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能源信息化发展趋势

篇1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8-0031-02

1 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特点

现以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洞察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现状与特点。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位于东部,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松涛激荡的大兴安岭林海,纵横交错、星罗棋布的河流湖泊。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是这一沃土上唯一的一所职业高校。不难看出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但职业教育欠发达,尤其是按当下的职业教育特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岗位无缝对接”的要求来看,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普遍存在职业教育理念落后、共享可利用优质教育资源非常匮乏、教育手段过于传统、教学模式滞后于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等问题。只有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才能拉近教育中心与偏远的距离,才能缩小教育发达与落后的差别,才能贴近教育的公平。

2 教育信息化引领职业教育改革

战争所需的产物“信息技术”,现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引领全人类步入信息时代。现代以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以惊人速度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领域,引领、促进着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一种全新的信息化职业教育教学形态已经形成。信息化职业教育的全面深入实施,向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提出全新的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面临着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良好信息素质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通过问卷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出:偏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信息素养远远不能适应职业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实际需求。相当多的教师仅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使用PPT课件的能力。有的虽然会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但缺乏运用网络获取相关信息、整合重组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讲课过程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板书搬到PPT课件上而已;有的即使能运用软件组织教学,但也仅仅用在公开课或教学比赛中,把它作为“表演”或得分点的工具,教学上明显存在走形式、应付的趋势。尤其是大部分教师缺乏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创新的能力,难以适应信息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因此,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信息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迫在眉睫的“瓶颈”问题。只有破解这一“瓶颈”问题,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职业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3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界定 1994年,AECT(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对教育技术作了定义: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由此入手,可理解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教师知道如何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以获取相关教育教学信息,以便对信息环境中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做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一种新的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界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指教师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对现代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并与学科知识进行整合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其核心内容为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学校的管理机制相结合 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和教师信息素质的不到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机制看,更多强调传统教育教学指标体系的考核和反馈,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没有明确相应考核的指标体系,更没有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所以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概念入手,建立完善相关信息化的指标体系,引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辅助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本课题中以信息工程系为试点,在学生和教学管理中研发、试用以满足企业和信息化所需的参数为主的企业化学生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初见成效,达到强化教师信息技术运用意识的目的。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课程改革相结合 当下高职教育面临深度改革,已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求,实践证明原有的课程体系不适合目前学生的学习特征,也不能培养学生在企业所需的工作能力。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重新进行“顶层设计”,重建新的课程体系。这种革命性的课程改革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相结合创造了良好机遇,从而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如信息工程系实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和项目导向教学中都强调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也就说怎样把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虚拟为教学过程和学生探索学习的学习情境,在此过程中需要“助学措施”如提供相关的学习或使用资料、微课等,这些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较好完成教学任务,就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信息化竞赛相结合 每年在国家层面和自治区层面上举办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竞赛,其目的就是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共享水平,改善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基础设施环境。根据“2020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总体目标”看,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发展要经过“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两个阶段(2020年之后可进入“创新阶段”),其中信息化教学竞赛作为推动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水平提升的“引擎”,在实现信息化教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专家引领,带动地方和学校、教师广泛参与及校企合作方面有全面推动作用。

信息化教学大赛是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十分有利于推广先进学校经验,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延伸全国信息化大赛的成果,推动建设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加快发展的大平台。所以从学校层面抓住机遇,积极组织有能力参与的教师一定参加,通过竞赛历练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张学超老师作为自治区教师代表参加2013年“凤凰创壹杯”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荣获三等奖,对年轻教师的带动作用较大,局部掀起你追我赶,比“应用”、比“创意”的课件制作风气,影响着教师对信息化的认识。

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与校本培训相结合 影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个体内部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外部的因素;有来自于社会的因素,也有来自于学校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来自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但是,通过校本培训要解决好:1)教师信息化意识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关系;2)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关系;3)信息技能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关系。具体培训过程要由专家指导、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师主动参与、学校统一组织,在分专业、分层次重点解决好以上三个关系的基础上,侧重辅导教师的信息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整合的能力。通过校本培训可解决教师身上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整体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篇2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20年,就是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20年。经济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投入资金。信息化的应用也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竞争力的提高。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信息咨询中心与信索咨询的《中国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未来3年行业的信息化IT投入将进入高增长期,而随着信息化对行业改造作用的日益深化,行业信息化将由单纯的建设阶段向应用阶段过渡。信息化IT投入中重硬件轻软件的状况将大大改观,软件、服务占总体信息化IT投入的比例将由2004年的40.3%上升到2007年的46%。预计2005~2007年中国行业信息化投入的绝对增加额将达到1267亿,2007年行业信息化IT投入的“蛋糕”将是3817亿。

从趋势上看,对我国未来信息化IT投入格局影响最大的是电信业,其在行业信息化IT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14%上升至2007年的19.9%,成为信息化IT投入的第一大行业,并且与处于第二位的政府拉大了差距。可以说抓住了电信业,就抓住行业信息化IT需求的龙头。

我国的政府信息化IT投入也呈稳步增长态势,所占比例将由2004年的15%上升至2007年的15.5%;政府的信息化涉入的细分部门多,信息化所要解决的都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全局的问题。因此,信息化有极强的扩展性。在总体增量“蛋糕”中也占有201亿的规模。

总体来说,我国行业信息化投入呈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推动。

1、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快速发展促进了行业信息化投入的增长

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呈加速状态。2001~2004年年均增长8%以上,2004年则达到9.5%,专家预计,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为8.5%,高于2001~2004年平均增长率。除了政府、教育等部门,2001~2004年电信、制造、交通行业的年均增长10%以上,能源行业的增长率达20%以上。这都为信息化IT投入的增长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2、政府对信息化的重视与推动

国家组成了由国务院总理担任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信息产业部与各行业专家参加的强大信息化推进机构,国家政策法律环境进一步优化。2003年以来,我国政府及行业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则和标准,政府对发展信息化已达成共识。提出了抓紧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应用信息技术,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信息化步伐,以及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以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突破口,带动全社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全方位推进行业/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纲要。

3、市场竞争推动

以制造业为例,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一批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已经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和工业配套能力。船舶、纺织和家电等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强势产业;服装、化纤、钢铁、电解铝、水泥、电视机等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制造业总体规模虽然已占世界第4位,但仅相当于美国的1/5、日本的1/4,制造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1/25、日本的1/26、德国的1/20。这表明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效率的角度看,我国的制造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力推进信息化。未来几年内将有更多资金投入到信息化建设上。

篇3

【关键词】信息化;水路运输 ;挑战;应对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万物都变得迅捷,传统的水路行业貌似有些落伍,必须面对全新挑战才能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处于不败地位。多年来我国水路运输的模式及发展特点需要革新,关于信息化时代水路运输面临挑战的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及研究。

二、我国水路运输及其发展特点简介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挑战。适者生存,传统水路运输行业要想在信息化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勇敢的面对挑战。水路运输以船舶为运输工具、以港口为运输基地,具有载重量大、成本低等优点,占用土地资源最少,对环境影响程度最低。交通运输业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着力调整交通结构、拓展服务功能、提高发展质量、提升服务水平,构建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水路运输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水路主要用来运输各种大宗、低值、笨重的商品,进行中长距离的运输,所以,水路运输成为外贸出口货物的主要运输方式。水路运输主要有沿海运输、近海运输、远洋运输、内河运输四种方式,据统计,水运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在我国的综合运输体系中,分别占到12%和63%,其中,水运约承担了我国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水路运输运载能力大、成本低、能耗少、投资省。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水路运输最大的特点即为运载能力巨大。

2.水路运输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与影响大。水路运输由于以海洋和河流为自然河道,所以无法像公路与铁路,可以随意在陆地上延伸,而受到地理分布、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因素的明显制约。

3.水路运输开发利用涉及面较广。水路运输的开发与利用涉及的范围较广,可以进行通航、灌溉、防洪排涝、水力发电、水产养殖等。

三、新经济形势为水路运输行业带来的机遇与优势

2011年4月27日,国家交通运输部正式颁发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立了水路交通市场监管、安全应急、出行服务、决策支持等方面的重点任务,描绘了水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水路运输业的迫切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发展面临的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资源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刚性约束日益凸显。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和流程,实现运输生产的精细化管理,提高运输装备的利用效率,降低空驶,减少资源消耗、空间占用和污染排放;大力发展智能交通系统,保障交通运输系统畅通高效运行,减少因交通拥堵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能源消耗和排放的监测监控,加快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运输装备淘汰更新。

我国的土地资源稀少,环境的容量相对不高,要想在新经济形势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必须要充分挖掘污染度低的交通运输方式。在交通运输体系中,水路运输具有以下优势。

1.水路运输运能大。水路运输的工具通常是船舰,具有载重量强和运输能力强的特点。一般情况下,一条四级航道的运输能力远胜于一条高速公路,一艘500吨位的船舰其载重量相当于十辆汽车和十节火车车皮载重量之和,水路运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汽车和火车的运输压力。新经济形势下,各种贸易量的加大,更需要充分发挥水路运输的优势。

2.水路运输占地面积少。水路运输一般指的是河流和海岸线,占地面积主要指的是码头建设用地,比起公路和铁路的大量占地面积而言,码头建设用地可谓甚少。而且有些水运航线码头的建设主要利用的回填物是泥沙,这样也能扩展沿岸的可用地。再者,水路运输耗费的资金较少,能够节省运输成本,而且也比较环保,基本上符合新经济形势对交通运输体系提出的要求。

3.水路运输能耗低。水运消耗的资源少,在交通运输体系中,船舶发动机的功率和热效率虽然比较高,但是其能源消耗程度较低,远远低于火车的能耗度,更低于汽车的能耗度。

四、加强信息化发展条件建设

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理念显著提升,组织机构逐步健全,标准规范相继出台,运行机制在探索中取得积极进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交通数据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初步构建了部省两级交通数据中心框架,形成了一批行业基础数据库,数据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交通运输跨区域、跨部门信息化综合应用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信息化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一是信息化发展尚未覆盖交通运输现代化建设全局,信息化与业务管理和服务的融合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共享水平较低,动态信息采集能力相对薄弱,尚未在规范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实现深化应用,对行业发展的贡献程度有待提升。

二是信息化整体效益和规模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部省、地区、部门间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缺乏行业综合性、区域性带动项目,发展合力有待加强。三是信息化发展环境建设相对滞后,法规、机制、资金、人才等制约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仍未得到有效缓解。四是信息化发展中政府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不足,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程度不高,行业资源和社会公共资源的整合兼容不足,信息服务领域产业化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五、航海已步入网络信息化时代

海运业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传统的运输行业,往往滞后于一般新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但二十世纪.90年代早期,全球航运市场已开始兴起计算机技术应用的热潮,IT(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社会及商业、工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角作用,并将很快普及到所有行业与领域,航海业同样也正在普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海运经济的发展趋势,航海技术要求必将网络信息化。近些年,很大部份轮船公司又为各条船舶安装了局域网,配置网卡,不仅为船舶信息资源的共享以及数据的传递提供了方便,而且也为公司对船舶的安全与防污染管理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

当前,航海技术的信息化建设已全面展开,逐步实现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大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信息传递速度,解决了信息共享的障碍,为海运决策提供精确有效的信息。下面就浅谈一下航海信息化的相关细节船舶物料管理,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及其数据库,进行物料流通管理,通过输入所需物料编号、物料名称、种类后,快捷、准确的查寻。船员发送船舶物料申请单到船舶公司,经公司审核后,由公司编成电子文档发送给供应商询价,供应商供货后,经船舶确认审核后,自动调整物料库存,从而形成物料进、销、存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减轻复杂、繁琐的船舶物料管理现状,帮助船舶公司分析物料的供应与使用,强化管理、杜绝管理漏洞、节约成本。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化时代,水路运输面临的机遇远远地大于挑战,相信随着改革的战略部署不断地实施,水路运输发展和产业发展将不断完善,信息化的时代需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面临更多的挑战,水路运输才能更现辉煌。

参考文献:

[1] 林秀钦. 加强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对策[J]. 四川档案. 2011(02)

[2] 潘萍.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水路运输的机遇与挑战[J]. 中国水运(学术版). 2012(01)

[3] 徐忠. 浅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1(07)

篇4

平谷信息化的天时地利

平谷区的定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可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可打造成物流基地,重点扶持农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等。

孙定: 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基础决定了这个地方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从这个角度说,平谷区的特点是什么?这决定了平谷怎样的信息化发展方向?

吴玉林: 平谷区的位置很独特,它位于北京市区的东北方,西、北与顺义区、密云县接壤,东、南与天津市蓟县、河北省兴隆县、三河市为邻,处在京、津、冀三省市的交汇处,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节点位置。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规划,平谷又处于“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中的“东部发展带”,是全国生态示范区,有“京东绿谷”的美誉。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从北京市区到达平谷需要近两个小时的车程,如今开车走高速,只需要40分钟。交通的顺畅,为平谷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就在3月15日,平谷国际陆港开通。平谷国际陆港的建成不仅有效提高了北京市海运货物进出口通关速度,而且实现了天津港口功能向内陆经济腹地的扩大和延伸,同时能有效辐射河北、内蒙等华北、西北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平谷的地理位置越来越重要,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孙定: 平谷的地理位置真是得天独厚,我们也知道平谷的大桃非常出名。除了农业之外,平谷还有哪些优势的产业?

吴玉林: 确实如此。平谷的农业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有22万亩桃园。众所周知的“平谷大桃”已经成为一个品牌,这也是平谷区的富民项目。平谷大桃品种多,质量好,销售和口碑都不错。近年来,平谷通过转变农业生产、促进农产品深加工的方式,促进平谷大桃往高质量、好品牌方面发展,摆脱过去单纯依靠数量取胜的局面。今年春节期间,一颗平谷大桃就能卖到100元左右。信息化会帮助平谷的大桃更多地走出去,做好品牌。

除了传统的大桃、草莓等农作物之外,平谷的小提琴生产也做得不错,占全世界提琴产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如何摆脱低成本加工的生产阶段、提升小提琴产品的品牌,这也是我们需要从信息化角度考虑的事情。

目前,平谷的汽车配件、食品加工等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吸引了一些大集团落户。这些企业的发展将拉动平谷的经济,信息化也将大有作为。同时,平谷还希望和信息产业基础好的IT公司合作,希望这些IT企业将无污染、效益高的设计部门放在平谷。因为平谷的环境好,距离市区也不算太远,有利于发展占地少、低能耗、污染少的产业。

可以这么说,平谷区的定位是生态涵养发展区,可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可打造成物流基地,重点扶持农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等。

信息化服务于

农业、农村、农民

平谷区大力推进电脑下乡工作,加快农村无线网络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大篷车、农村数字家园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

孙定: 平谷的信息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平谷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如何,尤其是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情况怎样?

吴玉林: 说到农村信息化,也是我很自豪的地方。平谷是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无线上网的区县之一。去年底的统计数据是,我们平谷的电脑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6%。针对国家电脑下乡补贴13%的政策,平谷区又拿出7%的补贴政策,也就是说,农民买一台电脑,将会得到20%的补贴,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购买电脑的负担。

早在2005年,平谷已经开始尝试无线上网的布局,实现了“光缆到村,无线到户”。农民家中只要有一台电脑主机,一个无线网卡,便可以在家轻轻松松地无线上网。有的农民开始上网销售农产品,做起了电子商务,还有的农民在网上查询农业知识。

平谷区信息中心主任吴玉林

信息化要为农业生产服务,在这方面,平谷是物联网的农业试点区。平谷的大桃非常有名,因为平谷的自然环境好,而且,大棚里大桃被阳光照射的一面口感更好。如何让大桃的每一面都均匀地受到阳光照射呢?我们采用物联网的技术,在阳光照得到的地方涂抹了一种无害粉末,通过传感器传输到控制端,就可以控制大桃的日照方位。物联网技术可让大桃的日照均匀,这也是实现精准农业的一种体现。

总体来说,平谷的信息化发展就是要结合国家的政策方针,结合地区的特色,落实到具体行业当中。以农业信息化为例,平谷区大力推进电脑下乡工作,加快农村无线网络建设,积极开展信息化大篷车、农村数字家园等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帮助农村合作组织开拓市场,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加强组织间的交流和信息沟通。

孙定: 服务“三农”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服务农民,切实为农民带来实惠。平谷的信息化建设如何更好地惠农呢?

吴玉林: 围绕惠农,我们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发现,农民买电脑的最主要需求还是为了教育,于是我们与农科委、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将互联网上好的资源集结起来,制作了一批网站。这些资源主要有两种来源: 一种是外来的,根据平谷的实际情况再加工之后传递下去; 一种是本地的资源,我们自己采集制作的。其中还有一些知名网校的内容,可以提高农民的素质。

我们还在做农民健康档案工作。为什么做这个呢?因为农村的医疗资源少,农民缺乏卫生知识,加上居住环境的影响,容易产生群体性的医疗事故。如果建成了全区的农民医疗健康档案,可以有三点好处: 第一,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原始数据,做好医疗预防。第二,数据可以随时分析,实现历史信息追溯,改变农民“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的错误健康观念。第三,实现健康资源的互动。虽然农村的医疗站点多,但水平毕竟有限。通过合作医疗资源,大医院的专家可通过数据库了解一个区域的居民健康、医疗情况,随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这些专家还能针对具体的症状给出诊断信息,有利于资源共享,也会从整体上提高平谷区农村医疗水平。

去年,我们已经在卫生医疗所展开了实地调研,我们就坐在诊所里,看农民过来需要什么,是打针、抓药,还是看小病?根据这些实际调研情况,我们分析出建立农民健康档案的必要性。如果能为农民建立一个终身制的就医卡,将对农民的健康、医疗档案基础数据的采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

信息化建设重民生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要围绕“民生”的主题推进,只要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首先要解决的。

孙定: 我们看到,平谷在“三农”方面的信息化卓有成效,平谷又是如何促进行业、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呢?

吴玉林: 信息化要为企业服务,让他们减轻负担,减少资金投入,提高效率。为此,去年我们实施了“企业在线管理服务”。这是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新模式,立足于与利润形成有密切关系的企业核心业务,从销售、采购、库存、生产、应收应付入手,为规模型中小企业开发一套可持续调整的企业利润管控及改进工具,帮助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业务实现流程,提高人、财、物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迅速迈入信息化的发展轨道。

企业不用买服务器、软件,更不用管日后的升级,十分方便。去年,我们已经完成对全区重点企业情况的调研,今年6月将有10家企业纳入试点范围。

在小提琴制造方面,我们希望改变家庭作坊式的加工,将平谷的品牌做出来。我们正在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宣传,做了一些网站,增加用户的体验度,希望实现小提琴的高附加值,将其培育成资源出口的重要行业。

孙定: 信息化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如您说的农村、农业和企业、行业信息化等,这么多重点,平谷又将如何一一推进?

吴玉林: 的确是这样的。一个地区信息化工作涉及很多方面,如经济的、产业的、农业的、旅游的,还有电子政务等方面。如何推进呢?我们的观点是,信息化要围绕“民生”的主题推进,只要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要首先解决的。

信息化对行业起着促进和支撑作用,我们不能只谈技术,那是信息化初级阶段所做的事情。现在,只有了解到行业的需求,才能让信息化发挥作用。所以,我们经常在各行业当中调研,倾听行业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

去年,原来平谷的信息化办公室改制成了平谷区的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继续管理信息化工作。随着部门的名称发生了变化,相应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需要我们站在更高、更全面的角度看待信息化发展。

以前,我们大多谈技术,比如推电子政务的时候,谈国产Linux软件的作用。平谷信息中心也做了大量工作,推动国产软件的应用。现在,我们更多是从整体方向考虑,考虑经济、产业、城市化、文化、医疗等各个行业的信息化工作,切实做好信息化的保障工作。

孙定: 具体到平谷的信息化发展中,今年又是做“十二五”规划的时间,平谷经信委有什么规划,能否透露一下?

吴玉林: 平谷信息化发展基本以“一个门户、两个中心、一个平台”为主。一个门户是指绿谷政府门户,两个中心是指网络中心和数据资源中心,一个平台是指电子政务平台。经过这些年的建设,这些都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两个中心”也在逐步完善当中。

从职能来说,信息化发挥的社会管理的职能更多。不管如何管理,首要的还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说要围绕着“民生”这一主题,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和谐发展。

我们现在正在着手制定“十二五”规划,估计明年这个时候将出台。规划也是围绕着各个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进行的,以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是要等行业内的发展规划制定出来之后再制定我们的信息化发展规划,而是要首先深入到各个行业当中,做行业内的“门内汉”,做行业里面的行家,这样才能结合实际需要,发挥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我们也会抓住最新的技术潮流,抓住物联网的发展机遇,让一些行业发展得更好。

具体而言,我们会重视三个方面的信息化发展: 第一是医疗卫生,继续做好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工作,保障农民的健康。第二是城市管理,这是城镇化发展趋势和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加所决定的。城市管理需要让更多市民参与进来,增强互动性,降低城市管理的成本,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第三是继续围绕民生,做好以家庭为单位的信息化服务。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我们也会做好一些面向家庭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

采访手记

激情和热情最重要

第一次采访吴玉林是在2007年,当时平谷的电子政务工作因率先采用了国产化软件而扬名全国,很多信息化主管部门纷纷过来调研,并且把这里当作试点地区。吴玉林当时谈的最多的,就是国产软件该如何实施、电子政务如何推进、平谷的政府体制所发挥的作用等。

第二次采访他的时间是2009年,吴玉林还在谈国产软件和农村信息化,继续为电子政务摇旗呐喊。记者与他交流时,他谈到了软件的作用,更谈到了平谷区域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时隔一年,当我再次采访吴玉林时,最大的感觉是,他不再谈具体的业务和技术了,而是站在更高的层面谈信息化工作,并且结合平谷的环境、行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谈信息化。从中可以看出,他对平谷的熟悉程度、对业务的熟悉程度。

这也难怪,吴玉林搞了10多年的信息化工作,对平谷的信息化工作如数家珍。他经常“泡”在基层调研,对基层的需求一清二楚。其实,这也透露出如何做好信息化工作的秘诀: 除了对基础情况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信息化充满激情和热情,唯有这样,信息主管才能更好地抓好信息化工作。(文/吴玉征)

CIO感悟

信息化必须结合大环境

平谷区的信息化建设遵循“统一规划、互联互通、一个平台、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网络建设阶段,从1998年12月至2000年底,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宽带城域网,实现了光缆到村,平谷区城区所有小区和街道都接入了互联网,其中接入宽带网的家庭用户达1.5万户; 第二阶段是试点建设阶段,从2001年至2003年底,在政府、教育、农业、企业和社区信息化方面重点抓了试点建设工作,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篇5

1冶金机械及自动化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冶金工业的支撑,冶金工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的现代化的冶金工业起步相对较晚,从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开始,通过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设备,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消化和吸收,我国的冶金工业取得极大的成就,逐步建立起了独立自主的、相对比较完备的冶金工业体系,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国内对于冶金机械和设备的研究也不断的取得进步,随着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和壮大,我国的冶金机械设备的水平以及自动化的程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已经逐渐朝着大型化、综合化以及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进步新世纪以来,随着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的成熟,我国的冶金工业的自动化程度又获得了一次巨大的跨越式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冶金机械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08年鞍钢建成2.15米热连轧机以及2.13米准予连轧机,并投入使用,我国的冶金机械设备制造技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摆脱了对于国外设备的以来,尤其是大型宽厚板轧机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当前我国的冶金设备的研究逐渐朝着自主研究的方向发展,冷连轧机组的研发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常规冶金设备已经基本上可以实现国产化。随着我国冶金机械设备的快速发展,给冶金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本上实现了原料生产、焦化生产的自动化,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广泛使用,我国的冶金自动化生产过程中也大量的引进了计算机技术,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冶金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快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2006年,冶金行业的自动化系统集成项目就以控制(大型PLC为主)和传动为主。在原料、烧结、焦化、高炉、转炉、电炉(炼钢)、精炼炉、连铸、轧机、加热炉、均热炉、铁合金电炉、铝电解等环节均涉及自动化系统集成业务。其中PLC已经尤为冶金行业的主流控制系统。在冶金行业中,轧钢的自动化程度很高,它包含了自动燃烧控制模型、轧制节奏控制模型、粗轧自动宽度控制模型、精轧设定模型、板形设定和控制模型、精轧出口温度控制模型、卷取温度控制模型、卷取设定模型等,做好轧钢自动化,PLC硬件、软件控制都很重要,为冶金自动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现代机械自动化发生了质的飞跃,当前开发研究适应于复杂制造过程的、具有闭环控制体系结构的、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已成为可能,智能化新一代PCNC数控系统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网络技术、CAD/CAM、伺服控制、自适应控制、动态数据管理及动态以赢利为目刀具补偿、动态仿真等高新技术融于一体,形成严密的制造过程闭环控制体系。这种新技术应用于冶金机械制造将会给冶金工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2冶金机械及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以计算机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和核心的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给冶金机械的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发展空间。在冶金机械设备中越来越多的集成了可编程的控制系统,大量传感器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信息收集的效率与准确性,这些都推动了冶金工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速度,提高了冶金机械的工作效率,降低了设备的损耗,扩展了设备的功能,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十一五”期间,我国冶金工业中的炼铁设备。炼钢设备、连铸设备、轧制设备(板带钢轧制设备、型线棒管轧制设备、热轧钢材控冷设备)等都有新的突破,为冶金工业的发展补充了硬件设施。未来国际冶金自动化发展趋势如下。

(1)基于数字模拟和仿真技术的研发,实现冶金全流程动态分析、评估和精准设计。

(2)综合考虑生产效率、能耗物耗和环境指标的多目标实时优化。

(3)产品指标、运行指标和控制指标协同的全面闭环控制。

(4)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相结合的复杂过程建模和先进过程控制。

(5)先进传感技术和软测量结合的关键工艺参数的在线连贯测量。

(6)结合考虑物质流、能量流优化的先进能源管理和控制。

针对国际冶金行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冶金自动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过程控制系统的发展。采用先进的电子数控技术和新型传感器技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软测量技术、冶金环境下可靠性技术等,实现冶金流程在线检测和监控系统。(2)冶金技术信息化发展。在工业生产控制中,网络就是中枢神经,以工业生产起到控制作用。在冶金工业中,以计算机技术为先锋的网络技术、电子数控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力学技术等在冶金流程中实现集成模拟系统,通过人机交流,模拟钢铁生产全过程,进而推进冶金工业生产制造的智能化。

(3)生产管理系统的发展。冶金工业的自动化不仅仅的包括机械的自动化,也包括管理的自动化,主要包括地生产进行相应的协调、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对企业的资源以及能源的使用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通过管理的自动化,将企业的生产人员以及冶金机械设备进行有机的联合,使其有效地进行运作,从而保证整个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提高人力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篇6

Abstract: With the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networking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anagement systems and the demand for audit information, it has higher demand for the internal audit of grid company. In this paper,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internal audit of the grid enterprise is introduced, the auditing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uditing portal development, auditing data center, field operating system audit and planning, management and design studies of online audit system is discussed from the informatization of audit management and audit tools two aspects, success factor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re analyzed,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intelligent and automated audi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audit informatiz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关键词: 内部审计信息化;审计管理系统;在线审计

Key words: internal audit information;audit management system;online audit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7—0212—05

1 研究背景

电网企业是国家重要的能源行业之一,信息化起步早,投入大,成效显著。电网的技术变革,特别是智能电网的发展,对电网的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关系着电网企业的主营业务发展和生产安全。内部审计所涵盖的财务、工程、科技项目和大修技改等领域涉及的资金流大、人员众多,审计信息和审计数据庞大。信息传输数字化、信息交流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普及化,客观上迫切要求审计的作业方式必须及时跟进,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审计,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电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电网工程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项审计,同时还开展了效益审计、信息系统审计等创新型审计,极大地促进和保证了企业的依法经营。然而,电网企业内部审计普遍面临着人员少,任务重的局面,在电网企业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今天,内部审计部门只有紧跟建设步伐,通过信息化提升审计效率,丰富审计方法和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审计职责。由于审计信息化起步较晚,相对电网企业其他业务部门,审计领域的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审计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审计信息化对增强审计部门在计算机环境下查错纠弊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在规范财经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具有一定的迫切性。

2 电网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规划

审计信息化建设关系和影响到电网企业内部审计的核心竞争力。加快电网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步伐,关键是要做到提高信息化认识,并深入开展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身临其境地研究和认识审计信息化的内在规律和具体内容。在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思路上,要由各级公司独立开发转变为全网审计系统的总体规划和整体推动,并由过去单项业务、局部管理的需求驱动转变为符合全网审计机构审计业务管理的整体需求驱动。

篇7

关键词:石油生产;钻井技术;石油资源;石油产业;石油开采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E95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2-0152-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2.075

1 现代石油钻井技术50年进展分析

1.1 井下测量与评价技术

第一次在钻定向井中使用MWD是在20世纪80年代,将MWD与近钻头测斜器配合使用,能够有效地得出钻井的方位角与井的斜度,并求出井眼的实时偏差矢量,实现几何向导的功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钻测井仪(LWD)的问世,又进一步促进了石油钻井工艺的发展。随钻测井仪除了能够将井下的信息实时传输到地面并进行详细记录以外,还能够实时检测异常高温层,及时调整钻井液的性能,形成保护油气层和衡钻井,另外,随钻测井仪还具有不占用钻机时间的特点,因此该项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油气层浸泡的时间以及完井的时间,同时也大大减少了油气层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

随着MWD与LWD发展的逐渐成熟,在20世纪90年代,这两项技术便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新的随钻地层评价测试技术(FEMWD)。同时产生的还有集成钻井信息系统,该系统不仅具有实时测试的功能,同时还能够对钻井液密度、应力状况、扭矩波动以及流动压力与井斜等数据进行传输,另外该系统还能对钻底层的电阻率以及岩石的密度等进行详细的测量,因此该系统能够分别所钻岩石的层位边界,从而能够有效避免误入其他层位现象的发生。

1.2 井下钻井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应用技术

在进行旋转钻井时,钻柱在钻井时会存在扭转、转向以及横向的振动,在振动式钻头便很可能出现短暂离开井底,出现钻头空转的现象,这便会加大钻头的磨损程度,甚至会造成扭转振动、钻具脱落以及滑扣等事故的发生。传统的检测方法都是在地面对钻柱的振动进行监测,没有根据钻柱的特性以及钻具的具体情况建立相应的监测模型,因此传统的监测方法不能准确地将钻柱的真实状况进行准确的反应,也不能进一步减少钻柱相应事故的发生。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与传感技术的发展,开发出了动态的传感元件以及高效的监测与应用系统,实现了钻井动态数据的采集与应映,并且该项技术能够将应用结果及时地反馈到地面,因此地面的工作人员便能够实现对地下钻井钻柱情况实时监测与控制。

1.3 大位移井与水平井

大位移井主要是指的是水平井,当井的水平位移与垂直深度的比值大于2时,则称该井为水平井或者是定向井,当比值大于3时,则称该井为特大位移井。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在全球水平位移超过7000m的井约有20口,而水平位移在10000m以上的全球仅有三口。大位移井的斜井段较长,一般来说大位移井的井段几乎在3000m以上,因此在大位移井中进行钻井应该特别注意井眼的清洁以及井下钻柱的摩擦阻力。水平钻井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现代的水平钻井技术与传统的水平钻井技术相比较,不仅钻井成本得到了显著的降低,同时钻井的效率也得到了成倍的提高。

1.4 多分支井与重入井钻井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西方等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大力发展多分支的钻井技术,并且当时该项技术被认定为21世纪石油工业的重要技术。多分支井技术是在一口主井眼的底部钻出两口或者是多口进入油气藏的分支井眼,主井眼既可以是直井,也可以是水平井,甚至可以是斜井,而分支井则多为水平井、波浪式水平井以及定向斜井。多分支井可以在同一个主井中实现多个油气层的开采,同时多分支井还可以从老井中钻分新的分支井,老井中钻分支井就是人们所说的重入钻井。重入钻井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已有的油田管道以及井场和设施,同时还能将老井作为新的主井,这样不仅能够极大地简化了石油的开采步奏,同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石油开采的经济效益。

1.5 欠平衡井钻井技术

虽然欠平衡井钻井技术在20世纪初期便提出来了,但是该项技术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到解决。欠平衡压力钻井又称为有控制的负压钻井,其具有以下的优良特征:(1)能够避免井内液体渗入地层,减少油气层渗漏对环境的污染程度;(2)能够及时发现新的油气层;(3)能够有效消除钻井时井内液柱压力对岩屑的“压持效应”,大幅度提高机械的钻速,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总而言之,欠平衡井的钻井技术能够及早发现油气层,同时还能进一步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与油井的产能,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该项技术便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

2 现代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近50年石油钻井发展进程的分析并结合国际石油工业发展的趋势,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国现代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两方面:

2.1 向有利于新油气藏与高油田的采收率方向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油田的发展开始步入产业的中后期,寻找新的石油资源越来越困难,并且随着石油的不断开采,石油的产量开始迅速下降,寻找新油气层和提高油田的采收率必然是石油钻井技术发展的必然。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钻井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现有的水平井钻井技术、欠平衡压力钻井技术以及多分支与重入钻井技术也为其在这方面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石油钻井技术向有

利于新油气藏与高油田的采收率方向的发展是大势所趋。

2.2 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目前很多产业已经逐步向信息化、智能化进行转变,石油钻井技术未来也必将向信息化、智能化靠拢。在进行井下作业时,可以将钻井的参数以及导向工具的状态以及液体参数等进行实时的测量,然后以全数字的方式进行实时的反馈,这种全数字化的信息化发展,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人们经验主义对石油开采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全数字的信息化产业模式还能有效地提高石油生产的效率。当前的很多测试工具、导向钻头都开始向智能化进行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钻地层评价测试系统与自动控制的导向钻井工具的成功研发与应用,更进一步地体现了现代石油钻井技术向智能化发展的必然性。

参考文献

[1] 杨春旭,韩来聚,步玉环,等.现代垂直钻井技术的新进展及发展方向[J].石油钻探技术,2007,35(1).

篇8

关键词:物流产业;物流趋势;物流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6-0101-02

1 世界各国物流业的发展概况

(1)美国。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的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以配送中心、速递、企业物流等最为突出。美国物流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20世纪初至40年代,物流观念的产生和萌芽阶段;②50年代至70年代,物流管理的实践与推广阶段;③70年代至80年代,物流管理逐步走向现代化阶段;④80年代中期至今,物流国际化、信息化及迅速发展的阶段。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线路、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促进物流发展。同时企业打破部门界限,实现内部一体化物流管理,结成一体化供应链伙伴,使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涌现出Dell,BIM,CISCO等成功的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模式。

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门分管的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管理的方式。美国物流信息化发展的走在世界前列,注重企业物流信息化、物流企业信息化、物流信息服务业等方面的建设与研究。比如,美国企业纷纷将物流信息化作为物流合理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做法有: 普遍采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供运输和仓储的效率等等。

(2)日本。日本在1964年开始使用物流这一概念。到1965年,日本在政府文件中开始正式采用“物的流通”这个术语,简称为“物流”。日本物流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物流概念的引入和形成阶段(1953-1963年);②以流通为主导的发展阶段(1963-1973年);③物流合理化阶段(1973-1983年);④物流现代化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

日本是最早提出和发展物流园区(又称物流团地)的国家,目前,日本在22个城市,己建立20多个大规模的、布局合理、设施良好的物流基地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多个现代化水平较高的物流企业。日本物流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物流信息化技术水平高形成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装卸搬运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装备技术格局,其发展趋势表现为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和集成化;②物流设施现代化程度高物流领域均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自动化和计算机化;③厂家物流系统、国际物流企业发展迅速;④物流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高。

(3)欧洲。欧洲是引进“物流”概念较早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的先锋。欧洲物流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形成不同的物流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工厂物流阶段(20世纪50-60年代);②综合物流阶段(70年代);③供应链物流阶段(80年代);④全球物流阶段(90年代);⑤电子物流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

目前主要欧盟国家的“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在运输、仓储、物流信息管理等环节利用专业化物流服务和外部资源的企业比例也越来越高。很多的欧洲制造业企业认为物流是影响其竞争能力的第一位或第二位因素,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资源和能力集中在掌握关键技术、核心业务和市场控制能力方面,而在物流管理等非核心业务和技术方面则采取利用外部资源和服务的方式。通过利用外部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制造业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优化,这也是企业能够集中资源和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保证。

(4)中国。在我国,物流是一个外来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从日本引进的。当前国内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中国物流发展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计划经济时代的物流阶段(建国初-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②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下的物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的现代物流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我国物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物流效率和成本、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仍存在差距。总体来说,我国物流业现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①物流基础设施的能力大大提高,国际物流量快速增长。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②物流质量有所提高,物流效率有待改善。物流质量主要由物流时间、物流费用和物流效率来衡量;③信息化程度低,但信息化进程在加快。我国物流领域中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和普及的程度还不高,发展也不平衡,但物流企业及工商企业物流部门对现代物流管理日益重视,在加速促进物流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完善,中国物流管理软件开发也己经起步;④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中国物流业仍以多元的管理方式为主,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部、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经贸委等综合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

2 物流业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何有效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有效地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是企业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要实现这种战略,没有一个高度发达的、可靠快捷的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物流的功能也不再是单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发展成为提高客户服务质量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当前,物流产业正朝着绿色化、信息化、智能化、全球化、国际化与服务优质化的趋势发展。

(1)物流绿色化。物流的活动过程对于环境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用于运输的汽车所带来的废气污染,用于包装的包装物、衬垫物所带来的卫生污染以及垃圾污染等等。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提倡的是“可持续发展”,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地加强,物流企业也不能只考虑经济效益,还要遵守环保规则,注重社会效益,向“绿色物流”发展。例如,有的国家已经开始考虑限制卡车运输,鼓励铁路运输,以减少噪音和尾气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的国家规定,旧电视机、电冰箱要有生产企业负责回收和再生利用,以减少对环境卫生的影响。总之,现代物流要形成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形成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同时健康的物流系统,向环保型物流发展。

(2)物流信息化和智能化。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在各大物流服务商致力于寻求技术领先优势的竞争中,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集成化发展迅速,这一点在横向领域里更为普及。在纵向领域里,现代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是一体化和智能化。

物流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物流的智能化也已经成为物流发展的一个新趋势。目前,除了智能化交通运输外,无人搬运车、机器人堆码、无人叉车、自动分类分拣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等现代物流技术,都大大提高了物流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还出现了虚拟仓库、虚拟银行的供应链管理,这都必将把国际物流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3)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4)物流服务优质化。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 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参考文献

[1]何枭吟.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2).

[2]任珊珊.我国社会物流发展与国外经验对比分析及建议[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篇9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运维管理体系

计算机与信息科技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生产的重要生产力,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将信息科技融入到生产经营中,所以构建IT运维管理体系十分重要。目前电力企业正在大力发展客户服务,这与IT运维体系的特点不谋而合。随着电力企业的快速发展,电力营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复杂,因此对电力企业现有的运维管理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1 IT运维管理分析

IT运维管理是帮助企业建立一套适应企业业务经营发展以及业务环境的IT运维模式,从而实现企业运维模式的自动化以及信息化。IT运维管理经过了一系列的发展历程。

起初IT运维管理只是为企业提供网络服务管理的管理模式。它主要负责保证企业网络通信以及对企业生产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从而确保企业生产以及业务交易的正常进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服务管理逐渐转变为信息服务管理,信息服务管理将“服务导向”的概念引入企业管理体系中。信息服务管理在保证企业生产以及业务交易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还为企业提供高质量、低成本的信息服务,从而将信息与业务结合到一起。

现阶段信息服务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业务服务管理。在这一阶段信息服务与企业业务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企业信息服务部门可以根据企业业务的变化调整部门决策,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2 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特点分析

相比于其它企业,电力是一种社会生产必需能源,因此电力企业的营销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营销影响范围广。营销系统涉及到企业生产运营、客户服务等多种工作,因此一旦电力企业营销系统出现问题就会造成整个电力企业生产中断,从而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第二,营销系统保证维护工作难度大。电力营销系统是一个涉及到众多用户终端以及信息设备的复杂系统,因此营销系统的工作强度很大,再加上电力营销系统涉及的技术众多且十分复杂,因此容易出现系统故障,从而增加了系统维护保障的工作难度。

第三,电力企业对运营系统的工作要求高。由于运营系统要面向客户,要实时的向客户提供服务,因此这就需要运营系统持续不断工作,所以电力企业对运营系统的连续性要求很高。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现有的IT运维体系在新形势下面临着一系列新的发展机遇,总的来说IT运维系统的发展趋势如下:

第一,将营销业务作为运维管理思想的核心价值,这是因为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电力企业营销部门的根本出发点。

第二,实现统一的层次化管理。传统的电力企业涉及范围广、机构众多,因此导致电力企业管理效率低下。实现电力企业统一的层次化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水平,合理配置企业资源,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第三,向着数据共享发展。现阶段电力企业使用的IT监控体系众多且过于分散,这不利于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因此建立统一的数据收集管理平台,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管理工作效率。

3 构建新形势下的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构建一个完整的运维管理体系要从体系结构、人员构成、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由于企业IT运维管理体系涉及的范围广、部门众多,电力企业内的任一部门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运维管理工作,因此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内部与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有关的部门包括技术部门与服务部门,企业要明确这两个部门在运维管理体系中的具体职责,合理分配任务,确保运维体系的构建。

另外,电力企业运维管理体系还要受到相关领导部门的监督领导,因此在构建运维管理体系时要考虑到这一点。

第二,由于运维管理体系涉及的人员众多,且工作人员能力有高有低,这些会很容易影响到体系的正常运行,所以企业要组建专业的运维队伍。企业要从各部门抽调或者从社会中招聘技术以及业务骨干,确保体系的前期运行,同时企业还要加强对体系内部人才的培训与选拔,提高人才待遇,从而激发运维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体系的工作效率。

第三,运维体系是一个信息化程度很高的系统,因此信息安全问题就成为体系构建时要考虑的重点。企业要在构建运维体系时需要考虑到体系的信息风险,制定完善的应对对策。同时企业要建立健全体系运维安全制度以及监督机制,组建专门的安全小组定期对体系进行巡查,及时发现安全系统的漏洞,从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电力体系营销系统的运维体系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构建营销系统的运维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对IT运维系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概述,对电力企业现有的运维体系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研究,从体系结构、人员构成、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对运维体系的构建进行了系统分析。

参考文献:

[1]唐向前,冯森贤,侯伟洲.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风,2013(13).

篇10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D67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企业不断向着集约型管理形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煤矿产业的信息化将是煤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而煤矿行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也正在不断的加深,为了向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迈进,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必须加强煤矿产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应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进步、煤矿资源消费的剧增和开采作业难度的加大共同促进了矿产行业走向信息化的道路。

煤矿信息化具体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井下的机电设备实施自动化控制,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集聚所有的煤矿信息,包括环境安全信息、设备运作信息等,可以对开采作业现场进行实时调控,以网络为核心构建体系结构,形成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综合煤矿监控和管理系统[1]。

1 我国煤矿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1.1 我国煤矿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煤矿企业传统的管理形式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人才严重匮乏,对于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有着严重的限制。近年来,煤矿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不断加大投入,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煤矿产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煤矿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于产业信息化程度也相应的加深,但是我国目前煤矿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经常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不断暴露出煤矿产业信息手段上的落后,特别是井下监控和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煤矿信息化的建设重点早期是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考勤定位远程管理系统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等零散信息化系统,而近几年来,煤矿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煤矿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工程,以工业组态软件为基础,包括工业控制网络、企业信息网络等综合网络的集成信息平台,将原先分散的各个字系统集合成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实现综合化管理[2]。

1.2 我国煤矿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煤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的煤矿信息化建设仍然是较低水平的,并且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我国煤矿信息化是一种不均衡的建设方式,许多受到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或一些大型煤矿企业拥有较为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但是对于一些地区小型煤矿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够,人才匮乏,信息化技术普及程度地,劳动力消耗大,机械程度地,作业效率低下,安全隐患丛生,大部分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不重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没有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

其次,我国煤矿产业一味的提高煤炭的产量以迎合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欠缺,许多煤矿信息化建设只是形象工程,显示煤矿的科技含量。许多资金投入充足,领导充分重视的煤矿企业也存在着投入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过于重视技术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组织、流程和权限等深层次问题涉及较少,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难以融合。目前对于煤矿产业的财务、管理和采购等环节都一定程度上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并且有效的改善了企业的管理效益,但是仍然有许多预期目标没有实现。

再次,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作为煤矿产业信息化的中流砥柱,人才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一样重要,煤矿产业信息人才不仅要具有信息技术,并且要精通采矿技术,目前对 于煤矿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明显存在缺陷,无法培养综合性高科技人才,在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上也存在不合理,工资待遇与干部提拔并没有向高科技人才倾斜,无法充分为信息化人才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舞台。

最后,信息化设备的标准不一致。煤矿产业信息化拉动了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许多厂商,包括硬件设备制造、系统工程、系统集成、信息管理软件制造等厂商或企业不断进入煤矿行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可以给煤矿行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标准不统一也给煤矿产业带来了问题。硬件厂家物理接口、通讯接口不统一,软件厂家建设标准不统一。各按各个的标准去推广,加上煤矿特殊性,没有统一标准去招标,先建的系统、后上的设备,标准不一,给信息化推进带来很大麻烦[3]。

2 我国煤矿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事故不断增加、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都使的国家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煤矿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益,当前我国煤矿信息化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飞跃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将在煤矿产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 建立健全煤矿信息化体系

国家应该加强政策引导,煤矿企业要对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煤矿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必须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企业管理提升和创新为支撑力量,信息化技术是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是煤矿企业创新性的主要动力。因此应该将煤矿信息化体系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将煤矿企业信息资源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的煤矿信息化体系是必然趋势。

2.2 培养综合性信息化人才

我国煤矿企业不断重视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略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从目前煤矿企业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要情况来看,应该加强对在职煤矿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显著的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并且加大信息化与精通采矿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促使煤矿的信息化系统能够真正用到实处,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2.3 加强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

建设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安全监控监测信息的搜集与,煤矿企业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改造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框架、创建决策信息系统等,促使企业在管理、作业、采购、安全、物流等环节上实现系统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3 结语

随着煤矿资源需求的增大,开采任务也不断加重,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对采矿安全、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信息化建设是煤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根据煤矿产业的特点,做好每一项基础工作,在漫长的信息化过程中,对于煤矿信息化进行不断的完善。针对我国目前煤矿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可以预测随着煤矿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对于煤矿企业的科技含量、作业效率、企业运营能力等都有着显著提高,有效的减少经营成本,大幅度的提高采矿的安全性,减少安全隐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信息化技术将是煤矿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韩佳睿.浅析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