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

篇1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75-0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也有几十年的历史,纵观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仍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方面必须适应时展,必须快速改变。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缓慢,甚至可以说步履艰辛,本文拟对此进行探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1.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大力推行实践教学,但仍表现出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为理论知识,理论课程教授学时又过于集中,与实践教学时间有较长差距,故学生无法很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人才培养方案组建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按照知识之间前后衔接顺序组织课程教学内容,未考虑所教授知识与学生未来具体工作、具体岗位之间的关系,甚至造成学非所用,所用未学的现象。

3.学习效果的检验未做改变。高等教育仍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同时以教师的书面评价来评价学生学习状况及学习结果。

4.教师教改素质与能力欠缺。不同的教学方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师匹配。高等职业教育以往的教学方法根深蒂固,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要求相对较低,而教改要求教学方法上的切实改变,突出了其开放性、实践性、互动性等特点,与传统教学比较教学的环节更多,组织教学更为复杂,同时要达到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这必然是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不仅要考虑到当今企业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要求,同时要考虑社会和企业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不仅要考虑学生今后就业的行业、工作及岗位的要求,同时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是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可持续学生成长的发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时,可以按照"岗位(群)-工作过程-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课程、支撑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素质要求和学生自身就业发展潜力及社会发展趋势来开发课程,用以构建课程体系。

2.高等职业教学模式改革推进

打破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采取以行动或任务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采取的是实践与理论一体化的单元式教学方法,其中教学的关键是实践部分,理论知识穿插其中,理论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践中要应用的知识。在教学中,学生是整个项目教学的主体,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参与与帮助解惑,这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水平。推进以项目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创造项目教学模式改革的环境条件,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实现学生为主体、项目为核心、工作现场为中心的转变,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条件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想法再好,最终也要落实到实际中,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实训条件。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教学资源短缺是制约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拦路虎,校企结合机制的建立虽然能解决部分高等职业教育问题,但很多时候从长远角度考虑校企结合有很多制约因素。应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加快虚拟、模拟及仿真现代技术手段为主要特征的实训条件建设,开发虚拟工厂(公司)、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工作、解决实训难题,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提供有效途径。

三、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1.转变高等职业教育思想。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经历了几十年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不断摸索的过程,直至今日,社会到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是如何定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培养怎样的人才,这些都值得深思,深思下来就是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应具有的思想。不能再继续这传统陈旧的思想不放,要有新的现代的思想将传统的思想取缔,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真正的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

2.加强高等职业教育教改研究。今日的社会不同以往,不再是消息闭塞闭门造车的时代,对于教学改革,每个地域每个国家都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都有可以借鉴的渠道,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特殊的目标定位,才能据此高屋建瓴的研究和探索具有高等职业特色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实现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3.高等职业教育教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独特的,也是能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教师既是教学的设计者和策划者,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素质与能力的高低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要努力的提高教师素质与能力。要尊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要比其他任何职业更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心存大爱。

4.强化高等职业素质教育。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更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胜任未来岗位工作的方法及能力。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意志品行,同时关注学生心理素质以达到当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向华.论高校教学改革中应处理的几对关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11)

[2]于迎霞.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

篇2

>> MES课程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教学设计理论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思考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MOOC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初探虚拟现实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化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教育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分析 移动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发展性课堂教学手段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实践 项目化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文化基础中的应用 虚拟仿真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LTE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研究 实训中心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论自主考试系统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数学建模在高等职业教育数学中的应用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中化工仿真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浅谈体育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意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4-20.

[4]黄鹏.Blog(博客)应用于教学的思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5]经晓明.教育博客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

[6]刘颖钰.博客在高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B/OL].http://.cn/Article/CJFDTOTAL-HBHS201312076.htm,2011-06-01.

[7]裴彩燕,赵巍,张帅,等.解析“博客”在高等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应用[J].硅谷,2010(2).

篇3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1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内涵,2006年职教16号文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件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的一种教育类型,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课程,高职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最好产品就是课程,作为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课程这一产品必须具备“职业导向性、技能主导性、内容适用性这三个特征”。即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教育对象的就业需求,主要技能的获得和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其延展性要能满足教育对象以后工作中对知识的综合性和实用性需求。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针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方面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针对某一社会职业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培养能直接成为生产第一线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高技能型或管理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在社会经济对高等专门人才需求类型和层次上找准位置,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系统中构建一个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问题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难点和重点,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目前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完全形成和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陈旧。有些学校的课程设计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形成了学科型的课程体系,具有本科压缩性的课程体系的特点,不能支撑就业技能的发展需要;有些学校狭义理解职业教育的涵义和定位,过分强调职业发展的要求,形成了培训型课程体系,造成学生择业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知识结构基础薄弱,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按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要求,以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重组课程体系,大力开发实用课程,构建校本、地方、国家三级课程体系,抓好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在课程建设中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新成果,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实践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起着关键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因经费不足等方面原因,实验实习场所的建设滞后,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践教学的模式也有待改革,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参与学生培养过程太少,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脱节,实用性不强。要探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尽可能增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技术应用能力的工艺型、设计型的综合实验项目,从实验设计、材料选用、操作和测试到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均有学生独立完成。有条件的院校要按专业分类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联合建设或签订协议,使用企业现有设备,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实习、实训教学任务。

五、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产学研发展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双重任务,他们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又是科技研究的主力军。系部既是学校的教学组织,又是学校科研的分支机构。积极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是提高教师科技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良好的科研条件是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创新能力的基础是科研水平,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应受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科研能力的培训,学校必须具有深厚的科研氛围和一定的科研活动。高等职业院校的科技研究,主要是结合资源和技术的特点,开展技术攻关与产品开发研究,及时解决经济建设和生产中存在的大量技术难题。开发那些科技含量高、相关性强的新产品,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学校自身发展中,高等职业院校比普通高校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必须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道路,学校的发展还需要企业参与办学,学校能否与企业联合办学,实现共同发展,关键在学校的科研水平,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难以进行高层次的合作,就没有学校的社会地位。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整个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相应职业岗位的从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端,实施设计决策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正是高职院校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由于知识经济对全民素质的要求提高,所以,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相当繁重。

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未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是在一线生产中,既要从事现有产品的生产,又要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还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引进技术的消化与吸收。只具有动手能力,没有科技研究水平,是适应不了未来工作岗位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周建松.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6,3.7.

篇4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衔接

1几种国外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衔接模式

1.1法国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课程衔接模式

法国由专门的职教机构对中职毕业生进行补习,使之能够达到升入高职的学历标准,并用课程分类法来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真正有机的相互衔接。具体作法是:把中职按照行业、职业分成十七类,每类都有统一的课程标准,高职的各个专业分别与其中的某一类相对应,而高职的课程则以该类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进行设计,从而实现中职与高职在教学课程上的衔接。

1.2英国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课程衔接模式

英国所有学校的入学资格都是学生所获得的职业资格和普通教育证书。有一点值得注意: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确定了职业教育职业资格与普教文凭等值作用的制度。因此,英国中职与高职教育之间教学课程的衔接,是以职业能力为基点,核心技能课程为内容进行的衔接。具体作法是:把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统一制订成数以千计的教学单元,并按程度不同分成5个层次,中职的教学单元占层次1~3,高职的教学单元占层次3~5。其中层次1的教学单元与初中课程衔接,相邻层次的教学单元之间也可以衔接。由于教学单元之间逻辑顺序清晰、相互衔接紧凑、不重复、不断档,因而具有很强的教学适应性。

1.3澳大利亚的中职与高职教学课程衔接模式

澳大利亚以“培训包”为基本内容,以全国统一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为衔接纽带,将中职与高职教学课程有效衔接起来。

“培训包”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国家认证部分;另一部分是辅助材料。“培训包”以统一的评价标准,从职业能力的认定到相应资格证书的颁发,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规范到了职业教育具体实施的每个步骤。

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中,中等职业教育内容包括职业教育的前四个证书,而之上则属于高等职业教育范畴。除了通过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衔接外,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的机构也承担了部分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容。

2我国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衔接现状

经过多年探索,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年,国家提出终身教育理念,提倡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现代职教体系。为此,众多职业院校都在努力探寻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之路。但由于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起步较晚,在教学课程衔接方面还存在缺陷。直到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衔接一直没有广泛的开发推广,其主要原因在于:

2.1社会误解导致课程衔接进程缓慢。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类别,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解为是一个低于普通教育的教育层次,这种理解造成了社会大众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偏颇。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行的教育类型,缺乏与普教文凭等值的认同,只有考不上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学生才会进入中职或高职接受职业教育。多年来,职业教育一直背负着“二流教育”、“断头教育”的不良声誉,导致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衔接方面一直没有得到大范围开发。

2.2生源广泛造成课程衔接实施困难。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不仅有中职毕业生,还有普通高中毕业生,这两种生源存在较大的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差异,要开展实质性的课程衔接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容易造成重复教学。

2.3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为政使课程衔接成为空谈。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隶属于两个不同的教育层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要求等方面,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存在培养目标相似,专业教学要求相近,专业技能达标相同的重复教学现象。

3从国外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衔接的经验中得到的启发及建议。总结发达国家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课程衔接模式的经验,与我国衔接现状相比较,我们应在以下方面得到启示并加以改进:

3.1国家确认职教与普教文凭等值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普遍存在重视普通教育,而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与普教文凭相比,职教文凭显得“低人一等”,一直处于劣势地位。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政府应高度重视,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认可两类教育文凭的等值价值作用。可以考虑由国家出台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认可不同级别的职业资格与相应普通教育文凭的等值关系,并使二者在升学与就业方面具有同等的效力,职业资格的获得者也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2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课程方面要想实现有效衔接,需要把中高职教育的课程统一起来,根据社会对中高职教育人才的要求,制订较为统一的课程标准,使两个层次的教育互相衔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避免重复学习。以土建类建工专业为例,在中职与高职专业课程设置中,既要考虑课程的相似性,更要考虑专业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程度的差异性。统一协调,避免重复,对课程的要求也应呈现梯度。

3.3加强中职与高职院校的沟通联系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两个不同层次的教育,应互通有无,建立广泛的联系,针对各自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职与高职院校通过共同研讨,确定不同阶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期实现中职与高职教学课程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高职;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教育对国家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共识,但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发展,仍然存在教学体制僵化,教学模式陈旧,就业渠道不畅等诸多问题。为适应新形势,深化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态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文件,是学校各部门及教师从事各项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能否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规范程度的重要指标。但在新形势下,为拓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生就业率,必须制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动态的教学计划。其最佳模式自然是所谓的“订单式”教学:提前一年、两年甚至学生入校即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学校按用人单位的合理要求调整教学计划并实施,于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均有益。 

在“订单式”教学中,用人单位的订单数量上有多有少,时间上有早有晚,学校的教学计划应始终在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中:对于需求专业相同,提前一学年及以上的可较系统的调整教学计划并实施;对于需求专业相同,提前时间少于一学年的可对课程设置作微观调整;对于需求专业相近的(二级学科范围内),可对后期的课程体系作较大的调整;对于需求专业相差较大,但在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时间早的可鼓励学生转专业,时间晚的,为保证教学计划的相对严肃性,可开设第二专业,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第二专业。

另外,对于学习良好、有意专升本的学生,学校亦应在课程设置上有所倾斜或针对这部分学生增设相关课程。

2  构建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从事基层生产及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传统的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程实验、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构成。其优点是知识结构、教学体系完整;缺点是未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达到高职专业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1)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操作性实验。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知识体系不需强调完整,有些内容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2)减少参观类实习,并将多门课程的课程实习整合为生产实习。

(3)取消毕业设计,改毕业实习为顶岗实习或技能鉴定实训。较好的做法是学制中最后一学期用以进行技能鉴定实训、考核及顶岗实习,采用双证制。

(4)培养一批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讲师和工程师)教师。

3  在大力发展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的同时重视传统教学方法

各高职院校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在教学设施设备方面均上了一个新台阶,尤其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其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可重复性及大信息量获得高职教师的青睐,也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但也应注意到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1]:如挤占学生思维空间,教学内容缺少真实感,信息量过大,教学进度加快及重点不突出等等。因此,在采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同时,必须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使用:

(1)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尽量同步板书。比如高等数学课程中一个数学公式的推导,用多媒体演示很方便,一步步过程也很清楚,但学生的思维可能跟不上,每一步是怎么来的?这一等式为何变为下一等式?如果老师在黑板上一步步板书,一个项一个项、一个式子一个式子列出,同时加以解释,学生容易接受得多;再比如机械制图课程中三视图的画法,老师在黑板上一条线一条线的画出同时加以解释,比采用多媒体课件“噌、蹭、蹭”或“哗、哗、哗”出来一些线条要好理解得多。所以,基础类课程应尽量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可用多媒体进行一些变化过程的演示或图片的展示;

(2)在牵涉到机械设备等实物结构时,尽量结合使用实物、模型或模板。比如一个减速器,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其结构、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但缺乏真实感,而通过实物展现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其工作过程,则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3)不能因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而取消应有的学生动手操作环节。观察、理解和动手、掌握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比如焊接,知道怎么做不一定会做。该动手时必须动手。

4 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教育

4.1  职业教育

我国的高职生绝大部分是高中毕业通过高考进来的,没用社会经验,也几乎没有工作经历,对所学专业今后应从事什么工作不甚了了。因此应采取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

(1)入校时的专业介绍应全面介绍本专业的基本情况,主要学习内容,毕业后的主要去向及从事的主要工种。使学生对本专业有一个初步认识;

(2)在专业课教学中,专业老师要详细地介绍本专业从事的主要工作,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现在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大多采用辅导员制,其实在高年级时让专业老师担任班主任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大有益处。

(3)在各种实习尤其是顶岗实习(或毕业实习)中,通过学生对现场单位的具体了解,增加其感性认识,使其对本专业各工种有明确的认识。

4.2  就业教育

学校应开设专门的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了解宏观就业形势及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减少其就业时的盲目性和就业后的失落感,尽早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艰苦奋斗、踏实工作的精神。

5  小结

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基层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中国目前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要保持“中国制造”长盛不衰,就必须造就一批高素质、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知识结构合理、有一定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制造者及管理者,这无疑是高职教育者责无旁贷的核心任务。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教学计划,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完成培养新一代中国制造者的使命。

篇6

关键词:专业资源库;学习平台;行业企业;运行机制

作为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一部分,教育部自2010年启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至今,中央财政投入建设资金3.1亿多元,共开发建设了56个学生需求量大、专业分布面广、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涉及18个专业大类,27个项目已通过验收,共有532所高职院校(其中高职示范、骨干院校159所)、851家行业企业参与建设,建成各类多媒体资源30.2万余条,注册学员38万余人,累计访问量超过7000万人次。2014年,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1],根据“辅教辅学,拓展培训”的基本定位、“国家急需,全国一流”的水平要求和“碎片化资源、结构化课程、系统化设计”的设计思路,研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建设指南”[2],将“先申请、后建设”的项目组织方式调整为“统一要求、自主建设、自愿申请、择优支持”,更加强调“建设基础”,更加注重资源的可用性和专项资金的投入效益,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运行情况和数据资源使用情况的监控。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和建设,通过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有助于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加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构造跨时空集成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为学习者营造灵活、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平台,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资源库开发建设逐渐深入,一些根本性问题也渐渐凸显,遇到了制约其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为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学资源库的作用,亟需研究与探索。

一、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的现状

目前,网络上有关教育类的资源平台系统非常多。有国家层面的教育服务平台,如由中央电化教育馆运营维护的“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有高等教育出版社运营维护的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平台,也有企业投入的教育服务平台,如“世界大学城”教育云平台等,同时还有很多地方和院校自主开发的资源平台,适合于局域网的安装系统,有的不提供互联网模式。而教育部官方指定使用的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目前有两个:“数字校园学习中心”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目前“数字校园学习中心”平台建有资源管理系统和学习管理系统,了“药物制剂技术”等7个资源库,现有资源总数102405条、课程总数138门、用户总数20110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中心了24个资源库,现有资源总数299054条,课程总数1314门、用户总数274663位。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专业层面上对数字资源的整合,其平台与一般的慕课类教育资源平台有很大的区别:一是形式上,专业资源库平台支持多样化的资源素材类型,有虚拟仿真系统、动画、视频、课件、案例、图片、音频、文本等;二是结构上,专业资源库平台是体系化的,在专业层面上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三是用户群体上,专业资源库平台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其用户有职业院校师生、行业企业代表、企业在职培训人员、社会人员等;四是教学模式上,专业资源库平台更适合于职业院校,尤其是生产实训虚拟仿真等课程,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二、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上述资源库平台的建设现状及分析,目前在建的大部分资源库共享平台在顶层设计上都存在以下问题。

1.资源建设缺乏标准和规范。在资源层面上,目前很多资源库平台仅局限于“资源的库”,只是海量电子资源的简单堆砌,对资源的标准建设缺乏规范。而对共享型资源库的误区是,很多人认为下载就是共享,资源库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架构,忽视资源内部结构的颗粒细度,资源结构粗糙混乱,资源被固化分类、静态排序,无法满足下载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另一个误区是以为提供链接就是对外开放,就实现了资源间的通用、普适,忽略了在资源的制作过程中的系统化、结构化的顶层设计与标准化制作流程,更没有资源的评价标准,因而也就出现“每建成一个,就多一座信息孤岛”的尴尬局面。

2.资源库应用忽视师生互动。在学习层面上,仅局限于资源素材的建设和呈现,并未将学习者与授课者的学习互动纳入资源库建设重点:目前很多资源库项目的应用模式是让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得对教学有用的素材,下载到教师的电脑中加工制作课件,并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在此过程中,除搜索、上传、下载动作外,其他教学活动都在本地完成,系统没有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有的虽有“学习中心”页面,但不能跟踪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态,难以即时掌握教学效果,更没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时时、处处、人人的优势,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难以形成群体交流互动模式。

3.缺少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机制。虽然各类资源库都呈现并链接了大量行业企业的信息和招聘岗位,但未能吸引行业企业等多种用户深入参与到系统中去。资源库的教学资源素材是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由于缺乏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机制,行业企业无法深度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来,来自产业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等动态信息难以为教师和学生所用。

4.推广应用缺少利益驱动机制。在资源库的推广应用中,建设者与使用者利益关系不明,各关联角色处于“各自为战”“相互提防”的局面,缺少激励参与者的利益驱动机制。

三、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的构建与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应加强平台功能的顶层设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出发,构建应对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从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出发,系统化、结构化地梳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据此开发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与课程设计的最佳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一站式学习平台。同时,打造行业企业深度参与机制,并借助平台战略,整合各关联主体的资源与需求,建立利益驱动机制,从而使专业教学资源库更好地发挥“辅教辅学”的作用。

1.构建应对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专业教学资源库应是一个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的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作为一个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应使之具备系统化、结构化构建专业人才能力框架、专业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的内容,以及具体课程教学设计的最佳实践,从而帮助专业教师提升专业水平,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资源库也应着力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提供以提升学习者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并重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起到辅助学习的作用。根据上述要求,专业教学资源库系统应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依照区域产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即明确人才培养的首选岗位,通过分析胜任岗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要求并细化为“能力单元”,把“能力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元,形成涵盖一个专业所有岗位“能力单元”的教学标准体系,从而重构课程体系,重新设计课程(课件)、教学设计及教学评估等各方面。在此系统中,资源作者根据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可以在平台中借鉴同一专业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与产业最新技术内容,也可借助多种网络沟通工具,自发形成跨地区、跨院校、行业企业全程参与的资源开发群组,并利用多种个性化课件集成工具,创制符合资源结构化标准的优质数字课程。在这里,即使是同一个专业同一门课程,不同地区、不同院校的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区域产业需求、生源情况,因地制宜,重组资源或调用不同课程,来形成其实际的课程。在资源的制作时,要特别强调系统化、结构化的顶层设计与标准化制作流程。“开放式资源库平台以资源元为基本的构成单位,赋予用户根据自定义逻辑链接进行资源元选取、编辑、定制权利,具有开放式标准、共享结构功能的共建共享开放信息资源平台。”[3]作为资源最小分子单位的“资源元”,相对应一个“能力单元”,包含了资源代码、索引词、资源概述、资源内容与链接路径5个元素。通过代码(位置)、元(信息)和路径(链接)的定义,建立资源之间开放式关联,不同的资源元(能力单元)可以组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以此结构标准创建资源包和课程包,实现对其涵盖的资源元集合进行任意开放式重组,资源关联则可以再定义,实现动态排序、灵活分类等便利,从而使资源的使用者可以对资源进行个性定制、实现任意关联,进而增强资源碎片间的通用性和普适性。

2.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站式学习平台。目前,大部分专业资源库在学习模式上仍沿袭“灌输”式教学,忽略学习者个性化需求。因此,这就要求新一代资源库要建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一站式学习平台。该平台需要集成多个功能模块,其中主要是“教”与“学”两个互动系统:一是教学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资源、课程管理、项目管理、互动教学、实训管理、作业测试、分析评价等;二是学习系统,主要包括课程选择、学业档案、在线学习互动、职业生涯定位导航、任务驱动、学生评估等。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互动教与学系统,在课前、课中、课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互动协同,从而使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与学活动突破课堂45分钟的屏障。在此平台应用模式下,课前教师必须在该系统上做好大量准备工作,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系统平台在课前充分浏览、学习相关资源,理解、设计教学任务,充分与教师进行答疑、测试等互动;由于大量的知识理论学习已经前移,课中教师就能将基础知识讲授的时间节省下来用于大量的师生课堂互动、问题引导、问题提出、方案假设、项目设计与引导、项目分组、项目阶段性评价等;课后,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项目的实践,教师则变身为辅导员,指导各个小组同台进行测试评估PK。同时,教师还要充当专家评委,或从网络召集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评价互动,指导学生进行反思与完善,同时引出下一个学习目标及任务。这种教学模式的变革,可以确保学生在学校获得实实在在的职业能力,为其就业后在企业实战环境下生存、发展打下扎实的上岗能力基础,让授课者也能实时关注到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学习进程、学习水平、学习结果,并且能够帮助教师对每一个学习者,尽可能的提供阶段性的辅导和评价。需要指出的是,针对当前生源变化,非应届高中毕业生等社会学者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比例会逐年提高,因此,资源库学习管理系统还需增加自主学习定位导航、进程追踪、能力评价与职业生涯规划等功能。对初次访问者,系统能对其自身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能根据测试结果和访问者设定的学习目标,自动生成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同时,还能为学习者提供学习进程式跟踪监控,成为学习者自我学习的一个工具,提醒“我”该做的事哪些没做,做完之后的下一个进程是什么,并提供可选择的方案。这里系统完成的不简单是个任务管理,而是学习者的动态自我管理,帮助教师了解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和能力评价。

3.创建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运行机制。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应成为校企合作育人的管理平台。一是行业企业应作为建设主体主动参与资源库平台的建设并享有一定的权益。二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应成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的重要平台。由于资源库网上学习的便利性,行业企业可以主动将相关学习资料上传到资源库平台,同时鼓励企业职工注册参与专业资源库的学习,企业职工活跃度是行业企业参与的重要指标。三是资源库学习平台不仅仅面向学生,还要为在职者与社会访客的能力提升、自主学习提供支撑,要建成一个开放的平台[4],为每一位学习者设立“终身学习账号”,学习者可以通过登录使用系统平台,通过互助学习、同伴学习等提升职业能力。

4.借助平台战略建立利益驱动机制。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央财资金的支持下建设,项目建成验收后,其后续维护及更新的经费需要建立利益驱动机制。针对资源库建设者和使用者“各自为营”的现象,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库平台优势,整合学习者、资源作者、授课者及其院校、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出版商、开发商、制造商、运营商等各类利益相关方的资源与需求,明确各类资源建设者、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保障机制,坚持“谁上传、谁使用、谁受益”的原则,完善利益驱动机制和自我造血功能,让各类利益相关者各取所需,从而构建多方联动的生态环境。如资源作者可通过出版商,将制作的资源出版与线上线下出售给授课者使用,也可不通过出版商,独立制作教学资源,直接将教学资源推送给教学者与学习者,按点击和使用率收取费用;又如授课者结合行业企业需求,自行创建教学资源,并以课程、证书和职业资格打包的方式推送给学习者,以授课者上传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确定其使用共享资源权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不断集聚;出版商可以提供部分免费资源和收费资源形式参与资源库建设,并通过平台了解学习者群体状况,向教学者推荐专业教材实体书;运商营可以通过赠送学习终端给学习者,以推广其学习软件等。由此可见,引入了平台战略,能极大地丰富各角色间的交流互动,使传统交流模式、学习模式、商业模式获得突破的空间和契机,用户数量和人气也能得到提升。借助战略平台,还可通过建立交流社区,为共同兴趣的人提供一个互动交流讨论的平台,以学科、学校、班级、地域、社团等类型作为群组纬度,进行同纬度或跨纬度的交流来增加互动粘性,聚集人气。还可以通过用户界面功能设计的改动增加互动,形成“越有用—人越多、人越多—越好用”的良性循环,确保资源库持续运营与支撑。建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要以平台建设为核心,遵循开放式资源云架构,依托开放式接口技术,通过资源管理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型社区、社会服务门户、系统管理等基础板块,让学习者、授课者、资源作者、社会访客等主体充分参与到平台中,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只有做好资源库平台的标准规范和顶层设计,才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规模化发展,稳步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2014年度项目申请工作的通知[EB/OL].(2014-03-14)[2015-10-28].

[2]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指南[EB/OL].(2014-03-14)[2015-10-28]

[3]徐健丰,徐高峰,宣乐飞.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构建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5).

篇7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认知问题探究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高职院校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教育部于2000年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及服务等一线需求的全面发展型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重要教学基地。该文件指出,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时需注重对本专业实际工作能力及基本技能等的教育及培养,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现阶段,我国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认知仍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我国各高职院校在教学中多只重视对一般性技能以及操作技能的培养,而缺乏对高水平技能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及规格认知,我国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完成、职业培训由部分企业完成的教育形式多由我国现阶段发展国情所决定,我国现阶段职业学校可分为中职和高职院校, 因此针对此类情况,各职业院校应结合现展基础,在自身发展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坚持实现自身培养规格建设。

二、高职教育专业课程开发问题探究

我国高职示范性专业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托于德国提出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该方案在具体应用中注重学习与工作一体化发展,二者共同组成完整的教学链条。学习领域在开发过程中需控制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从而形成具有一定固定特征的结构。除此之外,还需注重对工作过程中与完成任务相关的职业及生活等的教学加工,最终实现对科学合理学习领域的构建及开发;需注重学校与企业的相互合作。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对课程开发内容的提炼加工明显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各高职院校仅注重对工序的直接应用,并未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处理,因此导致课程内容及程序多具有繁杂性及重复性,难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合理有效开发。故而我国高职教育应将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地位,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注重职业能力及内容范例性开发,选择典型案例开展科学教学,将客观事实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升教学效率。

三、开展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

篇8

[论文关键词]人才培养过程 高等职业教育 教学质量 评价

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如何正确评价教学质量及改革效果,保证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实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意义重大。

一、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特性分析

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依赖于对教学质量特性的正确分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特性是由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点决定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发展定位决定了“职业性”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特性,“职业性”特性具体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过程性。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活动,活动表现为过程,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组成的,事物的本质通过这些事件表现出来。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取决于人才培养过程各环节(事件)的科学设计与合理连接。人才培养质量的把握应当从培养目标的确定、方案设计开始,经过组织、实施、监控、分析评价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从传统的针对结果的指标统计、“打分”的习惯中解放出来,重视过程质量的设计、控制、分析、评价,过程的质量决定结果的质量。正如英国教育哲学家彼得斯所认为的,知识以及教育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因而无须通过教育的结果来加以证明。这类活动有固有的完美标准,能够由这些标准而不是由于其导致的后果而被评价。

2.实践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工作的意见》指出:“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 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必须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断增加专业实践(习)教学时间;推行“双证书”制度,实行“课证融合”,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能力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设计和操作能力。

3.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决定了其发展必须紧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有着明显的职业领域及岗位特点,培养的人才必须以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能够充分就业的、素质高、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设计必须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和深入细致的经济形式预测分析。课程目标应与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课程内容必须反映地域产业(企业)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

4.开放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学生思维习惯、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同,教学环境与条件不同,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采用互动的、开放式教学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形式上应灵活多样,在资源利用上应扩大实训实习场所的开放时间,为学生个性发挥和自主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条件。

二、基于人才培养过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环节与内容

1.人才培养方案质量评价。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计划,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学校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性文件。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起点,其质量如何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方向与水平。学校应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正确把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原则与要求,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核心是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经受实践的检验。对人才培养方案质量的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把握:一是专业开设必要性论证。高等职业教育是贴近经济发展的教育形式,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前提是其设置的专业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社会用人单位代表共同进行广泛的、深入细致的社会调研,分析和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趋势与特点、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发展情况;分析和研究专业所服务的经济领域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与发展趋势、该经济领域在技术工艺上有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分析和论证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及期望等。二是课程体系科学性设计。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其设计质量决定着方案的可行性及效果。课程体系设计是由专业所服务的岗位(群)决定的,要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专业服务的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并参与下进行能力分解,以此确定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模块。三是实行“课证融合”制度。要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策划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取得“职业资格证”或“技能等级证”所掌握的内容,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

2.课程设计质量评价。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的要求,课程设计质量的核心是其贴近岗位实际生产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课程设计质量的评价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确定课程目标;分析课程在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应承担的任务、课程应解决的岗位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根据课程的任务和实现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二是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一项完整的企业工作过程是由劳动者、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因素构成的,各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又有其独立的工作要求和标准,应根据各因素的特性、工作要求、标准及相互作用关系明确课程应实现的岗位能力的要求,提炼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三是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每项典型的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有其自身的工作要求、标准和操作方法,这些工作要求、标准和操作方法的驾驭能力的实现过程应是教学方法设计的基础。

3.学习模式质量评价。学习模式是实现课程目标、课程任务的具体组织形式,开发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学习模式质量评价应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融“教、学、做”为一体,其核心是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学习模式质量评价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教学过程即为工作任务的实现过程。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实习基地是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学习模式的重要保证;以对产品实现技术、实现方法、实现手段等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决定教学过程;以对产品标准、技术工艺标准的掌握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二是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要行为者和实施者,现场化的情境学习应成为教学组织的典型特征,学习模式的设计应体现学生在生产任务实现过程中知识、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三是确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再只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而更多地是以生产任务实现过程的咨询者和师傅身份组织教学,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知识传播转向为师生针对生产任务的共研、共做。

三、强化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对策及建议

1.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定位,要求教学质量观的建立必须以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核心。因此树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观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紧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把学科本位的质量观念转向能力本位的质量观念,由学术性导向质量观念转向职业性导向质量观念。教学质量的把握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转贴于

2.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学质量评价就是根据教学质量目标的要求,运用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进行评判,判断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以期促进教学质量提高的活动。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就是根据评价目标将构成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人员、标准、程序、方法各因素以制度、组织形式维系成有机系统,从而达到正确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目的。构建科学的质量评价机制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学习模式等实施情况进行真实的评判,是学校保障教学正常运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

机制的运行是以制度和组织为载体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是教学质量评价活动的指导性文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一是应有利于激发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应处理好约束与创新的关系。制度作为一种具有约束力的文件,不应阻碍和影响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活动。三是要透明、公正。评价标准、办法和结果必须公平、公开,以事实服人。

组织是活动的执行与保障系统,应根据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特点构建组织机构。一是组织机构设置应实行分级管理。要明确学校、系部、教研室各级直线机构的工作职责、评价内容及权限。二是要强化教学质量评价的组织保障工作。教学质量评价必须由学校内部各职能部门、全体成员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学校应根据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要求与内容建立决策指挥系统、执行系统、督导监控、评价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的正常开展。三是要加强校企合作。邀请并依靠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教学质量评价工作,组成联合的组织机构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标准、方法,指导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工作。四是注重教学质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评价的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学生及家长、教师、用人单位的评价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还可以包括合作单位评价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鉴定部门的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在评价活动中的角色和作用不同,对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公正有着不同的影响,科学地确定评价主体并赋予相应的权力,发挥各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是保证评价全面、准确、有效的基础。学校应根据教学具体环节的内容及要求正确选择评价主体,在广泛征求多方意见的基础上设置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标准、方法和程序,及时征求、收集、整理、归纳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形成客观的、科学的评价组织体系。

3.重视过程教学质量评价。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教学质量评价的核心是突出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培养过程的质量评价。注意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各环节设计与衔接的合理性,从整体上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二是注重实践能力的质量评价,科学制定实践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设计实践能力考核与评价方法和指标。三是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评价一体化、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评价一致性。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的一致性及相互关系,防止二者割裂;重视校外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将学生顶岗实习、以工代学等教学活动作为质量考核与评价的重要内容;制定合理的校外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标准与评价方法,重视企业人员对教学质量评价意见,提高教学质量评价的科学性与真实性。

篇9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院校;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15702

随着当今世界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多年来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了许多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英语教学理应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现在在我国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英语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被动,学生遭罪”的局面。因此,加强高职英语教学的研究,找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不准,教学观念陈旧,英语教学与学习不受重视

我国高职院校主要由中专、技校或成人高校升格或合并而成,因此在许多教师甚至校领导的观念中,高等职业教育要么是中专的延长,要么是本科的压缩,这就导致了他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的认识存在偏差和错位,极其不利于职业教育课程的开展。同时,英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也并没有得到学生、教师,甚至学校的足够重视,这是导致我国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现状不乐观的一个重要原因。

1.2 高职院校生源整体素质不高,英语基础较差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遍下降,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则更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和英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有两种:一是经过正式的高考录取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他们虽经过三年高中的英语学习,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的要求。另一种是参加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的“三校生”(中专、技校、职业中学),他们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的学习极感吃力,更没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还抱着英语学习对日后的就业、工作用处不大,要彻底放弃学习英语的态度,这就使得英语教学很难取得成效。

1.3 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欠缺,缺乏教学效能感

英语是所有高等院校都要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而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师资不足,无法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的现象,大多数教师每天忙于应付教学任务,缺少时间和机会外出进修或参加学术交流,逐渐成为了“教书匠”,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教育教学理论和科研发展新动向,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另外,由于英语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对现代教育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错位和偏差,导致教学与现实脱离的现象不在少数。此外,高职院校中学生普遍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英语教学效果不理想的现状也使得许多教师缺乏教学效能感,出现了职业倦怠思想,进而又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形成了一个教、学相互产生负面影响的恶性循环。

1.4 教材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离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及受普通本科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高职的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主要还是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材的选取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仍然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为目标,以英语AB级考试通过率为考核指标,忽视了对各专业的行业英语的教学,与实际就业岗位严重脱离。另外,部分教材对于英语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生来说内容偏难,同时也不适合社会发展对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

1.5 教学设备陈旧,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缺乏、简陋、落后现象,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而英语教学大多仍沿用传统的单一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师继续扮演着书本知识的机械传授者的角色,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学科性,强调听、说、读、写、译并重,而学生一味地依赖于教材和老师,缺乏思考,失去了应有的教学效果,并且局限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2 应对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问题的策略思考

2.1 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重要性认识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是同隶属于高等教育而又不同的两种教育形式。他们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培养目标不同,前者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后者以培养普通专业型人才为主。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目标。其次,我们应该认识到:目前单一的外语人才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已经不再吃香,企业更愿意招聘“专业技能+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所以,我们要彻底改变传统职业教育中只把专业技术的教学当作重点,而对英语教学不够重视的教育观念,加强对英语教学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2.2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要改善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就得努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及其英语教师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充分理解由于学习成绩在班里所处的不利位置而使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真正做到与学生心理换位;同时还可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增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自我,表现自我,教师也才能因势利导,逐渐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疑难不断地获得解决,兴趣也就会不断发展,于是学习成绩也就能不断提高。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英语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高质量教学效果的保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不断引进既有实践能力、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素质教学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完善合理师资结构,相应减少每一位教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也要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规律,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要求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丰富行业知识,提高合作与沟通能力,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增强自身教学校能感,适应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4 做好教材的选择与开发工作,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中英语教学“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教学实践,以培养学生在其职业范畴内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在考虑到其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突出其岗位特点,也即必须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英语教材的选择还应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可以打破材、学大纲、案的框框,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用不同的教材和内容。如: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产品简介、操作说明维修指南等。这些都会极大地帮助学生借助教材掌握一定的实用性的英语。实践表明学生对以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英语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因而学习效果特别好。同时,英语教师也可根据本校情况开发出具有本校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

2.5 英语教学中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语言,也是一门技能,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改变传统的“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小组讨论、报告会、演讲、竞赛、辩论以及角色扮演、模拟对话等等,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学校还可以不定期地把学生拉到社会上去(如涉外企业、交易会等)进行实践锻炼,以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也应积极引进先进的语音教学设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切实保障其英语教学效果。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英语教学是复杂的、有挑战性的,是一项系统工程,英语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各方共同作出努力:国家教育部应更加重视高职院校的建设,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教育资金的投入,督促高职院校搞好各项教辅手段建设;高职院校管理者和英语教师也应积极交流探讨,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内容,更好地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把英语课的课堂还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体会到乐趣,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使其符合今后工作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课程教学要求 误区 对策

1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改革思路主要体现在课程定位、课程设置、教学与评价模式、教学管理及教师发展五个方面,明确了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中大学英语的地位为“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职场交际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贯彻分类指导,体现开放性”。特点为“基础英语阶段+行业英语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行业英语教学渗透教学全过程;教学模块课程教学要求框架表”,强化了教学过程的指导、监控和检查。

大学英语教学理论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模式的改革,而教学模式的改革则有赖于教学过程的验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任何教学理念均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规划和模式去体现、实践和落实。教学模式包含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策略的组织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或领域。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应更注重课程教学体系的灵活性和职业功能性、课程体系实施方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方法独特实用是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课程实施方式的基本特色。目前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教学目标错位,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特点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特点;大学英语课程标准过分注重基础,缺乏对英语在职业中运用的全盘考虑;大学英语应用性不强,培养的学生不能有效地应用英语;英语课程应试倾向严重,不利于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

2 大学英语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改革思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课程定位

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以职场交际为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贯彻分类指导,体现开放性(对英语能力的需求,结合专业的程度,对学习时数的考虑)。

2.2 课程设置特点

基础英语阶段+行业英语阶段;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行业英语教学渗透教学全过程;教学模块课程教学要求框架表。

2.3 教学与评价模式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英语能力证书。

2.4 教学管理

强化教学过程的指导、监控和检查。

2.5 教师发展

教师自身的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对相关行业的进修学习,形成“双师”素质。

以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对学习理论分析,得出教学单元的主要知识成分,通过对这些成分的解析与重组,得出基本的学习活动的知识构架及原始的学习活动构想;其次,分析知识构架,利用“认知领域目标分类的二维模式”,得出意义建构和能力生成两类活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顺应意义建构和能力生成,适应“充分强调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课程要求》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的、方向和做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课程要求》指出高职英语教学的教学性质和目的是:高职英语课程以职场交际为目标, 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活动和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进行一般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同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为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及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学英语教学误区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影响其健康发展的更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从普通本科教育延续下来的传统教育内容和方法严重脱离社会对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人才需求的实际需要。综合看来,主要有以下五个误区。

3.1 现行教学理念和体系与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英语教学是普通本科英语教学模式的“翻版”或学科体系的“压缩”,没有建立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模式,没有处理好语言基础和实用能力的关系;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产生巨大差距。

3.2 教师“需求分析”不足

Hutchins on和Waters指出,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都建立在学生的某种需求之上。需求分析在学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帮助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定位,还对具体教学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英语教师并没有在教授公共英语课程时进行需求分析,导致各个专业的英语课模式和内容雷同或类似,教学内容脱离学生专业和就业需要,导致学生学习动机不强、兴趣不高。教师应对市场、专业、用人单位以及学生本人进行详细的需求分析,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这项工作需要教师、教研室乃至整个学校的合作,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调查,了解需要学生学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以及怎样让学生学和学生想要怎么学等基本问题。

3.3 大学英语课程学术性太强;教师教学方法相对传统

现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与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要求不相适应。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教学的互补优势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学技能较低,结构不合理。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并未达以高等职业本科培养模式为特色的“三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要求,教学基本上处于传统的“三个中心”模式(以教材为中心,以语音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教育的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要求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有所不同。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文学能力或学术能力。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必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做好准备。教学法研究如火如荼使得各类教学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是,归根结底,听说读写译是任何外语学习者都应具备的重要技能。而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要求必然决定了英语教育对各专业学生几项技能给予的权重应有所不同。

3.4 与专业脱节严重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本科教育英语教材在选材时基本遵循“统一、实用”的原则,但并不能完全适应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就业需求。这也直接导致了我们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偏差的出现。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应该让学生打好语言学习基础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要加强各个层面的校企合作,包括学校、学生和教师。这一途径能够帮助学校和教师根据人才需求调整教学,避免教学内容和企业需求不搭边的问题。

3.5 大学英语课程特色不明显,未能反映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特色

英语教学没有注重“应用、实用、够用”的特色,知识系统的建立没有以目标化、职业化、专门化为导向。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如教学思想、教学手段、教学评价体系等,与建立适应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要求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如建立立体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现“服务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定位不相匹配。

4 结语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招生人数和发展规格迅速扩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高等职业本科教育在云南省尚处于起步阶段。从事高等职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或决策者应通过教学观察、访谈、调查问卷等手段,研究建立和完善云南省高等职业本科教育体系中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估测试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动机、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第二课堂、ESP课程体系等,以揭示高职本科生英语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为技术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论证。只有走出相关误区,不断探索创新,才能够和其他学科一起实现“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实用型人才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壮麟.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9

[2]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志坤.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A].北京教育技术国际论坛文集,2002

[4]刘黛琳.抓住机遇推进高职英语教学改革[M].上饶, 2009,3

[5]孙辉.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2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