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旅游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3-11-02 18:0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旅游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旅游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广西兴安

中图分类号 F5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24-01

兴安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地处“湘桂走廊”要冲,是湘江、漓江的发源地,全县总面积2 348 km2,辖6个镇4个乡,人口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居住着瑶、壮、苗等17个民族。享有“银杏之乡”“中国毛竹之乡”和“南方吐鲁番”之美誉。兴安县距桂林市57 km,是大桂林圈中最具活力的次中心,旅游资源丰富,有乐满地休闲世界、灵渠及水街、华南第一峰猫儿山、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以及湘江之源、秦家大院、超然派、海底龙宫等景区景点,集历史人文、休闲娱乐、生态自然于一体。近年来,兴安县紧紧围绕“农业特色县、文化旅游名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兴安县乡村旅游自然资源,依托兴安县葡萄、柑桔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先后获得了“全国旅游标准化省级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广西十大休闲旅游目的地”“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美丽中国十佳旅游县”“中国最美文化休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2014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数61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6.5亿元[1-4]。

1 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

1.1 精心规划,布局合理

2000年以来,兴安县按照《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的设计规划要求,并根据兴安县的实际,相继编制了《兴安县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湘江战役遗址公园规划》《湘江源.天生桥群生态旅游区规划》《马头山・七甲・屯川村乡村旅游规划》《乡里乐乡村旅游规划》《漓江源生态度假养生旅游区规划》《灵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规划》《灵渠旅游策划》等规划,促进了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1.2 百花齐放,竟相争艳

近年来,兴安县依托良好的旅游环境和丰富的农业生态自然资源,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加大了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使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呈现勃勃生机,以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态型为主导的各类休闲旅游农业应运而生,形成了华江超然派、猫儿山自然生态休闲度假游,以绿道为纽带的严关马头山、溶江镇万亩葡萄园休闲娱乐观光游,兴安镇桐木冲、界首镇万亩柑桔休闲娱乐游、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游,高尚镇桃花、银杏休闲娱乐游等精品线路。目前,兴安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53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崔家乡兴怡山庄和溶江镇乡里乐),广西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华江乡高寨和兴安镇桐木冲)。直接从业人员近400人,间接从业人员9 000余人。2014年,乡村游客达240万人次,占全县旅游总人数的39.3%,乡村旅游收入超10亿元[5-8]。

1.3 旅游与产业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兴安县结合农业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景区建设进行发展。分别在溶江镇建设了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核心示范区,在界首镇建设了万亩柑桔特色产业核心种植区,在高尚镇、崔家乡、兴安镇、湘漓镇、界首镇建设了万亩冬油菜、红花草示范区,打造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精品线路,促进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的互补,实现了旅游与产业的互利双赢。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兴安县各级领导对休闲旅游农业都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但缺乏支持力度。主要表现在资金的扶持和优惠政策的制定上:在资金支持上,未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经营农户的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尚未健全休闲农业发展的制度、机制与标准等,在多方面的优惠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规范[9-10]。

2.2 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

休闲农业旅游工作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多个部门职能分配不清,导致相互推诿,责任不明。大部分休闲旅游农业规模不大,建设水平有待提高,统筹安排力度不够。且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不同旅游景点之间联系不强,未有效融合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建设发展,整合效应较差。

2.3 经营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休闲旅游农业从业者大多数是本地村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虽然参加了短期培训,但由于接受培训的时间短,整体素质仍然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

2.4 内涵挖掘力度不够

虽然休闲旅游农业资源丰富、形式多样,但层次较低,(下转第330页)

(上接第324页)

大部分停留在传统低层次经营层面。休闲旅游农业大多缺乏特色,文化品位和内涵不高;体现乡村民俗与农耕文化的休闲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互动参与式旅游产品不够丰富,无法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3 对策

3.1 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将休闲旅游农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培训、发展;要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与支农资金的联系,推动小额贷款服务于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各界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介入参与。

3.2 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要建立由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提高行政效能;要根据兴安县实际情况,编制《兴安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要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加强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的规范管理,包括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质量等方面;要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依托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发展。

3.3 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参与和受益主体,要充分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针对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定期开展休闲旅游农业人才培训,对休闲旅游农业各方面的人才选择性地培养,加强项目策划、景区管理及传统文化知识培训;对于休闲旅游农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应督促其尽快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管理素质,提高休闲旅游农业的服务质量与水平。

3.4 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综合粮、果、蔬、畜、渔、等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层次,增加互动参与性旅游项目的开发与落实,让游客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农业旅游的乐趣,并设计个性化的旅游科普活动,倡导保护农村自然文化资源;提高休闲农业项目的科技含量,譬如通过技术手段塑造形态各异的果蔬,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感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特色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一批如兴安县溶江镇“南方吐鲁番”、梦里水乡、严关镇马头山休闲度假山庄、兴安镇桐木冲休闲农场、漠川乡“中国温克之乡”旅游观光等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3.5 加大宣传,提高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的知名度

要利用央视、“两节”(葡萄节和兴安桂林米粉节)、会展论坛、拍摄影视、旅游网站期刊等途径,通过在列车和主要旅游公路上制作兴安旅游广告等手段对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进行全方位宣传;要充分利用兴安县地处桂林旅游卫星城的优势,加强与桂林经典景区的合作,增强影响力;组织专题推介活动,推动兴安县休闲旅游农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冀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56-460.

[2] 赵兴杰,侯鹏程,韩旭平,等.依托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以太原市休闲农业发展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9):28.

[3] 齐震.环太湖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16):308-309.

[4] 周丽洁.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特区经济,2008(10):211-212.

[5] 钱益春,彭嵋逸,邹宏霞.湖南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策略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07(9):207-208.

[6] 兰晓燕,秦华,易小林.休闲农业旅游产品设计初探[J].小城镇建设,2007(4):105-106.

[7] 孟志伟.合肥市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9-12.

[8] 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149-153.

篇2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的视角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四川是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面对的任务是“打造乡村旅游升级版”。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是培育产业内在竞争力、达成“升级版”目标的必由之路。转型升级主攻方向是解决抵挡和粗放的问题,要适应大众旅游提档升级要求,改变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传统认识。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目标

本课题旨在以四川省乡村旅游为依托探索中国乡村旅游行业品牌体系建设的路径和模式。本课题将从理论分析加实证研究上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为全方位品牌战略在乡村旅游项目中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应用依据。

(三)主要方法和途径

本课题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

(四)主要观点:

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农村风光和设计的一些特色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世智笾和回归自然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乡村旅游业对于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今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旺盛,旅游体验的日趋多样化,旅游出行日趋自主化,以口碑效应为主要传播特点的传统乡村旅游产业模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特别是散落在广大乡村的乡村旅游点具有极大的空间广度,传统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以自驾车为主要出行方式的客源对象的需要。在打造乡村旅游业升级版的大背景下,要突出“品相、品质、品位、品牌”,将工业4.0的理念融入农业,大力发展智能化精致农业,全面提升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本课题将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品牌形象理论、品牌定位理论、基于品牌识别的品牌创建理论、在分析乡村旅游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从消费者分析、品牌定位、品牌内涵分析、品牌创建与推广和品牌管理等方面探索乡村旅游在面对升级换代的背景下实施品牌化战略的路径和模式。

二、主要研究成果简介

乡村旅游是结合乡村旅游区当地的发展情况,将农业生产、农村生活与生态环境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以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而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则是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寻求突破和创新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下面就阐述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几点建议,为进一步的促进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加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帮助,当前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知名品牌数量少。2.品牌产品内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3.缺乏品牌化营销手段,品牌意识欠缺。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几点建议:1.拓展乡村旅游内涵。2.规划旅游集聚地,打造精品品牌。3.进行品牌化营销,扩大品牌的营销范围和营销力度,也全面推广品牌。

总之,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要针对目标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品牌定位,要体现当地区域的特点和特色,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此项研究的社会或经济效益、应用前景及学术界的反映和引用

本课题聚焦于乡村旅游的品牌体系建设,以破解目前乡村旅游业中普遍存在的碎片化、同质化难题为设计方向和目标,是乡村旅游理论研究中的一项开创性工作。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课题完成后,在助推乡村旅游升级版发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实践意义,由品牌定位打造个性化、特色化、精准化农家乐;由品牌化包装,做足乡村文化,让游客寻找乡愁,体验生态生活,围绕乡村品牌,让生产成为表演,让生活成为旅游,把家园变成花园,从而带动农民增收;由品牌化营销,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如微信、导航、智慧旅游、网络预订等传播工具)引导游客需求,对乡村旅游经营和管理者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本课题以四川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乡村旅游品牌建设的体系,形成一套乡村旅游的可操作模式,成果模式为:集生态旅游、休闲娱乐、美食民宿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模式。该成果将指导和提升乡村旅游体系的标准化和完备化。

四、与预期计划和目标比较,完成情况及存在问题

篇3

关键词:SWOT分析;生态农业旅游;营销开发

生态农业旅游中采用SWOT分析法可以对该片区旅游中存在的优点和劣势进行综合分析,生态农业旅游是将农村的环境、资源以及乡土文化作为开发的重点,通过有关部门的规划,完善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一项专业旅游服务。作者利用SWOT分析法对某地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现状作了分析,提出相关应对策略,本文的调查数据来自2015年9月-11月随机发放的问卷调查表,总共发出2000分,回收1961份。回收率超过了98%。

一、解析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一)优势

1.地区优势。仙庾岭所建成的生态农业旅游地在湖南省株洲市的荷塘区境内,距离当地市中心只有十五公里,株洲市区内有公交车可以直达,全程仅需50分钟左右,交通十分方便。作为典型的郊区型生态农业旅游区,其满足现代人希望迅速脱离快节奏生活的要求,且具备极佳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所以受到当地市区居民的亲睐。

2.资源优势。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常年保持在15-20摄氏度之间,且降水充足,在其旅游区方圆1.8平方公里内以丘陵地形为主,周边没有高污染的化工厂,空气质量很好。旅游区内水质优良符合国家相关饮用水业内标准。植被覆盖率较高,超过四成。在旅游区内,道教文化十分繁荣,仙庾岭当地的仙庾庙是为了供奉神灵仙庾娘娘而修建。每年会举办具有当地特色的仙庾文化节,有效地起到了对仙庾岭的宣传推广作用,当地特有的农家饭更受到访游客的一致好评。

3.游客优势。据研究,当下城市游客的出行比例和出行距离成反比,在离市中心十余公里的郊区往往可以吸引城中八成以上的游客。作为移民城市的株洲,大部分城市游客都会对农村的环境感到陌生。仙庾岭的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的乡土文化对于这些城市游客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根据调查反馈,超过三成的居民都有兴趣在周末度假,愿意度假者在30-50岁之间的接近七成,超过50岁的占到了两成。这些结果表明郊区旅游的游客主体是城中的三口之家和中老年游客,按照现有株洲市区人口160万计算,初步预计注重各年龄层次的游客将超过45万。

(二)不足

1.开发深度不足。首先,仙庾岭的旅游仅限于观光、农作物采摘等方面,无法满地当代旅游者更高层面的精神追求。再有,建设“农家乐”过于无序,未有相关的方案进行整理规划,大面积修建“农家乐”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负担。最后,在对仙庾岭进行开发的过程中,没有从仙庾岭的乡土文化深度挖掘设计旅游产品,其内涵深度有所不足。

2.城市居民对生态农业旅游了解不足。据调查,不足两成的城市居民知道有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区,估计只能吸引到大约7.5万名城市居民旅游者,远远不到仙庾岭的接待量峰值。当前旅游行业的从业者超过八成都是超过四十岁的中老年人,其文化水平普遍不足,对自家的旅游特色缺乏足够的认识。调查还显示,只有14%的城市居民拥有一定环保概念。当问到“对于旅游行业开发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时有何看法时”,绝大多数的城市巨门都答道“无伤大雅或先开发后治理”。各方面认识的不足,是制约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的关键。

3.相关旅游产品没有特色,鲜有精品。在2012年,仙庾岭的景区到访者超过10万人次,但在2013年,却下降了近三成,观赏人数下降的最重要原因是大多数游客觉得仙庾岭景区内“没什么看头”,内容单调。另据调查,近三成的游客对仙庾岭在内的当地风景区没有兴趣。郊区旅游接待设施不足,旅游产品没有特色、单调,是导致客源下滑、难有回头客的重要原因。在仙庾岭对外宣传的政策中,未使用旅游促销等相关的营销手段,导致了客源急剧减少。

二、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1.农业生态旅游活动正日益被重视。因为城市居民的生活状况正在逐步改善,因此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正慢慢提高,生态旅游已渐渐成为一种新浪潮,让城市居民改变了传统远足出行的旅游方式,开始走向郊区。而乡村旅游隶属于生态旅游范围,国家旅游局早在2006年提出的“中国乡村游”也对当下农村生态旅游行业起到了政策扶持作用。

2.生态旅游提出的高要求,加快了农村产业的优化升级。生态农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和农村产业的相互融合,同时也是旅游行业向传统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方式。这种发展模式,增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交流,增加了农村产业的涉及范围,增加了农村的发展速度。也为城市旅游增添了活力,促进了城乡发展一体化。

3.城市居民游客对乡土文化的认可,让乡土文化得到发展并保护。农村生产行业是一项被人类所控制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既含有自然风景元素,又有人文背景。因此,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是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的一种有机结合,推广了仙庾岭乡土文化在城市居民之间的影响力。也使得仙庾岭的特色旅游行业可以得到长期发展。

(二)挑战

1.如何发挥地区优势。株洲的潭金三角区各地的距离都不过50公里左右,这为每个城市郊区开展生态农业旅游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个郊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都需要相互借鉴、资源共享,采取优势互补等策略。仙庾岭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控制规模,构建自身的旅游特色,并与周边城市共建旅游资源,从而形成结构稳定的旅游产业链。

2.考虑旅游客源的自身特点,增强旅游向导作用。仙庾岭主要面对的游客群体是株洲市的城市居民,特别是一般的三口之家或者中老年人组团为主。据调查,仙庾岭在株洲城城市居民中,知名度较低,且绝大部分去过的城市居民只是对当地的仙庾庙和农家乐有印象。这极大弱化了株洲城市居民对仙庾岭的兴趣,所以,加强仙庾岭的旅游活动向导显得尤为重要。在设计相关旅游活动上要体现当地生态旅游的特色,提升宣传力度,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

三、对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相关意见以及建议

(一)用当地特色景点作为支柱,突出地区特色

旅游产业中,参与性和人文内涵是吸引顾客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保持客源的最佳途径。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要充分使用当地富有特色的农家生活,创造出真正的农家乐环境,挖掘当地特有的乡土文化。

(二)创造有符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

参考当地游客的旅游兴趣点、人口年龄分布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关注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相关体验,参与型生态农业旅游在城市郊区最为流行。由于其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开发相关旅游产品。例如,在仙庾岭生态农业旅游中,以仙庾庙、道教特色等作为依托,发展相关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如仙庾庙故事传说讲解等。还可以开展相关文化活动,体验仙庾岭的特有乡土文化,例如开展农业生产操作的活动或是“做一天农民”等相关主题活动,从而降低城市居民巨大的工作压力,使其在旅游中得到放松。

四、结束语

以仙庾岭生态旅游为例,得知在生态农业旅游中,注意当地的环境管理,保护旅游地的自然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增加旅游产品质量,是增强壮大旅游产业的必由之路。因此需要在SWOT视阈下,加强农业生态旅游业的打造。

参考文献:

[1]傅丽华.株洲市仙庾岭农业生态旅游开发SWOT分析[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2:40-42+47.

篇4

关键词:旅游业;人才流失;职业期望;职业感知;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972(2008)02-0102-05

一、引言

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有着更大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但目前一方面中国旅游专业人才的缺口非常大,另一方面大量旅游院校的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有些进入了这个行业往往也干不长,造成了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这加剧了旅游业人才的供需矛盾,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危害性已引起有关人士的关注。总体上看,旅游专业人才的流失有两种情况,一是旅游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就不愿意从事旅游行业工作,造成旅游人才的第一次流失;二是旅游从业人员在行业工作一段时间后转入其它行业,这是旅游人才的第二次流失。一些研究者对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有的则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次人才流失进行了研究。

笔者认为,第一次人才流失直接关系到旅游专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其影响面更为广泛,更应该引起旅游产学研各界的重视。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程度会直接影响其择业倾向与行为,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目前从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之间的差距的角度分析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行为的研究较少。本文拟通过调查在校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与评价,分析第一次人才流失深层次的原因,并从专业教育和行业用人机制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中国旅游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职业期望是劳动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吴谅谅等认为职业期望是人对某种职业的渴求或向往,它既是个人内在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又是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内在动力源;他们通过聚类分析把职业期望分为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内在价值因素和外在价值因素三类。凌文辁等则分为声望地位因素、保健因素、发展因素。而余新丽等把职业价值观分为职业促进因素、职业保健因素和职业声望因素。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本研究把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职业价值因素和外在职业价值因素,设计问卷分别测量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及其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与评价。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职业期望和职业感知量表。量表分为针对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量表和针对已实习学生的职业感知量表两类,两个量表的测量内容指标相同,只是表述上的差异,采用5分制的李克特量表。第二部分为17项选择题等,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特征以及大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旅游行业职业感知和自身职业态度认知等方面的信息(表1)。

2、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全日制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首先,高年级学生经过三到四年的系统专业教育,对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行业的认识较低年级学生清楚,提供的信息更为准确有效;其次,高年级学生面临毕业或就业,对个人未来发展和就业等问题的考虑比低年级学生更多更深入,对就业形势和动态更为关注,调查结果更能反映当代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择业倾向。此外,调查对象分为未实习学生和已实习学生两类,已实习学生主要是指在旅游行业(如旅行社、酒店)累计实习三个月以上的学生。2007年1月至3月,先后对南昌地区的南昌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农业大学5所院校旅游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展开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321份,有效率达91.7%。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l3.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分析

1、样本描述统计

因不同院校在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的操作模式和时间安排上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找到比较统一的调查时间,调查时有些高校的学生仍在外实习而未能对其进行调查。另外女生比男生的人数多,样本的性别构成与这些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性别构成情况基本相符。样本的具体构成情况见表2。

2、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特征分析 一般认为,如果量表的信度系数在0.8以上,则该量表的信度较好。㈣经可靠性分析,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96,内在和外在职业价值分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34和0.844,因而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一般而言,刻度为1~5的李克特量表得分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或不重要),2.5~3.4之间表示中立(或一般),3.5~5之间表示赞同(或重要)。分析发现,未实习学生内在职业价值与外在职业价值的总均值分别为3.9969与3.6690,都超过了3.5(表3)。说明旅游专业大学生对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都很看重,并且相比较而言更看重内在职业价值。从各单项指标的均值比较来看。内在职业价值七项指标的均值除“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一项外(3.29),其余各项指标的均值都超过了4.0,可见大学生对内在价值因素的期望值很高。在“择业时您最看重的是”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1),选择“专业对口”一项的仅占10.3%。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当代大学生择业时不自觉地降低了对专业对口等方面的要求;对于外在职业价值因素,大学生比较注重工资福利(4.07)、培训机会(3.99)、工作稳定(3.74)、工作环境(3.74)和晋升机会(3.67)。而对其他三项指标则认为一般重要。说明大学生对工作强度、业余闲暇等方面没有太高的要求,而更看重收入与个人发展机会。所有测量指标中,得分均值排在前六位的是能实现个人价值(4.19)、个人发展空间大(4.17)、能让自己得到锻炼(4.13)、获得成就感(4.12)、工资福利较高(4.07)、符合个人兴趣(4.07)。可见旅游专业大学生择业时更注重自我

实现和自我发展,这与龚惠香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余新丽等在对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研究中指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毕业生择业的一个主导需要,学生注重才能的发挥,有与社会发展目标相一致的方面,但过分强调个人才能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将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会造成择业的困难。

已实习学生的内在职业价值与外在职业价值总均值分别为3.1998和2.5505,总体来说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是不满意的,比较而言,大学生对内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要高于对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从各单项指标的均值比较来看,除了“能让自己得到锻炼”一项外(3.75),其余指标得分均值均低于3.5。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不满意突出表现在工作稳定(2.26)、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2.32)、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2.36)三方面。

3.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的差异分析

为考察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已实习学生的旅游业职业感知之间的差异,分别以内在职业价值因素和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均值为变量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学生的内在职业价值和外在职业价值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以职业价值的测量指标为变量对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和已实习学生的旅游业职业感知进行方差分析发现,除了“专业对口,能学以致用”一项差异不显著外(F=1.423,P=0.234),其余测量指标均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差异显著。

对于上述未实习学生最看重的六个方面,未实习学生的期望与已实习学生对旅游行业的感知评价得分差距分别是实现个人价值(1.19)、个人发展空间(1.09)、能让自己得到锻炼(0.38)、获得成就感(1.07)、工资福利较高(1.71)、符合个人兴趣(0.74)。而未实习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已实习学生的职业感知得分差距最大的前四个因素分别是工资福利较高(1.71)、工作稳定(1.48)、进修培训机会多(1.3)、工作环境好(1.2)。由此可见,旅游行业工资福利状况与旅游专业大学生的期望的差距最大。

四、旅游业第一次人才流失的原因与对策

1、原因分析

(1)职业心理落差大

从以上职业期望与职业感知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差距更大。大学生职业期望的外在价值因素中最看重的工资福利、培训机会、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等方面同时也是与职业感知差距最大的几个方面。在“择业时您最看重的是”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1),选择“个人发展空间大”的最多(59.5%),其次是“工薪福利好” (39.6%)。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和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大学生普遍希望能获得一份较为稳定的、工资福利较好的工作。而旅游行业的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等方面与大学生的期望差距最大,由此造成的心理落差让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望而却步。因此,旅游专业大学生较高的职业期望与较低的旅游行业职业感知之间的差距是导致他们不愿意从事旅游业的内在原因。

(2)从业心理基础不牢固

在“您高考时选择旅游管理专业是因为”一项的调查中(N=318),“被调剂过来的”占44.3%,“我喜欢旅游”的占31.4%,“喜欢在旅游行业工作”的占11%。可见,因调剂“被迫”就读旅游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比例最高。另外,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旅游而选择就读旅游专业,但是旅游和从事旅游行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访谈中笔者还发现有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受韩剧等的影响,认为在酒店工作很时尚。这些学生就读后一般会经过一个心理调适的过程,如果他们发现就读旅游专业并非原来想象的那样,又没有得到合理的引导,很容易对旅游专业和旅游业产生失望情绪,甚至会有逆反心理。可见。相当一部分旅游专业大学生对从事旅游业的心理基础不太好,这为他们就业时放弃从事旅游业埋下了伏笔。

(3)职业技能准备不足

在“您觉得您对旅游行业的了解程度如何”一项的调查中(N=321),认为“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共占48.6%;而在“以您现在的条件,您觉得您能适应旅游行业的工作吗”一项的调查中(N=319),认为“完全能适应”的仅占8.5%。可见,经过三到四年的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技能仍缺乏自信。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不足造成的。在“您觉得目前的专业教学的主要不足”一项的调查中(多选题,N=320),认为“理论性太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和“实践机会太少,操作技能教学不足”的各占69.7%和68.1%。专业教育与行业要求脱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因职业准备不足、适应能力差而放弃从事旅游业。

(4)行业用人机制不完善

在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旅游行业,与高职高专相比本科毕业生的学历优势并不明显。同时,访谈中发现学生大多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缺乏应有的职业安全感使不少大学生不愿意把旅游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发展。中小企业众多是旅游行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小旅游企业往往无力为企业员工提供进修培训的机会。为了压缩培训成本,一些旅游企业希望接收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岗位技能培训就能上岗。此外,旅游企业在人才开发上普遍存在重挖人不重培养人、重招人而不重用人的误区。因而,中小旅游企业个人发展空间小、学习培训机会少、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因素客观上降低了旅游行业对旅游专业大学生的吸引力。值得指出的是,关于从基层做起的调查(N=320),22.8%的学生表示“完全能接受”,69.1%的学生表示“可以接受”, “不太能接受”的只占6.3%。在“您是否同意服务业工作低人一等的看法”一项中(N=314),88.5%的学生表示“不同意”,这与以前的研究结果有所不同。

2、对策分析

(1)加强实践技能训练

旅游本科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理论、轻实践,专业技能教学严重不足。在“您觉得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调查中(N=320),认为“很不合理”和“不合理”共占51.8%。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建议学校要加强实践教学,多提供见习、实习的机会。此外,本科院校的专业教师大多缺乏行业实践经验、偏重于理论教学和研究,也是导致学生缺乏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专业教学中加强实践技能教学与训练是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增强行业适应能力的主要途径。

(2)增强职业安全感,提升行业吸引力

大多数学生认为旅游业吃青春饭、不稳定。另

外,调查还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不会将在旅游业工作作为事业对待。高容的研究表明,旅游企业人才流失反映出旅游业整体吸引力有问题,旅游业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给员工带来的不稳定和不安全感是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企业应该发挥作用,加强对旅游企业员工的保障,改变目前旅游业员工“三无”人员的现状,增强大学生的职业安全感。

人才的合理、有效使用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旅游企业应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旅游企业要积极搭建平台,增加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业的了解,增强他们从事旅游行业的信心。同时,可考虑由政府倡导设立旅游专业人才培训基金,制定专业人才继续教育计划,建立人才共享制度,为旅游专业大学生进入和安于旅游行业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3)加强职业规划的指导

在“您主要通过谁了解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和就业情况”的调查中(多选题,N=319),选“老师”的最多(53.6%)。因而老师的指导是学生了解行业情况的主要途径。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应把帮助学生职业定位和职业生活规划指导作为重点。在“您作过职业定位或职业生涯规划吗”的调查中(N=318)。“听说过,但没作过”的占73.6%,“作过”的只有22.3%。说明大学专业教育中,职业规划的指导仍较欠缺。陈健平等指出,旅游院校应对旅游专业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旅游就业指导,并且这项工作应贯穿于整个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旅游行业的职业特点,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为旅游业输送更多专业思想稳固的专业人才。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许多学生经过四年的专业教育却最终未能从事旅游业,这本身就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高等院校应做好旅游专业招生宣传工作,加强考生对旅游专业及旅游行业的认识。建议高等院校调整旅游专业招生政策,适度降低进入门槛(如适当降低分数线等),并通过增加面试等环节选拔既有行业兴趣、又比较适合从事旅游业的学生进入高校旅游专业学习,以减少旅游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旅游业人才的流失。同时,应加强产学研结合,尤其要加强校企合作,广泛建立教学实训基地,尝试开展定向培养,为特定企业、特定岗位培养专门人才,共同塑造行业精英,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结论与讨论

1、旅游业人才流失可划分为第一次人才流失和第二次人才流失。旅游专业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造成的第一次人才流失应该引起学界和业界的足够重视。

2、旅游专业大学生的职业期望与其对旅游行业的职业感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造成的职业心理落差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的重要原因。

3、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的工资福利、工作稳定性、培训机会和工作环境等外在职业价值因素的感知评价普遍偏低,与职业期望的差距最大,是导致大学生放弃从事旅游业的主导因素。

篇5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水利生态旅游;发展策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与此同时,旅游行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此时代背景下,生态旅游不仅能够进一步地促进旅游业的建设发展,与此同时,对促进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也有帮助作用。例如,沁河生态基流取0.3m3/s,不但保证了沁河干流生态用水要求,而且还不会对沁河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这个项目中和川水库引用沁河地表水输送至汾河流域,缓解了汾东地区缺水现状,为汾东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水源,使涝、洰河、南垣灌区内旱地变良田,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而且由于灌溉补充当地地下水,有利于汾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文从大力发展水利生态旅游工作出发,对其进行简单介绍。

2水利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环境问题突出

首先,当前各地区的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开展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便是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薄弱,在旅游活动中,对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度不足,导致水利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了环境的绿色健康发展。部分公众在旅游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素质不高,违规现象或不文明现象层出不穷。产生该问题的原因一部分由于旅游景区的相关提示或标志不够明显,无法引导公众选择合理正确的旅游方式,而公众自身素质又较低,所以对在观赏过程中所观看到的部分景区标志也不重视,导致景区环境问题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其次,相关工作人员对旅游行业的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视度不足,对在巡查过程中所见到的游客的不文明现象未进行制止,导致各类不文明现象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为景区生态文明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工作人员以及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导致其无法拥有正确的价值观,意识的匮乏导致他们的具体行为也存在不合理之处[1]。

2.2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体系化监督

阻碍水利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之一便是工作过程中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够健全完善,而且缺乏体系化的监督管理工作,导致旅游发展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所以在生态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连接性较差,而且处于较为混乱的状态,缺乏制度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体系化的监督管理工作,导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一些细小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更无法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使得各类问题逐渐扩大化,成为影响整个旅游工作和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监督管理工作作为确保整个水利生态旅游工作质量水平提升的关键环节,对及时发现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之处进行纠正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企业要想提升水利生态旅游工作的质量水平,提高与生态文明理念的融合度,对规章制度的完善要给予高度重视。

2.3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专业化工作队伍

工作人员的素质及技术水平的高低,对整个水利生态旅游工作的质量水平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但就当前大多数旅游公司对工作人员的招聘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工作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的问题。一方面,多数旅游公司过于重视企业经济利益的提升,忽视了生态文明理念的贯彻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忽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升工作,导致过多人员的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旅游服务工作质量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素质差的工作人员无法将生态文明理念贯彻到旅游服务工作中,无法正确引导游客选择适当的旅游方式。而且缺乏专业化的工作队伍,也使得整体工作效率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导致生态文明理念与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的融合度较差。

3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解决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

针对当前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中相关人员的生态文明意识较为淡薄、环境问题突出的现象,在今后工作中相关部门就要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公众参与水利生态旅游行业的生态发展。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旅游景区中标志的完善,正确引导公众选择旅游方式。意识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不断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旅游理念,构建生态文明的意识来使人们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有足够的重视度,才能进一步体现到人们的具体行为中,从而在具体旅游过程中能够正确引导自身的行为,不断推动旅游业的生态化发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将旅游业与生态服务工作进行有效的融合,进一步发挥生态教育的功能,将旅游功能与生态教育功能有效地融会贯通,从而进一步促进旅游行业的生态化发展[2]。

3.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与生态旅游发展相关规章制度的方式,可以为整个旅游工作提供制度保障。那么在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的过程中,首先,企业可以参考国家在水利生态旅游发展方面出台的政策意见,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旅游工作开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符合其自身实际的旅游发展规章制度;其次,有关部门要加大问责力度,对在生态旅游发展工作开展中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工作人员给予严厉惩治,以此警示其他工作人员,避免此类问题的再次出现,带动工作人员形成不敢犯、不想犯、不能犯的思想觉悟;最后,企业要加大监督管理的力度,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监管团队的方式,对生态旅游发展工作进行动态监管,及时发现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之处,对其进行纠正,降低工作中错误的出现概率。

3.3提升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组建专业化工作团队

当前,在国家大力强调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背景下,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及素质水平,建设更加专业化的工作团队,对整个水利生态旅游发展工作质量水平的提升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强化对相关从业人员的理论培训与指导工作,可以有效地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那么在旅游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就可以对群众的相关环保意识以及理论知识进行增强,这不仅有助于发展生态旅游业,而且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环境的有效改善。在进行工作人员培训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方面,企业可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理论培训,通过聘请水利生态旅游发展方面的专家,采用定期开展培训的方式,使工作人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与科研院校、高等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的就业压力,而且也可以降低企业在人才培训与引进方面的成本投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降低企业成本投入、增加经济利润、加强人才引进与培训工作来说大有裨益。

4结语

篇6

关键词: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建筑;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民间风俗(简称,风俗)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中人们创造的、享用和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民俗旅游是一种层次比较高的文化性旅游概念,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一种文化旅游行业。作为旅游文化的一部分,有自认的文化内涵和逻辑特性。总体来说,民俗旅游就是以地域风俗文化为基础,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研究,达到了审美休闲享受的一种文化旅游的活动。这并不是随意装饰和历史的重复调用,但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旅游尽管会包含一些经济方面的因素,但其根本的意义应该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享受。因此,任何形式的民俗旅游,都应该体现地域文化特性,做到可持续发展,吸引游客和民俗文化产生共鸣[1]。

2 民俗旅游的现状及特点

2.1 民俗生态旅游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俗文化旅游行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比如:北京的胡同游、丝绸之路和古运河改造等。从每年的国庆黄金周,旅游情况统计的数据看,民俗旅游项目的活动受到了游客的喜欢,如山西的黄河民俗游、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昆明云南民族村、广东等地的民族风情旅游开发景点等。

除此之外,国内的很多名胜古迹、宗教文化生态旅游区也是民俗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得以发展,要求人们要有总体的环境意识、法律意识和新颖的观念。目前,我国名宿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的破坏及资源的退化等。同时我国民俗生态旅旅游还存在着很多矛盾,主要表现在可持续发展观上的矛盾,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旅游行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与我国生态资源密不可分,是统一的整体,因此在发展中必须统筹兼顾可持续发展战略。

2.2 民俗生态旅游特点

我国民俗生态旅游,除了具有旅游行业的共性和一般特性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中包括如下几点:

1. 地域性和民族性。每一种民俗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地域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所以具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地理根源和社会根源。由于地域和条件的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生活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导致的民族饮食、居住、婚姻及服饰风俗的不同。并且在同一个民族中,也会存在服饰、礼仪等的地域性差别。不同地域的民俗环境和氛围是其他地域不具有的[2]。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民俗生态旅游行业对游客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2. 历史性和文化性。民俗旅游资源很丰富,包括历史悠久的民俗习惯、建筑、饮食服饰、神话传说、待客的礼仪等。游客可以参加当地举行的风情旅游活动,陶冶情操,享受文化素质和历史知识的博大精深。

3. 发展性和传承性。民族生态旅游可以是游客享受资源的民俗处整形。但是随着旅游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民俗风行的旅游资源的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旅游产品丰富多样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欢。因此风俗生态旅游产品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会越来越成熟,成为旅游行业的佼佼者。

4. 体验性和参与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不仅是单纯的观光形式的旅游,而强调的是旅游项目和游客的结合。民俗生态旅游体现了这点,游客可以欣赏、观看节目还能参加体验风俗风情。所以,参与性成为风俗生态旅游的重要特性。游客通过亲身的体验成为风俗环境中的一份子。通过双方的交流,了解风俗生态环境的地域文化,满足游客求知、休息、休闲享受的需求,是其他旅游资源不可替代的资源。

3 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民族旅游开发的原则是为了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最优化,要实现这一原则,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 要保存地域特色的原则。特色是一个地方、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反映,是人事物和历史特性的综合表现。在民俗生态旅游的开发中,特色的原则是人无我有,具有更加特别的资源优势,在保留原有地域文化的前提下,创造出更具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

2. 主体和客体的互动原则。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指:调动旅游区人民的积极性和参与的意识,只有民众的主动参与和自主的开发才能真正的把民俗文化的特征表现出来;游客的参与,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尊重当地的习惯获得宝贵的经验。自己也得到了一次独一无二的经历。

3. 利益相互协调的原则。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开发商之间的协调;2)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协调。民俗生态旅游涉及的部门很多,所以有必要进行各部门的协调工作,这样才能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4. 保护为基础,开发为手段的原则。每一项旅游开发都会对当地的资源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和破坏。所以我们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时,应进行合理、科学的开发。尽量减少对旅游资源的破坏。

保护资源的原则应具有两方面的含义:物资保护和空间保护。保护生态旅游资源首先要认识到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宣传教育的方式纠正居民的错误观点和认识,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意识;然后,要很清楚的认识到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到两者之间结合的共同点。建立有利于民俗生态旅游资源的法律法规,相应的管理机构对资源破坏行为进行控制和制裁。最后,通过对民俗生态资源的深入了解,培养出优秀的旅游专业服务人员[3]。

4 民俗生态旅游建筑的规划设计

旅游建筑同时具备建筑物和构建物两部分,旅游建筑是民俗生态旅游中不可缺少的题材是建筑性的一个类型,除了具有普通建筑物的特点外,还具有服务的功能,比如说:餐饮、观光和住宿等。旅游建筑物的规模不定,要根据旅游区的总体要就进行规划和设计。

4.1 旅游建筑的空间组成

空间的本质在于他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但是在设计时不能仅仅局限在这两个方面,还要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组织空间的时候,应把整个空间的发展及逆行完整的构思,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空间创造是旅游建筑的最终目标。旅游建筑的空间设计除了要考虑:体积、尺寸、形状和比例外,还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服务性和造景性,要具有一定的观赏和被观赏价值。旅游建筑既要满足服务性需求,符合旅游景区的功能布局,还要给人们带来视觉和感官上的美感。

2.与自然景观相融合,服务与环境。旅游建筑一般是人工因素,和自然的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设计的很好,能增加自然环境的情趣。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想达到好的目标,就应该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地貌和地形最为规划和设计的依据。

3.旅游建筑的组合型和独特性。旅游建筑会根据大小、功能和形状的不同要求,进行单独的设计,体现单体的特性。也可以用墙或者是路等不同的建筑进行组合,构成一个旅游建筑的雀替,这种组合会丰富建筑物的外形,和自然风光相映,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2 旅游建筑的创新应用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要是完全失去自己的艺术特性,那么无论是在观赏和文化表象上都是大可痛心的,事实证明,代表着我们的文化正在衰落,甚至又消灭的现象。因此,从某个方面上来看,人工旅游建筑可以体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内涵。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都采用人造景观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其中景观的建筑物也都具有民族特性。比如,泰国的“佛塔式”旅馆,西班牙的中世纪古堡饭店和田园别墅等,都是深受游客喜欢的地方。其主要的原因是,这些旅游建筑都体现了民族生态的风格,具有很浓厚的民族特性和内涵,让人感觉到有种异国风情的感觉。因此,在设计旅游建筑时,要扬长避短,可以的体现民族或者是地域文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西方建筑的特点。这种可以的体现民族风俗的做法并不是谁守旧排外,而是借鉴和吸收国外的新经验和新技术,然后根据我国时展的特点和不同的文化特点,继承传统的文化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5 结语

民俗生态旅游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过渡的进行开发,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会很容易枯竭和消失,所以应该进行可持续的发展策略,科学合理的对民俗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同时,旅游建筑是生态旅游很好的调味剂,应该按照民俗生态资源的地域性和文化性对旅游建筑进行规划设计。人的敢于力量可以顺应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格局更加完美,和自然协调达到平衡。对于目前城市化等带来的资源危机,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为我们旅游行业的良性发展寄于重大的期望。

参考文献

[1] 钟声宏.民俗文化环境保护与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民族研究,2000,(1).

篇7

一、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前景

现阶段,我国旅游业发展从2000年4000亿元总收入到2020年实现32000亿元的总收入目标,其中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也是目前3500万旅游就业人数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据有关数据统计,在未来的10年内,我国的旅游类人才就业人数也是现在的两倍甚至更多,也就是大概需要达到7000万旅游类就业人才的数额,这对旅游专业教育体系而言是一个巨大的目标。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直接影响着旅游专业化人才、旅游管理人才以及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所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实际教育应进行细化,紧随时代步伐,使教育观念和模式与时俱进,这样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才能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切实作用。旅游管理专业设置应结合市场需求建设人才培养体系,以学科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目前,我国涉及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和中等院校一共有1207所,其中的高等院校约占1/3,而中等职业院校约占2/3的份额。旅游专业学生总数达到了将近46万人次,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20万左右,从事旅游专业的院校教师1.87万人。

二、旅游专业学科建设现状

(一)学术研究方面

首先,旅游学科的发展关乎旅游业发展的态势,所以,为了推动旅游学科紧随时展需求,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必须拥有敏锐的洞察力,紧抓社会发展动态以及经济发展趋势给旅游行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从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需求中汲取旅游事业发展的导向,并据此树立科学的研究目标。旅游专业建设者和研究者应借助丰富的实践资源、科研平台,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水平和实践水平。其次,学术研究重在创新。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不断进行探索研究。根据现阶段旅游业发展现状尝试进行旅游规划,明确目标,努力在科研方面进行创新与探索。“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点发展目标。在欧洲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经济的引领下,德国建设了“社会生活功能型”的环保休闲农庄或者市民农园。并且在农民和政府的帮助下大大胆创新,开辟了骑术治疗项目。再如,英国的“旅游环保型”农业旅游区,在大力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他们管理23万个农用水塘,为农业旅游资源提供了生态保障。此外,还有荷兰的“高科技创汇型”旅游业。这些都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研究借鉴。最后,稳定性也是学术研究的必备条件。旅游管理同样需要在稳定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逐步深入和系统化。通过创新实现先导作用,通过实践体现科研价值,将旅游业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实践性完全体现出来。

(二)教学体系方面

旅游院校的教学体系,包括委托培训机和成人教育两方面。旅游学科不同其他学科,旅游学科的实证性较强,需要有明确例子、规划和数据,证实研究成果和教学效率。目前,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做了一些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与旅游企业互动性教学,但学生解决旅游实际问题还有差距。从客观上说,现阶段的旅游专业教学体系还并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社会实践方面

在实践方面首先是实践基地的建设问题,院校建设与自身教育体系相联系的实践基地,能够满足人才的实习需求。其次,另一个实践方式是通过旅游规划项目实现。这就需要教育者和研究者结合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创新,或者结合地方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合理规划发展方案,这样的研究和创新过程给院校教师创造了很好的实践机会。比如,天津旅游管理干部学院为学员建设一个实习饭店。尽管现在营运艰难,但只要坚持初衷,慢慢发展起来后,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三、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素质培养是基础

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缺少沟通技巧就很难与客户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所以,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中不能将专业放在首位,应该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以及社会素养。其中,多语言沟通教学非常重要,游客的多语种沟通需求,需要有具备多语种沟通能力的人才。所以,院校应从语言基础知识教育、实践沟通能力教学、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加强训练和实践。

(二)强化教学是关键

教师本身应积极参与有关旅游行业发展的实践活动,并将经验分享给学生。在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次,在教材方面,应注重对新领域和新专业的融合。将教材与课程设置联系起来,将有限的课程资源放在无限的创新实践中,最大化、最优化地拓展教材内容,丰富阅历和创新维度。最后,在学生方面,应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其实践机会,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实践与研究,让学生切实了解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情况,在实践中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内化,最终突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质量人才。

篇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较快提高,我国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以年均两位数以上的增速持续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有关资料,到201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伴随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旅游企业也快速成长起来,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提出加快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即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业与第三产业主要与文化、金融、交通、商务、医疗、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中国旅游业正在进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旅游企业也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改变以往粗放式发展方式,以精细化管理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财务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必将体现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二、我国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现状及突出问题剖析

(一)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难以体现。

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始于1978年的开革开放,30多年来,旅游产业的规模快速发展,旅游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据有关资料,截止2009年,全国共有星级饭店1.6万余家,各类旅行社2.1万家,旅游景点2万余家,农家乐130万家。目前,旅游企业自身存在较多的不足和问题:一是发展时间较短,规模普遍较小。根据我对重庆市某县的调查,全县人口50万人,有旅行社8家,每家员工3-5人;旅游景点5家,员工5-30人;旅游宾馆200余家,员工50人以上的5家,其余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农家乐100余家,每家员工3-5人,以家庭经营方式为主。二是经不稳定,员工流动性大。由于旅游淡、旺季的存在,造成旅游经营波动性较大,员工流动性大。三是政府主导项目多头管理,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各地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色彩较重,重要景区由国有企业经营的占较大比例。由于旅游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同时涉及管理部门较多,造成政府干预严重,难以建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由于以上原因,造成旅游企业管理粗放,整体管理水平较低,财务会计难以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旅游企业涉及多种业务,会计核算难度较大。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已成为发展趋势,一个旅游企业往往经营多种业务。比如,重庆市某县的一家旅游企业,员工规模约60人,其涉及的业务包括景区门票、餐饮、商品生产及销售、旅游酒店、旅游文化演出、房地产开发等。由此可见,旅游企业相对于其他行业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较多,一个小型旅游企业就是一个跨行业经营的公司。同时,旅游企业的规模往往不大,所配备的财务人员少则1-2人,远没有大型公司配备的财务人员多。因此,要求旅游企业的每一个财务人员对各个行业的财务会计业务都有相当程度的了解,要具有处理同时涉及多个行业的复杂会计核算问题的经验和能力,要具有独挡一面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这对财务人员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这也是一些初涉旅游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人员感到困惑和迷茫的问题。

(三)旅游行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与之相适应的财务会计创新欠缺。

旅游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人们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和不断发展,决定了旅游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特征。从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明显趋势。在国家促进旅游业与第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宏观政策引导下,不断发展新兴旅游方式,如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以及扶贫旅游等。在经济全球化的带动下旅游跨国界、跨领域、跨行业、跨产业、跨部门融合发展的趋势是日益明显。根据有关预测,未来10年内,随着旅游业规模的不断发展,旅游业将会成为一个人才、信息、资金聚集的产业,旅游业将会有大的变革发展。财务会计的根本目的是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旅游业的变革发展,必然要求财务会议也进行相应的发展和创新。目前,旅游业财务会计基本上只能完成基本会计核算,财务会计创新的能力不足,创新实践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三、若干完善和优化旅游企业财务会计的对策和思考

(一)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财务会计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既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提供服务。如果旅游企业整体的管理需求不足,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参与企业管理就是空中楼阁。因此,要积极促进旅游企业转型升级,提升旅游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提升财务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我国旅游企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加强品牌化建设,加快大型化、集团化发展,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精细化管理的新阶段。近年来,国家旅游局加强了对旅游行业不规范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这对促进旅游企业做大做强将发挥积极作用。旅游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行业经营环境的不断规范,必然提升企业管理在旅游企业发展中的的重要性,对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会计科目,解决旅游企业多业经营的会计核算难题。

会计科目设置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科学的会计科目设置是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关键。不同行业的经营业务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成本、费用、资产等方面的会计核算也有所不同,会计科目的设置也有所区。比如:

1.旅行社的营业成本,包括各项代收代付费用,可按交通费、房费、餐费、景点门票费、文娱费、地接综合费等设置明细科目。

主营业务收入减主营业务成本的净收入作为应税收入计算缴纳营业税。

2.宾馆业的营业成本,包括餐饮原材料成本、商品进价成本、车队的营业成本及其他服务项目耗用的原材料成本等。

服务人员的工资等费用作为销售费用进行核算。旅游景区会计核算业务类似。具体会计核算可参照《旅游、饮食服务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1992)财会字第68号)。

3.文化演出业,在劳务成本科目归集各项创作、排练成本,然后按零毛利法、固定毛利率法、计划收入比例法、场次比例法等方法分期结转主营业务成本。

具体可参照《电影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19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4.农业企业,要注意“消耗性生物资产”和“生产性生物资产”科目的正确使用。具体可参照《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财会[2004]5号)进行具体会计处理。

5.旅游地产开发、旅游商品生产及销售是较为常见的会计业务。

如果是各业务板块使用同一帐号,则需将以上科目设置融入同一科目体系之中,如一级科目涉及两类以上业务,可以按业务种类设置二级明细科目,如在一级科目主营业务成本下设二级明细科目旅行社业务成本、宾馆业务成本等。

(三)多措并举,促进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1.提高理论界对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关注度。

旅游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为高等院校、专业学术团体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工作及其创新,提供了条件。理论界要自觉把握财务会计发展创新的趋势,更多关注旅游财务会计创新。

2.加强旅游财务会计创新实践,服务企业发展。

旅游财务会计创新的根本动力是企业发展的需要。旅游财务会计要自觉服务企业发展,不断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加强会计创新实践。比如,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生态环境成为影响旅游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环境会计核算体系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财务会计创新方向。环境会计体系即:根据对环境资产、成本、负债及收益四方面会计要素的定义及确认条件,通过环境资产计量中的收益现值法、影子价格法和替代市场法,环境成本中的维护成本法、生产率下降法和生命周期成本法等进行计量确认;建立健全旅游企业的环境信息的原始记录,列出环境方向的项目支出和收益,以便进行环境会计核算;充分借鉴国外对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成功经验,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相关地位和作用,增强实务的可操作性。

3.通过多种渠径提高旅游企业财务人员的素质。

一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吸引一批优秀财务专业人员进入旅游行业;二是旅游企业要加强旅游行业财务人员的在职培训,财务人员要自觉加强学习;三是搭建各种财务会计专业交流平台,加强旅游财务人员交流学习。

四、结束语

篇9

关键词:旅游管理;社会问题;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治理措施

1旅游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

(1)旅游发展与生态保护不协调

过去,很多旅游资源地在开发时,人们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生态保护意识,主要采取的是粗放型方式,使得资源开发和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两者之间出现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就是人们的大不合理开发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当今,旅游业并不是理想中的“无烟产业”,没有污染,人们在客观的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往往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丰厚的经济效益会造成生态自然环境的损坏,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也在逐渐地被侵占,城市建设破坏了旅游整体环境的和谐美。

(2)旅游经营管理的水平较低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比较小,大都是个体经营,没有雄厚的实力,管理水平较低,其中存在很多的弊病。并且,我国很多旅游地的管理模式还是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调节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不相分离,导致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率低下,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完善,职责不明确,市场竞争不公平,管理系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这无疑加大了主观管理难度,降低了客观专业性。我国省市各个旅游协会都属于群众组织,相关的政府部门只是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但是旅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管理的脱节现象,造成旅游协会在监管过程中不能起到真正的调节内部矛盾的作用,从主观上,不愿意去管理,不敢去管理,也不会管理。不能实现其调解和协调的作用,因为,旅游协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渐下降,使其处于被动和搁置的状态,间接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发展。

(3)旅游在线营销方法滞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旅游业的管理营销也随之网络化,逐渐向在线化趋势发展,从当下营销现状可以看出,虽然在网上订购机票、车票、门票的人越来越多,但是由于网络发展还不完善,在线营销还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每个国家,每个地区技术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第二,网络营销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安全性不能保障;第三,在线营销服务水平还需提高;第四,各个旅游网站的设计缺乏特色,不能标新立异;第五,缺乏专业的在线网络营销人才;第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导致在线营销行为缺乏约束力,不能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管理问题的主要治理措施

虽然近几年旅游业发展非常迅猛,但管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也突显出来,为了使旅游业管理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有序,缓解并解决出现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从而保证旅游业的良好发展,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关的解决措施。

(1)将旅游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和实施,旅游业的不良风气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各个地区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在实际旅游管理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也有部分顽疾非常棘手,恶性违法侵害旅客权益事件时有发生。所以,在《旅游法》的规制下,各个地区旅游景点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立法部门适时出台《旅游法》的实施细则。积极响应《旅游法》的相关精神,让《旅游法》真正成为人们旅游的保障,以促进旅游业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为有关部门的依法监管和游客的出行以及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2)逐步完善监督,明确管理的相关责任

因为旅游业管理工作比较繁重,存在的社会问题复杂而棘手,因此,需要把内、外部监督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赋予旅游协会一定执法权,并建立专门的政府旅游执法部门和执法队伍,高效率地解决旅游纠纷,处理突发案件或者群众投诉,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在景点上还可以设立管理委员会,使旅游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为游客和旅游企业营造一个安全、规范、有序、和谐的旅游环境,以促进行业的整体健康发展。

(3)科学规划,实现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还是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都要提倡绿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新理念,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遵循自然规律。在一些节假日,我国各个景点都会迎来旅游高峰期,但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管理上忽视了景点能够承受的旅客容量,不但破坏了优美的环境,还降低了景点的服务质量,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做到科学规范和管理,积极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障旅游业的良性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间接地带动了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于扩就业、增收入,促进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谢彦君,陈才,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郑本法.旅游产业的十大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1998(4).

篇10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现状;前景

[基金项目] 江西科技学院2012年(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XYSK12007)。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90-1

一、低碳旅游的概念

低碳概念最初产生于经济发展领域,2003年英国政府出台了名为《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面对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日益突出的矛盾,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成为了解决矛盾的根本途径。低碳旅游是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其概念最早是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的报告中被正式提出。作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低碳旅游旨在通过发展低碳技术、推行绿色消费等方式,降低碳在旅游业中的排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存在问题

2009年12月12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从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的县(市、区)的组成,规划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均比较丰富,是江西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生态建设及低碳旅游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粗放式开发,资源遭到破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该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目前仍处于一种粗放式发展方式,主要表现为散点状的数量型粗放开发,对旅游资源的依赖性高,加上不断加快的工业化步伐,对自然和生态的压力日益增加。

(二)旅游企业对低碳旅游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尽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些旅游企业在发展低碳旅游方面采取了很多有利的措施,但是大部分旅游企业在其生产运营的过程中没有大力引进节能减排技术,如产品环保、建筑节能、照明节能、交通减排等方面。

(三)低碳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完善。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尚没有建立低碳旅游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对该区域内的低碳旅游发展进行政策引导和法律约束。例如政府部门重视经济效益,造成了科学、有效的审批标准的缺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未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存在失职现象,没有制定旅游行业低碳旅游新标准,鲜有将低碳纳人行业发展的考量和评价因素。

(四)旅游者低碳旅游意识未树立。在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旅游者进行调查时发现,大部分游客对“低碳旅游”的内涵知之甚少。部分游客表示对节能减排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多,认为节能减排是国家政府的责任,而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例如,在“住”方面,多数游客仍偏好传统酒店,而不是选择独具乡土风情的农家院或节能型、简约型环保宾馆酒店;在“行”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驾车或包车出行,而不是选择节能环保出游方式。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发展前景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促进产业升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想实现低碳旅游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粗放的发展方式,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升级换代,实现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方向转变,旅游产业要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要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水利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拥有丰富的水域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为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等融合打下坚实基础,是该区域最具竞争优势的资源,已经形成了“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的品牌。同时,旅游业还要与工业、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景德镇的瓷器产业和瓷文化,就已经和旅游产生了很好的融合效果。

(二)低碳旅游行业标准促进低碳旅游规范发展。旅游业虽然被称为绿色产业,但在第三产业当中,旅游业的碳排放水平并不算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正面临全面转型,相关部门应尽快制订旅游业减排规划,并出台低碳旅游的行业指导标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对该区域旅游产业的碳排放状况进行普查梳理,在此基础上,制订出旅游业的减排规划和低碳旅游的发展战略,并制定低碳旅游的行业指导标准,如对景区碳排放量、垃圾处理量、低碳公共交通方式等制定严格标准。同时,出台新的行业政策和标准,引导各相关利益主体参与低碳旅游中来。

(三)旅游产业技术升级推动节能环保的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旅游的发展,应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实现节能环保,从而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例如在宾馆饭店、景区景点、低碳旅游城市和绿色环保旅游企业等领域,推行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有机能等新能源新材料;在建筑、供热、空调、照明、电器使用和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采用新技术,提高节能减排水平。推进绿色经营体系建设,开展绿色景区、绿色饭店等创建活动。

(四)建立低碳旅游示范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应在区域范围内逐步设立一批低碳旅游示范区。相关部门可通过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低碳培训,在景区和酒店管理、经营等各环节制定严格的低碳指标,先在庐山、龙虎山、三清山等条件较好景区,率先建立示范区,制定分阶段、有目标、高标准的节能减碳实施方案,按照生态旅游区的有关标准,全面践行低碳旅游方式,并为其他地区创造可供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宋一兵,古翠芝.广东省低碳旅游发展现状及挑战[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93-96.