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学分析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化学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分析化学 中药学专业 整体观 启发式教学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谁做主体决定了教学方法及学生学习的方法[1]。传统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不停地记笔记,自主思考的时间偏少。分析化学在中药专业中属于专业基础课,为后期的学习打定一定的基础。但是,目前在中药学专业中开设分析化学往往存在着和理工类院校开设该课程相比课时不足的困难,因此,教师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实践更多的教学方法,而是“填鸭式”教学。而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思维的发挥,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规律,采取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获取新知识的教学方法体系,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掘其内在潜能,使外部教育产生一种内化作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2]。中药学专业学生由于专业课偏向于文字叙述,学习过程中比较接受“背课本”的学习方法,而分析化学是一门严谨的、理论性非常强的学科,其理论的连贯性、互通性强,尤其是化学分析部分,各个章节理论及编排思路相近,在内容上有区别而已。因此学习分析化学的时候应该是从部分到整体再到部分的方法,而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往往不善于整体的学习该课程。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3],而在化学分析中应用整体观的哲学思想无疑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化学分析学习每个章节是个独立的个体,各个章节之间也可以建立相互的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独立的学习每个章节的内容,然后对几个章节进行总结找到相互之间的关联部分,找出其异同之处。
化学分析滴定分析主要包括四大章节,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及沉淀滴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分别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酸碱滴定中的酸碱滴定过程,酸碱滴定曲线,酸碱滴定指示剂及其应用。络合滴定中稳定常数,滴定过程,滴定曲线,指示剂及应用。氧化还原滴定学习首先讲授与前两章不相同的原理,即电极电动势、滴定条件电位及滴定应满足的条件,其后和前两章类似,滴定过程,滴定曲线等。沉淀滴定共包括三种方法,这三种方法总体讲授思路也是滴定原理,滴定过程,滴定条件,指示剂及其应用。各自章节介绍完了后,学生总觉得各章之间都是独立的,每个章节知识点不同,学习十分困难,但是觉得每章有相同的地方,经常记错记乱,常常出现各章指示剂混淆,过程混淆等现象,致使学生始终认为分析化学就像天书一样难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单独讲授每个章节时候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酸碱滴定曲线为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直接灌输于学生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变化,以一些公式进行计算。改革后则采用启发式教学,以flas教学演示滴定过程中,以酸度计测定过程中的pH值,使学生在动态中掌握滴定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请学生亲自绘制滴定曲线,得到滴定突跃,进一步启示学生如何选择指示剂,从而使学生掌握酸碱滴定的整个过程及指示剂的选择原则。而后面讲授其他章节时,滴定曲线是其中的重点部分。在讲授过程中我们以整体观的科学思想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各个章节的滴定曲线同酸碱滴定曲线雷同,以四个过程即滴定开始前,滴定过程至相对误差为-0.1%时,化学计量点及相对误差为0.1%点,来分析滴定过程中相应分析物的变化,绘制滴定曲线。如此将四个章节中的难点相互联系起来,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
在单独讲解完每个章节后进行从部分到整体的总结,对四大章滴定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总结归纳。
通过上述表格的总结,学生找到四大理论间的相互关联之处,即四大方法整体思路相同处,而其中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复习时学生再次由整体分解为部分,按照相同廓式结构分解每个章节,如四大章节原理部分,酸碱滴定原理引导学生给出酸碱定义,进而引入一元酸,多元酸概念及相关酸碱分布系数知识。络合滴定中根据滴定原理,引导学生根据络合反应定义,进一步给出络合反应稳定常数。根据前两章的引导,让学生写出氧化还原滴定原理引入的氧化还原反应平衡及能斯特方程,沉淀滴定中的沉淀的特点及沉淀滴定中沉淀转换问题。如此通过从部分到整体再到部分的整体观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复习分析化学,理出清晰的思路,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
总之,在整个分析化学讲授过程中,将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主的启发式教学,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从各个章节学习到期末的整体复习阶段,均以整体观哲学思想进行指导,使得学生脱离了以往单独学习各个章节时孤立地识记相关理论从而导致混淆记忆的难题,而是将经典滴定分析方法之间相同点和异同点贯穿整个学习和复习过程,给予学生总体指导。以整体观及启发式教学指导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既能促进教学互动又能加强教学效果,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民办医学院校 分析化学 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是药学专业与检验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得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 。分析化学包括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化学分析是以准确测定为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学会处理复杂平衡的方法,分清主次,合理取舍,简化复杂的平衡关系式以达到解决实际分析问题的目的,同时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掌握有关的科学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一类方法。
但是由于化学分析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我校教学学时紧张的问题,使得在化学分析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化学及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为此本文从教师的角度阐述对化学分析课堂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第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破解“重科研轻教学”带来的种种弊端。目前,部分教师受职称评定“重科研轻教学”指挥棒的影响,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科研上,导致教学上精力投入不足,特别是实验课教学,选择的实验内容相对简单,授课方式多是“照本宣科”,导致培养的学生都是重知识轻能力。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将以往的 “照本宣科”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为此,课程组确立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教学理念。运用该理念指导实验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师在实验教学中以实验操作录像、PPT为先导,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为学生搭建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空间,让学生实验前讲述实验的原理、实验设计的思路、实验步骤、实验成败的关键操作以及注意事项等,教师则以导师的身份参与其中,抛砖引玉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体,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过程中,学生操作出现错误或遇到问题,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去观摩身边同学的操作或针对出现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讨论、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我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 调整教学内容以适应课时不断减少的新形势。从教学内容角度,分析化学的信息量大,内容多,相对而言,学时又很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里将课程内容和课程重点、难点等传授给学生,而且学生又能接受,本人对教材内容做了部分调整。凡与后续课程有关或与以后工作关系密切的多安排课时(例如混合碱和混合酸分析由原来0.5学时增加为2学时),删除次要热莸难时(例如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只做简单介绍,大三有相关专业课,由4学时减为2学时),将易学易懂的内容留给学生自学(例如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以学生撰写报告、分组讨论和课堂汇报的教学方式,由4学时改为2学时)。针对不同版本分析化学教材的自身特点,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进行整合,总体上来说就是以一本教材为主,多本教材为辅(以武汉大学主编的教材为主,以邹明珠等主编和华东理工大学化学教研组编的教材为辅),打破一本教材的束缚,根据教学特点博取众家之长。根据教学大纲编写,对教材内容局部做适当的调整,以使得知识点更加有条理,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具体为在绪论部分加入反应方程式配平、浓度和百分含量的计算等知识点;酸碱滴定法中加入路易斯酸碱理论、从质子条件式出发结合分布分数和酸碱解离平衡常数“一式推导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法”(简称一式推导法)和混合酸分析实例(硫酸和磷酸混合溶液,硫酸和碳酸混合溶液);络合滴定法强化副反应系数的概念;氧化还原滴定法所有运算公式均从能斯特方程推导得出;分光光度法引入实验案例(室内甲醛含量的检测实例);此外,引入综合设计性练习题,即4种滴定方法交叉试题,让学生体会复杂的问题是由多个简单问题组成的,可以用基础知识点各个击破,实现从基础人门,在实践中提高的学习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第三 实验教学方面,样品“微量化”“无害化”将成为趋势。绿色化学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它是从源头上预防污染的科学,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最小程度地排放污染物。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已成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共识。为此,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绿色”化学教学的尝试。首先,在实验项目的选择上,体现“绿色化”。尽可能摈弃污染严重、对环境危害大的实验项目,把这些实验以多媒体模拟实验教学的方式进行;尽量选用零污染或排放少的实验项目。其次,在药品试剂使用上,合理设计实验,在不影响实验结果前提下,尽可能做到药品使用“微量化”,提倡节约意识,倡导环保意识。最后,针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问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或查阅相关资料,探讨如何有效处理和合理循环利用实验中产生的“三废”。
篇3
根据分析化学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针对课程教学,特别是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理性思维、实践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和形态等相关信息的分析方法及有关理论的科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对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分析化学是学习诸如生物化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免疫学及检验、检验仪器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分析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学生对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对于实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规格和专业岗位需求特点,对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
1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主要在医院化验室、生化检验科室等。这些岗位需要的是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能够独立完成临床样品检测、进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的毕业生。传统的分析化学教学,在理论部分以讲授为主,在实验教学部分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熟练度上均存在问题。后续专业课老师的反馈也反映出一些学生对分析化学基础理论掌握的不够牢固,不会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而且对实验技能未熟练掌握。因此,改革原有的分析化学的教学方法非常必要和迫切[2-4]。
2分析化学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2.1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学习兴趣不高
医学高职高专学生录取分属于第三批次,这一档次的学生除了整体文化课分数比较低之外,化学基础也非常薄弱。进入大学之后,检验专业学生要进行3门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让很多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一些学生并未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很难进入学习状态。另外,因教学计划的限制,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一般基础课程压缩都比较普遍,而教学内容的要求又基本不变,导致教师讲课速度越来越快,有些知识点只能一笔带过,不能讲深讲透。另外因采用大班授课方式,上课人数多,部分学生上课不专心,抱着反正教师也顾不到自己等侥幸心理,听课效率较低,导致抄袭作业的现象非常普遍、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等,无法与后续课程很好地衔接。
2.2课程内容复杂性—理论课效率不高
分析化学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化学分析又分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滴定分析又被分为四大滴定(酸碱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而仪器分析分为电化学分析、光化学分析、色谱分析等。每一种方法因为机理不同还可以进一步细分,根据仪器的性能、原理、操作方法以及适用范围不同,既相互联系又自成一体,涉及的知识范围较广。仪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的理论、技术、方法等层出不穷。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调动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活跃思维、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真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是作为分析化学教师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2.3实验教学刻板性—探究精神培养不够
实验内容一般都是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安排好的,并采用比较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即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并把实验过程中要涉及到的仪器一个接着一个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操作要领,后让学生依照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这种让学生被动接受的刻板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如何采用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法,赋予学生更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所学的分析化学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上获得双赢,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
2.4成绩评价体系粗线条性—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评价缺乏
以往分析化学的最终成绩分两大模块:实验成绩为30%(主要是实验报告的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为70%。这样的考核方式,既便学生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等考试前一周才开始临时抱佛脚,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高分。这样的考核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的原理、方法等知识的储备情况,但不能很好的反映所学知识的灵活分析与运用,也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
3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针对以上分析化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们在激发学生积极性、优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强化实验教学方法以及制订一套相对比较完善的成绩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3.1激发学生积极性
针对学时数不断减少和学生化学基础不尽人意的现状,我们在上分析化学前就让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课代表组建QQ学习群,在群里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讨论对前面所学两门化学的感想和学习经验,教师及时回复学生的问题。这样教师与学生在群内已经有了很好的互动,对后面的分析化学教学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上了分析化学课程后,教师每次都积极与学生互动,上课听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及时提出。每次的小问题及时解决,学生学习分析化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并引领学生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上的一些错误,鼓励学生提出教师在PPT上的错误。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发现教材与教师的PPT上的错误的学生平时成绩加分,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QQ学习群的建立对学生学习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学时数越来越少和对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差的背景下得到了较好的辅助。针对一些学生认为分析化学课抽象、无聊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穿插介绍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与分析化学有关的事件。例如,2008年毒奶粉中三聚氰胺超标事件,三聚氰胺的检测方法就是可以用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中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来完成;现阶段浙江省提倡的剿灭劣五类水中一些重要指标,如反映水质污染的一项重要指标COD(化学需氧量)的检测,就是利用氧化还原滴定这一章中其中的一种应用方法即高锰酸钾法。虽然教材没有具体提到这一方面的内容,但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增加COD的测定方法的介绍。刚学过的知识点,能马上应用到实际中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分析化学所学知识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起来。
3.2优化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课程学时数少、课程内容较杂,教学安排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要突出在实用性和专业性上。进一步精简与优化课程的内容,例如:在无机化学中已经学过的氢离子浓度的计算,在分析化学中酸碱滴定这一章节中的酸碱滴定曲线讨论时又要用到这方面的知识。以往教师总认为学生已经学过,加上学时数又有限,所以总是一笔带过,导致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总抱怨这部分的知识难于理解。通过调查发现,PH值的计算是一般学生比较薄弱的知识点。所以,近两年我们充分利用QQ群,提前将有关分析化学要用到的PH值的计算公式等发到群内,培养了学生自己学会复习的良好习惯。学生提出不懂的知识点教师及时在群内集体解答。对于相似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归纳。例如:可精讲滴定分析中的酸碱滴定这一章,特别是对滴定曲线、滴定突跃等共性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这样在讲解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因为有前面的基础,可以用比较与归纳的方法,通过前后知识点的融合与贯通,达到了以点带面、触类旁通的作用。加深学生学习这些知识点的印象,不仅节约了课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于仪器分析的内容,与化学分析相比,基础知识更难理解,为此,教师可以根据内容,灵活授课。以往教师一般仅仅在教室里讲授某个仪器的原理、构造以及仪器操作的注意事项等。因为缺乏具体的实物,很难在学生脑子中形成清晰的印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近几年来我们通常会让学生去仪器室上课,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样的教学比在教室里空洞的讲解更富有趣味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好地巩固了所要掌握的知识。
3.3强化实验教学
分析化学特别重视物质“量”的概念。为此,这些年来,我们特别强化对学生的实验数据记录的管理:即每次实验结束前让学生将自己记录的原始数据拿给教师批阅,教师在这些原始数据上分别打上红勾,并签上名字。学生做实验报告数据计算时,只能按照打过勾上的数据来计算实验结果。这样的方法有效地纠正了以往学生随便记录数据等不良习惯,同时也杜绝了学生为了实验报告成绩获得高分而随意涂改数据或抄袭其它同学数据等恶劣习惯,有效地培养学生一丝不苟、规范做好每一步操作步骤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3.4完善成绩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医学检验专业技术人才,需要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做法,加强学习过程、学习能力的评价,构建一套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我们近几年采用以下的方法来构建分析化学的总成绩:平时成绩占10%、期中考试占10%、实验成绩占30%(包括平时实验报告成绩20%+期末实验操作考试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践证明,将多种成绩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学习分析化学“三基”知识的掌握情况,更准确地检测出学生的水平与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学生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近些年通过调查比较后发现,以往粗线条的成绩评价体系时每小班(30人)都有4~5个学生要补考。通过各种改革以及改变成绩评价体系后,每班(30人)一般最多只有1~2人要补考。这样的成绩评价体系,达到了提高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我们曾经对2013、2014、2015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成绩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等方面作调查,各项指标的满意度在逐年提高,特别是对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方面。对教师的教学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分析化学教学中不断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为造就时代需要的医学检验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阳明福,王云霞.从PBL教学方法谈医学检验专业本科分析化学教学改革[J].大学化学,2003,18:25-27
篇4
我国现阶段拥有人数最多的动画消费群体,在丰富大众休闲娱乐的同时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仅2011年,我国就生产了26万多分钟动画片,几乎是日本动画产量的3倍。而同年动画产业的总产值大约为600亿元,与日本每年1.67万亿元以及迪士尼每年400亿美元的产值相差甚远。产量高、质量低的情况仍然困扰着中国动漫产业,且最重要的软肋是缺乏创意。
二、我国动画人才培养现状
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方向,所以相关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我国高等教育动画人才培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研究型、创作型、应用型和操作型。研究生层次的动画教育适合培养研究型和创作型的动画人才;本科层次的动画教育适合培养创作型动画人才;高职高专层次的动画教育适合培养应用型和操作型的动画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定位不同,后者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而职业教育的定位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所以,高职学校的动画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实际操作方面的培养,处理软件操作还必须对手绘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训练。但是在当前的高职动画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
动画专业本身与市场结合非常密切,要求学生在毕业的时候能够完成实际的业务。但是由于我国动画教育的起步较晚,在教学设计上采取借鉴其他设计专业的套路。由于部分院校硬件设施有限,缺乏相应的动画实践场所,在实践操作方面仍然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的设计和制作都是假设课题,甚至只进行软件工具的教学,导致学生不了解动画行业真正的需求状况,得不到有效训练,与社会发生脱节。
2.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队伍是专业教学的保障,但是在一些院校动画专业的师资队伍中,真正从动画专业毕业的专任教师比例很小,甚至有些学校在开设动画专业的时候没有专业教师,其师资队伍由一些平面设计、基础美术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组成。在动画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会要求一个教师承担多门专业课程,且不管该教师在个别课程上是否能够胜任,都要在摸索中完成教学。教师在庞大的工作量下,很难保证所有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且,由于学校的条件有限,无法将动画行业的技术骨干请到学校进行教学,使得教学内容与行业要求的联系不够紧密,逐渐使学生脱离市场,无法达到行业标准,对未来的就业带来巨大隐患。
3.办学资金不到位。
动画专业的教学除了需要足够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之外,为了能够与行业接轨,不仅要引进企业骨干进行教学,更要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校企合作需要学校根据企业实际建立合作关系,更要求有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而实际上大部分学校的校企合作只流于形式,并不进行更加深入的拓展和规划,无法形成完整的团队。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只能提高业务的熟练程度,不能深入了解实际的项目操作过程。
三、针对相关问题的建议
1.对动画人才进行市场定位。
对于高职学校动画人才的培养绝对不能够盲目,只有明确了解了市场需求,才能够制订出合理的培养计划。高职院校要鼓励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深入企业当中,了解最新的动画市场情况,根据市场对于应用型动画人才的需求,进行明确的定位。要用发展的目光来看待技术革新,动画专业的教学内容要跟上时代潮流,保证学生的毕业之后能够适应市场需求。高职学生的适应面一般是动画制作与生产,将教学内容定位到难度不大但是技能性较强的岗位上来,使学生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进行重点学习和训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是教学的基础,在现有的情况下,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定期培训,从教学方法的改进到教学内容的更新,都需要适应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同时,引进优秀的动画专业教师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保证教学质量。要定期聘请动画企业中的优秀人才到学校来任教,将最前沿的技术传授给学生。
3.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篇5
关键词 材料专业 分析化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5
On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HE Xiulan, ZHENG Wei, QI Shuyan, WANG Jihua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im at existing proble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is carried through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 spec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The student's interest is increased and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with organic bonding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helpful reference and consult are provid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Key words Materials major; Analytical chemistry; creative teaching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及存在形态。①分析化学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定性与定量分析、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及各种滴定分析等内容。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工艺及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前景广阔。②③分析化学是材料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联系。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④目前,我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分析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要脱节。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适应。比如我校材料专业中有机高分子专业与无机非金属专业,两个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开设的实验基本相同,未能与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学生“学”“用”明显脱节,导致学生缺乏科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
(2)实验缺乏针对性。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及相关原理,在实验内容中会有所体现。但目前所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均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未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实验,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差,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实验,未认真思考实验原理,甚至连实验报告也不认真总结,只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而已。因此,目前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未能有所提高。
(3)教学方法枯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原理与基本理论较多,化学反应繁多,各类滴定曲线及滴定原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与相关的材料专业知识很难融合。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会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趣味性,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4)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一张期末测试卷很难全面、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生在临考前突击背笔记、做练习题,即可侥幸过关,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为激发材料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
2 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学时的安排应有所不同。首先,针对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先统一界定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此部分占整体知识点的70%左右),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以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也方便日后考核。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教师可对部分教学内容实行自主性教学(占整体知识点的30%左右),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界定教学侧重点,精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二章误差、可疑值的处理这部分内容涉及计算,公式多且繁杂,单纯依靠讲解例题授课,学生会感觉枯燥。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相关专业知识引入。例如,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及技能训练等时,均会遇到数据处理,某些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可疑数据。如在测量试样的抗弯强度时,需要5~6个试样进行测定并取平均值,某些存在缺陷的陶瓷样品获得较低的抗弯强度,此时可以利用分析化学的四倍法与Q值法进行可疑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能力,又提前了解部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很少,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给这些学生授课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及专业特点,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将所有的分析化学实验都开设。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效果,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根据专业特点,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革。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所开设的实验与专业有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吸光光度法这一章的分光光度计相关实验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无机非金属光催化材料的吸光度。通过开设此类实验,使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配位滴定法涉及高分子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相关的实验高分子专业一定要开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将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也提高了分析化学理论的授课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比如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可教会学生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进行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微机应用能力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课堂教学方法革新
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⑤比如,提出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分析陶瓷粉体质量检测的问题,并列出解决方案,这里应用了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分析化学原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制作分析化学课程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出分析化学课程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课程理论教学,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上课,不但可以加大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方便教师授课。
2.4 建立灵活多样的综合考评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均可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印象,因此该课程的实验尤为重要,实验成绩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另外,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占总成绩的20%),这部分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三个方面,尤其是课堂讨论部分,主要根据是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理解知识,在讨论中培养团队精神、思考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成绩,建立公平、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内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分析目前的教学状况及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化学基础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201300018)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2-44.
② 顾佳丽,马占玲.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3):147-148.
③ 赵明,白丽明,张文治.“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56-57.
篇6
关键词:环境工程;分析化学;特色教学
引言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综合化的趋势促进了社会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提高,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之提高,迫使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教学改革放在核心的位置,必须不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分析化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化学分支学科之一,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凡是涉及到化学现象,凡是需要了解或掌握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等信息,分析化学都要作为一种手段被应用到科学研究工作中,因此,分析化学在国家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目前,分析化学是高等学校工科等有关专业重要的化学基础课程之一。环境工程专业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它是一门运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和舒适的生存的学科,有着广泛的发展前景。而化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相关学科,分析化学课程也是目前所有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文结合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建设过程中的特色教学,对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高素质应用人才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选择优秀教材,适应专业要求
分析化学按照分析方法依据的原理,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以物质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酸碱、络合、氧化还原和沉淀这四大滴定分析方法和重量分析法。而仪器分析法以测定物质的光学性质、电化学性质等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变化为基础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及色谱法等。从发展历史来看,分析化学经历了从以化学分析为主的经典分析化学发展到以仪器分析为主的现代分析化学的发展历程,两类分析方法都应作为新时代工科本科生学习的重点内容。而传统的一些分析化学教材,内容上只是以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中的吸光光度法为主,而没有其他一些比较重要的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而仪器分析法的教学内容经常被非化学专业列为必修的基础课程[2],因此,选择一本既有化学分析,又有仪器分析教学内容的合适的教材,非常必要。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根据此特点,选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的《分析化学》教材,这本教材符合上述的要求,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
二、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环境人才的需求,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在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时,突出学生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力争做到课堂教学“学时分配合理,授课内容洞察学科前沿”。
在教学内容上,因为学生的专业是环境工程,将来分析的对象肯定也是环境污染物,因此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大胆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这些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环境污染物,将所适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对号入座,使学生们既深刻理解到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掌握了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一举两得,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加强课程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将国内外生产、科研中的一些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动态等信息适时地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变黑发臭,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力争让学生了解前沿知识的动态,增加其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地寻求知识。
三、注重与学生的沟通,革新课堂教学方法
搞好课堂教学,是实现“教书育人”宗旨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和“双向交流”的主要场所。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标,注重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燕山大学环境工程学科,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化学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另外,注重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比如,应用excel和origin软件处理各种测试方法中的标准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掌握数据处理的技巧和拓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助于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设计专业性的实验项目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教学环节。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的专业实验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3-4]。
为确保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在教学改革中,主要针对分析化学的实验项目做了大胆改革,既要涵盖主要的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知识,又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都和专业联系起来,即测试的指标都是在环境工程专业将来工作中大量用到的测试指标。改革中具体的实验项目有水体酸度和碱度的测定,自来水硬度的测定,溶解氧的测定,电镀废水中铬的测定和有机磷农药的色谱法测定。这些测试项目都是专业中经常接触到的,使得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了理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得以较大提高。
五、结束语
针对国家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燕山大学的环境工程学科,在积极分析目前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改革,注重了化学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有效结合,不仅使学生学到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为高等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的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蔡宏伟,王志花.分析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1-3.
[2]孟磊,袁超,李聪,等.非化学专业研究生仪器分析教学改革初探[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8):189-190.
篇7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712 [文献标识码]A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信息化教学不仅仅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媒体和手段的改变,而且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整体的教学体系的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
我在本汽车教学案例中信息化教学设计呈现的形式是以PPT演示文稿为主,其中链接了一系列动画、音视频、及汽修教学专用软件,集图、文、音、视、动画等大量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用来丰富教学内容,储备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种设计形式既能包含大量的信息,又能使学生直观的通过视频及软件的演示加深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显示了信息化教学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车轮动平衡的检测无论在现代汽修厂还是4S店中应用频率非常高。对于汽修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车轮动平衡检测对将来就业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车轮动平衡检测一般应用在有轮胎故障的车轮上,由于学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故在情境设置时教师将实际应用中的情境设置好,引导学生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常规的处理方法,避免学生走弯路。
(二)教学对象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高职二年级汽车电子专业的学生,19岁左右的他们有着良好的信息素养,有一定的汽车构造专业知识基础和维修技能,但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偏弱。对新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喜欢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一本教材、一张黑板的死的教学模式,喜欢新奇的动画、视频,有成就感,喜欢活跃的课堂氛围。在专业技术课方面,他们喜实践厌理论,欠缺对问题的分析、解决、总结、归纳的能力。综合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车轮故障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对本节课内容有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教学目标分析
我把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①了解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②掌握车轮动不平衡的危害;③掌握车轮动平衡操作方法。能力目标:①通过布置课前任务以及相应的情景设置来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②通过让学生讨论、讲解总结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③通过任务情境设置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技术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④通过多种信息化手段和实际操作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素质目标:①通过解决任务情境中的问题,让学生感悟情境中涉及的问题实用性;②通过工作组合作,互相交流促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③通过让学生解决一系列层层深入的问题,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④通过学生组成工作组自主操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成就感,为自主、主动地学习奠定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例的重点:动平衡、静平衡概念及不同之处;难点:动平衡的操作方法;突破重难点关键: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演示手段,及教师亲自动手示范为主,化理论为实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一步步的有条理的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法和学法分析
在教法上本次课的内容在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知识网络上只与车轮定位参数有关,学生其他章节学习的好坏基本不会对本节课的授课效果产生影响。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任务教学法,并在讲授时注意书本知识与驾驶和汽车使用的实际相结合。①复习纠错:复习上次课学习的汽车悬架特性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②提出任务:随着汽车行驶速度悦来越快,对车轮高速转动时的平衡度要求越来越严格;③分析任务:分析车轮不平衡的原因、对汽车使用性能的影响;④解决任务:讨论如何调整才能使车轮平衡,学习检测车轮是否平衡(使用车轮平衡机)和根据检测结果校正车轮平衡度的方法,以教师演示为主;⑤实训:用离车式车轮动平衡机检测并校正车轮平衡度,学生练习;⑥总结、归纳、提炼要点:总结车轮不平衡的原因,车轮不平衡对使用性能的影响,提炼校正车轮动平衡的操作要点。
三、教学的主体设计
主体部分由课前准备和课堂教学两大部分组成。按照设置的情境步步引入,层层深入。
(一)课前准备
教师根据本课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课前导读问题。通过课前的复习内容,让学生扎实掌握这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也是引入本节新课的铺垫。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新知。①教师准备相应的动画及任务的讲解视频;②教师准备任务用设备。
(二)课堂教学
(1)创设情境
任务情境的创设是通过实用问题的提问增加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及其积极参与其中。
(2)提出问题
所有情境的创设都是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逐步引出的。问题引出车轮对汽车的重要性,从而引入动平衡的概念。
(3)解决问题
①教师演示
②分组操作
学生根据“任务实训报告书”中的任务要求来按照操作步骤一步步操作,让学生学会怎样操作动平衡检测仪。
(4)操作总结
①操作结果
教师记录每个工作组完成此项目的时间及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和强调。
②得出结论
根据记录的结果工作组讨论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能力。
③问题汇总
每个工作组出现的问题都具有差异性,记录问题的过程是工作组增长实践经验的过程。让出现问题的工作组说说自己组里的问题,以及最后的解决过程或者希望得到其他工作组或者老师的帮助,来解决本组的问题。
(三)归纳总结
让学生归纳总结出车轮动平衡仪的检测使用方法。在情景设置的前提下。增强了本节课任务的真实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体会到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汽修操作技能。
(四)课堂评价
自我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及完成过程中的体验;工作组主要评价参与程度;教师则总体把握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找准弱项,不断进步。
四、教学反思
1.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通过图片将情境真实化,以激发学生的热情;运用视频讲解工作注意事项,使操作更直观、形象;通过教师亲自示范讲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各小组分别计时并扣分的原则激励工作组内部合作和工作组之间的竞争。
2.理实一体,教学做一体。
将操作步骤的学习和任务情境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际操作中体会,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作任务的规划、研究、实施和总结等,处处体现 “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1]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8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化工分析专业 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首先需要从根本上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职业素质和技术技能,职业教育正是教育体系中与生产实践联系最紧、距离最短、最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教育类型,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途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标准为核心,以培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建立理论课程教学体系与实训技能培训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相应提出新的质量评价标准。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地开展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在考试内容、考核手段、组织形式上进行适时改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化工分析专业职业教育应怎样适应市场需要,培养出更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提出看法。
一、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前化工分析基础课专业课与实训操作课两门课程分开由不同的教师教学,理论和实践脱离,上课内容单调,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我们把这两门课程合并,互相渗透,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例如,教师在讲解单质氯溶于水的化学反应时,可以做实验,训练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观察到氯气所特有的黄绿色,而且可以嗅到它的有刺激性的气味(和它能溶于水有关)。当溶解的氯气较多时,水溶液呈现淡淡的黄色,应当是存在自由的氯分子的一种现象,但在放置的过程中会因氯气的逸出而减少。让学生自己体会,从原理到实践,再到理论应用。学生能跟着学,积极性高,感到上化工分析课与实训课比较充实,喜欢上这样的课,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有成就感。
⒉降低教学难度。化工分析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多、化学分子式复杂、反应方程式多且难,还有的内容太深太难,学生一看就头疼。往往一节课上完后,能听懂、能理解所学内容的学生不多,有时学生会说:“我在上课时什么都听不懂。”这就要求我们不过多地追求化学分子式的记忆、反应方程式的推导、理论的计算,而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内容。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改革,理论要与实际相结合,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学懂。
二、加强实训操作训练
以实训操作训练为平台,促进专业知识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实训操作训练中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1.明确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之初,引导学生明确实训操作训练的目的和意义。中职生毕业后将面临激烈竞争。通过实训操作训练,可以提高学生技能,为他们将来参与社会竞争增添一份信心与资本。在以往的毕业生中,实训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很容易适应社会,工作得心应手。
2.基本技能的训练。
(1)精讲多练,培养学生兴趣。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学好化工分析与实训操作,我们采用一些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讲到酸碱滴定法标准碱滴定未知酸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在装好碱液后读数,进行读数比赛,看谁读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很感兴趣,效果也很好。学生在锥形瓶中放好酚酞后开始放碱液,根据颜色的变化确定反应的终点,教师再给学生打分,计入平时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比单纯讲理论的效果好多了。熟能生巧,练是关键。只有通过反复的强化训练,才能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要领,从而夯实基础,形成技能。
(2)在实训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化学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为此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活跃流畅,创新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鼓励学生敢说敢想,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和观点,允许学生犯合理性错误,给予他们宽松的思维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新意识,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三、学生考核方式的改变
化工分析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单一的考核方式无法综合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考核方法可分成两个部分:笔试考核和实践操作考核。在学生综合成绩评定中,实践考核的分量应大于理论考核,其比例要看具体的课程情况,大致可按6:4确定。笔试考核,主要针对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理论和概念及实验室安全须知进行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可以分为基础考核和能力考核两种。基础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和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实验、作业、模块考试为考核依据;能力考核以课程设计作为考核依据,根据学生对课题完成的程度、设计的效果和创造能力进行评分。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测试,这对教师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和技巧提出较高要求。
四、以《化工分析工》初级、中级考工为载体,培养学生能力,创造更多的学生就业机会
近几年,随着招生制度的开放,中职学校的学生是继重点高中、五年制高职以后的第三批市场招生的主要来源,由于这部分学生相对来说文化素质低点,因此就业比较困难。同时,根据国务院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要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学校根据学生在校的三年时间,有序安排了《化工分析工》初级、中级工考试,使得学生毕业后既可获得毕业证书,又可获得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增加学生以后就业的机会。职业教育是就业教育,衡量办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毕业生能否就业,能否就好业,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与相关企业就毕业生劳动就业商定相关意向,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分别与化工园区内的多家企业建立了学生的实习实践基地,被上述单位确定为中等技术工人培养输出基地,同时学校实行与企业的定单式培养,连续几年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90%以上。
总之,中等职业教育要想在激烈的竞争面前生存并且更好地发展下去,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革专业教学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汪大勇.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献[M].光明日报出版社.
[2]实验教学与仪器.2008.
篇9
一、电算化课程分析
(一)教学模块重组
在对企业会计行业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根据调查得出的结果,将教学模块进行了重组,通过对基础知识、文档、编辑以及档案管理等等不同方面进行重新总结。对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进行了深度管理和研究。教师和学生在对社会会计行业进行分析的同时,通过对可能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具体分析,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这些问题当中。使其在整体学习过程中更加快速的理解,并且掌握专业技能。具体来讲是每个月将电算化模拟任务进行训练,要求单独完成,并且对这些项目进行总结归纳,最后提交整体报告。
(二)教案编写
根据未来学生在工作当中的职业要求,结合目前会计电算化课程所学的内容进行教案编写决定所学课程。在进行教案编写时需要以一个学时或两个学时来进行一次教学指标。通过对所学知识的掌握重点难点的讲解读,教学方法以及知识框架的详细介绍,来对学生进行完整的授课。通过这样的方式根据未来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职责以及内容。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这样的一体化将编写,采取了学生和教师共同意见并对其进行不断研究改善,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上课所需要的专业内容。
二、教学设计
在目前教学模式的背景之下,通常进行电算化课程教学是通过将实验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和老师可以在收获的同时边学习边进行操作,这样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来讲也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占据主动地位,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整体操作能力,这样对于其对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保证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在进行教学过程中,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其岗位进行相关规划,并且根据可能出现的效果进行讨论。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极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发现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三、课程内容分析
在进行财会专业电算化课程教学时,对课程内容主要讲解的是各种不同学习和培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主要介绍的方法就是任务驱动法,这样的方法就是任课教师将会计专业的技能知识,设计成满足具体学生学习情境的任务,保证学生对任务的完成程度。在每一个任务教学模块设计学校将其分成许多个不同的情境,并将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这些教育当中。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可以应用到课堂所学的知识,并围绕着教师设计的具体情境,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从中体会到课堂上所学习不到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方法在去具体应用当中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需要将所设计的情景模块所涉及到的知识进行准备和提炼。第二点就是需要有老师来引导学生进行会计任务实际操作等相关步骤。最后就是需要教师根据学生所做任务的完成程度以及完成质量来进行评估分析,解决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困惑。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以及对问题知识应用的灵活能力。具体内容包括,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学习情境。举个例子来讲就是将,授课地点定在电算化课程模拟教室当中进行。这样在上课之前为学生准备好未来在工作当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账本。在教室的墙壁上根据投影仪所播放的情境来设计相关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今天上课的同时可以真实地体会到工作的氛围。也需要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在工作当中可能会涉及到的各种线索。但是其他的问题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努力去发现。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包括对有关资料和信息的获取以及对信息的利用和评价,只要掌握了这些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学生在电算化课程教学当中有很大的收获。任何任务都不是独立完成的,未来在工作当中会计行业也是一个相互协作的整体。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相互协作,学习的重要性,才能使其在以后学习和工作当中获得更大的成就。因此在课堂上,学校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讨论,通过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分析,使学生在实践过程当中到的问题尽可能的提出,使将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解决。
四、结束语
本篇文章对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作出了分析和讨论。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文化都在不断进步,未来财会专业也将在教育发展历程上取得很大的进步。因此对其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将这些内容进行具体分析,才能发现其在教学当中存在的不足并将这些存在的缺点一一进行改进,才能保证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宋玲玲.会计专业教学讨论分析[J].经济财政,2016:45-48.
[2]李玉航.财会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分析[J].会计教育,2015:156-157.
篇10
一、选择题
1.K2CO3、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温度/℃
20
40
50
60
80
溶解度/g
K2CO3
110
117
121
126
139
KNO3
31.6
63.9
85.5
110
169
A.
K2CO3溶液降温后有晶体析出
B.
乙代表K2CO3的溶解度曲线
C.
t应在50
℃~60
℃之间
D.
40
℃时,100
g
KNO3饱和溶液中含63.9
g
KNO3
2.向液体X中加入固体Y,观察到U形管内红墨水左侧液面上升。下列液体X和固体Y的组合,符合题意的是(
)
A.X是水,Y是氧化钙
B.X是水,Y是氢氧化钠
C.X是水,Y是硝酸铵
D.X是水,Y是氯化钠
3.一杯热硝酸钾溶液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量的晶体析出,如图所示。忽略水的蒸发,下列关于硝酸钾及其溶液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溶液质量不变
B.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
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大
D.
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4.在t
℃时,某物质X、Y分别完全溶于水,溶液中X、Y与水的质量关系分别如图a、图b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X、Y都只能是固体
B.
两种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
图示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X<Y
D.
t
℃时X、Y的溶解度:X<Y
5.向2个盛有100
g
60
℃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40
g
的NaCl和KCl固体,充分溶解。根据实验和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得到的溶液质量为140
g
B.
KCl的溶解度比NaCl的溶解度大
C.
②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D.
②中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约为28.6%
6.下列有关饱和与不饱和溶液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升高温度可以使大多数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再溶解其他溶质
C.
所有饱和溶液都比不饱和溶液浓
D.
冷却热饱和溶液不一定有晶体析出
7.常温下,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图所示实验。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1后,甲、乙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B.
实验2后,乙中比甲中氯化钠的溶解度大
C.
实验2后,甲中溶液为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
D.
实验2后,甲、乙中溶液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8.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
变大 不变
B.
变大 变小
C.
不变 变大
D.
不变 不变
9.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液是溶质的粒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B.
溶液加水稀释后溶质的质量减少
C.
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不可以通过改变条件相互转化
D.
温度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没有影响
10.在20
℃时,将40
g氯化钠固体加入100
g水中,充分搅拌后,有4
g固体未溶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
B.
该溶液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固体
C.
所得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140
g
D.
将该溶液倒出一半,则溶质的质量分数改变
11.“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配制”实验中,下列有关操作正确的是(
)
12.某同学在化学实验操作测试中,抽到的题目是“配制50
g
10%的氯化钠溶液”,配制过程不正确的是(
)
13.小明自制了一杯蔗糖水(无固体剩余),用于缓解运动后出现的低血糖症状,之后他结合下表蔗糖的溶解度数据,归纳出以下问题,其中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40
60
80
100
溶解度/g
182
191
204
238
287
362
487
A.
配制的蔗糖溶液下层比上层甜
B.
降温,糖水中一定有晶体析出
C.
20℃时,蔗糖饱和溶液质量一定为304
g
D.
升温,糖水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不变
二、非选择题
14.判断如图所示实验中得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冷却后析出晶体,说明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
15.在洗碗时常加入洗涤剂,利用了洗涤剂的________作用。
16.如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C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而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在t2
℃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___(用“<”、“=”或“>”连接)。
(3)将140克t2
℃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时,析出A晶体的质量为________克(水分的蒸发忽略不计)。
(4)现有t2
℃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克,其饱和溶液中溶质均无剩余,将其均降温到t1
℃时,它们的溶质质量分数关系为____(填序号)。
①B>A>C
②A>B>C
③B>A=C
17.℃时,将一定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的质量与析出晶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蒸发溶剂前,____(填“甲”或“乙”)是饱和溶液;
(2)b点对应的乙溶液是________(填“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3)t
℃时,____(填“甲”或“乙”)的溶解度更大;
(4)甲的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用含m、n的代数式表示)。
18.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过程如图所示:
(1)写出实验操作的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
(2)配制50
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所需氯化钠和水的质量分别为:氯化钠______g,水______g。
(3)称量氯化钠时,氯化钠应放在托盘天平的______(填“左”或“右”)盘。
(4)溶解过程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5)对配制的溶液进行检测发现溶质质量分数偏小,其原因可能有______(填序号)。
A.
称量时,药品与砝码放反了
B.
量取水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
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
(6)把50
g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稀释成5%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水的质量是________g。
19.现有含氯化钠杂质的碳酸钠样品,取6.95
g样品溶于水,配制成52.2
g溶液。此溶液与50
g某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0
g溶液。请分析计算:
(1)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g。
(2)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至0.1%)
(3)实验前配制的52.2
g溶液中碳酸钠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B
4.C
5.D
6.C
7.B
8.D
9.A
10.A
11.D
12.B
13.D
二、非选择题
14.√
15.乳化
16.(1)减小 (2)A>B>C (3)20 (4)①
17.(1)甲 (2)饱和溶液 (3)乙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