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护理的临床应用

篇1

1.1将中医传统护理手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增加了临床操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和高效性为了促进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应用,用现代科学技术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研制出的中医护理治疗仪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如用多功能艾灸治疗仪替代了传统艾灸操作,在保持了传统艾灸所需的艾绒的基础上,采用直接灸的原弊端,同时可用于多人多穴位施灸,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电脑中频经络通治疗仪则是在经络学基础上,利用生物电流的原理,达到了无针针灸和药物导入的疗效,提高了临床护理人员操作的安全性。此外,还有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疗法、微电脑疼痛治疗、半导体机关治疗以及熏蒸治疗仪等,均是改进了中医传统护理手段,提高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安全性、便捷性及高效性,被广大患者逐步接受与认可。

1.2利用中医护理辩证施护理论为患者提供多形式、个性化的中医护理特色技术辨证施护是指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解决。中医护理着眼于病机和证候的不同,相同的病机或证候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候则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即“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在这个理论指导下,临床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多形式、个性化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李少芳认为在恶性肿瘤晚期患者中实施艾灸、穴位注射、中药穴位贴敷、耳穴贴压、中药灌肠、中药泡洗等中医护理技术,可以有效改善恶性肿瘤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郑平认为在混合痔患者术后疼痛护理中运用按摩、点穴、捏脊及刮痧等中医护理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症状。我院肿瘤科倡导恶性肿瘤“绿色治疗”模式,以年老体弱、放化疗失败患者为对象,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为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疼痛在辩证的基础上,采用个性化中医护理方案,如中药贴敷、中药保留灌肠、低频超声离子导入、灸法、电热蜡疗等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疼痛部位在中药贴敷过程中为患者定制了中药药帽和中药手套以促进药物直达病所。在越来越提倡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时代,中医护理技术的人文优势无疑更具有吸引力。

2制约临床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因素

2.1技术实施者职责界线不清晰200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修定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将针刺法、穴位按摩法、灸法等15项中医护理技术纳入规程。然而仍有学者认为,由于学科发展时间较短,学科建设中有诸多问题尚无明确规定,目前仍面临着学科内涵模糊、学科界限不清的困境,如中医护理技术的范畴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这就造成了临床中医适宜技术究竟是由医生还是由护士操作的争论,医护职责的界限不清,严重制约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的开展。

2.2中医护理专业人才缺乏中医护理技术的实践是要靠中医理论来支撑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中医护理技术的操作流程,同时还应精通中医理论体系。目前中医医院的大部分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教育。中医院校的护理专业大多定位于中西医结合方向,中医护理课程的教学时数受到压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毕业后开展中医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此外,中医医院的中医护理继续教育和专科护理岗位教育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也影响了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财政收费支持力度薄弱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耗费时间与人力,与所收费用不相匹配。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北京市中医医院执行的是《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1999年)》,其中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大多按次收费,如耳穴贴压每次3元,穴位贴敷每次7元,这样的收费标准意味着即使在不计人力成本的情况下,选穴越多,消耗材料成本越大。同时,有许多中医特色的护理技术甚至并不在此收费标准中。北京市中医管理局2010年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调查结果显示,28家中医医院均开展了自己的特色中医护理技术项目如药枕、舌操、电热蜡疗、中药脐敷等共计39项,其中能在《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1999年)》中查到收费编码的项目只有9项。这一现象在全国均普遍存在。黎娟兰的研究表明,广西省执行的2005年《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的3996项服务中,中医技术相关收费只有97项,且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还有相当多的中医技术根本没有定价。因此可以说,财政收费支持力度薄弱是制约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顺利开展的因素之一。

3建议与展望

3.1将更多现代化技术与传统中医护理手段相结合,解放劳动力,突出中医特色《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了“继承、创新、现代化、国际化”4个方面的基本任务,为中医护理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中医护理技术是中医护理学的精华,直接影响中医护理学的发展水平,而中医护理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要运用有效、简便、价廉的中医护理技术防病治病,解除病患的痛苦,使祖国医学在新时期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弘扬。目前,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完成中医诊疗设备的升级、开发与改造,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现代化技术与传统中医护理手段相结合,使其为患者服务,突出中医特色,提高疗效。这也是促进中医护理事业向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3.2充分发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平台作用,大力开展有效适宜的中医护理技术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质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于2012-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一批国家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并组建了中医护理重点专科协作组。在《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要求(2013版)》中明确提出“专科实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人员应掌握《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中本专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护理技术”。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在2012年已完成13个中医优势病种护理方案的梳理工作,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医医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推广与验证,其中对优势病种的中医护理技术效果评价成为验证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助于对中医护理技术进行规范和统一。

篇2

【摘要】中医膳食的护理作为中医护理最为重要的方法之一,其也是辩证施食护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正确运用中医的辩证施食护理理论及整体观念为前提,将其与临床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对病人的疾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或者是病人的康复保健过程中,指导和调理病人的饮食和营养,使膳食的安排具有合理性,这对病人疾病的治疗及康复有很大帮助。

【关键字】膳食护理;临床实践;饮食养生;阴阳协调

1 引言

在传统中医体系里,护理、药、中医是分不开的,各个学科间的界限不是很明显,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中医护理这一学科的发展,在各个学科高度综合和分化、医学的理论基础的体系逐渐丰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医学庞杂的体系中将中医的护理学相关知识分离出来,并对其加以总结及整理,将其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合起来,建立起一个传统中医特色十足的全新中医护理科学。而中医的膳食护理作为辩证施护重要手段之一,也是中医护理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那么,作为一名合格的临床护士,就应该以正确的中医施膳辩证理论及整体观念为指导,将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对疾病和食物的关系及病人的疾病恢复过程中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进行深刻了解,只有使医护人员掌握并熟练运用辨证方法,为病人安排出合理的膳食,才能让病人尽快的从病痛中脱离并恢复健康。在以下部分中,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说明膳食护理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

2 饮食养生的临床应用

中医学所主张的是观点是,人类的身体是统一的一个有机体,它是由经济等保持平衡,相互联系、相互协调构成的有机整体,例如:一但人体进食后,所摄入的食物的咀嚼、运动、消化、吸收以及最后的排泄这一整套过程是通过胃、脾、小肠、大肠等众多肝脏协调合作来完成的,因此我们说中医的膳食护理是严格按照整体观念的基础理论实施的,并且对膳食协调病人身体的内部、自然界的环境和人体之间的关系、使病人身体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保持统一等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在反复的临床实践里我们也总结出很多规律和经验,例如:心病禁咸,肝病禁辛,胃病禁甘,脾病禁酸,黄疸禁油,水肿禁盐,肺病禁苦,皮肤的瘙痒要禁海鲜等。就像《金贵要略》所说的,人吃的东西,有的对进食者本人的病有好处,有的对其病有害,加剧其病情,所以患病者要尤其注意饮食。

3 饮食有洁、节

饮食的洁,鱼蟹类及牲畜的肉还有一些水生的植物经常作为寄居地被一些寄生虫寄宿,而且在这类食物的加工、保存和运输的整个过程里也很容易被很多的寄生虫、致病的微生物甚至是虫卵污染。摄入食物之前这些食物都已经在高温的环境中烹调过,忌食生的食物和一些微热的食物。农业、工业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以及蔬菜瓜果中残留的农药应该被高度重视起来,蔬菜以及瓜果食用之前保证已做过充分的清洗。不要食用变质或腐败的食物、疫死或自死的牲畜肉或者是经过重复的煎炸或过度的烧烤的食物。

饮食的节,医护人员除了要告诫病人不应该过度饥饿或饱胀,不要暴饮暴食之外,还要特别注意病人所摄入食物要有多样性。《内径五味》中说道:“各有五味,各有所宜”。其中的五味是指咸、苦、酸、甘、辛,只有令荤素之间互相协调,五味保当,才能够使得脾胃得到协调,所谓合理膳食不仅包括食物应具有适宜的寒热温凉,食物之间搭配合理,还包括食物类型、烹调、加工及其储存的方法,饮食习惯和方式的合理。例如有些病人常年偏爱食用性凉的瓜果,过量的食用性凉的食物,日积月累脾胃的阳气就会受到损伤,最终造成脾胃虚弱,内生寒湿,腹泻、腹痛就会常伴左右;而有的病人长时间的摄入燥热辛温的食物,日积月累就会令肠胃积热,便秘、腹满胀痛、口渴等现象经常在病人身上出现;还有些人为减少体重,长期进行节食,会使得正气衰弱、脏腑失氧的现象在其机体内出现,招致外邪的侵袭最终发病。

4 饮食规划要因人而异

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制,有热、寒、阳、阴之分,按照气血的盛衰也可以有强与弱的分别,小儿、青年人、老年人、哺乳期、月经期、产妇、孕妇等各自均有各自的情况,并且人们所摄入的食物也有寒、凉、温、热四种性质,那么,对食物属性加以确定,也是在食物对机体发生作用时所出现的反应概括而来的,因此,在病人的临床护理过程中应该以病人的类型、年龄为依据,对病人的饮食进行合理的安排,例如老年人血衰气少,而且牙齿也已经松动,对食物的咀嚼、消化吸收等功能开始减退,适合选择容易消化、补充气血且具有丰富的营养的食物,而对于小儿来说其肝脏比较娇嫩、功能还未生长完全、血气还未充足,适合选择一些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且温软的食物,例如蛋类、乳制品、鲜乳等,而妇女在产后的哺乳期、孕期、经期等各种不同的时期可以选用一些补血、补气、通乳、补肾的食物。

5 饮食规划要因时而异

事实上,正邪斗争、阴阳失调的过程就是疾病发展的过程,而调整阴阳、祛邪扶正便为治疗的原则,而膳食护理与之也是一样的,应该以病人的体质、征候、病情的为依据,对不同的病人施以辩证膳食,例如病人感冒发热应该选择有利于发散风热或者有助于散寒发汗的食物,如绿豆、白菜、梨、萝卜等;病人出现喘症应该选择平喘宜肺,化痰止咳的食物,如萝卜、丝瓜、、橘子等;病人出现泄泻等症应该选择健脾止咳、解读清热的食物,如苹果、生姜、山楂、莲子、藕粉等;病人出现便秘症可选择通便润肠的食物,如香蕉、蜂蜜、核仁、芝麻等;病人如果出现水肿的症状应该选择消肿行水、补肾健脾的食物,如赤小豆、蚕豆、冬瓜、扁豆、鲫鱼、鲤鱼等。

6 结束语

上述介绍了几项在对病人进行膳食护理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利用膳食对病人进行治疗是一种饮食文化和传统医学相结合的既新兴又古老的学科,现在已经被大多患者和广大的医务人员用于各科临床,可谓受到世人广泛关注。医务人员应正视病人的膳食护理,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陈超.中医饮食护理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22),12-15

[2] 张瑞芳.护理配合对干髓治疗充填过程的影响[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0(02),41-44

[3] 李静.护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探索性研究[J].编辑学报,2009(05),27-29

[4] 吴瑛.护理学向科学迈进沿革[J].中国护理管理,2011(09),35-37

篇3

关键词:中医护理技术;特色;临床护理;临床疗效;探讨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4(a)-00

近几年以来,随着我国医疗经济飞速发展,我国普遍采用中医的方法治疗临床内科患者。主要包括中医护理技术,其不仅局限于护理技术方面,还包含国内中医理论治疗中多种护理方法。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常常将中医护理技术联合西医护理技术共同治疗临床内科患者,因此慢慢成分了中医护理技术的特色,进而提升了整个中医护理的准确性及质量。其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具体内容包括:拔火罐法、针剌法、灸法、中药灌肠法、刮痧法、中药雾化吸人法及敷药、涂药、贴药、药慰、吹药、熏洗等技术方法[1]。本文主要探讨笔者在毕节市中医院临床见习过程中收集中医护理技术治疗临床内科患者,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毕节市中医院收治的临床内科患者180例,分析其临床资料。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4年9月毕节市中医院收治的临床内科患者180例,作为本组的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入院患者在使用中医护理技术前自愿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配合相关护理人员进行治疗,全部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依据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90例,其中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4例,患者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58.32±6.91)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龄17-83岁,平均年龄(57.15±5.0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针对临床内科患者进行相关常规护理。

观察组:针对临床内科患者,在坚持辩证性、整体性为理论指导的前提下采用中医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具体包含:辨证施护、整体护理、饮食护理、情意护理及中医四时养生等多项护理相互配合共同治疗患者。其中在中药汤剂的服用方面,一般为早中晚三次或早晚两次服用的方法,每天1剂,每次口服含量约为200至250毫升,每剂所服用的中药煎好以后分为2至3份,每次服用1份。

1.3 观察指标

仔细观察两组临床内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症状控制时间,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使用医院内部制作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开始进行相关调查统计。具体总分为100分,其中完全满意评分划分:≥90分;比较满意评分划分:≥80分;不满意评分划分:

1.4 统计学方法

普遍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 检验,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方差( )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前后护理方式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不同的护理方式,得出观察患者住院患者住院时间及临床症状控制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中各项心理状态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心理状态,两组护理方式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临床治疗前后护理满意率比较

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其中观察组:完全满意人数为75例(83.33%),满意人数为10例(11.11%),较满意人数为5例(5.55%);对照组:完全满意人数为45例(50%),满意人数为15例(16.67%),较满意人数为5例(5.55),不满意人数为25例(27.78%);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100%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22%,观察组采用中医护理技术比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应用效果好。指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医疗水平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经得到很大的提高。但往往很大一部人忽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运用,导致治疗后缺乏相应的护理配合治疗,继而引发各种临床疾病,严重影响了群众生活。目前,人们对中医养生、防病治病的需求逐年递增,但国内医疗设施水平以及所需费用等多项问题,让群众越来越难以承受,已经成为医学界所要面临的重点和难点[3]。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隗宝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护理的优势以及特色,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蕴涵着巨大的潜力,为其在新世纪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中医学中自古就存在“上工治未病”的养生思想,它强调有病防病,既病防变,而未病更要先防[4]。如果等到发现了病症,或者病情加重或者病情恶化了才想到去治疗,这就是“斗而铸锥,渴而穿井”。

3.1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具体措施

以发热的患者为例,在中医护理技术当中,主要分为以下六种措施:首先,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要适宜及空气要新鲜,患者不能直接吹风。第二,护理过程中,患者应该经常卧床休息,下地活动要尽量减少,以免加重病情。第三,注意患者体温变化以及是否出汗,如果出微汗,那么以脉静热退为顺;如果患者出大汗或者没有出汗,并且高烧难以消退,心里烦躁不安,应该及时就医并采取相关措施[5]。第四,患者汗出以后相关护理人员需要马上使用热毛巾将其擦干,以免受凉,必要时立刻更换衣被。第五,配合医生进行中药治疗,在服完药以后,可以喝一小碗热稀粥喝或者喝一小杯热牛奶,盖好衣被,静卧休息两小时。 第六,饮食方面要以流质食物最好,可以吃一些葱、姜热汤面、肉末香菜粥等具有散热解毒作用的食物,严禁吃油腻性的食物。

3.2 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运用

具体分为三部分:①中医四时与养生:中医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依据自然规律进行护理,因为气候变化往往会引起患者生理上产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患者病情的变化。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特点,细心护理患者的生活起居。例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患者应该早起缓行;而到了秋季,患者则应该早睡早起,以维持患者的神志清爽且安宁。此外,还要根据日夜气温以及阴阳的变化,适当注意患者病情的变化和加强护理工作,观察患者病情变化[6]。②情志护理:中医学理论认为人的生理状态和病情的变化与人的情志活动关系密切,外界刺激往往会引起患者情绪不稳定从而引发病变.导致患者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功能紊乱,诱发各种各样疾病,所以,依据中医护理技术可采取情志护理,加强医护人员与患者在情感上的沟通,安抚患者不良的心理情绪,只有心情愉悦才有利于患者体内气血流通顺畅,有利于身体健康。③根据中医护理技术,人体功能不同的各种组织、器官能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在病理上相互协调、相互平衡和互相影响。同样,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人体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产生一些变化。如果人体不能够及时适应各种外界的变化。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疾病[7]。所以.根据“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中医理论,采用中医预防加护理的方式能使人体有效地协调好与外界的关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人体的健康得到保证。“未病先防”注重疾病的预防工作,强调预防疾病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既病防变”强调的是已经发生疾病的前提下,及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控制发生病变。要注重掌握病情的外因和内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控制病情扩大,争取在病情的早期及时诊治。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护理理念的不断创新和护理手段的不断完善,中医护理技术广泛地在临床上得到了应用。新型的中医护理方式,可以有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有效护理和有效治疗,保证患者尽早康复。同时,从中医理论来说,医生和护士之间的配合协调更好。继而提高了护士的技能,又提高了护士的责任心、自信心以及工作的自觉性,保证临床护理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只有掌握中医护理的各项技术操作,克服操作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向患者做好操作前的解释工作.争取患者的信任与合作,才能做到安全有效。因此,在临床医疗护理中广泛采用中医护理技术能有利于改善临床内科患者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医疗应用价值,值得广大医院推广并使用,让临床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艳艳.中医护理小组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2,(5):231-232.

[2] 黎娟兰.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护理应用的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354-355.

[3] 李青.中医护理技术在中医重点专科有效应用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1):983-984.

[4] 高倩.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8):302-302.

[5] 刘书华,王红梅,王传凤等.中医护理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护理学报,2014,(6):18-20.

篇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troduce TCM clinical path in nursing teaching work. Method: To apply TCM clinical pathway teaching method in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and discuss the specific application of the clinical pathway teaching method. Results: It summarized a set of teaching methods which both conform to the current teaching situation, and fully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CM nursing. Conclusions: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students can get a higher level of care in the shortest time.

关键词:临床路径;中医护理;临床教学

Key words: clinical pathway;Chinese medicine care;clin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29—02

0 引言

作为一种全新的临床服务模式,临床路径的实施能够有效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降低医疗费用,深化整体护理观念,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宗旨。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护士Karen Zander首次将护理程序与路径融合到一起,开创了以护理为主的临床路径服务计划,将科学、高效的路径应用于医院的急性护理。于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临床路径,应运而生,在医疗护理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临床路径迅速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推行,并相继传入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上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著名护理教授吴袁剑云博士将“临床路径”这一理念正式引入我国。并不断在一些发病率高、费用多、变异小的病种中得以应用。就目前来说,虽然临床路径在我国尚处于研究与应用的起步阶段,但是经全国各地的不断尝试与探索,已呈现出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操作性技术的学科,它有其特殊的专科特色。包括经络的作用和分布规律,常用腧穴定位、作用及主治病症,针灸、按摩、拔罐、刮痧、中药外敷、中医穴位贴敷、中药灌肠等。虽然我国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本科教育发展迅速,但是中医高等护理教育起步较晚,中医高等护理教育在教学模式、临床实际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仍存在不适宜目前各类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1]。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最后阶段,护生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巩固和提高已学知识的有效途径,是一种锻炼服务思想,培养工作能力的综合性教学环节[2]。为提高中医护理实习生临床工作能力,以改进临床教学成果,我院自2010年起将临床路径模式引入到中医护理实习生的临床教学当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理本科生40例为对照组;2010年12月~2011年9 月在我科实习的护理本科生40例为实验组。两组护生在生源、学制、年龄、性别及来院时的知识、技能、态度、岗前教育培训、综合能力评价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实习时间为7周,并均由本科或主管护师以上老师带教。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实施途径为护生入科—入科介绍—各班老师带教三个步骤,跟班不跟人,依据实纲,完成教学任务。实验组为了确保临床教学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和优越性,要求在充分了解实纲的基础上,由护士长组织各带教老师,针对实纲要求和本科护生的特点,以推拿病房为例,编写了推拿病房实习教学路径图,对护生进行临床带教。带教路径表见表1。

2 讨论

通过对两组护生实施不同临床教学模式后,经教学质量相关性测评表明,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利于提高护生临床综合能力,促进中西医理论知识及临床技能的掌握,同时提高了护生对临床教学质量满意度。

篇5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已成为目前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临床护理质量管理中,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本将结合科室移动护理管理系统的实践应用情况,对该系统的应用特点以及应用过程展开详细论述。旨在通过本文的理论概述,为移动护理管理系统的更好应用提供有效参考,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

移动护管理系统;护理质量;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改变了我们这个社会,智慧医疗也在快速发展。医院信息系统已是大中医院医、教、研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现代化工具,移动护理管理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有效性和辅助护理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移动护理管理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对护理管理和业务技术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处理、传输、查询,以提高护理质量管理为目的的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我院自实施信息化建设以来,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医院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资源得到有效的共享和利用。实现了护理工作流程最优化,使临床工作处理达到无线化、无纸化和自动化,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现将结合科室对移动护理管理系统应用的具体情况,对该系统展开详细论述。

1移动护士工作站

移动护士工作站是护士工作站在患者床边的延伸和扩展,它充分地利用了HIS的数据资源,实现了HIS向病房的延伸和扩展,促进了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借助病房无线网络覆盖,患者身份、药品及检验标本条形码识别,采用护理操作掌上电脑(PDA)主动提醒达到护理三查七对规范要求。每位住院患者手腕上都戴着一个二维码腕带,每个患者有不同的条形码[1],病人所用药物外包装上也有个二维码,核对相关信息,每个护士都能有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护士在护理及用药前都要先进入系统进行信息核对,同时系统也会自动记录下护士相关工作。该系统具有多方面性能如下。核对医嘱:用掌上电脑扫描患者腕带后扫描药品条形码,核对患者与药品信息。核对检验标本采集信息:用掌上电脑扫描患者腕带后扫描试管上的条码,自动核对患者信息和采集方法。生命体征录入:用掌上电脑在患者床边录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内容,电脑自动绘制体温图。护理操作记录:执行护理操作后用掌上电脑进行录入。输入常见疾病健康教育模板,便于护士床边为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随时进行护理记录,并共享成交班报告;浏览执行医嘱,医嘱执行完毕后护士只需点击PDA就可以完成执行者和执行时间的记录同时提供了一定的辅助功能,如出入量自动累加、体温测量次数的过滤提醒等。同时结合PDA的使用为实现护士贴近患者[2],贴近临床,增加护士为患者的服务时间,责任护士以治疗车为工作站,将治疗车推至在离患者最近、最方便的工作位置,在PDA的协助下完成患者全部护理工作,此举措彻底消除护士滞留护士站的现象[3],服药班护士及时将配置好的静脉输液药物送至移动护士工作站,责任护士不用离开病房,保证随时在患者身边服务。治疗车上配备了可以携带为患者所配置的医嘱用药、消毒及注射用针具等抽屉及杂物盒框。此治疗车还可以放置护理操作用物如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PDA等。在车的两侧配备挂篮及消毒液(主要用于手部消毒)。此项举措方便护士实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信息、床旁监测、床旁护理、护理查房,使护理分工更细致,避免患者到处寻找管床护士跑动时间,减轻护士工作强度与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体力与精力,避免工作疲惫感,护士整体精神面貌焕然一新[4]。病人称这一举措为护士“现场办公”,得到患者的好评。体现了全程化、连续化的无缝护理,真正让患者满意,护士满意。

2医护患呼叫对讲系统

引进南格医护患呼叫系统软件,该系统根据临床需求进行软件设计的改进,以全新的理念和方法提供了强大的医护患信息、通信功能,大大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和人性化水平,实现了医院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向病房的延伸。该系统主要由床头分机、呼叫手柄、门口显示灯、卫生间分机、周郎显示屏和护士站接听电话分机组成。在功能上实现了呼叫转移功能,即将其他病房患者的呼叫转移到医护人员所在病房,并进行接听和对讲,定位显示功能,护士进入病房时,按下门口分机“处置”键,护士站和走廊显示屏显示护士当前所在病房号,便于紧急情况下能够及时找到护士;自动显示相关信息,通过与HIS连接共享信息,在患者床头分机和病房门口机可自动显示患者基本信息、护理标识、以及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等信息,床头显示屏可随护士工作站主机医嘱记录自动更改级别,替代以前手写的床头卡,避免手写床头卡涂改、遗失等问题,同时方便患者查询个人信息。创造性地提供了呼叫转移、护士定位、床头灯控等大大地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自动化、数字化和人性水平化,实现了医院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向病房的延伸,成为医院数字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移动护理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效

3.1优化了临床工作的流程,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

使原来的护理工作流程中简单重复、耗时耗力的过程得以优化,流程更加科学合理,使护理工作逐步摆脱繁琐、低效的工作模式,护士从更多技术含量低、专业特性差的工作环节中解脱出来,节约了护士间接护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各类信息的共享,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2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提高了护理管理的科学性

使用护理信息系统,管理者可随时便捷地查看全院各护理单元的护理工作量和单位时间内护士的人均负荷,为管理者实施科学合理的护理人力配置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可及时、有效地发挥督导、协调、管理等职能,也可有效避免管理决策的失误。同时,快速的信息反馈可使科护士长能及时了解和分析护理工作情况,提高效率,改进服务质量。

4小结

移动护理管理系统的使用及功能扩展,是护理工作向信息化方向迈进的一个标志,工作流程的优化为提升护理服务品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工作效率的提高使护士有更多直接护理的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加专业的护理服务,真正实现了“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患者”。同时“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信息系统满足了病人的医疗护理、费用等知情权信息需求,护士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以患者的整体健康为中心,尊重患者的自,给予患者充分的选择权,提高患者满意度。移动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更好的跟踪医嘱的全生命周期,提高了护士执行医嘱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通过设定提醒功能和备注功能,有效避免了可能出现的遗漏执行、记录医嘱的执行时间和执行者,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移动护理信息系统具有便捷和移动的特性,使护士对患者的床旁护理成为一个连续性的过程,护士减少了不得不回到护士站频次和实践,有更多时间留在患者床旁,确保了护理安全。该系统的应用,减少了护理工作简单重复性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护士床旁护理病人的时间,更好的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和“人性化服务”[5]。

参考文献

[1]孙一民,李华才,苏小刚.PDA无线网络条码技术在医院的开发和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2):65.

[2]彭静.护士站前移动的做法和体会[J].护理研究,2012,26(17):1613.

[3]范天丽,马梦晖,杨琼.流动护士站在骨科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心的应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5(14):34-35.

[4]卢等彩.流动护士站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区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20):28.

篇6

【关键词】  护理礼仪;护生;临床实习;实习效果

护理礼仪是一种职业礼仪,是护士素质、修养、行为、气质的综合反映。医疗卫生服务中融入礼仪服务正日益成为普通百姓的新需求[1]。护士在“为病人服务”的过程中要取得满意的服务效果,礼仪规范是必不可少的。在医疗护理行业服务中,面对广大的护理服务对象,良好的护士礼仪及修养无疑是一剂良药,对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起举足轻重的作用[2]。重视礼仪、学习礼仪、应用礼仪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提升护理品质的一项重要内容[3]。符合礼仪的护生可有效与人沟通,力争做到“真、善、美”的统一,同时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2级、2003级护理本科学生124人,其中男10人,女114人,年龄21岁~24岁(22.84岁±0.74岁)。学生均经过全国统一高考,以当年第2批成绩录取,文理兼收,混合组成班级。护理礼仪课程为选修课,安排在第6学期上课,学生自主选择参加课程学习,期末对学生进行护士礼仪理论和实践综合考察均考核达标。本课程内容包括:美学与护理症状学概述、交际礼仪及训练(包括日常交际礼仪、握手礼仪、介绍礼仪、告别礼仪、称呼礼仪等)、护士仪态举止礼仪及训练(包括护士正确站姿、坐姿、蹲姿、鞠躬、接递物品、手语、表情、眼神、电话礼仪等)、交际心理及技巧、护士的言语技巧与人际沟通、护士服装服饰礼仪、皮肤及头发保养、护士化妆礼仪及训练、求职面试礼仪及训练。此年龄段学生属在校生中心理、情感较为稳定的群体,此时在礼仪方面包括人际关系、求职面试等方面。两组学生性别、年龄、所学基础课程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已学完医学基础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后实习,实习时间为48周,安排在第7学期或第8学期,要求护生掌握护理学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

1.2  方法

1.2.1  分组 

将124名学生统一分配到三甲医院实习,实验组学生均经过护理礼仪知识教育和培训,对照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选修《护理礼仪》课程,没有经过护理礼仪知识教育和培训。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及基础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2  调查内容 

自行设计问卷,内容有:①仪容仪表,即着装整洁、淡妆上岗、头发束起、指甲修短;②言语礼仪,即礼貌用语、谈吐清晰、语调适中;③举止礼仪,即动作轻柔、步态轻盈、亲切目光、真诚微笑;④道德礼仪,即责任心强、服务态度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⑤操作技术与能力,即护理操作熟练、美观、协调,对病人有关疑问能耐心解答,通俗易懂。

1.2.3  调查方法 

在医院实习8个月之后采用自制问卷,在10个病区对将分配到3家“三甲”医院实习的124名护生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病人及病人家属、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24份,其中病人和病人家属62份,护理人员62份,问卷全部回收,有效回收率100%。实习结束后对两组护生自设问卷进行自评调查,表格各自填写后当场交回。所有资料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住院病人及家属对护士礼仪评价(见表1)表1  住院病人及家属对护生护理礼仪评价(略)

2.2  护理人员对护生护理礼仪满意度调查结果(见表2)表2  护理人员对护生护理礼仪评价(略)

2.3  护生实习48周后自评结果(见表3)表3  两组护生实习48周后自评结果(略)

3  讨论

3.1  护理礼仪内涵 

礼仪是与人交往的程序、方式以及实施交往行为时的外在表现方面的规范,包括语言、仪容、仪态、风度等[4]。护理礼仪是一种专业文化模式,是研究护理工作中交往规范艺术的学问。护理礼仪除具有一般礼仪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护理专业的文化特征,是护理专业行为规范,用以指导和协调护理行为过程中的艺术。对护生不仅要强调礼仪的一般规范性,更重要的是要显示其护理特色的礼仪要求。

3.2  护理礼仪对医院的影响 

两组护生护理礼仪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住院病人、家属及护理人员在对护生护理礼仪方面更加认可实验组。护士是病人住院的第一接待人,护士的仪表、姿态以及行为举止直接影响护理信息的传递与接收以及医院的形象,而良好的护理礼仪可创造一个良好的医疗环境;优质的护理服务、高水平的人员素质、饱满的精神风貌也将直接体现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也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5]。因此,护理礼仪有利于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体现护理人员的崇高职业道德,同时可使医、护、患关系得到良好的改善,从而在得到公众对医院的认可,医院的两个效益也相应得到提高。

3.3  护理礼仪对护患关系和病人康复的影响 

护理礼仪不仅影响护患关系,而且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病人在接受治疗和护理中,护理人员规范礼仪服务能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从而产生亲近、安全、信任感,这对疾病的治疗与康复是一种无形的帮助。护生在工作中表情自然、仪表端正,加上过硬的业务技能,可促进护士礼仪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同时能使病人尽快消除陌生感,而护士也能更好地去了解病人的需求,帮助病人适应角色的改变,维持心理平衡,使病人获得一个舒适、安全、整洁的环境和愉悦的心情,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从而促使病人身心早日康复。

3.4  护理礼仪对护生自身的影响 

两组护生自评结果显示,在美感、择业竞争意识、愿意毕业后从事护理、控制行为习惯能力、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沟通能力方面实验组优于对照组。通过护理礼仪在临床护理实习期间的应用,提高了护生对自身的认识,完善了自我形象,改善了服务态度,促进了护理质量的提高[6]。学生有提高自身素养的强烈愿望,也能认识到良好的礼仪素养对未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7]。护生不仅得到了自身基本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纠正了自身的不良行为习惯,而且可以增强护生对护理专业的了解与热爱,树立护理人员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护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也培养了护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护生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护生实习期间严格按照护理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使微笑服务在脸上,文明用语在嘴上,优质服务在手上。重视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不仅使护生的基本素质得以提高,而且为医院赢得了赞誉;不仅可以展示白衣天使的真善美,体现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还可以向病人展示护生的文明风貌和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黄建萍.现代护士实用礼仪[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5.

[2]陈幼菊.护士修养和礼仪[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2):366

[3]梁银辉.现代护士礼仪与素养[m].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

[4]李勇,马可玲,章向红.规范化《护士礼仪》课程教学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8b):14981499.

[5]宋健,慕爱萍.护士礼仪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护理,2007,13(26):6566.

篇7

关键词:风险管理;临床护理;应用

护理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均可能存在风险,加强护理风险管理对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2013年某院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为县级基层医院,有护理人员100名,其中男护理人员3人,女护理人员97人。年龄22~43岁,平均年龄(29.2±3.6)岁,工作年限1~21年,平均工作年限(10.3±2.1)年。学历:本科21名,大专67名,中专12名。主管护师25名,护师33名,护士42名。

1.2方法

1.2.1成立风险控制小组 以科室为单位,成立护士长、组长和小组成员三层结构的风险控制体系;由护理人员组成护理管理小组,依据临床常规护理职能,进行细分,明确各小组分工;由护士长牵头成立考核小组,定期召开例会,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讨论[1]。

1.2.2分析风险因素 根据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因素,将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分为护理管理、护理人员水平、护理行为及患者自身因素等几个方面,分析各类因素中的影响护理工作质量的具体因素,针对各风险因素进行管理控制。

1.2.3风险管理措施 ①加强培训: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律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临床护理的风险认识,提升其危机意识与法律观念,在工作有效应对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提升自我保护意识;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定期进行工作检查和考核,促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操作与护理技能;②加强质量监控:坚持定期对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评价、考核,注重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不断改进护理工作质量,降低临床护理风险;③改进风险报告制度:鼓励护理人员积极汇报临床中存在或可能存在的风险,将风险事件从绩效考核中去除,以改变以往因怕影响自身绩效而瞒报的现象,提高护理人员的积极性;要求当事人提供风险详细的记录,对风险事件进行分析[2,3]。

1.3观察指标 采用自制护理工作质量评分表对实施风险管理前护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价,评分项包括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件和消毒隔离,每项满分100分;统计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护理不良事件/护理总例数=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各项护理管理评分情况比较 实施风险管理后,观察组基础护理、病房管理、消毒隔离及护理文件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风险管理前的对照组(P

2.2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医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实施风险护理管理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3.92%(83/347),主要为交班遗漏、呼叫后反应迟缓、药物外渗及发错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统计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7.14%(25/350),实施风险管理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风险管理是指在一个肯定存在风险的环境里,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将风险降至最低的管理过程。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由于工作人员素质、医院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个环节均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加强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风险因素主要有管理因素、护理人员水平因素、护理行为因素和患者自身因素。护理管理不力,临床中不能及时发现风险,及时处理风险,易导致护理风险事件和医疗纠纷事件,带来损失,因此临床中必须不断提高护理管理水平,成立护理风险小组,对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阅读病例等临床资料,分析掌握临床护理中可能出现风险的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制定风险统计报表,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分类登记。寻找到可能发生风险的护理环节后,要确认风险因素的几率、危害,通过数据或者资料分析,获得可能的发生几率及损失程度的信息,再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提高识别、发现、处理风险的水平,从而控制风险;护理人员水平差、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易发生违规操作,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严重时还可给患者带来致命的伤害,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的对象并不是健康人,这一特殊性使得护理服务中任何一个行为都可能存在较大的危险,因此需加强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针对不同层次的护士群体,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并考核,尤其已经发生过护理危险的理论及操作缺陷,应重点培训。同时,还要注意对护士日常护理行为的培训,要确保急救药品和器材时刻处于完好状态,时刻备用;还应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和相关法律培训,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增强护理人员对临床法律的风险的认识,通过培训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减少护理风险[4,5];此外,患者不合作也可增加护理风险,因此临床中应积极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护理模式及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还应改变风险上报制度,鼓励提倡医护人员回报临床中已出现或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护理人员积极性,促使护理人员积极寻找护理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风险。

从本次研究中来看,实施风险管理后,护理工作质量有明显提高,风险事件及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表明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中,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地提高护理工作质量,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会接,杜立,陈彩玲,等.风险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6):90-91.

[2]徐敏.风险管理法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1,2(12):237-238.

[3]夏继春.强化护理风险管理确保临床护理安全[J].健康天地,2010,4(3):55-56.

篇8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 突发性耳聋;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05-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CP)是由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组成员根据某种疾病,诊断或手术制订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 CP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个体的医疗治疗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群体、特定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1]。作为继整体护理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医临床路径基于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特色优势,遵循了中医诊疗疾病路线,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的原则[2]。为探讨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指导下进行护理治疗效果,笔者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诊断均符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科室确诊为突发性耳聋需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在12~78岁,平均45岁。随机选择同时期在本科确诊为突发性耳聋患者8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在15~65岁,平均4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所受教育文化水平、治疗依从性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均以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患者的一切治疗护理,并进行临床路径知识的培训,确定其功能和职责,医护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2.1 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模式按常规医疗医嘱进行护理,采用随机教育方法。

2.2 试验组:根据疾病的病程、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CP表。以标准化路径图表示,严格以时问框架为横轴,以患者诊疗流程(包括评估、医疗措施、护理措施、用药、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分别制定了标准化的临床路径表,医护人员按CP表的标准化流程合作完成治疗活动,并接受相应的管理和监督。

2.3 护理过程

2.3.1 入院指导:病人入院后由护士热情接待,安置病床,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环境、设施设备、医院规章制度,介绍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让患者记住他们的名字。详细向患者介绍突发性耳聋的相关知识,如诱因、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健康宣教。

2.3.2 完善检查

(1)血、尿、粪等常规检查。

(2)纯音听阈测试。

(3)临床听力学检查(如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等)。

(4)影像学检查(CT或MRI)。

(5)前庭功能测试。

(6)其他检查。

2.3.3 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改善内耳循环药物(长春西汀),降低血黏稠度和抗凝药物(丹参),神经营养类药物(甲钴铵)等,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高压氧,护士向患者详细介绍高压氧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3)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①风邪外侵证: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②肝火上炎证:疏肝清热、开郁通窍;

③痰火郁结证: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④血瘀耳窍证: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⑤气血亏虚证: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4)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针刺、耳穴贴压、雷火灸、热敏灸等方法。

(5)按摩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应用鸣天鼓、营治城郭、鼓膜按摩等方法。

(6)其他疗法。

2.3.4 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听力下降或丧失,会使其与外界沟通交流能力减弱,使患者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对疾病的知识缺乏、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以及对是否会永久听力丧失的担忧,更易出现悲观失望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提供与病情相关的知识及以往治愈的病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主动帮助其熟悉新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良好的同室病友关系;鼓励家人给予体贴的照顾、耐心的陪护和心理支持;提示朋友给予关心和支持[3]。

2.3.5 出院指导及回访:责任护士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出院手续的办理,讲解饮食调养要求,预约复诊时间。出院后1周内,由主管医生进行电话回访,做好记录。

3 评价项目

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临床疗效。

4 疗效评价

4.1 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拟定。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4.2 治疗结果:见表1。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5 讨论

临床路径是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4]。临床路径是医疗形式的标准化,医生、护士、患者三方能根据标准流程所要求的每日任务和重点,有针对性、计划性的采取医疗护理措施。

与对照组比较,P

对医护人员来说,不再各自为政,需要通力配合,及时沟通患者治疗进展,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优化患者住院流程,规范医疗护理操作程序,有目的性、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对患者来说,及时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及治疗进展,充分享有了知情同意权,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及矛盾,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本院在干祖望老教授的指导下,提供了从预防、治疗到调理本病的一系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院非侵入性中医技能操作,如耳穴贴压等,均由护理人员完成,从而提高护士对中医理论技能的认知,提升中医护士的专业价值,增进了护理工作的成就感,使得中医护理朝更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突发性耳聋作为五官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然总体有效率尚可,但总体治愈率仍不高。而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中医临床路径,仍有许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地方,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医特色,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3-515

[2] 邹如政 中医临床路径特点分析与实施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14-616,626

篇9

1 临床资料

对68例眩晕患者,一般护理组34例,其中男14例,女20例,年龄32~78岁,属于中枢性眩晕24例,周围性眩晕10例;临床护理路径组34例,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龄30~81岁,属于中枢性眩晕22例,周围性眩晕12例。二者均有典型的眩晕症状,自身有旋转或晃动感,目眩或视物有旋转感,自觉头晕,昏沉或昏胀不适,且有反复发作史。

2 护理

2.1一般护理组 ①重症患者宜卧床休息,轻症者闭目养神,改变时应动作缓慢,避免深低头、旋转等动作,眩晕重者坐轮椅,床铺避免晃动;②测血压1次/d,平稳后改为1~2次/w,或遵医嘱;③观察眩晕发作的时问、程度、诱发因素,伴发症状及血压,舌苔、脉象的变化,做好记录;④药物的服用注意事项,尤其中药宜温服,防治胃部刺激,诱发呕吐。

2.2临床护理路径组

2.2.1患者入院24h内,在一般护理基础上,首先由当班责任护士将专用的临床路径表交给患者,并按照表中内容对患者进行详细介,解释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每日每班责任护士按照当日的临床路径内容观察病情,每次所完成的工作须用"√"标识,保证以患者为中心做具体、深入、细致的临床护理工作。

2.2.2入院2~3d,做好基础护理,按时按医嘱进行常规治疗。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眩晕的相关知识、相关药物常识。①起居与行为指导:眩晕发作时,立即卧床,闭目养神,按压百会、风池、合谷、曲池等穴位。生活要有规律,定时作息,睡前热水泡脚,失眠患者可按压或者针刺神门、内关等穴;②饮食指导:"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少食海腥发物,忌烟酒、油腻、辛辣之品,呕吐严重时暂禁食,呕吐停止后进流食和软食,呕吐严重进服中药可频服,或以姜汁滴舌,便秘者可服缓泻剂"[1];③情志护理:大怒之下常会引起头痛、头晕、面赤等肝阳上亢的症状。做好情志护理,解除忧虑、恐慌、消极悲观等情绪,同时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多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指导和帮助患者在焦虑时自我调适,如松弛疗法、按摩疗法、倾诉法等。

2.2.3入院第4d到出院前,通过几天接触,大致了解各位患者的性格特征及理解接受能力,分别进行有效的辩证施护。①风痰上扰:经常与患者交谈,使之心情开朗。少食多餐,还可予以陈皮茶代茶饮;忌食油腻肥甘厚味及生冷、烟酒等助湿生痰之品。可常食瓜蒌半夏蒸乳鸽和茯苓粥[2]。艾灸或针刺中脘、丰隆、内关、风池、神门、脾俞等穴,以安神宁心,降火化痰;②肝阳上亢型: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眩晕,应做好心理护理,采用安慰、诱导等方法转移患者注意力,尽量使患者情绪稳定,心情愉快。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低盐,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怕光线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阳镜,以减少眩晕发作;③气血两虚型:注意观察病情,轻者闭目养神,重病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改变宜缓慢;康复期可安排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气功等体育锻炼;饮食宜选用对身体无害与体质相应之食物;忌饮浓茶、咖啡及生冷之品。如肝肾亏虚,髓海不足,饮食调补可给予甲鱼、猪肾、羊肚粥,、枸杞子冲茶服用;④肾精亏损型:此型患者情绪低落,多思善虑,因此,要充分重视患者的情感活动,解除精神负担,根据证型安排病床。阳虚者宜住温暖处,阳光充足,避免风寒;阴虚者应注意室内凉爽,通风良好,光线不可过强,保持安静。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核桃、黑豆、红枣、山药、羊肝、猪肾、猪脊髓等补肾填精之品;艾灸或按压肾俞、肝俞、三阴交、脾俞、百会、足三里、太溪等穴,以利机体进行调整和平衡。可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气功,以减少思虑,节制,起居有常,有利于病体恢复。

2.2.4出院当日:评价护理效果,讲解出院手续办理步骤,预约复诊随访时间,遵医嘱用药,并嘱其平时要注意预防:①避免颈部外伤;②应注意颈部的保暖;③不要突然扭转颈部,要避免过度持久地低头;从事需要头部较长时间处于一定位置的工作时,应定时做工间操,活动颈部;④枕头的软硬度应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侧卧时枕头高度同肩宽。

2.3观察指标 自制表格对患者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随访1年周期的症状复发率;自制表格调查出院患者满意度调查。

2.4统计学方  检验。

3 结果

见表1、2。

4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近几年来国外提出的一种诊疗护理新模式,它由患者的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具体化、标准化、主动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白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管理过程中[3]。通过对我院34例眩晕实施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的结果分析,笔者体会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地增强患者自我护理意识和能力,监测诊疗护理过程,从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临床路径;抑郁症;护理

临床路径是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通过设立并制定针对某个可预测治疗结果患者群体或某项临床症状的特殊文件、教育方案、患者调查、焦点问题探讨、标准化规范等。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执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目的是寻找最佳治疗护理模式,缩短住院时间,将诊疗过程标准化,将护理行为进行程序化、规范化管理,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减少医疗费用为目的,更好地协调各部门通过临床路径保持一致提高工作效率。据2001年WHO公布资料抑郁症已位居人类致死致残疾病第四位,预计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疾病负担。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符合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HAMD(17项)评分≥17分,以本院2012年1月~12月收治的首发抑郁症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51例,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其中对照组51例,两组之间的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0岁,男38例,女64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13例,高中29例,初中30例,小学25例,文盲5例。入院血常规、生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头颅CT、视频脑电图等多项检查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

1.2方法 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由医生、护士、行政人员、医技人员组成,组织培训。责任护理人员从患者入院到出院全程负责,有计划、有组织对患者实施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照组给予整体护理。实验组按照制定的临床路径表的标准化治疗护理流程,在患者入院3d内每天评估1次,以后评估1次/w,出院时再做末次评估。第1d:病史采集,制定护理计划,入院宣教,护理量表评定,评估病情变化,观察患者安全、进食、睡眠、药物治疗效果及副作用、执行治疗方案,特级护理,心理护理,清洁卫生,室内监护,安全检查等。第2d:病情监测,填写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修改护理计划,药物相关知识介绍,观察患者安全、睡眠等,患者满意度,做好心理护理等。第3d:填写护理量表,评估病情变化,观察睡眠、饮食、安全、药效及副作用,修改护理计划,安全检查,室内监护,做好心理护理等。1w后1次/w评估,修改护理计划。出院时:出院宣教,对疾病的知晓,家庭适应改善,工作或学习改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满意度测评。两组患者均采用自制的健康教育掌握程度表(分为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及满意度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调查。

2结果

我院自2012年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等疾病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取得了一些成效。

抑郁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病,由于人们对抑郁症状认识较少,躯体症状常掩盖抑郁症状,使患者和医生难以识别,大量患者长期住综合医院治疗,不到18%的患者选择看精神科。延误了治疗时间,使治疗效果不理想,复发率高,自杀风险高,生活质量下降。且抗抑郁的药物也种类繁多,使用临床路径管理可以使得医疗和护理的工作质量都能够有效的提高,并且提高工作效率,护士对所有记录采用了打钩的形式减少护理文书的书写,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沟通形式,密切了医患关系,使得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和患者进行交流,有更多时间管理患者,有效降低患者的自杀风险。临床路径管理可以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掌握程度,对患者的满意度也有提高,护士能够主动、预见性、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关的护理及治疗,住院患者对自己疾病和康复有了时间概念,提高了患者对住院治疗的依从性,并对自己的疾病有了很好的了解,能够很好的配合治疗,同时也保证了临床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3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医疗规范化管理中应用最广泛的质量效益型医疗管理模式。目前在美国约有60%的医院采用临床路径。我院2012年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希望给抑郁症患者一个全程护理和关爱。

参考文献:

[1]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2]磨琨,黄茜.临床护理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3):170-172.

[3]G emmill R, Sun V, Frrell B, et al. Going with the flow quality-of-Life outcomes of cancer survivors urinary diversion[J]. J 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 2010,37(1):65-72.

[4]王君,王晶,李蕾.临床路径的制定与实施[J].吉林医学,2009,30(4):37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