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3: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要求

篇1

关键词:墨子;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教师;启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61-02

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尤其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起到了积极的启示作用。墨子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采用了与儒家相对立的“叩则鸣,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对职业教育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对现今从事职业教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不叩必鸣”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期。私学的不断兴起促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社会的教育思潮不断碰撞。儒家提出“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主张,墨子对于这一主张并不赞成,他提出应该是“叩则鸣,不叩必鸣”的主动施教主张。首先是因为墨子对人的品性的理解所以主张主动施教。墨子为教育者在品性形成这一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所以他提倡教育者应该主动去施教让受教育者能够形成良好的品性。第二是因为墨子对人类认识的理解。他认为:“知,材也。”每个人都具备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在这个认识的过程中,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范围又是有限的,所以墨子认为传授知识和求知是每个人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义务。自己懂得的道理和知识应该同他人分享。第三是因为墨子所主张的“兼爱”思想。墨子传道授业就是希望能够培养“兼士”和“贤士”为社会作贡献。他认为对君主实行上说接受教化,对百姓进行教育,那么就能国富民丰。基于以上的原因,墨子作为教育者就使得他必须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采取“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

二、“不叩必鸣”教育方法的内涵

“不叩必鸣”所表达的含义是: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该主动上门去教授,积极向人们宣传、推行自己的主张和所获得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叩必鸣”所提倡的是教育者的主动性和主导性。作为一名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在学问上应该做到学生即使不请教,但也要对其进行施教。在“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中,它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积极主动。这个教育方法就要求老师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和较强的责任感。在这个教育方法中,它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从当前的教育思想来看,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这一教育方法的提出则是对老师的主导地位加以了肯定。

三、职业教育提出“不扣必鸣”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墨子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影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困境。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社会存在着重视普通教育,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第一,由于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的影响,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导致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不高,甚至整个社会对职业院校的认可程度并不高。社会中重视高学历人才而看不起甚至忽视精技能的现象比比皆是。第二,职业教育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调剂到职业教育专业中,由此逐渐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招生方面,总是先将高分学生录取到普通教育,然后低分学生才可以录取到职业教育。在这个招生过程中,更是降低了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在社会中更是打上了“二流”学校的标记。第三,学生在选拔的过程中,在知识理论的掌握上和普通教育的大部分学生存在着差距。职业教育学生大部分对知识理论的掌握存在欠缺,社会的异样目光更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压力。慢慢地学生就开始也对自己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是学习职业教育学生失去学习动力的主要原因。第四,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了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本身也是作为教师这一职业群体出现,那么就应该同样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同。但目前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同也让教师的认同感降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或多或少也存在着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进校时本身的素质和对知识理论掌握的情况就不理想,社会的偏见使学生学习的动力减弱,教师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逐渐也失去了教授的信心,有的教师就出现了想听就听、想学就学、不学就算的思想,这就导致学生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甚至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社会不认同加深,学生、教师都逐渐对学与教失去信心。

四、“不叩必鸣”教育方法对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启示

第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主动宣传和善于引导。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形成的,这是一个传统的、长期的、固有的态度,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才更应该具有积极主动性,主动向外界宣传,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而不是等待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转变。墨子提出“不叩必鸣”的教育思想配套采用的是“上说下教”、“强说人”的方式。作为现代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也可以通过现代的方法对职业教育进行宣传以试图改变对职业教育传统和固有的消极态度。首先,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可以将职业教育的理念对社会进行广泛宣传。这种宣传可以对社区居民、对普通高中学生、以及家长进行宣传,让他们都充分了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局限于对孩子的知识技能教育,同时也包含职业培训等内容,而不是一个狭窄的概念。其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可以主动到社区为社区居民做一些必要的职业培训。最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着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我们应该学会引导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不能被社会的偏见、世俗的歧视所压倒,应该对所从事的职业教育充满着信心,不要用一种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去教授学生。在对学生的教授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充满信心。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争取更多的资源,整合更多的资源将职业教育发展成为更适合社会需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思想,引导社会民众和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接受,使职业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健康成长。第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积极探索,主动提高自身水平。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的素质、能力也被赋予了时代的要求。首先,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观察和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心理状态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授予不同的教育内容。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起点上就已经和普通教育的学生有差别,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帮助每个学生实现其价值,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自身的观察和研究的能力,善于总结和归纳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其次,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对其本身就有较为严格的标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因为双师型教师不仅可以保证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提高较为有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理论教学和对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同时还要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增强责任感,主动奉献。责任感也是“不叩必鸣”所提倡的必备素质。教师转变自身对职业教育的态度必须是要通过对职业教育这一事业赋予的使命来实现。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肩负起转变这一传统观念的使命,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自己事业发展的前进动力。作为一名教师,传道布施是首要责任。尽管学生在招生过程中不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应该对这些学生负责,尽可能为他们查缺补漏的同时还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他们希望学到、能够为他们生存提供的必要技能和知识。而不是学生不愿意学就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来说,对学生的教育责任感应该是比普通教育教师的责任感更强,因为肩上不仅担着对学生的责任,更是担着社会对职业教育态度的责任。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提出,就使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具备奉献精神。双重的任务,双重的工作量,就让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更为辛劳,同时也意味着奉献。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责任感增强是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较为积极的作用,责任感强调的仍是教师主导地位。责任感、奉献精神是与“不叩必鸣”的教学思想相互照应的。

“不叩必鸣”是墨子提出的一种教学思想,同时也是作为教师的一种责任和奉献。作为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努力践行这一教学思想,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得到满足,同时也能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幼林.论墨子的教育思想以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

[2]赵苓妃,覃兵,游小娟.墨子职业教育思想探析及启示[J].职教论坛,2009,(11).

[3]胥玲玲.墨子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8,(8).

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职业化措施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篇3

关键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朱爱莹(1960—),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民法学;谢元海(1987—),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法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64-0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教师资的水平,而职教师资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这类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各校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反思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思考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院校只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分别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近几十年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为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居于主体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融师范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经营管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并且必须具有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准备和强烈愿望,所以要有专门的院校来培养。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是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同时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成立为我国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均设立了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有职业教育研究类的学术期刊,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职教论坛》、天津技术师范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等;在办学过程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职教师资。这些都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明显优势,为其他职教师资培养机构提供了经验,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二、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国家专门设立的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院校,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师资是时代赋予这类学校的根本,是这类学校的职责所在。然而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加之社会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了解不够,这类院校在招生就业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发展中步履维艰,不断的被边缘化,所以在办学过程中,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为扩展生存空间,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纷纷更名取消“职业”这一职教特色的标识,不断的减少师范专业比例,“去师范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由此导致部分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将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不多。

(二)培养层次规格定位低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在迅速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办学层次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的培养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职教师资。但是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来制定的,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同时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成为沟通教育与生产的纽带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与科技推广能力。目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规格普遍较低,仅仅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教师资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仅仅围绕“双师型”的标准展开已远远不够。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科学

职教师资培养是一种集学术、技术、师范教育于一身的“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师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教师教育需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等,所以必须合理的设置课程和实行弹性的灵活的学制。然而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中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职业性”特色,学术性的专业课程比重偏高,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比重较低,教育专业见习、实习落实力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等等。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和普通师范教育一样,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师资培养中一般也是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习,即实践教学集中在第四年,没有突出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三、职教师资培养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一)培养渠道的多元化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采用了前苏联的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模式,当前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专门培养职教师资。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满足职业教育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开始多元化。除了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培养职教师资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教育学院培养职教师资。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将来还会有大型企业等机构参与到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中来,形成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既可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数量的需求,又可以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层次的高移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不断的高移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专科、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体系。所以对职教师资的学历层次、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有七所已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见表1)。职技高师院校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 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开始高移化。

(三)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容将会不断的扩展,所以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扩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要不断的改革,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联系,不断的与经济发展相对接,所以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而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需要不同专业的师资,职教师资的培养要不断改革课程,提供所培养的职教师资的适应能力,使之能迅速地更新知识适应新生的行业和职业变更的要求。二是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将会是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且开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相应的职教师资培养中也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为职业教育中职业指导教学培养师资。

四、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职业标准体系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算是合格的职教师资。这就需要有个评价的标准体系,而这个标准体系得由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制定。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就意味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和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办法。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基本相似,只是对实习指导教师作了关于实践技能的专门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的类别,这使得职教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国家应尽快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接受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同时,职业学校有很多的科类,光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是不可能从事任何科类的职业教育的,还必须具有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国家制定职业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只有实行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和完善职业标准体系,职教师资的培养才有章可循。

“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1],要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制定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确定其培养目标和制度培养计划,对完善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招生录取机制

生源是培养的基础,但是受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不被普通百姓认可,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同样不被大众认可,缺乏吸引力。生源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就必须把好“入口关”,提升生源的质量,而这就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7年,国家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而我国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急需大量的职教师资。国家更应该鼓励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投身到职业教育事业中。

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职教师范生录取机制。首先实行职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更应该实行免费制度。第二,实行招生改革,扩大生源范围,如对口招收高等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3+2”模式),因为这类学生接受过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让他们接受理论学习和师范教育后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实践动手能力;探索“4+2”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等等。第三,在录取时对考生加试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完善职教师范生的录取机制。

(三)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培养培训层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上。为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我们建议国家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先后升格为大学,“大学”更具综合性,学科体系更加完整,更具办学规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2]

而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急需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职教师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高学历趋势已初见端倪。所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提升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家应该鼓励支持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为职业教育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

(四)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其职教师资培养的载体。2011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3],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担此重任。推动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服务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及顺利实施提供高素质的师资条件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首先,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加强职教师范教育理论课程、职教技能培养课程和职教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4]。第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以及所占的比重,如本科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要加强“技术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要体现“学术性”,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生产活动联系紧密,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这就要求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建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所以要培育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就必须摒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第二,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一方面应该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假期到企业公司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在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度,配备实践教育指导老师;第三,创新培养形式,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应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职教师资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等。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

[2]张祺午.中国职教有了第一所“师范大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出了职业学校要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人才素质问题越来越被重视。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教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培养适应企业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从事中职教育的教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能力,即“双师型”教师。特别在目前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职业技术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那么,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如何?2012年4月份,我校成立了《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通过对百色市10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的问卷调查及与学校的有关领导、教师进行的座谈,了解了各职校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基本情况,为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客观依据。

近几年来,职业教育事业呈现了一个迅速发展的局面,各级政府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越来越关注;这既是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更是社会对实用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的体现。但也应当看到,伴随这种激增的发展现状,各职校也出现了一系列等待解决的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虽然各地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加强师资建设,但是我们现行的职业教育中的师资仍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从当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现状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与现代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表现在:“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偏低;动手能力较差;“双师型”教师中从事理论课教学的人数偏多,从事实训课教学的人数偏少;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和高级技师证书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很少。

1.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偏低

以我校为例,我校任课教师共有110人,而属于“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只有53人,只占教师总人数的48.18%。在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中,“双师型”专业教师的来源仍以学校毕业直接任教为主体,实践与动手能力,现场教学与指导实训能力,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远远不够。

2.专业教师自身动手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以我校为例,占到88.2%。实际调查表明,此类“双师型”教师中的大多数是在教学实践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是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只有个别是在学校上学期间获得“双证书”的。其中我校有大部分“双师型”教师是由文化课教师转岗培训来的,由此看来,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双师型”教师是贫困地区职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主要途径。

3.“双师型”专业教师中从事理论课教学的人数偏多,从事实践课教学的人数偏少

从事理论课教学的占“双师型”教师的43.56%,从事实践课教学的人仅占“双师型”教师的11.60%。只有44.84%的“双师型”教师既从事理论课教学又能从事实践课教学,提高此类教师的比例应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任务。

4.具有高级职称和高级技师的“双师型”教师很少

以我校为例,我校共有“双师型”教师53人,但是具有高级职称和高级技师的只有3人,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双师型”教师的5.66%,具有中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是30人,中级职称教师占“双师型”教师的37.74%,具有初级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是30人,初级职称的教师占“双师型”教师的56.6%。40岁及以下的“双师型”教师占“双师型”教师的65.74%,中青年“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41岁以上的“双师型”教师占“双师型”教师的34.26%。

二、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总体来看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的“双师”特点不突出

(1)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人数不足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仅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8.18%,数量上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规定的70%的比例,从而缺乏师资已经成为我们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之一。

(2)中职学校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

据调查表明,中职学校专职教师由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及由其他学校调入的占专职教师总数的67.5%,有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基本上是由以前的中专升级而来的,他们大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从课堂走向课堂,根本没有到企业实践的经验,教学与企业严重脱轨,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

2.中职学校“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偏低的原因

(1)编制等造成学校在“双师型”教师的录用上受限,从而使“双师型”比例难以达标

以我校为例,我校本来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就小,另外许多专业课教师毕业时间较早,自身技能很难达到“双师型”的要求;此外由于县域经济的影响,县委县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在人事编制的定额上卡得较紧,使学校紧缺的“双师型”教师很难引进,从而造成专业师资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就很难达到国家的要求了。

(2)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够重视

中等职业教育虽然已经进行了多年,但还有许多学校对技能训练重视不够,对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的规模建设和学校的健康发展的作用认识不足,使得“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学校建设中出现了领导不够重视、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等,因而使很多专业教师现有的专业技能与企业严重脱节,很难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3)专业教师自身的因素,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比如,有的专业课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淡薄,另外学校对专业课教师的奖励机制和措施也不到位,从而使有些教师在工作上产生消极倦怠思想,得过且过,不注重自己专业技能的提高。

(4)纯粹的“双证型”的“双师型”教师,影响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在我国由于“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使部分教师甚至学校领导误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型”教师,认为拥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了,从而教师个人也不再注重自身技能的提高,学校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不重视了。这样一来,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的总体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了。

(5)教师培训环节不强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教师的整体素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能及时跟上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和企业严重脱节,不能把企业所需要的东西很好地传授给学生。而目前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在职培训又缺乏力度,每年给每个学校分配的培训名额不足,有些专业几年都没有一个培训名额,这使得专业教师的技能无法与企业发展相适应。另外,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一切都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实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贵平.解读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06).

[2]白兆盈.谈职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师培训 “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苗英恺(1972- ),男,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中心,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网络研究;陈佳(1972- ),女,河南商丘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模式识别研究。(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094-01

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让河南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从劳动力发展的前景来看,目前正是河南省发展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时期。立足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对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和要求是以提高高职学生的能力为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即以要求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熟练实际操作过程为主;以传授职业理论知识为辅,理论知识上要求简单通俗,以够用为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表明:一定要在培养职业技能上下工夫,通过教育培训和学习使一般的劳动力成为技能型人才,进而再通过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深度锤炼,转变为技术型人才,大大提高经济社会的劳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体现高职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教师的现状

教师是完成教育功能和目标的直接执行者,对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块来说,教师的作用更加重要。但高职教师师资问题的现状是,长期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里我国片面强调学术型人才的培养,要求人才达到在理论上的高、尖、精层面,却忽视了社会实际需要的大众型应用型人才的造就,结果导致在市场上一方面是高级理论人才的充裕,另一方面是生产一线上技术人才和高级管理性业务型人才持续缺乏的尴尬现实。为了尽快地改变这一中国教育现状,对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求更高,既要具备扎实系统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系统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过硬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严格意义上来说高职教师都应该满足“双师型”教师这两方面的硬性要求,可现实却是一方面高职教师的理论水平都很高,长期在学术教育环境下搞研究、讲理论;另一方面却是,因为教师参与不多或者根本没有参与社会生产实际,就忽视了自身在生产实践方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很弱,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固有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

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学习习惯不好,上进心不强、怕吃苦。在接受高职教育阶段,由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跨度大、难度高,学习起来自信心不足,产生恐惧心理,往往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对待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主动起来,提高他们再学习的能力和知识之间的贯通力、应变力,这也是对高职教师的一个重要要求。

二、高职教师的培训方式

了解问题,立足现实,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一是如果大批的高职教师都去培训基地接受培训,现有的培训基地根本容纳不了;二是如果大批的教师都这样去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单位的财力也受不了;三是如果教师都去培训,高职院校的正常教学就不能进行;四是我省的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地位并不高,对教师的培训计划很少,跟不上我省经济发展的需要。

1.需要当地政府出面支持,多元化组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职业教育存在的必要性之一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只有当地政府,才最了解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及最缺乏什么样的人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应该离开本地社会的土壤。笔者认为应由政府出面,各地市结合自己的实际,配合当前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需要,建立、完善自己的教师培训基地和生产实践企业基地,形成一个宏观上覆盖全省,微观上培训脉络的触角伸入到市里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特有职教师资培训网络,增强教师培训的实际操作能力。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结合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要求当地的大型企业必须建立针对自身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中小型企业也必须负担起相应的培训生产实践任务,以确保教师的培训工作落到实处。另外,还可以利用外援,与职业教育先进的国家、省份联合建立师资培训基地。

2.确定“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是教师的硬任务,教师必须去培训。在我国教师这个职业不挣钱,教师不应该太讲究面子问题,但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们却养成了一个“臭老九”的职业习气。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主观上对自己的要求有些放松,客观上单位给的压力不大,不愿意再去接受什么技能培训。他们掌握的实践技能不够,造成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技能不达标,实践动手操作差。所以必须出台硬性规定,彻底改变职业教育教师的从教观念。

3.制定出优秀“双师型”教师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虽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是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是对教师付出的一种认可,也是对传统教育里人事任用模式的一种冲击,不再按资排辈,一切以能力为标准,给有能力又愿意学习上进的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培训机会,给我省职教培训的快速发展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

4.考虑教师的实际问题,制定灵活的教师培训制度。教师培训可以集中进行,当然也可以分散进行。根据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即使教师有一天空闲,只要条件允许,让教师都必须接触到企业、接受到培训,切切实实地看到生产线上的进步和变化,做到在能力上的积累和提高。

5.请进名师,武装教师的头脑。这个工作既包括理论教学上的名师,更应该包含生产实践方面的高工,重点对高职教师进行职业教育能力、职业教育和当前社会发展关系的分析与讲解。让教师感到自身存在的职业压力,从实质上认识到自己还该学习些什么,对自己的未来做一个理性规划。

6.外出集中学习和校内推广相结合。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集中在假期时间,把有条件的中青年教师派到职业教育搞得好、有特色的地方去学习,把好的发展思路、经验带回来,这是一个最简洁、可行、有效的好方法。然后在本地、本校内针对教师的生产技能组织有层次、有目标的针对性学习、推广和竞赛,做到校内由点到面,普及大众,在教师之间逐步形成一个提高实践技能水平的大环境。

7.学校改革教学计划要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在原有的教学模式里,教学计划都是以学期为单位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好几门课程连续十几周都会有条不紊地同时讲解。但对职业教育而言,为了掌握一门技术,需要课程知识和课程实践同时集中进行,造成实际的学习过程是分段进行的。故对制订教学计划有较高的要求和难度,勇于面对高职教育的新形势、新情况,尽可能为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型”培训提供可行性。高职院校一定要下定决心才可能使该项改革修成正果。

8.对教师进行“工人式”的务实教育培训。职业教育的产品最终是技术型工人,根据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实际,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应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工人的作用和贡献,热爱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这也是职业教育中重要的一课。接近生产实际,认真聆听工人的心声,对高职教师进行“工人式”的务实教育培训必须提到当前教育培训的前沿上来。

9.走专业道路,高职教师接受脱产学习培训。依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能力,如条件许可,可借鉴德国的方式,让高职教师到有资质的大学中进行有计划的学习深造,规定标准,教师在学习后要拿到相应的资格证书,培养出高质量的高职教育师资。

在职业教育领域里有可能出现教师在学的技术,学生也同时在学,甚至教师掌握的操作能力还不如学生。要求教师一定要放下所谓的“面子和权威”,摆正自己在职业教育中的位置,充分认识我省职业教育的真实水平,这也是我省职业教育能办出特色、走出希望,办出能迎接中原经济大发展挑战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冯仰生.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

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教育也在发展中强大,在强大中收获,现阶段基本形成了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四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其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于从事一线工作并掌握扎实技术的技工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且这几年还出现了相关专业的用人荒,这样的状况的出现一方面与社会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有关系,另一方面,毕业的学生能力不能完全胜任工作岗位,而导致人员的短缺也有一定的关系。这样的社会现实无疑给从事专业工人培养的职业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全新的挑战,如果应对失误,可能会给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作为从事一线教学的职业学校教师,在自身从事加工制造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认识,时展了,教育和教学也应该根据时展的需要及时做出相应的改变,职业教育必须要做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一、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发展在改变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在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结构的改变

长期以来,因为教育国有化的特点,很多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时还仅仅停留在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层次上,教学手段、方法单一,缺乏创造力和竞争意识,“铁饭碗”的思想认识使很多教师安于现状。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形成,卖方市场在向买方市场转变,即一方面民营教育的发展给人才的供应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加了就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标准越来越高,不是单纯看数量,而是更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对于企业的适应能力。而这些变化就要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工人劳动组织形式的变化

传统的工人劳动组织形式是根据工作岗位来安排工种和工作任务,这对工人的技能水平的要求相对较低。而当前社会,企业更需要的是那些掌握多种工作技能,并且在某一方面有特长的专业工人,因为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实行岗位的轮换。

(三)技术技能需求的变化

长期以来,很多人都认为一线的技术工人只需要掌握好一门技能就可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很快,工业机器的更新换代速度也在加快,这就意味着工人不仅要掌握一门技术,关键要掌握这一领域的发展脉搏,终身学习的要求越来越高。

(四)职业劳动的变化

很长时间以来,一线的工人大多数是体力劳动者,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于劳动者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劳动者具备成熟的心智、技能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要求,这给我们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转变思路、科学应对

现代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学会共同生活和生存。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新要求,我们要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来改进我们的学科教学。

教师要从课堂教学这一关键环节着手,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特点为出发点,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教师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核心设计教学。教师要多采用非学科式的,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基础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要调整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重点要突出,要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在过程中完善结果,进而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

三、重视方法调整,提升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它是否合适、恰当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加工制造专业教学中,很多教师因为思想上的原因,依然坚守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解为主,学生收听为辅,导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却收获甚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教学效果不佳。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针对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及时调整。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最先运用于法学界,其后运用于管理学界,现在被引入职业教育界,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解释问题的“理论高手”,而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高手”,解决“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案例教学法具有针对性和普遍性,学生解决了问题,自然会收获知识,提升能力。

(二)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生产一样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的工作任务,项目教学法是职业教育中的最高级形式。项目教学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教学阶段进行。

1.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与学生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2.制定计划: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3.实施计划: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然后按照已确立的步骤和程序工作。

4.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评判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习行动的特征。通过对比师生评价结果,找出造成结果差异的原因。

5.归档或结果应用:项目工作结果应该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例如,作为项目的维修工作应记入维修保养记录,作为项目的工具制作、软件开发可应用到生产部门或日常生活的学习中。

篇7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双师型”教师 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担,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又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大学文化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第一推动力。高等学校办学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是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的关键所在。

1 “双师型”教师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1.1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院校核心竞争力

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了一所学校核心竞争能力的高低,对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双师型”教师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教师是职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强化人才兴校的意识,才能真正把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职业学院的头等大事来抓。只有紧密围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以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个能力为中心,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创新活力的、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为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证。

1.2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把岗位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重点,运用理论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加行业企业实践的教学方式进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需要着手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教材,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共同承担实习实训任务,共同进行项目开发与研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等。所以要求在教学方面大力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教学模式创新,大力加强专业与课程建设,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建设。

1.3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和任务是培养行业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就不能脱离随时变化的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观。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急需大量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既是我国职业院校发展的重点,同时也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提高的瓶颈,建立起一支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要求的“双师型”队伍则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2 当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

(1)专业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能力缺乏的问题尤为严重。高职院校近几年扩招很快,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教师编制普遍紧缺,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再到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去实践和提高,也不能及时掌握行业企业生产实践的新知识、新技术。从素质上看要么实践经验欠缺,要么理论功底不够,不能很好完成高职专业课的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多数专业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的不足和缺失,不能符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现状不相适应的。

(2)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待遇相对较低,缺乏对人才吸引力。职业院校的基础薄弱,教学经费短缺,造成职业院校教师待遇和地位偏低,优秀的人才不愿意到学院来工作,即使是聘用兼职的人员,由于待遇较低难以吸引来企事业单位的优秀人才。加之有些高级技术人才由于学历和职称问题难以对应,特别是检察官、法官、律师等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不能获得与他们能力资历对应的职称,收入也与原来的行业差距较大,使得也不愿意到职业院校从事教学工作。由于社会上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同度持续偏低,导致高职院校的教师社会地位、自我评价普遍不高。教师觉得没有职业荣誉感,缺乏职业自豪感,个人职业发展道路不通畅,很难确立个人长远发展目标,影响到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3)教师来源单一,大多是从各类高等院校毕业生中分配而来。目前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数来自高等院校毕业生,没有专业实践经历。教师普遍没有行业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缺乏所任教专业的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这种状况造成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倾向。教师只愿意讲授理论课,不愿讲授实践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普通高等教育的倾向,不能很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要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必将大打折扣。

(4)学院中来自行业企业的人才教育教学技能相对欠缺。目前来自行业企业的专业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样上好课,怎样将自己在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技术传授给学生。因此对他们需要的是进行更多教育理论的实习。培养他们担任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尤其是培养教师对学生的组织能力,根据他们的情况多进行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培养。这部分教师的关键就是如何把在行业企业实践工作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在课堂上以及学生顶岗实习的时候教授给学生,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和技能性。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1)“双师型”教师培养应以实践性培养和在职培训为主。学校目前教师的主要来源集中于高校应届毕业生,他们经过基本的岗前培训就上岗了。他们缺乏相应专业实践,这就形成了在一段时间内,教学内容与相关行业具体实际结合较少。对技术更新较快的行业领域来说,问题显得更加的突出。培养“双师型”要紧密结合学校自身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实际,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和锻炼等措施,让更多的专业课教师提升和掌握实践能力。通过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2)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培养和引进并举。“双师型”教师培养要从学校整体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的需要,针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去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学校要充分考虑现有教师的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年龄层次、教师师德等,根据教师所任教专业所属行业企业的特点,制定培训培养计划。明确被培训教师的培训目的,增强学习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职业院校发展变化要紧跟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学院专业设置和调整比较快,所以更需要教师及时到行业企业一线去学习、去实践。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要根据学院发展及时引进“双师型”教师,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技能型人才到高等职业学院从事教学工作。

(3)实行“双师型”教师认定,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由于没有激励机制等配套的制度,是不是“双师型”教师在晋升职称、工资待遇等方面与其他教师没有区别。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普遍缺乏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双师型”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取得两个证书就可以认定为“双师型”教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自身的特色,制定出“双师型”教师认定办法。高职院校要想把优秀的人才留在学院,需要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待遇,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要制定一套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内部管理体制,在职称晋升、工资分配、评优等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对“双师型”教师予以适当的倾斜。引入竞争机制,实现量化和科学化管理,体现政策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实施更加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保证他们的收入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让教师们更能潜心从事教学、教改和科研,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激发大家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更好地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有动力,在工作上多出成绩,从而保证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师职称评审和聘任制度。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职称评审和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中,仍然存在重论文、轻教学,重科研、轻实践的情况,我们认为应当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相对独立并且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职称评审体系和教师职称评审标准制度。评审标准除了科研和专业外,针对高等职业教育重实践、重技能、重应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审标准和聘任办法。比如将参与行业企业实践作为一条硬性标准,不具备的不允许参加评审,通过教师职称评审引导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另外,比照教学类医院的医生可以同时即是主任医师又是教授一样的做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可以考虑实行双职称、双聘任的办法。在学校参加教师职称的评审,在行业企业参加相关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审,并且按照较高的专业技术职务兑现相应的待遇。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一个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关系到职业院校的生存和发展,是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更是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此文系北京政法职业学院2010年科研项目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Y201007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文.

[2]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教高[2008]5号文.

[3] 李利,李菲,石伟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篇8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师素质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形成了高、中、初级职教齐全,行业、专业基本配套的职教格局”。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我国的职教事业将会迎来更大的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职教师资队伍仍然是制约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一个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教师的数量、素质、结构、管理以及培养,都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惑”。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师资质量问题,而教师的素质能力则是影响职教师资质量的根本因素。

一、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和问题

1.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教师既要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要能进行实践教学,这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与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多数缺乏生产实践经历,不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实践技能水平较低。虽然我国早在1995年就对职业教育教师实行了教师资格认证制度,但根据相关调查,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现状如下:(1)教师资格尚未达标。“69.6%的教师是先上岗,后取得教师资格证”,只有7.49%的教师拥有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证书,“大量实习指导教师属于无证上岗”。wwW.133229.cOm(2)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社会对岗位的要求。来自企业或毕业留校的实习指导教师,虽然实践技能水平较高,但学历却偏低,缺乏正规大学教育和师范训练。(3)师资缺口大。截至2009年,“我国中职专任教师的缺口达36万”。

2.我国职教师资素质的问题。一是师资引进问题。我国长期存在着强烈的“普教情结”,这导致职业学校引进高素质教师的难度较大。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既有较高的学历水平又有相关工作经历的高素质人才大多不愿来职业学校任教,形成了师资高要求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二是职教师资的专业化程度不高,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脱节。传统的教师培养环节是封闭式的,完全照搬普通师范院校的经验,忽视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特点;而培训环节又过度追求完整和全面,使得培养与培训之间缺少有机联系,培训的效率不高。三是职教师资素质认定标准没有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德、英、美等发达国家普遍要求职教师资必须有相关工作经历,而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仍按普通教师标准认定,未能体现出职教的特点。另外,在工作实践和对中、高等职业学校的评估中,只是对“双师型”教师提出了数量和目标上的要求,没有制定出科学、规范、严格的标准。

二、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

所有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在其从事的专业方面必须是合格的教员;必须具备系统的工业和职业教育知识,并且具有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的经验,具有工业和商业的具体经验;技术教育教师的最低学历应当是具有大学或相当于大学的学历,职业教育教师应拥有大学学位或大学毕业证书,并且必须是由正规学院或大学授予,当然也不排除聘请一些有特殊技能和经验却没有大学学历的人员担任教师。此外,现行的职教师资培训课程体系也可以反映出对职教师资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目前职教师资培训的课程包括教学研究、职业技术课程、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其中,教学研究的课程包括普通教学方法学、专业教学方法学、教育心理学,特别是青少年和成人学习心理学、课程设计与发展、学生评价技术、教室(车间)和图书馆技术、实习教学、教学技术、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研究以及职业技术教育的历史、哲学与发展;职业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与工业、农业和商业的实际相适应的特殊方法学;正规的和开放的课程包括社交礼仪、道德理论研究、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课外学习等。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师范教育,对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师。从师范教育到职教教师教育意味着重要的制度转型,研究职教教师教育是时展的呼唤与回应。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取向面临着三大冲突:定向型与非定向型制度之分,学术性、师范性与技术性定位之争,职前培养、入职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相分裂。而一体化的职教教师教育体系、整合化的职教教师教育结构、本土化的职教教师教育制度是专业化取向职教教师教育的基本架构。

三、国外职教师资培训的现状及趋势

国际上流行两种不同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系统。一种是职前教育,即在成为合格教师之前而接受的培训;另一种是在职教育,即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使之成为合格的教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同时采用这两种系统。一般来说,职教师资培训包括三个部分:(1)专业学习(specialistorcontentstudies);(2)职业学习(professionalstudies);(3)普通学习(generalstudies)。在专业学习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艺必须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其二,要通过岗位的工作实践去实际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艺。职业学习旨在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是与教学任务相关的职业知识,二是在课堂、实验室或车间所需要的教育方法及策略。

职前培训是通过直接学习相关课程,发展职业教师能力。职前培训既要传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巧,还要教给学生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实践经验。职前培训的优点在于教师的知识面宽、责任感较强;其弱点在于,教师对相关领域缺乏实践经验。在职培训是直接对学员进行职业训练,以提高其专业能力。由于学员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巧,因此培训课程主要集中于“职业学习”,有时也包括“普通学习”。在职教育的优点是教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确保培训紧密联系实际;其缺点是培训时间短,培训内容不够全面,难以使学员获得从事职教工作的全面能力。

近年来,职教师资的需求量增长迅速。英国目前从事职业教育的全职教师的数量比20世纪50年代初期增加了17倍,兼职教师的数量也呈增长趋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增长则更为迅速。这种急剧的增长导致了教师质量的下降。英国成功通过教师资格培训计划的全职教师不足一半,兼职教师就更少了。美国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教师甚至没接受过初、中级训练。在美国及许多发展中国家,培训工作是由专门从事这一工作的专业院校承担;而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则由大学或高等教育学院负责,这些大学和学院都是一般性的高教机构,并非专门为培训职业技术教师而设置的。

四、我国职教师资素质拓展的路径

2005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职教师资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指出“职业学校还要补充大批教师队伍,探索职业学校的教师培养标准是今后提高职业学校教师质量的途径”。由此可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是时代的要求。专业化是我国职教教师教育发展的科学路径,发展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是历史的必然。“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专业化取向的职教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型”职教教师的专业化标准为“一全”“二师”“三能”和“四证”。要造就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职业性、技术性、师范性、学术性”的特色来进行。

1.英国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英国的“三段融合”“三方参与”的培养训练模式对我国的职教师资教育与培训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所谓“三段融合”,即将原来职前、职后分离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变为职前培养、入职辅导、职后提高三段融合的培养模式;所谓“三方参与”,即充分整合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三方的资源,融合三者特色,积极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的社会化。

首先,职前教育旨在帮助有意成为教师的人员获得政府认可的教师资格。职前教育有两种途径:一是完成本科教育,二是完成研究生教育。在大学修读本科课程,主要包括一门或多门有关教育经验和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目,毕业时即可获得学士学位和教师资格证书。在获得大学学历的基础上,可直接申请修读为期一年的研究生课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再回到大学继续修读研究生课程,毕业时取得教育学研究生毕业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教学实践和学术研究交替进行。学术研究主要包括对专业科目的深度研究,以及对教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理论的研究。并且增加教学实践,尤其加强在职业学校内的教学实践,充分利用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加强教师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其次,入职辅导主要针对职业学校的新教师,旨在帮助他们快速进入专业角色。新教师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就有资格接受为期3个学期的入职辅导,经考查合格后才能独立承担课程教学的任务,否则需要重回教育部门学习。新教师的入职辅导过程允许间断,但必须在辅导开始后的5年内完成。第三,职后培训旨在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升教学能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职教教师。职后培训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满足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在职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类型。职后培训能够促进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其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此外,英国历来注重在实践中训练教师。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人单位为在职教师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让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当指导员,帮助受训教师制订培训方案和行动计划,并监控培训进程和培训效果的考核。培训的考核结果是决定受训教师的续聘、晋升和加薪的依据。

篇9

论文关键词: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

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其职业教育规模庞大,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发展,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又称VET)已较为成熟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在关键的变革时期,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迫切要求解决师资问题,因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和成功范例具有重要意义。澳大利亚VET的职业教育教师准入制度规定了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和能力框架,本文拟就其内容及特点进行分析,为我国高职教师准入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借鉴。

一、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的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在“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简称TAFE学院)”进行。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公立的职业教育学院,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承担着全国80%左右的高等职业教育与培训任务。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的来源有两个:一是直接招聘高等院校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培养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毕业生;二是从社会各领域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然后定期派往高校的教育学院或职业教育学院接受继续教育,获得教师资格证书,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

目前,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教师大部分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少量教师是从本科院校毕业生中直接招聘。兼职教师主要由社会各领域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此外TAFE学院也积极邀请各行业专家到校作专题技术讲座。澳大利亚这种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充分体现了理论性、实用性、技能性和专业性的高职教育目标,极大提高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

二、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

澳大利亚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是从高职教师的角色特征着手的。作为高职教师,既要懂理论又要有技能,既要懂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懂教育理论知识,既具备教学能力又具备技能鉴定能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还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因此高职教师任职资格标准必须保障招聘的教师能够满足这些角色要求。

澳大利亚是实行教育分权制的国家,虽然每个州都有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任职资格标准,但其对所招聘教师的学历、资格证书、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培训等方面的要求大致相同。

第一,学历要求。在澳大利亚,进入TAFE学院工作的最低要求是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申请讲授学科的学士学位。

第二,资格证书要求。首先,必须受过大学教育专业和相关专业培训,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其次,获得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体系中的“培训与鉴定(即TAA,Training and Assessment)”四级资格证书。

第三,实践经验。应聘TAFE教师一般应有3-5年专业工作经历。此外,有些TAFE学院还规定,招聘来的教师要先做兼职教师,5年以后,经过评估,符合学院要求的教师才能转为专职教师。

第四,培训。TAFE学院的新教师必须参加为期1年的岗前培训,学习理论课程,并深入工厂、企业等进行实习。培训结束时新手教师必须接受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估考核,不合格者不能颁发教师资格证书。

三、澳大利亚高职教师能力框架

澳大利亚特别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各种能力,所以,在澳大利亚,要成为职业院校的教师,除了要符合以上的任职资格标准以外,还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所规定的各种能力要求。

“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有“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教学质量管理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8个能力模块,共55个能力单元。进入职业院校任教需要具备“培训与鉴定”培训包四级资格证书,它规定了合格者的能力构成:第一,必修能力单元:“教学环境的协调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考评(或鉴定)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2个核心能力单元;第二,选修能力单元:“课堂授课与促进学习能力、培训咨询服务能力、语言和数理表达能力、其他通用能力”4个模块中规定的10个选修单元,申请者一般只选择其中2个单元即可。

澳大利亚“培训与鉴定”培训包是澳大利亚高职教师任职资格准入标准,它规定了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和技能鉴定的工作要求,其核心是使未来的和在职的职业教育教师遵循“学习者中心”职业教育理念,促使职教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过程,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培训与鉴定”培训包的能力框架非常全面,澳大利亚各职业院校也可以对能力标准单元进行灵活组合,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师招聘标准和能力要求。 转贴于

四、澳大利亚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教师队伍结构失衡,文化课教师多,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少;教师素质不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低,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教师来源单一,绝大部分教师是普通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他们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师范教育,更没有接触过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内容,缺乏在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工作经历,实践能力不强,进入高职院校后,普遍出现 “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实践指导低效”的现象。

鉴于此,学习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高职教师准入制度,创新职教教师培养模式,强化职教教师实践能力,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改革职教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在西方国家,教师资格证书是一种职业准入制度,它明确规定了申请者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而且必须在求职前获得。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师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都是在入职后接受岗前培训,然后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可见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并没有发挥职业准入的作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格证书”;而且我国的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只能证明持有者在教学能力方面合格,至于高职教师是否具备专业实践能力,该类资格考试尚未做任何检视。

因此,我国应改革高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使其成为规范和引导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工具。规定欲从事高职教育的人员应持有两类资格证书——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以证明申请者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获得两类资格证书后,申请者方才有资格向高职院校提出求职申请。

第二,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对高职教师准入的严格规定不同,我国高职院校对教师的引进标准偏低,一般申请者具有本科或硕士学位即可,而对申请者的实践经历、专业资格证书则没有明确规定。

因此,我国应构建规范的高职教师准入制度,未来的高职教师应:①具备与申请讲授的学科相同或相关的本科及以上学历;②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③具备1~3年的行业工作经历。

第三,创新职教教师职前培养模式。教师职前培养主要是通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实现的,国外(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有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一般是由大学的职业教育学院或教育学院的职业教育系来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因此,我国职教师资应实行规范化的培养制度。

首先,成立专门的职教教师培养机构。成立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师范院校,或在综合大学或高等师范院校设立职业教育学院,提供职业教育、技术教育等课程,欲从事职业教育者,必须学习规定课程,进行教育实习,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同时需有1~3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并取得相应专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

篇10

 

职业教育教育技术计算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在教育技术教学形式越来越多,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我们从事教学一线的职校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最优的教育效果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要想跟上时代的发展,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更好地利用教育技术辅助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学,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比如,我们现在所采用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微课教学,计算机网络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为我们提高教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在教育技术应用中的“误区”

 

1.学校只注重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现在很多的学校也喜欢搞面子工程,认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运用的越多越好,甚至有的职业学校干脆就取消了黑板的设置,有时候甚至认为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利用多媒体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所以大家都用电脑习题取代书面作业,用扫描图片来展示挂图、插图和模型,用电脑“模拟”实验来代替易做的学生实验,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只有视觉冲击力,缺乏多种感觉的刺激,很显然不利于提高我们职业学校学生的亲手实践能力。

 

2.课件质量良莠不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载体,课件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一些优课评比的过程中,大家都想制作出高水平的教学课件来为自己加分,但是由于受到教师的课务较多,计算机水平不高等限制。很多时候我们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都是从网上下载的,然后对此进行修修改改,所以会受到别人课件设计思想的限制,不能够较好地将自己的想法添加到课件中去,往往会造成教学应用模式单一的情况。要想改变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从而帮助我们的教师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3.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放弃了对教学需要的深入钻研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老师认为只要我们的课堂有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我们的教学形式就一定是“新颖”的。所以往往会出现我们的教师片面的追求课件的动画、图片、声音以及版面背景等的精美设计,反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感知规律。这样的课堂,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时间久了,必将会容易产生心理疲劳,甚至还会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其实,我们教师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怎样设计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才是最主要的,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二、加强具体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能力

 

1.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虽然我们老师都在学习和采用多媒体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但是我们学校在评价教师上课的时候,关于课件的评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非常大,所以有时候会让一些老师本来非常精心准备的课件没有得到认可,这必将会让这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这样就不利于我们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学校的领导要重视健全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健全我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多媒体教学的质量评价朝着良性方向的发展。

 

2.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一些新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我们所有教师的青睐,比如微课、翻转课堂、计算机网络课堂等,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必须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去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教育部分的相关培训,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够把我们的教学工作做好,虽然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只是辅助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但是要想利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较好地来辅助我们的教学,我们就必须要努力地去加强理论与实践学习,也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我们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从而更好地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从而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缺点,在制作课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保留传统教学的优点,比如在上课的过程中,多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所以,我们在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应该明白:我们每个从事职业教育教学的教师都要注意提高自身修养,因为只有充满教师个性和人格魅力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们教师要加强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中教育技术教学的硬件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学校资金的投入,而教育技术教学建设的软件则主要依靠我们教师对传授知识的掌握、加工和转化,这就对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中,我们教师自身要加强教育技术能力的提高,特别是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的使用能力、信息检索与分析的能力、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等提出了崭新的全面的高标准的要求。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对提升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给予高度的重视。在自己的教育观念上要学会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积极参加教育主管部门所组织的各种相关的培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与此同时,要注重结合本专业和课程来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手段,学会设置合理的信息传授架构,在我们的课件制作和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提供丰富而适宜的的信息内容,从而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达到不同的课对我们职业学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我们从事职业教育教师在教育技术教学建设中的主要任务和重要职责。

 

四、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在我们学校教育技术能力的建设过程中,对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对于我们从事职业学校教学来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只有我们教师自身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够对我们的学生加以更好地引导和培养。当前,我校教师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水平相对于前几年,虽然很多方面都有了极大地提高,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还十分欠缺。另外许多教师对计算机和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目标和运用效果等方面关注还不够。因此在教育技术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技术的适时应用

 

尽管我们说,教育技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的便利,但并不是说我们所要上的每一节课都必须要使用多媒体,制作一个精美的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地、灵活地掌握我们的教学形式,根据我们的教学实际,合理地加以运用,只有如此,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技术发挥最大功效,从而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

 

2.教育技术的适处应用

 

尽管教育技术提供的“形象”优势有助于理性思维,但也不能总是借助着“形象”的拐杖去引领思维,那样抽象思维能力也就确立不起来,所以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与此同时,我们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的权衡使用相应的技术,这肯定是我们以后在运用教育技术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

 

3.教育技术的适量应用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能过分依赖于教育技术,更不应把人机交互作为教学全过程唯一的交流形式。我们要把握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控制教育技术使用的量,保证教育技术利用的质,只有在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下,我们再来考虑是否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所以说:虽然我们积极提倡使用教育技术来帮助我们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我们什么课都必须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一定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教学需要来适量地应用教育技术。

 

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我们教师除了要具备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外,还是要加强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一方面,是教育技术素养的提高,往往反映了教师面对教育技术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素养反映了教师利用教育技术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操作及网络的应用操作能力。教育技术在我们职业学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职业学校的教师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使我们的日常教学更加生动而富有效率。我们应走出当前教育技术运用中的误区,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好教育技术,发挥其优势,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教师在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技术教学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正视目前在职业学校中运用教育技术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努力地去克服这些问题。其次我们教师要明确职业教育教育技术教学对教师的新要求,从而积极参加各种相关的培训,提高自己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最后,我们要学会从适时、适处、适量几个方面来合理的运用教育技术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一定会有很大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