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学科作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学科作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教学;有效途径
初中生物学科来源于生活,并且与生活息息相关。该学科涉及到生活多方面的,因而教师在生物学科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生活实践教学,合理的渗透教材建立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课堂气氛,改变课堂的枯燥无味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应用生活化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找到学习生物学科的动力。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相同,要想打破传统的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找准时机与学生互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应试教学模式。高效课堂需要师生与教师共同努力,同时在课堂上需要教师尊重学生,共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不仅是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生物学科的知识技能,同时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的结合教材知识,找到教材与生活的联系点,从而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气氛。比如在教学《动物体的结构层次》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课本的知识,然后选择学生喜欢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动物利用多媒体介绍该动物的结构层次,比如小狗、小猫、兔子等动物,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生活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得生物课堂别具另一番风味,让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学习生物学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学会合理的把生物学科的知识合理的利用到现实生活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挖掘生活化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生物学科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与生物学科之间的联系,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生物教材知识巧妙的联系在一起,合理的挖掘生活化教材,从而达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效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挖掘生活化教材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现状以及对生物学科的接受能力,然后再把生活化教材与教学资源结合在一起,这样不仅是丰富课堂内容,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教师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比如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衣服变黄或者是沾到血渍可能就很难洗得干净,那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日常生活的小常识,比如说可以采用加酶的洗衣粉清洗就很容易洗干净。又如在教学《植物蒸腾》这节课的相关内容,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名言“大树底下乘凉”作为讲解的内容,首先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到大树底下乘凉,原理是什么?加入学生解释不出,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进一步分析该原理,即:植物在蒸腾时会有水变成水蒸气,在这个过程中,水要变成水蒸气就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那么树底下的气温要比其他地方的凉。这样一来想,学生对于这节课的内容就了解得更加深入,同时促进学生学习。
三、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比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等等科目,如此一来就给学生学习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对于课后作业,假如每个教师都布置一道作业,那么学生就会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反而让学生失去对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构建生活化的教学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比较新鲜的作业形式,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学科重拾兴趣。比如说在教学《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这节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每天所吃的食物进行研究,分析所吃的这些食物中有哪些营养物质,课本上找不到的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在学生认真分析研究的同时,学生养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对学生在日后的学习有利无弊。
四、生物实验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物离不开实验,没有了实验这门学科就没有了灵魂。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育的进步,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穿插生活化的实验,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首先需要吃透教材并且设置好每一节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其次把实验与生活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比如说在教学《植物的嫁接》这节课的内容时,我们对仙人掌都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它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植物。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仙人掌易存活的特点,组织学生动手做实验,让每个学生都嫁接一个仙人掌,在半个月之后统计出嫁接仙人掌的存活率。通过这样实验活动,让学生手脑并用,体验到动手做实验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充分体会到该学科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在实验教学中更应该多多的结合生活教材让学生动手做更多的实验,为学生更好的学习生物学科打好基础。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自然是我们学习和探索的重要对象,同时大自然生物具有无穷无尽的奥秘,值得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因此,初中生物学科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奥秘性,把大自然与生物学科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并且学会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不仅是实现学生提高应用能力的方法,同时也能有效的促进学生提升各方面的生物知识技能。
参考文献:
[1]陈远辉.实现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249-250.
[2]江伟伟.生物课堂与生活同在——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文理导航,2014(17):72.
[3]缪辉萍.例析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以“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4(5):35-36.
[4]张秋梅.生物课堂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探索[J].教育(文摘版),2017(1):67.
篇2
关键词:初中生;生物课程;趣味性;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76-02
生物学科是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其涉及内容广泛,有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生物学知识,尤其是新兴的生物学技术已渗透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生物学的兴起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和发展的需要,认真学习生物学知识是时代的需求。初中生物课程是学生真正接触生物学科的伊始,学生对初中生物课程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初中生物课程课时设置少,内容涉及广泛,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高效地掌握繁杂的知识是所有生物教师所面临的严峻难题。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自然的愿望――近似于好奇心,即希望扩大他们对人和物的认识范围[1]。初中生处在青春发育时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有比较全面的观察能力,是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抽象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全面发展的时期[2]。如何以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为出发点,以生物学科知识为依托,充分利用初中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本文试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实验,强调实践
生物学科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技能的提高,因此实验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教学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实验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实验课上,教师应预设实验目的、创造实验环境、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实验课程的开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对实验涉及的基本实验仪器直观认识,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例如:通过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和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与观察这两个实验的开设,引导学生重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要领,学习并熟悉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及流程,掌握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主要差别,并联系记忆细胞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如此学生通过自己动手,验证书本知识,兴趣得到极大提高,能达到记忆的最优化。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3],因此在生物教学中,要充分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担任好指导者的角色,明确提出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合作、探究,指导设计有效试验方案[4]。例如,在测定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试验中,教师给出题目,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设计,动手操作,探究种子萌发所需的基本条件。上述方式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机械的、灌输式的学习模式,可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联系生活,循序渐进
生物学科与生活密切相关,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入手,使教学从浅入深、由简到难、自近至远,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使学生逐渐熟悉生物学知识,克服畏难情绪,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自信,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如在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可由“新疆的葡萄为什么格外甜”导入新课学习,引导学生回忆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而呼吸作用又要消耗糖类。新疆白天温度高、光照强,光合作用旺盛,积累大量有机物,晚上温度低,呼吸作用弱,消耗较少的有机物,导致糖类大量积累,由此学生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昼夜温差大是糖分积累的关键;学习细菌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分析细菌对人类的利与弊,有利:如利用细菌(乳酸菌)制作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的酸奶;有弊:是影响人体健康的病原体(如破伤风杆菌、大肠杆菌);学习真菌时,从馒头、面包、米酒等常见食品入手,酵母菌有氧时将糖类分解,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馒头、面包松软,口感好,而在无氧时使糖类转换为酒精,酿成米酒。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学会了才有兴趣,教师对新知识的教学要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5]。如果学生对已学知识理解不透彻,积累的疑难问题较多,新知识的学习将进一步使学生缺乏自信,从而丧失对该课程的兴趣。从知识构建的角度来说,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有利于掌握新内容和理清新思路,最终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知识框架,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层次,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建立和提升自信,从而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三、聚焦专题,紧扣环节
如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化为生动有趣的主动探索,这需要教师挖掘素材、丰富内容。生物学科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新方法、新技术、新思路、新观点不断涌现。科学知识的探索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该内容的有趣讲解可以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科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不畏艰难险阻的信心和决心。生物科学前沿是指生物科学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或正在进行的研究课题和未来研究发展的趋势[6]。科学前沿知识如克隆、干细胞、太空育种、转基因等讲解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内容讲解、作业设置、教学评价和复结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认真对待,仔细准备,才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教学内容通过图片、视频、图表等直观、形象、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例如,在八年级上册讲授生物圈中的动物时,由于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和线形动物等现实生活不易观察,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因此通过播放视频或图片可以增加学生对这些动物的感官认识,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解癌症时,将不同人群(不吸烟、五年烟龄、十年烟龄、二十年烟龄)的肺部照片展示出来,使学生直观了解吸烟对肺的伤害,由此产生警示作用,远离香烟的诱惑,降低患肺癌的风险。作业设置是学生巩固新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作业设置中力求做到内容上丰富多彩,形式上生动活泼,时间上灵活机动,充分体现结合教材重难点,有适当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学习的目的。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价将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评价方式上要遵循多元方法评价原则,善用评价结果[7]。在生物教学中,学生容易边学边忘,为了强化学生记忆,帮助学生理解,需适时地进行复结。复结上可引导学生设计概念图,通过概念图将所学主要概念、次要概念及其他相关概念建立相关联系,而将零碎、独立的知识点形象化、条理化,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8],通过系统知识框架的建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四、提炼语言,注重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便是语言的交流。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类型时,将“绿色水库”和“地球之肺”的由来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的记忆。此外,在关注语言生动形象的同时,必须做到概念术语的专业化,决不能因追求生动而忽视科学性。幽默诙谐的语言是课堂的调节剂。例如在讲解日本血吸虫生活史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血吸虫的成虫在人体内、产卵,随粪便排放到水里并在水里孵化成幼虫,幼虫在水中又钻到钉螺的体内进一步发育,然后从钉螺体内跑出来,在水里到处游走,寻找寄主,如果遇到你,血吸虫便成功的钻入你的皮肤,从此与你相伴。因此,我们要预防血吸虫,就必须消灭钉螺这个血吸虫成长的摇篮!”这样的语言,远离枯燥式的说教,有效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巧用谚语诗词,提高生物知识的趣味性。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描写了动物的繁殖行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描写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说明了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9]等。
初中生未形成独自的个人特性,具有极强的模仿欲望。教师,是学生首选的模仿对象。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学生信任、热爱老师,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活跃的、高效的课堂。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个人的行为素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学生“爱屋及乌”的心理特点,用自身的魅力,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喜爱与兴趣。
课堂,是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是学生吸收营养的土壤。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课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师才能拥有成就感,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对事业的热爱会促使教师更加潜心研究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伍中友,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156.
[2]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教育部.全日制普通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37-40.
[5]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杜英英.基于生物科学前沿进行探究学习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05.
篇3
关键词: 初中生物教学 困境 突破
在初中教育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习惯于重视语数外等大分值学科,而音体美、史地生等学科在教师的眼里就成为了相对轻视的内容。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下面将作详细论述。
一、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思想重视不够,存在消极学习观念。受应试教育残余的影响,有些学校对于生物教学工作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认为生物教学只是一门小学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不大,只要到时候多安排一些内容让学生强化记忆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多投入精力。这种思想不仅在一些教师身上存在,甚至在部分学生身上也颇有市场。在这样的错误思想指引下,有些教师对生物教学工作显得漫不经心,只要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完成就算万事大吉;个别学生在学习中也没有投入全身心精力,在生物课上,甚至有学生在做其他学科作业,教学成效可想而知。
2.教学研究不深,方法手段陈旧落后。在一些学校教学管理者的眼里,生物学科的重要性是低于其他所谓主科的,在教学师资与教学活动研究等方面区别对待,生物学科教学任务成为了一些教师的兼职。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有些教师在平时的生物教学中,不够注重教学教法的改进与研究,教学设计照抄原本教案,甚至连一些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的环节也没有深入细心地考虑,生搬硬套,教学过程程序化,教学艺术呆板化,在教学手段运用上更是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有些教师对于生物现代教学手段知之甚少。这些情况的存在,都会对生物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3.制度执行不严,随意挤占教学时间。一些初中随意挤占生物教学时间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初三年级和一些重点时间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初一、初二年级,许多学校的生物教学还是基本正常的,到了初三年级,有些生物教学时间就会被占用,生物教学演变为生物知识点的记忆与训练。在平时挤占生物教学时间的情况还会好一点,到了期中期末考试时期,有些学校采取默认的方式,允许教师占用生物教学时间开展语数外等学科的复习教学。从学校的整体教学安排,到教师的个人教学行为,这些挤占生物教学时间的现象都会对教学成效产生影响。
4.设备投入不足,影响教学活动组织。随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努力,基层学校教学设备有了很大改善,“三新一亮”、“六有工程”等惠民实事的推进,使广大农村初中教学条件得到了较大改观,教学硬件明显改善。但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存在着一些不平衡:教学条件的改善,大部分资金投入集中在教学场所的新建、教学设施的配套上,对于语数外等学科的倾斜更多一点,生物教学设备的改善与更新往往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安排之中所占比例偏小,在学校向上争取的规划中也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导致生物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师生开展生物教学的实际需要。
二、对解决当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的建议
1.树立科学育人理念,增强生物学习重要性认识。作为一名教育管理者,站在学校的层面,校长要树立起全面育人的观念,将生物教学重要性充分还原,从提高学生素质与奠定高一级学校生物学习基础的高度来看待生物教学工作;站在教师的角度,要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认真对待生物教学,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知识点,让生物教学成为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载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不仅要将生物学习作为一项任务,而且要对其发展性与基础性增强了解。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教师共同努力,强化学生的教育,提高思想认识。
2.注重开展教改教研,提高生物教学素质化程度。教师要从四个方面强化生物教研工作:一是认真研究教材。将教材的每一个知识点吃透,做到教材“烂熟于心,信手拈来”,尤其是对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吃透吃准,既不要随意拔高,又不能降低要求,使整个教学活动井然有序。二是潜心研究教法。教学方法的创新,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探究法、合作学习法、主题讨论法、实验观察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运用于生物课堂教学之中,将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过程之中。三是改进教学手段。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不注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这是错误的。以多媒体为主要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对生物教学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的安排,补充教学所需要的信息素材,扩充课堂教学信息量,也可以运用动画模拟手段,将生物教学中一些微观世界的、不能被学生所直接掌握的现象与规律,形象再现出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四是拓展教学空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带进社会,走进自然,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展研究,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手段,使生物教学的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3.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确保生物教学良好的环境。每一位生物老师都要树立严谨治学的理念,保证生物教学活动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不能随意应允其他教师的时间占用要求。学校要注重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对于随意占用生物教学时间的行为严格禁止,同时,加大对生物教学考核检查的力度,对生物教育教学工作要按照其他学科同等的标准来执行,并将检查与考核的结果与教师整体工作考核挂钩,为生物教学创造良好的环境。
篇4
初中学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三四岁,虽然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对于成年人来说还很少,但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心却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为此,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初中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备课时注意挖掘学生会有所了解但又认知不太清晰,或者生活中有所接触但不能用生物学知识进行理解的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设计中来,以拓展课堂上的生物教学资源.而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落实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点拨者,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更多地自己发现、自我探究.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发现和探究成果,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自由讨论和交流.这样的课堂,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教材学习的理论化、枯燥化,而且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如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深入把握教材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自我发现和探究.这样一来,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学生更深层次地认知了自己从生活经历中发现的生物学知识,同时也更牢固地掌握了教材中的生物学知识.这样的课堂,形式多样化,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爆棚,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就不在话下了.
二、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迁移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
新课改更加强调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学习素养的重要性.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实际,以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堂所学知识,更易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到现实生活现象的认知与现实生活问题的解决中去.如在讲解完一节新课内容后,教师可以让一些学生来做自我总结,一个学生的总结总会在准确性、全面性方面有所欠缺,而多一些学生进行总结,也就会是的教学总结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在进行课堂小结之后,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而这些练习题又要能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最终在知识的迁移运用中,结合生活实际来独立完成.这样一来,通过练习,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习上耐心求知、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练习作业,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获得一定的对生物学科的认识,又因为这些认识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基础之上的,也就容易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对于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也将更加浓厚,持续得更加长久.
三、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进行生物学习的热情
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只有学生对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满腔的热情,教师的教学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能够学得高效、有实效.在此,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需要教师能够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对于生物学科来讲,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生物教师必须能够结合大自然中的生物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生物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化,能够更易于学生感知.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才能更加积极、主动,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双赢.如教师可以针对课堂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实际,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素材,然后进行知识问答竞赛.当然,这样的教学要基于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如搜集素材的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完成,而知识问答竞赛活动,则可以在课堂上展开.这样一来,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浓厚的参与热情,也就会竞相作答.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动力.
四、结语
篇5
高中生物较初中生物无论从学习内容上,还是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初、高中两个阶段的生物学教学内容,既有所分工,又互相衔接。初中生物教学除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外,还肩负着为进一步的高中学习奠定知识、技能的坚实基础的重任。但目前初中生物教学不容乐观,存在很多问题:有的课程计划没有落实,教学时间不能保证;有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手段陈旧;多少年来非中考学科的地位(这种情况在我市即将得到改观)……这些问题导致初中生物教学并没有完全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存在很多欠缺,从而影响到高中生物教学。
初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衔接”,是一个需要多方合作的、统筹安排的系统工作:要从高中生物教学方面想办法,同时要从初中生物教学方面想办法;要从教材,从学生想办法;也要从教法、教师方面想办法。下面主要从初中教师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做好“有效衔接”工作。
1 明确“有效衔接”的内容,有的放矢搞好衔接工作
“有效衔接”应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习惯、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学习评价五个方面做起。教师思想的认同是实现“有效衔接”的前提。“有效衔接”非常重要,意义深远,因为“有效衔接”是学生生物学习发展的需要;“有效衔接”是生物新课程实施的需要;“有效衔接”是生物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教师深入研读生物课程标准,认真钻研初高中教材,对比分析,研究初高中教学内容在哪些地方存在知识、技能的脱节,了解初中哪些知识是高中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必须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并未完全解决会在高中拓宽和加深等。教师只有寻找到初高中教学知识点、思想方法和思维能力的衔接点,才能做到备课有底,教学有方,指导有法。
2 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效衔接”
2.1 深入了解初高中生物学教学目标上的差别
初高中生物在目标导向上有所侧重和不同。初中生物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更加重视生物学素养的养成,学生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知识、基本实验技能。高中生物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有相当一部分所学习的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较高要求,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初中结业与高中升学的目标导向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在生物这个多年来非中考学科上表现尤其突出。由于在初中只是会考学科,成绩不记入升学考试总分,所在在初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和质上都大打折扣,这对高中生物教学来说十分不利。
2.2 充分理解和把握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初中生物教材较通俗易懂,对新知识的引入往往贴近日常生活,较形象生动,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涉及到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度、广度明显加强,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
初中教师要通览课标,理解和把握初高中生物内容主题的互补和递进关系。中学生物学课程通常包括十大主题,初中生物课程全部包括了这些主题,其中,生物多样性、生殖和发育等主题侧重在初中阶段完成,生物学的核心主题(遗传与进化、生物与环境等)安排在初、高中两个学段完成。在两个学段的分布既各有侧重,又在整体上实现互补;既能实现初中阶段的内容相对完整,又能使高中阶段的内容相对集中,以保证核心内容的教学较为深入。在相同主题的处理上,采用了初、高中递进安排的方式,如:生态学的主题,初中主要是个体生态的内容,而高中则是在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方面有更加深入要求。初、高中教学内容整体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
初中生物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生物的内容相联。如初高中联系密切的知识点:叶的结构;根尖的结构;茎的结构;花的结构和果实的形成;神经元的结构;食物的消化、吸收及人体营养;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生态系统等。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把各知识点与后续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联系起来。例如初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生产者以及课后的DIY――合理密植、光合作用需要光等为高中阶段光合作用的深入学习做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
教师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使学生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不但能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的能力水平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顺利地完成向高中生物学习的过渡。
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在不同阶段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初中生物教师要有长远的目光,强化各种能力培养。
3.1 课堂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应开展以科学探究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生物教学活动,坚持用探究的方法教、教探究的方法。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给学生一个“发现”的过程,通过设问等各种手段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顺着知识的发生过程去想象、猜想,从而感悟到知识形成的过程。其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找到学习的方法,所以在教学时教师确立了研究的问题后,经常不设定实验器材,而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选择实验所需器材,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2 要善于结合学科特点,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
教师要依托实验来创设一种有利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科学探究情景,引领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构建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体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探究活动。如,在活动的场所和时间安排上,除了要用足、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外,还要关注课外、校外、家庭乃至社区等活动基地,做到课内与课外结合、校内与校外互补;在活动的内容安排上,除了生物实验这一重要载体外,还可以是家庭小实验、口头交流与讨论、调查与研究、书面表达与成果展示等方式;在活动的组织形式上,除了以学生个体为主要形式的探究活动外,还可以是小组合作式探究、导师指导式探究等方式。做好教学方法的“有效衔接”,除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外,还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迁移能力等。
4 做好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有效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不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问题,缺乏归纳总结的能力,而高中则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勇于钻研,善于融类旁通,举一反三,归纳探索规律,然而步入高中的学生在生物学习中往往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因此不能较快地适应高中生物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生物的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4.1 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督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加强学法指导,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学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及课程资源条件、教师的个性特征,灵活恰当地选择学习方法,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使他们在主动建构中习得知识与方法,在感悟、体验中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于预习、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作业和复习小结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约束性,要在“严”字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落实,使学生终身受益。
4.2 加强高中必须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要侧重在自学质疑这一环节上。教师出示学案,组织学生自学,然后要求用最精炼的语言进行展示、归纳;对有些疑难问题,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互动探究、矫正反馈、大胆质疑,最后再由教师因势利导,点拨思维,形成认知结构,不仅能全面、深刻、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中,主动实验,认真操作,仔细观察,积极思维,分析实验结果、处理实验数据,不断改进实验、探索实验或自己设计简单实验方案,不断地增加学生动手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作风,规范操作,苦练实验基本技能,为高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可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自己设计一些可行的实验,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生活、科技中充满了生物,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求知欲,也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生物的兴趣。
(3)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抓住时机,多渠道、多方位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研究,如在传授知识的教学中坚持使用启发式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进行适当的比较和分析,以旧带新或以新忆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过程中深化旧知识,接受新知识,从而为培养创造思维打下基础。
5 做好考试内容与考试形式的“有效衔接”
考试要立足诊断性,体现促进性,根据课程实施方案,合理确定考试内容,立足主干知识,注意学科渗透,以考试为评价手段要注意突出诊断性、激励性,淡化甄别功能。考试的形式可以有卷面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要提高命题质量,以课程标准要求为纲,以改定考,命题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以能力立意为主,体现新情境、新材料和新设计,试题应以有利于实施新课程、有利于促进教学为原则,试题必须全面检测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关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态度、诚信、技巧、习惯和规范等方面。从学生答题情况人手,找出问题,探寻导致学生错误答题的原因。确定矫正方案,有针对性地强化训练,达成三维目标。加强对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质量督查,把生物学科纳入中考范围。中考命题在初高中生物教学衔接上要充分发挥导向作用。
篇6
摘 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去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时刻把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效率;教学实践
1.引言
初中生物课程,是一门不断地发展的实验性学科,且与人类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生物课程开设的目的不是去培养生物学家或者生物科学的人才,而是旨在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的感情。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总是不及传统的语文、数学,再加之一些学校硬件条件的制约,导致生物课程在很多初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兴趣不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高。本文旨在通过多措并举的深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与丰富教学实践,构建适合初中生物课堂的教学体系,提高初中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
2.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创新与实践的主要做法
2.1 推进开放式教学,创新教学思路
开放式教学就是废止传统的“封闭式”的学习指导,代之以差异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习指导。教学目标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动态的、开放的。这相对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注入式的方法,严重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教学模式有着巨大的进步。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由课程本身决定的,因为生物课程本身就是一个更新速度快、不断发展完善的学科,需要以开放的理念对待。初中生物课程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开放、教学资源的开放、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开放、作业的开放、评价的开放等五个方面。比如学习绿色植物相关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开放式教学进行,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自观察不同类型绿色植物的异同,比如一年生和多年生植物的异同;草本和木本植物之间的异同;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之间各器官的区别等等,通过亲自观察,加强印象;在环境的污染与保护的教学中,把学生带到校外,让学生自己调查研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以及给人类的影响,在学生能真正理解环保的重要性后制定环保措施等等,加深理解;考核方式也可以采取开放式,把考场挪到大自然之中,通过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科研的素养、科研的态度等方面的考核来衡量学生成绩。
2.2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要做到对每个学生公正评价,应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1.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评价价值的取向。要清醒地认识到,评价除有鉴定、筛选人才的作用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特长不同、能力不同,所以评价必须是多元化的。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整体,我们的评价也要能反映学生通过学习后在各个方面上所发生的变化和进步。2.在具体措施上要特别注重构建对学生个体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总是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试卷打分数或打等第。学生要想获得进步的信息,常常是看这些分数。这种评价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在学习方面上是否取得进步。作为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有所创新,要构建新的评价模式。除了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价外,还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学习技能、沟通技能、思考推理技能、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评价。比如,在评价“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活动时,可以使用下列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①能否根据观察或生活经验提出问题?②能否根据问题提出假设?③能否利用身边的器材设计出探究假设的实验方案?④能否实事求是地记录数据?⑤能否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相关的推理?⑥能否在探究活动中与别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终结性和形式性评价相结合,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努力运用评价这一杠杆,引导和督促学生改变学习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2.3精心设计探究情境,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应对教学环节、方法及讲授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力争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教学活动。近年来,在教学中,每节课的伊始,我和学生都要设计一些科学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或讨论题,来激发学生们对知识获取的好奇心。例如,在进行“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一节中,“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的进一步探究活动,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们吃的蒜苗是绿色的,而蒜黄是黄色的,它们是怎样培育出来的,你们想知道吗?那就请你亲自种植来探究吧。这样,就激起了学生兴趣,有了这样的兴趣作为前提,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对照实验,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从而逐步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的习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那种强烈的主动探究的兴趣得到了培养,课堂教学自然而然地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进行。
2.4 积极尝试反思性教学,做好教学的实践工作
反思起源于问题情境。反思性教学以具体问题为起点,针对该问题展开探究与反思,最后解决问题并将改进的计划付诸行动。 教师首先要有经常反思的意识,并需逐渐养成反思的习惯,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反思,也即要找到反思的最佳视角――要发现值得反思的问题。 实践中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意料之外的情况进行反思。实践中反思指反思发生在实践过程中,在生物教学实践过程中不可预料的情况不断发生,需要教师经常反思,并根据学生实际对教学过程作及时的调整。生物学科在学生、家长和其他学科教师眼里是比较简单的学科,给大多数人造成了生物只要在考试前背背就行了的假象,所以学生对上课教师的分析并不会很重视,为此生物教师要根据生物课的特点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例如在学习经典实验后的下一节课,提问让学生简单回顾介绍一下这二个经典实验的实验思想、过程、方法和结论,但结果往往是学生答非所问,可见学生对这块内容的学习并不重视,认为和考试无多大关系,但事实上这一块内容对学好生物,特别是培养科学实验的思想、方法等有很大作用。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临时调整教学计划,改为重新梳理经典实验的有关内容,这样的及时调整,既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生物并不易,为下一阶段学习遗传、变异的有关内容做好心理准备;同时也更加强调了生物学中实验的重要性。
2.5 逐步实现分层教学,注重学生差异
以往我们的教学都是讲究公平,不论学生知识背景、智商高低、情感因素等差别,一律实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其实这种方式很难实现因材施教。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班里几十名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小学校,受过的教育差别以及自身的智力发育、潜力倾向各不相同,这种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所以,只要学生已经尽力,能达到自己的目标,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最好的,因为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不同的人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层教学,这种根据学生知识体系、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的方式,是对学生差异的最大化尊重,而且能让学生树立自信,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比如把班里学生根据生物成绩分成A、B、C、D四级,或者把整个年级的若干个班按学生具体成绩重新分小班组合上课。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分层教学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原则,即: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课后作业分层、考核评价分层等几方面。
篇7
让学生全面理解生物学科。中学生物课程是在小学生物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课程。它可以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熟悉标准、吃透教材。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熟悉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时安排和教学过程。吃透教材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对教学中的每个环节进行深入思考,明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和作用,如何使内容前后连贯,还要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师生要建立和谐的情感。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稳定和谐的“情感场”。冰心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教师必须胸怀一颗爱心,把爱洒向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会尊敬你,会乐于接受你的教导。如此,学习效果必然会有所好转,学习质量也会大大提高。
课堂上要加强生物实验教学。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并与社会生产、生活联系密切的自然学科。所以,要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开足开齐实验,特别是学生亲手参与的实验。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之间的经济条件存在差异,所以,学校之间的硬件建设也各不相同。对于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开展生物实验是没有什么障碍的,而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生物实验设备缺乏,开展实验教学就会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就地取材,想尽一切方法开设好生物实验课。条件比较好的学校,可以采用比较规范的实验仪器设计实验,条件差点的学校可以设计低成本的实验。另外,有些实验可以用真实的生物材料来进行,而有些则可以设计模拟实验,还有些可以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虚拟实验。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如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全面系统地掌握概念,并从各种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的规律,将知识融会贯通,一直以来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难题。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许多学生根本找不出问题,一看书什么都懂,一做题又什么都不会。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尤为重要,提问不仅是教师的事,更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模棱两可或者是有偏差的问题,也要给予鼓励。对能提出正确而又独特问题的学生,教师更是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给学生增加直观学习的机会。可以在校内开辟生物园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课外生物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专题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集体或各自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各种生物现象,写出观察报告,并互相进行交流。这些方式也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到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状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生物课程的教学效率。课堂上,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有意识地设计多媒体教学环节,利用图像、声音等展现生物学的奥妙。课外,教师还应该布置一定的研究性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动手,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资料进行思考与加工,最终得出研究结果。创新生物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与探索能力,为日后的创新学习打下基础。
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教师除加强对生物知识的系统学习、关注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生物教材外,还应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多媒体技术等知识的系统学习,积极参加学科培训,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把文字教材按课程标准要求改编成电子教科书,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现生物学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8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活化;实践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校高度重视生物学科的教学,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有些学校为了自己的升学率,将分数看得高于一切,从而忽视了初中生物课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副科来看待,同时由于传统思想的不良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将生物课的真正意义展现出来,导致生物课的学习质量低,效果不好。所以初中生物应积极实行生活化教学,真正实现生物学的教学目的。
一、充分发掘生活化教学资源
初中生物教学要重视生活化教学资源,充分挖掘生活化资源,有效将生物知识与日常中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教案时合理加入生活现象,将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生活中的生物,在生活中内化所学的生物知识。比如,在学习“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时,对消化酶的分解作用不好理解,可以将生活中洗衣服这件事作为教学资源。假如衣服上沾有油渍和奶渍,我们用不加酶的洗衣粉进行洗涤,会发现很难将它们洗干净;如果我们换了加酶的洗衣粉进行泡洗,往往能洗得很干净,没有留下污渍。把消化酶比作成一把剪刀,将大分子的营养物质比作成一串连珠,用剪刀将串珠逐个剪断就是消化酶对食物的消化作用。这样学生理解起来就会非常形象生动。通过利用生活化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让学生把握知识,促进理解。
二、营造良好的生活化学习氛围
生活化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和谐、自由的氛围。所以教师在生物课堂中,要改变传统教学的格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学生在课堂中无言的“听”“写”。这就要求教师将生活中的生物和所学的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例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时候,教师可以从森林古猿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进化出类人猿和人猿两个不同分支,再从人猿到现代人类上肢解放直立行走、脑的变化等这几个变化的阶段用多媒体直观展现出来,通过图片和小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想象和理解进化的历程。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可以带学生去动物园里面看看,切身感受一下。其实平时电视里面《动物世界》节目就是一个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己观看,也可以作为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生物氛围,促进学生对生物更好地认识。
三、合理运用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实验是学生学习生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实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更好地激励学生的生活化认识,虽然初中学生接触的实验比较简单,却也是很有实用性的。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与实验过程非常相似,所以利用实验教学能很好地促进生活化教学。例如,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实验,先将学生六人一小组分组,制订计划准备实验器材,选择3种不同的环境(裸地、草坪、树林),在一天内选择早晨、中午、傍晚3个不同时间段分别用干湿表测量3种环境的湿度。每次测量重复3次,每个数据的测量时间相隔10分钟。小组学生把测量的数据记录下来求平均值。课堂上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全班交流。实验过程中测量地周围不能有水池、河流、人工浇水等干扰因素。这样的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中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最重要的是学生探究能力得到提高,不仅要关注探究中的重复原则和平行原则,也排除了干扰因素、设置对照组、控制单一变量。学生通过实验明白了湿度这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同时意识到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形成保护植物,多植树造林的情感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内化。
四、密切联系生活,倡导生活化作业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学习主要是死记硬背,长此以往,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生物作业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能让学生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而且还会让学生愿意做生物作业,减轻学习压力。与此同时,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引发学生对实践问题的思考,进而学习更多知识。在思考的同时,学生的思维被点燃,创造力得到了培养。比如,在学习“环境的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时,让学生观察自己周围有哪些污染现象,并尝试分析污染的原因,然后小组讨论探究会对我们生活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通过教师的指导,写成治理报告可以邮寄到环保部门,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实践中。
总而言之,生活元素注入初中生物课堂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它给学生带来了欢乐,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情感方面,生活化教学能够促进学生认真思考与学习,提高了他们的生物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生物教学资源,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实验和生活结合,这些对生活化生物课堂的构建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篇9
一、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重要性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的讲述为主,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学生进行的是被动式的学习,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这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活动教学”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例如“人的性别遗传”这一节课,是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比较容易教的课,可以通过简单的推理、分析来解决问题。但这样的处理其效果往往是学生一讲就会、过后就忘。我们可以通过抓取乒乓球的活动,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人性别的遗传”。因此,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意味着生物学习过程的活动性,学生要获得生物学知识,既要动手,还要动脑。活动寓生物学知识于学习之中,寓探究于游戏之中,既体现了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又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故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3、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好动与不满足是进步的第一必需品。”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4、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需要。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好的教学活动能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乐趣中享受学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前辈经验可以借鉴。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卢梭的“自然教育论”以及后来杜威提出的“学校及生活”、“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国内从两千多年前荀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到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都十分强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动起来,让教与学达到最好效果。
二、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
1、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活动方式。活动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实验观察、分组讨论、统计分析、探究、收集资料、调查参观、制作、栽培、饲养观察法等。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例如:学习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时,选择实验观察法比选择讨论法要好。虽然学生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结论,但也可能由于日常观察的局限性而使讨论没有结果;但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就可以得出较正确的结论。
2、创设生动的教学活动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境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以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像片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
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和实践。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但许多需时较长的教学活动无法在课堂上开展。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以外,组织和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例如:学习植物的无性繁殖时,鼓励学生课外实践植物的扦插和嫁接。通过活动,学生可进一步理解植物的无性繁殖,了解扦插、嫁接过程中植株成活的关键。通过应用进一步巩固和理解了所学知识,提高了生物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带给学生智慧的启迪、成功的体验、自尊的满足,使学生感受到了智力劳动的快乐和学习过程的美好。
4、注重教学的及时反馈。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提倡“当堂训练”其实就是在“反馈”,把反馈限定在课堂上,即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基本实现课始揭示的学习目标。这里,教师能够注意保证时间,促进学生当堂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同时就基本了解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为课后的作业和辅导打好了基础。
篇10
关键词:初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科学素养
在目前全国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浪潮下,农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所以,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明确以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校对生物学科教学缺乏重视,保证不了生物教学课时;受外在实验条件的制约,内在实验技能有待提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成为部分学生的学习空间等。教师只有明确了问题的存在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使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将生物课堂面向全体学生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要的知识。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在无形中就将课堂教成了部分学生的课堂,其他人就像旁观者一样,云里雾里的摸不到头脑。因此,在授课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分层,并作出不同的教学计划,如,教学方法的不同、不同的评价方式、不同的作业布置等。但需注意的是,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是固定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调整,以让学生明确自己当前的情况,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借助生物教学提高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但是,在农村教学中,部分教师认为生物作为副科,没有必要花太多的时间,只要能够应对会考就可以了。这种思想严重地影响了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在掌握基本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时,本节教材内容包括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测定食物中的能量以及资料分析、探究活动,由于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相对来说比较熟悉,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学生自学,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物质,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在加深学生记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逐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探究性教学在课堂中的实施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指出:“生物学科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的汇总,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所以,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逐步让学生得到更大空间的发展。
例如,在学习《观察植物细胞》时,该内容的教学重点是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明确各部分的作用。若是在以往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肯定不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临时装片,不是让学生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死记硬背就是教师进行演示,这样的教学基本上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了自主实验课,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并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制作装片,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想法和建议,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找到学习的乐趣,进而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联系农村教学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最终让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