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手工业的发展

篇1

[关键词]:仰韶文化传统手工制造业彩陶

一、仰韶文化的历史渊源

仰韶文化是距今约7000~5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掘,第一次证实了中国在阶级社会之前存在着非常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并从此开始把考古学的研究领域扩大到旧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仰韶文化按时间跨度与分布地域的不同,主要有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两大类型。

二、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仰韶文化孕育了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形成,公司位于仰韶村南部的会盟东路新仰韶酒厂西侧,成立于2013年6月,前身为渑池县韶韵轩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公司下设三个机构:仰韶彩陶仿古研究所、仰韶黄河澄泥砚研究所和仰韶文化暨国学教育交流中心。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法人代表刘新安,被授予“国际工艺美术大师”。

公司现有手工技术人员37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名,主要从事仰韶彩陶和黄河澄泥砚生产研发,年可生产仰韶彩陶工艺品2万件,黄河澄泥砚5000方。公司的产品由每位工匠纯手工制作:彩陶类有尖底瓶、束腰罐、曲腹钵等;澄泥砚有松竹梅砚、灵芝砚、九龙砚等;创新产品包括盐灯、小酒壶、茶具等。近年来,公司又研究开发了仰韶仿古彩陶、黄河澄泥砚、工艺白陶、麦秸画、仰韶石印等十余项产品,企业已成长为渑池县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河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我国传统手工制造业发展对策

(一)手工制造业发展――传统手工艺品现状

工业革命以后,机械化生产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进步的主要动力,但这种技术进步也让传统手工业的生存环境和价值面临严峻考验。生产力进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也并不意味着传统手工艺不再有其存在的价值,相反,在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今天,手工艺制品工人技艺的独特性得到了部分人的关注。传统手工艺是文化的传承,也是艺术的再创造。不同的工匠、材质、技巧与手法制成的工艺品具有独特的手工性,融入了工匠们对艺术文化的理解,这使其产品价值有别于机械化流水生产的产品。目前市场上传统的手工艺品,虽然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但在时代的进步中已渐渐被市场遗忘,如本文所述的仰韶陶艺、苏州刺绣、无锡泥人等。

(二)手工制造业发展源泉――创新

以河南仰韶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为例,近几年来,公司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产业升级,不仅研究开发了仰韶仿古彩陶、黄河澄泥砚等,同时又创新了“仰韶之光”防辐射盐灯等十余项产品;同时,公司先后组织中国故宫博物院专家、全国知名微雕大师、砚雕大师等到公司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使公司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创新文化产业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仅2014年就创新产品申报专利保护24项。

创新是发展的重要力量,手工艺制品的发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通过智能转型,实现产品设计、加工制造、运作管理、售后服务的全面升级,在传统制造业中培育新的业态和模式。我国必须调整传统制造业的发展思路,创新思维,用产品的差异化作为竞争动力。

(三)手工制造业发展动力――对外交流

除了内部创新形式,公司还积极参加各地的展销会:2012年在第三节三门峡特色商品交易会上,公司产品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2014年公司参加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2015年4月公司受邀参加北京展销会,向全国客商展示了仰韶文化的魅力。

持续地对外交流与宣传是增加产品知名度与认可度的重要途径,对于传统手工艺者来说,让大众了解并认可产品是第一步。对传统手工制造业来说,产品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是十分重要的。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比如彩纹,陶器上的彩纹不仅能带给人们美好的享受,而且还是史前居民精神生活的一种形象寄托。人们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生活而绘制彩陶,还要由此表达他们特定的心理和意识,甚至表现他们的宇宙观等等。

(四)手工制造业转型升级――跨国合作

2015年1月公司开始实施中韩文化交流项目,项目拟在中国渑池和韩国安东市建设仰韶文化交流中心建造800平方米的仰韶文化艺术展厅。通过开展仰韶文化展览,彩陶制作体验,文化艺术表演,学术交流会等,来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产品在韩的市场,同年5月韩国展厅开始建设。在国外“中国热”的背景下,传统工艺要想不断发展进入新的台阶,必须加强产品的国际流通,加强外部宣传,在电子商务日益完善的今天,利用电商平台实现出口贸易,实现手工制造业内部外部的共同发展进步。

四、传统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纵观传统手工制造业,文化传承是其载体,工匠技艺和与时俱进的创新是其发展动力,对外交流合作是其发展的进一步提升。在传统手工制造行业中,关键要素是传统文化、拥有独特手艺的工人和核心产品,所以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中,必须紧紧围绕这三部分,对它们进行研究和发掘,另外我国还需要多管齐下,不光要注重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还要加强对企业家和员工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娟.传统手工艺品与旅游的培育现状分析[J].旅游经济,2012(03).

篇2

 

在漫长的人类设计史中,传统的工业设计为人类发明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人类将面临环境、资源和人口等一系列难题;科技的高速发展,一方面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方便快节、舒适,却同时又对人类生存的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和自然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已经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和自然自然的枯竭。面对这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已经认识到现代化设计不再是单纯解决物质享受问题,还必须前提考虑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现如今为了我们自身以及子孙后代能够生存繁衍与发展,社会各界提出了绿色节能的口号,即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的理念和方法: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循环利用资源,以人为本,与环境为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这种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发展战略而使用。

 

一、我国在产品回收设计应用现状的分析

 

由于我们国家是制造业大国,随着经济状况的日益好转,生活物资的丰富,人们的购买力逐步增强。由于缺乏有效引导,在市场经济的压迫下,企业想生存,必须扩大销售,来实现利润最大化,从而引发了很多自然资源浪费的现象。一方面,很多企业为了达到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不惜消耗材料(如包装设计中大量存在的过度浪费材料现象):另一方面,企业为刺激消费,不切实际地扩大生产,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出现了诸多的重复生产与重复建设现象,造成了自然资源的极大浪费。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的增长时期,我国是制造业大国,由于政府正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扩大内需,国内正处于一个提倡消费期。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率相对较低的国家,而且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我国虽然于1993年开始实行绿色标准制度,并制订了严格的绿色标志产品标准,但在某些方面还不尽人意,例如:我国最大的工业和消费城市上海,每天都有50万不能回收的快餐盒流放市场,这些白色垃圾掩埋地下200年都不会腐烂,但常年累月与废水、废气等一起充斥我们的空间,严重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和生态环境。目前,在许多城市的快餐盒已改成可溶解的材料,一些大型商场、超市尽量不使用不易分解的塑料袋(如图1),而改用布袋或纸袋,但是还是很多城市依然未做改变,污染还在继续。

 

图1 包装塑料袋产生的垃圾

 

我国现代科技的腾飞,带给我们的方便的同时,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导致大量的电子垃圾(如图2)不能得到及时的回收和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

 

图2 电子产品产生的垃圾

 

二、加速产品回收设计的发展必要性

 

由于我国资源相对匮乏,国家在早年就已经提出了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废旧产品的回收利用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对产品材料进行分类,从而提高废旧产品回收利用率和利用价值。因而对产品回收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产品的回收再利用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回收设计还可扩大就业门路;产品回收过程本身是清洁生产,应该对环境无害,不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回收设计中某一种产品的废弃物就是另外一种产品的原材料,所以又具有物流的闭合性;同时产品回收是一个社会化综合过程。

 

在国外,例如:欧盟、日本等在相关的指令和法律中明确规定,在一些特定产品中必须实施回收利用标识,否则产品不得进入本国市场销售。从产品出口的角度,为了满足产品进口国相关法律的要求,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实施产品回收设计。

 

产品回收设计针对企业,可持续设计理念已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的各行各业,它不仅造福于子孙后代,也给企业自身带来了荣誉和利益,世界许多著名企业已开始纷纷研制生产“绿色产品”,具有环保、可持续概念的产品不但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同时也在即将到来的贸易全球化当中成为畅通无阻的通行证,在先进的发达国家,全民生态意识、绿色消费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认识到蕴含在产品里生态方面的价值因素,并且从心里乐意接受它们,这就对绿色产品的工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只有无公害、耙能少的产品方能问世,方能走向市场,否则,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没有发展的潜力。

篇3

关键词:城镇化;工业化;农民收入;经济增长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城镇化是不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快速提升的必备条件,也是通过工业化转型为现代国家的必然结果。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以及国家城镇化的进程和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革开放前,由于户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工业化。改革开放后,城镇化发展有了稳步提升,1990年后,城镇化开始快速发展,尤其是2000年后,各个地区开始重视城镇化对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作用,开始重视在如何解决好“三农”问题上城镇化可以发挥的功能,因此纷纷开始加紧当地城镇化的步伐。从理论角度来讲,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能够很好地转移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同时还有助于增加农民的整体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但是,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不乏我国的城镇化是伪城镇化的说法,因为进城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也算在城镇化率中,但不是真正的城市人口,并没有享受与城市人口相同的福利待遇和发展机遇[1]。在广泛采集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使用相关与回归分析方法,着重研究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工业化进程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最终来检验城镇化与工业化是否对农民收入有着显著影响。

一、文献综述

在理论界,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对工业化、城镇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及人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做过众多探索。亨德森(2003)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城镇化和国家经济发展是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Chenery将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101个国家的城镇化和经济发展的原始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发现国家的城镇化的程度、经济结构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3]。著名的经济学家Lewis曾著有《二元经济论》一书,该书中提到一个有着非常重要理论贡献的经济分析模型——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即农村劳动力转移至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是唯一能够提升农业生产率、提升农民收入水平的方式[4]。宁越敏、李健(2005) 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基本验证了以往学者的理论[5]。在城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与国外学者最大的不同是我国学者的研究都要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研究城镇化问题时,无法回避我国的“三农”问题,因此,国内众多学者将“三农”问题与城镇化问题结合起来做了许多研究。吴敬琏( 2002),胡鞍钢( 2003),李剑阁、韩俊( 2004) 等都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众多推动因素中,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6]~[8]。宋元梁、肖卫东( 2005),范爱军、王丽丽( 2006),陈明锋( 2006) 等着重研究了城镇化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发现城镇化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建议加快城镇化推进的步伐[9]~[11]。关大宇(2007) 深入探析了我国各个省市地区的城镇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各个省市地区的城镇化并没有对农民收入增长产生太大影响[12]。谢松( 2010) 将研究范围锁定在贵州省,通过研究该省的城镇化水平及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发现城镇化水平影响的是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以及其中所包含的家庭经营收入,而作为收入另一部分的工资性收入与城镇化水平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13]。

综上所述,以往的学术研究侧重于定性分析,部分研究采用定量分析但也只是较为简单的线性回归分析,而且以往的研究成果基于不同的研究样本,具体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也各不相同,因而,关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收入、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是众说纷纭。

二、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

(一) 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历程回顾

在观察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后,发现通常来说工业化是发生在城镇化之前的,但二者均能够带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纵观历史,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也并非同步进行。建国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0%多一点,历经28年时间后,城镇化率接近20%,经计算,城镇化水平的年均增长率为 0.24个百分点。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镇化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一共提升了32个百分点,年均增长率接近1个百分点。从1996年开始,我国加快了城镇化的步伐,城镇化率从 30.48%一直上涨到目前的将近50%,年均增长率为1.39个百分点。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逐年提高的,而且速度越来越快,但是,工业化水平却呈现出由初期的快速发展到后期的缓慢增长的曲线。将工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作为衡量工业化发展水平的指标,在1952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为 17.64%,经过建国初期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政策的催化,1960年我国的工业化水平已经达到近40%,直至 1978 年,我国工业化水平达到了 44.09%的历史最高点。1978年后,我国调整了经济发展方向,轻工业和第三产业代替重工业成为发展的重点,这也导致了在一段时期内工业化水平始终徘徊在40%上下。

根据上面数据的统计,可以看出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路径完全不同,相互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协调关系,在1955年,工业化水平比城镇化水平高出7.5个百分点,在1978年这个差距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6.2个百分点,之后开始下降,直到2003年,城镇化水平才首次高过工业化水平,之后开始拉开差距,直至2010年,城镇化水平已经高出工业化水平9.85个百分点。经过相关性分析,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04,这就意味着,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之间不存在明显的耦合关系。

(二)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趋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1949 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经历了由慢至快的变化。1949年到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42.9元增加到134.67元,名义年增长率为3.67% 。1978年后,农民收入逐步提高,1978-1994 年,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时间才达到了千元以上的水平,但是从1994-1997年,短短的三年时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就突破了2000元,至2005年首次增长到3000元以上,之后每隔两年增加1000元,到了2010年达 5818 元,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从增长率来看,1978-2010 年,人均收入名义年均增长率为12.3%,按1978 年的价格计算,实际年均增长率为7.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在不断增长的同时,收入来源也在发生着改变。1957 年以来,农民收入中各个部分都呈现上升的态势,但是,从各个部分所在收入总额的比例来看,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与家庭经营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从增长到下降再增长,1978年达到67.2%的历史最高点;在总收入中,农业产生的纯收入所占比重先增后减,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比重先减后增再减,而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所占比重一直都不大,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

(三)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来对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其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其中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同来源及其构成如表1所示。我们进行分析的基本模型为: Yt= ɑ+ βXt+μt。在关系式中,将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用Y来表示,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用X来表示,μ 为随机误差项,ɑ和β为待估计参数。

根据EVIEWS软件的计算结果,将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中各项收入的相关系数在表2中列示。由表2可以看出,城镇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和来自农业的收入均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而工业化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关系数较低,并且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相关程度也很低。

表1 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同来源及其构成(%) 单位:元/人

表2 我国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其中各项收入与城镇化、工业化的相关关系

本文在对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中所含各项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时,为了观察其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使用最小二乘法的稳健标准误法估计参数[14],将回归分析的结果列示于表 3。从表3所示可以看出,选择显著性水平为5%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显著影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及其中所含各项收入,并且城镇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162.92 元,其中农业纯收入也随之上涨65.95元,家庭经营纯收入上涨83.21元,工资性收入上涨 68.64元。从各项收入受城镇化水平影响的程度来看,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受影响是最显著的。但是,工业化水平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其中所含各项收入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可能由以下原因造成了我国工业化对农民收入等的影响不显著: 首先,在建国初期,我国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经济发展策略方面侧重于重工业大发展,因此,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一直比较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调整为市场经济为主体,同时也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方向,此时,虽然第一产业仍存在很大的规模,但是由于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对平缓,甚至有所下降。其次,从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GDP仍较低,2009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人均GDP均在4万美元左右。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29983元,按汇率6.3计算,为4687.4美元。如果按照国际惯例来衡量,我国的工业化发展仍处于中后期阶段。最后,我国所特有的户籍制度大大阻碍了农村人口转移,使得农村地区仍然容纳着我国的人口和劳动力的大多数,2010 年,我国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一半以上,而乡村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五五成,且大多数劳动力处于第一产业。这些数据均说明,我国的工业化与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并没有协调发展,这也就是工业化并没有显著提高农民收入的原因。

表3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其中各项收入的影响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城镇化水平以及工业化水平是否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其中包含的各项收入产生某些影响,最终得出结论:

首先, 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显著影响农民收入,城镇化水平越高、农民的收入越高;而工业化水平并未显著影响农民收入,二者之间没有特别显著的相关性。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可以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但工业化并没有这一功能,或者说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不明显;此外,实证还发现,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程度与工业化进程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就表明在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并未协调发展。根据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来评价,这种不协调、不配合的表现并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其次,将农民收入所包含的各项内容分解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其中所含的各项收入,都显著地受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分开来看,城镇化对于家庭经营纯收入的影响比对工资性收入的影响更为显著,从来源上来讲,家庭经营纯收入主要是来源于农业生产、建筑、商贸等领域,而这些均不属于工业范畴,从另一个侧面表明了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并没有给农民收入增长带来什么好处。

对于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城镇化应当是经济发展战略层面的决策。从现实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并不如发达国家一样高,2009年的世界城市化水平平均为50.4%,其中英国为91%、法国为78.6%、美国为85%,而我国2010 年仅为49.84%[15]。对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启示应该为,着重户籍改革、社保福利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真正转移,加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促进作用,将“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民收入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放在政策制定的关键,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1]光.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点[EB/OL].凤凰网,2011-02-18.

[2]Henderson J V.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3,4(2):275-341.

[3]H·钱纳里,M·赛尔昆.发展的形式( 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4]威廉·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宁越敏,李健.让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求是,2005,(6):61-63.

[6]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6):6-9.

[7]胡鞍钢.城市化是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J].中国人口科学,2003,(6):1-8

[8]李剑阁,韩俊.解决我国新阶段“三农”问题的政策思路[J].改革,2004,( 2): 5- 12.

[9]宋元梁,肖卫东.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 9):30-39.

[10]范爱军,王丽丽.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7,139(3):79-83.

[11]陈明锋.农民增收与城镇化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1): 46-47.

[12]关大宇.各地区农民收入差异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相互关系——基于协整的 Panel Data 模型分析[J]. 统计与决策,2007,( 1):61-64.

[13]谢松.贵州农民收入增长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10) : 213-217.

篇4

关键词:空气污染治理;工业余能回收利用;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2017802

1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长周期、大范围、爆表级别的雾霾天气不仅给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损害,还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作业造成极大影响。目前加快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压力不断加大,并早已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加快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工业污染物质排放,是我国空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2工业余能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关系

2.1工业余能分类

三高工业(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各类余能,包括高温烟气余热、废汽废水余热、化学反应余热、高压流体余压、瓦斯与煤气等多种。按余能载体不同,工业余能可分为载热性余能(比如水泥窑余热、锅炉烟气余热、循环冷却水余热等)、可燃性余能(比如煤矿瓦斯、焦炉煤气等)和载压性余能(比如高炉煤气余压、加氢裂化装置中的热高分油余压等)。理论上也有专家将可燃性余能、载压性余能作为载热性余能的,即将工业伴生性可燃性气体与工业余压等余能换算为工业余热。工业余热按品位又可分为中高品位余热和低品位余热,低品位余热一般指300℃以下,用传统设备无法有效回收的余热,包括低浓度燃气。

2.2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与空气污染治理的关系

治理空气污染的措施有多种,减少工业污染物质的排放是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加快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发展,不仅可以减少一次能源使用量,减少大气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还可以减少煤矿瓦斯、焦炉煤气、转炉煤气、氮氧化物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极大改善空气质量,从而达到空气污染防治的目的。

3我国工业余能回收利用现状

3.1世界最大的工业余能产生国家

煤炭是大气污染物质排放量最高的一次能源,其CO2、PM2.5的产生量远高于石油与天然气,但由于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化石能源储备结构特点,决定了煤炭在过去及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作为我国主导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十五”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主要是以固定资产投资驱动的,而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又是以高耗能工业(煤基工业)快速扩张为基础。目前我国已有近40余个大宗工业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其代价是产生大量的工业余能及工业污染物质,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余能产生国家,也成为世界最大的工业污染物排放国家。根据研究机构调查,我国各行业的余压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热能资源约为余压余热总热能资源的60%以上。表1列举了2012年我国六类大宗工业产品产量及占世界总产量比例。

3.2产业政策支持发展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

“十五”以来,国务院、发改委等先后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十一五”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实施意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均包括鼓励工业生产企业加大工业余热、余压、瓦斯、煤气、煤矸石、煤泥等余能的回收利用,并在发电并网、税收、贷款、科技奖项评审等方面给予支持或倾斜,促进我国水泥窑余热、干熄焦余热、转炉余热、高炉煤气余压、煤矿瓦斯等中高品位余能的回收利用发展,对降低工业能耗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以能源消费年均6.6%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1.04下降到0.59,节约能源6.3亿t标准煤,通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形成节能能力3.4亿t标准煤。

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投产的水泥窑低温余热发电机组近800套,装机容量达700万kW左右;建成投产高炉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机组900余套,装机容量达800万kW左右;建成投产各类瓦斯(煤层气)发电项目近300个,装机容量达200万kW左右。考虑到干熄焦余热发电、玻璃窑余热发电以及液力回收透平等其他余能回收利用装置,目前我国已建成投产的各类工业余能回收利用装置回收总功率保守估计在2000万kW以上,相当于年节约标准煤5184万t,减少CO2排放1.36亿t,同时减少大量的PM2.5污染物质的排放。

3.3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存在的问题

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2011年我国GDP总值约占世界的8.6%,但能源消耗占世界的19.3%,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全国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10%~20%,工业生产过程中还有许多余能没有被高效回收利用,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很大。以钢铁工业为例,国外先进的钢铁企业的余能资源(包括余热、余压及伴生性燃气)回收率一般在90%以上,而我国钢铁企业平均余能资源回收率仅在50%左右。

4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未来发展重点

未来我国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的发展重点是低品位余能(200℃以下的余热及低浓度瓦斯等)回收利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与推广。2012年全国煤层气产量125亿m3,利用总量仅52亿m3,利用率41.5%;焦炉煤气产生量近1900亿m3,其中30%没有很好利用。目前我国150℃以下的低品位余热大部分还没有被有效回收利用,还有部分中高品位工业余能的回收利用是季节性回收,比如有些北方企业将烧结余热或煤矿瓦斯的回收用于供暖,一到非供暖季节,大部分余能被排放掉。

“十二五”期间,螺杆膨胀机、工业热泵、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等新型余能回收利用设备将得到迅速发展,其中回收利用工业低品位余热的工业热泵将被作为城市供热技术进行推广与普及,高炉顶压压差发电,干熄焦余热、新型干法水泥纯低温余热、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等也将还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2012~2017年,我国将会新增余能回收利用设备总功率在3000万kW左右,即每年增加节约标准煤消耗1亿t左右,减少CO2排放2亿t以上,同时减少大量的SO2、氮氧化物、其他空气污染物质的排放,对我国空气污染的治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5结语

目前我国整体上处于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在未来相对较长一段时间内,10年甚至是2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与能源消耗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重工业在推进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不会改变。因此,加快工业余能回收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加快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扎实做好一次能源的减量化应用,减少工业污染物质排放的重要措施;是加快我国空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华,王辉涛.低温余热发电有机朗肯循环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篇5

    一、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制度包括土地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诸方面的关系。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制度经历了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阶级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也就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制度是以西周实行的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经济上的井田制和政治上的分封制密不可分,从而共同促成了西周文明的繁荣。春秋时期,随着铁农具的出现、牛耕的推广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田被大量的开垦为私田,加之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在井田上耕种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鲁国实行按亩收税,其他诸侯国也竞相效仿,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秦国以及其他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从而解放了生产力,促进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壮大,自耕农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它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主要指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从实施阶段、目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

    1.实施阶段:前者实施于战国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后者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实施目的:前者在于压制商人势力,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基础;后者在于防御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体制。

    3.根本目的: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前者是要严格控制国内市场和商业活动,后者是要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4.影响:两者都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前者在封建社会初期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到中后期则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后者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限制了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古代三大经济部门的特征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把握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可从生产模式、生产方式、农业结构等角度着手。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从农业结构上看,以粮食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为辅。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小农经济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中国古代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日益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因素。

    2.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特征

    古代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手工业产生时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所以,手工业的第一个特点是其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夏商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春秋战国时期,逐步形成了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享誉世界,直到明代前期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占据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家庭手工业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它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的发育。这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第二个特点,即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济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占据特殊地位。第三个特点则是手工业的生产技术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第四个特点就是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着名的有冶金、丝织和瓷器制造。此外,手工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紧密结合,并长期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手工业的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也是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一大特点。

篇6

关键词:液化天然气;蒸发气体;再冷凝工艺;优化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demand for natural gas is growing. At present, liquefied natural gas is the important energ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luralism and qualified energy strategy. As a kind of low-temperature fuel, liquefied natural gas in vaporization process release a lot of cold can be utilized by other techniqu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optimization of condensation technique of the evaporation gas.

Key words: liquefied natural gas; evaporated gas; recondensation technique; optimization

中图分类号:U47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液化天然气气化站是一个储存、分配液化天然气的重要基地,也是燃气企业将天然气得以调节和转换场所。液化天然气在使用前,必须经过汽化后以气态输送给用户,汽化的过程中释放出的品质很高的冷能,如果将这部分冷能很好的利用则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本文就液化天然气蒸发气体在冷凝工艺目前的优化程度以及怎样做到更好地优化提出了分析和措施。

一、液化天然气目前的冷能利用

(一)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运输工具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为了避免消除传统汽车燃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多国家采取加强该产业技术的升级以及利用,除了严格排放法规等措施以外,还积极开展以清洁燃料汽车为主的开发和推广,目前已经在天然气、燃料电池、氢能、太阳能等能源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相比而言,天然气技术发展尤为显著。在几十年的不错发展和改善过程中多种形式的技术升级。根据不同燃料的存储形式,天然气汽车又分为液化天然气汽车、压缩天然气汽车和吸附天然气汽车这自六十世纪以来这些都在发展过程中的到了很好的补充和改善。天然气液化气在液化前必须经过预静化,这为汽车尾气排放满足更加严格的标准创造了条件。燃料储罐在低压下,大大减轻了容器自身的重量。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了西气东输工程,向华东地区输送天然气,缓解西部地区的能源紧张问题。但这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地区比较完整的发展,因此,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可以适当的引入国外液化气用以发电。我国电力工业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燃煤电厂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即破坏了环境,同时又影响了持续发展。要提高液化气天然气发电系统的整体效率,必须利用天然气冷量的效应,不然,发电系统与普通天然气系统将无差别,天然气冷量的利用主要有直接膨胀发电、降低蒸汽动力循环的冷凝温度和降低气体动力的循环吸气等三种方式。

液化天然气冷量的其他利用途径。冷库:传统的冷库采用多级压缩机和螺杆冷装置维持低温,降低制冷设备的负荷。低温粉碎和破碎:大多数的物质在那一定温度下会在延展性上有些缺失,会变得脆弱,目前低温工艺的进展可以采用粉碎和破碎,利用物质的低温脆弱。低温粉碎后的微粒有极佳的流动性和尺寸分布。室温下具有延展性和弹性物质,会在低温下变得极其脆,很容易就会被粉碎。

蓄冷装置,液化天然气主要用于发电和城市燃气,液化天然气的汽化负荷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变化也会发生改变。通常白昼和冬季对天然气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液化天然气汽化提供的冷量也会随之减少。液化天然气冷量的波动会对冷量的录用设备产生不利的影响,要加以重视。液化天然气装置是利用相变物质的潜热储存其冷量。原理就是,液化天然气白天冷量充足时,相变物质吸收冷量的同时发生凝固,而夜间液化天然气供应不足的时候,相变的物质得以溶解,释放冷量供给冷量设备,所以要在相变物质的熔点及安全问题上做到充分考虑。

液化天然气冷量与空气的分离,液化天然气的冷量低温环境温度越大的时候,应在尽可能低的温度下利用液化天然器的冷量,才能得到更好地利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由于空分装置达到的温度比液化天然气冷量的温度还低,利用液化天然气的冷量冷却空气,简化了空气流程,也降低了消耗,减少了建设的费用以及液化天然液化气的费用。

国内液化气天然气冷能技术目前的进展

浙江大学的教授陈国邦的课题组早前就在日本引进了冷能利用的原理,后来又对液化天然气的系统进行了改制。

上海交通大学的教授科研团队进行了有关液化天然气冷能的研究,在液化天然气冷能的利用上进行了研究

中国科学院的工程物理研究也对液化气天然气冷能的利用进行了研究,有关液化天然气冷能所分离的二氧化碳的循环利用做出了研究。

同济大学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也对液化天然气的冷能原理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上海海事大学对液化天然气的冷能利用进行了蓄冷研究以及对冷能梯级的利用也进行了探究。

中国市政委、华北设计研究所、石油化工科学院、中海油基地以及开封空分集团有限公司也积极参与了关于液化天然气冷能利用技术的研究。

二、液化天然气蒸发气体再冷化的策略

(一)冷化时的安全事项

1、检查软管连接处出现的泄露问题,要远离此处。

2、观察安全阀的结霜情况,做好检查。

3、在密闭的空间里吸收外部的热量会导致压力的急剧提高,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引起重视。

注意对流量的控制,因为液化天然气的造价比较贵重,一般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对贮槽的压力管理运用压力稳定的情况之下,运用改变其压力维持定量,同时在冷凝的压力维持有冷凝系统的阀门修改。

对于压力控制,当再冷凝的压力偏高的时候,压力控制器发出的信号加大了开度,增加了液化天然气降低再冷凝的压力。当压力继续下降的时候压力控制器会自动打开补气门,增加排气阀门在冷凝的安全措施。

对液体的控制,高压泵吸入流量是由在冷凝器的供应为主的,被液化的冷凝量与用来液化的冷凝量相加,如需求的输出量小的时候,在冷凝器液置控制的控制阀上增加开度。

过热蒸汽袋除尘的系统,在除尘器的入口处设立可调式导流的装置,以保证更好地组装,保持良好的气流,也避免了蒸汽在除尘器内因为在涡流中的停滞,以方便更好的粉尘规律。在研究中,要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采用电加热。石棉降温,以及特殊的设计进行加热装置,可以极大的提高过热蒸汽袋除外的泄露能力;由于该装置的脉冲喷吹流量占据的比例太小,未设立压缩空气的加热装置;另外在除尘器的天花板上方和下方布置压力的测量点。

预热气体的空气系统化,常温空气经过蒸汽、空气的列管换热器加热以后,在这种作用的情况下,对各设备进行实验前额度冲刷预热和蒸汽置换,以减少蒸汽冷凝,在实验过程中混入不稳的高温空气也可以将蒸汽点的温度降低,粉碎式的系统由蒸汽粉碎机的装置组成,调整好参数的过热进入到蒸汽室,在喷嘴汇处冲击粉碎。合格的粉体在负压气体的流动下,通过涡轮分级机袋式除尘。

再冷凝时要注意检查所需要的物质,有关人员要穿专业的工作服、工作鞋、防冻手的手套、要携带便携式的测温仪以及有关连接的装接口,有关需要的手表和表格,以方便做好记录。在温度变化速率大时,因为存在着温度变化过于快速的问题,需要在低温管道和设备进如低温液体以前,首先做到再冷凝的操作,以确保投运的安全性。

结语:

液化天然气作为一种低温燃料,在汽化的时候释放出大量的冷量,这些被释放的冷量可以被另外一些工艺利用。目前有关液化天然气的发电、干冰制取、蓄冷装置、低温粉碎等功效的方式,还需要更好的处理和完善,国家有关部门应对液化天然气的发展予以更好地重视和利用,使得液化天然气得到更好地利用。

参考文献:

[1] 周华,朱乾壮,宫明,王旭东,陈大庆. 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运营输量控制研究[J]. 管道技术与设备, 2012(03)

[2] 李兆慈,王敏,亢永博. LNG接收站BOG的再冷凝工艺[J]. 化工进展, 2011(S1)

[3] 金光,李亚军. LNG接收站蒸发气体处理工艺[J]. 低温工程, 2011(01)

篇7

【关键词】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八廓街;分析

一、有关民族手工业研究的文献综述

民族手工业艺品是指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的手工艺品。随着民族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国内学者对于民族手工业的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民族手工业的发展现状、市场、发展中的困难及对策等。贡秋扎西等在《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初探》(2006)一文从供给能力和需求潜力角度评估了民族手工业发展水平,指出民族手工业供给出现的几个特征。安玉琴在《民族手工业发展对策研究》(2006)中研究了民族手工业发展的现状。李超民在《民族工艺品发展探索》(2008)一文中对民族工艺品的发展优势和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宋秋在《旅游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2011)一文中对旅游手工业纪念品市场的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李佳在《市场化语境下的民族手工艺品》(2012)中指出在市场化语境下,民族手工艺品的产业特性发生了转型。目前学术界鲜有对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的消费者和经营者结合进行调研,从而缺乏了科学的指导和建议。

二、民族工艺品发展呈现的优势

1.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民族手工艺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空间。

2.民族手工业发展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发挥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民族文化优势有利于发展民族手工业。

3.民族手工业正处于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社会环境中。

三、当前民族手工艺品发展出现的问题

1.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2.单一的品种,简易的包装,粗糙的外型,款式设计的落后,无法吸引现代消费者的目光,这严重制约到民族工艺品的进一步发展。

3.民族手工艺行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信息不灵、管理落后的状态,本土民族手工艺品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

三、对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的调研分析

调研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以研究分析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014 年8至9 月课题组成员共六次对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为保证调查对象全部为旅游者,拉萨本地人和务工人员没有被纳入调查对象的范围,本样本的选择较为合理,共发放调查问卷230 份,收回有效问卷212份。

(一)游客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1、游客了解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的相关信息的途径,“导游介绍”排在第1位,有5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这一因素,这说明游客来遥远的游玩大多会选择报团,因此导游会对游客进行有关民族手工艺品的介绍,进而影响游客的消费行为。“店主介绍”占47%,也是多数旅游者考虑的因素,游客进入店内购买民族手工艺品,店主等会给游客有针对性地介绍。“电视网络”占35%,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民族手工艺品越来越被更多人所熟悉。

2、游客来八廓街考虑购买民族手工艺品的可能性,其中“会”(25%),“可能会”(52%),“不会买”(13%)。这说明游客来到八廓街,他们或多或少会考虑购买一些民族手工艺品。

3、游客来八廓街购买手工艺品考虑的首要因素,依次为“手工艺品本身”(42%),“价格”(38%),“文化内涵”(18%),“品牌”(4%),其中“手工艺品本身”排在第1位,这说明旅游者对充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心存向往,接下来,“价格合理”也是大多数旅游者考虑的主要因素。“文化内涵”被调查者选择比例并不高,这说明民族手工艺品中“的”、“民族的”文化元素还不被大多游客真正了解。而“品牌”这个因素却较少有旅游者选择,说明缺少具有品牌价值的民族手工艺品。

4、游客购买一件民族手工艺品的心理价位,依次为“50-100元”(47%),“100-500元”(25%),“50元以下”(18%),“500元以上”(10%),其中价位在50-100元的民族手工艺品最易被广大旅游者接受和购买。500元以上的民族手工艺品只有少数高收入群体才会考虑。

5、旅游者购买手工艺品的种类,设置为多项选择,按照旅游者对各项民族手工艺品的选择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佛珠”(41%)、藏刀”(33%),“其他藏族饰品(27%)”,“藏香”(22%),“牛角梳”(21%),“藏族服饰”(20%)”,“鸡血藤(19%)”,“菩提”(17%)“佛像”(16%),“挂毯”(13%),“其他日用品”(15%),“唐卡”(9%),“藏传佛教法器”(3%)。

6、游客对八廓街商家的服务满意度, 其中“满意(35%)”,“基本满意(60%)”,不满意仅占5%。这说明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经营者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广大旅游者的认可。

7、游客购买民族商品后最担心出现的问题,其中“假冒伪劣”占45%,“价格上当”占35%。这说明在买卖过程中,游客由于对民族手工艺品的质量、价格不了解,与店主的信息不对称,在交易之后,游客基本上很快回到了内地或自己的国家,因此消费者更加担心购买后的产品质量、价格上当等问题。

(二)店主经营行为调查分析

1、“外地商人”(60%),“商人”(40%),这说明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生意比较红火,吸引大量的外地商人前来从业经营;“初中”(43%),“小学”(40%),“高中”(12%),“大学”(5%),初中以下学历占到83%,大中专学历仅占5%,说明经营人员的文化素质偏低,几乎没有大中专学历,民族手工艺品经营业正面临着知识经济的挑战。

2、店主经营年均纯收入 “5万及以下”占44%,“5-10万以上”占44%,“10万以上”占12%;维修重新改造后的八廓街是否有力促进了民族手工艺品的发展,其中“有”(44%),“无(56%)”;长远经营打算,“继续做”(70%),“考虑投资其他(20%)”,“迷茫”(10)。这说明大多店主经营利润在10万以下,对生意比较满意,短期内维修重新改造后的八廓街对经营民族手工艺品促进作用不明显,但相信未来会有力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非常看好经营前景。

3、店内民族手工艺品产地 ,“本地生产”(68%),“尼泊尔、印度”(62%),“内地”(20%),这样的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研究文献时发现,据相关部门统计,民族工艺品大约只有 20%左右的产品是当地企业生产的,而 70%的工艺品都是内地企业生产(义乌、广东企业)和国外企业生产。这很可能是样本误差导致。但调查结果也反映出民族手工艺品正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

4、店内有无假冒伪劣产品 ,“有”(20%),“无”(80%),因为这关系到该店的声誉,做调查时课题成员一再保证,匿名调查,仅做研究,但店主还是比较顾虑,所以结果只有参考价值。即便如此还是有20%的店主承认该店民族手工艺品有假冒伪劣产品。调查中发现八廓街市场上流通的很多是低质低价的民族手工艺品,甚至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产品,这严重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而且旅游购物方面的投诉也逐渐增多,给旅游产品市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5、店主关于民族手工艺品发展走 “传统手工制作”(48%),“两者结合”(42%),“机器、工业科技生产”(12%)。这说明经营者大多不赞同纯粹的现代工业科技生产,认为民族手工业的核心必须紧扣“手工”两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走少而精的路线,也可以把民族手工业生产与现代工业科技相融合,在保持创新的同时不能失去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

6、店主最想得到政府的帮助依次为“财税支持”(52%),“宣传支持”(26%),“金融支持”(22%)。财税支持选择比例最高,达到50%以上,这充分反映出现实中的财税政策对促进民族手工业的发展非常有限,经营者需要更多财税方面的减免政策和扶持。其次是宣传,店主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的知名度。金融支持的选择比例也达到了20%以上,这表明部分经营者仍迫切需要政府在贷款等金融方面的支持。

7、店主认为八廓街民族手工艺品市场存在的问题依次为“市场混乱、市场机制不完善”(46%),“政策、资金支持力度不够”(36%),“利润空间小”(26%),”立法保障不到位”(16%),“人才缺乏”(15%)。这样调查结果与我们观察、访谈了解到经营者反映的问题基本一致,经营者普遍反映八廓街手工艺品市场太混乱,表现在方方面面。人才缺乏选择最少,这可能是买卖与经营经验的要求更相关。

四、促进民族手工艺品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市场、立法保障:

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原则,加强市场监管, 依法净化市场, 严厉打击假冒伪劣, 加强对民族工艺品的保护。完善旅游行业诚信机制,加强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游客的合法权益。

(二)人才、政策和资金保障:

政府应加大资金培训力度以培养传统手工艺人才,培养专业的高科技研究人员,加强产品的研发,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手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民族手工业,充分发挥藏民族手工艺品原料奇特、做工精细的优势,对民族手工艺品的研发、生产、销售进行有效整合,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从而增加附加值;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扶持是对民族工艺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直接、最有力的途径。政府应通过各种方式(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贷款支持),对民族工艺品企业进行资金上的支持和帮助。

(三)宣传、组织保障:

政府应以市场运作为平台,融合民俗文化、手工制作等特色内容,强化旅游宣传,加强与外界工艺品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尽快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在民族工艺品中,在保持原有产品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和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加速技术改造统一策划、包装、推广的民族工艺品,提升“品牌”产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向游客们展示名副其实的藏民族工艺品。积极发展其它服务业,不断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愿望,才能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消费,把民族手工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贡秋扎西.民族手工业发展模式初探[J].中国藏学,2006(04)

[2]安玉琴等.民族手工业发展对策研究[J].大学学报,2006(03)

[3]李超民.民族手工艺品发展之我见 [J].法制与社会,2008(12)

篇8

一、优点

1.内容

(1)每一课内容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就某一领域纵向深入地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探究历史发展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高度概括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第二课专讲中国古代手工业,课文将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做了系统的讲述和梳理,易于学生进行纵向的探究,并对官营手工业中冶金、制瓷、丝织三个行业做了详细的讲述,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官营手工业是中国古代手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例如第二课讲到了我国古代冶金、制瓷和丝织业的辉煌成就,在课后的“学习延伸”中就让学生通过调查、搜集资料说明中国古代还有许多行业领先于世界。这种作业的布置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学习方式,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深刻。

(3)教材内容能体现大多数学者的看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部分,有不少问题有很大的分歧,比如中国古代是否存在土地私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否是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是否最早出现于明中后期、中国是否存在井田制、中国古代商品经济是否发达等。对于这些分歧,人教版教科书采用大多数学者认同的观点或权威著作、权威机构的说法。这体现了主流思想,可以让学生少受偏激观点的影响。

(4)体现出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新版历史教材的体系建构的指导思想是“既注重与初中历史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人教版历史教材体现了这样的特点,例如农业、手工业、商业需要学生掌握各自的特点,但这部分内容教材中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对各个子目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并高度概括之后才能得出结论,这种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方式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2.编排

(1)课与课之间联系紧密,逻辑关系清晰。例如本单元第一课讲农业,第二课讲手工业,第三课讲商业,第四课讲经济政策,很自然地就解释中国古代经济的结构,让人一目了然,不会混乱。相较之,岳麓版则松散。例如第二课讲的是土地制度,第三课讲的是区域经济和经济重心南移,这两课之间明显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而第四课讲的是手工业的发展,这和第三课明显出现脱节。

(2)课文辅助系统丰富多样。上文对课文辅助系统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可以看到,课文辅助系统的丰富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本单元先讲经济基础(第1、2、3课),后讲上层建筑(第4课),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讲完经济基础后,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经济基础的正确概念,这就很容易使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形成对上层建筑的正确建构,而且会使学生对这一基本理论有更清晰的认识。另外,学生在掌握了经济基础后,会激发想探索的欲望,自然会更有兴趣学习上层建筑。

二、不足

人教版教材与人民版、岳麓版相比,又有其自身的不足,具体如下:

1.内容

(1)教材在讲述某些经济现象时,分析讲述不够全面到位。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之“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这一目,教材介绍经济重心南移只有一句话:“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也催生了一批批城市的兴起与繁荣。”而“学习建议”则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观察古代经济去区域的分布特点,了解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的趋势”,这对学生来说显然是很难做到的。

(2)在某些课文里抽象的概念多,难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在第一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中介绍垄作法、代田法、耕耙耱技术,学生根本无法理解这些耕作技术,大大降低了对这部分知识的兴趣。

(3)教材内容缺少与其他内容的密切联系,形成不了完整的历史知识系统。例如《古代商业的发展》,学生通过学习很容易掌握商业发展的脉络,但教材在将其与农业、手工业的横向联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这让学生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很难对经济现象有全面的认识。

2.编排

(1)有些课与课、目与目之联系不够紧密,造成专题内部、课程内部的结构有些松散,前后衔接不连贯。例如第一课讲古代农业,第四课讲土地制度,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土地制度是在古代农业的一个重要表现。再说目与目之间,例如《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的三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和“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这三目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递进关系,教材在表述时没有说明这三目的关系。

(2)教材中虽然有较多的文献资料和图片,但有的还是不够,还是不能说明问题。例如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如果再添一幅曲辕犁的插图就更能说明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如果在“唐代长安城平面图”旁边再加一幅“北宋开封城市图”则更能说明北宋前后“市”的管理的变化过程。另外,根据史料设置的探究性问题太少,这些史料更多的是对教材内容的证明,这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总之,人教版教材总体是不错的,如果内容上注意叙述更全面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注意与相关知识的联系,编排上注意适当删减文献资料、图片,注意结构的连贯性则会更好。

篇9

关键词:敢于创新;构建知识框架;发挥集体力量

在我校组织的教研活动中,听了孙老师《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的公开课后,收获颇多。

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突出成就。作为公开课,一般老师会回避此类课程的展示。因为本课虽然条目较为清晰,但知识点繁多,令人感觉琐碎。孙老师将所认为的难点克服,并且充分发挥了历史教科书的丰富内容,利用了多媒体课件收集文物资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知识面。

首先在导课环节上,我们一般会从瓷器、丝绸等文物资料作为背景导入新课。孙老师则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单刀直入的导课方式既节省时间,又显得特别自然。

其次在新课教学的活动中,第一子目“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官营手工业?官营工业素称发达的原因?在难点突破上,教师创设情境,孙老师通过再现司母戊鼎、战国的铁农具、越王勾践宝剑、冶铁水排模型等图片资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配合共同解决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历程、原因,梳理了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的成就。因为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学生有了很大的成就感。最精彩的是孙老师挑选的各个时代很有代表的一段瓷器视频资料,伴随着老师文字资料的解说,学生不时发出一阵阵的赞叹之声。古代手工业历史悠久、素称发达、技术高超、产品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居于世界的前列等特点被充分显示。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也使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对于第二知识子目“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孙老师利用宋代张俞的古诗《蚕妇》过渡,突出民间手工业艰难的特点。在学生分析了“民间手工业的形式、艰难的原因?”基础上,展示“明代苏州机工状况”的材料,利用学思之窗提出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现象的历史影响。第三知识子目“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因为有了前两子目的知识铺垫,本子目教学水到渠成。

最后通过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有哪些特点?”的知识整合,突出了重点。

孙老师能将我认为的难点和大家都不愿选的一节课上的这样有特色?这是我听完课后很长时间都在思考的问题,除了精心准备之外,还有哪些原因呢?

首先,孙老师在教学中处理教材上克服了专业化和成人化的倾向。在内容选择上,本课知识多姿多彩,非常丰富。由于本人10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利用一个表格,指导学生填充。忽视了历史知识的情景再现。教科书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创设情境必不可少,孙老师精心收集的图片、视频,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还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刚刚走上讲台的新老师,孙老师敢于创新,大胆尝试,把难点变成了亮点,这是本课最成功的地方。

其次,仔细钻研教材,构建知识体系。孙老师对教材认真把握,仔细分析。而自己在新课改形势下,观念转变还不够大,教完了教材,还是重在夯实基础而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处理得不够尽善尽美。教学预设以教材为基础、以教师的学识和经验做出判断,希望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我想今后的教学中,应当提高自己对教材的驾驭能力,大胆选择取舍,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提升能力。把历史课上的活泛生动而不是死记硬背。

最后,孙老师发挥了历史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本课的教学准备中,她向多位老师问询,集众家之长结合自己的特点,贯彻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去,不断调整,课上得非常成功。而自己多数时候,还是在单兵作战,缺乏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篇10

王颖 海南省海南中学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在这美丽的季节里,我上了一堂令我难忘的课。之所以难忘,是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上历史翻转课,更因为得到了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法泰斗于友西教授的亲临指导,倍感幸福!

第一次上历史翻转课,我深感不易。尤其在如何将翻转课堂与历史学科特点融合这一方面,我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与实践。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它常规的教学程序:展示交流、合作释疑、检测提升、总结评价。在云平台教学培训的过程中,我学习了一些翻转课堂教学案例,也都是按照这种常规的程序来展开教学。翻转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课堂问题探究,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如果一节课都是在不断地就问题而解决问题,那么这一堂课便毫无生气,更无法体现历史学科特色,体现历史的美,学生就没有学习历史的欲望。其实历史是鲜活的,学生只有置身于相应的历史环境才能够更好的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我们无法重返历史现场,但是我们历史教师可以模拟历史现场,即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去感受历史。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的过程中,我对于如何将翻转课堂与历史学科特点融合这个难点有所突破,在结合翻转课堂基本教学程序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来展开《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这一课的教学:环节一

自学反馈 分享收获,环节二 互助探讨 释疑解惑,环节三 拓展视野 感受魅力,环节四 深刻反思

迎接挑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以中国古代手工业陶瓷发展史为背景和线索,围绕着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既突破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又让学生在"翻转"中感受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魅力!

下面,我结合实际的课堂情况,谈一谈我是如何将翻转课堂与历史学科特点融合的。

环节一:自学反馈 分享收获

学生在课前通过海中云平台系统已经做好了课前学习。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首先展示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数据统计图,然后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课前学习收获,其中我特别邀请了第一组的代表肖惠予同学展示并简介了他们组绘制的思维导图。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我掌握了同学们通过云平台的学习情况,为即将展开的学习做好准备。并且,我在课件中展示每个小组学习反馈的成果,这种收获的分享让学生们既可以相互学习,又充满了学习的成就感,有利于激发他们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互助探讨 释疑解惑

课堂问题探究是翻转课堂的核心。学生要学会提问,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这也是翻转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的能力之一。因此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我给学生布置了提问的学习任务。学生非常认真,在课前学习的过程中提了二十多个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本身的提出存在许多不足,我将他们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筛选和整合,把他们共同关注的四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重点,这些问题正体现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下:

1、陶器和瓷器有什么区别?

2、中国古代为什么会产生官营、民间(私人)手工业?

3、民营手工业为什么受排挤?

4、为什么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会超越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如何进行讨论?历史翻转课不能单纯地就问题而讨论,必须将翻转课与历史学科特点相融合才是有意义的。在这一环节,我将学生的这四大问题置于中国古代手工业陶瓷发展史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引导学生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问题探究。

在课堂上,高一(3)班的同学们进行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全班分成了八个学习小组,并且以围坐的方式就坐。每一个学习小组都安排了一位记录员,确保了课堂讨论切实有效地进行。这样的学习方式,拉近了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很快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传递,进而营造出整个班集体认真学习、积极思考、热情讨论的良好的学习氛围。高中历史材料解析能力的培养是高中历史学习的重点。我结合问题,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围绕材料及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进一步掌握本课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学生们首先进行的是分组讨论。在这个阶段,我深入到每个小组,指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讨论。其次,学生们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分享讨论的成果。我在这个阶段,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对问题理解存在的不足、分析总结归纳对于问题的理解。整个环节体现了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那种和谐融洽。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小组代表的争相发言,我适时的精心引导,整个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沉浸在历史的快乐中!看到学生们对历史的热情,对学习的热爱,几天来的辛劳顷刻间变成了一朵朵美丽娇艳的木棉花萦绕着我!我感到非常幸福!这是一种教育的幸福!

环节三:拓展视野 感受魅力

中国古代手工业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传统。历史课要传承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课前,学生表示想要更多地了解手工业品背后的历史,也提出了相关的问题。我认为翻转课堂的问题讨论不要拘泥于某种模式或是集中在于某一环节,于是我结合本课的特点,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去探寻手工业品(例如陶瓷)背后的历史,感受中国古代手工业的魅力。

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品的深刻理解超出了我的预料!他们真的好棒!伍宇湘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唐三彩,如唐三彩的颜色、造型、以及所反映的唐代社会风貌,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林煜雄同学更是把全班同学和我及所有听课的老师带进了神秘的古蜀文明——三星堆青铜文明。他精彩的解说,同学们因为惊叹于三星堆青铜文明的神秘而露出的惊讶的表情,以及大家为林煜雄同学自信的表现而不由自主地鼓掌声,无不体现了同学们在这次"翻转"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快乐!在这一环节的最后,我还是以中国古代的瓷器为例,带领学生在绚丽多彩的瓷器世界里感受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优雅和清的华丽,体会不同时代风格的多姿多彩的手工业品组成了灿烂文明的中华文化传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和实践,进一步促进了翻转课堂与历史学科特点的完美结合。

环节四:深刻反思 迎接挑战

在手工业时代,我们的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在工业化时代的今天,我们的传统手工业应该如何迎接挑战?这是课前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热议的一个问题,于是我设计了环节四。我同样也是打破翻转课堂的常用模式,而是根据本课的教学需要,把问题置于相应的教学环节中。我以老绣娘用将要失传的宫廷绣法绣出奥运颁奖礼服这件事情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学生在这样一个"翻转"的过程中体会学习历史的意义所在。

下课的铃声响了,学生们还沉浸在历史的快乐中……作为老师的我也和同学们一样感受着同样的快乐!我相信我没有辜负学校对我的厚望,也没有辜负自己一直以来坚定的信念:我一定要给于教授呈现一堂海中优秀的历史课,不仅仅是因为于友西教授是我国中学历史教学法的泰斗,更因为他八十多岁高龄了仍然在为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学呕心沥血,这种严谨的治学精神令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