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建设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Abstract:At present,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cludi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part.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created good conditions,while ru- ral tourism is further promoted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re is positive interac- tion between the two.Rural tourism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and build on the rich tourism resources,favorabl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In order to enha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a scientif- ic,standard,good brand market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ork.
Keywords:rural tourism;new countryside construc- 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 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 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 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 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 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 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 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 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 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 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 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 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 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 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 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 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 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 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 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 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 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 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 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 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 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 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 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 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光明村
作者简介:石娟(1986—),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5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15-03
一、乡村旅游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1.乡村旅游的内涵
近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旅游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内涵。本文采用的是郭焕成对于乡村旅游定义: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与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1]。
乡村旅游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基础上的,集食、宿、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具有自然生态性、乡土特色性、丰富实践性和较高体验性的新型旅游方式。依托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可开展生态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度假、儿童娱乐、康体健身、考察研修、民俗体验、美食品尝等乡村旅游活动。
2.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居住环境恶化、设施配备不足、农业发展缓慢、资源利用粗放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崭新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促进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其最终目标是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创建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树立社会文明新风尚,达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文化的和谐发展。
3.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村文明素质等各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方面,发展乡村旅游能够吸纳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能够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环境方面,发展乡村旅游,通过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能够改善农村环境,美化村容村貌;文化方面,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相关知识的传播,能够有效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
二、望城县光明村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对策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白箬铺镇西北部,大河西先导区中部,西与宁乡县接壤,东距长沙市区约20公里,在长沙市半小时通勤圈以内。被称做“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的金洲大道自东向西贯穿该村,境内路段全长3.96公里,区位优势明显。全村总面积6.98平方公里,共有42个村民小组、946户、3407人。光明村地处湘中丘陵向洞庭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村域内“山、水、谷,田、林、村”特色鲜明,八曲河绵延15公里,拥有莲花大塘、蜈蚣塘等数十个水库水塘,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 产业建设
按照长沙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金洲大道沿线打造成湖南田园风光、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第一品牌”的要求,立足于该村的产业发展环境,光明村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光明村生态农业的发展应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引进现代农业科技,以土地的集中流转为契机,由分散开发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高效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规模化生产及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可结合乡村旅游业适当扩大花木果蔬的种植面积,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含量,发挥农业的旅游服务功能,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有机结合。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在保护村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树立“以旅助农”“、农游合一”的开发理念,以多样的农业景观、自然山水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为基础,建立农业躬耕园、特色蔬菜基地、花木种植基地、渔业养殖基地、休闲健身中心、公共活动中心、摄影绘画基地等,打造景致怡人与原汁原味的乡村旅游环境。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宜将娱乐性、知识性、文化性相结合,增强旅游活动的休闲、文化、教育、参与、体验功能,丰富活动内容,满足游客“求知”、“求新”的需求。结合光明村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建议其乡村旅游活动设计如下:
将村域现有山林、田地经过整理后,可划分为以下六大产业区带:在村域南部布置优质水稻种植区;在村域西北部建成高标准的无公害蔬菜培育区;沿光明大道布置体现湖湘特色的农家乐产业带;在金洲大道南北两侧平坝和谷地内布置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结合的农业生态旅游区;依托莲花大塘,建成具备度假酒店、会议中心等设施的商务度假旅游区;依托村域南部的白罗山,建成融登山、林中漫步、森林浴、动植物观赏、自行车骑游、露营、探险等于一体的登山健身旅游区。
2.人居环境建设
篇4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乡村旅游是集成了吃、喝、住、行以及娱乐等为一体的新形式的旅游方式,并且也是根据乡村的自然以及人文环境等作为基础,根据其较为独特的乡村风格作为对象,同时在传统的农村休闲以及农业体验的基础之上,从而开发出来的商务度假以及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项目。在进入到21世纪我国乡村旅游行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时乡村旅游也是传统农业产业链基础上所衍生出来的产业,作为服务之中的一个产业,已经是为振兴农村经济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的协调互动
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项相对来说比较综合性的集成产业,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配套设施对其进行服务,例如:交通、水电以及宾馆、甚至购物中心等,但是对于农村经济系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乡村旅游要想得到成功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村各个子系统之间的有机协调。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可以对其产业结构在调整过程中的盲目性进行有效避免,不断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1]。
1.1不断发挥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对乡村旅游的作用
一是对于经济发展来说,选择农业以及工业相结合的发展经济模式,该种模式符合资源禀赋特征;二是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属于新型栽培种植农业;三是新农村在假设规划的过程中,比较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为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对来说比较便利的条件[2]。
1.2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对于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是需要能够充分利用旅游的资源,并且对农业的功能进行拓展,此外也需要充分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二是需要能够挖掘以及传承本区域的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使其原有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资源等方面可以增加价值,对居民的环境进行改善以及提高农村的文化程度,从而更好地促进新农村的建设。因为生态环境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作为乡村旅游以及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前提条件,与此同时也是作为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例如,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太本站镇建设村,经过村屯环境整治和“十个全覆盖”工程后,笔直干净的街道、整齐划一的院墙、崭新亮堂的房屋……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新气象扑面而来[3]。2016年建设了村里的楼房,农民们搬入了整齐舒适以及功能齐全的住宅区中,同时村民的生活也更加的丰富多彩。此外,该村还为全体村民建立起了养老保险以及医疗保险方面的制度,使村民的生活以及养老具有一定的保障。
1.3需要充分发挥出乡村旅游集群效应以及产业的关联效应
对于旅游业的发展而言,是需要经过多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支持以及配合,也是可以促进以及带动很多部门以及行业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旅游行业具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性。例如,某村的乡村旅游业较为重视产业的融合以及产业链的延伸,特别是直接体现在了农业去支援工业以及工业去反哺农业一个良性的循环。然而在实际上,该地区主要是作为我国第1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一个典型的旅游业产业集群,可以更好地去体现出三次产业的一个联动发展,在内部,不仅仅是存在着比较多的一个独立旅游经营的主体,与此同时每一个主体之间也是存在着分工合作。主要是根据典型的农产品桑果以及其他的水果产业进行运营作为主要的内容,并且集相关的工业产品生产以及农产品的深加工对其外贸作为一体,这样,能够更加充分地体现出产业融合进行互动的一个战略思想[4]。现如今在该村中,其工业产品已经发展到了20多个大的类型,100多个品种,其中95%之上的产品都是直接营销到美国以及加拿大和日本等国家。由此可以看出,在该村中的乡村旅游行业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也是协同进行的,二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以及融合,使该村成为我国农业旅游的一个重要示范点,同时使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某地区的乡村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系统发展模式的分析
2.1将企业集群作为一种产业组织形式
现阶段由于经营主体相对来说存在分散性,所以要设计出激励相容的、保证顺利运行的机制,另外还要通过进行市场化等一系列手段对各方利益做好相应的调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乡村旅游以及发展投入过程中与产出实现合理配比[5]。通过相关实践表明,乡村旅游更加利于对村级产业以及产品结构进行优化,让原来的自然资源缺乏以及生产力低下的农村谋划出新的发展道路。对于企业集群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是区域旅游业竞争力得到加强的重要模式,旅游产业实施集群发展模式能够保证就业增长,积极带动包容性发展。乡村旅游规划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给予遵循,不仅对土地的利用效率进行加强,同时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全面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关联度,对乡村旅游进行发展的过程中还能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农民收入。
2.2将农业作为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
建设农村旅游主要是为“农”字当头,如果没有农业,那么便不是农村,如果没有新农民,那么便不存在新农村。所以该村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实现了“农”字,并且是以农作物为基础。乡村旅游中最为吸引人的便是农耕景象以及农家的习俗,其归结为“三农文化”,主要是因为城市和农村的形态以及水平等方面存在着不同,其差异以及错位的形成也是作为旅游行业发展的动因[6]。游客主要体验的意境为天然、清新的乡土本色,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农业劳作体验以及农民的淳朴和勤劳的风貌,在该村旅游行业发展的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大兴土木,也充分地结合了自身的情况,同时也是在“一绿、一新”等方面做出了相应的文章。对于“一绿”而言,是指旅游区中80%以上都是绿色植物,并且设置了酒吧及森林氧吧等。“一新”主要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村里面具有气派的洋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缩影。
2.3以特色的产品作为其支撑
对于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资源而言,应该匹配不同的发展方式。塑造当地特色产品以及发展乡村旅游,并且将做好原生态以及本地特色的资源作为其重点,所取得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在此之外,伴随着农业旅游示范点数量的不断增加,重视每一个景点的对比优势,从而将自身原来的条件塑造成了亮点和卖点,并且努力将其自然以及人文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并在该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经济和文化事业,同时能够发展出与旅游品牌以及质量等相互匹配的多种多样的农业旅游精品[7]。
2.4将产业园作为空间的载体以及依托
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旅游资源,仅仅只是为发展旅游行业从而去搞旅游也是不现实的,并且容易出现投资比较大以及收效慢和积极性不强等方面的情况,如果拥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园作为支撑,不仅可以充分地发挥出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将其自己的家园打理好,同时也可以提高产业链性能,使其为发展旅游业提供出重要的资源以及财力方面的支持[8]。例如在某村中,有药用黄瓜种植基地13.33hm2,采取基地、公司以及农户等方式进行经营,形成了一个规范化的生产机制,其中,第一茬黄瓜与本地酱菜企业签订合同收购,第二茬黄瓜进行深加工,提高经济附加值。这样,不仅提高了该村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同时使该地区的经济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3小结
篇5
关键词:桃坪镇谢溪沟;山地体验旅游;规划开发实践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03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逐渐增多,需求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在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旅游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只有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才能不断地满足游客的需要,确保旅游业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多种功能,适应旅游需求发展趋势,开发富有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满足旅游者的不同需要,已成为区域旅游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主要方式。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挥之不去的山野情怀,山一直都承载着中国人的气节与精神寄托。在古人看来山川林涧之所以吸引人,关键在于其能形象地表达与人类品格相似的特征。然而,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离山却越来越远了。人们从乡村大量地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山地型景观因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对游人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地形多变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景观将引导游人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中穿梭游览,能够放缓城市居民疾驰的脚步,进一步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距离,让人们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片刻宁静。
1桃坪镇谢溪沟旅游发展现状
1.1桃坪镇旅游资源
桃坪镇位于理县东部40公里处东南邻汶川县,西北接通化乡,桃坪镇最具知名度的就是桃坪羌寨,桃坪羌寨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尚有人居住的碉楼与民居融为一体的建筑群,享有“天然空调”美名。其完善的地下水W、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艺术,被中外学者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迷的东方古堡”。其次是位于佳山村东部的石棺葬墓群,佳山石棺葬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桃坪羌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
当地其他的自然、文化景观众多,如历史上唯一的羌族宰相谢方叔来自于理县桃坪镇谢溪沟,谢溪沟还有独具特色的山间天然回音壁、山顶的云撑天景观等。
1.2桃坪镇谢溪沟旅游资源开发条件
1.2.1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开发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文资源内涵丰富。本地具有浓郁的羌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历史上唯一的羌族宰相谢方叔来自于理县桃坪镇谢溪沟。
地文景观秀丽壮观,生物景观丰富多样。山峰奇峻,岩险谷幽,古树名木众多,观赏和历史价值很高。另有一大片原始森林,其中在谢溪沟山间拥有大量的青杠林,无论作为观赏,还是户外拓展都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历史文化遗迹,古建筑众多。佳山石棺葬墓群,当地人叫“窟人坟”,是南北约2000米,东南约1000米的农田断面和荒坡地。据考证,该石棺葬墓群始建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总数在1000座以上,其中出现过大量战国时期至西汉的文化遗物,佳山石棺葬遗址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纳入桃坪羌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范围。此外在谢溪沟山间还保留一座年代久远的古羌寨。
气象景观独特。在谢溪沟山顶的最高处可以看到仙境般的云海,当地称为“云撑天”,云海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将山顶装扮得如同仙境一般。云海中的景物往往若隐若现,虚虚实实,给人一种朦胧美,幽邃、神秘、玄妙的感觉,置身其中,令人神思飞越,如梦如幻。
地方特色商品丰富多样。谢溪沟旅游区及周边地区的土特产品有:冰糖心苹果、青红脆李、核桃、花椒、甜樱桃等;地方特色小吃以百合酥、猪油麻花等最为出名;手工艺品有羌秀、针锈等。
1.2.2地理位置优越,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空间
谢溪沟地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境内。理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茂县、黑水接壤,西南与小金相连,东南与汶川相通,西北与马尔康、红原毗邻,距省会成都158公里,在2小时旅游圈内。
理县地质结构属龙门山断裂带中段,境内山峦起伏,平均海拔2700米,气候属山地型立体气候,春夏季降水量多,冬季无霜期短,年降雨量在650~1000毫米之间,河谷地带年平均气温6.9℃~11℃。
理县旅游资源优势较大。既有风景秀丽的自然生态景观,例如米亚罗红叶风景区、毕棚沟自然风光、孟屯河谷原始生态;又有体现古羌文化和嘉绒藏族文化的人文景观,例如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有集休闲、度假、疗养、保健于一体的古尔沟温泉,旅游业发展空间较大。
1.2.3目前景区核心区建设为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从1996 年至今,桃坪羌寨经历了近20余年的旅游发展,从昔日鲜为人知的小村寨发展为如今羌族村寨旅游必到之地。
2012 年,理县政府制定并出台了《桃坪羌寨・甘堡藏寨旅游景区总体规划暨重要节点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定了“两寨、一廊、三大节点”(两寨:桃坪羌寨、甘堡藏寨;一廊:杂谷脑藏羌文化走廊;三大节点:薛城古镇、木卡羌寨、甘溪古释)的布局特征,并构建了完善的项目体系。进一步规范和引导了桃坪镇的发展。
1.2.4地方政府和群众积极支持,为旅游开发提供了优越环境
从2012年开始,桃坪羌寨收取门票,当年门票收入110万元。2013年景区全年门票收入229 万元。2014年门票收入400万,2015年超过了500万元,呈逐年递增趋势。目前地方政府、群众通过旅游得到实惠,增加了收入,发展旅游的热情高涨。
2桃坪镇谢溪沟旅游规划实践
2.1发展目标与定位
2.1.1发展目标
围绕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结合桃坪镇新农村的建设,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气候,依托临近景点,完善旅游接待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民俗旅游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景观,并建设山地体验型旅游设施,把桃坪镇的旅游特色化、风格化。
2.1.2项目发展总体目标
以阿坝州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指导,提升理县旅游品质,完善桃坪镇的旅游产品结构,打造复合型、体验型山乡旅游新地标。留住桃坪镇的游客,变桃坪镇一日游为过夜游。
2.1.3社会目标
增加桃坪镇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道路和基础设施条件、卫生条件、医疗保健水平等,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广泛建立起社区自豪感,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发展,提高居民满意度。
2.1.4环境目标
坚持可持续旅游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科学保护;强化环境综合整治,维持现有植被覆盖率和绿地率。
2.1.5经营目标
建立环保化经营准入机制、个性节约化管理机制,使桃坪镇谢溪沟景区走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良性运作循环。全面推行节约环保,构建绿色的经营管理系统。
2.1.6管理目标
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机制;争创“国家AAAA级旅游区”;旅游服务设施系统建设与社区村落改造相结合;提供多样的旅游活动模式和深层次的游客体验;提升旅游综合竞争力。
2.2总体定位
利用桃坪镇谢溪沟优良的自然旅游资源,结合谢溪沟现有农家休闲产业,以山地体验为核心,以羌族民俗文化景观内涵为支撑,把谢溪沟打造成以山地体验为主、集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农业、餐饮服务、农事体验、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2.3形象定位
山地体验旅游新地标为对外营销和宣传名称:云山仙苑。
其含义为:谢溪沟海拔较高可作云山,具有云撑天、回音壁、青杠林等纯自然的景观风貌,游人在此如同进入仙境。 回音壁景观适合游人表达情感,登高远望,各种美景尽收眼底。苑,古意即为敞开的植物园、动物的自然栖息地。
2.4区域市场与目标顾客群及市场分析
本项目区域内外交通条件和区位条件在理县内相对较好,规模适中,位于桃坪羌寨附近,因此具有更高的旅游度假优势。主要以中端收入人群、户外旅游爱好者为目标群体,以成都游客为主,包含部分周边城市游客和少数外省游客。
游客大多在20~40岁之间,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对户外体验有一定兴趣,注重舒适性和性价比,对居住环境要求不是很高的中青年人。
3发展战略与实施策略
3.1开发策略
主题文化特色化:根据谢溪沟当地现有的旅游情况,特别提出桃坪镇旅游目的地,加强突出 “古羌、田园、山地”文化特色,打出“山地体验”品牌,结合贯穿时尚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
精品高端化:高起点、高标准、精品化、高端化,以高标准打造开发项目产品,注重主题自然景观、主题农家乐、主题生态农场的打造特色,整体上现代与农村设施不突兀,观赏与体验不脱节,形成省内较高水平的山地体验旅游基地。
服务细致化:服务标准化、特殊化、人性化、细致化。除了基础设施优良以外,还特别聘请了当地原住民;景区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素质的导游;管理人员、警卫人员等。
主题活动多样化:注重主题活动的多样化、特色化,结合节庆假日,打造不同主题活动。在旅游项目的打造上,避免雷同性,结合谢溪沟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形成独特的当地旅游节庆。多种节庆和本地的特色旅游活动相结合,形成一种体系。可与一些旅游企业相结合, “借船出海”。
3.2发展战略
按照“独特旅游、科学规划”原则,结合桃坪镇谢溪沟实际,因地制宜,加大旅游开发工作力度,建设山地体验旅游项目工程,着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以谢溪沟山地体验旅游为核心,多种现代旅游设施、产品为载体,节庆活动为促进的点、线、面结合的一体化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和提升谢溪沟现有资源,推动周边区域发展,做到使游客开心、舒心、放心,最终使桃坪镇旅游区成为独特的旅游目的地,带动理县周边旅游地发展。
第一阶段(1~3年):在谢溪沟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基本设施的建设和功能布局,使园区形成山地体验旅游目的地,并且具备基本的接待能力。
第二阶段(3~7年):逐步完善园区内项目,大力打造谢溪沟山地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山地互动体验式园区的影响力。
第三阶段(7~10年):项目运营模式成熟,提升旅游资源体系,完善旅游资源、产品、建筑,带动乡镇及周边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勇.四川省阿坝州旅游主题形象定位研究[J].商业营销,2009,(03).
[2]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 [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04):48- 51.
[3]吴人韦.论旅游规划的性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04):50-54.
篇6
关键词: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农村建设;耦合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旅游产品,能够在旅游市场上争得一席地位,主要是因为经济的繁荣,带给了人类丰富的物资享受,但也同时产生了渴望有个体验乡村生活的经验。这样的现象在越是城市化的地区其需求越大,由于紧张劳累的都市生活,使城市居民得不到一点宁静和安逸,因此,以乡村为背景的产品就顺应而生了。而在这个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海峡西岸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这个根本指导方针,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推进。当前,应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真正带给农民实惠。对于拥有丰富乡村旅游资源的海峡西岸来说,随着“绿色环保”新观念的普及,人类渴望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心态更是锐不可挡,这样的想法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而加剧了旅游者向往乡村生活的愿望,乡村由于有着大都市所没有的淳朴和宁静,自然便成为主要焦点进而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了。在中国,近年“乡村旅游”正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它的兴起确实提供了城市居民一个良好的休闲生活。可见,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
一、耦合发展
旅游业作为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通过实施“以旅助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1]。旅游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也是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旅游发展依托的多数资源分布于农村,以农村风貌、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民俗文化、自然生态等为旅游内容的农村旅游,使很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加速了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国家旅游局原局长邵琪伟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明确指出,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农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旅游业不仅可辐射周边农民致富,还可以拉动较远距离的农民从事旅游运输、种植养殖和商品生产。例如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近年涌现的271家“农家乐”,直接从业农民1184人,带动从业和从事原材料供应的农户达3000多户。另据跟踪调查,旅游业不仅为农民创造了长效增收机制,而且通过旅游脱贫的农民返贫概率很低。乡村旅游业作为大容量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载体,这种“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方式既减轻城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又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2]。当前,海峡西岸农村旅游发展很快,但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因而为了更好地发挥海峡西岸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发展作用,需完善规划,分类指导,整体提升。加强部门联动,实现对农村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引导开发确已具备条件的旅游资源,更好地建设海峡西岸新农村工程。同时,必须强调的是要先规划后开发,要强调保护环境和永续利用资源,避免造成旅游资源破坏。对于各种方式的“农家乐”,要倡导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营造高尚文明的休闲氛围,突出经营的特色化、服务的规范化;对于高科技、生态、观光、采摘等农业旅游,要按照“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标准,突出地域特色和产品特色,防止产品同质化和雷同化;对于现代新农村、古老村镇、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等,以开发复合型观光、度假、休闲、体验类旅游产品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和旅游附加值;对于近年来新兴的乡村旅游,要瞄准国际同类产品,本着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的原则,开发与国际水准接轨的高档优质旅游产品。只有按照上述的部署和安排去做,才能真正发挥好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关系,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更好地进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
二、政策措施
(一)技术支持
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作用,需要提高技术含量,而技术又集中体现在人才、管理和信息方面。
1.制订和实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及社区居民的系统培训计划
乡村居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习惯,与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反差。农民从自我管理的农业生产转向乡村旅游服务接待工作,在心理和行动上难以平衡心态。通过定期举办旅游培训和教育,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3]。通过参加培训班,强化农民服务意识,逐步完成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过渡。
2.引进先进管理技术,逐步推行规范化管理
通过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评定考核,具备条件的颁发“旅游接待许可证”。对接待服务人员进行培训考核,推行上岗证制度,并定期检查。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对参与乡村旅游的村寨分级评定。注重法规体系建设,包括乡村旅游规划纲要、乡村自然与人文遗产资源保护草案、乡村游憩地利用规划实施细则、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环境保护条例、乡村旅游开发申请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
3.利用互联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以信息平台
打造我国乡村旅游与传统媒体和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具有廉价、速度快、影响面宽、服务功能强、易形成个性特色等优势,更适宜乡村旅游的营销。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可以在网上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的门票信息与订购、酒店信息与订房、交通信息与订票等等。同时建议建设全国和全省乡村旅游网,集营销、预订为一体。网站的建设与运行,可以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化运作。
(二)市场定位
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选择一批旅游资源富集、交通好的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区,满足游客的休闲体验需求。这样才可以发挥海峡西岸乡村旅游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政府负责组织专人搞好规划,派出专人加以指导并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大量的投入是通过农村居民互换劳动去解决。为使互换劳动在大范围内发展,并有利于农村行业分工专门化,政府可印制“劳动交换凭证”,并建立劳动储蓄银行,用存贷方式交换劳动或积累劳动,按照现代的建筑和生活环境要求,从更新改造住房、美化环境入手,推进规模化经营。由于受乡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的制约,当前乡村旅游存在分散、规模小、个体经营占主体,乡村旅游产品单一,产品深层次开发不够,产业经济结构不健全,经济贡献小等问题。因此,以土地联合经营为核心,形成合作经营组织,综合利用乡村的景观资源和农业景观,建设乡村旅游基地,提供多方面、全方位的旅游产品与服务,推动乡村旅游的规模发展。从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角度看,以劳动力资本化创新推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供给,丰富乡村旅游市场。这种方式具备了非常好的条件: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大量过剩劳动力。只要政府出面组织或倡导,从“营造新居”、改善住房和居住环境入手,互换劳动不成问题。二是,建设使用的石、沙、灰、砖、瓦、木材等均可就地取材,成本费用低,并可以换工方式取用。三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向民族贫困地区投入的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民政救济资金、以工代赈款、农田基金款、城乡建设款等,加上有世界银行、联合国有关组织和各种国际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的贷款和捐赠款等,只要相对集中使用,包括政府财政专列补贴基金供农民新居建设贴息贷款,用于农户购买水泥、钢材和装饰材料等,“新村建设”的展开不成问题。四是,可选择一部分有专长的、有干劲的干部,经专门培训后充实城乡建设局组成新村建设指挥机构,具体实施“新村建设”的规划设计、资金筹措和现场组织指挥、技术把关等,使“新村建设”运动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科学扎实,不流于形式。五是,利用开展“新村建设运动”带动其他各项工作,刺激乡(镇)村干部“为官一任、造富一方”,为老百姓办实事的积极性。不仅政府支出成本低,而且有利于把农村的官与民都纳入为同一目标而奋斗的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六是,农村有大量能工巧匠和知识青年,只要加强组织和训练,可以成为“新村建设运动”中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
三、结论
乡村旅游是近几年在海峡西岸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它以丰富的风土人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乡村旅游在让游客休闲体验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发展机遇,因为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有着天然的耦合关系。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业的亮点,而且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把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丰富乡村旅游的内涵,而且可以极大地助推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刘爽 单位:信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立民.基于耦合理论的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11):29-32.
篇7
一、乡村旅游的含义及特点
所谓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农、林、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范、开发与设汁,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其特点有:
1、独特性。我国乡村地域辽阔,种类多样,受城市化影响较小,绝大多数地方保持着自然风貌,加上众多风格各异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使乡村旅游在活动对象上具有独特性。在特定地域上形成的“古、始、真、土”特点,具有城镇无可比拟的自然优势,为旅客返璞归真,重返自然提供了条件。
2、地域多样性和时间可变性。乡村旅游资源大多以自然风貌、劳作形态和传统习俗为主。农业生产各阶段受水、土、光、热等自然条件影响和制约较大,因此乡村旅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另外,由于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不同地域的乡村的农业生态文化景观风格各异,能更好地满足不同旅客的需要。
3、可实践性和体验性。乡村旅游不仅仅是单一的观光浏览项目,它是包含观光、娱乐、康疗、民俗、科考、访租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游客可通过直接品尝农产品或直接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从中体验农民的生产劳动和乡村的民风民俗,并获得相关的农业生产知识和乐趣。
4、雅俗共享文化性。乡村各种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杂说等都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底蕴。乡土社会浓厚的区域本位主义和家乡观念特色的非规范性特点,加上民间文化的历史悠久及内涵丰富,使其具有神秘性与纯朴性,对于游客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诱惑。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最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强调生产、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实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推动农业快速发展、改变农业生产总体面貌的同时,也在转变着乡村旅游的理念,丰富着乡村旅游业的内容,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以说,乡村旅游业是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具体体现,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发展形态。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能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的生产,进而带动地方农副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销售,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社会主必新农村建设对村容村貌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新农村建设,将极大促进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生态一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交通、通信、卫生和饮水等条件的改善,将使乡村旅游业的设施条件和自然环境大为改观。
2、乡村旅游业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乡村旅游开发,首先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科学选择。旅游业是关联带动性强、拉动内需明显的新兴产业。乡村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以引导和吸引大量农民参与和直接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有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加快广大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已日益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其次,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关键途径。可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减轻城市接纳乡村人口负担,促进社会和谐;可退耕还林还草,促进生态和谐,保护资源和环境;乡村优美宁静的环境能释放城市人的各种压力,使人精神愉悦,促进身心和谐;可加强城乡居民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培育健康文明的新风尚,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乡村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和惟一性等特点,要求村庄面貌要各具特色,也是打破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现象的有效途径和成功模式。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乡村旅游规划与新农村建设规划相协调。正因为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产业功能、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党委和政府要把乡村旅游规划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相协调,将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政府要全面负责乡村旅游工作,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完善机制,依法管理,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乡村旅游之中,积极引导各种农村组织发挥市场开拓、行业自律和维护权益的作用,推进乡村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应把乡村旅游作为其重点工作加以扶持,把国家和地方对于农业产业化、扶贫开发、环境保护、城镇建设等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运用于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重点帮助解决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消除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2、整体开发与分步推进相结合。在整体规划乡村旅游过程中,将区域内乡村旅游起步早,产品开发较成熟,客源市场初具规模的地区确定为优先发展项目,通过旅游活动策划、产品线路包装,集中打造品牌形象,进一步整合资源来提升竞争力;将乡村旅游资源状况良好,市场潜力大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的地区确定为重点发展项目,通过进一步的资源开发,完备配套设施,拓展市场空间,使其能够较快地发展起来;对于区域内比较分散的农村旅游资源和非开发的农村旅游资源,通过合理规划,确定区域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撑发展项目和储备发展项目。
3、开发特色产品与增强旅游体验相结合。随着游客消费心理的成熟,他们已不满足于急行军式的观光体验,期望近距离地、多方式地与旅游吸引物接触,游客投入时间和费用参与旅游活动是为了“换取一次旅游经历”,其根本追求是获得旅游体验。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设计丰富、生动的体验项目,来满足游客的体验经历以及他们的个性化旅游需要,挖掘出新的丰富的乡村活动,开展有特色的田间劳作。同时,也要设计使游客完全沉浸其中的深度体验项目,以让游客最大限度地与当地居民接触,了解与自己完全不同的生存方式。
篇8
关键词: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产业循环模式;乡村旅游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传统的经济模式造成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短缺危机,不考虑环境后果的经济模式已经退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舞台,现在已开始了由线性经济向循环经济模式逐步转变的过程。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倡导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策略。
一、旅游循环经济理论
旅游业属于资源环境依托型产业,资源和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而在一些旅游规划和开发过程中,造成资源环境破坏、景观污染、历史价值和观赏价值降低等等不可逆转的破坏却屡见不鲜。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开展旅游业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因此,为了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环境,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范式。
旅游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来安排旅游活动,使旅游产业链上游的废物变成下游的原料,使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旅游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主要包括旅游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环境保护等产业形态,目的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在旅游地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资源”的资源循环链,节约资源及能源,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以此来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最优化和最大化。
二、旅游循环经济理论下的留庄乡村旅游区建设
(一)留庄村现状
济源市坡头镇留庄村位于黄河北岸,有焦枝铁路穿境而过,两条小浪底专用线在此交汇,村村通公路状况良好。留庄英雄民兵营纪念馆作为全国四大民兵营之一,是唯一的水上民兵战斗经典,作为全省闻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较高知名度和资源品级。另外,留庄村紧邻黄河西霞院,水域面积广,水岸平坦曲折,是天然的垂钓场所,其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前景广阔。同时留庄村有废弃窑洞百间,经后期开发即可投入做拓展训练及中小学生训练营之用。
总体表现为:人文旅游资源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开发红色旅游具有深厚的资源基础;窑洞兼具黄河窑洞传统民居特色和红色旅游开发特点,是留庄村旅游开发的独特优势;黄河水域景观品位较高,为留庄村开发休闲度假型乡村提供了良好前景。但是留庄村的旅游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产业间耦合性不高。另外,对于乡村旅游地本身,其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力物质循环过程与自然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循环基本融合。从这个角度来讲,留庄村具有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留庄乡村旅游开发,应按照旅游循环经济理论对辖域内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二)留庄村开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
在旅游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留庄村的旅游资源禀赋和旅游定位,对各种旅游资源进行有选择性的开发,并且对历史价值高的旅游资源进行保护,在避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前提下,充分利用留庄村资源特色进行旅游开发,实现留庄村旅游经济收益,同时带动留庄村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增加产业附加值。
第一,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相结合。留庄村现种植有各种果树,但是面积不大,相对分散,难以形成景观效果。建议建立采摘园,丰富果树品种,选择适应性强、结果率高的品种在当地种植。另外,对于农作物的种植,建议建立无公害大棚,提高农作物品质,同时可为农家乐餐饮的无农药纯绿色农家菜品提供保障基础。将留庄村的生态农业与旅游采摘活动相结合,形成集观光、休闲、采摘、品尝、购物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活动场所。
第二,依托窑洞拓展基地,开拓旅游新天地。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留庄村可将废弃窑洞进行再开发,可将开发后的窑洞作为机关和企业等单位进行拓展活动以及再教育基地。同时,窑洞紧邻黄河大面积水域,开发后的窑洞也可为留庄村周末滨水休闲乡村旅游提供充足的住宿设施。
第三,以沼气池为纽带的物质资源循环。留庄村应建立沼气池,并以沼气为纽带联动果业、蔬菜、渔业、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的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将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游客粪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为原料生产沼气,为旅游业提供清洁能源,为污水处理提供发电动力。同时利用农产品为饲料发展养殖业和渔业,从而达到物质资源多级利用的目的。
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背景下,各产业循环图如图1所示
(三)推进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
1.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制度保障体系
在对留庄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发展思路,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建立农业―养殖业―旅游业产业循环系统,既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品质,又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规范旅游循环经济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行为,保障留庄村循环经济系统的顺利建立。
2.建立优惠政策,增强当地居民的参与性
开展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制定多种优惠政策,建立合理、公平、公正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居民在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受益程度和生活水平,唤起居民对留庄村的生态和革命文化的主人翁意识,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留庄村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开展,保护当地的资源与环境。
3.发展旅游业,促进各产业耦合
在对留庄村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留庄村开发旅游产品时应抓住本村的独特特点,开发具有留庄村“葫芦”(民兵利用葫芦作为渡河工具,成就了留庄英雄民兵水上战斗经典)这个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这将带动农业、手工艺、文化产业等的发展。通过各行各业的发展,提高留庄村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水平,共同营造旅游发展的大局面。
三、结束语
以旅游循环经济作为理论指导,对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旅游地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天然条件,因此,运用旅游循环经济理念对留庄乡村旅游进行开发建设,能够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减少旅游业对当地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带动留庄村各产业的发展,村民增加了收益,还可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旅游循环经济理念为留庄村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明庆忠.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 西江千户苗寨 乡村旅游 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发展
一、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现状
西江千户苗寨,属贵州雷山西江镇,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苗寨是山区农业,农业一直在西江千户苗寨产业结构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近年来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或就地从事旅游接待,但绝大多数居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仍然是农业生产,依然沿袭着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十分缓慢。
二、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1、工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忧虑
虽然西江的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西江的年轻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气学苗歌、刺绣的人越来越少,苗寨的民族工艺制作,存在着后继无人的趋势。不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蕴,村民参与旅游业的模式单一,如果就是餐饮住宿、手工艺品、歌舞表演,长期下去,西江苗寨的旅游发展将难以为继。
2、苗寨建筑破坏的忧虑
村民为了私利,旅馆客栈私自搭建、乱拆滥装现象较为严重,破坏了苗寨吊脚楼群原有的辉煌、壮观、清纯美丽的寨容;拆旧立新,拆掉了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文物。一些对苗寨的破坏行为, 破坏了苗寨的整体风貌。苗寨新修的一些建筑是在按照一种人工园林式的建设,模仿别人的跟风形式,脱离了苗寨的建筑风格,放弃了苗寨的自然与古朴的意境。
3、苗寨环境污染的忧虑
随着西江苗寨乡村旅游的开发,来西江旅游观光的游客的增多,造成“旅游污染”,破坏其文化生态。大量农家乐与饮食业的开办,给西江苗寨的环境带来了严重考验,给苗寨和谐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带来不和谐的色调。
4、苗寨门票收费问题
2010年4月,当地政府开始收取60元/人的门票,引发了争议:
游客认为圈寨设卡,苗寨村落成了主题公园,破坏了苗族村民的原始文化,与保护苗寨的初衷南辕北辙。苗寨交通不便,外来游客路费就花费不少,收门票,很多人就不来了。
村民也反对,村寨自从收门票后,游客少了,生意差了,村民的收入减少了。
5、安全问题
在西江苗寨里,苗寨的建筑大都是木质建筑,建筑物之间相距较近,苗寨的农村因素,苗寨的流动人口多,苗寨对烟花爆竹的燃放,逢年过节的祭祀等,都容易引起火灾,苗寨的消防安全永远是处于重要的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够放松。
苗寨坐落在山里,其地形与气候容易发生滑坡与泥石流,给苗寨的进寨交通安全带来危害,危害到村民与游客的生命安全,影响到苗寨的旅游质量。
三、对西江苗寨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的建议
1、做好文化遗产的传承
制定有效措施,完善政策,增加财政对文化传承的保护;加强对苗语苗歌收集整理,把苗语苗歌传给子孙后代;加强工艺制作的表演与比赛,为民族工艺的传承创造良好的氛围;民族工艺的制作的产品,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适应市场的需要,让制作者从中得到实惠,将民族工艺制作发展传承下去。培养孩子对苗族文化的喜爱,让孩子从小就对苗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参与到对苗族文化的传承中。充分挖掘苗寨的文化底蕴,让村民参与到发展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中,将苗寨的乡村旅游发展推向应有的高度。
2、保护苗寨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保持苗寨吊脚楼群原有的辉煌、壮观、清纯美丽的寨容,保护好文物与古屋。保存好苗寨的整体风貌,减少人工园林的建设,打造苗寨的建筑风格,回归苗寨的自然与古朴、浑然天成。把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危房改造、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支持当地农民建设一批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乡村旅馆等服务设施,让更多村民从旅游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对古旧破坏的古式木质民居和对砖混建筑进行改造与加固。加大对苗寨吊脚楼群的抢救。
封山育林、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快地区的生态恢复。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管理,避免和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实现旅游资源的后续利用。保护苗寨的梯田,增加苗寨的水域面积,在苗寨白水河的上游增加建设一些蓄水的设施,建一些水库,增加苗寨的水体循环,为苗寨的水汽与小气候作调节,也为苗寨增加雾绕青峰,若梦若幻的美丽与自然。
3、整治卫生环境
建立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实行责任片区管理,把一些苗寨的村民编到卫生打扫中来,加大卫生清扫力度;在苗寨内加大卫生宣传,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加强保护苗寨的白水河,让大家共同来维护苗寨的环境卫生。
4、门票收费实行民主听证或者改革
门票收费要合理定价,兼顾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三方的利益,可以实行召开民主听证,将门票价格定在合理的价位上。不要为了发展旅游,破坏其文化生态,要继续发掘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提升西江的名气。
门票收费问题也可以改革。如,游客来苗寨,先登记买票,若客人在当天返回了,门票就以所购取的费全额收取了;若客人在这游玩到第二天返回,就返还客人的所购票价的一定比例;若是第三天返回的就再增加一定的返还比例。
5、扩大对外宣传
邀请专家名人,苗寨要利用好苗年,邀请名人和作家歌唱家相聚西江,举办一些笔会,演唱会让他们来帮助西江做好文化宣传,提高西江在文化界的名气,宣传打造西江。
新闻媒体宣传,加大新闻媒体宣传投入,邀请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到西江采访和拍摄各类专题片,提高知名度,扩大了宣传面;或以西江为背景,把西江搬上屏幕,做一些电影或电视剧;或邀请一些著名的电视台的节目来做专题等,让更多的旅游者看到西江、认识西江、走进西江。
利用学者学生宣传,学者学生是个较大的旅游群体,而且都有较多的论文与作业需要完成,可以实施一些优惠的措施去鼓励他们来创作与西江苗寨有关的作品,以扩大西江苗寨的宣传影响。比如,让艺术类的学生到这里来创作写生;让动画类的学生来这里设计动画;让计算机类的来这里以这里的景观为背景,创作设计游戏。
参考文献:
[1]《雷山县西江镇村镇规划》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年.
[2] 《雷山县西江镇村镇建设总体规划(2000―2015年)》贵州省雷山县建设局.2000年;
篇10
今天,全省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旅游村工作现场会议在安康召开了。这个会之所以放在安康开,一方面是因为安康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乡村旅游发展得富有成效,特点突出;另一方面是安康市委市政府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高度重视,在这里开会,我们可以切身感受这里发展乡村旅游的氛围,交流抓乡村旅游的经验体会。刚才,安康、宝鸡、延安三市就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进行了大会经验交流,省旅游局、省农业厅、省建设厅领导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特别是宪民同志就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总体情况、主要工作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今后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与旅游村建设的基本思路及要求,讲了非常重要的意见,我都同意,希望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讲四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为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央提出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实践证明,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能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由一产为主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实现农民生活富裕。通过乡村旅游,可以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收入转移到农村,增加农村就业岗位,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据测算,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和间接安置300位农民从业,直接和间接为1000个家庭增加收入。有的地方农民还可以通过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乡村旅游通过人流带动了物流和信息流,把城市的许多新理念、新信息、新知识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全面提升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四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环境整治和基础建设,实现村容整洁。乡村旅游的发展能带动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建设,有利于农村自然生态环境和居住条件的改善。五是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纷纷成立各种协会,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发展乡村旅游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业的带动系数最大,在拉动内需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总理特别指出:“旅游业在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能推动城镇居民下乡消费,而且能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服务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农村居民总体消费规模,提升国内消费的总体水平。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带来对基础设施投资、产业投资新的需求,从而扩大投资规模,形成最终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乡村旅游是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一是农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我国约有70%的旅游资源集中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产品开发,能壮大我国旅游经济规模。二是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广阔,增长潜力巨大。乡村旅游市场,既有少年儿童的乡村科普教育、青年人的农事体验与乡村娱乐,又有中年人的娱乐与身心放松、老年人的健身疗养和休闲以及外国人的观光游览和民俗体验。从过去“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的统计情况看,全国城市居民选择乡村旅游为出游目的地的约占70%,无论是从地域面积还是从旅游市场群体的广泛性来讲,乡村旅游都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三是发展乡村旅游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到2015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届时,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旅游客源市场总量将超过30亿人次。巨大的市场需求要有相应的产品供给支撑,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包括传统的观光产品,更多的则是集度假、休闲、观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产品,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数量庞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丰富我省旅游产品体系,扩大旅游产品供给,提高我省旅游业总体接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尊重乡村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
首先,要准确把握乡村旅游的内涵。近年来,我国的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对于什么是“乡村旅游”,人们对此的理解和阐述还不乏差异。结合专家学者的意见,我认为,乡村旅游至少应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或是依托农家乐、一村一品形成的一地一色的农业及生态条件开展的旅游活动;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观生态化”的民俗特色;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应该紧紧围绕发挥农村生态、农业等资源优势,围绕增加农民就业、增 加农民收入来进行。强调这一点,是针对目前低档次“农家乐”遍地开花的现象,许多“农家乐”只能提供吃喝、打麻将等简单的服务,除了价格低廉以外根本谈不上有任何乡村旅游的色彩,虽然也有其一定的市场需求,但它根本不是乡村旅游的代表和发展方向。
其次,要充分认识乡村旅游乡土性、参与性、休闲性、自然性四个特点。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最基本的特征,优美绚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形态各异的农用劳动器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活动、生活感强烈的农产品现场加工等,无不体现出乡村性。参与性是指能使游客在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全新生活体验,游客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很好地融观光、操作、购物于一体。休闲性,无论是游客在乡村的游憩、娱乐、采摘、农作、垂钓、烧烤、食宿,还是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山庄避暑、避寒,都能够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生活,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养身的效果。自然性是指乡村旅游的设施和环境自然,设施一般采用天然的木头、竹材、石材等环保材质,环境的营造依山傍水、较少粉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游客的行为也轻松自然,提高了旅游的质量。
第三,要认识到乡村旅游的类型丰富。乡村旅游类型丰富,国家旅游局推荐了10种发展模式,分别是乡村度假休闲型(农家乐型)、依托景区发展型、旅游城镇建设型、原生态文化村寨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现代农村展示型、农业观光开发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红色旅游结合型。应该说,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乡村旅游都有其市场需求。如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美国、日本等国家重点开发以远离城市的农村传统文化和田园风光为资源特征的乡村旅游。20世纪80年代后,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开始走上集观光、度假、体验、环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发展阶段,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与景区、都市并列的三大旅游目的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一些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农村自发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农业节庆活动,逐渐开办一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野餐等旅游活动,吸引城里游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休闲旅游需求日益强烈,一些注重亲身体验的“乡村农事游”、注重环境保护和融入自然的“乡村生态游”、注重绿色食品消费和乡村疗养的“乡村健康游”、注重农业科技教育的“乡村科教游”等逐渐兴起,国内的乡村旅游也开始向具有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的方向发展。
第四,要认识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很多。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各式各样,有学者总结了:村民独立发展、“村支两委+村民”、“政府+村委+村民”、“政府+旅行社+农民协会+村民”、“外来企业经营”、“外来企业+农民协会+村民”等六种模式。不论什么模式,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农民、市场、资金、管理这些基本要素,离不开农村特色。具体采用什么模式,必须从当地的实际出发,以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因地制宜,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组织模式,平衡各方利益,提高乡村旅游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五,旅游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把农村资源再次利用的有效方式,而作为乡村旅游核心吸引物的旅游村,是我们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抓旅游村建设应该大致有个标准,我认为,旅游村建设要坚持五化理念,就是“环境生态化、居住文明化、餐饮本地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以此来指导旅游村建设。
三、紧扣乡村旅游薄弱环节,解决实际问题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省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应该说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起步晚、历史短,尚未形成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态势,需要我们在以下8个薄弱环节下大力气做工作。
在乡村旅游管理方面。乡村旅游涉及农村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旅游业发展、环境保护等,涉及面广,事无巨细,需要权威的协调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的管理。但目前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各地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构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协调与管理,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在遇到问题时无人管理或互相推诿,许多不科学的开发行为和不规范的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治理,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方面。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集体、旅游企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如何妥善、合理地处理好这些问题,协调好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对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发展经济,无论是政府、经营者或是农民,都希望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从中获利,追求经济效益是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共同目的。然而,乡村旅游利益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织在一起,给乡村旅游的收益分配带来诸多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因而,如何准确处理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分配关系,是推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在乡村旅游开发理念方面。目前有的地区在乡村旅游发展理念上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有的认为旅游应是风景名胜区与大都市的事,乡村地区没什么可游的,未能认识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的互补性和功能优势,从而忽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的缺乏对乡村旅游基本特征的正确认识,忽视乡村旅游应该保持的“乡村性”,出现建筑城市化、活动商业化等趋向。有的对开发乡村旅游所需的条件缺乏充分的分析与认识,对乡村旅游资源分析不够、评价过高,导致对乡村旅游开发过于乐观、期望过高。往往简单认为,对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的开发利用就能建成乡村旅游区,对开发建设乡村旅游所需要的其他资源条件如农业资源基础、乡村自然景观、区位条件、旅游基础、投资条件等认识不足。
在乡村旅游规划方面。总的来说是缺乏统一规划。有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旅游开发的大系统,任由经营者进行盲目的投资与开发,甚至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开发的特色不强、形式单一、水平不高、档次低下,从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文秘站-您的专属 秘书,!/吸引力。
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当前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落后。许多地方的基础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要,例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数量不足,质量低下。客房、餐厅等主要食宿设施卫生条件差,难以让人接受,难以留住游客。
在乡村旅游市场促销方面。目前,旅游开发已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但乡村旅游本身存在地域分散、经营规模小的特征,致使乡村旅游经营者无力从事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无力进行市场开拓,加之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市场份额的扩大。
在乡村旅游市场管理方面。一些乡村旅游景点管理滞后,服务质量不高。具体表现为:一是卫生状况不好,存在“脏、乱、差”现象;二是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破坏了古建筑、古村落的古朴风格,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三是少数景点游览线路组织不好,标志不明显,有的还要走回头路;四是有的景点工商户太多,浓厚的乡村文化氛围或宜人的自然风光被花哨的商业气息所冲淡,让旅游者找不到“回归自然”的感觉。
在乡村旅游产品与效益方面。目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雷同,难于满足旅游市场日趋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有些乡村旅游产品只是表层开发,缺乏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参与性不足,难以提高旅游者的旅游感受。由于产品单一,档次不高,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高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乡村旅游效益不明显,而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保护等一些负面影响则有所加剧。
四、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领导,促进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明确责任。全省各市、县、区党委政府,在乡村旅游发展与管理工作当中,要切实履行好战略制订、整体谋划、统一规划、打造品牌、积极动员、分工合作的职责。具体来说要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在深化对乡村旅游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的资源与发展环境,围绕总体发展目标,制订好发展战略;二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一规划好本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蓝图,统一编制好本地的乡村旅游规划;三是要抓好群众发动工作与管理协调工作。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特别是农业、林业、水利、建设、旅游和发展改革、财政、税务、扶贫等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的职能,针对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旅游名村名镇的建设与发展工作,切实做好有针对性的扶持工作,充分利用好当前党和国家所制定的各种现行政策,解决好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中的实际困难。要针对当前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和旅游名村名镇建设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管理与服务工作,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加强培训、强化服务等各种有效举措,促进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与旅游名村名镇建设工作提高水平、提升形象,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要抓规划。目前乡村旅游开发基本处于农民自发阶段,存在着小、散、乱等问题,缺乏整体规划控制和科学的发展依据。一定要贯彻“先规划,后开发”和“统一规划,分级分步实施”的原则,一手抓规划编制,健全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一手抓规划落实,建立规划实施的监督机制。按规划要求促进村镇改造,建设宜居宜游村庄。同时,要抓跟踪,及时反馈信息,不断修订规划。乡村旅游规划要从“规模化、规范化、特色化、国际化”的角度去审视,要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从方便游客的角度,建立健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齐备的旅游产业链。
三要抓融资,抓项目。一是争取国家扶持。抓住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民生事业大幅投资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资金扶持,重点抓水、电、路等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等项目建设。二是设立专项经费。加强政府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保障性资金投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一定金额的乡村旅游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乡村旅游规划、形象宣传、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厕所、路牌标识建设、服务人员培训等公共服务投资;三是通过贷款贴息、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引导当地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农户等个体投资者积极投资当地的乡村旅游;四是加强招商引资,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者向乡村景区、乡村度假村等投资。
四要抓营销,树立形象。在鼓励乡村旅游企业进行自我营销的同时,各级政府应着重在乡村旅游的品牌打造和整体形象营销上下功夫,为本地乡村旅游发展创造优良的市场环境。一是多点结合抓宣传。各级宣传、文化、新闻部门要加大对乡村旅游的公益性宣传,利用电台、电视台、报刊、网站等多种手段,开设乡村旅游专版和专栏,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二是组织策划抓促销。各级旅游部门要指导好乡村旅游产品的策划、组织和包装,把乡村旅游促销纳入旅游促销计划,帮助设计和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形象,推动分散的农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三是抓乡村旅游精品建设,积极培育开发一批特色突出、服务优良的乡村旅游新产品,提升本地乡村旅游整体形象,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
五要抓环境保障。一是制定标准。要根据乡村旅游业发展的现状,按照服务标准化、制度化的要求,提出乡村旅游标准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制定行业的地方标准,对乡村旅游环境、旅游交通、住宿条件、餐馆、乡村娱乐、公共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等提出明确标准要求。二是规范市 场。公安、工商、旅游、物价、卫生等相关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对乡村旅游景区点的餐饮、运输、商贸、住宿、卫生等进行检查。三是基层组织建设。要促进乡村旅游协会建设,促进管理民主化,保证公平,让更多农民受益。四是监控监管。借鉴可持续旅游指标体系,建设监控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与管理过程的指标体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乡村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