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教学研究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检验技术;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生物安全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以及对生物危害进行有效控制的理论及技术措施的新兴边缘学科。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safety containment for laboratories)是指实验室工作人员所处理的实验对象含有致病的微生物及毒素时, 通过在实验室设计建造、个体防护装置、严格遵从标准化的工作及操作程序和规程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不受实验对象感染, 确保周围环境不受其污染[1]。针对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现状, 为此,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探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1 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现状
目前医学检验专业学生教育的现状是由于医学检验系列规划教材中存在着重“临床检验”和“质量管理”, 但对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提及较少, 多只言片语, 直接导致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时暴露出对检验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因素、标准预防的概念、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概念等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缺乏, 体现在临床实习中存在不懂自我防护、不按检验科操作规程和制度办事, 例如:不戴防护口罩、帽子、手套, 发生标本洒漏、皮肤破损、锐器损伤、标本污染等意外事故, 穿工作服进入休息间等。有调查显示:学生在回答“标准预防”概念正确的只有10.6%[2]。医学检验专业人员工作性质特殊, 日常工作中要直接、频繁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 随着HBV、HCV、HIV、肺结核等发病率的不断上升, 危害检验人员身体健康的因素也日益增加[3]。
2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
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在新加坡、台湾和北京相继发生SARS病毒实验室感染事件之后,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临床医护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病原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已将增强对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到维护国家安全的高度, 国务院和卫生部分别颁布和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 如国务院颁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卫生部制定了《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卫生部令第50号), 湖南省卫生厅也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通知》(湘卫科教发2010年8号), 这些都充分说明强化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3 解决的办法及措施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申子瑜教授曾经撰文指出:目前, 实验室安全防护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及软件建设, 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 是能否搞好生物安全防护的基础, 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生物安全防护制度, 并付诸实施[4]。针对生物安全防护教育的紧迫性及现状,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强化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意识的认知, 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加强对学生的实验室安全防护教育是医学高职院校不可忽视的职责。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加强了在专业课程中对学生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 强调了生物危害和生物安全的意义。着重讲解了实验室安全制度、生物安全措施及操作流程;生物安全水平的分级、安全屏障及要求;正确处理实验室生物因素意外事件的方法、生物安全装备的使用等。通过学习我们必须让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充分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自我防护意识。
(二) 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安全教育 带教老师在掌握实验室所涉及的实验标本的来源、微生物致病力、传染途径、有效的预防措施等基础上, 制定相应的检验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实验室的废物处理、实验室微生物菌种及免疫学阳性标本的保存以及使用制度。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学生进入临床检验实验室, 首先老师要讲解本实验室生物安全要求, 规章制度及学生应该注意什么, 并讲解本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发生事故后的应急处理方法, 尤其是接触未知标本或一些探索性试验项目时, 可能会出现难以解释的情况, 对此老师一定要告诫学生, 使学生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2)在实验的过程中带教老师注意巡视, 认真指导、监督, 要经常提醒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和要求, 规范操作。
(三)对实习前学生进行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及安全防护知识的考试、考核 2002年12月, 经卫生部批准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 开创了我国生物安全领域的新篇章。我国有关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我国有关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和规范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GB19781-2005/ISO15190:200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技术规范》(GB50346-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安全环境管理办法》(第32号)等[5]。
本校对于即将实习的学生进行以上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系统学习, 在此基础上进行医院感染的慨念、六步洗手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概念、哪些操作应穿防护衣、临床实验室的废物正确处理、生物安全柜的使用范围、检验科安全防护级别、哪些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标准预防的慨念、哪些操作可产生气溶胶、生物安全图标的识别、职业暴露后的正确处理等生物安全知识考试, 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实习单位的随访, 对本校医学检验学生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掌握很满意。
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在检验专业学生中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教学, 对于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生活乃至毕业后的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大学期间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增强其自我安全意识, 将促进检验专业学生就业后在工作单位的进一步发展, 有效减少实验工作中生物危害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闫海润.加强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1.
[2] 贺志安,张晨光,赵庆伟.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实习前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7,28(6):544.
[3] 邓云清,罗碧茹,李艳华.医院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安全防护中存在的问题和措施.现代预防医学,2005,32(6):670-672.
篇2
[关键词]生物师范 应用能力 构成体系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021-02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专业将在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地方本科师范院校,对生物科学师范学生应用构成体系的研究,将更好地为地方教育系统输送优秀的生物教师,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地方本科院校的区位优势。因此,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实地访谈等调查研究方式,我们对盐城及其周边乡镇地区的中学进行调研,在对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各个方面分析总结的基础上,认为应该从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方面入手,着力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构成体系。
一、地方本科院校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现状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和座谈的形式,深入探访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在校学生以及部分由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学教师,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一)薄弱的生物科学知识
在调查问卷中,为了降低难度,涉及有关基础知识的内容都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调查数据显示,师范生对生物学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大家普遍反映:现在的学习模式都属于“临时抱佛脚”类型,为了确保考试能顺利通过,很多人都是在考试前两周才疯狂学习。这就容易导致书本上的知识一考完就忘完了,根本谈不上将知识熟记于心、融会贯通。加之高校扩招、学生层次良莠不齐,这也对大学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教育的质量。
(二)弱化的教师职业素质
在已工作的师范院校毕业的中学教师中,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教学活动过程的有效组织和管理、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教师职业素质方面,新入职的教师总是不能及时掌握。他们更多的选择墨守成规,将书本上的主观知识以客观的教学方式输送给学生,根本谈不上在已有的教师职业素质上加入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人格魅力。
(三)匮乏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应试教育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应试教育不仅仅残害了普通学生,也对中学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造成了伤害。在如今的中小学,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如何提高升学率,很少有时间去关注自己的科学研究,或者根本就无暇顾及。
(四)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现有的教学模式和以考试为主的测评模式使得学生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而忽略课外的拓展与实践。生物探索实践的成本大、范围广,许多微观实践设备投资大、成本高,使得学生无法亲自实践。这也使得教师在培训时,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而不重视学生实践体系的建设;评估也只是注重一些精品课的讲习,而忽略一些课题实践的研究,使得理论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二、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应用能力构成体系
(一)教育教学能力
扎实的基本能力是应用能力的前提与保证。对于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扎实的知识储存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信息获取的能力等。
扎实的知识储存能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包括包括化学知识、生物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其中化学知识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知识涉及细胞结构与功能、代谢途径与代谢调节、生长动力学等;教育学知识更是囊括了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论、教育学导论等各种综合性知识。
摄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也是大学教育过程中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在当今社会的教育体制改革中,要改变过去应试教育的模式,必须在加强知识体系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如何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包括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查询和文献检索,以获取信息;了解学科内和相关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家的发展战略;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制定和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高个人和集体的工作效率等。摄取知识的能力突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对于生物科目而言,生物学语言以及理论知识都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这就意味着许多新的观点的提出需要学生去阅读和掌握。
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用人单位和科研机构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要求中的重要内容。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所想、所思、所得以合理、合适的方式阐述出来,而且符合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生物师范生培训时,要不断给学生走上讲台的机会,要组织各种形式去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近二三十年来,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结合产生了生物信息学。生物科学是一个瞬息万变的学科,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研究发现产生,作为优秀的中学教师,我们应该紧跟时展的步伐,及时获取最新的科研成果,并与自己的实际教学相融合,带领学生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热情。
(二)教学管理能力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作为教师,在给学生宽松的成才环境的同时,又要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我们可以因材施教尝试在班级内部建立德育综合考评规范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积极探索学生个人培养计划,以满足学生的客观现实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进一步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有效沟通。同时利用现代通讯技术,着手搭建与家长的沟通平台,及时交流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制定个性成长方案,形成学校与家庭共同育人的氛围。
用人单位和科研机构认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他们最期待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能具备的能力,也是一个优秀的生物教师所追求的,而扎实的教学管理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前提。
(三)科研创新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科研素质是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创新人才专业能力素质基本要求的核心,在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科研素质主要包括:对研究问题的兴趣;观察生命现象并提出有关问题;阅读有关专业文献,综合分析文献资料,设计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撰写研究论文或报告等。
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要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一定的科研和项目开发能力,较强的钻研精神和接受新理论、 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这也是用人单位和科研机构对生物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应用能力要求的重要内容。
由于生物科学是一门交叉型学科,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具有创新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水平随着新设备、新发明的出现而不断提高,在生物学领域的认识也逐步加快。因此,作为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学生,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生物科学的发展。创新能力是技术改革的推动力,也是推动生物科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之源。教师在培训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和扩展思维能力,要让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以生物科学为切入点,不断挑战自我,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对于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来说,生物科学师范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它的实现,涉及教育环节的各个方面,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无论是改革研究还是实践,都要顺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适应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势。只要我们不断进行观念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面对挑战,认真对待问题,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培养出为企业和社会所广泛接受的应用型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鲁先文.加强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263-264.
[2] 汪忠.走进高中新课改 ———生物教师必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董燕.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师范生的探究教学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8):17.
篇3
[摘要]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验教学;课程考核
方面介绍了饲料学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与措施,通过教学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饲料学;改革与创新;教学;动物科学《饲料学》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主要学习饲料学的基本概念、饲料分类、饲料原料的营养特性、饲料添加剂、饲料配方、饲料加工、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1]。传统的教学偏重理论,面广量大,学生较难掌握。为实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2],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饲料学教研室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过程进行了大胆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
传统的饲料学课程主要讲述饲料分类、饲料营养价值和特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饲料添加剂、饲料配方的制作以及饲料加工等知识,这些内容是饲料学的基础,但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尤其是生物技术在饲料业的广泛应用,饲料学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结合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饲料学教研组调整了饲料学的知识结构,优化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饲料学的发展概况,突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饲料学的促进作用;(2)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与特性,突出生物技术在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作用;(3)饲料添加剂,强化新型绿色、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与利用;(4)饲料配方的制作,强化特殊生理状态(如热应激、冷应激、运输应激等)下动物的日粮配方特点;(5)饲料营养价值评定,强化瘘管技术、血插管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基因组学技术、蛋白组学技术、代谢组学技术等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中的应用;(6)饲料安全与产品品质控制,突出霉菌毒素、抗生素、重金属的危害与控制[3]。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最新研究进展相结合,并介绍相关研究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这一优化方案不仅保证教学内容的时效性与先进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创新思维[4]。我们也尝试着将本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从多视角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影响饲料吸收率的因素时,我们特别强调了肠道菌群的作用,尽管传统上这一部分属于畜牧微生物学课程的内容。又如,在学习饲料加工时,我们讲述了机械加工、仓储和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知识,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在进行饲料加工时,要同时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2丰富教学方式
除采用常规的教学方式外,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饲料学教研组还采用课程组授课和小组讨论授课方式。教师在授课中分担不同的教学任务,其中一位教师总体负责课程的组织与安排,同时根据教研组老师的知识结构特长,选择性地主讲所擅长的教学内容。此外,安排课程讨论,一般为3~4次。讨论题目通过在线教务系统提前安排,以确保有充足的准备时间。学生自由组合,一般为5~7人一组。组员先查阅、消化资料,然后再进行讨论。课堂上,每一小组挑选出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对各小组的发言进行点评,同学之间则开展广泛讨论[5]。这种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授课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还采用项目化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通常是老师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对此进行深入调研,并制定研究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开展试验。在此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审查并给予指导意见。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设计的研究内容,而不是让研究计划仅仅停留在“纸面上”。项目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能力制定出简单可行的实验方案,而不会“好高骛远”和“纸上谈兵”地设计出不切实际的研究方案。
例如,我们安排了“猪对无机磷的吸收率”这一项教学研究内容。经过深入的讨论后,有同学认为应该采用常规研究方法,即分别测定饲料和粪便中磷的含量,然后计算出猪肠道对磷的吸收率。但也有同学对该方法提出异议,认为小肠上皮细胞对磷的吸收受饲料来源与种类的影响,并且由于存在个体差异,要测得相对准确的磷的吸收率需要较大的实验样本,这无疑增加了工作量。有同学认为可以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即通过测定一段时间内细胞中磷的增加量以及培养基中磷的减少量来计算肠上皮细胞对磷的吸收率。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磷的吸收率固然降低了工作量,但是培养基中磷的变化量是非常微小的,现有的常规方法无法对此变化进行准确测定。此外,细胞模型试验不仅无法反映出动物机体的生理状态,同时还存在许多弊端。最后大家决定采用尤斯灌流法,即通过体外分离肠黏膜组织并测定组织培养液中磷的减少量来测定肠上皮细胞对磷的吸收率。通过项目教学法,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我们充分利用了在线教务系统,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和学生与学生的交流。通过在线教务系统,教师除布置和评阅作业外,还可以设置提交作业的截止时间,这能有效改变学生拖拉作业的现象。作业的批阅结果和成绩都会立即在网上显示,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其他学生的差距。此外,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通过教务系统随时进行交流。
3创新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制订明确的实验课程培养目标
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将饲料学实验能力的培养分为两个方面:(1)饲料学基本实验技能:包括饲料样品的采集、制备与物理性状检测、营养成分分析、青贮饲料的制作、饲料配方的制作等。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训,学生可以掌握饲料学基本的实践技能。(2)饲料学实验创新实验技能:创新型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关注的重要课题,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在注重基本实验技能培训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设计的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总结及讨论的能力[6]。创新实验技能培训的基本路线如下:学生自己或在老师建议下确定题目,然后进行文献查阅、制定研究方案、准备实验材料、开展实验、分析与整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与总结。这一创新能力培养方式能够极大程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明显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3.2教学平台与研究平台融合
受仪器设备的限制,饲料学教学实验通常只能开展饲料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等常规营养成分的分析,学生毕业后由于不能应用一些先进的仪器分析设备而受到研究机构与饲料企业的质疑[3]。针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弊端,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进行了一项大胆创新,即将教学平台与研究平台相融合。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所建的生物饲料与分子营养实验室拥有大量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教学平台与研究平台融合不仅能让本科生学习、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同时能从研究生身上学习到大量的研究技术。通过四年的实践,本科生在毕业之前已熟练掌握饲料成分分析技术、瘘管技术、尼龙袋降解技术、体外发酵技术等饲料学科的传统实验技术,同时初步掌握了细胞生物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这一举措将教学实践与综合性研究技能有机结合起来,为实验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水平。
3.3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老师在新生入学时都会同大一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介绍本实验室的基本情况以及研究方向,吸引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进入实验室后,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基本实验技能,这一过程大约需要1年的时间。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后,导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兴趣确定其研究方向,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选题、立项、开展科研。在整个过程中,导师仅限于指导,具体操作则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本教研室老师也指导本科生申报国家、地方、学校、企业的创新基金。此外,鼓励本科生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文章。通过长期的磨练,部分本科生达到甚至超过研究生水平。例如,2011级动物科学的几位本科生从大一开始进入饲料学创新实验室学习,通过1年的学习既已掌握了饲料成分的分析技术以及常规的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实验技术,此外,对科学研究也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在具备以上基本科学素养后,这几位同学在大二期间成功申请到大学生国家创新基金(L-谷氨酸对山羊小肠氨基酸吸收转运的调控作用及机理)。在开展该研究后发现,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划分是相对的,在山羊小肠吸收转运层面,某些非必需氨基酸如谷氨酸起到重要调控作用。在饲料学创新实验室学习的同学还获得了其他科研项目的资助,例如雅琪创新基金、西南大学本科生科技创新基金等。在取得科研结果后,本科生也积极撰写科技论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8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在《动物营养学报》等期刊上发表研究性论文。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实行的本科生导师制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及研究水平。
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传统的饲料学成绩评价体系一般包括期中、期末理论考试成绩、考勤、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实践五个方面,很显然这一评价体系是不充分的。多样化的课程成绩评价才能综合、客观、公平地反映教学和学习效果。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实践相一致,西南大学饲料学教研组对课程成绩评价体系进行了补充完善,现在的课程成绩评价项目包括随堂测试与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课程作业、论文、课堂讨论、实验操作与报告等。突出随堂测试与测验,这一部分成绩占到饲料学总成绩的50%;淡化期中和期末的理论考试成绩,这一部分成绩仅占总成绩的30%;其他部分占20%。课程成绩通过在线教务系统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对知识、实验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论文写作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此外,我们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申请专利或提出针对饲料业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将学生取得的成果纳入成绩考核中。目前,许多学生仍以获取高分为学习目标,殊不知当代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学生要发表文章,首先得查阅大量的文献,以储备相关知识,此外,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上也需要有所创新。在文章审稿过程中,评审专家会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或者指出试验中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与知名专家交流的机会,从而提升对科学问题的认识能力。在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有些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发明了一些很实用的装置,最后获得发明专利。还有些同学利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了饲料企业或养殖企业某些生产环节存在的一些问题,或改进了某些生产环节,为企业创造出额外的利润。我们这一成绩评估体系的改革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广泛应用于科研与生产实践中。
5小结
通过本教研室的不断探索与努力,创新了饲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但是,要想取得更为显著的教学成果,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曾有权,兰云贤,苏军,等.改革《饲料学》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2):69-71.
[2]丁雪梅,张克英,吴彩梅,等.《饲料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7-8):33-34.
[3]杨彩梅,汪以真,詹勇,等.饲料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饲料博览,2011(11):51-53.
[4]郑曙明,何利君,吴青,等.建立开放型实验室培养学生能力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3(1):137-138.
[5]王平.浅谈美国大学“大班”教学的启示--美国UIUC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观摩有感[J].家畜生态学报,2013,24(1):90-93.
篇4
关键词: 教学模式 探究性学习 教学细节 知识衔接 道德培养
新的教育理念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一堂设计严谨、内容充实、条理清晰、知识构建完整而严密的课,就是一堂高质量的课吗?学生真的能听懂、真的能学以致用吗?要怎样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卫生人才?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时代教材信息量的增加,更加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发展和个性张扬,更加注重学习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大幅度地增加了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些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模式已从教师讲解为主的传统教学、电化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发展到网络课程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能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课程内容可城乡共享,甚至全球共享,大幅度提高教学水平。
二、学习方式的改变
被动学习方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事探究性学习,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锻炼实际操作技能,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以及学会与人沟通和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激发研究兴趣。引导学生从新闻联播、报刊资料、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网络中搜集相关热点问题,选好研究课题拟订研究方向,拟订研究方案并实施,归纳处理研究数据,总结研究结论。比如,地震后医疗救助的重点是什么?日本福岛核电站事件对全球的影响。海啸30天后漂流的小狗为什么能够生还?这些课题都是社会热点,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参与到整个过程之中,注重对学生表面情况的全面考察,即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和帮助,以达到促进学习不断发展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三、撰写实例进行课堂教学
编写教案可以以真实事件为基础,撰写实例进行课堂教学并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多层次学习认知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作用和内在智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施过程如下:1.分析考纲确定学习目标编写案例;2.组织学习层层设疑讨论案例;3.交流感受评价过程总结案例。比如,怎样证明被美军击毙的就是本・拉登?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进行探讨:身高、年龄、服色、种族、指纹、基因,等等,学生可自由发言交流讨论,最后教师总结。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出现的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教师要善于总结评价,使学生对所学问题具有非常清楚的认识。
四、要关注教学细节
课堂由无数个细节共同组成,重视细节的改造正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第一,细节之处体现着对教材的科学认识。教师要能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对教科书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对所提供的教学原材料能够根据自己所拥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对于学生不熟悉的内容用学生较熟悉较合理的内容取代;对于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背景知识的补充;对于不十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等等。第二,细节之处体现着对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教师往往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科学素养的培养,单在细节方面往往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渗透和引导。比如关于蛋白质鉴定的实验课上,豆浆并未如期出现紫色变化对此细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解释:由于豆浆并未稀释豆浆颜色遮盖了紫色变化,致使实验出现了误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学习的机会。第三,细节之处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对人的关注,要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例如,在显微镜的使用实验课上,学生都特别兴奋,如果老师强调“不要乱动,保持安静”。这样虽然维持了课堂纪律,但也会打消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能否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新课程理念能否落实到位。
五、注重知识的衔接
我校学生主要是初中起点的毕业生,要学好医学课程必须注重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文化课)的衔接、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学生缺乏基础知识如同无源之水,就会失去发展的源泉。教学首要是解决学生知识欠缺的问题,为更好地学习医学课程扫除障碍。教师可以发一些初中生物、化学、物理等相关知识的资料,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帮助学生自我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拓展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衔接;课后可以以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某些资料以获得相关知识。另外,也要关注学生实验技能的差异,适度增加实验技能的培训。还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增强主动探究学习的能力。
六、医德的培养
医德是医务工作者最基本的素质之一。青少年处于道德理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医德的培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的环境可以陶冶美的心灵。绿色校园对学生人格完善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德的培养还要融入丰富多采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并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体验直接唤起伦理良知。教师应让学生自己创作宣传标语、开展社区服务和志愿者行动,通过对他人的教育实现自我教育,使青少年的责任感和价值观发生质的飞跃。
教与学是双方的、互动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缘于其自身和教师的引导、激励。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营造有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既要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的目标,又要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合作精神、探究能力,以及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5
(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戴炜栋、王雪梅(2011)提出,现代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新的内涵,包括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网络元评价能力以及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从宏观来看,教师信息与通信素养(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ICT)和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新内涵和高要求。就微观而言,网络教育叙事研究能力对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挑战。随着微博、微信、微课、慕课(MOOC)等网络新名词的出现,学习者似乎不用中规中矩地坐在教室就可以听课,可以获得知识,于是学习习惯趋于碎片化、泛在化,随时随地拿起手机、平板等便携上网设备,短暂的时间内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文秋芳教授称这种泛在化的学习方式为4A学习(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在颠覆传统的学习模式变革之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应该借助网络,利用叙事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和记录个体教育生活,搜集和讲述教育故事,在解构和重构教育叙事材料过程中对个体行为和经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超脱故事本身,获得隐含在故事中的教育规律和价值,最终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二)可行性和优势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相对年轻,因专业特点经常接受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熏陶,多有出国接受教育或进修的经历,因此网络媒介素养较高,网络媒体使用频繁,多媒体操作能力强,更易于借用网络媒介帮助教学和科研,这是他们的自身优势,也为他们进修网络叙事研究奠定了基础。其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无线wifi等的快速普及,使得网络教育叙事较之传统的教育叙事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的教育叙事研究往往是教师通过纸和笔记录下有关的校园生活和教育教学事件及其反思,花费时间较长,易受时空限制,局限在个人经验中难以共享和互评,且随着量的增多,难以管理和查阅。而高校外语教师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已非常繁重,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反映每周平均课时可达16节,忙碌的工作生活往往会让他们疲于奔命,很难有时间静下来专门撰写教育故事,等到终于抽出空来,留在脑海中的教学问题和冲突细节又寻不到踪迹,而有了网络,教师则可以摆脱时空限制,及时记录(或录制)现场文本,即时,即时更新,具有强大的云存储功能,可以时间为轴自动归档,便于查阅,更容易交流和分享,相互促进。
(三)提倡基于微视频的网络教育叙事研究
目前,网络教育叙事研究主要通过文字方式进行记录。张仙、黎加厚(2004)总结了基于网络博客教育叙事的特点:开放型、共享型、动态型、发展型、展示型。笔者认为,教师研究者们可以借助影音方式来记录,通过微视频等方式直接录制现场“文本”。在高像素手机等便捷设备普及之下,微视频相比文字记录而言,更加快捷、直观、真实且生动地反映当时当地的教学细节、思维变化等过程。学术界对叙事当中的教育故事虚实问题有过很多讨论,例如刘良华(2007)认为,叙事研究并不拒绝虚构的叙事,也没有必要否认虚构的叙事。而鲍道宏(2007)则强调教育叙事研究不宜虚构教育之事。笔者以为,文学叙事适用的虚构手法不能否认教育叙事研究“求真”的态度,所以视频录制的方式避免了叙述者在文字符号转码过程中偏离了研究对象的第一本意,主观歪曲也好,客观误解也罢,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失真”,而视频录制则尽最大可能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失真”。因此,微视频应该作为一种更为有效的网络教育叙事手段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好莱坞生化大片里经常有这样一幕:一位生物学家用视频录制自己试验进程,汇报试验数据、重大调整、研究突破等,这个过程就是客观、理性的记录和分析,以备后续跟踪研究。只是在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环境中,镜头里的叙事者不是生物学家,而是描述教育故事、试图掌握教育价值和规律的教师科研者,研究对象不是某种新型药物对大猩猩智力提升的影响,而是通过对教育问题和冲突的描述、分析和解释,得出对教师教学、科研、学生学习成果的促进效果。视频录制的客观性、真实性、科学性对一门系统且严谨的科学研究而言,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四)有助于构建生态化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
教师叙事研究对象可以是教师自己本人,也可以是其他教师,还可以是你的学生。例如某教师对一位年轻教师或者教学经验丰富老教师教学行为的叙事研究,抑或是对某一种类型学生学习特点的叙事研究,抑或是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在科研意识觉醒、科研理论和方法掌握、科研成长和进步质变过程的研究。简言之,一切与教师教育、教学、科研、专业成长有关的故事、反思、评价都可以作为网络教育叙事研究的内容。而教师、学生、同行、教与学、教学与科研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元、复杂的共同体。教师、学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网络教育叙事平台,试图构建一个和谐的网络授课、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网络叙事教学反思、师生互评、同行互评与指导的生态网络环境。包括教学科研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学科研专业领域创新平台、教学科研专业成长交流平台。
(五)局限性
首先,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教育理论储备不足。高校青年教师立足于高等学校教育环境中,而高等教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不同于普通教育学,研究方法和范式还需要教育学者们的不断探索,高校青年外语教师更要注意弥补高等教育学理论基础,用于指导教学和科研实践。其次,高校青年外语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叙事研究理论。从发现教学问题、检索前人教学研究成果、设计研究方案、执行和调整方案、收集分析数据到撰写叙事研究报告,这是一个教师本人亲身参与的完整过程。虽然叙事研究注重个人经验和参与,但绝不等于日常教学活动的流水账,需要系统严谨的理论指导。苗洪霞、徐瑞(2007)指出,叙事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厚重的,研究视野是宽阔的。后现代哲学、现象学、解释学、文学叙事理论、现代知识论、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近年来,高校教师招聘往往注重高学历,而忽略了教育教学和科研理论方面的储备,青年外语教师往往学历较高,语言专业知识基础牢固,但是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不足,需要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主动培养和加强教育叙事研究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指导。例如补充年代学方法和理论,因为叙事的基本因素就是以时间为线索追踪丰满的教育故事,这必然涉及年代学的分析方法和思路。又如学习多种叙事结构,掌握如何对原始故事(现场文本)进行编码和转录,使其再现(retell-ing)。关于叙事结构,可以借鉴目前比较权威的基本叙事结构,一种是Creswell(2002)提出的组织故事元素成为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将故事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分解为:背景、人物、活动、问题和解答五个方面;另一种是Clandinin与Connelly(2003)提出的三维空间叙事结构:相互作用、连续性和情境。限于篇幅,笔者不在此赘述。另外,要特别注意教育叙事和教育叙事研究的区别。既是研究,就要体现其科学性。目前教育叙事研究的困境在于,教师(研究者们)由于缺乏叙事研究理论指导,容易将叙事流于形式,变成了单纯的记流水账,这不是叙事研究,仅止于叙事而已。教育叙事研究固然离不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更应该记录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思维变化过程,并对这些过程做出分析、解释和评价,企图找到理论依据,发现教育规律和价值。卜玉华(2003)在纵观西方教育学领域的叙事研究之后指出,“在叙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须以对话者、倾听者的身份同时与三种声音(至少)进行交流:叙事者的声音(包括录音带或文本作者的声音)、理论框架(为解释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对解释与阅读的反思性批判(即对材料所作结论的自我评价与反思)”,笔者以为这是进行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要求。所以教育叙事的本质是教师的反思,没有反思、没有总结和评价,即使视频制作再精彩,教育故事描述得再丰满,也很难从根本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结语
篇6
摘要: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物理的基础,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所有物理实验的开展都离不开恰当、合适的实验器材,随着教学仪器配套与达标活动的开展,教学仪器日臻完善,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但是:一方面教学仪器不可能一应俱全,特别是我们这些乡级中学教学仪器尚不能很好地满足教学需要;另一方面经常使用成套仪器进行教学也会使学生失去新鲜感和对物理产生高深莫测的神秘感,从而影响了学生物理的兴趣和信心,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如何充分发挥自制教具的作用,已成为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师生的科技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作风几个方面对自制教具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自制教具 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 科技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实验科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自制教具由于其取材便、方结构简单、现象明显,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可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农村学校,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而导致学校购买的教具缺乏,因此自制教具就显得非常的重要了。
一、培养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动手操作能力欠缺,自制教具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虽然自制教具需要大量时间,但是在活动过程中也有许多的好处,它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增长知识,提高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勤俭朴实的作风。一件自制教具完成需老师和同学共同的努力,制作前先要师生共同研究方案,查阅资料,寻找材料,并且在动手制作中要反反复复的进行试验,就是在这样的操作下,师生无形的提高了师生的思维及动手实践能力。自制的教具能使实验现象更加鲜明,学生更容易观察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中合理使用好自制教具,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实验操作中亲自动手、自主实验,通过不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分析归纳,表述结论等,发展和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作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我在讲授八年级《弹力》时,按教材规定完成教学任务后,布置课外活动,要求学生回家后做个发射器。第二天就有好几个同学拿着自己做的发射器来了,有的是用橡皮筋做成的,有的是用竹片制成的,还有的同学用弹性木头做的古代攻城用的投石机。从他们多种多样的取材,形态各异的造型中,发现了他们了不起的创造力。
自制教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制作过程更能引起学生深厚的学习兴趣。大多数自制教具并不是简单的仪器仿制,而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并由许多师生共同思考、创意、构思和设计,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激起师生的创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如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实验装置的多次使用过程中,师生多次改进、逐步完善,利用电磁继电器控制小车同时运动,能够明显的比较出小车在三个不同接触面上的运动情况,通过改进,最终使实验效果非常明显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三、培养师生的科技意识
在自制教具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各类知识、生产工艺和新材料、技能、方法的使用,这些肯定要提高师生的科技意识。例如:自动报警器的研制,报警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但它的原理还不是非常清楚,为了弄清它们的原理,我们几位教师花了几天的时间研制了一个装置"多功能自动报警器",它集力、热、电、磁学于一体,起到温度、压强、深度报警的多项作用。
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让学生始终能对物理这门学科有一种好奇肯定是一件好事,但如果我们总是使用实验室的器材,也许会让学生产生距离感,觉得物理是距离自己很遥远的东西,特别是基础本身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许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教师能用学生最熟悉的小用物件做实验,得到学生意想不到的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作风培养学生艰苦朴素作风实验结果,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认识到其实物理就是自己身边的一些简单的现象,是自己可以认识和探究的,这对激发学生自己动手的欲望有很大的帮助。在上八年级物理第一课时,我为学生设计了儿个小实验,共中有几个就使用了简单的自制教具:将一张扑克牌放在空杯上,扑克牌上放一乒乓球,问:“当用直尺快速将扑克牌击打山去时,乒乓球会怎样?”然后操作完成实验;以上实验所选的物件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在第一节物理课上可以让学生感到物理学科既新奇又亲切,对学生的心理有着积极的暗示。当然,以上实验现象教师不必给学生作过多解释,只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找答案。
五、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作风
自制教具可以弥补现有教学仪器的缺漏和不足,为学校节约开支。为完成实验教学任务,每年学校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初中物理中的演示实验和探究实验比较多,如果能发动师生自制这些教具,就可以节省一笔可观的开支。如"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实验中的木块,如果买的话要每个近十元,我们利用现有材料自制了50组,这不但解决了教学仪器的不足,又为学校节约了很大的的开支。
篇7
【关键词】CSCL Moodle 研究性学习 智能机器人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08-02
一 CSCL、Moodle、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1.CSCL简介
关于CSCL,最早要追溯到1989年,在一次国际的学术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的“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一直到现在,它作为学习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广泛的关注。对它的定义,根据Koschmann等人的解释:它是一种教学技术模式,使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来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辅助和支持协作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
2.Moodle简介
Moodle一词是Modular Object-Or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的动态学习环境)各词首字母的缩写。Moodle在国内被形象地比喻为魔灯,即能为教学带来福音的神灯,是一个开源的学习管理系统,它的出现为学生的课内外学习搭建了一座桥梁,能使教师基于网络去管理他们的课堂、课程、作业、活动、测验、考试和资源等,学生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便可以登录学习。
3.研究性学习简介
研究性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习生活和实际中确定适合的主题,以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狭义的研究性学习专指一门课程。
本文中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前者,是以一种学习方式存在的研究性学习,转变以往传统的学习方式,将其应用于其他学科。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还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创造力。
二 基于CSCL机器人创新教学研究性学习平台的设计
1.构建研究性学习协作空间
研究性学习中整个过程的进行都是通过小组协作完成的,因此平台中协作空间的构建尤为重要。
要确立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小组,首先要在Moodle上开设“人形机器人”研究性学习课程,其中小组模式选择采用分隔小组,且在“强制”中选择“否”,以便于对学生的分组管理,其中可以通过“选题我来说”讨论区和“分组聊天室”来确定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小组,这些由学生的共同兴趣来决定。讨论区和聊天都设置为“无”小组模式。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一般,在“选题我来说”讨论区中人形机器人外观结构研究性学习相关课题参考及思路,并让学生通过讨论区说出自己对人形机器人感兴趣的结构。聊天室是为了便于学生更方便地交流,找到志趣相投的学生自由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学生分好组,确定研究课题方向,将小组成员上报。教师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对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适当调整,使得每一组都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并确定每一小组的组长,每个小组成员为5名学生。
协作学习小组确立后,进入研究性学习准备阶段的设计研究计划阶段,小组进行小组分工,确定具体选题题目,设计研究方案。根据研究性学习需进行小组协作、搜集整理资料、形成成果、评价这些过程。这只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每一过程的负责人,在研究过程中并没有具体分工。通过基于Moodle的CSCL平台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教师需要建立协作学习互动空间,包括“协作聊天室”“资源共享讨论区”、Wiki“小论文撰写”等,都是采用分隔小组模式,便于小组间的交流协作。Wiki“小论文撰写”是小组一起协作撰写论文,汇集了大家的思想。以上三种活动由指导老师及小组中的协作学习负责人建立并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除此之外,师生、生生还可以通过E-mail进行交流互动。
2.构建研究性学习资源空间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搜集资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教师在Moodle上通过编写文本页、编写网页和链接文件或站点的形式资源;另一部分在聊天、讨论区、Wiki等协作模块动态生成,或学生通过讨论区将自己搜集的资源进行共享。在资源空间,教师如何根据机器人外观设计机器人结构的资料。动态生成的资源也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
在了大量资源后,教师需要对资源进行管理。资源中的文件夹创建要有条理,以便进行更好地管理。对于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动态资源,Moodle能够保存聊天记录、论坛回复帖子以及Wiki的创作历史,并且教师可以管理信息,总结有效资源,形成新的资源并进行。
3.形成研究性学习评价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贯穿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多元评价,具有多元性、全程性、发展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在基于Moodle的CSCL平台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其评价也具有传统研究性学习评价特点,具体评价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第一,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有所了解,采用诊断性评价。“研究性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就是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其中协作空间中的“聊天”“选题我来说”讨论区和“分组聊天室”,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进行诊断测评。
第二,形成性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评价中最重要的评价,对于研究性学习实施阶段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多元性的,有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和自我评价,其中“互动评价”具备了这三种评价。教师添加“资源评价”的互动评价,学生上传整理过的资源,上传之后对自己的进行评价以及对小组中其他组员搜集的资源的评价,小组指导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打分。同时教师在平台上查看每位学生的学习记录并进行评价,通过“师生名录”查看学生的详细信息,包括最后登录时间、参加每个活动的情况和的帖子以及博客。
第三,总结性评价包括在研究性学结阶段进行的评价以及研究性学习结束进行的综合评价。其中,总结阶段的评价分为对学生心得报告的评价和成果展示的评价。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综合评价通过Moodle中的“报表”功能了解学生在平台上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情况。
三 小结
利用Moodle构建CSCL平台,充分发挥了在协作空间、资源空间和评价空间三方面的优势。此平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全面地展现了问题情境。同时,学习者的分组方式更加灵活,其中包括了交互性、协作性、开放性、个性化和资源共享等特点。研究性学习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需要学习者之间进行小组协作学习与查阅资料,并需要新型的评价方式。将基于Moodle的CSCL平台应用于研究性学习中,能有效改善以往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转变学生的传统学习方式,更好地进行协作研究课题,学生将学会与人交流合作的技能,分享信息成果,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晓慧、阿不都卡德尔·艾买尔.CSCL定义的演变和国际CSCL会议的主题变革[J].中国电化教育,2009(5):21~24
[2]林军来.基于Moodle平台的协作学习环境构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篇8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工程,是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时指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具体要求。常德市为深入贯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改革要求,积极开展百村示范、千村创建的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行连片推进,打造精品,提出了力争三年内全市建成10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建成1000个美丽乡村的总体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牵涉到社会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高等院校能够发挥、应该发挥极大的作用。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为宗旨的高职院校而言,为本地的美丽乡村建设尽心尽力更应责无旁贷。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常德市政府主办的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其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实力、百余年积淀的农学专业服务“三农”的情结和水平,为全方位服务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涵盖农学专业的综合性高职院校来说,首先应该重视的是设置、优化符合地方美丽乡村建设实际的专业群。本文仅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归纳科技服务“三农”的情况,探讨科技服务的路径。
一、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农民、农户、农业企业现场提供技术服务
科技特派员团队是常德市委市政府动员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企业和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科技特派员团队由常德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科技服务机构近百名专家组成,分为31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其中常德市科技局委托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织了4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即养殖科技特派员团队、蔬菜科技特派员团队、农林科技特派员团队以及一支医疗特派员团队。我院深刻地认识到服务“三农”是责任和使命,而科技特派员团队是服务“三农”的重要途径;同时,科技特派员团队也是锻炼教师、提高办学水平、树立学院良好形象的机会。
科技特派员团队必不可少的工作是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供技术服务。农林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澧县如东乡提出了农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与应用推广研究方案,有目的地将林业与农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时序安排多种农林生产项目,并进行统一的综合经营管理模式。农林复合经营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目前如东乡已经初步建设成一个集花木种植、蔬菜栽培、水体综合开发、乡村休闲等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乡镇,是常德市首批“美丽乡村”的示范乡镇。旨在技术扶贫的医疗科技特派员团队,则针对对口支持的乡镇卫生院的情况,派出了医术精湛的医疗人员,帮助卫生院的医生提高专业水平,为当地农民提供医疗服务。
实践表明,科技特派员团队的工作使科技特派员和农业企业得到了实惠,也增加了学院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促进了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成长。
二、参与“三下乡”活动,编写农业实用技术书籍
由中央宣传部等十四部委联合组织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强调要通过送戏剧电影、送图书报刊、开展文艺演出,通过举办科普大集、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通过送药品、送健康知识、巡回医疗和义诊咨询,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进一步把文化科技卫生资源送到农村、送给农民;配合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促进农村文化科技卫生设施条件的改善;培养大批农村乡土人才,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科技卫生公共服务能力。
我院得知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为配合此项活动而组织编写相关书籍的消息后,主动与该社联系,争取到了部分书稿的编写权。这份主动是因为认识到,这不仅是“服务三农”的责任,而且是锻炼教师编写能力的机会,也是增强学院与外界学术联系的渠道,还是提升教师价值的手段。为圆满完成编写任务,我院组织了以生物工程系教师为主体的编写团队,并选拔每本书的主编;由主编负责将编写提纲提交学院,组织讨论;讨论修订提纲后,主编召集有关教师在指定时间内编写成书。此次出版的农林书屋系列书籍有《宠物饲养与防疫技术》《蔬菜种植能手》《南方主要果树生产技术》《园林绿地养护技术》《循环与有机农业技术》《花卉生产经营与管理》《食用菌人工栽培技术》《无公害果品生产技术》《农家乐经营管理必读》《乡镇建设管理必读》等。
三、共建12396科技服务热线,为农民直接解答疑难问题
由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推进的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工作,是作为依靠科技引导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常德市科技局开展了“常德12396科技服务热线”工作。此项工作以“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采用目前最广泛、最便捷的电话拨打方式,向常德市广大农民提供各种涉农信息服务。我院敏锐地注意到12396科技服务热线运行一段时间以来,效果不理想,如客服人员将专家的解答转述给农民时往往会出现失真,甚至出现与专家的本意大相径庭的情况。我院经过论证认为:如果与市科技局共建,并将办公地点落户到我院,可以基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借助热线,对于整合学院的相关力量、提升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12396科技服务热线目前在当地农民中影响不大的情况,我院加大了宣传力度,如:通过本地电视台、报纸、广播台宣传,积极与县级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协作,借助农民培训班传播服务信息等。为保障此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院成立12396科技服务工作办公室,组建了热线专家团队,制订了奖惩措施等。
四、利用多学科资源优势,举办满足各种需要的农民和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班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大批懂金融、管理、经营、营销、信息技术等经营人才,需要成千上万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以及能工巧匠等技能型实用人才,需要有市场观念、能掌握市场规律和信息、会经营管理、能够将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的农村农业中间人、经纪人和组织者。首先,这些人才不能完全靠学历教育培养;其次,有些人才也没有必要通过学历教育培养,“形成于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是不少农村人才成长的更为现实的选择;再次,无论是否受过专业教育,所有人才都有知识更新的问题;最后,暂时还没有成长为人才的人数更多的农民,更有必要接受作为新型农民的基本培训。因此,举办农民培训班是高职院校长期的任务。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尤其在农林类专业学历教育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举办有益于社会、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农民和农村从业人员培训班,能够强化自身的造血功能,促进专业发展。
我院进行农民培训,不仅有资源的优势,而且有政府的推动,如常德市政府已将“常德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落户到我院。为加强包括农民培训在内的培训工作,我院专门成立了“培训处”。为整合常德市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源,在常德市政府和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以我院为牵头单位成立了“常德职业培训教育集团”。近几年来,我院的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仅服务“三农”的培训班就举办了数百期,受训人数数万人次。授课教师除培训农业技术的农业类专业教师和培训医学技术的医卫类专业教师外,还涉及财务、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学科的教师。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培训有:扶贫点村干部培训、蔬菜种植能手培训、养殖种植能手培训、柑橘栽培技术培训、防疫员技术培训、农村经营人员培训以及农村卫技人员培训等。
五、针对常德实际,开展服务“三农”应用技术研究
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科学研究可分为两部分,即高职教育教学研究和着眼地方经济社会的应用技术研究。就应用技术研究而言,存在科研成果水平低,真正具有高职特色、面向生产实际、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很少,能转让、被采用的技术成果更是微乎其微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高职院校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前者如研究的总体水平不高、物质技术基础薄弱、选题不当等,后者如评估导向的制约,即国家对区域高校(含地方性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主要是评价其人才培养水平以及办学条件等学校内部因素,而区域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结合,区域高校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影响和贡献,则没有纳入或较少纳入国家对区域高校的评估体系。再如职称晋升的学术化倾向,即职称晋升时研究成果重论文、著作等文本化的成果形式,轻成果推广和转化等应用于实际的成果形式。
据实际经验,针对地方实际情况的服务“三农”方面的应用技术科研选题,相对容易引起科研管理部门的重视。近三年来,我院在湖南省科技厅立项的课题共5项,其中涉农课题4项,占80%;在湖南省教育厅立项的应用技术课题共7项,其中服务“三农”课题2项,占28.6%,在常德市科技局立项的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共14项,其中涉农项目7项,占50%。服务“三农”方面的研究,一是农业应用科技的研究;二是研究的范畴本身不属于农业,但是围绕“三农”、服务“三农”的应用技术研究。作为一所综合性的高职院校,几乎每个系部和专业都可以从服务“三农”、建设美丽农村的视角选取适合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