心理护理:由于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生理反应和敏感性有所下降,疾病的发生往往引发失落、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影响临床治疗效果导致疾病的进展。每日护士查房,应当注意患者心态变化,并对患者及其家属提出的要求进行评价,帮助患者树立与疾病抗争的良好心理。③优化睡眠环境:对心内科病区进行合理的布局,注意病区条件的改善,维持空气清新、恰当安排陪护等。护理人员在日常的护理的工作中,不仅需要结合患者的病情需要给予患者正确的睡眠卫生指导,还应当指导患者如何采取舒适进行睡眠,并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3],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评分情况,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加以比较。

1.3疗效评判 本研究对患者睡眠质量采用PSQI评估量表进行评价,PSQI的总分为21分,患者PSQI总分7分为睡眠质量较差;患者PSQI总分越高,提示其睡眠质量越差[4]。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如P

2结果

两组老年心内科患者治疗前的PSQI评分及PSQI评分

3讨论

老年心内科患者的睡眠障碍,往往会降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其家属在经济、心理以及治疗上造成很大影响[5]。本文采用系统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后两组患者PSQI评分对比治疗前两组老年心内科患者的PSQI评分及PSQI评分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可以改善老年心内科患者的睡眠质量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春丽.老年精神科住院患者谵妄症状的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8):1019,1020.

[2]薛占苍,刘宏雨.老年脑梗死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对血压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5):3504,3507.

[3]刘熔雪,江小燕,何莲瑛,等.心内科住院患者睡眠质量分析与护理干预闭[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7(22):35,37.

篇2

【摘要】中国传统中医内科护理技术源远流长,灸法、针刺法、拔罐法、敷药法等在内科临床护理上能发挥出特殊功效,面对患者的现实需求,应该大力发展中医内科护理技术。而作为内科的一个分支的内科护理,在医院对内科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中重要作用。笔者从中医护理的治疗效果和护理特点入手,阐述了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关键词】整体辩证特需心内科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的不断变化,21世纪的护理核心理念是提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我国的中医护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在中医药学宝库中不但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还有丰富的护理精华。传统医学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倡导天人合一、形神一体,中医护理是遵循中医药理论体系,体现中医辨证施护特点的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弥补了现代中西医学及护理学的不足。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谈谈对中医内科护理的一些看法。

一、 中医护理的治疗效果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是中医护理的核心,中医传统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广泛。如灸法临床适应症达186种,其中内科常见病症有:腹泻、类风湿关节炎、面瘫、输液反应、哮喘、不寐、糖尿病并发症、痛症、放化疗不良反应、肌肉注射后不良反应、中风后遗症等。灸法是结合灸火热力和药物作用,达温经通络,活血行气与散寒祛湿作用,对内科虚证和寒证改善效果很好。拔罐可用于外感风寒导致的系列内科病证,如头痛、关节疼痛、腹痛泄泻、腰背酸痛、咳嗽气喘、胸胁苦闷等多种疾患。耳穴压豆法、中药离子透入、梅花针及气功等方法可调整人体内外环境,可改善失眠症。中医护理人员已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适应证、使用范围不断扩展、不断挖掘、整理、完善、创新。如用自制益胃散穴位外敷治疗胃脘痛;用艾条熏蒸爱婴病房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对乙肝病毒的抗原性也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二、 中医护理的护理特点

1.整体观 中医学认为,人体自身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人体的脏腑、器官、经络、皮肤等,在功能上是相互协同,互为作用的,在病理上亦是相互影响的。如心主血脉,主神志,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和肃降,肝主藏血,脾主运化,肾主藏精排泄,各自有各自的生理功能,但又相互为用,相互影响。人体与大自然也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变化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整体思想贯穿在生理、病理、辨治和护理的各个方面。如四季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和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的变化,人体随之也有相应变化。除四季外,朝暮晨昏变化对人体也有影响。

2.辨证施护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中医认为证和症有着不同的概念,“症”即症状,如咳嗽、头痛、腹痛等。“证”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的概括,如感冒表现的风寒证,风热证等,证与病的概念也不同,病包括了证“病之总者为病,而病总有数证”,如伤寒病拟有六经分证,温病以卫气营血分证,所以中医护理不仅要针对症状病名,同时还要正确辨析证的寒、热、虚、实,才能取得很好的护理效果。中医护理并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相同病机或证可采用相同护理方法,不同病机或证,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

三、 内科护理的具体手段

1. 特需内科的护理 所谓特需内科护理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部分特殊需求的病人患者在进入特需病房时进行的护理。它是内科护理的一种方式,也是特需病人的需要。这些患者很多在各事业单位担任职务、有一定经济能力、在总体上,、较强的经济支付能力,较高的文化层次。在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服务护理。目前特需病房建设尚处初创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特需病房及其护理特色的研究,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方面。具体可采取如下措施:(1)因为区域的差异性,应该使患者适应新环境, 病房应有较好的适合病人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尽快进入患者的角色,有利于管理和恢复;(2)多元化护理中的沟通:语言沟通和文化沟通。因此,对于内科护理的护士需要努力满足病人和家属随时会提出的一些特殊要求,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健康指导。 (3)特需病房的护士应该能够养成灵活应变的好习惯,特别是加强理论和技术的学习,熟练基本功,如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无痛注射、导尿、灌肠等操作应轻捷、利落。

篇3

关键词护患沟通;心内科护理;临床应用

随着现今医疗行业的逐渐完善,医院的护理工作要求的质量越来越高,我国卫生医疗行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的提升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逐渐的提升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一种人与健康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在对疾病进行诊治的过程中,让患者的心理得到充分的满足[1]。实施人性化的护患沟通,不仅是医疗改革必然的方向,同时也是社会逐渐实施人性化护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及方式。我院选择2015年4~5月间诊治的44例心内科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5年4~5月间诊治的44例心内科患者,将其均分为两组,观察组的22例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45~75岁,平均(48.2±1.4)岁。对照组所选的22例患者中,男16例,女6例;年龄40~81岁,平均(61.2±2.3)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所选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措施,具体包括输液、给药等,不对其进行额外的其它护理操作。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操作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操作,能够真正的从患者角度考虑问题,积极的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检查。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估,更好的完成治疗工作。医护人员应多到病房与患者交谈,缩短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的陌生感。掌握语言上的沟通技巧,多选择有助于患者康复的话,多说一些有助于恢复其自身身体的信息,早期排除其心理隐患,多倾听患者的心声,促进其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在进行沟通过程中,让患者能够除了应用药物治疗外还需实施基础护理,尽量缓解患者的痛苦,另外还需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真正的实施有效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进行统计学分析时采用SPSS15.0系统软件,用(x±s)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比较,观察组所选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为100.0%,对照组所选患者为81.82%;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4.8±0.6)d,对照组为(5.7±2.5)d;观察组患者中2.0%纠纷发生率,对照组为13.0%纠纷发生率;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护患纠纷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类社会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组成的,交流的最好方式便是沟通,当患者进入医院寻求帮助时明,医护人员应通过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来解决患者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构建和谐的发展医患关系。内科是相对复杂的一个科室,对本科室护理人员来说工作难度也相对较高,在对内科疾病实施护理操作中,应将人性化护理措施放在首位。在实施护理操作中,需要贯彻落实服务质量标准,在健康新概念中充分应用人性化护理服务。认真分析内科住院患者的需求,以此来提升护理制度及服务质量,最终达到患者的满意度。医护人员需要逐渐的扩展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实施人性化、专业化的护理服务,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真正的落实护理质量,最终以良好的护患关系和强硬的技术操作赢得患者的信任。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服务过程中担负和法律责任和权利的双重压力,两者沟通相互认识和了解,通过相互之间的情感互动,相互照顾和承担责任,两者共同履行执行,进而实施有效的沟通[2~5],使患者在良好的护患关系中逐渐康复出院。综上所述,心内科护理中实施护患沟通的临床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同时还降低了护患纠纷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向爱萍.人性化护患沟通在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实施应用[J].现代养生,2014,24(04):145-146.

[2]米素敏.护患沟通在神经外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0(S2):976-977.

[3]文桂芳.护患沟通在高血压护理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26(32):528-529.

[4]徐燕武.临床护理中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与效果[J].临床医学工程,2011,10(12):124-125.

篇4

【关键词】 护理诊断;内科患者;临床应用

1 前言

护理诊断是医院护士为了让某种病患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选择的护理措施,是对个人、家庭或社区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一种临床判断,护理诊断是为明确护理目标、制定护理计划、选择最佳护理措施、评价护理效果而服务的。在护理过程中,正确做出护理诊断有利于全面有效地实施护理工作,同时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同时正确的护理诊断对患者的康复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反,如果护理诊断的结果与病人的实际情况不符,将会对护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直接影响病人的治疗及康复。所以,护理诊断是制定护理计划的基础,也是整个护理程序的难点和关键点,这需要护士有足够的自主精神和责任心。

2 资料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的2010年3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进行内科治疗的患者232例,其中高血压患者136例,肝硬化患者96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患者在各种类的内科患者中各占1/2,即对照组的内科患者中高血压患者68例,肝硬化患者48例,观察组的内科患者数据同对照组。

2.2 病症观察 在作对照护理前分别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的各项指标,包括患者的精神状态、病症、临床表现等情况做详细记录,以便进行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对比。

2.3 治疗方法 护理前将各位患者的病患情况做详细的了解,并分组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对照组的116例患者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观察组的116例患者除了进行常规护理外,还进行护理诊断,并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详细情况如下所示:

护理诊断的排序工作,选出首优问题、中优问题和次优问题。

2.3.1 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的护理诊断

2.3.1.1 疼痛 对患者的头痛情况进行评估,是否伴有头晕、耳鸣等;护理措施:保持室内安静,保证充足的睡眠,头痛时卧床休息,避免情绪激动和不规律服药等。

2.3.1.2 有受伤的危险 警惕低血压反应,服药后如有晕厥、恶心等情况时立即平卧,并垫高脚部以增加脑血流量。活动缓慢,外出时需有人陪,避免剧烈运动。

2.3.1.3 知识缺乏 指导病人坚持低盐低胆固醇饮食,限制动物脂肪等的摄入,补充适量蛋白质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持充足睡眠,心情舒畅;告诉病人有关降压药的知识,谨遵医嘱进行服药;定时量血压,定期复查等。

2.3.2 肝硬化患者进行的护理诊断

2.3.2.1 体液过多 卧床休息时尽量平卧或半平卧,并抬高下肢以减轻水肿;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等;限制水和钠离子的摄入,并观察腹水和下肢水肿的情况,进行记录等等护理诊断措施。

2.3.2.2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叮嘱患者勿抓挠皮肤,预防压疮;洗澡时水温不能过高,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香皂或沐浴液等,减轻对皮肤的刺激。

2.4 治疗过程 将对照组的116例患者只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的116例患者进行常规的临床护理之外,对其额外进行了2.3所述的护理诊断并按照护理诊断的措施进行再护理。期间对患者的病情及时做好记录,并将病人的反应及病人家属的反应记录好,最后统计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有无复发及进行必要的满意度调查。

3 结果

经过临床研究发现,观察组的患者痊愈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62.93%;观察组的患者复发率为11.21%,低于对照组的19.83%;观察组的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为95.69%,高于对照组的56.03%。

从数据显示来看,高血压和肝硬化患者在进行护理诊断之后的痊愈率并未达到很理想的效果,但是相对高血压和肝硬化的病理特点,这个结果已经要好很多了。虽然护理诊断在内科护理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但是基于护理诊断是一项技术性十分强的工作,在进行临床护理诊断时,各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和责任心等与真正做好护理诊断所需要的业务水平可能会有或多或少的差距,导致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做护理诊断时出现错误论断和错误的认知,最终影响了护理的效果。

4 讨论

在医院的内科临床护理过程中,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熟练并正确的护理诊断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关键环节,由于目前我国的护理诊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护理诊断的应用是一个逐步认识、掌握和逐步完善的过程。虽然护理诊断在治疗效果上明显优于常规护理,但是要想使护理诊断真正达到为病人服务的目的,需要广大的医护工作者付出足够的耐心和责任心,及时总结、合理分析问题,做到真正解决病人的问题,充分地体现护理的价值。

在内科临床的护理诊断中,护士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在护理过程中做好规范护理,正确诊断,需要广大的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注意避免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4.1 在做护理诊断时由于经验不足导致的概念混淆。概念的混淆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护理的效果,甚至出现不良的医疗问题,这需要护理人员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多请教经验丰富的资深护理人员,避免“死搬硬套”。

4.2 加强医护合作,避免“潜在并发症”。

篇5

关键词:《内科护理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内科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各临床护理课程中专业核心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根据我院“1233”办学模式,我院内科护理教学团队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的重心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开启了“工学一体、医教结合”的高职护理教学模式。通过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的论证,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任务引领”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反馈信息改进教学手段、重组教学内容,以使我校《内科护理技术》课程更加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如下:

一、教学设计

1、教学指导理念: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与襄阳市各级医院全程共建《内科护理技术》课程。通过对内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根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及执业资格标准,重新组合、确定教学内容,将《内科护理技术》整合为9大单元、44个典型任务,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及“医教一体”教学组织模式,通过案例教学、床边教学、情景教学等学校医院一体、理论与实训教学一体的教学方法,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行业标准接轨的考核标准,完成本课程的目标。

2、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式。(1)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教学方法。对于教学内容比较难的课程,首先是教师进行讲解,然后使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模式,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互动的结果进行有重点的讲解,若是存在有分歧的部分,则教师适当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可作为一个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问题,让同学在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对于学生理解较容易的部分,则教师可以选择病例教学法或小组讨论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或组成小组,以组为单位探究、研究问题,通过互相帮助学会与人协作。

(2)根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我校的大专护理学生有二个层次:通过高考统招生、中职护理升入大专护理学生。高考统招护生学生生源是高中生,所以她们对临床的知识了解很少,表达能力不是很强,但是学生热于思考,对于理论的知识掌握扎实,所以对于护理英语班和护理普通班的学生在教学上更注意其协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参与,提高小组讨论教学法的使用比例。对于中升专学生,因为其有过临床经验,所以注重其研究、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多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和病例教学法。

(3)科学的教学评价法:在教学评价中我们重视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对于教师的教学评价我们从学生(在校学生,实习学生和就业学生三个层次)、实习医院和就业医院、同行评价、专家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常用的评价方式是调查问卷方式。(4)与{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结合:我们内科护理技术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紧密结合{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坚持以够用为度,注重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为教学原则。

二、教学手段

1、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学手段上我们根据内科护理技术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特点,紧跟时代并注意结合实践,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注重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关系,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目的;形成多媒体教学技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手段。

2、现代化教育手段应用的效果:建设《内科护理技术》网络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开发建设网络资源共享课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教育手段改革后,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并在一定程度上精简了课时,对医学知识有了具体和感性的认识,不再觉得课堂乏味,能够掌握教学内容,临床实习时对于临床病例不觉得陌生,不至于无从下手,也提高学生临床实习的效果。

三、教改措施

1、教学方法的改革: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课堂讲授结合病例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等小组讨论等方法。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主动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理论内容以详讲和简介相配合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也可在示教室边示教边讲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抓住重难点。同时通过介绍临床有关最新动态,开阔学生眼界实践课的教学方法: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在实训室以模拟人为对象进行实训,然后根据实习内容由老师或(和)学生进行病例设计,最后学生进行角色模拟,情景训练。

改革效果评价:学生上课的出勤率提高,对课程的内容感兴趣,并积极提出问题,学生反馈意见认为内科课的生动,具体、形象,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应到实践中去,为以后实习和工作树立自信。医院反馈调查: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中,能够充分应用整体护理程序,正确使用护理措施。理论知识扎实,并能准确应用到实践中。

2、考试方式的改革:根据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考试方式由以往的单纯理论考试改为理论与实践结合,并提高了实践课所占的比例。注重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总之,内科护理教学团队在“1233”办学模式理念的影响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程教学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教育手段,培养出更多高质量、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型”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蔡泽寰.再谈“1233”办学模式[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1):3~5.

篇6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7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要求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出发点,确定护生学习的主题,同时强调护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临床内科护理教学方法创新已有多种模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概念图教学、教与学角色互换、临床病例导入法等。这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虽方法各异,但都是一种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护生主动性为核心的主动教学法。本文通过临床护理教学中的一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构建的教案实例,提出这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临床护理教学创新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创新型临床护理人才的要求。

1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需要建构主义理论指导

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强调主体作用, 激励创新精神。护理教学要开展创新教育, 就必须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护生的主体作用, 让其成为护理知识与技术的探究者[1],还应以护生为主体创设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流程、考虑教学环节、构建评价体系,给护生思考、评判及发现护理问题的机会,不断激励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勇于尝试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2]。近些年来,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尤其重视建构主义理论,按照培养创新型临床护理人才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逐渐将“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也称为结构主义,吸收了杜威的经验学习论、维果茨基的发展学习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以及图式论等。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强调学习中要主动发现问题,主动收集、分析、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进行意义建构。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法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已引起了我国护理临床教学的高度重视[3]。

2提高临床护理学教学质量要求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是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接受。内科护理学是护生在经过几年的基础医学理论学习后开设的临床课程,所涉及的科目及内容繁多,是护生由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桥梁。在我国传统临床护理教学模式长期采用“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等待接受,形成了接受教学模式,即使在实战性较强的实习阶段,也重视不够,形成教师“带”,护生被动“看”的带教。教学缺少开发性、综合性,压制了护生本身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其结果,造成护生在学习时死记硬背,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严重脱节。如何引导、启发和指导护生将既往学到的基础知识联系到对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诊疗要点和护理原则的主动理解,这在内科护理教学中非常重要。正确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引导,不仅能使内科护理学教学中对基础知识温故知新,同时可结合对各种疾病特征的了解,归纳疾病的护理要点,从而使复杂的课程变得易于理解,容易掌握,而且能激发护生的积极性,启发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融会贯通,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助、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中的“四大要素”。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模式上,围绕“四大要素”作出设计,并在护理教学中运用,以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分析教学目标,确定护生学习的主题,同时强调护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为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须设计适合护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在此基础上,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情景,及时呈现需解决的问题,护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情景启发思维,通过讨论、协作,对问题的解决,最后达到“意义的建构”。建构主义具有知识的建构性、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开放性特征,因此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临床内科护理教学方法创新已有多种模式,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概念图教学法、教与学角色互换法、临床病例导入法等。这些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虽方法各异,但都是一种增强教学感染力、提高护生主动性为核心的主动教学法,通过引起注意、感到关心、增强信心、获得满足等教学策略,达到使护生主动学习的目的[4]。

3内科护理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举例

3.1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教师指导下,以护生为主体,应用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方法[5]。例如,在肝硬化的护理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出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关键点:肝硬化使肝脏的变小、变硬,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肝脏会变小、变硬?正常肝细胞减少、假小叶形成,形态上表现为肝脏变小;纤维组织增生表现为肝脏变硬。肝脏会变小、变硬可引伸出哪些该病的临床特点,护理上应注意哪些重点?肝脏变小为肝细胞减少,贮备功能降低,因而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凝血酶减少,临床可发生腹水(白蛋白降低)、出血(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肝昏迷(解毒功能障碍)等。针对上述情况,护理上要重点关注腹水,注意记录24 h尿量、腹围等;注意观察皮肤、结膜有无出血点;病人出现语言或行为异常,要注意是否发生了肝性脑病等。从“肝脏变硬”引导护生复习及联想提出问题:纤维组织增生替代正常的肝细胞,临床上会出现什么表现?纤维组织大量增生,由于可压迫其内穿行的胆管及血管,因此可造成胆管闭塞(表现为黄疸)、血管闭塞(门脉高压症)。患者若出现黄疸、门脉高压症,护理上要注意哪些问题?黄疸要注意观察皮肤、巩膜的变化。由于门脉高压可引起食管静脉曲张,要嘱病人注意进食的安全,以流质或半流质为主,避免食管静脉破裂出血。一旦发现呕血、便血,要严格按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护理常规进行救治。此种教学方法强调把学习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通过小组合作,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最终获得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基本护理知识。

3.2概念图教学是一种能够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组成。节点即概念, 可以用

关键词 表达。教学时可根据中心概念,选择

关键词 将其圈起来, 然后通过连线或箭头将其与其他相关理论和概念连接起来形成联想[6]。例如在消化性溃疡的教学中,溃疡的形成虽然与胃酸有关,但关键是致病因素与黏膜保护的失平衡。因此可以将“致病因素”与“黏膜屏障”圈起来作为概念的节点,划出致病因素:(1)幽门螺杆菌感染。(2)非甾类抗炎药。(3)过多的胃酸分泌,如胃泌素瘤。(4)其他,如吸烟、应激、胆汁反流等。黏膜屏障的因素:(1)胃表层的黏液。(2)胃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3)胃上皮的修复。(4)黏膜内丰富的血液循环等。“胃酸”圈起来,可划出胃酸是哪里产生的,胃酸分泌有什么特点:(1)胃分为胃底、胃体、幽门和贲门四部分。(2)胃体和胃底是泌酸区。(3)胃酸是胃黏膜内壁细胞分泌。(4)胃酸分泌可分为基础酸排量、夜间酸排量和最大酸排量,后者在进餐后分泌量最大。(5)进餐后的大量食物如猪肉、牛肉会消化得无影无踪主要是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通过上述的基础知识引伸到临床对疾病理解的开放式思维讨论方式,将护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式学习,有利于提高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与护生一起应用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对消化性溃疡进行总结归纳,其护理要点包括指导患者避免致病因素,因胃酸在餐后分泌量最大,故指导患者抑酸药要餐前半小时服用效果更好等。

3.3互动教学是教师与护生之间、护生与护生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互相活动、互相讨论、互相观摩、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7]。该法尤其适合技能操作要求较高的护理课程。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主张情境教学,教师围绕教学目标,为护生的学习创设一个与现实环境相似的背景,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护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此时教师再直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护生觉得更具有挑战性。例如,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临床急诊,应分秒必争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抢救,需要护生配合医师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流程。为更好掌握救治护理特点,可采用情景模拟护理教学[8],在示教室模拟病房,护生分别扮演患者、病区护士,老师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并充分互动:要求制定患者的抢救流程、快速准确找到急救物品、如何记录护理单、如何应对抢救过程中患者病情变化等。例如:(1)大出血病人出现呕吐需采取什么。(2)如何保持呼吸道通畅。(3)如何迅速建立静脉通道。(4)如何配合医师迅速实施输血、输液等。在教学中让护生对操作参与提问和点评,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讨论、会话、讲评达成共识,实现新知识的建构。互动教学法常用的方式有答问式、问答式、讨论式等。要鼓励护生积极提问,将护生的提问水平作为护生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评定依据,以调动护生提问的积极性。也可采用教与学角色互换法,让护生走上讲台,体验教师的角色,从而引发护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兴趣[9]。教学中也可引入临床病例进行讨论,提高教学的真实性和实战性,提高学习兴趣[10]。

上述实例中,由于在临床内科护理教学中采用了建构主义理论,提供了护生主动性思考、讨论和分析病例的开放式学习平台,引导了护生主动将既往掌握的医学基础知识生动地应用到临床病例分析,提高了护生学习、复习基础知识的热情。这种以建构主义理论指导的临床护理教学创新模式,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符合培养创新型临床护理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韩金凤,王玚,李书梅,等. 我国护理教学评价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13,27(6A):1547-1548.

[2]徐翠荣,李国宏,鲁玲.创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 提高本科护生实习质量[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2):75-76.

[3]饶艳.建构主义理论在《护理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B):1-4.

[4]贾秀英,徐锟,柳忠燕,等.护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能力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16):41-42.

[5]聂维娟,谢晓芬.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7A):1807-1808.

[6]吴晨曦,高静.概念图在护理教学中的研究现状及进展[J].全科护理,2011,9(17):1572-1575.

[7]李琦.互动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77-78.

[8]滕玲红,俞益君,胡剑华,等.情景模拟护理教学在急诊科配合抢救培训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0):57-58.

[9]郝玉梅,刘如月.教与学角色互换教学法在护理教学中的实施[J].护理学杂志,2007,22(7):12-13.

[10]丛小玲,杨艺,许苏飞,等.临床病例导入法在围手术期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9,9(9):41-42.

篇7

【关键词】 心内科;失眠;护理干预

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环境的改变、疾病本身及担忧焦虑等原因很容易导致失眠,有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64%[1]。由于心血管疾病易反复发作,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冠状动脉收缩,易致心肌缺血、缺氧。患者往往因胸闷、憋气而惊醒,导致睡眠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病情恢复[2]。因此我们对167例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实施了护理干预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目的在于探讨护理干预对提高心内科失眠患者睡眠质量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0年8月至2011年4月间入住我院心内科的失眠患者16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7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79例和对照组88例,两组患者按年龄、性别、病情、失眠程度等进行均衡性检验(P>0.05),提示两组患者临床基线情况较为一致,具有可比性(表1)。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由2名经过培训的护士实施护理干预,内容包括:①患者入院后进行睡眠宣教,培养患者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制定较规律的作息时间表,鼓励患者睡前在疾病允许的情况下,略做活动,并向他们指出空腹及烟、酒、茶、咖啡、刺激性的食物、过饱不利于睡眠;②改善睡眠环境,保持病区整洁、舒适、安静,减少噪声;③刺激控制训练法,患者有睡意时才能上床,若上床不能入睡则应起床,无论夜间睡眠时间长短,清晨准时起床。干预日间的睡眠,尽量使患者日间保持觉醒状态;④心理疏导,多与患者交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找到引起患者担忧、焦虑的因素,以消除病因。

1.2.2 对照组 进行一般健康指导及常规护理。

1.3 睡眠质量评价

1.3.1 PSQI睡眠质量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1周后各自的PSQI得分情况。

1.3.2 睡眠的客观评价 夜班护士对受试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观察,记录睡眠参数,包括入睡潜伏期,觉醒次数和累计睡眠时间。

1.4 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双侧P<0.05认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11.6统计软件包完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的PSQI评价结果 干预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平均基线PSQI评分分别为14.3和15.1差别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一周后,对两组患者睡眠质量进行重新PSQI评分结果分别为6.3和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干预组一周后患者PSQI评分明显下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对照组一周后患者PSQI评分无明显下降(>0.05)(表2)。

2.2 睡眠的客观评价结果 经过一周护理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时间增多,觉醒次数减少,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0.05)(表3)。

3 讨论

良好的睡眠对健康人具有解除疲劳和恢复体力的作用,对心血管病患者除上述作用外,还能有效的防止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猝死等事件的发生。但很多心内科住院患者都存在睡眠质量下降的问题。据报道[3],56%的患者在住院的第1天失眠,心内科住院患者由于疾病、环境、心理等原因引起失眠率可能会更高,严重影响了住院患者的身心健康,应引起护理人员的重视。当前国外对失眠的护理研究较多,国内报道则较少,随着整体护理概念的不断深入开展,护理人员知识结构不断丰富,患者睡眠质量会越来越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前瞻性的对167例心内科住院失眠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措施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4]。因此心内科护士应对住院失眠患者进行睡眠质量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患者睡眠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实施整体护理,提供住院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胡敏,刁惠民,赵威丽,等.心内科住院患者失眠因素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50-51

[2]Smyth C.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J].Med Surg Nuring,2003,12(4):261-262.

篇8

[关键词] 心血管;舒适度;护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 R47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4(c)-0108-02

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的数目比较多、管理比较系统的特点,为了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优化治疗效果,笔者对本科室2010年9月~2011年9月入住的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舒适护理干预,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1年9月入住心血管内科不少于2 d的患者290例,其中,男144例,女146例。30岁以下45例,30~50岁136例,51~70岁97例,70岁以上12例。文化程度:55例为文盲,67例为小学,114例初中,41例高中或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职业:165例为农业劳动者,28例农民工,27例个体经商,70例其他。随机将290例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4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观察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实施心理舒适度护理、个性化护理等。

1.2.1 一般护理(1)实行首接负责制。(2)空气舒适。既要让患者入住放心,又要让患者感觉空气舒适,标准是患者视觉、嗅觉舒适,充分流通空气。

1.2.2 心理护理[1](1)实行首接负责制,有了良好的开端就会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过程。(2)开展护患沟通制,上岗前进行培训,护士运用沟通技巧,与患者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同时进行非语言沟通。(3)加强疾病宣教,做到每种疾病都发放有效的疾病知识宣教单,可明显缓解患者因对疾病性质不了解而造成的恐惧心理。

1.2.3 个性化护理如有的患者喜欢安静,尽量不要去打扰,工作尽量安排有序,有的喜欢热闹,可以随时与患者交谈。同时注意患者的睡眠习惯和生活习惯,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工勤人员和各级医护人员,早上查房前避免一切卫生人员的进出、打扫等工作,各种治疗可以在一个时段执行[2]。

1.2.4 出院护理出院前与患者沟通,征求患者意见,宣传出院指导,有机会则要安排回访。

1.3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舒适度自我评定量表,采取面对面方式对样本人群进行访谈式调查,按照患者自己的想法如实打钩,不会填写的由其家属代替,当天收回,共发放290份,收回290份,回收率为100.0%。舒适度满意情况内容包括:心理舒适度、环境舒适度、身体舒适度、对棉被、床单有无不适等方面内容。

1.4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心理、身体、环境舒适满意度,对棉被、床单有无不适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身体舒适满意度占47.6%,对照组为28.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详见表1。

3 讨论

舒适度是一种自我感觉,是身体健康满意,没有疼痛、没有焦虑的轻松自在的感觉,舒适表现为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精力充沛,感到安全和完全放松,一切生理需要都能得到满足[3]。人一旦生病,其舒适程度逐步下降,对周围环境会不适应,身心会出现某些病理现象。护理人员的工作需要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体现护理价值,这也是护理的最高境界,使患者恢复健康,达到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灵魂舒适[4-6]。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入院要求最高的舒适度,传统的一般护理往往达不到患者的要求,舒适度护理是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对较高舒适度要求而进行的护理干预,在环境、心理、身体等方面给予患者护理干预。

本研究中经过舒适度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舒适满意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理、身体、环境舒适满意度,对棉被、床单有无不适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观察组身体舒适满意度占47.6%,对照组为28.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由此可见,舒适度护理干预可提高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舒适满意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孟如芬. 传染病病人舒适度调查与护理对策[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18-19.

[2]廖红辉. 拓展舒适护理研究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 黑龙江护理杂志,1999,6(5) : 40-41.

[3]李爱兰. 心内科住院患者护理需求调查分析与对策[J]. 齐鲁护理杂志,2009,15(7):42-43.

[4]胡丽青. 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对策[J].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74-75.

[5]刘海英.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干预[J]. 亚太传统医药,2009,7(4):72-73.

篇9

山西省灵石县人民医院,山西灵石031300

【摘要】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神经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舒适护理。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与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舒适护理模式可显著提升神经内科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舒适护理;神经内科;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1-0130-01

舒适护理在医疗卫生领域有着一个颇为严格的定义,具体是指相关护理人员采用一定的特殊护理措施对患者施护,进而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也力求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得尽可能最大化的身心舒适感受[1]。神经内科的老年患者占据了相当的比例,且病情也往往比较严重和复杂,若不基于其妥善的护理,此类患者身心很容易受到较大创伤。为最大程度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并为患者疾病的治疗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于近年内对本科收治的42例患者从心理、生理、精神以及环境等几方面加强舒适护理,取得了颇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84例患者作为本研究对象,按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4 2±8 9)岁;其中脑梗死15例,脑出血11例,颅脑损伤8例,脑血管疾病5例,癫痫3例;对照组,男27例,女15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4 4±9 3)岁;其中脑梗死18例,脑出血9例,颅脑损伤9例,脑血管疾病3例,癫痫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如密切关注患者意识与生命体征、遵医嘱给药以及健康教育等。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从心理、生理、精神以及环境等几方面加强舒适护理[2]。

1 2 1心理护理多数神经内科患者的住院时间都比较长,加上病情较重,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方面对象比较欠缺,这可能导致其产生孤独、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心理与情绪。针对此种情况,在护理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与患者的主动交流,不仅从语言上给予其更多倾诉的机会,必要时也给予一定的肢体安慰,同时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使其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被关注与关怀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1 2 2生理护理神经内科患者合并偏瘫等肢体运动障碍的情况是比较普遍的,故其在日常的洗漱、排泄以及下床活动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便,个人清洁是个较大的问题,护理时均给予全程化的协助,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的个人清洁卫生良好,有利于始终保持心情舒畅;另外由于此类患者卧床的时间较长,为帮助其保持肢体的舒适度并防止褥疮发生,至少每2h应为其更换一次卧床,尽量保证其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同时通过定期擦拭皮肤以帮助其保持皮肤的干燥清爽;饮食方面引导患者多食用易于消化且有利于机体恢复的食物,同时多食用果蔬以防止便秘。

1 2 3精神慰藉由于老年患者在长期的生活中几乎会受到多种文化、思想、习俗等影响,故在护理过程中不仅仅是给予其病情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尽量通过多渠道地了解其宗教信仰与个人信念等情况,进而据此制定出某些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在日常语言交流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某些精神元素,使患者在病痛中也能感受到慰藉。

1 2 4环境护理神经内科的患者其神志与情绪都不太稳定,尤其是某些刚接受过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对周围的环境或将变得更为敏感。在护理中应始终保持病房清洁与空气清新,同时还应尽量在病房物品的摆设布局上尽可能体现清净优雅的气氛,将病房的光线调节到患者自觉舒适的程度;保持病房及周边环境的安静以缓解患者进入病房时的紧张情绪。此外,在环境护理的概念中,社会环境同样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此方面,我们绝对做到对所有患者的一视同仁,帮助在患者与患者之间建立更融洽的关系,另引导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情感与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

1 3评价方法对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100分制进行评分,共分为满意(满意度评分≥90)、基本满意(90>满意度评分≥70)、不满意(满意度评分<70)三个等级,以前两者作为计算护理满意度依据。另将患者最终治疗效果同时作为评价护理效果的一个参考依据,通过统计所有患者“显效、有效、无效”情况,进而在组间进行比较。

1 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 0系统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 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5 2%与92 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 8%与69 0%,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详见表1、2。

3讨论

从护理原始定义来看,即为一种人性化舒适度的行为干预,而舒适护理则更是对拓宽护理领域服务的一种深化的诠释,它适用于任何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任何时期,不仅可很好顺应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而且也将更为有力地促进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为当前护理工作模式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与终极目标[3]。本研究结果显示,笔者针对神经内科患者在心理、生理、精神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继而给予其有针对性的舒适护理措施,较大程度地缓解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情绪紧张和焦虑的程度,使患者感受到不一样的人文关怀,护患关系空前良好,最终获得了患者或其家属的极高评价,其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与临床有效率均显著高于未开展舒适护理的对照组。提示舒适护理模式可显著提升神经内科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敏,马青华.舒适护理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2,10(12):3242-3243.

[2] 杨青敏,杜苗.住院病人舒适护理需求分析[J].中同护理管理,2006,6(3):22.

篇10

湖北省石首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湖北石首 434400

[摘要]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长,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的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与探讨。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监护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良性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认为当前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建设管理缺乏战略重视、监护的硬件条件等基础设施落后、监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此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促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发展与完善。

[

关键词 ]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护理;心理因素;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b)-0028-02

[作者简介] 胡祥国 (1978-),男,汉族,湖北石首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ICU急救急救方向。

1 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呈逐渐上升趋势。急症及危重心血管疾病如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往往会导致患者死亡[1]。因此,心血管内科建立重症监护室有其重要的临床意义。众所周知,心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动力。心脏外形近似前后略扁的倒立的圆锥形,心底朝向右后上方,心尖指向左前下方。心底大部由左心房构成,小部由右心房构成;四个肺静脉连于左心房;上、下腔静脉分别开口于右心房的上、下部。心尖由左心室构成,在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 1~2 cm处。心脏外形可分前面、后面和侧面,左、右缘和下缘[2]。心血管对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心血管疾病也被称之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痛、水胸、少尿与无尿、发绀、呼吸困难、心悸、眩晕、晕厥、心绞痛、心律失常、房颤、肺心病、肺栓塞、心肌病、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冠心病等等都属于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3]。

判断重症监护的水平,存在三个必备条件:监护治疗的现代化程度、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科学的管理。科学合理良性有序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监护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医院良性发展、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权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促进和谐医患关系的发展。

2当前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战略重视程度不高。Mintzber在1998年提出了战略的“5P”模型,即“计划”(Plan)、“模式”(Pattern)、“定位”(Position)、“观念”(Perspective)、“计谋”(Ploy)[4]。当前的一些医院还存在着对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建设管理缺乏战略重视,具体表现在重部署轻落实、重形式轻内容、重局部轻全局、重眼前轻长远。由于日常工作较为繁杂,在工作中往往以完成工作任务为标准,对工作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探讨、进一步创新有欠缺,缺乏常态和长效的管控和考虑。一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者自身存在的作风不够扎实、工作不够深入等问题,认为每一项工作都有专门的主管人员去做,不必每项工作都亲力亲为,缺乏深入科学系统的实践考察研究。从形式上重安排,轻要求。在工作安排上,强调每项工作都要有新的提高、提升、新的发展[5]。但在具体的工作落实上,没有用一流的标准去要求、去衡量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的全局工作。真正靠近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进行具体的监护、抓工作落实较少,工作中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②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硬件条件等基础设施落后。重症监护不同于普通监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紧急性、重要性、复杂性和难度性。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对于监护设备等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要求较高。常用的监测设备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仪、呼吸功能监测装置、血气分析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心电图机等[6]。治疗设备包括输液泵、呼吸机、心脏除颤仪、临时心脏起搏器、麻醉机等。床位8~12张,25㎡/张,床距≥1.5 m,温度:20~22℃,湿度:50%~60%。空气层流装置达到净化空气和消毒的目的。中心监护站设置在所有病床的中央地区,便于直接观察所有病人。人员编制应该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比例,如医生:床位=(1.5~2):1;护理人员:床位=(3~4):1;在班护士:床位=(2~3):1[7]。当前很多医院尤其是在一些中小医院相关的基础设施及配套保障体系还存在较大的提高空间。

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具有紧急性、重要性、技术性、前端性、复杂性等方面的特点,对监护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如心脏大体解剖及组织结构,常见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症状及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脂血症等各种心脏病的诊断、治疗。心血管疾病种类较多,需要监护人员能够掌握相应的知识并有临床反应观察判断能力和基本的用药解决问题能力。又如心血管重症患者往往心理都比较复杂,其特点表现为:怀疑和侥幸,焦虑和恐惧、退化和依赖、悲观和绝望。这就要求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员能够积极主动与患者交流并进行心理调适[8]。此外,开展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除了要用科学的理论来进行指导之外,也要注重联系个人及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实际需要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有效性。同时在实践的时候用正确的认识来指导和规范监护工作者行为,养成良好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习惯,通过内化为外化创造条件,最后在实践中还要注意理解掌握和巩固相关理论,通过外化来体现和检验内化的成果。

3完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的发展对策

①要从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是否科学合理良性有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估。包括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公平性(Equity),回应性(Responsibility)。具体来说,有效性(Effectiveness),即效能,实现目标的程度。衡量指标是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产出(收益)、绩效充分性。效率(Efficiency)是为结果付出的代价,衡量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资源的投入和使用是否达到了最佳状态。衡量指标包括净收益量或者收益与成本之比等等。公平性(Equity)是一项指标的成本和收益在整个指标群中分配的平均程度,衡量指标是帕累托准则。回应(Responsibility)是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运行结果是否符合目标对象的需要[9]。为此可以构建岗位负责制、出入室制、转送病人制度、查房制度、交接班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探视制度、记录制度等。并进行相应的规划和执行落实[10]。

②要加强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基础设施及配套保障体系建设。为了在全面范围内加强临床护理工作,改善护理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卫生部于2010年1月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但是护理工作建立的前提是良好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基础设施及配套保障体系建设。加强相关经费投入,对于一些公立医院,财政应该建立相应的专项经费支持与投入。在设备的使用与监督上,要以良好的监督反馈制度促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层层紧扣,形成及时、畅通的渠道[11]。如可以定期进行的监督评估,形成“策划、协调、实施、汇报、调整、总结”的一体化工作思路,并且确保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记录规范、完整,有据可查。

③大力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从本质上来看,我们要将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各个方面当做一个整体或“系统”。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具有技术性、前端性、复杂性等方面的特点,需要相应的人才支撑,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促进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科学合理良性发展而言,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所提供的不应当仅仅是一种技术支持,更应该是一种技术与护理理念的结合,这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良好运用需要技术技能与护理理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意识,渗透到的日常护理行为之中。另一方面,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加强综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应用和发展的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12]。既可以对现有人员应进行经常性的专业技术培训,要求熟练掌握所从事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工作及操作技能,定期开展相应的技术交流、能力比对检验工作;二是要将一批年轻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人员送到有关院所对口专业学习,培养一批拔尖人才、技术骨干;此外,还要从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的视角出发,引进一批急需的紧缺的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的专业人才。

[

参考文献]

[1]陈花棉.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3):1203-1204.

[2]葛均波,王蔚.心血管重症的救治[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8):792-795.

[3]赵忠秀.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防范和评估探究[J].北方药学,2013(6):109-110.

[4]Anne B. Boisen, Michael Dalager-Pedersen,Rikke Mortensen, et al. Thomsen.Relationship between death and infections among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internal medicine departments: A prevalence and validation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Infection Control,2014:06-510.

[5]任惠廷,刘瑞芳.关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探究[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362.

[6]苗文梅,郑文善.心血管内科急重症护理中的风险评估和防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29):208.

[7]李雄文.急诊收住内科ICU502例重症患者追踪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8):545.

[8]容峰,曾贱高.心血管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07,14(2):505-507.

[9]R.Gómez-Huelgas, F. Pérez-Jiménez, M. Serrano-Ríos,et al. Group,Clinical decision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nd other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statement of the Spanish Society of Internal Medicine[J].Revista Clínica Espaola (English Edition),2014:209-215.

[10]苏虹,牛丽华.心血管疾病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5):97-98.

[11]郑川燕,郑淑梅,杨茜,等.心内科护士坚韧性人格与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