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乡村旅游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县域乡村旅游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县域乡村旅游规划

篇1

近些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越来越快,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升高,国家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于民生的战略性产业提升到国家发展层面。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农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加速我国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对促进国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以哈尔滨为例,对县域旅游经济发展展开探讨。哈尔滨作为大冰雪、大森林、大农业、大湿地资源异常丰富的大型旅游城市,其众多的旅游资源都处于城乡之间,各区县之间、各县域之间,相互交叉的资源成为哈尔滨旅游发展的主体资源,这对于县域旅游整合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县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意义

1.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协调城乡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影响我国新城镇化道路发展的根本性因素。2013年,中国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作为服务于民生的战略性产业的任务,明确了今后一段时期内旅游业将会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考量而获得巨大的支持。加速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的发展都是为实现广大农村落后地区的经济而提出的,国家要通过发展旅游来加速城镇化发展的思路是明确的,所以加强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对于促进城镇化发展有积极意义。

2.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实现城市旅游产业新布局、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提档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近些年,城市旅游发展很快,但是由于所属县域旅游资源同质性较强,产品近距离重复建设现象比较突出,从而形成恶性的竞争,拿哈尔滨来说,前几年的亚布力滑雪场就属于这种情况。加强县域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对城市县域旅游统筹规划,实行打造特色龙头品牌,分片布局,协调发展,对于改变城市周边旅游项目多、品牌少问题,实现旅游产业新布局具有现实意义。

二、哈尔滨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方式

哈尔滨县域旅游协作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城区要素进入各县域,加速县域旅游经济的发展。县域旅游的协调发展可以为哈尔滨经济结构调整升级,为哈尔滨旅游业科学合理进行整体规划,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方式应该在旅游产品规划、旅游产品建设、旅游产品消费方面实现目标统筹,通过产业共兴、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等方式统筹发展,最终走区县旅游文化多元化、项目特色化协调发展之路。

三、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规划与哈尔滨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往往不协调。哈尔滨很多县请国家或省内专家做规划,有做总规的,有做详规的,有做单个项目规划的,但是县域旅游规划的制定同哈尔滨旅游总体规划之间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很多重复性项目的上马建设、资源浪费情况存在。这一方面同市(县)旅游主管部门的决策地位不高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市(县)旅游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明确,造成很多时候项目决策存在割裂现象。

2.哈尔滨县域旅游职能部门行政地位不高,作用发挥不突出。虽然旅游业现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在不断提高,但是作为基层职能部门的县域旅游局的作用发挥范围仍旧比较小。前些年,在一些县,尤其是相对地理位置比较偏远的县域,旅游局还没有形成独立的职能部门,有的挂靠在县政府办公室、有的在招商局、有的在文体局等。现在局面有所改观,但是旅游局在地方行政机构中仍旧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编制少,人员的素质也不高,专业性人才极其缺少,对于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整体策划能力很弱,缺乏旅游政策制定和项目建设的论证能力,造成县域旅游项目的开发往往取决于领导的简单决策。

3.哈尔滨县域旅游公共服务缺位。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能够体现一个区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我们曾经对上海和杭州等地的区县旅游进行过实地调研,发现这两个城市不仅仅在中心城区有非常完善的城市旅游公共服务系统,而且在下属的各区县都配有相对独立的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等。哈尔滨县域旅游这个层面旅游公共服务系统缺失,尤其在县域缺乏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对游客的疏导影响很大。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对区县旅游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4.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之间旅游产品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目前,哈尔滨市周边游路线产品丰富,但是却无重点,线路较为混乱,缺乏层次性、合理性,缺少精品旅游线路和产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哈尔滨旅游文化形象多而不具,形象多造成支持它的旅游品牌主次难定,品牌产品很难被重点突出,导致旅游线路和产品缺少层次性;另一方面,各级行政单位很难把旅游产品建设同《哈尔滨旅游规划》统一起来,在产品打造的时候疏于总规的考虑,都从各自区域的利益出发,造成同质雷同现象出现,旅游产品生产中都有的东西相当于都没有。此外,哈尔滨各县旅游资源同质性也是造成产品同质化的原因之一。

5.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中大项目建设与经营参与度低。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为了解决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大力发展旅游业,通过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旅游发展形式实现统筹县域旅游发展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农村贫困落后的问题。很多坐落于县域的高禀赋旅游资源,在进行大项目的开发建设及经营管理时,县域旅游部门或旅游企业很难介入,本地社区老百姓的参与度很低,受益率也很低。这是一个在县域旅游开发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四、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1.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要做好统一规划工作。旅游规划是指导旅游业发展方向和建设内容的总体性计划。哈尔滨县域旅游协调发展要坚持让关系全市旅游全局的大规划引领和指导各县旅游及个别项目建设的小规划相结合。大规划对全区旅游资源及发展项目有总体的把握。比如,哈尔滨周边县域的冰雪旅游发展,应该在明确县域资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建设,而不是分散经营,遍地开花。要以亚布力这个品牌为龙头,对资源根据其特点进行细分定位,避免近距离盲目建设,恶性竞争。县域旅游小规划在大规划的整体布局下,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设计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务必要杜绝近距离、同质化模仿。各县旅游职能部门要根据自身旅游资源区位、旅游交通区位、旅游市场区位、旅游经济区位等多方因素考察上马项目。

2.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不断提高县域旅游部门的职能地位。根据国家和哈尔滨市的总体战略发展的需要,哈尔滨很多县把旅游业定为重点发展的产业,努力挖掘自身的自然和历史文化内涵,突出资源特色,发展县域旅游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有战斗能力的管理服务团队做基础保障。我国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旅游管理服务部门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杭州的旅游局多年前就已经变为旅游管理委员会,扩大了职能范围。哈尔滨县域旅游局要设置完整的编制,招纳专业的人才,在县域产业发展中要有话语权,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规划要有建设性建议。

3.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加强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的完善和基础设施联网建设。国家为扶持农村经济发展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已建成的4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全国乡村旅游景区(点)每年接待游客超过5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2 000亿元;“十一”和“春节”两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1亿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县域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接待地,需要大量接待和疏散游客,加强县域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建设,同城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现联网协作,对县域旅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哈尔滨县域旅游发展要加强县域旅游基础设施联网建设,提高县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整合能力。建设重点应放在共享旅游资源和客商资源信息、共建跨区县重点旅游线路、旅游项目建设、加强跨区域的旅游市场营销宣传等。

篇2

关键词:县域;旅游产业;内乡县

一、内乡县旅游产业现状

近年来,内乡县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把宝天曼作为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的龙头和市委、市政府把宝天曼作为南阳旅游开发旗舰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地处豫西南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和位于伏牛山核心区的资源优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旅游名县、林牧大县”战略,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中国县域旅游品牌百强县(市)、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国书法之乡等荣誉称号。丰富的资源、厚重的文化、淳朴的民风、优美的环境和生机勃勃的发展态势,使内乡成为中原大地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内乡县旅游局以提升内乡旅游知名度,提升内乡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为目标,认真落实源头抓质量,质量工作的有效性得到明显加强。一是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按照A级景区创建工作标准对景区景点标识牌进行规范,指导各景区景点制作高标准的旅游标识牌。对景区景点管理人员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加强行业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建设安全景区。

二、优势

内乡旅游优势我认为多为区位优势。自古就被认为“居天下之中”的河南,位于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且是国家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枢纽,新欧亚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航空、通讯和能源枢纽,中华腹地国家战略综合交通枢纽。乡村休闲旅游地是环绕城市、与中心城市交通联系便捷,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特别适合“短期休闲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

三、劣势

(一)低端产品特征突出。目前,乡村休闲项目发展很不成熟,大多是以农民为投资主体,开发方式粗放,且基于短期利益。由于缺乏现代经营理念,服务功能单一,在经营上乡村休闲旅游地只停留在注重价格上,基本没有服务意识,一锤子买卖的思想普遍存在。而对于吸引游客的最主要因素――特色产品注重不够,如特色农家风味、人居环境、田园风采等却没有放在重要位置。由于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整体服务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完善,造成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单一,很多宣传流于形式,无法满足较高层次的休闲要求。在消费构成中,以餐饮、交通、住宿开支为主,而消费支出较高的娱乐、购物等其它开支较低,导致整体休闲消费水平低,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

(二)盲目发展。目前,内乡县已经形成了零散的旅游产业集聚区,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旅游资源,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乡村旅游产品增长很快,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较大,但效果并不理想。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从产生初期的自然发展、到90年代的竞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缺乏长期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造成乡村休闲旅游盲目开发、效益不佳和资源浪费。在“农家乐”盛行的内乡,一些本世纪初开发的农家旅游地,在经历了数年的高速发展后,从2008年起就出现客源减少、效益下降的局面。其他城市也相继出现类似情况。

四、旅游产业发展布局与对策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确立旅游产业的龙头地位

结合市情特点和旅游业发展基础,内乡县旅游业发展思路应定位在“旅游兴县、强化基础、培育产业、建设新城”,面对全国各地旅游业蓬勃发展的态势,内乡旅游业既要乘势而上,也要避免同质化竞争,前提就要在发展思路上追求差异化、特色化。

(二)分析需求,加快对乡村旅游不同模式的探索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由单一接待事业发展为复合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已达到29.6亿人次,同比增长12.1%,旅游收入22706亿元,同比增长17.6%。“十二五”规划将旅游业纳入国家战略体系,强调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这为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旅游消费需求变化的背景下,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化发展,旅游产品形式上也发生了改变。单一落后的传统旅游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当前,旅游产品形式已从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及更多样的产品复合形式转变。

(三)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定位

1.政府行为定位。乡村旅游产业是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产业因为其不成熟性、其公共产品性质,外部性效应还很明显,如旅游的目的地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要由政府承担,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牵引。因此,政府应主导以乡村休闲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乡村旅游产业在县域旅游规划中的地位,制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经营规范。

2.营销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样需要中间流通渠道――中介组织去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推广。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营销单一,主动借助中介组织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意识和要求不强,在招揽客源上,农户过于迷信“回头客”和口碑传播,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发传单、发名片和宣传册,也受人际的范围局限。宏观上可由旅游企业与地方政府和旅游局策划事件旅游来扩大其知名度,微观上可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行业进入门槛,承诺行业服务水平与标准并制度化,建立投诉制度与违规处罚制度,形成行政方面的约束力和浓厚的舆论氛围,从而建设品牌形象,来提高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3.和谐发展定位。乡村休闲旅游与环境之间,既存在着相互促进的正面效应,也存在着相互矛盾的负面效应。在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保护、生态资源保护、环境治理、水源保护、合理开发旅游产品,是旅游地开发的核心,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乡村休闲旅游地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简单的原始利用到注重人文的休闲空间的营造,使人与环境和谐共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篇3

一、发展县域旅游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将第一、二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第一二产业经济发展速度减慢,或已经进入瓶颈期。所以,推动县域旅游经济的增长,就必须与时俱进,结合实际,发展特色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来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促进当地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在使农民提高收入、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本地容纳和解决劳动力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出外打工,造成本地流失一些有效劳动力,这样不利于县域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当今发展县域旅游业,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得到拓展,有效解决了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地村民加入旅游业的开发和发展,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提高了经济收入,使人们更加积极参与到旅游业的发展中,促进县域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县域旅游经济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的几点建议

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促进、此长彼长。乡村旅游在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有无法取代的作用,更大的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青睐于乡村旅游的人们不但追求空气的清新、绿色蔬菜、瓜果飘香、趣味民俗外,还关注安全卫生、舒适便捷等配套设施的完善。所以要打造突出本地农村地方特色的优质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打造本地乡村旅游品牌,让长期居住在城市的游客回归大自然,就必须以尊重乡村本地特色优势为前提,辅以恰如其分的创意,做到“淳而不土”。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先行规划设计,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要认真规划设计,重视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深入挖掘和保护。旅游部门为了指导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制定了乡村旅游的总体发展规划。要使乡村旅游良好发展,旅游产品的合理开发是必不可必的。可是在开发过程中不要盲目,严惩为游客提供低级而庸俗服务的经营者,严把旅游产品质量关。要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延续乡村历史文脉。对具有本地乡土文化气息的传统动植物、工艺品服饰、饮食、文艺表演以及耕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挖掘并加以保护和开发。尽量做到保护好本地自然资源原来面貌,按照本地传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体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而且要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更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或特色服务,以提高本地旅游业的竞争实力。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有些自然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本地自然资源对旅游体验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一些乡村把本地现有的一些古迹纳入开发的范围,制作出一系列主题旅游。

(二)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乡村旅游要满足游客能看到美景、吃到佳肴,道路要通畅、住宿要方便安全卫生、能购买到地方特产、玩得新鲜刺激等,这就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完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对于这种情况,要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府要采取政策上的支持,同时要强化政府的调控作用。对乡村旅游投资的企业给予提高回报率的优惠政策,为乡村旅游拓宽融资渠道,如探索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多种形式共同开发本地资源,提高村民经济收入,促进本地农村经济发展。对于一些具有无限开发潜力的农村地区,政府应适当的给予资金支持。

(三)加强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学习

实事求是的讲,本地从业人员普遍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本地信息通讯不通畅。要想把农业转变为农旅结合或农商结合,把靠体力劳作转变为靠脑力经营,是非常困难的。为了使乡村旅游能尽快地健康发展,最快的捷径是培训学习。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起完善的乡村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培训体系,组织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学习,使从业人员掌握相关的规范服务和营销技能,使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规范化运作水平得到很快的提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三、结语

篇4

一、重要意义

*乡*村是*最原始最古老的羌文化的发源地,拥有神秘的释比文化和羊皮鼓、口弦等一系列的原生态、舞蹈,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之一;同时*村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例如:各类野生动植物和特色中药材、野生蘑菇等);再者我*村还拥有独特的旅游环境和丰厚旅游资源,是一个休闲娱乐的世外桃园。对*乡*村打造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是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和*乡人民政府、*村两委会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理县、活力理县、和谐理县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理县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理县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好理县的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旅游休闲度假村(以下简称“*度假村”)

2.发展定位

以理县享誉四川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文化情趣为一体的具有省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四川、阿坝州旅游的一个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省级知名、州内前茅的旅游目的地;创造特色乡村和集现代化旅游规划建设的州级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理县旅游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理县城乡总体规划,符合理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相结合;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城市化发展相结合,景区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相结合。

(二)发展规划

将*旅游度假村建设成为州级前茅的旅游休闲度假村,使之成为带动理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重要乡村增长极,进一步彰显理县的城市魅力,提升理县旅游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开放度,成为理县建设省际性现代特色乡村旅游的重大示范工程。

1.规划格局

*旅游度假村将主要依托*坪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在原有丰厚而优美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将*略微改建完善使之成为能留住游客的圣地。

(1)*进一步修善。

(2)将*村所属*坪的草坪改建成为小型人工湖泊,在人工湖泊旁修建羌式木楼用以接待游客,作为供游客赏玩的娱乐的场所。在*面修建一处商贸居住区,用作游客居住和当地农民使用的商贸展销点。

(3)在*坪西北方向有很多斜坡地,利用这些土地种植青草,作为滑草场。

(4)在*坪的北偏西有一座山,此山山势斜缓,山上有一条河流,到了寒冬时节便大雪掩河,我们将此处作为滑雪场。

(5)在*坪正北方向三条河流,常年水流不断,我们将其中两条河道可用作漂流.

(6)第三条河流将其改道至北偏东的山上流下,依就原有地形顺势而下形成较为宏大的瀑布。

(7)*新寨背后500m处便另一处天然资源和地理优势,我们将其围建成为猎场,如金丝猴、野猪、野兔、野鸡等,可供游客赏玩。

(8)在*村正东方向岔路口便有一座羌碉,在羌碉前方有一条小河,我们将修建一座木板桥(情人桥),在河对岸是一座圣山,通过情人桥,沿悬岩石梯而上变可上山许愿求神。另外我们将计划开展一年一次“转山会”,此“转山会”融合羌族释比祭山活动和原生态舞蹈,感受羌寨魅力、感受羌寨风情、感受浓郁的羌风特色、感受古羌文化的传承,游*品别味风情,使游客能参与更多的休闲娱乐的项目。

2.投资建设平衡分析

经过测算,*度假村前期开发总投资约500万元,预计10年可收回投资成本。

3.实施步骤

*旅游度假村的开发建设周期为5年,分三步实施。

第一步(2011—2012年),完成*旅游度假村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以及修建性规划。在争取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尽可能地谋求招商引资,完成各项建设资金的筹备。

篇5

关键词:葡萄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实施路径;怀来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41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61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ape industry of Huailai, industrial cooperativ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was proposed with field research methods.Through coordinated operation between the industrial strategy,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layer,a new form of rural tourism of vineyard farm tourism, cultural tourism and hot spring Tourism was constructed. By constructing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system, creating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ourism brand, improving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and leisure consumption environment of rural tourism and mor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characteristic agriculture can be promoted.

Key words: grape industry;rural tourism;industry collaborative;development model;implementation path;Huailai county

牙聪匚挥诤颖笔∥鞅辈浚西接张家口,东临北京,是“京北生态新区”的核心区。其境内南北是燕山支脉的延伸,中间是河谷平原,被称为“怀来盆地”,官厅水库坐落于盆地中部。怀来盆地处于北纬40°这一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带上,具有千年的葡萄栽培历史,是中国葡萄之乡和葡萄酒之乡。怀来县依托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葡萄和葡萄酒旅游,积极促进县域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获得了良好收益。本研究以怀来县发展葡萄和葡萄酒旅游为例,分析依托某一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的模式及路径,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提供实践参考。

1 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具有多元价值功能表现

乡村旅游是城市休闲消费需求与乡村资源旅游化相结合的一种经济活动,其本质是城市消费经济以一种主题化的消费方式与乡村独特的资源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消费行为[1],具有乡村空间性、农业文化性和自然生态性。葡萄产业是怀来县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怀来县有着优越的种植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

截至2015年8月,全县葡萄种植面积约1.8万hm2,栽培品种150多个,有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紫精葡萄庄园等葡萄加工企业35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各类酒庄、酒堡33家,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庄园式开发”等产业化经营形式和“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贸易”产业链。葡萄产业是特定地理空间范畴的农业资源和乡村文化,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具有多元价值功能表现。

1.1 基于葡萄产业化经营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将葡萄产业要素转化为旅游资源要素,提高葡萄产业附加值和服务化功能

农业是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特色农作物种植形成的田园景观、村落民俗构成的乡村意象、农产品加工积淀而成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创意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怀来县葡萄产业化经营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产业基础和景观资源。葡萄的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区域集聚所呈现出的农业景象和田园风光,是极具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农业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规划开发便可形成葡萄种植园农业生态景观型乡村旅游产品;葡萄加工积淀形成的葡萄酒生产工艺、技术流程、葡萄酒窖藏、酒文化体验、葡萄酒庄园是资源品质极高的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规划和文化创意开发便可形成葡萄酒庄园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以葡萄种植和葡萄加工为节点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可以有效地促进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使葡萄产业由原本的农产品生产转型升级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功能融合的综合性产业,有利于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服务化功能。

1.2 基于葡萄产业链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提高产业的关联效应

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种植结构,将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物流运输、旅游休闲等多种产业形态与农业相融合,构成以产业关联为特征的综合型产业链和以价值创造为特征的多元价值链。

在葡萄产业链上,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展销、葡萄(酒)消费体验等各环节蕴含着生态、景观、文化、健康等旅游休闲元素。在葡萄种植环节,依托葡萄种植农业生态景观,以葡萄园为核心吸引物,开发葡萄园观光、葡萄采摘、科普推广、葡萄展销、特色餐饮、农家度假等葡萄种植园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在葡萄酒加工环节,依托葡萄酒庄的葡萄酒工艺和窖储景观,以葡萄酒为核心吸引物,开发葡萄酒工艺参观、葡萄酒品鉴、葡萄酒知识推广、葡萄酒展销、特色餐饮、庄园度假等葡萄酒文化旅游业态,形成以葡萄和葡萄酒为关联品的葡萄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带动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消费体验、葡萄酒商贸流通、葡萄(酒)旅游休闲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促进产业链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产业关联效应价值。

1.3 基于葡萄产业集群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聚集效应

截至2015年8月,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年产值超过4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2%,葡萄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葡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系以及种植农户、经纪人、合作社、加工企业、销售商等市场主体。

依托葡萄产业集群开发乡村旅游,可以在葡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衍生培育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通常规模小,数量多,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共同的市场战略和共同为游客提供服务而将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体系,创造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形成区域旅游品牌,推动大旅游发展,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从旅游者角度来看,乡村旅游是游客在客源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一种空间活动。正是这种游客的空间移动将乡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带动乡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教育科技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农业衍生品的开发,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转型升级。

2 怀来县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葡萄和葡萄酒旅游已成为怀来县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怀来县充分发挥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和东临北京的区位优势,在怀来盆地官厅水库沿岸,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县乡道公路两侧的12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区,着力打造“百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

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其中80%以上游客是来自北京的自驾车乡村旅游。2015年,全县已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06个,培育葡萄酒庄、酒堡、生态园37家,乡村农家乐350多户,果蔬采摘园12家,乡村旅游服务从业人员36 000人以上,形成“鲜食葡萄采摘+农家食宿”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葡萄酒庄观光+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葡萄酒庄园旅游、“葡萄酒品鉴+温泉养生”为主题的葡萄温泉旅游等乡村旅游a品。

但是,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2015年暑期调研发现,该县葡萄和葡萄酒乡村旅游开发在规划建设、景观特质性挖掘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以葡萄和葡萄酒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缺乏统筹的规划建设,旅游市场营销不到位

旅游规划建设是一个有序、有度、有控的项目管理工程,按照规划控制的空间范围一般包括区域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只有在这三个尺度上统筹规划才能提高旅游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怀来县葡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官厅水库沿岸,水库南北两岸的东花园镇、小南辛堡镇、土木镇等乡镇以生产酿酒葡萄为主,水库西岸的桑园镇以生产鲜食葡萄为主。这一区域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临近公路的村庄及农户利用交通便捷优势开办“农家乐”,提供初级的葡萄采摘、农家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二是葡萄酒庄开办葡萄酒旅游,提供简单的葡萄酒庄观光和葡萄酒品鉴活动;三是利用葡萄产区的地热资源建设温泉酒店,提供温泉旅游服务。

“农家乐”和葡萄酒庄旅游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内容单一、重复模仿、过度竞争、效益不高的初级观光旅游态势,温泉酒店也处于住宿、餐饮、洗浴等温泉旅游的初级阶段,这三种旅游形式在区域布局、市场定位、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旅游线路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与互补,未能依托葡萄产业形成乡村旅游链条和旅游线路,缺乏区域层面、目的地层面、旅游景区(点)层面以及旅游形式之间的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开发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农家乐、葡萄酒庄观光、温泉酒店接待等低端旅游项目开发上,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的表达,市场推广缺乏营销战略和品牌形象,旅游服务缺乏完善的目的地设施体系和服务规范。

2.2 以葡萄产业为背景的农业景观核心价值未得到凸显,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雷同

葡萄产业景观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景观。农业景观是以乡村聚落环境为背景,以农业活动为本底,由历史、人文等因素构建的农业土地景观形态[2]。农业景观是农业活动长期积累演变而形成的一种人地关系,是乡村区域的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地生态系统。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具有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模式,反映着人与自然综合协调的内在联系,蕴含的资源和文化多样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活力源泉。葡萄产业景观的生产性源自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和农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与不断发展;其生活性源自葡萄生产者居住村落,是村落居民长期生活积淀和发展形成的乡村环境、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生活形态;其生态性源自葡萄生产的人工生态系统,是葡萄生产周期性、循环性、再生性的土地利用形态,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有机融合,构成葡萄产业景观核心价值。

怀来县有着千年的葡萄栽培历史,环绕在官厅水库沿岸的葡萄产业化种植和风格各异的葡萄酒庄酒堡就是独特而壮美的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但是,目前依托葡萄产业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葡萄采摘、农家餐饮、农家住宿、葡萄酒庄观光等类型,项目雷同,简单模仿,重复建设,过度竞争。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地针对农业景观特质性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只是将葡萄产业景观单一化地作为一种游览元素,忽略了葡萄产业景观的核心价值,忽略了葡萄产业发展的历史内涵与生态结构,忽略了农业土地的文化信息与生活特征,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开发品质和葡萄产业旅游价值功能。

2.3 以农户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不规范

乡村旅游经营者主要是当地的农户,从业人员也主要是当地居民,经营管理知识和旅游服务技能相对缺乏,乡村旅游交通、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网络通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乡村酒店、餐馆、游客中心等旅游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制约着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例如,“农家乐”旅游项目属于典型的农户家庭经营形式,农户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旅游餐饮和住宿,利用自家的葡萄园开办葡萄采摘,家庭成员是主要旅游服务劳动力,经营规模小、经营内容单一,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同时,从市场准入来看,“农家乐”旅游项目缺乏基本的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规范,缺乏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致使乡村旅游被固化在表层化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摘农家果”的活动项目上,缺乏深层次的乡村文化和农业景观特质性内涵,不易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资源,导致照搬、模仿、雷同式的规模扩张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入住率和重游率,乡村旅游品质难以提升,旅游收入难以提高。

3 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的模式构建

怀来县葡萄产业化经营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葡萄种植贡献了田园农业景观,葡萄加工贡献了葡萄酒工艺景观和葡萄酒文化景观;怀来县葡萄产区地热资源丰富,在官厅水库西岸和北岸呈条带状分布,地热水温高达88℃,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保健医疗价值,与葡萄酒文化相融合,贡献了葡萄温泉休闲养生旅游景观。据此,依托葡萄产业及其相关资源,提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3.1 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整体功能。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内部的集成特征,产业内各要素之间或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3]。

基于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需要两个产业条件支撑:一是将葡萄产业要素转化为旅游资源要素,以葡萄和葡萄酒为主题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使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两个原本独立的产业系统转向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演进与融合发展;二是乡村服务业配套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带动城乡之间、不同产业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乡村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这种依托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某一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称之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运作机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三个层次的协同关系,即产业间战略协同、产业间管理协同和产业间市场协同。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是渗透性、融合性协同发展,乡村服务业与乡村旅游业是配套性、关联性协同发展,通过产业之间战略层、管理层和市场层的协调运作,有利于促进各产业要素及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形成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及协同演进发展态势。

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区域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渗透融合,“以农兴旅,以旅带农”,适合于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规模效益较为显著的地区,把特色农业的田园景观、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业体验与农产品消费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参与式、体验式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和旅游价值链,形成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新兴乡村产业体系。

3.2 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的业态类型

根据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为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提出三种发展类型:葡萄园农家乐乡村旅游、葡萄酒庄文化乡村旅游和葡萄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图2)。

在鲜食葡萄种植区,以鲜食葡萄产业化规模种植为基础景观,以葡萄种植园生态旅游为主题,开发“葡萄园风光观赏―科普推广―农事体验―葡萄展销―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型葡萄园农家乐旅游产品组合,适应现代游客追求生态环保、参与性、情感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在酿酒葡萄种植区,通常坐落着不同建筑风格的葡萄酒庄,这些酒庄通常拥有自己的葡萄酒庄品牌和葡萄种植园,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窖藏、葡萄酒展销、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

以葡萄酒庄园为基础景观,以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主题,开发“葡萄酒庄观赏―葡萄酒工艺参观―葡萄酒文化体验―葡萄酒展销―葡萄酒庄园酒店”休闲度假型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组合,适应现代游客追求自然健康、时尚典雅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需求;在葡萄产区的地热资源带上,以葡萄温泉小镇为基础景观,以葡萄温泉养生旅游为主题,开发“温泉保健医疗―葡萄酒保健养生―葡萄温泉度假”保健型葡萄温泉养生旅游产品组合,适应现代游客追求休闲养生、健康生活的旅游消费需求。

4 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的实施路径

4.1 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构建以葡萄产业为背景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规划是发展旅游业的顶层设计。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是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分析,以市场营销为先导,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向、目标与实施路径,促进乡村旅游开发适应旅游需求发展新趋势。“原乡规划”的“自然之道”、“天人合一”观点反映了乡村旅游的本质内涵,尊重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倡导游客真正回归到原真性的乡村[4]。

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规划,不仅强调要保护乡村的原真性,而且强调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相关支撑产业以及配套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原乡规划”思想和产业协同发展理念,在县域、村镇和景区三个空间尺度上统筹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在县域尺度范围内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葡萄产业优势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对全县的旅游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交通可达性以及服务设施网络加以引导与政策控制;在村镇空间结构上,将葡萄特色村镇和葡萄酒庄连片整合转化为乡村葡萄(酒)旅游地,编制村镇旅游地规划,对其旅游交通、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体系等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规划设计,适应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同需要;在景区空间结构上,以葡萄种植园、葡萄酒庄、“农家乐”、温泉等为葡萄产业节点,编制葡萄(酒)旅游景区规划,对景区的景观系统、交通系统、标识系统、游客服务系统、建筑设计、工程标准、投资控制等开发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满足游客观赏游览需要。

通过县域、村镇旅游地、旅游景区三个层面的规划建设,形成以葡萄产业为背景、葡萄和葡萄酒文化楹诵奈引物、旅游地接待设施与服务为支撑、乡村服务业配套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促进葡萄产业、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服务业协同发展。

4.2 实施乡村旅游整体营销战略,打造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城市。城市居民由繁华都市到乡村旅游是一种时空的跨越,从快节奏转向慢生活,从工业制造转向自然生态,感知乡村的历史文化,愉悦心情,缓解压力,增长知识。

面对乡村旅游这种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元需求状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深入分析资源条件和客源目标市场,在保持乡村原真性和产业背景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产业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处理好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要。

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应以北京自驾车休闲旅游为一级客源目标市场,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主题树立乡村旅游市场形象,借助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优势,在怀来县官厅水库沿岸重点开发三大葡萄旅游功能区:一是官厅水库南北两岸酿酒葡萄主产区,以葡萄酒文化为核心吸引物,发展葡萄酒庄园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区;二是官厅水库西岸鲜食葡萄产区,以葡萄产业化种植农业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发展葡萄园农家乐乡村旅游区;三是官厅水库西岸―北岸地热分布带,以葡萄温泉为核心吸引物,发展葡萄温泉休闲养生乡村旅游区。

这三个区域旅游文化协调、旅游功能互补、空间布局衔接,形成主题鲜明的葡萄产业乡村旅游集聚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全域葡萄旅游营销战略,搭建营销平台,通过政府旅游官网、移动互联网、电视媒体、葡萄(酒)节庆活动等渠道,对怀来县葡萄产业和葡萄(酒)旅游进行整体营销和宣传推广,把怀来县葡萄(酒)旅游打造成京西乡村旅游第一品牌。

4.3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以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为特征的乡村旅游消费环境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影响乡村旅游消费环境的主要因素。怀来县发展葡萄产业乡村旅游,通过在官厅水库沿岸开发葡萄园农家乐乡村旅游区、葡萄酒庄园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区、葡萄温泉休闲养生乡村旅游区,可以形成环湖(官厅水库)葡萄(酒)旅游产业集群。

据此,怀来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加强村镇旅游地和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路网建设。怀来县有2条高速公路、1条铁路客运线,均由北京为起点穿越而过,乡村旅游的外部交通通达性较好,而内部交通的网络化连接不够,建议沿官厅水库南、北、西三岸修建乡村旅游葡萄观光路,并与穿经该县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相连接,建设相应的加油站、停车场、旅游标识、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形成串联葡萄种植村、葡萄酒庄、温泉酒店等乡村旅游项目的交通网络,适应中短途自驾车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二是加强村镇旅游地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推广“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积极运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提高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水平,开发乡村旅游线上运营与线下消费体验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农家乐”、葡萄酒庄、葡萄温泉乡村旅游产品在线销售与预定系统,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游览行程及餐饮住宿预定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推广实施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5],制定乡村旅游技术服务质量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旅游经营服务行为,对葡萄园农家乐、葡萄酒庄、葡萄温泉酒店、旅游购物商店等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品质认证管理,通过检查评估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颁发品质认证标识,激励乡村旅游经营者提高经营信誉、规范服务行为、保证产品质量,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瑗.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经济重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111-116.

[2]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8):104-110.

[3] 王兴明.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3(5):102-105.

篇6

指导思想与工作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为中心,紧紧围绕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工作部署,全面落实《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多措并举,合力攻坚,为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构筑新的支撑点,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新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工作思路:把县作为一个整体,按国内一流“休闲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进行打造。即:以南部滨海休闲旅游为龙头,以北部长城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为补充,以“重点项目、重点活动、重点工作”为抓手,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休闲旅游功能,提升休闲旅游形象,精心打造一批高端休闲项目,策划一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扎实做好各项重点工作。

总体目标与工作要求

总体目标:立足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调整旅游产业结构,加速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建成一个休闲旅游功能区(南戴河休闲旅游功能区),两个休闲旅游产业带(南部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北部长城山水休闲旅游产业带),并通过“一区两带”产业集群建设,逐步把建设成国内一流,京、津、冀、辽居民休闲度假的首选目地的,建设“中国旅游强县”。

工作要求

一是强化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支柱地位。在以观光为主导的旅游产业基础上,着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扩大休闲旅游产业规模,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将旅游业建设成引领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是致力于休闲旅游发展环境的改善。全县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抓休闲旅游产业就是抓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重视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共识,为休闲旅游产业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是要继续完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按照建设休闲旅游目的地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旅游产品的提升改造与上档升级,完善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增加休闲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休闲旅游产业体系。

四是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除发展瓶颈。通过鼓励扶持旅行社的发展,整合旅游宣传促销方式,理顺旅游行政管理体制,严格执行旅游规划,畅通融资渠道等措施,解决休闲旅游功能和设施不完善、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不鲜明、旅游产业布局、产品结构及产品设计不合理、旅游规划落实不到位等瓶颈问题。

五是把握发展机遇,促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大发展。环京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形成,将促进省内休闲旅游资源和客源市场的整合,有利于休闲旅游资源的集约型利用和经营,将产生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将为县旅游发展带来大好机遇。全县旅游行业要找准切入点,自觉融入环京津大旅游圈,与周边市县联合营销,形成区域联动旅游市场营销格局。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把握机遇,形成合力,加快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使休闲旅游产业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加速发展、赶追发展的引擎。

重点项目与工作任务

(一)建设一批休闲旅游龙头骨干项目

未来几年,要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依托海滨、温泉、长城、森林等特色资源,围绕县域休闲旅游“一区两带”产业集群建设,谋划建设一批高端时尚的休闲旅游产品,以点带面,使其成为引领县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方向的骨干与龙头。

围绕南戴河滨海休闲旅游功能区和南部滨海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着力建设、谋划以下5个重点项目:

一是南戴河旅游度假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工程。2012年—2013年,投资3150万元,完成岸线浴场整治、荷花湖公园改造、区内光明路林园路人行道硬化、旅游购物市场、沿街建筑立面整治、街道绿化和亮化提升等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加快推进南戴河水厂、垃圾中转站、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

二是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提升改造项目。2012年,投资4470万元建会务中心、海上嘉年华、槐花湖大剧院提升完善、《海誓·南戴河》风情剧表演、输电双回路改造、星级厕所、景区污水处理设施、景观提升、绿化美化等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南戴河旅游发展集团公司。

三是林海逸舍·房车俱乐部项目。2012年开工,2013年建成。项目实施单位:海陆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责任部门:渤海林场。

四是旅游购物休闲广场项目。由北京盛杰凯达旅游管理集团投资建设,2012年建成开业。责任部门:旅游局。

五是仙螺岛二期开发项目。2013年前完成规划设计并启动招商引资。项目责任单位:南戴河旅游发展集团公司。

围绕北部长城山水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抓好以下七个重点项目:

一是金舍·如意山水温泉小镇项目。2012年,争取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及项目审批。2013年,争取启动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德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责任部门:杜庄镇政府。

二是背牛顶佛教文化景区项目。2012年,争取完成项目规划设计及项目审批。2013年,启动项目建设。项目实施单位:悟缘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责任部门:县渤海林场。

三是隆盛旅游度假观光园建设项目。争取于2012年底完成全部在建项目,2013年正式开业。项目实施单位:骊城隆盛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协调责任部门:坟坨管理区管委。

四是傍水涯古战场景区在建项目,争取于2012年暑期前建成开业。项目实施单位:天易龙行广告公司。责任部门:石门寨政府、文体局。

五是温泉旅游度假山庄一期项目。2012年正式启动开发,一期投资500万元,完成山庄步游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单位:利彬房地产有限公司。协调责任部门:水务局、杜庄镇政府。

六是县城休闲文化体育中心项目。项目责任部门:县文体局。

七是板厂峪长城旅游景区、象山景区二期工程项目。项目实施单位:板厂峪景区、象山景区。

(二)策划一系列重大的旅游形象宣传活动

未来几年,要强化县域休闲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宣传、广电、旅游及各旅游企业要相互配合,加强合作,通过整合营销的模式,聚资聚力,一体化宣传,一体化促销,营造市场亮点,放大旅游形象。一是继续办好南戴河荷花艺术节、板厂峪梨花节、天马山“三月三”庙会等节庆活动。二是充分利用主流媒体,适时开展重大的形象宣传活动。三是积极参加国内各种类型的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三)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加强要素产业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创建一流旅游服务环境。利用2—3年的时间,对县域内旅游基础设施及要素产业进行提升完善。

旅游住宿:对现有旅游住宿设施进行提升改造,同时积极谋划建设高档度假及商务接待酒店。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负责督导南戴河区域内饭店、旅游宾馆、休疗养院设施功能的提升改造。旅游局负责指导北部乡村旅游接待户落实接待标准。

旅游餐饮: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餐饮业。南戴河旅游度假区至少要建成两个高档次的海鲜广场;天马山、天马湖一带借助天马湖鱼鲜宴优势,精细制作,原汁原味,争取打造天马湖特色鱼鲜宴品牌。

旅游交通:交通局要把景区连接线纳入村村通工程,加快对通往隆盛旅游观光园、天马山等景区连接线的规划设计与勘测。争取2013年前,所有景区连接线实现道路畅通。同时,加强与市交通运输部门的协调,争取重点旅游景区全部开通客运专线。

旅游厕所:用2—3年时间,完成旅游厕所提升改造工程。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及其景区厕所要达到三星以上标准;北部重点旅游景区厕所达到二星级以上标准;其它景区和乡村旅游点全部达到水冲要求,消灭旱厕。责任部门:分别是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各景区、各乡村旅游创建村。

旅游标识:用2—3年时间,全部完成旅游标识牌的改造与更新。2013年暑期前,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及其景区完成中英俄三种文字对照国际标准化的旅游标识牌建设;北部重点景区及景区通道完善中英两种文字对照标识牌建设;乡村旅游点因地制宜,合理设置标识牌。责任部门:分别是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各景区、各乡村旅游创建村。

旅游咨询及信息服务系统:在2011年前,重点景区至少要建一座规模相当的游客中心;南戴河旅游度假区建设一座功能齐全的大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2013年前完成旅游信息网建设。责任部门:各景区、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旅游局。

二是加快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全面提升县域休闲服务水平。积极启动南戴河旅游度假区旅游小镇创建工作。2012年6月完成申报,争取年内创建成功;推进景区A级管理与创建工作。已形成规模的旅游景区要加快景区的升级与改造,争取用2-3年的时间,全部纳入A级管理序列。新开发建设的景区严格按照A级景区标准开发建设。加快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5A景区创建工作进度,争取在年内通过验收;加快推进旅游宾馆争星创星工作。争取在3-5年内县域内星级宾馆数量上升2-3倍。责任部门:南戴河旅游度假区管委、旅游局

三是推进乡村旅游点创建工作,加快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提升与改造力度,2012年重点抓好董家口乡村旅游示范村和北未庄、英武山、樊各南等12个乡村旅游点的创建。到2013年,乡村旅游创建村数量不少于17个,乡村旅游示范户不不少于101个。责任部门:各创建村所在乡镇政府、旅游局

责任落实与措施保障

休闲旅游产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旅游、文化、建设等多个部门,涵盖服务、管理、建设等多个工作层面,各单位、各部门必须积极作为,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兴旅的工作机制。成立由县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旅游发展形势,统一调度,协调解决在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加快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的顺利实施。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围绕县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制定支持产业发展的工作措施和优惠政策。

二是全面落实休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确保产业发展按照规划有效实施。《县休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完成并已颁布实施,各部门各单位旅游产业建设中必须要严格执行规划。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相关的法规和规划要求,对涉旅项目进行前置把关。

篇7

实施文化旅游结构重组

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近年来,×县紧紧抓住文化旅游部门结构性重组机遇,牢固树立“文旅融合、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项目带动、市场推广、开放合作,全面推进旅游业态创新和产业融合,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全面开创×县文旅融合新局面。

一、基本情况

×县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成功创建省旅游强县,并连续多年获评×县域旅游十强称号,打造了×两家4A级旅游景区,×四家3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处省级旅游强乡镇、21处省级旅游特色村、×处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处省级精品采摘园和星级农家乐。培育发展了×家四星级标准旅游饭店,×家旅行社和营业部。自2004年起,连续举办了×届文化旅游节,“中国佛都 京杭水脊”旅游品牌在国内外已有一定知名度。

2017年,×县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组建成立×开元集团,×寺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集团四大国有子公司之一。2019年,×县实施机构改革,文化和旅游部门组建为文化和旅游局,实现了诗和远方的结合,推进了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5月,×开元集团正式入股×文旅集团,划转资产×万元,股权占比×%,×寺景区融入全市文化旅游大格局,进入了跨越性发展阶段。

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明晰发展布局。我县先后编制完成了中都佛苑景区规划、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寺景区总体提升策划、×湖湿地建设规划以及×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开发规划等。2018年,聘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编制了《×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目前县政府已批准实施,为×县文旅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以文化为魂,促进产业融合。大力推进“旅游+”战略,积极拓宽旅游发展空间,重点实施“旅游+N”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旅游业与文化、教育、水利、交通的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旅游+文化”,成功策划了第×届×县文化旅游节,举办了开幕庆典、慈善捐赠、文化展演、全国书画邀请展、研学展示等活动,吸引游客达×万人次。发挥“旅游+教育”拓展文庙建设规模和层次,扶持文庙研学旅游产品开发,完善了“成人礼”、“开笔礼”、“谢师礼”等参与性项目。

×运河考古遗址公园不断开发文化体验、遗址观光、考古研学、科普教育等活动,累计接待研学团队共×万人次,文庙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干部政德教育的两张亮丽名片。实施“旅游+水利”,联合水利部门开发中都水库水上休闲、垂钓等水上娱乐产品项目。实施“旅游+交通”,联合交通等部门建设了济北旅游大道、泉河景观廊道等旅游要道,指导×湖湿地开发了自行车比赛、自驾车营地、休闲旅游慢道等,构建了环×游憩带。

三是以项目为引擎,推动地域联动。通过多年持续开发建设,先后建成了×寺景区,×湖湿地、中都民俗馆、×枢纽考古遗址公园等景点。×宫旅游综合体项目累计投资×亿元,全面完成了外立面装饰装修工程。×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初步形成规模,新的提升规划即将实施。全县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得到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交通指示牌和旅游干道不断健全,较好地提高了文化旅游接待和服务能力。通过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效带动了县城和景区周边镇村改造升级,面貌更新,开启了以文化旅游产业为载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思路。

四是以乡村振兴为助力,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湖湿地新上旋转木马、碰碰车、自控飞机、森林探险等娱乐项目,种植了荷花、牡丹、玉兰、连翘、迎春花等各类乔灌木和果树,将湿地打造成儿童的乐园、花的海洋。×镇古城村以“×国故都 ×故里”文化品牌为引领,以丰富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为目标,建设了仿古街道、古×国博物馆、采摘大棚、药材基地,打造了×国遗址、×故里等×处景观,新上了×家农家乐、×家民宿,×处草莓采摘,成为×县首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庄。×镇投资×余万元打造×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了×等景观,完成了景区绿化、上山游览石阶、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旅游基础设施,利用土地流转等方式,联合周边村庄打造了茶园、梅园、核桃观光园、百合花观光园等,成功举办核桃丰收节、亲子挖土豆、百合园赏花等活动,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每年吸引游客×万余人。

二、存在问题

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和分析论证,我们清醒地意识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主要表现如下:文化旅游资源集聚效益不够明显,游客滞留时间短,综合收入提升慢;旅游景区公司化运作、旅游项目市场化合作进展较慢;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参与体验项目较少,缺乏演艺类、修学类旅游产品;资源整合不够、景区关联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偏小等问题,没有把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下步思路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推动旅游新旧动能转换,优化文旅资源配置,加快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品牌效应,深化公司运作,积极融入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长廊,真正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产业、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到2025年,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万人次,旅游消费总额达到×亿元,旅游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以上,打造一批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三星级以上旅游饭店、省级乡村旅游品牌、新业态产品等。

一是坚持多规合一,科学描绘文旅产业发展蓝图。加强旅游规划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衔接,努力构建全域打造、全业融合、全景建设、全民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依托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加快推进《×运河古镇建设》,积极融入全国全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凸显×枢纽位置及作用。指导×、×等乡镇做好×山旅游风景区和古×田园的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

二是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持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储备打造一批重点旅游项目,不断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方筹措建设资金,推动×宫旅游综合体建设。合理规划×寺景区西片区,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地区高品位、独特性的研学空间。推进文庙儒学研学基地开发建设,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切实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全面打造政德教育基地和研学旅游基地。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加快推进×运河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建设。健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启动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全覆盖的文化旅游综合服务网络。

三是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县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注重文化特色,引导乡村旅游规模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持续打造×湖田园综合体、×山旅游风景区、×河生态旅游度假带、×古城田园等乡村旅游项目,集中培育“×—×—×”乡村旅游集群片区。指导有关乡镇(街道)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现代农业庄园,培育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后备箱工程基地,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古×田园景区提档升级。

篇8

 

尊敬的余主任、市旅发委各位领导: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元江县政府向省旅发委、市旅发委各位领导莅临我县指导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表示热烈欢迎!向多年来对元江旅游工作给予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下面,我就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作简要汇报,不足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基本情况

元江是以哈尼族、彝族、傣族为自治民族,多民族和睦共处的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全县共辖5乡2镇3街道81个村(居)委会763个村(居)民小组,国土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6.8%)。2016年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20.88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1.7%;生产总值72.11亿元,财政总收入6.3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2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90元。境内山坝相间,立体气候特点突出,最高海拔2580米,最低海拔327米,坝区常年无冬,终年无霜,县城年平均气温23.9℃,素有“天然温室”之美誉,是距省会昆明最近的热区。随着昆曼国际大通道的建成,老国道213线改扩建,以及泛亚铁路、永金高速公路、元江通用机场等项目建设,元江交通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

近年来,元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县五大产业进行重点培育,积极抢抓省市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机遇,组织成立元江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以建设旅游强县为目标,充分挖掘“一片四线”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2016至2020年县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避寒养生 花果元江”旅游品牌形象,努力在“十三五”期间把元江建设成为云南最美热区、云南热区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冬季避寒旅游胜地。

二、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以大项目带动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一是以规划为引领,树立项目储备意识。按照我县旅游规划总体修编,“十三五”期间共谋划旅游储备项目42个,2018年计划新增5个。目前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已纳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滨江傣族蒙面情歌园、哈尼罗槃王宫等6个前期项目纳入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为下步精准招商做足准备。二是高站位远谋划,做好固定资产投资入库。积极与旅游企业对接,做到应统尽统、应纳尽纳,今年以来共入库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印象大酒店等7个项目,完成投资4.72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建设,统筹推进重点项目。投资70亿元的果香四季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并成立由县长及云南建投集团副董事长为组长,双方共建共担责任机制的项目建设指挥部,抽调各部门精兵强将全力跟踪服务项目建设;投资3.4亿元的山云华界农业旅游庄园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8年可建成投入运营;投资3.2亿元的红河谷热海投入试运营;投资5000万元的印象大酒店完成项目建设;投资6.5亿元高标准高规划建设十里滨江旅游休闲带,做美做优道路景观建设。四是以示范创建为目标,夯实旅游基础。以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为目标,投入170万元公开招投标,委托北京清尚建筑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开展元江县全域旅游策划编制工作,并于12月8日完成编制策划第二轮汇报。全力做好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旅游度假区申报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为全域旅游发展打实基础。

(二)发展乡村旅游助力精准扶贫。大力加快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制定了《元江县加快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打造坡垤村、者嘎村、曼来移民新村片区等10个乡村旅游示范点。重点推进坡垤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启动坡垤农业旅游庄园策划,采取“公司+农户”的方式引进“元江坡垤谷农业旅游有限公司”,整合项目资金1600万元完成整体村落改造。利用“旅游+农业”模式,推进曼来移民新村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整合项目资金1880万元,全面开展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实施旅游项目提档升级,完成停车场、旅游标识标牌建设,推进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项目建设,加大乡村旅游接待户业务技能培训,成功举办七届荔枝节。目前,曼来移民新村片区共有农家乐和民宿客栈6家,床位83个,可同时接待1000人以上用餐。今年以来,我县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定工作,经市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元江县依江风辣木体验庄园被评为四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经县乡村旅游质量等级评定领导小组评定,元江县城外城饮食城等7家单位被评为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元江县傣乡情农家乐等4家单位被评为二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目前,我县共有星级乡村旅游接待单位1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4家,星级农家乐对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三)打响“厕所革命”,补齐公共服务短板。2017年元江县共投资405万元建设旅游厕所9座,不断深化、创新突破,完善“以商养厕”运营模式,抓管理、抓建设,从根本上改变旅游厕所脏、乱、差、少、偏的实际问题。在旅游厕所选址上,我们充分满足群众之所需,不做雪中送炭,只为锦上添花,超前布局、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让群众及游客的文明程度、文明意识得到大幅提升,也对其他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起到示范作用。目前,我县结合棚户区改造项目,共完成惠隆佳园特色小镇3座旅游厕所建设,云南省低海拔训练基地1座旅游厕所改造建设,红侨五队及莫郎2座旅游厕所建设;在县城新农贸市场新建商贸城旅游厕所2座。我们将以 “厕所革命”为抓手,完善元江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向智慧旅游等领域延伸。

(四)充分挖掘资源打造旅游节庆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元江共投入255万元成功举办春节系列活动、龙潭正月十六街、甘庄花街节、白族三月会米干节、曼来荔枝节、傣族蒙面情歌节、甘庄彝族火把节、梯田人家“喍奢扎”、哈尼狂欢十月年等节庆活动,精心举办好每年一届的“金芒果文化旅游节”,并在传统举办活动基础上创新办节方式。水果、土特产、美食一条街等活动陆续推向市场化运作,更增加了啤酒音乐嘉年华、越野车邀请赛等互动性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到元江旅游过节。金芒果节期间,我县星级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100%,接待省内外游客共28.95万余人次,实现社会旅游收入1.15亿元,同比增长20%和35%,进一步提升了“花果元江”旅游形象。

元江作为云南省低海拔体育训练基地,积极推动以滑翔伞、山地自行车等活动为载体,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的新型旅游模式,体育场馆设施不断完善、提档升级,吸引了中国第一支软式网球队到元江进行为期半年的冬季集训,积极备战明年举办的亚运会。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工作打算

近年来,元江文化旅游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县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较快县市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旅游规划滞后,与全域旅游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文化带旅游、旅游促文化的发展机制还未形成,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还不清晰,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还未完全显现。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旅游产品供给不足。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活动场所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景点周边及县城区住宿条件单一,缺乏精品客栈、公寓、民宿等多样化的住宿渠道,在旅游六要素中,娱、购环节薄弱,能供游客休闲娱乐的场所不多、选择甚少。三是缺乏旅游专业人才。现阶段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专业人才,未配备专业旅游车队和导游团队,旅游服务接待能力较弱。四是我县财政薄弱,项目资金投入不足,贷款融资困难。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重大决策部署,以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列为第三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重点招商、精准招商。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基础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做好宣传营销,抓实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加快文化旅游经营人才、企业家队伍建设,强化现有文化旅游产业管理和经营人员素质。鼓励和扶持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建立景区景点与宾馆酒店联动服务机制,评选旅游星级宾馆酒店、特色餐饮名店、旅游商品店、时鲜果蔬店,促进地方特色餐饮业发展,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

四、恳请帮助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恳请省旅发委将元江县纳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二)我县重点项目果香四季、山云华界已开工建设,但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土地调规难的问题,恳请省旅发委帮助元江县政府向省司法厅协调解决果香四季项目地的土地问题,以及山云华界融资难的问题,并将果香四季、山云华界两个项目纳入省级旅游重点建设项目。

(三)恳请省旅发委将曼来镇移民新村纳入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以及“两山”理论创新实践点。

(四)恳请省旅发委给予旅游扶贫示范村坡垤村更多的资金、政策倾斜。

(五)元江是昆曼国际大通道、楚河经济干线穿境而过的重要节点,为了做好元江大道的旅游城市景观大道提档升级,恳请省旅发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

篇9

 

2018年7月28日至29日在宜宾市翠屏区举行的中共宜宾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是在我市处于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重要会议,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长远,会议对新时代宜宾工作作出了新定位、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使命,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市委五届六次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加快建成国际旅游休闲目的地。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构建以“长江首城、中国酒都、最美竹海、兴文石海、李庄古镇”等国际品牌为支撑的全域旅游产品体系。这是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旅游支柱性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战略部署和《国务院“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也是我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旅游发展方式,进一步提升全市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行动宣言。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域旅游是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

长宁县旅游产业历经 30 余年探索实践,对地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是长宁实施“景(竹海)城(县城)一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大举措;是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推动旅游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文明法治素养,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对于统筹和引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科学规划是先导。根据国家旅游局关于“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严格对照我县十三五规划、长宁县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经济强县的实施意见和长宁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以成贵高铁开通、蜀南竹海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和巩固国家卫生县城创建为契机,积极科学谋划景区发展总体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组织、业态布局、标识系统、管线系统等内容,打造景城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特色打造是亮点。要吸引国内国外游客来长宁旅游,除了要不断提高各景点景区的软硬件设施外,更重要的是要凸显长宁旅游特色。要深度挖掘并培育发展竹文化、酒文化、盐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川南民俗文化等文化内涵,增强长宁旅游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培育以竹文化为主的特色旅游品牌,着力发展竹文化旅游、竹文化节庆、竹文化演艺、竹文化艺术、竹文化科技、竹文化产品制造等竹文化产业。建设竹影视基地、竹海大剧院、竹文化主题酒店等竹文化产业载体。倡导成立中国竹海联盟,举办国际性的论坛和竹商品、竹美食、竹工艺创意大赛。开展名店、名菜、名厨“三名”评选,打造“竹海菜”文化品牌。探索发展竹文化演艺、蜀南竹海实景演出。积极争取举办四川乡村旅游文化节等节会活动。每年举办梨花节、龙舟节、美食节等旅游节会活动,聚集旅游人气、商气。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设施建设是基础。吃、住、行、游、娱、购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均涉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的相关部门和景区必须因地制宜,妥善配置,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协调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快县城环线、县城-开佛-古河的绿道、环东山湖马拉松赛道、沿淯江河健身绿道等项目的建设。

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需对乡村旅游景点进行引导和规范。一是对现有乡村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避免景点重复建设导致无序竞争。同时,尽可能吸纳当地居民进入旅游相关产业,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二是探索引进国内外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打造较高水平的乡村旅游景点景区;三是加大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篇10

当前正处于旅游旺季,大家都很忙,在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我们见缝拖针,召开这样的会议,也是当务之急。因为江苏的乡村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层次,产品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品质,是我们江苏乡村旅游迫切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有关问题我再补充说明三点意见:

一、关于这次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问题。

这次会议是面临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刚才周局长作了一个非常好的报告,他在讲话中,对全省的乡村旅游,从改变现有状况,不断提升层次;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生活品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市场复苏,实现旅游振兴等四个方面阐述了推动乡村旅游建设和全面提档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对下一步全省乡村旅游如何上台阶、上层次,全面提档升级,促进升级转型,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提出了七点具体意见,讲得非常好,指导性、针对性都很强,具有很实际的指导作用,对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周局长的讲话精神,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内乡村旅游工作的具体指导性意见。对周局长的讲话精神,请同志们回去后及时向各地方的领导同志汇报,并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也希望同志们回去后能尽快召开各地的相关会议,一方面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局长的讲话精神;另一方面研究并提出推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全面提档升级的指导意见。建议同志们在向各地领导汇报的同时,应尽快取得政府在资金与政策上的支持,推进乡村旅游上台阶、上层次、上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政府主导必不可少,没有政府的组织领导,单纯靠市场自然发展,靠农民自发行为,乡村旅游很难有大的作为,这一点很重要,对此,我们一定要形成共识。目前,在旅游行业的具体抓手中,最能迎合和牵动党委政府的抓手就是“创优”“创强”和乡村旅游,因为乡村旅游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相联。

二、关于我省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在经过对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现状、基础、总体水平、在全国所处的位次、市场需求和发展规律等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判断,并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方面的意见的基础上而提出来的。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我省乡村旅游产品不仅在“量”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且在“质”上也有了重点突破。目前,全省各种形态的乡村旅游点1700多家,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24家,年接待量已突破四千万人次。本世纪以来,特别是04年全国创建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会议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建一处景点,保一片生态,富一方百姓。2004年以来,省政府已连续两次召开全省乡村旅游工作会议,省旅游局先后四次召开现场会和观摩会。全省各地各级旅游部门为发展乡村旅游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全省涌现出了蒋巷村、旺山村、鸿山生态园、吴楚农耕文化园、傅家边生态园、翠谷庄园、大石山休闲农庄、世外桃源、星期九农庄、沭阳苏北花卉园,以及当时的江心洲农业旅游示范点等一大批在江苏,乃至在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认知度与美誉度的乡村旅游产品。江苏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省旅游产业中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国家旅游局领导曾多次赞扬江苏的乡村旅游工作,国家旅游局曾邀请全国政协常委视察团专程视察江苏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并向国务院提交视察报告,国务院将此报告批转给了江苏省委省政府。视察报告对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旅游局认为,江苏乡村旅游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明确要求在新一轮乡村旅游发展中,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提档升级方面,在全国应率先突破,尽快打造一批精品,塑造一批品牌,在全国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也多次指示我们,江苏的乡村旅游现在不仅要注重量的发展,更要注重品质的提高。

应该看到,当前我省的乡村旅游产品,在数量繁荣的背后,还存在着质量不高、低档次、低水平重复,以及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不长等问题。已推出的众多产品中,有突破性、示范性的精品并不多,更多的产品在刚刚推出、密集推销的当时热闹一阵,过后就归于沉寂,具备可持续吸引力的产品所占比例并不是很高。

尽管江苏的乡村旅游产品还存在着众多方面的品质差异,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着众多不平衡性,但总体来说,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面,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会议实际上是江苏乡村旅游发展与转型升级过程中承上启下的一次重要会议。

事实表明,消费者需要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市场迫使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江苏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要求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进程推动我们的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乡村旅游产品的内生力也需要突破传统产品的模式转型升级。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和高端产品,比如像国外的庄园和乡村俱乐部等等。好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给人以山水画、田园诗、文化曲、梦幻情的感觉和意境。

促进我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全面提升我省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是我省乡村旅游今后一段时期的首要任务和迫切需要。如果说前一阶段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点是注重“量”的扩张和规模效应,那么今后一个阶段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注重“质”的提高和产品品味的提升,实现更加集约化、品质化、科学化的经营和管理。

多年来的实践表明,工作是基层做的,经验是基层创造的,成功的经验来自于基层。在新一轮的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地旅游部门要加强指导,并不断总结经验,摸索,实践,总结,创新,突破。对一些品质高,市场化程度高的产品,我们要重点关心、支持和培育。明年我们要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创建“江苏十大乡村旅游精品”活动,树立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一些富有潜力、可塑性大的产品,我们各级旅游部门要重点支持,省里的乡村旅游引导资金及乡村旅游点道路连接线资金,在照顾“面”的同时,将会有所侧重的进行调剂和倾斜。

三、关于乡村旅游规划和单体产品的策划问题。

规划更多的是区域性的,是政府层面的。而对单体产品而言,策划与创意更为重要。

对于一个地区或一定范围内的区域,必须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规划,高起点规划,以规划来统筹和协调本地区或本区域的乡村旅游发展,这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就会乱套,就会一哄而上,产品就会出现更多的更为严重的雷同化和同质化现象。同一区域或近区域内,必须坚持乡村旅游的错位发展,必须努力打造各自产品的特色,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

对单体乡村旅游产品,要精心策划和创意,一个好的创意或策划,对产品的市场认知度、美誉度、影响力、市场占有率,以及产品的品质、品味和生命力,是至关重要的。

乡村旅游产品,缘于乡村,高于乡村。乡村旅游,应该具备“乡”的特色,“村”的感觉,“旅”的便捷,“游”的功能。全面提档升级,并不是一味地去讲究设施的豪华,其核心与本质是要讲求产品的品质和品味,高品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当前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品质欠缺的原因之一,就是一些产品的规划或策划者们是以一种简化和僵化的模式来开发的,规划或策划理念既不来自对旅游市场的调查研究,也不来自对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深切感受。而是在规划或策划之前就设立了套路,然后按照这些套路拼凑,甚至伪造资源,这就造成了许多乡村旅游产品的形式类形化、体验表面化、项目同一化。

西方国家的乡村旅游已经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其中的一些经典产品经久不衰。走遍世界,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是那些经典的乡村旅游产品,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往返。富有经典品质品味的乡村旅游产品,不仅生命力顽强,而且在市场上能始终保持旺盛状态。这就是精美的策划与创意的成果。

在规划中应构建乡村旅游布局模式,产品开发一般应选择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名胜区的周边地带,把握区位优势,寻找自身依托。乡村旅游业态有它的特殊性,乡村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产品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普通旅游产品注重的是游览性,而乡村旅游产品更多的是体现休闲、放松、参与和体验。要适应现代都市人日益渴望摆脱快节奏、繁杂、喧嚣、污染严重等都市环境的需求,为都市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后花园”,借助于与现代城市截然迥异的田园、村落等,以观光、参与、休闲、体验等活动吸引都市居民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期休憩度假的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的客源市场主要是集中在城市,其半径距离在90公里左右,基本上在一小时城市圈内。乡村旅游产品的功能要求不一样,消费群体不同,所以它的品质品味要求也不一样。城市是乡村旅游的市场主体,江苏,尤其是苏南地区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带,长三角是世界五大城市集群之一,客源市场旺盛,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巨大。

在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地应该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打出品牌,营造精品,讲求效益。对现有产品中产品化和市场化程度较高,品质品味也较高的产品,应该进行再润色,做到锦上添花,进一步创新突破,做到好中创优,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对一些乡村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或不太成熟的产品,应该充分挖掘潜力,集思广益,好好谋划,发挥后发优势,高起点发展,高品质建设,后来居上。

我们要想方设法加强乡村旅游规划人才与产品策划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努力培育一支有水准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加强对各级旅游部门的相关人员及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今年下半年或明年上半年我们还将组织第四期专门培训班。计划明年适当时候组织人员第三期赴境外或国外学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