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发展城市夜间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当今丰城市的一项重要任务,分析制约丰城市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采取调整种植业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增大财政支农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农民素质等措施,探讨解决的途径,以促进丰城市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丰城;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1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1.1农业科技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业科技力量薄弱。据统计,丰城市农业人口有100多万,每万人中仅有5名科技人员,数量极少,一些发达国家每万人中有40名科技人员,由于目前农村科技人员缺乏,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开展。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每年取得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到70%~80%。三是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低。目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后的普及率也只有30%~40%,这就意味着已转化的成果中,还有2/3没有应用于生产实践。这些都严重影响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2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主要体现为:一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涣散,相当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实力比较薄弱,难以承担起统一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综合配套服务;二是社会化服务效率低下,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职工队伍素质和业务能力偏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内容单一,多数集中在统一供种、统一植保、统一收割、统一防疫等几个项目上,产前、产中服务多,产后服务少,无法满足农民在再生产过程中的多样性要求。
2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必要性
2.1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
农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安全;不仅制约农业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
2.2扶持农业经济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
农村稳定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会造成农民生产、生活两方面购买力的萎缩,进而会影响到农业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和产后加工销售等环节,导致这些部门生意萎缩、失业率上升,最终造成社会不稳定。
2.3扶持农业经济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目前农村的大部分地区情况来看,农民收入低,生活消费需求受到抑制,导致国家扩大内需政策难以得到很好的落实。要扭转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大力扶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其有效购买力,扩大内需,进一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2.4扶持农业经济是迎接新形势挑战的需要
中国的大宗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价格竞争优势。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这些产品的进口可能会对国内大宗农产品市场会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不能因比较效益低而放弃或减少生产,必须加大政府对农业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大力扶持农业经济的具体建议
3.1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农业保险)之一,是WTO农业协议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农业保险,对农民来说是转嫁风险、分摊损失保障收入的重要途径,对国家而言是保护和发展农业的重要举措,应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中国推行已达20年,但发展缓慢,为此建议采取如下具体措施:一是健全农险法规,完善法制环境;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比如,对经营农业保险项目的商业保险公司免除其营业税和所得税等一切税赋;三是对农户的保费实施一定比例的补贴,比如补贴保费的30%或者根据农业发展需要给予更高比例的补贴,以减轻农户负担,提高农户投保的有效需求。
3.2注重农业科技创新及应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推进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快研制出更多优质高产的粮食品种;其次,要抓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节水农业、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工程与电子信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注重对种粮农民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再者,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搞好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试验、繁育、示范、推广与服务等工作,带动广大农民大面积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最后,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带动广大农民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3.3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篇2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的转型,职业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了。用职业教育的推进来促进县域或城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县域经济和城镇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职业教育推进的措施等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党的十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以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对落实国家战略、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量专业技能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扩大就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把推进城乡与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但同时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2.有助于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培养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会加速区域各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提高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进而为县域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职业教育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职业教育由于其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其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覆盖面广,能够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的机会,有助于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从乡村向城镇迁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化的推进增强了县域的经济实力,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县域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而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普及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提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局面下,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明显的作用,最终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而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职业教育,发展却比较滞后。近年来,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出现的技工荒,也从侧面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滞后。与高等教育的高速度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在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上相对弱化,职业技术学校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社会重视各个方面都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也是造成目前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两年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薄弱、办学质量不高、生源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而且这些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作用很小。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小循环,而是要纳入到全社会的宏观体系之中进行大循环,在国家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体系中定好位,积极对接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打造与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目前,职业教育的模式和组织结构单一,缺乏有效集成整合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的模式和机制。产业、行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创新模式的多样性和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市场需求特点,不断摸索适应新形势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机制,适应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然而针对职业教育的学历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能力等级制度尚不够完善,尚未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宽松、自由、优越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从量的增长转移到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这与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相关,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微观管理制度和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密切相关。
因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城镇化相结合的发展经验,明确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城镇化相结合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建立适应职业教育活动特点又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探究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城镇化相结合的教育政策,不仅有助于理论上深化对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发展,实现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和创新活力的叠加,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三、职业教育在城镇发展的路径探究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农民工发展职业技能
第一代农民工主要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却更迫切地想融入城市。我国2012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农民工的总数已经超过2.5亿,农民工平均才36岁左右,大多都是初中文化程度,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技能培训。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不稳定,随时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根据城镇经济发展需要,为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提供机会,尤其是劳务输出重点区域,更要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2.加快以就业为指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
虽然,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劳动人员的素质和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要使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必须提升劳动人口的素质和质量,挖掘其潜能。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职业教育必须要有所为。政府应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把人才培养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储备能量。
国家可以通过对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或社会力量给予资金支持或减免税收等方式促使其自主办学或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城镇或县域经济的发展,但职业教育实现规范快速发展的过程却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政府要给予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谊.优化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发展[J].科学咨询,2014(6).
[2]刘晶.如何对职业技术院校房地产专业学生进行城镇化基础专业课教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
[3]张赣南.试论小城镇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教育(下旬),2013(7).
[4]王海叶,周孝军.试论农业类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方向的转型[J].当代教育论坛,2008(25).
篇3
【关键词】“两化”良性互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四化”同步
当前,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两个突出问题:一个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转型升级困难,资源和环境难以承受;另一个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内需启动困难,经济增长难以持续。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闯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而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则关键是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事实上,新型工业化是拉动力,创造供给;而新型城镇化则是推动力,创造需求,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必须同步推进才能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的问题。因此,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一、“两化”非良性互动难以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两化”良性互动,就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具体表现为新型城镇化为新型工业化创造需求、新型工业化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供给,以新型工业化引领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以新型城镇化支撑工业转型升级,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而“两化”非良性互动则主要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另一种是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或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均会带来诸多经济社会问题,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只有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才能更好地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标。
二、“两化”良性互动应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
“四化”同步推进的难点在于农业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良性互动。我国现阶段的城镇化率只有52.57%,也就是说还有将近一半的人口留在农村,而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0%,农业生产效率极低。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必须将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另一方面,必须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要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效转移农业人口,使其在城镇安居乐业,必须满足两个基本要求:一个是必须为其提供相应的就业岗位;另一个是必须为其提供必要的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而这两个要求都可以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来实现,新型工业化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新型城镇化则能够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
由此可见,“两化”良性互动不仅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举措,也是推动信息化发展和应用的关键载体和动力,故而“两化”良性互动应是推进“四化”同步的关键环节。
三、实现“两化”良性互动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和发展战略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已经到了中后期阶段,而城镇化进程也到了加速发展阶段。根据著名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的标准,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已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就业结构演进也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演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出现了明显的非良性互动。造成这一局面的关键在制度体制的障碍和发展战略导向问题,因此,要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一方面,必须进一步加强制度创新;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在现有的发展战略。
从制度创新方面来讲,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创新农村产权制度。无论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还是城镇的经济繁荣,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而创新农村产权制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要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管理规范、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使农民能够自愿、有偿地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出让,使农业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这样才能有效地解放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使他们能够转移到城镇,参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是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制度。切实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就业权利,使其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合理的就业待遇和同等的社会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其一,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工的劳动力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参与竞争,实现起点公平;其二,要切实消除针对农民工的歧视性待遇,保证同工同酬,实现过程公平;其三,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民工享有同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实现结果公平。
四、推动“两化”良性互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统筹兼顾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期间的互动关系也要符合阶段的特点。一般来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起步期,工业化是核心和基础,对城镇化具有巨大的拉动作用;第二阶段是成长期,工业化开始落后于城镇化发展,城镇化对工业化的推动作用逐渐加强;第三个阶段则是成熟阶段,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镇化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核心。因此,应该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来推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篇4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湖北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途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G587);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A041)。
作者简介:李慧(1981-),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萍(1987-),女,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20
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经历了由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过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使之充分发挥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湖北省高职院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
第一,初步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度,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55所,包括3所公办高等专科学校,41所公办高等职业学校,11所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6所)。湖北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44.83万人。
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实施职业教育“319工程”,开展职教园区建设,组建各种层次、不同行业的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实施“楚天技能名师”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三,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其对应的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充分发挥湖北高职院校技术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北省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产业界等方面的重视,也做出了许多成绩,但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武汉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武汉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湖北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2 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2.3 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3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前身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学校办学条件良好,设施先进,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0个,校外实训基地166个,馆藏图书121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覆盖全校。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教职工840余人,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涵盖12个专业大类,制造、文教、土建、财经、电子信息、旅游、艺术设计7个大类为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大类。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形成优势,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才能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1 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3.2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 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3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武汉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3.4 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
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武汉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 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 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国家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3.5 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3.6 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各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项目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技术指导能力、项目研发能力。机电学院与武汉交科港口机械工程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张家港保税码头汽车滚装物流系统规划分析项目。建工学院与新八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协议,为对方制定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施工方案,所编制的《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质量》QC 成果获得湖北省建设工程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二等奖。财经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库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调研项目的项目经理。创艺学院教师参与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WTA 赛事策划、组织管理和平台宣传工作。汽车学院教师参与武汉市泽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骐铃系列车型车辆及部件的设计开发、售后技术文件(维修手册、零件图册、使用说明书)的编撰。机电学院教师参与焊接技术专业教师、科玛公司人员共同开发“焊接教学训练模拟器”软件。酒店学院教师为多家知名酒店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学校还承担了工作室项目。如,建筑工程学院的“造价工作室”承接工程造价项目。酒店管理的“中国服务大师(湖北)工作站”为酒店行业提供营销咨询、开业策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经营分析、管理顾问、餐饮连锁推广等服务;为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考证、酒店兼职、实践教学等服务。学校一直支持各学院、各专业教师积极依托“产学研”项目服务地方,2014年度,学校有7项“产学研”项目获武汉市教育局立项。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追求生源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内涵发展、品牌构建、凸显特色、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现实趋势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2 史晓英.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的途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 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研理论,2012(36)
4 李慧.高职院校服务湖北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
5 王霞.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6 付义朝.湖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6)
篇5
一、指导思想
发展城市夜经济,要坚持“点、线、面”结合,同步推进。以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为重点,搭建集购物、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夜经济平台;坚持规划引领,把夜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坚持项目带动,培育夜经济发展载体;坚持综合配套,完善夜经济保障体系;坚持协调联动,建立夜经济工作促进机制;坚持定期督查考核,保障发展夜经济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底,市中心城区建设包括购物、餐饮、文化、休闲等高品位、高标准、上规模的专业或综合类大型夜经济示范区至个,每个县级市建设夜经济区至少个以上,其他县建设夜经济区至少个,初步形成规划合理、设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夜经济发展格局。
三、实施内容
中心城区夜经济实施区域的规划布局以现状为基础,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为依据,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一)商业区。东至建设大街,西至东景观带,南至中路,北至路。作为市级商业中心区,现有家大型百货店、条商业街、家大型专卖店、家餐饮娱乐企业。该区域应以打造综合性购物中心为重点,调整业态,完善功能,提升消费档次;建设特色小吃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老字号、特色餐饮以及市井文化营造区域商业氛围,提升商业价值;对现存专业店进行整合,提升服务功能与经营质量;增建精品专卖店,满足时尚要求;增建时尚休闲、生态养生、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娱乐设施。并扩建商业步行街。通过业态结构调整,打造商业门户形象,提升城市内涵。年前,沿大道重点兴建大型商业设施、高档写字楼、星级酒店,拟引进等品牌入驻,在中路及规划支路两侧建设商业步行街和美食一条街,在周边建设市民公园、茶艺馆、咖啡厅、酒吧等休闲场所,以增强商业核心区的规模效应。
(二)广场商业区。东至朝阳大道,西至大道,南至路,北至路。作为市级商业中心区,现有家大型百货店、家大型餐饮娱乐休闲场所及百家商铺、百家特色餐馆。该区域定位应着重体现都市商业气息,发展新兴业态,以主题商场与开放式的购物空间有机结合,构建现代休闲商业,打造夜生活区,成为城市居民购物、娱乐、休闲的重要消费场所,树立城市商业品牌。近期应重点建设购物、餐饮、休闲、娱乐、健身、洗浴项目,拟引进狗不理、良子健身洗浴等国内外著名商业品牌。
(三)会展中心文化体育休闲区。依托现有的公园、会展中心、体育馆等载体和正在建设的“一场五馆”等项目,年后建设以会议会展、体育休闲、文化娱乐、商务活动为主的市级文化体育休闲中心。
(四)火车站前商业区。该区域定位应在满足本区域居民生活的同时,依托火车站的交通客流优势,结合小商品批发集中区的建设,配备相应的住宿、餐饮、休闲场所。力争三年内通过对现有的车站工业品批发市场进行整体开发改造,建设标志性建筑、城市综合体、特色商品市场为载体的区域性商业中心。
(五)高铁站前商业区。该区域处于城市副中心、城市商务门户和枢纽型商务中心地位,随着高铁站点的建成以及市级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的建成,将吸引具备高消费能力人群的聚集。力争用三至五年时间重点建设高档精品百货、商务会所、商务酒店、康体及娱乐设施,综合设置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保险、中介等现代服务业机构,并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分部、外资银行进驻,使其成为集聚商务金融、行政办公、现代居住、综合物流、娱乐休闲等功能的现代风貌商业区。
(六)道东商业区。该区域位于新华区铁路段以东,大道以西,路以北,路以南。依托市场、中心等商贸企业,整合资源,完善功能。重点建设大型百货商店、大型超市、大型专业店、家居建材市场、中高档宾馆、酒店和休闲、健身、娱乐等商贸服务业设施,打造道东现代商业区。
四、工作要求
(一)延长营业时间,促进夜间消费。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确定的夜经济实施区域,要有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区域内所有商贸流通企业要率先推行延时经营,每晚至少延时至十点以后。另外,夜经济实施区域还要有二十四小时全天候营业场所。各实施企业要制定详细的延时经营方案,落实营业时间,完善服务设施,增加夜间消费品种,开展多种文明、安全的促销活动。
(二)丰富夜市内容,方便居民消费。结合城市面貌“三年上水平”活动,在不扰民、不影响交通的情况下,城市执法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原规划的个小吃群的管理,并选择有一定商业基础和商业氛围的街道,分别规划设置至个街边夜市,主要整合归集夜间烧烤、小吃、小商品销售等摊位,规范采用高档次制式可移动设施,分区设置,分类经营,以方便居民消费。同时,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安排专人负责,做到摊撤场清,保证经营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
(三)提倡休闲娱乐,繁荣夜间文化。组织和引导图书馆、书店、影剧院、歌舞厅和健身房等文化娱乐场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充分利用社区、公园和广场等现有设施,开展各具特色的经常性夜间文化演出、节日庆典演出、社区居民文体活动等,营造浓厚的城市夜文化环境。积极争办各类体育赛事和展览活动,集聚夜间城市的人气、商气和财气。体育馆、会展中心等大型活动场馆要充分利用广场,组织经常性的、不间断的、群众性的夜间文娱健身活动,广场夜间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十点;夜间未开放的场所逐步有序开放,满足市民夜间健身娱乐的需求。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馆确保向本单位人员开放至晚十点,并逐步向社会开放。
(四)延长公交运营时间,保障夜间出行方便。公交公司要根据市区开展夜经济的重点区域,调整公交线路和运营时间。市区具备一定客流的主要公交线路运营时间要比经营场所营业时间延长分钟,并根据客流情况调整公交车辆班次和密度。
(五)规范和加强夜经济实施街区的停车管理。积极做好夜经济实施街区周边停车场的规划建设,每日晚点至次日早点可将不影响交通的地段、地块或马路划出指定区域作为公共汽车或私家车夜间临时停车场,并免收停车费。
(六)加强夜经济实施街区的治安工作。公安部门对夜消费的主要场所要增设警务值勤点,配备并加强巡警警力,强化消防安全,及时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治安秩序。
(七)做好夜经济实施街区的公共卫生工作。合理规划和建设城市公厕、垃圾收集站、果品箱等环卫设施和给排水设施,加强夜经济特色街区的城市移动公厕建设。吸纳下岗工人再就业,组织专门的城市环卫队伍,增强夜经济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的环卫管理。
(八)推进亮化工程,打造美景。规划、建设、城管部门要根据发展夜经济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大亮化工程投入,优化夜景亮化工作实施方案,对夜经济实施街区及其周边的主要道路、标志性建筑物进行集中亮化美化,增设照明设施,提高照明亮度。重点商圈、特色街区的亮化工程和企业灯饰广告纳入城市夜景规划重点项目并享受优惠政策。
(九)保障夜经济载体的用电,落实用电优惠政策。电力部门要适时调整夜经济载体的供电方案,保障延时经营场所的电力供应,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好暂缓执行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涉及城市夜经济电力用户要配备充足的应急保安电源,制定切合实际的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有关职能部门加大对涉及城市夜经济电力用户安全用电、隐患治理工作的督导,确保供用电安全。各电力用户要依法合规用电,加强自身供用电设施管理,确保供用电秩序,为发展城市夜经济创造良好的用电环境。
(十)增加服务设施,完善金融服务。市政府金融办要协调各金融机构的营业时间与夜经济消费场所的延时经营相配套,重点是大型商场,完善自动取款设施,满足消费者、延时商场的取存款要求。
五、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障。市政府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市领导为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市直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市发展夜经济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具体负责发展夜经济的检查、协调、督导等日常工作。各职能部门要协调配合,在政府统一领导下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商务部门负责协调落实发展夜经济领导小组议定事项。文化部门负责推进文化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夜间文化娱乐活动。旅游部门负责推进夜间旅游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在服务业规划中突出发展夜经济内容并加大扶持力度。规划、建设部门负责加强对城市产业布局的规划和调整。体育部门负责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重大体育赛事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财政部门负责从资金保障上对夜经济发展给予支持。税务部门负责对发展夜经济的市场主体按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减免。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夜经济发展建设用地给予支持。城管部门负责对夜经济区内经营点的规划管理,做好对夜经济区外摊点的取缔管理工作,负责夜景照明、城市亮化美化和停车场管理,做到守时管理、定点管理。交通运输部门负责夜间公共交通配套和交通疏导工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特色街区、夜市的餐饮单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工商部门负责维护夜市市场秩序,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公安部门负责做好夜间治安管理工作,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宣传部门负责舆论宣传,引导健康时尚的夜生活方式。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能分别做好相关工作。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全力推进,特别是确定的夜经济实施区域,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调整延长工作时间,督促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篇6
【关键词】城市旅游;夜游;要素;构建措施
一、城市旅游
城市旅游是把整个城市作为旅游吸引物,依靠城市文明的魅力、城市的总体形象来吸引旅游者。西方经济研究学家认为现代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物质的有机实体,城市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种设施和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满足旅游者与当地居民需要的地点上,并且各个城市既有相似性,又有独特性。城市的旅游功能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重视,游憩功能已被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另外三种功能是居住、生产和交通)。早期有些城市凭借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成为旅游者观光游览的目的地。现代化的城市已经对旅游者形成了巨大吸引力,只有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旅游发展的目标,并把它和城市的现实基础、资源特色和未来发展方向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城市旅游的竞争力。
二、城市夜游的兴起及发展现状
城市夜游作为城市旅游的一个重要产品,对城市旅游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旅游者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旅游时间更加的充分和合理化,城市“夜游”得以快速的发展。比如,浪漫不夜城威尼斯,打造出NBA和好莱坞的洛杉矶,擅长文化多元经营的新加坡,被誉为购物天堂的中国香港等,“夜游”成为了这些城市独特“夜经济”的增长点,而且让游客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了城市建设的辉煌和活力。广州番禺长隆野生动物园仅动物杂技、马戏表演一项夜间旅游,就获得了百万元的巨额收入;南京夫子庙景区自2002年9月20日开始,亮灯时间延长1小时,结果各商家及旅游景点的营业额普遍提高了20%以上,个别餐饮企业的效益也增加了一倍。
开展夜间旅游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再开发的途径之一,如果能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挖掘出适于夜间进行的旅游项目,则会使资源的效能得到更大的利用;而且夜间旅游的发展还能够起到改善环境的结果。如珠江从广州市区穿过,以前江面垃圾横行、水质污染严重,广州市政府痛下决心,对该河段及两岸景观进行了综合整治,投入巨资建成珠江广州河段两岸的“观景兴奋带”和“光亮工程”,一条旅游热线――“珠江夜游”由此而兴起。
三、影响城市夜游系统的要素及构建措施
城市夜游系统作为一种较新的城市旅游模式大多被认为是城市观光的一个部分,相关研究相对较少,综合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城市夜游系统相对缺少整体规划设计,大多研究都集中在城市灯光与城市夜游的关系方面。这极大影响了城市夜游的发展。
1.旅游的发展程度
城市夜游系统的形成发展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一个城市发达的旅游经济、良好的夜间休闲传统和特定的客源群体密切相关。
(1)发达的城市旅游经济
发达的旅游经济是开展城市夜游的前提。城市夜游系统的形成发展,首先要有大量游客前来光顾,无论是上海的外滩夜景、香港维多利亚湾的夜景,还是广州的珠江夜游都是在这一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这也说明城市夜游是城市旅游、城市休闲度假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在这一阶段,城市的各类休闲度假产品都相对成熟,对游客有着明确的指向吸引力,城市本身的整体形象和休闲魅力是游客前往的主要驱动力。
(2)夜间休闲的传统
夜间休闲的传统能够形成城市夜游的整体氛围,为城市夜游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如成都,当地市民普遍有夜晚休闲的习惯,相应的餐饮和娱乐场所也有夜间经营的传统,因而能够吸引大量的外地游客加入城市夜游的行列中来。
(3)特定客源群体
特定客源群体是城市夜游的发展动力,其与传统的观光游客有着很大的不同,滞留时间较长,至少是过夜游客,不以观光为主要目的或唯一目的,而是将城市夜游与夜晚的休闲相结合。如通常会在夜游城市的过程中享用晚餐、出入酒吧等娱乐场所。这也标志着城市夜游产品开始告别夜游观光阶段,将美食、娱乐、演艺、休闲的元素加入进来,成为度假游客和当地居民共同选择的城市夜游休闲产品。
2.城市夜游景观基础
夜间景观是是构成城市夜游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城市景观的分类分析,可以将城市景观按照不同属性分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构筑物景观3个类别。其中自然景观包括:城市绿地、山体、水体、公园等;人文景观包括:文化、民俗、政治、经济和历史景观等文化生活形态;构筑物景观包括:主要建筑实体、基面、城市开敞空间、大型桥梁、景观小品等。
3.夜游系统的安全要素
目的地城市的安全问题与旅游者在目的地的活动、消费和旅游体验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何确保城市安全,对于城市旅游形象非常重要。之于城市夜游系统则更为关键,在犯罪率居高不下的城市,旅游者是不敢夜间出游的。而要确保城市夜间的安全,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治安
常规的社会治安工作是城市夜间安全的保障。由于城市夜游在时间上的特殊性,所以良好的社会治安对于开展城市夜游来说尤为重要。城市的安全监控系统、报警系统、出警速度和城市犯罪率都是非常敏感的要素。
(2)城市安全设计
城市安全设计是指在城市规划、景观规划时采取的安全保障设计,主要是防止游客发生安全意外事故。具体到城市夜游系统上,包括道路、桥梁的安全设计,建筑物的护栏安全设计,灯光照明的安全设计,各种安全警示标志等。另外,由于夜间没有光亮,影响视觉观察范围,易成为事故和犯罪活动高发时段。因此,照明的作用非常重要。
(3)当地居民对旅游者的接纳程度
当地居民是否接纳旅游者也会影响到游客的城市夜游活动。一般情况下,成功的旅游度假城市的当地居民在面对外来游客时会有着健康、自信、开放、友好的态度。但也有一些情况表明,外来游客和当地居民共享城市基础设施时,一旦发生矛盾,将有可能引发双方的群体对立,从而对旅游度假城市产生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游客进行城市夜游时,由于有机会更深入地接触到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生活,所以产生矛盾的机会也相应增多,因此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全面提高当地居民素质非常重要,能够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4)紧急救援系统
医疗、救援等紧急救援系统也对城市夜游系统起着支持作用,它们的存在能够让外来游客在“事故”发生时,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
4.城市灯光照明
灯光照明是城市夜游系统的前提和核心吸引力之一。灯光作为现代城市夜游最关键的因素,不仅是夜游进行的先决条件,本身也是重要的城市景观。电光源的发明改变了人们传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从本质而言灯光不仅仅是“照明”的概念,真正的意义在于让城市生活在夜晚得到延伸。城市的夜晚生活不仅可以包容白天生活的全部内容,还可以创造出比白天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城市夜游的灯光照明设计可以借鉴欧洲城市灯光照明的“绿色照明”、“整体照明”和“光环境”的理念。
绿色照明理念,指使用高光效、节能、环保型光源及灯具,同时灯光对环境没有光污染;整体照明理念,主要指灯光的色彩形成整体的格局,避免杂乱无章。欧洲的城市夜晚几乎都使用暖白色或黄色灯光,整体性很强。光环境理念,是指营造城市夜晚的总体感觉。欧洲城市夜晚给人的感觉并不是非常亮,使用的灯具也不是很多,但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舒适、柔和,充满文化气息和历史底蕴。
5.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交通是城市夜游系统的重要辅助条件,方便易识的城市交通系统可以帮助游客快捷有效地到达目的地。它包括:
(1)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识别性
城市交通系统的可识别性是指构成城市交通系统的文字、图案、图标、颜色等能够完整、准确地传达方向、地点、距离、注意安全等信息,可以通过文字和图标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易于识别。
(2)城市交通系统的准确性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城市建设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交通系统应不断更新,确保系统的准确性。如果交通系统不能及时更新提供准确的城市交通信息,不仅会增加游客的出行成本,还会降低游客对整个城市的评价。为此,城市交通系统除了要更新各种指示标牌外,还应及时更新城市交通地图和城市旅游图等。
(3)城市交通系统的智能性
除了传统的各种指示标牌、地图等外,为方便城市游客的出行,城市交通系统还应包括新型的智能交互式电子指示系统。这种电子指示系统可以通过触摸屏实现游客和系统的人机对话,并对城市夜游游客有着独特的便利性。
(4)运营时间
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时间对于城市夜游游客十分重要,营运时间较长、延时较晚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以有力地刺激游客夜游,也能够在整体上刺激当地居民的休闲消费,促进整个城市“夜经济”的发展。比如,在城市夜游和夜生活比较繁荣的地方,地铁的运营时间普遍较长,能够为游客提供充足的夜游时间,使其不必为回程交通问题担心。
(5)公共交通工具及线路
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及线路对城市夜游也有很大的影响,充满地方特色的城市交通工具和专为旅游者设计的游览线路能够极大地刺激游客的夜游热情。以充满英国伦敦特色的红色双层巴士“路主”为例,这个为伦敦公共交通服务了半个世纪的品牌不仅形象亮丽,而且乘客可以随时上下门的便利和多样化的巴士旅游线路也为游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而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汽艇、公共汽船和有名的“贡多拉”共同组成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并一直营业到午夜。
6.城市夜游产品
城市夜游系统要向综合性、休闲特色的方向发展,除了城市景观基础,还需要组织化、系统化的城市夜游产品作为配套产品。
(1)夜游观光产品
夜游观光产品主要以城市夜间景观为主,依托相对固定的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夜游观光产品。如广州的珠江夜游,是典型的城市夜游观光产品。珠江夜游一般是从人民桥附近西堤码头出发,向东行驶,经解放大桥、海珠桥、江湾大桥、海印大桥、广州大桥、鹤洞大桥,而后回程。沿途景观有珠海丹心、东湖春晓、黄埔云樯、鹅潭夜月等“羊城八景”,还有南方大厦、爱群大厦、广州宾馆、华厦大酒店、江湾大酒店、二沙海珠广场花园、白天鹅宾馆、沙面洋房建筑等,全程两个小时左右。这样的行程可以满足游客对夜游观光的基本要求。
(2)夜游美食产品
夜游美食产品以相对集中的美食街区为吸引物,为游客提供以地方美食为特色的专项旅游产品。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建有“美食一条街”,但在资源整合方面尚未形成专项产品,这方面的城市夜游也处在游客自发行为的阶段。以成都为例,城市夜游的美食吸引物在几年前以充满地方特色的“大排档”为主,现在则转向档次更高的餐厅和酒店。此外,在海南三亚小有名气的春园海鲜城也是城市夜游美食产品的代表,成为很多人吃夜宵的主要落脚点。但在经营的规范性和发展程度上与达到城市夜游的要求还有差距。研究结果表明,新奇探寻、感受和体验当地文化风俗是旅游者在夜市购物和享受美食的主要动机。其中,“在外面吃饭”(88.5%)成为主要的休闲活动,其次是“日常购物”(56%),再次是“新奇探寻”(32%)。
(3)夜游娱乐产品
夜游娱乐产品大多是指酒吧、KTV、夜总会、剧场演艺活动等,由于这些娱乐行业的黄金营业时间都集中在晚上,并且对城市夜游的游客有着很大吸引力,因此城市夜游娱乐产品在整个城市夜游系统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目前,我国城市夜游娱乐产品表现出较强的地域集征,与城市夜游美食产品相似,城市夜游娱乐产品也普遍表现为“酒吧街”等形式。以香港著名的酒吧区兰桂坊为例,这个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兴起的酒吧街密布着各种各样的酒吧、餐厅。每逢大型节事,如万圣节、圣诞节、除夕夜等日子时,人们更会把兰桂坊挤得水泄不通,尽情狂欢,成为城市夜游娱乐产品的代表。
(4)夜游购物产品
夜游购物产品依托于城市传统的商业区,对城市夜游游客有着独特的购物吸引力。以上海为例,从上海的南京路到淮海路,再到徐家汇,地铁1号线刚好把上海这三颗商业明珠串起来,为夜游休闲的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上海六百、汇金百货、东方商厦、港汇广场,一家家商厦比邻而开,家家相通,不出商店,就可以货比数家。这样一个互通互连、各有特色的商业圈,在全国还不多见。据统计:南京路出现超过100万的高峰客流量是在夜市;上海商家全天的营业额有一半是在夜市赚来的。上海商家的夜市曾经只营业到21:30,但现在已延后到22:30,周末甚至延长到23:00,为城市夜游游客提供了良好的购物选择。
参考文献:
1、陈丙秋, 城市步行商业街路面铺装景观设计, 城市交通,2006,4(4):55-59.
2、 陈朝隆,陈烈,徐晓红等 城市博物馆旅游浅议,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7(3):36l-365.
3、陈春华, 城市开放性休闲空间的生活化设计,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3,25(2):5-8.
4、陈晶亚, 现代城市夜间景观规划体系初探, 灯与照明, 2003,27(4):53-56.
5、陈太政, 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的开发研究-以开封市为例,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陈勇, 面向城市旅游的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 2001,25(8):13-15.
7、陈玉慧, 我国城市步行街建设热的起因及正负效应, 经济地理, 2002,22:464-469.
8、崔凤军, 城市旅游的空间竞争与合作-关于杭州旅游接轨上海的对策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4,(3):44-48.
篇7
1.1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2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与规划设计师、电气工程师的协调合作分不开。规划师在考虑城市各方面因素基础上对照明提出适宜的要求,电气工程师则需做出相应的配合,提出具体实现方案,但规划师所提出的要求应建立在经济因素与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基础之上。
城市夜景观由规划师在宏观层面上首先展开有利于城市相关系统的协调发展,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便于部门管理。建筑师、电气工程师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各尽其能,更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篇8
秦皇岛旅游业在2005年进入了高速恢复的调整期,为了实现旅游业稳步和快速的增长。秦皇岛市委和市政府确立了“旅游立市”的战略,整合了旅游资源,从全市发展旅游和全年发展旅游等方位设立了全方位发展旅游的策略,并构建了以旅游业为中心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为经济建设主体的战略,力争在5~10年内,务求将秦皇岛建设成为休闲的度假胜地、休养的生态宝地,发扬长城文化及健康长寿的福地,从而将秦皇岛整体打造成为国家著名的“国际旅游名城”。中央近年来对旅游业的发展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旅游业进行扶持,从而掀起了旅游业发展的新热潮。省长指出,“从目前秦皇岛产业发展的情况看,旅游业基础最好,最具比较优势,最有条件成为立市的产业。同时,这也是我省沿海发展战略布局所决定的。所以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作为立市的战略产业来抓。把旅游作为立市的产业来培育。”所以说,旅游业除了是令秦皇岛市实现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战略的关键所在之外,还是实施城市经济战略的突破口,也是实现区域城市形象营销的最佳方式,是富民战略的核心,也是中国沿海城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
2挖掘秦皇岛市旅游业中的历史人文和先天的自然条件元素
(1)历史文化方面:秦皇岛的标志中长城旅游,其东部起点就位于秦皇岛,共374.5km的古长城横亘在秦皇岛境内,将山、海、关和城连于一体,气势雄伟,文物丰富,关隘众多,其中的传说故事极其优美。
(2)先天的自然条件:秦皇岛自然禀赋优越,总面积达7812km2,人口大约285万。于环渤海与东北亚结合部处北依燕山、南临渤海,是东北与华北两大经济特区的交汇点。全市辖管关北戴河、山海关和海港三个城市区,拥有着抚宁、昌黎、卢龙和青龙满族自治县四个县。50km的直径范围内集中了多种优质资源,包括山、河、湖、泉、瀑、洞、沙、海、关、城、港、寺、庙、园、别墅、温泉、湿地、候鸟、珍稀动植物与国家地质公园等,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着生态旅游的五大要素如阳光、沙滩、海洋、绿色和空气,冬暖夏凉,年平均气温10℃,暑期平均气温为24℃,162.7km优良的沙质岸线更是其中一个著名的亮点。秦皇岛和动物种类繁多,其中鸟类就高达409种之多,被称为“观鸟的天堂”,为世界四大观鸟圣地之一。滨海休闲度假是秦皇岛旅游的王牌,滩缓水清,沙软潮平,是我国北方最优秀的海水浴场和海上活动场所,拥有中国最浪漫的海滩。
3现阶段秦皇岛旅游业发展的不足
(1)季节性矛盾,旅游旺淡季特征显著。季节性的矛盾严重影响了秦皇岛的旅游业,作为著名的海滨度假旅游城市,旅游的淡旺季问题导致了市场供需的不平衡,从而导致秦皇岛的旅游业的不平衡现象。
(2)夜间旅游开发跟不上发展的形势,是秦皇岛旅游业的一大“短处”,显著影响着秦皇岛的旅游发展,其主要体现为夜间的文化休闲载体不足。例如不普通市民的文化娱乐(海上喷泉、水幕电影、演艺广场)和餐饮的夜公园和大排档等低价消费场所设置不足,其夜间文化的旅游氛围也较难形成大范围的发展;而大型的商场和超市夜间在打烊的时间也明显较早,无法供应外地游客在夜间选购的旅游产品时间段……诸如此类,明显在客观上缩短了游客的逗留时间;另外,公关于共场所的休闲设施、文化娱乐设施、体育场馆数量和高层次的文化产品都与国外和国内先进的城市有着显著的差距,而且与此相关的休闲理念等信息也相当欠缺。
(3)游客来秦旅游停留时间过短,主要集中在周末游和海滨度假游为主,最长的停留时间一般仅有三天。
篇9
1城市夜景观与夜景观规划设计
1.1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假如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2对城市夜景观熟悉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靠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假如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足,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
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以哈尔滨为例,冬季就可以利用冰雕创造出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夜景观。而在东营市,由于人们的生活习惯问题,加上城市自身景观不足等原因,冬季基本上没有可供人游赏的夜景观。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治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东营市近几年建筑业的发展十分迅速,在市区也出现了不少的极具现代感的建筑。但是这些建筑的夜景设计却参差不齐,怎样去把这些建筑的夜景观融入到整个城市的夜景中去,还需从长考虑。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足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3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尽量减少灯光污染。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3.2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具体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具体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东营市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构想
4.1总体规划
东营市由于其非凡的地理、历史原因,总体上分为东城区和西城区。两个城区由于其不同的历史、行政、功能,在人口、商业、居住等方面相差较大,在已形成的夜景观中差别也较大;但是东西城的合并是东营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在东营市整体的夜景观规划中必须首先考虑到两个城区景观的统一性。
其次,考虑到人口、民俗习惯、经济条件等因素,夜景观总体规划整体规模不应过大,但是数量上应考虑增加景点。以东城区为例,根据我的调查发现,夏季晚上外出散步、休闲的人远远大于冬季:夏季,由于人们夜间室外活动场所的缺乏,在东城区的两大广场(胜利广场和明珠广场)活动的人流量非常之多,到了节假日就更多。而在冬季,由于天气等原因,广场上的游人屈指可数,造成了景夜资源的浪费。所以在规划中可考虑增加夜景观景点的数量,而在冬季游人数量较少时可考虑关闭部分景点。
4.2具体规划
根据总体规划的构想,可将东营市夜景观按照点、线、面三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划
4.2.1点
点即景点,分布于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城市的各个广场、公园,甚至某一个具体的城市建筑,都可成为夜景观中的点。在东营市已形成的点,如胜利广场、世纪广场、明珠广场、胜利公园、清风湖公园、天鹅湖公园、体育公园等,夜景观的效果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是很高,有些景点需要更新设备,有些根本就没有夜景观可赏,这是对已有景点的浪费。另外须在夜景观的数量上有所增加,以满足人们晚间散步休闲的要求,如可在一些比较大的居住区内设置景点,或在一些主要道路交叉口处设置景点等。
4.2.2线
夜景观中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城市水系和道路系统。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入海口,黄河由此处入海,水系比较丰富。但是市内的水系就很有限了,比较大的如广利河、永丰河等,另外还有一些小的水系如西城区的护城河等。市内的水系有限,夜景开发利用方面更是少的可怜。象流经东西城区的广利河,由于常年的污染(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再加上沿岸的绿化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夜景观利用的难度很大,必须与滨河绿地景观同时、统一考虑。
相对于水系来说,东营市的道路系统可谓非常齐全了。由于东营市建市比较晚,城市道路系统的规划比较合理统一,所以在夜景观的利用方面就比较方便。道路照明系统虽然不等同于夜景观,但是它也是夜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道路夜景观系统将全市的夜景点联系起来,从而成为一个整体。所以,在道路夜景观的规划设计上,也要考虑周全。为了缓解道路夜景观的单调性,可以在某些道路节点上下些工夫:如可在公交车站牌处设立灯光景观;在一些商业气息比较旺盛的道路边设置灯箱广告;在一些道路交叉口处设置夜景照明系统,既可照明,又丰富了城市道路景观。
4.2.3面
通过对点、线的规划设计,就基本上可以形成东城、西城两个比较大的夜景观系统面,这两个面由点组合而成,而又通过线将之联系起来。而随着东西城区的对接、合并,这两个面最终也会组成一个面,这就意味着东营市夜景观系统的初步形成。
4.3景点设计
通过对东营市区人口、居住、习俗等方面的综合考虑,可对市区内的具体的景点进行具体的夜景观设计。例如正在改造的胜利广场就在夜景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虑,在一期灯光音乐喷泉、灯柱、地灯等原有夜景的基础上,又在二期扩建中增加了水幕电影等夜景观素材,大大丰富了广场的夜景观。在一些居住小区的小广场内也可以增加一些夜景观素材,既分散了人流,缓解了中心景点的接待承受压力,又使居民在不用走很远的路的前提下也可欣赏到城市夜景观的美妙动人之处;对一些主要建筑进行灯光照明设计,如治理局办公大楼、东胜大厦、市政府大楼等标志性建筑的夜景设计;另外还可以在西城清风湖、天鹅湖等湖区景点的夜景观规划设计上下一番工夫等等。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规划、设计以及规划的实施,我相信东营市的夜景观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届时东营市市民的夜生活文化将更加丰富多彩,东营市的对内、对外城市形象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余柏椿著.城市设计感性原则与方法.中国城市出版社.
[3]胡培生,李景色编著.现代城市公共照明.水利电力出版社.
篇10
杨东升(1990~)男,汉族,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本科在读,水利与环境学院,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
摘 要:本文阐述了城市立交景观对于城市景观规划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概述了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理念,对未来城市立交景观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城市立交;景观;理念
1.城市立交桥景观设计的重要作用
城市立交桥作为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节点,作为城市形象识别的重要符号,将逐渐由以前重交通功能向以后重视觉空间感受发展。一个大型的立体交叉,不再仅仅作为保证交通通畅的手段,而是构成城市景观整体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元素。除了表现其独一无二的结构和造型美感之外,城市立交桥也将成为城市生态、历史文脉、形象可识别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立交桥的局部景观设计效果还直接关系到城市景观的整体规划效果,故研究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理念对于城市立交景观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理念
2.1安全性原则
立交的基本功能是保证交通顺畅,供车辆通行和转换,满通功能的需要。但立交作为一个快节奏的穿梭行空间,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尽可能地减少或控制危险情况的发生。保证安全首先要保证道路本身的质量,即对立交必须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保证其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对于具体的施工过程必须严格控制,防止偷工减料;其次,景观环境的营造在提高安全性方面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例如:通过植物或桥段饰物的配置来缓解视觉疲劳,降低交通事故等。并且,在立交造型设计、线形布置、结构设计中,要极力避免产生不安全感、恐惧感、压抑感、威胁感,为司机和乘客提供较好的心理条件。良好的线形质量及足够的视距,清晰可辩的诱导系统,足够的路面宽度,稳定高强的栏杆,足够的桥下净空等都对行车安全产生积极的影响。
2.2立交桥的造型美原则
对于体量庞大的立交桥节点,本身并没有供人仔细观赏把玩的机会,所以整体视觉效果比细节处理更加重要,对于主要观赏主体,没有必要做得过于精细。功能与美的结合,是其唯一途径。首先,从整体桥梁造型而言,空间的形象必须虚实相宜,线条简洁而流畅。表现在桥梁的体量感上,就是在量度方面的对比,如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宽窄、厚薄、轻重等的对比关系,包括桥梁自身体量及各结构部分的体量关系、桥梁与周围环境组合的空间关系等等。其次,立体交叉桥梁的力度感。在桥梁结构中,力的传递由直接承受荷载的构件以一定的规律传递给其他构件,如此下去形成一个力的传递路线,所以在结构设计上为使力的传递路线简洁明确,应按一定的规则来配置构件,以求得在结构整体上的视觉平衡。构件数量多的桥梁,从外观上也显得繁琐,容易导致视觉上的混乱。能明确而直观地辨认出力的传递路线,并以简单、明确的几何形状的构件所组成的桥梁,可评价为在力学上合理、在外观上漂亮的桥梁。这与构成技术美的要求是一致的。
2.3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在进行立交的绿化设计时首先对该立交桥的层次、高度、车行方向、阴影范围和时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推敲,结合生态园林原理确定最佳视线焦点,选择骨干树种,合理配置树种,确保喜阳与耐荫、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开花与观叶、花色各异的植物各得其所,保证植物具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平面上以车行交通和视线关系为依据,以简洁、大方、流畅的曲线组合成具有导向性的景观构图;立面上以自然式森林植物群落为蓝本,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多层立面,营造自然生态的植物层次,追求林冠线的起伏感以及天际线的变化感。
2.4动态景观为主原则
由于立交区域内最主要的是动态行驶的车辆,为了满足大部分路用者的视觉需求,立交景观应该以动态景观的设计为主。即在立交范围内,流畅的线形,轻型的结构物有规律的重复,路线反复跨越构成空间的虚与实、明与暗的有规律的重复交替,形成要素有序的变化,平面与纵面线形、结构物尺寸及比例的有节奏的渐变,再加上川流不息的车流运动,使得立交具有较强的节律感,好像飘动的乐符一般,再加上桥梁内部蕴含着的生动的力的紧张感,使立交显示出一种生机勃勃坚忍不拔的气质和强大无比雄伟壮观的气势,就如同人一样具有无限青春魅力和生命感。
2.5夜间照明的合理设计
照射在空间中的光,能决定空间形态。它使空间的界面鲜明或模糊,它能加强轮廓和质感,它也能掩藏或展现、缩小或扩大空间的尺度。照明是立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交通安全的一个重要设施,同时又具有美化城市环境,形成夜间景观效果的作用。所以合理的照明设计,不仅能确保夜间行车的便利和行人的安全,起着诱导交通的作用,同时又可以增加立体交叉的感染力,衬托出立交的建筑体型,给街景增加艺术效果,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夜间照明的功能已不仅仅是“照明”了,更重要的是通过五光十色的装饰照明来表现立交夜间景观的魅力,创造出丰富多彩、神秘美妙、流动变化的夜空世界,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与憧憬。
2.6兼顾效益,经济合理
立交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交通状况,发展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但在建成后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则贯穿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勘察设计、施工过程、后期养护管理等全过程。所以,立交的景观设计必须全面调查、认真分析当地的环境条件和气候条件,考虑施工的难易程度及后期养护管理等问题,切不可盲目追求新结构、新造型而不顾技术经济条件。设计再优美,后期养护管理跟不上,脏乱破损,美都无从谈起。因此,在进行立交景观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做到安全、适用、经济、美观,发挥其最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7动态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要有足够的预见性,尽可能的符合地域发展需求,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根据建成后的动态评估,景观也需不断调整完善以满足时展的需要。
小结:本文概述了城市立交景观设计的理念,对于城市立交的景观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对于具体的城市景观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作具体的规划设计,以满足其特定的环境特征。(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宇,雷晓辉,梁文艺.城市立交景观设计探讨[J].交通工程,2012,8:90-92
[2] 庄伟.上海城市立交道路绿地景观设计初探[J].中国园林,2005,21(2):32-34
[3] 姚国宏.互通立交的景观设计[J]西北公路,2001,(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