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5:43: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评价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才活力取决于机制和环境。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释放人才活力是每一位人才工作者必须有的理念。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是有周期的。评价农业科技人才,要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不能急功近利。例如,农业科技研究周期一般较长,育成一种农作物新品种,少则五六年,多则10年以上。选育一个优良的家畜品种,往往要花一二十年时间。据统计,获得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项目,平均要花费13年时间,二等奖要花费9.5年时间,三等奖要花费6年时间,四等奖要花费3年时间[2]。目前,许多地方和单位评价、选拔和考核农业科技人才,短的1年一个考核周期,较长的3年一个考核周期,5年一个周期考核基本算是最长的。考核过于频繁、评价指标过于繁琐,不仅占用了农业科技人才大量的工作时间,也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分析问题,难以做到真正的创新、创造。所以,以服务于农业科技人才全面发展为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良好的选人用人机制,做到科学评价和使用人才,才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的人才工作目标。
2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是按照规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对人才素质、业绩及价值所进行的综合测评。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利于实现农业科技人才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高度相匹配,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需求的平衡统一。笔者认为,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为基础人才评价的实践必须有丰厚的理论支撑,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也不例外。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人才评价理论有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提出的胜任力模型、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提出的人—职匹配理论、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提出的个人差异论与素质可测论。1)胜任力模型。胜任力模型理论是人才评价体系构建的核心理论之一。胜任力是指“将某一项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3]。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评价农业科技人才要坚持实践第一的思想,积极引导农业科技人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2)人—职匹配理论。人—职匹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和方式的不同,对任职者的能力、知识、技能、性格、气质和心理素质等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一个人的个性特征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种类,即进行人—职匹配。匹配的好,就会产生协调作用,工作效率和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为提高。因此,对于组织和个体来讲,进行恰当的人—职匹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按照这一理论的要求,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必须突出针对性、突出行业特点,不搞“一刀切”、“一锅煮”的人才评价,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思路和办法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切实加强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人岗相适、事得其人。3)个人差异论。个体差异论强调人与人之间素质的差异,素质是指个体实施社会行为的基本条件和潜在能力,它是在人的先天生理条件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体和心理品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5]。根据这一理论,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就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和人才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完善农业科技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办法,真正实现干不同的事用不同的评价办法。4)素质可测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测量的,人的心理也不例外。古代圣贤早就领悟到人的心灵和人的素养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测评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的。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6]。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模糊数学被进一步应用到经济管理领域,大量的模糊现象被转变为清晰的数学表达,解决了人才评价的难题。这一理论也为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提供了思路和方法,特别是为评价他们的“德”提供了有效手段和科学依据,便于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科学评价农业科技人才。
2.2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为指引观念变,思路开。“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皆可成才”、“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人才评价理论做基础”、“人才优先发展”、“人才以用为本”……一次次思想解放,带来人才观念的更新。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解放,就没有人才事业的大发展。要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思想解放、理念创新,以解放人才、释放人才活力为目标,以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做好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工作。1)重视农业科技人才未来发展。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要特别重视人才的未来,而不是过去。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过多关注过去的人才评价模式,尤其不适合对这类人才的引进评价,更不适合海外年轻拔尖人才的引进评价。对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而言,要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发展的眼光和办法评价他们,鼓励他们大胆进入农业科技成果托管中心和交易市场,继续开展高产创建研究,大力推进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多为他们提供“加油站”式的服务平台,真正把评价人才的过程变为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加油鼓劲的过程。2)服务至上的评价理念。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必须以人才为中心进行评价体系设计。把人才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手段的工作取向,是以管理者为中心设计,方便的是管理者。例如,科技人员职称晋升、项目审批都是以学历、英语、论文数量、成果数量和到位经费等作为评价指标。这方便了管理者进行比较判断,但是学历背后的能力、论文的质量到底怎样,科研成果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就不是管理者所关心或能够关心的了,这样的评价方式,方便的是管理,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要克服这种人才评价局限,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切实以人才为中心,转变重物轻人的思维方式,以服务于人才为宗旨,尽可能为人才减负,为人才松绑,让人才从名目繁多的评价项目中解脱出来,从频繁的考核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静心思考,潜心研究,深入实践,创造出推动农业发展的科技成果。3)建立长效评价机制。人才评价是为人才使用和发展服务的,必须遵循科学创新的规律。科学发现、发明创造是有周期的,所以人才评价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创新规律,不能急功近利。要瞄准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公益性科技研究做好科技人才评价工作,鼓励农业科技人才加强以分子育种为重点的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开发,使他们在建设以农业物联网和精准装备为重点的农业全程信息化和农艺、农机相结合的机械化技术体系中崭露头角,进而推进以设施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新兴产业技术研发和重大农业科技攻关。
2.3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必须以科学的评价体系为保证科学的评价体系能给予农业科技人才全面、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有利于用人单位了解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为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及合理使用人才、确定人才薪酬、制订人才开发规划和促进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提供科学的依据,使被评价对象的素质及贡献得到社会承认,从而能够激发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和干成事的巨大热情,最终形成动态的、持续的和人才辈出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7]。1)人才评价首先要体现公平性。人才评价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对人才做出的成绩进行评定,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其相应报酬,这是人才评价在人才工作中的激励职能。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个人在组织中更注意的不是他得到报酬的绝对值,而是与别人比较的相对值”[8]。公平的评价会发挥激励的正向作用,增加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提升组织的凝聚力,使员工自觉为组织贡献更多的才智。对农业科技人才的评价也是这样,评价体系首先要体现公平性。2)制定评价指标要注重针对性。评价指标,既是评价工作的基础,又是评价工作的灵魂。所以,评价指标的科学性是衡量人才评价是否科学有效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人才评价的效度和信度,所以制定评价指标要注重针对性。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科技人才,确立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科学研究类人才,应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工作目标,将项目、论文、奖项和品种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技术服务类人才,以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要工作目标,将项目、奖项、标准和专利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推广类人才,以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为主要工作目标,将转化效益、奖项和推广面积作为主要评价指标[9]。总之,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中,必须遵循于法周延、于事简便的原则,依据相关政策法规,针对不同农业领域和专业、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区分职位特点,突出专业类别,以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内容,并考虑体制因素的影响,确定具体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要打破过去封闭的评价体系,采取更加开放的评价方式,引导和支持农业科技人才与企业联合研发,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3)人才评价标准要注重客观性。任何评价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评价标准。人才评价标准在农业科技人才评价过程中既起着依据作用又起着导向作用,标准制定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人才评价工作的成败。科学的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是一个由相关评价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既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潜力和聪明才智,激励人才的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也能对人才队伍现状作出客观分析和评价,发现问题,找出差距,进而倡导一种浓厚的学习、研讨风气,保持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4)人才评价体系要注重完整性。农业科技人才评价需要解决“为何评、何时评、谁来评、评价谁、评什么、怎么评”等诸多问题,要保证评价的科学、准确,必须建立一套包括人才评价的理论体系、评价标准体系、评价方法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和信息技术支撑体系等完整的评价体系。评价理论体系为现代化、专业化的人才管理提供新视角,促进评价各个环节的发展和完善。评价标准体系是人才评价的核心,评价标准的科学性是衡量评价结果是否科学有效的标志。评价方法体系由传统和现代方法共同组成,针对不同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评价组织体系是人才评价有效实施的主体,承担人才评价的研究、规划、设计、实施和修订等职能。信息技术支撑体系是实现人才评价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整体解决方案,为其他体系功能的落地与发挥提供技术支撑。
3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1农业科技人才招聘人才招聘的质量是人才队伍质量的重要决定因素,可以从人才队伍建设源头上提高质量。明确招聘岗位的基本素质及等级要求,规范人才招聘的流程与操作细则,健全和完善人才招聘标准,发挥准入型人才评价的功能,可以提高“新进人才”品质,降低用人风险,帮助组织找到高匹配度的人才,增强人才金字塔底层的稳固性。这也是提高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水平的“源头之水”。
3.2农业科技人才培训培训是因为人才的现实状态与组织需要的理想状态之间有“差距”。通过科学的人才评价就能够找到这种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从而缩小这种差距。所以农业科技人才评价在组织实施人才培训中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在人才培训结束后,选择适当时机,对人才素质进行再评价,形成“评价—培训—评价”的循环机制,可以掌握培训的效果,发现培训中的问题,进而提升培训的针对性,达到培训价值的最大化。
3.3农业科技人才的选用人才评价是对人的德、智、能和绩给出科学结论的过程。选拔任用是人才工作中具有根本意义的重要一环,是人才评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学评价发现人才,选拔人才,进而合理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评价的“选拔功能”,可以避免农业科技人才资源配置“错位”,使农业科技人才任用决策更为科学、准确,从而大大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效率。
篇2
关键词:可拓评价;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董非(1982-),男,江苏常州人,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尹必峰(1975-),男,江苏泰州人,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江苏镇江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大学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Y200705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99-03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本科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高校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水平的检验。[1]目前,国内高校在对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时大多仍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即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是由指导老师、评阅人和答辩小组三方面成绩简单加权平均得到,对于一些很难量化的定性指标,评价时主观性过强,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依据;此外,在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有疑义时往往是由几位专家讨论确定,缺乏说服力。因此,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统一的评价是当前我国各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本文根据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建立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多级评价体系,提出一种基于多级可拓的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具体实例阐述该方法的应用过程,并对该方法的可行性、有效性进行分析。
一、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1.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
工科专业不同于其他学科专业,其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通常表现[2]为“一人一题”,以工程实际或模拟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采用常规或现代设计方法和手段展开研究,研究内容紧密围绕学校、生产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主要成果形式包括工程设计图纸、三维CAD软件建立的参数化模型和虚拟装配结果以及用CAE软件进行的工程设计分析等。
2.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多级评价体系
针对工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特点,结合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标准,笔者制定了与其研究方法和成果形式相应的质量评价细化指标,并综合考虑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者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审视角度不同,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多级评价体系。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多级可拓模型
可拓评价[3]是以可拓学和物元理论为基础,将要评价的对象视为物元,通过物元分析确定评价的不同等级,然后利用关联函数计算和划分各待评价对象隶属等级,相对客观地实现待评价对象的分类排序,进而明确待评价对象的质量水平。可拓评价与层次分析法[4]、灰色聚类法[5]等其他评价方法相比,能够减少人为因素对评价预测结果的干预,规范性好,具有简捷、严密的特点。经查阅大量资料发现,可拓评价方法在教学质量管理、命题质量综合评判等方面得到了一定的应用[6],但鲜有将可拓评价运用到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中的报道。
1.物元可拓模型
在物元分析中,任何事物都可以由事物M、特征C和量值X组成,记为R=(M,C,X)。[3]
(1)待评物元矩阵的建立。对于待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系统,将待评指标的相应数据用物元模型来描述,记事物P0为待评对象;Xi为P0关于Ci的量值(i=1,2,…,m,m为指标个数)。
(2)经典域物元矩阵的建立。假设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等级分为n级,记Moj为第j级别的事物,令表示级别为j第i个指标Ci的量值域(j=1,2,…,n)。
(3)节域物元矩阵的建立。节域为各指标对应的所有取值范围,记Muj为物元系统中级别的全体,令表示第i个指标Ci全部等级的量值范围。
(4)关联度函数的构造。根据物元理论,定义待评毕业设计(论文)评价指标i关于等级j的关联度函数为:
(1)
其中
式中,为关联度,为第i个评价指标关于等级j的关联度。
(5)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由图1可知,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包含多个层次,且每个层次所含的评价指标很多,为此在进行综合评价时低一层指标对其上一层指标的影响作用(即权重)是不相同的。本文在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时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为针对子指标层中各项指标,由于其数据丰富,可充分挖掘原始数据本身蕴涵的信息,采用熵权法;对于其余各级指标,由笔者任教学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标准加以确定,详见表1所示。熵权法是指根据各子指标提供的有用信息量确定各子指标的权重。
第i项子指标的熵权计算公式为:
(2)
其中
式中,为第i项子指标的熵权,m为指标个数,n为等级数。
2.多级可拓综合评价思路
多级可拓评价基本思路为:首先计算子指标层各指标的关联度矩阵,根据熵权法确定子指标层对于指标层中各指标的权重系数ω,将ω与相乘得到指标层关联度矩阵,再由表1给定的指标层对准则层的权重α与相乘得到准则层关联度系数,依次类推,逐级计算直至目标层,得到目标层关联度矩阵。
若满足,则认为毕业论文质量综合评价属于等级j。
(3)
其中
式中,j*为目标层即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总评的级别特征值,即属于某评价等级的程度。
三、案例分析
以笔者任教学校2010级某学生毕业设计为例,介绍其多级可拓综合评价过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1.经典域、节域和待评物元的确定
本文将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评价质量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五个等级,依次赋值为1、2、3、4、5;与各等级对应的经典域分别为[0.9,1]、[0.8,0.89]、[0.7,0.79]、[0.6,0.69]和[0,0.59],指标对应的节域均为[0,1]。该学生子指标层下各指标得分见表2所示。为了方便,将子指标层下各指标得分进行归一化处理。
2.子指标层指标对指标层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在确定子指标层指标对指标层指标权重时采用的是熵权法。下面以“指导教师评分”子指标层指标对指标层指标权重为例。
由式(5)和式(6)计算得知,“指导教师评分”下子指标层指标对指标层指标权重向量分别为:
注:表示指标层第i个指标下各子指标的权重向量。
3.多级可拓评价
通过计算,该学生子目标层及目标层评价结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见,该生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价为1级,属于优秀;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评价均为2级,属于良好;最终该生毕业论文质量总评成绩为2级,属于良好。表中数据为负,表示关联度不属于该质量等级以及不属于该质量等级的程度;数据为正,表示关联度属于该质量等级以及属于该质量等级的程度。进一步,由式(8)计算可知,该生质量总评综合关联度特征值j*为2.029,数值更趋向于2,表明该生毕业论文成绩更偏向良好级别。
四、结语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定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依据。本文将多级可拓综合评价的方法引入工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中,建立了基于可拓评价理论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各级指标的特点采用不同方法确定指标权重,逐级计算,直至确定目标层与各评价等级的关联度,明确评价结果。实例计算表明,该方法不但能评定出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等级,而且能从不同的审视角度反映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优劣,提高了评判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故该方法在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方面是有效且可行的,具有较强的推广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孟梅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论文质量管理的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1):83-86.
[2]徐晓美,张永辉.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0,(27):42-43.
[3]蔡文,杨春燕,林伟初.可拓工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4]韩瑞娜.模糊层次分析法与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的数学建模[J].科技信息,2011,(5):186,401.
篇3
关键词:评价引导学生
一、尊重个体差异,实施因人施评
个体的发展具有独特性和不均衡性,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给予每个孩子积极的评价,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帮助他们悦纳自己,拥有信心。去年我接了四年级一个班,班里有个孩子叫谢志彬,据了解,这孩子父母离异,母亲长年外出打工,他从小与外祖父一起生活。由于外祖父年迈,对他的管教有所欠缺,他也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学习纪律性不强,从一年级开始语文、数学就没及格过,不仅他的母亲、外祖父对他有所失望,就连他自己也对学习失去了信心。知道了这情况以后,我一方面与他的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一同配合,一方面对他在学习过程的不同阶段给予不同方式与标准的评价。每天,只要他不违反学校纪律,按时上学,他可以得一个“优”。当天的作业中只对做正确的题目打钩,所有错题,课后我帮他一一讲解,重新订正后再评分,当他第一次得“优”时,他瞪大眼睛望着我,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我摸摸他的头,告诉他:“没有人天生就是违反纪律、学习不行的,遵守纪律、学习好,你也会做得到,这就是你付出努力的回报,坚持下去,老师相信你能行!”第一周,志彬同学还有违反纪律的现象,再过了几个星期,他已把绝大部分的陋习改了,学习也认真了。他的各科成绩也从开学初的二三十分提高到六十多分了,他能集中精神去学习了。我也没想到,一个优字,改变了这个学困生的命运,一个肯定,使孩子看到了希望。他学得自觉了、努力了、开朗了……不同的评价标准使他获得了信心这第一个台阶,他是踏着肯定、赞赏的阶梯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的。
二、允许学生失败,倡导“再来一次我能行”
教学的过程就是使学生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因此,任何时候的评价都不要急于给孩子不好的成绩。允许他们失败,允许他们失败了站起来,鼓励他们再来一次,帮助他们树立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强调考试也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考试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孩子和家长知道得了多少分,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吸取教训迎头赶上。因此,每次单元考试后,如果有一些孩子对自己的成绩不满意时,应允许这些孩子复习后重新考过,满意哪次成绩就把哪次考卷带回去给家长见面。孩子为了能在家长和同学面前展示自己的最佳状态,总能主动认真地复习。通过复习,既弥补了知识的缺陷,又获得了好成绩;既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又满足了孩子家长的需求,一举多得。这不是比家长看到孩子差的成绩而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效果更好吗?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尝到学习劳动的快乐,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
三、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总结、评价学习结果的时间与空间
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评价是学生一次极好的反思的机会,这种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孩子在反思中能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与收获,这种体验性的东西是别人无法代替的,这种体验对于逐步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学科情感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节课中应该为孩子留下5分钟的时间,让孩子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这节课我采取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这种方法对我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好处?孩子们对于这些问题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单元结束后,组织学生对整个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总结与评价。让孩子写一写:(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中你哪些内容掌握得好?还存在哪些困难与不足?(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学习方法?这些学习方法对你的学习有何帮助?(3)你最想对教师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孩子的反思交来后,就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在每个孩子的自评后写上几句老师想对他说的话:有鼓励性的、有指导性的、有诊断性的等等。多元智慧理论认为,反思出智慧,反思不仅是一种外显行为,同时在反思中学生又对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进行了隐性的评价,因此,它是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双向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调控自己。
四、家校互动,加强沟通,促进学生的发展
家校的沟通与联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沟通,不仅能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了解孩子的长处与不足,也能使教师及时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了解孩子的困难,及时给孩子和家长以帮助。因此,我充分利用家校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通过信息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如**同学的家长:祝贺您!您的孩子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每天都能认真及时地完成好作业,并能及时地做好订正工作;**同学的家长:您的孩子能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做好订正工作,如果上课能积极发言,那就更好了;**同学的家长,您的孩子虽然及时做好作业,但还没养成及时订正的习惯,提醒您一起督促孩子及时做好订正工作。或**同学的家长,您的孩子本周有()次不能及时交作业,提醒您关注孩子完成作业的情况。每条短信,都向家长叙述着孩子近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而家长的回复,又向我展现了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有一去一回的信息或电话交流中,家校之间的配合更紧密了,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家长与教师,都能通过交流所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矫正;发现孩子的进步与闪耀点及时给予赞赏与激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鼓励挑战自我,挖潜能,分阶段小结评价
根据新课改理念,在评价中应做到,在不同的阶段引导学生给自己提出新目标,自我激励发挥多方面的潜能,从而帮助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这一评价方式呢?
一、积分激励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的好坏用分数给予评价,让学生在分数中得到认可,在这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我以小组为单位,每位组员的表现,直接影响这组的积分,积分与学生的课堂纪律、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的自我展示、日常的卫生、行为习惯等直接挂钩。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环节,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再由小组推荐组员汇报学习成果,由班上同学给予点评,评分,所得分值记入相应组的总积分,一月或一周合计一次,前三名的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如:笔、本子等。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自我展示的主动性。
二、 语言激励法
教师良好的课堂口头语言评价对于学生主体的发挥作用及终身的学习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言激励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评价方式,它又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形式。
(1)鼓励式。采用鼓励性语言,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评价的语言应该重情感的投入,即用简短而热情的语言给予评价,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成功的愉悦,让他们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成长。如在教学《雨点儿》一课时,我让学生说说所见过的不同的雨。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毛毛雨、小雨、大雨、雷阵雨、狂风暴雨”等。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知道雨是怎样形成的――是水蒸气遇冷变成了小水珠,无数的小水珠连在一起就成了云,在遇冷或空气托不住的情况下,落下来就成为雨了。”虽然这位同学答非所问,但我仍然高兴地给予了他鼓励性评价:“你真是一个善于积累知识的学生,老师都要向你学习。你真棒!”当时,他眼睛闪着亮光地望着我。从那以后,我发现他上课非常地认真,自我表现的次数明显增多了。又如,对一些性格比较外向并善于发言的学生,我常用这样的语言给予激励:“能有这样的想法,老师真为你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对于哪些认识问题比较偏激,爱钻牛角尖的学生。我会这样说:“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善于思考的学生;不过,在思考问题时应从多角度全面地去思考问题。”我想:通过老师及时的鼓励,适度的评价,学生会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2)商量式。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有想得到别人尊重的需要。”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听到委婉的提醒,都愿意接受并朝着好的方向努力。比如:学生在朗读课文时,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或者激动的心里作祟,导致他们读课文时,要么认错字,要么增减字,这时同学给予点评指出时,教师可用商量的口气对学生读书的情况给予评价:“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要认真听别人给你提出的建议,只要你接受了别人建议,我相信你一定会读得越来越好,综合同学们的建议,你试着再读一次给大家听听好吗?”通过第二次的朗读,学生感到了进步的喜悦。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自己的进步,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3)旁敲侧击式。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实践者,我力求在课堂上平等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教师不在是知识的传授者、管理者、训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激励者,学习者和引导者。如在教学《小柳树和小枣树》一课时,当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我指导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小柳树和小枣树的对话。读完之后,我觉得女生朗读的比较好,男生在语气的朗读方面有点欠缺。没有读出小枣树那种谦虚,与人为善的感觉。于是,我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刚才女同学朗读课文时把小柳树那种骄傲、得意的语气读出来了,老师想请男同学像女生那样也读一读小柳树的话,感悟一下。”男生也较好的读好了这句话。通过这样的评价既肯定了女同学的朗读情况,又委婉的道出了男同学在读课文时存在的不足,从而激起他们读出小枣树谦虚、与人为善的性格的意愿。
(4)鼓励探究式。在学习《阳光》一课时,一个学生对文中“早晨,我拉开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这一句子提出质疑:阳光应该是“照”进来,句子中怎么用“跳”呢?针对学生这一细微的发现,我及时回应:你好厉害!敢于向书本提问题,老师相信通过反复读书、思考和与同学们们的合作交流,你会发现用“跳”字更精彩。教师的激励与赞扬使学生的努力得到认可,同时,教师寄予的希望更增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自信。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探究,大家终于明白了课文中用“跳”字,在这篇课文中的特殊作用。
三、手势激励法
篇5
【关键词】 科技文献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时期,科研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评价方法[1]。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评价中,科研产出始终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各个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重新设计,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
篇6
关键词:科技评估 SCI 科技指标体系
对科学研究的评估是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研究者、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因为只有通过客观的评价,才能更科学地看出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并调整支持的方向、领域和管理模式;而用什么指标、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机构进行评价,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公正性、科学性。笔者分析了目前国内较为通行的SCI指标,并提出了自己的管见。
一、SCI及其在中国广泛应用的原因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简称ISI)出版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3500种,其扩展库的来源期刊有5300种,所选用的刊物来源于94个类、40多个国家、5O多种文字。SCI的数据库具有学科全面、学术影响大、覆盖的国家广泛等特点,国际上的科学计量机构及国际组织(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世界银行等)在对国家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及绩效评估工作中,常用SCI的数据库作为统计源。
科技论文的发表必须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在科技论文后面往往列有多篇参考文献。SCI对公开发表又被他人引用过的文献建立起的一种独特索引,通过论文间的相互引证与被引证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它追溯某一观点或某一发现的发展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它还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自己著作的被引率与持续时间,估计这些成果的影响与老化情况。就某篇论文而言,被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受关注的程度越高,其学术影响力越大。
因此,SCI本质上讲是一种检索工具,并不是一个评价指标。但是,由于SCI收录并统计了期刊和论文的被引证资料,因此其在具备其它专业性检索系统所具有的文献检索功能以外,还具备期刊和论文的影响力评估、科研绩效评价等功能,使SCI不仅作为一部文献检索工具使用,而且成为科研评价的一种依据。
目前国际上采用较多的科研评价方法有两种:其中之一是同行评议。因为同行对本专业的研究进展理解准确,能够客观分析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不过,这一评价方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一些评价者因为知识无法覆盖相关整个领域,可能会把知名度作为评价依据;还有一些评价者在评价中常有感情因素介入等。科学计量法的主要特点是客观性和定量化,它可以弥补同行评议方法的某些不足。尽管不能说在SCI收录期刊上的文章就一定比其它期刊上的文章水平高,但由于SCI的国际性和覆盖所有专业领域的特点,它所提供的信息还是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以作为传统同行评议和其它评议方式的重要补充。
在我国,对研究机构和人员的评价更多的是采用被SCI收录的论文数量。主要原因是希望能得到一些客观的标准,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且,用SCI作为参考数据,作为了解一个国家或部门的整体研究水平也是可行的。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对于衡量基础研究的水平,SCI及其影响因子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客观指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评价基础研究成果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专家评审会,对于这种方式不能笼统地一概否定,但是在现实我国科学所处的阶段,小同行太少,而大同行则不可能对某一具体分支的进展了如指掌,当然就难以判断某项成果是否如申请者所声称的“首次发现”,也难以恰当地运用我国常用的诸如“国际领先”等标准对成果加以衡量。
长期以来,中国的学术研究是封闭发展的。改革开发以后,国外的资源逐渐增多,我国基础研究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差距的现实,科学全球化观念的影响,使国人非常认同SCI指标。强调SCI,促使学术研究必须读国外的文献,理解国外的文章,才能写作文章,这样就使中国研究更加国际化了。
在政府层面上,国家科学技术部重点规划项目结题时专家顾问组要对研究工作进行评估。有量化指标,如重点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包括论文、专著、专利等,但不强调发表SCI论文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在总结项目研究工作时要统计研究成果和完成论文数量,但是没有强调发表SCI论文数量。因此,用SCI来评价科学研究,主要是民间机构推动的结果,而不是政府政策的产物。
二、应当构件多元的基础研究评价指标
不过,SCI的检索系统也有自己的缺陷,SCI选刊总管James Testa指出,SCI的检索系统只是显示了某篇论文或期刊被他人关注的程度,并不表示论文或期刊的实际学术水平。此外,不同学科的性质不一,SCI的产出数量差距也很大。强调数量,会使那些不用实验,靠模型的学科得到更好的评价。比如,高能物理是一门典型的大学科,工程性很强,研究所需的实验设备——加速器和探测器是一项复杂的科研工程,规模庞大,要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梯队参加,作为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篇数却不多,而每篇文章署名只有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因此将作为个人科研成果评估的标准,就显得不公平。而另外一些学科,像理论物理,它的个体劳动性比较强,每年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就比较多。还有一些实验性科学,比如凝聚态物理等,科研物质条件不苛刻,实验设备较少,研究项目的面也较广,研究时间较短,每一课题的规模小,也容易出成果,SCI的引文也较多。过分重视SCI,导致许多教授走上为SCI而做研究的现象,背离了科学研究的本质。
科研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科研成果的产生也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简单的定量考核方式虽然有其客观、容易操作的一面,如重视SCI论文数量,虽然是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指标,但不能绝对化,更不能把它作为对一切科研人员和机构进行评估的惟一指标。
笔者认为,科学的评估体系应该坚持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而同行评议一直是国外科技界采用的重要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英国研究理事会曾组织专家对科研评价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对基础研究的评价中,迄今最重要的、使用最为广泛和最为肯定的仍然是同行评议方法。
篇7
2013年9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201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会”上,了由该所编制的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中国医药导报》继2010年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之后,各项期刊评价指标均进一步提升,“总被引频次”“学科影响指标”等多项重要指标在本学科内名列前茅,以综合评价得分学科排名第八的佳绩,再次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据介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受科技部(原国家科委)委托,1987年开始对中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的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利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的论文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并每年定期编制、年度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该报告选择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引用刊数、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基金论文比等20余项评价指标,在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是我国最权威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之一。
2013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录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共1994种,的是这些期刊2012年度的质量评价报告情况。该报告显示的主要评价指标中,《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度的总被引频次为4341,在其收录的43种医学综合类核心期刊(其中包括2种外文期刊)中排名第3位;影响因子为0.328,排名第24位;综合评价总分为46.9,排名第8位;学科扩散指标为12.47,排名第8位;学科影响指标为0.93,并列第4位。
据了解,由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编制的2013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收录各学科6225种中英文期刊,其中社会科学类期刊2145种、自然科学类期刊4080种、引文版期刊179种,基本囊括了我国出版的学术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和理论研究性社会科学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的扩展和补充。它更为完整地提供了我国期刊的评估数据;两者同属一宗,为“姊妹篇”。在扩刊版中,《中国医药导报》被归入了“医药卫生总论”的期刊类别,该类别收录了此类期刊121种,其中包括4种外文期刊。该报告显示,《中国医药导报》2012年度扩展总被引频次为13361,扩展影响因子为0.735,扩展他引率为0.97,扩展引用刊数为1016,扩展学科影响指标为0.84,扩展学科扩散指标为7.76。综合看来,《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较往年相比,各项指标均稳步提升,多项主要指标稳居同类期刊前列。
《中国医药导报》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学科学院主办的国家级医药卫生期刊,创刊9年来,一直坚持“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的办刊方针,不仅建立了国内一流的庞大编委、审稿专家队伍,培养了30余名专职编采、经营人员,还导入了现代化的先进期刊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制订了一套比较系统、标准、规范、完善的工作制度和编采流程,坚持以质取稿的原则,从各方面严把稿件质量关和编校质量关,确保了杂志的学术水平,编校质量不断提高。对于2012年的期刊质量评价报告,该刊负责人表示:《中国医药导报》的办刊质量一直在稳步提升,2013年再次被列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这除了我们采编团队的不懈努力之外,更要感谢近十年来主管主办单位领导,编委、审稿专家,广大作者、读者和业界同行对我刊的关心、支持和指导。我们将在此基础上,继续查找不足,强化内部管理,坚持科学发展;我们将再接再厉,进一步树立精品意识,加强对优秀医药科研论文、重大科研课题论文的组稿力度,不断提高审稿和编校质量。在夯实核心期刊地位的同时,向国际科技知名期刊的办刊目标迈进。
篇8
关键词:科研立项;评价;h指数
中图分类号:G250.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7-0074-03
高校范围的科研立项评价主要指根据相关科研评价、科研评价方法,综合评价高校科研员人员或者以科研团队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成绩等。目前的立项评价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模式,评价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促进了高校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立项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种以h指数为全新的改进对策,为高校科研项目的立项建立了公正、科学的新方法。
1、科研立项评价概况
1.1 科研项目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科研管理领域,科研项目立项的选择和评价需要我们深入的探索研究,虽然出现了很多经验型或规范型的方法,但应用的较少,其主要问题在于指标体系没有得到科学性的证实。科学研究是一种十分复杂的高级脑力劳动,无论是从事这一劳动的科技人员,还是项目本身,都包含有许多模糊的因素。所以评价科研项目时一般应遵循的原则:即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简易可行性原则,这里的科学性原则和客观性原则分别从质和量的不同侧面,反映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可比性原则指是要能把某一事物进行绝对或相对的比较,这才能真正确认事物的优劣。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简单,反映不出事物的本质,所评出的项目显然是不可靠的。
1.2 传统立项评价简介
传统的科研立项评价方法及模型,基本上都是上世纪60~70年代的产物,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最主要的局限性在于主观因素太强。科研项目评价体系的设计必须做到科学和客观,最大限度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创新性和可应用性。最初使用的评价方法是同行评议,由学科内的权威专家对科研项目的立项作出评价。但是,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出科研项目的真实水平。
1.3 传统科研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科研项目评价主要是评价中存在“名人效应”,从而影响其公正性,在实际评价中,评审专家对名人的科研项目存在拔高的现象;一般专家也会受到权威专家评价结果的影响,从而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可能出现学术不端行为,有的评价专家与参评项目申请者有着相同、相似的研究方向,将申请者的项目排斥在应有的评价之外等。论文数、引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评价指标都能从不同角度对科研人员或科研群体的成就和贡献做出正确评价,但是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多年来,科研管理机构一直在寻求能比较客观反映项目本身的量化指标或方法,目前较普遍的一种方法是用传统的文献计量指标即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频次来定量评价。这种方法克服了同行评议主观性强、评价结论存在着随机性和不稳定性的缺点,但由于所采用的论文数量和论文被引频次两项指标彼此独立,实际评价时也难以取舍。例如无法回答发表100篇论文被引用50次的作者与发表50篇论文被引用100次的作者谁的科研项目哪个更为突出这样的问题。
2、利用h指数对科研立项可行性分析
2.1 h指数的基本含义
2005年美国物理学家Hirsch提出了测评学者成就的指标h指数,该指数将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他认为,某一文献的引用频率并不能作为衡量该文献学术影响力的指标,因为有些文献的引用完全是“自我引用”。而h指数,是指一个人发表的论文中,有h篇被引用了至少h次。即一个人发表的所有论文,按被引次数从高到低排列,往下核对,直到某篇论文的序号大于该论文被引次数。例如。某教授的h指数是10,表明他已发表文章中有10篇文章每篇至少被引用了10次。评价科研人员的学术成就,仅凭其发表的论文总数并不妥,还要看这些论文的质量。h指数巧妙地将数量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指标(被引频次)结合在一起,同时对论文产出力和论文影响力进行测量。克服了以往各种单项指标的缺点与不足。如论文数量很多,但论文被引频次不高的作者,指数一定不高;被引频次很高,但论文数量不多的作者,h指数也会被论文数量所限,而不能得到高h值,只有当论文数量多,而且多数论文具有高被引频次时,能获得较高的h指数。
2.2 H指数能同时兼顾论文数量和论文质量
h指数的提出以及短时间内在文献计量学界所产生的广泛影响,表明这一指标对于完善个人科研评价体系非常有意义,对科研立项的评价指标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但是,利用h指数的基本思想方法,并在充分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提出了独特的评价科研项目的可行性定量标准,h指数巧妙地将数量指标(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质量指标(被引频次)结合在一起,为科研立项的最终结果提供了重要性参考。h指数作为一个科研评价的新指标,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h指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传统的文献学指标在科研立项评价中的局限性,能够同时对论文产出力和引文影响力进行测量,提高科研立项评价的科学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在评定高校科研项目时也是非常有效的。
2.3 H指数对科研立项指标建立的指导意义
应用h指数作为科研立项评估中的一项量化指标,其突出优点是把学术成果的数量与质量联系起来,同时对学术成果的累积效用有所反映,克服了传统立项评估方法的一些缺陷。h指数最初是用于评价科学家个人成就,随后逐步扩展至对科研团体、期刊、学科、大学甚至国家的学术影响力的评估。科研机构h指数的高低与其论文总量、总被引频次密切相关,也与机构的规模大小、方向任务密切相关。机构的规模越大、历史越悠久、学科越全,其积累的学术产出就越多,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就越大,机构的h指数也就越高;因此,h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科研机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误差,提高准确度。在应用h指数评价科研项目时,我们会判断出研究项目成员的研究实力,准确计算出本项目核心研究力评价数量指标和综合研究实力评价指标,认为把项目组的核心研究力指数和项目组综合研究实力指数作为科研评估中的一项量化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传统评价方法的一些缺陷。用h指数评价高校科研项目,能够指导激励科研人员积极开拓前沿科学领域、探索深层次科学问题。
3、h指数对科研立项评价的计算法概述
3.1 项目范围及使用数据库的选择
本项目以选取山东科技大学校级申报的项目为基础,复印有典型的同类项目,然后对这些项目进行比较核对,计算出项目组成人员的h指数数值;有了项目组的研究h指数数量指标之后,这为科研立项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该种方法公正客观,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利用项目组成人员所发表的论文及其被引数据,计算出各成员的h指数’,并利用组成人员的不同权重求出平均值,从h指数的角度评价项目的质量高低。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是因为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途径和策略:期刊年限不限定,来源类别限定为“核心期刊”,关键词为山东科技大学,匹配模式为“模糊”,统计第一作者单位为山东科技大学的被引论文数量,从而确定某人的h指数。
3.2 科研立项时项目组成员的h指数定量计算法
如科研项目: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决策研究
一般科研项目组成人完成人在某学科都有数量不等的成果,如论文、著作等成果,把从事该项目的所有组成人员都一一列出来,算出每位作者的个人h指数,然后计算出总的H值,并根据权值不等算出平均值,即可简单确定项目质量高低的定量指标,并以此重要指标来作为项目立项的重要依据。
需要强调的是项目主持人权重为0.6,其他成员的权重总和为0.4,这里说明了项目负责人的重要性程度,这样的权重比较科学合理,符合科研立项的合理性原则。权重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是被评价对象的不同侧面的重要程度的定量分配,对各评价因子在总体评价中的作用进行区别对待。事实上,没有重点的评价就不算是客观的评价。打个比方说,一件事情,你给它打100分,你的老板给它打60分,如果平均,则是(100+60)/2=80分。但因为老板说的话分量比你重,所以老板的权重是2,你是1,这时求平均值就是加权平均了,结果是(100*l+60*2)/(1+2)=73.3分,显然向你的老板那里倾斜了。假如老板权重是1,你的权重是3,结果是(100*3+60*1)/(1+3)=90。这就是根据权重的不同进行的平均数的计算。
从表1可以看出,该项目组的综合研究实力指数为:
H=10+7+6+5+5+4+2+1=40
每个人平均指数为:
Ha=10*O.6+(30*0.3)/7=7.3
很明显,前3位成员为项目组核心研究成员,他们具有较高研究水平,对本项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项目立项中不可忽视的细节。
3.3 h指数对科研立项评价的结果分析
科研项目负责人往往具有最高或较高h指数的成员之一,他的研究实力影响到整个科研项目组的研究水平。项目组成员的数量对项目的综合研究能力有一定影响。但对主要核心研究力影响不大。一个成功的项目组成人员往往不在于其成员的数量,而在于项目组成员的质量。主要核心研究力指数重点反映项目组核心研究实力的人数,而综合研究实力指数则反映项目组成员的研究实力的算术和。如果某个科研项目成员的平均个人指数越高,说明该项目的研究力越强,反应出所研究的项目水平越高;反之说明项目研究力相对较弱,该项目水平不是很高。
4、H指数评价项目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4.1 H指数存在的问题
评估专家用h指数进行评价,前提是要了解该学科有哪些主要研究人员。科研项目在进行立项评估时,有时要确定某一学科某一研究对象的组成人员的h指数情况。需要说明的是,h指数是对于已有的科技成果的计量,是一种事后的反映。而科技项目的立项工作是面向未来、推动科技创新的工作。项目的选题策划具有科研导向的作用。因此,有关人员在项目立项评估时要考虑研究人员取得新成果的可能性。通过上述方法确定的项目只是具有取得新成果的可能性,而不等于具备了取得新成果的现实性。那些有高h指数的研究人员往往是功成名就的专家,评估专家对项目进行立项时不仅要考虑那些已成功的研究人员。而且要关注那些发文量不多、h指数居中,却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人员,因为他们可能有更强的研究动力。
4.2 给评估专家充分的评审时间
针对在科研立项评审中普遍存在时间紧、任务重,评价时有走过场的情况,建议学校统筹安排,给参评专家足够的时间来审阅科研项目,从而得出更为客观真实的结果。为了减少评审结果的误差,可适当增加评委的数量,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定结果。要以项目的综合研究实力H指数和平均个人h指数为基本定量标准,这样可以降低简单评价的不公正性,从而真正提高评审结果的可信度与有效度。
4.3 建立统一的专家数据库
篇9
(1)科技“核心期刊”实行三年动态管理:三年评定一次,一次评定三年有效。这对所有科技期刊都是一个动态激励机制。也给科技“核心期刊”管理和评定办法的进一步改进留有一定空间。
(2)严格科技“核心期刊”学科领域总量指标限制:同一学科领域最多一两种“核心期刊”,宁缺勿滥,使评定出来的“核心期刊”真正起到该学科领域的风向标作用。
(3)确保学术专家对科技“核心期刊”评定的权威性:在期刊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成立科技“核心期刊”评定动态专家委员会,某个学科领域的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如何,一定要是科学学术专家说了算,不能由期刊管理部门独家评定。每次期刊评定,专家委员会人员应该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以免走“后门”,以保证科技“核心期刊”的学术质量。
遴选办法
(1)遴选范围。创刊5年以上的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按国家有关规定,期刊社必须满足采编人员数量和质量规定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我国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技期刊,优先考虑具备集约化发展趋势、由全国性学术社团或科研机构主办的优秀科技期刊。
(2)遴选指标体系建设。(a)定量指标:一是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各种期刊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二是知名度指标,包括被国内外要数据库,特别是与专业相关的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被国内外重要文摘期刊收录情况;被国内重要图书馆,特别是与专业相关图书馆收藏情况。(b)定性指标:一是编辑队伍考核。对编辑人员从数量到质量进行严格审核,这是保证期刊质量的持续提升的基础。执行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必须具备该专业期刊高级职称或相当于该职称的学术水平,并在本专业有持续的在研项目,使其学术水平有不断的提高。其他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必要的数量都要有所要求。二是期刊编辑部要有良性的经济循环和较高的社会效益考核。三是期刊在评定期内的获奖情况,以及期刊中论文获奖情况。
期刊评价
从1980年起,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受国家科委委托每年对SCI、EI、ISTP收录的中国论文、对被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上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作为国家正式统计数字向社会。被中信所选作统计用的中国科技期刊简称为统计源刊或统计源。统计源每年约1200种左右,而且每年有所变动,统计源期刊的选择确定因照顾了学科及地区平衡,学术水平要求高于中文核心刊。
篇10
同行专家审稿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审稿不仅要对稿件质量和发表价值做出恰当的评判,而且能提出指导性、创见性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为作者所采纳,从而使论文质量和水平有实质性提高。可以说,审稿是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的影响与作用是广泛而巨大的。“提高同行审稿质量”历来是学术期刊编辑界研究的热点课题。文献[1]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影响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因素,并指出了提升审稿专家审稿积极性的对策,指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充分保障审稿专家的权益,并辅以相应的激励和监督评价措施,对稳定专家队伍,提升其审稿积极性有重要作用。文献[2]从促进审稿质量、感谢审稿专家贡献的角度,讨论了学术期刊论文审稿人署名的问题。文献[3]提出了专家审稿对稿件质量创造性贡献的概念。但是,关于审稿专家在文章审稿过程中的贡献,一直没有得到显性的表达和肯定,这无疑是对审稿人贡献的埋没,不利于调动审稿人的积极性;因此,究竟如何体现他们对稿件质量的创造性贡献并得到同行认可值得进一步研究。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是作者对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和论文撰写以及修改完善等提供帮助并有一定贡献的机构或个人表示感谢,也是对他人的工作和贡献给予的充分肯定及公开认定。对那些为论出一定贡献但又不足以列为合著者的个人或机构,在时以“致谢”的形式予以公开认定并表示感谢,是十分必要的[4-7]。国外一些重要科技期刊对论文的“致谢”相当重视,附有“致谢”的论文比例超过50%[7]。我国有关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的论著或标准也对“致谢”有专门的阐述[4-7],但实际上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文献[6]提出,应重视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文献[8]认为科技期刊论文中的“致谢”内容应适当具体化。在学术期刊论文的“致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审稿专家为期刊审稿并提出有突出学术价值建议表示感谢,其基本形式主要有2种:1)编辑部在期刊上集中列出参与审稿的专家名单,一并致谢;2)作者在期刊上(论文后)对匿名审稿专家致谢。这2种致谢方式虽然值得肯定,但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致谢显得笼统而未突出优秀审稿专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具体学术贡献并体现其学术价值。笔者认为,在学术期刊上对审稿专家致谢是体现他们对期刊论文质量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致谢”表达方式上如何突出审稿专家对提高论文质量的具体学术贡献并体现其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探讨。为此,本文论述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对审稿专家提出的重要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2作者对专家审稿公开具名致谢的目的和意义
由于科技论文稿件专业性强,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多且复杂,要对稿件的前沿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方面做出全面、客观、准确的权威性评价,必须依靠发挥同行专家的学识和专长,在评价稿件质量、决定稿件取舍或完善稿件质量方面提出权威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可以说,审稿能力是科研人员学识水平和科研道德、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审稿工作应纳入高级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9];只有这样,才能从机制上和具体措施上促使广大科技人员尤其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重视并积极参与审稿工作。而在期刊上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名公开致谢,则是学术界对审稿工作认可和褒扬的具体方式和措施。所谓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名致谢,是指论文作者认为某位审稿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并通过采纳提高了论文质量,在所发表的论文上以适当方式对某审稿专家具名致谢,并概括说明其审稿意见和建议的要点。
3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对审
稿专家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审稿专家对论文的立意、思路、观点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启发,使作者的研究思路或视野更为开阔,观点更鲜明,重点更突出,内容更为全面、充实。2)审稿专家对论文提出的新概念的内涵、外延界定及其定义提出重要或关键的修改、补充意见,使之更加明确、合理。3)审稿专家对论文的理论分析、实(试)验设计、计算方法提出建设性、指导性意见或建议。4)审稿专家指出实验观测、数据统计或计算结果中存在的失误、缺陷或不当之处,或予以修正,从而保证原作的科学性、可靠性,或提高其可信度。5)审稿专家对论文实(试)验、观测或调查研究结果提出相关对比分析的建议,从而使论文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6)审稿专家对原作内容组成和结构布局提出调整、修改和补充意见,使论文内容和组织结构整体上更加合理与完善。7)审稿专家对论文结论的归纳、推导、提炼提出明确的修改、补充意见,使论文的创新性更加凸显,结论更加可信。8)审稿专家为论文提供重要或关键的参考文献或文献查阅线索,或直接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图表资料,使论文的观点、见解或理论依据更为充分。
4公开具名致谢的目的和意义
1)为调动审稿专家的积极性,要采取适当的激励机制[10]。作者和编辑部对某位审稿专家的具体审稿意见具名公开致谢,是对同行专家审稿工作的肯定及其贡献的尊重,是专家审稿绩效的凭据之一,也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可增强同行专家审稿的有效性[11]。这有利于鼓励审稿专家深入思考,认真审稿,提出富有建设性、指导性和创见性且可以接受、便于操作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可激励审稿人责任意识的增强及其学识水平的充分发挥,以促进审稿质量的提高,进而提高学术期刊整体学术质量。既然审稿工作是专业技术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稿能力是科技工作者学识水平、科研道德和工作作风的综合体现,理应作为其绩效评价的内容之一,对积极参与审稿工作且表现突出者在绩效评价时应有“附加分值”[9]。2)审稿的直接目的是鉴审稿件的学术质量和水平,也是学术共同体中一种特殊的学术交流方式,是审稿人与作者之间通过对稿件的鉴审、修改、补充以及学术思想的交流互动过程。这有利于激发创新思想,完善创新成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和成果质量,加强作者与审稿专家之间的沟通交流,融洽科研同行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促进科研协作和互助。从科技期刊对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记录与传播的角度看,适当具体化的审稿“致谢”内容,可以使读者或后人看出该研究工作和学术成果得到肯定、认可和修改、补充、完善的渐进过程。3)对审稿专家的具名公开致谢,可体现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发表过程的严谨性与科学性,界定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提出修正、补充和改进的建议,分清作者与审者对论文的贡献,表现其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同时体现出论文本身的学术价值和内容可靠性。由于审稿专家并非论文的合作者,往往只是在论文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某些方面或某一点上对论文有建议和帮助,而对论文整体质量水平不承担“作者”的责任;因此,具体而不是笼统地表明对审稿专家的致谢内容,就可避免审稿专家与论文整体质量水平相关或完全同意论文的观点或结论的误解。4)学术界所以把审稿看作是一种荣誉,是以审稿专家的学识、品格及其责任意识[4]和履行责任的能力、水平为基础的,对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致谢,可以展现审稿专家的学识水平、责任意识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对消极审稿或审稿敷衍甚至有严重失误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触动和促其反思的作用。5)文后致谢中列出审稿专家的某些重要审稿意见,可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期刊的学术内容和表现形式,或可成为科技学术期刊引人注目的新“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