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学专业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石油化学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石油化学专业

篇1

1整合创新教学内容

公办院校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有机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合成实验及性质实验四大部分,用48~64学时完成教学任务[2-3],其中重点院校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逐渐受到重视,占总学时比例逐年提高,旨在培养研究性、创新型人才[4]。本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时数为24学时,培养目标为应用型人才,且单独开设了岗位需求较为广泛的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重点放在实验操作技能及其综合应用。学生中学阶段化学基础不牢固,对化学知识学习缺乏信心和兴趣。为在有限的学时里保证教学内容取得效果,又能吸引学生兴趣,进而做到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结合校情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做了整合和创新。

1.1改变课时分配整合实验内容强化基础操作训练

过去为保证实验内容丰富多样,安排12次实验,每次2学时完成一个内容的实验。由于实验时间的限制,即使引入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方式,留给学生思考和重复操作的时间都十分有限,学生为取得实验结果和数据,往往不注意规范操作的训练,重实验数据而轻操作技能,结果是部分学生对上一周所做实验的装置搭配都不熟练、拿不准。新的课时模式下将实验内容整合为8次,每次3学时,在增加单次实验时间的同时不减少实验内容的学习甚至增加学习的内容。为了保证实验教学内容的落实,教研室自行制作和从网上选择下载了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微课视频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例如乙酰苯胺制备和重结晶原来为两个单独实验,共4学时,整合成一次实验3学时。看起来实验内容没变学时变少,学生更加缺乏规范操作和动手练习的机会。实践证明,由于实验的相关性强———前期制备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重结晶操作的最终结果,又采取了强化预习要求的措施,如在实验课前将分馏操作、重结晶操作和乙酰苯胺制备的微课视频发送到学生易班、班级QQ群和课前检查预习报告,大部分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觉的规范操作。由于减少了教师讲解示范基本操作的时间,学生有机会实验失败了重来,且在规范操作产率高、不规范操作易失败产率低且产品质量差的实验事实面前,学生对规范操作必要性的认识更加深刻。一次课能重复操作多次且有新产品生成,学生对基础操作技能的掌握、实验信心的树立和实验兴趣的培养都效果明显。

1.2改革创新实验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熔点的测定、简单蒸馏、水蒸气蒸馏等常规实验需依据教材内容开展实验教学,教材的编写有自身要求,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不利于牢固掌握。在实验教学改革中,结合当前新兴的微课视频教学方式对实验的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实验引入生活中学生熟知的物质,增加实验的综合性和趣味性,给出更多可能的选择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有机物典型性质和制备的经典之一———酯化反应,采用将乙酸乙酯的制备与萃取相融合,又另行引入酯化反应制备阿司匹林与熔点的测定相融合。以阿司匹林制备与熔点测定实验为例,熔点测定、过滤、冰水浴操作微课视频提前发送给学生;实验提供b形管装置和数字熔点仪分别测熔点;甘油、硅油和教材给定的浓硫酸作为导热液供三选一;阿司匹林粗产品冷却方式有直接置于冰箱、冰水浴和自来水淋外壁三选一;熔点值组内比较不同测试方法的数值,组外选择一组导热液不同组进行对比,要求分析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或者说明实验中所做选择的原因。又如水蒸气蒸馏实验,提前告知学生预习水蒸气蒸馏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并自备自选实验原材料,实验室提供原料预处理。以上学期为例,学生选用原料有橙子皮、油菜花、玫瑰花、生姜、松针等几种,实验材料不再是过去有毒有气味的苯胺,而是生活中多种常见的实物,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用途的理解和实验的趣味性。这些对实验内容的改革创新,不再是仅由教材或教师规定死实验的内容,而是让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利,给实验课堂带来活力和乐趣。权利和义务往往是如影随形的,自我做主对学生的吸引使得学生有兴趣自觉的去观看微课视频和查阅资料,使得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实际延伸到了课外,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也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2加强过程考核的考核方式

过去对学生有机化学实验课成绩的评定是按平时成绩占70%,含到课情况、实验过程表现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三大项,期末操作考试成绩占30%,合并得到学生的期末总成绩。事实表明这种成绩的评定方式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是对于民办高校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讲,首先思想上不重视,其次自我约束能力差,少部分的学生存在上课混时间、实验报告抄袭的现象,期末操作考试出现操作不规范、装置选配不合理、实验延时等现象。为解决公平评判学生成绩、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加强自我管理,在钱学森实验班(注:一年级不分专业)试点考核方式改革。具体考核方式借助了本校的易班平台、班级QQ群和现代化通讯工具手机,将操作技能考核直接放到每一次实验过程中,具体针对某几位学生随机进行(对于学生看来是随机,实为教师提前统筹安排好),该成绩为平时技能考核分,占总成绩70%,另外30%分别为考勤10%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20%。本校有机化学实验课堂分8个小组,每组成员2~3人,改革后开设实验次数为8次,要求对每一位学生的平时考核不低于3次。第一次实验来不及开展考核,考核工作在后7个实验过程中随机选择学生进行。以A(成员为A1、A2、A3)、B(成员为B1、B2)两相邻组考核为例,某次实验考核对象为A1,则A组的该次实验操作只由A1来完成,A2负责手机拍摄A1的操作过程,A3该次实验转入B组,B组成员在完成自己实验的同时注意观察A1的操作,并根据手中实验操作评分标准条对A1进行及时评分。以乙酸乙酯制备实验考核评分标准条为例,具体评分标准见表1。为保证学生评分的公正和准确性,评分的准确性也是考核的指标,任课教师课后根据拍摄的视频对评分同学进行评分,实行负分制,扣错和漏扣的分值作为负分加到该生的操作考核总分中作为平时技能考核分,被考核学生考核分为学生考核和教师考核的平均分。参与评分的学生一来需要熟知操作评分标准,二来评分过程中时时将被评同学的操作和自己的操作进行对照,三来评分的准确性将影响自己最终考核成绩,事实上也是一种考核。因此,一次实验课参与考核学生数可占总人数的60%,七次实验课对每个学生能进行三轮考核(一次主操作两次主评分)。这种考核方式下,考核的随机性强化了学生预习实验的动力;学生既是考官也是被考核对象,约束了学生在平时实验中的操作行为,提高了教学效果,考核成绩也更具代表性。

3结语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管理;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笔者所在的三线城市旅游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对旅游管理专门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中职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培养旅游管理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虽然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在各个学校的重视下,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下面我对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一)教材知识老化,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在教材内容上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案例陈旧的现象。教材虽几经更新,但仍落后于行业现状,难以满足旅游行业的市场需求。由于缺乏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受订单式培养的影响,学校单纯地传授技能,刻意把学生打造成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忽视了学生个体对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教学方式保守

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填鸭式为主,局限于课堂,老师在讲台上自导自演,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三)考核制度不完善

1.把期末成绩当成评价学生学习成果优劣的唯一标准,造成“平时放轻松考试再用功”的现象,不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提高。而且考试的导向与激励功能在中职学校几乎完全丧失。无论成绩如何,学生都可顺利毕业。

2.考评方式单一,以理论考试为主,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教条化,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无法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二、中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从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改革

1.针对市场需求,联系具体工作岗位安排教学内容,必要时编写校本教材

首先,学校组织教师深入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进行岗位实践,了解新时期新形势下旅游行业服务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行动能力的具体要求。其次,以具体岗位的服务工作任务为导向,并结合学生实际,学校教研组邀请旅游企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一起研究、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必要时编写校本教材。

2.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在教学中要多设计学习活动,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独立和积极主动性、操作能力等软技能融入教学中去;其次,开设普通话、英语口语、艺术修养、茶艺课、形体训练课、音乐欣赏课等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贯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全过程,使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教会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其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二)从教学方式上改革

学校要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请旅游企业进校园参与教学,优化课程设置;另一方面将课堂搬进旅游企业,如将酒店服务课堂设在宾馆,请一线高级服务员示范、部门负责人授课;导游专业则将课堂搬到景区,通过现场实践教学,强化动口动手能力培养。既有利于教师学到先进旅游理论知识,又可弥补教师在专业实践上的欠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论水平、知识更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实现教育和市场的无缝衔接。

(三)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与学习积极性,可适当地采用多种考评方法:

1.实施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

过程学分就是把教学目标细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学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中职学生往往文化课基础薄弱,但却有其他特长。数学、英语不及格,可寻找选修科目去替代,只有总学分达到规定的要求,方可毕业。

2.把考试划分为理论考试与技能大赛两种形式,改变理论知识和技能“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

实行校企合作,让学生定期到旅行社等企业去实践,把企业评价列入考评范围,使学生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旅游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发展,中职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的变化,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更适合旅游行业的需要,使中职学校教育事业更具市场竞争力,并推动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秀英,阳琴.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思路[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

篇3

关键词:有机化学实验考核药学专业

引言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主要是针对学生进行学习的理论以及实验动手能力的考核,是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内容的整体汇总评价,实验考核的最终目标是考察学生是否具备了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即对知识掌握能力是否达到了教学的要求,但是当前由于众多的学校只是重视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分数,却对实验考核真正目的进行了选择性忽略,导致当前出现了众多考试过关但是自身能力不合格的学生大范围出现的现象。本文即从有机化学实验的考核改革方向出发,进行改革方式的探讨,希望能够使得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更具有现实意义。

1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现状

1.1考核方式简单且实用性较低

当前的药学专业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模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仍是以单纯的考试为主要的方式,学生针对整个专业的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在于自己是否获得了多少重要的知识,而是在于紧张自己是否能够应付于考试,对于学习的内容死记硬背居多,大多数都是在进行考试完毕,获得相应学分之后,所学的知识大部分全部忘记了。所以当前的考核方式造就了一批不精不专,没有太多实用性的学员,这也是当前我国的教育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

1.2考核方式获取的结果无法反应学员的真实情况

当前的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不单单是从实用上无法真正的掌握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对于学生水平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由于这种考核模式的长期存在,也导致了当前的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无法提出更高的热情进行学习,对于学习过程中的实验课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当前我国的重点的工作方向应该放在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标准上,针对当前的问题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使得考核变得更具实际意义,对于学生和工作单位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改革方向

2.1提高对化学实验课的重视

要对于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进行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增强在平时教学中的对于化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任何的教学都是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操纵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增长和熟练掌握才是教学的的真正意义。这就要求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现独立开课,并且相应的增加实验课的学时和学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重视,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会增加对于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使得学生不得不对于基础理论的学习投入更大的精力。

2.2实现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针对之前的考核方式的单一化,进行考核内容的多元化,我们要确定进行学生的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是一项技能标准,而不是进行单一的学习能容的重复应用,之前的好多的考核的内容和方式多多相对简单和容易,大都是曾经学生直接接触或是操作过的实验内容,那么针对这一现象,要实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增长,以及实现实验考核的真正价值,就要进行考核方式的多元化,不是单单的题材准备好就行最终的考试,而是将学生的实验的考核深入到每一次的学习过程中去,摒除“一锤子”通过式的考核方法。从学生开始学习开始做统计,将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做以记录,最后在临毕业之时,将成绩汇总,一方面可以得出学生的最终是否掌握了真正的化学实验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综合评估。

2.3实现考核内容的多样化

对于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内容,不应该只是简单的题目的操作,最终决定或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基本的知识理论的掌握,对于化学实验的考核内容,应该更为全面化。要体现出考核的最高价值,就要体现其全面化,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应该只是进行单纯的教育式学习,这就要求要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这样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考核内容当中,不单单是进行基本手法和理论的考核,还要包含一部分的创新角度的考核内容。这样对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的能力的评价将有着一个全新的认识和度量标准,对于优秀学员的提拔和录选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2.4实现考核体系评价的客观化

当前的考核的内容,更多的具有主观色彩,因为进行考核的方向在基本确定之后,需要考核的不单单是对于学生自己掌握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自我调整能力的考核也相对重要,所以,这就要求在进行学生的有机化学实验考核的过程中要做到:第一,教师的安排,为了更能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应该挑选不了解学生给你平时成绩的老师进行评判,这样会去除一定的主观意向,给学生的动手能力以相对公正的评价,第二,对于学生的实验内容的考核,要选择临时选取式,学生在既定的考核内容中抽取进行实验操作,这样对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的要求相当于又有所提高,这样得出来的分数偏高的学生,其真实的水平则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可参考性。

3总结

药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的实验考核的改革,还需要不断的实践经验进行探索和总结,务必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教学现状作出相对合理的模式变更,在这一过程中,最终的考核实际上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取得一个较好的方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是相关的教育机构能够更高效率的将专业知识进行有效的传达,是学生的学习的内容能够真正的快速掌握,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参考文献

[1]胡江虹.突出高职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2]方听.陈之荣,陈建中.有机化学实验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3(3)

篇4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使有机化学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必须加强应用实验、趣味实验和科学前沿课题的新知识实验。当前一些有机化学实验教材内容陈旧,除基本操作外,都是一些验证性实验,缺乏应用性、趣味性和前沿性的实验内容。学生每次都像“照方抓药”那样地进行实验,根本不认真预习、思考,这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提高,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因之,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兼并整合,合理构建实验内容体系是当务之急。

1.1整合强化基本操作内容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即师范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化学专业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将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作为一个单元单独训练,该阶段主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强调操作的规范性。在开始基础训练阶段,我们发给学生写实验预习报告的样本,要求学生按规范的样本格式写好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预习报告中要查阅写上实验所用药品试剂的物理常数。实验报告一定要实事求是的详细记录实验步骤现象,实验目的原理,要总结出实验的重难点、实验成败的关键步骤和操作、问题讨论及说明等。这样既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动手,又要动脑。对于难度较大的基本操作实验如:减压蒸馏、纸层色谱、薄层色谱、重结晶、熔点测定、分馏、旋光度测定、萃取与洗涤等独立安排实验进行,并要求学生单人单做。对较简单的基本操作实验如:蒸馏及沸点的测定、折光率的测定、液体化合物的干燥、机械搅拌、磁力搅拌及密闭合成搅拌等均在相应的合成实验中一并进行,这样可使学生在少学时下学到更多的实验技能。其次删掉一些简单陈旧的实验,增加一些复杂的应用实验,趣味实验及前沿科学的新知识实验。该实验教学内容的重组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强化了学生娴熟的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

1.2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注意实用性、趣味性、时代性

经典的有机化学实验都是成熟的验证性实验,对于师范本科生而言,通过这些实验掌握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基本实验原理和方法,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推理、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是有益的。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但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进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加强应用实验、趣味实验和涉及科学前沿课题的实验。如删去了一些简单陈旧缺乏应用性、趣味性的传统实验,增加了一些应用性实验,如:①药物阿司匹林的合成;②磺胺药物的合成;③从槐米中提取药物有效成分芦丁及鼠李糖;④从黄连中提取黄连素等。增加了一些趣味性实验如:①从烟叶中提取烟碱;②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③合成减少农作物落花落果的防落素对氯苯氧乙酸;④合成除草剂2,4-二氯苯氧乙酸。增加一些与时俱进的前沿科学实验如:①冠醚合成;②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应用;③手性化合物的合成拆分及表征。通过增添应用实验、趣味实验和涉及科学前沿课题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将不愿学变为我要学。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增加了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看到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机实验的重要性,形成了自觉渴求新知识的意识,促进了教与学,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1.3加强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

化学专业培养的师范生是肩负着教育下一代重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中学化学教师,故“安全—环保”理念和意识的形成以及具体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2],且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和现实意义。为此我们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3.1采用半微量实验和微量实验

有机实验易耗品多、产率低、“三废”排放多、能耗大、污染重。为此我们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将教材上化学实验的药品用量均减半,或用半微量实验或微量实验方式进行,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实验成本,实验环境也变得清洁,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意识也得到培养和强化。且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也得到彰显。

1.3.2尽可能减少或不用有毒害的化学试剂或原料

有机合成实验所用的化学试剂、溶剂、催化剂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毒性,为了使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我们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减少或去除毒性大的有机实验,弃用毒性大的有机试剂或溶剂。如将水蒸气蒸馏实验中早期使用的有毒性的苯胺、苯甲醛和溴苯改为花椒和桂皮,使之为纯天然的绿色实验。将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和烟叶中提取烟碱的装置改用乙醇在索氏提取器中进行,这样既将实验时间缩短了2h,又消除了毒性。在有机合成实验中删除一些毒性大的实验,如苯和溴制溴苯、硝基苯的制备、苯胺的制备等。并结合专业特点新增一些对环境友好的药物合成实验如:合成口服治疗尿道感染药物扁桃酸、局部麻醉剂苯佐卡因等。将乙酰乙酸乙酯合成实验中用的有毒溶剂二甲苯和钠珠原料改为钠丝,用钠丝可不用二甲苯溶剂,从而有效地减少了环境污染,所有这些均使绿色化学教学在实验中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培养了学生的绿色化意识。

1.3.3采用“一条龙”化学实验

在有机化学实验中我们安排了“一条龙”合成实验,即将多个合成实验串联起来,前一个实验的产品作为后一个实验的原料,这样既节约了化学试剂,防止和减少了环境污染,又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系统化,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如我们将苯胺乙酰化乙酰苯胺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对乙酰氨基苯磺酰胺对氨基苯磺酰胺(磺胺)。在甲基橙制备实验中将3个串联起来,即苯胺磺化对氨基苯磺酸(重氮化)重氮盐(偶联)甲基橙。在局部麻醉剂苯佐卡因的制备中,将2个实验串联,即对硝基苯甲酸酯化对硝基苯甲酸乙酯(还原)对氨基苯甲酸乙酯(即苯佐卡因)。

2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层次分阶段进行教学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改革重组后,以基本操作、简单合成、多步合成、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开放实验的顺序组织教学内容。这样一个从基本技能训练、应用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创新能力训练的四个层次的实验体系,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单元技能训练到综合能力训练、再至创新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最终初步掌握简单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操作中,又将合成、分离提纯及鉴定测试或表征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系列化实验。这样做可使学生看到自己的实验成果,他们会更认真主动完成和掌握实验的全过程,并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3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3.1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能力

学生每次进行实验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学生的实验预习报告,无预习报告者不得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写实验预习报告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做每个实验前,必须认真查阅所使用药品试剂的理化性质,明确实验原理、目的及步骤,了解有关药品、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实验的重难点,挖掘实验成败的关键问题及注意事项,明确每一步操作的目的任务,做到有的放矢,为做好每个实验奠定基础。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和口头提问,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做好实验的热情。通过在预习中查阅资料和网络化学资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有机物的理化性质,解释实验现象,预测实验结果和选择正确的合成路线,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相关科研方向的研究现状与最新进展。并使学生掌握了查阅文献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5]。

3.2在课堂上认真讲解耐心指导

在教学内容改革整合后,教学方式对于落实教学目的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基本操作实验部分,教师必须抓住重难点讲清实验原理,实验成败的关键问题,让学生理解每一步操作的原理,然后在学生做实验过程中认真检查学生的每一步操作,耐心纠正不规范操作。如在分馏和蒸馏的基本操作中,注意检查学生的装置是否规范美观,冷凝管的选择是否正确,温度计插得高低是否得当等,所有这些细节问题都直接影响到实验的效果和规范性。通过这部分基本操作培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3在“一条龙”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开放性实验中进行分组实验教学

即让每组成员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合作的方式完成整个实验。这样学生在独立完成部分实验之后与其他组员之间共享实验成果,共同分析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这种组合实验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责任心。

3.4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篇5

(安庆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安徽 安庆 246011)

摘 要:旅游本科教育当前的发展遇到了尴尬,为了解决这个尴尬,本文在分析旅游本科专业性质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应以打造旅游本科专业的比较优势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优化。

关键词 :比较优势;旅游专业;教学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60-03

一、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尴尬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发展很快,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对旅游人才的旺盛需求。在这种形势下,旅游高等教育事业也飞速发展,从1978年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首次开设旅游管理专业以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并存的完整系统,为旅游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852所高校开办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达498379人,其中,本科生占37.03%。2011年全国共有436所高等院校招收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1]。可见,旅游本科教育已初具规模,成为旅游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和旅游就业市场主要的供应方之一。

虽然高校在旅游本科专业教育事业建设上热情很高,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发展结果并不理想,其处境的尴尬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学生报考率低

高校开办的旅游本科专业,随着时间的推移,招生规模普遍出现下降的态势。无论是我国最先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8所高校,还是我国大学综合排名位列前10的著名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2]。早期开办旅游本科专业的大多数高校,最近每年招生规模只能维持在30人左右。著名高校中的西安交通大学甚至由于选择旅游本科专业的学生过少而停止该专业的招生。

(二)业内就业率低

在旅游就业市场上,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本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主力军,但现实状况是旅游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3]。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以及高流失率的事实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社会认可度低

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旅游本科生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在与同专业不同层次旅游毕业生的竞争中,旅游本科生被社会认为眼高手低,“科研不如研究生,动手不如专科生”,其实际能力与旅游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在工作中表现不出本科生的明显优势。在与同层次不同专业本科生的竞争中,旅游本科生也体现不出很强的竞争力。如旅游公司的导游、文秘等旅游本科生所能从事的工作,来自中文、外语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都能胜任,在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等个别岗位上甚至可能还竞争不过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生[4]。

旅游本科专业教育遭遇的尴尬是因为开办专业时对其性质认识不清,在教学上忽略了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特点,致使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们有必要认清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根据比较优势来有针对性地对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促使其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二、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比较优势

(一)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旅游本科教育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为新时期旅游经济服务的较高层次的专业教育,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应用性教育。旅游本科教育产生的背景注定了其带有很强的应用性特点。它应旅游业之生而生,面向旅游行业,对口设置,贴近社会,强调务实,要求学生能直接处理旅游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注重运用所掌握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国家教育部把旅游本科作为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之下的一个专业,也说明了其带有很强的应用性质。(2)复合性教育。旅游经济活动现象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个领域,对其分析研究必然要借助其他学科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3)综合性教育。作为本科层次教育中的一员,旅游本科教育必然要具备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普通本科教育的共性,即宽厚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综合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较高的个人素质。也就是说旅游本科教育是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二)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优势分析

从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可以看出,不管与高等教育中同层次相关专业的教育相比较,还是与高等教育中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相比较,旅游本科专业教育其实都是有它的优势的,这些优势也就构成了它的存在价值。(1)与高等教育中同层次相关专业的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与旅游本科专业教育同层次的相关专业教育有工商管理、中文、外语等专业的本科教育。和这些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相比,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复合性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统合旅游从业工作中所要用到的各个相关专业本科教育中的知识要素和能力要素,去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维持工作的正常运转。而其他专业的本科教育只是涉及到旅游从业工作中某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这样的教育都是面向一般情况的普适教育,比较笼统和泛泛。(2)与高等教育中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比较。高等教育中与旅游本科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育有旅游高职高专教育和旅游研究生教育。和旅游研究生教育相比,旅游本科教育的应用性使它注重旅游行业工作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强调旅游从业中所要运用到的交际能力、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服务技能等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更强;旅游研究生教育是学术研究型教育,注重理论方面的深、精、专,强调的是旅游科研能力、个人创新能力的培养。而旅游业是与人打交道的服务型行业,所以旅游本科专业学生在从事旅游业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更为突出。和层次低于旅游本科教育的旅游高职高专教育相比,旅游本科教育的综合性使它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更强调知识基础的广度与深度、能力的多样化和素质的提升与拓展;高职高专满足的是一线工作的具体岗位的需求,如导游服务工作岗位、餐饮服务工作岗位、客房服务工作岗位等,更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操作规范性的培养。而旅游业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动态变化的,其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也在不断地进行发展变化更新,所以旅游本科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更强,后续发展空间也更大。

三、旅游本科专业教学体系的优化

为了实现旅游本科专业教育的优势,必须对当前的旅游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优化,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修正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办学思路和方向。旅游本科教育是新型教育,由于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致使当前的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比较混乱。有的沿袭传统办学方针,盲目攀高,有的跟风职业教育方式,自降规格,这些都不利于旅游本科教育优势的发挥。因此,有必要对当前的培养目标进行修正。首先是要合理定位。旅游本科教育是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与同专业其他层次的教育相比,具有实用性和理论性兼具的优势,据此,旅游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基本定位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中高级复合型、应用型的旅游行业专业人才。其次是要具体明确。旅游业是综合产业,涉及到旅行社、酒店、旅游交通、景区景点等吃、住、行、游、购、娱乐等各种类型的业务,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技能的需求也各不相同,所以旅游专业的专业方向非常广泛,若不具体明确,就会容易出现散而杂的教学状况,不能体现旅游本科毕业生专而精的优势。为此,可以根据旅游专业的学科和就业方向,将其细分为若干方向,再针对每个具体的专业方向去细化培养目标,使之与就业市场要求和未来发展相适应。

(二)改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是对培养目标的直接反映。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应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完善。首先是完善课程类型。一是将通识课、基础课、专业课相结合,通过通识课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基本素质与外语、计算机等通用能力;通过基础课来夯实学生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形成宽泛的基础知识结构,为专业学习提供知识和能力的生长点;通过专业课来打造学生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二是将专业课里的专业核心课与专业方向课相结合,通过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掌握和理解旅游专业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通过专业方向课来细化培养目标,实现学生对旅游方面工作专精独到的就业优势。三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来强化理论。四是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以必修课打基础,保证学生具备旅游中高层级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以选修课作为补充和拓展,发展学生的技能和特长。在完善课程类型的同时还要合理处理好各类课程所占课时的比例关系,以促使旅游本科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的协调发展。其次是及时开发新课程。旅游业是随时代不断变化而变化的行业,开展旅游本科教学时应及时跟踪行业的发展需求,结合自己的优势资源,不断开发相关课程,如旅游电子商务、第二外语、CAD制图等,通过新课程的开发使旅游本科学生知识面广、应用性强的特点更为突出。再次是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当前的旅游本科实践教学内容大多是模仿高职高专的一线服务岗位的操作技能训练,内容单一,层次较低,对本科学生最应该具有的旅游线路设计、旅游项目策划、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客户营销等经营管理方面的应用技能训练不足,应注意加强。此外还要注意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融为一体。通过旅游资源考察、旅游知识竞赛、鸡尾酒会、导游大赛等课外活动,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践能力。

(三)调整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是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教学计划安排不当会影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当前的教学计划不够科学,随意性强,因此也要进行适当调整。首先是要注意课程的前后顺序。很多院校在设置课程时,未能科学考虑所开课程的内容,甚至将一些基础理论课程安排到大三、大四,而把一些选修课程安排前面,这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理解。所以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开课的先后顺序,明确先修课程与后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在开课时应遵从通识课-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拓展课的顺序,层层推进,以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循环交叉进行。当前的旅游本科实践教学形式往往是在所有的理论课学习结束之后集中进行的毕业实习,这种做法未顾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实践教学作为旅游本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程度逐层深入,把实践课有机地贯穿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加深了他们对理论的理解,做到了“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四)更新教学方法

好的计划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配合实施。针对旅游本科专业的应用性特点,尝试改变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单向灌输型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如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到旅游企业现场教学等,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以通过启发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专题研讨法、管理游戏法、批判性思维训练法等交互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对旅游活动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归纳、解决的能力。

综上所述,旅游本科专业教育虽然目前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但只要认清它的性质和特点,从建立比较优势的目标出发有针对性地对教学体系进行一系列优化,就能实现它的功能和价值,最终使其走上良性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秦兆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机制实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5):95-98.

〔2〕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路——对旅游高等教育30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23(5):13-17.

〔3〕朱金林.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危机与创新[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5):72-74.

〔4〕庄小丽,潘启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模式探讨[J].管理探索,2007,(9):6-8.

篇6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化工分析专业 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职业教育正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最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类型,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为核心,以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建立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训技能培训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相应提出新的质量评价标准。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地开展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在考试内容、考核手段、组织形式上进行适时改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化工分析专业职业教育应怎样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出更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提出看法。

一、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前化工分析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训操作课两门课程分开由不同的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脱离,上课内容单调,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我们把这两门课程合并,互相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解单质氯溶于水的化学反应时,可以做实验,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到氯气所特有的黄绿色,而且可以嗅到它的有刺激性的气味(和它能溶于水有关)。当溶解的氯气较多时,水溶液呈现淡淡的黄色,应当是存在自由的氯分子的一种现象,但在放置的过程中会因氯气的逸出而减少。让学生自己体会,从原理到实践,再到理论应用。学生能跟着学,积极性高,感到上化工分析课与实训课比较充实,喜欢上这样的课,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有成就感。

⒉降低教学难度。化工分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多、化学分子式复杂、反应方程式多且难,还有的内容太深太难,学生一看就头疼。往往一节课上完后,能听懂、能理解所学内容的学生不多,有时学生会说:“我在上课时什么都听不懂。”这就要求我们不过多地追求化学分子式的记忆、反应方程式的推导、理论的计算,而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改革,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学懂。

二、加强实训操作训练

以实训操作训练为平台,促进专业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训操作训练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1.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之初,引导学生明确实训操作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中职生毕业后将面临激烈竞争。通过实训操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竞争增添一份信心与资本。在以往的毕业生中,实训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很容易适应社会,工作得心应手。

2.基本技能的训练。

(1)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兴趣。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好化工分析与实训操作,我们采用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讲到酸碱滴定法标准碱滴定未知酸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在装好碱液后读数,进行读数比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很感兴趣,效果也很好。学生在锥形瓶中放好酚酞后开始放碱液,根据颜色的变化确定反应的终点,教师再给学生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比单纯讲理论的效果好多了。熟能生巧,练是关键。只有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要领,从而夯实基础,形成技能。

(2)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此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敢说敢想,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错误,给予他们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变

化工分析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中,实践考核的分量应大于理论考核,其比例要看具体的课程情况,大致可按6:4确定。笔试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及实验室安全须知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分为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实验、作业、模块考试为考核依据;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测试,这对教师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提出较高要求。

四、以《化工分析工》初级、中级考工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创造更多的学生就业机会

近几年,随着招生制度的开放,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继重点高中、五年制高职以后的第三批市场招生的主要来源,由于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文化素质低点,因此就业比较困难。同时,根据国务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校根据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有序安排了《化工分析工》初级、中级工考试,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获得毕业证书,又可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增加学生以后就业的机会。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衡量办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毕业生能否就业,能否就好业,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与相关企业就毕业生劳动就业商定相关意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分别与化工园区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被上述单位确定为中等技术工人培养输出基地,同时学校实行与企业的定单式培养,连续几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90%以上。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生存并且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大勇.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献[M].光明日报出版社.

[2]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

篇7

关键词:学前教育;导师制;优化策略

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在教师缺乏的社会背景下,导师制作为一种帮助实习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途径,逐渐开始了在教师培养领域的探索和运用。随着社会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学前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已然成为国家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教学实践者关注的重点。目前我国关于导师制在幼儿园教育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新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其在教师职前培养中的实践探索还很少见。同时,针对当前教师职前培养中“结合实践对师范生开展的教师教育培训与指导很少”①的弊端,导师制为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等提供了一种可能路径。基于笔者所在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导师制活动开展的经验总结和问题探析,笔者从导师构成、活动内容和形式、管理制度、外在支持等多个角度提出了导师制的优化策略。

一、推行“双导师”,实行导师轮换制

导师的构成是“导师制”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经验丰富的各类教师可以帮助在校学生突破视野、知识和技能的局限,更好地进行其专业学习和成长。目前笔者所在院校的导师制主要涉及到幼儿园一线教师及管理人员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通过学生反馈发现,幼儿园教师的指导多偏向于教学现象和实践技能,固然能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但由于学生能力有限,无法对教学现象和案例进行理论解析。因此,笔者认为在导师的构成上,应推行“双导师”,将行业导师和专业导师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其中,行业导师主要来源于幼儿园一线教师、教研员、管理人员等;专业导师主要来源于高校专职教师、理论专家、教授等。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获得广阔的专业视野,导师制的实践运作可实施导师轮换制,保障导师资源利用的最优化。每位导师对于学生的专业培养及内容有着不同的见解,这直接导致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通过导师轮换制,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教育理念、不同研究专长、不同专业视野的导师,可以提供学生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批判意识。从专业导师的角度出发,专业导师的配备可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有所调整。低年级的导师以基本专业课教师和理论专家为主,引导学生关注教育规律、教学现象、幼儿发展特点等;高年级的导师以专业技能课教师为主,包括教法课、游戏设计课、实践实习等。从行业导师的角度出发,应定期轮换来自不同园所、教研所的幼儿园教师、管理人员和教研员,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学理念和园所文化,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等。通过以上轮换制,让学生拥有“整个学校的体验”②,并为学生创设可在不同教育机构和班级进行观摩学习的机会。

二、聚焦于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

“导师制”的开展过程是决定其成效的关键环节,尤其是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导师制的质量。通过笔者所在院校的实践探索发现,行业导师展开的活动确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但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随机,无法满足学生的即时发展需求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一方面,活动内容应指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需求和问题解决。本院校导师制活动的经验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具体需求,且在专业学习中将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导师制活动内容应基于对学生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进行安排,指向学生的问题解决。根据笔者访谈发现:大一学生处在一个懵懂的阶段,导师可引导学生制定专业学习规划、了解专业前景、建立专业认同感等;大二学生将开始初步的专业学习,导师可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案例和工作任务,引导学生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发展规律等;大三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依托于五大领域教学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大四学生的导师制活动可聚焦于就业指导、专业技能操练、心理辅导等。另一方面,扩展导师制活动形式,多角度解决学生问题。由于本院校导师制探索针对的学习对象是2015级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因此本院校导师制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涉及到校内专业讲座、校外观摩学习与参观。在活动内容指向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导师制的活动形式应根据内容的特点和性质灵活调整,拓展为案例分析、学生汇演、小组讨论、专题讲座、观摩学习、教学模拟、分享教学材料等多种方式。

三、健全导师制管理制度,争取多方支持和帮助为保证

“导师制”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建立科学规范的导师管理制度十分重要,尤其需要规范导师聘任制度、优化导师激励政策,并在此基础上争取学院、教务部门、后勤部门等多方支持与帮助。笔者所在院校导师制开展的经验表明,规范导师的遴选和聘任制度可以帮助导师树立强烈的责任心,主动参与导师制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首先,导师作为学生专业成长的引导者和启蒙者,其素质能够影响学生的观念、能力及未来的专业成长。学院在遴选和任用导师的过程中,应优先考虑有能力、有责任心、乐于分享的教师。其次,重视行业导师的教学经验。行业导师可以通过案例呈现、教学视频、经验传授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尽早体验未来的职业生活。再次,通过对学生访谈发现,学生对导师制活动报有极大的期望,且积极、认真地参与导师制活动,但是活动结束后往往很快就印象模糊,究其原因是活动内容往往难以与课堂学习联系起来。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根据各年级的课程安排进行选择专业导师。此外,为提高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学院应优化导师激励政策。不管是行业导师还是专业导师,学院都应颁发正式聘书,并依据常规的工作量和学生人数,设定基本的指导报酬。同时,根据每学期学生和学校对导师的评价,可实施弹性工资制度:对于指导质量较高、态度认真的导师,给予导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设立连任制度;对于指导不力、效果不好的导师,给予适当的惩罚。导师制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前培养的创新路径,受时间、场所、班车、材料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其运作依赖于学院、教务处、幼儿园等多方的支持与帮助。学院应通过多方宣传,提高学生和幼儿园对导师制活动的关注和认可,创设独有的导师制文化。对学生而言,导师制可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榜样和支持;对幼儿园而言,导师制可提供幼儿园教师和高校教师共同探讨和学习的机会,提高一线教师的理论水平;对高校教师而言,导师制可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技能。在三方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培育平等、尊重、互助互惠的异质性合作文化③。此外,学院和教务部门应为导师制的顺利运作提供专门的物质资源,包括活动的场所、器材、运输工具、资料等。结语导师制作为学前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途径,能够增进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因此在导师制的运作过程中,应推行“双导师”,实行导师轮换制;聚焦于问题解决,拓展导师制活动形式;健全导师制管理制度,争取多方支持和帮助。

作者:张萌 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2]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

篇8

【关键词】幼师;钢琴课程;教学;多元化发展

幼师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专业,钢琴课是幼师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技能课。音乐理论与演奏技巧相结合是钢琴课程的一大基本特点。钢琴课程多元化的教学与训练,能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弹奏技巧,初步掌握不同风格、体裁的优秀作品,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欣赏音乐的水平,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一、钢琴课程的定位

钢琴课程是一门综合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在实际练习中完成技能技巧练习的重要课程,同时也是学习弹唱、即兴伴奏、歌曲创作等课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难于掌握。因此,强调钢琴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发展至关重要。这门课程对于幼师专业学生的培养职业能力和养成职业素质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不仅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而且更对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培养具有深刻意义。

由于大多数幼师学生在上学前从未接触过钢琴,同时错过了钢琴学习的最佳学习期,而且每个学生在兴趣、能力和性格方面都存在个体差异不尽相同。所以,幼师专业学生的钢琴教学是综合培养具备初级钢琴弹奏技巧,使其能胜任幼儿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熟练弹奏幼儿歌曲并能够给儿歌编配伴奏,组织幼儿音乐歌唱教学,音乐游戏,音乐律动等能力。

二、钢琴课程设置多元化的科学性

钢琴课程是幼师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技能课,是一门音乐类的综合学科,具有技术强的特点,难于掌握,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的练习才能够形成能力。

钢琴课教学是以键盘实际演奏为主要内容,以综合的音乐理论知识为指导,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因此钢琴课程的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明确教学目标,体现科学性和多元化。要适合于幼师综合发展的需要,符合幼师钢琴课程的教学特点,要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合理科学的开展有特色的钢琴课程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的、多元化的钢琴教学方法,会有效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难题。

三、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发展

幼师专业学生能够在校进行系统学习的时间非常毕竟有限,因此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定与拓展非常重要。

要做到理论知识与演奏技巧的同步学习在钢琴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入的同时,把单一、枯燥的技术技巧练习同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钢琴课兼顾技能、技巧训练与理论知识的同步学习,把相交叉学科知识综合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完成课程的整合。

弹唱和即兴伴奏是幼师实际工作中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建设的初期就要重视弹唱、即兴伴奏等课程的教学,在提高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同时,应更多地重视运用钢琴进行即兴伴奏和弹唱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幼儿歌曲还是成人歌曲,都能让学生在音乐中学的更多的知识,在感受伴奏的快乐和成就感的同时,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谱与即兴伴奏能力,为学生就业需要做好准备。

拓展教学课程的内容对于一个幼师学生来说,三年的学习时间比较短暂,接触到的钢琴作品比较有限。因此,在教学曲目的选择上,不强求横向的发展,而改取纵向的广泛涉猎。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了解中外钢琴发展史的各个时期,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感受美好生活。

探讨“钢琴教学法”的教学目前幼儿园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很多大中城市已经把钢琴课当成普及教育了。因此,在钢琴教学的后期加入“钢琴教学法”的研究与探讨,帮助学生更好的开展幼儿园实际教学工作,实现教学相长。

四、钢琴课程教学形式与方法的多元化发展

幼师专业的钢琴课程教学大多采用集体课与个别课的形式,并分成小组上

辅导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以及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弹奏技能,以就业为导向,使学生成长为适应当前幼儿园工作需要的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1.集体课教学

钢琴集体课的教学以班级为单位,主要完成基本讲授和课堂练习的教学目标,以知识性、理论性、系统性为主的内容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理论上真正了解钢琴的演奏与弹奏方法的原理,提高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修养。

在教学中充分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与教学手段,使用钢琴、电钢琴及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代替传统教具展示课堂内容,生动的展示了钢琴艺术。开展了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教学活动,将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讲、练、做一体,“讲中学,学中讲”,让大课具备小课的功能,突出技能的培养。

课堂中,教师一般分为常规训练和课堂练习两部分。常规训练中包括音阶、琶音、和弦等钢琴基本练习。让学生在活动手指的同时,强调钢琴弹奏的基本弹奏技巧,熟悉不同的调式调性,为弹唱、即兴伴奏等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课堂练习部分,通常分六个步骤。首先,介绍乐曲的整体风格,创作背景与作曲家介绍,使学生对作品进行整体认知;第二,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展示乐曲,提出问题,通过分析,使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感受,加强对乐曲的理解;第三,教师范奏,分析、讲解乐谱,讲授重点;第四,开展多种练习方法,学生进行有效的集体课堂训练;第五,学生自主练习,教师进行个别辅导,在课堂上掌握乐曲的演奏;第六,集体演奏,通过课堂展示考察教学综合效果。

2.小组课教学

因为幼师学生人数较多,技术较差、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小组课的教学形式特别适合于幼师专业的学生学习,在幼师实际教学当中应用的较多。通过分组形式的教学可以对学生弹奏情况进行逐一的检查,有效地利用课堂,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钢琴的弹奏技巧。

3.个别课教学

个别课是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方式,是因材施教的最好的教学典范,一般情况下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个别课的教学,教师可以深入、具体的观察和解决每个学生在演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是对技术和艺术处理等方面针对性最强的教学,适合于不同程度的学生。 但是,由于幼师学生较多,因此,个别课的利用率并不高,局限性比较大。

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教学,扬长避短,将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有机的结合,多种授课方式并存,实现授课形式的多元化。

教无定法,变换多元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幅度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等还颇具革命性、创造性的加入了游戏法、多媒体辅助法、任务驱动法、自主探究教学法的方法。达到“教、学、做一体”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信心。

五、钢琴课程教学的多元化考核

钢琴课考核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练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及时评价,适时的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可以有效的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方式注重诊断与指导的功能,突出激励的作用。

钢琴课考核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考核、艺术实践考核。

课堂教学考核内容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可以发挥考核的长效机制,建立每个学生的个人档案,把学生平时课堂上和检琴时的表现记录下来,让学生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在钢琴学习上的成长轨迹,准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及时调整学习的状态和方法。

总结性评价是是对学生钢琴课程学习的综合性的评价,包括期中、期末考试得出的结论。这种的评价方式相对更为客观、准确,方便于教师更准确的把握学生学习的状况,合理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内容。

实践教学的考核主要包括钢琴基本功大赛、技能竞赛和见习、实习等,艺术实践包括校内、外演出,音乐实践,毕业汇报演出等。通过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在实践中检验钢琴课程的学习成果,同时,通过演练,培养学生的表演欲望和自信心,帮助学生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实际演练中检验学生学习成果。

钢琴课程的教学在幼师专业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实际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方面任重而道远。采取多元化的钢琴教学,可以多角度、多方位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单一、枯燥的技能课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技能技巧的学习,使我们的钢琴教学取得更大的成效,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心应手,最终实现钢琴课程科学设置的初衷。

参考文献:

[1]陈晶.《浅析幼儿师范专业钢琴课程课程设计》[J].《科教创新》2010年,第11期

[2]张殿坤.《关于幼儿师范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0年.第06期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科专业结构 ;调整与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65-3

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发展的核心目标已由扩大规模转变为提高质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标志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开始。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休戚相关,也与学科专业结构及建设水平密切相联。因此,明确高等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寻求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论基础, 处理好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五种关系是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必要性

1.扩招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结构上的不适应

从1998年到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数由340.88万人增加到1738.84万人,增长了4.10倍,但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仅增长约1.3倍。经济增长远远低于高等教育的增长。因此高校扩招后,一方面,客观上存在着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隐患;另一方面,虽然目前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很大,但在劳动力结构上,容纳高学历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农村地区人口仍占人口总量的近60%,很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这也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

2.满足公众受教育的需求考虑较多,高校准备不足

高校学生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学科专业发展出现结构问题,在专业安排上扩容现有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专业倾向。这样做导致的后果就是,其一,延缓了学科专业调整的时间,使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得以继续发展乃至膨胀,新学科专业的数量和品种增长缓慢,出现了一些老化了的巨型专业。忽略了经济发展需求,有悖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法则;其二,加大了低水平重复办学现象,各学校纷纷通过设立一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法律、外语等专业在较低的水准上繁衍过快,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并引发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疑虑。另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一大批行业部委院校转由地方政府管理,产生出由为行业服务向为地方服务的转向间题,部分学校与产业的联系减少,专业特色弱化。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连续徘徊在70%左右。一方面,知识经济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制造业大国对应用型人才都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人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对尖端人才的需求,毕业生就业主体过度拥挤在“中端”,也不愿或不敢下基层,产生就业难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不适应现象。

3.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的同型化倾向

一些高等学校随着发展的惯性,加上部分贷款还息的压力以及经济利益的冲动,盲目扩张,忽略了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风上了一些与学校传统难以整合的新增专业,一些社会需要的基础和艰苦行业类学科专业出现萎缩,而对另一些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密切相关的新兴学科却很少发展。片面追求规模和综合,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学科专业数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越来越趋同。高校人才培养的专门性下降,课程结构的严谨性降低,实践环节减少,降低了高等教育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要求。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面对的服务主体也在发生着变化,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员的逐渐饱和,企业、尤其是发展迅速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接纳高等学校各个层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等教育要考虑如何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及学位点调整等措施,适应和满足企业技术创新中主体地位建设的需要。各高等学校需要迅速转变发展观,抑制继续盲目扩张的冲动,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双重需求,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二、影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理论基础

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社会需求,优化人才结构,提高培养质量,促进学术发展。调整的过程和依据,首先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其次是尊重学校的自主办学,最后还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如对一些基础学科、紧缺学科和特色学科给予倾斜和支持。当前,有必要对支撑学科专业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宏观思路进行梳理,以期进一步提高认识。

1.高等学校突出办学特色和多样化办学的需求

我国在精英教育时代,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对单一。而如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因为教育已经融入整个社会,不能再专为所谓的“精英”岗位服务,少量的“精英”岗位无法容纳众多的人才。教育要为社会的各行各业培养人才,他们对人才的要求是不同和多样的。纵观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就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逐步多样化的历史,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大学模式后,发展起了研究型大学和社区学院;法国在欧洲最古老大学之外,设立了新型的精英高等教育机构-工程师学校;德国出现了与传统综合大学并驾齐驱的工业大学和高等专业学院;英国存在着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与城市大学、新大学、多科技术大学的共同繁荣。高等学校除了综合化的发展道路外,还有专业化的道路。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办学最终体现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建设方向上,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科专业面向不一样。高等学校的特色是由学科专业的特色来实现的,而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又会影响和指导其学科专业的设置结构和建设方向。

2.多样化和优质的教育质量观

多样化不代表教育质量标准的降低,而是规格要求的多样。高等教育扩招后,理论界提出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亦即多样化的质量观,这是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的。但遗憾的是,我们在实践中过多地回避了统一水平的尺度,却没有使用好多元评价的尺度,使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成为一些学校治学不严的“理论依据”。高等教育从事的是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活动,人民群众要求的是优质的高等教育,教育部提出的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应该是业业有精英、行行出状元。在多样化同时还应该是优质的。每所高等学校各个专业的教育质量都应是优质的人才培养应关注专门人才市场中别人没做或是没做好的事情。各高等学校应努力通过多种不同的教育模式探索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面向规模庞大的接受高等教育的全体,以因材施教的方式提供各类优质教育,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

3.加强对学科专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工作

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高等学校及其学科专业的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通过全国性的总体规划和地区性的定位规划,促进学校、学科和专业的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即通过规划的手段把发展的内驱力引向重特色、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在加强政府对高等教育宏观统筹的基础上,促进高等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提倡不同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美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的初期也曾经出现过定位不清的混乱。加利福尼亚州通过《高等教育总体规划》把相互竞争的不同类型大学和学院转变为一个有机的高等教育体系,把保持优异教育质量与维持巨大招生规模有效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就是:赋予大学、州立大学、社区学院不同使命,分别承担不同学生群体的高等教育责任。社区学院设置遍布全州,面向全州所有高中毕业生招生;州立大学录取学习成绩排在前33%的高中毕业生,可以设置硕士学位项目及和大学一起联合设立博士项目,开展以应用领域为主的研究;大学录取学习成绩排在前12.5%的高中毕业生,独享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其它硕士以上高级学位的授予权,主要从事基础研究。这种中学后教育制度设既做到宽松人学,又保持教学与科研的优异质量,不仅增加了加州几代人受教育的机会,而且因其他州的仿效而改变了整个美国公立高等教育。

4.避免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盲目扩张

高等教育的宏观学科专业结构要满足的是社会的整体需求,而高等学校的微观学科专业结构则要满足的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微观结构的合理并不完全代表宏观结构的合理。此外,由于微观结构容易受利益、舆论、心理(如从众、升格)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产生非“常态”的发展而进一步扭曲宏观的结构。因此,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国家有关规划的要求,同时也要与自己的传统特色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宏观、微观学科专业结构的和谐发展,进而保证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高校主干学科专业的拓展不能盲目,应该在办好优势或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与协同,注重围绕优势或特色学科构建学科群,这样才能保证在学科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维护学校的特色;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还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实践,即使是同一的学科专业也要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如在相同的名目下,既可以有基础理论方向,也可以有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应用方向,还可以有催生新兴、交叉、复合等学科产生的前沿领域,当然也还要有面向传统产业的技术应用和服务方向。不同学校的选择要有不同,要根据学校的定位来定,要能说明优于其它学校的所在或存在的理由。

三、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应该处理好的五种关系

1.要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的关系

优势、特色专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占据本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 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特色专业直接影响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重要程度和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空间。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在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调整、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2.要处理好基础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的关系

高等学校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要真正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确保其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问题在于,随着高等学校走出“象牙塔”而融入社会生活中,愈益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应用性人才的旺盛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同时,就高校这一办学主体自身而言,对应用型专业的举办也有着强烈的主观需要,因为它实际上是与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生源有保证,对高校来说,也就有了经济效益,有了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些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一重一轻”、“一硬一软”的情况,甚至对基础型专业不管不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二者兼顾,同时克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应用型专业的现象。

3.要处理好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关系

在专业结构体系中对那些有多年历史的老专业,要采取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调整层次和规模,做到少而精;通过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使传统学科专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新专业的建设要审慎确定生长点,严把质量关,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一定要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4.要处理好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学科是教授们成长和活动的土壤,一流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位居第一,主要是因为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因此,大学抓学科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从本科教育着眼,必须同时抓好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专业建设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个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一般也是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所在。因此,必须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统一起来,避免出现就学科建设抓学科建设、就专业建设抓专业建设的情况。

5.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校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种数才能满足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数越多越好。一个学校专业数的设定应该综合考虑发展规模、市场需求、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根据需要,量力而行。同时应该不断地开展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建设。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量”的增长,忽视“质”的增强的状况,努力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高等学校必须大力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突出专业和办学特色,避免学科专业的盲目扩张,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基础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马陆亭.关注学科专业调整 优化人才培养结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7,(13).

[2]王先俊.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篇10

本次研究选取黑龙江省的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学院、东方学院为研究样本,以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研究方法来获取一手数据。问卷于2013年3月在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学院、东方学院进行发放,共发放349份,其中黑龙江大学发放79份,哈尔滨学院发放105份,东方学院发放165份。问卷回收349份,有效问卷349份,有效回收率100%。问卷内容包括对个人基本情况了解,如性别、年级、填报志愿情况及父母态度;个人学习情况了解,包括对影响专业选择的各要素影响程度,旅游相关工作的看法,想从事的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影响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要素影响程度,对院校相关教学内容的期望值及对实习实践重要程度的调查。由于问卷涉及大量个人态度的调查,因此本次研究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进行测量。

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价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而影响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效果。在旅游管理实习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影响将来工作的要素有着不同的认知态度,这些态度对学生参加实习实践学习的动机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实习重要程度分析从样本对实习重要程度的描述性分析来看,样本的平均值为4.66,即样本数据集中在4.66附近,标准差为0.708。这说明样本离散程度较小,平均值的代表性较强,偏度为-2.531<0,峰度为7.317>0,说明数据分布为非正太分布,数据整体分布为左偏并且比正太分布尖峭。总体说明学生普遍认为实习实践重要。这是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价值认知的一大进步,表明学生已经由原来对实习实践排斥、不愿到实习岗位中进行学习和锻炼逐渐转变为开始重视实习实践,由原来的被动实习转为主动实习。这一态度的转变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减少了阻力。学生虽然认识到了实习实践的重要性,但对实习实践的作用并没有较清晰和较全面的认识,多数学生对实习实践的认识还停留在提升操作技能的层面。实习实践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学生掌握实际管理和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前预先体验职业生涯、认识社会、评价自身能力并根据实习实践活动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实习实践作为培养学生就业所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内容安排上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意愿,才能调动学生实习实践的积极性。

(二)未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影响因素分析通过着重分析受教育背景、相关工作经验、个人沟通和协调能力、管理知识和技能、个人品质及态度这五个因素对未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的影响程度,考察学生对未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应具备能力的认知情况,了解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哪些因素对未来工作更具影响力。表中各因素的平均值描述了样本的集中趋势,样本数据集中在4附近;标准差用来描述样本数据的离散程度,教育背景的标准差较大,说明数据离散程度较高,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较小,即数据离散程度较小,均值代表性较高;偏度和峰度用来检验数据是否呈正态分布,表中各组数据的偏度均小于0,即各组数据总体分布均呈左偏态,教育背景的峰度小于0,数据整体较正太分布较平坦,其余各组数据的峰度均大于0,数据整体分布较正太分布更尖峭。从总体样本来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以上各因素对未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影响较大。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在上述五个影响因素中,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哪些因素更具影响力,需要对其具体数据进行分析。选取各个因素样本数据大于3的进行统计,得到如下饼状图。从图中明显可看出个人沟通和协调能力所占比重最大,为21.50%;个人品质及态度次之,占21.05%;相关工作经验占到20.99%,居第三位;管理知识和技能占19.32%,居第四位;教育背景所占比重最少,为17.15%。即学生关于就业能力方面最迫切希望提高是个人沟通能力。其次是个人品质及态度,还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并希望拥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三、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内容安排科学化建议

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为企业的管理者,而作为管理者需要具备三项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利用某一专业领域内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完成目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处理与人事关系有关的技能或者是与组织内外的人员打交道的能力;概念技能指纵观全局、认清为什么要做某事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洞察企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复杂性,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判断、抽象、概括并迅速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具体包括:系统性、整体性能力,识别能力,创新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旅游产业相关组织对管理者技术技能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相关工作经验)、管理知识和技能;对人际技能的要求表现在要具备个人沟通和协调能力上;概念技能受管理者教育背景的影响。当然个人良好的品质和积极的态度也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高校在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实践内容安排上要做到:

(一)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个人沟通能力的培养作为实习的首要任务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员工的沟通能力,甚至将沟通能力作为衡量员工综合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旅游行业是需要与人沟通的行业,是“人”的产业,对从业人员沟通能力的要求更高,尤其是旅游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将其作为个人核心能力来培养。沟通能力不是靠说教就能提高的,而要到实际环境中去锻炼、学习。这就要求学校和企业积极配合,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实习实践机会。高校在实习基地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规模较大、档次较高、在行业或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能给学生提供多种岗位,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旅游企业;实习基地的构成也应尽量多样化,可以同时和酒店、旅行社、景区、旅游事业单位、度假村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实习需求;高校还要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消除学生的顾虑,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旅游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能直接与人接触的岗位,并实行轮岗制度,让学生有与不同人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在工作过程中逐渐锻炼沟通能力。企业还要营造良好的人际沟通氛围,使学生能有机会同企业内部员工进行沟通。企业管理者要经常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想法,帮助学生提高沟通能力。

(二)注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个人品质及态度的培养旅游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能够吃苦耐劳,最重要的是要有团队协作精神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而现阶段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些学生缺乏劳动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很难适应未来工作的要求。因此,高校在实习实践过程中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积极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旅游企业要配合高校帮助学生进行锻炼,安排学生同员工一起工作,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一些旅游企业因为担心失去与高校的合作机会而刻意减轻学生实习强度,这不仅不能让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也违背了高校安排实习实践初衷。高校要与企业进行沟通,消除其顾虑,保证实习实践的质量。

(三)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企业对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主要是希望员工具备相应的实际操作技能,能直接上岗工作。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实现。企业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岗位多为基层岗位,需要学生从最基本的动手操作学起,可以满足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但多数企业向实习生提供的岗位较单一,酒店普遍提供的是餐饮、客房、前台等岗位,旅行社多为文员、接待等。这些工作内容简单、容易被掌握,长期从事同样的工作,学生掌握的技能较单一,而且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企业可以实行轮岗制度,为学生掌握多项工作技能提供条件。

(四)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应用管理知识和技能创造机会理论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服务的。因此高校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实习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理想平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所学理论知识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容易发现自己在理论知识方面的欠缺,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对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需要旅游企业的配合,为其构建良好的平台。旅游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如与会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等相关的岗位,也可以实行竞争上岗,挑选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学生,为其提供基层的管理岗位。另外,旅游企业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